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杠杆教学设计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杠杆教学设计(共10篇)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杠杆教学设计 篇1

彬县城关中学

赵新海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在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等知识。本章从新的角度,从不同层面上研究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问题,其内容是前面力学知识的拓展,本章主要学习简单机械和功,简单机械中主要学习杠杆和滑轮,而滑轮又是一种变了形的杠杆,故而弄清楚了杠杆对理解和学习滑轮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后面的机械效率的学习和计算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时,该知识点始终是中考中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本节的学习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关键。在处理教材时,我们将本节分为三个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并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初步的探究,第二课时主要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初步的应用,理解杠杆分类的标准,第三课时主要加强对杠杆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杠杆知识得到内化。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实验和分析归纳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今后滑轮、滑轮组和机械效率的学习以及高中的力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节主要的知识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如何判断杠杆向哪边下倾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②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力臂。③在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④依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杠杆的分类标准,并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杠杆进行归类;

⑤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理解判断杠杆向哪边下倾的方法,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②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和体验,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求分析实验数据之间关系的方法。③通过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得出杠杆分类的标准和杠杆向哪边下倾的方法,体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③通过学习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又应用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具体应用; 关键点:学会画力臂,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性实验。

四、学情分析:

1、思维分析:初三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探究学习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对探究性实验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学生思路不够开阔,对于一些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特别是对实验获取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物理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知识分析: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在数学上已经学习过点到直线的画法,但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由于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加之该知识在数学中学习的时间较长,存在着一定的遗忘,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在这点上要做一定的铺垫。同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本节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应用。这符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同时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有利于教学展开。

实验探究法:利用实验和电教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分析规律,让学生领悟物理规律。分析归纳法

六、学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利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

七、器材准备:

常见的各种杠杆(如钳子、筷子、剪刀、羊角锤、镊子等)、铁架台、钩码、带刻度的杠杆、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八、本课设计理念: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三学生经过了一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抽象思维等各种能力已初步形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物理情境,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并养成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教学要体现“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生活”的理念,举例和讲解讨论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九、教学过程:

㈠课题引入:本节课从问题入手,提出帮助猿人怎样移动一块大石头和古人建造金字塔所用到的杠杆开始,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紧接着用生活中的杠杆的例子,让学生找出杠杆的共同特点(有力、硬棒、绕固定点转动),认识杠杆的五要素,初步建立起杠杆的几个基本概念。并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杠杆力臂的做图,以突破杠杆作图这一难点。

然后,教师演示使学生了解杠杆平衡的各种情况,强调指出初中在研究杠杆平衡时,主要以杠杆的静止状态为主,同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杠杆平衡条件,写出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实验完成后通过学生演练练习题,学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学以致用的精神,初步理解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再回到生活实际当中。第二课时,从杠杆平衡条件入手分析杠杆的分类问题,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杠杆分类的标准,加深对杠杆分类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杠杆进行分类,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杠杆分类的认识和学习,最后,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和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最省力。

第三课时,进一步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杠杆向哪边下倾如何判断”同时通过习题加强学生对本节几个重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应用。

十、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杠杆教学设计 篇2

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 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一理念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全面了解学生, 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即更高效地由不成熟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学情差异分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发现,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教师对学情分析只停留在教案上, 很少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也没有与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物理概念的前概念相联系, 这样的分析没有意义, 对提高教学效率帮助不大。

三、具体实施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 主要以分析学生的年龄段、心理特征为主, 在物理教学中也是如此。 由于思维定势, 学情分析比较粗略, 但是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对学情不能准确把握, 那么教学设计只是纸上谈兵。 笔者认为对具体的某一节, 学情分析应该更加细腻, 这样才能更贴切、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下面以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为例, 谈谈教学设计与实践。

1.前测

在小学科学课中, 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三点:支点、重点和力点, 知道了什么是省力杠杆, 什么是费力杠杆。 但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 自身条件不同, 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 对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所偏差。 因此, 需要在课前采用问卷的方式,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做准备。

杠杆小问卷

说明:该问卷答案不计入你的成绩, 仅用于教育研究, 请放心填写。 非常感谢你的合作!

班级____ 姓名_______

(1) 你知道杠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

(2) 玩跷跷板时, 如果你面对一个比你壮的同学, 怎样才能把他 (她) 跷起来?

(3) 你知道杠杆的哪些内容?

(4) 画出钝角三角形外一点到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线。

从初二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发放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72份, 这些问卷反映出学生对杠杆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杠杆有三点, 有的同学能画出杠杆的支点;通过第二题能看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很多学生能用图表达出位置的改变对跷跷板保持平衡有影响这一结论;从第四题能看出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错, 但是遇到复杂一点的题目就表现得有些束手无策。 通过这张问卷, 笔者发现学生很聪明, 他们对于一些问题的了解远远比预料的要多很多, 有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还需要教师加强。

2.设计教学过程

由于学生对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从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例子入手, 以图片的形式呈现,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对杠杆概念的思考, 引导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 有的学生只记得杠杆有三点, 但具体是哪三点似乎忘记了, 这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回顾小学科学中的杠杆知识, 把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起来, 通过回忆旧知识引发对新知识的渴望。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过程中, 需要学生选取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动手前, 笔者先明确实验方法、目的, 让学生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能力,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结束后,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评价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探究实验, 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的乐趣。 很多学生知道杠杆是什么, 但是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因此, 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并且得到结论后, 再引入杠杆的定义和力臂的概念, 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实物, 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和杠杆的五要素。

从前测的第四题中反映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得不太好, 笔者把杠杆左端的砝码换成弹簧测力计, 在保持杠杆水平的状态下, 改变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 让学生思考, 测力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

经过学生思考和验证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 测力计示数会发生变化, 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思考。 在此过程中, 笔者指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使学生在努力尝试后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为了让学生感受杠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提升民族自豪感, 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工具的进化过程, 让物理与草原文化、饮食文化相结合,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物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物理这门科目的看法。

3.后测

本节课结束后, 笔者继续采取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所用问卷与前测的问卷相同, 通过对比前测后测问卷的内容, 看看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有哪些改变,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结语

有效的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迅速进入教学状态,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预备状态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根据问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 针对不同的类别设计一份包容性强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顾康清.关于物理新课程理念下学情分析的研究[J].中学物理, 2011 (09) :3-5.

[2]蒋敏杰.对“学情分析”中若干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 2009 (1) .

[3]苏妙.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 2013 (09) :31-31.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杠杆教学设计 篇3

何谓导语?在讲授新课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我认为导语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可作如下阐述。

一、开启思维,诱发思考

教师的讲授、引导、指点,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怎样去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全心全意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教师巧设疑点,导语就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我在讲授《电功率》一节内容时,做了如下操作,将两只小灯泡先串联,然后再并联接入电路,让学生观察先后两次灯泡的亮暗程度,从而提出“为什么同样的两只灯泡,连接方式不同而使亮暗出现如此差别呢?”这样引发思考,开启学生思维,使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任何一节课,都有重点、难点,而重点、难点恰好是这节课的关键环节,设计好导语,对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是很重要的,从而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让文艺委员起音合唱一首歌,同时要求学生们在放声歌唱的同时,用手放在喉咙上,在唱完以后,我表扬学生们唱得很好,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声音是怎樣产生的吗?你们在唱歌时,手有什么样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新课直奔主题,也真正体现本节课的重点。

三、引起兴趣,集中注意

一堂新课的开头,开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以及状态等。因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前精心设计导语,无疑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集中注意力。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是激起学生的兴趣,精力集中的主要手段。另外我们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也是我们物理课导语的来源之一,物理科学家的名人轶事也是导语的方式之一。“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是我们物理教师设课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看出,导语在讲授新课时确有精妙的多种功能,真不失为我们物理教师开启新课,训练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一条杠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置和把握好导语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准,有严密性

我们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思维要求相当严谨的学科,培养学生有科学的头脑,严密的思维是我们物理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导语设计不能模拟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不管使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要明确,不能使学生产生误解,要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第二、求精,有概括性

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抓住重点,语言要精炼,不能繁琐,不能在导语上占用过多时间,从而冲淡你所讲授的主要问题,而且也耽搁了时间。根据初中生生理特征来讲,精力集中时间不是太长,如导入所用时间过多,学生上新课时精力就要分散,这样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还会影响上新课的效果。

第三、巧妙,有趣味性

导语应是简洁,概括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可以从解题着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要讲的问题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入,使学生印象深刻。初中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根据我们身边现成的资源创作,简易的物理器件,应用到物理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而且也是有用的,使学生体会到从社会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杠杆教学设计 篇4

Tags: 初中物理 说课案例 教学目标

字号:T|T

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集锦(3)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案例1:《电能》

过渡语: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案例2:《浮力》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案例3:《探究——物质的密度》

过渡语:《探究——物质的密度》,即学习物质的“密度”,对刚刚学习初中物理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其中的思想方法,就可以实现难点突破。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密度,建立密度概念。

(2)认识密度公式、单位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密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案例4:《磁现象》

过渡语:磁学知识作为电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是比较综合的,而本节内容作为磁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又有些认识,为使朦胧的认识变成清晰的后续学习的基础,根据《课标》对这一内容的界定“指导”即可,制定了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2)知道磁体有指向性和吸铁性及什么是磁极,什么是磁化。

(3)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

(4)知道磁感线,会画常见磁体的磁感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磁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了解,使学生知道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通过实验探究,感知磁体的磁性、磁化等现象。(3)在观察“空气的作用”及类比“光线”概念的建立的基础上,领会“模型法”在形象描述磁场中的运用,知道可以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磁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简单磁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情感。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 篇5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

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

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阻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2.关于力臂的教学:

教师: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出示动画实例:

动力臂阻力臂(板书)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

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中杠杆的动力臂意图和力臂的画法)。和阻力臂

、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

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

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那么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实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实验装置如图

(边说边演示)这里有一杠杆,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O点左、右边每隔10厘米有1条虚线将杠杆等分。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三格上,作为杠杆的阻力

。剩下的3个作为杠杆的动力

,若使杠杆平衡,这三个钩码

刚好挂在右端第2个格上。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板书)

用比例式表示力的几分之一。,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

(板书)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四、总结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杠杆教学设计 篇6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自学法在物理课堂中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物理自学能力主要涵盖自主阅读、观察、思考及实验等。本文主要对目标自学在物理教学中对教学的指导作用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目标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所谓自学能力,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及技能的一种能力。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自学能力主要包含独立阅读、观察、思考及实验等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在课堂通过有效的训练来完成,教师可以通过主观引导,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充分调动,使学生在情感、知识、态度的发展中,逐渐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本文主要针对目标自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指导作用进行论述。

1.明确自学的目标

由于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含多种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培养的时候,受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心理水平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使学生各项能力都得到发展,只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培养目标意识及专业水平,发挥其引导作用,在繁杂的教学内容中,选择可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内容,将这些知识点作为载体,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一般选择条理性清晰的内容。实际教学中,主要选择阅读仪器、教材的说明书、科学家事迹等作为训练的内容。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选择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实际教学中,通过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规律的适用范围、实验故障、试验误差、生活中的体验、知识整理等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第三,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较远物理实验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布置自学任务

教师在布置自学任务前,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由实验入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的问题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认识到要通过学习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然后,针对简单问题,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自学,如果问题较难,可以将问题划分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后,再让学生开始自学。

3.指导自学

由于自学的内容都是新的知识内容,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或者是自学内容难易程度的制约,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提纲,在提纲的引导作用下,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学法指导,指导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所列的提纲中,主要包含资料的查阅方法、阅读方法、思考方法、现象的观察方法以及实验的方法等,提纲中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教师可以利用提纲,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在课堂中长期采用此方法,学生就能养成稳定的自学习惯。乌鲁木齐刻章

对于学生而言,在收到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并且得到学法指导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自学活动。学生在进行阅读、思考或者是查阅资料、动手实验时,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防止学生正在思考的时候,被教师打断,影响学习的效果。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观察和监督,对学生自学活动的进展及时进行了解,帮助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并且要做好记录,为后面的讲解收集资料。

4.课堂讨论与评价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以后,基本上都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学习效果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时,教师需要认真聆听学生的见解,还要随时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引导和启发,最终达成共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时候,所讲解的内容主要是来源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关键知识以及学生理解偏差的内容,再者是学习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使课堂的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等到自学活动完成以后,学生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及方法,必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对自学的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一般包括自学过程评价及应用测试评价两个部分。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方面、方法的运用方面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应用测试评价主要通过试题进行考核、登记测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充分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步。通过及时有效的客观评价,学生受到教师的鼓励后,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并且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中物理杠杆中最小力的做法浅析 篇7

一、基本知识

(一) 杠杆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二) 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二、作法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 当阻力和阻力臂为一定值时, 要使动力最小, 动力臂必须最大;又因为力是有方向的, 力的方向正确才能使杠杆保持平衡.所以做最小力必须把握好两点: (1) 寻找最大力臂; (2) 作出正确的受力方向。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画最小力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 最小力作用点确定时做最小力方法

连接支点和最小力作用点的线段就是最大力臂, 过力的作用点, 画出与力臂对应的力的作用线。然后根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关系确定力的方向 (支点位置在两作用点之间时, 两力方向大致相同、支点位置在两作用点之外时, 两力方向大致相反) 。

(二) 最小力作用点不确定时做最小力方法

在杠杆上找一点, 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该点即是最小力作用点, 再连接该点与支点, 则其连线为最大力臂, 然后过该点, 画出与力臂对应的力的作用线。最后根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关系确定力的方向。

三、例题解析

例1.如图1所示, 在A点画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动力及其力臂。

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 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 动力臂越大, 动力就越小, 现要作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动力, 就必须先作出最大动力臂。支点O与动力作用点A的连线OA为最大动力臂。最小力方向根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支点O位置在两作用点之外, 两力方向大致相反, 阻力F2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最小力F1方向就向上。所以过A点, 向上作垂直于OA的线段, 最后标上箭头这就是最小的动力。 (如图2所示)

例2.在图3中, 画出使轻质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的力F的示意图和这个力的力臂 (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

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 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 动力臂越大, 动力就越小, 现要作使轻质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动力, 就必须先做出最大动力臂。结合图3可以看出, 从支点O到杠杆的各点的距离中只有到A点的距离OA最大, 这就是所求最小力F的最大力臂, 故A点就是动力的作用点。再根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最小力方向。支点O位置在两作用点A、B之外, 两力方向大致相反, 阻力F2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最小力F1方向就向上。所以过A点向上作垂直于OA的线段, 最后标上箭头就是最小的动力F (如图4所示) 。

例3.如图5所示, 用一根自重可以忽略不计的撬棒撬动石块。若撬棒C点受到石块的压力是1500N, 且AB=1.5m, BC=0.3m, CD=0.2m, 则要撬动石块所用的力应不小于 (提示:注意考虑作用在A点动力的方向) ________。

初中物理情感教学目标评价初探 篇8

【关键词】情感教学 目标评价 目的与内容 原则及方法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实施教学目标评价是深入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有效的、主要的途径。教学目标评价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教学目标评价的过程中,不少学校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倾向:一方面,在认知领域有了一套初具规模的教学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目标评价渐趋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与认知领域相比较,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研究却明显滞后。个人认为,健全、完善的物理教学目标评价,应该包括感知、技能与情感三大教学领域。只有加强情感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实践,才能使认知、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评价得以深入发展,也才能使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境界,促使物理教学任务的全面实现。近两年来,我在实施认知、技能领域目标评价的同时,对情感领域教学目标与评价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是实施情感教育目标评价的前提。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认知、技能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保证物理认知、技能领域的目标贯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结合物理认知、技能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情感并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总之,加强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情感教育与认知、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同步升华。

二、情感教育章节目标的制定

制定和实施章节情感教育目标,是制定和实现物理教学情感教育的基础,为了实现情感教育的整体目标,必须制定详尽得体的章节情感目标。在实践中,我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

(1)充分利用各章节的情感教育因素。章节情感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各章节情感教育内容为基础,由于各章节的情感教育因素不像物理知识、技能内容那样明确具体,它们大都蕴藏在物理知识、技能之中,需要个人去发掘。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掘物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各个知识技能内容的个性和特点,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章节、每个段落和每个定义、公式、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实验操作过程,对这些知识、技能以及形成过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得越全面、越深刻、越细致,情感教育因素就发掘得越准,掌握得越透彻。

(2)确定各章节情感目标的水平层次。各章节的情感目标内容找出来后,还必须确定各情感目标所要达到的水平层次。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情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既要高于学生实际水平,又不能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临界线,使学生既渴望接受又有能力接受。

(3)用可操作性的语言表述章节情感目标。情感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做到明确具体,不但要便于师生操作和检测评价,还要使学生知道在课堂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目标,真正起到目标的导向和检测作用。我一般“通过或结合……,意识、接受、感受、形成……”来表述,这种表述侧重指出了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是符合要求的,具有过程性特征,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情感。

三、正确运用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制定、实施情感目标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制定、实施情感目标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个人认为,其基本原则应包括:

(1)渗透性原则。物理学科的情感教育,是利用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有关的素材进行的,所以,情感教育必须寓于物理知识、技能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技能与情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地挖掘和充分利用物理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科学准确、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活动中去,做到科学性与情感性的有机统一。

(2)层次性原则。制定、实施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应依据教学目标的水平分类,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内在逻辑顺序,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应从低起点开始逐步提高层次。

(3)反复性原则。由于人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在制定、实施情感目标的过程中,对于某一情感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实际进行反复渗透教育,不断巩固、强化。

根据上述原则,在实施情感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四种教学方法:

(1)以知育情。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越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所隐含和显露的情感教育内容,老师要讲清讲透,学生要弄通弄懂。

(2)以情育情。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另一个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这是实施情感目标的又一重要途径和方法。

(3)以境育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要重视以境育情,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和趣。

(4)以意育情。情感与意志是相互制约的,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能调控情感。这就要求个人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调节、控制学生意志的方法很多,例如,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同时,向学生提出合理、适度、明确的实验要求,加强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在实验中要鼓励他们大胆创造,不怕失败,坚持到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总之,只有加强情感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实践,才能使认知、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评价得以深入发展,也才能使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境界,促使物理教学任务的全面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制定详细的、科学的情感教育目标水平分类及其章节目标,并正确运用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作者简介: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杠杆教学设计 篇9

制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研究

赵世波

学号

2008141763

物理系

物理学

指导教师

李新乡

职称

教授

2012 年 05 月 15 日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制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研究

物理学专业 赵世波 指导教师 李新乡

摘要:教学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论文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入手,结合文献法的研究方法,从实验目标的分类,制定实验目标的依据和方法论思考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并论证了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方面存在两种误区,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力求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本论文主要研究物理实验目标的具体方法,以期望对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误区

Make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goal

of research

Student majoring in Physics

Zhao Shi-bo

Tutor

Li Xin-xiang

Abstract:Teaching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Goals for: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process and the method, attitudes and values.This article from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From the experiment target classification, formulate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goal and methodology in thinking discussed in details, and proved in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teacher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bjectives set in terms of two kinds of errors, and to the existing problem causes for the in-depth analysis, trying to find the root of the problem.This paper studied physics experiment target the specific way to expect to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help.Keywords: high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experiment teaching goals;Three Dimensional Goals ; misunderstanding

目 录

摘要„„„„„„„„„„„„„„„„„„„„„„„„„„„„„„„„I 关键词„„„„„„„„„„„„„„„„„„„„„„„„„„„„„„„I Abstract„„„„„„„„„„„„„„„„„„„„„„„„„I Key words„„„„„„„„„„„„„„„„„„„„„„„„„„„„„I

1、引言„„„„„„„„„„„„„„„„„„„„„„„„„„1 1.1研究的背景„„„„„„„„„„„„„„„„„„„„„„„„„„„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 1.2.1国外的研究 „„„„„„„„„„„„„„„„„„„„„„„1 1.2.2国内的研究„„„„„„„„„„„„„„„„„„„„„„„„1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1.4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3 1.5课题的创新性„„„„„„„„„„„„„„„„„„„„„„„„2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2 2.1 知识与技能实验教学目标„„„„„„„„„„„„„„„„„„„„„2 2.2 过程与方法实验教学目标„„„„„„„„„„„„„„„„„„„„ 3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教学目标„„„„„„„„„„„„„„„„„„3

3、实验目标体系设计理论依据及教学目标叙写的误„„„„„„„„„„„3 3.1 制定实验目标的理论根据„„„„„„„„„„„„„„„„„„„„„3 3.2制定实验目标过程中的误区„„„„„„„„„„„„„„„„„„„„4

4、案例„„„„„„„„„„„„„„„„„„„„„„„„„„„„„„ 5 致谢„„„„„„„„„„„„„„„„„„„„„„„„„„„„„„„„6 参考文献„„„„„„„„„„„„„„„„„„„„„„„„„„„„„„6 1 引言

1.1研究的背景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大多仍然只是形式上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实验,对于实验教学中学生在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及科学素质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和客观的目标要求,随意性和盲目性都很大。这对于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使广大学生更好的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十分不利。实验教学目标既是实验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实验教学测评的基本依据。它有利于实验教学目的的明确化,实验能力的具体化。而实验教学目的的实现,是以制定实验目标为前提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具体目标的第二条为“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1]。物理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物理实验教学,同样需要制定明确、详细、完备的教学目标。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英国在1999年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精神、道 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物理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有持 续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2]

日本在1999年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通过亲近自然,发现自然事物、现象中的疑问和课题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探究学习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 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关于制定高中物理实验目标的研究,国内的参考文献有:

李新乡、张德启、张军朋、王守江的《物理教学论》指出:物理实验教学就是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给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3]。并从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演示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自制教具的能力等角度作了具体的论述。

[4]陶洪的《物理实验论》指出:在物理教学中做的物理实验是教学实验。强调要从实验条件的选择、实验仪器与取材的选取、实验原理入手进行实验目标的制定。其中分析实验原理是制定实验目标的基本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原理制定不同的实验目标。

张德启、李新乡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指出: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物理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5]。应根据不同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不同要求来制定各自的实验教学目标。丁玉详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测量与评价体系》从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要求、科学的测量以及评价三个方面对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和方法。张军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初探》指出: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是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改革实践[6]。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要求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并对各个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说明。

综合国内外这些国家的物理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物理课程目标制定的特点是:由重知识教学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认知、操作与情感的培养。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调查论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三维目标教育的重要价值,唤起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关注,扭转重物理知识轻操作与情感教育的教学现状。[2]

其次,深入研究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轻视认知、操作与情感教育的根源,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质性地实施。

再次,结合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探索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于物理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案,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最后,针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建立合理、科学的[2]评价体系,保障课程三维目标教育的顺利实施。

通过以上四个途径,力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真正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1.4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论文中,笔者第二部分从新课程观的基础下对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和说明。第三部分针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详细阐述了制定高中物理实验目标的理论依据,并且分析了教师在制定实验目标过程中存在的两大误区。第四部分以制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节的实验目标为案例来对制定实验目标的过程做了一下明确的示范。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了文献法、案例展示法和实验法。1.5课题的创新性

本论文意在找到了高中物理教学轻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根源,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同时结合物理学的特点,最后以案例的形式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作了一下鲜明的展示说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

实验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物理教育总目标下的一个子目标,但它蕴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任何一个物理实验课题,都包含有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三维立体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7] 2.1 知识与技能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主要分为七个层次:知道、理解、掌握、评价、模仿、操作、迁移。其各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如下所示。

知道 :知道基本仪器的用途、构造及作用;记住仪器的操作方法;记住实验方法、简单的步骤和结论;知道实验中要观察的对象及基本现象,记住现象说明的 基本问题。

(2)理解:懂得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和读数方法;明确实验中所运用的物理知识和所要观察的物理现象,和需要观测的物理量;知道进行观察和测量所用的方法。

(3)掌握:会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能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经过计算得出结论;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能根据要求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4)评价:能够进行误差分析;能指出一个实验的局限性,并力求寻找改善的方法;能提出新假设,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5)模仿:知道实验中所用基本仪器的名称、实验的操作方法、操作规程和读数方法,并能比较正确地读出测量的示数;能够根据教师的示范操作,独立进行实验。

(6)操作:能够按照基本仪器的操作步骤进行调试和操作,实验完毕后,能够对仪器和用具进行正确整理。

(7)迁移: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手段,能独立进行实验和实验设计;能按要求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2.2 过程与方法实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实验教学目标可以分为3个层次:经历、感知、探究。其内容如下所示。

(1)经历:亲身观察物理现象,感受和体验实验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明确认识实验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2)感知:认识和理解科学实验过程,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3)探究:能根据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拟订方案;能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运用实验思想方法解决新情景中有关实验的问题。[7]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体验、反应、领悟。其内容如下所示。

(1)体验:具有乐于从事实验活动,自我实验探究问题的愉悦感和成功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活动,善于观察,善于与小组成员交流、合作探究.(2)反应:愿意观察实验现象,没有回避、反感的情绪和态度;对于实验操作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充满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和好奇性;有较强的实验探索欲望。

(3)领悟:通过对实验的关注,进而对实验的价值,以及其对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关系有稳定的认同。[7] 制定实验目标的理论依据及教学目标叙写的误区

3.1 制定实验教学目标的理论根据

按照我国对教学目标编写的研究,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可以把实验教学目标分为动作认识、动作模仿、动作理解、动作组合、动作评价和动作创新六类,各类内容如下:

动作认识:对实验的目的、内容、技能要求、实验原理、重点、难点作初步了解。这一类是对实验作理论、心理和情感准备,在实验课前完成。

动作模仿:通过观察演示,学习使用工具、仪器、认识操作程序,模仿着完 成实验,把描述性语言转化成实际动作。这是对学习和完成实验准备,是达到实验学习目标的基础。

动作理解:通过实验运作,能讲述仪器、设备在实验中的作用,使用规则;解释动作在实验中的作用;对动作结果进行解释和概括。这里已进入了实验的理性阶段。

动作组合: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设备条件、环境条件对实验讲义(或指导书)上已给的实验步骤进行组合、调整;把实验步骤细化为操作步骤;能解释实验结果,写出基本的实验报告。

动作评价:能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现有设备的情况和自己的实验水平,借鉴已给的实验步骤,重新编写实验步骤;在实验中能考虑实验操作的效度和效率,提高实验质量;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动作创新:能根据实验条件,所用仪器设备的变化,合理改变实验步骤,正确安排操作步骤,达到要求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改变后,能完成新要求下的实验步骤编写;能按所给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任务。

这六类目标中,前三类是最基本的,称为基本从属目标,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应达到,或通过复习必须达到。第四、五类为过渡从属目标,是达到终结目标的桥梁。第六类是实验教学的终结目标。为让各类目标逐步达到,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创新的水平,必须把这些目标组成一个目标体系,以利实际操作。[8] 3.2 制定实验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目标的叙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9]。笔者通过借阅诸多老师关于实验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或者论文,发现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在叙写教学目标的方式上主要存在两大误区 :

(一)教学目标的叙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等写进教学目标中。例如把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写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这种无边无际的语言,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关系认识模糊,并且没有分清各级目标的级次以及各级教育目标的要求,教师在制定实验目标的时候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叙写的另一个误区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四要素的缺失或错误,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1)行为主体错位

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8]。像“通过演示小球的往复摆动,使学生形成对机械振动的感性认识”这样叙写教学目标是不正确的,因为其隐含的行为主体是教师。(2)行为动词模糊 在以往的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往往运用了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精神”“掌握„„的方法”等,由于这样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目标中也习惯于用一些模糊的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可测 性和可比性,不便于实际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运用,教师在制定实验目标时应该使“描绘”出的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9](3)行为条件缺失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必须要明确行为条件。[9](4)表现程度模糊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表现程度可以 用不同水平的行为动词来体现,如“初步”“大致”“简单”等,不同的动词对学生就有不同程度的要求。[9]

在实际备课过程中,以上这四个要素并不一定要求完整地写出来,在不引起误会的前提下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两个要素。案例:制定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目标

制定实验教学目标要考虑课程实验目标与教育目的、学生发展水平、课程实验类型等多方面关系[10]。下面我将以制定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目标为例进行一下演示。(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是学生上高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二个探究性实验,和前一实验不同,本实验只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而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和器材的选用要学生自己设计。书中提醒学生注意两方面的问题,还给出了一个“参考案例”,这个案例是采用常用器材设计的实验,具有普遍意义和具体指导作用。本节课,以前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注重的是知识的再现;现在改为探究性实验,注重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和总结的能力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

高中一年级,已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会用气垫导轨与光电测时系统测物体的瞬时速度;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会应用excel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等。

(三)、课程类型:科学探究课。

(四)、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能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反比关系。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

(3)经历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致谢

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教师——李新乡教授和研究生杜倩、赵伟丽师姐,他们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对我的论文进行修改和改进,并在我寻找参考文献的时候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和师姐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的各位学者。本论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这篇论文的写作。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的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世超.高中物理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研究[D].四川:四川 师范大学,2007:3.

[3]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4. [4]陶洪.物理实验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德启,李新乡.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6]张军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初探[J].课程·教材·教 法.1996.1.

[7]勒建设.基于新课程观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研究[J].物理实验,2004,24(8):20-22. [8]《实验教学美容与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实验目标体系设计及在教育技术基础实 验教学中的应用[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报,1999,2:51-52.

[9]范应元,陈万平.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谈教学目标叙写的误区[J].中 学物理教学参考,2004,33(6):2-3.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杠杆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6、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7、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三维教学目标1、1希望你喜爱物理

知道自然界许多奇特的现象都具有规律性,物理学就是探究这些规律的一门科学。

了解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式式物理现象的规

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知道物理学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深刻改变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通过看图、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并认识到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物理学巨大的社会功用,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物理学无处不在。

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从对物理学巨大作用的了解入手,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喜欢物理。

1、2动手做实验

了解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源泉,会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能够对长度和时间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知道物理单位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知道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能亲自动手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学会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学会在不同单位下对长度和时间进行比较的方法。

乐于参与实验,能够和同学进行合作,测量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三维教学目标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知道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的观察,将对“波”的认识逐步扩展,进而知道声波;通过活动知道声波可以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从而得出有关结论,回忆在七年级生物课学过的人耳结构及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还能找其它物体试验,并愿意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的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通过实验,找出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通过对比,区分声音的不同。能注意在不同的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2、3声音为人类服务

了解声音与建筑以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通过阅读和讲座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通过阅读和查询,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感兴趣;能查找资料或上网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第三章 光和眼睛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三维教学目标 3.1光世界巡行

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了解色光的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学生根据色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自己设计活动,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和颜料都可以由三基色和三原色混合而成。

能够积极地思考一些有关光的问题。如:光究竟是什么颜色?所有的光都是可见吗?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区别?快慢如何?光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吗?光对生物有影响吗?光对人类居住环境有影响吗?光照也有害处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光照的伤害?人们受到光的哪些启迪?人类怎样利用光的作用?为什么人类要研究光?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有关光问题的兴趣。

3.2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 m/s,光射到镜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并能进行一些光的反射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几个名词。通过活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验证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引导学生乐于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现象,如日食、月食、射击瞄准、小孔成像等等。能积极参与探究光反射的活动,愿意进一步进行课外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3.3平面镜成像

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了解实像与虚像。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仪器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

通过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增强

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3.4光的折射与透镜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光在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知道什么时候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再通过实验探究光从空气人身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的规律,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知道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从对折射现象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积极参与验证折射规律的实验,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5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定性地知道像的大小、正倒。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完成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用控制变量法来安排操作步骤。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并有助于养成积极主动地与交流合作的习惯。

3.6透镜和影像

通过对眼睛结构的了解,使学生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能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知道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知道照相机也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实际操作照相机,学会拍照的技能,能利用

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和利用望远镜观察较远的物体,学会相应的操作方法。

能利用所学的有关透镜的知识实际制作一些光学仪器,如小照相机、望远镜等,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愿望。

第四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

(3)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道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5)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6)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7)初步了解超导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8)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三维教学目标

4.1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能根据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和习惯,认真细心的品质,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2测量物体的质量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学习分类比较和科学抽象概念的思维方法,以及用感性化的方法认识单位概念。在学习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的品质,学习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认识自然。

4.3探究物质的密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过程的主要环节。理解密度的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4.4点击新材料

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经历上网、进图书馆、作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过程,学习查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研究问题的方法,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五章 从粒子到宇宙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三维教学目标 5.1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并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子是物体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通过看图与计算活动,使学生感知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10m。

5.2“解剖”原子

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知道电子的发现促进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通过观察、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前人探索原子结构的途径,运用猜想、实验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中央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核,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很大空间绕核旋转,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了解微观世界的尺度。

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而让学生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念与决心。

5.3飞出地球 5.4宇宙深处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太阳对各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在各自的 轨道上绕日运行,形成太阳系。同样,由于地球的引力,才使地球周围的一切(人、物、空气、水等)被牢牢地吸引在地球的周围,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知道地球仅仅是太阳系的一员,而太阳系又是茫茫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外还有星系,宇宙远大无边。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观察图片和动手做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通过这两节的学习,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对探索宇宙产生兴趣。

第六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的意识。

(3)能区别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5)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及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7)了解我国的水资源,了解水资源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维教学目标 6.1从全球变暖谈起

知道物质的几种形态,知道物态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的含义和温标的规定。知道摄氏度单位符号和写法、读法以及分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通过“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话题,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出发思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从物质三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联系进入温度的学习,建立温度的概念;通过阅读课文,认识温标的确定和温度计分度方法:通过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认真进行阅读、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对实验操作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和环境。

6.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了解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运动特点。

通过参与观察活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经历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探究过程,认识分子动理论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又被实验事实所证实,是由假说发展到理论的。能够找到其他相关的实验或事实说明分子动理论。

对分子动理论的实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乐于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6.3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温度和气流有关,尝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过程要吸热,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知道沸点,知道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了解高压锅的原理。知道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时会放热。能用汽化、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经历蒸发、沸腾的观察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描绘水沸腾的实验图象,学会用图示的方法或用文字描述沸腾的特征。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的讨论,学会相互交流信息。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认真细心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能体验探究知识时的乐趣。在实验时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6.4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要放热,会查熔点表。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经历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通过描绘冰熔化的图象,进一步了解图表是常用的表示研究结果的方法。

在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中能耐心观察现象,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善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5升华与凝华

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能用升华、凝华等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经历观察升华与凝华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升华、凝华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多媒体播放舞台上的“烟雾”以及“人工降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通过思考讨论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尝试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

有求知欲望,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物态变化知识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自然环境的影响。

6.6水循环与水资源

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七章 简单电路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在生活、生产中采用的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三维教学目标

7.1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知道电路组成,记住电路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电路图(独立完成)。

连接简单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并画出电路图。连接简单串、并联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画出电路图。

养成学做结合的学习态度,在连接电路以及排除故障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7.2探究电路中的电流

知道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单位;会使用电流表(独立完成);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画出电路图中的电流方向;通过阅读“说明书”认识电流表;通过电流表测电流来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以及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跟支路的电流的关系。

在电流关系的探究中,增强实践意识,体会寻求规律的重要性。7.3探究电路中的电压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了解常见的电压,会使用电压表(独立完成);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对照实物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认识并学会使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关注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体会从实验中发现规律和用实验检验规律的重要性。

7.4电阻 滑动变阻器

知道导体有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独立完成);了解导体电阻跟导体材料性质、长度、粗细有关。

探究导体电阻跟导体的哪些因素有关;结合实物阅读“滑动变阻器使用说明书”(认识滑动变阻器);实际操作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增强实践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5探究欧姆定律

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1)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3)会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4)理解欧姆定律,会进行简单计算;

(5)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方法;

(6)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在探究活动中的协作精神。7.6欧姆定律的应用

理解欧姆定律并进行简单计算;大致了解“伏安法测电阻”(不是必学);大致了解“短路的危害”(不是必学)。

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通过电路计算分析“短路有什么危害”。积极参加实验和分析,有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第八章 力和机械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通过常见的事例或者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和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维教学目标 8.1力(1)知道自然界中处处有力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弹簧测力计,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会用力的图示表示力。

(2)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力作用的相互性,对使用弹簧测力计中的零刻度的校正、拉力的方向、1N力的大小、量

程的限制等有直观的体验。

(3)通过对力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概括”的科学方法,知道物理概念就是从大量具体事实中抽象出来的。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相互间配合、协作的精神。

8.2重力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检查平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3)知道重力有大小,知道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不同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不同,会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位置的不同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5)通过重垂线的应用和测量重力的活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和重力的大小有具体的体验,并可以从活动中学习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

(6)通过对地面物体和月亮同样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介绍,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面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的一致性,自然界的和谐性,破除对天体运动的神秘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和建立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初步观点。

8.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都

会产生摩擦。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相互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通过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知道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增大和减少摩擦的一些方法,加深对科学探究活动基本要素的认识。

(4)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并从探究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8.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知道什么叫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正确找出支点和力臂。

(2)知道什么叫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4)从各种形式的不同杠杆及其应用中,认识到物理模型的意义,体会到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8.5探究滑轮的作用(1)知道油轮分为两类,能根据滑轮转轴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动滑轮和定滑轮。

(2)知道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能根据杠杆原理对滑轮的工作进行理论分析,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3)(4)究方法。

(5)通过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互协作和知道滑轮组,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通过对滑轮工作的理论分析,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交流的精神。

第九章 运动和力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5)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三维教学目标 9.1怎样描述运动

(1)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我们生活的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4)能根据运动的路径将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通过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获得怎样描述运动的有关知识,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6)体会自然界中运动形式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求知欲望。通过学习运动的相对性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9.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4)乐于从多种渠道搜集、估测一些物体的速度。

9.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物体的惯性,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了解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方法。

(2)经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过程,获得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领悟探究的各个环节,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分析与论证的能力。认识伽俐略“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认识,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9.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自己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3)能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善于与其

上一篇:如何当好基层主管下一篇:干部提拔现实表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