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存在的问题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央行存在的问题(共7篇)

央行存在的问题 篇1

【摘要】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自成立以来,作为人民银行内部会计核算业务管理的“防火墙”发挥了其有效的监督作用。但随着被监督部门新系统的上线运行,以及会计国库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给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央行基层行事后监督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充分发挥事后监督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央行 事后监督 存在问题 建议

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作为人民银行内部会计核算业务管理的“防火墙”发挥了其有效的监督作用。但随着被监督部门新系统的上线运行,以及会计国库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给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如何提高事后监督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地位不高,主要表现为重视程度不够、职能定位较低等两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不少同志对事后监督工作的职能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事后监督只是前台核算业务的延续和重复,是对各类核算资料和档案的整理、装订、保管、调阅。有的认为各类风险有会计、国库、发行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把关,还有内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出不了大问题,设立事后监督部门意义不大。少数事后监督人员认为事后监督工作枯燥乏味,每天都在寻找差错,容易得罪人,时间长了易产生麻痹和松懈思想。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事后监督中心履行监督职能客观上带来了不利影响,致使在事后监督部门职责设定、人员配置、工作协调、监督效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事后监督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

2.职能定位较低。按照人民银行“三定”方案,事后监督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对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复审和检验,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防范资金风险。但目前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重点基本停留在“事后”的工作层面上,以勾对凭证账表、装订资料为主。从发展的眼光看,事后监督仅履行上述职能,定位显然过于偏低,不对会计核算过程的重要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过程”监督,会计核算过程的许多不合理做法将被“默认”下去,核算人员习以为常,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纠正。

(二)监督方式落后,主要表现为监督时效性差、监督手段落后等两方面

1.监督时效性差。目前,事后监督是在会计事项发生后进行的再监督,其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时效上滞后的严重缺陷,无法对会计资料和业务处理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只能把监管放在“事后”。由此带来的是,监督发现的问题,如果属于会计核算规范化要求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规定程序提出整改建议,落实整改措施,发挥事后监督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方面的职能作用;如果涉及资金风险方面的重大问题,事后监督关口的后置问题使得防范风险成为一句空话。

2.监督手段落后。目前,事后监督的手段跟不上前台核算手段的变化,即前台核算已经实现电子化,而事后监督仍采用手工化(事后监督除会计业务采用系统监督外,国库发行业务的事后监督仍以手工审核凭证为主),两种手段的悬殊差异造成监督耗费时间长、准确性差、监督效率低,业务信息和资金清算过程无法实现有效监控。如TCBS上线后,各级国库资金汇划实现自动化处理,对国库外来凭证的真伪、要素审核工作是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措施,但目前预算拨款凭证和收入退还书等付款凭证验印仍停留在手工审核状态,系统的自动化处理与国库事后监督模式不匹配,事后监督起不到应有的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作用。

(三)监督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监督资源匮乏、风险监督缺失、同级监督局限性大等方面

1.监督资源匮乏。事后监督是对所在行所有核算业务的监督,目的是防范资金风险,因此,要求监督人员必须全面熟悉会计、国库、发行、计算机、货币信贷、行政许可等各项制度、操作规程和管理规定,要具备较高的法律政策水平。但目前,事后监督工作人员不仅年龄偏大,学历不高,而且人员配备不足,缺少既懂会计监督业务,又精通会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监督力度仅限于账平表对、要素齐全。同时,基层央行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也只是根据业务需要,组织学习相关制度、操作规程和业务文件等,这种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业务培训和监督方式,势必造成监督人员业务素质量难于全面提高,监督水平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制约了监督工作的发展。

2.风险监督缺失。事后监督部门的监督成果主要体现在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要求,未能提供更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监督信息,缺乏能够帮助被监督部门提前发现并有效防范、化解核算业务中潜在风险问题的有效信息,影响了监督整体效能的发挥。此外,事后监督中心发现县支行被监督业务有问题时,因没有权限督促其整改,这样就埋下了风险隐患。

3.同级监督局限性大。由于事后监督主要是采取同级监督的方式,监督人员心存顾虑。监督人员的隶属关系是在本级,因而事后监督人员在事后监督时有“三怕”:怕引起被监督部门主管领导的误解,影响自己进步;怕引起被监督部门的抵触,影响部门之间关系;怕引起被监督人员的怨恨。由于监督人员心存顾虑,监督质量和效果就可能打了折扣。

(四)监督的权威性较低,主要表现为制度执行力不高、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等方面

1.制度执行力不高。由于现有制度的设计没有针对会计核算的不同环节从系统或整体来考虑,把会计控制系统相互关联的整体人为地分割为单独的每一个节点,造成了事后监督部门对监督处理意见的落实整改情况缺乏强有力的处置手段,其监督效力大打折扣。以对缴存存款准备金的监督为例,实际工作中,基层人民银行营业部门发现准备金不足时,打印“准备金不足清单”交货币信贷部门和事后监督中心。由于事后监督部门无任何手段,对缴存存款准备金不足的情况无能为力。

2.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一是被监督部门不重视,导致事后监督成果利用成效不佳。如被监督部门很少主动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对事后监督部门指出的问题和整改建议研究不力,对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风险隐患未一一排查,致使一些问题屡查屡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二是内部监督之间脱钩,导致事后监督成果利用范围狭窄。尽管事后监督成果具有独立性、及时性以及全面性等特点,是会计检查、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无法比拟的,但事后监督成果的利用仍限于事后监督部门本身、主管领导和被监督部门,监督成果利用范围的局限性造成了监督成本增加,监督资源浪费。

二、提高事后监督工作成效的几点建议

针对事后监督地位、监督方式、监督资源、监督权威性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要提高事后监督效能,建议:

首先,监督理念要转变。思想上重视事后监督工作,充分认识到事后监督不是核算业务的延续,而是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思想观念上,应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重,逐步实现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监督并重转变,由以纠错为主的监督主导型向以参谋顾问角色为主的服务指导型监督转变,由真实性、合规性监督为主向与资金风险监督并重方向转变,从关注表面差错向注重监督结果数据分析转变,加强对监督结果的分析,为实现人民银行资金安全的管理目标服务。

其次,监督方式要创新。一是监督方式智能化。就是开发同步事后监督系统。尽快开发与TCBS系统同步的事后监督系统,从而实现对前台账务处理过程的实时监控,对业务数据、账表的自动核对和系统重要参数、系统管理的随时监测,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二是监督内容实时化。就是有效监督业务部门资金清算过程。采取日常检查、岗位排查、现场跟踪检查为一体的综合监督,使监督方式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达到及时防范风险发生的监督目的。三是监督过程延伸化。就是对业务部门开展现场检查。定期不定期对被监督部门开展现场检查,重点查看非现场监督看不到的风险点,如重要会计事项审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各种登记簿等,突破传统非现场监督的局限性,杜绝监督的盲点,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监督的威慑力。四是监督关口前移化。就是将事后监督的监督时点前移,克服时间上带来的不利局面。从辖区实际情况看,可以将一天的业务按时间划分成段,在划分的时间段内,按业务种类划分,分时段分业务进行及时监督检查。五是监督层次深度化。就是建立风险导向监督机制。增强事后监督的预警提示、风险评价等职能,从简单操作型的静态事后复审凭证向智能型的动态预警分析转变。事后监督人员要定期对发生的会计核算差错按风险层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及时提供风险评估信息,并向被监督部门提出解决问题、预防风险的建议和措施,使被监督部门能够提前关注潜在的风险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切实提高被监督部门的业务核算质量,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第三,培训力度要加大。监督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是有效实施监督的关键,要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突出监督业务的特点。一方面,总行有关业务部门要开展对现有监督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以及分析、判断、处置问题的能力,树立监督人员的风险意识,为有效履行央行职责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省行业务指导部门要定期对事后监督人员进行检查方法、审核技巧等的专项培训。特别是对被监督部门各类业务知识推广培训,均应包括事后监督中心相关人员,以此全面提高事后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避免外行监督内行现象的发生。

央行存在的问题 篇2

一、基层央行的货币金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撤并发行库的县支行在人民币管理上功能减弱

1. 撤并发行库后, 客观上人民银行费用降低, 风险点减少, 使县支行人员紧张的局势得到缓解, 但在人民币管理职能上如何衔接和加强却没有理顺。没有发行库, 县支行没有调节市场的发行基金, 难以全面掌握和及时了解辖区内人民币的流通情况, 加之监管人员缺乏, 导致流通中人民币质量较过去明显下降。据调查居民手持的20元人民币中七成新只占30%;硬币投放试点省份, 小票残损率接近100%。

2. 部分县人民银行停办了发行库业务后, 金融机构现金调运环节增加, 线路延长, 导致需要现金的基层网点为保证支付, 经常会出现将不宜流通的人民币对外支付的情况。

3. 受库存限额和调运成本限制, 流通中的人民币券别结构失衡, 小面额票币调剂难到位。部分县代理现金供应的商业银行, 受调运车辆限制, 出于安全和效益方面的考虑, 在调入现金时“喜大厌小”。另外营业网点出纳人员怕麻烦, 只保证大票支付, 不领小票, 造成社会小票流通紧张而库房却投不出去的矛盾。同时商业银行也以减少小面额人民币库存的方式来控制库存限额。

4. 各金融机构常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借口, 对调整小面额券别和挑剔残损人民币职能履行不到位, 且互相推脱责任, 影响人民币流通管理职责的发挥。

5. 人民币反假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无库支行由于内部股室整合, 原来的货币金银人员均被安排到其它岗位工作, 反假货币和人民币流通管理岗多为兼职人员。因此, 履行人民币流通管理执法检查、组织人民币反假宣传培训、开展发行业务学习调研等工作难以开展。

(二) 货币发行人员结构不合理, 素质偏低

1. 人员配备不足, 直接影响货币金银业务的深入开展。

现撤库县支行表面上配了一名人员, 但实际上是兼职的。人员的不足, 特别是遇到人员休假等情况时, 业务工作开展难以进行。人民币反假现场检查宣传与日常业务也在时间和人员配备上存在着较大冲突, 很多工作得不到深入开展。

2.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业务素质偏低。

一是年龄偏大,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竞争和创新意识不强, 不少有高血压、劲椎病、腰椎病等疾病。二是过去长期从事繁重的库管工作, 缺乏学习深造机会, 转轨应变能力低等问题。

(三) 货币金银管理机制欠科学

1. 货币金银工作机制市场化程度低。

由于商业银行通过改制纷纷市场化, 追求安全运行下最大利润, 将反假货币和现金流结构质量管理弃之一边, 不愿加大投入开展反假货币宣传、培训, 造成社会服务功能缺位。而人民银行却没有对应的有力举措, 仍采取老一套行政命令办法管理, 效果甚差。

2.《人民币管理条例》对一些违规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在对金融机构现场检查中发现, 金融机构为了使利益最大化, 消极对待社会公众办理券别调剂和兑残的要求。个别网点10元以下小面额票币短缺严重, 有的网点甚至连50元面额的都难以兑换。由于《人民币管理条例》中没有相应的罚则, 对这种行为无法进行处理。

二、关于加强货币金银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优化现行工作管理机制。从市场发展需要、监管对象功能和实际操作管理出发, 修改完善现有发行管理机制, 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克服因机制不科学带来的被动。

(二) 修改影响业务开展的管理规定条款, 以提高操作的可行性。

(三) 强化县级人民银行人民币流通管理职能。一是保证人民币流通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原封新券的投放力度。三是加强人民币流通市场监管力度, 依法查处金融机构违规操作行为。

(四) 建立完善县域人民币流通监测和分析体系, 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监测手段, 有效提升流通中人民币的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币流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 规范统计口径, 充分体现点和面、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二是增加科技投入, 完善监测手段, 探索建设人民币流通状况监测系统, 增强抽样和统计的准确性。三是加强监测与现场检查的有效结合, 增强监测人员的责任心, 确保统计资料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五) 建立完善区域人民币现金供应体系。一是推行资质保安部门押运的现金存取方式。二是推行和完善人民币现金存取款预约机制。三是在商业银行试点建立现金调剂中心。四是采取将发行基金核定库存限额, 建立检查、寄存商业银行业务库的办法, 建立残损人民币回收制度和激励机制, 立足实际, 切实解决撤库带来的新问题。

(六) 强化管理手段, 切实解决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一是针对县域不宜流通人民币比例偏高, 残损券回笼压库, 由上级货币金银部门协调增加代理行和无库县金融机构的现金库存。二是针对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制定相应的措施强行按一定比例搭配小券别人民币, 规定金融机构库现存现金小券别人民币比例, 增加《人民币管理条例》中金融机构调剂人民币比例的职责、义务和相应的处罚条款。

央行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基层央行 金融监管 问题及对策

In our country basic unit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exists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Wang LuWang Yuanlong

Abstract: Joins WTO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long with our country,the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form and the content unceasingly are also changing,the goal lies in enhances financial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the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But the basic unit central bank financial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overall effect is bad,coexists in the low efficiency,the inefficiency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question.For this article from our country basic unit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ence question,on the one hand proposed how the basic unit People’s Bank does apply the existing method support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on new times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proposed the new measure,the new conception,this regarding the central bank 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system consummation,as well as the economy develops continually h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 basic unit central bankFinanc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Qu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48-03

基层央行处于金融监管的第一线,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一方金融平安、确保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的重要任务。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诸多不令人满意之处,直接困扰着基层央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本文立足于这样一些问题,对基层央行的缺陷与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为提高基层央行金融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我国基层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金融监管理念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为适应这种局面,中央在协调与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在实现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上成效明显,但我国的中央银行仍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特别是基层央行如何进行金融监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管理论,从而导致监管理念上的严重滞后,影响了监管效果。

1.1.1 监管理念较为单一,对市场约束、行业互律、内部自律理念的认识不足,存在把监管简单等同于化解金融风险的倾向,偏重于运动式的监管、整顿式的监管、事后处置的监管,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如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办法滞后,对新业务的监管走不出“先发展、后规范”的怪圈。忽视了金融监管的本质是事先性、预防性的监督管理,而化解风险是事后的解决问题处置工作这一本质原则。

1.1.2 主要通过非现场的检测,如分析报表、事件报告等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检测,其检测手段单一,时效性、完备性和准确性都存在着滞后,就问题查问题的情况多,无法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金融机构内在经营素质情况。如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向、市场定位、内部控制、内部治理结构等整体状况缺乏全面把握。使央行在防范系统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中,难以及时作出决策,采取有效措施。

1.1.3 是对辖区金融机构监管定位不准,对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时有超越范围行使监管权力,而对非法人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风险监管实际上处于无作为状态。

1.2 金融监管责任制度滞后。

按照金融监管责任制的要求,监管对象的第一责任人应对被监管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营运、退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制度的落实还很不到位。

1.2.1 监管主体角色冲突。随着人民银行监管职能的调整,基层人民银行包括中心支行和支行两级机构对辖内国有银行只进行行政性管理,即只对国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进行管理,不再承担监管职能。但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仍然肩负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一方金融平安、创建区域性金融安全区的责任,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职能没有了,责任却仍然存在,从而使基层人民银行在角色定位上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也说明人民银行监管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

1.2.2 基层央行内部存在着责、权不对应的问题。中心支行实际上承担着金融风险属地管理责任,由于启动风险处置预案权在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处理风险时要层层上报,待总行及分行批准后方可实施,从而使风险处置错过最佳时机,加大了风险处置成本,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1.2.3 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大监管”是多个监管部门协同实施监管的一种新形式,是人民银行加大监管力度的主要措施。但目前,作为央行监管主体的基层人民银行内设监管部门较多,出现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和金融机构被动应付检查的局面,同时造成监管力量分散,无法准确地把握监管工作重心,削弱了对监管政策的实施力度,没有发挥大监管的合力效应和作用,造成工作上的重复和疏漏。

1.2.4 监管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滞后,激励约束机制不相兼容,影响其可操作性。突出表现在对监管人员的考核奖惩无法兑现。监管责任制实施细则虽然规定了监管人员的具体责任,但未建立就如何进行奖励尚无统一的政策,影响工作积极性。并且,在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上也缺乏有效性,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效果。在对各种违规现象的处理中,人在违规事件中占主导地位,而监管部门在查处违规行为时,往往只有经济处罚而无行政处分、纪律处分。

1.3 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1.3.1 随着金融业务电子化手段的运用推进金融发展的前进,基层央行监管部门的计算机普及率提高,但这些现代化工具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应用状态,主要是一些打字或人工采集数据的加减求和之类,与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网络化监管,时空同步监管,监管数据自动汇总,预警信号的自动提示等等相去甚远。监管人员以原始手段去处理大量的繁复的电子化数据和业务流程,不但费时费力,其效果也是事倍而功半。

1.3.2 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不能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现场检查仅限于完成某项检查任务,没有从发现的问题中再深入检查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落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和整改措施,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整体效果。此外,长期以来,基层央行开展的非现场监管仅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和掌握情况上,在现场检查中,通常的方法是查帐看表,而且往往是检查之前由被检查单位自查自纠,这样使被检查单位有应付检查的准备,待到现场检查时,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失去了检查的真正目的。

1.4 金融监管信息流通滞后。

信息调研使基层央行开展金融稳定工作的一个重点,特别使在金融业深化改革时期,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反馈。但是目前,基层央行在金融机构中的权威相对弱化,难以获得准确、充分、及时有效的信息,导致调查研究工作难以展开。一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对获得监管信息呈非对称性,弱化了非现场监督。由于目前被监管对象提供的各种报表资料还不具备公开性,监管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受到质疑。基层人民银行用这种不能反映客观真实的银行报表资料去进行监管,势必影响监管效果。二是相邻区域基层人民银行,同一区域内的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信息彼此独立,特别是地市级以下还没有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基层央行很难获得两家机构的监管信息,不能账务其风险状况?也制约着监管效率的提高。

1.5 金融监管人员资格管理考核办法的缺乏和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还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大程度上限于领导的评价和看法,监管人员的选配、调动主要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金融稳定的工作性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即拥有丰富的监管知识、法律知识、高度的洞察力、较强的判断力和前瞻性。但是,现阶段基层央行监管人员的监管知识和法律知识较为有限,知识结构陈旧,有关部门组织对监管人员系统性知识更新几乎空白,特别是县级支行,大部分监管人员属操作型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如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新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的监管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监管盲点,要让监管人员去发现监管对象越来越变化多端的违法违规行为,其效果可想而知。

2.我国基层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发展对策

2.1 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加入WTO后,基层央行不但面临金融全球化的挑战,而且面临如何适应国际金融业监管模式的发展要求。首先,提高监管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使金融监管工作逐步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以金融稳健运行,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检查处理的风险指标系统、金融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全面反映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处理报告系统,及时进行预测及预警,不断提高风险监管水平效率的监管体系。其次,向合规性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转变,对金融机构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适度突出对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指引,带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较好地实现金融监管宏观刚性和银行微观经营灵活度的协调统一。再者,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管为主的方向转变,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质量,使非现场监管在监管覆盖面、监管频率上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提高非现场监管的预警功能,变被动的事后检查为事前监督,使日常监督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2 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

完善监管责任制体系,增强责任制的可操作性。一是合理设置监管机构,尽快建立基层央行的大监管格局,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方法灵活、效率较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监管体系。二是进一步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标准,使监管工作有目标,绩效有考核、奖惩有依据。对在金融机构风险化解中成效突出的监管人员给予重奖;对监管不力、被监管机构风险加剧的给予重罚。划分责任应明确、细致、具体,各级、各类监管责任人对哪些金融风险承担责任及责任的种类,应具体细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激励与约束的有机兼容,使金融监管活力不断激发出来。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监管,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监管为主体、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管体系。发挥新闻媒介、社会公众、中介机构等部门的作用,提高基层央行监管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合理性。

2.3 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完善创新金融监管手段。

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传统的手工检查和现代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转变。结合辖区和监管自身实际,尽早开发实用、有效的监管业务软件及信息分析处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为辖内金融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技支持;尽快实现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计算机联网,强化实时信息联系与数据集成,适时建立起商业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形成较为完整的监控网络,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监管工作和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提高监管效能。其次,要深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的有机结合,在加强现场检查的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计算机信息为核心的非现场监管信息体系。通过二者结合,建立金融信息监管系统。主要通过建立月度、季度、年度监测报表的形式,及时全面地搜集监管信息。对被监管对象的运行状况、存在问题及变动趋势定期向本行及上级行有关部门进行汇报。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上非现场监管信息管理系统,使非现场监管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2.4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金融监管信息的透明度。

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区域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及时了解区域内的金融动态、风险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做好应对突发性问题的预案,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人行分支机构应在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加强与证监会、保监会分支机构的联系、磋商,逐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实行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以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其次,打破条块分割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立地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试行对辖区的中小金融机构会计报表年审制度,逐步推行中小金融机构年终会计报表经由社会中介机构鉴证的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弥补基层央行在及时识别金融风险方面的不足。

2.5 实施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制定金融监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办法,逐步形成资格考试、竞争上岗的监管人员选任机制,把好监管人员的“入口关”;以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监管能力为目标,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岗位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员工,注意好前瞻性、应时性和基础性培训的结合,鼓励员工深造;从商业银行和社会招聘精通金融业务、政策水平高的人才,充实金融监管队伍,提高金融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在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中,要注意新老搭配,合理分工,适当交叉,使所有的监管干部都能积累扎实的监管工作经验,胜任各项监管工作;以激发敬业精神为根本,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央行存在的问题 篇4

一、基层央行科技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人力资源匮乏与电子化业务膨胀不对称的矛盾。造成科技人员工作负担过重,同时又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出现科技管理和计算机安全一人说了算的状况,很容易产生因个人主观原因而导致的安全隐患事故。

2、县行业务科技化的迅猛发展与科技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受经费和办公条件的制约,县支行在机房建设、硬件设备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不能满足设备更新的基本需要,安全防范措施不力等问题。

3、科技安全的日益凸显与员工科技安全意识淡薄的矛盾。县支行大部分员工对计算机安全认识不到位,没有像重视金库一样重视计算机安全工作,没有投入足够精力定期去研究科技管理和计算机安全工作,分析本单位计算机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隐患。一些业务人员对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意义认识不清,依然认为计算机安全管理是单位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安全意识淡薄。

4、科技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与内控制度落实不力的矛盾。一方面是上级行规定的内控制度落实不足。除上述所说的口令管理不规范外,还表现在计算机管理登记簿不能坚持按时填写,记载内容过于简单、不清晰等。另一方面,县支行自行制定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范相对不足,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

二、加强基层央行科技工作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的作用。市、县支行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计算机安全工作,把科技管理纳入单位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自上而下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落实到人。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要坚持定期检查计算机安全工作,定期召开科技管理和计算机安全形势分析会,加强对员工的计算机安全教育,研究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计算机安全状况,开展分类指导,真正做到科技工作常抓不懈。

2、以“科学的发展观”,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要加大机房建

设,按照机房建设标准,建设县支行专用机房,配备比较完备的供电、防盗、防水、防火、防雷电、防静电、防鼠害等安全防护措施。另一方面,要统一规划,统一制定切实有效的设备购置、更新计划,及时为重要业务系统配备备份机,对老化设备进行更新,以保证计算机业务系统和技术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3、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科技管理水平。上级科技部门要结合县支行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科技工作管理办法,以便于科技管理和计算机安全自查。县支行在落实上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的同时,要结合基层实际制订出县支行科技工作管理办法。要根据县支行业务系统发展新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和相应的考核标准,使日常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的完善必须与落实到岗、落实到人结合起来,要经常性地就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及时查找隐患,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

4、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科技规范化管理水平。计算机无论怎样先进,归根到底要人来操作,各项制度再严密,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要强化全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把计算机安全知识作为专门的一课,做到全员科技意识提高、规章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到人。要注重引进和培养科技人员,建议县支行配备2-3名专(兼)职科技人员。将系统维护与安全管理实现岗位分离,改变那种一人包揽全行科技管理与计算机安全工作的局面,实现岗位相互约束、监督。要强化对县支行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快科技知识更新速度。一是要保证县支行科技设备、科技书籍、科技资料的购置更新经费,鼓励科技人员加强自学,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二是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每年组织一至二次计算机封闭式学习、培训。

央行存在的问题 篇5

作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农发行总行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实际情况指出:要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就目前而言,大力提倡和健全完善贷款抵押担保,对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但是,当前在办理贷款的抵押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抵押担保工作涉及企业、国土、房管、国资、公证等部门,在办理抵押担保过程中,涉及各部门的政策规定和经济利益,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从局部看待问题,认识不一致。但由于政策规定方面的缺陷,导致这些部门的行为又都有章可循,并不违规违法。这时,往往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协调解决因政策规定不统一带来的矛盾冲突。致使企业对办证感觉难度大,怕麻烦,造成办证难,制约了贷款的有效发放。

二、收费偏高,企业难以承受。由于资产抵押与资产交易都存在一个收费问题,一般约为抵押物价值或交易额的5%左右。企业用于抵押的资产价值一般较大,在企业生产经营本来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的情况下,按该标准收费,就出现了在企业还未获得贷款之前就得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企业难以承担,对于困难较大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手续繁琐,期限偏短。我国办理抵押担保一般是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期限多定为1年,到期续办。按现行规定办证前都要到现场鉴定评估,因收费原因,办证部门大都不愿办理长期手续,且由于效率低等原因,有的办证时间从协商收费到最后办理完结,历时长达2—3个月。企业的生产是长期性的,大部份企业长期需要信贷支持,于是陷入周而复始办抵押手续的怪圈之中。

四、产权不明晰,估价不准。就农发行目前的开户企业而言,其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多为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所占用土地多属划拨性质,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虽然实行了抵押,明确了权利价值,当企业因不能偿还到期贷款等原因,银行行使抵押权时,还需按规定标准向政府补缴相当于以出让方式获得该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费,加之目前企业的实际贷款余额远远大于抵押物价值,致使其抵押的实际效用受到削弱,对农发行来讲,是乎成了一种自我安慰的、观念上的价值形式。假若银行因行使抵押权对抵押物进行清偿,按照清偿顺序,处置抵押物价款只有在补偿了该土地出让金、缴纳相应税费之后,才能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本息,造成实质上能用于归还贷款本息的价款往往不足以清偿全部占贷本息,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加大。

目前,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普遍不高,这已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政府部门和企业对银行资金出现较大存差和企业贷款难较有微词,而银行对自身的闲置资金如何寻找出路同样忧虑。如何保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降低不良贷款率,已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信用环境较差,贷款者偿还意识不强的大环境下,银行信贷采用有效资产抵押担保,既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又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信贷资金,在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贷款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信贷抵押担保,应有利于企业获取信贷资金、有利于银行降低信贷风险和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完善信贷抵押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政策,优化环境。信贷工作中,政府各部门、各金融企业应根据中小企业信贷抵押的需要,采取区别于动产、不动产的交易,制定专门用于信贷抵押担保的统一政策,对抵押办理手续可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并采取“一站式”服务,优化投资环境,降低“门槛”,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

二、降低收费,惠及企业。应准确计算办证成本,各相关部门应牢固树立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由过去按抵押物价值的一定的比例收取手续费和工本费,改为办理一笔它项权利证书收取固定金额的费用。

三、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初始阶段做好各种资产形态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公布办理证件的程序和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办证收费标准,严厉惩处利用办证吃、拿、卡、要、拖延现象。

四、延长期限,让利客户。房地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客户需要办理不同期限的抵押证书,而不应都固定为一个期限,有的企业周而复始的生产,长期需要贷款,就应允许抵押期限长一些。这有利于支持企业生产,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和减少办证部门的工作量。

(摘自“银行联合信息网”06-10-13)

警惕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另类担保”

在倡导创新、变革的现代社会里,金融机构传统的“保证、抵押、质押”三大信贷业务担保形式在业务实践中衍化出多种非常规的、新兴的担保形式,称之为“另类担保”。这些“另类担保”游走于法律规范边缘,金融机构对其分析、认识稍不到位,它们就可能成为“贷款失守”的“马其诺防线”。“另类担保”主要包括以下六种形式:

一、总公司的保证担保。即分支公司借款,由其总公司提供保证担保。这种借款担保情形在一些系统性公司制客户的信贷业务中比较常见,如电信、石油、石化等行业中,省总公司为各市、县分支公司的借款进行保证担保。根据民法基本原理及《公司法》规定,分支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所有民事责任皆由总公司承担。换言之,总公司对分支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任是法定义务,它并不以签订担保合同,或出具保证书为前提;总公司为分支公司债务提供担保,显然是“画蛇添足”。这种承诺保证担保的书面材料固然可以表明总公司对分公司对外借款行为的认可,但在担保制度中,它违背保证人与债务人在法律人格上应当相互独立、第二还款来源应具有补偿性的担保原理,属于无效担保。

二、母公司的股权质押。《公司法》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提供债务担保”。为规避上述担保无效的情形,实践中产生了母公司(即股东)以其在子公司的股权作自身借款质押担保的做法。一般而言,抵押、保证担保均有现实的、价值相对恒定的资产来保障未来担保债务的履行。而在上述股权质押的情况下,一旦子公司账面上丧失偿债能力,被质押的股权所代表的子公司净资产权益为零,转让变现难以完成,最终将导致担保价值丧失,金融机构接受这种股权质押,无异于潜在的“债转股”。所以,金融机构一般不宜采取母公司股权质押的担保方式。

三、经当地人大同意的国家机关保证担保。尽管我国《担保法》已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实践中仍有很多当地政府部门为本地支柱企业或大型项目的贷款提供担保,同时经地方人大通过,将该机关可能承担的经济责任列入当地的年度财政预算之中。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规定,对于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法规及其它决议,地方各级人大无权作出相悖的决定。因此,即使当地国家机关经地方人大表决同意,提供了商业性担保,该决定违反《担保法》,这种担保仍属无效担保,没有法律效力。

四、浮动抵押。在一些贸易型企业的借款业务中,经常出现企业以其库存商品等变化流动中的财产作为其借款抵押担保的情况。如金融机构为汽车经销商办理流动资金贷款,往往以该经销商库存汽车作抵押,并在合同中约定今后新购进的汽车也纳入抵押范围。生产型企业也存在以仓库原材料作上述抵押的情形。这种以企业现有的和未来的某项财产所设定的抵押,其权利设定时抵押物并不确定,实质是一种浮动抵押。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浮动担保制度,《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五十六条也基本上否定了浮动抵押在我国实施的可能。现阶段,金融机构可设立专门的“保证金账户”,以管理收费专户的资金流等方式确定作为担保物的财产,尽量避免形成我国法律所禁止的“浮动抵押”。

五、不转移占有的质押。在动产质押担保的办理中,质物保管通常是一件占用时间和空间、浪费人力和财力的麻烦事情。于是,“聪明的”金融机构仍将质押物保存在质押人的仓库,在签订质押合同的同时与质押人订立“质物委托代保管协议”,但并不采取其它监管措施,仅以这一纸协议省去“质物保管的麻烦”。质押担保以“质物转移占有”为其最大法律特征,当事人约定由出质人(或其代理人)代为占有质物,因质物的占有未发生实际转移,当然不发生质权设定的法律效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没有辅以其它监管手段,仅凭一纸协议亦不能实际控制质押人对质物的处分,所谓质物的担保作用根本无从发挥。

六、缺乏依据的各种名目的收费权质押。当前,各金融机构都积极介入当地市政工程、公益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的融资市场,但是从目前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来看,明确规定可以质押的收益权仅包括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公路及公路的桥梁、隧道、渡口等项目的收费权利。其他类型的收费权,如学校、水电气暖公司、公园等单位的收费权,其质押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不具备法律效力。结合担保法原理,各类以依附于禁止担保的公益设施之上的收费权(如医院收费权)、依附于禁止转让的设施之上的收费权(如文物场所的收费权)、依附于专用经营权之上的收费权(如电信收费权)等设定的质押担保,应当是无效的。且实践中收费权的转让、实施,还可能遭遇公权力或准公权力的干预,质权实现的操作难度很大。这种所谓的“质权”并无保障贷款债权实现的现实意义。对于上述的或者其它形式的“另类担保”,金融机构应当提高警惕,增强识别能力,杜绝无效或无实效的担保,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新《商业银行法》第四条中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安全性”原则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信贷业务中的“另类担保”游走于法律规范边缘,金融机构对其稍不警惕,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03年传得沸沸扬扬的德隆系三上市公司互相担保案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以合理合法的所谓“为子公司担保”之名,行某种神秘的资金流向之实,这就是市场最为担心的“另类担保”。所有必须增强识别能力,杜绝无效担保,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摘自“银行联合信息网”06-10-13)

南京发力中小企业担保

今年以来,南京市进一步完善了政府推动、民资参与、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全市担保公司已有270家,较去年同比增长30%。措施如下:

(一)为缓解创业者“融资难”问题,南京市劳动局实施“1118”自主创业工程,并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运作机制,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程序,提高贷款额度,做大贷款担保规模。对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登记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经费或流动资金不足,以及符合条件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经营规模较大的,贷款额度放大到5万元。今年1—8月,南京共拨付再就业资金1.69亿元,其中,拨付职介、职培、岗位、社保等4项补贴4835万余元,发放小额贷款2391万余元。

(二)政府部门当中小企业融资“红娘”。南京市发改委、市工商局举办了银、企、保三方对接洽谈会,帮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市工商联先后两次组织召开“银企对接融资服务座谈会”,促成1000万元的信贷协议;市中小企业局在江宁区、浦口区分别召开了专场银企对接活动。到6月底,这批企业已与银行对接资金累计2.16亿元,有21家企业直接接收放贷资金累计1.15亿元。

(三)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南京市科技局先后启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专项科技计划,以有限资源引导带动全社会投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创业;还针对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分别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工行江苏分行南京营业部签订“银政合作”协议。逐步扩大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资金规模,为16家(次)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达2940万元。

目前,南京市重点担保机构共新增担保业务13亿元,形成新增总投资约30亿元,新增项目产值50亿元,新增企业利润2.5亿元,新增税收9000万元,新增就业8000人的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以及广阔的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担保业加速发展。但在各大银行纷纷重视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我国担保资源不足、担保体系问题频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拖后腿”因素。担保业首要问题就是担保公司运作不规范。因此,担保业必须加强管理和规范,在借鉴国内外担保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一条更为科学、更适应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市商业银行已推出了“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打破了银企合作中的担保壁垒,为从事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为加大对担保行业进行规范与整顿的力度,今年9月南京市发改委组织了几十家诚实守信、业绩良好的担保公司筹备组建南京市担保协会。市担保协会的管理与银保之间的长期合作,将构建南京市前所未有的良好融资平台,为南京地区的中小企业真正解决融资贷款难题带来希望,同时对整个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银行联合信息网”06-10-13)

四川大力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 会员制担保机构是由多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并主要为出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意见》称,四川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的方向之一是在全省各行业协会和工业比较集中的开发区、示范区、园区,发起设立会员制担保机构。四川省中小企业局将牵头组织全省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组建省级会员制担保机构,计划征集会员50家,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意见》规定,设立县(市、区)会员制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万元。另外,入会的企业必须一次性实缴现金股本金,根据《公司法》规定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并按有关规定登记备案。

为鼓励发起会员制担保机构,《意见》还明确规定,各级财政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政府资金可以投资入股,也可以通过补助的方式引导企业发起组建会员制担保机构的启动资金。财政对新建会员制担保机构入股资金,可以在担保机构发展成熟后,逐步退出。

另外,四川还将建立奖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进行考核,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并将担保机构可能出现的代偿损失纳入当年财政预算,核定适当的风险补偿资金。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与四川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协会商讨组建会员制担保机构事宜。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只对会员提供封闭式担保贷款服务,因此便于了解担保人背景和快速发放贷款,已经成为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兴旺的一大秘诀。而且,在此之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就已经提出大力发展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随着《意见》的真正实施,四川省会员制担保机构不久将会发展起来。

目前,四川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有所缓解。上半年全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完成担保额48.35亿元,新增担保户数4424户,超过去年全年担保额45亿元的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长1.1倍,累计担保总额达到150.35亿元。

到“十一五”末,四川省要建成较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培育各类担保机构250家,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年担保额超过500亿元。可见,在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下,四川省担保机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摘自“银行联合信息网”06-10-13)

北京工程将“强制担保”

从今年12月1日起,农民工工资也要实行保证担保了。近日从北京市刚刚出台的《关于工程建设保证担保的若干规定》规定,在工程开工之前,建筑公司就要向劳务公司提交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担保金额不得低于劳务分包合同价的10%。

根据该规定,所谓保证担保,包括投标保证担保、承包履约保证担保、工程款支付保证担保、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劳务分包履约保证担保、预付款保证担保和保修金保证担保。北京市在工程建设中推行保证担保。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工程款支付保证担保、承包履约保证担保、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和劳务分包履约保证担保,保证人应当是境内注册的有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专业担保公司。

承包履约保证担保的担保金额不得低于承包合同价的10%,但采用经评审最低投标价法中标的工程,承包履约保证担保金额不得低于承包合同价的15%。

为了切实维护农民工利益,新规定特别有一段明确要求劳务分包付款也要实行保证担保,采用招标投标方式确定劳务分包人的,劳务发包人(通常是建筑企业)要向分包人(劳务公司)提交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的担保金额不得低于劳务分包合同价的10%。

同时,对不实行保证担保的企业将不予办理合同备案,并作为不良行为记录记入北京市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系统。而对于有只收取费用、不履行工程风险预控和对债务人履约情况进行监管等责任,担保余额的总额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等违法行为的担保机构,也将记入北京市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作为不良行为予以公示并通报银行业监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2005年10月,建设部确定深圳、厦门、青岛、成都、杭州、常州、天津7个城市作为工程担保的试点城市,同时北京、石家庄、秦皇岛、东莞和苏州等城市也都强制性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目前国内从事工程担保的主要是银行和担保公司两类机构,保险公司还没有介入这类业务。

从目前房产开发项目增长情况来看,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热开始降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两个月回落。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月份为1652亿元,此前6、7月份分别为2037亿元、1716亿元,下降趋势明显。虽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强硬立场,让相当数量的房产投资者在蛰伏了一段时间后选择撤出楼市,但未来20年我国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房地产新政”的实施,主要是缓解房地产领域主要矛盾,有利于改善住房供求,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家调控政策连续出台的背景下,北京市房地产投资仍然较快增长。前8个月,北京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1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房地产投资增幅连续两个月回落。但由于老百姓购房需求依然旺盛,9月北京住宅销售量在连续4个月呈下降趋势后的首次回升。北京市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高,未来房地产发展潜力巨大。工程实行强制保证担保以后,房产项目的增长为本地担保公司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央行存在的问题 篇6

近年来, 人民银行陆续推广了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 (ABS) 、国家金库会计集中核算系统 (TBS) 、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等重要业务系统, 科技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也越显重要。面对重要信息系统逐渐向总行和省会两级集中的新形势, 基层央行作为信息网络的“末梢神经”, 与全国数据库直接相连, 基层央行计算机网络、业务系统和电子设备维护等科技支持与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的运行, 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由于人员短缺、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管理滞后等原因, 基层人民银行在科技保障方面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直接威胁到人民银行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 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职责不清

由于业务系统运行维护需要多个业务部门共同完成, 而目前对业务系统管理出现职责不清或衔接问题, 导致在系统运行维护中经常出现相关部门工作衔接不畅, 问题处理不及时, 相互推诿, 存在系统管理风险。

(二) 业务系统熟知程度不高

目前业务系统推广一般只举办业务人员使用培训, 科技人员一般不参加上级行举办的对口培训, 只能从下发有限的电子材料中得到系统安装的基本信息, 未能形成系统的整体设计、管理和维护信息。

(三) 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央行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目前, 基层央行员工队伍老化严重, 同时培训不系统,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少人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 严重依赖科技人员, 从而增加了科技人员的工作量。

(四) 重科技服务, 轻安全管理

县支行虽然成立了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 但没有认真履行组织领导支行信息安全工作、统一规划、部署信息安全管理检查、实施细则、安全目标岗位责任制等职责, 人员变更后, 调整也不及时, 没有真正发挥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的作用。

(五) 科技力量不强

县级支行一般只配备一名兼职科技人员, 挂靠在其他部门管理。一是技术力量薄弱。由于县支行多年不进人, 无法及时补充新的科技力量, 人员老化严重, 缺乏专业知识, 特别是缺乏既懂金融业务又会计算机的专业人才;现有科技人员大多从事一般性的技术维护工作, 随着日常维护任务的加重, 深造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 科技知识更新缓慢, 遇到复杂的技术难题束手无策。二是干劲不足。县支行不单独设立科技部门, 且工作兼职较多, 工作干的多, 责任大, 提职机会少, 干一段时间就要求换岗位的较多。三是关键技术个人化现象严重。由于人员的不足, 日常技术维护和上级技术培训都由一人参与, 所有技术只有一人掌握, 一个人承担网络、业务系统和设备维护工作, 并负责计算机日常管理和安全管理, 工作任务重, 很容易顾此失彼, 科技人员一旦调动, 技术衔接困难, 直接影响科技工作。

(六) 保密意识差

一是对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使用、保管不注意, 在内网外网计算机上随意使用;二是在内网上存储、使用从外网上下载的歌曲、电影、电子图书等;三是把计算机在内网、外网上频繁转换;四是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 在外网计算机上直接运行业务系统或处理涉密材料。

二、相应对策

为了有效发挥科技工作的技术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 应以组织和管理为先导, 坚持建设和防御并举的方针, 一手抓信息化建设, 一手抓安全管理, 从队伍建设、信息安全和运行管理3个方面入手, 建立起科学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

(一) 提高认识, 加强科技力量

应转变观念、拓宽思路, 把科技应用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基本技能, 实现科技工作方式由科技一人负责向领导挂帅、科技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转变, 落实科技安全组织建设, 采取在职称、职务上给予倾斜等措施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在各部门设立计算机专管员, 负责日常的简单维护和联系沟通, 把科技人员从繁杂的简单维护工作中解放出来, 同时提高业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科技人员专心做好信息安全、网络和重要业务系统维护等关系全局的工作。

(二) 科学、合理地设置科技岗位职责

针对基层业务人员操作水平普遍不高的实际情况, 合理调整岗位职责。在基层央行运维体系中增设综合信息管理岗, 由熟悉业务和精通技术的复合型人员担任, 主要负责协调业务人员和科技人员之间的工作, 确保运维工作的连续和畅通。

(三)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运维能力

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提高运维能力。针对省级数据集中模式下的各级机关运维工作的特点, 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弥补基层技术力量的不足, 解决县支行技术人员“边缘化”的问题。

(四) 采取措施, 确保信息安全

一是完善内控机制, 把好制度关。长期坚持“扬弃”的思想, 每年结合新业务、新形势的要求, 本着“授权有限、相互牵制”的原则, 以全面、具体、精炼、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便于操作为出发点, 建立健全各项科技管理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 认真落实。二是抓好基础建设, 把好硬件关。硬件过关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基层央行应重视科技实体建设, 科学合理投入资金, 保证硬件设施安全, 保持电子设备运行状态良好。定期检修电子设备, 并做好登记, 发现故障立即维修, 避免带病工作, 以免造成数据丢失等更大的故障。三是强化技术防范, 做好病毒防护。安装计算机客户端安全配置软件, 并按时做好防病毒系统软件升级和病毒代码更新, 对整个网络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实时监控, U盘等介质必须进行安全检查, 确定其不带病毒和木马后方可上机使用, 防止木马、病毒在网上肆意传播而造成危害。四是做好保密管理。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移动存储介质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使用、传递和保管, 不得在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混用。

央行存在的问题 篇7

一、合同制用工的现状及成效

(一)用工现状

合同制用工是指以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方式建立劳动关系、或以劳务派遣形式形成用工关系的用工形式。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合同制用工包括两类人员:合同制员工和劳务派遣人员。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用工环境的改变,合同制用工的数量和用工范围在不断扩展,用工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在上级行核定的用工人数范围内合理使用合同制用工,用工模式由以前单一的合同制员工用工逐渐转变为以劳务派遣为主合同制员工为辅的双轨运行模式,合同制用工已基本走向市场化管理,劳务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加明确。劳务派遣方式的用工单位主要是对劳动者进行日常管理,根据劳务派遣协议支付劳务服务费,劳动关系管理完全由公司方负责。以张家界中支为例:九十年代至今,合同用工由4名纯合同制员工壮大到38名纯劳务派遣员工,用工岗位从食堂和门卫2个岗位延伸到门卫、保安、司机、保洁、水电、复点、打字复印、开户许可、机房管理等9个岗位,用工人员的文化程度从以前清一色的小学文化提高到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这38名员工分别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公司通过劳务派遣协议派遣到张家界中支,张家界中支只需要根据劳务派遣协议对劳动者进行日常管理,按要求支付劳务费用,人员关系全权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处理。

(二)用工成效

合同制用工作为一种灵活的用工制度,是行员制用工的有效补充,为解决分支机构部分操作性、辅助性岗位人员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合同制用工人员是分支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履行好中央银行职能的重要人力资源。近年来,各分支机构在总行和各级分行的指导下把合同制用工的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实施细则,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合同制用工管理日趋规范,劳务纠纷越来越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用工需求及决策管理不到位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合同制用工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分支机构的合同制用工数量要严格控制在上级行核准的总量之内。出于规避劳动纠纷的目的,一些分支行改变了对合同制用工的管理方式,人事部门不再统一组织合同制用工的招录和管理,也因此上传下达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力,给合同制用工管理带来了风险隐患。一是规划需求管理不到位。用人部门没有向人事部门提交招聘合同制用工人员的计划申请,编制招聘方案;人事部门没有按照岗位需求提出岗位和编制数,制订用工规划。二是用工数量控制不明确。对合同制用工没有实行定岗、定编管理,没有设立指标控制,没有按照上级行的核准总量控制用工数量。三是招聘管理不规范。招录合同制用工没有通过民主决策;招录合同制用工的条件、程序及录用结果未公开。

(二)劳务关系建立和合同(协议)管理有漏洞

1、合同(协议)签订程序不合规。一是合同(协议)签订审核把关不严,与劳动者或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派遣协议没有提交法律事务部审核,或者是法律事务部门把审核审核过程当形式、走过场,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把关作用,致使合同(协议)的签订失去了非常重要的法律保障环节。二是对合同(协议)的主体资格认识欠缺,签订的合同(协议)中,常有委托代理人无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书代理签订合同(协议)、以内设职能部门的签章对外履行签订合同(协议)、合同(协议)的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处只有签章无本人亲笔签字等现象,有悖于《劳动合同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不利于划分合同(协议)双方主体责任,不利于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利于解决法律纠纷。

2、合同(协议)内容有缺限。一是合同(协议)内容不完整。已经签订的合同(协议)中,有些无劳动者的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有没有对合同期限、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内容进行约定,有些没有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有些明明标明有附件,却没有附件材料,还有些前后条款内容不一致,相互矛盾。二是合同(协议)填写不严谨。在合同(协议)中有甲乙双方未填写签订日期、当事人与签订人名称不一致、签订日期与生效日期不匹配(如签订日期在生效日期之后几个月)等现象。给合同(协议)的履行带来了风险,不利于争议的解决。

3、合同(协议)履行不到位。一是违规担保和收取保证金。虽然法律明确规定,在合同(协议)内容中约定用工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费用,不得向劳动者要求任何形式的担保,一些用工单位为了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对重要岗位特别是与资金财产密切相关岗位,仍要求提供担保和缴纳风险抵押保证金。二是没有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协议)。如合同(协议)对合同期限、服务岗位、人员数量和服务期限、人员配置、服务区域、服务项目、劳务服务费用的数额与支付方式、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都有相应的约定,当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合同(协议)未及时变更,造成实际履行合同(协议)与约定不一致,加大了劳务纠纷产生的可能性。

4、对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把关不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调查中发现有些用工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中有少数人员没有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些虽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期限少于二年,带来了法律风险。

(三)编制外用工使用管理有瑕疵。

一是用工年龄超过法律规定范围。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即达到正常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通常情况下女员工年满55、男员工年满60为正常退休年龄,用工单位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在那些体力耗费少、压力较小的岗位上常常使用年龄偏大的员工,有些已经超过了正常的退休年龄。二是涉密岗位人员没有签订保密责任书。《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组织开展保密承诺书签订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人员、外包服务人员上岗前,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要求劳务派遣公司统一组织劳务派遣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由于保密责任意识淡薄,一些用工单位对合同制用工没有统一要求签订保密承诺书,给用工单位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隐患。

(四)解除劳动关系管理未落实

一是未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劳动合同法明文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现实工作中,用工单位比较注重用工的招录和日常管理,对辞职和辞退看得比较轻淡,在员工主动辞职和单位辞退员工时,很多只是口头申请或通知走人了事,没有任何手续,容易产生劳务纠纷。二是解除劳动合同文本没有按规定保管。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实际上,一些用工单位合同制用工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得很不到位,建立合同文本、终止合同文本、劳务费用的支付等资料没有按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保管,查找困难,不利于合同制用工管理工作。

(五)内部控制管理不充分

在合同制用工的内部控制管理上存在着制度缺失、制度内容与法律规定不相符、执行制度办法不到位等现象。如有的单位在制定的制度中出现了合同制用工人员必须提供担保这一有弊于劳动合同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有的单位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对连续用工人员制定并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有的单位对合同制用工人员在本单位的连续工作年限不清晰,对可能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几种情况比较模糊,增加了劳动纠纷产生的机率。

三、对策建议

(一)严格合同制用工管理的流程设计,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人总行要制定统一的合同制用工管理程序,明确责任追究,各级分支行要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及时更新制度规定;对用工管理岗位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学法律、学制度,让岗位人员明晰岗位责职范围和岗位工作流程,提高风险处理能力,按流程依法依规进行合同制用工管理,降低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

(二)严把劳务关系建立和终止关

谨慎对待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依法依规解除或终止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务关系,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以总行统一印发的劳动合同范本和劳务派遣协议范本作为参考模本,在签订和终止劳务合同(协议)时要特别提请法律事务部门人员认真审核,对合同(协议)要素和内容把关守口,对劳动者与劳服派遣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严格把关,保障协议要素完整、内容合法,以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规避法律风险。

(三)严肃合同制用工的日常管理

各分支机构要在依法清理规范现有编制外用工、优化整合编制内人员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合同制用工,严格控制将合同制用工配置到要害业务岗位,合理配备非合同制用工人员与合同制用工人员,避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情况,执行最低工资规定,使每一位合同制用工人员的工资报酬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参照当地劳动力市场价位对合同期限较长或连续用工的合同制用工人员,依法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降低对用工单位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合同制用工人员的潜在动力

上一篇:创先争优党课体会心得下一篇:初中环保作文 :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