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开展实验教学的实践思考(精选10篇)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的教学与实验密不可分,由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用实验来解决问题,是我们一贯的教学策略.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成熟,在教学中我们如能正确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我们可以把物理实验分成如下几种类型:教师演示型实验,课堂学生实验,课后小实验.本文谈谈笔者对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师演示型实验
物理教师在上课时,由于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稍不注意测量的数据或要观察的现象就会出现较大偏差,所以绝大部分的演示实验都是教者自己动手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但如果每个实验都由教师演示势必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他们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有些实验可由教师动手演示改为师生共同实验,让学生适当参与进来。
比如说: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师准备两个橡胶半球,挤出里面的空气后,先让两个力气较小的女生上来拉,发现两人使尽力气都没能拉开,然后再让两个力气较大的男生来拉,拉开时还有很大响声.教师重装器材时偷偷将吸盘边缘拉开一条细缝让空气进去,再让两个女生来拉,很轻松就拉开了.学生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议论:“奇怪了,难道两个大男生的力气还没小女生的力气大?男生是故意做给大家看的吧?”通过学生想法与实验现象的巨大反差,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去,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再比如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可先由教师演示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做此实验的注意点,学生做实验时就可以避免出现很多错误,节省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些实验中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由教师将实验、教学内容、学生、课堂有机结合。
2学生实验
在实验课中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莫过于学生实验了,特别是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看到实验课,大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要注意引导,规范实验操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肯定会多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或归纳的结论.我们可以在实验前让学生好好预习实验过程,带着问题去探究,再加上教师的恰当指点,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尝到实验带来的乐趣。
问题教学资源,不能敷衍了事,要让学生仔细检查实验装置,梳理实验流程,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合作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
比如,在用直尺这一简单器材做探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强调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分别控制直尺长度和用力大小不变,再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学生在亲身体验了“控制变量”这一实验方法后,对此实验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为后面的相关实验打下较好基础。
在“测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中,单靠教师的讲解、演示远远不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了解实验原理,到器材的选择、组装,数据的测量,结果的分析,结论的得出,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摸索,能将电学这部分几乎所有知识点都复习一遍,加强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实验能锻炼学生动手、合作、总结交流能力,进一步升华所学的知识.要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就要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转化和举一反三。
3课后小实验
在课后学生实验中,受实验器材的限制,主要以一些小实验为主.这些小实验将物理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物理的生动、有趣、有用.抓好这部分实验能更好地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物理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扩散学生思维。
如“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课后习题介绍了浮沉子装置,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通过捏大塑料瓶能使小瓶在里面实现上浮与下沉,这个现象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在学生利用大号的可乐瓶和一个透明塑料小药瓶及一段铜丝做了个浮沉子之后,他们观察到在捏大瓶时,有水进入了小瓶,导致小瓶下沉,松开之后,小瓶的水减少了,小瓶上浮.利用本节知识他们归纳出了实现小瓶浮沉的原因是小瓶的物重发生了改变,水进入时,小瓶物重增大,大于浮力,小瓶下沉;水流出时,小瓶物重减少,小于浮力又会上浮.利用这个课后小实验很好地验证了物体浮与沉的条件.由此他们又理解了潜水艇也是靠改变自身物重来实现浮与沉的.学生感受到了小实验给他们的物理学习带来了很多乐趣,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实我们的身边有不少的物理实验器材,例如用一盆水和一块镜子,调整好镜子在水中的角度,反射太阳光到墙上,可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站在喷泉旁边,找准角度也能看到彩虹;老花眼镜的镜片可作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可作凹透镜;一支铅笔加上一块橡皮泥可做简易密度计;一块薄铁皮可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积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搜寻物理实验器材,让他们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获得的知识,去探索、研究疑难问题,从而让实验发挥最大的作用。
笔者与教研组同仁们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入, 采用“以学带玩, 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三年来, 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学模式
二、实施方法
1. 创设情境
在探究性活动中首先要有一个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氛围, 现在的许多学生常常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课, 在老师的点拨下被动地去思考, 按课本的要求或老师的布置一步一步地做实验, 缺乏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氛围。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把课堂气氛搞活;能用实验说明问题的就一定要用实验说明, 要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感到物理课总是有趣的、新奇的、激活思维的。
其次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活泼的、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我们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 提出自己的观点, 哪怕是浅显的、可笑的、古怪的, 甚至是故意刁难的。对学生的错误或是故意刁难也要用诚恳的、善意的语调指出其不足, 同时也要肯定其合理的部分, 对那些有创意的要给予热烈的表扬, 对学生不要吝啬鼓励和表扬。
再次要密切师生的关系, 做学生的贴心人。要随时随地乐意地倾听学生各种各样的提问, 学生感到有趣的我们也要表示好奇。要从学生角度来看待他们的思维和方法, 对他们好的见解要表示欣赏。使学生的好奇和我们的好奇形成共振, 创造良好的氛围。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就说明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而使他们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发掘教材的因素, 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假设。在实验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辨析,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实验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不必一步一步地教学生怎么做,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结论而不是由书本和老师来提供。教学中要注意引发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讨论,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提问, 急于把问题弄明白的兴趣。逐渐养成爱提问、会提问的习惯和跃跃欲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3. 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
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后, 我们及时地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鼓励和帮助他们分析哪些问题可以用实验的方法, 哪些问题可以用查资料, 调查研究的方法去解决。当他们目标定得太大的时候或一时因条件不具备尚无法解决的时候, 帮助他们修改目标, 制订新的计划。同时要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研究小组, 让学生充分讨论, 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猜想问题的可能的结论, 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得出结论, 从而确定需要什么器材, 安排怎样的实验步骤。或者如何去调查、如何去收集材料。对学生实验方案的制订不求全责备, 只要基本框架有了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完善实验或实践方案。
4. 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
在实验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 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探究的全过程, 注意引导他们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实验现象, 做好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现象的记录工作。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凭想象下结论, 要有严格的科学的态度。在实验中如用到新的仪器设备时, 要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和能力, 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利用生活中可以取到的材料制作探究需要的仪器。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代替学生去想、去做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 怎么下结论。而是要用启发的方法, 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 即使是建议也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让他们去想、去解决, 他们往往能想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绝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5. 总结分析
实验或实践的操作部分结束后, 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的情况, 记录好实验的过程, 实事求是地写好实验报告,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可以把现在的结论和原来的猜想或假设比较, 是否相似, 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对那些实验没有成功的, 要帮助其分析原因, 继续再干。或者改变探究的方向继续实验, 也可以从反面思考, 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6. 交流合作, 成果展示
实验和实践活动开展一个阶段以后, 我们一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小组间的交流, 让各个小组描述一下实验的过程, 实验中是如何克服一个个的困难的, 解决一个个问题取得成果。激励其他同学学习他们的方法, 克服自己的困难取得探究的成果。也可以在描述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互相质疑, 发现更多的问题, 更引人入胜的问题, 开展新的一轮探究。探究还没有成功的小组也可以把自己小组遇到的困难提供给大家讨论, 寻求其他小组的帮助, 克服困难, 继续前进。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实验活动小组的组织
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研究小组时, 如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我们一般按教室里学生就座的座位为活动小组。如是在综合活动课或课外活动中, 可以以问题或兴趣为核心, 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2~4人的小组, 人数一般不宜太多, 对于那些思维不活跃, 还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插入到其他小组中去。
2. 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
教师引导的好坏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做到不要因学生问题太简单而不给予支持, 其次不要忘记我们在活动中不是活动的主体, 从思维的形成、探究方案的落实、实验活动进程到最后结论的形成都主要应由学生来完成。我们教师在这儿起着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作用。但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和关心学生活动的情况, 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信心动摇的时候给予支持、促进, 有时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们中平等的一员, 共同研讨, 让他们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把实验进行到底。
3. 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受现行教材和考试制度的限制, 探究性实验活动目前还不能在所有的课堂全面推开, 有的课上还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上什么样的课型;另外实验仪器必须全面配套或基本配套, 取用方便。要靠课后或课前老师或同学自备、自制。
(2) 课后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也存在着物理教师上课的班级数较多, 所教的学生数常常高达一二百人, 活动大面积开展起来, 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对某些小组来说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往往不能真正做到位。
(3) 初三年级下学期因中考的压力, 课后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也因学生没有时间而无法正常进行。
四、活动开展后初步获得的效果
活动开展以来, 我们感到许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 某些所谓的“差生”也在实验活动中崭露头角, 使得其他同学刮目相看。问问题的人多了, 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提高了, 学生中常常可以看到为了某一个物理问题许多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原来很难开展的小制作, 小论文的活动现在日益增多, 逐渐丰富起来了。曾是同一小组的学生相互间关系更融洽了, 每个学生都更自信、更富于挑战了。
关键词:校内;课外物理实验;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6-0061-2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中,住宿生比例较大,大多数学生在校时间长,有充裕的课外业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物理实验活动。这种做法,不仅将物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过去我校对于学生的组织与引导重视得不够。近几年来,作者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成效,尝到了甜头。
1 校内课外物理实验活动的类型
1.1 利用教室、办公室,作为临时实验室,学生自主自由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器材数量不多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实验只能是演示给学生看。在课堂上,即使较多地采取学生参与形式来进行演示实验,仍然还有大多数学生不能亲身经历体验;分组实验时,由于学生之间操作能力间的差异,还有些学生需要对实验加以“额外的练习”,以便更好地了解实验过程与现象,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
为此,我们将实验器材放置在教室或(邻近教室的)办公室,鼓励学生积极动手,亲自去做一做与教学相应的实验项目,以便更好地亲身体验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
案例1 在学习“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气体的压强”部分内容时,笔者将相应的实验器材放置教室,让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以小组形式对“光的折射”近距离探究、对“马德堡半球实验”加以亲身体验。
案例2 “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后,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利用自己的近视镜片,亲身进行探究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还让学生在学校的操场等地方,借助学校校园现有的设施,自由自主地体验一些物理现象。如在学校的体育场可以做课间实验,感知人体对沙坑的压强。
1.2 利用在校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开展集体实验活动
在农村初中,中午、下午这两个时段,大多数学生都不回家,而是留在学校。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回去吃饭,到校时间也很早。所以,农村初中学生都有较多的时间在学校里生活。笔者利用学生的这两段在校时间,结合教学实际,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1.2.1 课堂学习中已经演示、讲解过,但在课堂时间内不易组织亲身经历的物理实验活动
案例3 “小孔成像”实验。在学习“光是沿直线传播”内容时,笔者用蜡烛做了演示实验。在课后,又让学生分批次,自己亲手做一下这个实验,让其亲自参与到实验中,以看得更“真切”。同时,利用中午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观察“小孔成像——太阳的像”的实验现象,让他们“亲眼”发现:“一定距离后,地上的光斑是圆形”“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1.2.2 将课本所安排的实验提前让学生进行操作,以便新授课课堂时间更加宽裕
因为初中生实验技能还在发展与提高之中,对有些实验的操作花费的时间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想,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与节奏,乃至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而农村初中生在校的时间宽裕,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将一些物理实验安排在新授课之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讨论该实验的相关现象与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交流、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案例4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活动11.3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
笔者将其中的测量力与距离的活动部分,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记录下四个物理量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提醒一些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测量操作注意点,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相互配合。
在课堂上学习“功”的知识时,再计算出相应的乘积,从而探讨“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部分学生记录了测量数据,有学生自己计算的部分,还有“自学”的不足之处,小组中有“好学分子”,从中教师可以好好地加以鼓励与引导。
1.2.3 根据学校生活的适时现状,随机地安排组织学生集体实验活动
在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中,有着许多我们可以利用于物理教学的生活事例,但这些事例不一定同我们的物理授课时间同步。比如,学习“蒸发的快慢影响因素”时,农村路边晒稻谷的现象可能还没出现。
我们物理教师要擅于及时发现这些可以利用的生活环境或状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一些生活现象“突然”出现的时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去实验,在生活中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理知识,揭秘生活现象的本质。
案例5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时,讨论到:教室窗玻璃上的水珠怎么形成?在窗玻璃的外表面还是内表面?许多学生由于没有“专门”观察过,加之空气中的水蒸气不易觉察,所以会有部分学生“似懂非懂”。
在某一天,笔者发现教室的窗玻璃上布满一层“水珠”,立即组织学生到玻璃前用手感受:在上面画画……
让其发现:秋冬季节,水珠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同时,要求观察:过一段时间后,这些水珠有没有了?再仔细思考:到哪去了?
2 校内课外物理实验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校内开展课外物理实验活动进行了一些总结与反思。
1.从时间上看,让学生在学校里进行课外物理实验活动是可行的。农村初中生在校时间中有两个较大的时段可以合理利用:中午近两个小时,下午近三个小时。同时,每天下午还有一节活动课,可以协调。物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影响学生休息的前提下,组织一些物理实验活动。
2.学生参与课外物理实验活动的热情普遍较高,值得重视。在利用在校时间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参与的热情普遍高涨,听说到操场上做实验,每个人都迫不及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事物都有好奇心,有动手参与的欲望,应该值得教师重视,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
3.活动时间要合理控制。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并非不重,上述的时间段也要完成其他科目相关的作业。因此,在组织实验活动的频率和时长方面要加以控制。努力做到使课外实验成为调节学生学习的一种“娱乐游戏”,而不是成为学生学习的附加负担。
4.组织要相对自由,给以学生自主空间。在学校让学生进行课外实验,不要给以太多的条条框框,要在一定程度上“随意”一些。安排这些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看到一些平时“不留意”的物理现象,在活动中加深理解所学知识,自己在活动中感受到新奇、快乐,渐渐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5.关注过程的引导,关注过程的参与,淡化结果的硬性检查。有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受学习经历引起的“抱怨作业多”的不良情绪影响,对实验活动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抵触,甚至不参与实验活动,抄个实验报告单上交。在对这样的学生做好引导的同时,笔者常常采用谈话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实验的了解情况,或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检查。
总之,学生参与课外物理实验活动无形中会影响到其个人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收获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所以,笔者对学生的实验活动检查与评价不只是关注记录文字,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许亚平.教学智慧追求[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贾海芝.指导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的实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随着初中物理新大纲、新教材的使用,初中物理教学也将面临着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任务。自1990年以来,我们充分把握新大纲、新教材试用工作的契机,紧紧围绕“抓住特点,教出特色,取得实效”这一课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使我市的初中物理教学呈现出一片新的面貌,教学效益逐年提高。
一、认真学习研究新大纲新教材,切实把握其特点抓住特点,才能教出特色。新大纲、新教材是在总结现行统编大纲、教材的经验和十多年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新旧相比,新大纲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在学习中我们感到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突出了“三个转变”和强调了“三个结合”。所谓“三个转变”是:1.把培养专业的物理工作者作为教育目标转变为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目标;2.把单独的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转变为把物理基本概念、规律依次组织到社会生活中去,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物理概念、规律为核心,突出观察实验和知识的应用;3.把对不同知识的统一教学要求转变为对不同知识提出分层次教学要求,如知识及其应用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所谓三个结合是:1.新教材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改变了叙述式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读、做、想,然后得出结论,突出“导”与“学”相结合;2.新教材的编排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协调发展,每一部分知识都有明确的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突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3.新教材既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智力的发展,又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突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实践证明,新的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能较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颇具时代新特色,为我们初中物理教学开创新局面提供了一个“好脚本”,好条件。
二、积极开展出改教研,使初中物理教学显示出新的特色有特点的教材为有特色的教学提供了“脚本”,提供了条件,提供了舞台,提供了可能,但它却并不能保证使用新教材的任何教学都有新的特色。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新大纲新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研教改,通过多种途径将新教材的特点贯彻落实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初中物理教学逐步形成与新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新特色。
(一)教学目标突出多层次,多侧面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和指挥捧,它对教学起着导向、调控作用。新大纲和教材突出了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并对各个知识提出了分层次的教学要求。因此,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外,还应该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且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将这些目标分为若干层次,即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多面性和层次性。我们在教学中首先按照下列步骤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1.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本节课应该明确哪些知识点,找出能力培养点和情感教育渗透点;2.认真学习大纲中关于各层次的界说,领会它们的含义及各层次之间的区别,然后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各个知识、能力、情感应达到什么层次;3.用科学规范语言,将教学目标表达出来。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形成过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推理、概括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能力;3.通过介绍牛顿生平,培养学生愿意学习他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实践证明,制定出多层次、多侧面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在教学中做到不盲目提高要求,不随意补充教学内容,不平均使用力量,使学生既达到教学要求,又不致于负担过重。
(二)教学内容突出实验和知识的应用观察、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教材增大了实验的比重,把实验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使实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努力创造条件做好每个实验外,还特别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实验的多种功能和作用,避免学生在实验中看热闹或只做简单的技能操作等现象。例如,第二册图14-1实验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科学家探索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家坚持实验,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实验,去分析,去探索,去体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发挥此实验的多种功能。2.充分把握观察实验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循序渐进,切实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例如,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新教材的第一部分(简单的物理现象这一部分)的几个章节的实验来逐步培养,在以后各部分里继续深入。3.加强课外小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动手的习惯。例如,学了热现象后,可引导学生进行“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学了“质量和密度”后,可引导学生自制天平、量筒等。加强知识实际应用是使学生真正学好物理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教材把知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到同一高度,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物理基本概念、规律为核心,使知识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特点,具体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突出知识的应用教学:1.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即老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2.紧密结合物理知识提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解决。3.把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如能源危机问题可以和能源教学联系起来,环境保护问题可以和热机的教学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了解物理学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新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知识的讲述方式上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给我们改革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也创造了一定条件,使我们明确了教法改革最基本的是实行启发式,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下途径积极改进教学方法:1.认真研究新教材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方法,对物理规律的探索方法,认真领会新教材是怎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思想。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的机会和时间,形成良好的民主教学气氛。力避“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假启发式。3.注重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即注重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观察、实验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实验、分析、推理、结论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教学手段突出利用自制教具和电化教学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过程所使用的物质手段,即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媒体、设备等,新教材突出采用了学生熟悉、材料普通、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的实验器材,实验装置也力求简单,直观,同时充分利用插图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还出版了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和录像资料等,这给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们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突出利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即根据新教材的实验多,而旧的实验器材不配套或不够用等特点,充分利用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和废弃的材料,通过仿、改、创(自制)的简易教具进行教学。仿就是仿照教材上的实验器材自己制作,改就是对旧的实验器材或装置进行改造,创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造性地设计教具。通过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弥补了实验器材的不足,为加强实验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即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制作各种各样的幻灯片和录像带等进行教学。实践证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可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习生动形象,取得鲜明效果。
(五)教学方式突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活,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思想品德都是十分有益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课外活动的内容、时间和要求明显增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其主要方式有:1.课外观察。例如,在学习电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时,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用电器的制作材料、连接方法、铭牌、说明书、构造等。2.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例如,通过小实验观察,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自制小仪器、小模型等。3.课外阅读。例如,阅读科学家的故事,阅读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等。4.课外参观、调查。例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水电站,调查家里、附近熟悉的单位是否有浪费电的情况,并让学生商讨出节约电的办法等。
(六)物理中考突出双基和能力的考查改革物理中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法的重要手段。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了中考正导向的积极作用,突出双基和能力的考查,其中考的指导思想坚持做到三个有利:1.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试题着重引导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表达、实验和知识的实际应用等能力。有利于教师钻研大纲、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基础题达80%以上,因此,只靠题海战术行不通。3.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命题原则做到三符合:即符合新大纲、新教材和我市学生实际,充分体现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实践证明,中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新大纲、新教材的研究和探索。
三、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取得实效上抓住特点,教出特色的直接目的是取得教学的实效。在教改教研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教学的实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新教材使用的效果如何、最根本的是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态度。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新的大纲教材的根本保证。几年来,我们通过引导教师抓住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教改教研,全面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素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发生较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2.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普遍提高,教师不仅努力掌握物理知识,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的教学,努力提高社会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实验演示、制作、技能及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能力也得到了普遍提高。3.课堂教学水平普遍提高。无论是城区还是偏远郊区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1993年在全省优质课竞赛中,我市参赛教师评为一等奖,许多青年教师还多次应邀到省里和其它地区讲课。4.教改教研能力逐步提高。几年来,广大教师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努力提高教育理论素养,积极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撰写出了许多价值较高的论文、教案。有的已在人教社出版的各种刊物上发表。
(二)学生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初中物理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目标是提出学生的科学素质。所以,几年来,我们把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的落脚点都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上,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遍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消除了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怕学、厌学物理的心理,使他们觉得物理有趣,有用,抽样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非常浓厚。
2、学生双基掌握牢固,合格率高。1991年、1992年期末考试,由人教社出题,考试结果的合格率95%以上,近三年来,每年毕业考试的合格率都达到80%以上。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问题 思考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重在理解,通过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初中物理教学产生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在初中物理启蒙教育学习过程中也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一、应建立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求知的动力,也是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从事一件感兴趣的活动时,身心都需要得到不断的满足和发展,同时就会产生愉快、满意,富有生机的情绪,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还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核心因素。而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时去检验所学的知识和探索发现的规律。只有建立起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
(一)加强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手段。
当前,有很多学校并不重视物理实验课的发展,其实初中学生普遍对实验课都很感兴趣。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课也是学好物理课的必备条件之一,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感知、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对学习物理知识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在实验教学课上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满想像,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观察、来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归纳和总结。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有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等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向往。在实践中,兴趣对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兴趣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就要优化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给学生广阔的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的发挥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通过演示“冷水使热水沸腾”、“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一些小实验,就会引起学生的疑问,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利用这些有趣的事例和有趣的实验来为学生设计问题,促使学生产生一个认知的驱动力,从而活跃思维,增加积极性。同时,这种发散思维也可以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所以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乐趣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也是有效培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理解新内容。同时,学习物理知识也不能脱离事物而随意的推理,要从具体事物所体现出的现象中去探寻其背后的规律,只有弄清了现象与规律间的必然联系,才能正确理解所学的物理规律。
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还可以对开拓思维和提高学习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物理学科中的启蒙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观察得出的结论,在进行物理学习中要从实验出发,在第一个实验开始就要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正确的联想当中,在提高观察的正确性,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实验操作,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步骤怎样进行等,最后得出什幺样结论,这样会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一)要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习惯。
学习物理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前做好预习,它对学习物理非常重要。学生在阅读能力较弱的一项中,教师就要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有步骤的在阅读和思考这两方面加以提高,阅读时要熟悉教材,了解内容,对内容产生疑问,边读边思考,思考不懂的问题,向教师提出疑问。
(二)加强有效的练习。
学生在思考时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归纳所学的知识可以养成动脑分析的良好习惯,教师加强学生练习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初中课堂上,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练习题时,还要做好科学思维方法的示范教程,体现出导向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练习,是培养他们学好物理的方法之一。
(三)提高学生课后总结的习惯。
初中学生对于课后总结归纳的能力较单薄,主要还是依靠教师来帮助学生揭示知识的有效规律,总结各章结的知识要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必须提高总结课堂知识的能力,增强理解和认识。
三、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
学好物理是对学生未来进一步学习发展和从事工业化生产,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和影响,所以物理教材就是学生手中最有效的武器。
(一)现代物理教材安排得科学严谨,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内容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编排形式及内容的安排很贴切于学生实际的要求,课题的引入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也较容易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现代教材中还包含了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定律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与方法,只要教师可以充分的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本,学生就会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刻,从而也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同时,物理学是从实践和实验中发展起来的,教材中用实验得出结论正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一般都是很简单便于操作的也是便于观察的。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教材中每讲到一个概念和规律都会注重把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起来,这个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教师易传授,学生也易懂。
(三)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教材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并应用于物理知识。
四、物理思想教学的方法
物理思想教学是物理学的灵魂所在。
能把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解决好,仅靠扎实的物理知识,过硬的分析综合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科学的、丰富的物理思想,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方向,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理想化的科学假想推理思想的理论等,都是有利于对今后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
结论:总之,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跨进物理大门的第一步,教师也应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采取积极的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便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进行复习,整理复习提纲、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再在课上进行交流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归纳,并提出问题,再在课上相互进行交流和质疑,按照二期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从本节的展示课及4月18日下午的参赛课的效果来看,这种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达到了预先的设计要求,特别是在教案的设计方面、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方面、多媒体的制作方面、选题方面、学生小老师的表现方面,观课老师均比较满意。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在4月18日下午参赛课后,我们物理组专门进行了评课活动,组内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中肯建议。特别是得到区物理兼职教研员,学校校长刘志勇老师的充分肯定,具体评价如下:(1)通过自制杆秤引出杠杆,再引出“简单机械”本节课的课题,所创设的情景引入复习课比较自然。(2)引导学生发挥自我作用,并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自主学习的培养,形式比较新颖。(3)充分发挥学生小老师的作用,这样复习可以避免老师的简单重复,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另外,同伴互助的效果很好。(4)授课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举手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学生、老师交换角色,师生之间建立充分平等、融洽的新颖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内得到充分体现。(5)引入新课的情景,作为例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用实物演示的方式将结论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使情景承上启下,以物说理的效果。(6)教师对例题是精心设计的,具有针对性,通过设计一些学生认为比较简单而容易轻视的例题,让学生尝试错误,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即“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冷静思考”;效果较好。(7)整节课充分体现了对二期课改中三维目标的落实。(8)希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复习知识时能改变展示方式,避免跟学生展示的知识结构发生重复。建议用动画形式,针对重点知识,用动画进行展示,主要目的还是通过教师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达到再学习。
5月18日的展示课是集中了我校物理组的智慧,在综合各位物理老师的建议后,我在以下两个环节作了较大修改。(1)在用多媒体展示知识结构时,采用出示动画复习知识点代替仅仅知识结构的展示。这样做避免了跟学生展示的知识结构重复,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例如,用运动的汽车复习动能,用树上的苹果复习重力势能,用天上飞行的飞机复习机械能,用下落的成熟苹果及上下跳动的篮球表示机械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等。在展示例题的课件背景上也作了一点修改。例如,在展示“神舟五号”这个例题时,将背景更改为“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返回时的照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解题时具有直观的感觉,并且又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神舟五号”在打开降落伞匀速降落时,可以得到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的结论。(2)在课的最后增加了一个环节,利用最后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小练习,并利用实物投影对部分学生的练习当堂进行反馈。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体现复习课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发展为根本,又能检查本节复习课的效果。
一、课前实验, 激发学习热情
物理知识体系复杂, 各章节知识相互交织, 教师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把知识化难为易。但是, 短暂的45分钟实验课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疑惑, 为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 促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前导入和预习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课前实验, 提前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实验时应该了解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和生理、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都会因为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学生的自学成果, 所以开展课前实验活动是尤为重要的。教师需要结合课本知识, 要求学生在尊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步骤和实验内容, 以求达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例如, 教师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时, 需要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验素材, 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并提供实验室安排学生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增加自己的感性知识, 拉近课文知识与自己的距离。当然, 学生开展课前实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在思考和观察的同时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
又如, “不能把电流表与电源串联”这个只是学生也很难领悟, 笔者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验室连接如图1所示电路, 通过滑动滑动变阻器来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滑动变阻器还没滑到A端, 电流表就满偏了, 这时候大多数学神跟会停下来, 考虑继续滑动电流表是否会损坏的问题没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二、课堂实验, 凸显个性化教学手段
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 作为物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因材施教, 确保自己的教学方式迎合初中生的需求。物理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划分学习小组, 并针对每组的学习程度和特点进行授课。针对基础较弱的小组, 教师需要以夯实基础为主。而针对学习能力较高的小组, 教师则需要以挖掘其潜力为主。针对小组特点进行授课既能尊重学生的发展情况, 又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势, 更能让初中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协作沟通能力。
教师除了根据学生的个性划分学习小组之外还需要使教学内容趋向个性化。在教学之前需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选择性的教授学生知识, 而不是全盘按照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把教学内容按照难度高低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用线索把知识串联起来, 同时根据内容设定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帮助初中生明确物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在学习时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选择地接受, 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又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物理教师除了使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凸显个性化之外, 还需要培养初中生的个性化思维, 鼓励初中生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张扬个性, 表现自己。初中生的成长环境和思维习惯不同, 思维方式也不同。物理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思维习惯,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这样既能尊重学生又能使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例如, 教师在讲解“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时, 有的学生会提出:“那是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区分点在哪?”当学生提出这几点疑问时, 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先要肯定他的说法有道理, 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实践验证学生的说法是否正确。教师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再引导学生用实践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在实践中也会加深自己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知识的印象,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课后实验, 巩固已有成果
课外实验是物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实验以外还需要辅助学生进行课后实验, 让学生用实验巩固已有成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后实验时需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大部分的物理实验步骤较为复杂, 脱离学生实际, 教师在讲解时也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接受。所以,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需要使实验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利用课后实验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 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 “光的折射与反射”, 课本已经涉及到了有关这部分知识的实验步骤和最终结果。但是,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之后才能准确掌握实验步骤。所以, 教师在讲解完“光的折射与反射”之后需要让学生开展课后小实验, 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课外实验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开展物理课外小实验, 既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又需要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试验中体会物理知识的魅力, 并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 以此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进程。
四、动手制作, 感受实验魅力
对物理实验来说, 最重要的便是实验素材和实验器具。但是, 如何一味地依靠实验室里的器材进行实验, 会降低学生实验的兴趣, 学生无法感受自主动手, 制作, 探究的过程, 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器材对于实验而言的重要性。因此, 突出实验个性化教学的又一手段, 教师便应该将动手制作贯穿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复习的三个环节当中, 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进行器材的选择。例如, 在预习摩擦起电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相对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或用尺子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观察头发的状态;或撕一些碎纸屑, 用尺子在衣服上进行摩擦, 再靠近碎纸屑观察纸屑的状态。这两种实验方式都能直观的看到摩擦起电的现象, 拉近物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总而言之, 促使初中物理小实验实现个性化是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目的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已经无法迎合初中生的需要。在形形色色电子产品的刺激下, 越来越多的初中生不安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而是想要探寻更年轻化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实验方式。因此, 物理教师完全有必要结合初中生的要求, 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实验教学, 促使学生在三个环节中学会动手制作实验器具, 感受物理实验的魅力。
摘要:物理学科实践性较强, 而实验贯穿着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让初中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但是, 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初中生的需要, 教师应该在以课堂为主体的基础上, 适度拓展实验, 让学生利用课外小实验掌握物理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围绕课外实验简要分析了教师应如何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外实验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外实验,个性化教学,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浅析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的充分激发和体验[J].中学物理, 2014, (05) .
[2]古胜利.浅析初中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理导航, 2015, (12) .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因素却影响着这个目标的实现。
1.学生层面。由于各种原因,同一班级里的学生在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方面都有差异,甚至学习态度、品德修养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给我们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2.教师层面。不少教师在备课、上课还是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方面,很少顾及学生个体智能差异,造成优等生营养不良,学困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这无疑是影响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种形式下,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有了很大的难度。
二、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下的区别化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
本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育的教学策略,按照分层教育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也就是在集中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分层学习、分层练习,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发展。按照这一模式本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实践中有效地达到了体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物理教育应该促进个性和特长充分发展的要求。
1.学生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了解学生为前提。首先观察每个学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特长、及心里发展水平等;其次分析学生的物理学力及对物理学习目标接近状况;然后把学生按照心理发展状况、特征特长和学力状况结合起来,综合进行分析,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即按照心理素质较差、学力状况较好;心理素质较好、学力状况较差;心理素质优、学力状况好;特征特长明显、思维敏锐等四种类型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层次,组成四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
2.目标分层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分层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物理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旨在探索一种以集体教学为基础的新教学形式,找到了一个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契入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种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为思维倾向、知识层次、能力结构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发展特点灵活的教学活动环境。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各个层次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关键。为了合理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必需精细的、合理的、形式多样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编写预习提纲,面对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设计合理的、由易到难的、递进型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创设宽松的、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思考问题和积极协作解决问题,让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指导中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点拨和鼓励,并不断挖掘学生潜力。
3.作业分层
不同思维类型的同学不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作业,是作业效果不好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果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实际需要布置不同需求的作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布置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判断推理题;布置一些利用身边资源就能进行的实验题;还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究题,供不同学生选择完成。
作业的分层旨在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注程度和探究分析的兴趣,并让学生逐步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素养,使他们的思想能紧跟世界科学发展形势,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建立模型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其认识从感性层面逐步上升到理性层面,逐渐加深不同层次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
4.评价分层
现行的评价体系的重点是考试,过分强调考试甄别和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性评价,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发展性的评价观念则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方面的功能,不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现场笔记——主要适用于参观、考察、探究活动。请学生代表如实记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和事例。学生把每堂课中发生的事情,如哪些学生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活动中有哪些突出表现等记入学生的物理学习卡。
调查和访谈——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和访谈,了解每一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情况,并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师同步收集学生在优势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并给予鼓励;也收集学生在不足领域的具体表现,建立学生发展的基本数据,进而考查学生在某段时间内是否取得了进展。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也是必然趋势,“纸上测验”仅仅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更要重视学生在多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参与设计、实验、制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依据。
实践证明,实施分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实行分层教学是一项整体教育改革,需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分层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 常俊山 吴卉芳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因为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已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复习过程不再像探究新知那样充满挑战的乐趣,冷饭重炒势必造成学习过程的索然寡味,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性,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如何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是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下面就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复习课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引入理解型物理教育的新理念
“理解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过程。根据“理解教育”的理论与物理教育的特点,“理解型物理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让师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得到合理发挥,从而消除不理解和误解,实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物理教育意义的过程。理解物理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理解型物理教育超越了物理学科本位,通过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亲近、交往、活动,消除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及自我的误解,弄清为什么要复习,复习些什么,从而增进师生、生生及自我的理解,自觉的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并保持与他人的理解和融合,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这样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既将其作为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理解物理的能力,同时作为教育目的,在物理教育过程中也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其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理解型物理教育”认为,物理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育主体间、教育主体与被理解对象间的交流与活动,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认知教育那种单向的传授方式;同时,在物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个体主体,又是群体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应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合理发挥,而教育主体性的发挥又受到其他主体的制约,这就是说,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主体间性也必须得以发展,主要表现为主体间要保持和谐、理解,并最终达成共识。
二、实施动态分组策略
在传统教学中出现这种现象:课堂中发言、提出问题的学生大部分是只占少数的“学力”优的学生,偶尔也有中间的学生。“学力”低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在这样的课内,从理解教学角度看,优秀学生的个性(主体性)的过分张扬,损害了“学力”低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表面上是学习成绩差,内在的是损伤了他们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自己学习的信心,从而在心理上使他们抵触这样的教育和教师,使自己走向学习困难学生的行列。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模式是这样的:每4到6位学生分成一组,但可按2种形式进行分组,第1种为学习组,是按照就近原则自然分组并且要求有不同“学力”的学生。第2种为专家组,是按照“学力”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如把“学力”较低的学生分成若干A组,中等学力的分成若干B组,学习较优的学生分成若干C组,即按学力分成若干同质学习小组,我们谓之专家组。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操作方法如下:学生先在各自的“学习组”听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上“专家组”研讨。
特别注意的是,各专家组研讨的内容要因组而异:专家A组研讨较容易的内容,其他二组难度递增。当学生在专家组研讨毕,每个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学习组当专家,为其他同学讲解学习讨论的内容。由于不同专家组讨论的内容不同,故每位学生都成了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内容合适,还可组织学习比赛,不同专家组的学生抢答难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为自己的学习组作贡献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密度”一章内容时,先让学生按学习组一起与教师完成密度概念的内容,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12个专家组,分别讨论如下3个问题。A组讨论:与密度概念有关的问题:如一种物质有几种密度?将密度为7.8g/cm3的铁等分成二块,每一块密度为多大?有人说,ρ=m/V,故物质密度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B组讨论:有关密度测量的一些方法;C组讨论:密度知识的应用。三个组按此展开讨论,待大部分学生讨论完毕后,让学生回到原来的学习组,再按学习组交流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并重新进行有关讨论,若干分钟后,组织全班学生解答这三个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优秀学生“统治”小组或全班的讨论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学习困难生(学力低的学生)作为一个问题的专家也有了在学习组指导别人学习的权力,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学力优的学生)也必须听其他学生的指导。从深层次角度看,那些长期没有发言权,受人误解、没有成功机会的学生,由于在动态分组教学法中尝试到成功,受到别人的赞誉,克服了自卑的心理,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从而逐渐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从教育的主体性理论来看,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力”低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合理张扬,主体间性更得到合理发挥,故师生、生生间极易达成理解、通融和共识。
三、将实验探究引入复习课堂
在课堂上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加强学生视觉感受,让学生经过观察,激活学生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实验由教师进行了新的设计大都调换了视角,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在复习浮力一章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小铁钉、10cm3的木块、铝块、铜(或铁)块各一、一个牙膏皮、一杯酒精、一杯水和细线。演示前再提出几个问题叫学生考虑:(1)是不是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浮力越大?(2)轻的物体受到浮力是不是比重的大?(3)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接着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主要有:①用细线系住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液体后观察示数变化。②小铁钉和木块分别放入水中,重的木块反而漂浮,轻的铁钉下沉。③把木块、铜块、铝块、牙膏皮分别放入水中再提问,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你能不能测出它们所受浮力各是多少?
给同学们一段时间考虑和计算后,他们会得出物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小时才能漂浮,铝块和铜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木块所受浮力最小;牙膏皮受到的浮力无法计算,之后再提问能不能使牙膏皮浮起来,如果有的同学回答正确,展示一下,再问为什么能漂浮?再把铝块和铜块放入酒精中,让学生计算它们所受浮力并回答和水中所受浮力是否相同?为什么?回答正确后用弹簧测力计检验计算结果。
这样可以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 实践活动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4-01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观念、传统知识,更要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积极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创建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丰富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真正的从心底喜欢这门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我品质。
再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学内容生活化,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区分辨别哪些是社会所提倡的行为,那些是被社会所摒弃的行为,可以为学生提高自我品德修养提供参考依据。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未能有效转变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依然把思想品德的教学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只注重传授文化道德理论,而没有把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对实践活动的重视度不够,实践活动效率较低,教师未能深入领会到实践活动对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意义。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中,传授课堂知识,而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实际考察。
2.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虽然已经开展了实践活动,但对实践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并不明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活动开展往往赋予形式化,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只是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际活动,尽管学生参与进了实践活动,但却没有任何收获,甚至单一的把活动作为活动,结束后就一无所获,达不到课堂教学目的。
3.实践活动的参与性不高
由于课堂实践活动的单一性,以及实践活动自身的乏味性,这就使得思想品德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参与性,许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对于活动目的,以及活动意义没有明确认识。另外,教师不能针对课题教学目标设计较好的实践活动,这就使得学生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而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
三、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策略分析
1.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性,提高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就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这样才能保障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就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八年级“男生、女生”一课时,就可以根据同学们感兴趣的男生、女生问题开展相关的实际活动,如,针对校园早恋问题,可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对学校班级的早恋现象进行调查,了解早恋的现状及问题,然后在班级开展相关课堂讨论,分别让男女同学说出对方的优缺点,再进一步分析早恋的现象,并对早恋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有效预防早恋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早恋所产生的问题,进而能够有效预防早恋的发展,把学习放在主要位置。
2.明确教学目标,巧用情境教学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意味深长,真正的将课堂知识同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应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在提高学生自我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例如,在七年级《告别依赖 走向独立》一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章的教学目的,巧妙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告别依赖,独立成长。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父母在外地做生意,暑假期间把你寄托在外婆家,你能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外婆吗?”。然后让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询问学生会怎样去做,然后进一步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3.精选活动方案,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重要判断标准。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品德,在活动中,能够体现学生个人品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等。让学生自主的将课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例如,可以组织一次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为学校,公共绿地设置一些绿化宣传标语,为自己学校的环保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也可以将本班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由组长带领大家进行社会活动调查,寻找生活中的美,观察生活,校园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总结,让各组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结束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当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还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设计更加符合教学的实践活动内容,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出版.2011.5
[2]陈小春.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景教学法探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5.2
【初中物理开展实验教学的实践思考】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探讨与思索12-10
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10-05
初中物理老师的教学反思12-04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教学教案07-05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09-13
初中物理学科全息教学的运用论文10-28
初中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路径论文07-02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11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09-20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