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德育故事(共8篇)
(201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胡 恒)
一、思 考
文化的功能之一是教育,教育是文化的主要功能。文化的教育有别于技能和经验传授(汉语中“文化”一词既有cultrue,也有literacy的意思,这里指的是cultrue)。文化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价值观和自然规律的思维展示,体现在:世界从何而来,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文化教育的民族性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包含了传统道德与信仰禁忌。
中国人习惯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并把这种教育称为“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常与智育、美育、体育并称。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可说可写的故事十分丰富,而被挑选出来充当“德育”材料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些故事被称为传统道德故事,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位臵。传统道德故事集体反映了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意识,它们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信条,也是子孙后代汲取教义的范式,同时,也是中国人最乐意拿来分享或传播出去的优秀思想,似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读懂这些传统道德故事是读懂中国人的必修课之一。
然而,这些故事整体上不具备系统性,内部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它们有的是神话寓言、有的是正史故事,有的是稗官野史,有的是名人轶事;它们或者在某时某地某人的言论中作为论据出现,或者后人引用重新赋予新意,于是这些内容包罗万象,来源林林总总的故事统统被囊括在了一起,总体上芜杂而缺乏理论性。正因为此,作为一个个单独故事来看,难免见仁见智,特别是当我们试图借以传播中华文化,由于不同文化的思维差异、知识差异,必将导致对中华文化的异读或误解。
二、起 源
关于这点,我有着亲身体验。在一次对外汉语听力课上,我使用了北大出版社《汉语初级强化教程-听说课本3》,第四十三课听力训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愚公移山》,在讲解和训练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费劲,理解起来更是
很痛苦。主要问题是:第一,他们之前学习了动词“搬”和“移”的意思是remove,而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移山和搬山等词,他们很难将“搬”和“移”的意思与mountain联系起来;第二,不能理解愚公的行为,有人认为愚公是一个无视规律、挑战自然的疯子,大多数人建议愚公搬家;第三,不能理解神仙为什么要帮助愚公,有人认为愚公行为是对天神的蔑视,应该得到惩罚,也有人信奉“自助者天助之”的思想,认为愚公的错误不值得帮助。最后,当我把这篇故事“挖山不止、代代相传”的本意点明之后,大多数人感到费解,且不能认同。对此,我理解设臵这篇听力课文者的初衷是希望留学生学习巩固汉语中表达处所方位的语法点,例如“门前有座山”,“山后是愚公的家”,同时希望留学生多掌握一个成语和一个成语故事,最后还希望留学生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最好能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要发扬愚公“挖山不止”的奋斗精神,不要轻言放弃。总之,这则故事身兼语言教育、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三重职能,体现出题者“一石三鸟”的良苦用心。然后,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首先,在教授语法上,“搬”和“移”在实际生活中几乎不与“山”搭配,这里出现的“搬山”和“移山”容易混淆已学知识;其次,故事中大量文化知识需要解读,例如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太行山和王屋山,中国的神仙等等;第三,故事情节本身不蕴含普世价值,无法赢得共鸣。我认为,要想解释清楚“愚公移山”的内涵,有必要补充大量的背景知识。据我所知,“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长期躺在历朝历代的浩瀚典籍中无人问津,因为一次机遇让中国人熟悉并感受到这个故事的道德力量,那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这个典故。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因此,解释“愚公移山”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意义,必须联系毛泽东的那段讲话,必须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做一下介绍,解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就像愚公一样的坚持革命斗争,用一点点的胜利累积获得最终的胜利。通过这样的细数一遍,才能把“愚公移山”这个词的来龙去脉解释完满,才有可能让人理解故事背后“奋斗不止、前赴后继”的意义,才能实现德育的初衷。然而,经过这么一番周折,愚公移山故事本身还有多少人会感兴趣呢?它的文化传播功能还剩多少了呢?并且,仅仅作为听力训练材料中的《愚公移山》,教学安排不允许停留过多时间,因而它的德育目的与效果无法一致,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就
是顾此失彼。
类似的经历,是还有一次在阅读课上讲授补充材料《南辕北辙》。对学生而言,“辕”和“辙”很难搞懂,最好是有一张春秋时期中国马车的示意图。在扫清语言障碍之后,学生的心目中仅仅留下了一个固执的人的印象,学生会问为什么这个驾车的人不听别人劝告,他一定是非常的自信,非常的偏执。学生们对这个驾车人品性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对“南辕”和“北辙”的兴趣。这两段经历让我感到,无论是《愚公移山》还是《南辕北辙》,从故事本身都无法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的初衷,都需要追加大量的历史文化常识知识,最好能补充一些背景材料。这就好比,圣诞节前夜,孩子得到一件包装精美的礼物。他拆开外三层里三层的包装,满头大汗的寻找礼物时,却发现得到的礼物居然是一个烟缸。当他再拆第二个礼物时,兴趣已经减半,结果发现礼物居然又是一个空调遥控器,他会更加失望。当拆第三个礼物时,已经索然无味了。或许就像这样,一些留学生对学习传统道德故事丝毫不感兴趣了。
三、结 论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语言必须要理解文化。语言材料中负载文化传播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不赞同以讲故事的形式直接将传统道德故事作为语言材料出现。课堂语言学习的动机在于兴趣,过程是以旧代新,传统道德故事民族性强,留学生理解起来障碍丛丛,传统道德故事时代感差,留学生阅读起来相隔几世,读不懂很难激发兴趣,头脑中没有相关储备更不能“代新”。我主张对传统道德故事将以扬弃,保留道德故事背后的文化元素,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这样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话题具有世界性或者生活化的东西。以愚公移山为例,完全可以用澳门围海造田、西部治理沙漠类似的材料来传达中国人“艰苦奋斗、长期坚持”的文化特质。而像是“滥竽充数、百发百中”等成语重点介绍平时口头上的实际用法,成语的起源故事只做补充性说明,目的是帮助理解和记忆。像是“利令智昏、歧路亡羊”等使用率低的成语不作展现。这样的传播顺序,好处是学生可以在感兴趣和理解的基础上,认同中国文化;在学习使用活的语言基础上,掌握中华成语。
一、故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价值
1. 故事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资源
故事历来深受孩子们喜爱,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描述过:故事是孩子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桥梁, 不敢想象缺少故事的儿童世界会是怎样的荒芜。这充分揭示了对于儿童, 故事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 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资源。故事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知识的增长, 提升儿童的道德认识, 春雨润物般改变儿童的行为。
2. 故事可调动儿童的主动性
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容、瑰丽的想象, 魔术般地吸引着儿童, 使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主动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道德认识去领悟故事的精髓, 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受到启迪。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龟兔赛跑》, 在听听、演演中, 孩子们就知道了骄傲使人落后、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再如《丑小鸭》, 孩子在或伤心或兴奋中感悟了欺凌弱小的可恶, 产生了对弱小同情的意识……其效果是说教、惩戒所难以达到的。
3. 故事丰富的资源便于取舍
在我们的身边, 每天都可以接触大量的故事:从杂志中读到的故事, 从别人的交谈中听到的故事, 从电脑网络和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故事, 还有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经典故事, 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我们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财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等等。这些故事, 有的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和积淀, 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有的宛如刚降临人间的天使, 无比圣洁。故事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可谓无可比拟, 便于教育者的取舍, 教师可以根据德育目标各取所需。
另外, 故事开展的形式主要是口头讲述, 较少受到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这是其他教学资源和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二、故事资源的开发策略
但纵观各个年级的品德教材, 故事资源匮乏, 内容单薄, 且一些故事的地方区域性、时代感不强, 无法满足孩子们对故事的渴求, 也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因此, 在德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 利用现有生活中大量的故事资源、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故事等, 致力于进行故事资源的全景式开发, 充分挖掘其故事资源的潜力, 极大地丰富德育活动资源, 提升德育活动质量, 实现德育活动的整体优化, 使故事资源更好地为学校德育活动服务。
1. 收集适合师生阅读的经典故事
我们把每个优秀的品德教师看作一个“故事资源库”。2006年, 我们虞舜小学品德网络研修班学员 (来自全市各乡镇的45位品德学科志愿者) 通过多种渠道收集适合我们教师和学生阅读的故事:有的来自于学生喜欢读的故事丛书;有的来自于手边的各类杂志;有的来自于某个网络论坛;有的来自于我们的各类语文、品德教材……从这些故事中, 我们精心挑选了其中的99个经典小故事, 编印了《99个德育小故事》这一口袋书。同时还在虞舜品德网络研修班的博客上设置了一个“品德课程故事资源”栏目, 教师随时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故事发到博客上, 并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推荐感想, 以供大家阅读使用。2008年, 《小故事好习惯》 (精品宝典版) 在百合蔷薇的博客上进行网络360度共享, 有效地提高了优质故事资源的利用率。
2. 开发与教材相配套的多元故事
小故事富有哲理, 给人以启迪, 发人深省, 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喜欢听故事, 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进行说理教学, 形象生动, 少了往日的严肃说教, 课堂气氛活泼融洽, 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机会, 积极思维,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情境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于是, 我们全市6个学区分年级根据浙教版小学全册品德教材的教育活动主题, 收集、创作相应主题的小故事, 并陆续编印了2本《同步故事锦囊》 (教材配套版·上下册) , 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运用, 使学生从直观、形象、易懂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 切实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征集学生原创的生态故事
为使学生能阅读到来自同龄人的真实故事, 提高品德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 我们面向全市六万多名小学生开展“2009上虞市小学生‘三好 (良好的饮食、良好的运动、良好的学习) 习惯’”优秀故事征文活动。通过评比, 我们选取了99个学生优秀习惯故事编印成册, 题为《我的习惯故事》 (学生原创版) , 供学生阅读。教师把这些真实生动的优秀习惯小故事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当“阅读礼包”, 让学生在美美地品味分享同龄人的“故事大餐”中寻找好习惯的榜样。通过大量习惯故事的阅读, 让学生发现同伴养成好习惯的秘诀, 体会好习惯在健康、幸福成长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愿望, 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尝试。2011年9月, “我有好习惯系列丛书”之《“小书虫”酸甜记 (学习篇) 》《“肥羊羊”运动记 (运动篇) 》《“零食奴”翻身记 (饮食篇) 》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 该丛书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们的极力欢迎。
4. 师生采集鲜活的音像故事
我们还将“小校园”延伸到“大社会”, 样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重要事、感人事、警醒事、科技事和趣味事为主的集锦 (影视故事一般来自“焦点访谈”“法制在线”“浙江骄傲”“纪实”等栏目) ;二是以一个热点事件为中心, 结合学校每月德育教育主题,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DV小组的孩子们拍摄最近发生在校内外的新人、新事和活动, 制作成DV故事在学校电台中展播 (《今天我当家》《被遗忘的角落》等30余部DV故事已陆续在电台中播出) ,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照片和摄像的方式, 来关注、监督、展示校园或社会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可以这样说, 故事是品德教育割不断的脐带。我们一直继续致力于德育活动故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并将收集到的品德故事制作成一把把“小巧的钥匙”, 打开孩子们通往成长的路上的“一扇扇心门”。
三、故事资源的运用策略
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曾主张:生动的故事是向理性觉醒前的儿童传播道德真理的最有效的和最恰当的方式。所以无限相信故事的教育力量, 善用故事, 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 应成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在研究实践中, 我们循序渐进地通过多渠道将故事资源融入品德课程和德育活动之中, 探索故事课堂, 尝试故事资源多维度的运用, 让故事如水渗透, 使孩子全面浸润故事的德育熏陶。
1. 品德课活动中品故事
《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故事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 让儿童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 领悟道理。”故事富有哲理, 给人以启迪, 发人深省, 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各班级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挑选故事, 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活跃课堂气氛, 拓展学生视野, 寓教于乐, 开启学生心智。我们把故事运用于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上课伊始, 思故事, 激发学生兴趣, 以故事导入, 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中, 用故事加深学生的理解, 抛故事启发学生思维, 加故事充盈课本内容, 让故事为教学服务, 趣化品德课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末, 品故事, 导引学生的行为, 以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导行, 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或震撼, 将道理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道德认识, 并引发道德之行。
教材中的故事资源的充分利用, 而且课内课外里应外合, 由点带面, 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主动体验感悟, 不但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而且从更多的故事中汲取了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2. 班队活动中插故事
班会是学生合作、共处、学习、开展活动的载体。我们尝试着把故事素材运用到班会活动之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参与多了, 感动多了, 流泪的多了。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我们坚信, 没有学生的心动, 就没有教育的成功。如在开展节约用水这一主题班会时, 我们将《涛涛的梦想》等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引进班队活动中, 通过班会讨论、教师指导,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节水意识。为了配合学校创建绿色学校, 放映了《可可西里》《后天》等环保系列音像故事, 并开展主题讨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晨会课活动中讲故事
我们还尝试着在实验班每天的10~15分钟晨会时间用来讲故事、听故事, 并把这段时间命名为“天天微故事”。“天天微故事”的基本模式是“听故事—议故事—悟故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在“天天微故事”的平台上,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 参与积极。一段时间后发现, “天天微故事”不光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 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明白了许多道理, 为很多好习惯的养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效果十分明显。“天天微故事”把常规教育、劳动卫生教育、集体教育、与同学和谐相处、尊师敬长等内容全都融合了进去。因为教育的内容融化在了学生们爱听的故事中, 教育就少了一份生硬, 多了一份自然。
4. 日理课活动中创故事
为了培养每个学生的小主人意识, 不少班主任让学生记载班级日志故事, 这些故事是学生成长的真实足迹, 是学生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叫李维维的班主任老师, 她让孩子们轮流做值日班长, 在行使自己管理班级权利的同时, 要求把做值班长当天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真实地记录下来, 372篇班级日志, 14万余的文字, 在两年时间内积累起来, 积集为《成长的故事》 (班级日志生态版) 。这些原生态的记录是如此原汁原味, 如此童心璀璨。在离开母校之前, 她赠给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作为迈向初中大门的礼物。当孩子们手捧带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成果时, 谁会不备感珍惜?当这些孩子长大后, 谁会忘记这段丰富多彩的“童年历程”?
故事德育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德育方式,它是运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真实事件(即生活故事)来影响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形式。具体运用于班级,就是在班级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选择生活故事,通过生动地讲述,引发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门,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化育情感,启迪心智,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实现道德的自我建构,为最终形成道德行为提供强大助力。为此,我有意识地进行了运用学生生活故事实施班级德育的实践尝试。
一、多渠道积累
两年来,我一直尝试运用学生的生活故事来实施班级德育。那么,故事从哪里来呢?在实践中,我探索出多种故事搜集渠道。
首先从媒体中筛选。报刊、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中报道了当下社会的许多故事。如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种媒体报道了许多抗震小英雄的故事。9岁的抗震小英雄林浩成功自救后镇定返回废墟救助同学、12岁的白乐潇为救同学而断掉自己手臂、15岁的雷楚年在短短的两分钟内两次返回教室带领7名同学脱险、董玉培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同学、藏族学生邹雯舍己救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马健坚持4个小时在废墟中刨出女同学等故事,让小朋友深受感动,他们从来没有这么专注地听过故事,那天很多人都哭了。
其次,从学生校内外的生活中发现。发生在学生中的真实故事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能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最具说服力;而且以身边的同学作榜样,能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也更易学。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班上的一位同学俯身捡起了一张废纸。我想这正是教育学生的好故事。于是我找来那位同学,询问之后她说的那句话更让我高兴。她说:“我看到了,所以我捡起来了。我在家也这样。”我在晨间谈话时,把这位同学的故事很动情地说给了同学们,大家听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奇迹发生了,多年来同学们形成的随意丢纸屑的现象再也没有了。
二、不同人讲述
班主任讲述。最初,这些故事都由我讲述,因为只有我最清楚故事讲述的目标指向和注意事项。所以我很重视故事讲述能力的培养,努力避免为了揭示故事中的教育意义而忽视故事生动的情节。有时我还借助于讨论交流、撰写体会等手段,避免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不能尽故事之教育作用。
学生自己来讲。“三八”节到了,我想尝试着让孩子们自己讲与妈妈的故事。我先把几位受到家长肯定最多的同学请到办公室,询问了他们的具体做法,帮助他们梳理讲述的思路,然后请他们讲述。没想到这几位同学讲完后,底下的同学都嚷着也要上来讲。看着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讲述着故事,分享着快乐,我不禁想:让学生自己讲述不是更好吗?接下来的几次尝试证实了这一点,因为讲述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所以他不但能讲出故事的内容,还能讲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的讲述更生动,更能影响到其他的同学;如果讲述的是同学的故事,既可以教育讲述者,也可以使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得到同学的赏识而信心百倍;更主要的是请学生讲述还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他们置身于故事中或伫立于故事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邀请家长讲。有了请学生讲的成功经验,我又尝试邀请家长讲。因为家长也是道德故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故事主要由家长提供,他们的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最能讲好;还因为家长来自各行各业,社会阅历和经验丰富,能为班级德育提供充足的故事,而且家长中不乏讲故事的高手。如有一次中午饭后,桶里又装满了剩菜剩饭。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的道理已不知讲了多少遍,可同学们依然我行我素。也难怪,他们中有谁干过农活、饿过肚子呢?于是我要求同学们采访爷爷奶奶或者更年长的人,了解他们年青时干农活、饿肚子的经历。孩子是淳朴的,几天后,我就获得了许多故事。我在其中遴选出一些,邀请家长到班里现身说法。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孩子们更乐意,也更信服了,效果自然更好。当天的中午饭,孩子们吃得一粒不剩。
三、巧安排时间
两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什么时机讲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
1.结合德育活动讲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德育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清明节扫墓或祭奠活动、教师节庆祝活动等;有的学校会举行各种校园节日,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有的还会组织各种极具个性化、校本特色、有一定历史传承性的活动,如我校的文源书香活动等。学校举行活动的时节就是我们运用生活故事实施班级德育的良好时机。如教师节讲学校教师关心学生的故事、体育节讲体育健儿努力拼搏的故事、书香校园活动时讲高年级同学爱读书的故事。
在活动的什么时间讲也有讲究。一般情况下,在活动的动员阶段和总结阶段用得比较多。如在学雷锋活动的动员会上,我讲述了班里某同学帮助同学打扫卫生的故事;在庆祝三八节孝敬教育活动小结时我讲述了班里小朋友给妈妈送上祝福、为妈妈洗脚、帮妈妈做家务、买礼物给妈妈的故事。
2.结合日常事件讲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结合日常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来讲。如有学生和同学吵架了,有学生不愿做作业了、有学生说谎了,等等。遇到这样的事件,我们往往会简单地批评一下,并严厉地告诉他不许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效果如何呢?他们能马上改正吗?我看未必。其实,面对低年级学生更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他讲一讲榜样的故事,让他们从榜样的事例中学会反思、获得感悟。
学生中这样的突发事件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是随机的,不能预设。所以在遇到这些事件时,我们平时收集到并深深印在脑海中的故事就会突然闪现。这也告诉我们,要注意平时积累,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外,我们如果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感人的、能给人以较大启发的故事,或者发现学生中有好的言行和事例,也要及时地讲给同学听,给学生以教育。
反思这种班级德育方式,它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中比较适合,因为它符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儿童的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道德学习也不例外。而这些故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良好示范,使学生熟悉了他们需要养成的行为规范,帮助他们认识了生活,激发了他们向善的渴望。其次,这些故事迎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布鲁纳认为:在儿童的心理生活中,个别性、具体性、形象性、情境性以及直接体验永远先于并优于间接性、抽象性和一般性。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朋友,空洞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而蕴涵着道德资源、妙趣横生的教育故事,倒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也更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
浙江湘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每天我们都在上演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虽不曾惊天动地,但足以让自己感悟。
今年9月,我从初三下来初一,感觉初一级的学生,特别可爱。他们初来乍到,对任何事情都有着新奇感,在任何老师的课上都表现积极,惟恐自己在老师那儿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尤其在我这个语文老师面前,同学们可以说表现是相当活跃的。就算我生气,他们也会拼命哄我“老师,我爱你”,也正因为如此,我总是没法对他们真的生气。
有一个女生,叫钟慧儿,是从松山湖外国语学校转回来的,小学一年级父母就送她外面寄宿生活学习,她虽然很独立,但如今接回读后,她似乎很怕离开父母身边。一开学就闹,不想住宿,后来做了一个月的思想工作,终于答应住宿了,可是周末作业就开始做得一塌糊涂,还经常不完成,和其父母沟通,效果也不怎样。
我觉得对她越紧她好像越不在乎似的,也爱理不理的,后来我就干脆冷淡她,她不做作业我也选择不找她,不过问。
过了将近一个月,慢慢地我看她开始有所变化,变得怕我不理她,上课也开始拿起笔做笔记了,周末作业也做了一些,但我还是选择继续漠视她。她好像意识到老师不关注她了,不理她了,她急了。有一个周日当我回到办公室我发现我的桌子上面有一封信,折成了心形,上面笔迹清晰地写着“语文老师收”,信写得好长好长,大体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不对,也请求我不要不理她。看完信,我没有立刻找她,而是过了两天,我利用做操的时间把她叫来办公室,和她聊了起来,并告诉她学习是自己的事,要懂得自觉,而不是老师一个劲地跟着,这样是不会有长进的。
经过那次长谈后,我发现她慢慢有了好转,对老师的态度也没那么生硬了,作业也一开始做了,做得好的时候我就抓住机会表扬她。现在在脸上常洋溢着笑,看来是慢慢适应初中的生活了。
(一)一、导语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是转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老师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尤其是职业中学,生源大多文化知识基础偏差,又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否做好后进生的转化直接关系到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与就业,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如何把后进生转化为先进生这一典型案例。
二、案例过程叙述
我班有个学生叫肖壮。高一上学期时,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实习课时不是逃避就是不动手操作;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学校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高一第一学期中段测试各科竟然不及格。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
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
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我内心一横:我不改变你,誓不罢休!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其大伯,通过其大伯的介绍,我大吃一惊:原来,他的父亲前两年因故坐过牢,他的母亲脾气又非常暴躁,非骂既打。现家中只有四个人:上有七十多岁的奶奶,下有一个小妹。特殊的家庭环境造成他年纪小小正需父母疼爱之时却无人疼爱,内心充满仇恨。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打乒乓球。打乒乓球不正是我自己擅长的吗?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乒乓球,给他讲打乒乓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马林等乒乓球健将。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乒乓球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就给他买药、煎药……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实习课也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依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他。
由于纪律表现不断好起来,学习成绩也不断好起来了。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加强巩固,高一第二学期,我安排班长和学习委员与他交流讨论学习生活。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午休、晚休及自习课,他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生。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之下,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本学期期终测试成绩平均达70分。
到了高二,我继续当他的班主任,开学之初他主动找到我表示这学期将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我高兴起来干脆让他当纪律委员。在他的努力下,这学期我班的纪律更加良好,还夺取了学校“纪律示范班”荣誉称号。老师同学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学习成绩也取得了显着的进步,期末测试各科成绩平均81分,在全校技能大赛中也成绩喜人。
看着他上课如此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活动与同学一起开心的玩耍,看着他准确工整的作业,看着班上手抄报里有他的笔墨,看着他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子……我会心地笑了起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经过老师的不断努力,他已被转化为德、智、体、美、劳均全面优良的学生。第二学期他的中段测试成绩已取得显着提高,在班上排名第三名。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两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肖壮同学由“捣蛋鬼”转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
四、案例分析与反思:
肖壮同学的转化过程使我懂得,对待后进生要“不抛弃,不放弃”,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肖壮这样特殊家庭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二)、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在中学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与肖壮同学从交朋友做起,和他一起打乒乓球,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肖壮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来自缺乏家庭的温暖,失去应有的爱。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抓住他喜欢打乒乓球,与他交朋友;抓住他家庭艰辛,给予生活上的帮助;抓住他生病,我给他买药、煎药;……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各位同仁让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热爱之情,使每一位职教家庭中的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长的关爱之中,使他们成为祖国未来的合格建设者。
德育案例
(二)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学生教育工作的实例,谈几点做法。
案例一自我沟通是解决矛盾的良方。
小学生之间的矛盾无处不有,如果不妥善解决,掺杂上家长的因素,问题就会复杂化。
我们班的学生圣华荣和陈洋是同桌,经常为了小事发生矛盾,双方家长也经常为了孩子的事来找我,多次要求两个人不要在一个班学习,甚至在放学的路上,两家长也常常斗嘴,不但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在其他的学生家长中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做法]:我首先做好双方家长工作,别让参与孩子之间的小矛盾。爱孩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不仅养成孩子自我交往和处事能力,还会加强同学间团结。我分别找来两位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问他们愿不愿做团结同学的好学生。想不想做同桌。两位同学都承认自己的不对,现在成为最要好的同桌,同学关系也处理较好。
案例二弱势群体的孩子的更需要关爱。
爱心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爱戴老师基础,是“爱其师,信其道”的关键。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单亲或无亲的孩子,更应该付诸爱心。
我们班有个叫杨宇轩的孩子,父母离异,孩子跟着爷爷生活,其自主意识差,学习差,找架、骂人、违纪现象时常发生。经常偷拿别人的学习用品。
[做法]:我首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这个孩子,从生活上,思想上去教育孩子,让孩子重新燃起母爱的希望,感受到被人关怀的温暖。同时我让他当了小组长,用严格的职责约束他,并针对他拿别人东西的这种行为作了严厉的批评。我问他,你喜欢偷人东西的坏人吗,孩子摇头,我告诉他,监狱中那些坏人,都是从拿别人东西小事开始的,你再这样做,老师就不喜欢你啦!几年来,杨宇轩逐渐转化为一名好学生,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付出绝对大于孩子的成长。
案例三,孩子的意识需要正确的引导
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现象,如果不加强引导,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陈琪家庭特别富裕,在学生中摆谱,自私自利成为习惯,蛮横无礼很严重。针对这种孩子,我和他谈心,问他最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人才是受人尊重的人。并告诉他,老师为何受到尊重,英雄为何受人敬佩,是他们本身具有做好人好事的品质,具有团结同学的好品质。靠压制别人,靠花钱收买人心,是不会长久的。渐渐的相处中,我及时引导陈琪热爱劳动的心理,并多次奖励,运用小红茶引导他多关心他人,替同学着想,他很快转变为一名遵守纪律,学习优秀的学生。
最近我们班男女生一起学习校园舞,汤雨婷是我们班一名较内向的同学。因为别的同学取笑她,说某某同学桌喜欢,她便闹着不肯和男同学一起跳舞。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找她谈心,并召开了“喜欢”这个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我告诉同学们,喜欢别人是件快乐的事,被别人喜欢,说明你身上有好多优点,学习较好,遵守纪律,应该感到高兴才对,没有一个人喜欢“坏孩子”┄┄,事后我问汤雨婷,她笑了,因为她从班会中找到了自己的欢乐和幸福!
班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仲由负米】
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闵损芦衣】
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原文】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恶损。所生子衣绵絮。而衣损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损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视损如己子。
【曾参养志】
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原文】
(周)曾参、字子舆。善养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父嗜羊枣。既没。参不忍食。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啮指以悟之。参忽心痛。负薪归。妻为母蒸梨。不熟。出之。过胜母。避其名。不入。学于孔子。而传孝经。
【蔡顺拾椹】
蔡顺丧父。世乱岁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原文】
(汉)蔡顺、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乱。拾桑椹。盛以异器。赤眉贼问其故。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之。赠牛米不受。母丧。未及葬。里中灾。火逼其舍。顺抱柩号哭。火遂越烧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顺必圜冢泣呼。
【黄香温凊】
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扇枕。奉侍晨昏。【原文】
(汉)黄香、字文强。江夏人。年九岁丧母。哀毁逾礼。乡人称其孝。家贫。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日寒冷。以身温其被席。父疾。侍奉尤极其诚。太守刘护表而异之。后举孝廉。官至尚书令。
【陆绩怀橘】
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原文】
(汉)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庭坚涤秽】
(宋)黄庭坚。官居太史。亲涤溺器。不以为耻。【原文】
(宋)黄庭坚、字鲁直。一字山谷。又号双井老人。洪州分宁人也。元祐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秽器。不使婢妾为之。未尝一刻有缺子职。苏东坡叹其诗、独立万物之表。
【泰伯采药】
泰伯让国。曲顺其亲。之荆采药。被发文身。【原文】(殷)泰伯、(周)太王长子。弟季历。生子昌。有圣瑞。太王有传位季历以及昌之意。泰伯知父意。即与弟仲雍相约。因父病。以采药为名。逃之荆蛮。被发文身。示不可用。孔子以至德表之。
【李勣焚须】
李勣在官。为姊煮粥。火焚其须。不用妾仆。【原文】(唐)李勣、字懋功。本姓徐。太宗赐姓李。以功封英国公。初为仆射时。其姊病。勣亲为燃火煮粥。风回。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自苦如此。勣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勣亦老。虽欲数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郑濂碎梨】
郑濂碎梨。食者千余。不听妇语。七世同居。【原文】
(明)郑濂、七世同居。门旌天下第一家。太祖召问曰。汝家人口若干。对曰。千余。因问治家之道。对曰。惟不听妇人言耳。上赐二梨。濂拜受归。上命校尉瞯之。濂至家。召家人齐谢恩。置水二缸。碎梨入水。饮之。上大悦。
【世恩夜待】
世恩待弟。问食问衣。尽情忧恤。弟不暮归。【原文】
(明)陈世恩、万历己丑进士。长兄孝廉。季弟好游狎。早出暮归。长兄规之不改。世恩曰。伤爱无益。乃每夜亲守外户。待弟入。手自扃钥。问以寒暖饥饱。忧恤之情。形于言貌。如是数夕。弟乃大悔。不复暮归。
【比干死争】
比干强谏。尽其忠诚。纣王淫泆。遂以死争。【原文】
(殷)比干、为纣少师。见纣淫泆。叹曰。主暴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遂剖而视之。武王伐纣。封比干之墓。
【张良复仇】
张良狙击。为韩复仇。灭秦假手。从汉依刘。【原文】
(汉)张良、以五世相韩。秦灭韩。良散家财。为复仇计。得力士。狙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始皇大索不得。后从汉高祖灭秦。韩立成为王。良归韩为相。及成被项羽所杀。良复归汉。灭项羽。定天下。以功封留侯。
【苏武牧羊】
苏武持节。啮雪餐毡。牧羝海上。一十九年。【原文】
(汉)苏武、持节送匈奴使归。单于欲降之。武引刀自刺。气绝。半日始息。幽置大窖中。武啮雪与旃毛。咽之。旋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居十九年。得还。宣帝赐爵关内侯。
【真卿劲节】
真卿讨贼。倡义誓师。惟知守节。希烈谢之。【原文】
(唐)颜真卿、为平原太守。禄山反。真卿独倡义讨之。玄宗方叹河北无忠臣。闻之曰。朕不识真卿作何状。乃能如是。李希烈反。诏使劝喻。希烈欲降之。真卿叱曰。汝知吾兄杲卿、骂贼而死乎。吾惟守节。希烈谢之。
【岳飞报国】
岳飞兵寡。善破众军。尽忠报国。盖世功勋。【原文】
(宋)岳飞、善以少击众。朱仙镇之役。以五百人。破金兀术众十余万。秦桧与兀朮通。矫诏召飞父子下狱。令中丞何铸推鞫。飞裂裳示铸。背涅尽忠报国四字。铸以白桧。桧改命万俟卨复鞫。竟以莫须有三字定案。
【于谦勤王】
于谦忠烈。日月争光。驾陷土木。调将勤王。【原文】
(明)于谦、谏止英宗亲征也先。不听。驾陷土木。京师大震。莫知所为。谦檄各军赴援。募民兵守御。也先遂拥英宗去。后也先愿归上皇乞和。谦谏景帝迎归。石亨等谮之。遂弃市。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季札挂剑】
延陵季子。不负初心。徐君已死。挂剑坟林。【原文】
(周)吴季札、封于延陵。故号延陵季子。聘鲁。过徐。徐君好季子剑。口不敢言。季子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及反。徐君已死。解剑。挂其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季布一诺】
季布平生。不负人托。黄金百斤。不及一诺 【原文】
(汉)季布、无二诺。为河东太守时。诋曹邱生于窦长君。曹邱生请见曰。楚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何拒仆之深也。布大悦。厚赠之。由是名益著。
【陈寔期行】
陈寔与友。预订行期。日中不至。舍而去之。【原文】
(汉)陈寔、与友期行。过期不至。舍去之。时元方七岁。立门外。友至。问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怒曰。非人哉。与人相期。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惭谢。
【杨时立雪】
宋有杨时。师事程颐。雪深一尺。侍立不移。【原文】
(宋)杨时、字中立。潜心经史。第进士。调官不赴。以师礼见程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及归。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颢卒。又从程颐于洛。年已四十。事颐愈恭。一日、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门外雪深一尺。
【冯谖焚券】
冯谖弹铗。客于孟尝。收债市义。焚券免偿。【原文】
(周)齐冯谖、为孟尝君收债于薛。矫命。以债赐诸民。焚券而归。孟尝君曰。债收毕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问。何所市。曰。市义而还。君府藏盈积。惟寡义耳。君曰。诺。后孟尝君废。诸客皆去。独赖冯谖。得复其位。
【宋弘念旧】
宋弘既贵。念及糟糠。不尚公主。大振纲常。【原文】
(汉)宋弘、为司空时。光武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因谓弘曰。谚云。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谓主曰。事不谐矣。
【公义变俗】
慈母公义。欲变岷俗。舆病置厅。拊摩情笃。【原文】
(隋)辛公义、除岷州刺史。岷俗一人病疫。合家避之。孝义道绝。病者多死。公义欲变其俗。命凡有疾者。悉舆置厅事。迎医疗之。俟愈。召其家人亲族。谕之曰。设若相染。吾殆矣。众感泣。此风遂革。合境呼为慈母。
【仲淹义田】
宋范仲淹。千亩义田。以济群族。衣食赖焉。【原文】
(宋)范仲淹、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丧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
【大禹克俭】
夏禹治水。过门不入。菲食恶衣。俭勤莫及。【原文】
(夏)禹、娶涂山氏。仅四日。不以私害公。即去治水。后启生。呱呱而泣。禹三过其门而不入。在外八年。功成后。受舜禅为天子。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孔子贤之。
【杨震四知】
东汉杨震。公廉无私。王密夜赠。告以四知。【原文】
(汉)杨震、为东莱太守。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
【孔明洁身】
诸葛孔明。盖世清贞。鞠躬尽瘁。不别治生。【原文】
(蜀汉)诸葛亮、字孔明。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包拯贡砚】
宋有包拯。出知端州。制贡足数。一砚不留。【原文】
(宋)包拯、知端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方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平生无私蓄。尝遗戒子孙曰。吾后人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不得入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许衡心主】
许衡暑日。止于道旁。梨非我有。忍渴不尝。【原文】
(元)许衡、尝于暑日过河南。渴甚。道旁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不顾。或问之。衡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或曰。世乱。此无主。衡曰。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卒不取。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句践尝胆】
越王句践。焦思苦身。不忘国耻。尝胆卧薪。【原文】
(周)越王句践之困于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大夫种曰。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句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耶。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卒沼吴以雪耻。
【相如称疾】
相如忍辱。秦不加兵。廉颇感化。请罪负荆。【原文】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故事中的伦理意蕴及德育价值必须借助故事中存在着的三重世界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实现。故本文的关注重点并非是诸如故事甄选、故事人物、情节的分析技术等具体层面, 而是试图深刻揭示故事内部起支配作用的运作图式 (1) 及德育机制。基于此, 本文拟从两个部分展开:首先阐释故事中存在着的三重世界, 然后揭示三重世界之间的具体运作机制。
一、故事中的三重世界
1. 何谓“故事中的世界”
“故事中的世界”总是内蕴着“事”的“世界”, “事”是“活”的、开放的, “故事中的世界”亦是“活”的“世界”。“活的世界”蕴含着诗意、美、意义。故此, “故事中的世界”亦是诗意的、美的、意义的世界。但其诗意、美、意义只会向那些懂得这种“诗意”“美”“意义”的人呈现出来, 它不会自在地呈现。读懂自己故事的人获得了“真我”, 读懂并尊重别人故事的人获得了崇高的德性。“故事中的世界”呈现在理解并接受它的人面前是“诗意的世界”“美的世界”“意义的世界”, 而呈现在不理解也不愿去理解它的人面前则只是“物的集合”或“无意义事件的堆砌”。因此,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世界“观”、[3]故事“观”、人生“观”、价值“观”。故此, “故事中的世界”并非孤立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体, 而是与人生意义内在相连的事件与现象。它们之间产生内在关联, 使故事“活”起来, 并蕴含诗意, 向能够发现这些诗意的主体开放, 从而产生意义的世界, 使主体成为“有故事的人”, 使主体于心灵深处收获故事世界中深刻蕴含着的伦理意蕴。故事中的世界, 也由此收获其独特的德育价值。
2. 故事中的三重世界
(1) 文本世界
虽然故事中的“文本世界”从直观可感的层面上表现为文字、图片等形式, 但文字、图片却并非“文本世界”本身。文字、图片背后所承载着的与人生意义相连的物或事才是故事中的文本世界。文字、图片是这些物或事的载体, 而这些物与事同时又是人类价值的载体。故福利特纳视“文本世界”为学生的“自我世界”, 这个世界是打开理解学生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这个“自我世界”的内容极其丰富, 犹如一本活的有待解释的“文本”摆在教育者面前, 需要教育者耐心、细致地解读, 才能慢慢品出一点味来。[4]基于此, 笔者认为, “文本”并非“文字”, 文字、图片等载体形式只是故事中“文本世界”的载体, 承载着故事中的“文本世界”:反映人类之类特性及个体价值的物与事及其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才是故事之中“文本世界”的内核。另外, 故事中的“文本世界”具备“双重性”特征:既具备文字、图片及其所承载的物与事的现实可感性, 同时又具备面向物与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及意义生成的未来可能性。基于现实可感性之中的未来可能性, 故事中的“文本世界”才得以成为“活的”“属人的世界”。
(2) 象征世界
象征 (symbol) 一词源于古希腊, 原意为身份的标记与符号。荣格认为, 象征的实质在于借助与某种东西的相似, 力图阐明和揭示某种完全属于未知领域或尚处于形成过程中的东西, 如果只是代表了已知事物, 那么, 该表现形式始终不过是符号, 而绝不是象征。换言之, 象征的深意与本质是立足已知而面向未来与可能性, 一个可感知的物或事却同时蕴含着某种近乎神秘却又可以理解的意义, “具像”与“含义”是象征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5]
如果说故事中的“文本世界”是可感知的“载体世界”的话, 那么, “象征世界”则是从“载体世界”之中升华出其承载的价值及意义的“蝉蜕过程”, 是一种动态的超越型世界, “象征世界”是连接“文本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动态桥梁。也就是说, “象征世界”抽离出“文本世界”这个“双重性世界”中可感知的“具像”世界背后的“可能性世界”, “象征世界”是一种力求捕捉“具像”背后所蕴含着的“含义”的动态世界。这种动态过程是在超越文本与回归文本之间不断穿梭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讲故事或听故事的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可能发生改变。故事中的“象征世界”是一种充满伦理意蕴和道德想象的, 通过“具像”并超越“具像”从而实现意义触摸的过程世界。
(3) 意义世界
在故事的内部世界中, 故事对于人所呈现出的“意义世界”, 实际上是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这样的伦理行为, 让人能够以故事为中介从而达到对终极生命关怀、人生意义的触碰与体验。故事中的“意义世界”并不是预先“已经在那儿”并等待道德主体去获取或认知的固有物, 而是一种促使道德主体自我生成的历程, 是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成长的历程。在此历程之中, 道德主体发现了自己安身立命、心灵安宁的栖居之所, 人成为了人。在故事中, 生命意义的发现历程, 就存在于人的信念中、创造中、经验中, 在所爱的人和事中。人们在借助象征世界超越文本世界之后, 会为自己营建另一个空间, 在这里他以其存在的一般构造与精神及意义世界进行交流。在他超越故事文本世界的现实性时, 他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在一瞬间他脱离了单纯的现实性, 然后作为存在而返回到现实性之中, 在精神的理解和创造中他已成为存在本身。[6]也就是说, 故事中的“意义世界”是一个现实与超越之间的不断调适过程, 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自我感受自我心灵的历程。故事中的“意义世界”并非现已存在于某个隐蔽的场所正等待着我们发现。事实上, 它的某部分的确需要我们发现, 但另一部分却需要我们自己创造出来。[7]故事中的“意义世界”并不是通过象征世界从故事文本世界中提炼出来的, 而需要在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来。[8]
二、故事中三重世界之间的运作机制探寻
在阐明了故事中所存在着的三重世界之后, 接下来的问题便在于具体分析, 故事中的文本世界、象征世界、意义世界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故事的伦理意蕴及德育价值的。
1. 文本世界到象征世界:聚焦化到陌生化
故事的原型乃是日常道德生活中琐碎、繁杂, 甚至毫无关联的生活事件或片段。这些处于流动状态的、变动不居的日常生活世界常常令人难以反思或体验, 从而使人们常常成为“没有故事的人”, 常常感觉生活无趣、缺乏动力与意义。在日常的教育生涯之中, 当教师们身处庞杂、单调且压力繁重的工作环境之中时, 这些教育生活片段留给教师的多为倦怠感和无力感, 教师常常在无奈的叹息中沦为教书“匠”。教育艺术之“匠心”沦为繁杂重复的体力劳动之“匠力”, 从而使教师失去了教育生涯中的许多宝贵的可以反思与体验的精彩瞬间及教育资源。故事中的文本世界恰恰可以把这些转瞬即逝、变动不居的生活片段转换为体验及反思的对象。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 故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9]也就是说, 故事中的文本世界之首要功能乃在于“聚焦化”, 无论是师生亲历的故事, 还是课堂上所选用的经典道德故事, 都可以为道德体验及道德反思提供“靶子”, 让教育者或教育对象都找到可反思、可体验、可效仿的道德范型 (既可以是人或物, 也可以是事) , 从而提供了原型意义上进行道德学习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如果说故事中的文本世界赋予了变动不居的原生态的道德生活世界以反思、体验、建构的对象, 从而通过“聚焦”的功能为故事的伦理意蕴及德育价值提供“材料”的话, 那么, 故事中的“象征世界”则是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之上进行超越的历程。故事中的“象征世界”是一种对经验 (故事文本) 的表达与超越, 是道德经验的形象化浓缩, 会在道德主体心中升起一个完整的“世界”, 并能因此同时促动他对未来的行为。象征可以极大促进人的想象力, 从而对人筹划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所言, 象征的态度, 本身就是一种超越。[5]笔者称象征的这种超越的机制为“陌生化”机制, 该机制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首先, 象征世界可以使人类从故事文本层面“抽身而出”, 为主体去领略人生意义提供可能性及可能的心理结构, 从而有效实现道德学习过程中的“角色采择” (role-taking) ;其次, 象征世界可以为人类从生物学层面向文化学层面提升提供可能性;再次, 象征世界可以为人类从现实层面向未来层面超越提供可能性。赵汀阳指出, 一种真正有意义的伦理学在分析问题时是现实主义的, 但在表达希望时则是理想主义的。存在于现实之中并关怀存在的未来性, 这才是伦理学的意义所在。[11]可以说, 故事中的象征世界就是这样一种基于文本世界而面向意义世界的充满伦理意蕴及德育价值的世界。
2. 象征世界到意义世界:陌生化到再圣化
在故事世界中, 象征世界对文本世界的超越与“陌生化”, 必须达到更深的质的飞跃层次才能具备真正的德育价值。也就是说, 只靠“陌生化”机制还不够, “陌生化”机制还必须与“圣化”机制相辅相成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德育价值。具体而言, 对故事进行“圣化”处理需要经过两个基本步骤。首先是为故事“赋义”的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 人类总是会将类价值及个体价值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在故事中。也就是说, 没有任何故事是价值无涉的, 讲故事或听故事都应触碰故事之“圣”, 这也印证了刘小枫“讲故事和听故事都是伦理的事情”的基本命题。笔者倾向于把人类向故事渗入价值的过程称之为“赋义”的过程。换言之, 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于象征这种心理结构去动态地建构故事的文本世界, 人类会赋予故事以价值意蕴, 并建构人类自身。在道德教育实践中, 无论是教师的自我叙事, 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叙事, 抑或是通过讲述道德故事进行道德教育, 都是叙述者试图通过自己的“价值裁剪”活动, 对“叙”和“事”两个层面分别进行价值渗透, 从而使价值引导及价值自主建构这对德育基本矛盾融合于无形之中,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继之是“再圣化”的历程。也就是说, “赋义”的过程只是对故事进行“圣化”处理的第一个步骤, 只是为故事世界并通过故事世界为日常生活世界“反魅”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对故事进行“圣化”处理的历程尚需要不断反复并不断提升。笔者把这种反复与提升历程称之为基于“赋义”基础之上的“再圣化”历程, 即帮助道德主体以自觉或不自觉的为故事“赋义”为基础, 愿意再次从“永恒的方向”去看人、事、物。举例而言, 一个人到医科学校去学习解剖脑。如果这位医科学生没有敬畏之心, 把脑仅仅看成一个具体的东西 (文本世界) , 那么, 肯定不会学得全面。“再圣化”, 就是要求他把脑看成一种神圣的东西, 看到它的象征价值 (象征世界) , 从它的诗意、神圣性、永恒性的一面去看待它 (意义世界) 。[7]
3. 意义世界到生活世界:再圣化到清晰化
故事中的意义世界是一种永远面向可能性的超越型世界。对意义及未来的渴望乃是故事原始的驱动力。[7]然而, 对故事中意义世界的获得不可能是一劳永逸、静止僵化的, 道德教育也必然是一种多次反复、多次调适的进程:在面向未来超越的同时, 尚需返归至道德主体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就此意义而言, 生活世界既可以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与初级阶段, 也可以说是道德教育的归属与高级阶段。这种由具体物象到意义世界的超越, 而后再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历程, 与梁漱溟先生所言的, 由世俗之路到宗教之路, 再从由宗教之路迈向现实生活的道德之路的学术或人生的发展历程大体相似。[13]
由故事中的意义世界到道德主体之现实生活世界的返归过程, 需要借助叙事德育的“清晰化”机制才能得以实现。具体而言, 在对意义世界的探寻与体验的历程之中, 道德主体逐步得以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使社会规范、伦理规则获取心灵的内在体认, 即获得了伦理学意义上的“自由”。正如基尔克果所言, 伦理学是个人的生命感觉, 上帝知道多少人的头发, 伦理学就知道多少个人。[2]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是独属于道德主体自身的, 李泽厚先生曾把宗教性道德 (终极意义关怀) 称为“私德”也正为此意。这种独属于道德主体自身的宗教性道德把个人的“灵魂拯救”“安身立命”, 即人生意义、个体价值均放置在康德意义上的绝对命令之下, 取得安息、安顿、依存、寄托。[15]然而, 这种“私德”必须以“公德”作为支撑。[15]故事世界并非独白的世界, 而是一种相互对话与理解的世界, 故事之中必然牵涉自身之外的人或事, 故事世界的价值最终要返归到道德主体真实的日常道德生活世界。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中, 人不仅与自我对话, 还必须与他人、社会、自然、宇宙对话。就此意义而言, 故事中的世界是宗教性道德这种独属于自己的“私德”与同他人相处的现实社会性“公德”的合金。在故事中, 我们不仅领略我们自身的心理安宁及意义归宿, 而且体认自我与社会的交往与对话中所蕴含的伦理意蕴及其现实必然性。
在“清晰化”机制中, 所谓“清晰”, 其含义有三:其一, 在意义世界中, 道德主体可感受崇高, 使心灵安宁, 感觉生活更有价值, 人生更有意义, 活得更像人, 使真我显现, 使自我清晰。其二, 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 以意义之境及“绝对命令”体认道德规范, “从心所欲不逾矩”, 使现实道德生活处于清晰稳定状态。其三, 意义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不断循环及相互转换促使两个世界融合, 逐渐消除隔膜, 使道德主体在心灵之境与现实道德生活之境中的交融中成就自身, 人终将成为完整的人 (自我的崇高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即完整德性的生成) 。此三者为道德主体提供了道德成长的清晰、稳定的坐标参照系及支撑框架图式, 在这个“清晰化”的历程中, 故事中的意义世界通过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范导”与规约, 作用于个体具体人生目标及自我概念, 促使道德主体于不知不觉之间, 在目的性关照 (意义之根) 之下体认工具性 (道德规范) , 从而促使道德主体的信念、观点、认知得以清晰化, 并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而清晰化之后的信念、观点、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又会为意义世界的再生成提供更为清晰化的反馈, 促使新一轮且更高层次的循环、转换、融合得以生成 (如图1 (2) 所示) 。
三、结语与反思
综上所述, 故事对于人类而言具有本体论价值, 人类生活在由故事所建构的世界之中。故事独特的伦理意蕴及德育价值是通过故事内部的文本世界、象征世界、意义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然而, 通过研究发现, 故事中的三重世界却不能同现实生活世界之间截然区分。就某种意义而言, 现实生活世界也是故事中的世界, 故事中的世界也是一种现实生活世界。故事内部的文本世界、象征世界、意义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借由故事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交融才能得以清晰, 故事的伦理意蕴及德育价值也才可能是稳固且完整的。正因为如此, 本文在论述故事内部的三个世界之间的运作机制时, 也把现实生活世界视为某种意义上 (3) 的故事之“内”的世界。可以说, 无论是故事内部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还是故事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循环、转换、融合 (如图1所示) , 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双向的对象化”历程之中:道德主体通过“赋义”及“再圣化”把自身的价值信念对象化于叙事之中, 而被对象化之后的叙事反过来又用故事世界重塑人类自身 (包括个体与群体) , 这种重塑则是故事把自身对象化到人类自身中去的历程。在这样的不断循环、转换、融合及“双向的对象化”历程之中, 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得以持续生成, 现实的社会公德得以稳固建构。
参考文献
[1][美]华莱士·马丁著.任晓民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325.
[2][1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5, 引子, 1.
[3]刘铁芳.人、世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 1997 (8) .
[4]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2:127.
[5][10]尤娜, 杨广学.象征与叙事:现象学心理治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76ˉ79, 95.
[6][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02.
[7][12][美]马斯洛著.马良诚等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98, 167ˉ168.
[8][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93.
[9]龙迪勇.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9) .
[1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
[13]梁漱溟.人生的三路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代序, 4.
王××,男,11岁,身体魁梧,性格暴烈。开学第一周同学之间完全陌生,互相不知道姓名等信息,各方面表现正常。第二周的星期二晚上下自习后他因为同寝室同学一个善意的提醒就大发雷霆,仇视所有人(包括他的父母),经过生活指导老师的耐心教育,他又恢复了正常,我也以为新生,也许是在家当小皇帝惯了偶尔发脾气正常,所以就没有放在心上。过了几个星期后,他又表现不好了,周末回家作业经常不做,问他说:作业不想做;在学校谁也不能惹他,否则会发脾气难以消停。于是我跟他父母通电话反映情况,希望家长配合教育。如此又过了几周,他不仅故伎重演,还变本加厉,班级内同学都不敢提醒他了,同桌也不愿意与他坐一起了,因为大家都觉得他太可怕了。怎么会这样呢?他在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那么恨自己的父母及亲人。我要争取家长配合教育。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父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因为孩子从小脾气就大,家长又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早期对他没有加强教育,到了学龄阶段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遇到问题就实行棍棒教育,由于家长平时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留在家里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管理,爷爷奶奶管不住他,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他的要求,他就越来越暴力了,十岁那年还因为他母亲教育了他,他竟然出手打了他母亲。
为了帮助他改变自我,我经常找他单独谈话,鼓励他,从正面引导他,提醒他。有一次,他因为旧疾复发,我亲自带他去三甲医院检查诊断,后来又从生活上关心他,渐渐地也许是他那不羁的性情受到了感动,偶尔能交作业了。他有时犯了班规班纪我也不是像对其他学生那样严厉批评,我尽量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感化他。现在他上课专心听讲,交作业的次数多了一些,但是我知道他那暴力的性格绝对没有彻底改变。本学期结束了我不知道下学期他会变成什么样?他还会冥顽不化吗?可有一点我很清楚,无论再暴力的学生只要我们多加关爱,多加尊重,长期下去他会有所改变的。如果这个学生下学期还能来上学,我会再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和他谈谈心,能及时知道他的心里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尽其所能解开他心中的郁结。再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以便他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刘××,男,6岁,身材矮小、不善言谈、喜欢独处。记得每次在课上观察刘××的时候,他总是自己一个人摇着小脑袋,东瞅瞅、西看看,本来我也就以为这无非就是性格活泼,爱玩爱闹而已,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震惊了我。
有一次放学回家,当我骑着脚踏车,路过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发现刘××也在等红绿灯,小脑袋不停地看着过往的车辆,可是他接下来的举动,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丝后怕,他突然走出斑馬线,径直走向马路,旁边的轿车疯狂地摁着喇叭,他只是默默回了下头,我马上从脚踏车上跳下来,把他抱回斑马线,我马上跟他的父母进行了电话联系,让他的父母来接他,在那个夜晚我跟刘××的父母进行了一次漫长的谈话。
通过他父母的描述,刘××从小就跟别的孩子不同,哺乳期中,刘××竟然不会吃奶,别的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却迟迟不会发音,长大一点的时候,叔叔阿姨给他买的玩具他总是自己把它排成一排,帮他收拾之后,他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晚上看电视总是一会打开,一会关掉,尤其是大小便的训练,到了四岁才完成。刘××对某些特别声音表现出一种恐惧感,比如吸尘器、理发电动推剪、引擎启动声等等,刘××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认为无非就是孩子发育晚而已,也就没放在心上。
经过他父母的描述,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建议他的父母带刘××去医院检查一下,周末刘××的父母带着刘××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确诊为自闭症,这个结果对于刘××一家来说,如晴天霹雳,刘××的父母带着他去参加复建治疗班,帮助刘××进行语言和肌肉训练,我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查阅,建议控制刘××的饮食习惯,刘××对面筋特别过敏,所以我建议刘××吃饭的时候,所有含面粉的食物都不能吃,洋葱、辣椒等调味品也不能吃,多让他吃青菜等有机蔬菜。
在学校中,我尽量使课堂充满欢乐的氛围,音乐是有效的疗伤药剂,时刻关注刘××的举动,下课的时候经常跟他聊聊天,让他保持愉悦的心情;课堂上经常举办一些才艺表演,鼓励刘××上台表演,提升他的自信心,经常跟他的父母进行沟通,掌握刘××的治疗进展。
【教学案例与德育故事】推荐阅读:
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11-25
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12-10
编写童话故事教学案例10-04
德育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关系10-29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06-10
生产与消费教学案例07-08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10-10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与分析10-07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与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