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浙大培训心得体会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赴浙大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

赴浙大培训心得体会 篇1

——赴浙大培训心得

X年X月X日-X月X日,在区委组织部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的精心安排下,在培训中,我们集中听取了专家、教授讲授的《公共危机处理和媒体公关》、《转型期社会管理和民生问题》、《国学智慧与领导力提升》、《智慧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深化政府改革的推进机制(浙江实践):四张清单一张网》、《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协调“四个全面”》、《一带一路与跨境电子商务》、《政务礼仪和执业形象塑造》8项课程并组织学员进行了现场教学。授课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每一场讲座都以丰富内涵给人以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从不同角度给人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碰撞,从而使我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

一、浙大印象

浙江大学成立于1897年,位于杭州市,前身“求是书院”,是中国人最早自己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211工程”、“985工程”、“珠峰计划”、“111计划”实施高校,也是C9联盟、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 1 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盘、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潘云鹤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

浙江大学师资队伍整体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4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4名,长江特聘(讲座)教授94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9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和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的学者就有90余人。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2个本科专业,43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7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此次浙大之行,使我对杭州的发展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其飞速发展得益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务实作风和为民理念。一要学习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创新、注重长远发展的精神。无论是在与学校、专家的接触,对当地医疗卫生服务观想,还是对城市运行的观察中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那种不断求新、不断求 2 变的创新精神,不管是制定政策、措施,还是执行、服务,都能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跳出框框、大胆思考,善于创新,务求实效,体现出超前思考、科学实施、争创一流的现代思想意识。二要学习他们求真务实,注重提高效能的作风。参观学习期间,给我印象较深是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讲求效率,不图形式,把取得实效放在第一位。三要学习他们以人为本,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我们深感杭州的人居环境好、发展环境好、人文环境更好,有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无论是行政部门和社会机构,在很大程度上,都注重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善于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能动性,注重如何为“人”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三、对工作的启发和思考

(一)转变思想,牢记服务于民

卫生工作重点在于服务于民。为了更好便民利民,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提高工作本领,把服务人民群众放在首位,认真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任务。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学习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对医疗卫生的深入认识和对上级政策的深入理解,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作。增强是非观,把能不能办好群众的期盼的事情作为反思一天工作得失的标准,把勤政务实作为履行职责的标准,严格对照“三严三实”抓好工作。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对得起群众和自己良心的事,勇于开拓。把群众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增进群众感情,当好人民公仆;扑下身子、3 沉下心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清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善于担当,不图名利;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厉行节约、艰苦朴素,勤俭办一切事情;带头遵守各项廉政规定,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进一步查摆理想信念、作风形象、素质能力、组织纪律、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差距,改进提高。

(二)三省吾身,提高工作艺术

领导干部的用权艺术和沟通艺术也非常有用,培训学习中讲的是艺术,更是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要牢记自己手里的权力来源于党和人民,要谨慎使用权力,不要迷信权力;要注意适当放权,不要迷恋权力;讲诚信、树形象是领导者影响力的根本。

沟通艺术,是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其沟通技能密切相关,一个组织的绩效能否提升与其内外部沟通状态也息息相关。有效的沟通能更快地解决问题,更准确地做出决策,更融洽地营造交谈气氛,更专业地树立公共形象。学会沟通,学会处事,与同级会沟通,与下级会沟通,与上级也要会沟通,与媒体、与自己也要会沟通,要以诚相待以礼相待,要讲究语言语调也要肢体和动作。

(三)强化发展,扎实做好卫生服务

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卫生行业是应一直走在社会服务前沿的行业,关系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发展的稳定大局,因此更要扎实基础,更要与时俱进。

1、要树立创新意识,研究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坚 4 持创新发展,敢于突破常规,善于从发展多变的形势中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增强预见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做到见微知著、高瞻远瞩。

2、要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就是要立足重点、特色学科,挖掘优势潜力,发挥优势竞争力,做到优势更优;补短,就是要立足卫生服务发展的短板,找出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劣势转优。

3、要做到决策创新,决策创新关键要体现全局性、把握医改脉络、体现卫生强基本质,要拓展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促进整体工作发展。

这次浙大之行令我感触颇深,杭州的迅猛发展无不在见证着杭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卫生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公共管理、文化构建等各个层面给人的是扎实、和谐、有活力,辉煌的今天离不开昨日艰难耕耘。这些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投身到日常工作中去,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榜样学,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做本职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

以上个人的体会、感受还很肤浅,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赴浙大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亲历学习过程的几点收获

海门教育闻名江苏、辐射全国。海门教育的大气、严谨、活力、创新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通过深入课堂、踏看校园聆听报告、座谈会互动交流等获得了海门学校管理鲜活而厚重的一手资料。 本次我们到海门培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由朱永新教授提出的, 并由海门市教育局长许新海博士主持实践的海门市新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文化。海门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研为先”、“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 “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构成了海门新教育教学管理的鲜明的教学策略和特色。以下是我在海门学习的一些体会:

1.校长应该是 一 名开拓 者

我所在的海门实验学校是2002年创办的, 一开始高中部只有113个学生, 三个班, 直到今年, 普通类高考参考人数80人, 本二以上上线669人, 上线率81.6%;本一上线315人, 上线率39%, 都名列全市第二;荣获海门市2011—2012学年度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综合考评最高奖———“功勋奖”。如今的实验学校, 已经成为令海门各级领导放心的学校, 海门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海门学子心中向往的学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门践行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理念。海门实验学校的校长从07年开始带领学校一班人, 奋力打拼, 不懈追求, 使得学校办学质量始终高位走强, 在他的带领下, 海门实验学校已经成长为江海大地上的名校, 为打造海门教育名市作出了积极贡献。校长是以开拓者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困难面前, 更能以开拓的精神带着集体在困境中摸索、前行。实验学校的老师也许很辛苦, 但是他们永远不会放弃,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领袖。

2.学校要 有自己的思想理 念

“让教育充满思想 , 让思想充满智慧”。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交流中, 我找到了实验学校老师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校长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 更能对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教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远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有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学校的中层干部能对自己所要履行的角色有明确定位, 而且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并能根据新教育的理念对本年级的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坦诚的交流。学校的老师的理念也比较新, 毕竟是他们奋战在教学第一线, 他们所掌握的资料更为全面。这样, 整个学校就在同一个理念下形成了合力。

3.要坚持 持续 不断地 学习

海门教育其实也曾经面临瓶颈, 但是海门教育人总在孜孜不倦地探索, 近几年来, 海门教育走出了一条新路, 一改以前人们理解的死搞蛮干的形象, 开始探索新教育。事实上, 海门在这方面的探索走在了时代前列, 如营造书香校园, 把晨诵、午读、暮省和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 探索“高效课堂”, 建设数码社区, 他在鼓励海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在线论坛讨论、网师学习、博客撰写等活动的同时, 创建了海门新教育在线网站, 给8000多位耕耘在海门教育沃土上的教师一个精神的港湾、一个学习的家园、一个研究的阵地、一个互动的平台、一个展示个人才华和班级风采的舞台;师生共写随笔, 把普及性要求和培养名师工程集合在一起, 一方面通过师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引发全体教师的进取愿望, 开发活全体教师的潜能, 另一方面相信榜样的力量, 通过打造名师工作室、名品教育项目工作室、学科教育工作室, 建设名师培养梯队, 实施“铸魂、领雁、名师、夯基”四大工程, 为海门教育后30年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

4.善于把学习的 成 果变成实 践的经验

海门教育的一条经验就是教师的研究在现场, 研训一体。而实验学校也不例外, 学校从创办之初就以深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着力营造高效、活泼、生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实现这一既定目标呢? 学校通过引进、请进、促进的方式, 让一大批骨干教师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 目前学校拥有市县级学科带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近四十名, 有三十余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高中数学学科、英语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高中课程教材改革先进集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 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正在探索的“反思性课堂”, 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 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高位走强, 在海门的素质教育上台阶工程中, 历年都斩获最高奖。办学实绩令人瞩目, 学校的美誉度也随之攀升, 大量优质生源也纷至沓来, 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目前, 学校有44个班级 , 学生2200多人 , 已然成为一所结构多元、接轨国际的现代化学校。

二、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重视科研的推 动力 ,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亲力亲为 , 重视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 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2.认清自己的使命 , 处理好 “备 ”与 “用 ”的关系 , 认识到未来的目标不重要, 现在的方向更关键。

3.要 培养自己的能力 , 对自己的定位要准确 , 还要明确规划, 摆正心态, 顺其自然, 超越自我。

4. 要 塑造 青 年 的 形 象 , 对 工 作 要 有 热 情 , 对 事 业 要 有 激情, 同时注重培训的友情。

5. 思 想上 要 锐 意 进 取 , 勇 于 创 新 ; 工 作 中 要 立 足 本 职 岗位, 率先垂范;行动中要坚持不懈抓落实。

赴浙大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3

一、浙江之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在浙江,农业产业化已经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有效促进了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认真回顾,“新”、“优”、“特”三个字是浙江农业产业发展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一)呈现一个“新”字。一是思想观念新。浙江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他们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为了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人们十分勤劳,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敢试敢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二是培训知识全面丰富,教授思想新。学习期间,一方面聆听了知名教授的授课,课堂上授课老师渊博的知识、全新的观念、精湛的学术、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深深吸引我们。另一方面,组织我们实地考察当地休闲观光农业、吉安白茶基地、桐庐美丽乡村建设和专业合作社等,让我们大开眼界,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差距。

(二)呈现一个“优”字。江浙一带,农业产业化发展呈规模化,形成优势产业。他们根据自身区域特点和农业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水产、竹木、蔬菜、茶叶和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同时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着力把新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休闲度假村或风情小镇,进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三)呈现一个“特”字。江浙一带,农业产业化发展注重特色和规模化经营。他们培育水果、蚕桑、中药材、茶业等特色产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种扶持政策,使新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农村变美了、城乡更加和谐了。

二、以他山之石铺筑云富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此次浙江之行,收获颇多。我深深的感受到,现代农业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而是农业的全套,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地宝贵经验,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思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特色是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着力推进云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优升级,逐步实现“一村一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战略化发展目标。要进一步突出“云富肉兔、金江河鱼、生态肉牛、新寿桂圆”农业产业四大特色品牌,加快推进水绥二级公路沿线1000亩水果产业示范带、高滩文星、罗岩、新寿大坪特色果蔬产业示范片打造,重点抓好邵女坪现代农业示范园(福叠渔业庄园)、大兴号养兔场、罗岩特色水果采摘体验园、文星蓝莓科技示范园、新寿红心猕猴桃科技示范园、邵女坪桂圆产业移民科技示范园、大峡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要坚持走特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道路,结合西部大峡谷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向家坝水电站库区高峡平湖风光旅游开发,不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更加注重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连片种植、规模化种植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下步的产业发展中,我们要有种一片、成一片的决心,要立说立行、说干就干、要干就干到底,切忌半途而废。对确定下来的产业,要按照“一个规划、一笔资金、一项政策、一班人马、一名联系领导、一套考核制度”的“六个一”标准,明确发展措施,集中资金重点扶持,确保尽快做大做强。要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这个中心,把云富现在的农家乐、特色产业发展基地、种植示范园等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三)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家庭承包制虽然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大起大落、抵御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和完善农户的统一经营,组建专业合作社,由掌握技术和营销渠道的专业大户牵头组织,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和技术培训、灌溉、施肥等服务势在必行。目前,云富虽然成立了几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仍不太明显,没有起到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对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结合发展红色股份等有利契机,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不断强化对合作社工作运行的指导和督促,努力发挥其带领群众致富的龙头作用。当前,重点要抓好邵女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邵女坪桂圆产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作用发挥工作。

(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近几年,云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和技术指导,农民素质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结构急剧变化,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综合素质显得尤为紧迫。因此,农技部门更要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村干部也要积极参与培训,带领群众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落后状况,并引导外出务工青壮年留乡创业,吸引外来的能人志士积极参与到云富的农业产业发展中来。

教师浙大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整体行程安排科学合理。回顾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从出发至顺利返回,整体的行程安排科学、紧凑,这都与市工商联相关领导高度重视,浙大教务组人员的细致关怀分不开的,整体行程温馨和谐。尤其是在紧张的系统学习中穿插走进浙江知名企业现场参观的活动,让理论与实际感受充分结合,使每位企业家深刻感悟到此次培训的实用价值意义非凡。

培训课程安排贴近企业实际经营。一周学习的课程安排定位准确,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从事业的发展到自身健康的维护,十分贴近内陆城市企业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点”,对现实的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由此可以深刻的感受市工商联相关领导和浙大对此次的培训学习的良苦用心和辛勤付出,令每位参与者都心存感激之情。

参与培训的浙大教授专业水准高。从这次参与执教的浙大老师看,每位教授均是各自专业学术领域内声名卓著的专家学者,部分专家教授还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领头人。能置身于这样一群高素质、高水准、高规格的学习环境内,亲身聆听他们的理论教诲,这样的机会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珍稀机会。

浙大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 篇5

首先,我要说的是接到赴杭州培训的通知时的心情。咱们学校本身就承担着全部河南检察业务培训和部分全国检察业务培训。我刚开始想着学校肯定会自己组织和开展辅导员培训,没想到今年学院居然联系浙江大学对我院辅导员开展培训。这让我感到意外,也让我体会到学院是真的真的想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让检院得到更大的发展。接到通知之后,我对赴杭州培训充满了期待。因为杭州是位于西子湖畔的宜居城市,浙大是中国排名第三的世界知名高校,阿里巴巴的总部也在杭州,我们可能会收获颇丰。

果然,从到了杭州,下了高铁,我的兴趣就被培训班班主任的讲解吸引了。在她的讲解下,我简单了解了杭州的历史和浙大的历史,还知道了浙大华家池校区里面各功能区的分布。激发了我更深入了解杭州和浙大的兴趣,也为我在杭州暂居,在浙大华家池校区培训做了准备。我们按照学校的安排吃了晚饭,到宾馆入住,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由此可见,浙大继续教育学院在培训这方面的用心。从8月27号开始,我们按照浙大继续教育学院的安排照了相,开了开学典礼,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课程学习,然后召开了座谈会,举行了结业典礼。一切都安排的井然有序,衔接的那样紧凑。让我体会到他们真的是在用心搞培训,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次,这五天的理论课和两次实践课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让我的眼界得到开阔,也让我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得到了补充和提高。我深深的体会到管理和教育学生是一件必须尽心尽力去做的事情,因为自己的作为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实践课的学习,我了解了杭州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区建设。让我体会到浙江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以及浙江人既传统又开阔的视野和他们灵活的头脑。杭州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让杭州的城市和农村乘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春风,利用良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借鉴中外的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规划和建设新农村和城市新区,让我不由得对他们心生敬佩和赞叹。

浙大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杭州的农村和城市也让我流连,最让我动容的是杭州的西湖。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是我对西湖的评价。西湖的山美,高低起伏,到处都是婀娜多姿的古树;西湖的水美,湖面开阔,波光涟漪;西湖的建筑美,设计精巧,雕梁画栋;西湖的人更美,范大爷和李大爷的热心让我终生难忘。我期待能够再有机会去杭州,让我再品味西湖的美。

列车已经飞驰到徐州东车站了,我的空间距离离杭州越来越远,离郑州越来越近。我离培训也越来越远,离工作越来越近。希望我能把在浙大的所学,在杭州的所见都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告诉我的学生。让他们充满对时尚和美好的向往,重拾信心,坚定而勇敢的追寻自己美好的未来。

07

仰大师风采 树学子风范(李小姣)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短短的浙大培训行就接近了尾声。在这一周里,浙大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着我,河南检察职业学院的老师们那为了汲取新知识而废寝忘食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都说学然后知不足,就我个人而言,能到浙江大学来学习,聆听大师们的教诲,也是弥补我个人短板的一剂良方。下面,我就个人在浙大培训的一些感悟简要谈一下看法。

毫无疑问,浙大的老师都是经过层层筛选、考核留下来的精英,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他们并未就此放慢前行的脚步,而是一直在汲取新知识,毕竟我们的世界一直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若满足于自身现状而不思进取,那我们迟早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这就启示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多向身边优秀的人去学习,用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坚忍不拔的勇气,那就没有迈不过的沟坎儿,抵达不了的彼岸。

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以后的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我也会时刻谨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我始终认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毕竟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意义深远。

具体来说,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古人说的好: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唯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爱每一位学生,才有利于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第二,我们都知道教书育人不是只要教其提升专业素养,增长本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具体到大学校园里,就是要更加注重文明礼仪的培养和教育。我们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要有一桶水,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继续学习,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应真正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位同学,力争让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第三,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在学生中间建立自己新时代的磁场,以此来提升工作效率,更加方便、快捷的为学生服务。这一点,可以说是浙大的老师为我提供了榜样,因为我们从杭州东站到酒店,再到去学校上课,全程做到无缝衔接,充分让我感受到了高效率带给我的心灵的震撼。

我们说,教育不是为教育者挣今天的面子,而是为被教育者打未来的底子。我们辅导员也应走在时代的前沿,恪守职业规范,关心学生成长,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良师益友,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鼓励新时代的大学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让增长知识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提高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08

学知不足,习贵践行

――浙江大学培训心得(刘淑雯)

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教职工的一员,并有机会参加此次浙江大学培训活动。8月26日下午,我怀揣着无比激动与期待的心情,来到了美丽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辅导员培训活动。零距离触摸浙大百年老校厚重的文化积淀,亲自感受大师们的授课风采,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学然后之不足”。所以,除了在培训课堂上认真聆听专家们的精彩演讲外,我还积极利用课下时间去西子湖畔、钱塘江边、南宋御街、武林商圈,走访大街小巷,体味杭州科技的力量,人文的魅力。

现将这几天的培训心得从“知”与“行”两个角度归纳总结如下:

经过我校领导与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多次沟通,才有了我们这次培训的精彩课程。这次培训课程涉及面广、跨度大、形式多样,但不失针对性。从宏观到微观,从科技到人文,从理论到实践,主要包括有《大数据、物联网与国家战略》、《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音乐与人文修养》,以及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如《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方法与感悟》、《辅导员情绪与压力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与探讨》等。在这里我们听到的不止是一家之长,更是百家争鸣。

首先,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部主任何圣东教授给我们讲了大数据、物联网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感叹大数据力量的同时,也深深受益于人工智能给我们生活、工作及学习带来的便捷。这给我们辅导员工作也提供了新的管理方法与发展思路,如利用互联网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建立学生基本信息库等。另外,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必须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变。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和陪伴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

其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叶映华副教授主要从认知层面,并结合其自身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授了《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她指出,人一是要改变认知,一是要增强体魄,即身心共同发展。此外,她还特别强调:人的发展是具有无限可能的。因此具体到我们辅导员的工作,在对待学生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发挥学生个人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及时与学生们谈心,通过“谈话法”及时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动态,做好心里预防机制。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心灵导师,我们辅导员也要身心共同发展。

然后,浙江省国防教育讲师团军事理论研究室何德明副主任结合自身游历国防边境的亲身经历,慷慨激昂地给我们讲述了《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重点阐述了我国周边地理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和应对策略,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意识,提升了我们的国家情怀。此外,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张重辉副教授的《音乐与人文修养》,带我们领略了一场音乐盛宴。从古今音乐的延续,到东西方音乐的碰撞,在这场音乐之旅中,我体会到音乐无与伦比的“魔力”。音乐具有治愈性,可以开发人的智力,也可以提升人文修养。

除以上课程外,此次培训还设置了一些与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原党委书记胡礼祥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探讨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思路。如今,面临社会变革的多样化、思想文化的复杂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及大学生群体思维的活跃性,我们辅导员的工作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要摆正角色位置,拓展工作思路,争取“做学生知心朋友,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学生发展谋划,促学生健康成长”。另外,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志毅教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的讲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他倡导方法论比方法更重要,强调以生为本的后现代方法论;其次,他还提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并重的方法论。赵志毅教授幽默风趣的讲解,既深入浅出,又旁征博引、见解独到,让我们在轻松、诙谐、愉悦的环境中了解到很多有效的管理办法。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邱开金教授带来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与探讨》专题报告,也给我们指出了高职院校管理学生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之,这次培训不仅让我深刻感悟到浙江大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而且还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更明确了今后肩负的责任与工作的方向。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认为做好辅导员工作,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改变认知,二找准方法。首先从认知层面来讲,这是“知”的范畴。我们辅导员要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去改变学生的认知,引领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找准方法,这是“行”的范畴。我们的学习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更应该具体到“行”,要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更好的服务学生,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我为我是一名辅导员感到自豪与骄傲,因为他的工作及服务对象――学生,而使得这份工作的幸福感与成就感极强。

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一直坚信“行”的力量更会开阔一个人的眼界与视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课余时间我带着一颗求知的心去寻访古临安那残存的风韵,去感受杭州武林商业之繁华,去聆听西湖那些美丽的传说……

夜晚来到西湖,循此回往,宋高宗当年在江南烟云中的临时安居,却在历史的字里行间,在西湖的湖山晴雨之间,在临安城的市井坊巷之间做了千古的逗留,成就了今天的杭州。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杭州古典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的有机融合。美丽、文化、科技、品牌之城,是对杭州城的诠释。这几天行走在杭州,我发现杭州之美,美在山水,更美在人文。如西湖正是有了白娘子许仙相会的断桥,有了苏东坡的长堤,有了苏小小的油壁车,有了“梅妻鹤子”之墓,才有了自然之外的别样风景;京杭大运河这条连接南北的长龙,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承载了多少艘满载漕粮的船只,又见证了沿岸多少市镇的兴衰……杭州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情怀和自然之美之城,也是一座创新活力之城。在这里行走,在地铁口、在大街上、在公交站牌、在超市中,随处可见大数据的力量。不论年轻人亦或老年人都骑着共享单车,享受着科技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与舒适。

另外,培训中我们还参观了两处古村落,即桐庐荻蒲村和环溪村。其中环溪村一面墙上的“感谢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封“感谢书”感谢的是为村中老人赠送近五百斤长寿面的章婉云女士。从感谢书粘贴的痕迹可以看出,在这封感谢书之前应该还有好几封感谢书。由此可见,村中好人好事多的是。在这封小小感谢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村庄的文化氛围与运行机制,反应出的是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体现的是一个“和”字。

因此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杭州,那我认为“和”字最适合不过。无论从古典到现代,从人文到科技,还是具体到一个小村庄,在具体到个人,这里处处有一种和谐的氛围。我想这正是杭州真正魅力之所在。

西子湖畔、钱塘江边、美丽杭州,奋进浙大。一周的学习,让我感受颇深。参与此次培训的各位教授,均是各自专业学术领域内声名卓著的专家学者,能置身于这样高大上的学习环境内,亲身聆听他们的理论教诲,这样的机会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珍稀机会。在这里再次感谢河南检察职业学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高端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非常感谢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相关老师,对我们食、宿、行的周密、贴心的安排。

此外,为期一周的培训让我结识了新的朋友,增进了我们与各位领导、各位新进同事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培训期间,我们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关心,互相学习,浓浓的情意让大家忘却了身处陌生的城市。这些都为我们以后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这次培训的一项重大收获之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天之厚。“学知不足”,然后“习贵践行”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尽可能的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并珍惜每一次培训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赴浙大培训心得体会 篇6

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正是在沧桑变迁、耐人寻味的凝重历史的熏陶下,形成了崇尚自然、爱护环境的待物之道,形成了宽容有节、彬彬有礼的绅士之风,形成了灿若星辰、简约精致的文化习俗。只有通过亲眼观看,才能证实英国到处风景如画、鸟语花香;只有通过亲自交流,才能感觉到英国人的严谨守时、礼貌待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领会英国文化的传统厚重。人文环境的形成,来自于千百年历史的积淀,一旦迷失了方向就会造成永久的缺憾。通过在英国期间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体会到了历史文化给英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也体会到了英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更体会到了古老历史文化精华的代代相传。学业的收获,思维的碰撞,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相得益彰,真是不身临其境,不会有切身感受。在此随笔漫记,以飨读者。

一、武汉与伯明翰PK: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结合培训课程的安排,我们有机会考察和访问了一些市政机构。印象最深的是访问伯明翰市政中心。Rashid市长热情接待了我们。伯明翰是英国文化最多元化的城市,有许多从加勒比地区、南亚、爱尔兰来的移民。这点从市长的棕褐色的肤色上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大家笑言,伯明翰市还挺前卫的,很有先见之明地选举了一个与奥巴马一样肤色的市长!从Rashid市长的介绍中我们走近了伯明翰,也了解了伯明翰。

湖北武汉市与伯明翰市有几大共同点:一是地理位置上,都是地处中部内陆,交通枢纽。武汉自古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伯明翰是全国主要铁路、公路干线和运河网的交汇点,交通十分便利,当然前些年也与武汉一样存在类似“不东不西”的尴尬。二是行政区划上,都为大型中心城市,工业重镇。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为华中地区最大城市,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伯明翰为全英第二大城市,也是现代冶金和机电制造工业的创始地。16世纪,它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工业和商业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种类最多的金属加工区。18世纪,伟大的工程师詹姆士·瓦特在此发明了蒸汽机,带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今天的伯明翰仍然是英国重要的机械、塑料、化工、玻璃、橡胶、金银珠宝等工业城市。这点与武汉也有着惊人的相似,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汉阳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的“洋务运动”,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国冶金、机器制造业和商品经济的重要基地。三是发展历程上,都是历经了辉煌。伯明翰二战后大规模重建,非常繁华,只是近二十年来相对落后,但是,近几年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社会经济发展再次呈现迅猛的势头。武汉也有历史上“大汉口”的繁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能够“中部崛起”,反而在“不进则退、慢进则衰”的国内区域发展竞争态势中相对掉队。但是从2007年国家批准武汉8+1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实验区以来,一度沉寂的武汉已被唤醒,新一轮的勃发生机开始显现。四是文化教育优势。伯明翰本身是英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文化中心,其交响乐团及爵士乐队都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同时伯明翰市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众多,伯明翰大学在全英排名前二十的高校中位次逐年稳步上升。武汉也是国内科教优势明显的中心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其中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国家级“光谷”日负盛名。

对比伯明翰与武汉,拉近了两个国家两个城市的距离,更加坚定了我们此行学习培训的信心。衷心希望武汉与伯明翰两大城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文化感知篇:行人优先,英国人的“抠门”

触摸英国文明,从碎石窄巷、面包房、博物馆和教堂切入最为直接,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地和湖区可以省略,英超足球和威士忌可以放弃。只是世界上美丽的景致难免雷同,再壮丽的风光看多了也会厌倦,而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老百姓的人格风度或者叫文明秩序,其实是超越了自然风景的一道人文景观,它会让你时常记忆,让你莫名感动……

——行人优先

英国大街上有品位的汽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最迷人的是这些坐骑的驾驶者的驾驶道德。在伯明翰,当你走在give way(没有红绿灯)道路上,一辆奔驰车几十米以外,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伸出右手,一个潇洒的示意先行,一掬虔诚的微笑,你会体会到被人尊重的感觉真好。其实在英国的许多城市,人行道总是得到开车人的绝对尊重,行人的地位总是高于汽车。英国经常下雨,但从没有人按着喇叭,加大油门,从你身边呼啸而过。减速慢行,以防泥浆溅湿行人,成为驾驶者最基本的道德和普遍行为规范。近些年我国诸多城市已渐渐步入小车时代,但“汽车文明”实不敢恭维。如果能把这种文明与日常生活连接起来,而不是停留于又大又远的概念上,那么“汽车文明”并不是不可企及。愿每一位驾驶者都明白,车仅为代步工具,而不是炫耀的资本,不要让它充当我们整体文明的异数,应切实让我们的人格和我们的坐驾相得益彰。

——英国人的“抠门”

英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也是欧盟对华最大投资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英国都算是一个富裕国家, 但在考察中我们发现英国又是一个十分节俭的民族, 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抠”。

在美洲豹汽车总装厂参观时,除了惊叹宏伟的汽车生产线之外,我还注意到每一个班组都有一个目标管理目视图,包括原材料、水电消耗和员工士气等,让人注目的是把水电消耗也列进来,说明英国人的能源节约意识很强。车间里有各种颜色的垃圾桶,用于分装不同种类的废料;在拥挤的办公大楼走廊里摆满了各种文件柜,有的地方还放着复印机,纸张要正反面使用,文件资料基本上都是双面复印……

与英国人的“抠门”相反,我们有些国人到处摆阔。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但仍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在发展中国家队伍里排名也还比较落后,当然不可望英国这样“富可敌国”的项背了。所以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最重要的还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和“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Have never been better

英国人性格内敛、自律、行事低调、富有政治智慧,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以积极正面为主,人们关注中国的人权、少数民族问题在英国同样备受关注。自从中国加入WTO后,英国日益重视中国市场,认为“中国是经济改革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实际上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的,每一个国家都应相互尊重,只有全球合作,才能实现全人类的繁荣。正如温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在温总理访英期间,我们特别留意了英国的各大报纸及网站,他们都不约而同用了一句话“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have never been better” (中英两国关系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的确,温总理的“信心之旅”和北京伦敦奥运将两国关系特别是人民之间的友谊拉得更近了。

三、文化冲突篇:遭遇同性恋者,感慨中西文明差异

虽然很早就听说了在国外“同志”就是同性恋的别称,可是真正感觉到“同志”的存在还是在这次培训中。一天下午,在培训课程结束后,我们走出教室正好碰到授课老师怀特先生的儿子与他同行。怀特先生热情地介绍他儿子。小伙子大约20出头,虽然个子不高,但看上去很是阳光、帅气。仔细端详后又觉得有点奇怪:怎么耳垂上挂着两个大大的银色耳环,走路还扭着腰?

正巧前不久为了学英语,我们班都曾看过美国电视连续剧《绝望主妇》,猛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同志”。看到怀特对儿子慈爱亲热的神情,以及介绍儿子时的大方神态,感觉到保守的英国文化正变得日益开放和包容。据了解,近些年来,受传统伦理道德约束的婚姻家庭观念逐渐发生动摇,英国已成为继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西班牙之后,第五个允许同性恋登记结婚的国家。联想国内,听过高校做心理咨询的老师讲到同性恋的问题,说是一些看上去非常优秀的孩子因为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而又无法获取帮助而痛苦万分,甚至走上绝路。这样的比例在人群中还有一定的数量,因为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支持系统,一旦出现什么情况非常危险。

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曾讲到文明的冲突,他认为在这个新世界中,文明之间的碰撞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旋律,文明之间的冲突线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前线。他的观点在中国得到了不少的共鸣,也遭到了猛烈地抨击。我们无意于对亨廷顿的理论做出一个宏大的抉择,也无意于评判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优劣高低。但是想想英国从文艺复兴开始走过的道路,感觉到在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我们可以汲取的东西还是很多。目睹怀特“同志”儿子的坦荡大方,对这样的公开,虽难以完全接受,但社会的包容折射出了文明的进步,也许文明之间的碰撞会成为国际交往中的常态,会成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和谐共进的重要途径,世界或许将如费孝通先生所憧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四、文化碰撞篇:酒好不喝醉,店好低消费

2.14是西方的情人节,为了体验一把西方的酒吧文化,我们一行数人相约在酒吧,更直观地感受到英国青年一代的开放与奔放。因为同行的有几位帅哥,旁桌的几位美少女主动给我们打招呼,邀请大家一起喝酒,非常热情大方。但英国的酒文化中,不需劝酒,大家随意喝、尽兴喝,一般不太酗酒或喝醉酒。所以邻桌的美女们小饮几杯后就纷纷离去。旁边酒桌的人换了好几茬,倒是我们审视于这异域文化之中,不知不觉到了12点。在午夜钟声响起的前几分钟,酒吧员工就毫无商量地、语气坚决地敦促我们离开。当时我们非常费解,放着生意不做,非要赶走顾客,这是何苦呢?同时又想,也许伯明翰市只是二线城市,要落后与闭塞些吧。没想到此后到伦敦去,发现伦敦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月下旬的周末去大英博物馆参观,晚上游览伦敦夜景后,回酒店住所为同行的一位同学庆祝生日,为了方便也为了经济考虑就买了酒在房间里喝。人多酒少,立马就不够喝了,于是我们几位不喝酒的同学便被派遣出来买酒。我们出酒店时才11:50,等走到最近的一个商店时也就是12点刚过几分,我们直奔酒柜货架拿酒,可是被售货员婉言谢绝,告知我们12点钟之后商店是不售酒的。想想房间的几位同学还在翘首期盼,我们就极尽游说之能,可是任你怎么说,别人就是不卖酒给你。想想中国的古话,我们不打算在一棵树上吊死,转头又去找了几家商店,全都是一个结果。这反倒让我们立马对英国肃然起敬了。规定就是规定,遵纪守法,遵规守纪,而非我们在国内处处感受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曼彻斯特考察时,我们曾在傍晚散步时走到全市最高的希尔顿酒店的23层酒吧,本只想看看这座城市的美丽夜景,无意喝酒。一帮人马涌入空中酒吧,拍照留影摆pose,服务生并无干涉,倒是自己不好意思,主动要了几杯橙汁和啤酒。没想到如此高档的酒店也有不少便宜至3、4磅一杯的冷饮,而且还没有最低消费。对比国内高档酒店酒吧的高消费和最低消费,深感英国的酒文化就是优雅的大众文化,你尽可以在气定神闲之中体味其中的从容与淡定,悠闲与享受。

五、文化反思篇:浓郁的宗教文化,虔诚的传教士

英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国家,在英国你可找到世界上任何一种主流宗教的踪影。在我们住所的周边,平均500米一个教堂,旁边一条街上就有两个,一个基督教,一个天主教。但让我们惊讶的是教堂之外竟也还有不少专门宣传宗教的酒吧。

其中有一家名为Canvas的小吧,常见不少学生谈笑风生的进进出出。一直想进去看看,苦于不能太冒昧。有一天,发现门口打出面向学生免费晚餐音乐会的广告,我们把伯大的学生证拿在手上,进去问了问,晚上能参加吗?接待我们的小伙子非常诚恳,说只要你的身份是学生,不论国籍,不论性别,不论年龄,都受欢迎。

入门极小的小吧,里边居然还很有些空间,整体感觉上有点类似三里屯的酒吧风格。我们一进门,明显的外国人特征引起了组织者John的注意,他带着我们找座位坐下,并热情地介绍。这才知道这是一个专门为学生服务的宗教音乐吧,所有食品和茶水一律免费提供给学生。26岁的John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他毕业于美国大学的声乐专业,因为对宗教的兴趣就携同研究《圣经》的妻子,卖了在美国的房子、车子一起来到英国,经营着这家免费的学生音乐吧,资金由附近教堂的捐赠提供。吧里一共有8位专职人员,其中一位就是追随他来英国的妻子Allen。对John和妻子的选择我们有些感慨,他们知道学生需要帮助、需要相聚、需要交流,他的职业就是虔诚的传教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中。他们的信念虽然不为我们所认同,但是这种精神很让人感动。我们是纳税人供养的政府公务员,虽然还经常自以为高尚人士,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几无可能这样卖房卖车、无私奉献的。

没有华丽的舞台、庞大的乐队、浓墨重彩的演员,但是Canvas音乐吧气氛很感染人。先是两位学生在上面演唱了两首动情的爱情歌曲,接着就是穿插的宗教故事和John与妻子Allen的教义宣传,无论是唱歌还是讲圣经故事,都辅之以PPT的投影,生动、搞笑的画面,经常赢得掌声、笑声四起(但在吧里不能拍照和接打电话,当同去的同学一不小心接了一个电话时,尽管非常轻声,但是附近的几个学生几乎同时来提醒)。美国小伙John不愧为声乐科班出身,一首献给妻子的情歌声情并茂,一首劲歌又激起了在场学生的舞兴……

走出Canvas, 同行的同学笑言,国内的大学生思想工作应该学习他们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谁说不是呢,这种喜闻乐见、共同参与的思想教育形式,用于培养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想必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就能寓教于心呀。

(背景补充:看了葛优在电影《非诚勿扰》中的表演后,大家笑言,离开英国前一定要寻找一个大的教堂集中组织去一次参观兼“忏悔”,把生平所做的亏心事统统在异国他乡说出来,以洗心革面,回国之后轻松上阵,重新做人。但是没想到真正接触几个教堂后,发现有些教堂的神父中文居然讲得呱呱叫。大家惊呼,如果用英文忏悔可能由于发音和表达不到位,神父可能听不懂,如果用汉语讲的话,教父百分百地听懂了。因此友情提醒,赴英“忏悔”切忌用中文!)

六、文化融合篇:体育无国界,足球心连心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足球已经浸透到英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足球在英国与其说是体育运动,不如说是一种体育文化。正是浸染于这种文化之中,我们对观看异域足球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一场就是闻名遐迩的英超联赛。赛事正好在我们所在的伯明翰城市,是阿斯顿维拉俱乐部队对斯托克城队。阿斯顿维拉俱乐部是英格兰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874年,是英格兰联赛创始时最早的成员, 同时也是英超联赛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俱乐部之一。在联赛早期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奖杯,现今也仍然是英超联赛的一支劲旅。斯托克城队是去年由英冠升为英超的新军,也正逐步显现其不凡的实力。

阿斯顿维拉球场大约4万人的容量,由于历经的岁月已久,一副饱经沧桑的模样。体育场尽管比较古老,但设施都比较完善,四周的看台都有顶棚,对观众来说看球风雨无阻。看台顶端有一个非常大的屏幕,随时播放比赛镜头,让精彩不容错过。大家都很惊讶球场的草坪,冬季的草坪绿油油的,我们在看台上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柔软与舒适。

因为英格兰超级联赛这几年很红火,4万人的体育场几乎座无虚席,不少夫妇相伴、情侣相拥,身着支持球队的服饰观看球赛。最让人感慨的是父母带着很小的孩子来观看球赛,试想从小就在这种氛围之中熏陶成长,今后能不喜爱足球吗?赛事是维拉的主场,维拉球迷自然是群情激昂,掌声雷动。斯托克城队的球迷居然也整整齐齐地坐满了一大块方阵,远远望去,统一鲜亮的黄色队服在体育场中很有声势。当天的球赛不负众望,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最终以2∶2平局。因为我们是局外人,重在过程的享受。当维拉队先球夺人时,我们和看台上的球迷们一起热烈地欢呼。后来斯托克城队奋起直追赶上1:1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暮然回首,却发现我们这个方阵的看台中只有我们在欢呼,这才意识到我们是坐在维拉的球迷之中。而对面看台上才是斯托克球迷方阵,那边掌声雷动、震彻云霄,这边却是风平浪静,雁过无痕。赶紧调整激动的心情,重新坐下,还好周围的球迷只冲着我们从容微笑,煞是宽容。

上一篇:我的家庭美德故事下一篇:中学生家庭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