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如何不想她散文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叫我如何不想她散文(精选6篇)

叫我如何不想她散文 篇1

过去的时光就像一本书,一部电影,许多个段落,许多个难忘的情节,如今曲终人散,如果让我选我还会选那个有她的段落。

那时候的她就像一朵花 ,一枝红杏,开在了我的世界里。满园春色数她最美,她不但长得好看,而且美丽的面容里还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叫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那时候懵懵懂懂的我,误了学业,而她就像那风,时而春里,柔柔的,吹绿了我的眼睛;时而夏日,火辣辣的,炙热了我;时而冬里,寒风刺骨,冻伤了我。而我那时就像一块泥土,一块潮湿的泥土,任她东南西北风,也吹不走我。

她吹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流,从春天的嫩绿吹到了秋天的金黄,从火热的夏日吹到了冬天的冰凉,又从冬季吹入了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而我只是一块泥土啊,一块飞不起来的泥土,任我日日夜夜如何的不眠,也跟不上她的脚步。

想必如今她已桃李天下了,而我还是两手空空,黑发渐渐有了白点,叫我如何去见她?叫我如何不想她?

给我一杯忘情水,还我一夜不流泪,让我忘了那过去,忘了那一段时光,不再想她。可是,这世上真的有忘情水吗?爱好重,爱好累,爱好难,让我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吧。

借酒浇愁愁更愁,醉了,才知情深,才知酒浓,错把自己当成了那个她爱的人。这人世是不是还有来世?如果有,我一定不会放过她,从头做起,编写一个新的自己,编写一个有我有她的故事:如果她是花,我就做那叶子;如果她是风,我就是那沙,一粒被风吹起的沙。

如果她是一首诗,我将读她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如今情人节将至,如果时光还能回到过去,我还会在一个有雪的`日子里,一个人骑着一个单车,走很远很远的路,去见她。站在她的门外,等那个轻轻,穿着厚厚衣服,脖子上围着一条深色围巾的她;等那个浓眉大眼,黑黑头发,吹气如兰,心灵如雪的她出来和我说一会话儿。

那个有雪的春天,我两面对面的站着,我没有说话,看着她的眼睛,她的话也很少。她说:“我为你唱一首歌吧”,她唱了一首孟庭苇的歌《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她的声音很细,句句唱到了我的心里。

叫我如何不想她散文 篇2

当今学生现代的爱情道德观已与古代传统的爱情观有着明显差异, 那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代爱情诗歌, 并接受和理解中国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呢?

一、激情导入, 将学生带入中国古典爱情诗歌崇高的艺术境界中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教师的饱含感情、富有激情的导入, 会激活整个课堂, 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 从而使晦涩的诗歌被学生所喜欢, 使诗歌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所接受、所延续。

英国哲学家赫士列特曾经说过:“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教师激情的导入不仅是教师激情的语言, 更可以激发学生情感, 调动生的学习热情。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是充满浪漫主义的, 学习新课时, 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导入, 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 使学生身临其境, 不知不觉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如在学习《诗经》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春华秋实, 是自然规律;少女怀春, 是人之常情。中国人谁不喜欢读爱情诗歌、传爱情佳话。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 家喻户晓;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剧, 传唱至今。这不, 走进《诗经》, 我们会发现这里也有这么多的爱情诗!读了它, 我们会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会知道什么才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观, 同时也会明白: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爱情也不都是甜如蜂蜜的, 欢乐是美, 忧愁是美, 悲戚是美, 分分合合都是美。这样充满激情的导入, 让学生对爱情诗歌充满向往, 在憧憬中全身心投入, 既感受到诗歌中关于爱情的真挚情感, 又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二、用实实在在的课文分析,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爱情的忠贞感人

鉴赏古典诗歌, 必须读懂字面意思, 了解诗在写些什么, 才谈得上欣赏、分析、评价。我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时候, 需要借助于文言的基础来读, 如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学常识等。尤其是对其中的关键词, 既要立足词语本意, 又要结合具体语境, 挖掘其内在的含义。抓住本意, 由浅入深, 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精选这个词语的“良苦用心”。此外,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爱情诗歌中, 诗人内心的情感往往融入意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表白, 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读者品味咂摸, 含英咀华, 自然也会受到艺术上的熏陶感染, 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价值。此时, 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 而且是饱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 却句句是情, 字字含意, 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的情感之流。

例如, 《迢迢牵牛星》这首爱情诗为什么如此感人至深呢?我们抓住文本来分析, 其原因之一是牛郎织女的勤劳与刚强的感人。在一起生活时, 他们男耕女织, 相敬如宾;在被银河隔离后, 他们还是继续辛勤劳动, 刚强地活着, 为的是不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和爱情的追求。我们看织女被银河所隔后虽然悲痛欲绝“泣涕零如雨”, 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在中国人眼里,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的织女形象和她那勤劳与刚强的品质是最令人感动和敬佩的。原因之二是, 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感人。世界上有哪一对夫妻被活活拆散几千年, 还想着有团聚的一天?“七夕”喜鹊们到银河上搭起鹊桥, 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哪里是喜鹊, 分明是中华民族对“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的同情, 分明是对世上所有爱情忠贞不渝者的赞美。秦观那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说出所有中国人对纯真爱情的理解!在诗歌中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借助意象, 让学生领悟爱情诗歌中美好、真挚的感情, 读懂中华古老爱情的忠贞, 提高对爱情诗歌的审美感受力。

三、抓住诗歌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学习古典爱情诗歌的表达技巧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之所以能感动人, 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能融情入景, 借景抒情, 采用比兴的手法, 因此, 在阅读这首爱情诗歌时, 我们应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当作重点来学习。借蒹葭、白露、河流等景物的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为霜、未已、未晞等, 写出一个人在深秋的早晨来到河边, 周围芦苇苍苍, 脚下霜露重重, 勾勒出冷寂又略带感伤的气氛, 通过伊人行踪的飘忽不定, 让整首诗歌意境朦胧, 幻想迷离, 引人遐想, 反复咏叹, 以重章叠句的形式, 写出追寻者的执着精神。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要抒发情思, 驰骋想象, 感染读者, 耐人寻味, 最常见的就是用赋比兴的手法。诗中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歌情境交融的意境相结合的方式, 启示后继的中国诗人, 对形成中国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起了重大的作用。爱情诗歌中特别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 (尤其是女性) 体态服饰的刻画, 使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等手法。修辞手法和情感往往密不可分, 修辞是外壳, 情感是内核。“修, 洒刷之也, 藻绘之也。”善于抒情的作者往往会通过修辞手法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常见的用来表达作者感情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借代、对偶等。不同的修辞, 表达情感的效果也有不同。在爱情诗歌中, 朦胧唯美、缠绵悱恻的爱情更需要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来给它增色。

四、抓住最凄凉的悼亡词, 引导学生理解古典爱情诗歌的感人至深

在流传至今的古代爱情诗歌中, 就其内容而言, 有男女热恋, 有夫妇相思, 有妇女被弃, 其中独树一帜的当属悼亡词。悼亡词是对亡人的深挚情感、痛切怀思, 而绝非一般酬唱应和、无病呻吟、虚伪矫情之作。这就使悼亡诗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真情实感吸引世人的目光, 并为之倾倒。诗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 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这首悼亡词里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 让学生借悼亡词来感受古人爱情的真挚, 让人读了之后情到深处泪沾巾。

发自内心的情感从何体现?古人的爱情观远胜今人, 他们不会有那些轰轰烈烈的爱的誓言, 因为他们的爱情比今天要纯洁得多, 他们将爱情融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所以, 这份感情是通过生活的细微体现出来的。在词中, 我们能看到:妻子对镜梳妆, 夫妻对望, 这无不充满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意、浓浓的情意。正是这份情感, 让我们带着和词人一样的心境来读这首词, “忆君情悲满, 肝肠尺寸断”。它留给读者的不是爱情的欢乐之美, 而是爱情的凄凉之美。读了它, 我们一定会真正感受那生死不渝的纯洁爱情之美。

五、抓住最悲凉的爱情故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悲剧的真正意义

什么叫悲剧?鲁迅说, 悲剧就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或喜或悲, 悲剧往往更加扣人心弦。悲剧给人的是一种别样的美, 这种美是幽暗的、不快的, 甚至是阴冷凄婉的。悲剧, 作为美的一种形态, 它有着极大的审美教育意义。我们要通过古代爱情诗歌让学生理解悲剧美的认识价值和赏析悲剧美的丰富内涵。在赏析悲剧美时, 要紧紧抓住悲剧人物形象的赏析。即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悲剧冲突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审美特点等方面去赏析。

《孔雀东南飞》究竟“悲”在哪里?悲在刘兰芝聪明勤劳, 知书达礼, 却被焦母歧视与驱逐;悲在焦仲卿逆来顺受, 忠于爱情, 却得不到母亲的理解;悲在刘兰芝的长兄自私凶狠, 见利忘义, 将亲妹妹往死路上逼去;悲在刘兰芝与焦仲卿相亲相爱, 却被专横的家长制活活拆散、双双殉情。这首悲情诗引人步步去思索造成这一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

悲剧的美在于内涵, 不在故事本身, 而在于读者本身, 在于悲剧激发出的情感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这份思维既有对人物命运的同情, 又有对这个悲惨结局的深深思索, 这种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双重思考才是美的所在, 也是审美的核心, 更是悲剧真正的含义和本质。

“叫我如何不想她” 篇3

庞培:198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95年与诗歌同仁创办民刊《北门杂志》;曾参加诗刊社第十四届青春诗会、1998年《诗歌报》「金秋诗会」,获1995年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7年「柔刚诗歌奖」、2007年「《滇池》文学奖」、1996年第二届「《大家》文学奖」提名,2005年起,与诗界同仁发起苏州「三月三诗会」;著有诗文集《五种回忆》、《乡村肖像》等10部,现居江阴。

刘半农是我的同乡,但说来非常惭愧,直到研讨会召开的此时此刻,我手头还没有一本完整的关于他的全集。

新诗开启,那是个披荆载月的时代。《叫我如何不想她》,这个歌词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抒情,那个音乐响起,那个时代的场景就会在眼前出现。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刘半农新诗中的“纯朴”,几乎是非常口语的,修辞方面特别简单,这样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柏桦:教授,著名诗人,兼任成都市作协副主席。1979年始从事诗歌、随笔创作、文学批评及英美文学翻译活动,陆续在国内外刊物上大量发表作品,并在《南方都市报》等全国许多报纸上开写专栏。近期主要从事诗歌批评及诗歌理论、海外汉学研究, 2006年荣获西南交通大学黄袁教职工创新奖,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著作有诗集《表达》、《往事》、长篇随笔《去见梁宗岱》、回忆录《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等。

刘半农这一代人的旧学很好,“鸳鸯蝴蝶派”大家都知道,“鸳鸯蝴蝶派”就出自于他,他最早是写鸳鸯蝴蝶小说的,后来转向了。大家知道,刘半农是一个语言学家,他在北大的时候,他的学历困扰着他,没有学历,很辛苦,当时年龄也大了,他要去法国巴黎拿一个学位,他差一点拿到,但最后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博士答辩要好长时间,从上午答到下午,搞得他心里很烦躁,他就说不要这个博士了。答辩的人也是法国的语言天才。法国也很怪,那个时候出一些汉学家,他们在中国很有影响力。比如一个叫“博熙和”,这个人当时就对新文学那帮人影响很大。“博熙和”怎么起家的呢?他是靠“敦煌”,敦煌当时去了很多人,开始比如斯坦因拿东西,他是匈牙利的一个不是很友好的汉学家。博熙和懂行拿了很多好东西。

法国进入中国要经过越南河内进入。法国在越南有一个远东研究院,专门出版那些书(注:从敦煌被盗出来的书)。博熙和拿的那些书(注:影印本)被罗振玉看到后,罗振玉当时很震惊,但是已经被博熙和拿走了。博熙和拿着这批东西(注:卷宗之类)就开了“东方学”这门学科,包括东方学治学的路径、怎么治学等等,对中国新一代的学者影响很大,这里面就包括陈应雀等人,他们基本上是按照法国的模式在做这方面的学问。

刘半农也是其中一员,他从旧学,鸳鸯蝴蝶派,到北大,染上了新学,开始做新学、写新诗等等。刘半农这个人很有意思,后来他死在了内蒙古,他搞田野调查的治学路子,都是从新学来的;“她”字以前是没有,是他硬造出来的,这是很了不起的。

潘维:浙江湖州人。一贯的基本主题为少女、时间里的江南和作为审美化生存的诗歌。为当代汉语诗歌贡献了非凡的才华,在呈现江南水乡之生命体验的诗篇里展现得尤其精彩,是汉语诗坛公认的「江南天王」,被誉为「现代汉语之美硕果仅存的高地」。著有诗集《诗五十首》、《隋朝石棺内的女孩》、《潘维诗选》等。现居杭州。

刘半农少年时代就是个才子,就享誉江阴小城,然后中学没有念完,就去写小说了,我觉得他的做法跟江阴人的性格有关,比较硬的这么一种性格。刘半农身上的矛盾性特别强,他一方面有非常柔和的一面,比如写鸳鸯蝴蝶派小说,写那种类似《叫我如何不想他》一类的歌,同时他又是一个参加新时期文学的革命者,他的革命者身份对20世纪中国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祝勇:历任时事出版社编辑部编辑、副主任。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华遗产》杂志编委。主要作品有《旧宫殿》[获世界华文文学大奖提名奖(有华语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之称),中国作协郭沫若文学奖]、《西藏:远方的上方》等。有四卷本《祝勇作品集》行世。

我们对刘半农的了解更多的是他的诗歌,世纪上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中国田野调查的贡献。因为从19世纪之后,西方探险家大量地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西部进行大量的考古探险,其中最代表性是斯坦因发现敦煌藏经洞,包括斯文赫定这一批西方探险家,对中国进行大量的考古探险,他们以探险为名,盗宝为实,带走了一批中国出土文物。19、20世纪之交的时候,那个时候国运最为衰败的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落后挨打,而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几乎到了国运衰败的一个极限,我们的皇宫被外国占领了,太和殿上的龙椅被外国人坐上去了,从国运上来讲这是一个非常衰落的时期,但是从文化上来讲,1900~1901年,是中国文化突然间照亮世界的一个时间。一个是甲骨文的发现,王毅容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跳进自杀了,但是他没有想到,他无意之中从北京菜市口买的药酒里面泡的骨头上面,发现了甲骨文,这个甲骨文后来被罗振玉他们发现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敦煌经卷的发现。在中国从现实上衰败后,文化上突然又闪烁出新的光芒,但就在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探险家从中国盗走了很多的东西,中国没有人研究进行考古,中国传统学术里没有考古这一项,这个时候刘半农在北大发起向当时的中央政府写信,联合了很多教授,要求政府禁止西方探险家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考古活动,然后他组织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家,对中国西部进行考古,这样才开启了中国文物考古的历史。

刘半农开拓性的贡献,这和徐霞客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徐霞客在明代搞大地探险,大地考察这块也不是中国传统学术重视的方面,中国传统学术重视经卷、四书五经的研究、经学的研究,不太重视实践这一块,那么明代以后,包括徐光启这一批人,开启了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开辟了一段新的学风,这是刘半农的一个贡献。

第二点,就我的个人感受来说,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不管是诗人、学者,还是作家,他们都是综合性的大师,这一点跟现在的作家很不同,所以不管是胡适、鲁迅,还是闻一多,我们都习惯性地从一个视角看待他们,比如说鲁迅,我们习惯性地把他看作是一个小说家,而忽略他在国学方面的成就,闻一多也是一样,我们经常把他视着一个诗人,而忽略他晚年在小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所以今天我们当代人应当从一个完整的视角看待他们。

唐晓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诗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不断重临的起点》、《唐晓渡诗歌评论自选集》、《中外现代诗名篇细读》、《唐晓渡诗学论集》;译著:《小说的艺术》[捷]米兰·昆德拉,另有编著十数种。论文《时间神话的终结》获「首届《文艺争鸣》理论奖」、论文《对话:中国式的「后现代」及其他》获「首届《山花》理论奖」。

如果仅仅从《叫我如何不想她》这个歌词来看刘半农的话,就小化他了。刘半农还是第一首散文诗的翻译者,“翻译”的概念也是他首先提出来的,“鸳鸯蝴蝶派”也是出自他,另外刘半农还是中国的摄影理论的最早开创者,他是中国摄影理论第一人。这个人越看越有魅力,变身很快,从“鸳鸯蝴蝶小说派”,然后进入“新青年”,同时他还是新诗形式运动的前驱者。他在诗体的变革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说他变身快,是说他兴趣很广泛,能力强,在多个领域里面,他都有开创性。

所以,朱自清对他的评价相当高,“新文学里只有一个人,一个人能兼有科学家和文艺家这两种禀赋,只有刘半农”,像培根、歌德类型的人。

我们现在讲“五四”,也可以说是一个“文艺复兴运动”,但在这个运动中,倒真没有百科全书式的巨人,这个评价好像谁也当不起。为什么“五四”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它没有产生一批像西方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歌德这样的在多个领域内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我想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五四”运动和以前的唐宋古文运动,明代复古运动不一样,它不是回溯的,它不是从传统资源里再发明一种新传统出来,恰恰相反它是要把传统折断的。你们看刘半农早期诗歌和传统的联系是非常微弱的。

叫我如何不想她散文 篇4

2010年镇江中考满分作文:叫我如何不想她

——祖国在我心中

从小,幼儿园老师便指着中国的地图对我们说:“我们的祖国看上去就像一只大公鸡。”小学时,大队辅导员说:“祖国的山河是革命者用鲜血筑起的。”如今,我终于开始思索,我心中这片伴我成长的土地的模样。

每年夏天,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出去旅游,而今年却——“哎呀,妈,今年不能出去玩了!”我翻着日历满怀遗憾的一边摇头一边叹气:“啧啧,看不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唉!”“好啦,我陪你翻翻照片吧!”妈妈拿着三本厚厚的相集,在我的书桌旁坐下。

“哈哈,你看这张,我摆的姿势多适合自由的呼论贝尔大草原!”“对呀,你看那儿的天多蓝!”我和妈妈你一言我一语,陶醉在呼伦贝尔湛蓝的天空下。“对了,这张是在龙门石窟对吧?去的时候你还摔了一跤,哈哈~”“老妈,你笑什么笑!”照片中,我身后的大佛面带微笑,安详宁静地盘坐在巨石中,慈祥地注视着面前的一片青山绿水。看到这儿,我的心不由得静了下来,沉醉在这安宁美好的画面中。“这张是在桂林照的吧?你看看这漓江的水,啧啧!”我望着照片,想象着刘三姐在这甲天下的山水中放声高歌的情景。就这样,我与妈妈再一次行走于这片广阔的疆土之上,领略自然的创意,欣赏艺术的瑰宝。

“呀,照片没有了吗?”不知不觉,我们竟走过了数十个省与市,回到了现实。“多美啊!”“唉,可今年我只能呆在家里了,不能欣赏到那美好的画面了,真是遗憾啊。”我仍是略感沉闷地摇了摇头,上床睡觉。

黑夜中,我的脑中不断闪现着那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美景。对,这便是伴我成长的土地——湛蓝的天空下,自由因沉闷而美好,高大因渺小而雄伟,成功因失败而有意义!那雄奇的山水,自由的天空,惊人的智慧创造出的艺术文化瑰宝都是如此奇妙而美好!

教我如何不想她-1200字作文 篇5

狂风在窗外呼啸,叶子沙沙哗哗。躺在床上,望着这即将陪伴我高中生涯的宿舍,却无由地生出一股悲哀与无力。一切还是如此清晰,犹记得我与她的初次相遇。

那也是一个雨天。却不是现在的风雨协奏曲。只是淅淅沥沥的雨滴滴答答。我拖沓着步子走在陌生的街道上。好像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与父母争执,争执不过便离家出走。身无长物。我定定地站在路上,无处所去。

一个着急的步伐走去,忽地却又折了回来。——“同桌,你怎么在这里?”——“我也不知道。”

就是这样,她把我在大街上捡了回来。她把她稍稍瘦弱的肩膀借着我哭了一路。

她将她的.衣服借给了我换洗。去到她的家:墙壁、地板是水泥的,家里虽然干净却很小,只有一个小厨房,三间小房间——小得摆了一张床后都已经显得太拥挤。只有一把小椅子。她叫我坐下。

“我家很小吧。平时都是我一个人住,我爸妈在离这里比较远的地方工作。这里房租比较便宜……”我怯怯地听着。“回家么?”我摇头。

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嗒嗒的雨声打在窗户上,雨丝有些飘进来。她熟练地将一张张废纸折好塞在窗缝边。关掉灯,漆黑一片。“我怕。”“没事,我会保护你的。”

那夜那刻那一句,我仍然记在心中。“我怕。”我呢喃着。可这次,却不再有你的回应。泪落:心,好难受。“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叮。下课。我走去食堂的路上。清风拂面,后面的人跑到前面,前面的人跑到更前面。很快,只剩下我一个依旧走在路上。

落日、清风。一样的天,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确是你不再拉着我的手跑在那路上,然后一路催促我快点再快点。这落日,寄托了我太多的回忆,也寄托了太多我对你的依赖。只知道,在那风中,有些湿了眼。

我一口一口吃着眼前的饭。我习惯性地挑出番茄还有青瓜。却才发现,那个喜欢吃番茄和青瓜的人已经不在。抿着唇,嘈杂的人声中却带来了我无限的伤怀:

曾几何时,有那么一个人在我面前谈天谈地谈梦想。罗里吧嗦地叫我吃多点,高兴了在我面前大笑,甚至把饭喷到我的餐盘里;难过了,拉着我,坐在看的到落日的窗边,什么都不说。她家很穷,但是她却用她暑假打工的钱买了我心爱的风铃;她好像一无所有,但是她却用她真挚的笑容让我不再难过;她不漂亮,却散发着光芒。她也有缺点:她从来不买超过三十的衣服,她从来不买零食,她成绩很差……想着想着,泪滴在饭上,我大口地吞下饭——你说,不许我浪费,那是用辛苦种出来的。

于是,在那个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夏天。她没有参加中考——她并没有证件。于是,她就这样去工作了——去一个工厂里七点上班,十二点下班,一个小时十二块。我读书时,她在工作;我睡觉时,她在工作;我吃着东西时,她在工作。

其实,她只比我大一年零一个月三天。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她教会我坚强,教会了我乐观,教会了我独立……

叫我如何不想她散文 篇6

黄正夏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我时常追忆在黄老领导下从零开始进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研制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我总是在思考,随黄老的离去我们缺失了什么?黄老根植于芸芸众生而又不同众生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究竟又应该传承黄老什么样的精神?

2000年对武汉理工大学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正式成立;也是在这一年,原武汉工业大学校长、时任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润章教授作出了进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研究这一后来成为学校重大研究方向和优势学科领域的大胆决定。实际上,这一领域对当时的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是一片空白,但袁教授敏锐地感觉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燃料电池是国际尖端科学,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严密,但科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感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国家之忧而忧、迎难而上,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进行先进技术支撑。

2002年初,黄老听说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燃料电池的事,立即来到实验室实地考察。当时,我们从事燃料电池研究的技术人员只有两三个人、实验场地仅为一个不到40平米的小房间,成果也仅有一个刚研制出的只足以点燃小灯泡的10瓦小电池。但黄老没有失望,黄老以一个战略家深邃的眼光,看到了武汉理工大学领导决心搞好燃料电池的坚毅眼神、看到了燃料电池技术决策者思路清晰而又富有前瞻性的方案、看到了燃料电池研究人员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绝不退缩的干劲。或许,黄老看到了更多,看到的是饱经沧桑的祖国百年的技术羸弱和永远立于先进民族之林所需的技术需求,看到的是怎样的能源技术能支撑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又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碧水、绿地蓝天。

于是黄老四处奔走、大声疾呼,为我们燃料电池的研究争取政策、资金和舆论的支持。黄老的努力得到了俞正声、万刚、苗圩和袁善腊等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湖北省、武汉市以及东风集团、科技部的支持。在黄老的领导和研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目前武汉理工大学已经形成了以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为研究中心、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为生产基地的上百人的研发团队,实验室和生产车间面积超过5千平米;先后研制出燃料电池电动摩托车、高尔夫球车、“楚天1号”燃料电池轿车和“楚天2号”燃料电池轻型客车;更为重要的是,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膜电极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批量出口,成为我国燃料电池高技术产品批量出口国外的典范。

在那段困难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黄老以八十多岁高龄和研发团队一起战斗在第一线,他的个人魅力深深影响我们。仿佛只要他在我们身边,我们就充满了信心和动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团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那么,他的个人魅力在哪里?黄老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

黄老之魅力和精神实质,我想最根本的就是“目标远大、以国家命运为己任”。黄老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时刻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品格。他认为能源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石油是制约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他又坚持认为电动汽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手段。所以,黄老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致力于发展电动汽车。正是基于这样的责任心和远大目标,任何我们觉得不可逾越的艰难险阻在他眼里都不足为道。这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足以赋予我们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进行电动汽车高难度课题的攻关。

其次是“生活低标准、工作高标准”。黄老生活简朴、除工作外无任何嗜好,但是他对工作要求极高。他总是亲自起草报告和文章,往往逐字斟酌、几易其稿,经常惹得帮他打字排版的同志怨声一片,但黄老不为所动。他总是坚持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保证了报告和文章的高质量。令人叹服的是,虽然黄老早年参加革命,烽火连天的岁月耽误了黄老的科班学习,但是黄老文章之严谨、文笔之璀璨就是我们这些大学教授也远不能及。

黄老心胸开阔,不为名利所累。黄老总是说我只是电动汽车的吹鼓手,成绩都是你们科技人员的功劳。他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每次重大技术方案认证都认真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从不武断下决定,技术问题都是让科技人员自己做主。因此我们这些科技人员在黄老领导下工作感到人格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黄老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让我们景仰,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黄老做到了毛主席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正如科学无国界、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一样,黄老的这些祟高精神将永不过时、值得我们后来者去学习。

上一篇:基础护理学混合式教学下一篇:高三生物组复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