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法队伍建设的要求(共10篇)
一是深化认识,带头示范。领导带头从思想上改观,立足于本职、本责,坚持以实际工作与百姓需求相结合,参加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和分析材料,带头召开民主生活会,带头服务发展。真正意义上体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鼓励下属干部积极参与,勇于创新。
二是强化宣传,塑好形象。发挥政法讲坛、政法刊物、平安动态、以案说法电视节目、平安网络平台、活动简报等及时上传资料、及工作动态、法律政策等,宣传基层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多措施、多角度、多方法来深化群众观念,并着力提升政法干警的素质建设,树立起良好的机关及干部形象。
三是抓好典型,点面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单位根据具体情况,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开展以点推动,点面结合,抓好典型,部份效仿来开展工作。特别是针对于那些与群众切实打交道的窗口户,如信访大厅、立案大厅、行政审批大厅等,更应立足于为民服务的思想,以一个微笑,一杯热水,一声问候的方式,以此带动全面开展工作。
四是突出重点,群众满意。有重点的、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思想素质、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和好经验切实应用到实际中去,进一步指导和改进工作,紧紧围绕便民、利民,确
产业在空间集聚的过程当中, 企业为了充分利用所在空间资源优势, 借助这些来提高自身的地位和能力, 彼此之间通常会建立各种联系, 进行资源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 进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当某个空间区域的资源优势特别明显的时候, 例如丰富的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和政策优势等就会先被几个企业看中, 然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而政府部门对于当地产业也会进行一定的扶持, 最终促成其特色的集聚效益。
在激烈的竞争过程当中, 企业差距会随事态发展进行整合。实力强大的企业就会压制弱小企业, 或直接吞并, 而弱小企业被迫实行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每一道生产工序或生产环节都能由其他不同的企业来完成, 这样就会引起部分企业竞争, 从而就形成了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企业生产网络。既然有分工的存在, 那么企业就会有从事某道工序的技术优势, 加大企业间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促使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创新网络。
在营销的过程当中, 产品需要经过多种渠道销售出去, 那么在销售渠道上, 中间商就形成了营销网络。企业之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网络出现, 经过交叉融合, 相互连接, 就会形成一个大网络, 而且这个网络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它也会将一些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融入到网络中去。这样整体看来, 产业集聚呈现出网络化趋势。
二我国产业集聚网络化建设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猛, 再加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我国产业集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
1. 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聚起步较早。浙江省的集聚经济已占到了全省工业的60%。同时, 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也明显加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在201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 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 中部地区增长10.7%, 西部地区增长11.0%。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也开始起步, 为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平衡做出巨大贡献。同时, 东西部差异的减小为东西合作、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
2. 中小企业为主力军。
我国产业集聚大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例如浙江省从事袜业的企业在大塘镇就有3000多家。在浙江台州市塑料产业中, 2%的骨干企业却占了区域内42%的销售额。在福建省太姥山上的诸多福鼎白茶企业也是从小企业一步一步强大起来的。目前还有很多像这样的小企业在通过自主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 倡导诚信买卖并最终扩大自身企业的影响力。
3. 发展模式的转变。
我国早期的产业集聚都是因为某区域的资源而自发形成的聚集, 主要是自发成长型和资源驱动型的集聚。因为资源的有限性, 当年的资源慢慢枯竭, 资源驱动的作用越来越小。又因为这些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发展经验和经济基础, 所以这些区域不但不会没落, 反而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同时, 政府又会做出干预, 规划指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非常优越, 所以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抢占了先机。总之, 产业集聚开始向规划引导型和产业转移型转变。
三我国产业集聚网络化建设的对策
1. 加强产业聚集区内部联系, 促进集聚网络的形成。
网络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网络的建设。集聚区内的企业是密切联系的, 如果企业盲目追求竞争和利益就会遭到关联企业的排斥, 甚至自身实力也难保全。恶性竞争会导致企业关系恶化, 从而破坏网络的完整性, 严重的会造成区域经济的整体下滑。因此, 企业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 避免冲突和矛盾, 为网络化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产业集聚网络化关系到每个企业的切身利益。任何企业都想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信任、互利共赢的环境氛围。那么企业就应该自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彼此之间一视同仁, 消除隔阂, 改善企业之间的联系。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以资源、技术等为媒介, 加强交流与学习, 在交流与沟通中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与更新, 进而完善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
另外, 企业还要积极主动配合相关方面的工作。由于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 网络化建设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协同。政府要在宏观上做出指引, 为网络化建设提供便利, 比如制定相关政策来避免恶性竞争, 树立和维护各种利益机制等。政府还要做好中介工作, 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创造优越条件, 帮助他们建立新网络, 拓宽产业聚集网络范围。
2. 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力量, 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如果中小企业的实力提升上去了, 那么产业集聚水平就会有整体的提高。因此, 中小企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提升自己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 诸多的中小企业可以形成联盟, 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中小企业为核心, 利用政府和研发机构等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通过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开展合作, 相互交流学习, 逐步建立协商一致、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目前, 加快我国产业集聚网络化建设的进程是不容忽视的重点项目。应积极发挥网络化的作用, 促成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相互协调,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 促进产业集聚的持久、良好发展。同时, 还要加快构建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的步伐。
关键词:员工队伍;企业文化;要求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企业员工队伍的年龄、思想、教育水平等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迫使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改进和完善措施与方法,适应员工队伍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以便于能够增强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符合其需求的精神食粮,为员工的工作与发展创造更好的氛围和条件。
一、新时期员工队伍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尊重员工主体性的要求
新时期,企业员工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八零后已经成为企业员工队伍的主力,八零后这一群体是我国第一代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现在正处在青壮年最好的阶段,独生子女政策让其从小就产生了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主体性比较突出,不愿意被动的参与漫无目的的文化活动,希望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而现在,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大多数是从企业经营发展的角度进行,在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是由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或管理者做出的决定,在决定做出之前很少询问员工的意见,这样做一方面会引起员工的不满,认为自己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在文化建设上自己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最终挫伤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没有了解员工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与员工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极大的影响到文化建设的效果,也影响到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二)适应员工文化层次的要求
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数企业员工队伍的文化层次有了明显的提升,在一些企业当中专科、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占了很大一部分,员工的素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文化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已经不满足传统的文艺晚会、演讲等形式的文化活动,而是希望有更富有创新的文化活动。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一味的以传统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没有适应员工文化层次的变化进行创新,导致文化建设活动的效果差强人意。当然,从员工的角度来讲,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与他们的工作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更愿意开展对他们工作和生活有促进作用的文化活动,传统的企业文化活动,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文化活动很多无法满足员工的新的文化层次要求。
(三)员工文化个性化需求
此外,在企业员工队伍的发展当中,很多企业的员工的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尤其是对学历、能力比较高的高科技企业。形成了老年、中年、青年逐渐递增的特点。而青年职工的文化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点,简单的来说不同的员工文化需求差异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员工文化建设无法达到多样化的需求,员工文化的个性化需要就无法满足。这一点在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员工当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他们的学历层次比较高,从小接触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文化活动上有不同的爱好,很多人上学的时候都是班里的文艺骨干,如果企业在文化建设上不尊重其个性化需求,很难吸引他们参与文化建设,也会极大的影响文化建设的效果。
二、新时期员工队伍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
(一)引导员工参与企业的文化建设活动
员工企业企业的主人,自然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如果将员工片面的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而将企业的管理者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企业在文化建设上,要积极引导员工参与,使员工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第一,要引导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决策,让员工自己决定企业文化的发展,比如说定期召开员工企业文化活动座谈会,让员工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等提出相应的意见,整合员工的智慧与力量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服务,对员工提出的建议,企业领导要认真了解,对一些比较先进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可以在文化建设上尝试。第二,领导搭框架、员工填内容,引导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将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交给员工,员工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要把握好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在勾画出文化建设主题的基础上,让员工在主题之下,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与企业的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又能引导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尊重了员工的主体性,对破解当天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服务员工为主要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当然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化建设要想为企业发展服务,除了通过产品、服务直接影响消费的外在文化影响力之外,只要通过文化建设,作用于员工,发挥其内外影响力,这就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在内部上,必须明确为员工服务的目标,为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工作实效性服务。
(二)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措施的质量和层次
有句话说的好艺术没有高雅之分,只有人民喜欢与不喜欢之分。企业文化建设却有高低之分,其评判的标准就是能否适应员工队伍的发展要求,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必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与层次。一方面,要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企业战略的角度,将文化建设与员工的发展、企业战略的执行等结合起来,将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润滑油来使用,将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员工创作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说反应员工日常工作的小品、反应职工心理的相声等,这些文化创作符合一定的艺术特征,通过创作能够让员工将自己的工作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二者在发展上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文化活动来激励员工、娱乐员工、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思想与态度,改变一些员工懒惰、功利思想,从而让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保持一致;同时,这样的文化活动对员工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非常符合年轻员工敢于挑战自我的性格特征,也尊重了员工的主体特点。另一方面,文化建设既要喜闻乐见,又要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教育活动、中央的文件精神学习和宣传,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点,不能单纯的注重前者、忽略后者,实际上后者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当然这里不是单纯的学习,而是能够让员工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文件精神,将其与自己的工作、思想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和影响的作用,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必须带领员工形成学习文件精神的良好习惯,在学习的基础上将其通俗化、具体化,转化为企业具体文化内容。比如说在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学习当中,企业可以将其编辑成一首歌曲,让员工作为创作者进行创作,在创作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创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达到创作与学习双赢的目的。
(三)利用员工的个性提高企业文化的创造力
八零后、九零后已经成为企业员工队伍主力军的情况下,他们的个性、文化活动能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必须发挥八零后、九零后文化建设的骨干作用。比如说开展青年职工企业歌曲创作大赛活动,鼓励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的青年员工,自己或者组合的形式进行创作,当然老青年也可以积极参加,在众多优秀作品当中选择出最能反映企业文化精神和风貌的歌曲,作为企歌进行宣传,让歌曲成为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动力。同时,要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文化建设活动的内容上实现多样化,比如说企业可以鼓励员工自己成立文化娱乐活动小组,小组设立小组长一名,经常性的带领员工开展小组成员共同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说可以成立斯诺克爱好者小组,定期举办斯诺克大赛,让所有的喜欢斯诺克这项运动的人都能积极参加。小组文化活动的形式,满足了员工个性化需求,是未来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之,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员工为主体,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性、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服务,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辛杰.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领导风格与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作用[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06).
[2] 王艳,阚铄.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J].管理世界,2014(11) .
发布时间:2011-12-23 10:39:36 【我要纠错】 【字体: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本网讯 12月21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认真总结了今年政法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并对明年的政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政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目标,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保障,全面提升政法工作水平,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今年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向纵深推进,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愈发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举行的。会议对全国政法机关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认真履行政法机关法定职责,强化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2012年政法事业新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2年政法工作要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承担起政法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至关重要。政法机关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和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把预防和预警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协调各方力量,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进一步提高化解矛盾减少社会对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源头治理、制度治理;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2012年政法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法律保障是稳中求进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要切实保障宏观调控政策法规的顺利实施,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要帮助和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平等竞争、良性竞争的环境;要帮助企业运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利益、防范和处置各种风险,不断加强国际间司法合作与协助;要努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治理,依法打击金融、税收、商业、合同、电信等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各类经济纠纷,坚持以解决问题、定分止争为目标,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的作用,实现胜负皆服、案结事了。
2012年的政法工作要切实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将继续贯穿明年政法工作的始终。政法机关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力气,从流动人口平等享受公共服务、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入手,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要在源头治理上用功夫,切实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加快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要在整体设计上动脑筋,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目标要求,结合各地自身的特点,统筹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任务,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要在培育典型上花心思,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发现、培育一批整体突破的典型,加大推广力度,实现点上突破、面上铺开,推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2012年的政法工作要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深入开展队伍建设。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全国政法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加强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纪律作风、先进文化建设,为履行好职责使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012年政法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政法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政法工作的活力源泉在基层,主要执法活动在基层,工作的重点难点也在基层,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才能保障政法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政法机关要建设好基层政法各单位领导班子;要把优秀的干警留在基层,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要把惠及百姓、惠及民生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抓手,提高各级党委政法委统筹谋划、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政法队伍确保国家安全的能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等,都将面临一次新的考验,做好政法工作责任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党和人民寄予厚望。各级政法机关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振精神、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提升政法工作水平,不断开创政法事业新局面。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根据政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对2010级各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如下:
一、论文选题要求
(一)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论文选题应尽可能具体,从小处着手;选题鼓励学术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二)论文选题要难度、大小适中,以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可完成为宜。
(三)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在专业范围内确定论文选题,并通过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批准。
(四)通过审核批准的毕业论文选题,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若一定要变更已经通过审核批准的选题,必须首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然后向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提出变更论文选题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继续毕业论文工作。
三、论文撰写要求
(一)学生应根据选题收集资料,在阅读相关专业论文或学术著作的基础上撰写1000-1500字的文献综述。经指导教师认可后方可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工作。
(二)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体裁。
(三)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允许抄袭、剽窃。
(四)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严谨,语言通顺,格式规范。(具体格式请参阅政法学院网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实施办法》)
(五)毕业论文在结构上必须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和参考文献。字数不低于7000字。
(六)毕业论文的撰写,至少应四稿定稿,申请答辩时应提交指导教师修改过的三次修改稿和定稿。不提交者或提交不全者,不得进入答辩程序。学生应和指导老师共同商定各稿的提交时间并按规定时间提交论文,逾期提交造成指导老师没有足够时间指导论文从而导致不能按时参加答辩的,学生自负责任。
四、论文打印要求
(一)统一用A4纸单面打印。
(二)正文要注明页码,页码从“1”开始,放在右下脚。
五、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建议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组成。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三方面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 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 才能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1. 档案信息电子化建设。
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建设是指将以往以纸质为主的档案信息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保存、修改和表达, 改变了以前纸质档案易损坏、难保管的弊端。档案信息的电子化使庞大、繁杂的档案信息能够集中保存在一个小小的硬盘或光盘中, 极大地节省了档案放置所占的空间, 并且电子档案不易损坏、不易丢失, 通过简单的电脑操作即可无限复制, 进行备份。使档案资料能够进行集中保管, 方便了档案资料的整理归置和快捷查找。相比于过去的纸质档案, 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一次飞跃, 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标志。
2. 档案网站建设。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在互联网日渐发展、网上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档案网站的建设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 也是现代档案工作成熟化的标志。建立档案网站, 可以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的服务性作用, 除了可以提供一些资料的查询外, 还可以通过网站普及档案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宣传国家一些新的档案政策, 以及提供网上留言和在线答疑等服务, 是信息化时代档案部门宣传自己、联系社会的重要窗口。
3. 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
数字化档案馆区别于以往的档案馆, 更加注重实体档案的安全性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便利。数字化档案馆实现了实体档案和无形信息的有机结合, 档案的存取都可以以数字化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操作, 减少了实体档案在存取过程中出现损坏、丢失的可能性, 并且更方便了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利用。数字化档案馆是以实体档案馆为基础的, 两者相互为依托, 相互促进, 是未来档案馆的发展方向。
二、对档案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1. 拥有档案信息安全的意识。
档案信息化建设拓宽了获取档案信息的渠道, 使档案信息的收取更加便利, 在方便服务的同时, 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问题越发突出, 档案信息的泄漏和丢失给档案供取双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 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档案, 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更是难以估量的。因此, 在信息化建设时期, 必须更加重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工作, 这首先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具有新时期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意识, 可以通过进行相关教育的方式来强化档案工作者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意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 才能使档案工作者更好地、更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一些档案安全管理的技能, 意识和技能相互结合, 共同发挥作用, 才能使档案工作者适应新时期对档案信息安全性的要求。
2. 拥有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和思路。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有着新的工作内容, 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新的要求。过去仅以保证档案不丢失、不损坏为目标的一些旧的管理思路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新的工作要求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具备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和思路。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围绕“管理服务”这个中心去开展工作, 借鉴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积极地去探索新时期新的工作方式, 勇于创新、敢于开拓, 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档案工作。接受新事物, 能够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不断地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3. 掌握计算机和各种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
信息化建设是以计算机和各种软件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因此, 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相关档案管理软件是新时期对档案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三方面的内容都与计算机的操作紧密相关, 档案的保管、修改和利用也都需要操作人员掌握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 可以说, 计算机的操作是现代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试想, 信息化的时代如果连计算机基本的操作都不会, 各项工作怎么去做?档案管理软件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变化, 可以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来强化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的操作以及加强新的档案管理软件的培训工作, 通过以上方式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技能,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
4.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档案工作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 较宽的知识面也是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现代档案工作者不仅应学习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 还要熟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文化、理论与科学技术, 比如文史知识、统计知识、心理学、传播学及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对现代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5. 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师德建设
师德即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包含了教师的职业理想、责任、态度、纪律、良心、作风、荣誉以及职业技能等内容,师德在于满足教育活动的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需要。
1 新时期高职教育师德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
(1)学校扩招,教师队伍扩大,工学结合发展快,建设时间短,质量问题多。(2)新增教师多,非师范教师多,应届毕业生多,师资能力与质量下降。(3)80年代出生教师比例增加,独生子女、少子女家庭成长教师增加,责任意识、独立能力和热爱劳动与艰苦奋斗精神不强。(4)高职教师职业荣誉感、使命感不强,缺乏职业奉献精神。(5)忽视教育教学质量,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动力。(6)教师缺乏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7)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差、学习能力差、协作能力差。(8)面向高职教育新形势、新特点、新内容、新方法的师德建设研究不足。(9)师资队伍建设片面强调“双师”,有工具主义倾向。(10)师德建设中未能重视学生评价及社会评价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高职教育师德建设研究的方法目前还主要局限在问卷调查研究和文献的论证,还未形成严谨的方法论体系,局限在对策研究,因此其研究结果导致研究结论的空泛,未能针对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不够强,提出的对策缺乏实践操作性,而且也不易推广。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人员和组织特点进行实际论证研究的很少,可归纳整理提升为高职教育师德建设适用模式的几乎没有。
2 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教育师德建设的新要求
2.1 必须构建师生互动的师德建设模式
以主体性教育作为理念先导,构建师生互动的师德建设模式。主体性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与未来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而主体参与的兴趣是在师生共同互动中形成的。所以,师生互动是主体性教育的必然要求。 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然后,借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理论,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模式的基本框架,对师德建设的组织方式和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根据新要求构建高职教育师德建设模式。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师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者在师德建设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学生对师德建设的需求和评价的比重,充分实现教与学相互激励、互相促进的师德建设的新模式。该模式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作为构建基础,遵循教学相长、相互激励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为关键环节,将师生互动呼应的特色文化活动作为重要载体,最终实现师生共建共享适应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师德的目的。
2.2 加强师德建设实用性的对策研究
随着全社会对师德建设关注度的提升,与之有关的对策研究逐渐增多,仔细分析这些研究会发现其中有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不易操作和不易推广。师德建设新要求的所有研究应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中找到切合点才有意义,师德建设研究必须坚持实用性原则,只有具有了可操作性、易推广性以及能持久性,师德建设才更有生命力、更有实践价值。只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模式”研究,才可以克服现有对策研究的弊端,达到上面的这些要求,满足其实用性。“模式”研究的要点是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出发,分析主要矛盾,抓住基本特征,合理进行分类,给人提供“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是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2.3 探索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新方法
在不同的时期,师德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新时期下,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持续发展阶段,工学结合已形成共识,各个高职院校都在通过引企入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项目驱动等形式,对工学结合模式不断进行探索,同时也要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适合这种模式的师德建设的新的内容、方法和机制等,尤其要使师德建设体现时代性,贴近实际。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更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具体行业发展特点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周期短,目标是重技能重实用。作为教师,必须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符合行业职业道德、工作要求等的需要。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师德建设,必须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法,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立“双师型”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强骨干教师与教管人员的培训,制定高职教师任职标准,树立先进典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职教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 将专业实践技能纳入师德评价体系
师德评价的指标应具备时代特征以满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师德评价的指标体系已形成了一系列公认的师德规范。但高职院校师德评价的方案在内容详尽的基础上应定出明确的指标,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要细化到针对高职院校特点要求的具体的观察点。
在新时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过程中,强调的是重实践、重技能、重应用的特点,对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及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实行“访问工程师”和出国进修等制度,让教师以挂职锻炼、企业顶岗实践,与企业共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时,必须将教师的企业实践、专业能力提升的情况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点,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师德挂钩,反映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
师德建设工作中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这支主力军,要对如何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调研,体验劳动艰辛,感受生产力进步,培养与企业感情,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8(4).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贯穿在行政法律法规中,其确认或体现的基本精神,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行政法有六大基本原则,各原则对诚信政府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一、合法行政原则是诚信政府建设的基本条件
(一)合法行政原则的含义
合法行政原则也称依法行政原则,包括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两个重要部分。法律优先即依照法律实施行政活动,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不得违背现有法律。法律保留即行政活动应当依照法律的授权进行,法无授权则无行政。
(二)合法行政原则与诚信政府建设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推行法治的国家,合法行政原则都是行政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中国,合法行政原则是宪法一般原则在行政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首先,合法行政原则以依法办事为核心,体现了厉行法制的宪法原则。其次,行政合法原则注重明确职责权限范围,体现了职权分工的宪法原则。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只有在合法行政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依法行使权力的政府才可以谈论建设诚信政府的目标。
二、合理行政原则是诚信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合理行政原则的含义
合理行政原则也称适当行政原则,是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合理、适当和公正行政合理原则以控制自由裁量权和自由裁量行為的实施为目的,包括了公平公正对待、符合法律目的和符合比例原则三项内容。公平公正对待是要求行政机关平等地对待一切行政相对人,面对相对人的相同行为给予相同的处理。符合法律目的是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只能考虑与法律相关的因素,不得考虑其他不相关因素。符合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时候,选择的行政手段要符合适当性、必要性、均衡性,不能采用大炮轰炸小鸟这样不必要的手段。
(二)合理行政原则与诚信政府建设的关系
如果行政主体不正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会给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其后果有时并不亚于违法的羁束行为。同时,政府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行使诸多具有自由裁量性的权力,只有严格按照合理行政原则行使政府权力,才可以保障公民对政府行为的预测及信任。
三、程序正当原则是诚信政府建设的形式保障
(一)程序正当原则的含义
程序正当原则,即行政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最低限度公正标准,对程序施加了法律的规定和道德要求,符合特定法律规定以及道德标准的程序才是符合程序正当原则。在我国,程序正当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行政公开、公众参与和公务回避这几项含义。
(二)程序正当原则与诚信政府建设的关系
行政公开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的同时,减少了公民对不透明政府的怀疑和猜测,增加了政府的公信力。公众参与是指公权力的行使需要给行政相对人表达意见的机会,同时,在作出对相对人不理决定的时候,要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的行政结果更能让行政相对人产生信赖。公务回避使得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更加合乎公理、程序,保障了公众的信赖。这些要求使相对人参与到了行政行为之中,知道了自己将要受到的行政行为,为自己的利益的维护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是政府依法、合法、合理行政并避免行政争议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也对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部门的形象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诚实信用原则是诚信政府建设的主要条件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要保持诚信,不欺骗公众,其包括行政信息真实和信赖保护两个方面的内容。行政信息真实是要求行政机关制作或获取的信息在提供的时候,要确保真实、准确、及时、全面。信赖保护是指行政行为不得随意更改,基于公共利益,按照法定程序变更、废止、撤回,需要对相对人的损失进行补偿。
(二)诚实信用原则与诚信政府建设的关系
诚实信用原则对诚信政府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如出一辙,在此不多加赘述。
五、权责统一原则是诚信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权责统一原则的含义
权责统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相适应,即行政效能和行政责任两个方面。行政效能是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执法手段,保证政令有效;行政责任是指行政违法或不当时,行政机关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权责统一原则与诚信政府建设的关系
权责统一原则有效的控制了政府的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行使更加规范,公众可以因此预测政府行为方向等,在政府依法办事的同时,于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诚信。
六、高效便民严责是诚信政府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高效便民原则的含义
高效便民原则顾名思义强调行政效率和便利当事人。保证行政效率需要行政机关积极履行职责、及时履行职责;便利当事人即减轻当事人的程序负担。
(二)高效便民原则与诚信政府建设的关系
1. 只有了解军队信息化、把握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才能推进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时俱进,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伟大征程中,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确保军队信息化建设正确方向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其中能力培养是核心。主要是通过培养提高政治辨别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最终培养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信念站稳立场的合格“举旗人”。
敏锐的政治辨别力、良好的分析理解力的培养与形成,必须借助于军队信息化建设实践,也必须融入到这个伟大的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必须钻信息化、懂信息化,才有可能把火热的军队信息化建设实践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具体的着力点,才能精辟阐释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强大指导作用,也只有这样,也才能让学员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是真科学、仍然很管用,马克思主义真正值得学、值得信,必须长期坚持。
2. 只有了解军队信息化、把握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才能把准学员的思想脉搏,搞清学员的认知需求
军队信息化建设,是开拓性质的事业,没有现成模式可供模仿,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开拓意味着面临诸多困难。在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官兵在精神上、认识上、技术上、管理上有困惑和难题需要解决。他们渴望得到教员的指点和帮助。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课堂,“台上唾沫横飞,台下睡倒一片”“讲的都是真理,但都是空洞无物不给力的道理”,这样的情况仍有出现。症结何在?关键就在于没有把握住学员的求知需求。讲的东西不对路,讲的东西不解渴。军队信息化建设,强烈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要钻信息化、要懂信息化,要了解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学员。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迫切要求教员提高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军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军已经建立了军事综合信息网,各军事院校已经搭建起了多媒体备课、授课的软硬件平台,客观上为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已经成为了军校教员必备的基本能力素质。熟练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 只有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理论性强,破解理论性抽象性强的难题,过去靠板书口讲的方式,其效用有限。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出现,为生动传播知识、演示过程模型、破解深奥抽象概念,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辅助手段。最终课堂上有没有精美的课件、生动活泼的演示和多样的交流方式,完全依赖于教员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和熟练运用水平。
2. 只有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才可能建立起基于先进教育技术的教学新模式,从而发挥好教员“导”的作用
任职教育,呼唤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局限于知识传授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学导式、研讨式、案例式、实践式等教学模式已快速走进课堂。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教学模式必然是建立在信息化教育技术之上的。譬如学导式中的导,以前主要局限于课堂上面对面的导,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可以是同步面对面的导,也可以是异地同步导,也可以是异地错时导,可以更好的更及时地满足学员对导的需求,同时又可以照顾到不同学员的不同学习习惯。
任职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积极采用学导式、研讨式等符合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要求的教学模式。在学导式教学模式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要实现多样化的导。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员广泛推荐资源,教会学员大量搜集资源,促进学员之间、师生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在实践式教学活动中,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留下最鲜活的实践活动场景,要在合适的范围内,交流评析实践教学的收获,让活动更有余味。
摘要: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持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具备两种能力, 一是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战争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是对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
关键词:军队,信息化建设,马克主义理论教育,教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1版
一、行政法对私法理念的借鉴
私法理念是私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实现方式的结构性的升华, 是衡量社会制度的构建是否理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行政法对私法理念的借鉴是行政法走向进步的必由之路。
(一) 行政法对平等理念的引进
传统的行政行为是一种“管制”、“单向”、“命令-服从”的模式, 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 虽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国家行政权的有效运行, 但为行政权力的滥用提供了可能, 致使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事务的执行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 行政任务无法顺利高效的完成。在行政法对平等理念的借鉴方面, 政府必须放低姿态和相对人平等对话。一方面, 可以体现行政机关执法为民的出发点;另一方面, 如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能够得到充分尊重, 也会积极配合行政主体完成行政任务。
(二) 行政法对契约自由理念的吸收
“契约自由”可以说是“意思自治”的核心部分。行政法是传统公法, 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角色, 在具体行政行为中出现限制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在实施行政行为时采取行政强制的方法是相当常见的。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已显得十分单薄。因此, 行政主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 应该换位思考, 站在相对人的立场上, 尊重对方意愿、平等协商、密切合作并最终以公私结合甚至私的形式完成公共任务。此外, 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行政主体弱化其权力, 即对其权力采取一定程度的限制, 更大程度的保护弱势群体。
(三) 行政法对诚信理念的应用
行政法中规定的信赖保护原则, 是为了避免法律规范适用于个别事件而所产生的不公平的现象。具体来说公民基于对政府信赖而产生的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应该被保护, 行政机关不得撤销这种信赖利益, 如果撤销就必须补偿公民的损失。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领域被称为“帝王”条款, 而在行政法领域, 诚信原则即信赖保护原则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行政主体的权力是全体公民所赋予的, 因此其要遵循的宗旨就要为人民服务, 执法为民。可以想象一旦行政主体将这种公权力当作自己以谋取私利的工具, 人民的利益将受到怎样的侵害。用诚信的理念汇聚一个高效、可信赖, 致力于公共服务的好政府才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二、行政法对私法方式的借鉴
行政法对私法的借鉴, 除了一些私法基本理念之外, 还表现对私法方式的借鉴来完成行政任务。
(一) 运用私法组织完成行政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尤其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家行政机关不是唯一行使行政权的主体, 以行业组织和社区组织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 享有部分公共管理职能, 开始承担部分行政任务, 行使部分公权力, 履行部分行政职能。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完成行政任务来适应现代行政权所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以目标导向取代规则导向。
(二) 通过私法活动来实现行政目的
行政私法行为是以民事合同、经营、采购等私法方式完成行政任务的。该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和重要前提是手段的私法性。行政机关不能仅仅拘泥于法律教条, 而是要在法律精神和原则的范围内, 运用多种手段, 达到行政法的去“法”化现象。本质上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尊重, 以私法的活动来实现行政目的和完成行政任务。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
1. 行政给付
行政给付是政府满足公民社会权和其他公法受益权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政府向个人或社会组织提供公用服务、社会福利保障以及物质经济帮助来满足必须的生存条件, 防范生活风险。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行政物质帮助。行政给付借助合同、抚恤金等私法形式来完成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向相对人采取指导、劝告、建议、鼓励、警示、倡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式, 谋求相对人的同意与协助, 从而实现行政目的的行为。其目的的实现取决于当事人对指导意见的自愿听取。
3. 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是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协商一致所达成的协议。行政合同是公民参与国家行政的新途径, 公民可以以积极的权利方式而不仅仅是负担义务直接参与实施行政行为。行政合同的“行政性”的逐步减弱和“合同性”的逐渐增强, 使行政机关对相对人单方面硬性的命令减少, 合同双方的法律地位也趋于平等, 从而有利于化解矛盾, 创造和谐社会。
4. 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方法。行政机关在这一法律关系中是中立的第三人, 对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协调, 从而将产生的争议消除的行为。在行政调解中需要注意的是, 作为私法手段的协商, 行政机关应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在公法与私法日益融合的今天, 要以行政法对私法的借鉴为切合点, 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真正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促进其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以推动行政法的现代化转型, 扩大现代行政的民主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 将私法手段运用于公共事务领域以及将私法理念、私法方式引入到行政法领域已成为必然, 行政法对私法的借鉴更好的适应了公、私法融合的趋势, 对于完善行政执法, 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大有益处, 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法,私法,行政法,私法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昌麒.论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互动机制[J].法学, 2001 (3) :50-561.
[2]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13-1151.
[3][日]盐野宏.行政法[M].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58
[4]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北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对政法队伍建设的要求】推荐阅读:
县委政法队伍建设10-30
政法委书记在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讲话11-14
加强社区政法队伍建设07-01
政法队伍建设工作总结07-11
全县政法队伍建设工作要点09-19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全州政法队伍建设07-21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11-01
对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