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精选9篇)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篇1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每个大学每个专业都要开的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是对学生思想的培养,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的方式,而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奋斗史,近现代史是中国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到今天泱泱大国的历程史,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有重要意义的。

1.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党的信任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团结广大人民,同时也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在新中国的发展时期,我国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历史事件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让当代大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可以不断的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并且坚定对党的信任。

2. 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篇2

在教育领域, 因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 它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 要用“灵魂唤醒灵魂”, 用心灵碰撞心灵, 故教师的共情能力、共情策略、有明显共情特征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共情能力等引起了众多教育与心理学家的关注。

一、共情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课传授的多是带有较强导向性、政策性、理论性的知识, 而“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时代感强、自我本位意识强, 获取信息的平台也日益多元化, 采用传统说教式教育已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如果能将“共情技术”带入课堂, 则不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更能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可度,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成长。可以说共情“对课”“对师”“对生”都有重要意义。

1. 共情可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是要全面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提法和时代新要求, 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能讲准、讲深、讲活, 使理论真正实现“进教材”、“讲课堂”、“进学生头脑”。相比于前“二进”, “进学生头脑”的目标实现起来较难。“进教材”可由专家、编辑决定, “进课堂”可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 但“进学生头脑”不仅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影响, 更重要的是受学生主观因素控制, 只有学生乐于听、乐于想、乐于实践, 理论才能真的进心进脑, 其他“二进”才有意义。如何让学生“乐意”呢, 那就要懂学生的心, 懂学生的想法, 懂学生的认知, 教学情景才能对其有所吸引。而共情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绪变化及心理需求, 据此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再通过有效的共情表达,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利于师生之间形成积极肯定的共振反应、产生情感共鸣。教与学倾向一致时便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善一些不良学习行为, 为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实现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共情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能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成功学习的知觉、信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实效性, 学生必须主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而不是接受控制式的灌输。教师不了解学生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就无法全面成长, 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心、弱化对学生的期待。而共情能让思政课教师走进学生心理, 能根据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反思课堂教学, 调整并设计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案, 进而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在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正如有学者说:“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完善的事业, 而且, 只有当教师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时候,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1]正是基于共情才促使教师不断关注学生, 与学生的心理无障碍对接, 提高了有效的教学自觉与工作的积极性。可以说通过共情可让教师预测到自己教学行为的结果及感知自己的教学能力, 既增强了教学信心, 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使教师教学效能感获得了极大提升。

3. 共情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思政课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 也是思政课运用共情的主体, 教师的共情能力是否突出, 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他们是学生知识的领路人, 共情倾向突出的教师其学生也会有较强的共情能力, 性情冷漠的教师会培养出较为冷漠的学生, 因为学生的学习总会伴随着一定情绪情感, 教师的神态、表情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共情能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学生, 并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到位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让学生感知到来自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这种积极的情感可推动认识过程的发展, 可使人性得以升华, 高尚的行为也会得以产生。在这种和谐的环境里, 学生会逐步学会尊重与信任, 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易产生兴趣, 会更愿意学习与思考, 更富有创造性, 自我价值感会得以提升。久而久之, 他们对周边环境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另外, 运用共情可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使其发现真实的自我, 进而提高其探究问题实质的能力, 在不断探究与思考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使身心得以全面成长。

二、共情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1. 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设计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特点, 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诸要素, 并形成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它是整个教学的起始性环节, 也就是“备课”阶段。主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在这个阶段运用共情意味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学, 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对学生特点掌握出现偏差, 会阻碍师生之间正常的互动联系, 阻挡教师制定成功的计划, 是成为教育行为失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原因之一。所以,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一定要提高对学生心理的感知能力, 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 去掉自我中心化的思想, 对学生保持关爱的心理。在感知理解学生的基础上, 确定教学的关键点,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设计到学生心里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才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 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实施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决定教学效果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指“上课”阶段。在此阶段, 教师要让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传输,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认知指导, 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互动, 还要维护课堂秩序。此环节运用共情, 首先要准确地进行共情表达。共情表达是教师共情能力的重要体现, 知所以然却无法表所以然, 就无法实现共情目标。所以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用非说教式的方式结合非语言行为 (目光示意、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 传达自己对学生的心灵感悟、对知识目标的理解,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理解, 学生才会与教师拉近距离, 敞开心扉, 才可与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其次要进行准确的情绪感知,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 观察往往是指非语言信息的搜集与整理。通过教学中学生的状态、表情、课堂氛围, 专业与专业、班与班、男生与女生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状态, 掌握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变化与需要。如果忽略了这些重要信息, 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兴高采烈”的独角戏注定无人捧场, 最终黯然落幕。再次要倾听。把课堂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来掌握, 教师作为“旁观者”仔细倾听学生对待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由此掌握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及价值观倾向。最后就是引导。理解学生、接纳学生不是思想政治课运用共情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的目标效应, 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要在共情基础上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获得学生的认同与理解, 以真心换真心, 通过有效的目标引导促成学生思想的转变, 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

3. 教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主要是分析、测量、评定教学工作质量, 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课程评价, 是教学的最后环节。这里说的教学评价仅指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即“考试”。这一环节运用共情, 首先体现在评价方式上。评价要以学生自我发展为基准, 减少客观知识点的考核, 而将知识与事件情景有机结合, 贴近现实, 贴近学生心理, 引发学生共情思考, 以积极、正面的观点阐述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体现在评价信息反馈上。对于学生, 要根据评价发出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运用共情体验理解思政课的目的, 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从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 促进品德、智力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 要根据反馈信息查找问题原因, 以共情理解诊断出学生学习思政课知识的不足和困难, 从而改进教学工作,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

摘要:将共情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而且能促进学生身心积极健康成长。故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整个过程中都要以共情为切入点, 并贯穿全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共情,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

[2]李香娥.论教师的共情能力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 2014, 9:64-66.

[3]吕晓梅.教师共情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9 (2) :44-46.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篇3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路径

前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高校培育学生的主要思想,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提供了基础。“中国梦”概念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内涵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融入“中国梦”思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目标,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能够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思想,应该坚持以马克思思想为指导,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体现[1]。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对“中国梦”理解不充分

将“中国梦”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学生对“中国梦”认识浅显的情况,学习中国梦思想主要是通过在课上教师讲课来实现的,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是做简单的介绍工作,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也只是表面,并且认为该思想与实际生活距离相差较大,与自身没有直接联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薄弱

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了解可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存在着比较薄弱的现象,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大多数教师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担任,专业性较差,并且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中国梦”思想理解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无法理解“中国梦”的真正内涵,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影响,加上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在形成阶段,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扭曲,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长期保障机制

当前高校在进行“中國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是注重传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特征和心理状态的了解,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无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造成消极思想,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阻碍了对“中国梦”思想的有效传播[2]。

三、“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一)营造良好的“中国梦”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中国梦”学习氛围,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内容,在开展“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对中国梦思想有系统的了解,通过粘贴条幅和宣传标语的形式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校园中的各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中国梦”思想,起到环境熏染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对该思想的切身体验,强化学生理解该思想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要想使“中国梦”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起到良好的效果,应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使该思想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3]。

(二)加强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程度

要想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推动能力,加强学生对“中国梦”思想的认识程度,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加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为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严格的标准,结合“中国梦”的思想观念,以便能够强化学生对“中国梦”思想的认识程度,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师也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强学生“中国梦”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在高校进行“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当前的教学特点,来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文化,使教育活动能够贴近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4]。

结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融入“中国梦”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要求。必须要强化学生对“中国梦”思想的认识程度,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学生对“中国梦”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要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对“中国梦”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尹铁燕.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探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82-84.

[2]高壮伟,卢俞成. 探析“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02:31-34.

[3]彭一熳. 中国梦融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思考[J]. 南方论刊,2015,05:65-67.

[4]郑茹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国梦”新常态的有效路径探析[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4.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篇4

人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及其意义

人性是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及终极价值都根源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这种关联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在于对人性的违背,同时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超越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作 者:郭毅然 GUO Yi-ran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社科部,江苏,徐州,221002 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4) 分类号:C912.1 关键词:人性   思想政治教育   关联   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篇5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理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初等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启蒙意义。加强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青少年马克思主义观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rnm。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任何一项知识体系,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一直是学习的根本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一个误区,内容过于空泛,与实际脱离过多。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道理,从书本上体会这些知识,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比书本上的学习更有用。可以多让学生从课堂外的生活细节,去发现和学习。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单一地全靠讲授与自我理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家长及身边人的配合。让家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深化这种知识渗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感觉。让这种思想教育效果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架子,更不是纸上谈兵。一直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书本理论,不值得学习,背好理论知识就行了。其实则不然,如果能够真正地把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制度会更加规范。真正做到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出发点。

四、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篇6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张国艳(包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 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校教学组织机制不畅、经费缺乏和实践基地保障等各种问题。必须从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实践教学组织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篇7

一、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学生社团在成立的时候,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观为指导思想。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 并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社团的活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 每当学生社团举行活动的时候, 就可以深入贯彻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以便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学生社团能够进行上述活动, 主要是因为每个社团都是由性格、爱好、目标比较接近的学生组成, 这样在举行活动的时候, 就很少出现分歧, 大家的力量就会往一处使, 从而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二) 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

在每一个学生社团当中, 干部是核心所在。也就是说, 干部的能力高低和负责与否直接决定着社团能否良好的发展。因此, 要努力的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社团是学校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团体, 在上文中, 我们说到有时候社团的号召会得到强烈的拥护, 这就是因为在社团当中具有优秀的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当中, 优秀的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领导作用, 同时可以影响社团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注重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 促进社团的良好发展,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

在现今社会, 很多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办法也很少, 常常是出现拿学生没辙的现象, 但学生社团可以弥补这些薄弱环节。在前文中已经说到, 学生社团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爱好、兴趣、目标的学生组成的, 学生社团的凝聚力是非常强的。在社团这个交流平台上, 学生们的交流没有任何的阻碍, 并且他们的目标一致, 所以, 学生社团可以弥补学校领导的薄弱环节,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 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又重要的群体, 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我国的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因此, 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因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自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党中央就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并且决定要切实加强、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今的社会, 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导, 而培养大学生的各大高校就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具体要求,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这对于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教育飞速发展的现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的思想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极受学生欢迎的社团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对于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 促进国家在国际上的发展

在现今, 国际和国内的形式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 因此,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 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社团作为一个新鲜的群体, 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 高校社团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促进国家在国际上的发展, 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总结

无论是国际形势, 还是我国的现状 (社会环境) 都在不断的变化着, 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 是国家的“新鲜血液”, 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通过社团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常合理又高效的措施,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是上述的几点, 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做出重要的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 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校园当中, 学生社团是一个新鲜的集体, 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创建自己的社团, 或者加入同一兴趣爱好的社团。因此, 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建斌.高校社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浅析[J].科技信息, 2010, (26) .

[2]赵龙.学生社团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9, (06) .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 开发 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围绕着课程建设开展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但辩证地看,仅仅依靠课程改革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上好,让学生感兴趣,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这一关键的切入点。可以说,只有高水平的课堂教学与高质量的本土化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才是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异的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作一探析。

一、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同时也是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因此,保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实现其预定的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随着媒介的发达,对于日常有各种多渠道接受信息,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教材资源和有限的报刊媒介资源已不能满足其需求。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丰富资源才能完美实施的课程,又是一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结合实践实施组织教学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这就迫切需要“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大“资源内需”,开发课程资源,依托鲜活的本土化课程资源,建立一个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以基础知识为主干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体系和源源不断更新的循环资源模式。

二、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突破口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开发地域贴近性的课程资源,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各地方的自然、文化资源,即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成就与特色,也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突破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则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尤其是离不开地方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强化地域贴近性这一基本认识,真正盘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心灵有后续的深度影响。由于本土化课程资源大都来自本地域,不仅可信度高,而且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关系密切,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消化,而且学生可以在调查过程中亲历改革开放给家乡、本土带来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课程的教育目的就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中得以完成。

在这个意义上,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之要点就在于课程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结合,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与国内外发展动态实际结合。换言之,课程设计需要立足于和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各项现实资源上。尤其是学生所在区域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往往是该地高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如笔者在所处的温州大学为背景的相关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中介入本土政治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热情。例如,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与专业结合的“草根创业模式”、“大学生当村官”、“实践课堂设在企业车间”等立足本土社会经济资源的生动事例,与教材相关章节结合,具有鲜活的说服力。此外,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原则之一就是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人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校更好地了解地方需求、梳理地方资源搭建了一个桥梁,更为本校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为地方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深化了认识,更为体现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对于最终回到地方各岗位工作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来说,及早地系统了解本土地域特色,能缩短未来工作时融入社会的过渡时间。因此,独特的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必然成为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突破口。

三、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各高校德育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提供智力支持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是主动有效地研究、开发、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的主导者,更是探索发现宏观、微观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感知历史的亲历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指导能力的提高,更从情感上培育了教师的爱国爱乡精神和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这些收获对于教师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召力、影响力,培养锻炼教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指导能力必然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如温州大学的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也是“温州模式”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些研究成果作为大学生和当地社会经济接轨的介质,必然融合为各高校德育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本土化课程资源的结合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而且也是实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而对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森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2006(2)

[2]陈江土.加快课程资源开发,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J].福建教学研究,2007(10)

[3]谢昌蓉.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科教文汇,2008 (11)

【作者简介】王晓华(1982-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篇9

姜勇

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示,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 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其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就不能不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加以认识。

因此, 笔者通过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教育对象、队伍建设、教育内容进行分析, 探究其特点, 以便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比较复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看, 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 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也有很多是相似的。但从区域环境看,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则比内地高校要复杂的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周边国家的影响。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 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八个国家接壤, 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 周边关系十分复杂。

具体表现在, 一是这些国家中有不少民族与新疆境内的一些民族是同一个民族, 只不过是隔界而居。

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 联系比较密切。二是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宗教影响很大, 信教人口众多。如伊斯兰教在上述一些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十年来, 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迅速升温并波及到新疆。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疆周边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 形成了一些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多党制和议会制, 经济上推行资本主义私有制, 指导思想上奉行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某些国家甚至公开号召境外统一民族回归“历史祖国”。由于新疆与周边国家有着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宗教、相邻的地缘关系, 当中亚五国从前苏联独立之后, 给新疆造成一定的冲击, 同时也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事实上当中亚地区出现独立**、民族回归要求, 伊斯兰教的狂热, 暴力恐怖活动,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现象时, 都对新疆高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前苏联解体之前,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比新疆地区好一些, 解体之后中亚五国社会出现了动荡, 其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 然而近几年, 中亚五国的经济社会有了好转, 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依靠能源开发, 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我国, 这对新疆地区不能不产生影响, 同时也给新疆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二, 民族分裂活动的影响。由于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 使新疆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企图遏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分裂中国的重点地区。为此他们专门制定了详细的旨在把新疆从中国分离出去的“西部工程计划”。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新疆各族大学生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最终达到推翻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则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幌子, 明里暗里的支持新疆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 通过多种途径对新疆进行干预和渗透, 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则成为渗透的重点,目的就是要在青少年中培植民族分裂势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他们向新疆各高校秘密传播鼓吹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动刊物、音像制品,利用互联网进行反动宣传, 并大肆进行“空中渗透”。目前, 针对新疆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广播频率已超过30多个。他们打着弘扬民族文化的招牌, 以开展文艺创作, 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来散布民族分裂思想。他们利用部分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意识, 煽动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个别腐败现象, 攻击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一些学生家庭的生活困难, 施以小恩小惠, 笼络人心。民族分裂势力的这些手段, 使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受其影响, 高校中的个别学生秘密成立分裂组织团伙, 传播反动宣传刊物, 鼓吹民族分裂思想, 参与暴力恐怖活动。

第三, 宗教对高校的影响。当前许多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新疆, 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则更为突出。其具体表现在: 一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 其中伊斯兰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而且已经渗透在民族生活的许多方面, 与民族文化、习俗等联系十分紧密。解放前, 民族教育与宗教教育几乎为一体,相互影响。解放后, 随着政教分离政策的实行, 民族教育逐渐摆脱了宗教教育的影响。但在一些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 宗教教育依然存在着, 并不时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 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二是近20多年来, 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疆和田、喀什等地区出现了伊斯兰教的狂热活动,信教群众大幅度增加, 清真寺遍地开花。仅1998年由政府部门登记在册的清真寺, 和田有4126座, 喀什有9412座, 这还不包括未经批准修建的。清真寺数量之多在中国其他地方很难见到, 在世界其它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也很少见。不少清真寺就盖在学校的周围, 有的甚至与学校仅一墙之隔。就连新疆大学在周边不到1公里的地方也有5所大的清真寺,其中最近的距新疆大学不到20米。三是民族分裂主义利用宗教向学校渗透。由于新疆高校一些少数民族学生, 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在思想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宗教意识或宗教感情。民族分裂主义看重了这一点, 加大对高校的宗教渗透。他们利用一些学生朴素的宗教感情, 引诱学生参加极端宗教组织, 大肆灌输宗教狂热和民族分裂思想, 通过信教学生在学校传播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动书刊, 诱导学生在学校里进行宗教活动, 如集体做乃玛孜、封斋、穿戴具有宗教特征的服饰。个别中毒较深的学生,甚至离校出走。正是在宗教的影响下, 新疆高校出现了信教人数增长的趋势。宗教对高校的渗透,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抵消了正面教育的应有功效,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第四, 经济文化发展差距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与内地一样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 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作用, 新疆与内地特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 其差距在逐步拉大。这种不断拉大的差距不可能不对新疆高校的师生员工有所反映,如果说过去师生们对这种差距的了解仅仅是一种数字差距, 比较间接的认识和体会。而现在, 高校的各族师生员工可以从不同的途经, 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感受这种差距, 面对差距不少师生员工在心理和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波动和不平衡。一些对新疆发展历史与现状, 对中央支持新疆的政策措施, 对世界发展状况, 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全面认识的师生员工, 往往只从现有的新疆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 甚至以这种标准用来评判民族之间的关系, 从而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怀疑, 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怀疑, 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抵触情绪。另外,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的不同还表现在某些政策环境的不同。如新疆高校根据宪法、教育法等法律有关规定, 结合新疆高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台了不允许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的规章制度, 严禁学生封斋, 做乃玛孜等。而内地一些高校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封斋、做乃玛孜等宗教活动, 当作风俗习惯对待。或者认为学生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 学校不便于干涉。内地某些高校的这种做法, 无疑给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利影响, 导致新疆高校的某些学生公开质询学校的教师: “为什么同一个国家, 却实行两种不同的政策”, “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内地学习可以从事宗教活动,而在新疆不允许”。

二、教育对象的民族性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二, 就是教育对象的民族性。一般而言, 新疆与其它少数民族省区一样, 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具有民族性的特点。然而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仍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 教育对象的民族性不仅仅体现在高校中 有许多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 而且也表现在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 一般为50%左右, 有的高校高达90%以上。在少数民族学生中, 又以维吾尔族学生占据绝大多数。只有个别高校如伊犁师范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哈萨克族学生为主要成分。汉族学生、维吾尔族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第二, 教育对象的民族文化背景具有较大的差别。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虽然具有多民族性, 但从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来看, 既属于中华民族文化, 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即汉文化和具 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正是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使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一旦出现, 显得特别敏感, 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 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 甚至有可能被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如发生在新疆某高校的学生宿舍**、球场冲突, 起因都是因为汉族学生与维吾尔族学生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引起的问题。

又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一些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上街非法游行, 则是由于民族分裂分子在学校有意制造民族矛盾, 煽动民族情绪造成的。

第三, 教育对象的民族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语言的多民族性。新疆高校无论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在日常生活场所, 各族学生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 如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学校里不同语言的存在和使用, 一方面反映了新疆高校各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 体现了民族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在新疆高校得到了全面的落实。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 尤其是来自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学校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汉语水平, 实行了汉语预科一年的制度, 进入2000年以来, 有逐步推行在各主要课程的教学方面, 提倡民族教师使用汉语授课, 辅助于民族语言, 其目的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利用汉语这个交际工具, 查阅文献资料, 开阔眼界, 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但是这并不等于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了。事实上,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 在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需使用民族语言。因为, 只有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 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专业术语为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和接受。用本民族的语言举例的案例和事实使学生容易接受, 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

第四, 教育对象的民族性还反映在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认识问题上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由于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于广大农村和牧区, 而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要落后一些, 宗教氛围更浓一些, 接受的现代观念相对要少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 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感到很多方面不适应, 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思想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多与民族宗教等问题相关。比如,“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学校信仰宗教? ”“新疆资源丰富, 每年开发了不少资源, 可是为什么我们少数民族发展还是很落后? ”“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 ”“我们不反对竞争, 但我们与汉族竞争, 是不平等的, 因为我们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等问题。这些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 不能排除个别学生受到过民族分裂主义谬论的影响, 但绝大部分恐怕与少数民族学生关心本民族的发展, 关心自己的利益有关系。也有不少问题的形成与一些落后的陈旧的狭隘的观念影响有关。这些问题大都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或焦点问题, 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它所表达的含义绝不仅仅只是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看, 反映的是一种民族的要求或民族意识的外在显露, 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因此,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针对民族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意识, 逐步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和保守封闭的心理,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思想政治队伍发展的不平衡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三, 就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发展很不平衡, 这种发展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与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 新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数近千人, 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工作者。这支近千人的队伍无论是学历水平、科研能力、学习进修情况、现代信息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与内地院校相比, 差距较大。从学历情况看, 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5~6人, 具有硕士学位的仅有70~80人, 两者相加只占思想政治队伍总人数的8%左右。而内地高校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教师学历水平, 其博士、硕士的平均高达40%~50%。有的学校达到了70%~80%。学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教师素质的高低。从科研情况看,近5年新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工作者, 发表了许多科研和教研论文, 完成了一些科研课题, 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由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课题数量较少。承担的大多数课题以学校资助的课题为主, 等级和水平相对较低。另外, 在所完成的或正在主持的多项科研课题中, 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数量很少, 对自治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影响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微乎其微。与此相反, 内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研教研方面却在突飞猛进,近几年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 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成果。

如深圳大学的《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 北京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 武汉大学的《两课教育研究》等。这些成果不但极大地推进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 而且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另外, 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上,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师几乎有40%的人不会或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或多媒体, 只有60%的人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 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料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高校教师每年购买最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图书资料非常有限。从教师的学习进修情况来看, 新疆由于地处边远, 加之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学校的经费有限, 导致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去内地学习进修、开会的机会非常有限。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内地高校相比, 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身发展也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疆高校尽管有近千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但这近千人的思想政治队伍中有一半多是少数民族教师。少数民族教师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占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数的55%左右。由于历史的原因, 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同汉族教师队伍相比, 其学历层次、科研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全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10多个博士都是汉族教师,近百个左右的硕士绝大部分也是汉族教师,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主持者也都是汉族教师。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为汉族教师。由于少数民族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 科研成果较少, 反过来又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发展不平衡。自2000年以来随着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学位计划的实施, 新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纷纷报考攻读思想政治理论硕士学位, 不少教师通过努力获得了硕士研究生的学历。虽然教育部也多次发文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鼓励他们报考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生,但具体落实到高校, 这种要求很难实现。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每天承担大量的学生日常工作, 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复习考试;另一方面, 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原本就不是学政治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 要他们改行去学习一个他们不怎么熟悉的专业, 其难度可想而知。加之高校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在学历层次和科研成果方面要求不高, 又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 导致高校班主任、辅导员的学习进修机会很少。从而造成了这支队伍人心不稳, 素质提高缓慢。三是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同, 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发展不平衡。从新疆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情况看, 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视程度是不同 的。有些学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从人员的选配、经费的投入、机构的建设、教师进修的安排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立了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 工作业务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使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但也有个别学校不太重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 关心程度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 工作机制不协调, 教师进修得不到保障, 从而造成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定, 导致一些教师只顾上课挣钱,少数辅导员、班主任陷于学生日常事务之中, 忘记了自己本职工作的目的。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处于一种被动的或形式化的局面, 学生中的问题不断出现。

四、教育内容的双重性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四, 就是教育内容的双重性。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双重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民族性结合。新疆高校一方面必须遵照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示, 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工作方针、工作重点、工作原则、工作要求、教育的基本内容等方面, 与全国高校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走样, 才能培养出国家发展需要的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 又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点, 在教育的某些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贴近新疆社会的实际, 贴近现实的生活, 用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便于理解的民族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来教育各民族的大学生。如果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仅仅重视统一性, 而忽视民族性, 那么就可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如何在高校相结合的问题。高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必须始终高举和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并在各项工作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仅仅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难就难在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实践。如果做到了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与民 族文化相结合,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那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而这正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内容与区域性内容结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面。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具体的课程都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并配有统一的教材。坚持按照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的教学要求, 使用统一的教材安排教学,有利于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也便于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和目标, 但这仅仅是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还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有针对性地安排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更好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这方面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和《科学无神论》课程,(最近正在对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为一门课)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面, 针对学生思想问题和特点, 增加了有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课上, 补充了有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内容中增加了先进文化问题的讲解内容, 以及科学发展观与新疆生态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等等。这些补充使广大学生既了解教材上的基本内容, 又通过联系新疆的实际, 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体现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在这些方面与内地高校完全一致。

但是, 如何将这个重点与本地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则需要根据本地的区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工作。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紧扣区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重点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教育, 以及“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文化的认同, 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通过“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帮助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伟大祖国,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持民族平等, 加强民族团结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科学无神论, 努力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 在为建设新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华。正是通过重点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教育, 才使许多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性,澄清了被民族分裂主义搞乱的许多问题, 在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方面有了一定 程度的提高, “四个认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双重性的正确结合, 为维护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促进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 上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特点, 实际上揭示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这就是以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为重点, 以提高思想政治队伍的素质为关键, 以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保障, 而这正是研究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姜勇(1954-), 男, 湖南宁乡人, 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宗教理论研究。

上一篇:抗战胜利10周年读后感下一篇:用我的同诗歌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