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精选10篇)

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1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无可非议,但多数老师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何德育可教呢?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细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呢?

一、发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

好课件。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鼓励他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兴趣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这样,学生长期受到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改革,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到德育教育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与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关,而不要东拉西扯,故弄玄虚,用来哗众取宠。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像陈景润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夺取数学桂冠,赢得全国人民的骄傲。教圆时,则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居世界之首。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只是愧对古人。这样不但把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其次,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及时进行德育教学。

三、德育教育要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教师通过渗透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8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3218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31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小朋友做好事、绿化种树,人们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2、结合技能训练,培养习惯

数学的精确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其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

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要正确地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3、结合历史资料,进行爱国教育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等。认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以上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德育教学要直观、新奇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抽象地讲一点道理,作一些鼓动,这是收不到效果的。德育教学的渗透应在直观、新奇的教学中进行。应该让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最为适宜。如面积的计算,在学生认识图形、计算面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地图,了解我们芜湖有多大,我们安徽有多大,我们中国有多大。使学生懂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要使祖国富强,需要科学,更需要我们少年去努力学习。学生在这些常见的、熟识的,而平时又不去注意的实物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感受到莫大的教益。为了更好的体现数学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

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2

一、挖掘教材,以德育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强化它的德育功能,达到以德育情,以教材内容助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反复推敲、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内涵,找准思想教育的最佳点,还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诱导学生,通过讲解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悟出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和谐自然的思想教育。

如,在讲授《陶罐和铁罐》一文时,笔者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讲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教材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许多语言上的空白。而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语言的训练点,又是极好的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于是,笔者又引导学生从“铁罐早已氧化”这句话中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通过这样的引导, 使学生明白了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识,进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二、提供背景,激发情感

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隐藏在写作背景中,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 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 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之情及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起到育人的作用。

如,笔者在讲解《詹天佑》一文时,由于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所以对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体会不深。当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写作背景, 学生又查阅了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后, 不但深刻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而且更加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

三、剖析词句,升华认识

教师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同样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往往蕴含在一些重点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德育。

如,《伟大的友谊》一文最后一句“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中心。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重点句子, 统揽全文,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二位导师的友谊之所以伟大,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体现在文章开头的五个共同上,写出了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第二,体现在生活上,他们彼此“竭尽全力”地互相帮助;第三,体现在事业上,他们亲密地合作 ; 第四 , 体现在他 们合作时 间之长———四十年; 第五, 体现在他们友谊的结晶———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在认识上有一个升华,认识到二位革命导师的友谊伟大。

四、强化朗读,培养情操

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和崇敬等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笔者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的友谊。

五、知行转化,落实德育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这只是思想教育的第一步,还有待于深化,不能让学生的这种认知能力仅仅停留于口头,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用这种认知能力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知行结合,体现出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指导学生知行的转化, 教师的导向十分关键。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恰当地联系实际,才能使内在的思想认识内化为规范的道德行为。

小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德育 小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52-01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德智兼备,小学课堂教学正是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培养的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现代教育如何开发每个孩子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随着国家十二五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和规划纲要的提出,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已经提出了要求。小学教育是教学计划的初级阶段,该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早期潜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讲求“毕其功于一役”,更应该注重强调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从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做起,调整好教学方法,设计好课堂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0min,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切实地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 抓住大纲,精通教本

按新课改要求,紧扣学科特点,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以大纲内容为主线,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生对道德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语言和行为指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以情明理、情理交融、学思结合、注重能力、全面发展,突出了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积累,又要重视知识结构的全面性,而且还体现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大纲要求,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好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利用德育教育的特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创新型教育。

2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健康积极地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客观地了解和认识自我,肯定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并将自己的性格特点完全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们的缺点进行及时适当地纠正,由此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我们还要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竞争,教会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在竞争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好学生们坚强不屈的性格,初步教会学生们如何掌握好情绪的自我调节,锻炼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利用《乌鸦抓老鹰》的漫画教育学生也许我们只是像乌鸦一样,既无高飞的绝技,也无捕获的本领,虽然自得其乐的穿一身黑,也会“哇哇”的快乐大叫。告诉学生大多数的平常人也会像文中的乌鸦一样,虽无利爪,也无巨翅,在不甘心中,也想利用后天不懈的“俯冲训练”来弥补先天的不足。“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人定胜天”是一种境界,乌鸦的努力虽然失败的一塌糊涂,但至少它也活出了一种境界。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可笑,但至少那个过程它体验过了。通过漫画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们无论怎么样都要健康向上地生活。

3 利用好课堂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意识。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改变教师的指导方式,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即在得出结果之前,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出现学生理解受阻时,在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法时,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摩擦碰撞的环境。同时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动手实践,是把构思变为现实必不可少的途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只会想,不会做,那就是空想。现在的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前更差。他们在家里可以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确切的说是不会做的,一切都由家长代劳。就是班里打扫卫生,连扫把都有拿不好,还能希望他们做些什么事情。所以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5 着眼开发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尽量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智能,还要把课外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去培养创新能力,去大胆探索科学的奥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课外活动中注意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科技信息,使学生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得到充实。我们常常有计划地给学生专题讲述“现代科学的重大突破”,介绍“光导纤维”、“太阳能发电”,分析世界新技术革命,让学生上网去领略科技浪潮中的新成果,把他们引向科学的大门。当同学们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开始涉入新型材料技术等未来世界领域时,辅导老师总是热情地支持他们去探索,逐步地引导他们在科学的太空中自由翱翔。内宾丰富,生动活泼的科技活动能极大地吸引青少年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从单纯的兴趣到自觉地去学习许多课外知识,这是极为重要的智力开发。

5 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成功感

创新的欲望和激情也来自创新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个性创造力提供足够的时空,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对待挫折失败,以顽强的毅力在科技活动中去取得创新的成功。每一个设想的实现,每一件作品的成功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欣慰,这时,我给予鼓励,因为其中有他们多少个日夜的苦思冥想,有多少辛勤的汗水。每一次创新的成功又激励着他们,成为创新的新起点。三年级六班的蒋俊彦同学设计的不倒翁型钢笔制作成功后,高兴得跳起来,有好几天小脸都挂满笑容,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他又制作许多有价值的作品。观察生活,寻找发明动机,成了她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成功常常伴随着失败和挫折,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尽力的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改进方法,寻找解决的途径。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失败了,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只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的渗透 篇4

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及实施的浪潮中,德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德育目标,让德育渗透于美术课堂中,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下面结合实际,就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把美育和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寓思想教育于情感体验中

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让儿童“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工艺课在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包含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教育学生珍惜使用材料的节俭。我一般采用谈论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材料的美,并利用材料。我提倡低耗佳效,现实习惯结合中渗透德育教育。

2、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要教育好学生,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渗透点;讲课时要突出渗透点,找到知识与美德教育的结合点。例如,在给五年级学生上美术课,第六课:《做个胸卡送老人》时,课前,我组织学生与爷爷奶奶进行交流、沟通,了解老人各方面的情况,在上课时,我提问学生对家里的长辈的基本情况的了解,有的侃侃而谈,有的就回答不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能使对家里长辈关心不够的学生有惭愧感,就能容易向有关心长辈的同学学习,增强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自觉性。

3、美术课中展示绘画作品时,深入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绘画作品中很多涉及到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上的小故事、近代革命史上的战斗英雄、雷锋的画等,我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充分利用时机,展示这类题材的画,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为画中的故事所激励,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篇5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由于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一些偏差。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讲授新课时,在导语中渗透

有句俗语是这样讲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引入一个比较好的导语,那么学生可以迅

速地被引入到课堂内容的教学当中,并且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感染了。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二、作者生平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老舍先生居功不傲,把自己比作文艺界的一名小卒,日日操练在方桌和小凳之间,用笔作刀枪,热血洒在纸上。还有杜甫、李白、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作品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背景,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如教学巴金的《灯》,如果脱离开写作的时代背景,用《灯》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它的象征意义也是奏效的,这也是《灯》历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这样脱离开了它的写作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巴金为什么大半夜不睡觉,一个人在走廊里“窒闷”,而远方山脚下的一盏豆大的灯光就能让他浮想联翩,甚至终于让他摆脱掉了什么,他又“微笑”了,得到了解脱。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巴金在那一年肯定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呢!„„凡此种种都为讲解《灯》的象征意义蓄了很好的势,这时候教师再适时地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就会理解了巴金式知识分子的苦闷,并最终为巴金的巧妙构思所折服了。这样的德育渗透不做作,又能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其读者就像是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所渗透的感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来影响其读者,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体会。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也就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深深的悔、深深的思念,使学生在被作者笔下的母亲感动的同时,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

五、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将德育渗透其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有“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一部分人。

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他自身所具备的进步思想以及高尚而崇高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思想健康的文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对其中的有关思想内容的指导做到足够的重视。要让学生明白,形式只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有变化的内容必须有变化的形式,不能够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容的本身。文章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一个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因而如果想要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学生就应该被培养出具有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品德。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作文时,做到互相评价,那么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相互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6

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现行的高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我们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Unit 9 Saving the Earth中讲到人类环境所受到的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导致一些动物濒临灭绝边缘。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及一小段录像材料来引入话题,学生也一目了然,知道这一节课的主题就是环境保护,这时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damage to the earth? (2) As a student, what must we do to stop pollution? 这样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内容印象深刻,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应如何从自己做起去保护环境。最后我作了总结,呈现出地球的图片,并打出这样的标语:We have only one earth! Let’s save the earth together!

二、养成良好的习惯。

Unit 5 Healthy eating, Unit 2 No smoking, please! 这两个单元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很好的题材。在上No smoking, please!这一单元时,我先用讨论引入话题,What are the damages of smoking? 这个话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话题,学生因此是畅所欲言。在上完课文后,我又提出一个话题:If you want to persuade your father or other relatives to give up smoking, what would you say to him or her? 很多学生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述出来,这样,既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了口语的锻炼,课本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注意到了吸烟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三、自强不息,永不气馁。

教材当中有许多名人传记,,这些都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的绝佳题材。我也制作了一个课件,插入一些关于残疾人自强不息地学习和工作的录像,如霍金、张海迪,还有残疾人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顽强精神都让学生惊叹不已。学生纷纷表示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学习,来完善自己。此外,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居里夫人坚持不懈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林肯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平等权利执著奋斗的精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上这些课时,我会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len Keller? Why is Madame Curie remembered and admired even today? Why is Abraham Lincoln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Presidents? 这样,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7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是“无痕教育”的真谛。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的“无痕”效果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钻研教材,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上好一堂德育渗透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教师在课程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两个小姑娘》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可当着夜莺的面……我觉得羞愧。”这种叙述性的描述,怎能不让学生想到莉达的环保意识?怎么不唤起小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到课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感悟,只用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寄寓教学之中的结果,而且显得那么“无痕”,那么自然。

二、课堂渗透,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

语文阅读教学,不论是童话、寓言故事还是记叙文,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紧抓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选准关键词句让学生触及,从而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在指导朗读第二段时出现以下场景:

“战士们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走上狼牙山的顶峰?”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转移的群众和连队主力。”

听,孩子们如何处理朗读:

“‘斩钉截铁’应该读得大声一点、重一点,这样才能读出班长毫不犹豫的果断和对人民群众的爱。”

看,学生在捕捉文中富有人文内涵的词语、句子中,在品读、感悟中得到了一次潜移默化的洗礼。

2. 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的环节。可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可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可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很同情。教师可趁热打铁地说:“如果她生活在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纷纷表示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

三、明理提升,德育“无痕”地内化个人品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8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社会性非常强的学科,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德育的渗透,充分发挥德育元素感染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家园变得丰富多彩,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做好小学语文的德育呢?

一、课文精讲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很多文章都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更不能离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句子等来理解文章感情,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二、设置情境法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一些思想感情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在具体的氛围中感知真实深刻的感情,德育也就慢慢达到了效果。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课堂情境,在讲台上放置两盆万年青,再配上庄严肃穆的《葬礼进行曲》,这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也就实现了统一,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设置榜样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课外素材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榜样的启发,渐渐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将是影响的深远。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在《爬天都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让学生以文章中的人物为榜样,朝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发展。

此外,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还可以用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正向比较和反向比较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某些品格的重要性等。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品德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陈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05).

小学各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总结 篇9

图强一小

赵敏

一、德育渗透的途径

1.课堂讲授中渗透。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2.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如有计划地开展“争做文明学生活动”“热爱家乡”等演讲比赛,自办小报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语言熏陶法。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品社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等对立统一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2.讲授分析法。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

3.解疑答难法。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4.兴趣教学法。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草原》一课,运用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大草原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草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榜样启迪法。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科学家、时代伟人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

6.推荐读物法。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和国情教育读本,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开展活动法。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全校性的各种活动和各种周会、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8.审美教育法。现行小学教材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音乐、美术、语文展示的自然美,还有数学、科学展示的理性美,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9.参观教育法。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工矿企业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通过回忆革命历程、缅怀革命烈士的事迹,使学生从思想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学科德育渗透时注意事项

1.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

2.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4.有计划性,逐渐形成序列。

5.要注意效果,不断修订完善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让学生接受。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得到同步发展,我们应再下一番苦功夫,探索出学科渗透德育的新路,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 篇10

【摘要】德育渗透不仅在体现在品德或语文学科,数学的教学中也同样处处存在,由于世界上每个空间或每一段时间里都充满数与数学的存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阶段里更需要结合数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并充分利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仅在体现在品德或语文学科,数学的教学中也同样处处存在,事实上,世界上每个空间或每一段时间里都充满数与数学的存在。小学生虽然年龄很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充满着数学的因素,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阶段里更需要结合数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并充分利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一直以来“教书育人”着句话更多地作为一个口号在教师的总结、回报中讲来讲去。它的内涵应该如何阐释,这需要我们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目标,审视自己的教学追求。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德育教育是一项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未来而培育的事业。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观的变化,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已经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数学教学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一.激发学生爱祖国主义精神、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相当丰富的史料也尽可供我们利用,为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教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结合教材提供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数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公元十三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十三世纪中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而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一径三”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大约是这个圆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使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又如在学习分数时,让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三千多年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就有关分数的记载。我国大约在两千年钱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已经记载有一年(以天为单位)比365天还多一点,多出来的接近1

4天,出现了分数的运算及用分数表示一年的天数等内容。可见,分数及运算

在我国出现也很早。从学使同学们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是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告诉学生,他们是祖国的希望,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他们去探索去揭开,鼓励他们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我还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膊,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二. 结合小学数学中的内容渗透德育

我国有着悠久和光辉灿烂的历史,小学数学课本中编入许许多多生动的素材,在教学中我结合有关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从古到今我国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古代有刘徽,朱世杰,祖冲之.现代有数学家苏步青、华罗更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对学生都是很好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比如结合时代要求以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讲解百分数数列应用题时我选讲练习:我国领土面积占全世界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1

14。让学生知道我国虽然辽阔但从1996

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是国土总面积的17.6%。近二十年我国荒漠化土地以2460平方公里/年的速度扩展,若这二十年治理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前一年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的1%,试问二十年前我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通过习题,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加以治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要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爱国,就必须热爱环境,保护资源,想办法处理好土地的荒漠化问题。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历届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数量设计成统计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比较,体会出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奉献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此外,在讲授简便运算时,可以把数学家高斯童年的那个数学题让学生们做,鼓励他们向小高斯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学习目、联系实际的德育渗透

1.渗透学习目的的教育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数学教学正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通过操作、观察、演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获得新知。如低年级教学《7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认识了7和知道了的写法后,教师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人,并仔细观察,根据大人和小孩的不同;在池边的与在池中的不同;有救生圈的与无救生圈的不同,来了解数的组成。之后,组织学生利用计数器、红花五角星等学具动手摆,看一看有哪几种摆法,并利用直尺、图片等身边事物,让学生进一步认识7。整节课都是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及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在教学中,还能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让他们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博,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2.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我把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紧密结合教材的习题、例题的内容,继续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以及勤俭节约、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好数学,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如教“元、角、分”时,可进行爱护人民币教育;在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许多具体事例中的数据资料,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种思想的教育。在教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纳税”这节课是,让学生知道是国家根据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纳税是应纳税人的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保卫国家安全.从小培养学生 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而努力。在第十二册统计练习设计的一节“节约用水”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

4,排在世界的121位,是世界上13

个贫水国家之一。让学生知道节约用水是每个人应该做的,水严重缺乏。通过让学生调查水价及自己家每月用水量,并计算按照滴水速度,一个滴水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通过计算并说说今后自己如何采取行动来节约用水,学生无形中懂得滴水的重要性,不要浪费水。教材中指出教材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我把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要紧密结合教材的习题、例题的内容,继续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

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以及爱护公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好数学,按时认真地完成数学作业,认真、严谨、踏实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3、联系数学学习习惯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数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中年级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更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作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重点是抓好对学生自觉审题的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要贯穿始终。如在教学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和简便计算的教学中,来培养学生仔细计算、书写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数有没有抄错?认真思考本题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四、在应用题当中进行德育教育

应用题的教学与计算题一样自始至终伴随着小学各年级的教学,而且是教学的重点。

1、培养思维品质,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出发,把基本概念作为应用题的知识网络结构的中心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两、三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理清解题思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分析的能力。每解一道题,不仅要知道怎样解,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使学生在勤于思考的同时,还要善于思考。有意识的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意识的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道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解体思路。多做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解体的灵活性。重视应用题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消化、吸收,在巩固、深化的同时,学到知识。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德育渗透

同时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保护环境德育渗透,在充分运用教材德育因素的基础上将它们适当加以拓宽、加深。例如教学例题“绿化祖国采集树种,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采集20千克,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采集25千克。两个年级一共采集树种多少千克?”我就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爱护校园内外、公

共场所的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护林活动。有的同学还懂得了自己过去对绿化祖国、植树护林的意义认识不足,有的还检讨了自己损坏花草树木的不良行为,纷纷表示要做一个植树护林、爱惜公物的小卫士。又比如在六年级第十一册的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 ,其他国41

家约有多少只?讲述并结合情景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为了救一只陷入淤泥飞不起来受伤的丹顶鹤,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并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知全世界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由于坏境和认为问题,数量不断减少,激发学生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保护它们和它们生存坏境势在必行。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节约资源德育渗透

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90年代一座年产钢6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25000个工人,21世纪生产同样的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只需4000人,使学生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通过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进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同时教育学生。我在讲解百分数数列应用题时我选讲练习:我国领土面积占全世界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1

14。让学生知道我国虽然辽阔但从1996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是国

土总面积的17.6%。近二十年我国荒漠化土地以2460平方公里/年的速度扩展,若这二十年治理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前一年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的1%,试问二十年前我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通过习题,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加以治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要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爱国,就必须热爱环境,保护资源,想办法处理好土地的荒漠化问题。

上一篇:新年祝福语:春节给老婆的短信下一篇:中山大学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