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钱议论文
从小到大,我所在的集体很多,换一所学校,就换了一个集体,最使我难忘的集体是我大学时的集体,我上大学时所在的集体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互助、温暖快乐的大家庭。
我们的班集体是团结的,记得运动会时,我们在一旁为场上的选手加油,替他们拿水拿毛巾,还总抢着让广播员给他们呐喊助威。班集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团结、和谐、友爱的班集风气,让每们同学的心里都感到踏的温暖,哪位同学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她)首先想到的是班集体,找同学们帮忙共同解决。哪位同学有了困难首先向他(她)伸出支持之手的是我们自己班的同学,哪位同学的成绩落后了,班里的同学就组织大家帮他(她)把学习赶上。总之,我们班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互爱、互 助、温暖快乐的大家庭。
我在这样的集体里学习生活了3年,这3年使我受益匪浅。我的班集体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集体,学习都很刻苦,学习气氛也很浓,大家除了学好本专业课以外,还广泛学习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知识,在这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中,大家都形成了勤奋刻苦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我不断努力学习。我的班集体还是一个蓬勃向上的集体。这个集体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蓬勃向上、为班争光。正因为有了这种力量把大家的集体荣誉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同学们做事情时总想着集体,总关心着集体的每一件事。我爱这样的集体,它是我读书的乐园,生活的殿堂,我为有着这样的集体而自豪。我所在的班集体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互助、温暖快乐的大家庭。
我们班同学大多数来自农村,一样的装扮,一样的朴素,一样的乡村风俗,使得我们在一起生活、学习相处得很融洽。没有高贵贫贱之分,有的只是平等,互助友爱。
团结、和谐、友爱的班集风气,还让每们同学的心里都感到很温暖,总之,我们班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互爱、互 助、温暖快乐大家庭。我爱我们的这个大集体。
24,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一般指影响着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例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讲文明懂礼貌等。
就拿乘坐公交车这个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来说,它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首先上车要排队。现在好多人为了自己能坐到位置,都不排队,而是挤在公交车的门口。这样一些人就会被踩到脚,瘦弱的人甚至会被挤倒,同时还方便于小偷偷东西。
其次,要主动让座。因为现在主动让座的、富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公交车上专门为老弱病残孕设置了爱心座位,车内的广播系统中也有“请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人让座”的语音提示。可是有些人霸占着爱心座位不让座,头还朝向窗外,就当没看到有老人或是孕妇,也没听到车里的广播提示。
第三,要讲究车内卫生,不在车内吸烟、吐痰,不乱扔瓜皮果皮。经常会看到有男士在车内吸烟,然后被司机劝阻了,他还不服气。另外,在车内吐痰、嗑瓜子也是常见的。甚至偶尔还会看到有抱在手上的小孩在车上小便。为什么现在公交车车上都有个垃圾篓?为什么会有“请讲究车内卫生,文明乘车”这样的广播提示?其实就是因为有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公交公司不得不采取以上措施。此外,为了遮挡夏日的太阳,也为了给乘客提供更好的乘车环境,公交公司不惜重金,为每辆车的车窗上安装窗帘。可是一个夏季都没过,那些窗帘不是脏了、破了,就是掉下来了。要是不人为破坏,窗帘的使用寿命是不会那么短的。
总之,遵守社会公德,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创造美好生活。社会公德需要社会的每个成员共同遵守。遵守社会公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相信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
25、谈谈个人修养
我认为修养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气质,对生命的领悟等,经过锻炼和培养达到的水平。这个定义虽然不敢说是准确无误,不过却是修养本身的内涵所在。
修养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零做起。一件小事就可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同24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核心素养
一、学文素养概念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说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说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可能有人觉得不好理解。
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原先限于认知领域的“语文能力”很难全面地概括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因此“语文素养”的概念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语文教学和研究走过不少弯路:出于政治的需要,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为了突出思维训练,把生动活泼充满感情的语文教材当成了枯燥的思维训练材料,语文课变成思维训练课;片面强调语文的实用性,甚至主张不要进行文学因素的教育,课文只要“规范”,不要“典范”,语文课成了日常交际课。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地位得到重新确认,语文教学研究空前繁荣,也取得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内容把握不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还是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中的偏差之一就是“能力中心论”的盛行。在十年**后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科学的春天到了”,各行各业掀起了科学研究的热潮,语文学科也在考虑如何“科学化”。当时引进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系统分析法,对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实证研究。例如,语文学科目标操作化研究,把语文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点和训练点,按年级编排成系统化的教学目标操作序列。应该说,这对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经验性,提高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以听说读写(书)能力要素为框架、以字词句篇知识为内容、以分项训练为手段构建的语文教学体系,容易导致教师片面理解语文的教学要求,把语文当作纯粹的工具和技能,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语文的整体性、情感性和实践性,使语文教学走向“烦琐主义”的死胡同。如,有人提倡阅读教学100练;有人提出作文教学的108项微格训练法;有人甚至把学习方法也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编写《语文学习方法指导》,里面提到的方法不下400种。为了培养语文能力,我们对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点和训练点规定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细密,而教会学生做人,尤其在让学生受到人格和审美的熏陶方面却越来越淡薄。
语文教改实验中的“能力中心”倾向就更明显了,几乎所有实验都提出了远远超出大纲要求的语言能力目标。如,一项阅读教改试验,要求小学生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达到2000多字,理解率80%以上;还有一项著名的试验,要求小学生在40分钟内写出1000字的作文,并要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没有错别字;低段识字教学改革,流派纷呈,在识字量上“你争我夺”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你识800,我识1000,你识1200,我识1500,恨不得在一年级就完成小学阶段3000字的识字任务。上述“深、难、多”的认知教学目标既脱离教学现实,又脱离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如果不在课外加班加点,实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即使实现了,那种抓住一点,不顾其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牺牲其他语文能力、其他学科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为代价的“教改成果”,究竟有多少推广价值? 20世纪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语文教学现状产生了“忧思”。1997年底,《北京文学》《中国青年》等几家刊物发起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积弊展开尖锐的批评。一批文化界的元老、文学界的泰斗、教育界名人的参与,使这场讨论引起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教师的普遍关注。讨论中涉及到语文教学的许多根本问题,例如,怎样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语文教改的成就,语文教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如何吸取古代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时代性。有些文章尽管观点片面,言辞偏激,但对活跃气氛、解放思想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磨灭的。这场大讨论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转折点,是语文教学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讨论中形成的许多共识成了课程标准的立论基点。
其一,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语文教学应当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这里的先进文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其二,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会)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三,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
其四,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实践性。一些新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在语文教学界得到广泛认同,语文教学要重视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体现汉语教育的基本规律。突出体现在,阅读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强综合,突出重点;要重视诵读、感悟和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淡化语言知识教学要求,减少单项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避免烦琐分析和形式主义。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淡化文体,强化体验,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从“能力”到“素养”不是简单的词语更换,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目标和方法进行全面反思后的自然结果,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二、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1.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2.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的精髓!
语文是一门大科,占分比重大!但是让很多孩子头痛的是,语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课。再困难的事情总有方法的,学好语文都有哪些方法呢?大成教育研究院总结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供大家参考!
通常情况下,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外乎就是:
一、多读,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二、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三、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的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更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四、勤写,不只是写作文,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想要学好语文则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
1.熟读、背诵的习惯。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3.推敲语言文学的习惯。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5.记日记的习惯。6.规范地书写的习惯。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8.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课文预读“两步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这样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怎样做好预读课文呢?
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步,细读——找出问题。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当然,预习时,千万别忘了研读每课前的“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预习提示”主要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尝到学习的快乐,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也能对答如流了。课文背诵“六法”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2)词语串连法: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相互交流,自赏共赏。
5.图画法
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
6.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第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教育等五个阶段的内涵、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要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第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又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很好途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大赛竞赛项目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等13个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相关的数学学科素养,可以起到单纯的学科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第四,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进入21世纪,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和数学发展异常迅速,甚至超出想象,这势必会影响教育,影响基础教育,影响数学教育。20世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一致吗?哪些不一致?这是跨世纪的挑战,也是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背景。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21世纪,我国确定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强调以课程为载体落实指导思想,进而以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突破,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主要是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目标,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把三维目标通过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把课程总目标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数学教育应留给学生什么?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不严格地说,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外显能力,还包含内在思维品质。数学课标修订组提出了六个核心素养: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它是五大基本能力的延续和深化。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四个方面也是描述核心素养水平的四个维度。
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各自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强调整体性,六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是两两“不交”的独立素养,而是相互“交着”相互“渗透”的,在直观想象中,蕴含着抽象、推理、模型;在抽象概括中,也离不开直观、推理、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更需要直观、推理、模型交互发挥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之外的“神秘”概念,综合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三件事,一是符合数学规律并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本质;三是便于转化,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1.体现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Ⅱ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特别包括大学先修课程(CAP)。
2.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内容结构
数学有丰富的研究领域、问题和方法,形成了很多特点鲜明、作用不同的数学分支,但数学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拥有清晰的结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根据高中学习特点和需要,高中数学内容将突出三条贯穿始终的内容主线: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是另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另外,还应将数学文化渗透在高中课程内容中。抓住这些贯穿始终的主线,才能反复感受到抽象、推理(运算)、模型、直观所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3.体现数学本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
在整体认识高中数学内容结构和主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支撑主线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以函数主线为例,首先,抓住以下关键问题:整体、全面认识函数概念;深入理解函数性质——整体性质与局部性质;掌握一批基本函数类;把握函数应用;感悟研究函数思想方法;深入理解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步步深入,逐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数学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1.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是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主线—主题—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理解抽象、推理、运算、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改进思维品质,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
2.主题(单元)教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
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也是深度学习的抓手,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本质——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
3.抓住数学本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反复强调: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读薄就是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抓住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问题引领——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
在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大讨论中,问及在数学和数学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著名数学家P.Harmous 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问题是关键”,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
5.创设合适情境
创设合适情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另一关注点。首先要对“情境需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掌握学情,加强“会学”指导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
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调“学法指导”,是一个很好的经验,需要坚持、总结、提升。
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应关注以下问题。
1.视野—见识
学习数学需要有开阔视野,了解数学的历史,了解数学的发展,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在美国科学委员会写给美国总统的咨询报告中特别强调:“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英国研究理事会的评估报告认为,数学研究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约占英国所有工作岗位的10%和GDP增加值总额的16%。对优秀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不满足学到数学知识,得到好成绩,还需要好的见识。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2.做题=数学学习?会学—自主
以做题取代数学学习,这是数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做题巩固学习内容,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但仅靠做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数学也需要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应用,需要理解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
做题与做数学是有区别的。做数学,首先要选择问题,进而猜想结论,确定条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题,完全不同,条件和结论是确定的,方法也是学习过的,在锻炼数学素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3.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探究是围绕某个具体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它们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主要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4.会交流
在数学学习为主的阶段,交流很重要。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写一遍,很有道理。大学研究生授课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报告,导师很容易从报告的过程中判断是否真懂,希望中学教师和学生也能借鉴这种方法——交流。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是落实的重要措施,尤其是高考评价。如果高考试题、考试等形式不进行改变,这次改革就很难落实。当然,也应循序渐进。数学课标修订组下专门成立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考试命题研究组”,研究需要改进的命题要素和形式。
因此,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命题,要关注以下要素:(1)命题者要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围绕内容主线—主题(单元)和关键概念、结论、模型、思想方法、应用展开;(2)突出数学本质;(3)创设合适情境,强调发现、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背景,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4)强调开放性、探究性。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11-1班 学号:20110101038 姓名:宋娇娇
摘要:《格萨尔王传》是流传在藏族、蒙古族人民中的长篇英雄史诗。史诗以格萨尔王为中心人物,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开英雄降魔除怪的描写。人间妖魔鬼怪横行、残害百姓。天神为了拯救人类,命自己的儿子格萨尔下界投生、降伏妖魔、救护生灵、抑强扶弱,作黑头人的君长。格萨尔投胎于人间,长大后征魔除妖,抵抗外族侵略,惩治叛国贼,与欺骗人民的喇嘛作斗争,闯入阴曹战胜冤枉好人的阎王,使藏族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本文将谈谈我对《格萨尔王传》中说唱艺术的感想。
关键词:藏族;格萨尔王;英雄史诗;说唱艺人;扎巴老人;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长达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讲述了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故事。史诗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学科的知识,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一. 格萨尔王传说唱概况
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艺人,藏语叫“仲克”。演唱时头戴四方八角、插有13种鸟毛的帽子。有的用牛角琴伴奏,也有的边说唱边挥舞彩箭,大部分演唱者则只用眼神和手的动作配合说唱制造气氛。说唱的文体为散韵结合,讲述故事用说白,人物的对话或独白用唱。故事中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基本调,有的刚健浑厚,有的缠绵委婉,各自适应于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也渲染了故事的传奇色彩。
格萨尔王,相传是连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戍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自幼家贫,于现阿须、打滚乡放牧,由于叔父间离,母子泊外,相依为命。16岁赛马选王并登位,遂进住岭国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格萨尔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格萨尔去世后,岭葱家族将都城森周达泽宗改为家庙;其显威迭事和赫赫功绩昭示后人不断。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于公元1790年在今阿须的熊坝协苏雅给康多修建了“格萨尔王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原址处重建为“格萨尔王纪念堂”。格萨尔纪念堂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四周以墙相围,堂正中塑格萨尔王骏马驰骋的巨像,背塑十三畏马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大佛,其左右两边分立将士如云及烈女翩翩。整个纪念堂庄重典雅,雄奇壮观,实乃凭吊览古的盛殿。
格萨尔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早在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我国有雪域之称的西藏草原、风光绮丽的青海湖边、巍峨的日月山下、丝绸古道的陇原大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美丽的孙雀之乡云南等省区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人民依然怀念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在很早以前,岭国出了一个穷孩子,起名叫角如,这个孩子在奇异境界里诞生和长大成人。在岭国英雄云集,赛马争夺王位时,力战群雄,得胜称王,尊号为格萨尔。藏语称甲吾格萨尔纳特或格萨尔阿种。格萨尔王一生,充满着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惊涛骇浪,为了铲除人间的祸患和弱肉强食的不合理现象,他受命降临凡界,镇伏了食人的妖魔,驱逐了掳掠百姓的侵略者,并和他的叔父晁同——叛国投敌的奸贼展开毫不妥协的斗争,赢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与幸福。
在语言修辞上,《格萨尔》引用了数不胜数的藏族谚语,全书所容纳谚语的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有的原文引用,有的还经过加工,如:春三月若不播种,秋三月难收六谷;冬三月若不喂牛,春三月难挤牛奶;骏马若不常饲养,临战逢敌难驰骋。虽饿不食烂糠,乃是白唇野马本性;虽渴不饮沟水,乃是凶猛野牛本性;虽苦不抛眼泪,乃是英雄男儿本性„„ 二.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
藏族著名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主要是依靠说唱艺人的口头流传才得以传承。艺人是史诗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若没有这些说唱艺人口头的故事创作,也就不会有《格萨尔王传》这部长诗。《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分为神授艺人、圆光、伏藏、吟诵、传承等。许多有突出成就的格萨尔学专家和学者,他们将研究视角转向神秘而抽象的神话及经由一场奇特的梦境而转变为著名的神授说唱艺人,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但至今仍未完全揭开格萨尔神授说唱艺人的神秘面纱。按照传统的说法,《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托梦艺人”,也叫神授艺人,这类艺人是通过做梦学会说唱《格萨尔王传》故事的;二是“顿悟艺人”,艺人是因偶然的机缘,忽然醒悟,学会说唱;三是“闻知艺人”,这类艺人自称自己没有得到“神”的启示,缘分浅,是听别人说唱后学会的;四是“吟诵艺人”,这类艺人能识字,可以看着本子说唱;五是“藏宝艺人”。这类艺人很有些神奇色彩,他们心里藏着宝贝——《格萨尔王传》故事,他们能够像矿工从深山把宝藏挖出来一样,把《格萨尔》故事书写出来;六是“圆光艺人”,这类艺人在说唱时,先拿出一面铜镜,放在香案上,先念经祈祷,然后对着铜镜说唱。据说他们能从铜镜看到格萨尔大王征战四方的英雄业绩,离开了铜镜,什么也讲不出来;七是叫“掘藏艺人”,是“挖掘格萨尔故事的人”。按照传统的说法,神佛显灵,或前辈高僧大德将《格萨尔王传》经典藏于深山岩洞,或其它十分隐秘的地方,以免失传,这叫“伏藏”;能将这种“宝藏”挖掘出来的人,被称之为“掘藏艺人”。说唱艺人把自己的巨大说唱能力归于“神授”是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涉及到的是格萨尔艺人的创作观。艺人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说唱是在搞艺术创作或是在编故事。恰恰相反,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叙述历史,是在讲述格萨尔大王真实的故事。说唱格萨尔的故事是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也就成了他们终身不渝的责任„„
艺人把自己的才华归于“神授”也是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过去,僧侣文化作为绝对强势统治藏区的时候,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是很低下的。他们往往混迹在牧场村头,市井街巷,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偶遇富贵人家邀请,生活才有可能改善。艺人打出“神授”的旗帜也在为自己壮胆增色,以防被欺,方便在民间云游说唱。时代不同了,达哇扎巴这些年轻的优秀格萨尔说唱艺人,再也不用去为生活奔波了,作为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最后的说唱艺人,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重用。对于格萨尔说唱艺人来讲,说唱英雄格萨尔大王的故事是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作为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是人类文明璀璨的结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二.格萨尔王传中的扎巴老人
随着西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藏族文化艺术的发扬得到了广阔的空间。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说唱艺人们也有了施展本领的机会。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以后,国家采取了保护抢救优秀文化措施,全国掀起了文化热潮,西藏文化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公元1906年,扎巴出生于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宗的一个农奴家庭。和父辈一样,生活的苦难落到他身上。为了还清父母留下的债务,他当了整整三年的佣人。
扎巴和一对贫苦农奴姐妹生活在一起,并生有七个儿女。在旧西藏,苦于生活的压力,他们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从昌都到拉萨,从拉萨到山南,再到阿里,处处留有他艰辛的脚印。在常年的乞讨生活中,三个孩子先后因冻饿而死。甚至他的其中一位伴随多年的妻子也因生活的困苦离开了人世。他的恶梦远没有就此结束,另一位妻子和俩个儿子也相继离他而去。
妻儿的离开和十几年的乞讨游吟生涯,使老人家感到身心疲惫,他多么渴望有一个能够自己安心养身的小家庭。后来,他在林芝加入了养路队伍的行列,成为一名养路工人。退休后,老人与两个女儿和女婿生活在一起。党的关怀坚定了老人说唱格萨尔的决心,他不顾身体多病,争分夺秒地说唱录音,在短短几年里共说唱了《巴嘎拉王》、《霍岭大战》、《羌岭大战》等25部史诗,完成了998盘磁带的格萨尔故事录音工作。如今,扎巴老人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他走了,留下满满一屋子的磁带和一部长篇史诗《格萨尔》,满怀幸福的走了。
扎巴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给农牧民说唱,大家听得有趣,他也讲得起劲,从听众的神态、发自内心的感叹和热烈的反应,扎巴老人可以忘记自己的存在,和大家一起回到遥远的古代,生活在史诗世界之中。每次讲完,听众都久久不愿离去,而他自己也为故事内容所感动,常常有欲罢不能的感觉。所以扎巴老人对格萨尔王转的贡献是巨大的,如过没有他的传承,藏族的史诗就不会流传至今,他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留做出了巨大贡献。
1,网店托管的概念
网店托管,顾名思义就是将网店技术操作部分全部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其中包括淘宝网店装修,淘宝运营策划等。
而网站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归企业所有,企业只需要把自己的设想和要发布的信息及要达到的目的提供给网店托管的技术人员。剩下的一切工作则由他们来完成。实际上网店托管相当于企业的一个下属部门,网店托管将指定专人随时听命于企业的指示。并随时与客户交流,来满足客户对网店的要求。随时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完善和更新网店。
所谓网店托管,是指企业已经有自己的网店,在不想或者没必要请一个专业人员来更新、维护和推广网店的情况下,把网店委托给第三方管理,由第三方代为更新、维护和推广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企业获得专业的一系列的网络服务,还为企业方节省一个或多个专业技术人员不菲的费用支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2、网店为什么要托管
网店弄好后,要想真正让网店产生效益并不容易,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单纯的把网店放到网上任其自生自灭几乎不可能产生效益,只会淹没在千千万万个其它各行各业以及同行业网店中。在当今社会,得网路者得天下,网络推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并且要好好把握时机,一担时机错过,您将花费几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时间和金钱也无法挽回企业因此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作为一个企业,对充分利用网店来拓展业务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如何贯彻执行来达到自己的预期,方式众多,如一个月花两三千块的工资请专门一个人来维护管理,或由公司现有人员只对网店做一些简单的管理,出现什么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网店日新月异,公司缺乏对专人的培训,使得请的专人对网店认识的不足和技术滞后,不能完全激发网店作用,您最好请专业的网店托管公司来这您服务!彻底解决您的后顾之忧!
3、网店托管的类型
网店托管根据企业的需求不同和企业内部专业人员的层次不同可分为完全托管和专项托管。
1、完全托管:
在网店建设完成后,将网店的持续工作完全委托给第三方管理维护,包括网店优化、网店装修、网店维护及网店推广。企业只需及时跟踪客户留言及客户订单等客户反馈的信息,适时关注客户需求,把网店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极限,充分发挥网店的作用,避免资源的浪费。
2、部分托管:
【谈谈钱议论文】推荐阅读:
谈谈论述型议论文的写作06-11
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06-30
谈谈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9-07
谈谈“抄袭”一作文09-08
谈谈人事行政工作09-26
请你谈谈对11-20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11-23
谈谈教育创新及12-08
谈谈对孔子孟子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