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共8篇)
中文摘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展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道路。
一、前言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个相对崭新的教育领域,它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并逐渐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教育领域。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使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生相伴,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其所揭示的规律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运用,对规范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历史还不长,理论探索还不深入,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还很严重,许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还亟待研究解决,许多研究也还停留在一般现象、经验的层面上。因此,如何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深入地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世界各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60年代以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尽管进步不是太明显。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职业教育学生占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数的比例为5.3%,阿拉伯国家15.3%,远东及太平洋13.6%,南亚1.5%,拉美及加勒比26.3%,欧洲26.7%,世界平均13%。情况表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同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也就是收入水平和中等教育水平越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反映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受着外在和内在需要的拉动。撒哈拉以南非洲自60年代以来,南亚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下降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国别间的差距也很大,高的达到60%以上,如德国、部分东欧国家及个别拉美国家,低的不足10%,如一些非洲、南亚国家及个别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强劲的国家和地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对促进就业增长起的关键作用。欧盟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失业的风险就越小,青年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长的人,1995年欧盟国家20—2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22%,而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14.1%。在30—5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11.4%,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7.6%,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为4.7%。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年轻人的职业教育被视作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宽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
2.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时间,提高学生普通教育水平,兼顾升学和就业。高中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各国高中阶段大致有这样四种办学模式: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举,普高和职高二分制(含双元制模式)、普高占主导和综合高中占主导。在高中阶段办学以综合高中为主流形式的国家都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综合高中主要是解决好高中学生特别是职业定向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分班不分校,一所综合高中一般分为普通班和职业班,两班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就学,不再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都学习相同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定向性课从第二年开设,形成高二分流,比初中后分流推迟了一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处理好职业班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班学生的毕业出路是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允许职业班学生直接或经过补习后报考高等院校,增强职业班的吸引力。瑞典和挪威发展综合高中具有代表性。
3.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改革的重点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4.加强企校结合,发展现代学徒制度。
学徒制是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国家在吸取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学徒制度,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形势,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学徒制培训在增加就业机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学徒制培训。为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传统产业外,一些国家开始在朝阳产业实施学徒制培训。不少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学徒制培训是实现产教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在个别国家它已成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1996年欧洲理事会要求欧洲委员会就“学徒制在增加就业机会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受欧洲委员会委托,1997年荷兰经济研究所提交题为“学徒制在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中的作用:学徒制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报告的结论是学徒制培训对改善青年人的就业前景起着关键作用。1996年欧洲委员会发表《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强调大力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徒制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欧盟各成员国建立学徒制培训网络中心。
5.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概念后,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发展全民职业教育概念,并作为大会的6个议题之一。按照大会的《建议书》,全民职业教育概念是指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习者的需要,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育,增加妇女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转变观念,鼓励男性进入以女性为主导的培训和职业领域,培养男女职业教育教师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
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要拓宽覆盖面,特别是要面向边缘群体、妇女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边缘群众指的是失业者、过早离校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边远地区人口、农村贫民、土著居民、城市贫民、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但不具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劳工,从事有害工作的童工、难民、移民和经历武装冲突的退伍军人。《建议书》指出:“技术教育是使社区全体成员能面对新的挑战和发挥他们社会生产性成员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是实现社会聚合、整合和自尊的有效工具。”《建议书》还指出,实施全民职业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增加投入,实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男女职业教育机会均等,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企业参与。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大环境下的发展现状
1.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法律法规上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这就真正确立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从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看,发展高职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因此,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走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2.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经过近几年探索,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职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这些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已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和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并引导着高职教育不断深化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3.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规模迅速形成。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这种办学体制促进了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方面与本科院校持平或超出,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1999年,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以多种途径发展高职教育,国家决定改革现行管理办法,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职教育。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形成了“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速度;有利于扩大省级政府对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使得地方政府更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和多种机制发展地方高职教育。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5]。目前,全国多数地方都建立了省级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强化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促进了政府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体制创新,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展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根据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拟提出以下若干政策建议: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合理确定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的比例。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的比例差异很大,目前仅有少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和奥地利及部分东欧国家达到60%的比例,象韩国和芬兰在40%左右,而日本仅为24%。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基本是以学校为主的、终结性的教育,缺乏吸引力,供给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高中阶段职教学生比例目前确定在40%左右为宜,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地区还可适当降低,分流的重点放在高中后,其他地区则放在初中后。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教育作为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有关政策,等值承认职教和普教学历资格,允许优秀的职教学生报考普通高等院校,打通、拓宽职教出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持续保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
——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理顺办学管理体制,加大地方统筹力度,形成以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和职业高中为主的办学模式,逐步将中专、技校调整合并为职业高级中学,同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同现代比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增加适应性。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议,开发编写面向21世纪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要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开辟就业的新途径。注重环保教育和外语能力的培养,了解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加快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步伐,形成和完善重点和一般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网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同国外联合培养培训职教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师全面素质。
——加强产教结合,发展现代学徒制培训,逐步扩大实施规模,争取到2005年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接受现代学徒制培训的比例达到5—10%,提供实训的企业要录用其中大部分学生,建立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强有力联系。同时借鉴国外经验,以法律的形式硬件约束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设施和人员。参考文献: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句话:办学目标的全球化、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不仅着眼于学校、国内, 而且立足欧盟、放眼全球, 紧跟欧盟和全球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 把学校、教师和学生放到欧盟和全球的环境中熏陶和磨炼。以下两方面, 尤其是“双元制”办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1.“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 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 意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 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1]
在“双元制”教育中, 德国的企业担负着职业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在某种意义上, 企业的职责比学校的职责更重要。
首先, 企业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 大约6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大约40%的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从中可以看出, 企业的技能教育是“双元制”的主体,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是服务于企业技能教育的。
其次, 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 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的来源渠道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其中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 (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 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 。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 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但“双元制”中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 企业除了负担自己的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 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学费、实验费用和生活费补贴。给予学生的生活费补贴多少与具体的行业有关。
2. 政府与行业协会参与管理。
“双元制”教育中的管理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各行业协会进行考核, 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和培训的三层负责制来进行的, 即“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部分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 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 考核与证书颁发, 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 等等, 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由州政府负责管理。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等要求。“双元制”中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各州的文教部制定, 它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的理论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实践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企业培训教学要按照联邦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 包括确定教育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但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根据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相应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主要为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办培训中心或学校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 上世纪60年代获得较快发展。社区学院是被美国各州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颁发的最高学位是学士, 主要招收走读生, 学生所支付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远远低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据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 美国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44%, 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 开放性办学。
当今美国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欢迎。据统计, 它培养出来的学生75%能迅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这是社区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美国社区学院的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显现在各个方面:首先, 它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而且具有开放性的特色。由于科技不断进步, 经济发展极为迅猛, 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社区学院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极其重视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 以及人才需求的预测, 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 及时增设社区需要的专业、课程, 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专业;同时在课程中经常纳入最新科技成果内容, 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2]
2. 重视实践性教学。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普遍建立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安排上以实际应用为方向,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和活动。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美国的社区学院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特别是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它们通过聘用兼职教师的办法来解决并保证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师的比例。通常情况下, 社区学院的教师主要承担通用课程的教学和日常教学管理, 承担实践课程所需的大多数教师一般都通过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外部人员兼职, 这些兼职教师都是从社会、企业各部门中聘用的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校企合作。
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 社区学院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与企业协作教育, 为企业培训职工, 以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方式, 对学生本人而言, 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而言, 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扩大未来可供选择的高素质新增劳动力来源;对学校而言, 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地和人力等教育资源, 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社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三、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美两国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 转变教育观念, 加大经费投入。
我国长期受着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重“学”轻“术”,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根深蒂固。要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短时间内是有一定困难的, 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是复杂的、艰难的。当前,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 办学条件好一些的专科院校差不多都在努力升本科, 带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大学”之类的院校也在想方设法去掉“职业”二字。避开“职业”, 攀附普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剩下一些本来办学条件就差的学校早已困难重重, 哪有精力和热情去深化改革。在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方面, 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采取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拨款为主, 社会和企业合理负担为辅的经费投资体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虽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但有限的拨款对于学校建设与发展来说, 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 政府要舍得花钱办教育, 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支持, 解决高职院校维持与发展的经费问题, 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 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已与地方经济融为一体, 院校与企业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院校融入社区 (即地区) 经济, 面向社区、服务社区, 发展社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院校根据当地经济特点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 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3]当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参差不齐, 绝大部分地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十分薄弱, 企业与院校缺乏沟通与联系, 从而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首先, 企业对所需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 “人尽其才”、“量才录用”的意识没有形成。有的企业甚至认为:现在到处都有大学生, 何苦还用高职生。不只造成企业的“学历高消费”, 同时未能做到“人尽其才”, 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损失与浪费。其次, 多年来, 企业长期受到“国家培养, 我用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 从未意识到企业还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与责任。最后, 多数企业目光短浅, 没有意识到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 而是错误认为: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妨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要改变我国落后的职业教育现状, 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广泛实行产教结合, 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指导院校的教学工作, 帮助院校随时展开专业教学论证, 研究专业课程设置, 或调整教学内容, 或更新培训计划;院校还应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充当学院的兼职教师, 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企业向学校提供劳动力市场和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 院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大军, 两者互为依托, 共同发展。
3. 实践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 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能力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从各环节上予以保证。专业的设置要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相结合, 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和指导,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修改。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 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下大力气搞好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 还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全体教育者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党庆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简介[J].职业教育, 2007.12, (A) :7.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277-27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违纪行为;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使得处于社会转型期内的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信仰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中违纪现象甚至有攀升的趋势,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措施,应对新形式下的大学生违纪行为,同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措施,预防和减少高职院校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是当前大学生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违纪问题现状
笔者通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出发,初步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违纪行为分为三类:首先是学习方面的违纪行为,例如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行为。值得强调的是,近几年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愈演愈烈,已经蔓延成一种普遍现象,而且与之前打小抄的作弊方式有所不同的是,目前很多学生作弊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由个人作弊发展成为团伙组织,作弊手段纷杂多样。其次是男女关系违纪行为,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各大高校对男女同学恋爱采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是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交往观和生理卫生知识,导致了许多无法补救的恶果,对自己的人身健康和校园风气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再次是触犯法律的违纪行为,如打架斗殴、盗窃、赌博、吸毒、传销等行为,这些违纪行为性质最为恶劣,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而且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是需要采取果断措施严厉制止的违纪行为。
二、高职院校学生违纪的主要原因
1.自身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违纪行为的关键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踏入大学大门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同时也失去了方向和动力,没有铺天盖地的试卷作业和逼迫自己学习的老师,很多学生就把大把的时间用于吃喝玩乐上,最终导致违纪行为。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素质与本科院校相比相对较差,学生自觉性不强,这一情况尤为明显。此外,由于缺乏基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在特殊情况下缺乏自控能力,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也是很多学生违纪的主观原因之一。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由于一些教师教育思想有失偏颇,过于重视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松动和心理的失衡。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较为宽松,虽然有各种规章制度,但是全凭学生的自觉性而不积极监督落实,规矩形同虚设。对于课堂、考场和宿舍的管理也并不严格,对于学生的逃课、作弊、夜不归宿、校外租房等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使得学生有机可乘。
3.家庭和社会原因
社会风气不正、道德水准下降,是造成大学生违纪行为的重要诱因。伴随着经济繁荣而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侵蚀着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这些污浊不堪的歪风邪气使原本天真活泼的高职院校学生陷入了思想的泥淖之中,各种自甘堕落的违纪行为也就跟随而来。除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环境也是造成高职学生违纪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得这些独生子女目中无人、自私自利,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另外家庭离异导致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在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具有自暴自弃、冷漠残忍的性格,这些学生最容易发生违法乱纪的过激行为。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违纪教育的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素质
高职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调查工作,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念,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通过各种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奋斗心态,调动起高职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法律意识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白人究竟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2.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在管理工作方面,首先要积极向学生落实院系的校规校纪,定期检查,并郑重声明处罚措施,严格按照规矩办事,对违纪学生进行公开、公正的处理,让全校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违反纪律的后果。另外,学校要针对受罚学生展开教育工作和跟踪管理,严慈并济,将学生拉入健康、正常的发展轨道。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违纪学生教育机制
实现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高职院校要积极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学生的最新动态,与家长联手做好学生违纪行为的预防和解决工作。同时,高职学校要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揭发检举学校周边的违法犯罪机构,对高职院校周围的治安环境进行有效的整治,努力为学生塑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丹竹,王卉,对当前大学生违纪违法行为的透视[J].行政与法,2003(5)
[2]闫超栋,高校学生违纪现象分析与探讨[J].教育育人,2005(1)
[3]熊志忠、杨得利,大学生违纪状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地方经济整体水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密切联系,高等职业教育必然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都要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大小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只有当地方经济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充分条件时,高等职业教育才会发展壮大,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壮大是不现实的。同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也受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设施、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等。如果地方经济疲软,提供不了这些条件,或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时,必然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地方经济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层次结构
不同地方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着专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术的密集化,对有知识有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这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考验,进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产生影响。
(三)地方经济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扩大生源、吸纳就业
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居民用于教育的支出一般较高,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接受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较高,这就相对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同时,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人员迫于压力而选择继续教育或培训,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挥其再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条件。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毕业生就业将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导致第一产业毕业生就业人员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毕业生就业人员比例逐步增加。第二、第三产业注重就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将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可见,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应地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地方企业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阵地,以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它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还具有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职业性等特征。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人才的培养标准难以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导致其毕业生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经费的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需改善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模较小,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相对于普通高校,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少,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如科技信息化程度和教学技术的应用仍然相对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由于财力不足,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比较落后,使得培训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师资队伍不合理,缺乏实践性
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上,学科型教师的比重较大,而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都比较低。随着这些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地扩大,对于教师的需求不断地增加,许多教师来自中专、中职、大专等学校,或者是刚刚走出高校校门的年轻人,要么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要么缺乏实践能力。
(四)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缺乏适应性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不相符合,比如专业设置重复、混乱,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甚至简单地套用本科学科专业目录,这种专业设置远离了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也不符合职业教育重实践的特点,且缺乏适应性。由于专业设置缺乏对与市场适应性,导致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造成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
(五)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关系不紧密,校企合作不深入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即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主题,也是直接受益者。而目前,高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高等职业院校注重升学,忽视与企业间的联系,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所需,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明确办学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先明确其办学定位,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训内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市场需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得到改善和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中去,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而在不断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之处,完善自身,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多元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机制
相比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更偏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对于实训基地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就需要较多较好的实训设施,也就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因此,应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多种渠道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用以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设备的更新,改善教学条件。
(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以培养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其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即具备双师型素质。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拥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6]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分期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并定期检查,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技能,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针对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有限的情况,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面向社会和企业外聘专业技能型人才,扩大双师型比例。
(四)对接地方经济,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取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在对市场及岗位需求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适当增加新的专业,对于老专业进行改造,实现其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五)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推力,应打破现状桎梏,直面教育问题,透析并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人才培养与人才凝聚、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教育资源与教育共享、教育创新与教育评价五个方面的国际化定位,从而进一步建设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蕴含中国特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国际化
当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创业新型经济区的设置与崛起,为我国经济社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
唯有明确了发展方向,才能打破桎梏束缚,才能建成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蕴含中国特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因此,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成为我们不得不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思索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转型关键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正处在需求侧转型供给侧的变革进程之中,在这一宏大经济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蕴含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已初步构建,较为成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和强劲的发展态势走向世界,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示范引领。
1.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和体系建设日显突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直接、更为彻底,所创造的生产价值更为显著,这一点已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与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随着市场需求逐渐体现其特有的存在地位与社会价值的。
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法律和社会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不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从属与延展;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发与实施,对我国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与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纵向延伸和培养规格横向发展得到了有效开发与实践。
尤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更是落实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体系建设,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战略层面的支撑。
2.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应用路径日趋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路径探索取得了累累硕果,基本形成了贯通中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应用路径。
能力本位理念、终身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职业能力观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实一体学习理论的日趋完善,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持续性引领作用。
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和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打通和拓宽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培养通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新型校企合作的结晶。
3.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路日益清晰。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掘,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透彻,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实力日益增强。
我国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深化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立足高等教育,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点,不断推进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转变,不断推动市场需求向有效供给转变,不断推进示范、特色和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高效高质发展。
同时,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并在此统领下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教学、评价的驱动创新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变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4.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和创业进程日益加快。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诸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对综合性高级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不容回避。
加快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有效途径,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主流。
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进程,应对发展挑战,顺应时代要求,国家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直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难题,优先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化、国际化,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也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三五”布局改革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重组与优化,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驱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合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尤其在国家经济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主旋律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清现实,查摆缺陷,深入反思,科学论证,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逐渐与经济转型发展相契合,率先完成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大功能。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增长速度的减缓、产能的过剩,整个经济结构正从需求侧管理为主过渡到聚焦供给侧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仍然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之才,除了进行一线生产外难以承担更大的责任,接受职业教育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摘要】随着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互联网、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日益加剧,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高校要发展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引进外国的先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性复合人才
近年来,职业院校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学校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实践操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获得很多荣誉。
一、树立为社会服务意识,紧贴企业生产发展
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国家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互联网、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日益加剧,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就必须紧紧围服务社会这个宗旨,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当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需要改革创新,因该紧跟市场、服务市场。要牢固树立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观念,适应体制转换对学校带来的影响,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市场、适应市场,积极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着力培养学生的技能。
近几年来,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也不断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存量和优势,着眼于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相接合,“传、帮、带”,教学上下结合的立体办学模式,以及质量求稳,发展求活的策略,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种层次的技术型和实用型技能人才。
1.对准岗位设专业,加强需求调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深入到各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通过在不同企业工作的学生反馈所学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度等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社会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专业。以岗位技能要求设专业的目标,要紧跟市场合理灵活开设专业的模式。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源地、录取成绩、性格差异较大等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也作较大突破,除了采用常规教学外,还大胆尝试新媒体教学、行为引导新型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法。校内实习基地方面,尝试性的使用灵活的互教互学的“师徒制”方法,使学生优势互补,并要求学生带着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参加实习学习,学员们学以致用,解决了许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题,让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岗位的工作。
3.增加设备投入,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的实习条件。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就是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它必须要以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解决好技能培训、实习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也捉襟见肘。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忽视职业教育的真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加强岗位能力培养。不断的更新教学设备硬件及软件,使实训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职教团队
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使培养对象获得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的习得,除了要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外,还必须要有过硬技能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的硬件可以通过用钱在短时间内买到,而过硬的教师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阔教师眼界。要加强和国内外大型企“校企”联合办学,在合作期间,要培养大量的教师。为了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保持稳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国内外(职业教育较好的)合作机构,把教师们送去各大型企业培训、进修,到国外培训。使他们开阔了眼界、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距离。
2.积极参加各种大赛,促进教师提高水平。提高教师的技能,每年都要主办各种不同的职工技能大赛。这既是我们了解企业需求的好机会,又是我们要求教师提高技能的好时机。
3.积极参与企业实习,提升教师技能水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是以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积极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如参与企业的数控机床改造、见习企业的工段长、车间主任、现场工艺员等,使教师们在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指导学生必要的技能。
4.对专业教师进行“双师型资格”、“双师等级”资格认定。学校要开展名师工程建设,坚持每学期评出名师,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在师德、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教研能力、协作精神、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以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训质量。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概括起来,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数理统计法和会计法。
(一) 数理统计法
国外采用数理统计法核算教育成本的研究多与成本分析联系在一起, 纯粹研究教育成本核算的文献很少。Coombs和Hallak (1987) 所做的教育成本分析, 是利用数理统计法对统计调查获得的教育经费及相关资料做简单的分类和计算, 然后进行算术处理, 从而得出相应的教育成本。
我国用数理统计法核算教育成本的研究不多。韩宗礼 (1988) 是我国较早关注和计算教育成本的学者。他利用统计数据对全国及部分地区的学生和高校教育成本进行过计算, 并在计算时考虑到了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问题。朱学义 (2005) 核算出一个1999年本科毕业的22岁的大学生全部的教育成本为23.4万元 (含机会成本) 。成刚 (2006) 采用二次成本函数模型, 使用事业支出度量总成本, 选取教育部直属的68所院校的资料进行研究, 得出2001~2004年分学科教育成本。
笔者认为, 数理统计法的最大好处是利用统计资料建立数学模型, 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教育成本数据, 还可以估算出教育的机会成本。这一方法的弱点是所得到的教育成本数据不准确, 作为统计指标的教育经费, 包含了一些不属于教育成本的内容, 又缺失一些应该计入教育成本的项目。
(二) 会计法
会计法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法、会计调整法、作业成本法。
1. 会计核算法。
这是指利用会计系统, 通过设置科目、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耗费来计算教育成本的方法。在该方法下, 根据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方法的不同, 具体有两种思路:一是双轨制核算;二是单轨制核算。
(1) 双轨制核算。王耕 (1988) 提出:在同一会计主体内, 同时采用两种会计原则、两套会计制度进行双轨制核算, 分别反映教育成本和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日常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组织明细分类核算, 期末 (或定期) 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 通过调整表编制进行必要的账户调整, 使总账与明细账在现行制度下保持一致。袁连生 (2000)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总账、明细账双轨制核算的设计思路, 即在涉及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上, 总账和明细账都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其余业务的核算仍遵循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按这一设计, 除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外, 为核算教育成本, 还需增设一些总账科目和相应明细科目, 如“教育成本”、“公共费用”、“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由于按双轨制核算思路, 仅涉及教育成本的业务才采用权责发生制, 而教育成本与现行会计制度中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的核算密切相关, 为减少工作量, 可将教育成本核算与教育事业支出核算结合起来。对于大多数支出业务, 根据相同的原始凭证, 一方面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记入“教育事业支出”总账及相关明细账, 另一方面记入“教育成本”或其他成本总账及明细账。到学年末, 将公共费用按合理的标准分配到各教育成本对象, 并使全年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在“教育成本”总账和明细账上反映。通过结算“教育成本”总账和明细账, 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教育产品的成本。
双轨制核算解决了现行会计制度收付实现制与成本核算所要求的权责发生制之间的矛盾。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部分教育成本科目的记账凭证只登记借方金额, 不登记贷方金额, 属于“单式记账”或“三式记账”, 不符合常规记账方法; (2) 只核算教育成本而不核算院校的损益, 导致“教育成本”账户的余额无法结转, 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院校的财务状况; (3) 只在学年末分配结转教育成本, 成本核算与会计分期不一致, 无法做到对各单位成本进行及时管理和控制, 导致成本核算与管理相分离。
(2) 单轨制核算。对于教育成本核算还有一种改革性的思路, 就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明确规定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将成本核算作为院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按这一思路, 高校会计核算向企业会计核算大大靠近, 会计科目设置、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会计报表设计都会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有较大差异。高校的各项经济业务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日常核算, 费用支出在“教育成本”等科目进行账务处理, 便可以实行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
实行单轨制核算,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是提供系统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最佳办法。但是单轨制核算要求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目前情况下条件还不成熟。
2. 会计调整法。
这是利用现有的财会资料与非财会资料, 按照成本会计的要求进行数据转换调整、计量教育成本的方法。国外利用高校现有会计资料调整计算学生教育成本的研究成果很少。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有一些学者尝试用会计调整的方法计算学生教育成本。曹方、谢玉英 (1994) 根据高校会计数据计算过广西大学1980~1993年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教育成本。虽然他们没有考虑科研支出、学生资助以及我国特有的教职工福利费用等问题, 但教育成本中包含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崔邦焱 (2006) 在现有的会计制度框架下, 采用会计调整法对四所高校2002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成本进行了核算, 得出由付现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影子成本三个部分构成的教育成本。这种教育成本核算涉及固定资产折旧、福利费用调整、科研经费等公共费用分配、不同层次学生费用分配等复杂问题的处理。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不改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通过对现有的会计资料进行调整来核算高等教育成本的会计调整法是一种比较简便、可行的方法。从理论上讲, 既然能核算出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教育成本, 也就应该能够核算出同一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3. 作业成本法。
这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 核算作业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
我国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唐恒书、任晓平 (2004) 认为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教育成本非常必要, 并初步提出了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设想。朱小平、林钢、宗文龙 (2004) 及王博 (2006) 、龙力钢 (2006) 等学者提出将高校作业分为主要作业和支持作业, 并将支持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直接作业, 将直接成本与支持作业总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吴赛英 (2006) 进一步将资源分为13项、资源动因分为7项, 将各项资源耗费分配计入本作业中心, 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分配率, 将作业分配至不同专业、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 核算出教育成本。
笔者认为, 虽然学者们对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 但在现行会计制度以及目前的管理水平下, 多数作业成本动因的数据都难以获得, 若运用作业成本法, 将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反而使核算成本加大,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作业成本动因选择较少, 又失去了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二、总结
笔者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多数只是立足于理论的探讨, 只有崔邦焱计算过几所综合性大学的年生均教育成本, 牟伟计算出一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成本,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目前还是空白。虽然部分学者尝试着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但比较笼统, 难以提供分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成本的信息, 尤其是关于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年生均教育成本信息。从决策需要的角度来看, 院系成本和专业成本是非常有价值的成本信息, 缺少院系成本和专业成本信息会大大降低教育成本信息的使用价值。另外, 有些学者设计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体系要么过于简单, 要么过于复杂, 可操作性不强, 应用价值不高。
从几种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来看, 数理统计法的好处是可以低成本短时间内核算出教育成本的数据, 但准确性低, 成本数据使用价值低。单轨制核算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最好的方法, 通过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成本核算制度, 可以获得系统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但高等职业院校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有赖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整体改革, 且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本身会增加管理成本, 因此在近期内还难以推行。双轨制核算最大的缺点是“三式记账”, 不符合会计记账规则, 且实施成本高。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能较好地解决共同性费用的分配问题, 能够核算出院系成本与专业成本, 且核算出的数据准确性高, 但作业成本法对各项管理工作要求高, 需要使用大量的成本动因, 在当前高校还没有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情况下, 多数成本动因可获得性较差, 故该法应用价值较低。会计调整法则基于准确系统的会计资料, 按照成本核算原则对会计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 因此得到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准确。采用会计调整法核算出的教育成本信息基本能为政府制定学费标准和经费拨款提供依据, 帮助学生家长了解教育成本信息、做出教育投资决策, 为高校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和决策服务。因此, 选择会计调整法核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袁连生.教育成本核算探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崔邦焱.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计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耕.高等全日制院校教育成本计算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 1988;3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异军突起,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订单教育成为市场生存中所探索的种新型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它也成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教育方法和教学实践的突破,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着深化与改革。艺术设计订单培养是由企业提出招聘人才的标准,数量和培养方式,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签订的合作协议来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实践,提供人才上岗。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呈现出勃勃生机。近十几年来,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速,高职教育的投资比重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百分之50,但是,仍然有诸多教育误区的存在,本文针对艺术设计领域浅谈一二。
1.在思想认识上,高等职业院校老师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没有赋予创新精神的意识。学生基本是在苦学,没有体现出实践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整个教学的设计主要是理论讲解,相信书本,脱离实际现象较多。因此,在这种办学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基本属于作品基本雷同,缺乏闪光点的现象较为普遍。
2.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离。高等职业院校长期处于对高职教育定位模糊、不科学的生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习惯参照或沿用普通高等院校或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将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支教育,有的甚至就是“翻版”。高等职业型的院校在教学发展设计上,忽略了市场需求,社会变化,学生需求,单式的去培养教育理念中的高素质美术应用型人才,其结果是理论重于实践。学生感到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学校所学知识基本用不上,用人单位还需重新进行上岗培训,部分学生甚至面临失业。因此,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突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就成为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个重大项目课题。
新型办学模式——订单教育和短期培训
所谓“订单教育”,就是指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双方签订合作契约后,由契约双方根据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计划,参与学生就业指导,考核岗位职业素养等整体办学活动的新型教育模式。
1.订单教育和短期培训产生共赢。艺术设计订单教育是以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导向,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供需相呼应;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的需求相呼应;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的标准相呼应。企业的订单促使高职院校开始根据实际需要来把握办学的方向,确立艺术设计教学的准确定位,逐步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市场的需求,专业的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而对于企业而言,有助于获取较为稳定的员工队伍。在院校受教育的期间,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过关,到企业后可以立即上岗,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和培训成本降低,企业赢得利润空间活力运营。作为大学生,感受学习产生的压力,形成实践学习的动力,逐步明确学习和能力训练的目标,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在企业中顺利找到份适合于自身价值的工作。
2.订单教育的签订。我院建筑装饰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开展校企合作,在系部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长期调研,系部领导带领专业教师到多次赴企业考察洽谈,2012年至今先后与山西点石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山西承方印刷广告公司、山西满堂红设计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依照校企合作的要求,参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制符合发展所需的人才。截至目前,已经为山西点石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培养输送几届优秀毕业生,得到企业的好评和家长的赞赏。
3.重视订单教育,与企业多元化合作。根据艺术设计产业的特点,市场对艺术设计领域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少,和其他领域的专业有所不同,因此想要让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唯有加快与企业合作的步伐,推进订单教育和短期培训班的运行,保持与市场的竞争才能把艺术设计订单办学模式做好,做出成效,形成健康有序的循环。面对部分企事业单位对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量较少的情况,作为院校可以进行专项服务的短期培训,比如,对企事业单位里美术宣传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而大型的企业和工艺美术厂通常需要较多艺术设计类人才,我们可以着力打造“订单教育班”,入校培训并接受订单培养的教育模式,力求教育培训的社会性与科学性。
订单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艺术设计订单教育想要办出特色,校内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训教学基地就是核心所在,这是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类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体现。为实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各专业教学计划与实践实训课程的结合,我院建筑装饰系先后建立了装饰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模型构造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又成立了平面设计工作室,字画装裱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模型加工工作室。近几年,学院为系部的发展共投资五百多万元,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配备购置专业实践教学的各种设备,提升各个工作室的生产效率。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产学研与生产实战相结合,专业培养与订单教育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发展体系。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校企合作共赢”的原则,我院建筑装饰系运用与企业联合办学和短期培训的订单教育思路,邀请学术委员会专家、行业指导专家、社会活动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分析市场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对愿意开展校企合作的用人机构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以此来促成双方长期有效的合作模式。为此,建筑装饰系与山西点石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协议。企业实训基地的建立,即保证了建筑装饰系师生到企业一线合作实践的机会,又拓展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眼界与实习的需求。
3.培养“双师型”教师。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建筑装饰系部分教师在企业、培训机构、社会团体中都有兼职,建筑装饰系逐步培养出较多的“双师型”教师。全系40名专兼职教师近半已为“双师型”教师,为培养技能型高职院校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院建筑装饰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学生技能教育的培训,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提供优质教学环境的同时也为订单教育铺平了道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是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的计划中,专业教学计划与证书课程考试计划相互交叉,创新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上,使高职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方可顺利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面对人才的输出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选择余地。
4.开展教研探究活动,加强师资的培训与建设。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导,以强化实践操作为特征,积极推进教学实训指导的改革,为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展现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的改革,因此每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就是关键性因素。近几年来,我院建筑装饰系积极开展以加强学生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定期组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学生走进实践课堂,到企业第一线模拟完成实训课程的学习。
高职院校订单教育模式的创新,使教师的职业规划得到了转变,高职教师更加关注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技术短期培训与校企的合作,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诉求不断增强,通过参与企业实践,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从而加快教育模式的改革,促使高职教师以“双师型”为目标导向型发展,逐步弱化理论基础教师与专业指导教师的定位,开展校企合作,共享人才资源库。
【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推荐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制度06-0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06-16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05-28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07-03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10-25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探讨论文09-30
高等传媒职业学院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