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推荐13篇)

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篇1

2.找突破口。题干越长,给的分支越多,往往题目就越简单。因为题干越长,分支越多,也就是给的信息越多,越容易找到突破口。一般的突破口就是一些元素的特性,比如能腐蚀玻璃的单质,自然就知道是氟了;还原性最强的离子,就是硫离子了等等。找到一两个突破口,所要解的结也就很容易解开了。

3.如果实在找不到突破口,在大致范围确定的情况下,大可猜上一把。因为大致的范围确定了,就可以根据题目给的条件猜出几个可能的、常见的、常用的元素或是化合物,再用排除法找到答案。

4.找到突破口进行联想:推断题首先要抓住突破口,表现物质特征处大都是突破口所在,所以考生在掌握化学知识概念点上,要注意总结它的特征。在推断题的题干中及推断示意图中,都明示或隐含着种.种信息。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如物质属单质还是化合物,物质的颜色如何,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有怎样的反应条件,反应过程中有何现象,在生活中有何运用等,同时还要注意表述物质的限制词,如最大(小)、仅有的等。考生看到这些信息时,应积极联想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假设重演,一旦在某一环节出错,便可进行另一种设想。

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篇2

一、有机推断题的考查形式

1.综合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及相互间的衍生关系来推导未知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甚至是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根据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判断反应类型;

3.利用相关有机物的衍生关系及反应类型, 推导生成物并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二、有机推断题的推导过程

1.阅读题中信息, 从题干直接交代中, 从题示框图相互转化关系中, 甚至从所设问题中捕捉信息;

2.解读题示信息, 联系教材知识, 实现知识迁移, 将产物和反应物对比, 以官能团的变化为突破点, 逐级推断, 可正推, 可逆推;

3.选定突破点时, 缩小思考范围, 可适当假设, 再验证, 若结果和信息有一点不符, 则重新考虑.

三、有机推断题的解答关键

1.熟练并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衍生关系;

2.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的方法;

3.平时的学习中也要积累一些“特征”, 往往可以做为“题眼”来突破.

四、高考原题例析

例1烷烃A只可能有三种一氯取代产物B、C和D.C的结构简式是B和D分别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 都只能得到有机化合物E.以上反应及B的进一步反应如图1所示.

请回答:

(1) 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 (2) H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

(3) B转变为F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反应 (填反应类型名称) .

(4) B转变为E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反应 (填反应类型名称) .

(5) 1.16 g H与足量NaHCO3作用, 标准状况下可得CO2的体积是__________m L.

解析:由题意知B、C、D是碳架相同, 只是Cl取代位不同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结构, 而C的结构简式给出了, 则B和D结构简式分别是 (CH3) 3CCHClCH3和 (CH3) 3CH2CH2Cl中的一种, 两者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均可以发生消去反应, 生成 (CH3) 3CCHCH2其中B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醇F, F被氧化生成的G能发生银镜反应, 则G是醛而不是酮, B只能是 (CH3) 3CH2CH2Cl, 生成的伯醇F才符合题意.G发生银镜反应的生成物在酸性条件下恢复羧基.H是一元羧酸, 其结构简式是 (CH3) 3CCH2COOH, 式量是116.则1.16 g H与NaHCO3反应生成CO20.01 mol, 体积在标况下是224 m L.

答案:A: (CH3) 3CCH2CH3其它见横线.

例2环己烯可以通过丁二烯与乙烯发生环化加成反应得到:

实验证明, 下列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环外双键比环内双键更容易被氧化:现仅以丁二烯为有机原料, 无机试剂任选, 按下列途径合成甲基环己烷:

请按要求填空:

(1) 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B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

(2)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反应 (4) __________反应类型反应__________ (5) 反应类型__________

解析:由最后产物是六元环, 而原料只有4碳二烯烃, 则是2分子丁二烯发生环化加成而得

例3烯烃通过臭氧化并经锌和水处理得到醛或酮.例如:

上述反应可用来推断烯烃的结构.一种链状单烯烃A通过臭氧化并经锌和水处理得到B和C.化合物B含碳69.8%, 含氢11.6%, B无银镜反应, 催化加氢生成D.D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 可得到能使溴水褪色且只有一种结构的物质E.反应图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 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C→F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D中含有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

(2) D+F→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 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4) 化合物A的某种同分异构体通过臭氧化并经锌和水处理只得到一种产物, 符合该条件的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有__________.

解析:由题干信息知A生成的B和C不是醛就是酮, B无银镜反应, 说明B是酮.其含氧为18.6%, 则式量为则B的分子式是C5H10O.酮与H2加成得到醇, 故D的官能团名称叫羟基.C转化为F的条件是银氨溶液并加热, 则是醛基的氧化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恢复羧基, 生成F是羧酸.D和F分别是醇和羧酸, (在前面转化过程中, 分子中碳原子没有增减) 两者在浓H2SO4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 生成的G分子中有8个碳原子, 则D和F分子中共有8个碳原子, 其中D中有5碳, F中有3碳.

另外, 醇D在浓硫酸和加热件件下会发生脱水反应 (分子内和分子间均可能) 生成的E能使溴水褪色, 说明是E烯烃, 则D发生的是分子内脱水, 即消去反应, 因为醚类不能使溴水褪色.D生成的烯烃只有一种结构, 说明D只

A的某种同分异构体同样处理产物是一种, 则其分子中双键两端的碳链结构是一样的, 该结构可能有:

高考化学无机推断题考试技巧 篇3

一、无机推断题解题程序

1.认真审题:先迅速浏览一遍题目,抓关键词,从题干→框图→问题,尽量在框图中把相关信息表示出来。

2.找突破口——抓题眼、切入点。

3.大胆猜测(推敲试探)。

4.验证确认(代入检验)。

最关键的是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就是抓“特殊”:特殊的组成和结构,特殊的颜色,特殊的反应现象,特殊的转化关系,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的用途……

二、无机推断题命题特点

1.源于课本,不拘于课本。纵观近几年来的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和各省的自主命题,绝大多数都是题在书本之外,理在教材之中。如2010年上海卷23题“胃舒平”。因此,复习时要通读教材,对照书本,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结合点以及它们在课本中的落脚点。使课本知识整体而优化、具体而细化。真正让自己“带疑读书、以疑促思;寄神入书,书人合一”。把化学课本的知识用好、用活、在应考之时,信手拈来,洋洋洒洒。

2.瞻前顾后,答案在题中。为了检验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者常将重要的信息和解题条件隐含于试题中。将重要信息甚至直接揭示答案的信息隐藏在题给条件中,要反复读题,瞻前顾后,题眼突破、统摄推论。由于不少考生不能发掘隐藏信息,只能败走麦城。如2010年四川理综卷26题。在当前情况下,回避历年高考题的导向性的作用是不可取的。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反应了高考的范围和热点、展示了高考的难度与区分度、揭示了考查的要求和考查趋势,是复习的重要参考。高三的同学要认真做一做近五年来的高考试题,突出高考题的示范作用,以帮助自己查漏补缺、树立信心,检查学习效果、扩大眼界、适应试题的变换。并以此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熟练解题的方法、训练思维的过程。“不吃三天斋,也想上西天”是不现实的。

3.信息繁多,巧设陷阱。文字繁多,信息量大,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同时兼考查理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2009年全国Ⅰ卷29题。解题需要整体阅读、理解找到突破口。把实验与推断综合进行考查;还有,把推断题与计算题进行综合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同时,高考作为另一类战场,为了考查考生思维的求异性、深刻性和敏捷性,命题者住住采取“兵不厌诈”的手段即巧设“陷阱”。题中设置迷惑性信息,要求考生能对题给信息来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

4.翻新再造,常考常新。陈题新用经常发生。优秀的陈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针对性和示范性。如,CaC2在全国理综试题从2004到2010年五年之中,考了5次,而且都是在无机推断题,分值也很高。要充分发挥高考陈题的功能,并不断地进行翻新和再造。通过对陈题的分析与解答,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本质的认识,又能掌握基本解题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错例众评。相反如果着力追求“新颖题”“新意题”“新型综合题”,立足一个“新”字,其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其犬”,淹没了双基和解题基本功的训练。造成了双基不实、眼高手低。因此,题要常解常新。新要新在化学情境上;新在思维的训练上;新在解题的方法上;新在知识的运用上。根据学习目标,针对某一知识点,选择典型的高考陈题进行训练,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分析、多种形式解题。使自己做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无机推断题复习技巧

1.教材优先,抓积累

无机推断题集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于一体,且综合性强、考查知识面广,既能检查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量及熟练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就是:知识的掌握和素材的积累。掌握什么?积累什么?掌握共性知识,积累特殊要点。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结束后,通过反思融会同类知识,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用途”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对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要能够在合上书本以后,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过一遍,才能将这一章的知识形成完整的印象。

化学的知识点十分繁杂,在高三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立体的知识树,做到心中有树,心中有书。每次考试结束后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

2.主干优先,抓经典

扣住主干,要从共性中找特殊,根据记忆规律,共性的东西很容易对大脑形成刺激以至于不容易遗忘,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特殊的内容,而这些特殊的内容往往就是推断题中喜欢涉及到的。如果记住了这些东西,它就会成为题目中最“显眼”的地方,亦即解题的突破口——“题眼”,再根据题意逐步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进而找到答案。如物质推断题中常作“题眼”的知识点:①特征结构:电子式类似于Na2O2型的有CaC2,FeS2等等。②特征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等。③特征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就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电解时阳极产生的气体一般是Cl2、O2,阴极产生的气体是H2。④特殊反应条件:高温条件,高温高压催化剂,催化剂、加热。⑤特征转化关系: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等。

考试是在理解的同时书写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纸面上真实地反映出来的过程,所以记忆联想就显得非常重要。如:电解溶液:首先想到电解饱和食盐水。变价金属:首先想到Fe。工业生产:首先想到硫酸工业制法。又如:各种元素在高考题中对知识的考查功能顺序。(1)非金属:S→Cl→N;(2)金属:Fe→Na→Al。

框图题重点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立足于中学阶段常见物质与反应,要熟练掌握一些代表性物质的基本性质等。扣住主干,夯实基础是求解推断题的前提。

3.整合知识,抓联系

前联后展,最大的好处就是对知识中重要的或者共性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强化记忆。例如:向某溶液中通CO2,变浑浊的溶液有哪些?初中学过澄清石灰水(过量变清)、碱金属族饱和Na2CO3、碳族的Na2SiO3、金属族的NaAlO2、有机物里面的浓苯酚钠。这一些归类后掌握效果就非常好。在讲具有特征结构的微粒的时候,经常列举10e-或者18e-的微粒,但是这些微粒之间有没有能够相互反应的,例如10e-的微粒中能够相互反应而且生成的产物也是10e-的微粒有哪些?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金属单质Na,Fe,非金属单质F2,C,化合物Na2O2,Mg3N2,Al2S3,CaC2。这样把特征性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能在遇到类似的信息时,能将这些知识在一块儿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无机推断题常考点

以下所列的知识点在近10年来的化学高考推断题中呈现率达90%以上。希望同学们在临考的复习中能一一对照来巩固相应的基础,如果某些点的认识不够,建议重温相应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确保该内容的高得分率。

1.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的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存在。

(4)建议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

(5)晶体物理性质比较。

3.阿氏常数与阿氏推论

(1)利用克拉伯龙方程推导“阿氏4推论”,(P、V、T)条件下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体积比、密度比”。

(2)利用克拉伯龙方程计算不同温度或压强下的体积。

(3)熟悉NA常考查的微粒数目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化学能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2)化学变化中的能量交换关系。

5.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2)因能反应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能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4)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5)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7)题设中的“酸碱性、颜色”等。

6.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3)物料守恒中离子与水解产物的综合考虑。

(4)浓度的计算请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表达。

7.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8.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以“高则快”“低则慢”来理解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9.电化学知识

(1)以家庭里的干电池为参照物理顺“电极名称”。

(2)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3)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4)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5)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0.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1.Cl、S、N、X、P、Na、Mg、Al、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总体上借助价态变化的转化反应来认识。

(2)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3)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重点。

(4)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5)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12.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

(2)回顾近几次综合考试的计算题,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干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平衡移动中的“等效平衡”理解(难点)。

五、无机推断题考试口诀

解框图型(或叙述型)推断题是根据物质的转化关系,从其中一种来推知另一种(顺推或逆推),或找出现象明显、易于推断的一种物质,然后左右展开;有时需试探求解,最后验证。但是有的时候在最后的题干中也会有一部分字眼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最后再将推出的物质代入框图或相关的文字表述中看是否合适。牢记:题眼突破、统摄推论;加工整理、记忆文本;解无定法、逆顺不论;合理假设、小心求证。

总之,解无机推断题的基本思想是“给自己一个支点,为了撬动整个地球”。鼓励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之后大胆尝试,大胆猜想。要相信这个时候异想天开,往往能够茅塞顿开;胆大妄为,往往就会大有作为。

高考化学实验题解题技巧 篇4

步骤:原料制备和净化过程→物质制备过程→净化除杂过程→物质收集过程→尾气处理过程

在原料处理过程中,从实验原理出发,找到所需要的实验原料,例如氮气的制备,可以从空气来提纯,也可以采用按盐和亚硝酸盐来制备,还要除去其中的杂质氧气和水。

物质制备过程中,主要考察包括实验仪器的选择和组装,实验试剂的选择和加入的先后顺序。例如氯气的制备,根据实验原理,采用固液加热装置,选用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及酒精灯加热的装置组合;在氨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就要采用直玻璃管通氨气及酒精喷灯加热的装置组合。

在净化除杂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物质中所含的杂质有哪些,每种杂质所采用的除杂试剂以及除杂的先后顺序等,例如在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时,制备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采用的除杂试剂是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先后顺序是先除氯化氢,最后除水。

在物质的收集过程中,分析物质的状态和性质,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收集产物。例如氨气的收集就根据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或集气瓶的导气管是短进长出的方式;如氯化铝的收集,根据其易凝华的性质,在收集氯化铝时,应采用装置浸泡在冰水中的方式来提高收集效率。

做化学推断题技巧 篇5

无机推断题的形式通常有文字描述推断、文字描述与反应式结合推断和框图题等。无机推断题是集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于一体,且综合性强、考查知识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多变、能力要求高、推理严密,既能检查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量及熟练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历年高考中频频出现,且体现出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无机推断题考查内容及命题主要呈现如下趋势:

1.限定范围推断:主要适用于气体或离子的推断,该类题目的主要特点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题目给出的实验现象(或必要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正确判断。解题关键:①审明题意,明确范围,注意题目所给的限定条件;②紧扣现象,正确判断;③要注意数据对推断结论的影响。

2.不定范围推断: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推断。该题目的主要特点是:依据元素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确定有关的物质。题目往往综合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试题形式来看,有叙述型、图表型等。解题关键:见题后先迅速浏览一遍,由模糊的一遍扫描,自然地在头脑中产生一个关于该题所涉及知识范围等方面的整体印象,然后从题中找出特殊现象或特殊性质的描述,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进而全面分析比较,作出正确判断。

3.给出微粒结构等的微粒(或元素)推断题。解题关键:①熟记元素符号,直接导出;②掌握几种关系,列式导出;③利用排布规律,逐层导出;④弄清带电原因,分析导出;⑤抓住元素特征,综合导出;⑥根据量的关系,计算导出。

4.给出混合物可能组成的框图型(或叙述型)推断题。解题关键:解框图型(或叙述型)推断题一般是根据物质的转化关系,从其中一种来推知另一种(顺推或逆推),或找出现象明显、易于推断的一种物质,然后左右展开;有时需试探求解,最后验证。

5.给出物质间转化关系的代码型推断题。解题关键:此类推断题的特点是用代号表示各物质的转化关系,要求破译出各物质的分子式或名称等,看起来较复杂,其实在解题时,只要挖掘题眼,顺藤摸瓜,便可一举攻克。

6.给出物质范围的表格型推断题。解题关键:列表分析,对号入座;直观明快,谨防漏解。

总之,解无机推断题的步骤是:首先,读审仔细读题、审清题意。即弄清题意和要求,明确已知和未知条件,找出明显条件和隐蔽条件。其次,找突破口或题眼通过分析结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和现象特征及特征数据等等,确定某一物质或成分的存在,以此作解题突破口。第三,推理从突破口向外扩展,通过顺推法、逆推法、假设法得出初步结论,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推论是否符合题意。

二、有机推断题

有机推断和合成题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反应条件的选择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用水平,又能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可与所给信息紧密结合,要求迁移应用,因此成为高考的热点。有机推断是一类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的题型,其一般形式是推物质,写用语,判性质。当然,有的只要求推出有机物,有的则要求根据分子式推同分异构体,确定物质的结构;有的还要求写出有机化学方程式。由于有机化学中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而有机物的分子式不能表示具体的物质,因此用语中特别强调写出有机物质的结构简式。

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要求直接推断物质的名称,并写出结构简式;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最后写化学用语。有机推断应以特征点为解题突破口,按照已知条件建立的知识结构,结合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计算、排除干扰,最后做出正确推断。一般可采用顺推法、逆推法、多法结合推断,顺藤摸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希望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化学推断题解题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讨物质组成、构造性质和改动规则的科学,是研发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讨的重要基础。

高中化学知识真的不多,考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非常之少,所以搞突击是可行的。但是,切忌,不要等到临考前再突击,那样神仙也帮不了你。突击也要事先有基础有准备。所以本文告诉你的是,学化学基础的入手点和突击的方向,而不是帮助你直接上考常一定要记住,从现在开始,并持之以恒,那么,这时候就是你胜利的起点。

化学学习的过程是由一系列阶段组成的,阶段与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学习时应掌握好各阶段和各层次间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化学,用好书本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学习好,为我所用。

做化学推断题技巧

一常见题型

1.文字叙述型

文字叙述型是采用文字对化学实验步骤和实验中获得的事实进行描述,根据描述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物质。

2.框图题

框图题是用线和框对所做的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事实进行系统化和简明化的表示方式,它能直观、明了和系统地反应实验过程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的主要实验现象。

二解题思路

高考数学函数压轴题解题技巧 篇6

函数值域常见求法和解题技巧

函数的值域与最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说来,求出了一个函数的最值,未必能确定该函数的值域,反之,一个函数的值域被确定,这个函数也未必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但是,在许多常见的函数中,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的求法是相通的、类似的.关于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许多方法是类似的,归纳起来

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配方法、换元法、反函数法、判别式法、不等式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数形结合法等,在选择方法时,要注意所给函数表达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选择不同的解法。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及解题策略

确定函数的奇偶性,一般先考查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然后判断与的关系,常用方法有:①利用奇偶性定义判断;②利用图象进行判断,若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为奇函数,若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则函数为偶函数;

③利用奇偶性的一些常见结论:奇奇奇,偶偶偶,奇奇偶,偶偶偶,偶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偶奇奇;④对于偶函数可利用,这样可以避免对自变量的繁琐的分类讨论。

2高中数学考试技巧

掌握时间

由于,基础中考能力,所以要注重解题的快法和巧法,能在30分钟左右,完成全部的选择填空题,这是夺取高分的关键。

在平时当中一定要求自己选择填空一分钟一道题。用数学思想方法高速解答选择填空题。

后三难尽量多得分

第二段是解答题的前三题,分值不到40分。这样前两个阶段的总分在110分左右。第三段是最后“三难”题,分值不到40分。“三难”题并不全难,难点的分值只有12分到18分,平均每道题只有4分到6分。首先,应在“三难”题中夺得12分到20分,剩下最难的步骤分在努力争取。

后3题不是只做第一问的问题,而应该猜想评分标准,按步骤由前向后争取高分。

先易后难

所以,只做选择,填空和前三道大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后“三难”题中的容易部分比前面的基础部分还要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志在必得。在复习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情况,如果基础较好那首先争取选择,填空前三道大题得满分。然后,再提高解答“三难”题的能力,争取“三难”题得分20分到30分。这样,你的总分就可以超过130分,向145分冲刺。

3高中数学备考技巧

缺步解答——化繁为简,能做多少算多少,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数学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数学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因为判卷是不只看结果的。

一道大题中第一题的答案是下一题的条件。很多同学在做数学压轴题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第一小题的答案。一般第一小题很简单,第二题很难,有的同学忽略了第一题答案可以作为下一题条件这个重要因素

所以耗时很久也解答不出来。建议考生罗列题目给出的条件时,一定要把第一小题的答案也考虑进去。当然,不是每个数学压轴大题都是这样的,也有很多压轴题的不同小题给出不同条件,希望考生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高考数学压轴题,像一块硬骨头,要敢于“啃”,不要惧怕。数学压轴题往往有两问或者三问,第一问通常比较容易,要做好第一问,同时也为做好后面的问题打下基础。对后面的问题,即使不能够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也要大胆的去做,能做多少是多少,要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4高中数学做题技巧

填空题

填空题和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有许多共同特点:其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等等。不过填空题和选择题也有质的区别。首先,表现为填空题没有备选项。因此,解答时既有不受诱误的干扰之好处,又有缺乏提示的帮助之不足,对考生独立思考和求解,在能力要求上会高一些

长期以来,填空题的答对率一直低于选择题的答对率,也许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其次,填空题的结构,往往是在一个正确的命题或断言中,抽去其中的一些内容(既可以是条件,也可以是结论),留下空位,让考生独立填上,考查方法比较灵活。在对题目的阅读理解上,较之选择题,有时会显得较为费劲。当然并非常常如此,这将取决于命题者对试题的设计意图。

选择题

1)解法多样化:与其他学科比较,“一题多解”的现象在数学中表现突出。尤其是数学选择题,由于它有备选项,给试题的解答提供了丰富的有用信息,有相当大的提示性,为解题活动展现了广阔的天地,大大地增加了解答的途径和方法。常常潜藏着极其巧妙的解法,有利于对考生思维深度的考查。

解答题

解答题与填空题比较,同属提供型的试题,但也有本质的区别。首先,解答题应答时,考生不仅要提供出最后的结论,还得写出或说出解答过程的主要步骤,提供合理、合法的说明。填空题则无此要求,只要填写结果,省略过程,而且所填结果应力求简练、概括和准确。其次,试题,解答题比起填空题要丰富得多。

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篇7

关键词:基本思路,物理特征,反应条件,反应特征,逆向推断

化学推断题是以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载体, 不仅能全面检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能考查学生抽象、求异、发散、收敛, 逻辑推理, 知识迁移, 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抓住题目的突破口, 是解决高考化学推断题的关键。

一、解决推断题的基本思路

简言之:

二、以物理特征为突破口

1.常温下状态:气体单质:H2、液态单质 :Br2、Hg液态化合物:H2O

2.特殊颜色:

有色气体:NO2 (红棕色) 、F2 (浅黄绿色) 、Cl2 (黄绿色)

无色刺激性气体:SO2、NH3、HX

无色无味气体:H2、N2、O2、CO2、CO、CH4、C2H2、NO

溶液中的有色离子:Cu 2+ ( 蓝色 ) 、Fe 2+ ( 浅绿色 ) 、Fe 3+ ( 黄色) 、MnO4 - [紫 (红) 色]。

Br2在水中显黄 (橙) 色, 在有机溶剂中显橙 (红) 色, I2在水中显黄 (褐) 色, 在有机溶剂中显紫 (红) 色。

有色固体: (淡) 黄 (棕) 色固体:Na2O2、S、FeS2、FeCl3;黑色固体:MnO2、C、CuO、CuS、CuS2;

紫 (黑) 色固体:KMnO4、I2; (紫 ) 红色固体 :Fe2O3、Cu2O、Fe (OH) 3、Cu;

有色沉淀:①白色沉淀:H2SiO3、AgCl、BaSO4 (不溶于酸 ) 、BaSO3、Mg (OH) 2、Fe (OH) 2、Al (OH) 3、BaCO3、CaCO3、CaSO3、MgCO3等;② (浅) 黄色沉淀:AgBr、AgI、S;③红褐色沉淀:Fe (OH) 3;④蓝色沉淀:Cu (OH) 2;⑤黑色沉淀:CuS、FeS。

【例1】室温下, 单质A、B、C分别为固体、黄绿色气体、无色气体, 在合适反应条件下, 它们可以按下面框图进行反应:

又知E溶液是无色的, H为红褐色。请回答:

(1) A是___________, B是________, C是__________。 (填化学式)

(2) 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 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物质的特征结构:

10电子微粒可能为:N 3- 、O 2- 、OH - 、Ne、CH4、NH3、H2O、HF、Na + 、Al 3+ 、NH4 + 、H3O +等。

18电子微粒可能为 :K + 、Ca 2+ 、Ar、F2、SiH4、H2S、HCl、H2O2、CH3OH、HS - 、Cl - 、O 22

14电子微粒可能为:CO、N2、C22-

三、以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1.电解:

(1) 电解水、熔融的氯化钠、氧化铝、氯化镁

(2) 盐溶液盐溶液=单质B+单质C+D

推理:A可能是不活泼金属的硫酸盐或硝酸盐, 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

2.需要催化剂 :①氨气的催化氧化 ;②工业合成氨气 ;③SO2+O2;④KClO3制氧气;⑤双氧水分解。

3.需要高温条件:CaCO3分解;铝热反应;水泥和玻璃的工业反应;FeS2高温燃烧;碳参加的还原反应, 比如工业制备水煤气的两个反应 (碳和水, CO和水) , 碳与二氧化硅。

四、以化学反应的特征为突破口

1.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

生成H2: 活泼的金属单质 , Na、K、Mg (加热 ) 、Fe ( 高温生成Fe3O4) 生成O2:非金属单质 (F2) , 金属过氧化物 (Na2O2) , 等金属碳化物:CaC2等;金属氮化物:Mg3N2、AlN;金属硫化物 : Al2S3等。

2.能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单质:Al、Si;盐类: 铵盐等。

3.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物质:

金属单质:Al;两性物质:Al2O3、Al (OH) 3; 弱酸的铵盐 : NH4HCO3、 (NH4) 2CO3、 (NH4) 2S、 (NH4) 2SO3等;

弱酸的酸式盐:NaHCO3、NaHS、NaHSO3等; 氨基酸, 蛋白质。

【例2】有关钴和铁化合物的性质见下表:

用含钴废料 (含少量铁) 可制备氯化钴:Co+2HCl=CoCl2 +H2↑。

试回答: (1) “净化除铁”中, 写出加入H2O2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2) ②步中用Na2CO3调pH≈4的原因是_________。

五、以特殊的转化关系为突破口

1.直线转换关系:

2.三角转换关系:

六、以逆向推断为突破口

各类有机物的衍变关系

推断题融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理论于一体, 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无论推断题属于哪种形式, 解题的关键都是仔细审题, 依物质的特性或特征转化确定“突破口”, 顺藤摸瓜, 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

参考文献

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篇8

其实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抓住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即题眼),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在平时,必须具备一些“有用”的知识,如(仅列一部分):

1. 碳酸盐能溶于盐酸或硝酸,并放出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2.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含Fe3+的溶液呈黄色。

3. CuSO4粉末为白色,但它的晶体——CuSO4·5H2O(胆矾)却显蓝色,但胆矾受热后又会变成白色(CuSO4)。

4. 蓝色絮状沉淀为Cu(OH)2,红褐色絮状沉淀为Fe(OH)3。

5.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两样:AgCl和BaSO4。

下面把初中科学中常见的题型及解法分述如下。

一、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例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 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2) 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一定不含有____,可以含有____。

分析:该类题中往往会有明显的现象特征,解题时就以此为突破口。问(1)中“上层溶液为无色”可推得无“氯化铁”;“白色沉淀”有两种可能:碳酸钙或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问(2)中“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中的“部分溶于”可知既有“碳酸钙”,又有“硫酸钡”;而有硫酸钡时,则一定含有硫酸钾与氯化钡。但整个推断过程中,始终无法确定硝酸钠的存在与否。

所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一定不含有氯化铁,可能含有硝酸钠。

练习: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钙、碳酸钠、硫酸铜、硫酸钾和硝酸钡。现进行以下实验:(1)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得无色透明溶液;(2)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逸出无色气体,所得溶液澄清透明;(3)最后加入稀硫酸,又立刻出现白色沉淀。据上实验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肯定没有 ,可能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

二、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

例2已知A、B、C、D、E、F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1)A+B→C+H2O

(2)C+KOH→D↓(蓝色)+E

(3)B+D→C+H2O

(4)E+BaCl2→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l

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B;C;D;E;F。

分析:其实该类题与前一类题一样,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现象特征。本题的突破口在反应式(4),由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可知:F中含Ba,又F为“白色且不溶于稀硝酸的物质”,故F为BaSO4,之后又可推得E为K2SO4。另一个突破口在反应式(2),因为D为“蓝色沉淀”,故可推得D为Cu(OH)2;再结合E为K2SO4,可推得C为CuSO4。然后在(3)中可推得B为H2SO4,在(1)中可推得A为CuO。

练习:有属于酸、碱、盐的5种常见物质A、B、C、D、E,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1)A+B→C+H2O

(2)C+H2SO4→D↓+A

(3)E+AgNO3→AgCl↓+C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A;B;C;D;E。

三、流程线式推断题

例3现有全透明液体物质A和固体物质B,用其进行实验的步骤和产生的现象如图1所示。

(1)根据上述变化可推断A、B、C、D、E、F6种物质的名称依次是: 、 、 、 、 、 。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C+KOH→ 。

分析:本题的突破口有两处:(1)初中科学中红褐色沉淀仅有Fe(OH)3,据此可断定E为Fe(OH)3,E受热后生成的固体物质B是Fe2O3;(2)由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F的生成特征可知F是BaSO4,经逆推知D溶液中必含SO42-,其阳离子是KOH溶液中的K+。从C+KOH→D(K2SO4)+E[Fe(OH)3]↓的变化中可知C为Fe2(SO4)3溶液,再从A+B→C[Fe2(SO4)3溶液]+H2O的变化中可推出A为H2SO4。

练习:有NaCl、NaOH、BaCl2、HNO3四种无色溶液,某同学仅用一种试剂X溶液(X是一种镁盐)即可将它们一一确定。其实验过程及有关现象如图2。

四、表格型推断题

例4有A、B、C、D、E5种无色溶液,它们是待鉴别的硝酸钙、稀盐酸、硝酸银、碳酸钠和氯化钡溶液。各取少许进行两两混合试验,结果记于表1。表中“↓”表示有沉淀出现,“↑”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现象。据表可以判断(写化学式)A为 ,B为 ,C为 ,D为 ,E为 。

分析:对于本题,不宜用常规的方法来解,我们可用下面的办法来解决:先横向写好各物质,然后在其下方标上与其它物质反应的情况。如下:

然后,看表中A,它与另四个反应中,有两个“↓”,两个“-”,再看图中只有BaCl2有两个“↓”,两个“-”,故A为BaCl2。依此可推得B、C、D、E分别为AgNO3,HCl,Na2CO3,Ca(NO3)2。

练习:a、b、c、d 可能是Na2CO3、AgNO3、BaCl2、HCl 4种溶液中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后产生如表2现象。

则a、b、c、d 依次是()

A. Na2CO3、AgNO3、HCl、 BaCl2;

B. AgNO3、Na2CO3、BaCl2、HCl;

C.HCl、AgNO3、BaCl2、Na2CO3;

D. BaCl2、HCl、Na2CO3、AgNO3。

五、框图型推断题

例5 图3中有A、B、C、D、E、F 6种物质,它们是硝酸铜、碳酸钠、氯化钡、稀硫酸、氢氧化钙5种溶液和单质铁,凡用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间均可发生科学反应。试推断:B是 ,C是 ,F是 。(填化学式)。

分析:这类框图题难度较大,不像我们平时所做的推断题那样有明显的现象特征作为突破口,故这类题常常以与其他物质反应最多或最少的物质为突破口。解题办法如下:先按题中物质顺序写好,然后把能发生反应的两种物质用线相连,找到最多或最少的连线物质,然后用假设法往下做。以本题为例,做法如下:

由图4可以看出,Na2CO3和H2SO4都能与另4种物质发生反应,因此我们用假设法确定:

(1)假设A为Na2CO3时,由图3可知只有D不与A反应,由图4可知只有Fe,故D为Fe,进而可推知B、E 应为H2SO4和Cu(NO3)2中的一种,而C、F应为Ca(OH)2和BaCl2中的一种,由图3可知C与F应该会反应,但Ca(OH)2和BaCl2却不会反应,故本假设不成立。

(2)假设A为H2SO4时,结合两图可知D为Cu(NO3)2,故B、E应为Ca(OH)2、Na2CO3和Fe中的一种,由它们的连线可知E只能是Fe。再由B、C、F的连线可知,F为BaCl2。因为 F为BaCl2,所以C只能为Na2CO3,B为Ca(OH)2。

练习:图5中的A、B、C、D、E、F分别表示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和金属铁,它们之间的连线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试根据图中关系确定A、B、C、D、E、F各物质的化学

式。

六、计算型推断题

例6由钙、硅、氧3种元素组成的某化合物,其元素的质量比为Ca∶Si∶O=10∶7∶12,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分析:设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xSiyOz,则40x∶28y=10∶7,x∶y=1∶1,40x∶16z=10∶12,x∶z=1∶3,x∶y∶z=1∶1∶3,即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SiO3。

练习:足量的金属钠与18.4g甘油(科学式为C3H8O3)发生类似于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逸出了0.6gH2。反应后,除H2外,另一种生成物的化学式为(该化学式中的元素应按碳、氢、氧、钠的顺序书写)。

相信经过上面的分类阐述,对大家一定会有所帮助。其实,不管是怎样的题目,虽然都有一定的解题思路,但“根”在知识,“源”于实践。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能行,积极尝试,任何成功都会来临。■

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篇9

一、立体几何题

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最好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符号问题、钝角、锐角问题)。二、三角函数题

注意归一公式、二倍角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转化成同名同角三角函数时,套用归一公式、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时,很容易因为粗心,导致错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三、函数(极值、最值、不等式恒成立(或逆用求参)问题)

1.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单调区间一般不能并,用“和”或“,”隔开(知函数求单调区间,不带等号;知单调性,求参数范围,带等号); 2.注意最后一问有应用前面结论的意识; 3.注意分论讨论的思想; 4.不等式问题有构造函数的意识;

5.恒成立问题(分离常数法、利用函数图像与根的分布法、求函数最值法);

四、圆锥曲线问题

1.注意求轨迹方程时,从三种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着想,椭圆考得最多,方法上有直接法、定义法、交轨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

2.注意直线的设法(法1分有斜率,没斜率;法2设x=my+b(斜率不为零时),知道弦中点时,往往用点差法);注意判别式;注意韦达定理;注意弦长公式;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

3.战术上整体思路要保10分,争12分,想16分。

五、数列题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数列的单调性(或者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如果是新定义型,一定要严格的套定义做题(仔细理解新定义)。4.战术上整体思路要保10分,争12分,想16分。附:5种数学答题思路

另外,在高考时很多同学往往因为时间不够导致数学试卷不能写完,试卷得分不高,掌握解题思想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找到解题思路,节约思考时间。以下总结高考数学五大解题思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提分。1.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模型去解决问题。同学们在解题时可利用转化思想进行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转化。2.数形结合思想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建议同学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3.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这是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同学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有用。4.极限思想解题步骤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

一、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

二、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

三、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则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5.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篇10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中,材料解析题还出现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将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并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20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高考哲学主观题解题技巧初探 篇11

一、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需要考生自己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思考作出判断。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答题技巧:学生在作答时要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学道理,原则是逐句排查,不放过任何与哲学原理相关的关键字词,原理要宁多不少。

例题:(2015·北京卷)

38.(36分)某一生物学教授将研究课题开发成一款用氨基酸组装成蛋白的游戏,向全球的游戏玩家开放,一个困扰了研究者15年之久的蛋白结构,仅仅10天后就被破解;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在百科全书网站参与贡献内容、修订词条,共同创造和分享海量的知识;百万名网友参与“让爱回家”行动,筹得230个红包和50多张回乡机票,帮助近300个家庭羊年春节团圆。

(1)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连接把自己变成了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用所学的哲学原理说明理由。(10分)

解题思路:这个题设范围虽然很广,涉及整个哲学这本书,但是通过分析材料的内容,还是能够限定范围的。比如,整体和部分、量变和质变、系统优化、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以及联系、发展等。

二、材料是如何体现哲学的某一原理的

这类题的设问有明确的范围,答案要运用给定的原理来分析和阐述材料所涉及的某一问题。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非常清楚哲学的知识体系,对每一个模块的知识范围都要熟悉,否则就会答非所问。

解题技巧:学生审题时要注意不同文字表述的差异。比如,联系观点与普遍联系观,矛盾观与矛盾的观点。文字表述上的差异将直接导致答题范围的不同。学生还要按照“原理+方法论+材料”的格式来作答。但要得高分还要注意,要把原理和材料分析相结合,理论尽量使用教材中的规范语言,避免口语化。

例题:(2015·山东卷)

42.(19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

解题思路:本题是从单元名称出发来限定原理,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物质、意识和它们的关系,客观规律,实践和认识这些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筛选所需原理,实质上就是实践、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运用某一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材料

这类题的指向性很明确,答题时关键在于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答题技巧:为了避免答题不完整而失分,答这类题时,最好根据考查的辩证关系本身包含的几个层次,分别作几个点来答。每个点分别按照“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思路作答。

例题:(2015·山东卷)

43.(15分)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化为心,外化为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肩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责任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2)根据材料二,运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诠释个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6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对这一原理的内容进行分解,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个方面,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促成质变”。然后把这些原理、方法论与材料中的信息结合分析即可。

四、运用某一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来分析材料

这类题的设问,范围较广泛,难度高,主要考查的是哲学四个模块的方法论。它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把握知识点本身,还要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从材料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有效信息,按照一定的条理把它系统地表述出来。

答题技巧:想要答好这类题,可以说功夫在平时。常用于出这种题的知识点就那么几个,在平时做题时注意留心这些知识点都如何考查,梳理出一个基本的答题模式。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出几个要点要求学生掌握,答题时再根据题中材料依次进行判断和选择,按照理论加材料分析的格式分析要点,逐一作答。

高考政治图表题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篇12

图表题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题型。把握图表题的特点, 掌握解答思路和方法, 对于考生增强数据、图表意识, 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甚为重要。

要做好图表题, 其基本思路及技巧是:一审、二比、三关注和四结合:

一审表头, 即分析图标标题。任何图表都离不了标题, 标题往往就是图标材料的中心, 表明了一定的主体处于怎样的状态或是什么内容, 为考生理解中心观点起到了提示语的作用。考生一定要明确各图表的标题, 以便于全面理解图表。

二比, 即横比和纵比。图表的最大特点是纵与横的统一, 答题时不仅要纵着 (竖着) 看, 还要注意横着看。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 把握其内在联系, 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比较的过程中要遵循纵比比变化、横比比联系 (差距) 的解题规则。

三关注, 即要关注特殊年份、注释和联系。一要关注特殊年份的特殊意义。图表中有的年份具有特殊意义, 要注意理解特殊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比如1978年是改革开放开始时间的标志,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等等。二要关注注释。注释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补充说明, 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附注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所以图表如果有附注, 在审题时一定不能忽视。如果忽略了附注, 则不能全面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 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 必然会影响对图表的分析和理解, 在作答时容易丢失要点, 影响得分。三要关注联系。图表题所提供的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文字材料之间往往不是孤立的, 而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的。要根据设问、结合各图表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综合、归纳比较, 把握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材料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并弄清这种内在联系所蕴含的道理。

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篇13

一. 托福阅读推断题常见提问方式

推断题的题目特点(怎样判断是否为推断题)及提问方式

推断类问题的题干中经常会出现infer、suggest或者imply这类单词。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about X?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implies that X...?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1 about X?

二.做对托福阅读推断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这类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的一个观点或立场的理解程度,而这种观点或立场是作者在文章中强烈暗示但并没有明确表明的。例如,如果文章陈述了一个事件的结果,那么推论类问题很可能问考生原因是什么;如果文章出现了一个对比,那么推论类问题很可能问考生其对比的基础是什么。解答这类问题时,考生不仅需要理解作者所写的句子的字面意思,还必须搞清楚这些句子之间的逻辑暗示。(以上内容来自《托福考试官方指南》)

根据《托福考试官方指南》的对推论题的介绍,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类题型考查的能力:对句意的理解和对逻辑的把握,二者缺一不可。

三.托福阅读推断题做题方法及实例讲解

根据真题分析,我们将托福推断题分为两类:因果推理和对比推理。这两类推断题也有相应的答题方法,如下:

因果推理—已知原因C,推结果E(C=E)。考查的是对原因的改写,并不是真正要去做推理。

对比推理—时间对比:时间点前后取反;直接对比:对比项属性取反;比例对比:总量、构成不变,此消彼长。

以上答题方法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将一一给大家举例说明。关于因果推理,其实考查的是对原因的改写,而并不是真的让考生去做推理。比如,原文说「科学家们对这个结论是有争议的」,可以推断出的「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关于对比推理,涉及到时间对比的,时间点前后取反,比如,原文说「工业革命以前,这个国家人口少」,抓住「工业革命」这个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前后取反,则可推断出「工业革命以后,这个国家人口多了」。涉及到直接对比的,比如,托福阅读中涉及到的「机会主义者和竞争主义者」,这二者是对比关系,如果我们说机会主义者属于A,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竞争主义者则属于非A。关于比例对比,比如A和B两个班级的人数一样多,B班的男生人数上升了,我们就可以推断出B班的女生人数下降了。

示例:「Architecture」

原文:Even development in architecture has been the result of major technological changes.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are integral parts of the design of architecture structures. In earlier times it was necessary to design structural systems suitable for the materials that were available, such as wood, stone, brick. Today technology has progressed to the point where it is possible to invent new building materials to suit the type of structure desired. Enormous changes in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construction within the last few generations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enclose space with much greater ease and speed and with a minimum of material. Progress in this area can be measured by the difference in weight between buildings built now and those of comparable size built one hundred years ago.

题目:In paragraph 4, what does the author imply about modern buildings?

A. They occupy much less space than buildings constructed one hundred years ago.

B. They are not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building of a few generations ago.

C. They weigh less in relation to their size than buildings constructed one hundred years ago.

D. They take a long time to build as a result of their complex construction methods.

根据题干中的imply,我们可以明确判断出这是一道推断题。题干问的是:根据文章第四段,关于现代建筑,作者暗示了什么。根据题干中的modern buildings可定位至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即「Progress in this area can be measured by the difference in weight between buildings built now and those of comparable size built one hundred years ago.」,这句话中存在一个比较关系,即buildings built now和buildings built one hundred years ago在规模差不多的情况下的重量有了变化,而这种变化能够体现出建筑技术所取得的进步,可以推断现在的建筑应该是更轻一些(这里属于第一种推断类别:因果推断)。同时根据本段倒数第二句话「Enormous changes in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construction within the last few generations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enclose space with much greater ease and speed and with a minimum of material.」,可以知道建筑材料和科技方面的重大变化使得包围空间更加简单、快速,并且使用更少的材料,那么根据「使用更少的材料」可以推断建筑的重量应该是减轻了,C选项说在规模差不多的情况下,现在的建筑要比一百年前的建筑要轻,与原文表述一致,故为正确答案。文中并未提及与占用空间多少(occupy much less space)的信息,就更不存在比较关系了,所以可以排除A选项,同理也可排除B选项和D选项。

托福阅读中常见的五种题型及解答方案

(1)主旨题。

主旨题有三种:A、作者的意图;B、文章标题;C、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种题一般为第一道题,所以这道托福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就是放在最后做,因为做其他题时,考生会逐步了解文章的各个细节,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对文章个总的理解,最后处理主旨题可谓水到渠成、万无一失。

(2)列举题。

列举题有两种:A、一正三误;B、三正误。

也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一句话列举。根据某个选项的语言提示,回归托福阅读文章找到一句话,这句话包含三个选项的内容;

第二类:局部列举。根据题意,回归文章发现连续两三句话涉及三个选项的内容;

第三类:段落列举。题干语言在某自然段首句重现。这个句子为段落主题句,即三个选项的内容在这段出现,不涉及到其他段落;

第四类:文章列举。选项内容涉及整个文章。一句话列举题和段落列举题有明显的信号词帮助答题,根据题序做题,不必区别对待。文章列举题和局部列举题则应放其他题做完之后再处理。

(3)文章结论题。

文章结论题即根据文章可以推断出下面哪个选项结论是正确的,题干没有任何语言信号词。这种题有以下几种布局:为文章第一道题时,相当于文章主旨题,应放在最后一道题时,有可能针对文章最后部分,也有可能针对整篇文章,但不大可能涉及文章其他部分的细节。所以文章结论题的解题技巧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不一定是面对整个文章。

(4)作者态度题。

作者态度题分为两种:A、局部作者态度题;B、整体作者态度题。

文章最后一道题问及作者态度时为整体作者态度题,它涉及通篇托福阅读文章,要根据整个文章数个语言点串起来的一根主线答题,也就是作者行文的口气。这种题的托福阅读题的解题技巧是考生千万不可以根据某一个语言点答题,因为整体作者态度题不是考核某一个点,而是考整体感觉。局部作者态度题位置比较灵活,往往问及作者对文章中某一个具体内容的看法,题干通常信号请将考生带回文章某一区域,考查考生对某个语言点的理解。有时候,某个选项从作者的表达相悖,因此,做作者态度题时,考生一定注意不要把自己作为读者的分析、观点强加于作者。

(5)文章推断预测题。

文章结构题三种:A、文章前面的段落内容是什么?B、文章下面接着将要讲什么?C、文章组织结构是什么?

推断文章前面的内容立足于文章首句,因为文章首句承上启下,尤其注意首句中诸如this、so、other than之类的结构词。预测下文的内容则分两步走:第一、读文章每段首句,文章每段首句表示文章内容的逻辑走向。如果文章讲述某一事物的两个阶段或方面,下文将介绍这一事物的第三个阶段或方面。所以我们把预测下文内容的题称之为坐标题,即竖看文章每段首句,横看文章最后一句,其他句子是文章所讲内容,而不是下面将要讲的内容,往往选项干扰来自文章所讲内容。至于文章的组织结构题,只需要读文章每段首句即可,因为这些句子是文章框架。

托福阅读如何记录信息

新托福阅读能力是考试主办方重点考察的方向之一。除了在阅读部分考察外,在其他单项中也会出题考察。因此这需要考生们学习更多实用技巧来应对考试的挑战。

然而,对于习惯了传统的纸笔考试的考生来说,托福考试这种以互联网为平台,以计算机为测试工具的考试形式,将严重地挑战大家若干年来养成的阅读方法和习惯,甚至需要考生培养一些新的习惯。其中,阅读过程中的快速笔记就是很重要的一 项。

在人类若干年的阅读实践中,“边读边记”一直是被人们提倡和鼓励的阅读方式。但是,在面对传统的书籍或写在纸上的文章时,所谓的“记”大多数时候都变成了“勾画”和“圈点”。尤其在英语阅读考试中,无论是国内的四六级考试,还是过去的托福以及雅思考试, 考生们都会在读文章的同时“勾画”或“圈点”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点,以便于在题目解答的时候能让答案一目了然。然而,在现在的托福考试中,所有的阅读 ——包括阅读测试部分和其他部分涉及的阅读文章——都需要考生们直接面对电脑屏幕完成,这就使得过去大家已经习惯的“勾画”和“圈点”都无法完成了。

于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同步的快速笔记就成为了托福考试中的一种自然需求。一方面,托福阅读的文章长度在700个单词左右,考生如果单纯依靠自然的大脑记忆,很难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以后记住所有的要点。因此,考生 只有在阅读的同时记录下相关的重要信息,才能在解答题目的时候对文章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有印象,从而减少重复阅读文章和查询信息的时间。另一方面,文章中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通过笔记,考生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和标记这些关联,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都有积极的意义。这个时候,“边读边记”才真正变得名副其实了。

按照ETS的官方说明,托福阅读中涉及的文章都是一些科普类型的文章,它们的结构特征和内容特征是比较明显 的,因此在笔记中需要记录的内容也是可以相对明确的。笔者根据托福文章的特点,归纳出两个需要在阅读时记录的要点:

(1) 主题段和主题句的关键词。托福文章中的主题段和主题句都是参与搭建文章结 构的,因此记录它们中的几个关键词对于把握全文的结构非常重要。同时,文章中有很多的重要信息也会包含在这部分内容中。

(2) 时间和数字。一般来说,出现时间概念的文章或段落通常和时间顺序有关,作者会用不同的时间点串出一条时间线索。而个别数字的出现则意味着这个数字所阐述概念的重要性是不 容忽视的,因此,除非文章中出现了数据堆积的现象,考生都需要把数字记录下来。在记录时间和数字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记录时间的同时要同步记录下该 时间点所发生事件的关键词,二是无论文章中的时间和

数字是什么形式,考生在记录的时候都一律记录成阿拉伯数字,以便于之后做题时的查询。

托福阅读:正确使用TPO的方法

今天说说怎样才能充分的利用TPO来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实这里面所说的理解能力不仅仅指阅读里面所需要的理解能力,在听力项目,口语项目,以及作文项目里都是需要我们的理解能力的。

现在我们能得到的最好的题就是TPO的题,因为它是真题。这套题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准确的显示托福考试的难度,时间,单词量等一系列我们需要达到的标准。这套题对于我们来说要做的,不仅仅把这些题做完了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于大多数考友来说我们仅仅是把这套题最浅层的价值挖掘了出来。就像我们去拜访牛津,如果我们仅仅用照片带回了那些古堡,那么我们仅是带回了他的外表,仅此而已。但是如果我们能去了解它的文化,了解他的管理机制,当然更重要的是它的运作理念,我们才能建立起中国的牛津。TPO亦是如此。

因此如果你备考时间很短,比如说只有半个月,那么对你来说也仅能是把这些题做完,然后再对一下答案,仅此而已。但是如果你还是在仰视这个考试,那么你就应该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

第一步:先把第1、2套TPO的阅读,每套题按规定时间60分钟做完。看看自己的真实水平。

第二步:把这里面所有不认识的核心单词查出来,背熟!

第三步:把整篇文章全都翻译一遍,然后对比一下译文,看看自己到底哪里理解错误。

第四步:将每一道题,而不仅仅是做错的题目,分析到底原文是怎么说,以及原文到底哪一句话得出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如果是这道题你做错了你还要弄清一开始你为什么把这道题做错了,当时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里的第一遍其实没有给你带来任何的提高,但是很多人仅仅做了第一步。这里面给人的英语水平带来提高的,或者说能提升你考试分数的其实是在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接下来就要多自己的水平做一个评估了,如果你感觉正确率在80%以上,同时翻译的正确率90%以上。那么你就应该坚持把TPO当做你准备托福考试的唯一材料。但是如果你没有在这个水平线之上,那么你就应该先做《Barron》或者《托福120分》等辅导材料,拿这些材料重复前面的1-4步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第2步和第3步对你的理解水平提升是最为明显的!一定要坚持下来。

但是如果你能在TPO1、2套能大到85%以上正确率。那么请你再移步TPO8、11两套,再次验证自己的能力,因为Tpo1、2套还是低于真正考试的难度,TPO8、11两套,才基本上是与现行的新托福考试难度平行的。

TPO1、2两套只是一个起步,请牢记这一点!

再接下来我们利用TPO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每次都要把TPO的阅读,每套题按规定时间60分钟做完。保证自己的做题感觉!

第二步:把这里面所有不认识的核心单词查出来,背熟!这是你真正接近新托福考试的关键。

第三步:要么把重点的长难句搞懂,要么就是把整篇文章全都翻译一遍,然后对比译文,看看自己到底哪里理解错误。这个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到底达到什么程度而定,这里面特别提示海外留学生与国际学校里面的学生,这一步特别重要!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就是不注重细节的理解,但是新托福考试一个很重要的考察点,就是细节的考察。

上一篇:2022年度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家乡的小河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