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精选15篇)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 篇1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

科学课程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而是一个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课程。课程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存在的问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个部分,其中科学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涉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该课程强调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从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将探究能力纳入教学内容标准,强调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教学途径。科学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人的发展对科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的新要求,鲜明的特征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科学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和发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生活态度;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保护自然的观念,并能关注一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此次科学课程标准改革的力度特别大,它淡化了学科界限,避免了各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把自然界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整体。课程内容突出了“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搞一个拼盘,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内容包括科学史、技术设计与当代重大课题(环境与资源、现代农业与基因工程、通信与交通、材料、空间技术)3个主题。不仅涵盖了分科课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在天文学及一些交叉学科领域有所拓展,努力反映当代科学的最新进展。删除了部分陈旧的知识,如生命科学删除了占原初中生物教材大约40%篇幅的动植物内容,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的前沿。地球科学内容大幅度调整,突出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增加了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内容安排宽而浅。课程的内容分领域表述,分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5个领域,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科学概念和原理贯穿其中。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生态观、环境观、资源观、能源观等,在科学标准中得到了反映。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一定的方法,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教师应当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学习主题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过程同样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

[1][2]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 篇2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直承受传统的政治、文化、经济因素限制, 包括课程实施研究方式单一、后期教学质量低下、关注人群少等问题频繁衍生。因此, 今后改革的方向将锁定在孩子科学素养培养结果之上, 特别是在国际愈加重视科学课程改革环境下, 我国有必要针对小学课程结构加以适当调整, 避免和当今科技社会发展趋势产生任何冲突矛盾。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布置规划期间弊端问题的提炼研究

虽然说如今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有所改善, 可课程实施环节中仍然承受多重制约效应, 这和领导本身对该类事务关注度不高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因为当下小学教材版本繁多且应用难度难以估计, 使得小学科学教育立体认知和注入精力严重不足, 加上教学辅助设备不够先进, 使得教师备课上出现严重漏洞。以上细节如若长期延续, 必将严重削弱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价值。再就是一些偏远山区, 先进教师资源供应不足, 使得大部分专职教师被动地去当地参与语文、数学等基础性学科教学事务中, 在其思维体系中, 科学教育可有可无, 学生视野范畴和素质水准也随之大打折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的调查解析

(一) 调查对象和组织方式方面

笔者在此选取分层抽样手法, 在黑龙江省内抽取三个城市, 分别进行参与科学课程实施的小学教师状况调查, 保证每个城市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为100名, 当中女教师为80名, 男教师为20名。至于这部分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基本限定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监管体系、教师当下指导理念、教学模式和后期教学质量评估等细节之上, 为了更加清晰透彻地掌握新课改环境下所有教师面临的困境和实践应对经验, 调查主体还额外设置一些开放向的问答题目。

(二) 调查结果的验证解析方面

首先, 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考察。新课标将社会大众在特定领域的基础素质规范准则设定完全, 力求令今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教育引导模式、评价手法变得更加完善, 这一切结果都将取决于教师对整个科学课程顺利推行的把握实力。调查结果呈现出大约37%的教师顺利贯彻新课改标准, 59%的教师只能做到一般了解, 而4%的教师则对此毫无头绪。而选择科学教学职务兼任的教师, 其科学知识掌握数量不足, 势必不能全面胜任科学教育工作, 今后面对课程系统化改革压力倍增的人数则同步上升至85%, 需要积极透过网络技术了解国家政策和科学教材内容, 主动参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活动, 保证今后承接此类教学事务时, 不会产生突兀状况。另外, 感觉压力比以往更大, 但是无法获取进步的教师比例为4%, 剩余11%的则是能够完全适应新课改诸多要求的。

其次, 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模式论证。新课改步伐日渐加快, 作为现代专业化科学教师, 有必要深度遏制以往鸭架式口语灌输行为, 及时扮演学生辅助者角色, 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 令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激活, 自觉参与各类实践研究项目。调查结果显示, 鼓励学生自学的大约占据63%, 组织学生外出考察的为47%, 总体上他们都会赋予小学生适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 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模式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 该类群体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有机凸显, 但是仍不乏存在部分教师, 认定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因此为人为地限制其执行进度。

最后, 教学质量评估手法补充。归根结底, 科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评价, 其核心点始终锁定在小学生学习应用技能和人文素质拓展层面上。因此, 其评价特征时刻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式灵活化、时机全程化等。调查发现, 能够顺利贯彻此类准则的教师数量不到18%, 改善效果优良的为42%, 31%的教师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无法顺利落实, 而9%的教师认定自身无法胜任该类职务。

(三) 日后应对措施方面

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等, 直接决定新课改方案实施进度, 同时更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鉴别、实践经验累积、创新素材内容吸纳整编, 提供标准适应载体。日后小学应该结合各类激励管制手段, 令从事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师自行组织简易器材实践活动, 确保小学生能够在其精确指导下, 利用网络搜集更为丰富的资料和辅助资源, 将师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全面解决以往小学科学教育的资源缺乏问题。如若特定学校条件允许, 则可以考虑和特定企业、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协议, 将它们新型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辅助资源引进, 令学生在诸多新奇实验中体会科学课程的趣味, 从此严于律己, 虚心向教师和其余同学学习请进, 从此真正将小学科学教育条件低下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实施科学课程改革调试, 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全面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日常引导模式、教学评价策略等, 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着实有限。希望相关教师在日后规划实践中多积累丰富经验, 自主进行思维创新, 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贡献自己应有的辅助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0 (06) :77-89.

[2]杨承莉.科学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5 (09) :78-94.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 篇3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科学探究能力为儿童的科学学习提高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任何一门学科,能不能学好关键不在于教师教得多么好,教学条件多么高,其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心得体会《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能不能激发起儿童的求知欲。兴趣高了,求知欲高了,儿童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科学探究能为儿童开辟一条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掌握知识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老师单纯的告诉他要深刻得多。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提高能力,这样的探究教学真正实现了受人以渔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中学生往往会经历失败的过程,而经历失败的时候,为了成功他们势必要寻找另外适合的途径。久而久之势必会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以及积极寻找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百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坚强意志。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 篇4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够对科学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实验,科学结论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现实教学中,许多小学老师由于学校条件有限、经费不足,加之自己存在惰性等因素,从而导致实验课严重缩水,学生也表现为敷衍了事,一节课下来是食而不知其味。因此要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改进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探究式科学实验教学。

一、多设置认知冲突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讲人类基因遗传这一节引入中,我讲一小故事进行这样教学设计:我们学校一位男教师是色盲患者,其爱人视力正常,有一次,他爱人让他到菜地里去摘一些西红柿,这位教师到菜地里后,把西红柿红色的与绿色的全部摘掉,拿回到家中,受到妻的批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多。教师可进一步设计,这位男教师对于红绿色盲分不清,但是儿子、女儿的眼睛视力均正常。中国有句熟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色盲形状的遗传并没有在子女身上出现,那么、学生想到的事和原有认知发生矛盾,学生在分析这一矛盾时,提出人类某些性状的遗传是否与父代无关?

我们来看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一、学生也听说见过学校吴老师在摘西红柿时,对于红绿色分不清;第二,吴老师的儿子和姑娘的视力都正常,色盲性状的遗传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这些事实好像不符合遗传规律。只有事实和原有认知发生矛盾后才会产生问题。探究问题的提出应有两个环节:发现现象和对现象质疑。教学中要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联系起来,增强质疑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通过他们不断与新信息进行交流和思维撞击,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长出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新的认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认识在探究过程中经过冲突和挑战,在生物知识的构建中起关键作用。设置认知冲突情景,让学生在前后矛盾中产生强烈冲突由“无疑”到“生疑”。

二、用建构主义思想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传统的科学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相关的知识和训练实验技能,至于科学学科中的科学方法,没能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实验多为教师演示,学生只关注实验结果,即便是在学生分组实验课上,教师也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过程或方法步骤去操作,造成了学生只会“照方抓药”,在实验中往往过分注重“按部就班”、过分依赖书本、机械而被动地操作。这种教法,会使学生成为机械的操作者、知识的“容器”,既不明白实验原理、目的,也不知道怎样去观察。学生对实验得出的结论无从分析、归纳、推断,更不知如何去设计实验,即便实验结果与书本有异,也要牵强附会地填写实验报告。实验内容缺乏思维性、探索性、创造性,学生对实验理论背景或实验设计方案不加思索。这种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重接受而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用建构主义思想优化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优化师生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宜,教学有法、教要得法、教无定法、法无定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应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的,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相长。

三、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不是“无心”、“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富有个性的学习主体。教学中,要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着力营造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氛围,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从听觉获得的信息能记住约为15%,只从视觉获得的信息能记住约为25%,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验能记住85%以上。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将实验讲得过细、过透,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这样,方可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真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可将现行课本中的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例如: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可改为学生自做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从研究步骤的确定、实验过程的记录、结果的分析到结论的得出,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实际操作时,有的用红墨水、有的用蓝墨水、还有的用彩色水笔的各种颜色的墨水,但都能在木质部中观察到应该出现的结果,这样,教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便可得出水分和无机盐由导管向上运输的结论。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的手脑得到锻炼,而且还使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领会和体验科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互相合作的精神。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古人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生因疑而学,则会促进其去探索。例如在学习“骨的成分”这一内容时,可先行实验后讲解课本内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根长骨不易折断也不易敲碎,一根肋骨可以弯曲。这时设疑:骨由哪些成分构成?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此问题,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最后总结: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成分决定了骨的物理特性。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并作认真记录,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形成: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领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式学习方法。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知识。例如“探究种子的成分”实验,教师先不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在预计的基础上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主动获取知识,既知道了种子的成分,又很好地解决了“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一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验证和修改,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均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学会了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实验结论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根为什么向地生长?生拌的黄瓜放盐后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汁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所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探索知识的能力。

五、让学生所得结论与科学结论进行比较反思

在学习嫁接技术教学中,学生探究了黄瓜苗在南瓜根上嫁接实验,要使这个实验成功,必须使这两种苗的形成层充分接触,在操作过程中,对两种苗茎进行斜切,不要切断,然后用小夹把两切口夹在一起,几天以后,你观察,如果两种苗都长势良好,那就去掉黄瓜苗的根和南瓜苗的叶;再过几天后观察,黄瓜苗叶是否活了,活了说明实验成功。那么,如何来进行判断黄瓜苗是否成活?一搬而言,可用手触摸一下黄瓜苗叶就知道了,如果黄瓜苗叶一触就掉下来,说明嫁接失败;反之,黄瓜苗已成活了。让学生较完整构建嫁接这方面科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利用星期天时间,上网查找有关植物嫁接方面的资料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通过让学生所得结论与科学结论进行比较和反思,将学生个体或小团体的认识发展为一般的认识,从而达到在探究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和建构知识的统一。

新航路开辟 篇5

第五课 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第三单元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讲述了三小节内容,即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和走向联合的世界。分别对应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过程及其影响。本课内容起到了承上(“资本主义的萌芽”)启下(“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过渡衔接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记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的偶然性及其必然性;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全面的多角度的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点;能够正确恰当的运用表格归纳法,并能够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够具体有效的分析资料,读取并归纳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开拓进取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正确地认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及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依据: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在世界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地理大发现,打破了整个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人类文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依据:之所以称之为难点,是因为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并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并带来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等。

【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通过我国明朝著名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来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首先是学生独产思考课堂问题,再是分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我国著名的明朝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来导入新课。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七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部。郑和远航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以天朝上国自居,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而在稍晚时期的西方,也发生了远航。按时间的早晚顺序,其中比较重要的航海家有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以及麦哲伦。几乎是发生在同一时期的远距离航行,然而其结果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造成这种本质区别的原因是什么?究竟这种具有本质的区别的结论又是什么?

【讲授新课】

一、东方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十五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财富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

社会根源:(动机)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欧洲人认定了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

早在15世纪以前,欧洲和亚洲就有了贸易往来。当时,东方的商品,如:香料、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在欧洲市场上极受欢迎,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但经过阿拉伯人、意大利人的多次倒手,价格一抬再抬成为极度昂贵的奢侈品。而当时的东西方贸易基上被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所垄断,欧洲商人要想直接经营东方商品独占丰厚利润只能绕开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另辟蹊径。

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到了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强大,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然没有完全中断,但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长期的战争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商旅裹足不前。这导致了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却迅猛上涨。加上长期以来对意大利和阿拉伯等中间商人的居间盘剥怨声载道,更多的西欧人希望开辟一条能绕开地中海前往东方的商路。

政治因素:政府为了发展贸易、改善经济状况和扩大版图,大力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自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欧封建制度内部矛盾重重。封建经济日趋衰竭,许多贵族大多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随着宫廷开支的上升和官僚体系的膨胀,各国政府在财政上也常是捉襟见肘,迫切需要新的财源,以增加收入,缓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各国君主先后支持开辟新航路,大力向海外扩张,不少封建贵族和骑士则成为第一批殖民地。同时,也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满足新航路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条件,所以,开辟新航路基本上都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活动。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使非天主教徒皈依天主教。

思想根源:

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客观条件:(必要条件)(1)物质条件:海船、物资和资金;

(2)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西穿后于14世纪时在欧洲普遍使用,使航行不致迷失方向,没有罗盘针的使用,远洋航行简直是天方夜谭。

(3)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轻便、多桅多帆、快速、舱宽的大船;

(4)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二、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为了到达东方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

按照时间的先后,有迪亚士抵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直通印度、麦哲伦船队首度环球航行。他们航行的具体时间、航线、成果如下: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端,因为遇到风暴,迪亚士把该地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希望这个发现能带来好运,改命名为“好望角”;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西印度群岛。但他坚持认为这里就是梦寐以求的印度群岛,所以,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1497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梦想中的印度;

在哥伦布开辟的航线的基础上,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三、走向会和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科技、思想和文化方面

地理大发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震荡了教会的思想体系,对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的革新均有重要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相对隔绝进一步走向统一,推动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后的世界历史才更像一部真正的世界历史。

2、经济方面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领域的巨大变化,即“商业革命”。

(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和扩大。在新航路开辟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已经开始发展,但是是地区间的贸易和地区性市场。新航路开辟后,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得以沟通为世界性的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地理条件,即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于是,传统的商业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衰落了,起而代之的是里斯本等城市,北海沿岸的城市更是后来居上。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替代。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其次,导致欧洲产生另一经济后果“价格革命”。具体表现为:美洲的金银财富流入西班牙、葡萄牙,再流至意大利、英国和尼德兰,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

在金银货币通过国际贸易流动时,所经之地必然发生如下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投机活动等,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3、政治方面

价格革命打乱了欧洲传统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则相应地上升了。因此,它促使欧洲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使西班牙和葡萄牙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西班牙和葡萄牙走上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道路。【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过程及其影响。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像中,我们重点讲述了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带来的影响。那么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会从地理大发现中获益还是受伤害?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科学方法,创新理念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革客观世界的时间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 科学方法被视作产生知识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当中运用方法理论, 分为以下几点: (1) 新课程背景下,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问题; (2) 教学教材的开发利用; (3) 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

例1.新的学期, 李X作为一名成绩不怎么好的六年级新生, 不自觉的产生了对学习的恐惧, 很想好好学习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却始终不成功。带着压力走进了校门, 面对新老师和蔼的面容和同学们友善的目光李华鼓起了勇气, 在新课程的展开下居然对原来最头痛的数学课也慢慢的喜欢上了。她发现新老师的教学非常新颖, 解题的思路特别独特, 在与老师的不断交流下, 很快地跟上了课程的步伐, 现在的她已经可以积极的面对学习, 数学成绩不断提高。

评析:从上例可以看出, 李X并不是学不好, 只是她还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 对学习没有信心, 不能和老师很好的沟通。我们都在提倡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力求消减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进行面向全体学生, 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二、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方法, 就是能产生新颖性和适宜性 (目的性、价值性和现实性) 思维结果的思维方法, 它主要强调的是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方法具有创造性、随机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很强的特殊性。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典型应用即是“一题多练”和“一题多解”。

例2.

1. 有煤100吨, 每天烧5吨, 可烧多少天?

2. 有一批煤每天烧5吨, 可烧20天, 这批煤有多少吨?

3. 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5吨, 可烧20天。改进烧煤技术后, 每天烧煤3吨, 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4. 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5吨, 可烧20天。改进烧煤技术后, 每天烧煤可节约2吨, 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我们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上述四个题目时, 可以采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组题目的分析比较, 从而掌握复合应用题的来龙去脉, 第4题虽然难些, 但有前面三题“铺路架桥”, 就能顺藤摸瓜迎刃而解了。

三、“学生”的角度

在教学过程当中, 尝试改革过频的考试, 而加入阶段性评价。短期目标一般比长期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适时的反馈则能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优缺点, 明确努力方向。

例3.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孙X, 在新课程当中他的数学老师要求学生们每周对自己数学课上的表现在表格中做出评价, 如下表:

评价内容分为笑脸、普通和哭泣。孙X同学, 在一开始, 所有评价的“自己评”里打的都是笑脸, 若在“同桌评”中, 没得到笑脸, 便接受不了, 和同桌闹矛盾。后来在教师和家长的开导下, 他逐渐明白了评价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评价结果, 找出自己的不足, 指导自己的数学学习, 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 迎头赶上, 这才是最重要的。

评析:孙X的学习成绩并不是不能提高, 起初的错误只是一时的, 长久下来孙X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都得到的很大的改善, 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这位数学老师的评价表我们可以看出, 表格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蒋碧燕, 梁红京.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

[2].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 2004.2

[3].张景焕, 金盛华等.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1)

开辟新航路 人教版教案 篇7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开辟新航路,下面我从4个方面说说对本课的理解和分析,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指点。

开辟新航路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我认为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所在为新航路是人类文明由区域走向世界的起点,是资本主义由西欧向全球扩张的开端。核心内容一旦确定,课程目标自然清晰。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需要学生知道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结果相关的重要史实,我需要他们能够初步理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寻金热,而寻金热又反过来推动新航路开辟,这是开辟新航路最重要的原因。新航路开辟不仅仅是地理大发现,它同时也发现改变欧洲 挑起世界之帆。在此基础上我还需要学生大致能够感悟

那么为了达成上述的课程可目标,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商品经济;什么是世界市场;什么是商业革命,把是什么原因引起新航路开辟这个观点说清楚!这就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下面我简要从4个方面说说这一课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

第二个环节是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第三个环节西欧人怎么开辟新航路 最后小结新航路新在哪里

导入,我选择用3则材料

第一则材料:15世纪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人类对于未知领域都有一种恐惧,当时人们认为那些海的尽头都是魔鬼的地盘。

第二则材料:麦哲伦航海的艰苦卓绝,3个多月没有新鲜事物,水都发臭了,船上的老鼠都卖到半个金币。第三则材料:达伽马和麦哲伦船队非常高的死亡率,用九死一生来形容都不为过。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欧洲人那么不惧死亡,奋勇奔向茫茫大海,你说他们图的是什么啊?

学生很容易就能归纳两个字——财富(黄金)

然后我用马克思的话来点题,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那么现在如果把一船香料从东方运到欧洲它的利润是多少?5000%!!

这则导入我的设计意图是告诉学生这些英雄无畏的航海家和这群追逐利益的亡命徒实际上是一拨人。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复杂,恶的杠杆有时就是这样推动了历史,同时为下一个环节,商品利润的发展推动新航路的开辟预设伏笔。第二个环节,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我用3组强烈对比的史料来说明问题。

第一组史料,在15世纪航海家哥伦布眼中,钱可以通神。

同样在15世纪,太平洋的土著人愿意拿17磅黄金和麦哲伦换15磅生铁。第二组史料,中世纪庄园面什么都自给自足,连造城堡的砖都是自己采集。15世纪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需求增加,欧洲白银产量增加4倍,大家还是觉得差钱,疯狂追逐黄金。

第三组史料,13世纪以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行出版,大家觉得是天方夜谭,但是15世纪大家忽然发现书中记录了东方的大量财富。于是争相抢购。3组材料一对比,说明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追逐黄金的,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黄金成为货币,成为财富的标志后,寻金热才蔓延开来。

所以寻金热的蔓延和旧航路的阻塞,航海技术的完备以及东方贸易的巨额利润等种种因素交杂,共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随之第三环节,欧洲人怎么开辟新航路【创造历史情境】

我选择了一张15世纪世界地图,我觉得如果给学生一张现在的世界地图问他们欧洲人怎么开辟新航路,那是违背正常逻辑的。因为现在的世界地图是地理大发现的结果,所以我给学生一张15世纪地图。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假如你是哥伦布;假如你是麦哲伦;假如你是迪亚士;假如你是达伽马,面对 这张地图你怎么一步一步摸索到东方去??是沿着非洲西海岸一直往南走还是相信地圆学说往西航行到达东方?这样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学生的探索当中,我们慢慢地去完善这幅地图。如果学生说我们一点点往南走,好,一点点沿着非洲海岸往南走咱们能走到哪儿?能够到达好望角、印度洋。如果你南辕北辙往西走,那么能来到西印度。在这样的探索当中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发现世界创造历史的快乐。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历史意识的示范。如果学生还是沉浸在这样的历史情境当中,我再给问他们:你们历经千辛万苦发现了新航路到达了东方到达了新大陆,你们去那儿干嘛?难道是为了观光?学生马上会做出反应,根本不需要老师过多引导“抢啊,抢黄金啊!” 然后我会出示材料给他们看当时欧洲抢了多少黄金。把抢来的黄金铸成金币银元拿到东方去买丝绸茶叶香料。新大陆劳动力不够咱们就到非洲去抓黑奴,从15世纪到19世纪到非洲抓了2亿多黑奴,整个美洲大陆都是来自赤道的黑人奴隶。还把美洲的特产运到欧洲销往世界。最后纵横大西洋的是欧洲的三桅帆船。

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和一幅幅视觉冲击的图片,让他们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这时候可以再加一把火:大家觉得新航路能挣钱,海外贸易能挣钱,但是海外贸易本钱也大,出示材料—哥伦布首航,每周费用高达200万马拉危币,为了凑前整个西班牙国库都被掏空,女王甚至连皇冠上的宝石都卖掉了才凑够140万。然后抛出问题:要做海外贸易钱从哪里来?现在的学生非常具有经济意识,钱从哪儿来?大家伙一起凑呗。凑出的钱叫股份制。凑还不够怎么办?那就上市圈钱——证券交易。还不够,跟银行借——催生现代银行业。还不够,不要紧,先把明年六月的货物提前卖掉——期货贸易。那如果船沉水了不能交货怎么办呢?没事有保险。然后给学生一则史料,麦哲伦完成全球航行后催生的行业:股份制,保险,期货交易,现代银行。

到这里,课堂中的学生基本已达到最高潮,个个都兴高采烈,像见到新大陆赚到大钱一样。但是不行,这是老师应该将课堂气氛加以调节了。先前我们是站在发现者开辟者的立场在体验历史,你们有考虑过被发现者被开辟者他们的心态他们的心情吗??然后出示材料,两座纪念碑:一座纪念麦哲伦,一座纪念菲律宾击毙麦哲伦的酋长拉普拉普。请问站在这两座纪念碑前你们有什么感悟?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和影响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之后的第6课殖民扩张埋下伏笔。最后是本课小结

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六个大字,新航路 新世界 问学生新航路新在哪里?新世界新在哪里?

引导学生从各种方面去归纳这个新世界新时代到底是什么?这是对本堂课内容的小结,也是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检验。

回顾本堂课,我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2个

一个是由教师出示典型史料经典的论断,然后学生归纳提出结论。这是历史学最最基本的方法。

另一个是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发展的逻辑。

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新航路开辟《必修二》第五课内容,是工业文明崛起的新篇章,新航路开辟是欧洲中世纪历史结束时期14-16世纪,欧洲巨变的标志,对欧洲和整个世界历史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世界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古代历史到世界近代历史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事件。教材内容: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各洲都成了西欧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来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生产的需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工业文明飞速发展。这环环相扣的发展起源都离不开地理大发现。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能力目标: ①新航路开辟的时间、原因(必要性和可能性)

②知道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了解四位航海家及国籍、支持国、探索的新航线、最终到达地

③新航路开辟的结果、影响(从人类文明交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几个角度)(3)情感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感受和学习航海家勇于探索的开拓进取精神,认识到人类历史是不断探索的历史,探索精神永不磨灭的。

三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难点: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五 学情分析

(2)学生特点: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乐于表现,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3)存在不足: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深度;历史知识储备、抽象思维和认知水平尚待提高;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六 教法: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疑,采取师生探究性和互动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七学法:在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法,参与课堂讨论,学习归纳分析。

八 导入新课:运用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的一段关于异地物品交易的话引出本科,以小见大体现出贸易中交通的重要性,然后解释标题,让学生回忆旧航路,以及为什么开辟新航路。讲授新课:

九 课程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回到导入中的问题: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他们为什么要到东方?当时东西方之间没有其他通道吗?

我将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材料阅读,设计探索性问题,引入这个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并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突破开辟新航路的经济根源,思想根源,社会根源,宗教因素,商业因素等。以及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和西、葡两国为什么能率先走上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知识问题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至此,可以说:新航路的开辟万事俱备,只欠水手。而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勇敢的航海家就走在探索新航路的前端。从而引出第二个子目:探索通向东方的航路。2.探索通向东方的航路

(1)给出表格,展示地图,让学生看地图并结合课本找出答案填写表格。

(2)依据:看图填表格,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并锻炼其归纳能力;运用动态地图演示法,使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形象化具体化。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此版块为三个探究题层层设计,让同学们依据学案中所给与的材料回答问题,第一个问题为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分为三个层面去引导解释,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欧洲商人与封建领主面对新航路开辟后所带来的变化。

第二个问题是对世界市场形成有什么意义,首先引导学生站着亚非拉广大被殖民地区的角度,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把视角拉倒世界的角度去谈,结束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教会的统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结构调整开辟科学发展道路 篇9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这个中国化学工业的长子, 10年前还面临着装置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产品竞争力低的艰难状况, 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因此, 吉林石化毅然“壮士断腕”, 关停老旧装置, 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经过10年的打拼, 终于构建了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特种纤维等优势领域, 并规划了新材料、新能源发展战略。

当年的上海华谊“深陷”城市之中, 面对城市定位变化、物质资源短缺、安全环保要求提高、市场竞争激烈、下属企业多而散乱等挑战, 上海华谊通过结构调整, 谋求公司与城市的和谐发展。现在, 上海华谊围绕煤基多联产、绿色轮胎、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核心业务, 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置和产品的产业化, 在全国布局建设了一批基地和项目, 实现了高端升级、集聚发展。

这两家企业的可喜变化, 仅仅是近10年整个石化行业结构调整取得进步的一个缩影。中国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指出, 近年来, 石化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绿色、低碳、和谐发展, 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资产重组等一系列措施, 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原料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上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使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10 年来, 传统高能耗行业比重不断下降, 而高附加值专用化学品产值占化工行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仅“十一五”期间就大幅提高7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非生产性服务业也获得快速发展。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稳步推进。以电石行业为例, “十一五”期间, 电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合计为305.47万吨, 2011年行业又淘汰落后产能153万吨。尿素行业通过上大压小, 一些技术落后或缺乏竞争力的装置退出市场, 退出产能累计约230万吨。氯碱行业普通隔膜法的落后烧碱装置已被完全淘汰。

在产业布局方面, 基础化工产品生产逐步向原料地集中;氮肥企业向煤炭、天然气资源地集聚, 山东、河南、山西、四川、河北、安徽等地区的合成氨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6%;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地区电石生产因缺乏竞争优势逐步萎缩, 部分省份如河北、黑龙江、安徽等已完全退出电石行业。与此同时, 高附加值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向消费地区集中。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技术水平比较高, 是众多精细化工产品的传统市场, 消费量大, 品种规格要求多。高附加值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向这些地区集中, 逐渐形成了一批高端产业集群。与此同时, 园区化已经成为石化产业选址布局的主要模式, 目前全国已建成60多家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地区产业特色的化工园区。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地位进一步凸显。

各企业也主动改善自己的产品结构。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 积极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十一五”期间, 行业新产品产值的增长幅度一直高于行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同时优化原料结构, 原油进口来源趋于多元化, 不再主要依赖中东地区;乙烯原料多元化迈出重大步伐, 世界首创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装置建成投产;氮肥行业原料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 煤气化技术的创新突破为氮肥行业原料路线的改造提供了支撑。

开辟班级文化建设新航线 篇10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而我校高一年级在部分教师外出到山东昌乐二中和云南农大附中学习之后,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辟班级文化建设新航线,努力打造丰富的班级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室成为心灵栖息的家园。高一年级十四个班级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布置时让全体学生一起动手,剪的剪,画的画,贴的贴。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教室成了最亮丽的风景。

学生精心装点教室。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都能微笑,都能育人,催人进步,让整个教室洋溢着文化的气息;我们让教室的面面墙壁都散发出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气息,创设极具人性化教室环境。因此,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室的每一面墙壁开设一个个充满情趣的栏目,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基于此,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年级结合学校制定让每位孩子参与班级目标的确定、管理和评价。集思广义,积极采用学生、家长的建议,首先确定班集的班名、班徽、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等,打造各自的班级特色。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各班级在个性的基础上又突出共性,如“我爱我家”班级公约、学生生日榜等。

特别是我们外墙的设计,我们高一年级形成了共识,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秀我风采——可以把学生优秀的习作、漂亮的图画、精心制作的手工等成果展示出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作为展示他们才能的一个舞台。

时政要闻——学生以剪报的形式,把相关的政治新闻及一些丰富的知识让全班同学共享。

小组目标——结合班级的情况,各小组制定小组目标,督促小组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导师寄语——各科任教师,可以把一些心得、学习方法张贴出来,让学生共勉。

优秀小组——通过小组的评比,选出优秀小组,激励激励。

每周之星——每周评出各类有进步的学生,用以激励学生。

班兴我荣——每周通过各项评比,又年级统一颁发红星。

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知识点 篇11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要求扩大市场。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带来了东方遍地财富的幻想,激起了欧洲人的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4.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

5.思想根源: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冒险进取精神,追求现实幸福。

二.条件

1.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蓬勃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2.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促成了思想的大解放,追求财富与现世享受的人生价值观念逐渐取代了中世纪追求来世与禁欲的观念。

3.科技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地圆学、指南针西传后在15世纪已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造船技术进步,出现了新型的多桅多帆、轻便快速的大船;火药西传。

4.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残余。

5.新兴君主支持:他们希望通过海外掠夺来增加王室的实力和支付庞大的开支。

6.《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激起了欧洲人的寻金热。

三.过程

首先从事海外冒险与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随后,西、葡、荷、英、法等国展开了疯狂的海外扩张与殖民掠夺。

1486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开辟了从西欧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的航路;

1497-14,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了印度新航路;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发现了美洲,开辟了从西欧到美洲的航线;15葡萄牙人到达中国, 1553年占领澳门;1519-1522年,麦哲伦接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完成了环球履行,把欧、美、亚、非四大洲航线连接了起来。

四.意义

1.引起了商业革命:伴随着16世纪西欧各国开展的海外殖民掠夺,对外贸易的商品种类和商品总量都急剧增加。商业资本日益活跃,西欧各国的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在西欧各国的海外殖民掠夺过程中,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引起物价波动和上涨,即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是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经营地主以及富裕农民,而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主、雇佣工人以及下层贫民受害最重。这就加剧了社会分化,加速了旧制度的解体。

3.重商主义兴起。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重商主义日益成为世界潮流。重商主义就是经济上的民族国家主义。

4.世界格局的变化:

A.区域世界内部格局被打破:

①大西洋贸易替代地中海贸易;

②人类历史的活动冲破原来的地理限制和局限,海上交通将世界连成一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形成;

③西方世界开始占据世界优势地位的趋势。

B.文化方面:

(1)西方文化的扩张;

(2)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也给欧洲文化带来了影响,使欧洲人的眼界开阔了。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 篇12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 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 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 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与同学交流、不断提出问题, 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 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 他就要想办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 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 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 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 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以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观念中, 教师习惯于主观灌输式的传授, 先将教材细细咀嚼, 再伺机喂入学生口中;学生则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渐渐地教师形成惯性, 学生养成惰性, 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利的。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阶梯性方面的问题。“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在此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 从低层次到高层次, 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将要达到一定的程度。为此,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和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化学探究教学活动中, 如果认为多多益善, 面面俱到, 什么都探究, 甚至为探究而探究其结果将似蜻蜓点水, 收获无几。实践中, 要引领好课堂化学探究活动, 必须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 在尽量全、深、细、透地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基础之上突出化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要基于学生知识储备程度,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 要适时适度。

教师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 拟定出相应的探究教学方案去组织教学。教学活动中安排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也有让学生参与的科学探究某一侧面的活动, 即使是训练同一种科学方法或探究技能的活动, 也在活动内容、思维力度和操作水平上有所不同。它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由易到难, 由点到面, 并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逐渐渗透和深化。因此我们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结合探究内容的不同侧重面, 注意合理安排能力培养梯度。如高一学生逻辑和抽象思维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直接经验的支持, 如果此时教师过度拔高要求, 难度过大, 学生势必会产生恐慌畏惧心理, 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一、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深刻性方面的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不是花架子, 而是一种科学活动的体验。无论是侧重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还是某一方面, 都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中精心谋划, 增强活力和感染力, 要引导得深、探究得透。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挖掘进而内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蕴涵。重视发现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深层的探究条件, 以拓展他们的思维, 开阔视野。如“如何选用防锈方法”的探究活动, 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的能力。教师应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资料,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探究教学实践中, 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问题和精华部分,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若对研究教材不够, 则挖掘不出教材中隐含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就显肤浅。只有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 把握其精神实质, 课堂探究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 力度适中;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材的知识结构, 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技能, 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才恰到好处, 而且让学生得到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

二、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创造性方面的问题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 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 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 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 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化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引导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新的实验问题;对某个实验问题, 善于设计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 (原理上或操作上或步骤上或试剂选用上或仪器装置上与众不同) ;善于总结适合自己或实验课题的思维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事实, 建立合理的假设, 并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学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 学生实验操作时, 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 这样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三、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完整性方面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中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 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 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学生体会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和过程。要留给学生评价的机会, 通过交流与合作, 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出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单个探究者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只有协调的合作行为, 才能真正达成科学探究的目的。合作小组的成员在合作、互助的气氛中面对面地交流, 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被认可, 会使他们因愉快而产生积极心理体验, 获得成功感,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 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理念。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 转变教学观点,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深入理解和领会探究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既要防止为探究而探究的“无病呻吟式伪探究”, 也要防止超越学生思维发展能力的“拔苗助长式过度探究”。

摘要: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在此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要科学地认识科学探究。

关键词:科学探究,阶梯性,深刻性,创造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强光峰, 路吉民, 王如才.建构创新课程.人民教育, 2007 (Z1) .

必修2第5课《开辟新航路》学案 篇13

【学习目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东方的诱惑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的出现。②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_________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1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_________东部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④宗教原因(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①主观条:_________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②客观条: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

2.新航路的开辟

(1)向东航行: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_________;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_________。

(2)向西航行: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_________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19~1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_________航行。

3.走向会合的世界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影响: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___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 的雏形开始出现。

(2)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①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_________沿岸。

②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_________的发展。

【基础练习】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了借口,而黄金提供了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动力

.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2.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3.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世界各民族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发展的中心

4.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欧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荣誉和黄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②④

D.①③④

【互动探究】

探究一: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为什么欧洲人要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有这个必要吗?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中说: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材料三漫画《通途变天堑》。

材料四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教会鼓励人们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十四五世纪西欧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引发该现象的根源何在?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漫画中的通途是指中西贸易中传统的商路,而导致由通途变天堑的原因是什么?

(4)从材料四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还有哪些?

探究二:

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为什么欧洲人能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有这个可能吗?(根据下面材料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探究三:

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教材P23页的内容,自主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航海家

国别

开辟航路

支持国

487~1488

492

497~1498

19~122

探究四:

发挥你的想象航海家们在航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探究五:

开辟新航路带来的影响?

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的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据此概括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效果检测】

.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表明()

A.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危机”D.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贸易革命”

2.“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东西。”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

B.亚洲、非洲、美洲的黄金储量丰富

.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D.欧洲人聚敛财富的强烈要求

3.1493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远航以后,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印第安人文明之花”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极大地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威胁。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哥伦布是彻底解决亚欧大陆饥荒问题的有功之臣

B.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

4.马克思、恩格斯说:“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以下叙述中对上述一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市场的需求②市场需求的扩大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③新航路的开辟形成了世界市场④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工场手工业产生

A.①②

B.①②④

.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D2.B3.B4.B.

【效果检测】

高中历史新航路开辟的知识点 篇14

1、原因: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黄金、白银需求量日增。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掀起一股到东方的“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欧洲人需要开辟一条直达东方,少危险、多赚钱的新航路。

④国家因素:葡萄牙、西班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⑤精神动力: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条件:可能性

①物质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提供了航海需要的资金、人力和装备。

②技术条件: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③知识条件: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先进。

④人文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3、经过

⑴ 迪亚士:1487—1488年,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⑵ 达·伽马:1497—14,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到达印度。

⑶ 哥伦布:1492—1493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船队向西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⑷ 麦哲伦: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率领船队向西航行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回到欧洲,完成环球航行。

4、影响:

⑴ 引起“商业革命”:

①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的市场上,市场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②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⑵ 引起“价格革命”:

①贵重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②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封建制度的解体。

(西、葡王室将掠夺所得用于购买奢侈品,没有转化为资本积累,丧失了发展机遇,资本主义没有因此发展起来)

⑶ 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⑷ 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地区带来巨大灾难。

⑸ 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打击教会威信。

把握新课程立意,实现科学备考 篇15

一、培养读图、用图能力

1.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图是用来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示意图, 是反映某地理事象在一定地域内存在和发展的规模、范围、等级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p H值线图、等太阳辐射线图,等等。

2.作图能力的培养

地形剖面图,冷锋、暖锋与天气图,大气的运动(尤其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全球性大气环流,气温、降水图、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地球公转轨道图,等等。

强调对图像、图表系统的考查,是地理学科试题的一大特点,面对高考,读图训练必须常抓不懈,比如等值线图、示意图、区域地图的阅读等都要掌握其阅读的方法与步骤。特别重视各类变式地图的判读,熟悉世界和中国区域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学好用好地图是复习地理的基础,经常动手画图填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把重要的地图变成“心图”、“脑图”。

二、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又回到课本

源于课本是指第一轮复习, 按初中、高中一章一节地复习,立足书本,训练到位,不留死角,持续的时间长,讲练结合。高于课本是指第二轮复习,用专题的形式,将初中、高中的知识融为一体,将内容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复习。

专题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老师要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地把握专题知识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教师在高三第二轮的复习中,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掌握知识与线索。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理解的地理知识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建立知识网络。

回到课本是指第二轮复习之后, 做几套高质量的地理单科试卷和文科综合试卷,针对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如审题、答题的规范性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做文综试卷也是为了训练合理利用2个半小时的时间,注意思维的转换。

三、把握主干知识

1.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

“主干”知识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一种新提法。从高考文综部分的地理试题看,已不再是简单的“多挖坑”,而是一种学科知识体系中更基本、更实用知识的理解、挖掘和应用。这些学科知识体系中更基本、更实用的知识就是“主干”知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试题评价报告中指出, 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性、有效性的基本措施和手段,也是对考生多年来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技能的鼓励和尊重。在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由于单一学科考试内容所占内容比例减少, 各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主干知识的落实。

2.主干知识涵盖的内容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的观念和结论。包括地图知识(判读、分析、应用)、各类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地球运动及相关日照图的判断分析;天气系统的分析;气候类型的判断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水和海洋水(包括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生态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知识等,这些都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全面进行地理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综合复习和把握, 是高考复习的基础。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

例如,高中地理中的大气环流知识就是主干知识,区域特征认定是地理考查的重点, 而区域特征认定的基础之一就是运用纬度位置、地形因素和大气环流知识等展开逻辑推理,一旦有了区域的纬度位置与经度位置(海陆位置),就能确定这个地区的热量带,是热带、温带还是寒带,根据纬度位置,我们可以确定控制这个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结合地形特征(等高线),就可以根据其海陆位置,知道该地区的水分状况,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根据逻辑推理,就能够得知该地区的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还可以分析得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与畜牧业等。因此,可以说没有大气环流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就不可能完成区域特征认定和区域发展状况等。

四、答卷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

高考评分细则的制定是便于阅卷老师操作。文综每道大题的分值大,解答的题中包含若干个采分点,按得分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规范答题。另外,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老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答题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字迹工整清楚能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五、研究高考试题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 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强化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能习惯运用传统的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解决问题。

空间思维能力主要包括: 各类地图的判读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大气的运动和变化 ,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

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注重方法。只有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培养思维能力必须做题,但做题要选择一些科学、规范,又有相当思维力度的试题,尤其要做近几年的文综(含地理单科)高考试题。做题时,要认真审题,试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料,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都是解答问题的必要条件,细心审题,不放过任何细节,充分利用图像或文字中的每一信息,要想到所学知识的掌握方法、思考方法及运用方法。

上一篇:最经典的正能量语录下一篇:信息化审计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