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精选7篇)
麒麟小学 张雷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乃是一种自主精神,一种怀疑心态,一种探索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字正腔圆。
师正音:“垂、斩”为翘舌音;“遵”为平舌音;“铭、汤”为后鼻音。“竿”读第一声。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涟漪
铭刻 小心翼翼 斩钉截铁 允许 必须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4、读课文,努力读得正确、流利。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个别长句。
5、、汇报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
1、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2、提出问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汤、钓、钩、拖、规、竿、毫”。
2、说说记忆方法。
①以旧代新法:如“豪”代“毫”。
②部件1﹢1法:如左边是“夫”右边是“见”合起来就是“规”。
③儿歌会意法:如区别“钓”和“钩”:一点鱼饵钓钓钓,带上弯钩钩钩钩。
记忆“竿、拖、汤、规”:长竹用来当鱼竿,手儿拖起大鲈鱼,汤儿莫忘三点水,规定未见也执行。
3、生字开花。(扩词)
4、指导书写。①师范写。②生试写,描红。③师巡视指导。
(中年级的写字,应继续强调按规范严格练习,写好钢笔字。这一环节中,老师把学生零散的记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甚至编成儿歌,从而让学生产生满足、愉快、成功的体验。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词语。(出示)
2、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①指名朗读课题,齐读。
②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导学课文 一)自学课文
围绕以上问题,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自学课文”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新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巩固,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二)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让学生由“画外人”“辩”成“画中人”,在辩论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只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陆桴亭说:“人性中皆有悟......石中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进而激起情感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让学生的心灵进行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学写生字:“垂、未、允” 重点指导“垂”的笔顺。
四、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2009 4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进述的是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这也是本课较难突破的重点目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唯一能让学生困惑的就是为什么10点不允许钓鱼,而12点就可以。其实,按照国人的正常思维,这样的事情是很难理解的,而这种自律恰恰是中国人最缺乏的。
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这篇文章其中蕴含的道理。对这篇课文,我采用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把自已就当成是文中的汤姆和爸爸,通过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进行真诚对话,让学生对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做人。今天我重点上的是课文的二、三两个部分,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感悟和内容的理解、体会汤姆从不愿放到放到牢记爸爸的话语这一心理情态变化的过程。
我以文本内容为凭借,以人性,人情为对话平台,自主研读为路径,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抒发,自主地投入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时,我抓住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为两条主线,一条是爸爸,一条是汤姆。爸爸:让孩子放掉鱼,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即使没有人看见,也应该遵守规定。今天的这节课,学生在研读过程中,或体会汤姆当时钓起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的惊喜万分,或体会汤姆想说服爸爸让他把这条罕见的大鲈鱼带回去的侥幸心理,或体会听到爸爸严格的教诲后,不得不放鱼时的惋惜。这两条线交叉并行,推动着事情的发展。
一、与情境对话———创设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意境当中
教学一开始,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用优美的语言导入新课:美国纽约市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建筑大师汤姆, 他的美好品德来自从小经历的一件事。他小的时候特别喜欢钓鱼, 尤其喜欢在晚上钓鱼。看!夜幕初垂, 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 四周非常宁静, 汤姆和爸爸摇着小船来到湖中的小岛上钓鱼。多美啊!这次钓鱼, 发生了一件使他终身难忘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个不同寻常的夜晚吧。
接着, 教师播放“夜晚垂钓”的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一起放声地朗读课文, 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句子读流利。教师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将“慢慢升起”重音轻读, 读出韵味, 体验明月升起的美好情景, 想象明月斜挂, 湖面上一圈圈银色的涟漪荡漾开去的意境, 从中体验汤姆心旷神怡的心情。
那么, 汤姆是怎样钓到那条大鲈鱼的呢?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让学生一起去课文里读读找找, 并画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后,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四组词语:
套上鱼钩甩起鱼竿抛向远处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泛起涟漪恢复平静察觉动静一阵惊喜小心翼翼拖出鲈鱼
然后教师让学生认真练读上述词语, 并要求学生用上这几组词语, 说说“我”是怎样钓到大鲈鱼的, 最后用“我钓上了一条大鲈鱼”结尾。教师出示:“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引导学生读出汤姆的惊喜之情, 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意境当中。
二、与人物对话———抓住人物语言, 读出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 读出新意, 读出情感。为促进学生感悟, 培养其语感, 教师不仅要强调朗读, 而且要加强指导。本文的教学, 教师要抓住文中父子俩的三次对话, 进行重锤敲打, 围绕父子之间的对话进行感悟, 体验其快乐、烦恼、感激、崇敬之情。
文中爸爸说了三句话。第一句:“孩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句中应该重读“必须”, 声音低一些。因为
爸爸是用低沉的声音来说的, 强调“必须”可以知道没有其他选择了, 表现爸爸的“坚决”。第二句:“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可以读慢一些、轻一些, 因为爸爸在耐心地给汤姆讲道理。第三句:“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也应该读慢一些, 并且重读“遵守规定”, 这样才能读出爸爸的斩钉截铁。
汤姆说了三句话。第一句:“为什么?”语速应该快一些, 因为汤姆很不情愿。第二句:“放心吧, 爸爸, 没有人看见我们, 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句中要重读“放心吧”“没有”“也没有”, 这样才能读出汤姆很想说服爸爸的心情。可以面带微笑来读, 因为汤姆以为自己找到了不放鲈鱼的理由, 所以心情应该是愉快的。
这三句对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 第二句话是经过, 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 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 说主要内容的时候, 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这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三句话复述课文,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与心灵对话———精读感悟, 师生共同参与鲜活的“道德体验”
对这条鱼, 爸爸和孩子的态度截然不同。爸爸的态度是“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孩子呢?不情愿、慢吞吞、叹了口气。汤姆还是个孩子呀, 看着鲈鱼游向湖心, 他叹了口气。这时候的心情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汤姆还是个孩子, 和大家年龄差不多。看着大鲈鱼游走, 此时此刻, 他有哪些心里话要对爸爸说?当年的小汤姆讨厌爸爸, 埋怨爸爸, 生爸爸的气。34年过去了, 四十多岁的汤姆又带着他的孩子来到湖心小岛上钓鱼。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不论什么时候, 每当我向朋友或孩子们讲起这段往事, 内心总是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师: (在“崇敬”下面加点) 崇敬就是非常尊敬。读到这个词, 你有什么问题?
生:当年埋怨爸爸, 现在为什么又崇敬爸爸呢?
师:到底是讨厌的爸爸, 还是可敬的爸爸?你怎么看? (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 爸爸的可敬表现在哪里?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爸爸可敬?请同学们读爸爸说的话, 边读边体会。
(出示投影———这时, 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孩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尽管鱼那么大, 那么珍贵, 他也非常喜欢, 可是他毫不犹豫地让孩子把鱼放掉, 他要求孩子应严格遵守纪律。爸爸考虑到孩子不会轻易把鱼放掉, 所以用了“必须”这个词, 语气坚定, 这是在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定。请你读读这句话,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吧。 (师范读, 声音低沉、轻柔, 但坚定。)
生:一位关心体贴孩子、爱孩子的爸爸。
师:同学们自由读这一句, 读出你心目中可敬的爸爸。还从哪里可以读出爸爸的可敬?
(出示投影:“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爸爸是如何自觉遵守规定的。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 能把这么诱人的鱼放掉, 爸爸的品德是可敬的。爸爸说话的语气是斩钉截铁的, 他的自律是严格的, 令人敬佩。这句话是对孩子说的, 他不光自己严格自律, 更要让自己的孩子也严格自律, 令人敬佩。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爸爸的这一句话是全文的精彩之处, 也是点睛之笔。正是爸爸及时地教育了汤姆,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都应该自觉地遵守规定, 爸爸斩钉截铁的话语, 一直深深地铭刻在汤姆心中, 激励着他一辈子都做一个遵守规定的人, 一个诚实的人。爸爸的这句话, 一直伴随着汤姆成长。在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例, 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师: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无论有没有人看到都必须遵守的规定, 如过马路的时候不闯红灯。你能说出这类的规定来吗?
生:在教室里, 不管有没有老师在, 我们都应该遵守纪律。
生:在马路上, 不管有没有人看见, 我们都不能乱丢垃圾。
生:在家里, 不管有没有家长看着, 我们都应该自觉把作业写好。
生:在校园里, 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 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生:在公园里, 不管有没有人看见, 都不能随便摘花。
生:喝了酒, 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 都不能开车。
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 不管有没有人看见, 有没有人要求, 都应该自觉遵守!
教材解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文章。课文中描写了一对父子在月夜垂钓,儿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以未到钓鱼时间为由让儿子放到了鱼的故事。
文章文字优美,以父子的对话和心理活动为描写对象,细致深入的刻画了人物的情绪变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教学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朗读课文。(略)
第二课时: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一位年轻人独自在湖中小岛钓鱼,原来他是汤姆,长大后的汤姆望着熟悉的地方,汤姆脑海中浮现出小时侯的情景,耳旁仿佛又回响起父亲那坚定的话语: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一、出示课题:
1、(指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
2、题目中“这条鱼”是一条怎样的鱼呢?
自读1-4自然段。
自学后讨论、学习。
①“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出示)
A、这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惊喜)
B、指名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谈。
C、如果你钓到了这样一条大鲈鱼,你会怎样?
②文中3、4自然段还有哪些句子,说明这条鲈鱼很大?读一读,找一找。
A、“……鱼竿变成了弧形”,从哪些词看出。
B、“小心翼翼地……换……”
C、指导朗读。
③齐读3、4自然段,钓到这么一条家伙时,爸爸是什么态度?(赞赏)板
设疑激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朗读体会当时的心理,为下文的`变化做铺垫。
二、看图
1、同学们,你们来看课文中的这篇图,汤姆急忙把大鲈鱼提到岸上,仔细观察图中汤姆和爸爸的表情,动作,想一想他们在说什么?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一齐来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充分利用书本资源,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课文5-12自然段。
1、自由读5-12自然段,把爸爸的话用“——”画出来。
2、讨论、学习。
①指名读爸爸的话。(出示)
②联系课文和句子,想一想,爸爸说这三句话分别是什么样的语气?
A、第一句,用低沉、坚定、命令的语气。
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指名、评议,“必须”是什么意思?
B、第二句,这句话爸爸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
指名读,评议。
C、第三句,这句爸爸的语气是怎样的?
出示:斩钉截铁,指名读,评议。
③读到这,我们知道爸爸一定要让汤姆把鱼放棹,为什么呀?
用一组关联词将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3、小汤姆满心欢喜,钓到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而爸爸却说他必须放掉。听了爸爸的话,汤姆会怎样想的?
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板:不情愿)
指名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汤姆当时的心情吗?
②可是现在是______(爸爸的第二句话)
小汤姆还说了什么?
(出示话)“这个时候”指什么时候?
指名读
汤姆这时的想法是什么?
③汤姆这种想法可取吗?为什么?
将爸爸的两句话连起来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爸爸希望汤姆能够从小____(遵守规定)
这是一段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话语呀,同学们愿不愿意像汤姆一样将它们牢牢记住?
4、分色色朗读
(先同桌练习)再指名
5、引读第11 自然段。板:无可奈何
(引读)小结:看着大鲈鱼摆动着_______,汤姆叹了口气,心想_______。汤姆把鱼放了,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此时的心情?从哪儿看出来的?
的确,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那么大的鱼。
6、现在,我们同学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会,辩题就是:汤姆是应该把鱼放掉呢?还是把鱼带回家?
(赞成拿回家的一组,赞成拿回去的一组。)
辩论过程:先推选一位选手进行观点陈述。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选取、讨论自己的论据,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句子。
小结:从各位同学刚才激烈的辩论中,我们知道爸爸要求汤姆把鱼放掉走,是希望汤姆能够遵守规定,但他更希望汤姆能够地遵守规定。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辩论,是希望学生能够由彼及此,从文章到现生活。文章来源于生活,生活又加深了文章的理解。在彼此的争辩中,进一步明白公共秩序是需自觉遵守的。
7、爸爸的这些话深深地影响着汤姆,即使长大后他也没有忘记。虽然,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______(引读)
四、拓展延伸。
1、可就在这时,汤姆的鱼竿动了,一条肥美的大鲈鱼上钓!
他抬起手表一看,11点多钟了,这时,汤姆会怎么做呢?
2、自由发言。
学贵自觉。只有当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才能真正的成为自己的。在此,设计的拓展练习,就是检验学生的自觉性,也就是学生是否真正学懂了文章。
板书: 20 我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惊喜 赞赏
不情愿 反对
无可奈何
学习这篇课文时, 我从课题入手。板书:“你把这条鱼放掉!”这个显眼的课题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立刻叫嚷起来:“老师,你漏写了课文题目!”“还有一个词语,是“必须”。”师:“不加这个词语也可以啊,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啊,一样的意思嘛!”学生立刻反驳道:“不对,这个词一定要加上去,表示这是命令。”“这里的必须是说明爸爸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这时,指导学生再次读课题,想象爸爸当时说话的语气,学生若有所悟。
在学习了汤姆的心情变化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爸爸坚持要汤姆放掉这条鱼,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本来我预设让孩子们进行争辩,但孩子们都自觉地喜欢爸爸,赞同爸爸的话,不知是孩子们懂事了,还是变得圆滑了。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一篇具有公认价值取向的课文,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基本材料,坚持这一点,更体现
“以德治国”的必要教学。想一想汤姆好不容易钓上一条大鲈鱼,爸爸却要他放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想一下,啥得吗?但是爸爸却不容他多想多辩,斩钉截铁地要他放走。汤姆在与爸爸的对话中,明白了“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一做人的道理。教学中我们的讨论是开放的,健康而富有情趣,并且进行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
意义特别重要。教学中我更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大家在讨论中提高思辨和认识能力,教育学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事实也证明:恰当的引导,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体现教学的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我们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追求读书中的“真情实感”和有见解的感悟与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读书与思考,即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时下,教师似乎不太愿意提及“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更愿意谈论“自读会悟。个体体验”,殊不知,读书理解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否则,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只不过是言不及义的空话,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话,或是肤浅片面的白话,缺失了悟性、个性、灵性,也谈不上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说出汤姆钓鱼的过程。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不管„„都”进行造句训练。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从字里行间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读出感情,读出味道,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懂得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体会汤姆钓鱼、放鱼的心理变化。教学难点:体会爸爸的话,懂得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发现了吗?今天的课题和我们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
3、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必须”两个字?
4、对,这是一个人说的话,一般在说的后边加上冒号。(板书:)这是谁说的话?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放生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2、出示生字词:必须 汤姆 铭刻 允许 从未见过 钓鱼 鱼竿 遵守规则 夜幕出垂 小心翼翼 斩钉截铁
3、反馈检查生字、词语读音反馈检查生字、词语读音(指名读、齐读)4.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利,如果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
三、指导写字:
1、下边我们来写写这些生字。有几个字容易写错,我们一起看一下。(师范写:钓、钩。写到点时师特别强调,这个点就表示鱼饵。又写钩字,写到撇折和点时强调撇折表示鱼钩,点还表示鱼饵。(学生书空写这两个字)
2、生字中哪些字也容易和我们学过的字混淆起来,你能用这种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说说这些字吗?(学生交流)
3、指名把字写到黑板上,学生相互评价。
四、布置作业:
1、自主描红,抄写生词。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出示生词,指名认读,齐读。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出示练习: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谁能在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来说明爸爸是怎样说的?(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2、出示练习:____________ 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结学生的发言: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了解钓鱼过程,品味朗读:
1、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课文哪几小节写汤姆钓鱼?(学生回答)
2、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放声读课文。
3、朗读指导:(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提醒 “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2)、指名读第二小节:什么是涟漪?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
(3)、生读第三小节。有一个词必须要读好,是哪个词?(一定)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欣喜)
(4)、指名读第四小节。
4、自由读一到四小节。
5、出示四字词语: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1)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生积极记背这几组词语。)
(2)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
6、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 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
7、小结;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四、布置作业:
了解有关钓鱼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亲自体验。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汤姆是怎样钓鱼,这一节我们重点研究汤姆是怎样放鱼的。
二、品读汤姆的心理变化:
1、指名读读课文6至12小节,其他同学要注意描写汤姆、神态、动作的句子,用线段画出。
2、课文中一共几处写到汤姆的心情? 这三处描写汤姆心情的句子在课后练习中,让我们读读这些句子,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3、学生交流:
(1)“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这句话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不情愿。)
(2)“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无可奈何)(3)“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遗憾、非常失望、可惜)
4、指导学生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三、情感升华,再悟主题
1、汤姆把鱼放掉,他后悔吗?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生齐读最后一段。
2、理解“铭刻”。如今的汤姆已是纽约一位出色的设计师了,事业有成的他时时会遇到像大鲈鱼一样的诱惑,但是每当他进行道德抉择的时候,他的耳畔总会响起父亲曾经告诫过的话。爸爸的哪句话会铭刻在他的记忆里,回响在他的耳边呢?
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与汤姆钓到鱼又放回湖中相类似的情况发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呢?
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
4、小结: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让我们永远记住汤姆爸爸对我说过的话: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要自觉遵守规定。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只要人人都讲公德、守规则,我们的生活就会井然有确良序,就会更加的温馨美好!
四、布置作业:
过渡:这条鱼是怎样的鱼呢?昨天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知道了它是指鲈鱼,请你好好读读24小节,你有什么新的了解?
二、细读24小节
1.学生自己读24小节,思考:这是一条怎样的鱼,你有什么新的了解?
2.交流:那是一条汤姆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指导学生从一些语句中体会鲈鱼的大,以及汤姆的惊喜之情。
(1)指导学生抓住弯成了弧形一阵惊喜拖哇!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体会到鲈鱼的大。
(2)指导读好句子,体现出汤姆的惊喜之情: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3.讨论: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投来赞赏的目光。
(1)指名读,学生自己体会
(2)从爸爸的这一神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体会:鱼很大,爸爸为儿子的能干聪明而高兴。
(3)指导朗读句子
4.指导朗读,读好24小节。
三、细读512小节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推荐阅读: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2-13
赴英留学,你必须知道的12-23
那些你必须知道的职场智慧01-27
你必须知道的面试注意事项09-17
咖啡礼仪 那些你必须知道的事儿09-19
必须记忆的材料05-28
必须从现在开始日记09-17
讲学习必须善学习11-03
党员干部必须正确行使12-14
成功面试必须掌握四大技巧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