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讨论式教学(精选8篇)

讨论式教学 篇1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主要围绕着本学期品社(品生)组的课题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商讨。对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中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如下修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品德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总在教师的思想里兜圈子、从众心理较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很多的课堂中已经开始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较多地运用了讨论式教学,但往往是游走于形式,看似热闹,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分析下来原因主要在于讨论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和灵活地运用合适的讨论形式,有的反馈形式过于单一,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设计了各种问题、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讨论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在丰富多彩的讨论反馈中,学生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经过认真地探讨与研究,感到要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于是我们确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教学过程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秩序。教师要按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他们只有在遇到问题并感到疑惑时,才会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

10.25

参会人员:全体教师 交流内容: 一 情况分析

我校《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担任,教研组成员呈老、中、青结合,在教学中,老师们能努力探寻本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实践,能运用新理念新教法新手段组织教学。二 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针,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导处计划及品社教研组细则为工作核心,将《两纲》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渗透,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学规范、评价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重点工作

1、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2、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3、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常规听课,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1)品社课规范化听课,教研组长和行政对一至五年级的每位教师听随堂课,并当堂打分,与上课教师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导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3)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

(4)课堂教学与学校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本学期学校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与“两纲”教育相融合,列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在每篇课文中渗透切入点,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整合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2、加强教研组建设

(1)、认真学习二期课改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前准备。力求在上课时做到准确把握认知目标;有机挖掘情感目标;科学寻求行为目标。

(2)、充分发挥区学科中心组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大组与中心组的联动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做一次开放性教研活动展示。在保证每次区教研活动由相关年级组一人参加的基础上,以提供教案、讨论案例、解答困惑的教研组活动方式为主线,提高教研质量。

(3)、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以群众性的研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点带面,尽力使任教教师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教学规律,提炼教学经验。

3、精细教学流程管理细则

(1)落实开学初与学期末的两次教师备课检查与评比打分。(2)出好期末品社练习试卷,试卷要求符合二期课改目标。

(3)完成两次学生课后作业的抽查,作业中要注重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4)根据各年级制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利用成长纪录册,开展品社学科的全面评价:具体以“评价内容科学化——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评价形式多元化——口头、书面、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时间分散化——日常评价、综合评价、考查评价;评价结果激励化——等级”为主要标准。

(二)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三个融合

结合教材中“两纲”教育渗透的内容,将心理辅导活动与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三者融合,既丰富了“两纲”教育的形式,有丰富了品社课的课堂教学内涵。

1、与“两纲”教育相融合,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进行两纲教育进入课堂的教学教研活动。

(1)以年级组为单位,整理出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2)挑选其中的一篇课文进行集体备课

(3)以年级组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说课或教学实践,力求凸现两纲精神教育内容

(4)进行集体评课,根据两纲精神教育的渗透实效,形成简单的环节式教学案例。

2、与心理辅导活动的融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在品社学科渗透一览表中,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开展的内容,把相同年级、内容相近的进行整合。一个年级设计出一个配套的系列活动。

3、与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的融合,通过参观学习,加深学生的体验,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紧密结合,即本学期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根据每月行为规范要求,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进行教育,使课内外形成合力,落实行为规范教育。根据品社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切入点,以及学校的各类演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1、开发《品德与社会学科两纲融合的课外活动课程》

2、推出一堂校公开实践研究课

(四)、每月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品社教研组计划。

2、搜集寒假中整理出的上学期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

3、检查品社备课并评比打分。十、月份:

1、听各年级品社随堂课,组长与上课老师及时交流评课。

2、交流上学期教材中两纲渗透课文的情况与改进方法,做好本学期两纲渗透课文搜集的准备。

3、检查课后作业情况并反馈意见。

十一、月份:

1、为学校教学评比做准备。

2、学习新课程标准

3、听校级品社公开课并参与共同评课。

十二、月份:

1、各年级进行《两纲渗透品社学科》汇总

2、组内听课

3、评课,形成简单案例 元月份:

1、体会交流

2、完成成长纪录册品社学科评价

讨论式教学 篇2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模式, 几年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谈谈我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设计。

这里要明确老师所起的作用。上课前, 教师先要精心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 在提出问题之前, 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提出问题时, 要有一定的引导, 确保讨论有一个主题和大方向, 因为虽然学生现阶段的思维比较活跃, 但对一些内容的把握不一定非常准确, 所以老师适当地加以引导是必要的。如分析资本主义政体时, 教师应明确指出可从影响政体因素 (历史条件、历史传统、阶级力量、国际环境) 、政体发展过程、特点、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讨论。讨论之后, 教师要作好小结, 也可引导学生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二、师生关系要融洽, 教师要根据班

里学生的状况, 尽量避免有意无意地对学生产生负面刺激。遇到学生木然、困惑的神情, 就应该调整问题的难度, 改变提问的方式。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 我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墨家会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因为课本上的素材不充分, 学生出现迷惘的表情;我转而问“显学”的字面意思, 学生即能答出是“许多人认可的学说”。我又问:“许多人会是些什么阶层的呢?”这一问的答案课本上有, 学生都能找到, 然后我进一步问:“为什么是他们, 而不是地主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大都被调动起来了, 纷纷发言。这样, 融洽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建立, 切忌把课堂变成几个活跃学生与教师的表演场, 这显然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相违背的。

三、教师要学会认真对待学生的观点, 讨论讲究民主化。

由于教师自身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有时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时难以回答的情况, 此时不少教师处理得不太妥当, 他们或是面露尴尬之色, 无所适从, 或装作若无其事, 轻描淡写地带过。学生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年龄阶段, 有时在讨论之后会提出一些新的论点。比如, 教师赞美岳飞是抗金英雄, 学生也可以说是对宋朝皇帝的“愚忠”。这时教师不能生硬地否定, 压抑学生的创造性, 而是采用民主态度, 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的探索, 全面深入分析历史现象, 并逐步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情境, 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展现自己的青春风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讨论式教学法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讨论式教学 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9-02

提到高中历史的教学,大概从事教育一线的教师很多人会颇有感触。虽然大家普遍认为历史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不仅学生们叫苦不迭,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在成绩单上答非所问、一塌糊涂。当然,学生也有学生的苦衷。他们每天面临很多重要学科的学习任务,每天都要做很多习题和卷子。这些现状给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改革教育方法的严峻命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满乐趣徜徉在历史学习的海洋中?因此,必须尝试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代替刻板守旧的教学模式,我的感受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节点,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互动的讨论式教学。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也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立疑问,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知识点分布情况,同时了解学生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设置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达到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深度、效果,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否则,讨论就像在演戏,流于肤浅的形式,失去了讨论的意义。问题设计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基础。如果话题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者脱离学生实际,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因为讨论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2.课堂实施。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与传统教学完全由教师掌控课堂不同,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安排分层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教学任务与目的,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简要的概述,接着进行组间辩论。当讨论出现沉默时,教师别急于打破这种沉默,因为学生可能在积极思考,教师应等待合适机会再进行具体指引,如提问、补充材料等引导讨论有序进行。当学生讨论脱离话题时,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归正题,免得浪费时间。

3.小结评价。总结评价是讨论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一般来说,评价多以鼓励、肯定为主。好的总结评价能强化学生记忆与理解,让学生冷静思考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身不足,激发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学习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参与是否积极,表达是否流利、观点是否清晰等,并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不一定每次都要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开放性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唯一结果。另外评价学生的观点及思维方法优劣,并引导学生总结一定的历史思维方法。还可以结合讨论让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当然不要要求太高。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创设情境,做好铺垫。历史知识都是过去式的,与现代相隔太远,学生难以理解,仅靠教师单纯的讲述,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历史事件相符合的情境。如教学“王安石变法”事件时,在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北宋时的“三冗”与“两积”问题,某一次教学活动中,我让一名学生扮演王安石当时的身份,成为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并就此展开讨论:如果你是王安石,会采用哪些措施化解北宋危机呢?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措施能稳固北宋统治?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们也在不断的思索中强化学习效果,同时又激发他们探究更深层次问题的强烈兴趣。

2.变换形式,激发热情。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多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的,讨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小组合作方式,又有集体交流方式。高中历史教学要提高讨论效果,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小组竞争方式、分组辩论方式等。小组竞争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再汇报交流等。分组辩论式是把学生分为两组,结合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引导学生越辩越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涉及到后人对辛亥革命成败的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反方认为是失败的。在正方与反方激烈的讨论中,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们会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学好这个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联系实际,提高能力。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应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马关条约”时,教师可以联系“钓鱼岛”事件,让学生对当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讨论。再如教学“美国制度创新”时,可以从英国首相卡梅伦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切入,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入美国内阁责任制。通过这些联系,同学们对过去的历史事件所产生的深刻政治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对当今政治环境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

讨论式教学 篇4

摘 要: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化的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等,不能够满足于新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本文将重点对探究讨论式教学方式在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方式;公选课;讨论式教学

高校公选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强,尤其有的学生认为公选课只选不修。但是公选课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且完成多元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展现出新时期人才的特色。探究讨论式教学方式是现代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措施,同时通过探究讨论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公选课的学习兴趣,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完成公选课教学的目标。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公选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公选课与其他课程具有着明显的不同性,课时紧,学习层次不同,认知结构也不同,如果单纯的依靠课堂讲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必然会促使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所学知识也只是被动的接受,更不用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式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之一,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公选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利用课程知识体系,搭建有效的讨论平台,是公选课讨论式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大学公选课是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应该认真研读所教课程的内容,掌握教学重心,并且利用课程知识结构的联系性,甚至辐射到其它课程的相关性,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并且展开相关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教学活动的价值性。讨论式教学方式的确立,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通过对知识的研究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结构以及重点知识的印象,同时讨论式教学也是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搜集产生一定的驱动力,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说,理论抽象,难以理解,同时理论间又存在着必然性、联系性,展开讨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入。

(一)引导和情境创设是讨论式教学的前提

公选课是各专业教师根据的专业情况面向全校开设,有些课程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跨越,文科学生在修理工科的课程,理工科学生在学文科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仅能依靠课本知识以及教师的讲述进行了解,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往往较为枯燥,因而为了能够勾起学生对课程学习了解的欲望,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创设出相应的讨论情境,或者设立某一项讨论的任务,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巧设问题,对比讨论

讨论式教学活动的重点问题是要利用知识点的联系性,巧设问题,对知识点前后进行对比,展开讨论。例如在公选课《flash动画制作》中,在讲到遮罩层动画时,先用一个有填充色的矩形做遮罩层,观察结果后,再用一条线条来做遮罩层中的物体,让学生猜想能不能有遮罩效果,让学生讨论这两个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当然在问题情境的提出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案例进行相应的引导,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融入于课堂教学中,进而能够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观点予以鼓励并肯定。

(三)联系实际营造讨论情境

一般来说,在历史教学课堂上,如果直接对讨论话题进行切入,难免会显得有些突兀,因而往往需要进行联系实际,勾起学生内心中的求知欲,从而才能够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联系性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讨论情境。如在公选课《office办公软件专家》讲述电子表格excel时,假设你是公司的文员,要处理公司员工的数据,员工人数有好千人,面对表1形式的表格,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问题1:职工号可否自动生成

问题2:利用身份证号码可否自动生成性别、出生日期列的数据

问题3:利用出生日期,可否自动生成年龄列的数据

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立即给予答案,而是要交给学生去通过查阅资料,同学讨论后来完成,让学生们知道excel函数的强大功能。

二、总结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当然,教师对于讨论主题以及讨论任务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布置,从而能够让学生有所准备,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林举用论文:实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篇5

论文题目:实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作者姓名:林举用

作者单位:阳东县雅韶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662-6790286

实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内容摘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探求新知、解决问题的自我表现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的热情,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 探究、讨论式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探究讨论式教学是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类似科学研究或探究 2

方式”进行的一种数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探究方式,充分质疑、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达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从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探求新知、解决问题的自我表现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的热情,从中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在猜想中探究讨论,萌发创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这样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猜想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数学猜想有助于设定思维目标,有助于锻炼数学思维,有助于数学发现,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猜想还有助于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猜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的学生摆脱“常规”的意识强。这种创造性学习的尝试,实际上是未来从事创新活动的心理演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给予鼓励、支持、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猜想、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的“权威”结论,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为此,我在每节课中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猜想,然后探究、讨论,促进 3

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再在圆上画一个以r为边长的正方形(如图),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大约等于多少? 为学生提供猜测的机会。同桌讨论交流,人人参与。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大约3r2,有的学生认为4r2,也有的说在3r2 与4r2之间,理由是:用四个边长为r的正方形可以覆盖住整个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我因势利导:圆的面积究竟等于多少?有什么办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能不能从过去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中得到启发?通过引导,使学生想到可以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求圆的面积。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共同操作、互相协作、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动手操作,自己想、自己悟、自己探究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体验到了一种创新的成就感。又如在推导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就有学生这样猜想: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想到分数除以分数应是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为此,我请全班同学举例探究此方法的可行性,顿时争论声此起彼伏,最后一致认为这种解法也是可行的。并举例如下:

÷828241=÷==1----27933÷279

÷72702702353====÷÷2--8580580÷51616

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往往伴 4

随着猜想而来。

二、在探索中诱导创新

布鲁纳说过:“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教学法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整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情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究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尝试,诱导创新,例如在教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操作探究,再在小组上交流。当大多数学生跟课本一样得到一个长方形时,却从一个小组中传来了争论声,原来他们为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进行辩论。我示意他们停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圆柱侧面展开后会不会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圆柱?大家动手再操作探究一下。”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习活动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通过探索,不仅证实了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又如:我校二年级一位老师在教学完角的知识后,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多少个角?大多数学生立即说是3个,该教师没有立即作出判断,而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答案。经过探索,得到了下面几种答案:

(1个)(2个)(3个)(4个)(5个)

经常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尝试,特别是成功的尝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导学生创新。

三、在操作中探究、尝试创新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思维因素,让学生动手摆、折、剪、量、画,以及分割等操作过程,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动脑探究,动口说,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探究,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才会尝试创新。如教学“圆锥体积”,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进空的圆柱容器里,这样倒了三次,正好装满这个圆柱容器。学生们从中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已经掌握V圆柱=S·h,所以学生很快就推导出V圆锥=·S·h。这一课时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探究,亲自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使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利于学生尝试创新。6

四、在讨论中激发创新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它应当成为共同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同学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移花接木”,善于创新。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试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的解法进行比较。这样,数学课堂就会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成为“百花斗妍、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随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此,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精心设计好学生讨论的题目,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提出,让他们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将使学生受益,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开拓创新树立自信心。

五、在应用中探究、实践创新

“学以致用”,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使学生掌握解题策略,采用“变式”、“一题多解”等形式让学生在应用中探究,既起到使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形成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一列货车与一列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9小时相遇。相遇后,两车仍按原速度行驶。已知货车又行了6小时才到达乙地,问客车行完全程需几小时?”当学生会用“1÷(-

191)”解答时,我96问:“还有其他解法吗?”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索,又得到了下面几种解法:

① 9÷6×(9+6)②(9+6)÷(6÷9)③ 9÷6×9+9 ④ 9÷(6÷9)+9 ⑤ 9×[(9+6)÷6] ⑥ 9×(9÷6)+9 ⑦ ⑨ 69÷9+6 ⑧ 9÷(1-

9)969=911+÷-1()=9-9+6X9+6X ⑩

这样不但要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应用更自如,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解题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灵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创新。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营造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这用正确的策略,让学生大胆猜想、探究、讨论、操作,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讨论式教学 篇6

小组讨论是个人与他人交流形成学习合力的过程,是整合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

讨论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学习内容的难度和需要学生提出多少问题。一要随学习内容的难度而定,难度大的,讨论时间要长一些;难度小的,时间要短一些;内容较易时,时间就要更少一些,只要学生交换疑难点并探讨明白即可。二要受教师设计意图的影响,如果需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总结的规律较多,时间要长一些;如果需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少,时间就短一些。

1.学生活动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有:

(1)讨论准备

在进行小组讨论前,学生要结合教师的要求做好三项工作:一要根据个体提出的问题,评价问题质量,根据问题的解决情况确定讨论话题;二要对学习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逻辑性进行分析,确定讨论顺序;三要统一认识,激发动力,形成成果共享的学习氛围。

(2)讨论难点、疑点

学生针对疑难问题开展讨论活动。一方面获得别人的帮助,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主动帮助别人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在讨论时不要隐藏自己的观点,不要担心能否得到同学的认可,应该主动弹出想法,接受大家的检验。有时,学生还需要交流记忆知识的技巧、运用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的经验等。

(3)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把构建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互相说明理由,指出各自的成功和不足,整合出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结构。个人可以保留意见,吸收他人成果,构建有个体特色的知识体系。

(4)讨论解题思想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例题和评价练习,可能提出了不同解法,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分析和讲解。若题目有两种或更多解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学科解题思想,提高解题能力。同时,学生也要探讨审题的准确性、答题的规范性等。

(5)规范讨论行为,提高讨论质量

讨论质量的高低是小组学习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提高参与质量,具体表现为:不依赖他人督促,主动参与讨论,帮助别人解决疑难;做对小组有贡献的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积极贡献自己的成果,达成成果共享的氛围;若个人不善于在讨论中发言,要首先发言或抢先发言,这样容易跨越心理障碍,展现自己的观点,因为随讨论的变化,会变得越来越难提出问题和见解;在听到人讨论时,及时思考,捕捉灵感,深入分析,清理思路,组织陈述;养成随时记录讨论内容的习惯,随时记录想到的问题,小组不断总结阶段性成果,并开始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反思讨论内容是否与学习密切相关,摒弃与学习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随时调整讨论话题;抓住主要问题,不纠缠细枝末节;善于从别人的讨论中受到启发,既能提出问题,又对他人提出质疑,以促进讨论的深化发展;不垄断讨论时间,让他人有机会发言,不打断别人的陈述,寻找适当时机阐述观点;当不能组织讨论或无讨论话题时,要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或从其他小组引进讨论话题;不批评、讽刺、挖苦、嘲笑、攻击他人,允许有不同观点,求同存异;学生之间应真正学会互相欣赏和尊重;相互制衡,共同负责或轮流负责,不使讨论流于形式;自主调控和相互监控,监督讨论全过程;不放纵,并理智的处理错误行为或降低负面影响,把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6)讨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讨论时,学生要注意如何处理不同意见,怎样达成妥协和共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不同观点等。

成绩好的学生因自己能够掌握、理解大部分学习内容,认为与成绩差的学生讨论实质上是为他们讲解疑难点,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不愿意参与讨论,使小组无法形成融洽的讨论氛围。长久以来,人们已经知道,学习某种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准备去教授它。学生应该明白:不贡献学习成果而处于保守状态,做一个旁观者,自认为从别人那里学到了知识,自己得了便宜,其实由于自己的封闭观念、不合作意识,既会失去合作伙伴,又会产生扩展效应,在其他方面失去许多,并且不参加讨论,很难激活个体思维,无法发展其他的各种隐性技巧,实际上所失远大于所得。参与讨论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活动,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催化剂”,实际发疑问、提出问题的“催产婆”,学生可以由此获得创新的高额利润。

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认为自己能力差,无法跟上讨论的思维进程而冷漠地对待讨论。这些学生应该明白:参与讨论,即使自己不能解答别人的疑点和难点,也能从别人的讨论交流中领悟自己的疑点和难点,学到许多与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有关的思维方法;如果不参与讨论,将永远失去一次获得提高的机会。请记住:只要参与,就有提高,就有进步。

总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所有学生都有合作、奉献、顾全大局的意识。乐于为别人释疑解惑和追求共同提高成为一种学习时尚。这样,优秀生会更加优秀,后进生每节课都处于帮扶、转化和进步之中。

(7)提出并整理小组问题

提出和解决小组的疑难问题是小组讨论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创新式学习的关键。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激发潜意识、提出新问题。如果问题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能够深化知识的学习。则应致力解决;若与当前所学内容关联不大或无关,可以根据时间而定,讨论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中止讨论,结合个体兴趣放在课下解决。小组讨论后要对问题进行分类:一类是小组的学习一点、难点,另一类是提出后没有解决的问题。学习小组要把这些问题提交组间讨论。

(8)制定展示方案

小组要在开展组间讨论前或教师精讲前,制定合理的展示方案,并进行适当的分工,以确保组间的讨论、交流活动或教师精讲阶段的小组展示活动顺利进行。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分担适当的总结、归纳、展示、释疑解难的任务,如:那些小组成员负责展示本组的哪些学习成果,并确定展示的内容、方式、方法、角色等,确保展示活动有特色、有亮点,精彩纷呈;那些小组成员负责与其他小组练习已解决本小组的额疑难问题,并吸收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那些小组成员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提出质疑,为推动班级学习做出突出贡献。

 反思与活动1:您是肉经常发现并引导学生讨论为理解的学习疑难,这会对您的教学效

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 反思与活动2: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您认为在学生讨论问题时,还应规范学生的哪些行

为?应给予学生哪些更大的课堂权力?

2.教师活动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有:

(1)参与学习讨论

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学习讨论,一般不要直接解答学生的疑难点,主要是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自己想、悟,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教师不要固定在某一个组,要多到几个组去,帮助他们清理思路,进入实质性讨论。当然,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给各个小组,应根据每个小组实际所需要的指导程度而定,尽可能地把时间分配给需要更多知道的小组。

(2)推动讨论的发展

教师要推动学习讨论的发展,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管理课堂纪律。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讨论时允许发出多大的喧闹声,分辨噪声是因为学习讨论引起的,还是故意引起的,明确何时可以以什么方式寻求教师的帮助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和噪声。教师也要与学生约定某种信号或由临近小组给出暗示,来提醒学生注意并降低声音。当某个或某些学生有过失时,教师不要板着面孔教训人,应尽量以温和的方式制止,防止混乱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对伪装讨论、违反纪律的现象给予制止。教师要做的,往往不是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向学生提供怎样会做得更好的指示或指导。教师要针对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实施行为矫正措施。

有时讨论可能会升级为辩论,由于有些话题特别“敏感”,观点可能十分“尖锐”,导致部分学生忘记了应该尊重他人而出言不当,小组或教师应提醒他们注意表达观点的方式和控制情绪的方法,使之逐渐掌握谦恭地表达反对意见的技巧。

二是促进学生参与讨论。由于讨论的质量取决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因此,教师应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不能是少数学生“控制”讨论。为了给别人发表见解的机会,有时可能需要让“控制”讨论的学生停下来。当一些学生明显没有参与时,小组或教师需要采取某种行动,使他参与讨论。有些学生天性喜爱安静,不善于在同学面前发言,教师应允许他们“被动”参与,用同学的讨论帮助自己理解学习内容。为了促进学生自我调控与程度,教师引导学习小组制定一些督促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怎样,不能原谅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不参与讨论的行为。

三是调解交流偏差。由于某种原因,小组讨论的话题可能偏离学习主题或与学习无关,学生做着与学习内容联系不大的讨论活动或出于闲聊状态,这时,如果学习小组没有发现或无法调控,教师要给出提示。教师可向学习小组提出一些问题,如“我们已经在这个方向讨论了x分钟,现在来看这种方式是否行得通?”“我们是否可以试一试其他途径?”“您现在正干什么?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他人对xx所说的有什么看法?”“您能否使其他人确信这一结果?”等,引导学生进行调控。对年龄较大或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提示有利于他们调控“跑题”的讨论行为;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简单的提醒有时难以影响脱离主题的讨论,教师就要进行多次干预。

四是提供讨论话题。如果学生无法阻止讨论或深化讨论,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制造讨论双方的问题矛盾、激化讨论;可以成为一方的成员,引导处于下风的学生出点子、想办法;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分析,意识到并提出某个问题,引起讨论;利用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为小组提供讨论话题;对于学生很难想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还有一个“怎么样”的问题,以促进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或变换分析角度,或提出不同论断。

有时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支持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先终止小组讨论,转而通过补偿知识缺陷来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然后再提供话题延续讨论。教师要尽量减少对这种情况的误判。

五是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要了解学生把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存在的偏见和误解以及产生的新想法,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讨论中,学生有了想法,却不能表达清楚,无法给出准确、清晰的解释,无法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意思,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很容易使其他学生忽视其中含有的一些极有见地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明晰这些若隐若现的想法,揭示其中的创意。

(3)保持中立的立场

教师不要过多地表露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始终有思维的选择、突

破和重新建构的自由。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分歧的见解,教师最好不要进行评价,只需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剥落一些伪装的、非本质的现象,揭示实质性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回答别人的质疑时,经过思维加工,发现自己的不足,顿悟他人的观点或产生灵感,提出深化学习的问题。如果教师有明显的表露,学生可能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弱化了讨论或使讨论无法深入。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能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拓展思维空间,形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论证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心学困生

教师不要只注意优秀生的意见或问题,而忽略学困生。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以多种形式关心各类学困生,如检查他是否参与讨论,讨论的质量如何,多问“您有什么观点?”等,同样为他们创设优良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要鼓励各类学困生参与讨论,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评价,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不断积累,快速进步。

有些学生偏爱独立学习,不愿意参加讨论,教师应为他们创造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使之逐渐掌握协作技巧,适应小组学习。如果学生根本不愿意参与讨论,教师应保留他拒绝的权利,并为他安排另外一种或由他自己选择一种通向学习成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5)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对教师而言,参与学习讨论是一个难得的了解学生的重要时机,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去观察和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他们的需要、兴趣、学习风格、行为表现、与他人合作的互动情况以及更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等。平时教师很少与学生这样近距离地进行学习接触,很少有机会如此细致地观察学生,因此,这个重要时刻成了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

(6)记录学习情况

教师要在参与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如下学习情况:学生欠缺的已学知识有哪些,学生掌握的新知识有哪些,对知识的联系达到了什么程度,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到什么程度,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角度和层次,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学生学习表现出来的学习优势和劣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情况等。同时,教师要思考:应采取何种方式补偿知识缺陷?应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采取什么方法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需要组间交流吗?采取什么方式组织下一步的学习?

(7)组织学生反馈

教师在参与学习讨论时,无法详细地了解所有学习小组的真实学习情况,要想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还需要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反馈。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反馈卡,让学生针对重要的、本质的学业目标和教师想要了解的其他情况做出反馈;也可以听取学习小组的口头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教师需要了解的信息。

在反馈时有一种危险,就是那些外向、活泼的学生可能夸大学习成果,那些内向、拘谨的学生却不愿意暴露自己存在的学习困难,从而误导教师对真实学习情况的了解。但是,如果教师准备充分,抓住学习重点和关键目标,就不会受到蒙蔽。教师得到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它既不是教师所需要的理想化的学习信息,也不是教师所不喜闻乐见的信息,更不是学生认为能取悦于教师的学习信息。教师得到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就会造成课堂时间和学习精力的巨大浪费。

在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时,教师要注意理解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从中揭示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克服自己的偏见也很重要,偏见会以一种微妙的形式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来,其结果必然会损害信息的客观性。

(8)指导小组学习

教师应通过观察和分析课堂中的小组活动,列出合作成功与合作失败的小组的特点,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小组学习的方式和小组成员的责任,并给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组成员。

个别学生可能并不讨厌讨论、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他们讨厌的可能仅仅是在小组学习中被利用,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花费更多的精力,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

(9)评价学生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促进而不是抑制学生参与学习,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评价的受益者,决不要让任何学生成为评价的受害者。如果评价使得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根本不愿意承担学习责任,那么学习就不会发生。为了让学生把握自己的成功,教师应使用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坚决避免破坏学生学习信心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自己应承担学习的义务、责任和后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不断发生并不断地获得学业成功。

实际上,学生从步入学校大门的那天开始,就对学业成功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激情,一直在任课教师那里寻求自己成功的证据。如果学生发现自己是成功的,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和对未来得到更多成功的期望,这些感受会燃起他们努力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带来更多的成功。如果学生发现自己一直是失败的,或总是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对自己的能力提出质疑,这些感受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从而难以获得成功。其实,学生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学业证据就是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应通过学习评价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业成功的含义,向学生展示有关他们学业成功的信息,让学生不断地收集到证明自己学业能力的证据,激发学生向他人展示自己学业技能的欲望,支持和鼓励学生正面的自我形象,使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完整无损。

为了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协商,小而言之是让学生帮助教师设定评价标准,大而言之是让学生获得个体更满意的成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协商和制定,会产生很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① 学生会理解、承认评价标准,认可、支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消除与教师的敌

对情绪,激发与教师的合作意识。

② 能把评价与学生个体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增强教师评价不

同学生个体的公平性。

③ 学生会把学习与评价结合起来,按照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方式等。④ 学生明确了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现标准,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去开展学习,创造出

反映这些高标准的学习方案,努力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会提高学习和评价的效益。

当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并不仅限于小组讨论,它应贯穿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如自学阶段、小组学习、组间讨论、展示学习成果、课堂小结等。

(10)控制时间

教师要根据讨论情况调整讨论时间,进行有效调控,不要因失控而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并不是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一个实际情况是:放任学习小组开展过多的讨论,可能导致提出和研究的问题过分地偏离学习主题。当学生不能再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已经完成时,要断然停止讨论:如果学生仍然热烈地讨论某个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或正在跃跃欲试地提出应该提出而又尚未提出的问题,就要延长时间讨论。总之,不能浪费时间,也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紧张而使讨论草草收场。

教师在判断所有学习小组结束讨论任务和时间上是有困难的,未必能准确把握,却可以在长期的观察中不断积累经验。亲自参与学习讨论,或让学习小组主动汇报,可以帮助教师较为准确地控制讨论时间。

 反思与活动:有的班级,学生总是难以参与学习讨论和交流,您认为这完全是学生的责

任吗?举一个您成功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例子,说明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讨论式教学应如何调控讨论过程 篇7

课堂上的合作讨论教学要走出以上两大误区, 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讨论式教学的结构与流程

成功的讨论式课堂教学,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和问题三大要素, 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经典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案例,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课堂结构主要由师生同步参与的“泛谈式讨论———探索式讨论———交锋式讨论”三个部分组成。所谓“泛谈式讨论”, 就是组内学生之间的讨论, 即学生在个人预习和初步质疑的基础上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 然后再选派代表提出问题, 并由教师整理、归纳出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索性讨论”。在“探索式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发动学生就共同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展开全班性的探索和研讨, 使需要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与思考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进而自然进入“交锋式讨论”。“交锋式讨论”是课堂讨论的高潮,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甚至是争锋相对的意见, 并在生生、师生间展开激烈的辩论, 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交锋式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必须贯彻这样的教学思想:不能只看重结论, 而是要更看重学生讨论的过程和思维发展的过程, 以及正确的思路和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为此,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正面引导辩论中出现偏激倾向的学生, 使之养成既能发表独立见解又能容纳别人不同意见的好习惯, 进而形成自信和谦虚并存的优秀品质。当然, 在“交锋式讨论”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以理服人, 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或对学生讨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归纳或小结。

总之, “泛谈式讨论——探索式讨论———交锋式讨论”的课堂结构, 既有利于尊重有差异的个体, 又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 让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意见, 积极和同伴交流”的要求。

二.课堂讨论过程的调控

讨论式教学能否取得实效, 同教师的组织方式和引导参与是否有效是分不开的。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时, 教师不应该是清闲的, 而应该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为此, 教师该做的不是等待和观望, 而应该是观察和介入各个小组, 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一是要调控学生的情绪。这是因为, 讨论过程中学生极易出现情绪问题, 如学生有时会出现讨论过分激烈或过分沉闷等问题, 进而降低讨论质量。这时, 教师就要寻求有效的调控方法, 引导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参与状态。

二是要调控讨论进程。这是因为, 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分散, 而干扰因素又相对较多, 学生的注意力和讨论的话题很容易发生转移, 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提要求或巡视检查等形式, 保证讨论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是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炼出典型范例。为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并提炼出典型范例, 以便在小结讨论情况时能以典型范例“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要适时介入课堂讨论。这是因为, 讨论是一种需要“启动”和“推动”的互动行为, 教师不仅要介入讨论过程, 发挥导师的作用, 还要作为讨论的发起者, 促成讨论顺利推进。比如, 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讨论, 或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时, 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提出明确的要求, 以确保讨论能有效地进行, 而不是流于形式;学生不清楚讨论的任务时, 教师要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的讨论受阻时,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 引导学生思考, 打开学生的思路, 使讨论顺利进行并不断深入;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思维碰撞出火花时, 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寻找,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

总之, 在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调控行为应是友好的和有建设性的, 即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又不能对学生的情绪和疑问袖手旁观, 而是要适时参与, 合理调控, 以保证讨论式教学能取得圆满成功。

讨论式教学操作指南 篇8

基于问题解决的讨论学习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师讲生听”相比,组织教学更加复杂,教师需要从“搬运工”过渡到“操作手”,对讨论的形式、讨论的展开、讨论的深入、讨论的归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要适应从一个“听众、观众”变成一个“参与者”和“收获者”的基本要求。如此一来,课堂讨论才能有序地进行,才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讨论式”教学的方式

“讨论式”教学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同伴讨论、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三种,其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咨询式。一般运用在同伴讨论或集体讨论之中。咨询式讨论是围绕问题,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展开讨论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使课堂气氛平和,师生感情融洽,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和思维热情。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思维角度、理解能力也必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讨论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成功感”。

议论式。这是一种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争论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来,学生即席发表意见、讨论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也使课堂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学生们在七嘴八舌的热烈气氛中弄清了问题,掌握了知识。议论式讨论往往观点不一,响应的学生会形成不同的“派别”,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教师不要先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更不能武断地否定学生的合理想象,要学会耐心地倾听、全面地归纳和科学地分析。

分工式。分工式讨论,是指每个小组或小组内每个成员承担不同任务的讨论方式。基本程序是小组或个体先完成各自的任务,然后汇报交流,每个同学在听取汇报中“拼接”学习,进而获得或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或问题解决方案。有时,小组领到任务后,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到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讨论的有效体。

书写式。书写式讨论是让学生以阅读材料为依据,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展开思维活动,通过群体的共同讨论,使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每个学生都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讨论结束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对比,继而分析答案是否一致。书写式讨论,能够锻炼学生自己搜寻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可避免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但比较耗时,需要根据讨论任务的需要选择运用。

竞争式。这是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引进竞争机制来组织的小组讨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讨论形式。竞争式讨论,需要教师首先出示问题(问题来源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问题),然后宣布竞争规则,比如获得答案的时间速度、答案的创造性、小组发言参与人数等。通过个人或小组竞赛,可以活跃讨论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打开思维局限,得出更多的答案或展示不同的思路。为提高竞争式讨论的表达质量,教师最好独立思考、准备好自己的演说,也可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辩驳。

头脑风暴式。这是让学生产生想法的小组讨论活动,一般由小组领导者宣布开始,介绍一个主题或问题,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发表看法,提出解决方案。在头脑风暴式讨论中,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建议的数量,而风暴之所以叫风暴是因为其建议数量之大。要保持学生愉快的心态,教师就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学生提出的想法是异想天开的,教师应鼓励他们,并能通过幽默、风趣的言语对有偏差的观点进行疏导。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

课堂讨论的过程是思维的碰撞、信息的交流、情感传递的过程。在“讨论”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大胆地质疑和提问,主动发言、积极思考的参与者。

第一,中心发言人参与讨论的技巧。中心发言人不仅要清楚地陈述讨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问题表述结束时可以留下疑问,促使同学沿着疑问展开讨论。同时,中心发言人要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恰当给予本组同学“讨论策略”的指导,把握好讨论的分寸。

【例】王晓根老师教学中利用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

1.分配任务:或同学自己选择,或小组长直接安排,做到人人有事做。问题少可两人或三人合完成一项,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相匹配的任务。

2.组长问,同伴一个一个地回答。先待优生,后优等生,其他同学必须倾听,准备补充、纠正、完善、质疑。

3.小组讨论,大家举手。可组长指名回答,也可争先恐后。组长要注意回答的面,争取人人回答,甚至能者少劳。

4.组长要求同伴先自学后交流。

5.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问“为什么”。

6.当出现冷场时,组长率先发言或组织同伴自学后再讨论,或询问他组,或询问老师。

7.当小组在板书时,本组内进行帮扶或交流。不会者主动向会者请教,帮扶者积极帮扶。会者间相互交流,展示思维的过程。

注意事项:

1.分工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相匹配的任务。

2.学会倾听,准备补充、纠正、完善。

3.有不同意见,不得打断对方的话。等对方说完,然后发言。

4.碰到分歧或难题,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5.不限于坐在座位上规规矩矩,可以站起来,头靠头。

6.简单问题,人人都会的不需要讨论。

第二,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技巧。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学生参与讨论需要“三会”:会提问、会倾听、会回应。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形成有深度的对话讨论。

提问。提出让同学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问题,让讨论成为真正的对话。常见的提问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要求讲出更多证据的问题。比如:你是如何知道的呢?你的观点有哪些事例或数据作为支撑?你从教材中哪些地方找到这些观点? ②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常见的表述语句有:你能换种说法吗?你能解释一下你刚才发言的意思吗?你能为你的观点举个例子以便我们更容易理解吗?③把发言联系起来提出的问题。常见的提问语句有:请你说明一下你的观点同××同学的观点联系在哪儿?你的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我的观点?你的观点同××同学的观点异同在哪里?④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比如,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结论有哪些?对今天讨论还有哪些更好的理解?这次讨论我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下次再就这个问题讨论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呢?

倾听。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要明白发言者的观点是什么,发言者的观点形成的根据是什么,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等等。同时,作为一个参与者,要知道倾听的意义不仅是自己“听明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是鼓励发言者。鼓励方式:①非言语的鼓励方式,如目光注视发言者两眼之间和额头部分、点头、微笑、身体前倾、其他无关动作停止等;②言语方式的鼓励,用“哦,对,是的”,或重复发言者的话等方式鼓励发言者继续发言,或者在发言者思路中断时帮助续上思路,但不允许故意曲解发言者的观点,导向自己的观点。讨论法的核心是民主和参与,每一个同学都有维护并促进集体活动的职责,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参与现代学习,是不合格的行为表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学习方式对学生道德养成已要求渗入到“血液”之中。

回应。恰当地回应,是保证讨论持续进行下去的关键。回应的方法:一是坦诚陈述,针对同学发言的陈述不要采用质问的方法,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也可以对同学观点做补充;二是提出与发言者的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或者话题,让对话深入下去;三是推荐一位与发言者的观点相左的同学起来发言,让同学发表不同的观点;四是肯定发言者的表述,在回应同学看法时给予鼓励;五是沉默,等待其他学生回应。

上一篇:家庭教育服务协议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