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文明的行为作文400字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文明的行为作文400字(精选7篇)

不文明的行为作文400字 篇1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那时正值炎热盛夏,我一出门,便看见火球般的太阳把大地炙烤得滚烫烫的。不一会儿,我就热得满头大汗,汗珠不断地从脑袋瓜里冒出来。即使我不断用手绢把汗水擦干,但还是没能止住。妈妈似乎看穿了我心思,立即给我买了一根大大的冰棍,正准备塞进了我那干燥得快冒烟的嘴巴里。一见冰棍,我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那根甘甜可口的冰棍就给我消灭,只剩下一片小木棍了。走着走着,我看到路边有一个垃圾桶,便随手把小木棍抛向了垃圾桶。不料,我的技术太差,小木棍撞到垃圾桶边缘后随即掉了出来。我可没理会它,装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继续跟着妈妈走。哪知道,从身后传来了一阵奶声奶气的喊声:“不许走,把垃圾捡起来”,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幼儿园小男孩。他见我停了下来,向我挥手说:“姐姐,你不能丢垃圾。”听了这话,我心里想:这小不点,真是乳臭未干,居然管起来我来了。哼!不理他。于是,我又向妈妈那儿跑去。那个男孩见我没理他,便一屁股坐下,大声嚷道:“姐姐坏,姐姐坏嘛!老师说不能乱丢垃圾。”话讲完,他站了起来,把小木棍捡起,扔进了垃圾桶。看到这情景,我心里感到万分的羞愧:李茵茵呀,你连一个幼儿园的小孩也不如,亏你还是各少先队员呢!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乱丢垃圾了,因为我知道:文明应该从身边做起,我们应该用心为东莞文明加分!

不文明的行为作文400字 篇2

目前, 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不文明旅游行为, 尚未形成统一概念, 但多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是不道德行为。田勇 (1999) 认为“旅游非道德行为”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通过言行而表现出的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李萌、何春萍 (2002) 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指在旅游活动中一切危害景点景观和旅游环境的行为。孟莉娟 (2014) 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的介于正常、适当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 对旅游地资源、环境、居民、其他游客, 甚至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陈波 (2015) 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游客对当地旅游资源、环境、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破坏行为, 处于法规和道德之间。2006年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旨在倡导游客遵守公约, 争做文明游客。2013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总结十大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表现形式。2015年国家旅游局制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旅游黑名单”制度, 来约束游客行为。

综上所述, 旅游不文明行为是发生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 而不是专门指对旅游景区的破坏行为。不文明旅游行为应当具备以下几点要素。一是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实施主体为旅游者。二是不文明旅游行为是一种不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行为。三是不文明旅游行为对其它旅游者或旅游目的地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 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违背社会公德或违反相关法律, 并对其他旅游者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环境、社会秩序等造成一定破坏的行为。

不文明旅游行为外在表现多样, 如随地吐痰、乱刻乱画、大声喧哗等。通过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分析, 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无知型, 指旅游者对于异质文化的无知造成的不文明行为。由于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学习, 采取惯常行为造成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矛盾, 进而引发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第二种是放纵型, 指旅游者以自我满足为中心而造成的不文明行为。由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暂时性, 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 摆脱惯常环境的束缚和约束, 为满足自我需求, 道德弱化, 占有意识外显而产生的不文明行为。

二、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 旅游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 文明旅游主要依靠道德进行规范, 法律法规方面还不完善。目前国家主要通过《旅游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文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约束旅游者行为。由于监管不力等原因, 相关法律法规仅处于原则性条款, 缺乏可操作性。而诸多不文明旅游行为在法律法规中处于空白地位, 缺乏相关的条例进行处罚。这就导致管理方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不闻不问, 不文明旅游行为更加恶劣, 出现恶性循环状态。同时, 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处理力度较低。不文明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环境、社会秩序等造成危害, 但法律的处罚离地相对较低。如在景物、设施上景区内乱扔垃圾的, 仅需承担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交五十元罚款的责任等条款, 对旅游者的威慑力低, 无法达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二) 文化差异导致公共意识弱

旅游活动向大众化和常态化发展, 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 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由于缺乏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旅游者在无意识状态下, 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带入到旅游目的地。由于环境、教育和个人素质的差异, 即文化差异的存在, 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势必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旅游者对当地风土人情知之甚少, 会触犯当地禁忌, 引发冲突和矛盾。同时,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进入到文化重建阶段, 传统文化更多地宣扬人伦精神, 遵循“熟人”社会的行为准则, 缺乏对公共意识的理解。旅游者进入到“陌生人”社会, 缺乏公共空间概念, 依旧按照惯常行为, 行为举止不符合公共秩序, 从而造成对公共空间的侵占, 产生不文明行为。

(三) 游客道德感弱化

旅游活动具备异地性和暂时性, 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 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束缚, 离开“熟人”社会的监督, 陌生的环境使旅游者行为举止少了顾忌和约束。旅游者的行为发生变化, 一方面体现在道德感弱化, 道德标准降低, 人性潜在的恶的东西不自觉流露。在旅游过程中, 旅游者秉持中立态度, 加之从众心理, 助长了不文明行为。另一方面体现在占有意识外显, 物质摄取意识强, 形成不文明行为。

三、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应对措施

(一) 建立健全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法律法规

实践证明, 文明旅游仅仅依靠道德进行教化难有成效。需要建立健全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法律法规, 来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震慑和惩戒作用。首先, 要完善相关立法。在国家《旅游法》和《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 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如威尼斯、新加坡国家做法, 完善旅游法律法规, 将各种不文明旅游纳入到法律体系并明确责任, 加大处罚力度, 通过法律的惩处来约束旅游者的行为。其次, 要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这就需要景区景点进行配合, 对景区进行区域划分, 设置安保和管理人员, 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后, 要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监督管理。旅游执法大队要对景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和安防, 并联合环保部门、文物部门进行综合检查, 加强对景区的监管, 提升景区管理质量。要贯彻落实国家A级景区管理制度, 对不符合标准的景区责令其整改或者降级。从各个方面来建立健全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二) 加强素质教育

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不仅仅需要依靠法律进行惩治, 更需要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 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首先, 要从小培养文明行为。国民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通过学习促使青少年养成遵守社会公德,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教育青少年养成文明出游的旅游行为, 还要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行为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 要强化公共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对公共意识的理解, 但伴随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公共意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公共意识教育, 在公共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要高声喧哗, 自觉排队等。社会要加强对成人的道德教育, 倡导文明旅游, 从我做起,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行为。最后, 要进行文明观教育, 使得青少年和成人意识到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因此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 要学会入乡随俗, 尊重异质文化。

(三) 建立游客管理机制

旅游者在陌生环境中, 自我约束能力下降, 需要通过“他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 要建立游客管理机制, 发挥监督作用。首先, 发挥导游的监督作用。导游与游客接触较多, 对游客的行为起到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要积极引导旅行社、导游、领队等旅游从业人员加强对文明旅游的宣传和引导, 提醒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达到监督的目的。其次, 采取门票实名制, 建立旅游信用系统。通过景区门票实名制来规范游客行为, 借鉴火车票实名制, 一旦发生不文明行为即录入旅游信用系统。完善旅游信用系统, 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一旦高出规定次数, 景区有权拒绝售票。通过旅游信用系统来规范游客的行为。最后, 加强文明宣传, 发挥游客的监督作用。国家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 开展文明行为游客监督拍照活动, 引导广大游客参与到文明旅游的监督工作中。通过游客之间的相互监督, 来规范游客的行为。

四、总结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涉及到国家、景区、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等多个方面, 其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实施者是旅游者, 想要让文明旅游成为常态, 需要从国民素质入手, 提升国民素质, 养成文明出游的习惯, 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要加强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监督管理,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震慑和惩戒作用。建立游客管理机制, 加强景区、导游和其他游客的监督, 建立完善的监督系统, 规范游客行为。通过各方的努力, 共同促进文明旅游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旅游进入大众化和常态化。旅游活动过程中, 游客不文明现象愈演愈烈, 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现从游客不文明行为入手, 首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界定, 并分析了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旅游法律法规不完善;文化差异导致公共意识弱;游客道德感弱化, 占有意识强等。在此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 即通过建立健全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强素质教育, 提升国民素质;建立游客管理机制, 发挥监督作用, 来规范游客行为, 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旅游行为,文化差异,道德弱化

参考文献

[1]田勇.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旅游道德的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2) .

[2]孟莉娟.关于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1) .

[3]李萌, 何春萍.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 .

[4]陈波.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管理观察, 2015 (2) .

网络评议铁路乘车不文明行为 篇3

与此同时,铁路暑运青年志愿者们在火车站深入开展“摒弃乘车陋习”文明引导活动,广泛传播文明出行新风尚,引导社会公众创造文明环境,形成维护良好乘车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出行环境。

Recently, the national railway Youth Commission initiated a vote in Xinhua micro—blog. This selection is mainly focus on the uncivilized behaviors when taking the trains, arousing widespread concerns. Spitting everywhere, throwing rubbish everywhere and not flushing after using toilet are the top 3 uncivilized behaviors in the vote.

不文明行为的500字反思 篇4

“一路火车,一路牌局”、“衣冠不整,吃饭吧唧”、“不守时,时间观念淡薄”、“购物土豪,爱贪小便宜”等一系列不文明行为正在使我国文明大国的形象受损。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说小,代表着个人、家庭的形象;说大,代表着一个单位、地方乃至国家的形象,中国游客在国外发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就是例证。习惯成自然,文明无小事。让我们积极改正陋习,倡树文明风尚,提升素质,展示美好形象。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是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对国家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的文明素质,努力向世界展示文明古国、美丽中国的良好形象。

不文明的行为作文400字 篇5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行为呢?如: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污染公共环境,上厕所不冲水,危害他人健康。

在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喧哗吵闹,影响他人生活;在公共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破坏公物;在他人面前袒胸敞怀,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跷“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衣冠不整;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行车方面:与行人争道;雨中不减速,污水溅行人;驾车急停拐,停车不靠边;前方有堵塞,插队往前挤;变道和拐弯,不开转向灯;向外扔杂物,开车打手机;夜间行车时,远光灯晃眼;频繁变更道,车流中乱钻;随意按喇叭,扰民没商量。等等以上这些陋习是我们可以随时注意稍加留意就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一定可以杜绝不文明行为。

不文明行为作文 篇6

今年的国庆节,我们一家子要去太姥姥家串门。8点一到,我们去车站坐上了342路汽车,向小庄总车站驶去。“小庄总站到了!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赶紧下车等729路汽车,可是,每辆729路汽车的人都坐得满满的,我们刚要打车的时候又被姥姥给制止了。我们只能无奈的坐上9路汽车。我们不知道是因为9路汽车非常受北京市民欢迎,还是因为今天是国庆节,大家都想去天安门看花的缘故,所以车里特别挤,心里很着急。可是心里一想到“过一站算一战”这种想法,急躁的心情马上就平静下来,但是上车的人也太不文明了:有从后门进的、有的人死活都得挤上来的、还有一个居然从窗户进来的,这时候我想到受挤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我冲着要上车的人大喊:“别上了!9路汽车又不是一辆!你们不会再等下一辆9路汽车呀?”可有人就是不听,非挤后门,我又喊:“别上了!别上了!”正在这时,姥姥对我说:“别说了!等一会儿人家揍你呢!”过了一会儿,我们终于下了那辆倒霉的9路汽车,随后,我们又坐上了快速公交,到了太姥姥家。

到了太姥姥家后,我还在想路上的事,我觉得:这些人太不文明了!

不文明的行为作文400字 篇7

在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旅游产业总体收入3.2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2%,出境旅游总人次达1.17亿人次,旅游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旅游活动中的游客不文明行为问题渐渐浮出水面。2014年国庆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收集各类垃圾近50t;高速公路堵车过后出现大量长短不一的“堵车垃圾带”;广东某地动物园游客向动物投食;安徽宣城出现攀爬历史名人雕塑等。景区景点刻字留言、随地吐痰、脏话连篇等行为更是常见。随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负面影响逐渐扩大,无论是国家各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还是旅游行业自身和舆论媒体都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及背后暗藏的巨大危害。各路媒体开始积极呼吁,旅游业本身也在积极加强对游客的约束和管控,国家旅游局对较严重的不文明行为开出大“罚单”,并推出旅游者“黑名单”。

通过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者行为不文明的表述、不文明行为的表现、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形成原因、矫治对策五个方面。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主要有“非道德行为”、“道德弱化行为”和“不文明行为”三种表述方式。田勇、邱剑英分别从“旅游非道德行为”角度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胡传东将旅游者行为不文明表述为“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李萌、何春萍最早使用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这一表述。关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表现,2006年之前的文献多讲述不文明行为的部分内容,在此之后的文献则多数引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10大不文明行为或18种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学术界的争议较少,大部分文献都将其概括为影响中国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形象、影响旅游相关的双边或多边国家的友好往来、损害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古迹的破坏等几个方面。关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学者们大多是从旅游者自身角度和旅游外部环境角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旅游者自身角度来讲,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旅游者自身的自律意识和意志较差。此外,客观存在的旅游外部环境也是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既有旅游管理组织以及能对旅游者施加影响力的机构管理缺位问题,也有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问题。针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矫治措施,学者们的观点众说纷纭,但基本上还是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来研究,“推力”方面主要是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进行前期的宣传和教育;“拉力”方面主要有对不文明游客的处罚和加强监督监管。

综上所述,虽然学术界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尚未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关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结构、特征和发生机制的研究还非常少见。因此,本文较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内涵、特征、发生机制以及矫治对策。

2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内涵解读

2.1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定义

关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有学者使用“非道德行为”概念,也有使用“道德弱化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的表述。田勇认为,旅游非道德行为是指游客表现出来的与社会主义道德不相符合的行为;邱剑英同样使用这一概念将这种行为表述为不规范的言行举止,而且这些言行举止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是相背的;胡传东认为,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是一种介于正常行为与违法行为之间的容易对当地居民及其他游客造成不好后果的失当行为;李萌、何春萍将旅游不文明行为定义为旅游者在游览活动中的一切危害旅游景区和旅游环境的可能行为;林育彬则将旅游不文明行为定义为旅游者在整个旅游环节过程中一切与旅游活动效率最大化和旅游者身心愉悦不相符的行为活动。

根据以上学者关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相关概念表述,并结合“行为”和“旅游行为”的定义,笔者认为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的不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该定义具有以下三层含义:(1)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一种介于文明行为与违法行为之间的道德失范行为;(2)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行为;(3)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对其他旅游者、旅游环境、旅游地居民等均有消极影响。该定义综合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主体、环境、结果和生成过程,但没有考虑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行为手段,具有明显的结果导向。即无论旅游者采用的是什么工具或方法,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具有了行为结果就生成了不文明行为。

2.2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划分为相应的类别。按照旅游者内心思想意识可划分为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两类,前者是指旅游者在内心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不文明行为,这种行为危害更大、结果更严重、影响更深远;后者是指旅游者在不经意间做出的不文明行为,这种行为只有行为结果,没有行为动机和主观恶意。按照内外部表现来讲,可划分为内在心理活动与外在能动反应两类,前者是指旅游者心中存在或即时产生的不文明态度和观念,后者是指已产生的外在行为表现。根据行为发生的旅游环节不同,又将其划分为餐饮不文明行为、住宿不文明行为、交通不文明行为、游览不文明行为、购物不文明行为和娱乐不文明行为六大类。从社会文化与社会关系角度,可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分为不讲卫生、不讲秩序、不讲尊爱、行为粗俗、不讲规则、法制意识淡薄六大类。

2.3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结构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具有对象性和方向性,有明确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不文明行为的实施者,即旅游者;客体是不文明行为的影响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或旅游氛围。分别讨论如下:(1)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主体。主体是具有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具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的人,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主体自然是旅游者,是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起者和传播者。一个不文明行为的产生首先要有旅游者实施,然后将这种不好的旅游行为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有意或无意地传播给其他旅游者或准旅游者。主体在整个不文明行为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2)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客体。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客体多种多样,可以说只要是受到旅游主体实施的不文明行为影响的一切对象都是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客体。这些对象包括以其他潜在或现实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服务提供者甚至是旅游主体本身为代表的人,也包括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氛围等在内的物,如景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动物园里的动物、旅游地的好客旅游氛围等。(3)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主客体关系。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作为行为主体的旅游者是不文明行为的发起者,作为行为客体的人或物是不文明行为的承受者。主体通过实施不文明行为作用于客体,客体通过对不文明行为抗诉反作用于行为主体。具体来说,主体通过实施不文明行为破坏旅游环境和旅游氛围,影响旅游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使其他旅游者感到压抑、反感、身心疲惫;然后,客体通过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表达不满,向旅游管理机构控诉,进而采取实际行动矫治不文明行为来反作用于主体,迫使其减少或停止实施不文明行为(图1)。

3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特征分析

3.1 随机性

由于旅游空间的开放性和异地性,因此不文明旅游行为可发生在任何旅游开放空间和时间,针对任何旅游客体,具有显著的随机性特征。随机性也给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遏制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管理部门或组织要随时随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成本大幅增加。

3.2 从众性

人的活动总会吸引其影响范围内的其他人,使受影响的人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么参与其中,要么具有明显的参与意向,这便是人的“从众心理”。旅游者行为也具有明显的从众性特点,无论是旅游者文明行为还是不文明行为,会吸引大量其他旅游者效仿。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从众性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好的行为更好或坏的行为更坏。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矫治过程中要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以点带面,发挥某一类群体的示范作用,扭转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

3.3 多样性

旅游者随时随地可能实施多种多样的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涉及到旅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从旅游餐饮中的自助餐随意浪费到旅游住宿中的客房随意污染,从旅游交通中的乱扔垃圾到旅游游览中的恶语相向,从旅游购物中的只“尝”不买到旅游娱乐中的黄赌毒泛滥,任何一个旅游环节都是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可能发生的地方。每一个环节也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不文明行为,以游览环节为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高声喧哗、不守秩序、插队逃票等都是这一环节可能出现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3.4 类聚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旅游不文明行为产生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某一类旅游者往往表现出某种共同的不文明行为,呈现出类聚性。如年轻人在旅游活动中经常出现攀折花木、恶语相向的行为,而老年人则很少出现这类行为,这主要是由于两类人群的身体生理机能和生活阅历不同。此外,由于生活空间和生活条件的差异,来自农村和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在传统文化风俗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类聚性。

4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般来说,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是以一定刺激作为基础的,这种刺激可能来源于旅游内部环境,也可能来源于旅游外部环境。在这些刺激因素中,旅游者的客观需求往往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旅游者有了客观需求之后,就会采取措施来满足这一需求,这时如果需求通过正当途径不能及时或不能有效满足,旅游者就会观察周围环境,看是否能通过其他“便捷”途径来及时满足,如果周边环境许可,旅游者就会采取此“便捷”途径,导致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产生。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后会发生传导,传导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传导到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客体上,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物化客体造成破坏性影响;另一个传导路径是直接作为“周边环境”传导到其他旅游者上,导致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再次发生。当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传导到其客体上后,会对旅游环境和其他旅游者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负面影响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受害旅游者会对旅游管理组织申诉,使其采取措施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矫治(图2)。

从图2可见,整个示意图中形成了两个封闭的环线,这两个环线的焦点在“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上,图左半部分形成的封闭环线构成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生成的恶性循环;右半部分形成的封闭环线构成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矫治良性循环,即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矫治,不断降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发生的频次和程度,直至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消失。

5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矫治对策

5.1 矫治原则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矫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遵循一些基本的矫治原则是实现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扭转的前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标本兼治防止复发。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矫治不能简单停留在表面上,需要采取持续性的有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认真详细研究造成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深层次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釜底抽薪。同时,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反复性也要求矫治措施贯彻到底。(2)多种手段综合使用。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必然是多种多样的,采取单一的措施、使用单一的手段是不可能根治这一顽疾的,必须使用多种方法、多种措施、多种手段,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研究、分析和矫治。这些手段既包括旅游主管部门的制度设计、宣传教育,也包括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的监督和管理。(3)惩罚与鼓励相结合。根治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既要有强有力的“推力”措施,也不能缺少“拉力”措施,需要在前后两个方向同时用力。“推力”措施是实现行为改变的惩罚性措施,可减少或遏制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发生频率;“拉力”措施则是实现行为改变的鼓励性措施,更加柔和人性。(4)对症下药措施得当。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行为外显样式繁多,因此在对某一个或某一类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进行矫治时,一定要先弄清行为的“来龙去脉”,找出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试想如果一个缺少垃圾桶的景区,在解决乱扔垃圾问题时,不是去想方设法增加垃圾桶的数量,优化垃圾桶的布局,而是一味采取说服教育,甚至物质处罚,会有什么效果?

5.2 矫治措施

保障性措施:(1)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者实施不文明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旅游服务不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文明行为就是旅游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报复性行为。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矫治根本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关键在于高压整治不法商贩,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旅游氛围;提升旅游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行业地位[7];运用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惩恶扬善,让高质量旅游服务提供者得到好处、得到利益。(2)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设备不完善也是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旅游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服务提供商要完善并优化旅游设施设备配套,为旅游文明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载体。如针对内急时找不到卫生间造成随地大小便,走累了找不到休息座椅席地而坐等不文明行为,应通过配置足够的旅游厕所、休息座椅来解决。(3)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创新游客管理模式,使用更加人性、更加高效的管理方法。(4)优化旅游制度设计。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矫治和管理一定要强化顶层制度的设计和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管理水平。这里讲的制度设计既包括旅游主管部门等政府管理机构的顶层设计,也包括微观设计上的旅游规章、旅游合同、旅游公约等,如景区景点的游客管理章程和旅行社旅游合同的规定等。

鼓励性措施:(1)积极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加强旅游伦理宣传教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公共道德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修养水平和自觉遵守各类旅游规章制度的意识[4]。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有学校宣传、媒体呼吁、景区环境教育。(2)塑造培养模范人物。旅游者有一个共同的从众心理,无论是在旅游活动或是其他活动时都是如此。因此,可积极塑造旅游文明模范人物,通过模范人物的文明故事和亲身实践,影响旅游者行为,激发旅游者的文明意识,进而减少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产生。(3)强化旅游礼貌礼仪。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在部分人文明意识、社会公德缺失的今天,有必要仔细梳理并颂扬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伦理价值,倡导中华礼仪和文明风尚,积极宣传那些强调人敬畏自然、尊重他人的伦理规范,并在旅游交往过程中贯彻传统文化中的“入乡随俗”、“宾至如归”等强调主宾互动的人际交往礼仪和价值观念。(4)努力融入地方文化。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空间转移,这种空间上的变化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变化。地方文化的了解和体验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要积极努力融入地方文化,与目的地居民在文化交流上进行积极互动。旅游服务提供者要通过积极营造旅游参与氛围满足旅游者的这种文化互动需求,以增强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了解、理解乃至认同。在活跃旅游气氛的同时塑造文明的旅游者。

惩罚性措施:(1)持续强化监管监督。旅游不文明行为具有很强的反复性,需要通过持续高强度的监管监督,迫使旅游者改变不文明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行为。这里的监管监督不是单方面的景区景点行为,而是一个由政府、社会和企业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监督网。(2)及时批露不当行为。“没人知道,不丢人”是游客行为不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通过各类传播媒介进行及时批露旅游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尤其是可建立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数据库,使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能接受整个社会的监督。(3)限制不当行为祸首。文明旅游行为,大家会争相模仿;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大家一样也会效仿。如果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始作俑者过度宽容,就极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不文明行为的蔓延。因此,对不文明行为的祸首一定要严加限制,消除大众对不文明行为的模仿现象。

摘要:在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相关背景分析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界定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内涵,并对其分类和结构进行了解读,厘清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行为特征和发生机制。按照标本兼治防止复发、多种手段综合使用、惩罚与鼓励相结合、对症下药措施得当的矫治原则,从保障性措施、鼓励性措施和惩罚性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矫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内涵,机制,矫治

参考文献

[1]李萌,何春萍.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26-28.

[2]田勇.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旅游道德的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15-16,28.

[3]邱剑英.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新世纪的道德建设[J].长春大学学报,2001,(2)∶83-86.

[4]王婷婷.矫正公民旅游失范行为对策探究[J].才智,2008,(7)∶252-253.

[5]胡传东.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推拉因素与形成机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96-100.

[6]林育彬.昆明旅游景区游客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管理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丁志鹏.乡村旅游不文明行为研究——以湘乡市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8]Gorsuch.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to God:An Interaction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Outcomes[J].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1983,22(4)∶340.

上一篇:应收账款管理研究开题报告下一篇:卡通卡通美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