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精选6篇)

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篇1

由于受麻醉、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这一阶段的观察与护理,可以减少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全麻术后的早期护理尤为重要。

1.观察生命体征

全麻术后如患者出现呼吸异常(呼吸<10/min或>30/min,呼吸幅度减小)一定要及时处理,以免危及生命。引起呼吸异常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如下。

1.1 舌后坠 全麻后患者容易发生舌后坠阻塞喉咽部,这是常见的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常发生于拔除气管插管后麻醉药、肌松药的残留使肌力尚未恢复者;老年人口咽部组织松弛;肥胖者颈部短。表现为不完全呼吸道梗阻,此时可见呼吸时发出强弱不等的鼾声,有时带有哨音,而SPO2呈进行性下降。出现舌后坠时将患者头后仰,肩下垫软枕或双手托起下颌角,亦可用舌钳拉出舌体,改善通气功能,并给予持续面罩吸氧,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1.2 喉痉挛 浅麻醉情况下,因分泌物、血液或操作刺激声门,引起喉痉挛,导致声门间歇性关闭,出现吸气或呼气时气道不完全梗阻。发生喉痉挛时用面罩持续高压吸氧(5-6L/分),镇静,减少口咽部刺激,减少吸痰次数,必要时可用解痉药或环甲膜穿刺。由于咽喉部受到机械和化学性的刺激,如拔除气管插管、放置口咽导管、吸痰管的刺激及胃内容物的反流等出现的情况。停止对咽喉部的刺激;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采用麻醉面罩加压给氧;对严重者可按医嘱静脉给药,并行加压人工呼吸,本方法仅适用于单纯声带痉挛,而呼吸道有无梗阻者的处理

1.3 误吸 拔除气管插管前口咽部分泌物清理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分泌物反流入呼吸道、拔管时患者躁动、吸痰时刺激或搬动患者导致呕吐也可发生误吸。发生误吸时要安置患者侧卧位,头偏向一侧,用负压吸引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并给予翻身叩背,以利于分泌物排出,同时,嘱患者深呼吸以防止或减轻肺不张,清除吸入性麻醉药,加快清醒过程,提高SPO2。

1.4 喉水肿 麻醉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面色变化,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与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缓解喉部不适,减轻水肿。遵医嘱静脉给药,预防水肿进行性发展和促进水肿消退。氧气吸入。情况紧急时行环甲膜穿刺或协助医生进行气管切开。由于反复插管等原因可造成喉水肿,首先要调整患者头部的位置,避免气道扭曲受压,吸入湿化的氧气,必要时用0.5mg肾上腺素加4ml生理盐水稀释后雾化吸入,可使局部黏膜血管收缩,如情况没有好转,则应考虑重新插管。

1.5 分泌物阻塞 因为麻醉药残留意识未完全清醒,呼吸道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发生分泌物阻塞时,患者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观察患者面色紫绀。给予快速吸痰,症状缓解后吸氧。1.6 通气不足 常因为疼痛、包扎过紧、过度肥胖引起。给予面罩吸氧,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呼吸方式,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如疼痛明显无低氧血症,报告医生给予镇痛剂,病情许可患者半坐卧位,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通气量,减轻术后疼痛,改善呼吸运动。

1.7 寒战:

全麻术后寒战是病人于麻醉后苏醒期间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抽动。及时观察给予加盖温暖床被,利用升温仪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持续气流,在患者周围营造一个暖环境,可有效地升高体温,减短寒战时间,同时给予关心并耐心解释,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1.8低氧血症

由于肺泡通气不足,弥散性低氧血症,肺内分流量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寒战,发热,心输出量降低,血容量不足,二氧化碳蓄积造成病人缺氧而出现低氧血症。对于清醒病人鼓励其深吸气、咳嗽,排出口内分泌物。如咳嗽效果不佳,立即手法开放气道吸痰,同时协助麻醉师用简易呼吸器加压面罩给氧,严密观察病人胸廓起伏、口唇颜色和血氧变化。

1.9苏醒延迟

由于麻醉药物过量,麻醉药物应用不当,麻醉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代谢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苏醒延迟首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维持呼吸道通畅。对因处理及时寻找患者苏醒延迟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心率、静脉血氧饱和度;反复用纯氧冲洗呼吸道,促进麻醉药的排出。避免过度刺激咽部,如放置口咽通气道、反复吸痰,有气管导管的应在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后尽早拔出;减少病人移动,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告诉病人缓慢深呼吸,以减轻恶心程度;严重者遵医嘱给止吐药。呕吐时要采取头低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同时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术区敷料整洁。

2.避免烦躁

烦躁也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各种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切口疼痛92.44%,管道刺激65.77%,尿管刺激11.11%。如护理不当可出现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气管导管、留置针,撕脱切口敷料,发生切口裂开、坠床等,严重的危及生命。引起烦躁的原因及对策:

2.1 切口疼痛 苏醒期切口疼痛是全麻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9],特别是在术毕未清醒或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使用较大剂量的纳洛酮类药物后,因较大剂量的纳洛酮可使体内镇痛药的作用完全消失,而立即引起切口疼痛以及快速清醒导致患者烦躁。术中可放置镇痛泵,持续给镇痛药,使疼痛降至最低;也可在术后给予止痛药,一般给予肌注杜冷丁50mg,肌注给药作用时间长且对呼吸影响小,给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多数患者给药后进入深睡眠状态,可能会出现舌后坠。

2.2 导尿管对膀胱及尿道的刺激 是男性患者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全麻手术患者一般情况下均于手术晨行尿管置入术,患者的尿道有丰富的痛觉神经末梢,术后患者对留置尿管所引起的下腹部不适、尿道疼痛、尿急等不能接受,产生无意识的反射性对抗,甚至将尿管自行拔出。尤其是前列腺肥大、尿道异常的患者,术前反复多次插入,致尿道黏膜损伤,术后患者烦躁更明显。所以在留置尿管时要选用合适的型号,动作轻柔、操作规范,注意勿损伤尿道和膀胱,充分润滑;导管放置的深浅要合适,过深时注水水囊下沉,尿管可直接刺激膀胱三角区黏膜,过浅时水囊卡在尿道内口,而膀胱三角区及尿道内口黏膜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引起疼痛。

.2.3尿潴留:由于全身或椎管麻醉后排尿反射受到抑制,药物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手术损伤神经,切口疼痛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机械性梗阻,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原因引起的。

应给予安慰,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和焦虑,采用各种方法诱导病人放松情绪。也可热敷、按摩下腹部膀胱区,刺激膀胱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反射。各种神经反射诱导,如听流水声。

如病情允许,可协助病人坐起,以习惯姿势床上排尿,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用以上方法不能排尿者,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实施导尿术。

2.4 药物作用 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麻醉恢复期,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而疼痛感觉已恢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烦躁。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可导致中枢抗胆碱综合症,表现为谵妄、思维混乱、烦躁不安等,吸入性麻醉药可增强这种作用。

2.5 呼吸、循环功能不全 全麻术后意识恢复后,由于肌松剂的作用,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有胸闷、窒息感,从而导致烦躁不安。保持呼吸、循环稳定至关重要,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频率、听诊双肺呼吸音,监测SPO2,有轻度呼吸抑制者,给予持续氧气吸入,严重者再次气管内插管。2.6 管道刺激 术后患者意识初步恢复,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胃肠引流管等,患者表现为极度烦躁,如肢体挣扎乱动,双手欲拔管,恶心、咳嗽等。此时评估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可通知麻醉师拔管,如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可派专人守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意外发生。另外要及时观察患者四肢血运、皮肤温度、静脉注射部位等情况,确保皮肤无受压损伤。

3.减少恶心呕吐

出现恶心呕吐,可延长患者滞留时间和出院时间,同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伤口裂开、误吸、窒息等并发症[17],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手术质量。3.1 呕吐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1.1 患者因素:术后恶心呕吐(PONV)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麻醉等有关[18]。小儿PONV的发生率是成人的2倍,女性呕吐率比男性高2倍。

3.1.2 手术部位:头颈部手术呕吐率为25%,腹部手术呕吐发生率70%,子宫切除65%-77%,耳鼻喉科手术47%。

3.1.3 麻醉因素:麻醉期间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以及麻醉期间采用面罩给氧致使气体进入肠腔,使肠管扩张、胀气,气管插管的刺激使局部粘膜组织损伤、水肿等因素均可引起恶心呕吐。3.1.4 手术因素:由于麻醉药物蓄积作用,手术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恶心、呕吐。3.2 预防及护理

首先要了解患者病情,对容易出现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更要严密观察和仔细评估,尤其是手术后的几个小时内,个别呕吐可持续48小时。因此要做好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护士要从预防入手,首先要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及吸引器;其次,对术后未清醒的患者,注意保持头一侧,发生恶心呕吐要快速清除呕吐物,彻底清洁口腔,如发生误吸,立即行气管内吸引,以免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生命体症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已清醒的术后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要活动、饮水或饮食,如出现恶心不适,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减轻紧张恐惧心理。除做好心理护理外,到目前为止,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应用止吐药物。

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篇2

关键词:全麻,患儿,护理

麻醉恢复是指患儿从麻醉状态逐渐苏醒的过程。麻醉恢复室拥有健全的设备以及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精心护理,可有效地减少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儿安全。患儿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而手术过程中由于各种麻醉药物和通气工具的使用,往往导致患者在麻醉恢复期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预后恢复[1],所以麻醉恢复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在麻醉恢复期,患儿生命征变化莫测,如发生严重并发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造成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加强麻醉恢复期的护理将构成小儿全麻术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本文通过观察352例患儿术后恢复期的护理对策,总结经验,旨在提高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麻醉恢复室接收全麻的352例患儿,其中男185例,女167例;年龄7个月~10岁,平均(5.75±2.05)岁。实施疝气手术153例,扁桃体摘除术141例,异物取出术38例,小儿多指畸形矫正术20例。所有小儿均采用全麻方式麻醉,术后即转入麻醉恢复室观察及护理。患儿恢复期恢复指标:患儿完全清醒,呼吸平稳,无吸氧状态下Sp O2>95%,循环稳定,肌张力恢复正常。

1.2 方法

在全麻患儿苏醒前要有护士全程看护,严密监测患儿神志、意识、生命征的变化。查看监护仪是否正常运行,患儿各种引流管是否引流通畅,静脉输液通道是否通畅,通过严密观察脉搏、呼吸、神经反射等评估患儿情况,当出现术后并发症时,要及时并准确做出护理诊断,接着做出相应护理措施,保证患儿生命安全,具体方法如下。

1.2.1 护理评估

了解患儿进行什么手术,咨询患儿既往麻醉史、药物过敏史、用药史,特别是近期是否使用催眠药、镇痛药、激素类药等及其剂量。了解患儿精神、情绪状态。注意患儿对手术的情绪反应及焦虑、恐惧的程度。

1.2.2 入恢复室前准备

(1)手术患儿入恢复室前5~10 min,护士根据手术患儿的年龄,体重,是否拔管以及清醒的程度等准备监护仪器、负压吸引、氧气、心电除颤等各种器械设备,并根据医嘱迅速设置好麻醉机参数。(2)麻醉护士提前将输液液体放入加温箱内加温至37℃左右,时刻准备着,保证麻醉患儿如果发生低温反应时,可以立即对患儿进行输液加温。(3)准备约束带防止烦躁患儿坠床等意外情况发生。

1.2.3 入恢复室后护理

(1)患儿入恢复室时,麻醉护士首先与当台麻醉师及巡回护士进行患儿病情及用药情况交接;了解术中输血、输液量多少。(2)对患儿及时连接监护仪器进行生命征监测,每5分钟监测1次。(3)需要麻醉机辅助呼吸的患儿迅速连接麻醉机。(4)所有患儿均垫肩头适度后仰,头偏向一侧,防止口鼻内分泌物误吸导致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5)密切观察患儿生命征变化情况,当出现轻微并发症时及时对症处理,当患儿出现休克或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时,要立即通知麻醉师。(6)密切观察患儿输液情况,时刻保持输液通畅,监测并记录用药情况。(7)当患儿清醒,呼吸已恢复平稳,血氧饱和度正常,已有吞咽、咳嗽等反射时,需掌握好拔管时机,尽早拔管。(8)患儿麻醉清醒后,鼓励患儿及时排尿,避免发生尿储留,并告之术后需禁饮禁食6 h。

2 结果

352例患儿在恢复室期间,24例患儿发生并发症,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8%,其中低氧血症发生16例,发生率为4.5%,术后低温发生3例,发生率为0.8%,术后恶心呕吐发生2例,发生率为0.5%,术后延迟苏醒发生3例,发生率为0.8%。通过护理人员严密监护与及时处理,全部安全离开恢复室。

3 讨论

患儿全麻术后送入恢复室,通过护士的精心护理,均可安全返回病区,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对症处理对患儿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结果显示患儿在恢复室期间发生的多种并发症中,低氧血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所有并发症中占首位。

3.1 低氧血症并发症的处理

麻醉护士必须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避免CO2的潴留,特别是缺氧的发生[2,3]。预防:患儿全麻后要采取合适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采取侧卧位头后仰,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舌后坠分泌物过多引起呼吸道梗阻,配备吸引器吸痰等,术后常规监测Sp O2可早期发现低氧血症并及时处理。观察:观察患儿发生低氧血症的前期症状,如患儿有无鼾声、发绀、呼吸困难征象、鼻翼煽动和三凹征及心率加快和血压低等临床表现,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情况。护理:如果患儿因麻醉性镇痛药过量应用导致通气不足引起低氧血症,可考虑用氟马西尼、纳洛酮等对症处理;患儿如因舌后坠、喉痉挛水肿等导致上气道梗阻而引起低氧血症,应立即开放气道,面罩吸入100%氧气,手法辅助通气或气管插管以恢复气管通畅,气道水肿者还应地塞米松0.1~0.2 mg/kg静注[4]。患儿清醒完全后保证气道通畅条件下送回病房。

3.2 术后低温并发症处理

患儿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术后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甚至体温不升[5],患儿所处的周围环境温度对患儿在术后出现低热有直接影响,因此恢复室护理人员要调节好室内温度始终维持在24℃~26℃,发现患儿体温过低时要及时加盖保温毯,并时刻准备好输液加温,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降温时还需避免患儿发生寒战等反应。

3.3 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处理

五官科扁桃体摘除术患儿容易出现术后恶心呕吐。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备用吸引器,用吸引器时动作要轻柔,负压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口腔内黏膜。发生呕吐时,患儿头偏向一侧,立即清除呕吐物及分泌物,给予5-羟色胺拮抗药托烷司琼2 mg静脉注射。

3.4 术后延迟苏醒并发症处理

术后延迟苏醒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全麻术后患者,可由于麻醉残余药物作用、低氧血症、低温等引起,麻醉护士要通过密切监测生命征及临床经验找出患儿延迟苏醒的原因,并进行对症处理。全麻术后其它并发症如低温、恶心呕吐及术后延迟苏醒等并发症相对少见,当发现患儿体温过低时要及时加盖保温毯,并时刻准备输液加温,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当发生呕吐时,患儿头偏向一侧,立即清除呕吐物及分泌物,并给予5-羟色胺拮抗药托烷司琼2 mg静脉注射。当发生术后延迟苏醒时,麻醉护士要通过密切监测生命征及临床经验找出患儿延迟苏醒的原因,并进行对症处理。

手术结束后早期,由于各种麻醉药作用尚未完全消除,是各种术后并发症的高发期[6,7]。据报道,手术后有一半以上死亡病例发生在术后24 h内[8],麻醉恢复期是小儿麻醉及手术后较脆弱的一个时期,麻醉恢复室护士要有丰富的专科护理水平,完善的专业知识,密切观察患儿恢复期生命体征,记录详细准确,做好患儿安全措施,同时建立良好沟通及增进医护关系,是影响患儿预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交流,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信任[9],使患儿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进入清醒期,顺利返回病房。在麻醉恢复室,设备及药品齐全,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复苏环境,在恢复室护士密切的监护下能预见一些护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理,能对患儿低氧血症、术后低温、恶心呕吐及术后延迟苏醒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明显降低全麻患儿术后恢复期护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综上所述,本组患儿经过麻醉恢复室护士严密观察及对症处理,全部患儿均达到完全清醒,安全返回病房,取得满意结果。由此体会到,密切观察与对症护理是提高患儿术后安全系数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孙连勇,李雷.老年骨科患者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的临床路径[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30-31.

[2]裘燕,李军.小儿全麻恢复期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J].中华麻醉血杂志,2007,27(9):862-863.

[3]苏春燕.120例全麻术后患儿麻醉恢复期护理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3):238-239.

[4]喻亿红,彭瑛,王锷.麻醉后恢复室小儿全麻手术后的观察与处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4):106-107.

[5]占恭豪,张美芬.麻醉恢复室小儿全麻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6,8(4):441.

[6]王桂香.小儿全麻恢复室的护理要点[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7):589.

[7]杨春霞,朱虹.小儿全麻术后恢复期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1):98.

[8]汪凡,黄文起,黄雄庆,等.麻醉恢复室病人的常见并发症[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17(4):216.

颌面外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护理 篇3

1.临床资料

本组176例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为2个月~8岁。腭裂102例,舌下腺12例,颌下腺11例,淋巴管瘤17例,血管瘤34例。手术使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静脉复合麻醉,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除两例鼻腔插管外,余为口腔插管,手术过程均顺利。麻醉苏醒期未出现不良并发症154例,占87.5%。各种并发症如下:呼吸道梗阻8例,占4.5%;体温过低6例,占3.4%;苏醒延迟3例,占1.7%;呕吐误吸5例,占2.8%,所有并发症小儿均处理及时,恢复良好,平安送回病房。

2.不良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

2.1 呼吸道梗阻原因:呼吸道梗阻是小儿全麻术后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本次报道发生8例,占4.5%,其主要原因为:①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小儿舌体相对较大,咽部较成年人狭窄,声门下血管淋巴组织丰富。②声门水肿:选择气管导管管径偏大,手术操作经常移动压迫气管导管,术中麻醉过浅,吞咽频繁[2],插管动作粗暴,术后病人躁动未能适时拔管。③颌面外科手术创伤可引起口底、咽部广泛性水肿,组织移位,水肿导致上呼吸道狭窄。④异物梗阻:痰、分泌物、呕吐物及切口渗血不能及时吸引。⑤肺通(换)气量不足:由于小儿呼吸肌发育不全,肺容量小,因此麻醉药物及肌松药残余作用造成呼吸抑制或者通气量不足而导致SPO2下降。

2.2 呼吸道梗阻的预防及处理:

2.2.1 喉头水肿。尚未拔管的患儿应妥善固定好气管導管,观察气管导管的长度,防过深或过浅,掌握气管拔管的时间,留置时间越长,喉头水肿的发生率越高[3]。喉头水肿的患儿拔管前应按医嘱给激素治疗,拔管后雾化吸入减轻局部水肿。

2.2.2 喉痉挛。当吸痰拔管动作不规范,浅麻醉下反复强烈刺激可损伤口腔、气管粘膜,而且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喉痉挛,严重时可发生紫绀,患儿会有烦躁不安、憋气、呛咳等前驱症状,应给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面罩加压吸氧。对于极易发生喉痉挛的小儿发生,应于其清醒后再予拔除气管导管。

2.2.3 舌后坠。小儿未完全清醒而气管导管拔出过早,可因小儿舌体较大,咽腔较小,口底肌肉松弛引起舌下坠,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并有鼾声。护理方法可以采用肩下垫枕,使小儿头部后仰,或者采用托下颌方法,或者改变患儿体位,比如侧卧位,无效时可以舌牵引或放置口咽、鼻咽通气道。

2.2.4 呼吸抑制。紧密面罩进行持续正压给氧是保证氧气的供给最好的办法,必要时应给予上呼吸机辅助呼吸或人工辅助呼吸,保证氧气的供给和有效通气量,必要时紧急气管造瘘。以上呼吸道梗阻导致的并发症在危及小儿生命时需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对于呼吸循环不稳定,SPO2未达到正常,吞咽咳嗽恢复不完全,有呕吐误吸风险以及因口腔结构改变,小儿清醒亦无法自行保持其道通畅的,应密切观察,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2.3 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是指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测腋温<36℃,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竖毛肌收缩,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的寒冷。原因:①环境温度的影响:冬季或者手术室的温度偏低,输入液体温度低。②手术的影响:手术时间长,失血较多,手术要求暴露部位较大,导致保温不足。③麻醉的影响:全麻下患儿产热减少,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机械通气增加呼吸性散热,麻醉导致小儿代谢率下降,而且肌肉组织发育不全,导致产热减少,另外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不全而易使小儿术中体温过低。小儿术中体温过低会导致寒战,耗氧量增加,并造成苏醒延迟,低体温还会引起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等不良并发症。处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提高室温到24~27°,盖加温被子,必要用电热毯,用暖风机,使用约50°的热水袋,手术伤口用30°左右的生理盐水冲洗,输入的液体或血液用液体加温器加温到35~37°,低温患儿提高氧流量以改善缺氧症状,必要面罩加压给氧。

2.4 苏醒延迟:全麻停止给药后90min以上意识仍不恢复即可认为全麻后苏醒延迟[4]。苏醒延迟的原因主要有低氧,药物过量,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低体温等,苏醒延迟重在预防。处理为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按医嘱给适当的催醒药,纠正电解质紊乱,看是否有二氧化碳蓄积而及时更换麻醉机的钠石灰,注意受压皮肤的情况,及时按摩或更换体位。

2.5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麻醉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恶心呕吐主要原因:麻醉苏醒期患儿头部运动时对前庭迷路系统的刺激,术中胃内气体储留至胃扩张,麻醉苏醒期吞咽功能恢复,吞入液体、血液达到一定量时会引起恶心呕吐。恶心呕吐会增加患儿痛苦,影响患儿恢复,呕吐也会造成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等。恶心呕吐预防及处理:符合拔管指征的尽快给予拔管,有呕吐倾向的小儿应采用侧卧位,发生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干净口鼻分泌物,术前访视时交待禁饮禁食的时间及重要性。

3.全麻术后苏醒期常规一般护理

术后准备:急救器材及药品,全麻小儿的吸引用品,气管插管包,气管切开包。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保持室温24~27°,湿度50~60%,冬天备电热毯及暖风机,维持小儿体温于36~37°。固定好患儿四肢,以免躁动坠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Spo2及ETCO2的变化,患儿唇部及皮肤黏膜颜色变化,用手感觉小儿呼出的气流,看胸廓的呼吸运动,观察循环情况如HR、BP、心电图变化,注意液体量的输注,观察膀胱的情况,必要时留置尿管导尿。观察手术部位引流及出血情况,渗血过多或有血肿应及时拆开伤口及时清创止血。体位为仰卧位或者侧卧位,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呕吐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恢复,循环良好的患儿低流量给氧。

4.体会

全麻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麻醉作用并未终止,麻醉药、肌松药仍发挥一定作用,各种保护尚未完全恢复[5],所以颌面外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工作很重要。麻醉恢复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医护技术才能适应这种特殊工作的需要,严密检测,细心观察,正确治疗和精心护理,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并发症积极全力处理和进行抢救,使患儿平稳过渡到清醒。

参考文献

[1] 单闯.小儿全麻术后低氧症监测与氧治疗[J].中华麻醉学志,1995,15﹙4﹚:189.

[2] 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4:279.

[3] 尤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喉头水肿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2,27(2):70-72.

[4]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37.

[5] 钟泰迪.麻醉苏醒期病人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儿科住院患儿家

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篇4

关键词: 全麻 腹部手术 呼吸 影响因素 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 3000 Series(Micro Medical 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 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 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 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 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 护理对策

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

3.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手术当天机体应激反应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高,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痰多、心率增快要注意心衰发生,并需注意中心静脉压。

3.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总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谢荣主编 麻醉学 第3版 科学出版社 1994.170

2.吴文源,等症状自评量表 中华精神科杂志 1986,19(5):121-293

3.Wanba RWM perioperative 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CJ Anaesth 1991.38.384

4.谢荣主编 麻醉学 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 1994.227

5.应隽综述 术后镇痛与手术康复的研究进展 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8.15.4.214

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手术患者120例, 年龄60~93岁, (平均76.5±0.3) 岁, 男81例, 女39例。12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57例, Ⅱ型糖尿病12例, 其中胸外科手术12例, 普外科手术88例, 泌尿外科手术12例, 骨科手术8例, 全部病例排除活动性肝病、中风、后遗症、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或服用相关药物的患者。

1.2 方法

120例患者中全凭静脉麻醉40例静吸复合麻醉80例下完成手术。全麻术前用药全部为苯巴比妥钠0.1 g, 盐酸戊乙奎醚0.5 mg;诱导期用咪唑安定0.05~0.08 mg/kg、芬太尼0.2 mg、丙泊酚1~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维持期间间断芬太尼0.1 mg/h和维库溴铵4 mg/h, 输注泵泵入丙泊酚3~4 mg/kg/h, 部分患者辅助异氟醚间断吸入。术毕常规用新斯的明2 mg阿托品1 mg拮抗肌松药残留作用, 需要时纳洛酮0.1~0.4 mg拮抗芬太尼的作用。所有患者术中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输液量、出血量、尿量、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气道压, 危重患者监测中心静脉压。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ICU后于手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ICU谵妄的诊断意识评估法 (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CAM-ICU) 进行谵妄评估, 同时观察VAS、Ramsay值、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于术后1、2、3、4d, 每天上午9时30分, 下午3时30分各记录一次。获取信息的方式:询问患者、值班医护人员、护理记录单、病程记录。手术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观察到谵妄症状消失。CAM-ICU诊断标准: (1) 精神状态突然改变或起伏不定; (2) 注意力散漫; (3) 思维无序; (4) 意识程度变化。若患者有特征 (1) 和 (2) 或者特征 (3) 或者特征 (4) 就可诊断为谵妄。

2 结果

2.1 术后谵妄发生率

术中静吸异氟醚麻醉80例患者发生谵妄15例 (18.75%) , 120例患者术后1~4 d有术后谵妄20例, 发生率16.7%, 其中普外科14例:发生率15.9%, 胸外科:发生率16.67%, 泌尿科:发生率16.67%, 骨科:发生率25%。观察调查中发现:术后谵妄的20例患者中, 恶性肿瘤12例。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压和低氧血症7例。

2.2 术后谵妄发生时间

在120例患者中共有20例发生谵妄, 均在术后2 d内发生, 第1天有14例发生, 第2天有6例发生, 持续时间最短的1 d, 最常的4 d。

3 讨论

谵妄的特点为急性起病, 通常在数小时内发生, 病情波动症状在24 h内出现、消失或加重, 有明显的波动性, 有研究表明谵妄有很高的漏诊率, 只有40%的医师能够常规筛查并且发现谵妄[1]。CAM-ICU是专为ICU患者研发的一套使用可靠的术后谵妄评估方法, 虽对某些ICU患者有些局限性, 但仍可作为术后谵妄的评估方法, 平均只需2 min就能完成谵妄的临床诊断, 准确率高。临床观察调查显示老年非心脏手术全麻术后发生谵妄的发生率为16.7%, 同时还发现在异氟醚复合麻醉下,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比率高于没有复合麻醉的患者, 表明老年患者的脑血流量相对较少, 脑代谢降低, 中枢神经递质减少而导致脑功能低下。因此在围手术期应调控老年患者的血压, 改善脑部的氧供, 可减少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2]。马长松等[3]认为,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6.3%, ELY等[4]研究报道ICU患者的谵妄发生率为83.3%, 远高于临床观察调查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诊断的方法不同外, 观察人群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能是主要原因, ICU由于其特殊的环境, 使患者更易发生谵妄, 多项研究表明, ICU患者谵妄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普通病房的患者[5]。本组病例显示, 有术后谵妄症状的组的年龄明显高于无症状组, 术前用药采用了盐酸戊乙奎醚, 但并未增加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6]。在手术类别的比较中发现, 骨科的发生率最高, 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明显高于良性疾病患者, 考虑这类患者可能是由于手术应激反应较强以及术前或术后长伴有营养不良或酸碱代谢平衡紊乱等因素, 增加了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因此要针对谵妄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通过改善围手术期管理, 加强监测等干预措施来预防减少其发生。

参考文献

[1]Laurila JV, Pitkala KH, Strandberg TE, et al.Detec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dementia and delirium in acute geriatric wards.Gen Hosp Psychiatry, 2004, 26:31-35.

[2]贾宝森, 张宏.异氟醚及七氟醚复合麻醉下老年患者脑氧饱和度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关系.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348-351.

[3]马长松, 马春野.老年术后谵妄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9, 19:72-73.

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的护理与观察 篇6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恶性肿瘤,多数患者需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放射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2008年7月~2012年12月我科对15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在放射治疗中进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心理护理

1.1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 患者因乳腺癌术后形体上的缺陷,出现不同程度的绝望、恐惧、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放射治疗的目的、方法及必要性,介绍医院的环境及先进的放疗设备和放疗技术。讲解放疗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处理方法和放疗时的注意事项。介绍同种疾病的病友与之交流,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以减轻思想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2 饮食护理

2.1合理的营养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保持白细胞水平,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减少放射性反应的发生,因此营养知识的宣教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会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恶心,味觉不敏感,食欲下降,导致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指导患者少量多餐,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进食不宜过饱、过急,使食物得到充分咀嚼,以利于消化吸收。忌食过冷、过热、油腻、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禁止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以免造成雌激素水平增高,影响治疗效果。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放疗后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减轻放疗反应。

3 口腔护理 护理人员告知病人应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饭后勤漱口,清除口腔内残留食物,每天使用软毛牙刷刷牙2~3次。

4 定期检查血常规 观察白细胞变化。放射线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及杀伤造血细胞,要密切观察血象,如发现白细胞降低,应暂停放疗。除给予药物治疗外,应对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减少外出和亲属探视,病房进行通风、消毒。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5 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可抬高患侧上肢,将患侧的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初时可用健侧手掌托扶患侧肘部,逐渐抬高患侧上肢,直至与肩平;将患侧手掌置于颈后,使患侧上肢逐渐抬高至患者自开始锻炼时的低头位,达抬头、挺胸位、进而能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为了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可扶墙锻炼,还可以进行上肢旋转和上肢后伸运动。此外,患者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的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应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对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应酌情减少或延缓锻炼时间,但不可停止练习。鼓励患者进行洗脸、漱口、梳头等自理活动,以促进肢体血液及淋巴回流。对于患侧肢体肿胀、功能障碍者可协助其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增加肌张力,促进淋巴回流,减轻水肿的发生。避免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注射等,防止损伤及感染。告知患者穿衣先穿患侧,脱衣先脱健侧。

6 皮肤护理

6.1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减少放射性皮肤反应的最关键环节,乳腺癌的病人,放疗部位皮肤组织较薄,术后病人的皮肤弹性差,特别容易发生皮肤反应。放疗前应做好个人清洁卫生,穿清洁、柔软、宽松、吸水性强的棉质低领内衣。避免放疗区域皮肤摩擦受压、粘贴胶布。洗澡时可用温水软毛巾轻轻沾洗,不能用肥皂,不可用过热的水洗浴,虽然放射治疗时会根据患者术后皮肤的恢复情况进行相应治疗,但是治疗过程中,放疗面积大、腋下易出汗等会造成局部皮肤损伤,告知患者充分暴露腋窝的皮肤,避免对腋窝皮肤摩擦,如有皮肤发红、肿胀、瘙痒、疼痛,嘱患者勿用手抓挠或乱涂药物,应遵医嘱用药,有效地控制皮肤反应。

6.2 放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保持照射野标记线清晰,对标记线不清的患者,及时告知主管医生描画清晰,以免影响照射野的准确性。进入放疗室前取下金属制品,如义齿、耳环、项链等,以免增加放射线的吸收,加重皮肤损伤。保持照射野区域皮肤清洁、干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要注意皱褶处皮肤的保护,防止湿性皮肤反应的发生,局部用温水和软毛巾轻轻沾洗,禁用肥皂、碘酊、乙醇及刺激性消毒剂。照射野区域皮肤不可外涂化妆品,局部禁用热水袋。

6.3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处理 I度、Ⅱ度放射性皮肤反应的患者,严密观察局部皮肤反应情况,以防程度加深。对于皮肤瘙痒者,不能用手抓或撕脱局部皮肤,给予无刺激性软膏外涂。Ⅲ度和Ⅳ度患者立即终止放射治疗。在停止放疗后出现水疱的,即在水疱下方消毒,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渗液后,在创面上敷无菌凡士林纱布,保护局部皮肤,并留取渗液和表皮组织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在水疱稍微吸收后,即采用暴露创面疗法,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外喷金因肽,并给予纯维生素E滴剂、维生素B软膏外涂,3次/天,1周后渗液明显减少。

7 讨论

据文献报道,乳腺癌术后有选择地给予放射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放疗不仅杀伤肿瘤细胞,还能损伤正常组织,可使放射野毛细血管发生反射性扩张,淋巴回流障碍,局部形成充血性反应,出现红斑,严重者导致血管损伤和微循环障碍,即为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本科对15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放疗,由于重视预防措施的宣教,在放療过程中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I度和Ⅱ度放射性皮肤反应的患者通过精心护理,没有影响放射治疗,在放疗结束2周后放射性红斑、脱皮症状消失,皮肤完整,与正常肤色接近。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手术及个体情况、照射范围、照射剂量和照射疗程制定护理计划,加强放疗知识宣教力度,强调积极预防是减少放射性皮肤反应的重要环节,使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8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后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适当锻炼身体,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护好放疗部位的皮肤。定期到医院复查。

参考文献:

[1] 陈国萍,陈兰美.300例肿瘤病人心理护理体会.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265.

上一篇:员工入职后期管理下一篇:个人工作总结范本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