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策略方法(共8篇)
摘要:目前,数学的教研活动很多,形式上不仅有常见的听课、评课,还有多样的校本研究、课题研究。这些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丰富了数学课堂。但活动多了,不免就有老师对教研多动多是应付,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研与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离,没有起到教研活动应有的效果。教研活动一定要立足课堂,从课堂、从学生、从教师实际出发优化初中数学的教研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12-0035-01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是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根本目标。然而,众多的教研活动中确实研究出很多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但却没有在学生和课堂上收到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教研活动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堂,切实为学生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立足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优化课堂教学。因此,教研活动一定要立足课堂,不搞脱离课堂教学的形象教研。说到底,课堂是教研活动开展的根基,也是教研活动开展的目的所在,教研活动脱离了课堂就成为无本之木,致使其误入歧途、流于形式。教研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不限于形式,灵活多样,处处皆可为教研。
教师要多向名家学习,找出名师示范课与自己课堂的差距,通过学习努力缩小差距。名师的课要多听、多看、多想,然后与同事们一同探讨总结,从中发现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除了聆听、学习全国知名教师的.讲座和示范课,学校还要努力发掘本校骨干教师的潜力,将骨干教师的优秀课件公开,便于年轻的老师学习,让年轻教师多听优秀教师的课,课后多交流总结,每一位听课的教师都写下自己的心得和感受,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年轻教师之间更要多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如课堂实效性不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了,课堂氛围和课堂纪律不好了,就及时探讨,寻求解决办法。教研小组内的探讨要有明确的主题,通过研讨要总结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杜绝教研流于形式,做到切实提高教师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最好的学习是实践,要培养和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多上课。优秀教师根据年轻教师的课堂详细认真地给出评价和建议,指出他们的不足,明确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更标明他们的特点和长处使其坚持优点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突出。可以通过“师徒结队”、“优秀教师一带一”等形式,让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年轻的教师。年轻教师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得到帮助,使年轻教师能够更快地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从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总结教学的艺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更快地成长。这种小型的灵活的教研活动,使得学校的教研之风更加浓郁,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带到教研活动中来
教研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也理应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目前的现实情况多是:教研活动是教师的事情,而学生常常被排除在教研之外,这也是教研活动形式化的一个表现。
众所周知,教研活动是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以往,在教师做课题的时候,教师也会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明确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喜欢的课堂安排。这是让学生间接地参与了教研,如果能够大胆创新,让学生适当地直接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效果会更好。让学生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可以将教研活动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一起参与,也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题,以小课题或者课题的一部分的形式参与教研。学生教研小组及时将学生的需求和“教研结果”告知教师,及时进行沟通交流。
如一些涉及操作问题的课题研究,其内容大多为:什么内容适合以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怎样课堂安排有利于发挥数学实验的效用;哪些方案能够让学生自行设计;怎样设计最可行等。这些课题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计算、比较、归纳,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切实有效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也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和教研,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研水平都得到提升。
三、不断学习总结,增强教师素质
教研活动立足课堂,离不开学习、讨论。学校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的给老师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年轻的老师要多出去学习,多参加说课、微课比赛,与各地的优秀教师探讨、交流,取长补短。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及时与全校老师一起交流经验、总结所得。学校主管教研的老师定期组织学习:如从有关资料上摘取一些“教例”,让大家针对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大家一起探讨、钻研。新课标颁发后,大家一起学习,了解当前数学新的发展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大家常说善于总结的人最容易成功。教研活动要收获应有的效果,就要求老师们勤于总结。每次公开课后,听课的老师都要做出总结、评价;每次学习之后,要及时写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在教完一节课后,也鼓励老师多写教学后记,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回顾,查缺补漏,逐步完善。写总结可以将精华巩固加深,亦能够将不足之处探讨完善,坚持实施,长期积累,收效显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学质量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是成正比的,同样教师的素质也决定着学校教研的水准,提高教师素质能够促使教研活动更加有效完善,而教研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亚男.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探究[J].教育,(20):298-298.
[2]王秀喜.以微格教研为载体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策略[J].生活教育,(12).
一、立足课堂教学, 形式灵活多样
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优化课堂教学。因此, 教研活动一定要立足课堂, 不搞脱离课堂教学的形象教研。说到底, 课堂是教研活动开展的根基, 也是教研活动开展的目的所在, 教研活动脱离了课堂就成为无本之木, 致使其误入歧途、流于形式。教研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不限于形式, 灵活多样, 处处皆可为教研。
教师要多向名家学习, 找出名师示范课与自己课堂的差距, 通过学习努力缩小差距。名师的课要多听、多看、多想, 然后与同事们一同探讨总结, 从中发现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除了聆听、学习全国知名教师的讲座和示范课, 学校还要努力发掘本校骨干教师的潜力, 将骨干教师的优秀课件公开, 便于年轻的老师学习, 让年轻教师多听优秀教师的课, 课后多交流总结, 每一位听课的教师都写下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年轻教师之间更要多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 如课堂实效性不高了, 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了, 课堂氛围和课堂纪律不好了, 就及时探讨, 寻求解决办法。教研小组内的探讨要有明确的主题, 通过研讨要总结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杜绝教研流于形式, 做到切实提高教师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最好的学习是实践, 要培养和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多上课。优秀教师根据年轻教师的课堂详细认真地给出评价和建议, 指出他们的不足, 明确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更标明他们的特点和长处使其坚持优点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突出。可以通过“师徒结队”、“优秀教师一带一”等形式, 让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年轻的教师。年轻教师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得到帮助, 使年轻教师能够更快地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 从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总结教学的艺术,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使年轻教师更快地成长。这种小型的灵活的教研活动, 使得学校的教研之风更加浓郁, 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学生带到教研活动中来
教研是为了更好的教学,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也理应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目前的现实情况多是:教研活动是教师的事情, 而学生常常被排除在教研之外, 这也是教研活动形式化的一个表现。
众所周知, 教研活动是培养优秀教师,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以往, 在教师做课题的时候, 教师也会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实际, 明确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喜欢的课堂安排。这是让学生间接地参与了教研, 如果能够大胆创新, 让学生适当地直接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效果会更好。让学生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可以将教研活动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一起参与, 也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题, 以小课题或者课题的一部分的形式参与教研。学生教研小组及时将学生的需求和“教研结果”告知教师, 及时进行沟通交流。
如一些涉及操作问题的课题研究, 其内容大多为:什么内容适合以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怎样课堂安排有利于发挥数学实验的效用;哪些方案能够让学生自行设计;怎样设计最可行等。这些课题让学生参与进来,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计算、比较、归纳, 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切实有效地完成了课题研究, 也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和教研,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研水平都得到提升。
三、不断学习总结, 增强教师素质
教研活动立足课堂, 离不开学习、讨论。学校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的给老师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尤其是年轻的老师要多出去学习, 多参加说课、微课比赛, 与各地的优秀教师探讨、交流, 取长补短。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及时与全校老师一起交流经验、总结所得。学校主管教研的老师定期组织学习:如从有关资料上摘取一些“教例”, 让大家针对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大家一起探讨、钻研。新课标颁发后, 大家一起学习, 了解当前数学新的发展理念, 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大家常说善于总结的人最容易成功。教研活动要收获应有的效果, 就要求老师们勤于总结。每次公开课后, 听课的老师都要做出总结、评价;每次学习之后, 要及时写学习心得, 交流学习经验;在教完一节课后, 也鼓励老师多写教学后记, 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回顾, 查缺补漏, 逐步完善。写总结可以将精华巩固加深, 亦能够将不足之处探讨完善, 坚持实施, 长期积累, 收效显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学质量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 (1分) +教材 (2分) +社会环境 (4分) +教学方法 (3分) ]×教师。从中可以看出, 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是成正比的, 同样教师的素质也决定着学校教研的水准, 提高教师素质能够促使教研活动更加有效完善, 而教研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 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亚男.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探究[J].教育, 2015 (20) :298-298.
[2]王秀喜.以微格教研为载体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策略[J].生活教育, 2014 (12) .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B)—0016—01
教学督导——学会赏识、平等参与
教研员要走进课堂做研究,在微观的层面发挥教研员教学评价的作用。要通过教学现场的指导,与教师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和议课,并对其指导改进,重建课堂教学的常规。教研员在参与教学督导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合作的参与意识,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其次,要学会赏识,用发现和激励的眼光去看待教师的教学,切实转变以往“挑毛病”的工作思维。第三,教学诊断中应学会善于倾听,不要动辄以“专家”自居,要积极听取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和把握,在合作与交流中为教师改进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例研讨——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基于课例的研讨,既是对课前、课中、课后时间维度的关注,更是对教材、教法、学法空间维度的把握。要及时捕捉教学实施中的生成性资源,开展动态化的研究。教研员参与课例研讨,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和引领者的身份参与的,即面对一个新的课题,首先要从学科知识的本质分析中开展教材解读,与教师一道确立教学目标。其次,要在目标驱动下开展充分的、静态的、模块化的教学预设。教学预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不要越俎代庖,要给执教者充分的空间,在有效的互动交流中捕捉教师的创新点,确立教学预设的关键点。再次,要积极构建生成性课堂,学会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现问题时积极思考课堂调控的策略,并提出教学改进意见。最后,在集体议课中要善于引领教师学会教学反思,积极发挥参与者的智慧,寻找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化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开展第二次施教,以此来实现教师群体性的发展。
参与式培训——培养教研的“关键人物”
教研员参与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目的是为了不引领”,核心就是要培养学校教研的“关键人物”,即通过有效的参与,使得学校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研骨干或某个项目(活动)的主持人选择性地成为研究共同体中的核心人物。
创新教研方法,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是要改变以往以培训者为中心,忽视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注重理念、知识直接呈现的模式,要以教师为中心,切实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做好培训的充分预设,融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强调学习者主动、平等参与,强调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参与式活动中引领教师开展体验性学习。教研员参与活动的另一角色就是“关键人物”的发现者和培养者,既要提升他们的研究成果,又要引领有效的教研方式,增强他们的研究活力。
教学叙事——促进教师自主成长
促进教师由“外驱型”发展向“内需型”发展,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构建教师自主成长的发展模式,就要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使“叙事”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途径和成果表达的需要,成为一种教学生活的方式。“叙事”既是教学反思,也是教学实践;既是教学的,也是生活的。
教研员要通过与教师共享自己的教研叙事,引导教师从多角度、多侧面记述自己教学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它可以是自己的教学关键事件、教学问题的衍生,也可以是教学的智慧、教学的遗憾、个人的成长日记等等。通过教研叙事最终实现自我主体价值的觉悟与觉醒,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校本课程——培植新的校园文化特色
汉南小学:李涛
学习、探究、创新、提高袭卷了整个教研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学习在整个汉南区铺展开来了!非常有幸,我也是其中一员!本此学习的课程是“教研能力与实践策略培训”。本课程基于“专业引领、技能提升、统筹规划、重在实施”原则,以“任务驱动、需求导向”,按照“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要求,探讨教学与教研方法与案例与分析的4个模块的学习,旨在提高全区教研组长及中心备课组的教师综合素养和教研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当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整个学习设计巧妙,既有理论研究、又有案例展示和讨论,更有方法授予,起于理论,落于实践,是一次务实而认真学习。本次培训安排较为紧张、有序。资源丰富、内容合理、形式多样,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一、解读教研发展及政策,了解教研组的职能及现实的挑战。杨国金老师的讲座立足国内中小学教育,放眼国际教研形式,让我们不出国门就能了解英法德美的教学教研特点,结合实际,让我们明白国教研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从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法国、德国和美国教研给我们的启示。深入浅出分析教研的发展历程和形势,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研发展宏图,坚定了立足岗位求发展的决心。教研的春天真的来临了!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成长自我,发展学校教研能力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立足学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为学校教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刘合荣老师的讲座《对教学有效性的课堂观察与分析技巧》让我们了解了学校教学研讨面临的挑战、教学研讨的基本概念,懂得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表现和成因,掌握提高教学研讨的方法与措施。为自己在工作时进行教学研究,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三、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教学技能的倾囊相授,让工作变得轻松而快乐。
杨国金老师的《教研机构转型与教研人员专业发展》,让我们明白了教学研究对学校教育发展的深远意义,他不仅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要求教师增加自我的价值和信心,更加增进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理性认知,能进一步开拓教师的教学、学术与社会视野。傅华强老师的《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与有效管理》让我更加受益匪浅,有很大的收获。原本我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有很大的畏难情绪的,但是这次学习后坚定了信心: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一个展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研修成果、个人魅力的窗口。它实际上是一个教师、学生、家长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傅华强老师在讲座中解决了许多我们存在的问题,如:如何建立校本研究工作室?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等等。这次培训,提高了认识,树立了排除万难也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决心。谭细龙教授的《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技能,如何指导年轻教师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让我进一步了解备课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备课的基本技法并能有效运用于实际。特别是谭细龙运用先体验后总结,再提升的方式讲座,让学员们在玩中学习,换位思考,从而明白备课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在酣畅淋漓中反思。
本次研修,让我再次见识了专家们渊博的学识,领略了教学金英的智慧、经验和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为孩子的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次培训是我教学生涯的又一次崭新的里程碑,我将在不断学习的求新之路上,渐行渐远!
一、组建教学督导队伍,形成“三员三查三评” 督导机制
“三员”指教学巡视员、教学信息员、教研考勤员。教学巡视员由学校行政人员组成,负责对日常教学秩序、教学状况和考试等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教学信息员由各班的学习委员、班长组成,负责搜集对学科教学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并对上课教师进行适当评议。教研考勤员,由学科分管行政组成,负责对教研活动考勤。“三查”指学期初、期中、期末按“教学六认真”要求进行三次教学常规检查。“三评”体系即开通“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三层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员三查三评” 对有效监控我校的教学情况,完善评价机制,规范教学管理,全面反馈教学工作信息,及时发现教学及教学管理中的问题,确保我校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督促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使之保持最优状态,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原来学生的评价中部分问题突出的学科、问题突出的教师教学已经有了明显改进。
二、强化三种意识(团队意识、学习意识、文化意识)
1、团队意识
怎样来培养教研组的凝聚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呢?我们的做法是:
(1)推行集体备课活动,培育团队协同合作意识
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按照集体备课的基本框架加强过程管理,并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建设的途径,较好地发挥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团队协同合作意识的形成。
(2)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培育团队研究意识
在参与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聚焦课堂真实问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就伴随有教师的研究行为,老师们觉得研究就在身边,通过撰写教学随笔的形式参与研究,降低了参与梯度,人人能参与,个个可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棘手的问题,需要学科组集体研究才能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育团队研究意识的过程。
(3)参与网络教研,培育团队交流共享的意识
网络与教研联姻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陈家桥中学科研室博客屋借助网络教研的平台,开展有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增进教师之间、教师与教研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很好地培养了团队交流共享的意识。在学校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4)“集体捆绑”,培养团队利益捆绑意识
“集体捆绑”是指: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不针对个人,只针对学科团队。学校把各部门工作中的相应数据以“集体捆绑”的形式在老师评职,考核、评优、骨干评选、奖励等与大家关系紧密、比较在乎的事情上进行体现。“集体捆绑”唤醒了教师们内在的合作意识,构建了学科组教师之间的相互滋养互动共生的良性运作模式。
2、学习意识
如何把一个教研组建设成有学习氛围的教研组呢?
我们的三项措施是:
a、建立制度
要制定教研组学习制度、教研组学习计划和教研组学习考核细则,通过学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学习行为,通过学习的计划来实现教师的学习,通过考核的细则来迫使不爱学习的教师进行学习。比如我校教研组月计划中就规定要自行组织一次新课程的观摩学习,并且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登记。
b、落实计划
依照学习制度学习计划开展学习活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学习活动的性式根据学科特点自己选择。建立的学习制度不是最终的目的,对教研组的学习考核也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开展好学习活动,从而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c、认真考核
学校专门有教研考勤员对教研组的学习活动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必须纳入学校对学科优秀团队评比和组内教师的考核中,作为推荐市、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重要依据。
3、文化意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纯粹具有蜡烛精神是不行的,教师应该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的发展。如何来培养教研文化意识呢?
1)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教师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是教学的真谛。学校为教师对话交流搭台,举办教学重心下移校级小课题研讨会、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会,利用能够利用的所有机会让老师走上前台,让老师不在只是倾听者。
2)骨干引领,创特色学科
一所学校决定教师整体素质高低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研科研水平,教研科研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研组是否有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学校在原来实施“青蓝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团队带教,市区骨干教师就是学科带头人,要协助教研组长搞好学科建设,根据上线率考核带教水平。备课组对教龄在3年以下的教师,备课组长负责落实带教主题,带教活动进课堂,完成学校带教目标给奖励。教师成长滞后,会影响备课组整体的教学业绩,也影响自身利益。学校对骨干教师工作进行分解细化,学校为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提供政策保障。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完善的骨干教师考评体系,已经形成有层次的骨干教师队伍(市骨干2名、区骨干3名、导师制学员3名、校骨干18名)。学校学科发展不平衡,但部分学科建设已经初显特色,比如物理组的课程资源建设,语文组的学生天舞文学社团,艺体组的校园集体健身活动等。陈家桥学区跨校联合教研组建设还在重庆市第二届教研组建设交流会上代表沙区发言,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评价。3)常规教研求实
学校一般都是常规研究,关键是能否在常规教研中找到个性,把个性抓住推进学校教研组建设、推进学校发展和教学研究工作。
我校常规研究中有个性的东西就是,教师教学基本功“四环节连锁训练”。一次教研活动同时训练老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能力。
如何将教学研讨活动走向深入,让参与研讨老师有收获呢?我们的措施是:
备课组、教研组必须准备充分。组内听课教师人手一案(教学设计、观察随笔、教学反思整合),教学设计要体现备课组教学思路和主要环节,为体现集体团队参与,备课组1人上课1人说课1人主评,每人都有事可做,在核心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备课组明确提出研讨活动建议的观察点,让学科教师观察有重点,听课有备而来。
学校教研组活动计划实施月计划制,便于落实检查。研讨课前组长分解观察任务,观察者在熟悉教学设计思路和观察任务的前题下,对授课教师进行重点观察,评课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与备课组直接对话沟通,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营造好的氛围,组长安排一人摄像,教科室协助对研讨课编辑,并挂在博客上,供后续研究使用。
(研究报告)
【序论】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建设教师团队,就是要建设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团队精神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学习和共同创造,强调共同的责任、地释放,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和合作,使他们在统一的目标下自觉地承担责任,并愿意为实现目标协同合作、共同奉献,而这些正是教研组建设的主要目标。
教研组作为学校管理流程之一,它也在课改实践中运行着。但是纵观教研活动的实践过程,农村学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与城区学校相比,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教研组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理智地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教研组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教师对“教研活动”缺乏参与热情,影响教研组发挥的功能。农村学校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教研”这个词语的内涵理解不透彻,教研活动缺乏研究氛围。主要在于农村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缺乏参与热情。农村学校教师的“教研活动”通常都习惯于走过场,是“完成任务”。虽然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但这样的影子还是随处可见。
2、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开学初,教研组也制订了计划,但那一般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按计划正常开展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有时还要受到学校其它工作的影响,能免则免。有时虽设想很好,往往因时间紧,落实少,执行不力。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由于活动的随意性,实际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3、组内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个教研组,每个教师毕业学校、工作经历、年龄、性别、教学风格、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个人修养等方面,各不相同。这给教研组平时开展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活动内容不够丰富。一般开展的活动都是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或理论学习,活动形式陈旧,活动内容单调,新型有吸引力的活动较少,时间长了,教师易产生厌倦感。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师群组,目前农村小学的教研组建设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农村小学教研组存在诸多问题,必定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了学校的整体水平提升。因此,有必要从团队建设这个角度,总结提炼优秀教研组的经验,并向全校推广。为进一步推进教研组团队建设的进程,深刻领会育局开展的“主动有效”课堂达标与提升工程的精神,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导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各条线的配合之下,进行了农村小学教研组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并取得了一点点收获。
【本论】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是教师研究教法学法,提高个人专业素质的主阵地。教研组的建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风,有利于凝聚人心。这种“人心”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团队精神表现在教学教研方面就是敬业、钻研、合作、探究、交流等内容。团队精神要求组织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关联,进行协调,共同合作,建立团队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体现“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
通过学习讨论教师逐步统一认识:在现代学校中,教研组应弘扬团队精神。让每位组员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教研氛围中,最大化地激发其内在潜力。教研组荟萃集体智慧,让组员学会用团队的睿智和力量应对各种教育新变化,使教研组如雁阵般翱翔。
教研组内应达成一致的教研目标。以往学校对教研目标达成的管理基本上采取“制度+任务”的控式管理,对教研活动的时间、内容,甚至完成任务的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管理在追求整齐划一的同时,失去的却是教研组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我发展的动力。要打破这一瓶颈,就要下移管理重心,充分给教研组全力,让教研组自主设计发展目标,围绕目标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人人参与、自我设计、共同发展的团队教研目标,拓展个体与团队的发展空间。有了这些认识,学校开展了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教研组机制的研究——重在规范
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完善教研组机制,只要建立规范的教研组各项机制,教研活动才能得以正常有序的开展,因为根据学校特点,制定了以下一些制度。
(一)教研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管理职能。为了规范管理,制订此项制度。
1、组织本组教师认真撰写好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每期开学第一周教研组长要组织本组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阅读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的基础上,安排好全期教学工作,制订好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撰写好教学工作计划,并统一上交教导处。每期期末考试前一周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回顾全期教学工作,总结各自的工作亮点、成绩和值得借鉴的教训,撰写好教学工作总结,由教研组长统一交教导处。
2、协助教导处搞好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一次的教学检查,由教研组长收集本组教师的备课本、听课本、活动记录本、作业本、读书笔记本等,统一交教务处(教导处)。在教导处的安排下做好教学检查和评价,并及时将检查中发现的典型和不足反馈给本组教师。
3、组织好质量检测。每次检测教研组要针对学生实际精心命制试题,确保试卷质量,做好试卷保密工作;考试结束后组织教师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好卷,完成成绩的统计和试卷分析工作,并做好试卷讲评。
4、抓好学科竞赛。语文、英语、数学、艺体组等必须组织好竞赛培训,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知识或技能竞赛活动。
(二)教研组学习培训制度
为推动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建设业务能力过硬的书香型、学习型教研组,特制订本制度。
1、业务学习制度
(1)每位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不懈地进行业务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教学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
(2)准时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学习时集中精力,认真作好学习记录,讨论时积极发言。不得无故缺席,不能出席,须事先请假。
(3)业务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进行,集中学习两周一次,教师每天业务学习时间不应少于一课时。
(4)坚持“五个一”:每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订一份专业杂志,作一万字的学习笔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习体会,在组内作一次读书感悟中心发言。
2、培训制度
(1)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是教研组的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教研组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师的业务培训。本学期在进修学校的精神指示下,重新制定了教研组团队建设的校本研修方案,更加完善教研组的各项制度。
(2)教研组的培训采取自培和组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研组应要求和帮助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发展方向,制定自培的学习、发展规划,并督促其落实到位;教研组的培训采取整体规划、专题推进的方式进行,可专题辅导,亦可专题研修,其内容侧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教研组的培训每学期不少于8次。
(3)教研组要积极让教师多外出培训。外出学习、培训教师学习结束后应及时将学习情况进行汇报,通过上模仿课、汇报课、材料汇报等多种方式在学校内传达学习的精神实质,传递新信息、使全体教师了解新动态。
(4)每位教师必须准时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培训时不讲小话、不做他事,作好笔记,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不能出席者须事先请假,教研组每期须交一份培训工作总结。
二、教研组建设的研究——重在有效
1、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教研“轮子”顺利运转。明确:校长、分管校长——教导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普通教师这一职责层级。实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校在重视物色组长人选基础上,重点抓培养和培训。帮助组长熟悉业务,进入角色,提高领导水平,提升教研品位。
2、加强氛围建设,努力提升教研文化。强化氛围先从规范活动抓起,并抓好落实;构建目标机制,既制定好近期计划,有明确主题和具体活动方案,又有考核评价措施,更有教研长远目标,促使全体教师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尤其注重隐性教研,提倡业余时间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引导教师随时随地切磋交流,在团队力量的引领下,促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个体教学能力。
3、重视个性差异,科学分工搭配。教研组就是一个大家庭,各有各的个性、气质特点,教研组长要让这么多成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协力,互帮互助,形成合力,最终完成目标。因此组长要细心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心理特点,特长爱好,要让表现欲比较强的教师多参加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喜欢安静好动笔的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挑大梁等。因此,在教研活动中,要提倡平民教研。克服组长唱“独脚戏”、骨干教师“挑大梁”而普通教师做“看客”现象,努力做到每次活动有明确主题,并细化活动内容,要落实责任人和主讲人,轮流做东,让每个教师都有“表演”机会,给予他们“话语权”。活动主题和内容要瞄准课堂,抓住课堂“主阵地”。
4、借助托管,架构教研联合体。对我们学校来说,教研组团队建设是比较薄弱的,因客观条件制约,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会进入校本教研“集体无意识”的怪圈。面对这个问题,教研组长必须想法设法及时收集教研情报和各种有用信息,通过和二师附小结对子,寻找教研合作伙伴,架构教研联合体,通过不同形式的借势造力,在“输血”的同时逐渐提升教研组的自我“造血功能”。
三、教研组活动模式的研究——重在精细
教研活动时教研组建设的重要 载体,是教研组成员间共同探究、相互磨合的必要过程。只有通过有计划地扎扎实实地日常研训活动才能形成深厚的教研风气,进而激发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教研组团队建设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一)同伴互助式教研
我们教研组本着把个人智慧群体化,群体智慧个人化的宗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上作大胆改革,不断探索、互补互助。
1、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先导,构建教研活动的平台
我们感到理论观念上的模糊、缺乏,会导致行动上的盲目。所以针对组内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功底薄弱的特点。又配合教研组的科研课题,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教研组活动时各位教师通过自学,交流等方式领会二期课改的精神。通过学习,教师们了解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其次,通过教师对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新教法的交流,来共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如在外出听完课后马上组织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学习长处谈体会,寻找可借鉴之处,对于不足的地方探讨可行的修改,通过评课促提高。
2、加强科研课题的理论学习
(1)学习资料:由教研组长牵头,发动每位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资料,自发学习。(2)学习形式: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教研组活动中把每人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成为每位教师的资料库。
这样的教研活动,改变过去的教研与科研工作由组长一包到底,而是让每个组员参与进来,激活全体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践反思式交流
建设一支反思型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校和教研组必须集中精力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点。因此帮助和指导教师提高批判反思能力,对促进教育改革、理智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本研修中被认为最核心的一项就是实践与反思。因此学校组织各教研组采取实践与反思的研训模式:独立研究——对话交流——实践研究 ——再对话交流——深度反思——行为修正。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群体性的研讨交流,思想碰撞产生火花,把日常的教学与教研整合为实践研究行为,同时达到了团队建设的目的。
如:重视日常教研活动
我们的教研活动除去固定时间外还在每天的有效教研时段中时时进行:课前我们一年级的四位老师汇聚在一起谈谈今天的教学新思路,于是,彼此总会有所启发,及时修正一些教学方法,哪怕是补充几道好题型也收益颇多;课间会把课中得失告诉还未上课的老师;放学后更是老师们畅所欲言的好时机,大家谈一天的课后心得,谈怎么讲透一个知识点;谈怎么渗透二期课改精神;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老师们每天在同伴的互助中都能获益良多。教研不一定是要很隆重地组织教师到指定的地方,围坐在一起,可以在办公室里很随意地聊聊,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进行教研,这样的教研活动是最真实的。
再比如,针对某一堂课,进行反思交流。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不断突破,新教材对教师本身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一节课的反思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理解和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特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尤其是教学渠道的开拓;教学艺术的应用等。因此,教师必须在观念上不断地更新自己。同时,需要同伴之间紧密地合作,充分发挥教师间集体的智慧,真正做到个人智慧群体化,群体智慧个人化。
(三)校本研训式教研
校本研修中被认为最核心的一项就是实践与反思。因此学校组织各教研组采校本研训模式:业务学习——教研组和教师能根据现实要求和教学需求确定学习内容,集体学校每期不少于4次;教师每年读一本专著,每人订一份专业杂志,业务学习笔记每年不少于5000字,每期写一份高质量的读书感悟;专业培训——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教研组针对教师的需求,采取专题辅导、远程教育观摩、岗位练兵、外出学习等形式进行专业培训活动,每期不少于4次;每年还要有一次以上专家讲座或名师的引领活动;集体备课——重视组内教师的集体备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集体备课采取“个人——集体——个人”三段式方法,将集体研讨与个人创造性备课相结合,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集体备课要做到有计划、定时间、定地点,有分工、有记录;.经验交流——教师都能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每期人人有教学经验总结上交学校。
(四)主题教研式
我们将县、片指定的培训项目和教研组本集体合作完成的单项教研工作成为主题教研式活动。如各类公开课,参赛课,展示课,汇报课,亮相课等。通过各种有利的手段和渠道拓宽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教研组团队的精神。
【收获与反思】
通过内的一段时间对教研组团队建设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涌现了几个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他们成为各学科教研组的领头羊,成为组内的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为学校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学校各教研组的发展还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教师发展之间的个性差异也在逐步加大,如何实现既发展了教师团队建设的实效性,又能提高教师的个体的软环境,达到教研组和教师双赢的目标,这是学校将在今后要完善和改进团队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1、《互动 共享 创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小学学校管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首先,应把握校本教研从校情出发的思想方法。基于校情,顺应学校由“规范发展”向“特色发展”以至“品牌发展”的实践逻辑,本着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预期,充分酝酿,明确学校校本行动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或关键事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谋求发展中问题的破解,求得突破,赢得发展的空间。
其次,应贴近校本教研原有底子,通过对校本教研内涵的解读和特点的说明,普及广大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建立“三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和“三阶段”(活动阶段、制度阶段、文化阶段)的校本教研的架构体系。
再者,应顺应教师的内在需求和普遍关切,唤起广大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定时、定点、定员、定内容”例规性的常态运行机制,同时推出阶段性主题教研或专题教研活动,建立校本教研的运行模式,即“常态+主题”的运行模式。
二、营造校本教研的文化氛围
打造校本教研精神文化。校本教研倡导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有共享价值信念的学习共同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文化,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精神文化。大力创新校本研修文化,把学校建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乐园。
弘扬主体,唤醒意识。校本教研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在场”。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学会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让教师形成一种“教、学、研、修”一体化的职业生活方式。
三、构建校本教研网络
设立科研处。统筹、规划、策划校本教研工作,确保校本教研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依托教研组、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组。在个体努力的基础上,发挥相关组织机构的作用,以问题驱动和专题研究等活动带动教学研修一体化。
创设网络教研平台。利用学校网站和学校局域网等网络平台进行集体备课、课题研讨,通过信息发布、问题解决、推广教学经验、查询和上传教学资源等,使校园网成为教师相互交流的重要窗口。
四、合理定位校本教研的主攻方向
瞄准“最近研究区”。找准学校“最近发展区”中值得破解的问题予以阶段性强化研究,唤起校园人的高度重视,以谋求突破性进展。如德育领域、留守生教育管理等研究区。
围绕核心,聚焦课堂。课堂是实施教育改革与教研的主阵地,是校本教研的“现场”。课例是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围绕课堂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库”,引领教师树立问题意识,教中研、研中教,不断探讨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构建生本、生态课堂,着力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提升常态教学的底线。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教师的需求,贴近教师的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为主要指向,让教师对照名师的条件、名师的标准,制定自我《专业成长规划》,不断磨炼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成就一番事业。
五、建立评价机制,保障组织实施
制定《教师发展性综合评价方案》。对教师的“德、能、勤、绩、学、研”六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导向教师“教、学、研、修”一体化的职业生存状态的形成,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制定《校本教研评价视点》。按教师的“教学状态、学习状态和研究状态”三个领域开展综合评价。开展区域内校本教研“示范校”、“特色校”的评选活动,提升底线、典型引路、推进整体发展。
一、反思日记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省机制,它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等各种教育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批判提升。
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觉地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批判地考察反思自身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从而给予或肯定、支持与强化,或否定、思索与修正的自我反思形式。它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从而力求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我是谁?——丁老太爷!
2005年3月12日
某 君
阿Q,其可悲在于被封建等级制度同化。他心甘情愿地跪在“赵太爷”的脚下,但他在精神和行动上却置更弱小者于膝下,享受由此带来的精神胜利——王胡,小D,小尼姑……我想,一个教师更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当我们睡着的时候,我们喜欢听话的学生,从他们的恭敬与畏惧中暗暗享受着一丝丑陋卑鄙的快感!我们在鲁迅先生穿越时空的呐喊声中有短暂的清醒:思想深处是不是还残存着专制的渣滓?专制从传统文化中来,也从现实环境中来。一个在学生面前说一不准二的教师,思想深处必定深藏着专制余孽。他在权势面前会是什么样子?必定是绵羊,只要他在弱小者面前是野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创新的胆识来源于平等的教学交流氛围,教师如果是“赵太爷”,学生就永远只能是“阿Q”!体罚是对学生极端不尊重,但真正的尊重则是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记”,即使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布置、教师捧着标准答案在前面等着评价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悲哀的发现学生眼神竟然有那么多的依赖和顺从,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的成人化,作文中学说大人话老气横秋,课堂上回答问题首先思考的是老师要我们怎么回答。我们做“太爷”的时间真的是太长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将其置于传统文化背景下去思考也许更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反思=成长。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篇教学反思日记不仅对课文进行深层的解读,更反思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和当前的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不谋而合,深刻得当。我认为撰写教学反思日记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打造出水平更高的课堂效果。
二、反思日记成为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按摩器,成为激情的源泉。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持续疲劳和压力的积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效能感而产生的疲惫、厌倦和挫败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态。它对教师的成长极为有害,而教学反思日记可以让我们每天都在教学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觉悟,在觉悟中有新感受、新发现、新启发,让自己的职业快乐和职业激情长久持续的保鲜。
有人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心的去反思。反思日记就是要你用心地,及时地,有效地反思,“让教师从机械的忙碌、盲目的忙碌、麻木的忙碌中走一个新天地!”
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一个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成熟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2005年4月20日
眉飞色舞演讲一节课让学生傻傻的听是教学的耻辱,与学生共同实现自我,是师生平等的表现;让学生在创造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享受快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于是开始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此我开始承受着失败的痛苦:学生在问题前低头不语,课堂一下变得了无生气,教师在令人窒息的宁静中忍受煎熬,在漫长的等待中变得心浮气躁。
为什么痛苦?首先,改革必然带来痛苦。教师已经习惯了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课堂早就变成了教师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教师是唯一的舞蹈者。现在要求教师与学生共享舞台,让学生展现才华,教师一时还不能适应主角地位的丧失。学生曾经只是你忠实的观众,你享受学生兴奋佩服的眼光,而今你退而居于观众的位置,所以郁郁寡欢。其次,教师惟我独尊的顽固心态难以改变。教师在课堂仍占据着权威者的位置,表现在教学语言甚至神态中的无所不知,表现在对学生评价中的话语霸权,仍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作为学生见解的唯一评价标准,缺少相机引导的意识与方法,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最大阻力,痛苦却不知道痛苦来源于自身。
如何在痛苦中成长?转变角色。教师在痛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角色意识,寻找新的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是形式上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也不仅仅是善于提问引导,更要从人格意义上真真正正地尊重学生,这就要教师彻彻底底地改变自己,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课堂上就做学生的朋友而不是等到课下,当学生忘了你是老师的时候,他才会畅所欲言,说出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当学生心中没有权威的时候,他才会勇于创新,读出作品最个性化的见解。
这个老师的反思日记告诉我们:一个老师随时会遇到焦灼,浮躁,甚至于痛苦,在痛苦中转变,在转变中觉醒,在觉醒中提升。
nlc202309041246
于漪说: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中说:想要成为好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优秀的教师既出自天赋,也一定是伴随激情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用日记激发我们的教育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三、反思日记可以引领教师从教书匠跃升为优秀教师再变身教育家。
审视古今中外教坛,我们惊讶地发现,很多著名教育家几乎都是在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或反思日记的伴随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记录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语》不就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老师的教育叙事故事集吗?《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乃是学界的醒世名言。另一个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给女儿的信,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日记等等也证明反思的重要性,他还手把手教老师们《我是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他说(教育中)“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又说“那种连续记录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代的许多普通的教师于漪,魏书生,张丽钧,谢利民……之所以会跃升为教育家作家学者,哪一位的成功能离开教学反思?他们的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著作,甚至直接脱胎于反思日记。于漪老师本人就是这样一位经常写反思日记的教育家。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撰写教后录或反思日记才是让自己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飞跃为优秀教师的利器,如果你是一位时时写反思日记的教师,谁能预料未来的更新型更科学更民主更平等的教育家不会在10年20年后出现哪?
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日记。
美国学者D.Shon认为,反思实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它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反思日记可以是叙事型的教育叙事,即客观记录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有关经历与事件;也可以是评述型教育随笔,在叙事的基础上,对事件和经历进行诠释、批判反思,以寻找更加完善的教学思路与方案。
教师反思日记可以是教师的专业日记,也可以是课后记,个人的感悟日记。可以是教学行为的思考,可以是对教学思想的反思。反思的形式和载体可以是纸质、网络、博客、日志、微博等不一而足。既可以是个人思考,也可以是集体成果交流和思维碰撞,其核心在于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为今后上课提供参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教师的教。可以思考面:教法与学法,技巧与手段,预设与生成,得意与失意,保持与改进,推广与修订,长效与短效,规律与特殊,故事与事故等方面的自我得失、优劣。当然,也可以就某一点进行反思,并没有固定的内容和程式。
2.学生的学。主要思考:所得与所思,群体与个体,课内与课外,教材与拓展,兴趣与失趣,近期与长远,困惑与不足,分享与合作,方法与策略,共性与个性等
3.自身成长。主要思考:语言与表达,理念与操作,专业与成长,知识与技能,流畅与凝滞,发现与突破,沉淀与划过,黑板与白板等方面,具体要思考哪方面,自己根据课堂情况而定。
总之,通过研究和调研我们发现,教学反思日记,不仅是教师个体迅速成长的很好的方法,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的有力抓手,更是培育有思想有远见的未来教育家的土壤。对于一个愿意并渴望迅速成长的教师来说,一定要记住:踏实教学+反思日记=您的迅速成长。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教研策略方法】推荐阅读:
学习方法策略10-03
注重营销方法和策略11-02
古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05-30
店铺管理的方法和策略12-03
读《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有感11-05
中小体育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11-26
作文教学与评价策略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总结05-31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09-15
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