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目录(精选12篇)
培养良好的习惯
(十一)1.我们爱你啊,中国 2.郑成功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示儿》第二组 5.负荆请罪 6.最后的姿势 7.船长 8.爱之链第三组
9.小草和大树 10.轮椅上的霍金 11.一本男孩必读的书第四组
12.姥姥的剪纸 13.牛郎织女 14.安塞腰鼓第五组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16.草原 17.麋鹿
第六组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19.钱学森 20.鞋匠的儿子第七组 2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22.学与问
23.大自然的文字 24.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
培养良好的习惯
(十二)1.长江之歌 2.三亚落日 3.烟台的海
4.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组
5.卢沟桥烽火 6.半截蜡烛
7.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第三组
8.三打白骨精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10.螳螂捕蝉 11.读书要有选择第四组
12.夜晚的实验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14.学会合作第五组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16.最大的麦穗 17.山谷中的谜底第六组 18.广玉兰 19.夹竹桃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第七组
21.莫泊桑拜师 22.理想的风筝 23.孔子游春
1. 单元教材分析
重组单元的四篇课文描绘了各地的自然风光,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泉城》主要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赞美了泉水的奇丽, 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田园诗情》让我们领略了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 体会草原、牲畜与人和谐的交融, 充满了诗情画意。《雾凇》则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 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联系起来, 可以用练习三中“江山如画”来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同时在结构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从整体到局部, 体现总—分—总的结构。《泉城》一开始总写七十二泉, 再分写四大名泉, 最后总写济南之所以被冠以“泉城”美誉实乃名不虚传;《九寨沟》先总写进入九寨沟景区就像进入童话世界, 再写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 最后总结说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田园诗情》先总写荷兰是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 接着描绘了白天的田园风光图和夜晚静谧安详的画面, 最后由衷地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感叹;《雾凇》虽有点类似于科学小品文但课文开头结尾都写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的美景, 结构上也体现了总—分—总的特点。
2. 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1) 了解写景类文章归类学习的意义和要求。
(2) 通过本单元四篇写景类课文的学习, 提升学生对写景类文体的体悟水平。
(3) 提升学生对写景类文章学习的综合能力, 形成写景类文章的类结构意识和能力。
3. 单元主题教学建议
鉴于本单元类课文的教材特点, 重组单元后, 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即学生需要什么, 学生可以怎么学。我以为, 中年级的写景类课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 低年级因为学生的年龄小, 所选的写景类课文内容相对都很简单, 篇幅短小, 概括性描写居多, 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在阅读中识字外, 还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景物的名称、位置和主要特点, 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而到了中年级, 写景类文章的内容选取的范围逐渐扩大, 介绍描摹的角度逐渐增多, 重点部分描写得也比较细致了。这时, 我们要帮助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景物的特点, 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并且能够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事物来具体介绍的。阅读课文时, 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够领略自然风光, 感受自然的美好, 还要引导学生能够进入作者表达的意境, 努力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基于以上认识, 在进行写景单元课文教学时, 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学结构、用结构”和“长程两段式”学习策略, 我在具体课文教学前, 增加了单元导读课, 目的是整体设计单元教学, 帮助学生了解写景类文章归类学习的意义, 了解写景类单元归类的学习要求, 进一步提高学习写景类文章的积极性、自觉性, 使他们真正地学会和会学。
随后, 我又从四篇写景文中选择《泉城》作为本单元导读课后教学的第一篇, 进行完整的教结构的课文研究。之所以选择《泉城》, 是因为这一篇课文语言优美, 结构清晰, 写作点面结合, 特点鲜明。作者首先从面上概括叙写了济南泉水的多和美, 从形态和声音两个方面, 展现了济南名泉的全貌。接着, 作者又精选了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四大名泉, 抓住各自的特点进行重点描绘。这样点面结合, 相得益彰, 形象地写出济南泉水的姿态各异及其中的盎然情趣。全文结构严谨, 首尾呼应, 总分层次清楚, 无论谋篇布局, 还是文字运用, 都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好教材。
教学中, 对全体学生进行全程开放。一切问题均来自于学生, 经过我梳理、归纳后再次回到学生中去, 让小组充分地讨论、交流, 然后汇报, 一步一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感悟语言。结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到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七十二泉的, 轻松自如, 真正地做到了水到渠成。针对写景单元主题教学的学法, 我归纳出以下几点:
(1) 明确写作顺序。优秀的写景课文总是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写作, 以丰富的层次感来构成画面的立体效果, 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因此, 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 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2) 理清文章层次。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 移位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 有助于我们理清层次。
(3) 体会思想感情。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 而是通过对景物进行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描写运用, 抒发自己的感受。借景抒情, 寓景于情, 这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4) 品析语言文字。文章的美, 全都需要依托语言来表现。或朴素或优美, 或自然或新奇, 或严谨或洒脱, 或通俗或典雅, 语言以它千姿百态的美诠释了这类文章的内涵。以读为本, 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 并主动积累语言文字。
(5) 渗透写作知识。当前学生在进行写景作文时思路紊乱、层次不清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在学文中巧妙引导以课文为范文, 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渗透写法的指导, 尤为重要。
在写景单元主题教学研究推进过程中, 可以有课前积累作为补充, 比如景物的好词、好句、好段积累等。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在课外阅读中拓展其他类型的写景文章, 帮助学生打开阅读思路和写作思路,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习作水平, 发挥好课内教学指向课外的功能。
4. 单元主题教学的后思考
对写景课文贵在读有所悟, 所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我们还是需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让他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 方式可以多样化,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悟作者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美景、美情的过程, 侧重点是学习语言, 但又与内容密切相关, 并非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
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赏景必然离不开感受情感, 所以体会“情”很重要。同时, 赏析应该是最重要的。在赏的同时把一些基本的写景技巧传达给学生。如修辞手法的运用, 动静相结合, 等等。教会他们欣赏, 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付诸实践。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1.你用(),();你用()臂膀;()。
2.你从远古走来,();你向(),(((3.三亚在海南岛的(((被海水蘸蓝了。(((((将他揉成(4.时光悄悄地溜走,(也(像((只见它()。你用(),);你用()力量;)。),被蓝透了的海水(),洋溢着。()与()融为一体,),真让人担心()会)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海滩上()的细沙,),)搔着),谁都想(),(),)。)。夕阳),变得(),),悬在)。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
又()。它似乎(),再一次()。大海
(),像(),醉醺醺地
()。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盏红灯笼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
(),最后像
(),以一个(),再以一个(),向人们道了“再见”。
5.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
(),从北边的天际
()、(),溅起
(),(),有时
竟把()。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
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观赏这
()。还有的(),(),(),形成()。
6.春天,()。(),(),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
(),(),又害
羞似的(),(),像个()。
7.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因此,夏
日烟台的海常常((((),(次的海边日出(((()。
8.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
((((()、((),秋天的海(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宛如)。清晨,太阳像),飘飘悠悠的),每一)。晚上,),岸边的),他们脚下,是)。久的体验:一到),海水立刻),天空也),较之昨日,)。告别了)、),guàn gàixǐ díxùn sâ()()()
yáng yìjiàn chūshōu liǎn()()()
mãi guīyī zhǎnyù xiâ yín mî()()()
chì zhū dān tïngdâng zixī xì()()()
guîlǜzhànlánwâiwãizhuàngguān()()()
chïng shān jùn lǐngrú chī rú zuì()()
笔 试 部 分 100分(90分钟完成)
一、识字写字。(16分)
1.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4分)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读拼音,填同音字。(6分)
yóu :()其
()如
()递 sù :()造
住()
严()3.读拼音,填写字词。(6分)
春风化雨,新苗zhuózhuànɡ 大好河山,尽情xīnshǎnɡ
牢记lì shǐ,国耻勿忘 开天pì 地,光芒万zhànɡ
chénɡ shí 守信,美德传扬 打好jī chǔ ,天天向上。
二、积累与运用。(26分)1.根据语境填空。(5分)
(1)调达的命是九色鹿救的,他本该知恩图报,谁知他竟然,为了一点赏钱泄露九色鹿的住处,真是 的小人!
(2)爸爸答应别人的事情,总能说到做到,真是“言必信,”。(3)做事情要专心,三心二意的结果只能是“ ——一场空”。(4)都怪我“有眼 ”,失去了一次向大师当面求教的机会。2.看“门”上方的四字横批选择春联,将序号填入“门”中。(4分)(1)勤劳门第春光好(2)户外风光翠欲流(3)阶前春色浓如许(4)和睦人家喜事多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7分)
(1)清早,吹拂,缭绕。人们 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 的琼枝玉树,便会 地赞叹:这真是“,”呀!《雾凇》(7分)
(2)唐诗宋词耐人寻味。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饱含着孤独的心情和不屈的精神;苏轼的“,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诚挚祝愿;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则描绘了。(6分)
(3)弟弟是个电脑迷,我给他介绍《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内容丰富多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爷爷爱旅游,我给他介绍《
》,因为。
奶奶爱听故事,我给她讲《
》,因为
。(4分)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8分)短文1(10分)
桂花雨(片段)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1.用“ ”画出文中具体写“桂花雨”的句子。(2分)
2.文中“即时”的意思是 ;“撮一点桂花”的“撮”的意思是,在这里应当读(zuǒ cuō)。(3分)
3.从“洗净双手”和“点上檀香”,可以看出父母亲。(2分)4.写出你对文中父亲那首诗的理解。(3分)
短文2(18分)题目:
我的家乡在黄河故道边。黄河故道沉沙多,沙丘连绵不断,像一座座小山包似的。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常常光着脚,在沙丘之间奔跑。脚踩在那柔软的细沙上,就像踩在棉被上一样舒服。但是,春天的沙是万万没有这样温顺的。春天风大,那些沙便借了风的威力狂奔乱舞起来,家乡也就是漫天黄沙,对面看不清人。那时候我以为可恶的风是树带来的,每当漫天风沙,就天真地想,要是把树都砍了,风就不会再刮了吧?长大后才知道,恰恰只有树才能挡住风沙。从那开始,家乡便开始大量的栽树,不仅仅房前屋后,而且连小路旁边沙丘上到处都栽上了树。那些树密密麻麻,不计其数。后来,树长大了,村子和村子之间只能听见鸡鸣和狗叫的声音,却望不见村子上空的袅袅炊烟。那时候我们跟大人走村串亲,调皮的孩子会爬到树上,在树枝上行走,从这个村子到那个村子可以脚不沾地。爬树是我的看家本领,不管多么高大的树,我会很轻松地爬上去。那时候也不知道爱护鸟类,到树上掏鸟窝抓鸟蛋是家常便饭。
家乡的树多,每年冬天来临之际,枯枝落叶遍地,拣回家后一年的柴草问题就解决了。树林更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天放学以后,我们就会在林间穿行嬉戏。春天,我们到树林里捉黑老麻虫。黑老麻虫傍晚时分就会从沙土里钻出来,爬到刚刚长出嫩叶的树枝上,一串串的,我们就捉来放进瓶子里,带回家喂鸡。那时候我们都期盼着鸡多下蛋,因为那是我们上学的资本。夏天,我们在林间穿行,满头大汗捉知了,谁捉到一只知了,就快活得大喊:“我捉到一只啦!”晚上,尤其是有月亮的晚上,我们在树林中捉迷藏。月光如银,树影摇曳,我们欢乐清脆的笑声常常惊飞树上栖息的鸟儿。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儿时林中嬉戏的情景却常常出现在梦里。如今,故乡的沙丘也变成了旅游景点。我曾经陪伴远方的客人去游玩,向他们讲述我童年在这里留下的快乐,他们一个个都听得如痴如醉。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分)
⑴文中的“不计其数”具体指,和“不计其数”表示同样意思的另一个词是。⑵ “如痴如醉”的意思是,客人们一个个都听得如痴如醉的原因是。2.“村子和村子之间只能听见鸡鸣和狗叫的声音,却望不见村子上空的袅袅炊烟”这句话可以说明。(4分)
3.短文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儿时在树林中几件有趣的事,分别是:(4分)在树上行走、、、、4.选择题。这篇短文主要写的是()。(3分)⑴故乡的沙丘也变成了旅游景点。
⑵家乡的树林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⑶家乡有了树林后再也不是黄沙漫天了。
5.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3分)
四、习作。(30分)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从上幼儿园到现在,我们经历过不少有趣的事情,请选择一件或几件写下来,留作童年的回忆。题目自己定。
2.人们常说:小孩盼过年。春节快到了,你一定十分盼望过年吧?过年有哪些快乐的事情让你向往呢?请具体写下来,题目自己定。(习作稿纸另附)面试部分(20分)
五、背诵。(10分)
将本学期要求背诵的课文题目做成纸条签,让学生任抽其一二,当场背诵。
六、口语交际。(10分)
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当众说一说。1.讲一个神话故事。2.说一则新闻。
以上话题均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识字写字1. 做到正确、工整得4分,如果写得匀称、美观可以加1分激励分。2.尤 犹 邮 塑 宿 肃(各1分)。3.茁壮 欣赏 历史 辟 丈 诚实 基础(每词1分,“辟”、“丈”各1分)。
二、积累运用⒈⑴恩将仇报 背信弃义 ⑵行必果 ⑶竹篮打水 ⑷不识泰山(本题共5分,每空1分)。⒉(本题满分4分。能将对联正确配对并写在相应的横批下面,得4分;如果做到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即(3)(2);(1)(4)“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喜事多”“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另加2分激励分)。⒊⑴寒风 雾气 漫步 千姿百态 情不自禁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每空1分)。⑵ 独钓寒江雪 但愿人长久 描绘了洞庭湖月夜的美景。⑶略,前一个空只要填出本学期相应的课文题目(1分),后一个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分)。
三、阅读 短文1:
⒈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⒉立即,当时 ;用手拿取 ; cuō ⒊对桂花十分珍爱 ⒋答题要点:⑴父亲烧香庆丰收;⑵儿童摇花很快乐。意思对即可得分。短文2:
1.⑴ 树木很多、密密麻麻。⑵ 听得入了迷、客人们对“我”儿时的事情很感兴趣。2.村子与村子之间栽的树很多。(要点相似即可)
3.掏鸟窝(掏鸟蛋)、捉黑老麻虫、捉知了、捉迷藏(以上四空要点相似即可)。4.(2)5.家乡的树林(童年趣事、童年的回忆)
四、习作
建议按以下标准给分:
1.叙事有条理,有真情实感,语言比较生动(28—30分); 2.叙事清楚明白,文从字顺,书写整洁(25—27分); 3.叙事有顺序,字迹比较工整(22—24分);
4.能按题目要求基本写清事情的经过,字迹不潦草(18—21分)。5.得分尽量不低于18分。
此外,还应关注:习作是否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即亮点),对个性鲜明的习作,应包容其瑕疵,给予高分;崇尚真实和原创,反对虚构和套作,对写真人真事的习作,分数可适当高一些,明显不真实或套用作文选中材料的习作则降分。备选题
这天凌晨4点半左右,一辆卡车撞进南京下关区的三间民房里。顷刻间,砖瓦四溅,房屋倒塌,卡车内几个人当场死亡,房屋里也埋下了5个人。
由于是凌晨时分,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惨祸发生后,被惊醒的居民都束手无策。在等待救援人员到达期间,人们发现在倒塌的房屋废墟里,有一个人头露在外面,身子埋在废墟里。也许是因为失血过多,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眼睛也睁不开了。这时候,一个青年男子俯身对那露在外面的头喊道:“不要闭上眼睛!要坚强,你可以和我说说话,但千万不要闭上眼睛。”那个被埋者眼睛睁开了,眼神中隐藏着一丝恐惧和一丝谢意。年轻男子和那被埋着的人说着话,问他:“你今年多大年龄了?在哪儿工作啊?做什么工作啊?……”
可没过多久,被埋的人又一次闭上眼睛,那个年轻男子又一次喊道:“不要闭上眼睛!睁开你的眼睛!”可被埋的人似乎没有听到,一点反应也没有。喊话的年轻男子找来了医生,被埋者输入氧气后眼睛再一次睁开了……
救援人员终于赶到了,被埋的男子被送往医院抢救。有人问喊话的年轻男子和被埋的是什么关系,喊话的年轻人说道:“我不认识他,我开出租车路过这里。”
1.读画线的句子,文中的“惨祸”具体指,“束手无策”的意思是,被惊醒的居民“束手无策”的原因是。
2.青年男子不认识被埋的人,为什么一再喊他“不要闭上眼睛”? 3.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
一、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内容
1、方程。
2、长方体和正方体。
3、分数乘法。
4、分数除法。
5、认识比。
6、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7、解决问题的策略。
8、可能性。
9、认识百分数。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能正确理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能正确分析和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
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习重点
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复习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
2、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复习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复习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习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习效果。
七、复习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1.赞美与困难作斗争的词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百折不饶、坚忍不拔
2.表现人勤奋刻苦的成语:孜孜不倦、手不释卷、争分夺秒、韦编三绝
3.关于如何对待“苦难”与逆境的名言警句: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4.逆境造就人才,而顺境埋没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习题解答】
1.《小草和大树》课文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在沉重的生活
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作。当她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羞惭与痛苦中昂起头来,与两个妹妹一起发奋努力,改变方向,继续写作,三姐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这个故事折射出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
2.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恩•勃朗特《艾格尼斯•格雷》
3.课文为何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夏洛蒂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意志和不屈
的抗挣精神使自己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让我们感受并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习题3答案:1.作者将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仙人掌花”,意在突出她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生命力。
2.从作者的这些比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习题3答案:从勃朗特三姐妹身上受到的启示:①要敢于和保守观念、偏见作抗争; ②要不畏生活的艰难,环境的恶劣,发奋努力; ③要具备顽强的意志,不怕挫折,才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节衣缩食:节,节省;缩,减少。指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指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要强好胜:好,喜欢。事事不甘落后,愿意为了成功付出努力,喜欢胜利、
成功。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脱颖而出:颖,尖子。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
寥寥无几:寥寥,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惴惴不安: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长方体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3、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四第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教案设计
品德在情境设计中升华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第一册《升 国 旗》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材简析:
《升国旗》是一首小诗,三句六行,押韵上口,好读,易背。作者娓娓动听地告诉了孩子们: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升旗时要奏国歌,要肃立、敬礼。寥寥几语,蕴含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的对话过程,情境的创设,图画音乐等手段的运用,是促进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教师情、学生情、文本情“三情”和谐运动,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激起学生感悟教材,情感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感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奥运,激情入境
1、小朋友们,激情的八月,是亿万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八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32次高高飘扬在奥运会赛场,让我们再一次回顾那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吧!
多媒体课件播放:皮滑艇双人项目夺得金牌后升旗一幕。
【运用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入境生情,在情感上激起共鸣,使学生回到了升国旗时那庄严的时刻,渲染了课堂的情感氛围。】
2、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知道这个庄严的仪式叫什么吗?
出示课题: shēngguóqí
升国旗
让学生看着拼音,试着把课题读一遍,指名读,齐读。
3、面对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通过语言交流,让学生自主表达真切感受,把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位学生,为学生进入课文阅读做了充分的辅垫。】
4、师生合作贴国旗:
细心的小朋友一定注意观察了,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国旗的底色。对,里面还有五颗星星呢!谁愿意来贴一贴?(指名1个学生贴五颗小五角星)学生贴时,教师讲解五颗星的含义:上面有五颗金色的星星,这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四颗小星向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我们的国家就越来越繁荣富强。
【贴贴国旗,说说国旗,直观具体地让学生亲近了国旗,亲近了祖国。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明白国旗就是祖国的象征,尊敬国旗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二、自读自悟,初读课文。
1、听录音:愿意走进课文,看看书上升国旗的情景吗?
2、想象播音员阿姨这样读吗?那就要练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不会的也可以请同桌的小伙伴帮帮你呀。
3、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先让学生说说已会读的字,不会的集中学习。
4、小朋友读得真好,播音员阿姨听了都竖起了大拇指,看她又给你们送来了礼物——词宝宝,小朋友会读吗?真的,这么自信。现在,老师不教了,请一位小老师来试试,谁愿意?
4、指名带读,评价:你觉得她这个小老师当得怎么样?
5、小朋友词语读得很好,如果再让你读课文,肯定会读得更好,快读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设计,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催化剂”。】
三、深情对话,情感共鸣
1、指导看图,引读第一句。
引导: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每当看到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就象看到自己的亲人,多使人亲切呀,多让人自豪呀,谁自豪地读一读。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观图激感,教师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引发儿童内心的共鸣,从
而使他们体会到拥有这样的国旗是多么自豪。】
2、联系实际,引读第二句。
(1)我们的国旗是鲜艳的、美丽的,每当看到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时,你还会听到什么?(国歌)
(2)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3)引导说话:伴随着国歌声,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小朋友,你除了在校园里看过升旗的情景,还在哪儿见过升国旗呢?
(4)指导朗读
引导:在天安门广场上,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礼堂里,我们的国旗一次又一次地高高升起,此时此刻,作为中国人,有谁不激动呢?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国旗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飘扬在五湖四海,体会到在国旗高高升起时人们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自豪,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3、播放国歌音乐,引读第三句。
(1)引导:听,听到了什么?刚才是什么音乐?根据学生的反应(有的学生起立,有的学生敬礼等等),让学生知道对国旗的尊敬,就是对国家的尊敬,也就是爱我们的国家。谁能把对祖国的爱读出来,如果加上动作会更好。
【音乐最能调控人的情绪,当雄壮的国歌声在孩子们的耳边响起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唤起了学生内在体验,这样入情入境的朗读和感悟就会更自然,更真切。】
指名读,赛读,齐读。
(2)这里的“您”指谁?在生活中用“您”称呼哪些人?(指名说)讲述:生活中值得尊敬的人一般都用您,国旗最值得我们尊敬,让我们怀着崇敬的语气读一读。
【通过“您”的讲析,让学生感受到国旗、国家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
齐读。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1)刚才小朋友句子说得好,现在课文能读得好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我们拥有这么美丽,这么鲜艳的国旗,多让人自豪,让我们一齐自豪地读一读。
【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近高潮,在情感的驱动下,孩子们自发地、自豪地把课文
整体感悟了一遍。】
四、展开想象,升华情感
1、小朋友爱我们的国旗,老师爱我们的国旗,我们大家都爱这面国旗,瞧,连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鸽也向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飞来了,想想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师边讲述边在国旗上画两只和平鸽)
2、音乐:《国旗,国旗,真美丽》
3、小朋友唱得真好,面对这面鲜艳的国旗。和平鸽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你们还想说什么吗?
【借助画面,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情境,巧妙地在有限的课堂中拓展了学生无限的想像空间,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并用个性的语言表达此时内心的感受。】
4、情境表演,背诵儿歌。
【通过学生深情并茂的背诵,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的运用语调,配上表情动作,达到熟记于心的效果。】
五、作业
搜集有关国旗的其它儿歌,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到课外书上查阅,还可以到网上查阅,下节课开一个儿歌朗诵会。
【拓宽了孩子们的学习空间,引导其放眼课外,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总评: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本教学设计,通过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过程中阅读文本,享受阅读乐趣。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积极思维,进行想像说话训练,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体现这样几个特点:
1、情境性:是本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从上课开始,教者便精心安排回顾奥运,重温奥运赛场上国歌奏和国旗升时激动人心的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的必拉到了国旗下,让学生自主练学生的阅读期红就激发起来。课文,教师始终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民生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读出感情,情境表演,从而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了很好的培养。
2、层次性: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本教学设计显得尤为突出入深,教者情境渲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入课,初选感知,精读感悟,结课,情境表演,升华情感,显得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热爱国旗之情。
3、实践性:阅读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不断实践的心智活动,尊重主体,让学习主体有充
分实践的机会,其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地提高,本教学设计,教学始终,教者都能把学生置于不断实践地位,让学生不断读书感悟,并辅以说话、表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生成,教师充满激励性的语言设计,也为学生的不断实践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4、开放性: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思想,本教学设计,从内容上,强调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又不失跳出文本,走自生活。很好地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在课堂时堂上,教师不就阅读而教阅读,而是利用文本的阅读学习,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说话,表演等多种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良好情感素养也在开放的表境中不断生成总之,本教学设计,在理念上与时俱进,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在实践上,易于操作,实践增强,是一个具有教学创新价值的教学设计。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江苏学校: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姓名:耿秀英 职称:电话:***电子邮件:
第七单元运算律测试题
班级姓名等第一、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每题2.5分)
(85+a)×b=□×□○□×□(17+□)×□=□×5○5×
3b×a+25×□=(□○□)×b53×□+ⅹ×□=a×(53○□)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
1、102×98=(100+2)×9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2、36×25=(9×4)×25=9+4×25„„„„„„„„„„„()
3、125×17×8=125×8×1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4、179+204=179+200+4„„„„„„„„„„„„„„„„()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每题2分)
1、125+67+75=67+(125+75)应用了()。
①加法交换律②加法结合律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56+56×4与()相等。
① 56×(4+1)② 56×4+1③ 4×(56+1)
3、347-98用简便方法计算是()。
① 347-100-2② 347-(100+2)③ 347-100+
2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
① ab=ba②(ab)c=a(bc)③(a+b)c=ac+bc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每题1分)
70×13=22×10=250×4=0÷280=
更多免费试卷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分站
更多免费试卷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分站
456-199=100÷20=67+23=31×30=
157+198=32×30=480÷16=850×90=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每题4分)
165+29947×9+47630÷18÷
536×2563×73-63×63421-175-25
125×25×6472×26+36×48
五、解决问题(每题6分)
1、学校买来45盒彩色粉笔和155盒白粉笔,每盒40枝,一共有多少枝粉笔?(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路,甲队每天修70米,乙队每天修85米,11天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一共少修多少米?
3、一根绳子长175米,第一次用去38米,第二次用去62米,还剩多少米?
4、张华在新华书店买了2本《故事大王》和2盒磁带,共用去36元,每盒磁带8元,那么每本《故事大王》多少元?
1、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
2、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3、他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4、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
5、织女用她所织的彩锦装饰天空,就是灿烂的云霞。
6、安塞的后生们朴实得就像一片高粱。
7、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8、我站在青海高原上,目力所及,都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
9、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0、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13、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
14、银杏的叶子像一把精美的小纸扇,又像漂亮的蝴蝶翅膀
15、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16、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拟人句:
1、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
2、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
3、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吹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哺育着它,岩石则用风化了的泥土紧紧地抱住它的根。小草渐渐生长了,长得很挺拔,很结实。
4、姥姥神了,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5、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6、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令人望而生畏。
7、家乡的小河边的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受到历代诗家词人的热忱歌颂。
8、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9、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大雁排着队往南方飞去。
10、毫无疑问,报纸是千百万人终身的良师和益友。
排比句:
1、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吹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哺育着它,岩石则用风化了的泥土紧紧地抱住它的根。小草渐渐生长了,长得很挺拔,很结实。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4、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5、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口语交际:
1、介绍一个民族: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侗族,高山族
2、学习采访
3、学会申诉
4、学会解释:小英吃到受老师批评;小明受到阿姨误会;小刚读课外书被爸爸指责
5、我喜欢的电视栏目
6、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7、推荐一本书
六年级下册
比喻句:
1、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
2、海滩上玉屑银末办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
3、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4、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5、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
6、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
7、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8、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9、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海边日出使人如痴如醉。
10、海洋像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带来灾难。
11、几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12、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13、秋冬时节,广玉兰仍旧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14、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苍穹。
15、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
16、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7、课堂上,我们听得专心,读得动情,议得热烈,就像棵棵幼苗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泉。
18、我们像小鸟张开翅膀,满怀美好的理想,向着蓝天自由地飞翔。
拟人句 :
1、长江用甘甜的乳汁不与各族儿女,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和大海。
2、夕阳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3、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4、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背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5、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
6、日记本是我的好朋友,每天晚上我都要向她倾诉自己的心声。
7、啄木鸟医生用自己的“镊子”,把大树肚里的虫子取了出来,大树开心地笑了。
8、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
排比句:
1、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阳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3、一个人兴趣越广泛,读的书越多,他的视野就越开阔,也就越能增强自己的才干。
4、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
5、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大地;夏姑娘迈着匆匆的步伐来了,她携着火红的小花篮,把炙热的骄阳撒向大地;秋姑娘迈着清爽的步伐来了,她携着金色的小花篮,把累累的硕果撒向大地;冬姑娘迈着寒冷的步伐来了,她携着洁白的小花篮,把美丽的雪花撒向大地。
6、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7、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谁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石,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如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8、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课本,一切都是那样诱人。
9、一到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我们便奔向各自喜爱的天地,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制作标本„„
10、敬爱的老师,六年来,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发明,利用星期天泡图书馆,查阅资料„„
11、日夜操劳,您的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粉笔的灰尘,已把您的青丝染成了白发。
12、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痴情;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那颗永远年轻而富于创造的心。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13、在这离别的时刻,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
14、七月的风儿把我们召唤,新的生活让我们向往。中学的大门向我们招手,新的集体把我们盼望。
口语交际:
1、我来当导游
2、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
3、漫画三国英雄
4、漫画奇思妙想
5、小小辩论会
6、与——对话
1、《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
A、《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B、“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
C、三亚在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东方夏威夷”、“天下第一湾”之称。
D、背诵课文3、4自然段。
E、课后第3题(品味一下带点词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
①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担心”表示不放心,表现了海水很蓝,白鸥白,而且白鸥飞翔得很低,让人觉得快要接触到海面了。)
②……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生怕”表现了人们全神贯注地欣赏落日之美。)
F、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目录】推荐阅读:
按比例分配(1)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09-27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作文10-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卷10-03
小学语文:习作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07-03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复习资料06-27
关于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试卷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