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退耕还林政策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川省退耕还林政策(通用7篇)

四川省退耕还林政策 篇1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技术--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经营模式探讨

对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经营模式的建立原则、设计方法、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同时总结了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主要经营模式.

作 者:陈秀明 费世民 王鹏  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刊 名:林业科技开发  ISTIC英文刊名:CHIN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5(6) 分类号: 关键词:退耕还林   经营模式   四川省  

四川省退耕还林政策 篇2

早在2000年, 阳高县就对全县7个乡 (镇) 进行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实施了587 hm2退耕还林工程,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成功的经验下, 又连续6年实行了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面积2.04万hm2, 涉及2.10万人口, 群众直接受益2.30亿元。

但是, 随着退耕还林继续实施, 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如国家规定补助期限。国家每年根据退耕面积核定退耕还林所需进行补助, 经济林补助5年, 生态林补助8年, 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怎么办?钱粮补助一旦没有了, 有些退耕户生计就会受到影响, 退耕农户又会毁林复垦, 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认真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制定后续政策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 通过对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的调查, 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 仅供参考。

1 实施退耕还林效益分析

1.1 生态效益明显

退耕还林是一项规模最大, 投资最多的生态工程。通过几年的实施, 在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山绿了, 水清了, 天蓝了, 生存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每年水土保持、防沙治沙效益达到30万元。

1.2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1.2.1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来源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即传统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其他收入。实施退耕还林后, 传统种植业收入有所下降, 养殖业收入没有变化, 而打工收入明显增加, 由占总收入比例的35%提高到38%。同时, 国家补助的钱粮直接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1.2.2 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粮食产量增加

退耕还林主要把高山陡坡、水土流失严重, 投入多产出少的坡耕地实施退耕, 使农村更多富余人力、物力投入到平缓的耕地中, 这样精耕细作,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

1.2.3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 大力发展了杏产业和以灌木、草为主导的舍饲畜牧业。切实做到林草上山、粮食下川、牛羊进圈、封山禁牧。努力发展生产型特色经济, 以优质高效产业改善和置换传统产业。

2 退耕还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收入问题

退耕还林到期后, 钱粮补助一旦没有了, 农民收入是否下降, 这是退耕还林工程成败的关键。

2.2 粮食补助标准问题

在现阶段, 退耕还林款是否满足农民需求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 由于国家实行一系列的粮食直补以及粮价、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上涨, 而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不变, 导致退耕还林比不上种粮钱多。农户自发的自利行为, 将促使退耕农户选择种植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

2.3 有关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如套种的问题, 国家在《退耕还林条例》中明确提到, 不允许兼种其他农作物。而在实践中, 发现套种一定的矮秆作物有利于苗木生长, 其原因是通过以耕代抚可以促进苗木的生长。其次, 还有修路、修建厂矿等占有退耕还林地的现象较多, 造成面积不足, 却没有规范的管理办法。

2.4 绩效考核缺乏监督机制

退耕还林的验收标准是以面积计算, 田退了, 树种了, 到底有没有效益, 是否达到生态保护的标准, 是否有较高的成活率?所以, 对于退耕还林绩效考核, 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 因此,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民缺乏主动性, 由于没有明细的退耕还林绩效考核, 农户缺乏管理主动性。甚至有的农户只管拿补助, 至于今后有没有效益不是自己的事。二是退耕户管理水平差距大, 从普遍上看, 高山比低山好, 生态林比经济林好, 特别是经济林, 5年以后不能见效, 很难做到“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三是缺乏科学指导, 退耕户还没有配套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管护等科技项目支撑, 这些都会影响到退耕还林质量和后期效益发挥。

3 对策建议

3.1 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保障退耕还林实施。林业效益在短期内没有直接效益产出, 特别是经济林在10年以后才开始收益, 水土流失的地方生态林只能产生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因此, 目前国家已下达关于退耕还林工程延续工作, 经济林再续5年, 生态林再续8年的生态补偿机制, 可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稳定。

3.2 补贴要实行浮动补贴机制

退耕还林补贴要比照粮价, 实行浮动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要根据当年的粮价上涨幅度给予退耕户补贴, 实际这是一种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失的政策, 也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初衷, 即以“粮食换生态”。

3.3 尽快建立退耕还林绩效考核机制

制定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考评机制, 重点研究生态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以及对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主要集中在林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

3.4 要有针对地放宽林粮间作

实践证明, 新造林地进行林粮间作, 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适当地放宽退耕地的林粮间作, 允许套种一些矮秆作物, 以耕代抚, 促进苗木生长。当然, 对于那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 应该禁止任何形式的套种。

3.5 加快后续产业发展

后续产业发展, 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 是促进农民增收, 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根本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一定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国家应将一部分补助资金用于后续产业发展, 特别是林产品加工, 使退耕户能够从土地中走出来。同时, 国家应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方面给予优惠。

摘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阐述了阳高县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效益, 探讨了退耕还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政策、意见和建议。

四川省退耕还林政策 篇3

关键词 政策学角度;退耕还林;利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224-02

所谓的生态退耕还林,其实质就是将那些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为林地,恢复森林植被,从而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相应的环境基础,是我国进军西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

1 我国生态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

为了推动与督促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顺利、有效的进行,我国颁布了多项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及其文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政策主要有《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退耕还林条例》等,而所涉及的内容则包括退、还、管、补、配5个重要环节。

1)关于“退”的相关政策:就退耕还林的耕地类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凡不适合耕种的坡耕地及沙化耕地都应该按国家批准的相关规定进行退耕还林。

2)关于“还”的相关政策:坚持以生态林的营造为主,并对生态林的比例控制在80%左右,且不允许随意砍伐;实行荒山、荒地造林相匹配的政策,完成耕地的退耕还林之后,还必须在其周围的荒山、荒地进行造林种草;实行个体承包的政策,遵循谁造林、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等等。

3)关于“补”的相关政策:“补”则主要是指国家对退耕农民给予的相关补助,其补助形式主要有粮食、现金、种苗等,其具体的补助情况视其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造林类型,其相应的补助都会有所差异。

而国家对个地方政府前期的工作费与科技费的相关补助,则由退耕还林及还草的投资比例予以补助。

4)关于“管”的相关政策:就退耕还林的年度计划的下达时间、种苗的发放形式、财政的转方式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退耕还林中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现行和干部保证4个主要环节予以强调,并对退耕还林的相关补助金实行专户专存、专款专用的发放形式,禁止不正当手段冒领。

5)关于“配”的相关政策: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施,必须配合农民的生产发展,将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保证农民的收入下实现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加强及其成果的巩固。

2 生态退耕还林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所谓的生态退耕还林的利益相关者就是与其有确切利害关系的个人、团体及相关机构。

生态退耕还林作为一项社会公共工程,在其整过程中所涉及到利益相关的主体很多,而按其相关政策规定予以界定,其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3部分,即国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退耕的农户。

1)国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可归结为宏观层次上的利益主体,其所起的作用也是基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实现的,如生态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政策的制定、工程实施的监督与组织等。对于国家政府而言,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是其首要目标,同时也是其最终的目的。

2)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相关政策的执行者,可归结为中观层次上的利益主体,其作用可视为中介的作用,主要将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宣传、落实。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存在客观上的区域部门利益,因此,在执行国家宏观政策的同时,为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也不可避免的倾向于自身利益的发展。

3)退耕的农户,作为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相关政策的最终对象,是微观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事实上,大部分的农户都处于求生存的阶段,对于生态环境的享受愿望并不强烈,但是为了生存,农户迫切希望在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增加自身的收入,从而获得相应的生活保障。

综上所述,就政策学角度而言,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各不相同,其中,国家政府追求的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地方政府追求的是地方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乃至地方官员的个人利益,而退耕农户则看重生活的保障及收入的增加。

3 生态退耕还林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基于政策学角度,可运用成本-收益的方法对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加以分析与概述。

3.1 国家政府及其相关部分的成本-收益关系

就国家政府而言,其对于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本表现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方面,其中,直接成本为国家政府在工程建设中直接支付出去的相关费用,如各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间接成本则主要是因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施而引起的相关收益的损失,如粮食的减产。

而国家政府就生态退耕还林的相关收益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所带来的各种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

虽然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造成我国粮食的减产,但是目前我国的粮食供应基本上还是供大于求的现象,而由于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的日益严重的破坏所造成的环境自然灾害,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生态退耕还林对国家政府来说,其总体上是收益大于成本的。

3.2 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分的成本-收益关系

就地方政府而言,其对于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本也表现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方面,其中,直接成本为地方政府在执行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中支出的费用,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组织宣传、监督及管理,由于落实执行工作的复杂性及艰难性,使得地方政府的支出成本较大;间接成本则是由于耕地的林业化发展、农业化的受限而造成地方的财政收入减少,再加上地方财政也因相关经费的周转而造成本地的经济发展受限所引起的相关损失。

而地方政府就生态退耕还林的相关收益,除了地方政府可分享的部分收益外,其他的则是与生态退耕还林相关的政治安全和荣誉收益。

总体上而言,地方政府在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所增加的财力、物力及人力,并没有得到对应的回报,因此,生态退耕还林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来说,其收益小于成本。

3.3 退耕农户的成本-利益关系

就退耕农户而言,其对于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本也是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部分支出的,其中,直接成本为退耕农户在退耕还林中所支出的相关费用,如种苗的购买及其人员的管理;间接成本则为退耕还林中所损失的现有机会成本和所需要面临的未来风险成本。

而退耕农户就生态退耕还林的相关收益也表现为长期与短期两个方面,其中,长期收益为生态退耕还林后从事其他产业及劳务所获取的收入,如外出打工;短期收益则由于参与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而当下获取的相关补助。

由于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所退耕地基本上是不适合耕种的坡耕地,客观上而言,因退耕还林所造成的损失普遍不大,而且根据国家目前颁布的相关政策,在短期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利益驱动下,农户退耕还林的意愿会较积极。

但就长远发展的角度,不难看出,退耕农户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

1)归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国家政策是否稳定将直接关系到农户退耕还林之后所承担的风险的大小。目前我国的相关政策也没有明确补助期限截止后的相关安排,尤其是那些退耕量多的农户,几年后需要承担的生活负担也是相当重的。

2)依赖于市场的条件。市场条件将决定未来林木业的经营风险。由于我国的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地区基本上为贫困的偏远地区,其交通运输的不便、居民市场意识的浅薄、林木价格及收益的不确定等因素都会致使退耕农户经营风险的存在。

3)自然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于退耕造林而言,不管是经济林,还是用材林,甚至是生态林,都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基础,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其农户多年来的造林成果将会毁于一旦,对此而言,农户所需要承受的风险成本将是巨

大的。

因此,就长远的发展角度而言,退耕农户在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其收益远远小于其未来需要承担的风险成本。

4 生态退耕还林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倾向

虽然就长远的利益目标而言,所有的利益群体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实施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就眼前利益而言,由于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因此,在退耕还林未来的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倾向也会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而言,由于当前的成本大于收益,自身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实现的情况下,其利益倾向可能会偏离国家政府和退耕农户两个利益主体两者的利益目标。

作为联系国家政府与退耕农户的重要纽带,地方政府的相关行为也将会对国家政府与退耕农户造成直接影响,一旦地方政府只着手于自身单方面的利益考虑,对上盲目求发展,忽视自身的监督执行职能,对下报喜不报忧,趋利避害,那么将带来的影响将是双方面全局性的。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国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予以高度关注,在调整并改善其利益分配的同时,还需正确引导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利益倾向

2)就退耕农户而言,虽然其眼前利益暂时已得到保证,但其长远利益不容乐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利益倾向可能也会偏离国家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目标。

作为现阶段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承包主体,退耕农户的经营行为与决策将对我国的土地用地产生直接的影响,再加上退耕农户属于个体,其个人的利益追求是时刻变化着的,当退耕农户的眼前利益不断被削弱的情况下,其利益倾向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放弃造林这条已被设定的出路,而是转向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如此一来,生态退耕还林的成果将得不到有效地巩固,甚至后续的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也随之出现瓶颈时期。

因此,对于退耕农户的利益分配,国家政府在予以直接的物质补助的同时,还应该更注重其退耕还林后自主生活的生存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甚至可以将其生存发展与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可持续进行实现统一。

5 小结

基于政策学角度,在生态退耕还林相关政策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其政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协调及利益冲突的减缓上,并且,将政策的主要利益群体的目标及其关系的一致性与其目标利益冲突的可协调性,作为衡量一项政策的科学可行性的评价标准和重要理论依据。但就目前我国的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并没有将其目标及关系表现为一致,因此,在未来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应注重其利益关系的相互调整,以实现生态退耕还林的科学可行性及其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温亚利,陈丽荣.退耕还林政策的经济理论分析[J].林业科技,2008.

四川省退耕还林政策 篇4

【发布文号】川府发[1999]66号 【发布日期】1999-11-19 【生效日期】1999-11-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搞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通知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川府发〔1999〕66号)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精神,搞好我省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经研究,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充分认识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

我省地处长江上游,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森林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去年批准在我省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年来,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朱总理的充分肯定。但是必须看到,坡耕地种植造成的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只有把退耕还林与荒山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建设好生态环境。国家决定在四川开展退耕还林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各级领导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决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把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二、明确退耕还林的目标任务

按照中央的要求,全省陡坡垦植的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今明两年,先搞300万亩试点。这次试点,以阿坝、甘孜、凉山三州和盆周山区贫因县为重点,工程涉及全省21个市(地、州)、120个县(市、区),今明两年完成退耕栽植任务。

各地要把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总结交流,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和措施,为指导、推动面上的退耕还林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

三、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各地要根据国家、省的部署和全省退耕还林试点实施方案,抓紧编制县级规划和作业设计。本着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和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实施。规划设计要到村到组,到户到地;要根据退耕地的实际情况,宜林则林,宜竹则竹,宜草则草,实行多树种、乔灌草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做到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

四、四、认真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要长期坚持我国现行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土地承包使用权。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原定的承包关系保持不变,可将林地使用权延长至50年;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基本政策,及时核发林权证;落实好对退耕农户的粮食补助和造林种苗供应,严禁层层截留;对退耕地承担的农业税和定购粮,实行免交。

五、五、大力推行个体承包

退耕还林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依靠群众,推行个体承包的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采取分户建卡、分户实施的办法,依托现有农户,分户签定合同,明确面积、时间和质量要求,把退耕还林的责任与粮食补助、种苗供应挂起钩来,确保退耕还林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六、六、切实加强对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领导

退耕还林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分工负责,落实责任。这项工作由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实行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林业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规划、作业设计、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工作;计委、农委(办)要加强有关政策研究与协调;以工代赈和粮食部门要做好补助粮食的调动与发放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搞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

各地要按照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制定的《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管理实施意见》,加强监督检查,特别是对退耕面积、造林质量、保存成效要进行认真核实,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可停发补助粮;对在工程建设中弄虚作假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附:四川省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管理实施意见

附: 四川省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管理实施意见

(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日)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省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建设,是加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搞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确保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总体要求与建设原则

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管理必须坚持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要求进行。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检查验收、粮食发放及有关政策、资金管理、科技管理、组织管理。

工程建设范围、规模和内容:在全省21个市(地、州)、12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总规模300万亩,1999年至2000年完成退耕栽植任务。

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验收发证、落实兑现的原则,坚持天然林保护、荒山治理、退耕还林相结合,把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总结、积累经验,指导、推动面上的退耕还林工作。

工程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树种、多方式造林,乔、灌、草结合;依靠群众,尊重农民意愿,推行个体承包;依靠科技成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二、二、规划设计

退耕还林试点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必须经过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规划设计工作包括编制省级、县级试点实施方案和乡(镇)作业设计说明书。

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编制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省级实施方案由省林业厅负责编制,报省政府审批。县级实施方案根据全省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确定的原则、计划,由试点县(市、区)政府组织,林业部门负责编制,经县(市、区)政府审定同意后,报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批,送省林业厅备案。实施方案规划到乡,成果资料由报告书、统计表、土地类型表、造林类型表等组成。

各试点县(市、区)根据县级实施方案,由林业部门会同相关单位组织人员,按照适地适树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编制乡(镇)作业设计说明书,经乡(镇)政府同意,报县(市、区)政府审批,县林业局存档,作业设计以乡(镇)为单位,设计到村、组、户,落实到地块,作业设计统计表抄送试点乡(镇)粮食部门一份,作为发放补助、兑现粮食的基础资料。

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填发分户建卡卡片与作业设计结合进行。

退耕还林合同书的主要内容:户主名、所在地名、退耕还林面积、上交农业税和定购粮指标、承包期限、种苗供应、补助粮发放、林权证核发、农业税和定购粮核减、违约责任等。合同书由乡(镇)政府与退耕农户签订。

分户建卡卡片的主要内容:户主名、所在地名、退耕地块名、四至界限、造林面积、树种、方式、密度、时间、需苗量、林地抚育管护、检查验收结果等。卡片由作业设计人员填发,一式二份,退耕农户和所在乡(镇)各持一份。

退耕还林合同书和分户建卡卡片是供应种苗、检查验收、发放补助粮、核发林权证、核减农业税和定购粮的主要依据。

三、三、种苗供应

林业部门要作好种苗供应工作。提前作好种苗准备,统一负责组织种苗培育、调运和作好余缺调剂,按每亩50元的启动标准,根据作业设计和造林树种要求,及时向退耕农户供应合格种苗。种苗培育以现有国有场圃的技术力量和设施设备为基础,实行固定苗圃与临时苗圃相结合,国有场圃与专业户育苗相结合;对交通不便的退耕还林地,可以规划和建立临时育苗点。林业部门负责无偿技术服务指导,加强种苗质量检测工作,育苗单位和个人按规定树种、数量、质量培育合格种苗。

四、四、检查验收

县级林业部门作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造林的检查验收工作。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造林面积、质量、成活率、保存率、幼林抚育面积及质量等。造林检查验收在第二年春夏进行;幼林抚育检查验收在造林后第二至五年内,每年施工结束后进行。

人工造林质量标准:造林密度按国家《造林技术规定》规定执行。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造林三年后保存率达到80%(高原丘陵区、高海拔区、干旱干热河谷区70%)以上。

幼林抚育质量标准:无妨碍造林树种生长的攀缘植物,无明显病虫为害。

检查验收首先由县林业部门会同工程实施乡(镇)组织自查,验收合格后,在分户建卡卡片有关栏目填写意见。验收结束后编写检查验收报告,上报市(地、州)林业局备案。验收统计表抄送乡(镇)财政、粮食部门各一份,作为发放补助粮的基础资料。

省级、市级林业部门将进行抽查核实。检查指标主要有造林面积核实率、成活合格率、保存率等。

五、五、粮食发放与有关政策兑现

各级以工代赈、财政、粮食、林业部门要作好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的调运、发放工作。退一亩,按启动标准每年补助粮食200斤,一定五年。发放补助粮食采取粮食供应票和分户建卡卡片相结合的形式。第一年实行预拨制,分两次兑现。第一次由乡(镇)政府组织人员检查确认退耕后,乡(镇)政府凭分户建卡卡片发放50%的粮食供应票,农户凭票和分户建卡卡片到粮食供应点领粮;粮食供应票以县为单位统一制发,加盖乡(镇)政府印章。第二次在造林检查验收合格后,乡(镇)政府凭分户建卡卡片和检查验收统计表发放余下50%的粮食供应票。以后每年农户在幼林抚育验收合格后,凭乡(镇)政府发放的粮食供应票和分户建卡卡片,到粮食供应点领粮。粮食部门按月或按季度,凭收回的粮食供应票,向有关部门按核定的结算价格核销粮食贷款和必要的费用。以工代赈部门要加强粮食兑现的监督管理。

县级财政、地税、粮食部门与乡(镇)政府一道,凭退耕还林合同书、分户建卡卡片,作好退耕还林地农业税、定购粮的核减工作。

在县级政府的领导下,林业部门要及时作好退耕还林地林权证的核发工作。

六、六、资金管理

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一支笔”审批。

专户存储。安排或使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的有关部门必须在银行开设“以工代赈退耕还林”专户。

专款专用,退耕还林种苗资金由林业部门安排,只能用于培育种苗和外购种苗,供应退耕还林农户造林。各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挤占、截留或挪作它用;不得违规支出。

种苗供给应根据造林计划和作业设计建立台帐,并分解到退耕农户,年终根据农户在分户建卡卡片上签字领用的种苗量,进行汇总后予以核销。严禁虚列开支,编制假账。退耕还林种苗资金实行预、决算制度。根据国家、省下达的造林计划和资金计划,由各试点县(市、区)林业部门编制预算。要严格控制开支,防止铺张浪费,完善审核、报销制度。年终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编制决算并逐级上报,根据上级决算批复逐级核销。

要建立健全财务月、季报制度,各级财政、以工代赈、审计、林业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及时划拨资金。

加强财务监督。安排或使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的有关部门,必须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监督。对严重违反本办法的,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七、科技管理

各级林业部门依托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结合退耕还林生产实际,作好技术推广、科学研究工作。

科技工作的重点:大力推广现有林业实用技术;建立高水平的科技示范林、科研试验林;开展育苗、树种选择、干旱干热河谷区造林、生物埂技术、高效营林模式等科研攻关;开展退耕还林效益检测;对技术骨干、退耕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建立档案和信息汇报制度。按工程建设的程序,将实施和完成工程的时间、地点、数量、管护等内容详细记载,连同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说明书、检查验收报告、工作总结及有关文件、合同书、图表等资料、分年建立专门档案。

各级林业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信息管理,随时掌握退耕还林动态,定期汇报工程实施进度及有关情况。

八、八、组织管理

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行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人,落实领导责任。

各级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由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试点工程实施工作。

四川省退耕还林政策 篇5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的管理,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给退耕还林农户,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39号)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补助资金是指中央财政在原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安排的用于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生活困难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补助资金的补助标准为:

(一)长江流域。包括陇南市所属的八县一区、天水市所属的秦州区、麦积区,甘南州所属的舟曲县、迭部县,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

(二)黄河流域。全省除长江流域的陇南市八县一区,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以外的其它73个县(市、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

(三)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现金补助,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还林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

上述补助标准仅适用于原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的第二轮补助资金。

第四条 补助资金的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

第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的财政预算级次和程序以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下达拨付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

第六条 对原补助政策到期的退耕还林面积,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阶段性检查验收,经省市联合检查验收及县级自查验收合格的面积兑现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具体验收办法按照《甘肃省林业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办法(试行)〉的通知》(甘林还字〔2003〕129号)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对2004年—2007年(含2007年)到期的补助资金,省财政厅根据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最新组织核查验收结果核定,于2008年一次性补齐;对2007年以后到期的补助资金,省财政厅根据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核查验收结果,逐年核定。

第八条 退耕还林地管护实行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分级负责制,要层层落实任务目标责任制。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要与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或委托护林人员签订《退耕还林管护责任书》,划定管护责任区,建立护林档案,做到权责明确、任务目标具体。

第九条 从2008年起,已到期面积每亩每年20元的现金补助与退耕还林农户的管护责任挂钩,对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措施得力、管护效果经检查验收合格的,补助资金要及时足额兑付给退耕还林农户。

第十条 凡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要暂缓兑现现金补助,待管护效果达标后兑付现金补助。

1、没有进行抚育,林地内杂草丛生,影响苗木生长的;

2、病虫鼠兔危害防治效果差,受害株数在30%以上的;

3、没有签订管护责任书,未落实管护责任人的退耕还林地;

4、经省市联合核查及县级自查验收不合格的面积。

第十一条 对外出务工或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由退耕还林农户与乡(镇)或村民委员会按照自愿协商的原则,每年每亩收取最高不超过5元的管护费,由乡(镇)或村民委员会统一组织管护。对生态移民区需实行统一管护的退耕还林地,由乡(镇)林业工作站与退耕还林农户签订管护委托书,乡(镇)林业工作站可在每亩20元现金补助中提取不超过5元的管护费,集中用于这部分退耕还林地的抚育管护、补植补造、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其余部分要及时足额兑付给退耕还林农户。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退耕还林管护实施细则,要充分调动每个退耕还林农户管护积极性,建立退耕还林管护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十二条 各地要建立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卡制度,按照验收卡兑付补助资金。同时,要严格执行兑付工作的公示制度,对检查验收结果、拟兑现面积、资金数额等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经公示无异议的才能兑付。

第十三条 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技术人员及时填写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卡。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卡一式三份,县(市、区)林业、财政主管部门和乡(镇)金融机构各执一份。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检查验收卡编制补助资金兑现表册;县级财政部门依据检查验收卡对补助资金兑现表册进行审核确认;乡(镇)金融机构依据检查验收卡和县级财政部门审核确认结果,直接兑现退耕还林农户的补助资金。

第十四条 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要严格按照《甘肃省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关于在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中推行发放存折方式的通知》(甘还办字〔2005〕1号)的要求,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通过粮食直补资金 “一折(卡)通”兑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县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审核无误的补助资金兑现表册将补助资金分解下达到乡(镇)金融机构,乡(镇)金融机构严格按照县级财政部门审核确认的补助资金兑现表册兑付到退耕还林农户粮食直补资金“一折(卡)通”上。

第十五条 县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通过粮食直补资金“一折(卡)通”兑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县(市、区)财政部门要与兑现补助资金的金融机构签订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一折(卡)通”管理合同,明确规定在兑现过程中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收取存折(卡)工本费、不得代扣代缴退耕还林农户的贷款、欠款及其它任何形式的款项,退耕还林农户在持本人有效证件、存折(卡)领取补助资金时,金融机构要确保自由支取、随到随取,不得拖延。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退耕还林工程工作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工作经费,用于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的编制、工程质量监理、检查验收、效益监测和档案管理等工作。

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对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要加强对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克扣、贪污、虚报冒领、代缴代扣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对违反资金使用规

定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退耕还林原补助政策尚未到期的粮食补助资金,继续按甘肃省财政厅等五部门《关于退耕(牧)还林(草)禁牧舍饲粮食补助改补现金后有关问题的通知》(甘财建〔2004〕13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退耕还林原补助政策尚未到期的现金补助,继续按《财政部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2〕156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并报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备案。

四川省退耕还林政策 篇6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7〕68号 【发布日期】2007-10-25 【生效日期】2007-10-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鄂政发〔2007〕6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加快了全省国土绿化步伐,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但是,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局部地方稳定性还比较差,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有效的增收门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三是延长的补助期结束后,确保退耕农户人平达到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和1亩高效经济林。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统一政策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

二、政策内容

(一)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我省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省财政将补助资金直接下拨各工程县(市、区),各县(市、区)根据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结果将补助资金兑现到退耕农户。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要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二)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对国家下达我省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恩施州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县(市、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省财政将比照此办法,包干到县(市、区)。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国家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待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三、认真落实配套措施

(一)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对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对我省每亩补助600元。全省退耕还林有关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二)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灶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采取中央和省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三)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生态位置重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贫困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省重点扶持十堰、恩施、宜昌等市(州)实行易地搬迁,帮助搬迁退耕农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四)切实抓好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各地要将补植补造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并与低产林改造相结合。在确保补植补造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退耕农户低产低效林改造步伐。要通过阶段验收和县级自查,全面掌握需补植补造的具体地块和面积,做好种苗准备,采用良种壮苗,提高补植补造质量。同时,加强搞好幼林抚育管理,全面完善“三防”(防人畜危害、防治病虫害和防止森林火灾)工作,加大对经济林的抚育力度,搞好嫁接、修剪、施肥等工作,确保尽早见效受益。要对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五)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继续使用好中央和省按原计划安排的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统筹协调,确保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引导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六)继续支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要通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后续产业,并与林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打下良好基础。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推广林草、林药、林果等立体种植模式,增加退耕农户退耕后的经济收入,为退耕农户庭院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同时,依靠自身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林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网络,带动退耕农户增收致富。要加强组织引导,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七)调整制订退耕还林规划。各地要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耕地底数和需要继续退耕还林的面积。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局等部门要对各地提出的需要退耕还林的规模进行核查,根据核查结果和国家调整的规划,编制全省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为国家再次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作好准备。

(八)加强荒山绿化和生态建设步伐。要加快现有荒山造林绿化步伐,推进生态建设。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各地实际,在明确所有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明确经营主体。要制订优惠政策,加大荒山绿化和生态建设投入。省财政按国家标准对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安排相应资金,用于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各地财政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确保荒山绿化和生态建设质量。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各工程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原则,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省西部开发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和补植补造规划等。规划要综合考虑还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规划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西部开发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局、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的规划作为安排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

从2008年起,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省财政按省核定的各工程县(市、区)退耕还林面积,每亩每年安排1元省级工作经费,工程县(市、区)每年每亩落实2元工作经费和工程管理经费。各工程县(市、区)工作经费安排方案要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省有关部门。

(三)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工程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及专项资金。对于不认真执行中央和省政策的,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责任。监察、审计、发展改革、财政、林业、农业、移民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利益,把这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地要从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四川省退耕还林政策 篇7

一、分析的基本假设与推论

(一) 退耕还林后农户的选择

退耕还林后, 农户面临四种可能的选择:租入耕地, 维持原经营规模甚至扩大经营规模;出租剩余的全部或部分耕地, 劳动力转入第二、三产业;经营剩余的耕地, 不做任何选择, 期待政府退耕还林补助的提高;对剩余的耕地实行兼业经营, 主要劳动力转入第二、三产业。

农户选择第一种与第二种, 则退耕还林政策必然对农户耕地配置变化产生影响;否则, 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耕地配置无影响。

(二) 分析的基本假设与推论

为了研究方便, 我们首先作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农户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 有能力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二是耕地配置变化主要是通过农地市场实现的, 退耕还林区域的农地市场比较成熟 (农地市场比较成熟是指不存在限制农地交易的不合理因素, 农户可以方便地获得农地供求信息) , 农户租入或转入、出租或转出耕地的交易成本很低。

如果上述基本假设成立, 则有如下推论:

1、在退耕还林具有强制性的条件下, 无论政府给予退耕还林补助多少, 农户必须退耕, 只能在这些方案中选择对自己较为有利的。在农户面临的四种可能选择中, 第三种选择将增加单位耕地或单位农产品的机会成本, 对农户不利;第四种选择对农户较为有利, 但农户对剩余耕地实行粗放经营的概率较大, 具有农产品单产下降、整个社会福利降低的风险;第一、二种选择对租入耕地农户和出租剩余耕地农户以及整个社会都较为有利, 对租入耕地农户而言, 经营规模扩大意味着单位农产品人力成本的降低, 对出租耕地农户而言, 将因当前第二、三产业的单位劳动力收入大大高入农业而获益, 对整个社会而言, 农户的这种选择符合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因此, 第一、二种选择是各方都满意的。

2、在退耕还林不具有强制性的条件下, 当政府给予的退耕还林补助高于农户利用退耕地种粮的纯收益时, 农户的选择与强制性条件的选择相同;当补助低于农户利用退耕地种粮的纯收益时, 农户将选择复耕, 甚至收回已出租的耕地, 从而迫使政府不断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或者默认退耕还林政策失败。

因此, 在农户和政府共同理性条件下,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必然对农户通过市场配置耕地产生影响, 也即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必然对退耕还林区域农地流转或农地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 而农地市场的发展对提高我国当前的农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 农地市场的发展可以降低耕地零碎化的程度, 缓解我国日趋严重的耕地零碎化现象;其次, 农地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地规模效益的获得, 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上述推论表明, 在满足基本假设条件下,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必然对农户耕地配置产生影响, 即对退耕还林区域耕地流转产生影响, 下面通过样本数据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二、样本数据分析

(一) 样本数据来源

选择安康市汉阴县蒲溪镇东升村和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作为样本数据分析对象, 两个村依山傍水、山 (地) 水 (田) 各半, 在陕南具有普遍性。东升村数据来源于笔者的实地农户抽样调查, 共调查17户, 其中退耕户12户;高峰村数据来源于魏传利、刘勇、胡才东的通讯报道, 共涉及全村201户。

(二) 东升村与高峰村退耕户之间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 (见表1) , 发现:

1、在退耕还林前, 耕地流转面积与户均经营耕地面积成负相关。

2、退耕还林后, 东升村的退耕样本户户均经营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相应户均耕地流转面积也大幅增加, 是退耕还林前的2倍以上, 表明东升村的退耕样本户转入耕地多, 转出耕地的少。

3、退耕还林后, 高峰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大副减少, 相应户均耕地流转量从0大幅增加到户均1.617亩, 表明高峰村的退耕农户转入的耕地少, 转出的耕地多。

(三) 东升村退耕样本户与非退耕样本户之间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 (见表2) , 发现:

1、在退耕还林前, 非退耕户的户均耕地流转面积显著高于退耕户, 是退耕户的2倍左右,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退耕户的户均耕地比退耕户更少。

2、在退耕还林后, 非退耕户的户均耕地流转面积几乎没有变化, 但退耕户的户均耕地流转面积迅速增加, 超过非退耕户的户均耕地流转面积。

3、退耕还林后, 退耕户的亩均耕地纯收入提高了5.9%, 但显著小于非退耕户亩均耕地纯收入的提高幅度132.76%。

4、退耕还林后, 退耕户的人均纯收入下降了1.07%, 但非退耕户的人均纯收入却提高了12.55%。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研究结论

1、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当前陕南耕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东升村和高峰村之间的横向比较、东升村退耕样本户与非退耕样本户之间的横向比较, 以及东升村退耕样本户相关数据的纵向比较、高峰村相关数据的纵向比较, 都表明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使退耕还林农户的耕地配置发生了较显著变化, 即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使得户均耕地流转量大幅增加, 是影响当前陕南耕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前述的推论相符合。而在退耕还林前, 户均耕地面积是影响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之一。

2、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陕南耕地利用效益的提高。

但数据显示, 同期非退耕户的耕地利用效益提高得更快, 表明在当前的陕南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不是促

3、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对退耕户近几年的收入增长没有明显效果。

相反, 非退耕户的收入在近几年有明显提高, 主要原因是, 近几年恰逢金融危机, 退耕还林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经验和技能,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而非退耕户由于原本耕地就很少, 进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时间较长, 已具有一定的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经验和技能,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退耕户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就不能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实施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目标的完全实现, 对此, 应高度重视。

(二) 相关政策建议

1、适时提高退耕还林补助。

当前, 虽处于金融危机末期, 但通胀预期越来越强, 政府应适时随粮食价格的上涨调整退耕还林补助, 使补助始终高于农户利用退耕地种粮的纯收益, 确保退耕户难以产生复耕的冲动和租出农地的农户不会因粮食价格的上涨而要求非正常收回出租地等现象的发生, 并注意避免退耕还林补助调整滞后带来的风险。

2、积极培育退耕还林区域的农地市场, 并加快农地市场建设。

具体措施是:一是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 向农民颁发包括林地、草地在内的农地产权证书, 以消除出租方对出租耕地难以收回的担心, 并允许非集体成员主体进入农地市场进行交易;二是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建立农地市场信息中心, 为农地供需双方提供信息或其他服务;三是尽快推出农地金融和农业保险, 为农户规模经营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转移服务;四是加强农地市场基础工作, 如农地分等定级、估价等, 为农地交易提供最基本的支撑。

3、加快陕南及其周边区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不断提高退耕户的非农收入。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一是在陕南及其周边区域的城市加快发展无污染的工业;二是积极鼓励陕南的人口进行梯度转移, 既鼓励陕南的特富裕家庭和城市人口向周边大中城市迁移、农村富裕家庭和小城镇人口向当地城市迁移、具备条件的退耕还林区域农民家庭向当地小城镇或水肥条件较好的非退耕还林区域迁移;三是积极发展壮大陕南的建筑企业, 支持其走出陕南, 从而带动大批的陕南农民建筑工走出陕南到全国各地发展;四是完全杜绝城市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等不合理行为, 加快经济实用房和廉租房建设, 不断降低农民进城安家工作、生活的门槛。

4、积极发展陕南退耕还林区域农民进城务工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陕南退耕还林区域农民进城务工所需的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教育, 在市县政府财力许可条件下可考虑实施免费培训, 以增强这些农民的素质和理性以及他们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

5、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市县地方政府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财政支农基金, 其中一部分可适当向陕南退耕还林区域的耕地流出方予以补助 (如每亩100元) , 鼓励退耕还林区域农民放弃小农经营。

参考文献

[1]、王曦.商洛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效果调查[J].陕西林业, 2005 (2) .

[2]、陈二喜等.对宁陕县退耕还林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陕西林业, 2007 (6) .

[3]、何家理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 2009 (1) .

[4]、陈绪敖.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分析[J].环境保护, 2008 (3) .

[5]、田传浩, 陈宏辉, 贾生华.农地市场对耕地零碎化的影响:理论与来自苏浙鲁的经验[J].经济学, 2005 (4) .

上一篇:陆游一生的挚爱下一篇:爱情宣言经典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