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初一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报告初一(精选8篇)

社会实践报告初一 篇1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敬老院里其中50%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多数患有神经官能症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交通不是非常方便。同学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前往不同的房间慰问不同的代养老人。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还显得很拘谨,但个别活跃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十分热情带动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等,同学们也耐着心和他们聊天,帮老人整理衣物,擦拭家具,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去,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还为老人们表演了小节目,让这些在孤独中生活着的老人又一次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平时娇生惯养的我们,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的事迹是如此的着迷,更让人感到高心的是,居然有的同学主动跑到外面小卖部买东西给老人。我们来的时候已经准备了点水果,点心,还有月饼。可远远不够,那些学生用自己平时的零花钱给老人们买吃的。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

我们一行人从早上到中午12点,走了部分老人房间。慰问了老人们。到了老人吃饭的时间,大家就跟着负责分饭的管理员一起一边慰问一边帮助老人们进行就餐。有的老人就餐很不方便,一定需要一边喂才行。这时大家早已没有先前的拘谨同学们都争着给老人喂饭,虽然动作显的笨拙。可一见到老人的笑脸大家就笑的很开心。感觉像一家人似的其乐融融。下午1点多,等我们吃完饭,一般这时老人们都出来散步和锻炼身体了.敬老院有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很多锻炼身体用的运动器械.有相当多的老人们在散步和锻炼身体,看见我们来了.就和我们一起玩些小游戏.通过聊天,我们了解了老人们日常的生活。老人们有些是在家呆不住,子女工作繁忙,有些是被子女送过来的。虽然有的刚刚不太习惯,不过时间长了逐渐习惯起来。

老人家在这里都过得很开心,他们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楼下的树阴或者是楼上先房字里看一下电视或玩一下麻将,也有是到楼下做一些简单的锻炼的。因此,老人在这里也可算是可以晚年安康。

通过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是我们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他们的辛劳,明白他们对他们儿女的记盼,更明白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敬老院的1楼住的老人大多是行动较为不便的。2楼的老人有相当部分是刚住进来没一年的。我们上了2楼,发现有些老人在和他们的子女聊天,有的老人在下像棋。

我们慰问到一个老婆婆,她居然哭了出来。很是伤心难过。我们耐心的和她聊天,听她说她把她的退休养老金都给了她的子女,她子女不管她就把她送到这里来,而且很少来看望她。有一位同学和阿婆说“我们都是您的子女。“并给阿婆表演节目,阿婆才破涕为笑,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到下午3点了,我们依旧不忘初来的目的,寻访老红军。我们去门访找到了那位阿姨,问了她敬老院里是否有老红军。很可惜,没有。我们顿时感到有点失望。可阿姨告诉我们有一位过百岁的党员。大家兴致一下子高了起来想去访问下那位百岁老人。我们来到那位老人住的蓬屋顶房,我们等候在门口阿姨进去和老人说了声,我们健步迎上去,用双手搀扶着老人,跟他做介绍:“我们是建桥学院大二的学生’,今天我们来看看您!”,百岁高龄的他,慈眉善目,显得十分和蔼可亲。他笑着说“好!好!”,我们一一做了自我介绍。他一一点头表示欢迎。

这是一个几米大的房子,地是水泥地,旁边有个写字台和几个水杯。墙壁上挂着一副“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行书字。字体显的各位苍劲有力道,落款有点模糊不清了。我马上发现一张靠近门口的旧藤椅,估计这是老人平常坐的椅子,于是大家将老人扶到藤椅上坐下,同时我们将水果根据老人的意思放在旁屋的地上。听老人跟我们讲他过去的事情。当我们说起长征的事,老人眼里泛出的了光芒。他说道:“虽然他没实际性参加过长征,可对长征十分了解。老人说到说:“过去的长征很艰苦的!现在的年轻人还没有经历过艰苦的锻炼。“ 老人很为自己是党员而感到骄傲,他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没有可以让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家”。

我们一边慰问老人的日常生活一边有的同学帮老人整理了下房间。老人家说完,我们不禁从心里充满了敬佩!后来我们问他:“您做为中国共产党员认为当年长征最重要是什么?”时,使我惊讶的是,老人家居然头头是道地说了四条: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官兵团结,关心群众......一个百岁的老人思维还那么清晰这不得不叫人尊敬和佩服!我们和老人在一起侃侃而谈,和我们讲述着他当党员和长征的故事,相处的非常融洽,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过去了。临走我们部分同学和老人一起合影留念。照完相以后,老人对我们说:“你们照片洗出来后能不能给我一张?上面写上你们的名字。”“好的,好的,没问题。我们过两天洗好后给您送来!”我们争着答道。

就这样,我们以这样一个结尾,告别了老党员,告别了敬老院,告别了这里曾几 何时拥有和我们一样梦想的老人们。我们回去的时候和来的时候拥有着两种别样 的心境。或许我们慰问敬老院,已经不是单纯的来敬老院看望老人。而是怀着一颗赤诚之 心访问亘古时代老一辈革命家老一辈人梦想的深邃。

我想那个时候已成我人生中重要的回忆,那些可爱老人的笑脸。我们拍了一叠照片回来,每次翻开相册一幕幕感人的现象:一位老人拉住了我们 志愿者的手,在志愿者亲自给他们喂饭穿衣时的喜悦,说出的那句话:不是“儿 女胜似儿女”。

我心中有点酸酸的,老人们毕竟还是孤独的,他们需要人关心,爱护,敬老院的 设施好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更加需要社会上的一些关注。因为正是那些老人造 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历史的功臣。而他们现在仅仅需要我们的关爱,仅此而已。老人们平日里很孤独,儿女大多不在身边,有的甚至没有儿女,他们要的也许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所能代替的,在生活的温饱要求之上,有人在身边那是最最开心的了.<常回家看看>里歌词写得好,老人要的是有人陪他们聊聊天交流一下心声。

我们现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所以看到老年人,我们可能会特别的想念自己已故的亲人,不自觉得就想和老年人们亲近亲近,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想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而他们也会把我们当成孙女,孙子一样,拉着你的手,把他们的那份慈祥加注在你身上,而我们也欣然地接受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经历生与死。我们现在还是青年阶段,未来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要走,如何走下去,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也许当我们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该休息时,是否也会象敬老院的老人那样快乐开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呢?

在某个敬老院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篇二:初一社会实践报告 初一社会实践报告

足球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寒假假期 地点:本地区

对象:各行业,各年龄段的人 范围:足球运动

主题:足球运动在本地区的普及情况 科考方法: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 调查后的分析:

本次调查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足球运动在本地区的普及情况很差。

调查前,我准备了二十多份调查问卷,这些问卷是用来给农民,学生,以及商人或工人等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填写的,据搞查了解,我总结如下:

一、国家对足球运动的推广和投资力度不够,当前的体制下不利于足球的普及与提高,城乡的足球投入有较大差距。

二、学校足球普及困难重重

据中国足协最近调查的41个城市中,15个城市中同时在中小学开展校、区、市级足球赛,仅占41个城市的36.6%。而只有11个城市在中学开展校、区、市三级足球比赛,仅占总数的26.8%。另有15个城市开展情况不祥。超过六成以上的城市难以保证中学、小学同时开展足球联赛,这让中国足球在学校探求发展之路举步维艰。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传统训练体制的制约。足球职业化后,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专业足球队转变成市场环境下的职业队。体育局与足球队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业余体校、体育学校不再有向上输送人才的指标,使得中小学训练单位失去后备人才输送方向。其次,各方利益冲突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足球后备人才走上市场化后,地方教委认为学校可以不必承担输送人才的义务,因此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不再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学校大多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标准,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开展从整体上得不到支持,甚至还遭到了反对。在各方利益冲突下,校园普及足球非常困难,资源短缺使得具有天赋的中小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此外,青少年能否参加足球运动大多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在孩子发展中极力排斥一些对抗性强、易受伤的项目。而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家长们不由自主地认定孩子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调查后感: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普及足球不能光喊口号,只做表面工作,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社会广大人群的足球普及,只有真正普及了,中国的足球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上去。篇三:七年级社会实践报告

学校于4月29日进行了七年级全体野炊活动,在这一天里我度过了这一生中最精彩最有意义的一天,也是最难忘的一 天。

在那一天里,上午我们来到了鸣翠谷,这是个风景优美的山谷。导游姐姐带我们参观了王天观的石像,王天观是一个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认识王天观也是 我们的福气呀!我们还参观了龙洞,在那里面有时钟乳,龙椅等世间罕见的“宝物”。由于我们走在了最后面,所以导游姐姐给我们介绍的东西我们都没有听到。不过我们还有一个小导游,他知道的东西可多着呢!听他给我们一番讲解之后,我们一个二个全都听明白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大伙都没闲着。这个在炒菜,那个在切菜。可认真了!吃饭的时候大伙把自己的“珍藏品”都拿了出来给大家吃,大伙吃的可高兴了!这一顿饭是我吃过最好吃也是最特别的一顿饭。下午的活动又开始了,我们走进了氧吧迷宫,哪里山路崎岖,大伙都在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生怕一个人迷了路。虽然导游姐姐把我们带错了路,可是经过我们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出口,所以我们来到了河边尽情地享受着这迷人的风景。“啊!”——听!这是两个人在打水仗。看!他们玩的多么开心,把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抛之于脑后了,只剩下了欢乐,开心,和笑声。在将近3点钟的时候,每个人都依依不舍告别了个令人开心,令人难忘的鸣翠谷。虽然我们人走了,但是我们的笑声,欢乐永远留在那里。

在这一天里,我收获了同学们之间的珍贵的友谊,默契还有团结,勇敢。我相信,这一天我们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701毛敏

红太阳教育基地那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地方是:巧打水漂和氧吧迷宫。

巧打水漂那里有一个湖,湖上有一个木筏,我们班上的同学为了照相,鞋子都打湿了!甚至还有人掉到湖里去了,全身湿透透的!同学们都在那捡那种薄的石子,打水漂,我们班的男生大多数都会打,我们女生根本就没几个会打!

接下来就是氧吧迷宫,氧吧迷宫爬起来还真累,爬了一会儿,我们就在一个地方停了下来休息。在休息的过程中,还让老师给我们照相。同学们都笑了,笑的是多么的开心。到了一个岔口,我们继续往前走,哎呀!没路了,导游姐姐赶快给工作人员拨通了电话,问了路,慢慢的我们找到了路,继续往前走。

在下山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两只老虎”,原来,是我们班的男生在唱“两只老虎”的歌,我们女生听到了,当然不服输了,于是我们也唱了起来,我们女生还说要胜过男生,但是,就凭我们这么几个女生怎么能胜过他们男生呢?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我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我们全班都不感觉累,因为唱歌能使我们轻松.愉快!

我们终于到了山下。我们靠我们的机智.坚持和勇敢终于走到了山下,只要努力往前走,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

过了一会儿,我们在那玩水,男生们根本不怕水,直接就穿着鞋子就走到水里,回身上下都是湿的!

这次的野炊我收获了: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力量。还有在我们吃午餐的时候,同学们都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炒的炒菜,洗的洗菜,加的加火,切得切菜......最后同学们都吃上自己炒的菜!在这个环节,我们都学会了:自立!

我们都是那种说不出的快乐!虽然我们都玩得很累,但是我们在累的过程中收获了!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706班张会芳

星期三,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一路颠簸终天来到了期待已久的鸣翠谷。一踏进大门,就进行了环境宣言,还为保护环境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表示着我们必须得保护环境。

接下来,我们就去登山。同学们一开始都还兴致勃勃,一路高歌,可慢慢进入大山深处,同学们的歌声越来越小,接踵而来的是同学们一声声提醒,“这儿有刺小心,前面还有个坑”。就这样,我们一路上相互关切,相互帮助,好不容易才来到了山下。全都相互一笑。我想,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次艰难的历险而已,而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个锻炼。当然,更多的是让我们收获了团结,同学之间的关切,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受关切的温暖以及给予别人关怀的快乐,让我们不再是为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是体会别人的感受。

休息一阵,便是野炊时间,一阵七手八脚乱忙活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吃到自己烧的菜了。面前的这些立刻与脑海中爸爸妈妈做的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尝,这种感受更深了,但互相看了一眼之后,全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因为这毕竟是我们自己做的菜,自己付出劳动做出的菜。

下午,便是更有意义的活动了。总之,这一天的“学习”,上我最充实的一次学习。因为我们收获了许多„„

社会实践报告 706班 蔡春兰 4月29日,全年级进行了去户外春游的活动,地点是红太阳基地,而且每个班都有一个导游,还坐车去活动基地。活动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学会做饭,要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先去活动基地,就要坐车。在车上,我和同学有说有笑、无话不说,我们还唱歌,把歌声一直传达在活动基地,告诉它,我们来了,终于我们到了活动基地。第一个活动是爬山,我们放下自己的包包,就一步步的爬上去,在爬山时,我们一边唱歌,一边爬山。爬山时,令我最难忘的是在碰到山路陡峭或山路有水时,同学们手牵手的走下山去,那一幕真是让人太感动了,而且,每当前面有刺时,我都会把刺弄开,让同学们安全的走过去,这也是令我最光荣的地方。

爬完了山到野炊时,我们分成小组来做饭,看见一盘一盘的菜,使我想起我们这一组的同学非常团结,才可能做出这样的好菜。过一会儿,我们就开始陶醉在一起,享受我们的午餐,吃完了饭,就该去龙洞去看一看,在龙洞里面,我发现了许多名胜古迹。如龙水、十八罗汉、龙眼等,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去龙洞,就下山了,我们在活动基地休息一会儿,就该回校了,看见太阳的笑脸,同学们的笑脸,真的是让我们来这一次没白来,我太高兴了。

在返校时,我仔细想了想,在这次红太阳基地,我收获了团队精神,在每一件小事中,只有团结,才能成功,这是我最值得高兴的时候,我要好好把握它,才能让我更进一步。

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706班 殷光波

在这个5月份天气稍热正是外出的好节气,这不今天学校组织社会实践到“鸣翠谷”游玩、野炊。

社会实践报告初一 篇2

石家庄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了近十个年头,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新的教学理论、新的管理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形式化的合作讨论,刻意泛滥的掌声鼓励,无目的的表演创新换来了部分学生又一轮厌学,甚至有个别学生写信告自己的老师,称课业负担过重,无法承受……。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业状况究竟如何?为此,我们进行了有关调查。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2009年12月我们对石家庄市5所城市学校(不同区)和1所农村学校的七年级,每校抽两个自然班(中档水平的班)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699份问卷,收回693份有效问卷。

三、结果分析

1.针对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态度我们设置了问题1:“你每天愿意上学吗?”,回答“非常愿意”的学生占42.42%,回答“愿意”的占45.7%,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结果。其中农村学校被调查学生愿意上学的比例最高为97.48%,此项调查中最低的一个城市学校愿意上学的学生也占82.4%,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不愿意上学的学生有32名,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62%,最多的一个学校两个班中有8名学生不愿意上学,平均一个班有4名学生,依此估计全市初一学生中至少有6000人不愿意到学校学习,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个数字多数来自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被调查的5所城市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是较好的,办学条件较差一点的学校情况可能会更严重些。

2.针对学生学习的态度设置了问题2:

“你对学习感兴趣吗?”选项为:

A.感兴趣B.一般C.没兴趣

调查的结果是选A、B、C的学生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6.67%、31.59%、1.74%。由此可以看出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占了多数,没兴趣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小,但对学习无所谓的学生数占被调查学生数的近1/3,这一数字仅比笔者在1999年做的一个类似调查的数据低两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本轮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强调实现三维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3.为了了解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帮助、激励作用,我们设置了问题3~9共7个题目,从附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1)问题3:“在学校你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吗?”结果说明35.8%的学生经常或较多地得到教师的表扬与激励,而更多的学生是偶尔甚至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主要原因是班额较大,初一年级的学生9月入学,3个多月的学习生活较短暂,教师还未顾及到。但初一学生还是成长中的孩子,激励机制必须跟上。

(2)问题4:“你经常在哪些方面得到老师的表扬?”调查说明学生除在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被教师表扬之外,37.21%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也充分被教师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已经走向多元化。

(3)问题5:“在学校你得到过老师的单独辅导吗?”回答偶尔得到过和没有得到过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85%,说明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不够。大班额的教学现状使教师更关注群体。

(4)问题6:“当你有心里话想倾诉时,你通常会选择”回答能对教师倾诉心里话的学生仅占5.52%,比例偏小,说明教师能分享学生的快乐,倾听学生的痛苦,同时也享受教育的快乐的路还很远!

(5)问题7:“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你通常会”结果显示,25%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对策,这是由于学生年龄与阅历问题,正确处理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方式还未形成,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与帮助。

(6)从问题8:“课堂上你的发言机会多吗?”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蔚然成风,课堂上75.36%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多,这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有了较大的突破。

(7)问题9:“你认为你的课堂学习效果”的调查数据说明近75%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较好,也有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效果一般或较差,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迫在眉睫。

4.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设置了:

问题11:你在做作业前看课本吗?

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到,有7.76%的学生选择了“从来不看”的选项。写作业前先看书,是对当天学习内容的一个再领会、再认识、再提升,这种学习习惯是有效学习的一个好习惯,初一的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这一习惯还有待教师反复提醒才有可能形成。

5.针对学生的学业负担状况我们设计了第10、12、13、14、15、16、17、18、19、20共8个题目,从附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

(1)回答每天10点以后睡觉休息的学生几乎占到半数,学生写作业的时间还是普遍较长,孩子们休息不好,影响身体健康,更何谈良好的学习效果呢?试想一个13、14岁的孩子如何承受3小时作业之重,他能不厌校弃学吗?

(2)问题13:“学校每周有几节自习课时间由你支配?”调查说明初一年级学生的自习课还是基本充足的,学校能给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

(3)问题14:“进入初中后你参加过学校的几次集体活动?”问题15:“除体育课外,每周有几节体育活动时间?”选择A(没有)、B (1次)两个选项的占42%,这是一个多大的数目!反映学校组织活动较少,学校除体育课之外,很少安排课外活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单调,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4)问题16:“你是否感到目前学习压力过大?”结果表明有1/4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过大,问题17:“目前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是?”结果表明学习压力过大来自于较大的课业负担。而问题18:“你认为你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调查结果令人欣喜,51.62%的学生学习压力来自于自己,说明现在的孩子已有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意识,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向。值得说明的是这6所被调查的学校中,农村学校有94.92%的学生选择学习压力来自自己,而城市学校中有一所学校仅有36.7%的学生选择学习的压力来自自己,这两个相差58.22个百分点,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5)问题19:“你参加了几个课外辅导班的学习?”结果表明有55.51%的学生在课外就读辅导班,说明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6)问题20:“学校占双休日上课吗?”,选择“偶尔”和“没有”占97.68%,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学方面做得较好,这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四、结论与启示

1.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较以往传统教学大大增加,这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变化。

2.学生学习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学生自己,这一点与以往相比也有较大的变化。这也是课程改革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重要理念的具体体现。这方面我们要像郭思乐教授那样坚信:“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同时,也应当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假如学生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将会白费。”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给美国中小学生的新学期致辞,西方的教育文化的主流是“学习者自己需承担责任”,美国某大学评价中学一节好课的标准中也有一条:“课上学生是否承担学习的责任。”这种现代教学理念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并张扬。

3.学校组织课外活动偏少,学生学习生活单调。初一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快速发展时期,学校生活对于他们的全面成长影响巨大。学校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对于他们开阔眼界、动手实践、同伴互助乃至人格健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在2009年上半年参观美国华盛顿附近一所公立初中,每一个教室里都张贴着一张大大的班级课外活动全年计划表,“××日到老人福利院做义工,××日到国家航天博物馆参观,××日到社区农庄活动,××日到某地旅游,××日参观国家自然博物馆”(美国中小学校或学生个人还可预约到国家自然博物馆作科学实验,博物馆负责为学生准备实验场地与器材)。几乎周周都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难怪班里11~12岁的孩子见到我们都能毫无胆怯地向我们问这问那,话题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方方面面,对我们的提问也能够侃侃而谈,一个孩子说他喜欢中国,我问其为什么?他回答中国的长城壮观而美丽。我们的学生对美国了解多少?对世界了解多少?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视及其全方位育人的功能认识还远远不够!而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尊重,对人自由本性的崇尚,对人能力增长的真谛……这些真正涉及现代教育本质的思想了解多少?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多少?我们不禁要问这件事做起来真的就那么难吗?为了遵循教育规律、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4.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较少,这对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一方面学生处在低龄教育阶段,每一个孩子都不能掉队,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此,不可忽视任何一个学生,为弥补大班额教学的不足,教师对学生应当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跟上班集体的步伐。另一方面“个别辅导”看似小事,这对学生成长的鼓舞是巨大的,笔者曾访谈过七名市级骨干教师,访谈的主题是:“你年少时的老师对你成长促进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他们多数说是某个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与鼓励。目前,有些学生的成绩可能还弱一些,这正需要教师的帮助,更何况他们的潜能还有待你去开发,你的帮助是火柴与火把的关系呢!

5.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负担”一词的含义是让其做不愿意做的事就成为负担。负担过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只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减负难的真正症结在哪里?不能都推到社会和考试评价身上,教师要坚决减掉那些机械重复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另外,别忘了还有一些学生觉得学习是个“负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需要学和可以学,而教师很多时候取代了他们的工作,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学习成了“负担”,“想学”变成“厌学”。

减负的根本出路在于像重视智力因素一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评价一个学校新课程改革是否向纵深发展,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进,不仅要看校园多漂亮,也不仅是看其考试成绩,而是看他们受现代教育文化浸染的程度,看教育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看学生的健康发展。

说明:参与本问卷调查的还有周予新、王淑霞、李焱、杨艳玲、范光清老师。

附表1: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感谢同学参加此次问卷调查, 本调查问卷只作为研究使用, 不需署名。谢谢你的合作!

1. 你每天愿意上学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无所谓D.不愿意

2. 你对学习感兴趣吗?

A.感兴趣B.一般C.没兴趣

3. 在学校你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吗?

A.经常B.较多C.偶尔D.没有

4. 你经常在哪些方面得到老师的表扬?

A.关心集体B.帮助同学C.学习态度好

D.考试成绩E.个人特长F.其他

5. 在学校你得到过老师的单独辅导吗?

A.经常B.较多C.偶尔D.没有

6. 当你有心里话想倾诉时,你通常会选择

A.父母B.老师C.同学D.谁也不说

7. 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你通常会

A.自责懊恼B.消极发泄C.寻找借口,听之任之

D.反思教训积极应对

8. 课堂上你的发言机会多吗?

A较多B.一般C.不多D.没有

9. 你认为你的课堂学习效果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1 0. 你每天做作业需要的时间

A.0.5~1个小时B.1~2个小时

C.2~3个小时D.3个小时以上

1 1. 你在做作业前看课本吗?

A.经常看B.有时看C.有的学科看D.从不看

1 2. 你晚上经常几点睡觉?

A.9:30~10:00 B.10:00~10:30 C.10:30~11:00

D.11:00~11:30E.11:30以后【责任编辑姜华】

1 3. 学校每周有几节自习课时间由你支配?

A.10节B.9节C.8节D.7节E.7节以下

1 4. 进入初中后你参加过学校的几次集体活动?

A.没有B.1次C.2次D.3次E.每周都有

1 5. 除体育课外,每周有几节体育活动时间?

A.没有B.1节C.2节D.3节E.每天都有活动时间

16.你是否感到目前学习压力过大?

A.非常大B.比较大C.还可以适应D.不大

17.目前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是?

A.学习难度大B.作业太多C.校外学习过多D.其他

18.你认为你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

A.父母B.老师C.同学D.自己

19.你参加了几个课外辅导班的学习?

A.没有B.1个C.2节D.3个E.3个以上

20.学校占双休日上课吗?

A.经常B.偶尔C.没有

附表2:

摘要:新课改中初一学生学业状况究竟如何?为此, 对石家庄市五所城市学校和一所农村学校初一学生抽样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以期对教学改革提供学情参考。

关键词:初一学生,学生状况,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进华.减负与增效[J].人民教育, 2010, (2) .

[3]徐世贵, 秦辉著.教研员工作方法与技能[M].吉林大学出版社.

[4]钟启泉等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大出版社.

[5]郭思乐.从仿生到靠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J].教育研究2009, 9.

初一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3

新的学期开始了,对新初一的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同学、老师都是陌生的;对担任初一语文课的老师来说,学生是陌生的,学生的语文知识是陌生的,学生的写作现状也是陌生的。如何尽快的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写作现状,并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写作,提高作文水平呢?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依托课本,在语文活动中彰显特点

新学期开始,我没有按常规先学课文,而是从语文活动开始了初一的语文课。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是“这就是我”,共有三项活动可选择,第一项是“自我介绍”,要求“用你的笑语,你的歌声,你的幽默,你的智慧,真诚的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参加班里的自我介绍活动,让大家了解你。”同学们经过简单的准备,我们开始了活动。通过活动我发现,这个年龄这个年级的学生热情开朗,诚实可爱,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可塑性大,有利于培养他(她)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作文习惯。

活动后,我又让学生以“这就是我”为题,写了一篇文体、字数都不限制的作文,并及时的阅读。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语言比较流畅,作文结构比较完整,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但在观察事物时不够细心,观察角度单一,写出来自然干干巴巴;不知道或不会在文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写作文给人一种“模子”的感觉,没有个人特色。

二.激发兴趣,作文评改多加旁批

以前在写作文评语时,一是因为习惯,二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我常在学生作文的末尾写评语,内容多是从结构到语言,千篇一律,且费时颇多。真发到学生手中,学生除了对分数或等级很关注外,对你花费心思写的评语仅用眼睛瞟瞟而已,能费他(她)几秒钟,实在不敢计算。其实那样大而空的评语到底指文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学生确实摸不着头脑,经常的摸不着头脑,自然产生莫可名状的轻视了。而写旁批,或为一字一词或为一个修辞一个写法,清楚明了;优劣得失,一目了然,当然能使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尽快的明白得失并在下次写作中扬长避短了。且旁批写多了,表明文中的优点(多评优点)多,你很欣赏他(她)的劳动。一种被重视被尊重的情感会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激发出写作的极大兴趣,而兴趣可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老师啊!

三.激励个性,作文评讲课学生唱主角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在作文评讲中同样要遵循。老师批改出的作文,不一定由老师一人唱主角一评到底。我通常在作文课开始的课前30分钟(作文课往往安排在30分钟的大休息后),在各组的小黑板(每四人小组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小黑板)上,写出作文课上要讲评的作文题目、作者姓名,目的是激励作者、激励更多的学生喜欢写作文、写好作文,写特色作文。其实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学生内心的喜悦是掩饰不住的,因为有很多同学在羡慕他(她)。初一的学生就是这样纯真可爱。课上,被选的作者要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从字、词、句,从标题到结构,从修辞到手法进行评点。老师根据点评情况和学生性格做或直率或含蓄的总评。

这样,一篇文章的众多优点被大家一一指出,作者心里美,评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重要的是同学们齐心协力探究了一篇好作文好在哪里,,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为个性培养提供了平台,为个性作文提供了平台。

总之,一个学年以来,了解了学生性格特点、写作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写作方法指导,在作文评改中多写旁批和评讲中多让学生参与,慢慢地激发写作兴趣,稳稳地培养、激励个性,一点点,一步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感觉顺畅,充实,提高。

一学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给我留下深刻的思考:在作文教学之前,首先要准确理解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只有在新课标正确精神的指引下,才能保证作文教学的方向不偏移。课程标准说:写作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要“感情真挚”,做人就要真诚坦率。作文的“真”与作人的“真”是一致的,只有“真”才能使作文更有个性特色。作文要真实,做人要真诚,说自己想说的真话,写实实在在的真事,表达自己独有的真真切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多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如多角度的观察,抓住事物特征,有创意的表达——这些技巧将使真话说得更准确,真事写得更生动,真情抒得更感人,作文也更有个性特色,作文与做人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其次,面对初一的学生,你得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写作现状。只有在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及写作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实事求是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文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正确把握作文教学的精神,了解学生的心理、知识特点,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一定能让作文反映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因作文而变的丰富多彩!

初一自我陈述报告 篇4

这些问题不知道别人有没有,但是我确实很多,一件件,一桩桩,反映了我个人道德品质严重败坏。

家长们挣钱都很辛苦,不是谁家的钱就是刮风逮来的,都不容易也很辛苦,早出晚归给我们挣钱,在外边报了一些辅导班,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而我却没上,你说气不气人,我要是家长,我也很气人,何况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呢?

学生们准备期末考试,学校在原来下午4节课的基础上加了一节晚自习,上晚自习也不能给你白上,天上不会有白吃的饭,学校要收50元钱,我却问家长要了80元钱,那30元钱请同学们吃了饭,同学也已经请了集资吃了饭,自己还没请别人吃了饭,再加上同学们也每天说,该请客了吧,自己脸上也过不去,自己的那点零花钱,根本不够不够用。于是就多要了30元钱。

跟同学们逃课,骗家长,骗老师,这都是我犯的错,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愚蠢的不得了,真是千不改,万不改,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整天无忧无虑的,没有压力,啥也不用操心,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反而还变本加厉,还犯这么多错误!

初一上册自我陈述报告 篇5

在学习上,我很高兴老师能让我当上学习组长,为班级做事,让我大胆了不少。一开始我对学校十分陌生,对班级也是一样,是老师让我大胆起来,来认识新朋友。在一个月内的每一节课都觉得十分有趣、开心,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在生活中,同学们互相的帮助,开始睡觉的时候非常不习惯,全宿舍漆黑一片,但有许多同学在和我谈话,心情慢慢平静下来,舍长让我们做清洁,慢慢的就融入了小家庭里去了。我觉得最好的就是宿舍有个电话,想妈妈时就和妈妈谈谈话,父母又可以打来,这样让我们没那么孤独。

初一数学教师述职报告 篇6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担任初一的数学教学工作已经整整一年了。经历了最初的迷茫、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淡定自若,回想这一年来的成长经历,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

刚刚接触初一的数学教学工作,恰逢学校全面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当时真的觉得压力很大,在孟主任的耐心指导与帮助下,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使学案渐渐趋于完善,慢慢地我体会到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引领作用,压力变成了更多的动力,很感谢能有这样的经历让我得到了锻炼。在这里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苦与甜。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固有的观念都认为数学比较枯涩,没有生动的语言,没有趣味的故事,他们从主观愿望上就排斥学习数学。这些都给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初一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如何借助学案导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愿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最初面临的一个课题,我的教学资历很浅,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只是初级阶段,研究还不够深入,下面我谈一谈如何将学案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第一、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我在学案中为学生编好阅读题材和问题情境,抓住情景引入环节设下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层层设计简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先是通过“你相信用一张1mm厚的纸张,经过对折30次,高度会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吗?”这个问题设置悬念,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十分感

兴趣。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证实了之前的猜测,这样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1、教学生“读”。我结合课标与中考考纲的内容,在学案中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让学生首先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尽量把目标细化,可以分设若干个目标,层层深入,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每个目标都很容易达到,积少成多,学生就很有成就感。学习重点和难点的确立,使学生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养成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习惯。

2、让学生“讲”。在学案中,我预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独立解决,课上让学生先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差错、漏洞,经过老师的引导、点拨,他们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从而加深了印象,也锻炼他们正确表述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3、带学生“做”。初一学生多数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尤其是一些“兴奋型”的学生,他们反应快,思维比较活跃,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他们马上就能给出答案,但动笔能力较差,上课不爱记笔记,做题尤其是大题不会写过程,多数同学都把解答题的大题当做填空来做,该拿的步骤分得不到,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些学生不爱动笔的原因无非就两点:第一是懒惰,第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克服懒惰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初在课上我经常提醒学生什么时候该记笔记了,什么时候该把解题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但我发现学生上课一会学案一会笔记,有点忙乱,反而抓不住重点了。我开始考虑把课堂笔记融入学案当中,对应的每个知识点都留有空白处,这样学生就会边听边记,随笔记录很是方便,重点难点也更加突出了。

对于学生解题规范的问题,我充分利用学案中的典例分析模块,把解题的全过程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楚结论的由来,尤其是在推理题中,如何从题设条件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点至关重要。如在“线段中点”一课中,涉及到线段间的等量代换问题,解题过程要有条理性、逻辑性,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类似于推理证明的题,我在教学中强调每一个细节,“因为”后面跟的是题设条件,“所以”后面是我们得出的结论。。经过多次强调和反复的练习,现在多数学生遇到这样的大题都可以上手了,做大题也有自信了。让我欣喜的是有部分学困生能按照规范的步骤在大题中得到一些步骤分,从而实现大题高于0分的突破。

4、导学生“想”。在学案中设立课堂小结和课后反思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回思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让他们通过经常性的回思养成主动总结,主动归纳的好习惯,能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果学生对自己整堂课甚至一个学段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够清楚,我们还可以借助课堂小测和周小测来帮助学生检查知识漏洞,课堂小测和周小测都是围绕学案内容,针对上节课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预设当堂课或一个学段内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设计的,课堂小测可以在课后立即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将新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天解决,确保无障碍进入第二天的学习,真正做到“堂堂清”。

应用一段时间的课堂小测,我发现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能力参差不齐,课堂小测出的过于简单会使学优生吃不饱,而课堂小测出的过难会使中等以下的学生够不到。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我开始将课堂小测分层次、分梯度,在习题设置时,分为必做和选做,或者分的更细一些,分为A、B两个层次题,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这样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课堂小测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有如下几点优势:第一,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因为他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35分钟后的课堂小测就会出现问题,以往我也是通过加减分政策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体制,没有跟学校的制度接轨,学生不是特别重视,自从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以后,每个学生对自己的量化成绩都很在意,谁也不想落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习热情自然就高涨起来,我规定课堂小测及格每人加2分,不及格每人扣1分,满分每人加5分,最近我惊喜的发现以前学生一听要进行课堂小测都哀声叹气的,而现在都兴高采烈的跃跃欲试。第二,每次做完测试,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批改学生的课堂小测,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他们找到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纠错,争取不把问题带回家。

对于初一住宿生,他们没有家长在身边监督学习,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往往对自己的要求太过松懈,为了不让他们松懈我想只有将他们的课余时间充分填满!因此在正常的留的作业之外,我经常给住宿生多留内容,计算能力不强的学生给他们出计算题抓基础,能力稍强的同学给他们出一些稍有难度的课外题。当然不能枯燥可以是趣味性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是探究式的(这样住宿生还可以在一起讨论问题),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这样他们就会利用好课余休息的时间而不会荒废,当然虽然是科任,对他们的关爱也不能少,我经常利用课间时间和她们交流,通过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是我能力范围内的,我都尽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身心都健康了,一个人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希望我的住宿生学生们虽然父母没在身边,但是有老师的关爱也一样会茁长成长!

社会实践报告初一 篇7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授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初一的学生时, 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刚刚教学完初三的教师,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要学会迎合学生的兴趣点。初一和初三学生的兴趣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甚至初一学生的兴趣点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兴趣点。而教师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的话, 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点。

情境呈现的内容要尽可能迎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 让学生被情境中的表象特征所吸引, 从而服务于学生对情境内容的观察和分析, 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服务于教学的内容。

情境创设的目标必须明确, 不能漫无目的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而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呈现, 失去教学价值的情境创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 问题要呈现螺旋式上升。

鉴于初一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限制, 在不能准确预设学生学情的情况下,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情和思维, 通过问题的不断引导、递进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比如在“平移”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先通过视频播放一组传送带传送“大白”玩具的情境 (这个“大白”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电影人物, 符合学生的兴趣) , 并提出以下三个具有递进性的问题: (1) 你看到传送带上的这些“大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 你觉得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点? (3) 你觉得手扶电梯的人在运动过程中与不扶电梯时一样吗?

二、问题情境锁定参与度, 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 我们就要结合问题情境的不断推进来锁定学生的参与度, 并通过问题的引领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 环环相扣、步步递进,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深入。比如在“等式的性质 (1) ”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给学生创设探究托盘天平平衡规律的实验, 并通过问题的呈现来启发学生对实验情境的采集和分析, 问题呈现如下:

师:通过刚才实验情境, 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1:天平原来是平衡的, 在两个盘中加一样重的东西后仍然平衡。

师:你能通过这个发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吗?

这个问题呈现以后, 学生开始交流、讨论起来, 也有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完善和规范。并提出问题。

师:你能用文字和表达式归纳等式的性质吗?

生2: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 结果仍相等。如果a=b, 那么a+c=b+c。

师:如果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结果相等吗?

生齐声回答:相等。

师:你能完善我们概括的性质吗?

在问题呈现以后, 学生就会自主构建出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 (或减) 同一个数 (或式子) , 结果仍相等。如果a=b, 那么a±c=b±c。这样, 问题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在整个性质建构过程中的思维度。

三、问题情境迎合实用性, 提升学生的能力

导入环节的“大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建构中的问题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那么在学生建构知识与技能后的应用就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教师在设计反馈训练内容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体现所学内容的学科价值。教师要将所要训练的知识与技能渗透到实际的应用之中, 让学生通过训练不仅巩固训练所学的内容, 还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价值所在,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2.注重初一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呼应新课导入环节的情境问题等。3.问题情境呈现要有分层和梯度。虽然是初一新生, 但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问题情境呈现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分层和问题呈现的梯度性, 以此提高更多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4.注重实时有效的激励评价。学生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 表现出不一样的训练效果, 有些学生正确率很高, 而有些学生正确率不尽如人意, 面对这种现象, 教师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措施来评价学生, 并善于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时, 我们就要分析学生到底是等式构建存在问题还是解方程存在问题, 然后再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与突破。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 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充分提升问题情境的价值, 让学生深入情境之中, 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 逐渐深入思维, 并通过实实在在的应用服务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达成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摘要:为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全盘考虑了九年的教学内容, 将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 而初一学生学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教学行为的特殊性, 其中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其中的一个特殊环节, 值得教师关注。

关键词:数学,特殊性,问题情境,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报告初一 篇8

【关键词】初一年级;社会学科;学习资源;能力培养

在教育发达的美国,有一门体现了现代课程活动与创造特色的新型学科《社会学科》。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我国也在初中阶段适时推出了一门能够体现现代课程教育特色的社会学科《历史与社会》,这门新课程包含了多个领域的内容,对人文、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地理都有所涉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一、《历史与社会》和《历史》两个学科之间的不同

《历史与社会》的本质是文综学科,涉及到地理、历史与政治的多科结合。学生通过初一地理,初二古代史、近代史,初三现代历史、政治三个阶段的学习,来掌握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历史》仅仅是一个单门学科,教学内容只涉及到历史的史实,不含有政治、地理等其他社会因素。学习社会学科,要区别开两门学科之间的差别,在避免混淆的情况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内在动力,借助情感调动学习兴趣

(一)激发内在动力

社会学科的学习与许多学科一样,学习的主要障碍不在于知识的理解难度,而在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的懈怠状态,要以“内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身为主体的学习意识,令学生意识到自身主动性在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鼓励自己、调节自己来激发知识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情境来主动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提问与创造性意境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激发自身的思维活跃性。最后,学生要重视教师使用的探索性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与提问,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不忘思索,加强知识的掌握深度。

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节《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为例,地理知识本身是极为枯燥的,地理学科虽然是文科学科之一,其内容却偏向理科,比较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播放纪录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如我们中国的经纬度是多少?中国在地球仪上的哪里?中国的面积有多大?中国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激发情感动力

情感因素可以推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依靠教师使用情感手段来调节。《历史与社会》究其本质是人文学科,丰富的情感策略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教学内容的传递目的也就达到了。以七年级第五单元的“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为例,课堂上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特色歌曲,学生倾听教师讲述的各个民族的传说故事,在情感上加深与各民族之间的感情,达到爱国感情的共鸣。

三、改变传统对结论的过分注重,并重知识与能力的体验过程

传统的学习目标片面注重知识的获得结果,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社会学科的学习,必须要重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结论的双重满足。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方水土一方人”为例,在向学生传递我国南北东西各个地区的情况时,可以从整体角度统一教学,通过小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详细探讨,使得学生既获得了足够的知识理论,多种社会能力也得到培养。

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东西南北各个地区的不同优美风光,注意力被大大吸引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学生按不同分组选择不同的旅游区域设计个性化的旅游路线和旅游方案。制定好旅游方案后,由教师提供课堂进行演示,学生演示的手段不受限制,游记、日志、信件、影像图片、新闻报纸,各种形式均可。展示完成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与人文特征的巨大差距。

同时也可以采用洽谈会形式,以西线旅游为例,可以设定学生在西部旅游线路中遇到西部开发项目,学生通过模拟形式探讨如何进行人才招聘与贸易的投资,积极思考提出众多的“金点子”。

四、多加利用课外资源

校本学习资源的使用固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效果,校外的社会学习资源若被善加利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学科的学习成绩。对比校本学习资源的单调枯燥,课外资源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吸引力,如学校所处城市的烈士陵园、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参观游览,在取得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学习素材的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身的研究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解决了教师制定的课题。

信息课外资源与社会课外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形式与数量,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得社会学科题材的信息资源比以前更加容易获得。以《百家讲坛》为例,学生日常在家中就可以观看,在学校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同时,学校建立电子图书室,学生可以自行查阅社会学科资料。

现代学科趋向综合发展方向,社会学科也可以借助他科的资源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浑天仪、土电话等模型,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五、结语

初中阶段的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史、地、政三个学科领域,学生若要提高学习成绩,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既要从自身出发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依靠教师的适当引导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教学,学科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克安.初一社会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J].考试周刊,2008(34)

[2]童建伟.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J].成才之路,2011(09)

[3]董自珍.对《历史与社会》学习方式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

上一篇:同济大学研究生院下一篇:五年级班级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