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荐8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地位中愈加凸显。尤其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底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无疑给高职院校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大背景下,走好自己的建设道路,也成为众多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探讨的新话题。
关键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内涵
目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地要求。同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改革和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理念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为了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树立改革示范,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十一五”期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兼顾地区、产业、办学类型等因素,选择100所左右定位准确、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产学结合紧密、改革突出、辐射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五年,使院校在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实施“211工程”之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的另一个“211工程”。
二、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引领科技创新的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具体生产难题的知识型、复合型一线创新人才。在当前,通过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发挥人力与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一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服务作用。围绕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等。二是面向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顶岗实训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及规范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指导作用等。
同时,为了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仅要加快发展农业院校的高职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面向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发挥辐射作用。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对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进与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开展干部管理、专业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
因此,建设一批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发挥其在农业教育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想创新高职院校的体制,就要不断推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组
织建设,建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办学理念和行为准则。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教师(员工)管理机制等行为形态上,还体现于其不断影响学校群体的意识并不断进行物化。
1.建设创新型组织机构。采取现代的、柔性的、“以人为本”的组织结构,摒弃传统的、机械的行政化组织机构,以科学的精神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组织设置的前提,行政化服务于专业教育化,增设校企产学合作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部门间的联系和结合。
2.创建服务型管理制度。紧紧围绕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摆脱以往中职院校管理制度的束缚,突破一般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科学的符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管理效益。
3.实施项目监控和决策机制。以重点专业(群)为“项目实体”,在充分听取专业指导与咨询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加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教学组织与行业企业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多渠道的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并且在加强项目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监控和决策体系。
4.建立灵活的日常运行机制。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和健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专业发展机制,进而探索适应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
(二)文化引领,形成核心发展力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要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塑造具有引导、规范、激励、熏陶和识别功能的高职院校精神和意念环境。
1.凝炼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于学校性质、定位和职能的理性认识,不仅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也表现了学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不仅要发挥传统的办学优势和传统,还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凝炼“跟得上社会步伐”的办学理念,有充分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服务的精神。这就需要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进一步调整和确定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根据自身的文化秉性不断进行整合,在引领学校建设发展的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
2.传承个性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是教会学生技能的训练场所,还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渗透,培养具有稳定价值观念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家园。进行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需要营造富有个性特点的精神灵魂,以其内在气质、价值取向和品格特征等来反映学校的“示范性”,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特色,赋予学校活力和个性。在校园风貌、办学思想、培养模式等方面具备持续的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竞争力,才可以使学校真正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也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发展的模范。
3.提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历届学校人品格、智慧、信念和业绩的结晶,由多重因素融汇、积淀而成,是体现了学校本质和特色的文化。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而且也汇集了学风、教风、作风等表现,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放开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探索并提升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形成以“质量、特色、品牌”为共性内核特征的学校精神,励精图治、自我超越。
(三)示范建设,注重全方位开放
所谓示范,即“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即是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它能给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那么,农业职业院校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做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因此,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注意全方位开放,接纳、包容以成“典型之范”。
1.开放培养过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学校要注意与行业企业形成互动融合、亲密合作、和
谐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环节,提高其技术应用水平与职业能力,提高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在合作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定时、定点到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同时,还应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倾听企业对员工技能与素质的要求。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工学结合,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中心向理论和实践性应用融合转变,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开放师资队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强校”战略,高职院校应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组织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技项目、参加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素质;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批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解决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结构问题。
3.开放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建设的任务之一,承担示范性建设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校企共建来体现教学改革成果、反映行业主流技术、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形成形式多样的立体化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学院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进行诸如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场地、文化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的建设。
此外,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使高职院校的资源设备有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有开放的办学理念,想方设法地将校外的资源设备充分加以利用。依托行业(协会)、企业,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使每个重点建设专业拥有若干个
稳定的、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逐步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网络,覆盖专业群相关专业,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设真实(仿真)的工程环境。
4.开放服务社会能力。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除了体现在及时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之外,还包括开展各类培训;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为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第一要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全局的、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随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定会逐步实现,并且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职业院校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更进一步服务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Z].
[2]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6-11-13[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3] 蒋茂东.关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
一、后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科研现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特别是实施国家示范性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计划后, 很多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根据已经验收通过的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地域、不同产业背景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科研状况的调查分析, 发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但仍存在科研定位不准、研究水平偏低、长效机制缺乏等现象, 需要以问题研究来指引, 才能进一步深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为区域经济服务贡献度。
1. 科研的定位不准, 科研方向同质化严重, 没有鲜明的科研成果
尽管各学校领导已经意识到科研在学校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各学校受科研带头人、科研基本条件等要素的限制, 没有形成特色研究与应用方向;很多人认为高职是教学型学校, 高职院校教师只要专注上好课, 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是教学, 而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事情, 致使教师的科研观念比较薄弱, 重教学、轻科研。就是已经验收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有区域影响力的科研队科技成果极少, 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无特色。
2. 研究水平总体偏低, 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不高
高职院校中科研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投入明显薄弱, 同时, 教师们由于缺乏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研究能力不高, 造成了很多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 研究成果无法真正指导实践, 影响高水平科研队伍的形成和国家级项目的申报。高职院校推进成果转化措施不够、科技开发力度不高, 致使引领科技创新的成果较少, 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有限。
3. 科研系统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项目研究持续度不够,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高职院校缺乏对科研队伍的整合、培育和激励机制, 无法推进多专业融合的团队建设和科研合作的意识培养, 造成科研队伍的力量分散;缺乏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的意识, 与企业界合作深度不够;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陈旧、科研水平不高, 许多教师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科研目标和方向, 从而造成高职院校人人搞科研, 人人没方向, 应用技术开发和职业教育研究的成果转化率低。
二、后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科研的实质与要求
高职院校虽属教学型学校, 在办学实力评价的各种指标中学术水平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科研实力既反映了学校两支师资队伍 (技术应用专家和教育专家) 的水平, 也透视出教育教学质量、开放办学实力和学校发展潜力。高职院校的科研不同于本科学校, 它的研究更侧重于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研究和职业教育中的实证难题研究。高职院校应该以科研拓展办学特色,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深入产学研结合, 通过科研使学校与企业结合, 形成休戚相关、利益共享的伙伴;使教与学有机结合, 形成科学育人、特色育人的机制, 最终将专业前沿知识直接、迅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高职教育研究、本职工作创新研究等各项工作, 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
1. 研究与专业结合, 培养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攻关专家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区域与产业的背景, 担当着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智力保障的重任, 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应用技术方向上, 通过应用性技术研究, 丰富教师专业实践经历,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促进科研与专业结合。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究由于呈现出科研队伍的多层性、任务的多重性、科研方向的多样性、科研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 可以通过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等方式, 为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 使教师增强研究性思维,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科技动态, 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科研活动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 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 研究与职业教育结合, 培养出职业教育大师
我国的高职教育历史短,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还很不成熟, 将高职教育研究重点放在教学学术的探索上, 促进科研与教学结合, 包含高职宏观教育的研究 (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等) , 以及微观教育的研究 (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等) , 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理念上的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就是教学活动, 它是高职院校实现其培养人才目标的基本手段, 紧紧围绕教学活动出题目、定措施, 推进对高职教育规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只局限于知识性教育, 而是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客观上需要教师主动地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展开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 深入探索育人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研究成果, 将专业教学与职业教育、能力培养融合, 使教师们成为教育专家。因此, 教育科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培养出理论有深度、实践有经验的职业教育大师。
3. 研究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结合,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将自身的发展与之相融合, 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 满足地方特有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应用、策略咨询等各项难题。高职院校除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发挥作用外, 还可以在决策、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软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人才、智力和多学科等方面的优势, 为地方经济建设、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等提供软科学咨询服务。在文化建设上, 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中挖掘、培育特色科研方向, 充分把握地方历史文化和地方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可能创造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研究主题, 形成具有文化鲜明和地域特色的成果。
三、后示范性院校建设时期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对策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高、深入育人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后示范建设将面临各类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 统一思想认识, 引导科研队伍建设, 初步形成“三结合”
将科研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相融合, 使科研队伍与教学团队相得益彰, 形成科研工作的主基调, 即科研与专业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科研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 呈现出以单带双, 以少带多的效果, 培养出高水平技术服务群体。重点以特色专业为基础, 推进成果应用与转化, 创新科研工作模式, 培育教师们对研究问题的“预见能力、策划能力和探索能力”, 提升教师们的研究能力。其中, 探索能力是创新开展的重要标志, 包括:搜集并获取资料能力, 分析并综合信息能力, 独立思考、协调组织能力。有方向、有任务、有要求地通过科研服务提高科研水平, 形成科研带头人、技术骨干为核心的科技队伍。
2. 立足基点拓宽合作领域, 逐步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以共享、共赢、共发展为基点, 与区域内企业合作, 形成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队伍合作、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的“三合作”模式, 整合资源, 借力发展, 共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技术研发平台, 使其成为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基地;通过共同建设、强化管理, 逐步实施平台的多功能开发。营造基于竞争的合作, 合作可以产生“共生效应”, 并非“非赢即输”、“非合作即竞争”。现代社会中竞争是绝对的, 合作是相对的。合作并不是完全否认个体自我, 而是“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合作。提高为企业技术服务的物质实力, 建立服务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平台、共性技术研究所和测试中心等, 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又能成为教学资源库。
3. 服务区域产业升级, 扶持优势科研方向, 提高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少和整体科研实力弱的情况下, 只有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升级的需求, 从优势科研方向的选择和对重点项目的培育出发, 发挥现有专业和科研队伍的优势, 经过对现新的有发展前景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热点进行培育和孵化, 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科研方向, 最终使其成为具有行业性应用的成果。只有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才能带动科研活动的良性循环, 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
4. 创新科研机制, 营造科研环境, 增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以科学管理思想和创新管理模式, 通过评价、奖惩等手段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高职院校通过政策机制引导教职工们有目的地规划专业建设和技术服务资源建设工作, 搭建好基础研究条件, 推动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以科技成果转化并应用于企业获得企业资金、或者是职业教育成果应用于教学并被职能部门采纳等为实效考核评价依据的指标, 激发教师们自主科研和合作科研的能动性, 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服务水平, 增强学校对区域经济贡献度。
参考文献
[1]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
[2]田锋社.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及科研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2) .
[3]曹焕亚, 熊文波.示范性高职院校科技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在我国受到极大的关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等院校从2002年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里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培养了一批物流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质”和“量”上,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经济增长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院校定位、专业设置、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构建示范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与不同岗位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
高等院校物流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教学研究机构需要专门的物流人才,而且应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的数理基础;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企业需要既熟悉市场营销,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生产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掌握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懂得一定的生产技术与物流管理知识,理工科的基础知识也许比较扎实。因此,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学学科体系是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构成的,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涵、目标和特点。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的设置渐趋完善,但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只有部分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与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与海洋、交通运输相关的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科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则侧重物流管理、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改革目前的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物流业发展与学校定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从资源优势与培养特色来看,高职院校目前主要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本文拟就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一些探讨。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来越大,物流业正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专业化、精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专业名称应采取“宽窄并存”的做法,专业内涵应体现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特点,同一名称的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且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
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校在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上有所区别,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
对于示范性专业的内涵与功能,林年冬认为:示范性专业在整体办学实力、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实验与实习条件等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基础与较强的实力。在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起到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在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处于领先的地位。示范性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专业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的特色化等五个方面。
对于可操作性而言,将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作为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切合实际的。应在调研分析物流专业领域的行业与产业背景以及物流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与需求岗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人才的培养特色,重点突出物流专业的示范性与特色,确定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此外,应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适时设置或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广东省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港口、保税区、空港、铁路等物流节点对区域物流的集散和辐射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广东的区域产业布局与专业领域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办学资源许可和时机成熟时,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保税物流、空港物流、铁路物流等。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国际快递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环节。UPS已成为2008奥运会物流及国际快递的赞助商,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也正式落户广州,各大快递企业急缺国际快递方向的专业人才。根据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可考虑设置国际快递专业方向。物流专业为这些领域提供合适的人才,在加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专业教育的价值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建设物流示范性专业,要坚持“首在创新,重在建设,贵在示范,优在特色”的指导理念,明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从分析物流专业人才的行业分布与需求岗位类型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设置具有示范性和特色的专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建立由高校学者、企业专家、本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剖析、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实验实训指导、毕业生就业机制、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例会,讨论在专业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促进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专业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向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专业的行业和产业背景、需求岗位类型、资源优势、办学特色等因素,走示范性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并依据专业培养方向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依据上述专业培养方向、相应岗位技能要求、培养目标确定详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后续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专业教学职能,提高培养质量与效益,都离不开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整个示范性专业建设关键的环节,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要均衡合理,同时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此外,借助外部优秀的师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坚持贯彻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特色,按照模块化思路,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可把专业课程分类组合成6大模块(如表2所示)。同时,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弹性,兼顾理论与实务,使二者相得益彰,并可增设选修课程,协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适应性的需要。
教学方式和手段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应大胆实践国外职业教育界广泛采取的小组学习法、行为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为顺利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计划。除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外,重点应放在物流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上。
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以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校外企业参观实习与地方企业、社会机构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集中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或产学合作基地,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
应按照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岗位从业要求组织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认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学历证书、职业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培养制度。
教学体系中的职业技能培养应依据各专业培养方向选择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并在教学体系中持续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职业资格认证做准备。
职业资格的专业培训与认证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礎准备得比较充分时,可以集中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确保认证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2]徐杰,鞠颂东.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思考[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3]林年冬.品牌专业的示范性功能刍议[J].高教探索,2005,(4).
[4]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03,(9).
[5]董大奎,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创新和特色[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6]潘启富.关于构建《广西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建设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7]李肖夫.关于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6,(2).
[8]蒋茂东.关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8).
作者简介:
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初论
作者:魏寒柏 张海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3期
[摘要]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担负起文化建设的责任,成为文化建设的模范。引领社会文化取向和凝练高职院校精神,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遵循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主流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区域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并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路径进行。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责任 原则 路径
[作者简介]魏寒柏(1963-),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管理;张海峰(1956-),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管理。(江西九江332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重点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7ZD07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024-022006年11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深化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视频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对参与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它们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我们认为,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这实际上是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有“文化自觉”①,担负起文化建设的责任,成为文化建设的模范。在“示范性”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承担两项责任,遵循三个原则,选择四条路径。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责任
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和运行方式,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相应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高职院校首先是一个文化组织,其组织主体、组织形式、组织规范、组织活动必须形成自身的文化气质,体现高职院校精神。然而,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是社会需求和教育政策驱动的结果,并且只有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内生性过程并不充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和高职院校精神尚未真正形成。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取向和凝练高职院校精神这两大责任。
1.引领社会文化取向。自古以来,大学文化作为社会的精英文化一直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担负着引领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责任。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曾经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不仅在当时给人们以思想启蒙,而且影响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形成了社会文化的新思潮。存在仅八年的西南联大,在战时条件极端艰困之日,始终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自强不息,刚毅坚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通过文化建设,使自身的文化和精神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成为区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社会文化重要的辐射源、创新源和引领者,并在引领社会文化取向的过程中,带动其他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就是通过文化教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把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文化创新作为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不断创造更加优秀的文明成果,形成具有文化特质可资示范的校长风格、办学理念、学者风范、管理制度、专业特色和文化景观,并通过这种文化特质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社会化、文明化和职业化,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对社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凝练和创新,以便通过先进的民族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形成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这不仅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经过高职院校文化熏陶的学生在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同时,把内化于心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促进社会文化的濡化,而且有利于改变高职院校文化缺失的现状,消除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偏见,从而促使社会文化向着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发展。
2.凝练高职院校精神。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凝练高职院校精神极为迫切,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精神具体体现在学校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如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制度设计、行为模式和质量保障等。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和设施完善可以依靠政府等外力来推动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特色,则需要通过凝练高职院校精神逐渐形成。高职院校精神对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具有无形的推动作用,而且这种无形的精神元素比有形的东西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力。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精神是文化精神、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的和谐统一。其中文化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气质和价值追求,是被全校师生广泛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职业精神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技术精神是在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凝练和提升的文化精髓和价值取向,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区别。从特殊意义上讲,不同时期、不同经历、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在文化精神、职业精神与技术精神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挖掘、凝练和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形成独特的精神世界。这
不仅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方向的需要,也是形成师生员工心驰神往的意志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根本途径。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人才的成长进行润物无声的陶冶,达成教育目的。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跳出学校围墙办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结合生产实际搞教学,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总原则,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书院,还是中世纪崛起的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大学,它们既是根源于文化土壤,也是当时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同样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肩负着继承、传播文化的重要责任。如果示范性高职院校忽视先进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就会成为没有文化灵魂的躯壳,迷失自己的文化使命,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和办学取向的“功利化”。鉴于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是不同的组织类型,各自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和文化使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将文化创新作为一项重要责任,通过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实践、德技兼修、学以致用的文化氛围,形成有别于普通大学的文化气质。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增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实现“文化示范”的内在需要。
2.主流性与多样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确保高职院校生命活力的原则,是高职院校培养当代新人的时代呼唤。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作为“社会人”,必须具有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作为“职业人”,应该具有相应职业的文化气质。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首先应注重用人类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来熏陶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同时,按照“职业人”的成长要求,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成为多样文化的有机整合。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主流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示范性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受到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3.区域性、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实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层面上讲,“区域、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定位。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社会职能。只有立足于地方与行业,为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服务,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才有可靠的依据和保障。从学校层面上讲,“校本性”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的特色,因为每一所学校都处在不同的区域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不同的办学传统和运行模式。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区域、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在吸收区域文化、行业文化精髓的同时,充分挖掘、凝练、丰富和光大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只有坚持区域、行业性与校本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千校一面”的现象和“水土不服”的问题。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如上所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担负着引领社会文化取向的责任,但这种“引领”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的。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但至今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从教育学意义上进行理解,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以课余文化活动,也即我们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因此,在这里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存在和运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部分。据此,我们可以将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1.物质文化路径。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表层物化的维度,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各种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等。这些不仅是学校长期建设的物质成果,同时也是师生智慧的收获与物化。因此,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应赋予物质形态以文化韵味,体现特有的文化气息,使高职院校形成特色浓郁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加强诸如学校历史陈列馆、学校科研成果展览厅、中外能工巧匠雕塑等人文设施建设和学校年鉴的编纂工作,使校园呈现出“历史与现代呼应,文化与技术交融”的生动局面。这不仅是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制度文化路径。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系列权力、义务和责任的综合,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规范与规则。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其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与普通大学也是有区别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大都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大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这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与政府行政组织结构有着明显的同构性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扮演的实际上是政府附属机构的角色,这种设置当然有其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但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今天,这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不适应。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冲破传统制度文化的束缚,从学校章程、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制度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制度文化创新。
3.精神文化路径。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体系,是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和根本标志,它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短板”。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继承传统大学追求真理、崇尚自由、尊重科学、厚重人文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基于市场经济的条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与使命、高职院校的定位与职能等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探讨,凝练出实践精神、创业精神、自立精神、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等为基本元素的高职院校精神,并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歌、校训以及各种文化载体播撒到全校师生的心里,融化到师生的血液中。
4.行为文化路径。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践行文化的维度。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反映的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际关系,也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行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当下的显现。高职院校作为一种与普通高校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当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因此,在示范性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应注意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如规定文明用语、禁用语等)、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如各种兴趣小组、模拟公司和协会等)、举行各种讲座等措施,使生活在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人群,按照社会的理想和高职院校的价值标准社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形成并洋溢独特的文化气息。
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高职院校创建品牌、提升品位的有力抓手,是实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根本途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做出全局性和深刻性的设计,从建设机构的创立运行、文化内涵的多元整合、个性特色的提炼培育和载体形式的开发创新诸方面进行整体谋划。本文只是理论层面的初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深入研究。
[注释]
①“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概念。胡显章教授解释说,简言之,“文化自觉”体现在处理政治、经济、文化三要素的关系时,要重视文化的作用,在对全球文化和自身文化清醒认识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参考文献]
在全国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职教参考》推出一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题,希望能对我院在师资引进、培训等方面有所借鉴,对教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有所启示。
半个多世纪以前,初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长远发展来说,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并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主要条件不仅仅是有硬件的投入,高素质教师培养出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一个关键因素。日前,《财经文摘》的记者就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况如何,面临哪些困难等问题采访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下面是姜大源研究员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回答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财经文摘》:中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遭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您怎么看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姜大源:我认为,高职教师的水平应该高于清华和北大的教师水平。这就对高职和中职院校的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个职业院校的老师的能力应该包括四个部分: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在职业中的实践、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和方法论、职业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只有四者结合,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老师。
我们是四者缺其三,只具备一个:专业理论。比如说学数控机床的,都学过理论,但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刚刚开始得到学校的重视。
而另外两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悲哀。德国人说,你要教数控机床吗?不是你到大学去学数控机床,你就能教数控机床,你要去学今后能当数控机床老师的专业。全世界只有德国、瑞士、奥地利有这个概念。
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所以我跟教育部建议,要把老师送到北欧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基于工作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图书馆 孙艳美)
“四新”:示范性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的着眼点
陈忠良
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性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在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应牢牢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着眼于树立新的建设理念,瞄准新的建设目标,构建新的建设机制,探索新的建设范式。
一、树立“全方位、开放式建设”的新理念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式建设”的新理念,打破传统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面向企业全方位开放,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双方互动,教学岗位与专业实践岗位双岗交替”的师资队伍建设新范式。
(一)开放式建设 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教师队伍自身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高技能只能来自企业等专业一线岗位的实践锻炼,这就要求学校在师资队伍自身建设上要扩大开放性,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从企业引进”、“从校外聘请”等多种开放式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教师培训上,可采取校本培训、国内培训、国际培训、学术交流、技
能竞赛、企业轮岗、企业挂职等多种方式进行,使教师队伍能很好地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开放式使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工程师——企业所聘”的旧观念,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量聘请兼职教师上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两用”的教师队伍。不但要重视安排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还要重视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
(三)开放式利用 设施设备资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硬件之一。高职院校在培养培训师资过程中,应拓宽视野,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要特别重视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合作中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补充自身师资培训设施设备之不足。与企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既能节约学校资金,又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二、确立“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新目标
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突出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与之相适应、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一)从教师的个人素质看,要确立“教师+技师”的“双师素质”目标 高职专业课教师不权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具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应具有工程师或技师的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是一种复合形态的教师,即具备“教师+技师”的“双师素质”。
(二)从教师队伍结构看,要确立“专职+兼职”的“双师结构”目标 学院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应坚持师资队伍的专兼结合。从教师队伍整体而言,一方面,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校内专任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按照开放性职业性要求开展人事及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兼职教师比例,从社会行业、企业聘请大量专家、技师、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和主要由高水平兼职教师的机制。要考虑师资队伍整体的“双师”结构,使得不同教师间得以互补。在学历、学位、职称、学科、学缘方面形成合理的校内师资结构,让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校外兼职教师结构更加合理,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 1∶1 左右。
(三)从教师队伍培养结果看,要实现“学校+企业”的“双方共赢”目标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坚持“与企业联姻,与企业融合”,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互派,学校教学岗位与企业专业实践岗位互轮,学校教师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互换,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在发展和利益上的共赢。
三、建立“校企共建、动态管理”的新机制
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共建”为突破口,主动在对口企业中“寻亲”,与对口企业“联姻”。
(一)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培训方案 学校要与企业共商“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与建设规划。学校在制定教师培养方案时,要在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人事处和校企办充分征询校企双方的意见,让方案充分体现“教师下企业,专家上讲台”的观念。
(二)校企共同建设教师培训基地 基地既是学生实习实训、技能考证的场地,也是教师自身培训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场所。在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上,学校和企业要在校企共建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资金、场地、人才方面充分合作与共建。着力推进“企业生产性基地进学校,学校教学基地进企业”的“双进”工程,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教师培养基地化”。让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在生产性基地进行;让教师教学水平、高职教育理论培训主要在教学基地进行。充分发挥校内外基地在专业课教师自身“双师素质”提升中的功能。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练就“双师素质”;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基地打造“双师结构”团队。
(三)校企共同进行教师考核管理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坚持推行全员聘任制,对全体教师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学校与企业联手组成考核班子对教师进行全程考核管理。考核标准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考核项目来自生产一线,考核内容对接教师企业专业实践能力,考核者主要由企业专家担任,考核结果与教师聘任、晋升、薪酬直接挂钩,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
(四)校企共同监控教师队伍建设过程
学校和企业选派人员组成校企共建督导办,由校企共建督导办在校企共建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监控。
四、构建“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新模式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可按照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建设范式运作。即:在师资培养机制上,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在师资培养方式上,教学岗位锻炼与企业(或生产性基地)岗位挂职双岗交替;在师资培养面向上,面向学校教学和企业技术开发岗位双向培养。
摘自: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
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范怡瑜
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则
(1)校企合作原则:学院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承担学院主要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担任或实践指导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院的专业教师则进入合作企业或行业一线实践锻炼,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员工培训等服务。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两种人力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2)整体优化原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构建的过程,教师的数量、质量、梯队结构、专兼比例等都是这个系统的构成因子,因此比例是否优化将决定队伍建设能否产生最大效应。我们根据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示范建设项目要求,通过师资队伍的整体规划,着力建设一支观念新、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3)引进、培养与聘用结合原则:如何实现师资队伍又好又快发展,其建设途径就是依据示范建设的需要和重点专业的发展要求,“加速培养、适度引进、积极聘请”。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双师”素质专职教师团队;通过聘用,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4)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原则:人事制度改革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尤其是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如何发挥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导向性作用,是示范建设中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能否实现预期目的的关键。
(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1.制定师资规划,发展师资制度化
师资队伍建设要从示范建设总体目标和学院发展战略的角度制定长远科学的发展规划,使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有序化,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树立示范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2007 年-2009 年,学院依托“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将“双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近三年学院师资发展总体规划,并由学院协助示范建设专业制订专业及专业群师资发展规划与实施步骤。在规划要求中,我们突出国家、省、市、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重点抓两支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2.“引”、“ 培”结合,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1)以能力为本位,引进战略性人才 学院的急速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大。学院除了广开师资引进渠道,面向社会招聘高水平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外,坚持能力为本位,重点引进有一定企事业工作经验,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而对于一些难以引进的紧缺专业人才,则适当放宽在一线工作年限或学历要求,在技术能力、学历与教学能力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人才的引进使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层次得以提升,也以点带面,带动相关专业群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2)参加企业挂职锻炼我们建立了派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利用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鼓励教师带着科研、教研课题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直接承担或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职业资格证、行业特许资格证或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建成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3)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双师培养实战化学院主要依托“三个合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教学与应用技术开发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尤其是利用其中的“教研合一”基地成立了 17 个省、市、院级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合一的双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创办实体公司,以及参与实训基地实训项目的组织、实训设备的设计制作等实战训练。(4)参与专业建设,成为示范建设的承担者
根据课程建设思路和示范建设方案,学院出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每位老师都要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每位专任教师都必须针对 1门主讲课程提交一份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将课程建设成果列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内容;将职业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作为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将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作为新进校青年教师基本功考核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一流的师资队伍建
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合作企业的岗位需要,学院和企业共同组成人才引进考核小组确定引进对象并进行考核。引进人员享受学院在编教师待遇,他们既在企业上班,又保证定设来保障课程建设顺利进行。期来学院开专题讲座和指导青年教师实践3.“聘”、“联”结合,组建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1)学院从温州相关行业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聘请本行业能工巧匠担任实训、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根据专业技术更新需要及时调整兼职教师结构,使兼职教师队伍的人员更新率每年保持在 20%左右。(2)采用校企联合办学、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以联代聘。学院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在学院派教师到企业做“兼职员工”的同时,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也到学院担任客座教师。机械系与温州建达公司共建精密模具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达公司将整个研发中心都搬到校园内,使企业的员工既是公司的职工,又成了学生的师傅,并为学院建设温州市模具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4.“共引共享”,创新人才资源联动机制
学院通过人事制度创新,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其具体措施是:借助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源,建立校企“共引共享”机制,采取“企业高薪聘请+学校提供事业编制”的方式引进行业企业
等工作。
5.出台激励措施,盘活校内人力资源(1)管理制度完善化:一方面,学院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实行科学设岗,对于富余人员,通过校内人事改革进行下岗分流;以岗定薪,出台《校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建立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制度,适度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实行院系(部)两级分配;完善二级管理,发挥系部办学积极性。另一方面,学院制定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规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别的业务培训、教学技能比武,加快自身能力建设。(2)管理政策明确化:在人事聘任上学院要求专业教师人人有建设项目,并将之写入人事聘任要求中;将下企业锻炼半年作为专业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由党院办、人事处、督导处等部门对下企业教师开展一月 1 次的跟踪考核;出台关于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的相关政策文件,取消三级论文奖励,鼓励教师将精力投入教改或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上。(3)管理方式人性化:学院为教师及时提供各种外出学习培训、参加技能比武的信息和机会。6.建立国际师资交流机制,实现培训国际化 学院一方面利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训我院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加国外先进高职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学习。
二、示范院校建设视野下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人才引进与师资培训、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间关系;.队伍建设与人才使用间关系;能力提升和学历提升的关系。
(二)发挥系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系部是教学工作第一线,是师资使用的主阵地,与院级人事部门相比,握有更多本行业人才的信息资源,对优秀师资的缺乏对教学、科研等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感受最深、最具体。因此,教学系部理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后,更应该有大局观念,结合自己专业,利用熟悉本行业、相关企业专业人才的优势,主动推荐人才,协助人事部门做好人才筛选与引进工作。学院则要激起教学系部进人积极性,发挥系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和主导作用。
摘自: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师资队伍
共享机制的思考
朱剑萍
高职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成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本专业的技术行家。对于精品课程师资队伍而言更是如此。
高职精品课程的“高品质”要求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要素,也是精品课程实现的首要条件。高职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还要具备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师和实验教师;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而且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师资队伍中不仅要有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还要有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教师梯队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臵要更加科学。
高职精品课程“技能型”的特点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是承载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而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的第一要素,是体现课程特色与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但是,当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教师大部分来自各大中专院校,有人称之为“近亲繁殖”。在这部分来自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教师中,又有60%左右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的。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基本上能满足要求,但实践技能普遍达不到要求,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课教师不能指导实验实训,或实训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不能讲授理论课的现象。
精品课程“共享”的特点要求师资队伍来源多样化。精品课程具有示范、演示、指导、纠错等多项职能。由于实行网上共享,精品课程所面对的人员不仅有高职学生,还有可能面对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因此,要求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也就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能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教学要求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能承担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还要熟悉企业运作,熟悉生产运作,能够进行基本的职业技术指导;不仅应具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提供许多尖端技能的培训,还应适合从事技能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仅要熟知国内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也应了解国际技术发展状况。
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师资队伍数量稳定、结构合理。任何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数量上稳定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尤其如此。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一个人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因为一个人很难使某门课程具备精品课程的底蕴和水平。社会
各界对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重要性形成了一定共识:一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实现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是高职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二是“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力量,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三是“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主力军;四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在这一背景下,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注重培养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如实施“双导师制”,让教师在实验室或企业的生产一线岗位进行技能实训,使他们熟悉相关操作规程,了解掌握本专业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积极引进从企业引进或聘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直接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缩小学校教育与生产一线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政策鼓励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参加教学课题研究,接触各种教学环节,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参加会议,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安排社会学术性兼职等,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修深造选派教师参加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以获得相应的证书。
然而,相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对师资队伍提出的较高要求,这些做法还远远不够。笔者拟从共享机制入手,谈谈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想法。高职院校应成立“资源库”管理机构,健全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共享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搭建学校、企业行业与社会团体合作的平台,实现精品课程与师资队伍“双共享”。鉴于已建立的“资源库”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由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县、市级精品课程师资“资源库”信息管理机构。本着协商、合作的精神,整合各地人才信息资源,加大信息化合作的力度,不断拓展信息资源总量,努力构建多元化、综合性、专业型的区域师资人才信息资源库,在共建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区域高职院校对教育人才信息的多元化需要。
完善师资信息管理制度。应由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师资队伍“资源库”日常管理制度与工作职责;制定“资源库”中、长期发展规划与近期工作目标;制定师资准入条件与退出条件,以限制师资的自由出入;对申请入库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核,并制定入库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明确教师工作职责,监督入库师资的职责履行情况;制定资源库师资奖惩机制,制定激励与考核机制激励是促进工作的一种手段,考核是对工作开展状况进行评价的一
种方式,两者对工作有效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共建机制一要创造条件,提升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由“师资库”管理中心牵头,相关行业企业及学校参加,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在校教师到企业培训提供条件。同时制定相关倾斜政策,设立专项教师培训基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研究、下企业锻炼等,使教师尽快丰富实践经验。二要完善兼职教师引进与聘任制度。可实行由管理中心、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负责的兼职教师“三元”管理模式;可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要求各级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推荐选拔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及社会上热心职教事业,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联合组成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实现资源共享;可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规范学校兼职教师的聘用工作;“资源库”管理机构每年应向区域内企业提供各学校兼职教师需求信息,要求有条件和能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报名并参加试讲,根据综合情况决定是否聘用,兼职教师应与管理机构签订聘用合同,与职业院校签订教学合同。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 2009.4
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高职师资建设的多视角思考
汪敏生 邓晓荣 王益宇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模式,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新途径。
一、“双师型” 素养内涵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持有“双证”,“双师型”素养涵盖了复杂系统的内涵,包括:(1)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2)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3)围绕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理念;(4)宽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素养。
二、“双师型”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职业资格认证极不健全,为拿证而考证甚至以钱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大地降低了双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严肃性,违背了国家提倡双师队伍建设的初衷。另外,目前国家、省、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主体仍然是学校,社会、企业参与程度较低,缺乏积极性,基本上沿用的是普通教师的学科化培养培训模式,这是不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的。从物质条件看,由于经费投入的局限性,加上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刚性不足,造成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硬件建设的匮乏与落伍。(2)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形成实际上是同一专业在不同行业背景下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技能、专业道德品质的积累
与有机结合。更有学者认为,职业教师是综合性的职业,他们应同时具备多种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这就导致培养成本很高。从时间上看,职业学校专业变动较快,专业课教师呈“缺口”状态,教师理论教学安排紧张,难有大段时间进修提高。(3)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的高素质人才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更缺乏教学实践,因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难以达到要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师资队伍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指:在互动交流平台上,由理论课教师和相应的实践课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工作任务的组合。而这些组合所构成的教师队伍为互补型双师组合师资队伍。互补型双师组合的主体结构是: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从人员结构上看,由两支队伍构成:一是理论课教师;二是实践课教师。他们在交互平台上相互配对,形成针对不同岗位的组合。交互平台由诸多因素控制,首要因素是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另外还受外部环境如市场需求、技术更新影响。执行控制指有一套管理机制以保证互动交流平台的运行。
动态互补型双师组合的特点为:(1)“双师”指的是组合,而非个体。此模式不是原先将双师素质集中于同一个教师个体的思维定式,而取代以组合方式,提高了可行性。两支队伍各有所长,理论教师
有多年丰富教学经历和经验,实践教师为有教学经历的能工巧匠,他们互为补充互为整合。(2)组合的动态性。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可以灵活开放地进行多重组合,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这种组合是动态的。(3)互动交流平台。互动交流机制的建立也是本模型的重要特点,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共同探讨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方式可以是研讨会、现场交流会、教研活动等,并形成制度。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平台把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真正整合在一起。(4)管理机制保障。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保证教师在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机制,理论教师对职业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实践教师也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有所了解,并体现在教学之中。在这样的组合机制下,对教师的考核是对组合团体教学成效的考核,而非对个人工作的考核,促使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组合成一个有机的团体。(5)对方教学认识机制。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进行的是有机组合,因此他们必须对对方的教学有认识和了解,因此可采取理论教师下企业,实践教师担任助教等方式及一系列方法、措施作为保障。
四、互补型双师组合队伍的优势 1.培养成本低,具有可行性。培养“双师型”教师个体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模型克服了以往双师队伍建设培养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的弊病,能够低成本的快速组建出相应的教师组合,具有可行性。
2.互补型双师组合更能体现双师素养的内涵。双师素养不仅简单地体现在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它包括学科理论、职业技能、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而由各类型教师互为整合构成的双师组合团队更能真正具有双师素养的内涵。
3.开放可塑,灵活多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转型很快,使得学校专业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双师型”的教师个体往往不能适应专业的变化。由于本模型具有可组合的特点,可以适应目前市场变化快的特点,随着任务的改变而改变组合方式。
4.面向任务,工学结合。本模型是针对具体任务或者项目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充分发挥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在这种模型中,由于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组合使得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和实践相整合。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一种可取的模式,已在实践中显示了其生命力。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力图上升为高职师资建设的一个新模式,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突破性发展。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
罗水秀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提出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职业道德方面培养他们,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以保证高职院校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我国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急剧扩张,高职院校新引进了大批教师。青年教师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一支生力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现状 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路开阔,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高学历,经过正规系统的培养教育。但由于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且在高职院校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他们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匮乏,相当一部分教师未经过严格训练便被推上了讲台。此外,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还很欠缺,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措施
(一)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目前,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够深入,二是课堂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单一。针对这些问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搞好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积极推动短期培训制度。
2、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多渠道的培养方案。
3、展开定期教研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多渠道拓宽知识面。
(二)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科学研究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一个优秀的、有责任意识的青年教师不仅能够教书育人,而且还应当是出色的研究者。
1、青年教师要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承担科研工作。
(三)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岗前培训、专题研讨等机会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和教育。创建优良的成长环境,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1、营造一个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2、重视青年教师的生活需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生活环境。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各高职院校应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他们尽快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2009.7
师资队伍建设其它参考文献
一、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http://KI数据库 http://www.cnki.net 林文静,金本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滁州学院学报,2008(5)陈竹宏.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践与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2009(3)孙海泉曹素琴.从分享课程资源角度谈院校师资队伍”三化”建设.教育与职业,2009(14)唐惠龙.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探究.教育与职业,2009(5)壮国桢.教育力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职业技术教育,2009(1)李怀湘.高职课程改革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教论坛,2009(3)邓敏.德美两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9(7)王联晓.TAFE模式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陕西教育,2009(3)
四、馆藏书目
G424.21/7 Nes A.Glasgow.成功教师全攻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G639.712/1 Marian M.Mobr.研究型教师与学校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G451.6/12 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451/12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012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计划”骨干高职学校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厅函[2012]18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深圳市教育局、财政委员会:
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以下简称《立项通知》)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2012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建设期为3年。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有关地方教育行政、财政部门要会同建设学校举办方,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以下简称《实施通知》)和《立项通知》的要求,履行各自职责,兑现申报承诺,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支持投入,引导建设学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保证2020年以前建设学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
建设学校要制定明确、可行的项目建设阶段目标,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实施通知》和《立项通知》提出的建设责任落实到位,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建设目标得以实现。要严格遵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高[2007]12号)有关规定,专款专用,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建设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内涵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不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专职人员引进。
二、有关地方教育行政、财政部门接到本通知后,应根据2012年度中央财政确定支持的项目资金预算控制数,会同建设学校及其举办方调整建设方案和项目预算,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切实履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推荐书》对建设学校所承诺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责任。省级教育行政、财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对建设学校修订后的建设方案和项目预算进行论证(专家组应由教育、财政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组成)。通过论证后,建设学校按照调整后的建设方案和资金预算,填写《“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见《立项通知》,以下简称《任务书》)。
三、建设学校的新建设方案和《任务书》须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复后,方可正式启动建设工作。批复后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将在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栏予以公布。
建设学校请务必于2012年7月15日前,将新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各一式3份)及电子文稿一并报(发)送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邮编:100816,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转,电话/传真010-66096232,电子信箱:sfgz@moe.edu.cn)。
四、有关地方教育行政、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学校项目实施进度的检查,加强协调、沟通,及时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反馈给教育部和财政部。我们将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对项目实施情况逐年考核、适时调整,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学校,将取消其立项资格、终止支持。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实践教学在商贸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教育环节。目前大多数商贸类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并且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中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都有明确的规定。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 实践教学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不同, 这些专业相关行业季节性较强, 在旅游旺季需要大量的兼职人员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到实习单位, 而且可以带薪工作。但与商贸类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怕影响其经营秩序和经济收益, 还考虑到商业机密, 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 因此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听报告、简单参观的基础上。在实习期, 许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 只好在实习结束时, 找一家单位帮忙盖章, 写个实习证明交差了事, 以致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二、商贸类高职院校优化实践教学的对策
1. 高职院校要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商贸类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理论课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商贸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该突出应用能力, 以直接上岗为目标。学生的职业技能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管理技能, 以体现该类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级商科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特色。首先, 商贸类高职院校要制定并实行三年一贯制的短学期实践教学计划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其次, 要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再次, 要全面深化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增加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内容。
2. 创设“全真化”的职业活动。
(1) 定期举行“商贸实训周”。“商贸实训周”活动是商贸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同时为保证商贸各专业学生校内连贯性综合实训的创新安排。学生从进校第二学期开始, 可以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在以校内为主 (包括少量社会机构) 的相应岗位进行商贸活动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训练, 并在每个岗位安排岗位指导老师, 使学生在各自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岗位轮训获得岗位工作的体验。实训周中还可根据专业特点, 安排听校外专业人士讲座、组织学生考察、下企业调研等其他形式的专业实训, 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 创立模拟公司。模拟公司与真实公司一样设有市场部、营销部、采购部、财务部等部门, 同样进行注册、缴税、为雇员投保, 与其他公司进行生意、业务、资金往来, 其业务往来包括物品的采购、销售、议价、文秘、管理等。相关商贸专业学生可以轮流在模拟公司的各个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方式开展工作, 承担公司所有的业务往来。通过这些业务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立能力、写作能力及相互沟通能力, 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商务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立大学生创业园。高职院校可以由校团委、就业指导处牵头, 成立大学生创业园,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业实践空间。进入大学生创业园的各类学生公司, 必须有创业计划 (项目) 及一个创业团队, 团队中注意吸纳生活有一定困难, 但品学兼优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参与, 这样创业园不仅成为学生创业的乐园, 同时又是勤工俭学的场所。创业园内的各创业公司可以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学生通过创业实践,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品质, 使其得到创业的体验, 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部分生活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问题。其次, 商贸类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主动性与积极性, 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商贸类高职院校应该本着“互惠互利, 协议共建, 长期合作”的原则, 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应用型教师的培养等学院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 还可以针对商贸类专业的特点, 邀请企业家来学院讲课、现身说法, 这样紧密了专业与企业的联系, 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的有机结合。再次, 商贸类高职院校要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
商贸类高职院校要力争作为示范院校而取得国家的专项资金, 改变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同时根据国务院的文件规定, 各地要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接受实习生的企业国家应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商贸类高职院校可以以这个制度为契机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 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把校外实训基地变成毕业生就业基地。
商贸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提高商贸行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即要不断创新、探讨全新的、有效的、适合高职商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之路, 真正使商贸类高职院校成为示范性院校。
摘要:近年来, 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左右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商贸类高职院校要建成全国示范性的高职院校, 需要从自身特点出发。本文试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商贸类高职院校如何建成示范性高职院校。
关键词:商贸类高职院校,示范,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孙站稳赵彦乔:高职商贸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4) :53~54
[2]翁玉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商贸类综合实训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6, (2) :38~40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思考
0 引言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启动的建设计划,该项计划被誉为国家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教育部就已经分拨20亿元支持国家的100多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这些院校除了综合水平、领导能力、教学改革有限以外,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模式、社会服务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方面,首先需要加强校内教职工和领导思想观念的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不仅包括教学、课程、专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内部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为此,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出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激发出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这样,才能够保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上的成功。
1 教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对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作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与普通院校的建设有不同之处,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模式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都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教职工的力量决定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功与否。其中,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在上下形成一种共识,保证教职工能够与领导上下齐心,从而全面的调动起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帮助教职工树立起改革发展的理念,并将该种理念融入教学的过程之中,保证每位教职工都能够对人才培养定位、高职教育、产学研究、示范性建设等工作都有着明确的认识,也要通过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职工的素质,在内部倡导一种危机感;倡导一种与学校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倡导一种认真负责、提高执行力和创新力的精神,引导教职工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此外,还要通过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提升教职工的创新能力,全面发挥出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 高职院校中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任务重、时间紧的特征,这就导致我们容易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作用,过于重视业务工作,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量化,很多基层管理人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软任务来执行,在有时间时,可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在时间不足时,就将其忽略。此外,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虽然制定了一些激励方式,但是过于重视物质利益的刺激,忽略了对教职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2.2 工作方法的创新性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环境、渠道、任务、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们的基层管理人员对于教职工思想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都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就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与时俱进,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新方法,形式也较为单一,教育方式滞后,实效性和针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2.3 政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近些年来,各类示范性高职院校中也采取各种方式来促进政工队伍的建设,但是仍然存在着各种不足之处。就现阶段来看,政工队伍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政工人员年龄偏大,工作缺乏积极性,对现代化的教育方式生疏;另一部分政工人员年龄偏小,他们有热情、有干劲,但是缺乏经验,阅历也很浅,很多人也要兼职任课,任务繁重,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也很少。此外,加上学校内部政工队伍的人员不稳定,流动性较大,这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缺乏物质保证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建设经费有限,很多学校往往将投资的重点放在实训设备、基础设施、师资培养以及课程开发等方面,忽略了对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投入,在设备和办学场所中也缺乏保证,导致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3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3.1 明确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进都导致教职工的思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我校是由职工大学改制,加之,党校的并入和技工学校的并入而来,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职工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都已经有了一套固有的模式。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对教师的职称、观念、学识和能力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一些教职工由于知识老化、年龄偏大、缺乏敬业精神,导致教学改革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此外,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中,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上成立的时间并不长,教职工之间的磨合还不够,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制度管理差异的影响之下,很多教职工难以适应改革工作,导致管理制度难以正常的执行。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文本,认真组织教职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把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一抓到底,实时开展一些丰富的活动,凝集力量。此外,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创新工作方法,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活动内容,为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2 加强领导,重视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领导必须要将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计划中,定期的分析、讨论和检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中,此外,要树立起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空白点。同时,还要落实好党员的带头作用,大力培养新党员,凝聚起党员的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3.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时效
性 创新性是国家兴旺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生机的条件,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必须要加强对新任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特点的研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除了要发挥出日常的形势任务教育、专题讲座培训、宣传报道、学报、橱窗等传统方法的作用外,还要积极的扩展新的教育领域,可以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型的方式来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要积极的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讨论会,开展论文评选活动,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总之,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从细节出发,使广大教职工形成一种大局意识和集体意识,并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何小青.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08).
[2]文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会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2(22).
[3]胡炼,吕金河,黄朝晖,周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探讨[J].沙洋師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荐阅读:
示范点建设方案11-19
示范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的总结09-15
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09-07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11-04
新农村示范点建设11-11
“特色示范课堂”活动建设总结11-18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07-16
推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总结07-09
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建设实施意见11-11
创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工作汇报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