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课时:
一、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四)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2、3页的内容,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任务。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3.学生自学。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先读万级,再读个级。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5.课堂练习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6.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后回忆:略
二、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教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新闻。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2.出示自学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3.出示自学指导:看书上第6页的内容,分组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4.师生共同学习
(1)读新闻: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5.课堂练习
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6.巩固练习
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六)课后回忆:略
三、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关键:
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2.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
在观摩由李磊、余林老师执教的四节精彩纷呈的实验课之后, 我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的课例点评和万伟老师关于《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的讲座。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笔者就如何进行新教材中的单元整体教学, 促进学生英语实践能力, 有了以下方面的认识。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合理划分单元板块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 (译林版) 四年级上册, 原名为《牛津小学英语4A》。新教材依据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 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体系, 设计和编排了丰富的符合四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内容, 形式各异、情景逼真、语言真实、生动有趣。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能有效地培养该阶段的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 我发现各板块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虽然板块众多、各异, 但都围绕本单元的核心话题, 编排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 制订教学目标, 设计互动性较强的语言实践活动。根据这一共性, 我们可以发现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的主线, 并围绕该主线, 我们可以根据四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合理划分教学板块, 优化教学。
二、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突显核心板块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实用的角度出发, 为提升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根据这一主旨, 设计第一课时核心板块Story time时, 我充分利用文本, 创设真实语境, 凸显单元主题, 设计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以《Our new home》Story time在教学为例,
(一) 阅读前 歌曲激趣 适度渗透
上课伊始, 我播放“In my home”歌曲, 通过问题”What’s the song about?”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跟唱,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借助歌曲, 复习旧知, 渗透新知, 为故事的阅读教学作适当的铺垫。
(二) 阅读中 整体导入 理解掌握
《新课标》要求:在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处理好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系, 语言操练与语言运用的关系, 使教学活动更有效。不管是对话还是故事,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保证语篇的完整性, 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内容, 获取语篇信息, 产生真实、深刻的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阅读后 尝试运用 生成语用
阅读中, 我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活动, 和有效的、目的明确的提问,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语篇内容, 学生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在阅读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
活动一:Read in roles.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三人一组, 模仿人物的语音语调和语气, 给角色配音,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巩固新知, 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活动二:Act it out.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表演故事, 配以动作和表情。扮演角色, 加深对语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三:Make a new dialogue
苏海、苏洋搬到了新家, 除了整理衣物外, 还有一些学习用品, 延续故事情节的发展,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新知, 编一段新的对话。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巧妙组合单元板块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教学宗旨, 结合单元话题的语言知识体系, 我采取组合相近内容, 整合词、句, 结合新、旧知识, 巧妙组合, 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产生整体感。在《Our new home》单元, 我将Song time , Sound time, Checkout time, Ticking time板块整合在一起, 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 仍以苏海、苏洋的新家为线索, 依据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关注单元各板块间的关联, 串联各版块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有趣、有效掌握知识, 在完成任务之后,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 了解掌握的情况, 帮助学生有效形成学习策略。
参加这次新教材培训的经历告诉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 巧妙组合单元板块, 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努力创建有效、高效课堂, 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帮助学生最终达到“用英语做事情”。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二级内容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小学《英语》 (江苏省) 仍是按照单元编排。教学内容围绕功能、话题、语法、语音、词汇、歌曲、歌谣等分成Story time, Fun time, Cartoon time, Letter time, 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Ticking time等板块。板块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富有趣味性。如何在注重各板块教学的基础上, 关注板块间的联系, 有效衔接, “全局”考虑单元教学内容, 优化整体教学, 是我们小学英语老师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教材,巧组单元板块,优化整体教学
参考文献
[1]2013年江苏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暨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材培训会
[2]何峰.讲座《四年级上册教材体例结构编写意图内容介绍》
[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4]《英语教师教学用书》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情境中产主动交友的愿望;
2、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明白交朋友的好处并学会主动与人交朋友;
3、在交际环境中通过教师评价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时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重点难点:学会主动与人交朋友。
活动准备:《找朋友》动画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向往交友
导入语:孩子们,今天教室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老师,你们看,我们的校长啊,主任啊,还有其它年级的老师,来了这么多!我们先来猜一猜,他们来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或抽学生回答:主要答案集中在“听课”上)老师们究竟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秘密,暂时不告诉你们!一会我们在课堂上揭晓答案,看你猜对没有。不管怎样,这么多老师看着我们,我们就应该好好表现自己,争取让老师们都记住你的名字,那请同学们先按规矩坐好,每个同学都坐好了老师就会给同学们一个神秘礼物。
1、播放动画视频——《找朋友》(此环节教师要故作神秘状,创设揭晓神秘礼物的答案的情境)
师过渡:孩子们,好玩吧!如果好好表现,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等着我们。
2、谁来告诉我,刚才的这个音乐视频的名字——找朋友。
3、视频中讲了谁找朋友呢?(猫咪、兔子、松鼠)最后都找到了吗?
师相机小结:是呀,他们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你们看看,他们在一起玩得多开心呀!有了自己的朋友就是幸福:你们可以一起上学放学,不再孤单害怕;你们可以一起读书写字,不再枯燥乏味;你们可以一起游戏玩耍,不再寂寞无聊。我们小孩子来到一个新的班级,来到一所新的学校,来到任何一个新的集体,我们就应该像动画中的小猫、兔子和松鼠一样,要主动地去和别交往、主动地去找自己的伙伴。
二、学习交友
师过渡:除了主动以外,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呢?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视频,向视频中的猫咪、兔子、松鼠学习学习,看看他们是怎样找朋友的。
1、播放动画视频——《找朋友》
2、学生讨论:动画中的猫咪、兔子、松鼠是怎样找朋友的,哪句歌词可以告诉你这个问题?(敬个礼来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过渡:对了,同学们,看来要找到自己的朋友得懂礼貌,主动握手也是一种礼貌行为。
3、教学生握手问好打招呼(师生演练、生生演练),评价表扬交流时眼睛看着对方的同学。
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视频里发现,动画里的猫咪、兔子、松鼠只有动作没有语言,同学们想想,他们在握手的同时肯定还会干什么?——说话。对了,只握手不说话交流肯定找不到朋友。那请你们想想,他们握手时除了问好打招呼,还会说什么呢?
4、学生思考并讨论:动画里的猫咪、兔子、松鼠们在握手时还会说什么?
5、师引导总结:
①自我介绍: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评价时强调有哪些同学已经学会了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
②向对方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介绍爱好特长”;评价提醒哪些同学交流时眼睛没有看着对方的眼睛(先表扬让孩子跟着学,现在就是挑刺提醒映入他们的脑海)。
③发出交友邀请: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介绍爱好特长+发出交友邀请”;评价时强调“交流时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并且接收到邀请后要主动积极回应”。
6、向学生提出连贯整个学习交友过程的更高要求,强调说话交流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语气要真诚。然后再师生演练、生生演练。
三、友好結盟
同学们,现在知道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吧!那好,知道了我们就一定要用上,今天现场这么多人,有你的同学,有你们的校长主任,还有老师,都可以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可以揭晓开课时的秘密了,今天现场这么多的老师,他们来就是想和你们做朋友的,下面请同学们大胆地向别人介绍你自己,发出真诚的邀请——我们做朋友吧!(板书课题)
1、老师带头,学生上台或在位置上向全体介绍自己,发出交友邀请。
2、愿意和台上的同学交朋友的老师或学生主动出列与其结盟成为朋友。
四、小结收获
1、师小结:怎样交朋友,勉励孩子们多交朋友,祝贺孩子们今天收获自己的朋友。
大数的认识
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景图:
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创意设计出炉后,人们亲切的称该建筑为“鸟巢”,因此,“鸟巢”又增加了一个专指借代意,代指国家体育场。工程主体建筑呈空间马鞍椭圆形,南北长三百三十三米、东西宽二百九十四米,高六十九米。工程总占地面积二十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十五万八千平方米。场内观众坐席约为九万一千个,其中临时坐席约一万一千个。将举行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哪些数据写出来?哪些觉得有困难?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设计意图]由介绍“鸟巢”来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来源于我们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将听到看到的数记录下来,先由学生自己写,较大的数学生写起来有困难,这时候导入新课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还可以利用此题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
1、师:在刚才的资料中你还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带着新的疑问,继续研究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整万数的写法。
(1)师:同学们会写二十一、一千三百八十二、六千七百八十二、四千六百八十九,怎样写二十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千七百八十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九万呢?
(2)学生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3)引导学生总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4)小结:按照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来写,只要在后面添写四个零。(5)练习: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写数。
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三千二百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课件为练习A第一题)
3、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1)谈话:我们已经会写整万数了,老师在说一个数,看谁会写。出示: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2)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3)学生尝试写数,指名板演:103245(学生板演后,教师可以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4、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1)提问:六千零五十万零五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怎么办?在数位上表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2)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么样写的。
(3)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写数。(课件为练习B第一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通过学生讨论,研究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现在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含有两级的数怎么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的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亿以上的数” 的写法
(2)师:有什么好方法防止自己在写数时出错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A、写完后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遍,看与要写的数是否一致。B、根据最高位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再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设计意图] 总结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呈现的是学生讨论的情境。情境中的问题突出写数的关键,并完全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及总结概括的空间。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梳理知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对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B。
六、布置作业
ID号:276发布日期: 2009-04-21截止日期: 不限地区:中国 浏览次数:351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第1~3题,练习三十一第1~3题。)
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复习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填空。
(1)排球队共有队员a人,女队员有7人,男队员有()人。
(2)1千克大米的价钱是1.50元,买x千克大米应付()元。
(3)甲数比乙数的3倍还多a,甲数是x,乙数是();如果乙数是x,那么甲数是()。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的式子。
3×a9×xa×4y×5a×x
3.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1)12+x=1
3(2)2.5-0.5=
2(3)5x>3
(4)14.6-7x=0.6
(5)x=0
(6)9=3x
4.在1、2、3、4、5各数中,哪个数是方程9x-3=24的解。
二、复习指导
1.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板书)。
2.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①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作用?(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
②让学生回答: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怎样简写、略写?
③让学生做P.133页第1题的第(1)小题,说说一星期跑步的米数为什么用7x表示,现在每天跑的米数为什么用x+200表示。
(2)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①教师说明: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当字母所代表的数值一确定,这个式子的值也就确定了。如上面的例子,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时,即a=30,就可以求出a-2的值。
②学生做P.133页第1题的第(2)小题:说一说x=500表示什么意思,求出的7x和x+200的值各代表什么。
3.复习简易方程。
(1)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2)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怎样检验求出的未知数是不是原方程的解?(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把握二点,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必须是等式。检验方程的解是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检验,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说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
(3)复习简易方程的解法、步骤及检验方法、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出①、②、③三个方程,让学生口述解法,使学生明确这几个方程可以直接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出来。如6x=30,可以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6x看作因数,30看作积,根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x=30÷6,求得x=5。
①x-5=30②x+12=42③6x=30⑧5x+x
④ x-5+12=42⑤ 6x+12=
42⑥ 6x+6×2=42
⑦6(x+2)=42
然后出示④,让学生看看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④是由①、②两个方程复合而成的,⑤是由②、③两个方程复合而成的。等号左边有两步运算,引导学生说出先把哪一部分看作什么数,分两步解。然后由⑤导出⑥,再由⑥导出⑦,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方程的联系和解法。最后由③导出⑧,引导学生说出⑧和③的联系及解法。
(4)学生独立做P.133页第3题,做完后,集体检查订正。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一第1—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复习
张庄中心校申红云
课题:复习第二单元(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把本单元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梳理好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
教学难点:把学生易犯的错误纠正好。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与班里汇报相结合,学生汇报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结合,知识整理与练习巩固相结合。
教学用具:小研究(分小组分好要带领大家复习的知识点及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和练习纸各教学过程:
一、课前1分钟(可对本单元略作总结或解答一个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
二、引言:同学们,到上节课为止,我们已经学习完了第二单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下面请大家拿出课前做的小研究来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活动开始。
三、四人小组交流《小研究》
四、班里汇报:代表小组选取自己小组想汇报的组员把要汇报的内容分工合作好把它们交流给全班同学听,下面的同学作补充或评议,教师适当的点拨。
五、谈发现。肯定学生们的表现之后,老师想听听同学们做小研究时的发现,自己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些地方。学生汇报。
六、课堂练习。(同学们刚才把我们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要想把它们灵活运用到我们生活实际,我们要通过做练习,看你们真的掌握了没有,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七、谈收获。(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想听听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即让学生回家先做好明天要讲的评研题,同时找出自己认为较难或容易出错的题目,并仿造1到2道题。这样的设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独立思考,这是明天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课题:复习第二单元(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评价、反思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4、肯定学生的表现,为学好下一单元增添信心
教学重、难点:巩固好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
教学过程:整节课主要分为两研两评
一、小组合作曲: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课前准备的两道仿造题。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方法和困惑,从同伴那里学到好方法,也从同伴中获得交流和分享的快乐。
二、全班协奏曲:全班汇报,即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在班级里汇报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题目,并就解题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达成共识。每个小组汇报后给予及时评价。此时,在小组里没有解决的题目被带到全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大大补充了学生没有接触到的知识点。
三、教师引领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有效的点拨与引领。然后组织学生完成老师归纳的学生平时易错的或有难度的典型问题。可实行班内讨论的形式。
四、反思评价曲:针对刚才的评研题目进行回顾反思,同时对表现特别出色的同学进行评价。小组内互相评价,老师给予学生肯定,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
五、作业:在本节课中对于学生解决起来还有难度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课后在小组内再一次巩固和练习,达到最佳的掌握程度。
单元教学时间
七课时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
3、能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
4、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5、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1、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2、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取一个向外拉出一半的注射器,让学生演示;
3、问:谁有办法证明塑料袋内空气的存在。(学生证明空气的存在)
4、小结: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看见空气的存在。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让学生吹瓶内的气球。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吹大?
2、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实验;
3、小结:瓶内的空间为空气所占有,所以没有办法再增加新的空气,因此气球没法吹大;
4、进一步证明空气占有空间;
实验:把纸塞进玻璃杯底部,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观察所出现的现象。
三、小结
通过本课研究,我们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教后记: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认识,这是了解前概念的机会,同时也寻找适当的机会导入新课,并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进来。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有学生回答说空气没有重量,这正好涉及到下文将要讲到的东西。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去做,原想在实验中挑出毛病,但实验比较简单,他们完成得尚可,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一些细微之处做得不够好。
第二课时
一、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
1、问:水有什么性质,它与空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2、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结果:水难以被压缩,而空气则容易被压缩;
3、指导学生小结空气和水的异同。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用手压充满气的塑料口袋,体会其中的感觉;
2、用注射器进行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学生讨论汇报;
4、小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三、探究压缩空气力量的大小
1、生活中,压缩空气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2、学生讨论,做出假设,说明理由;
3、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
四、小结:空气的性质。
教后记:本节课带学生去实验室上课,首先强调了实验室的纪律,然后利用注射器做了三个实验,一是空气的压缩性;二是水有没有弹性;三是做空气枪,第三个实验效果并不是很好的。
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上节课吹气球的装置。问:我们是怎样把气球吹大的?(注:空气的流动性也是上节课所谈的空气的性质之一。)
2、说明:当气球内的气体占据瓶子的空间,原来瓶子里的空气被赶了出来,这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实验1:把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受空气;
2、这个实验说明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向上流动。
3、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
实验2:在蜡烛火焰步方转动纸蛇或把其它较轻的物体(如塑料袋)放在火焰上方。
4、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会上升。
三、探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问:热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2、实验3:烤纸杯内的空气;
3、为什么底下的点火柴的纸杯会往上翘。
4、小结:纸杯内的空气受热后,热空气推动纸杯往上升了。
5、了解“孔明灯”、热气球的相关原理。
第二课时
一、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
2、学生根据热空气的原理进行推理。(注:这一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推理,如是一样,可以锻炼学生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是在课堂上,推行的效果不太好。)
3、能通过一些事例来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4、学生讨论、回答;
5、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二、探究风的成因
1、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风是什么?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呢?
2、学生思考讨论。
3、看插图,讨论并汇报;
4、小结:地球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教学后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由上一课空气的性质之一的空气的流动导入,书中关于热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实验原是老师做的演示实验,但因为要求不是很高的,所以让学生到前面来体验,有的实验可以多叫几个学生上来(如手放在蜡烛上方的实验),这样一半,学生可以对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有切身的感受。对于冷空气的流动方向,主要是以学生自己推理为主,按理说,学生进行这样的推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是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那么容易的推理出来,另外,本课的课时内容分配并不合理,第一课时内容太多。
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3、知道二脱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书上图片中三种不同条件下燃烧的蜡烛,猜测哪雪蜡烛先熄灭。(注:这里用到了下学期最后一课才学习的预测方法,另外对实验结果的猜测,也是科学实验过程中常用的手法。)
2、演示:看两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罩着的蜡烛点燃后所发生的现象。
3、问:瓶子里面还有空气吗?(注:这个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即经过蜡烛燃烧后,瓶子内有没有剩余的空气,如果有,蜡烛为什么灭了,这个进一步导出下面的内容。)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做相关的实验
(2)、讨论:水涌进瓶子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瓶内的空气少了。注:减少的原因是被点燃的蜡烛所消耗了)
2、实验2:剩下的空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1)、提出问题:剩下的空气能不能支持燃烧?(学生讨论。注:这里应该用上节课所用过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对结果进行推测。)(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后汇报结果。(3)讨论:烧剩下的空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4)小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注:作为教师,应该分清支持燃烧与本身燃烧的区别。)
三、总结
空气是由两种以上的成分组成的。
第二课时
一、认识二痒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实验,收集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了解石灰水方面的知识;
(2)、分组实验:把澄清石灰水倒入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摇晃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注:这种现象,在中学的化学课本将会强调多次,可惜小学阶段对学生对此无清楚的认识,无法起到埋伏笔的作用。)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演示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注: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的性质。)
(2)、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实验4: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学生分组实验:摇晃瓶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是不是变浑浊;
(2)、小结: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注:利用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是证明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的一个常用方法,只是小学阶段用得不多,主要是在中学阶段完成。)
2、实验5: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三、总结:
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主要有氮气与氧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教学后记:第一课时开头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思考到一个矛盾的现象,这应当是教材设计者的本意,所以在演示实验时,我让学生猜测蜡烛在烧杯内燃烧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仅仅想到上节课学到的空气或冷热空气方面的知识,这种一味回忆旧知的方法没有办法推理到空气的成分,因此猜不到点子上。后面的实验讲完后,由燃烧现象推出空气不是单纯的气体。对于书上所说的空气的两种主要成分,我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完书后再加以说明,这样效果似乎好点。第二课时实验较多,但二氧化碳的制取涉及到一些药品的使用,按书上那样,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基本技能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危险系数较大,因此还是教师作演示实验为宜。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由此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4、关心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难点: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学生举行弊气活动,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注:这个活动可以全班参与,在搞这个活动时,我让学生自愿参加,有一两年,还让参加的学生站起来,在搞活动前,跟学生说一下,如果他们觉得不行了,就停止弊气,事实上,学生也是这么做的,因为到时候也是身不由己了。学生在私下或公开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难受”。)
2、问: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命离不开空气?
3、说明: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二、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1、讲解什么叫空气的污染;
2、讨论:
(1)、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什么原因造成空气的污染。
3、小结: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注:说到底就是人类过自然的无序改造,这本身也是一种贪欲。)
三、考察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1、制定调查方案,开展科学讨论;
2、小结:空气污染带来的问题。
四、研究保护空气的措施
1、问:怎样减少污染?
2、了解森林的作用;
3、讨论:为净化空气,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后记:
本课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激发积极参与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通过启发、探究、合作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练和游戏的情境之中, 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跨越式跳高单元的第一学时, 旨在通过基础练习促使学生学会一步至三步助跑起跳, 腾空后两腿依次过杆的跨越式跳高动作技能。在体验跳跃乐趣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下肢的弹跳能力。
三、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兴趣十分浓厚, 他们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 但对于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技能还比较生疏。因此, 本节课借助各种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 并在参与之中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基本动作, 以此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四、教学思路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观察到:初学跨越式跳高动作时, 部分学生较注重起跳时右腿抬高, 而忽视了左腿跳踏这个动作;在过杆练习的过程中, 过杆腿摆动不到位, 造成跳起动作僵硬。为了既让学生初步掌握正确的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动作, 又让学生体验到跳跃的乐趣, 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活跃身心。本环节设计中我将跳高的基本技术动作融合在准备活动中, 特别针对下肢、脚腕进行练习, 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环节二:掌握技能。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本教材, 在设计中我采用趣味游戏导入→模仿练习体验→自主学习巩固→分层教学提升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技巧。这样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跳高的技术动作, 又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的恐惧感, 让学习更具有趣味性。
环节三:拓展游戏。为了充分利用器械, 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游戏:趣味过障碍。障碍的高度、数量循序变化,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力量、平衡感等多种能力, 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挑战性。
环节四:舒缓身心。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 调整身心, 平缓呼吸节奏;师生在宽松的情境中小结本课的收获, 体会学练的乐趣。
五、本课特色
(1) 音乐选择适合学生。对于音乐的选择上,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一起喜洋洋》《左手和右手》作为准备部分的趣味操和放松音乐的伴奏, 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学生们在节奏感鲜明、动感强烈的音乐伴奏下, 跟随教师练习趣味操, 体现学生活泼、富有活力的精神风貌。舒缓、悠扬的音乐把师生共同带入遐想的情境之中, 身心得到放松和释放。
(2) 器材发挥使用效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在器材的使用上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 贯彻一物多用的宗旨。选择皮筋作为跳高练习时的横绳、小游戏的道具、游戏中的障碍物, 让教学因皮筋而生动有趣。如在课的活跃身心部分, 运用皮筋做快快跳起的小游戏, 让学生体会跳起的快感。在进行跨越式跳高的技能教学时, 皮筋又作为跨越的横绳。此时五颜六色、可以浮动的皮筋, 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感。在拓展游戏中用皮筋作为障碍物, 分别从障碍的高度和数量循序渐进, 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力量等多种能力, 并设计了“U”字形的路线, 让游戏既具有趣味性, 又具有挑战性, 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3) 分层教学均有所获。分层教学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当学生学会越过横绳的方法后,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 采用设置不同高度皮筋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性的练习, 从而解决了“吃得饱”和“吃得好”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体验轻松跳越的动作感受,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六、教学步骤
1. 学习内容
(1) 跳跃:跨越式跳高。
(2) 游戏:趣味障碍跑。
2. 学习目标
(1) 能领会快速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动作要领。
(2) 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中一步至三步助跑起跳腾空后两腿依次越过横绳的动作要领, 通过各种练习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3) 在跳高和游戏中能表现出不怕困难的品质, 与伙伴团结合作争创优异成绩。
3.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踏跳准确有力。
(2) 难点:两腿依次过杆。
4. 教学过程
(1) 活跃身心 (6~8分钟) :体委整队, 师生问好;宣布学习内容和目标。趣味慢跑, 要求:灵活地绕过障碍物。趣味操 (音乐伴奏) , 要求:模仿形象。小游戏———快快跳起, 要求:与同伴合作体验跳跃的乐趣。
(2) 掌握技能:跨越式跳高 (18~20分钟) 。 (1) 出示挂图, 讲解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踏跳准确有力, 两腿依次过杆。 (2) 指导学生找出重难点, 并跟教师模仿上一步踏跳练习和上一步摆动腿练习。 (3) 小游戏:看谁画得好, 要求:认真模仿腿依次过杆的动作。 (4)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情况选择原地练习或跨越低杆练习, 要求:踏跳有力。 (5) 请学生示范, 并根据学生的示范动作加以点评。 (6) 指导各组进行跨越低杆练习:上一步和上三步。 (7) 指导学生根据能力大小选择高度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检查。 (8)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 超越自我, 积极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3) 拓展游戏:趣味障碍跑 (8~10分钟) 。 (1) 出示挂图, 让学生观察, 并思考:“你能用什么方法过横绳?” (2) 教师讲解游戏过程, 并指导各组尝试练习。 (3) 指导各组进行比赛。 (4) 逐渐加大游戏难度, 再次分组比赛。 (5) 教师及时进行评比。
(4) 舒缓身心: (2~3分钟) 。 (1) 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放松身体。
(2)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3) 宣布下课, 收回器材。
(5) 场地器材:操场一片, 大体操垫4床, 跳高架8个, 皮筋4根, 录音机 (带) 。
课题: Unit One My classroom
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读单词classroom window light picture floor board 等。
2,能够掌握句式What is in the classroom?并能在具体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点: 学习What’s in the classroom?及相关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教学难点:1. window一词的发音
2. 在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时,注意单词复数的读音。
三、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教学录音带
3.单词卡
4.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
四、教学过程:
(一)Revision
1. 教师播放第一册Recycle 1单元中得“Chant and find”部分,学生跟着录音一起说。
2. 教师出示与chant内容相符的图片,问:“What’s in the picture?”让学生进行回答。Picture一词由这里引出。
3. 复习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等单词。
4. 引导学生用以上单词做问答练习,如:What’s in the bag?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
5. 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再追问:How many pencils/pens…?使学生能用复数进行回答。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
(二)Presentation
1. 教师把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a classroom.What’s in the classroom?
2. 学生听懂后,教师可先试着让学生回答,能说出英文的学生给与表扬也可让学生用中文回答。
3. 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有关classroom的内容,教读classroom 4. 让学生观看本部分的教学课件。
5. 让学生看着课件的画面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 教师可针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程度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完整的回答出来。
What’s in the classroom?
A 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
当学生只回答出 board, light, desk and chairs 时,教师进一步再问:How many?引导学生说出:A board 或One board.Two lights.教师可以直接把many一词告诉学生。
6. 教师分别指着黑板,灯,桌子和椅子让学生说出单词。
7. 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进行认读。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
8. 学生跟读并模仿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
9. 教师在学生学习了对话的基础上,扩充词汇量: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the classroom.What are they?
10.让学生观看教学课件,学习其它单词。可从已学的单词过渡到新单词。
11.教师指着教室中的相关事物问学生:What’s this?让学生回答。12.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进行认读。
13.看黑板上所贴的单词卡,读出单词。
14. 教师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导入Let’s do的学习。I can do many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Open the door, turn on the light, clean the window, put up the picture, clean the board and sweep the floor.教师尽量把说话的速度放慢一些,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以便使学生理解。
15.教师先说词组, 然后再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代替教师发布指令,让其他学生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建议多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Practice
游戏1:
做“Listen an find”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被指定为一个本课所学单词,然后教师读单词。如:教师读door, 那么各组被指定为这个单词的学生就必须马上跑到教室门的位置。然后由各组的其他同学判断对错。对了加分,教师接着读下一个单词,游戏继续。最后,比一比哪个组得分最多,哪个组就获胜。
五、Homework
六、板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数室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2.十进制计数法。3.亿以上数的认识。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认识自然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掌握数位顺序,会根据数级正确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
3.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5.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三、编排特点
1.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促进知识、方法的迁移。
“大数的认识”从万以内的数扩展到千亿,数目大,数位多,读和写的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数概念的特点,采取逐步扩大认数范围的方式,把大数的认识分为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部分。教材按“亿以内数的认识”→“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先由万以内的数扩展到亿,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水平。①把计数单位扩展到“千亿”,通过对计数单位的整理引出数位顺序表,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等概念。这里,整理并拓展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知识。学生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清楚地了解到从个位到千亿位的排列顺序及每四位一级的分级情况等,为认识亿以上的数奠定基础。②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探索、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及比较大小的方法„„从而丰富、提升学生对整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经验,为认识亿以上的数作好准备。③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类推出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比较大小和求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对整数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样编排,有利于知识、方法的迁移,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2.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从自然、社会、科学等多方面选择实例和数据,结合现实情境与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例如,教材首先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6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引入学习内容,提供认识大数的实际背景。教材还选取了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数、一个人血管总长度、地球赤道长度、光的传播速度、蜻蜓的眼睛由多少只小眼组成、蓝鲸的体重、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全球总人口数等素材,并设计现实情境,让学生了解大数的广泛应用,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用源于现实世界的丰富素材为载体呈现数学知识,使学习内容生动、鲜活、现实,并使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读、写等知识的同时,受到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3.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的条件与空间,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索的过程。本单元教材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比如“亿以内数的读法”,先由万以内的数启动读数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接着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读整万数和含有两级的数,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读数的方法。又如,亿以内数的写法、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等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索。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应用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和经验去尝试、实践亿以内数的读、写与比较大小;让学生通过对读、写和比较大小实例的讨论,归纳总结读法、写法„„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派上了用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数学的乐趣,感受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学习表达交流,学会合作。
四、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
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首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第一个是万以内的数,其余3个都是整万数,分别是万级没有0的、万级中间有0的、万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读万以内的数和读整万数的知识,自主探索读数的方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所以,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让学生回顾整理读数的经验,归纳总结读数的方法。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体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
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不完全的写数法则文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教材首先给出了2011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
接下来通过呈现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比大小的法则文本,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通过呈现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和作用这一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体现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材首先简洁说明近似数的作用,然后呈现太阳和地球的半径数据。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四舍五入”法,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来体现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在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全球人口问题。对照数位顺序表,教材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第一个是整亿的数,另两个是非整亿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由易到难尝试探索读含有三级的数。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教材提供3个数据,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4.例4:非整亿的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由于前面已经学过将非整万的的数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则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两幅情境图,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呈现乘法试题,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左边各题,再直接写出右边各题的答案。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但在小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比较抽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借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以及对“万”到“亿”新计数单位的初步了解,结合具体情境,促使学生联想,真切感受大数,培养数感。比如,播放某学校学生做广播操的情境或某个观看文艺演出的情境,让学生想想“如果学校的学生为1000人,10所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有多少人?30所呢?”使学生体验大数的意义。又如,利用教材资源制作课件,让学生看到“每秒画出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三个春夏秋冬过去了„„要用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亿”有多大。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要思考研究:新知识需要怎样引入,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几个要点,其中的重点是什么,怎么突破难点等。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的规律和数级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数知识展开数数活动。借助计数器,先复习学过的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再以“万”为单位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学生凭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多次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从而得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数数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数位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整理数位顺序表,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数级”。学生经历发现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过程,经历了构建数位顺序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每个新的计数单位的产生、名称、大小,认识计数单位的顺序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各数位的名称,排列顺序和规律,既为万以上数概念的形成及读写打好基础,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1.最大的六位数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的近似数是()万。
2.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4.由625个万,3001个一组成的数是(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 )。
7.18□3096≈180万,□中应该填( )。
51□096≈51万,□中可以填()。
二.选择。XKb1.Com
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时,只有千位上的.数字( )时,才要向万位进1。
A.是5 B.等于或大于5 C.小于4
2.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3万,这个数不可能是( ).
A.35004 B.26412 C.34100
3.4□736≈5万,□里最小的能填( )
A.9 B.5 C.0
4.632100千米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约是( )
A.63万千米 B.632万千米 C.630万千米
三.把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
1673960000≈ 974000000≈ 7954000000≈
1649990000≈ 130720000≈ 204470000≈
四.解决问题。
1.一个数是由2个亿,5个百万,3个十万,9个千组成的,这个数是多少?(写出数位)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近似数是()。
2.按照要求,用“1、2、3、4”和4个“0”组成四位数:(各写一个即可)
(1)一个零也不读:
(2)只读一个零: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最新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10-15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西师大版07-11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09-29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06-25
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11-19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9-30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