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丑小鸭第2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文丑小鸭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课文丑小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1

2、感情朗读课文,读中悟情。

3、读中明理,能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表达出来。

二、教学准备:

CIA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第一自然段,奠定基调。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丑小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只怪模怪样的鸭子,你看,(课件出示图、文)它的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的,样子真难看。

(二)、学习2—4自然段,体会可怜、不幸、顽强。

1、第一层次:

(1)是呀,丑小鸭那么丑,没有一个人喜欢它,老师想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愿意听吗?

(2)教师配乐范读2—4自然段。

(3)听到这,你们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感受)

你们听的很认真,说的也很好,现在谁想读读这部分内容?

(4)以不同形式读2—4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邀请一位同伴读第三自然段;推荐一名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未叫到还想读的同学齐读2—4自然段。

2、第二层次: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已经听出你们可怜这只丑小鸭。你看,就因为他丑,这些居然这样对待他。谁能帮助老师完成这首诗歌?

就因为他丑,大家都()他。

在家里,哥哥、姐姐()他,小伙伴们()他,连妈妈也()他。

在外面,野鸭子()他,小鸟()他,猎狗()他。

(2)自由练习填空,反馈并指导读好此诗。

(3)诗歌中所填的词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丑小鸭的可怜,让我们再读一读2—4自然段。

3、第三层次:

(1)多不幸的丑小鸭呀,在家里,他被欺侮、嘲笑,面对这样的不幸,他悄悄地离开了家,这是为了什么?

在诗歌第二自然段后补充:

为了(),他悄悄地离开了家。

(2)可是离家出走之后,同样是遭到讥笑和追赶,面对这样的不幸,他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找吃的,这又是为了什么?

在诗歌第三自然段后补充:

为了(),他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找吃的。

(3)是呀,丑小鸭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他却是那么努力的追求新生活,那么执着地热爱着生命。这是一只了不起的丑小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2—4自然段。

(三)、学习5、6自然段,感受变成白天鹅后的复杂心情。

小朋友们,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丑小鸭都默默忍受着,坚强生活着,他终于挨过了寒冷而又饥饿的冬天。

(1)课件演示第一句话:柳树发芽,桃树开花,春天来了。春天美吗?试着读出春天的美丽。

(2)课件演示并旁白: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三只白天鹅在戏水,他多么高兴啊,于是情不自禁地说——啊,多美的鸟!……

①简单的一句话里包含着丑小鸭复杂的心情,他赞美天鹅、羡慕天鹅,但一想到自己的丑,他又感到深深的失落,可是他想接近白天鹅的愿望又是那么强烈。

②学生自由练习,体会丑小鸭复杂的心情。

(3)课件演示并旁白:为了看清这些美丽的大鸟,丑小鸭飞到水里,向白天鹅游去,没想到天鹅拍着翅膀欢迎他。丑小鸭低头往水里一看,居然看到一个美丽的倒影。雪白油亮的羽毛,又长又软的脖子,丰满有力的翅膀,美丽极了。

男、女生比赛,读出他的美。

(4)是呀,太美了,美的让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兴奋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分享受他的快乐吧!

齐读第五自然段。

(5)丑小鸭太美了,难怪三只白天鹅会拍着翅膀欢迎他,难怪湖边的小孩会齐声赞美他。这是他从没想到的,他激动地无法掩饰自己的快乐,你们看——(课件演示)他扬起翅膀,伸长脖子,发出幸福的呼喊。

小朋友们,站起来吧,你们就是丑小鸭,你们就是白天鹅,扬起有力的翅膀,发出幸福的呼喊吧!

学生齐读丑小鸭的呼喊。

(四)、延伸训练。

经历了一番磨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受人欢迎的白天鹅,这时候,你最想对他说什么?拿出你们精心设计的贺卡,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课文葡萄沟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3

2.准确理解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

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学习难点:

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学习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葡萄沟》。我们伟大的祖国幅源辽阔、物产丰富,在它西北部地区有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这就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歌曲声中动画演示葡萄沟在中国版图上的准确位置。

二.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葡萄沟在哪?

2.你们知道葡萄沟出产什么水果吗?小声读读第一自然段

要点:水果、杏子、香梨、蜜桃、沙果、葡萄

3.指读第一自然段。(突出最,学生体会不到时,教师通过范读帮助学生体会到位。)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人们最喜爱的葡萄长得什么样?请你小声读读第二自然段。

2.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句子中的哪?

3.小组汇报,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学习。体会到的读出来,不到位的由老师引导到位。再读出来。

要点:①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象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重点体会:一个个一个又一个,每一个。

凉棚夏天搭起来遮蔽太阳光的棚。

茂密(草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葡萄的枝叶多而茁壮。

体会读、指读

②一大串一大串

出示幻灯:葡萄一串一串挂在绿叶底下。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

通过对比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出葡萄沟的葡萄不仅数量多,品种多,而且串大,个大。

板书:葡萄多、大

指读、评读

③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出示幻灯对比学习: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五光十色比喻色彩艳丽,式样繁多。

自由读、评读

④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最甜热情好客;葡萄甜

吃个够想吃多少吃多少,吃到吃不下为止,仍说明葡萄多。

注意:吃不下与不想吃的区别。

板书:甜

4.指读第二自然段2、3、4句。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

5.过渡:你知道这么好的葡萄种在哪吗?指读第一句。

6.谁知道葡萄为什么要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引申课外知识)

7.幻灯出示辅助背诵的练习:

葡萄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象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三)第三自然段

1.过渡:为了使我们一年四季随时都能吃到鲜美、甘甜的葡萄,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就把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来,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2.浏览第三自然段,问:葡萄沟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指读这句话。

板书:葡萄干色鲜味甜

3.这些颜色鲜,味道甜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呢?

播放视频后再回答。

(四)指板书小结:

葡萄沟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不光因为它的制作工序特殊,更重要的是这的葡萄长得好。再加上这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使你有什么感觉?

(五)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真是个好地方

2.你怎么理解真是?读出来。

三.总结全文:

出示填空练习,小结全文。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把句子补充完整:

我葡萄沟,因为。

附板书设计:

葡萄

多、大、甜

17.葡萄沟

真是个好地方

葡萄干

丑小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王 巧

教学简述:小学语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蛋、壳、翅、膀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词句讲故事,积累好词好句。

4、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安徒生图片)小朋友,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安徒生爷爷,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写过很多很多好听的童话故事,有(出示图片)海的女儿、有皇帝的新装、有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有丑小鸭。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童话故事(板书:丑小鸭)——齐读

二、初读,整体感知

1、(点课题)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小朋友竖起耳朵认真听。——伴乐师范读

2、小朋友,你一定也很想读一读吧?打开语文书,翻到P126,听清读书的要求: ⑴标上小节号

⑵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故事读通顺。——自由读

3、检查字词

离开课文,这些词语你能读正确吗?及时正音——齐读 剩下 僵硬 幸亏 裂开 孤单 篱笆 欺负 讥笑 讨厌 芦苇

三、师生共读,进一步感知内容

1、学习1、2节

① 读完课文,你知道大家为何叫他“丑小鸭”了吗?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自然段吗?——生1读第2段(出示自然段)

② 从这一段中,你还能找到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了吗?

★(出示)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板书:毛灰灰的 嘴巴大大的 身子瘦瘦的——指导读词语 ③ 指导读:能读出他丑模样吗?

2、学习第3节

① 丑小鸭这么难看,家里的亲人和朋友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 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生读 是呀,在家里除了鸭妈妈,大家都(欺负)他。板书:欺负 ② 指导朗读 ③过渡:

丑小鸭连一个可以说话的朋友都没有,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3、学习第4节

①丑小鸭在家里得不到关爱,离开家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生答)

②他在家受尽欺负,在外面又被小鸟讥笑(板书)、被猎狗追赶(板书),离家后生活得更加悲惨。自己先试一试吧。

③指导读:(自由—指名—女齐读)

4、学习5节

就这样,孤独、悲伤的丑小鸭自己一个人过日子。一天傍晚,丑小鸭看见一群洁白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他是又惊奇又羡慕。

他惊奇的是:天鹅真美啊;我从没见过这么美的天鹅;

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美丽的天鹅

羡慕的是:要是我也能变成天鹅那该有多好啊

5、学习7节

可渐渐地,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可怜的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好心的农夫收留了他。终于寒冷的冬天过去,温暖的春天来到了。有一天,丑小鸭出来散步,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出示图片)①看,现在他又是怎样的?

板书(雪白的羽毛 长长的脖子)——指导读词语

②如果你是丑小鸭,看到自己巨大的变化后,你想说些什么? ③出示句子,指导读出惊讶: 这正是丑小鸭想说的:——齐读

四、自读,记忆故事内容

丑小鸭出生后,在家受尽欺负,离家后的生活更加艰难,虽然经历种种磨难,但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相信这个动人的故事一定深深感动了大家。现在让我们捧起语文书,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吧。并且边读边记故事的内容,等会儿请小朋友把这个故事讲 给大家听。

五、讲故事

六、书写指导 蛋、壳、翅、膀

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根据安徒生作品改写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描写了一只“丑小鸭”出生后,历经种种磨难,最后发现自己是一只漂亮天鹅的非凡经历。对于文章的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学生并不难达到。但对于课文难点的理解: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一定的难度。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为此,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体验展开想像,在想像中通过朗读体验文本中角色。文本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阅读。安徒生写丑小鸭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写照。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我有意地引向了生活。例如,大家都欺负丑小鸭,让学生想像自己就是丑小鸭,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丑小鸭的可怜。

(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得入情入理?根本的做法就是尊重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丑小鸭的表情来理解“惊奇”的意思,理解了“羡慕”的含义。再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惊奇”、“羡慕”的含义。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通过比赛读、师范读,互相评价的方式,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读有所得的喜悦。

(三)课堂上,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如:个别读、自由读、分男女生读、竞赛读、范读、齐读、师引读„„并且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理解、分析、朗读、赏评、悟情。注重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文章的情感,感受文体的内涵。

课文火烧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特点。

2、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并背诵。

【教学重点】

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

抓好词佳句体会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的特点,想象并画出火烧云的其它形状。

【媒体选择】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扣入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读题。

2、整体感知:

⑴ 抓第二自然段读悟火烧云的动态美:

① 课文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云叫火烧云?

② 这一句中的烧写得十分生动,你知道好在哪里?读一读体会。

(写出火烧云在变化,写出动态美。)

板书:

动态美

③ 烧字和哪些词一起突出了动态美?

(指导读出动态美。)

⑵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动态美的?

⑶ 过渡: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

二、抓词句读悟颜色变化特点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你从这一段读懂了什么?你是怎样读懂的?

2、讨论并指导朗读:

⑴ 抓颜色词体会变化多:

① 有哪些颜色?

② 把颜色词分成三类:

一生上黑板贴出三类颜色词。

③ 齐读表示颜色的词:

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这么多,作者写出这么多的颜色词,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启发学生用颜色的词,平时要细心观察事物。)

④ 学习作者,说说自己见过的,能说出来的这三类颜色词。

⑤ 这么多的`颜色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选一两个写在书上,一生上黑板板书。

⑵ 再美美地读一遍,体会火烧云颜色变化还有什么特点。

(抓四个一会儿读悟变化快,体会动态美。)

3、背诵训练:

⑴ 由看填空题背一背,幻灯片提示:

这地方的火烧云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 ,这些天空都 ,还有些 。

⑵ 指名背:

要求突出快、美。

⑶ 离开填空题背一背。

三、抓词句读悟形状变化特点

1、自由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

想想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仿照颜色一段,用上面的填空题说一说你的理解,同桌可以讨论。

2、讨论:

⑴ 变化多,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写了哪些形状?)

⑵ 按填空题说说。

⑶ 用一个词归纳形状多,选一两个写下来,一生上黑板板书。

3、再自由读:

体会形状变化还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变化的词句读一读。

4、指导朗读(选一节读)评读:

要求突出火烧云变化快,读出神奇之感。

5、指导背诵,理清层次,选一节背一背:

先写出现什么动物,再写出现什么动物,再写什么样子,最后变化消失。

6、想象画画,仿照练习:

⑴ 画画:

画出你想象的火烧云的一种形状。

⑵ 对照画的画,仿照课文说说什么样子,怎样变化的?

四、布置作业

第2课时:小说阅读 篇6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上一篇:对企业管理认知下一篇:事业单位人员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