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诗文阅读训练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古诗文阅读训练(精选8篇)

七年级古诗文阅读训练 篇1

说明:①训练时间:一课时。②满分:100分。

篇目:回乡偶书(贺知章)

夜雨寄北(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鉴赏:①思想感情。②表现手法。③诵读节奏。

(一)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0分)

【答题模式】内容+情感

先概括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再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抓住“离家”、“回”、“来”概括内容;感情,暗寓在“少小离家”与“老大 回”自对句中,自伤“老大”之情。“笑问客从何处来”,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 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

答:

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10分)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先指出用了何种写法,并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 了这种写法;再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要准确答题,必须 熟悉常用的一些写法。如: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表达方式(抒情、议 论、描写等)、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

答:

(二)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0分)

【答题思路】根据诗的内容,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诗人的心情。用来表达诗人心 情的词语有:孤寂、伤感、思念、依恋、抑郁、郁闷、寂寞、哀伤、哀痛、凄苦…… 答:

4.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的重复,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巴山夜 雨”,谈谈你的理解。(10分)

【答题思路】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词句运用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地谈词语的运 用,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

(三)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10分)

【答题思路】第一问解释诗句的字面意义,第二问的答题思路是:①为了抒发感情,②为了突出主旨,③为了渲染气氛……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6. 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10分)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写法,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抒情手法:直抒 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答题步骤:①准 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②这种写法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 答: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用“/”划分这首诗的诵读节奏。(5分)

【答题思路】解答这类题,必须掌握古诗诵读节奏的知识。五言诗节奏一般按“2、2、1”或“2、1、2”的音节划分,即通常所说的“五言三顿”。七言诗节奏一般 按“2、2、2、1”或“2、2、1、2”音节划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七言四顿”。

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里往往不止一个节奏,有时同时拥有两种节奏或两种以上 的节奏。

城 阙 辅 三 秦,风 烟 望 五 津。与 君 离 别 意,同 是 宦 游 人。海 内 存 知 己,天 涯 若 比 邻。无 为 在 歧 路,儿 女 共 沾 巾。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10分)【答题模式】句意+效果

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分析效果,表达了什 么感情。

答: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用“/”划分这首诗的诵读节奏。(5分)

【答题思路】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节奏一般按“2、2、2、1”或“2、2、1、2” 音节划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特殊音节如数量词语的划分,就要特殊处理。巴 山 楚 水 凄 凉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怀 旧 空 吟 闻 笛赋,到 乡 翻 似 烂 柯 人。沉 舟 侧 畔 千 帆过,病 树 前 头 万 木 春。今 日 听 君 歌 一曲,暂 凭 杯 酒 长 精 神。

10.按下面要求写出诗句。(10分)

①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②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

11.简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在抒情手法上的特点。(10分)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①指出用了何种写法,写法指古代诗歌常用的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结合诗句 说明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②这种写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② 答案1 1.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伤感,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

2.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3.写出了诗人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

4、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重复“巴山夜雨”,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

5、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6、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8、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管距离有多远,朋友的心永远在一起。表达了诗人面对别离不伤悲,心胸豁达的情怀。

9、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作者运用用典抒情的手法,借“闻笛赋”与“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的怅惘心情

古诗词阅读训练(2)

说明:①训练时间:一课时。②满分:100分。

篇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江南春(杜牧)

登飞来峰(王安石)望岳(杜甫)

观沧海(曹操)

鉴赏:①思想感情。②表现手法。③诵读节奏。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用“/”划分诗句的节奏。(10分)

【答题思路】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诗节奏一般按“2、2、2、1”或“2、2、1、2”音节划分。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里往往不止一个节奏,有时同时拥有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节奏。

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简析这句诗的表现手法。(10分)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写法即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根据“寄”“愁心”辨别,可知用了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注意题目要求是“简析”,而不是单独回答表现手法。答题分两步:①指出用了何种写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 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②这种写法的效果,即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

(二)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分)

【答题思路】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大意。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莺鸟 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佛寺楼台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描写的是美好景

③ 色,表现的是什么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答:

4.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10分)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写作手法即写法,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 三大类。这里主要是指艺术技巧。常见的艺术技巧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 静结合、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以动写静、多 角度描写等。答题时要准确指出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分)

【答题思路】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诗歌类别,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依据类别,概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首哲理 诗。第一句写塔高,因塔高又立在峰顶,才有站在塔顶看日出的说法,也才“不 畏浮云遮望眼”。即可明白其中包含的哲理和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简析这首诗第一二句的表现手法。(10分)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注意是“简析”,不能只答用了哪种手法,须分两步: ①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②这种写法 的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10分)

【答题模式】字意+效果

先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再说出该字 在诗中的效果。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广为流传的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10分)

【答题模式】句意+效果

先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诗句的意思,再分析诗句的表达 效果。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 们称道的地方。

④ 答: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说说你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10分)

【答题模式】句意+效果

先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诗句的意思,再分析诗句的表达 效果。

答: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简析这首诗写景的特点。(10分)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先指出写法,再分析效果。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 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辨别这首诗的写法,可从情与景的关系上着手。然后结合诗中内容,具 体分析这种写法的效果。

答: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3、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4、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写法。表现了鲜明、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

5、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6、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第一句,实写,“千寻”写出了塔的高大。第二句,虚写,通过“闻说”的内容,同样衬托出了塔之高。通过记叙来表现塔的巍峨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7、钟:聚集。是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将大自然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意,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割:分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8、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遍看群山的矮小。它昭示我们,人生如登山,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永往直前。

9、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10、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把景和情紧密结合起来,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古诗词阅读训练(3)

说明:①训练时间:一课时。②满分:100分。

篇目:饮酒(陶渊明)

次北固山下(王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雁门太守行(李贺)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鉴赏:①语言特色。②表现手法。③字词、名句。

(一)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10分)

【答题模式】特点+效果

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地评价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用 语新颖、平淡朴实、简练传神、富有文采、对仗工稳等等;再结合诗中语句,具 体分析表达效果。这类题目不重在分析个别词语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 言风格的品味。

答: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你认为“见”和“望”哪个字更好?(10分)

【答题思路】肯定+字意+效果

先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再解释该字 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最后说出该字的表达效果。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 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 “妙”在何处?请简要赏析。(10分)

【答题模式】句意+写法+效果

先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诗句的意思,再思考诗人 用了什么写法,最后分析诗句表达效果,即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生”和“入” 分析判断写法;从“日”和“春”的意义着手分析感情。

答:

4、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题模式】肯定+字意+效果

先肯定哪一个更好,再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 在句中的意思,要结合原句思考:“阔”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最后说出该字 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答: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 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10分)

【答题思路】不是翻译诗句,而要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语言要优美。注意主要描绘的对象是“小草”,想象在不同的情景中,小草怎么 样,通过对小草的描绘来表现早春的特点。

10分)

答:

6.简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10分)

【答题模式】特点+效果

先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点,并结合 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再分析表达效果。解答这类题,要掌握评价诗歌 语言的一些术语。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显然是朴素,评价朴素诗风的术语有:清新 自然,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等等。诗歌语言风格一般有: 朴素与绮丽、直白与含蓄、沉郁与豪迈。

答:

(四)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

7.简析这首诗的色彩美。(10分)

【答题模式】特点+效果

先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色彩特点,并结合 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点;再分析诗中色彩的表达效果。这是属于艺术手法 的赏析。

答:

8.简析这首诗动静结合的特点。(10分)

【答题模式】特点+效果

先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动静结合的特点,并结合诗中内容,具体分析这种特点;再分析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这是属于表 现手法的赏析。

答:

(五)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前三句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10分)

【答题模式】特点+效果

先用一两句话概括特点,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再分 析表达效果。前三句在用语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都是名词,用名词构成画面。从这一特点入手简析。

答:

10.请描绘出前三句所展现的画面。(10分)

【答题模式】不是翻译诗句,而要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注意文中主要描绘的景物是哪些,组成几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些画面描绘 出来。

答:

答案3

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2、“见”字好。“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偶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了诗人悠然、淡泊,超脱尘世的情怀。

3、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又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阔”描绘了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的情景。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5、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

⑦ 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6.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7、这首诗几乎句句有鲜明的色彩,诗中运用“黑”“红”“金”“紫”“胭脂”等字眼,不仅使描绘的景物更加鲜明,也渲染出悲壮的战斗气氛。

8、动静相生,以静衬动。军临易水,速行悄然,动中有静;鼓音沉哑,槌击无声,静中有动。诗人从“动”和“静”的不同角度对战斗气氛进行烘托渲染,增强了激战的真实感。

9、用名词构成画面,独到新颖。9个名词构成,一个名词一种景物,所表现的都是秋天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合起来组成了三组画面,渲染了一种凄寒、苍凉、哀伤的氛围。

10、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已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古诗词阅读训练(4)

说明:①训练时间:一课时。②满分:100分。

篇目: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李白)

春望(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鉴赏:①思想感情。②表现手法。③词语句子。

(一)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简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句中的“擢”和“弄”。

【答题模式】字意+效果

先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再分析该字 在诗中的表达效果。两个动词,是写主人公的动作,借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特 定心情。这种题型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来分析。

答:

2.诗中大量使用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这类叠音词,就其表达效果而言,从修辞的角度看,大多属于摹状,用以摹写人的情态、动作、心理,或者摹写事物的状态,或者用以描写物象的形 态、声音、状貌等。从语言自身的特点上看,叠音词可以增强句子的韵律感,强 化语言的表达效果。答题时从这两个方面说明效果即可。

答:

(二)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题思路】不是翻译诗句,而要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注意描绘的对象是“山”“野”“江”,想象在诗人眼中是怎样的美景,用优美的 语言描绘出来。

答:

4.简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题模式】句意+写法+效果

先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诗句的意思,再指出诗句

⑧ 的写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即分析表达了什么感情。写法,可从“怜”和“送” 分析判断;感情,从内容着手分析。

答:

(三)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这种题型首先要弄清是哪一类诗(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乡 愁诗、哲理诗、咏物诗等),根据诗的内容,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诗人的心情。这是一首爱国、乡愁诗,常用来表达这类诗歌思想感情的词语,一般有:伤感、思念、依恋、哀伤、哀痛、忧虑、热爱……

答: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答题模式】句意+写法+效果

先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诗句的意思,再指出写法,最后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题思路】首先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咏雪、送别;然后按下面 的模式思考: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这又是一首送别诗,抒 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感情。

答:

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被人传颂的名句。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句意+写法+效果

先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诗句的意思,再指出写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即表达了什么感情。写法,可从“春风”和“梨花”分析判 断;感情,从内容着手分析。

(五)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9.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题思路】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注意描绘的对象是“明月”“鹊”“清 风”“蝉”,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些景物描绘出来。

答:

⑨ 10.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根据词的内容,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诗人的心情。常用来表达这 类诗歌思想感情的词语,一般有:喜悦、热爱、高兴、开心、快乐、欢喜、欣 喜、痛快、兴奋……

答:

答案4

1、“擢”和“弄”。“擢”伸出的意思,表现了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弄”:抚弄,织女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擢”和“弄”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2、“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生动传神,既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又自然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3、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4、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采用拟人化手法,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更有诗味和情趣。

5、抒发了伤感国事、思念亲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等)

6、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这时的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战乱之中盼望亲人消息的心情,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7、描绘了边塞风雪严寒的奇异风光,抒发了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8、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新颖贴切。表现了诗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昂扬乐观的精神。

9、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

10、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七年级古诗文阅读训练 篇2

一、阅读习惯:阅读文字时, 要做到两动三不动:

眼动、脑动;手、嘴、笔不动。

眼球要迅速随着文字移动, 要做到不经过英汉互译的程序, 往下接着阅读下去。

二、阅读要求:

1. 阅读速度是1 分钟60 词

2.理解文中大意以及能给出最合适文章的标题

3.能做出正确推理判断和引申

4.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涵义

5.理解文章总体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 观点和态度

三、做阅读理解题的顺序:

1. 迅速阅读问题并做出仔细审题, 并在问题中获取问题关键点。搜索题干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概念, 然后去原文中对照找出相应的地方。

2. 返回原文找到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 如人名、地点、时间等。

3. 在选项中确定最佳答案。浅层的问题可迅速选定, 对于较深层次的问题, 一定要将相关原文找到, 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推理, 然后再确定。

能力训练:

This is a Chinese boy. His name is Ling Feng. He’s thirteen. He is in No.5 Middle School. 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Ling Feng is in Row Four. He is Number 20. Miss Zhang is his English teacher. They love her very much.

( ) 1.Ling Feng is a (n) ______ boy.

A.EnglishB.AmericanC.ChineseD.China

( ) 2.He is in ______.

A.row FourB.row 4C.Four RowD.Row Four

( ) 3.______ is his English teacher.

A.Miss ZhangB.Mr. Zhang

C.Mrs.ZhangD.Teacher Wang

( ) 4.He is in ______.

A.Class 1, Grade 2B.class 1, grade 2

C.Class 2, Grade 1D.Class 2, Grade 2

() 5.He is______years old.

A.30B.12C.13D.11

My name is Tom. I’m nine. This is my mother ( 母亲) .Her name’s Linda Johnson. Her telephone number is 13052864515.And this is my father ( 父亲) .His name is Mike Johnson. His phone number is13120884699.And this is my sister ( 姐妹) .What’s her name?Her name is Mary. Look!The boy is my brother ( 兄弟) Nick. Mary is eight and Nick is six.

( ) 1. Mother is ______.

A.Mary JohnsonB.Mike Johnson

C.Linda JohnsonD.Nick Johnson

( ) 2. Father’s telephone number is ______.

A.13120884699B.13120884966

C.13052864515D.13120889466

( ) 3. Mary is______.

A.sixB.nineC.eightD.seven

( ) 4. My brother is ______.

A.TomB.MikeC.NickD.Johnson

( ) 5. My family name is ______.

A.JohnsonB.NickC.MikeD.Tom

看下面的卡片, 然后根据卡片中的信息以及相关提示写出句子或回答问题。

First name:Tony

Last name:White

Class:3, Grade:7

Tel:287—0837 Home 398—6160 School

1. ____________ (boy)

2. What’s Tony’s last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at class ( 班) is Tony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ony is at home ( 在家) .

What’s his telephone numb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Tony is at school.

What’s his telephone numb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给的家谱图, 完成选项。

( ) 1.John Brown and Anna Smith are Sally’s ______.

A.parentsB.grandparents

C.brother and sisterD.uncle and aunt

( ) 2.Mary is Sally’s ______.

A.auntB.motherC.sisterD.grandmother

( ) 3.Ann is John Brown’s ______.

A.sonB.granddaughter

C.daughterD.sister

( ) 4.Tom and Kate are Ann’s ______.

A. cousinsB. uncle and aunt

C. brother and sisterD. father and mother

( ) 5. From the family tree, Sally has ( 有) ______ cousins.

A. twoB. threeC. fourD. five

Hello, I’m Kate. This is a photo of my aunt’s family. The woman in the photo is my aunt, Jane. She is a teacher and she is very kind ( 善良) . These are my cousins, Jeff and Jack. They are seven and they are twins ( 双胞胎) .Look!That lovely ( 可爱的) baby is my aunt’s little daughter, Rose. I love them very much.

( ) 1. There are ( 有) ______ people in the photo.

A.threeB.fourC.fiveD.six

( ) 2. My aunt has ______.

A.two daughtersB.two sons and a daughter

C.two daughters and a sonD.only one son

( ) 3. Rose is my aunt’s ______.

A.sonB.sisterC.motherD.daughter

( ) 4. Jeff and Jack are______.

A.elevenB.brother and sister

C.mother and sonD.twins

() 5.Rose is Kate’s______.

A.sisterB.motherC.cousinD.teacher

Come and look at the picture. It is a picture of an American family.The man in the hat ( 戴着帽子) is John White. He is a teacher. He teaches (教) English in a middle school in China. You can see Mrs. White, too. She is Dora White. She’s from Canada ( 加拿大) .She’s a doctor. Mr. and Mrs.White have two children, Tom and Mary. Tom is ten and Mary is six. They love them very much.

根据短文内容, 判断正 (T) 误 (F) 。

() 1.Tom’s father in the picture is in the hat.

() 2.Mary’s father is Canadian and her mother is American.

() 3.Mrs.White is a teacher, too.

() 4.Tom, Mary and their father and mother are in China.

() 5.Tom is eight and Mary is eight, too.

Lost&Found

Lost:

My school ID card

Its number is 2007712.

My name is Mary Brown.

Please call 695—6385.

Found:schoolbag

Is this your schoolbag?

It's black and white.

My name is Tony Green.

Phone:236—0731.

Cindy,

Your red notebook is in the lost and found box.

Mike

( ) 1.Mary’s school ID card number is ______.

A.2360731B.6956385C.2007712D.6958635

() 2.The schoolbag is______.

A.greenB.whiteC.redD.black and white

() 3.Mary’s phone number is______.

A.6956385B.2007712C.2360731D.659385

() 4.Tony’s last name is______.

A.BrownB.GreenC.MikeD.Cindy

() 5.Cindy’s______is in the lost and found box.

A.school ID cardB.schoolbag

C.notebookD.baseball

Hello!I’m Ren Lijuan. Lijuan. I’m ten and I’m a student. I’m in Class 6, Grade 4. Lei Hao is my classmate ( 同班同学) .He likes baseball. Miss Niu is my English teacher. She is a good teacher and we all like her.

( ) 1.Can you spell the name Ren Lijuan?

A.Yes, I am.B.Yes, I can’t.

C.No, she can’t.D.Yes, I can.

() 2.How old is Ren Lijuan?

A.It is ten.B.I'm ten.C.She is ten.D.You’re ten.

() 3.What class is she in?

A.She is Class 4.B.She is in Class 6.

C.She is in Grade 6.D.She is in Grade 4.

() 4.Is Miss Niu her English teacher?

A.She is her teacher.B.Yes, he is.

C.Yes, she is.D.No, she isn’t.

() 5.Does Lei Hao like baseball?

A.Yes, he does.B.No, he doesn’t.

C.I don’t know.D.No, he does.

Wang Hua is a Chinese boy. He is twelve. He is in Class Two, Grade One. This is his cat. I don’t know its name. I think it is three. That is his schoolbag. You can see a pencil box, an English textbook ( 英语教科书) two Chinese textbooks, some exercise books and an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 英汉字典) in it. His good friend is Peter. Peter is an English boy.He is twelve, too.

根据短文内容, 判断下列句子正 (T) 误 (F) 。

() 1.Wang Hua is a Chinese boy.

() 2.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 3.I know his cat is Mimi.

() 4.You can’t see a ball in his schoolbag.

() 5.Peter is Chinese, too.

This is Jim’s room. It’s a nice room.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 ( 墙) .There’s a desk and a chair in his room. There is a sofa and a bookcase, too. The desk is between ( 在……之间) the bed and the bookcase.His schoolbag and pencil box are on the desk. There are some pencils, a pen and a ruler in the pencil box. Jim’s sofa is near the bookcase. His baseball is under the bed.

() 1.There is______in his room.

A.a desk and a chair B.a desk and some chairs

C.a chair and some desks D.some desks and a chair

() 2.The desk is between the______and the______.

A.sofa;bookcase B.bed;bookcase

C.bed;sofa D.sofa;bed

() 3.Jim’s pencil box is______.

A.on the desk B.next to the desk

C.under the bed D.in the desk

() 4.Jim’s bed is near the______.

A.sofa B.plants

C.desk D.bookcase

() 5.Jim’s______is under the bed.

A.pen B.baseball C.ruler D.watch

答案:

答案:1.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一句“This is a Chinese boy. ( 这是一个中国男孩。) ”可知。

2.D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六句“Ling Feng is in Row Four. ( 凌风在第四排。) ”可知。

3.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倒数第二句“Miss Zhang is his English teacher. ( 张女士是他的英语老师。) ”可知。

4.A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文中第五句“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 他在二年级一班。) ”可知。

5.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三句“He's thirteen. ( 他十三岁了。) ”可知。

答案:1.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三、四句“This is my mother ( 母亲) .Her name’s Linda Johnson. ( 这是我的母亲, 她的名字是琳达·约翰逊。) ”可知。

2. 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八句“His phone number is13120884699. ( 他的电话号码是13120884699。) ”可知。

3.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倒数第一句“Mary is eight and Nick is six. ( 玛丽八岁, 尼克六岁。) ”可知。

4.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倒数第二句“The boy is my brother ( 兄弟) Nick.”可知。

5.A点拨:细节理解题。family name是“姓”, 而且英美人的姓通常放在后面, 故由“And this is my father ( 父亲) .His name is Mike Johnson.”可知“我”应该姓约翰逊。

答案:1.His name is Tony./He is Tony.

2.Tony’s last name is White./White.

3.Tony is in Class 3./Class 3.

4.His telephone number is 287 0837./287 0837.

5.His telephone number is 398 6160./398 6160.

1.B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家谱可知, Sally的妈妈是Kate, Kate是John Brown和Anna Smith的女儿, 故John Brown和Anna Smith是Sally的外祖父母。故选B项。

2.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Kate (Sally的妈妈) 与Tom是兄妹或姐弟关系, 自然Tom是Sally的舅舅, 而Tom和Mary是夫妻关系, 故Mary是Sally的舅母。故选A项。

3.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Ann是John Brown和Anna Smith的女儿。故选C项。

4.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Ann, Kate和Tom都是John Brown和Anna Smith的子女, 故他们是兄妹或姐弟关系, 所以Tom和Kate是Ann的brother and sister。选C项。

5.B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Sally的舅舅家有三个孩子, 故她有三个表兄妹。选B项。

1.B点拨:细节理解题。由短文内容可知, 照片中有my aunt (Jane) , Jeff, Jack and Rose四个人。

2.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These are my cousins, Jeffand Jack. (这些是我的表兄弟杰夫和杰克。) ”和“Look!That lovely (可爱的) baby is my aunt’s little daughter, Rose. (看, 那个可爱的婴儿是我姑姑的小女儿, 罗丝。) ”可知, 我姑姑有三个孩子, 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故选B项。

3.D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 Look!That lovely ( 可爱的) baby is my aunt’s little daughter, Rose.”可知。

4.D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They are seven and they are twins ( 双胞胎) .”可知。

5.C点拨: 推理判断题。 因为Rose是Kate’s aunt’s daughter ( 凯特的姑姑的女儿) , 所以Rose应是Kate的cousin (表妹) 。故选C项。

答案:1.T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句子“The man in the hat ( 戴着帽子) is Mr. John White. ( 戴着帽子的那个人是约翰·怀特先生。) ”和“Mr. and Mrs. White have two children, Tom and Mary. (怀特先生和夫人有两个孩子, 汤姆和玛丽。) ”可知。

2.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She’s from Canada ( 加拿大) .”可知, 玛丽的妈妈是加拿大人, 而不是美国人。

3.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She is a doctor. ( 她是一个医生。) ”可知。

4.F点拨:细节理解题。通读全文我们只知道“Mr.White teaches ( 教) English in a middle school in China.”, 但并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在中国。故题目错误。

4.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短文倒数第二句“Tom is ten and Mary is six. ( 汤姆十岁, 而玛丽六岁。) ”可知。

答案:1.C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Lost栏中“Its number is2007712.”可知, 其中Its即指school ID card。故选C项。

2.D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Found栏“It’s black and white. (它是黑白相间的。) ”可知。故选D项。

3.A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Lost栏中“My name is Mary Brown. Please call 695 6385.”可知。

4.B点拨:细节理解题。因为他叫Tony Green, 故Green是他的姓。

5.C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最后一篇中red notebook可知。

答案:1.D点拨:细节理解题。以can开头的一般疑问句, 应用can或can’t回答, 先排除A项。B项本身前后矛盾;C项不合题意, 故选D项。

2.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I’m ten...”可知。A、B、D三项均为人称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选C项。

3.B点拨:细节理解题。由“I’m in Class 6...”可知“任丽娟在六班”。故选B项。

4.C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文中“Miss Niu is my English teacher.”可知本题应作肯定回答。选C项。

5.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He likes baseball.”可知。选A项。

答案:1.T点拨:细节理解题。由第一句“Wang Hua is a Chinese boy.”可知。

2.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He is in Class Two, Grade One. ( 他在一年级二班。) ”可知题目错误。

3.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This is his cat. I don’t know its name. ( 这是他的猫,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可知“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故题目错误。

4.T点拨:细节理解题。由“That is his schoolbag. You can see a pencil box, an English textbook ( 课本) , two Chinese textbooks, some exercise books and an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英汉词典) in it.”可知:他的书包里没有球, 故题目“在他的书包里, 你看不到球”是对的。

5.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His good friend is Peter. Peter is an English boy.”可知“彼得是一个英国男孩”, 故题目错误。

答案:1.A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句子“There’s a desk and a chair in his room.”可知。

2.B点拨: 细节理解题。 根据句子“The desk is between ( 在……之间) the bed and the bookcase.”可知。

3.A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句子“His schoolbag and pencil box are on the desk. ( 他的书包和铅笔盒在课桌上。) ”可知。

4.C点拨: 细节理解题。 根据句子“The desk is between ( 在……之间) the bed and the bookcase. ( 课桌在床和书橱之间。) ”可知床在课桌附近。

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 篇3

春夕酒醒

□皮日休①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②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②酃醁(línɡ lù):美酒名。

本诗前两句有何作用?

答: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请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答:

与浩初上人

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此诗写作之时,作者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

1.此诗的后两句独具艺术魅力,请简要分析。

答:

2.诗人借“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史将军①二首(其二)

□杜 牧

壮气盖燕赵②,耽耽③魁杰人。

弯孤五百步,长戟八十斤。

河湟④非内地,安史有遗尘。

何日武台坐,兵符授虎臣?

注:①史将军,生平不详。②古称燕赵多慷慨之士。③耽耽:形容神态威武。④河湟:现今的甘肃、青海地区,唐肃宗时,吐蕃乘安史之乱占领其地。

1.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史将军”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2.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千秋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答: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赏析。

答: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表达的情感。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选自《史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官职,位于士之下、卿之上,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D.四维:指礼、义、廉、耻等,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牙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nlc202309091420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赞颂,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译文:

(2)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译文:

杜预传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

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表陈至计。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帝乃许之。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吴之男女降者万余口。(周)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于是进逼江陵。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晋爵当阳县侯。

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或讥其意碎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孔,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

B.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

C.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

D.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常用来陈述心意;后也用于陈述对重大事件的见解。

B.太康:年号,是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给自己纪年的名号。

C.牙门: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这里指武将名號。

D.传:传记,在文中指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或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灭吴的方略上杜预与皇帝持相同的意见,但在灭吴的时机上,他不同意皇帝的意见,在他的请求下,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主张。

B.太康元年正月,杜预率领部将开始讨伐吴国,一路攻城略地,还活捉了吴都督孙歆,于是进逼江陵,吴国州郡都望风归命,奉送印绶。

C.杜预作为一员儒将,既不会骑马,也不会射箭,可是每当委以大事的时候,却列将帅首位,所有的将帅对他都谦恭而有礼貌。

D.杜预不仅帮助国家建立了灭吴的功勋,这是立功;还为《左传》作集解,成为《左传》研究的大家,这是立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

译文:

(2)或讥其意碎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译文:

[参考答案见下期]

七年级散文阅读训练(一) 篇4

(一)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解题思路:

1、赏析类的题型,可以抓修辞,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写色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人物的描写方法;还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2、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文找。

3、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先把人物的身份归类,再加上性格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句子往往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心情或性格特征

让我看着你(13分)

○1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2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3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4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5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6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

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7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8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概括要点→记叙要素)(共2分)

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1分)结果:(1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6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词句品味)(3分)

3.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内容理解)(2分)

4.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代词指代内容)(2分)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归纳)(4分)

解题思路:

1、分析题目含义:表面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2、开头的作用:(1)引出下文(2)为下文做铺垫(3)引起读者兴趣

3、写作特点(表现手法):①象征②对照(对比)③衬托④欲扬先抑(先抑后扬)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⑥托物言志

心底的照片

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

那是一群贫苦交加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摄影家朋友略微懂得一些非洲语言,所以争取到了随同新华社的记者去索马里难民营采访的机会。他一直有那样一个愿望,要用相机记录下难民们一个个水深火热的日子,唤醒全世界的善良来拯救这样一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他们有黑色的皮肤,有褴褛的衣衫,有在贫苦中依然闪亮的眼睛„„

那是一个怎样的居住地啊,像城市里某个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尘土飞扬,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饱受了上帝揣在口袋里的所有苦难。

在那里,他摸到了儿童们瘦如鸡爪的手,听到了老人们临终时的哀嚎和呻吟,看到了妇女们惊恐的眼神„„这些都在他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里的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的悬崖,死亡就像很随便的一

堆篝火的熄灭一样,平常得已经不能让人感到伤痛了。

但让他无比惊讶的是,在他决定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们,都纷纷去洗脸梳头,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似乎是要赶赴一个节日一样。他想:再贫苦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向往之心的。

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

我的摄影家朋友倾其所有,为他们照满了整个口袋里的胶卷。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拽住了他的胳膊,央求他为她照张像。他看到她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她的胸前,竟然还戴了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她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惊讶,笑着对他说了项链的秘密。原来那是她用泥巴搓出来的一个个泥球,然后用花粉涂在外面,串成了项链。

就为了做这个“项链”,她才耽搁了照相。

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他不能告诉她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他不能让这朵开在人世间最苦难之地的花在瞬息之间就凋谢,那是一颗真诚地热爱着生活的心啊。

她对着他的镜头绽放着灿烂的笑,他也不停地摁着谎言的快门,用一个个闪光灯骗过了她的期待。非洲女孩黑黑的脸和灿烂的笑,在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摄影家的灵魂里,再也剜不掉。回到大使馆后,我的摄影家朋友想尽办法向工作人员要了几个胶卷,他的心很乱,迫不及待地要求再回到难民营一趟,他想为那个女孩补照几张照片,前后辗转约有20多天。他不知道,这20天,一个满怀期待的生命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她纤细的生命一直在飘飘荡荡,一次简单的感冒,就让她永远地睡着了。

小女孩躺在母亲的怀里,已经离开了苦难的人世,胸前的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彩,刺得人的眼睛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

那母亲说,这20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都在盼望能看到她的照片,看到自己在灿烂的阳光下,像花一样开放。

那母亲说,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还在问:中国叔叔来了吗?

这就是生命。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抹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1.请根据全文内容解释文章标题“心底的照片”的含义。(文题理解)

2.有人说本文的开头写得很好。请说说它为什么好?(文段结构)

3.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语言进行概括。(50字以内)(要点概括→内容概括)

4.文中写的是摄影家与小女孩的故事。为什么在此之前要写蛇马里的人苦难生活?(手法作用→分析表现手法)

5.试析“项链”在文中的多种表达作用。(要点概括→分析作用)

(一)一顿午餐(11分)

亲爱的孩子:

我将于下周四进城来,你若能陪我去某处吃午饭就太好了。

你的姨妈:诺拉

诺拉姨妈是我母亲的姐姐,母亲生病时,她就把我当做子女照顾。她对我们要求很严,但从不做愚蠢的限制,只要我们不影响他人,对自己也没有危险,我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相信她相当富有,可是她却居住在乡村的农舍里,只有一个女佣照顾她,帮助她料理家务。一年中她进城一两次,买衣服或者是看表演。

这次是在我上大学一年级时。我父亲有一个大家庭,我每月只有5镑钱做生活费,这本该够用了,可是我却时常感到拮据。有时同学邀我参加聚会,我只好说“行”,即使那意味着第二天我的午饭没有着落,也很难说“不”。实际上,收到姨妈的来信时,我只有20先令了,还得维持到月底呢,可是我无法拒绝呀!我知道一家合适的小饭店,在那儿可以一人花3先令吃顿午饭。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剩下14先令用到月底了。

“哎,”姨妈说,“我们上哪儿去呢?午饭我从不吃得太多,一份就够了。咱们去一处好点儿的地方吧。”

我领着她朝那家小饭店的方向走去,突然她指着街对面的那家“大皇宫”说: “那儿不是挺好吗?那家餐馆看上去不错。”

“嗯,好吧,如果比起我们要去的地方您更喜欢的话。”我这样说了。

我们去了那家“大皇宫”,她要了一盘最贵的法式炸鸡块,一大盘上好的鱼子酱,一杯葡萄酒,又要了奶油蛋糕。我付了帐,只剩3先令了。

这时侍者又端来一些水果,她肯定该吃一些。当然,还得喝些咖啡,尤其是我们在吃了这么好的午饭之后。没有啦!甚至准备给侍者的1先令也没有了。

账单拿来了:20先令。我在盘里放了20先令,没有侍者的小费。姨妈看了看钱,又看了看我。“那是你全部的钱?”她问。“是的,姨妈。”“你全用来招待我吃一顿美味的午饭?你真是太善良了——可实在很愚蠢。”

“啊不,姨妈。”“你在大学学语言吗?”“对。”“在所有的语言当中,哪个字最难念?”“我不知道。” “就是‘不’这个字。随着你长大成人,你得学会说‘不’——即使是对女士。我早就知道你没有足够的钱上这家餐馆,可是我想让你得个教训,所以我不停地点最贵的东西,并且注意着你的表情——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给了我5镑钱作礼物。

“天啊,”她说,“这顿午餐差点撑死你可怜的姨妈了,我通常的午饭只是一杯牛奶。”

9.文中说“我无法拒绝”的原因是什么?(2分)

10.诺拉姨妈说“太善良了”,“我”的善良表现在哪里?(2分)

11.诺拉姨妈又说“我”“实在很愚蠢”,你赞同她的看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4分)

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之答案 篇5

(一)一诺千金

1、(1)北京的姐姐为山村的孩子们承诺并寄书籍(2)一句小小的诺言会有千金的价值(每小题2分,计4分。意符即可)

2、不能。这段文字之所以交代“我”行路的困难,是为下文写山村的闭塞贫穷、孩子们渴望知识及孩子们在山路上背书籍的艰难等作铺垫的。(3分。意符即可)

3、⑤ 为贫穷山村的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精神(或:⑥ 为山村人们质朴、真诚的品格)(前空1分,后空2分,计3分。)

4、⑥ ⑦ 它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与第⑥段相照应;其中“我”的自责又为后文写“我”后来“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作铺垫。(“归位”1分,“理由”3分,计4分。“理由”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

5、可能会有两种理解:a.善意的理解:可能是北京的姐姐工作忙了,暂时忘记了吧,我相信她会记起来的;b.恶意的:哼,城里人,说话就是不算数!„„(3分。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6、如:a.山村的孩子们,我为你们渴求知识的精神所感动 b.山村的孩子们,只要你们好好学习,一定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c.山村的孩子们,不仅是北京的姐姐关心着你们,还有我也会从此关心着你们,更有国家、社会都在关心着你们。„„(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说话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个老人的问题

1、孤苦无依的、企盼有人来过问的(2分。意符即可)

2、c a b(每空1分,计3分)

3、(1)不是。因为文中开头已经交代“伙计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说明伙计当初并非认识老人。(3分)(2)因为伙计被老人孤苦无依的处境和企盼有人来过问的心情所感动,因此他谎称“爸爸”来安慰老人。(2分)(本题共计5分,言之有理即可)

4、如:a.老人要求伙计倒酒从“一杯”、“两杯”到“一瓶”,说明老人内心的愁苦、孤独之情越来越沉重 b.老人由“拄着”、“支着”到“撑起身”,说明老人身体状况越来越衰弱 c.伙计由“闹懵了”、“不安地答道”到“奔过来,涌着泪水,哭着说”,说明了伙计对老人的态度和感情的变化„„(3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5、(1)(说出安慰的话即可,此略)(2)(说出赞赏的话即可,此略)(每小题2分,计4分)

6、(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1、C 本文作者从姑娘生命的历程中体会到虽然生命重要,但“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的道理,引导人们去“珍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单纯地说“生命”或“阳光”一个方面。(“选择”1分,“理由”3分,计4分。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2、(1)苍白 姑娘身患绝症,身体虚弱

(2)明媚(或:鲜红)世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每小题3分,计6分)

3、有强烈的爱美之心,更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2分。意符即可)

4、人坚强的意志

人崇高的精神(每空1分,计2分)

5、可赞成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顽强的精神来感受阳光等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不赞成,因为她也应该珍爱生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3分。无论赞成与否,言之有理即可)

6、(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四)飘向天堂的琴声

1、一位70岁左右的长者坚持插班学二胡,以他的琴声来让去世的老伴高兴,来表达他对老伴的思念之情(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

2、如:a.看上去有几分疲惫,眼睛还有些微红 b.执意说想学琴 c.并且一定要我把他安排在临窗的那个空位上 d.这位老先生拉得也很认真投入 e.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倾诉 f.似乎怕挡住琴声飘向更远的天际„„(每小题2分,计4分。任选其二)

3、有两层含义:实指“老先生”对去世的老伴所拉的二胡琴声,虚指“老先生”对老伴的思念之情(3分。意符即可)

4、(每小题3分,计6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表达她对老先生的感激与思念之情即可)

5、(4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简明得体即可)

(五)最爱的人最先放手

1、(1)①C ②C ③B ④AB(每空1分,计4分)(2)因为自己身患绝症,不想拖累深爱着的配偶 C想成全A对B的爱 时刻为对方考虑的、宽容的爱(每空2分,计6分。意符即可)(本题共计10分)

2、(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能扣住故事意义与文本内容来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3、(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4、(每个2分,计4分。任选2个字母,答案为开放性,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并能表达自己对“爱”的点滴感受即可)

(六)优美的琴声

1、(前一题1分,后一题2分,计3分。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质疑与探究的能力,因此答案不唯一,请根据学生提问与解答的质量来酌情给分)

2、(1)对老乞丐“亲切地问”,将自己攒的零花钱给老乞丐„„

真诚而善良,富于同情心

(2)为了了解璐丝的人品,他故意扮做老乞丐;每天都来给璐丝抄乐谱,却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

十分严谨(每小题3分,计6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不仅琴弹得好,人品也要好)。因为学艺先要做人,只有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才乐于献身艺术,艺术才有可能达到顶峰。(3分。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4、(1)吝啬、势利,但对女儿富有责任感(2分。意符即可)(2)(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共计5分)

5、(3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扣住“故事情节安排”来评点,言之有理即可)

(七)生死跳伞

1、汤姆与另外5个人为了保全飞机和库尔的生命,跳伞坠入大海而亡(2分)

2、(1)汤姆飞机飞海峡(2)油料不多去跳伞(3)库尔驾机骂汤姆(4)一看纸片知汤姆(每小题1分,计4分)

3、顾全大局、舍己为人(2分)

4、库尔是一个性情急躁、心胸狭隘的的人。因为他发现汤姆跳伞后留给他的不是降落伞而是一包旧衣服,在还没有搞清楚汤姆的真实用意之前,对汤姆是“咬牙大骂”、“狮子般的怒吼”。(3分)

5、(6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6、(3分。无论赞成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梅格安将自己最喜欢的布娃娃捐出来 ○2布(八)真正的慷慨

1、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给予别人(2分)

2、○3布雷德拿出他的宝贝火柴盒汽车 ○4“我”将旧夹克衫换成了新夹克衫捐出兰德拿出来最喜欢的圣斗士 ○来„„(3分。任选其二)

3、(1)梅格安严肃地点了点头,眼睛里闪烁着被她强忍着没有流出来的眼泪(2)说明梅格安虽然珍爱自己心爱的布娃娃,但为了那个小女孩快乐,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捐出来了。反映了她无私的爱心(每小题3分,计6分。也可以举其它人的例子)

4、(1)他们被梅格安无私的举动和爱心深深的触动和启发(2)“我”被孩子们“诚挚的仁爱”所感动,“我”希望“那个年轻女人”也如“我”一样生活得

1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愫 ○2只要人人奉献一点爱,幸福美好(每小题3分,计6分)

5、比如:○世界将变得更精彩„„(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心理即可)

1骡子病,耽误了行期 ○2天黑迷路 ○3天冷难耐(2)医好骡子,拼命赶路,即(九)与困难掰腕子

1、(1)○使车掉进了雪窟窿也不停息,也不放弃,与困难战斗到底,终于走出困境(每小题3分,计6分)

2、不能。因为本段文字点明了父亲去换粮车队的背景,也为后文写父亲不放弃车和粮食,与困难战斗到底作了铺垫(3分。意符即可)

3、不屈服于困难,与困难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2分)

4、(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5、(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3分。答案为开放性)(十)没有人拒绝微笑

1、一脸不悦、冷冰的脸色、有时甚至是拒绝

礼貌地微笑着来,微笑着去

礼貌、热情、坚定、执著(每空2分,计6分)

2、没有一块冰不被阳光融化!没有人拒绝微笑,就这么简单(3分。意符即可)

3、因为执著,所以不曾放弃;因为微笑,所以热情。而且这种执着的微笑精神可以融化一切冷漠,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使可能变成了现实,他成功了!(3分。意符即可)

4、(4分。答案不唯一,此略)

5、(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十一)吊在井桶里的菜果

1、不能。因为这些内容为后文写“我”长大后与父亲疏远了和父亲一直牵挂着女儿等内容作铺垫(3分)

2、讥笑母亲竟为了小孩子天真的话而嫉妒 为女儿能给自己“买衣裳”而高兴(每空2分,计4分)

3、(1)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关爱,疏忽了父亲的情感需求(2)父亲那种深深的爱女之情、自己对父亲感情的疏忽„„(每小题2分,计4分。意符即可)

4、读到父亲将几十个大苹果吊在井桶里凉着盼“我”回来时最为感动。因为这几十个大苹果饱含着父亲对女儿快快回来的企盼,是父亲对女儿沉甸甸的爱。这种爱,有着质朴的感人的力量(3分)

5、(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6、(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十二)把生命送进狮口

1.①眈眈 ②xián ③狰狞 ④kēngqiāng⑤chàn 2.她„„将生命送进狮口,为丈夫铺设生还之路 赞美人类最美好的超越个人功利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3.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表现了妻子宁愿把自己的生命送进狮口,也要换得丈夫生还的机会,从而保证基地工人生活需要的崇高思想感情

4.不完全是

从“很多人都在等我们回去,再不回去,连饭都吃不上了”、“你一定要把车开回去”、“你下去,谁开车”、“快把车开走!快开车”等话语中可以看出来这种在危难时刻维护他人利益、筑路队利益和援非形象所表现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是当今人类社会迫切需要的最美好的思想感情

5.写出了非洲气候的酷热,夫妻生存的艰难,衬托了他们为维护他人利益而挑战生命极限的顽强毅力 6.先造成悬念,直到结尾才解开悬念,不仅情节曲折动人,而且收到了震撼心灵、升华中心思想的艺术效果

七年级古诗文阅读训练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yin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yin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七年级学生拓展阅读的思考 篇7

我教的七年级两个班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大部分学生阅读目的不明确,多数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消遣性阅读这样较低的层级

本次调查中只有43%的学生在阅读时始终怀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的,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在“阅读时专门想到文章段落”的学生只占15%,“对任何一段文章,经常概括,筛选重要信息”的学生占16%,“对非小说类读物总是试图找到其主题和论证方法,从而帮助更有效地阅读这类材料”的学生只占20%,“对自己所读内容有良好的记忆力”的比例稍高,也只占32%,“阅读时感到头脑中有许多问题冒出来”的学生占42%。这些数据表明,很多学生属于“精神漫游者”,在阅读中浮光掠影无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无法在阅读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他们的阅读停留在较低消遣性阅读层级。

2 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较弱

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这些因素的共同参与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非智力因素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非智力因素既可推动阅读行为的深入和促进阅读效果的优化,也会造成阅读选择的片面性和阅读视野的狭窄及阅读理解感悟的简单与肤浅。

本次调查有42%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全神贯注而不分神”,42%的学生在“阅读时感到头脑中有许多问题冒出来”,1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所读内容有良好的记忆力。这些数据表明在阅读过程学生的注意力,联想能力及记忆力的这些智力因素参与较弱。本次调查只有43%的学生在阅读时始终怀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的,说明像动机这样的非智力因素在阅读中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而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发展。

3 学生们阅读过程中,阅读技巧欠缺

虽然有62%的学生经常根据阅读目的和读物性质而变换自己的阅读速度,但只有33%的学生经常用扫视法阅读,并能看到一连串的词,只有28%的学生的学生经常用回视法阅读。这表明学生不能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阅读效率低下。

39%的学生读书时“常常考虑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28%的学生认为“标点常识和语法知识会帮助自己准确地把握作品意义”。这些数据表明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语文知识网络,在阅读过程中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各种语文能力脱节,不能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未知问题。

13%的学生“喜欢积累词汇,做摘录笔记”;15%的学生常动笔勾画圈点批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17%的学生会去查词典。这些数据表明学生没有养成阅读时思考、圈点勾划、做摘抄、查阅工具书、写读书心得等良好习惯。而这些阅读习惯是我们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基础。

初中语文阅读计划

1)目的。

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为目标,以教改实验为基础,在阅读课上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侧重实验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2)内容。

选择的原则:从形式看,最好选择那些篇幅短一点的文章;从内容看,最好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美文”和跳动着时代脉搏,反映着时代进步的“时文”,以及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技文。选择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与年龄特点。积累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阅读材料,力求形成完整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同时计划对学生进行关于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环节和方法、阅读量等的问题的调查;通过练笔、摘抄、作文等多种形式检验阅读课对学生写作所起的作用。

3)方法。

(1)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古诗词阅读训练 篇8

鹧鸪天

□苏 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③,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赤叶楼:这里指歌妓等所居之楼。③“灞桥”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

(2)明代杨慎评论说:“‘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词。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 栈

□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的一座亭子。②陈仓:在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道。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半闻横管

□程 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①。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委:落下。②金谷:即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此处代指金人占领下的北方失地。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描写笛声?请简要分析。

答: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2)“把酒送春春不語,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

答: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上一篇:各种假期规定下一篇:三字经和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