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企业大学未来之路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的企业大学未来之路(共8篇)

中国的企业大学未来之路 篇1

只要你在城市生活,你就忽视不了他们的存在:不是警察,却戴着大盖帽,管得比警察还多;不是工商局执法人员,对小摊小贩却能罚款;不是环卫局的,如果你乱扔垃圾,他又可以撕罚单。大街上似乎没有他不能管的。这伙有时被称为城市文明形象的维护神,有时被骂作城市公害的人,有个名字叫城管。他们似乎是个新生事物,又好像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了很多年。

众所周知,城管执法历史不长,从其诞生之日起至今也不过有20余年的历史。肩负着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市容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违章违规的查处职能,面临着点多、面广、线长和工作量大的局面,发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城市文明建设的窗口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其诞生之初就烙下了先天不足的印记,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长期处于分散、多样、无序的状态,且大多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仍处于委托执法的地位,给许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弊端。

城市管理是以城市为对象,对城市的运转和发展的全部活动进行的协调控制行为。而这种控制行为的主体是人,现代城市管理要依靠人、围绕人、为了人。这就是要有强硬法律依据,又具备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专业执法队伍,来维护和规范在城市中生活、生产的行为主体——人。围绕人、为了人,就要转变现代城市管理的思想观念,尽可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而给我们城管执法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新要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迫使我们不得不研究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即融入“人本主义”理念,又走出新时期城管执法的困境。建立起城管执法的新形象和新机制,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目前,全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场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为标志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已在全国城管领域全面展开。

一.城市管理执法的现状和困境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策性、群众性、实践性、流动性较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情况复杂多变。由于种种原因,百姓对立情绪严重,执法纠纷不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陷入困境。在各地的民意测评中,“老百姓最不满意的执法队伍”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名列第一。

1.管理对象敏感。城市管理的执法对象极大多数是失业人员(含下岗工人)和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从事着最简单的商品买卖活动,维系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艰难处境易博得市民的同情和谅解;加之部分违章者自身存在的陋习,使其对城市管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抗法。执法中稍有不慎,执法人员便会成为众矢之的,引来路人围观、起哄。令执法人员进退两难。

2.司法保障不力。在具体执法中,大案要案很少,多数案件处罚数额较少,难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使违章者抗法有了可乘之机。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不具有人身强制权,又缺乏有效的司法保障,在遇到现场纠纷时,极易发生围观、拥堵,执法人员往往势单力薄,孤掌难鸣,有口难辩。经常遇到暴力抗法,从而降低了城管执法的严肃性,造成了极不好的负面影响;严重则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3.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城市管理法规虽然较多,但仍不够健全。一是城市管理的有关条文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独立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二是现有的法规不够完备,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城市管理法规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没有详细的处罚规定,执法工作难于落实;三是立法空白或立法不配套。如摩托车出租扰乱客运市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既影响市容,又阻碍交通。但对其进行处罚时,却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城管执法无所适从。4.市政公用设施的不配套和城市功能的残缺,孕育着城市管理的好与坏。随着各行各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失业人员大量出现,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使得城市人口逐年增多。而这些人,一无雄厚的资金开设门店,二无专业技能受聘于单位从事固定的职业,他们为了生活只能凭自己微薄的经济从事最小的商品买卖生意,从而流落于街头巷尾,占道经营,用获取的薄利养家糊口,跟城管执法队员开展“游击战”,给城管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城管执法人员去管,他们首先的回答便是,“不准在马路上卖,叫我们到哪里卖”,这一简单的回答,反映出一个城市功能完善与否。如果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有配套的各种公用设施,健全的市场,齐备的环卫基础设施,使那些为生计所迫的占道摊贩、乱停乱放的各类车辆“有场可进”、“有市可归”。那么,城市管理的矛盾就会少得多,从而城市的文明程度将很快得到提升。

5.执法力量薄弱,经费短缺,装备滞后。很多城市城管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地方财力薄弱,成立之初单位性质就定为事业单位。据了解,我国多数试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编制性质仍然是事业,与公务员相比,他们没有相对稳定的薪水,反而要承担繁重、危险的执法工作,由于行政执法局上无主管部门,据了解,全国各地城管执法人员岗位津贴、误餐补助、风险金等执行的标准参差不齐。另外,城管执法队伍的身份问题也困扰着我们。目前我们执法队伍中,市城管执法局局机关为公务员编制,各执法大队为事业编制。此种编制混存的现象不仅不符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批复精神,影响着队伍的士气,而且不利于队伍的长期建设。6.执法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属于新生事物,管理经验不足,城市管理人员多为新招录人员,从未从事过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缺少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知识面窄,专业素质不过硬,对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专业化人才也是微乎其微,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缺少方式、方法;城区执法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法制观念不强,素质不高。主要具体表现为:一是政治素质不高。极少数执法队员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不能正确地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工作,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执行不力,特权思想严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二是业务素质低。少数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城管执法专业知识,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法律理论和基本的法律知识,执法行为不规范,违反程序办案。加上由于现行的城管执法队员教育训练制度和教育经费的严重制约,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专业技能训练和必要的培训,不具备从事城管执法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和业务水平,执法水平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城管执法工作需要;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不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人格,滥用强制措施,越权办案。其次就是执法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水平不高,“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三乱;再有就是执法过程中存在感情大于法的现象,以致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二.城市管理的发展思路与未来 1.改革现行城管执法体制。抓住目前国务院清查统一各执法队伍服装和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时机。首先,从改革城管体制入手,改变自下而上成立城管执法队伍的现状,把各地的城管执法队伍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现有的城管执法队伍纳入公务员系列,统一实行省或市(自治区)“垂直管理”,便于异地轮流执法,打破长期在本地执法有人情关系,束缚执法队员想干不敢干的格局,有利于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从而树立城管执法队伍新形象。其次,借鉴部分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在规定时限内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执法体系。第三,着装的统一应纳入规范化管理,建议先由建设部统一标准(款式、颜色、标志等),报国务院批准,列入执法着装行列,以避免同一支执法队伍着装混乱的现象。

2.必须进一步加强加强公民的整体素质教育。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城管浓烈氛围。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容方方面面,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和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所有社会活动的主体,市民城管法律意识的强弱对依法治市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执法实践中深有体会,在市民法律意识、文明意识淡薄的地方,城市也难以管好:前面刚扫完马路,后边就随地丢垃圾;宽敞的马路摆起了占道经营的摊点,造成车难行、人难走;城管人员依法进行管理时,遭到侮辱、指责,甚至谩骂、围攻等。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法律意识,既是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的前提又是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市民的文明行为必须在不断教育中养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提高公民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的重要途经。要广泛地进行社会宣传,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样手段,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城管法律法规、健康文明知识等宣传活动,普及城管知识。使城管法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切实在管理中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效能。广泛与中小学校开展文明共建活动,采取小手拉大手形式,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积极把文明创建活动传递到千家万户。积极开展城管服务进社区活动,拉近城管与市民的距离,打造城管互动平台,增进城管与市民的沟通了解。在住宅小区、街巷增设公共广告栏,在居委会、学校、邮局、工厂企业和大型商场增加公共橱窗和告示牌,在新闻媒体增设公共广告栏目,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告别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泼污水等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教育广大市民自觉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使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覆盖面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以法治市意识,使市民理解和支持城管执法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正规化、法制化的进程。

3.完善法律支撑体系。首先要把“城市管理”这个新生事物在法律意义上明确下来;第二是城市管理机构的设置应有法律依据和相应的执法主体地位;第三是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应有确切的法律支撑。解决上述问题应该看到,现在使用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各地出台的一些规章、规定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具备强大的民意基础和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加快城市管理立法,对原有的城管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修定时需根据综合执法试点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并考虑大中小各类城市管理执法的各种因素,尽早出台专门的城市管理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统一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法律体系,同时,要重视城市管理中的执法和监督,要加强各种制度建设,避免执法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行,保证依法行政,防止徇私枉法,以言代法的行为。

一直以来,各地“城市管理”的发展大都是在城市政府内部进行操作,既由政府部门主导,城市管理从业人员自己推动,难以形成良好的执法环境。因此,如果想让“城市管理”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成长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让“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口号具有崭新和充实的内涵。4.把城管行政执法工作摆上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建管并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理性执法”的理念。

长期以来, 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总是处于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城市管理却显得不很突出,一直没能提上议事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依附或从属于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形成了重建设,轻管理的较为普遍现象。其实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是同等重要的,它们是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相分离、互相否定。一方面城市建设是基础,创造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为城市管理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条件,同时也对城市管理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没有城市的建设,就谈不上城市的管理。另一方面,城市管理是关键,是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发挥城市功能的必要手续;城市建设发展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则要求城市有序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财富。良好的投资环境蕴含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城市管理搞得好,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多办事。相反,只抓建设不顾管理,就会浪费财富和资源,城市建设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有些城市公共设施项目刚建成不久,由于管理不善,很快就遭到破坏。城市发展走出“越发展、越赔钱”的怪圈,根本问题在于加强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道路并不比我们宽,车辆比我们多得多,交通堵塞现象却不比我们有的城市严重。原因在于严格的现代化交通和城市道路管理,以及居民良好的城市管理意识和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建设和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建管并重,不但能促进二者共同进步,还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5.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执法”也只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毕竟现在很多让城市管理工作者为难的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主要还是因经济、文化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故意违法的人和事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是少数的。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采取一些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的管理作方法来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这正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探讨和追行的目标。首先,加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并力争建设得更多更快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合理需求,消出一些影响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产生的根源。

其次,根据城市的区域功能、交通流量等因素,在城市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应考虑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提供部分场地及次要街道,通过审批、核准、许可、支持等行政管理手段,让一些弱势群体有谋生之希望,真正体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教育和监督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经营行为,使其树立自觉爱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意识,以引导的方式逐步规范和提升城市的品味。6.造就一支过硬的城管行政执法队伍。

城管行政执法队伍是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行政执法力量,担负着监督城市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查处、纠正有关违法违章行为的重任。

依法管理城市,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过硬的城管执法队伍,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把城管执法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弘扬廉洁奉公、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自觉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法水平.通过城市管理队伍这一特定群体的辛勤、有效的工作,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只有建立一支政治合格、忠诚可靠、训练有素、精通业务、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的队伍,才能保证各项城管法律法规的顺利、正确实施,才能提高城管执法队员的觉悟和奉献的自觉性,才能完成党和政府赋于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任务。

中国的企业大学未来之路 篇2

本书是作者胡春才成为著名企业家以来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晶, 也是作者对国内迄今为止现代零售企业演化规律的高度概括和解析。本书从经营哲学 (“道”) 与管理操作 (“术”) 的角度, 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管理见解和零售企业的经营奥秘, 诸如:打开企业竞争的总开关 (零售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才开发是企业的擎天柱) 、打开企业学习力的开关 (学习能力是零售企业第一竞争力) 、打开人才培训的开关 (要想盈利模式转型, 还得做到有效培训) 、打开机制红利的开关 (“机制红利”是区域型零售企业的命根子) 、打开团队建设的开关、打开企业文化的开关、打开管理飞跃的开关 (零售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

本刊点评:

这本书的骨架来自于作者的博客 (博主:黄山岩松) , 它是从作者的400多篇博客中按照一定的逻辑挑选出来了60多篇博客, 然后经过加工, 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如同那经过精心挑选的珍珠用一根非常精致的银线串接起来的珍珠项链了。作者27年抱定一个目标, 从农村的放牛娃奋斗到在大上海立足的国内著名的零售管理专家, 可以不恋不婚不娶地熬40年, 可以象一个疯子一般地在忘我工作, 忘我奋斗。在零售业既有很深的管理理论储备, 同时又有很强的实战经验, 特别是给中国移动这样的国内优秀企业做咨询培训的三年多的经验, 具备这一切条件的人在国内零售业不说绝无仅有, 至少也是寥寥无几了。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作铺垫, 作者才能够感动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这位业内做事最低调的实干家, 为作者的专著破例地写了他的人生中的第一篇推荐性序言。只有当这本书的价值足以与大润发在零售业界的影响力相匹配的时候, 他才肯出面做这样一件于己于大润发于社会都是有价值的事情。而且他还表示要让大润发的每一个管理者都人手一本。而步步高王填董事长则从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 他对于该书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 我们这本书的副标题——“未来中国零售业超越与蜕变之路”就是他高瞻远瞩地提出的。这本书能够同时获得海峡两岸的零售业实干家如此的高度认可, 也必将给所有的零售业从业者以启迪, 让他们能够以另一个视野来看待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 厘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我如何才能够到达那里”。

行业精英的推荐

我过去是从事纺织业的, 当跨入零售业时, 对零售业是一窍不通的, 当时很想找几本零售方面的书籍来学习, 坊间很难找到, 除了萨姆·沃尔顿的成功故事, 还有几本零售管理的理论教材, 找不到太多零售实用书籍。这一次胡老师把他多年的经验, 和在“博客系列”上发表的文章, 集结成零售之“道”与“术”的著作, 是一本兼具“哲理”与“实用”, 对“经营者”和“管理者”都适用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大润发中国区董事长黄明端

我非常赞同“黄山岩松”春才兄的观点, 零售之“道”就是打开人的生命开关, 成就人, 实现“人尽其智”这一最高境界的。而在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个层次的理论中, 最高的境界也是“自我实现”, 可以说与零售之“道”是完全契合的。

——全国人大代表, 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

作为联商博客的专栏作者和博客之星, 胡老师的文章充分结合行业现实与企业案例, 深入浅出, 探讨零售业的困惑与解决之道, 挖掘优秀企业的成功基因和经营哲学。与胡老师相识多年, 其为人勤奋务实, 乐于分享, 亦师亦友, 孜孜不倦服务于零售行业。再次隆重向业内同人推荐胡老师的首本著作。

创新,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篇3

思路是创新的前提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景勤指出:“中国的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过去我们主要靠外延式的、靠投资拉动式的、过度资源耗损式的经济发展很有问题。新的出路就是创新驱动发展。应该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把创新做好、做到家,实现创新型发展经济可能路还会很漫长。”周景勤认为,“要给企业建立起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思路,创新是面向未来的,这是最重要的。要建设创新型企业,首先要把创新管理体系建设起来。最大的问题还是很多企业的领导人没有认识到创新的紧要性。建议式的创新比较多,突破式的创新比较少。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自主技术和自有产品的三大创新。”美国创新学会创始人朗顿·莫里斯则表示:“目前中国最急需的是对创新的系统性学习。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结构,目前中国企业的参与量和参与度都远远不够。尽管像海尔、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创新做得很不错,但总体来说还是数量太少。”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对于这一点,周景勤认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我们过去搞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设想。一种理念。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定位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的创新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具体到企业来说,就是缺乏比较系统的创新管理体系,或者叫创新管理的组织体系。”

人才是关键

保守易,创新难;空谈易,实干难。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关键。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必须要全面开拓创新学科、技术和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美国创新学会创始人朗顿·莫里斯表示非常赞同:“中国现在参与创新的人员还不够多,最好是有一定规模的人参与进来,大家形成合理的结构来推动创新。中美两国在创新领域主要有两个区别:一是技术上的区别。美国的技术革新速度比较快,比较重视,由技术专家向年轻人传授技术,速度很快;二是在文化方面。中国的一些文化会减缓创新在中国的应用,比如中庸气质和企业性格。”周景勤认为:“想真正把企业创新的市场地位建立起来,企业就必须要建立系统的创新管理体系、培养一批对创新实行专业化管理的优秀人才。企业里面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做现在,一类人是做创新。创新是开创未来的,重视未来就是重视战略。企业的创新领导人很重要,要管战略、管发展,一定要是独立的高级职位,最好是总负责人兼任,最少也应该是由常务副总兼任。”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还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铁律。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对于这一点,周景勤认为:“我们自己的要建,国外先进的我们也要学、要引进,这才能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在更高起点上起步。学习他山之石,本身就是创新,我们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我们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要考虑和贯彻这一点。”目前我国开展创新培训的单位非常多,但是系统性、全面性地组织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不多。在这一领域,目前中央企业走在前列。国资委已经下发了很多文件,和国家外国专家局一起指导中央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并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交流,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国际创新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帮助中央企业和社会各界培养了很多创新领军人才。

未来之路——谈大学生就业创业 篇4

由党委学工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依托菁扬网打造的师生面对面在线直播栏目“菁扬有约”今晚将举办第一期节目,主题为:未来之路——谈大学生就业创业,以现场及网络文字直播形式向应届毕业生及其他在校学生解读国家就业新政,并就学生在就业、创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关心的问题,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芮鸿岩,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张信华,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桂元三位嘉宾与广大学生进行交流。

请各学院团委、学工办老师及时通知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登录网络观看、提问,感兴趣的同学也可到现场参与。同时各位老师也要上网参与。时间:2011年4月26日晚7:00

地点:

1、网络:菁扬网->菁扬有约(http://joinyoung.yzu.edu.cn/youyue)

2、现场:荷花池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多功有厅

登录方式:

1、学生:已有账号的直接进入;没有账号的,登录菁扬网,点“立即激活”,以填写学号及证件号(身份证号)的全号或后六位,设置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

2、教师:由于在素质拓展数据库中没有教师的数据,所以,需要登录的老师,请发送信息(学院、姓名,用户名、初始密码)给校团委刘鹏展,将在后台为大家开设帐号。不登录也可以浏览网页内容,只是不能发言。

特此通知

学生工作部

研究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

校团委

中国的企业大学未来之路 篇5

——以浙江新华和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为例

摘要: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并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转向衰退,我国也受危机影响, 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形势,经济下行风险加大,进出口企业订单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减等。为深入了解辖区出口企业受影响程度、面对危机承受力情况以及未来出口企业的发展方向,我们采取实地调研等方式,对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关键字:金融危机 出口企业 企业现状 面临困境 解决对策

一、引言

应学校要求,我们于大二的暑假组织进行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小组三名成员对浙江新华和通用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该公司部分管理人员,并查阅了企业部分内部资料,深入了解了新华和公司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我们在感受企业发展过程的艰辛时,也将我们对就我们对该企业的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并将心得一起整理出来,做成一份较为详尽的企业调查报告。报告不完善之处,希望大家老师能够指出,我们将努力作出修改,及至完整。

二、调查说明

1、调查时间:2011年7月14日

2、调查地址:浙江省金清镇前尚家村

3、调查性质:本科社会实践(企业调查)

4、调查方法:深入企业,访问企业相关人员,搜索资料。

三、企业调查总报告

一、调查基本情况:

在本次企业调查中,我们选择了浙江新华和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该公司的各个方面做了大致的了解。浙江新华和通用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目前生产发电机主要基地。公司创建于1990年,一直“以人为本、开拓务实、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宗旨和“团结拼博、求实创新、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促使企业不断蓬勃发展。公司拥有员工600多名、管理人员68名,技术人员22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0%,员工平均年龄28岁。新华和具备厂房面积20000平方米,拥有年产值8000多万元的生产能力及三条现代化流水线。并且还拥有各种大型冲压设备、各类油箱、等先进设备和完善的测量装置。公司主要品种有:各种发电机组、汽油机系列、柴油机系列、等系列产品。品种繁多、规格齐全、质量稳定、技术档次高,产品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家。该公司的主要经营方向是对外出口贸易,公司经营状况一向良好,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广泛,新华和也未能保全自身。时至今日,金融风暴似乎已然离去,但它带来的影响仍需要时间来修复。就新华和来说,其出口业务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冲击,以至于从2008年到如今公司的业务都还处于恢复阶段。我们小组成员一致认为新华和公司的规模其发展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当前我国对外出口企业的发展情况,因此,此次调查,将很大程度上代表当前我国对外出口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经营困难的一次调查,经过对该公司的调查,我们小组对当前我国出口企业的现状,困境,以及应对对对策做了一些总结。

二、出口企业的现状:

2008年,我们的经济遭到了一击重创。各大中小企业都难以幸免于难,倒闭的企业多不胜数。如今,时隔三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期虽已远去,但仍然在慢慢修复、处于大病初愈阶段的世界经济有没有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探底呢?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还没完全结束,跟把国内市场作为主要战场的企业相比,那些以出口为主的、将国外市场作为投放目标的中国出口企业的目前市场状况如何?是不容乐观,还是能保持一个较为积极的态度?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问题的最终回答与总结,都直接关系着危机过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出口企业对外外贸的走向。

通过详细地调查以及仔细查阅过相关资料,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单体越来越大,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在膨胀。但是,从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我们所关注的出口型企业,有75%比例的企业出口出现了下降,只有25%的企业出口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有7%的企业出口甚至下跌了80%以上。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2009年完成“1000万—5000万美元”出口额的企业占31%,“5001万—1亿美元”的企业占12%,“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占23%。这与我国出口型企业“单体”越来越大的趋势相吻合。以下这张图表可以形象的反映出最近我国出口企业的趋势.图1

所占比例40%30%20%10%0%系列12009年出口趋势5000万1亿下以—1000万5001万—1000万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

目前,我国的出口企业的出口地区仍以欧盟、北美洲、日韩、东南亚等为主要市场。其中,欧盟被视为是主要市场,北美洲则位居次席,东南亚、日本、韩国则紧随其后。我们的调查对象——新华和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产品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的企业。在这样一个比例下,我国也加大了在几个新兴经济地区的市场,试图拓展在这些地区的市场份额,这些地区包括中东地区、非洲、拉美这样三个地区。这说明我国出口在巩固传统优势市场的前提下,跟进了市场多元化的选择。除了这些仍然坚持产自国内、销往国外的企业,还有部分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已经做出了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的行动,尝试将产品转向内销,这些企业有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有的企业转型不成功,不但没能弥补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反而加速了企业的倒闭速度。

在销售产品的种类方面,只有较少比例的企业涉足电子类产品,大多数企业则认为产销电子类产品利润不大,且竞争力没有国外的企业强,因此多以国内有生产优势的产品种类为主,主要集中于玩具、部分机械类等。此外,2010年到2011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融资问题”、“民工荒”、“贸易保护主义”、“资金不足”、“贷款难”、“同行业的无序竞争”、“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缺乏创新”等成为困扰各中小企业生存和成长的问题。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问题

1、高税费,低工资

众所周知,美国对我国产品一直态度比较坚硬。据所查资料,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曾在一天内投票决定3项针对中国输美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合并调查,也就是俗称的“双反”调查。这3项调查涉及产品广泛,包括铜版纸、钢铁紧固件以及钠、钾和钾磷酸盐。仅在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就发起了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起反倾销调查,1起特保调查。虽然,在2009年召开的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中美双方愿意达成共识,统一战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但是,我们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网站看到的却是密集的对中国产品所发起的“双反”调查。在这次“双反”调查中,美国商务部认为中国在美国销售的油井管价格低于正常水平,因此决定对37家中国公司征收36.53%的反倾销税,同时,另一些中国公司将被征收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这次反倾销行动成为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规模最大的贸易行动,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分别在2010年3月和5月就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征收反倾销税做出最终裁决。

图2

不仅仅是在油井管方面,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多个领域都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税,如铜管、木地板、复合材料等。于此同时,国际上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欧盟对中国出口鞋征税;乌克兰对中国冰箱征税;印度对中国PVC胶膜征税等等。国际上巨

额的反倾销税,逼迫中国出口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手段用以应对,其中最常见的不乏通过压低工资等手段来降低产品成本,员工的工资越来越低,却又承担着高物价的压力,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造成大量劳动力宁愿回家乡创业,也不愿离乡打工,这么一来,企业就容易出现劳动力短缺、用工荒的现象。

2、订单影响。

当前,不少出口企业均面临订单减少的情况。据了解,造成订单减少有多重原因,其中之一是外需下降。由于部分厂商对需求预期较好,有继续补库存的愿望,国外订单增加较多,但未来需求恶化,国外企业倾向于消化现有库存,再考虑增加订单。另外,为降低库存风险,规避风险,部分客户则主动缩短了库存周期,纷纷采取多批次、少批量的方式采购。此外,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也是订单减少的原因之一。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较大,企业给客户的报价提高,精明的客户很可能将订单转移到印度、东南亚等报价相对较低的地方。因此,当前部分工厂正陷入招工难与订单减少的恶性循环中。3.汇率影响。

图3

汇率变动是出口企业一直以来最关注的问题, 汇率的变动牵制着企业的根根神经。人民币在汇率改革以来逐月升值, 特别是2007,人民币汇率变动频繁, 增幅较大, 对出口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影响也相对较大。根据我们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销售收入, 导致企业出口同样数量产品,而销售收入减少, 同时, 汇率波动的

图4

不断加剧, 出口企业汇兑风险增加,并会影响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新华和董事长兼总经理施和平先生表示,新华和的业务量因为汇率的变动有过一段时间的起伏,造成新华和收入不稳定,经常会有大量产品囤积,给企业造成很多的困扰。

4.企业分化

由于微观个体的差异,出口企业正在出现分化的现象。全国总体出口增速放缓,做高端品牌、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虽然产量不大,但由于竞争较少、利润高,提价也就相对容易,所以品牌产品的销售受经济影响较小,订单也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规模越小的生意也不差,做中端品牌的小企业产能虽然较小,但一般会有固定的客户,相对规模大的企业,这些小企业反而因为规模小,所会遇到的变数也就与企业规模成正比。新华和通用机械有限公司就是属于中端品牌的企业,它生产的产品由于质量过硬,在销往海外时深受国外企业的好评。不仅如此,新华和因为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企业文化的积累,在客户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因此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客户,产品的销量也有保障。不过值得担心的是,“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虽然是发展的趋势,不过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我们很少看到有民营企业进行升级,投资上、技术上也都很难做到。在这个方面,中国企业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继续摸索。

四、应对的积极措施

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我们认为,一方面,从事出口的企业自身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树立起创新的思维和品牌意识,坚持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各项职能,积极鼓励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1、面对巨额的国外反倾销税,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运用WTO的终端解决机制,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站在一个有理的一方。相对美国这种高密度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略过温和。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更有力的反击措施,将针对的主体锁定在对美国有比较大的政治影响力的产品,同时也对中国的出口以及对国内生产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的产品,注重对这些产品采取一些有力措施。这样才能够影响到美国政府的相关的决策,进而影响到美国政治权利赖以生存和支持的美国国内众多的利益集团。能够让利益集团感到威胁和不安的措施,将会反过来有利于我国各出口企业的生存。倘若他们能凭借集团的力量积极动员各社会团体以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抑制美国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2、针对订单量减少带来的威胁,我们应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导,利用好两个市场。事实证明,在中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出口导向战略有助于我国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当前,随着中国经济体系的日趋成熟,目前国内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但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对外贸易应立足于本国市场,重视国内市场对于贸易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影响传统消费观念来促进居民消费以及拉动内需政策的配套设施的建立等来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

3、对出口贸易战略的重新定位

(1)、提高境内外加工贸易水平,以拉动出口增长。实施加工贸易升级战略,增强结构优化带动作用,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使加工贸易与当地经济的产业关联程度趋向紧密。各企业在战略上可以采取取长补短,将传统产业加工贸易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而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则重点在于优化升级。此外,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出门,是扩大出口的新增长点。从发展条件来看,我国有一些产业和一批产品及许多企业具备了向外开拓业务的条件。很多产品包括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因物美价廉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倍受欢迎,新华和的主营业务就是叉车、发电机组等机电产品,他们的销售结果作了最真实的印证。另外,一些产品如我国的传统食品及工艺品也在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市场。

(2)、从强调比较优势转化为重点培养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种需要后天培养的内生优势,具体是指产品具有相对垄断性、持久性、拓展性和不可复制的特性。以竞争优势为主导的战略的动力源泉就是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在贸易动态中取得长期利益的发展战略在构建本国的竞争优势上,必须注意贸易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产业政策的配合,逐步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坚定信心,化危为机。大多数企业家都回把金融危机当做是考验企业成长的重要时机,把握利用的好,就能是企业一次蜕变成长的机会;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我们认为,只有倒闭的厂家,没有倒闭的行业,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一些经营管理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被迫停产关闭, 给优质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间, 因此,面对金融危机过后的经营恢复,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从长计议, 以最终顺利渡过过渡时期。

(4)、升级产品, 更新设备。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 为长期发展作谋划打基础。企业利用现在生产空闲、各种物资设备价格较低的现状, 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设备更新换代、产品研发创新。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华和机械通用有限公司面对危机,也有过一段低迷的时期,但它没有一直低迷,反而继续坚持产品创新, 抓住金融危机对国外同行业的影响, 努力实现企业转型, 一方面是对产品进行分类营销, 充分利用量大价低、销售、稳定的优势争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中国外先进生产线价位较低的机会来实现转型, 争取实现产品的高端化和国际化, 为金融危机过后的发展做好储备。

(5)、地方政府要积极承担起应对金融危机的责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实体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影响着当地是否有良好的循环经济,尤其对居民收入、就业等产生重大影响。像新华和这样的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可想而知。企业为经济做贡献,政府也应主动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因此,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从维护社会稳定, 支持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勇于承担应对金融危机的责任。一是要出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办法措施, 保证中央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 确保在增加投资的同时提高投资的质量。三是加快对出口型产业结构调整, 做好产业结构规划与布局, 加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研究, 按照消费需求加快对目前出口型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 确保供需平衡。四是引导出口企业抓住人民币升值、进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 积极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价低、利薄、低档产品出口, 扩大质优、效益好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 促进出口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 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6)、金融机构要改进信贷工作, 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支持。我们通过调查得知,在新华和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也曾经因为资金紧张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脚步。事实上大多数企业都通过银行信贷和自筹资金解决资金紧张问题, 但银行信贷却经常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导致出口企业利润受到影响。一是银行贷款门槛高。随着商业银行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以及追求盈利、降低风险的价值取向的逐渐强化, 银行对于企业的审查越来越严, 在贷款时普遍要求担保抵押, 而担保难对企业来说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二是银行贷款审批程序繁琐, 缺乏效率。很多企业反映, 银行贷款时审批时间过长, 手续太多, 造成了资金需求不能及时满足,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瞬息万变, 银行信贷的僵化与市场的灵活多变矛盾加剧, 导致错失商机、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因此, 银行应该与企业共渡难关, 及时地对企业给予支持。同时,银行支持企业的时机要适当, 降低出口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也要继续改善信贷质量,本着有利于双方的原则, 简化贷款手续,重视贷款效率, 完善贷款管理流程,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由于银行贷款不便,很多企业选择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获取资金,但民间借贷不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且利率高,往往存在很多风险。

此次的调查,使我们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有了清晰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与运作,困境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等有了深刻认识。我们相信,我国的企业会在困境逆流中愈战愈勇,拥有灿烂的发展前景。同时,我们认为这次调查也使我们调查小组成员感受良多,受益匪浅,让我们从企业文化,企业构成,企业战略思想等各方面对我国出口企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参考文献

[ 1 ] 2008 年5中国外汇6 第7 期、第10期、第12 期

[ 2 ] 2009 年5中国外汇6 第1、2、3期

中国的企业大学未来之路 篇6

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大过卦。易经专家解析,大过卦意为创新、改革,中间四阳、上下两阴的爻看似一座棺材,对于大智大勇的人来说,则是一座桥梁——通往未来成功的桥梁。成功或成仁,就在同一卦之中,真正能够走向成功的是少数,走向成仁的一批又一批。在中国企业或行业的创新中,走向成功的也为数极少,无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先烈。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种:一,因为有国外现成的技术和产品可以引进,导致企业不想创新、不愿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样严重的是同赴黄泉的竞争后果。比如中国计算机产业开创者们长城电脑、实达电脑,同创,东海,康佳,熊猫,创维等等;二,不能立足市场持续创新。比如推出04机万门程控交换机开启中国通信业兴起之路,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巨龙通信;

三、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不健全。如中国人首次运用数字压缩和解码技术研制的VCD整机技术发明,由于该技术发明人没有申请专利,导致国内几百个厂家生产VCD,市场一片混乱的结果是整个产业的凋零;

四、产业崛起之后遭遇国外利益集团以高昴专利池收费、贸易保护措施等形式加以阻挠和削弱。比如2004年中国DVD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3时,向中国DVD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的跨国企业由最初的1家增加到40家,总共专利许可费用超过20美元,中国DVD企业生产一台DVD利润仅为30元人民币,中国DVD企业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从辉煌走向没落。中国通信业发展30年,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通信业的创新也走在了所有行业的前面。历程中虽然充满艰险,典型例证有巨龙的消亡、凯明的轰然倒下,但也成就了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这类在国际通信舞台上长袖擅舞、独领风骚的中国企业。2009年华为实现全年300亿美元的销售额,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商;在光传输、光接入、移动宽带核心网、移动基站等诸多领域,华为2009年的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如今的华为,不仅成为中国通信企业的成功典范,其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努力和成绩,也使它正在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引领者。

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大智大勇体现在能不能创新(是否有创新环境、和创新背景),想不想创新(创新动力在哪里、动力足不足),敢不敢创新(是否敢投入、投入力度有多大),会不会创新(创新管理和机制是否健全、创新策略是否正确)等方面。在明确“能创新”和“想创新”之后,华为在创新方面的大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坚定不移的创新大投入,规范化的创新流程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创新等等。从创立之初注册资本仅有2.4万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到如今让人尊敬的国际通信巨头,华为的创新应该能给中国的通信企业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然而后起国家的企业和产业的崛起,必然会遭遇先机占据利益者的阻碍,来自国际环境的压力将会让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也期盼,中国通信企业的创新之路和发展之路,能在政府和本土市场的保驾护航之下,涌现出更多的“华为”。到那个时候,中国通信业、中国通信企业屹立不倒的巅峰时代就将真正到来。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

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华为从成立之初就将使命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明确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是华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华为明白,作为后起之秀,在科技含量高的通信领域,要实现与强大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一定要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支持。通信设备的技术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而硬件和软件的核心技术又分别体现在芯片和核心软件(如基本算法、协议、信令等)上。1993年华为成立了基础研究部,专门负责研发华为通信设备所需要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大量ASIC芯片的推出,不仅构筑了华为在硬件方面的核心技术基础,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1996年任正非提出了华为著名的“压强原则”,那就是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科研投入和集中精力突破一点的方法,使华为与世界著名公司相比,部分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局部领先,从而获得市场的支持。2009年,任正非又提到了“深淘滩,低作堰”。他说,深淘滩就是多挖掘一些内部潜力,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动摇;低作堰就是不要因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多一些输出,多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持之以恒、周而复始、心无旁骛的技术研发高投入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93年起,华为坚持以每年超过销售额10%的比例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截止2009年末,华为共有10,000多名工程师从事移动网络技术的研发工作,此外,华为5000多名的市场人员,又是技术研发的先导与检验人员。规范化的创新管理流程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讲是多方面的,技术与产品仅仅是一个方面,管理与服务的进步远比技术进步重要。华为取得既往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人才、资本,更有管理与服务”,任正非曾这样总结华为的管理经验。“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这两句话贯穿在华为20年的发展历程,也由此形成了华为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卓越成绩的核心竞争力。

在技术研发管理方面,华为花重金从1998年开始总共用了5年的时间,来引进、推行IBM的IPD集成管理模式。IPD让华为从技术驱动转向了市场驱动,彻底改变了华为的技术管理和项目研发流程。华为的技术管理体系包含了业务与产品分层,技术与平台规划,研发流程与项目管理,CBB管理,技术管理组织与绩效管理等五大方面,使华为形成了从立项,到开发,到将产品推向市场,再到量产的项目管理,实现了公司范围内的跨部门协作,为华为在技术和产品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IPD技术管理体系强调的核心思想如技术开发是一项投资行为;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业务分层管理;技术重用(CBB);跨部门团队技术研发;结构化的研发流程;开放式创新等,在华为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PD技术管理规范了华为的技术创新流程,保证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让华为的技术创新做到在准确理解客户需求之后,再将客户的需求准确传递,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准确进行创新取舍评判,并且保证了人力、能力的全面支持。全流通的创新管理保证了华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优良服务客户,成就了华为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让客户惊叹,让对手心寒”的高效配合能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任正非在2009年最后一天向华为内部员工发送题为“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新年贺词表示,华为在全球的增长得益于“基于客户的持续创新”。

技术驱动型在通信业发展型期一度盛行,企业往往是先行研发出来产品,然后再去向客户进行推销,华为早期也习惯于这种模式。但技术驱动模式在通信市场日益成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之后,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短板,往往企业埋头几年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市场接受,不仅造成人才、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沉重考验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怎样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华为在技术驱动盛行期就开始苦苦思索的课题。

“作为一个商业群体必须拥有两个要素才能活下去,一是客户,二是货源。”1998年,华为果断地从IBM引入IPD集成研发模式,开始以“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全面转型。“坚持以客户价值观为导向,持续不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技术创新理念也在那个时候确立。比如获得2008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华为分布式基站就是在仔细分析了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华为发现欧洲移动营运商花在租用机房、设备用电、安装维护等方面的费用成为其最大的支出。基于欧洲客户这种需求,华为研发团队积极创新,开发出了分布式无线基站解决方案,设备可以安装在过道、楼梯间和地下室等狭小的空间,大大降低了机房的建设与租用成本,并且易于安装。

华为规定每年有5%的研发人员去做市场,每年有5%的市场人员去做研发。研发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让华为能够准确地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实现其业务需要的解决方案,根据解决方案开发出优先满足客户需求的质量好、运作成本低、服务好的优质产品。创新产品成为市场利器

近几年来,华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产品逐渐获得市场认可和欢迎,市场业绩也节节攀升,并出现快速增长势头:2005年,华为全年销售额82.5亿美元;06年为84.5亿美元,07年全年销售额首破百亿,达160亿美元;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逆势上涨,全年销售额达183.3亿美元,同比增长42.7%;2009年华为一举创下3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超过诺西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通信企业,其中在无线通信设备领域的全年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无线基站发货量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线设备供应商。华为基于智能架构的整体移动宽带网络解决方案、全套室内覆盖解决方案、绿色移动网络解决方案等业界领先的创新型解决方案和产品受到全球客户的欢迎,成为华为实现市场突破的利器。

以华为整体移动宽带网络解决方案为例,整体移动宽带网络解决方案通过“SingleRAN”、“高速云”和“连续云”、“IPTime”、“IPN(智能分组网络)”等多种方案,帮助运营商以最经济的方式来保证用户体验,同时在向未来演进时保护现有的投资。由于采用了华为HSPA+,LTE/SAE,Femtocell等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能大幅度提高无线的空口使用效率,降低每Bit成本;同时通过华为的IPN解决方案能有效识别P2P流量并进行管理,缓解“流量的提高与收入的增长不成正比”的状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IPN解决方案进行精细化运营,能够对用户实施个性化的运营策略,能够按不同SP/CP的内容和流量制定不同的分成模式,并可依据商业智能获得广告的精准目标受众,精确有效地实施移动广告,为用户、SP/CP、移动广告商等价值链上的伙伴带来的新的价值,从而开拓了新的收入来源,有力地提升了运营商在移动宽带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华为业界首创的整体移动宽带网络解决方案由于深谙运营商需求,一经推出就获得全球运营商的认可,在O2、中国联通、Telenor、TeliaSonera、比利时电信、Net4Mobility、美国移动等运营商网络获得大规模应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华为已经获得UMTS/HSPA合同150个。截至2009年12月,华为已经获得5个LTE商用合同和1个预商用合同,为全球最多。同时,也全球运营商合作部署的LTE商用网络和试验网超过42个。华为在LTE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领先,标志着华为已经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领跑者。

开放性创新汇聚创新合力

在创新取得成绩和积累之后,华为积极开展了与其他企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开放式创新。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知识产权战略,至2009年6月,华为已加入ITU、3GPP、3GPP2、OMA、ETSI和IETF等123个国际标准组织。在光纤传输、光纤接入、核心网、无线接入网、业务应用、下一代网络、IPQoS和安全领域等,共申请专利39184件,其中LTE专利申请全球前三,拥有的LTE核心专利居全球通信设备商之首。但在华为看来,专利并不是一种目的,而是获得市场进入许可,同时获得产品以及成本竞争力的商业手段。华为主张一方面“通过合理付费的交叉许可,创造和谐的商业环境”,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地积累自己的专利池,获得越来越多的筹码。通过专利许可谈判,至今华为已与通信行业几乎所有主要的IPR拥有者,如爱立信,诺基亚、北电、阿尔卡特、高通等公司达成IPR交叉许可协议。2008年仅支付给西方公司的专利许可费用就超过2亿美元。

为吸纳国际高级人才,充分利用全球人才与技术资源平台,进一步提高研发水平和能力,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建立起全球性的研发体系,目前华为在全球共设立了14个研究所和海外研发中心。此外华为还与包括沃达丰、西班牙电信、意大利电信等在内的国际领先运营商合作成立了近20个联合创新中心,开展与客户的联合创新和共同创新。持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2010年新年伊始,华为发布了下一个十年通信行业趋势展望。华为认为,在一个电信渗透率饱和时代即将来临之际,“超越人口,发展用户”,“超越语音,发展业务”,“超越管道,发掘价值”,“超越行业,发展行业”等“四个超越”,将帮助运营商突破“人口、语音、管道、行业”的天花板,把电信行业带到新高度。华为预计,物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家庭网络等四类创新型技术,将可以帮助运营商实现“四个超越”。在通信行业转型发展的下一个十年中,华为表示,将会一如既往地进行产品创新、业务创新、架构创新和技术创新,制定面向未来的Single网络战略,支撑未来业务的增长,带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7 创新发展面临挑战

然而,中国的崛起,和中国通信企业的崛起,对于中国企业的成长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通信企业的强大,势必造成与先进国家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冲突。中国通信企业的发展面临中国威胁论夸大化,以及贸易保护日渐抬头的严峻挑战。据悉,欧洲金属工人联合会和欧洲电信设备商下面的欧洲雇员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已正式提交请愿书,要求从政策方面支持欧盟电信企业的发展;欧盟将对中国企业展开阻挠和限制,表现在经费支持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多采购本土企业产品,对外来企业进行市场限制,对专利采取重新审查措施等等。

当前形势下,中国通信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期待本国政策和市场的全力呵护和保护。我国知名创新专家,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旭东教授表示,发展中国家相当的市场保护是本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旭东认为,一个行业的创新离不开稳定的产业基础和环境,一个企业的创新除了有技术投入、市场需求、创新机制和创新管理之外,更需要依靠本国的市场基础来支撑。华为人也说,当初我们敢于巨资创新投入,成功转战国际市场,是因为有强大、稳定的本土市场做靠山。

浅析网游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篇7

关键词:网络游戏,运作模式,标准化

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经历了20世纪末的初期形成期阶段, 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现在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处在成长期, 并快速走向成熟期。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从无到有, 目前已成为中国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出版物工作委员会 (GBC) 与国际数据公司 (IDC) 编制的《2007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 以及《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力量调查报告》, 中国网络游戏企业数量已超过400家, 经营额度超过100亿元, 受到游戏产业带动的相关行业数十个, 游戏产业已成为带动中国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网游企业的现状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起步晚、发展快, 但相比发达国家整体差距还很大。在日益激烈的网络游戏市场竞争中, 网游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自主研发能力弱

网络游戏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 高技术化、创新化是网络游戏产业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品多为进口, 缺乏游戏开发能力, 影响该产业的长期发展。在我国, 网络游戏的核心技术被国外占领。在网络游戏开发涉及的三大技术 (三维引擎技术、逻辑框架引擎、网络引擎技术) 中, 我国的技术现状普遍滞后。因此, 我国网游企业的发展受制于韩日等国家, 运营商与上游开发企业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2.资金严重匮乏

近两三年来, 由于市场环境的剧变, 网游代理费用每一年都在以几何级数疯涨, 再加上服务器、人力资源成本和其他费用, 导致网游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剧增, 除极少数靠自有资金发展起来的网游企业外, 大多数网游企业都是靠风险投资的支持创业, 筹资方式单一。同时由于受到软件公司净资产法规的限制, 在内地主板上市几乎不可能, 所以网游企业上市的地点也多是在美国纳斯达克, 上市地点也过于集中。只有2008年下半年金山和久游网分别在香港和日本上市, 才使得网游企业上市地点不再是纳斯达克。

3.运作模式单一

就目前的游戏市场来讲, 多数大型的网络游戏的商业运作一般是采用游戏开发商研发, 网络运营商运行, 电信商提供网络, 发行渠道商负责渠道推广等进行, 同时下游生产商生产相关附加产品的模式。近年来, 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主要停留在卖光盘、网上收费、会员制、广告和比赛上, 对产品自身的完善、产品定价策略、渠道控制、客户服务等方面却不肯下功夫, 不肯精耕细作。

4.产品缺乏特色

由于产品多依赖于进口, 基于本土优秀民族文化开发的原创作品少之又少。而且游戏内容创意平庸, 缺乏网络游戏特点, 大部分故事雷同, 题材和情节相似, 玩法也相似, 甚至仅仅是游戏的简单移植。

5.开发人才严重不足

尽管中国的网游业异常火爆, 但核心研发人员并不多。有调查显示, 3年内我国游戏开发人员缺口约为40万人, 缺少大量合格而且合适的游戏开发人才是网游企业不争的事实, 导致国产网络游戏开发相对落后。人才的奇缺, 这也使得游戏开发人力成本很高。

二、网游企业的发展方向

1.技术专业化

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迅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鼓励、引导、扶持。网游企业应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产品, 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技术, 形成一批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代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价值观念、凝聚民族精神与情感的民族游戏精品, 并进一步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同时普及的宽带网络是网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技术支撑。虽然中国人家庭 PC保有量持续增长并且宽带服务正在普及, 但宽带覆盖率仍旧不是很高, 而且国内互联网服务网络质量达不到电信级 QoS 的保证, 只有有了硬件平台的支持 , 网游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2.服务安全管理标准化

网络游戏业务对IT系统具有非常高的要求, 需要IT系统保持“7×24”小时的稳定运行, IT系统的中断将导致网游业务的中断, 直接影响到玩家的游戏体验。网游企业要在IT服务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 尽可能申请ISO 20000 (IT服务管理质量标准) 认证和ISO 27001 (IT信息安全标准) 认证, 保障业务系统的稳定运作, 使网游企业的服务和安全管理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融资方式多元化

目前, 资金投入不足, 正严重制约着网游企业的发展。事实上, 网游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投入, 表现在游戏产品的研发和代理费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产品的商品化更需以强大的资金为后盾。韩国、日本的成功, 无不与资金的投入, 特别是风险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我国也应建立与股票市场相结合的风险投资机制, 并引导股票市场大力支持网游企业, 积极推动设立网游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同时也可实行社会各有关方面多元化共同投资, 加大对网游企业的投资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地点。

4.人才管理人性化

网游企业的市场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网游企业核心研发人员与国外相比, “物美价廉”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应如何在竞争中占胜对手, 确保网游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人才不外流, 除了靠国家资助的游戏学院和大中专院校, 尤其是理工类院校中开设和游戏开发、设计相关的专业 , 以大量培养网游产品开发人员培养以外, 也可以通过网游企业间的重组、并购等提高网游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建立新的人才培养、使用及流动机制, 努力使研发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如对项目管理人员、系统分析与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等进行与国际接轨的、面向产业化的一系列规范化培训;大胆地给研发人员特殊的优惠待遇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制定给予研发人员高额分成、股权激励等分配政策, 稳定研发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软件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5.运作模式多样化

网游企业要想立足市场, 必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必须有一套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目前我国网络游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其销售渠道、收费模式都较其他互联网应用相对成熟, 但在网络游戏日益繁荣的背后, 依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 如网络游戏的参与者和准备进入者能否生存和发展, 网络游戏市场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 国内游戏市场如何在海外游戏大规模攻势下建立民族产业等。针对以上种种问题, 如何完善网游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网游企业要灵活掌握不同的运作模式, 对各种运作模式的开发、运营、销售能力及电信和IDC收入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探究适合本企业的运作模式, 从而增强其可抗衡和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

三、结束语

作为“朝阳产业”的网络游戏在目前面临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由于投资者的格外谨慎, 一部分网游企业的股价出现下跌, 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发出了“明年业绩可能大幅下滑”的预警。但是, 从长远来看, 网游企业应该对未来的趋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将其视为业务拓展的机遇, 一方面加大对现有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对新项目的研发力度, 同时也在人才培养和招募上投入更多的成本, 积极探索一条大型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戴伟辉, 戴勇.网络游戏生态链研究[J].软科学, 2005 (1) .

探寻未来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之路 篇8

在我们公司提出“二次创业”的“四化”战略目标后,今年三月末,我很荣幸地作为公司第一批赴韩国考察的人员。本次赴韩国主要是考察韩国的医疗美容、化妆品品牌、化妆品店,并为公司的药妆连锁引入一些韩国品牌。回来后与同行交流过程中发现,韩国化妆品行业不论从品牌还是渠道,都会对中国大陆市场的未来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次考察我们邀请了韩国整形美容协会的会长同行,会长先生本是欧莱雅在韩国的第一任总经理,前两年退休后发起了该协会,主要面对中国大陆进行一些美容日化行业的交流。对我们的来访,会长先生特别重视,在了解了我们公司的经营战略后对我们提出的“四化”给予了肯定。会长说:“这些年我接待了很多大陆企业来访,包括与政府间组织的很多同行进行交流,你们海川容和的四化建设加平台模式的想法才是真正地抓住了行业本质。”

本次在韩国考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韩国的医疗美容行业进行考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对韩国日化行业考察以及引入品牌的谈判。

韩国的医疗美容行业

一、韩国美丽行业的概况

为了阐述方便,在此我把韩国的医疗美容、日化行业统称为美丽经济。在韩国美丽经济非常发达,首先是韩国全民对于健康与美的追求远远超出国人,在首尔就有上千家医疗美容整形机构,这些机构的生意已经不是简单的医或美领域的生意了,而是医与美的结合。在韩国最吃香的职业之一就是医疗整形机构的医生。一般而言,一个医生本科毕业要想从事医美行业,至少得在毕业6~8年后才能从业,政府对资质的审查非常之严。在我们下榻的江北区,有几条街上的高楼大厦里,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医美营业场所。

在韩国商业最发达的明洞地区,分布着韩国最大的乐天商场,其规模不比东京的银座与香港的海港城小,这里你能看到各国的化妆品品牌专柜,还有一些如兰芝、雪花秀等本国品牌专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女性也很青睐外国的知名化妆品,在明洞的乐天百货,兰蔻的一个单柜一年销售额为6000万元人民币,而国内最大的单柜销售额应该是在杭州百货,同比销售额为4000万元人民币。

在明洞街上最多的档口店是日化店(我把这些日化店称为专营专买店,至于为什么称其为“专营专买店”,后文将会有详述),一点都不夸张地讲,三五步就是一家店,店内的商品琳琅满目,街上的人流如潮。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一流的商业氛围,我想这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应该是超一流的。

二、医美考察篇

(一)韩国医美机构的运营及服务概况

在韩国的医美行业不像中国大陆,在中国大陆“医”与“美”是有界限的,即医就是医,如各类医院;美就是美,如各种生活美容院。近几年一些福建人将资本投向了医疗非手术美容领域,中国医美才有了兴起之势。在韩国的医与美没有太严格的界限,医疗机构几乎都从事与美相关的业务,如韩国的首尔中央医院,在中国相当于301医院的级别。让人非常惊讶的是这家医院的主营业务主要是体检与美容,韩国首尔的公务员大部分体检都是在这里进行的,除此之外,主要是美容类别的相关业务,如整形与各种仪器美容,主要是通过手术与仪器完成,收费从每人次60万韩元到600万韩元不等(1元人民币等于178韩元)。这些机构不开展我们国内的生活美容,如各种SPA等享受型的美容,只是解决问题,如把U形脸整成V形脸的瘦脸手术或注射肉毒素等抗皱项目,或用仪器祛斑、脱毛等。整个产业算下来人工所占的比例很小。

韩国美容整形交流协会的曹部长说:“在韩国人工很贵,韩国特别有钱的人才享受得起单纯的享受型SPA,大概一次普通的SPA收费至少在16万韩元,这些机构大部分分布在星级酒店里”。顺便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体检技术在全球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像早期癌症筛查这样的技术,在韩国运用得较多,也是大陆客常去检查的主要项目之一。

像首尔中央医院这样国家投资的综合性的医美医院并不多,大多数韩国整形医美机构都是专科性的,如齿科加整形是最多的。这类机构云集了大量的韩国整形方面的专家,这种整形是靠手术性的,如打磨下颚的骨头等手术,让人听见总觉得有一定危险性与不确定性,但在韩国女性心目中,这种手术是很安全的。在这些机构,常用的就是一些如飞顿或菲利浦的设备,主要用途就是祛斑、脱毛、治白癜风、光子换肤(嫩肤)、祛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机构的招牌上用的都是汉语招牌,陪同的人告诉我,这几年中国大陆的消费者到韩国做手术的非常多,有的店干脆主营对大陆消费者的业务了。

(二)韩国医美的服务与管理流程

我们走访了十家在韩国有点名气的医美机构,这些机构的服务标准化与专业化让我们觉得很到位。因为市场竞争很激烈,在客源来源上,韩国法律规定是不可以到街上搞促销活动或拉顾客进店的,也不可以用案例对比广告去给消费者看或在公共媒体上宣传,这些机构只能给消费者来讲他的医师如何专业,服务有多好,但其他宣传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些机构在客源的来源上,只能是靠口碑宣传,这种口碑多数还是由医院某一方面专家形成的,所以各院在服务上就做足了文章。当你进店时,店里的电子屏就会显示对你热烈欢迎。店里只有院长(必须是专业医生)、医生、护士三种岗位,一般而言,顾客入店后,在前台跟护士完成基本的登记后交给院长或医生(一般是交给院长)进行专业的沟通。第一次的沟通不可能开始手术,只是医生探寻好消费者的需求后由院里专业团队提出具体手术方案,方案出来后再进行反复沟通,经过确认后,再买了保险才能与医生预约好时间进行手术。近些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机构只能靠比拼服务了。

在手术各项准备工作到位后,手术的每一流程都要严格地按行业标准与规范操作。韩国的手术室都很小,(这一点与韩国的市场结构有关,韩国一共7000多万人,其中3000多万人口在首尔,所以与日本一样,是一个拥挤的地方),在韩国医生眼里,整形算是小手术,手术室的设备也比较简单。不过,一次性成型的手术并不多,一般而言,面部一个部位的整形手术得三四次才能做好。

在顾客管理上,一般而言,分为术前、术中、术后管理。术前对顾客的了解与沟通很重要,沟通完要出效果图,很类似于中国的装修。术中,必须是专业的医生与专业的护士进行,值得说明的是,专业的护士在韩国是必须护士专业毕业后再学习,至少有6年工作并考试合格后才能从事医美行业,这一点对中国在未来有可借鉴。在术后,凡是动了刀的顾客必须留院观察一周左右才能出院。出院后由专门的护士对顾客进行跟踪服务,对顾客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后续管理。

(三)韩国医疗美容机构的护肤品

韩国有一部分品牌,主要是为医美机构的人群日常使用或术后使用的护肤品,这些产品大多数是一些韩国的制药企业或专业医生研发的,有点类似于欧洲的皮肤科“医生产品或化学家产品”,整个韩国医美机构销售护肤品的份额大致占到了5%。这些护肤品对皮肤的刺激性低,功效概念强,但价格高。我们做了一些测算,一般一瓶膏霜50克左右,进入到大陆后其采购的成本价大约在150~200元之间,引入国内只能在院线进行一些销售,但院线的销售量又很难支撑高额的报批费用与市场运营费用,所以至今未有好的韩国医美品牌进入中国。

韩国的日化行业

一、韩国的品牌与渠道的发展历程

在韩国日化店主要有三类业态—一是“专卖店”,二是“专营专卖店”,三是“进口品专营店”。专卖店以FACESHOP为代表,只销售其中一个品牌的产品,产品线从头到脚都有;专营专卖店则是专营店的业态,但本质上是专卖店的性质,即用多个品牌来满足消费者从头到脚的需求,而且这些品牌实则都是店业主的自有品牌,REPUBLIC则是这类店的代表;还有一类店是专门销售以欧美进口品牌为主的店,这类店店面远远比前两者在规模与经营面积上大得多。

韩国日化变革的历程还得从1967年加入关贸总协定(WTO)说起,在此之前,韩国还没有真正意义的日化,韩国本土日化的雏形也是从这一时期伴随着外资进入成长起来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韩国本土日化都还在作坊阶段,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在护肤品、彩妆领域都没有形成很大气候。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前期,这一时期是韩国化妆品的春秋战国时期,以概念与概念功效为主的营销在这一时期发挥得淋漓尽致,导致了行业问题百出,行业诚信出现了重大危机(这一点很像中国大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日本、欧美的一些品牌开始进入韩国(如欧莱雅1994年进入韩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莱雅进入韩国时,已发展了87年历史了),几乎不到10年的时间,韩国本土的日化品牌全线倒下,偏偏这一时期又逢韩国经济发展到顶峰,当人均收入已满足了基本需求后,在“美”的方面需求消费会巨大地释放出来,外资抢断了韩国的日化巨大的份额。本土护肤品与我们国内一样,被市场这双“无形的手”从百货店里挤了出来。韩国的本土日化店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成长的。

当没有路走的时候也就会有了新路了。本土日化品牌与资本在这一时期转向了渠道,一方面本土的日化品牌从百货出来后,没有地方去;另一方面,本土日化的资本也没有地方投,因此这些资本与品牌共同的指向—日化的渠道,即日化店。初始的日化店是以专营店为主流的店即所谓一家店卖百家货,但在这一进程中很多渠道商本身就是品牌商出身。初期在渠道本身对品牌与资本就能自动整合,在这一背景下,很多渠道商在经营渠道的时候推出了自有品牌或模仿别的品牌做成自有品牌销售(怎么与屈臣氏这么像!),久而久之一些店主开始用多个自有品牌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些业主则用单个品牌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此就形成了韩国本土日化店的这两个主要业态。而专营专卖店的形成过程又恰恰给韩国本土日化品牌的形成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之韩国政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日化行业的扶持,才有了现在的韩国美容护肤品的品牌。

那么我们看看,在韩国专营专卖店形成之前,韩国品牌怎么做的?当韩国的品牌在国内失去主要阵地与份额的时候,消费还是存在的,于是只好与渠道合作或建自有渠道。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韩国日化行业的营销从概念转向了品牌,从概念功效转向了研发,韩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加强研发,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韩国几大研发机构与原料商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也是韩国代理商大量转型的时期,当渠道连锁一旦形成,品牌商与渠道商第一个要消灭或挤压的是代理商,这一时期要么渠道商转型为物流商,要么转型为其他产业。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国内化妆品行业问题,因为没有渠道商的超级连锁,现在是代理商与渠道商及品牌商挤压消灭生产商的时期,这样的行业发展模式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而消费者恰恰又是商业链条中最有发言权的人—因为只有消费者为各个链条“买单”。这一点在韩国不可小视,正因为此,才改变了韩国日化行业的商业模式的核心—打破了现金流分配模式,让消费者获得了最大实惠,产品品质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才为后来的品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韩国太平洋等优秀的日化品牌重新打回主要阵地。

我们再看看韩国另一类专营店业态,就是以进口品销售为主,辅助一些本土知名品牌的专营店。这类店的兴起是当时欧美品牌占据了韩国市场份额时,出现了一类商人,不做品牌,专做渠道,专门为进口品牌提供销售渠道(以欧美与日本品牌为主)。在韩国明洞地区特别有趣的是,这类店相比之下,不是当地最好的位置,但单店面积比其他业态的店都会大一些,店数不多,店内的人流量不是最大但单店销售额确比其他业态大了很多(这一点很像我们现在的优贝施的定位)。究其原因,是因为韩国女性在美容化妆品上对欧美产品的青睐度较高,成为这类店的主要消费人群。

二、韩国化妆品的市场份额分析

在护肤品市场份额上,我们专门请教了会长先生。在韩国的市场份额渠道划分,百货公司占据了35%的市场份额,日化店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访问销售(直销)与互联网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其他如整形机构、医院等专业机构占据了5%的份额。在内外资上,外国品牌占领了四成以上的份额。针对这一数据,会长先生对中国市场也有一定了解,给我们提供了些建议。他认为中国下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会在专营店的外国品牌,因为虽然中国大陆没有提供官方的市场份额报告,但中国人短时期内护肤品的消费主流还是以日韩与欧美品牌为主,这些品牌已正式进入市场并在百货商场抢断了资源,就连外国的品牌进来后也无法在商场上与那些行业大鳄相比。中国的市场进入门槛已越来越高,外国品牌即使进入后,也只能在两个渠道里进行销售,一是专营店渠道,二是二三线城市的百货商场及近些年兴起的购物中心(SHOPINGMALL),特别是专营店,一旦有连锁之势,将能整合大量的外国品牌,把中国的本土品牌从专店的净土中再次挤出去,至此中国的本土品牌将会面临更严酷的竞争。但中国的日化产业每年的增幅都是世界上少有的,这些增长的消费主要是二三线城市及专营店的消费群。另外,因为中国的法规直销与其他国家不一样,这部分市场份额一旦释放出来,只能在专营店与二三线商场。中国的护肤品市场会有两大竞争并存,一是后入的外国品牌与先入的外国品牌之争,二是本国的品牌与外国的品牌之争,而这种竞争会发生在一线城市的专营店与二线城市的商场。会长建议我们公司的UBSKIN项目应该尽快地去抢断二三线城市场的商场资源。

三、韩国的药妆及中日韩三国“药妆”的对比

我们专门走访了韩国的药店,想了解韩国药店里护肤品的销售,发现在韩国药店领域里除了一些国际品牌如薇姿在销售外,本土品牌在药店里销售甚少。原因还是因为韩国发达的医疗美容市场,这些产品在韩国属于专业产品,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有专业的产品销售,所以韩国本土品牌在药店里并无太大份额。

基于此,我们对中日韩的药妆品进行一些对比,在日本药妆品指“药”与“妆”在一个渠道混合销售;在韩国药妆品指由专业人士销售在手术后恢复使用的护肤品;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药妆品指的是功效性化妆品。

很有趣的是日本药妆品进入韩国后,因为韩国对药品经营的管理非常严,这些日本药妆店进入后,药品部分的产品没有了,全部以妆的形式销售,主要销售一些日本与欧美品牌。

个人思考:韩国医美的运作抓住了美容行业本质,即为少数人提供享受型或专业型服务,这一点对我们的未来特别有借鉴意义。我们大多数生活美容机构特别是现有的品牌售后服务店(我们内部将其称为美容院)是为相对多的人提供一般的服务,这种模式在未来会受到消费者成熟与中国人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必将出现经营上的压力。在国内也一样,作为一家美容院,当你开业后你的接待能力是相对有限的,国内的大部分小型生活美容机构依靠原始的手工技术与人工劳力进行一般的服务,这种服务必然很难支撑企业未来。美容行业一定是为少数群体提供两种服务,要么是专业的“医生”服务,要么是尊贵的“享受”服务。

上一篇:社团本学期活动总结精品下一篇:暑假趣事作文400字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