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四个全面论述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9四个全面论述(通用8篇)

19四个全面论述 篇1

‚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文章标题一词以蔽之,就是‚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提出——主动的战略选择

回头看,治国理政的壶奥,在最初就已经呈现。这篇评论起笔,就罗列了十八大之后一个月中,习近平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可见,运筹帷幄,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

从十八大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四个全面‛的意义——立足现实的战略抓手

‚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这篇评论员文章指出,‚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并用四个短句总结了其意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而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正如文章引用的习近平原话,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的哲学——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文章用习近平自己的一句话加以总结——‚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而从人类发展的公约数来看,‚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文章是这么总结的: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系列评论第一篇,即总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很多时候,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90多年来,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论述材料 篇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基层减负年”锻造了基层铁一般的执行力,“松绑减负”为基层干部轻松上阵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防控疫情还未完全胜利,脱贫攻坚仍需加倍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刻,更加需要做一个“好干部”,持续保持“松绑减负”态势,思想上多一些“自觉”少一些“自满”,行动上多一些实干少一些“形式”,为民上多一些“地气”少一些“官僚”,以务实过硬的作风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夯实思想根基,多一些自觉,少一些自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若思想根基不牢固,就会出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冲刺攻坚的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首要的就是保持思想定力,在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基础上,把理论武装、检视剖析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思想“抗压力”,擦亮眼睛看清今年以来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清醒认识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消除厌战情绪、麻痹思维,警惕“完美数据”式的脱贫,克服“歇一歇、缓一缓”的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思想上形成“战斗不胜,决不收兵”的意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保持行动作为,多一些实干,少一些“形式”。“实干兴业,空谈误事”,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带有“形式主义”标签的“亮点”工作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伟大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如果不真抓实干,即使“特色”“亮点”再多也无济于事,即便“材料”“汇报”再出彩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部分乡镇基层干部甚至吐槽“整天不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失去“会议”原来的意义,得不偿失。要真减负、减真负,把基层干部从繁忙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轻松上阵把上级政策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要切实在干字上下功夫,做真功、出实招,在脱贫攻坚上多想一点脱贫办法,用有效行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19四个全面论述 篇3

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大局意识,主要指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核心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看齐意识,就是要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三、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总书记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四、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深度解读 篇4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调研。

习近平时代要完成什么任务,“四个全面”给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乃至国际上都能明确读懂的回答。

“四个全面”最早由总书记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近日受到官方媒体的隆重解读。它的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有意思的是,“四个全面”的提法不是一次成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早提出于十八大报告,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全面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要义,全面从严治党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升华。最后一条也是习近平对治国理政的最新总结和补充。

“四个全面”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我们应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全面准确地掌握其精髓要义和逻辑关系。

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深化理解“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共同支撑和推动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作为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整体,一是统一于“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都离不开“四个全面”的协调共进。抓好“四个全面”,就能形成“四个伟大”联动的时代洪流。二是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涵括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统揽了治国理政的全局。三是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既是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打造中国优势的大棋局,又是中国进一步拥抱世界、引领时代的大棋局;统筹好“四个全面”,“中华号”巨轮必将在世界大潮中行稳致远,驶向胜利彼岸。

着眼实现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务实的工作举措,戮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落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仅是工作部署的创新,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应树立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加强各方面的配套和衔接,注重整体效果,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树立“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各地各级和各系统各单位推进“四个全面”的工作要在中央和上级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与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一致起来;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阶段性工作的基础上来谋划,力争在摸清暗礁、认准规律、取得共识后再推开全局的工作。树立激发活力与保持定力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勇于进取,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又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切实把积极与稳妥、有力与有序、蹄疾与步稳统一起来。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面对世所罕见的改革攻坚任务以及大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领导干部要像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时刻以党和人民为念,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为念。面对利益固化藩篱、体制机制顽瘴痼疾和既得利益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的积弊,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坚持党性原则、勇挑千钧重担,做到大是大非面前敢亮剑,歪风邪气面前敢斗争,矛盾问题面前敢攻关。强化问题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四个全面”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近年来,党中央通过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军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等组织,加强对“四个全面”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集中统一领导。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汇报工作。这是保证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性安排,是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制度创新,对党的各级组织统筹“四个全面”在本地本级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此外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曾反复出现在十八大之前的官方文件里,但把它们都贯以“全面”二字,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历史性的第一次。它既是继往开来,又是战略性飞跃。中国的事情既难在开头,更难在善始善终,全面推进到底。过去我们说“进一步”“大力推进”,但一说“全面”,就成了不留死角和退路的庄严承诺。

“四个全面”是重大理论突破,属于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但它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推导出来的,它有着十分庞大、深厚的实践根基。没有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上的推进,没有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铺垫,大概就不会有“四个全面”的面世。正因如此,中国普通人也能比较顺利地搞懂“四个全面”与中国现实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后三个全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举措。这强化了全党全国人民一段时间以来对小康社会的新认识。以往人们对小康的理解主要是经济物质上的,而现在人们同时渴求公平、法治和廉洁等等。习总书记的 “四个全面”肯定了 小康社会新的定位,给执政党压了更多担子。

四个全面是什么 篇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拓展阅读:

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开创崭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

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本质意义

本质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意义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

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读 篇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种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成长于实践并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人民群众有了新期待不少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这样的历史节点我们迫切需要拿出一整套有机联系和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来不断提高我们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四个全面”,总书记这一意蕴深邃思想理论的提出是对党治国理政方略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创新它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集中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成为我们在新时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有效地破解了当前我们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时代难题彰显了“四个全面”这一思想武器的巨大威力。围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近段时间以来一个个重大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点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新一轮改革大潮磅礴起势、强力推进;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改革带来新的趋势和动态突破了既有法治治理的框架人们呼唤法治在每一个案件中不断感受到公平正义;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向“四风”问题开刀极大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正能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三步走”规划的总目标代表了中国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改革无疑就是我们通往安定和谐小康生活的“必由之路”;法治就像这条广阔道路上铺就的一条“铁轨”,其上运行着承载13亿中国人民的“高铁”;中国共产党就是带领这趟列车高速运行的“火车头”.确保这趟高铁能够稳健、快速抵达目的地就需要道路平坦也就是说改革必须于法有据;轨道不能偏离也就是说深化改革要贯穿依法治国的全过程;方向要正确也就是说从严治党既要体现深化改革的要求又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这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共同构成了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三驾马车”.“四个全面”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这四个方面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变得更加清晰它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历史与现实的交集更显悠扬。这四个“全面”,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棋盘”上的战略“四着”,着着都下得好、下到位就能互为犄角、满盘皆活。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精选 篇7

必须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围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动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我们要落实领导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全力抓、责任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格局;要抓好统筹谋划,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强化示范引领,带动和促进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要加强协调推进,建立重大改革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商沟通机制;要强化督导检查,保证每一项改革都有人盯、有人促、有人干、有人查,确保抓一项成一项。

必须坚定全面依法治国这个路径选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和基本支撑。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工作总体要求,按照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和责任分工,切实推进依法治国工作深入开展;必须坚持党委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和工作合力;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进一步夯实法治建设的道德基础,在全社会营造守法重德并举、法治德治共进的浓厚氛围。

19四个全面论述 篇8

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讲解的题目是《解读四个全面之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是引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最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飞跃,也是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当代中国经验,针对当今中国难题,解决突出矛盾的一次顶层设计。而其中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并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快速腾飞。但同时又面临着一个新挑战和新的压力。比如在我们经济在世界领先的大势下,人均GDP仍然还处于落后的状态;同时还有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起来之后,如何使全体人民和全国各地都能够共同富裕?再有在资源环境从过去的软约束,现在已经转化为一种硬约束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工业腾飞和社会发展?并且在国际国内的安全风险叠加交织的背景下,如何继续深化改革,保持稳定发展的大局?以及在国家治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严治党等等重大战略问题上,也都是任重道远。

习总书记说,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谋划改革。同时指出,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改革的方向是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改革的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并且要把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时时刻刻里审视我们体制机制,我们的政策法规上有哪些弊病,哪里存在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部门哪个地区哪个领域这方面的问题突出,那么这个领域这个部门就是要改革的重点,并且要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这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真正共享改革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应该说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是一次新考验,必须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我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改革成功。中央为此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下设了6个专项小组,这也就是党加强对全国深化改革领导的重要体现。第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15个重要领域,做出了战略部署。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其中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提出要从过去的管人、管事、管资产,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管理资本为主的国企管理模式。针对国企改革的方式,提出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要方向,同时强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也就是说要从过去的一言堂,转变为在一个决策层中,要有人站出来说“不”字的多言堂,实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在国企改制的参与主体上,允许管理层和骨干职工持股,以克服大锅饭、平均主义,并且体现尊重人才、留住人才、调动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的积极性。

再有一项深化改革措施,在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改革中,要求的是围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清除壁垒这样的办法,在市场准入、价格机制、建设用地等关键环节要下力气,关键的作用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家注意以前讲叫做基础性的作用,现在更深一个层次的提出是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一个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关键点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一直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亮点,我也亲身参与过了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服务经济大厅的建设,从那个时候开始,遍布全国省市地县园区的政务服务大厅雨后春笋全面涌现了,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一致欢迎,说明这种改革就是对路子的、有生命力的改革。下一步政府职能的转变可能还要更深化,深化到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要组建一支精干与廉洁、稳定与活力的公务员队伍,从根本上来实现职能转变和调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财税体制改革上是20个字: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上,强调的是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再有中央确定的,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打造中,提出要继续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贸区建设,扩大内陆开放,扩大沿江、沿边开放。

在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上,提出从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交通等各个方面,强调满足人民需求,公平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来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使大家安居乐业。

在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这方面的改革上,重点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把保护环境作为一条红线,不得逾越,并且要舍得投资、还要舍去这些不必要的增长速度,来保持整个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谐这样的新常态。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其实也都是抓住了我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牛鼻子,真正点到了七寸,也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并且习主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我们在做具体工作中,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一种顶层设计和思想意识的这种到位,要敢碰敢闯,敢于涉险滩,敢于攀高峰,这才能真正突破已有的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真正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第三,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有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有了很广、很深、很实际的具体含义。

第一个关键词是明确事权。是指以往的财税改革主要是在财权上做文章,没有触及到事权,因为在财税改革之中要涉及的利益集团众多,属于硬碰硬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地方的事权是否上移,业界争论很大,这也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有些专家认为,应当把地方事权进一步上收,由中央统一调控并且平衡各省、市、自治区的公共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标准应当在全国范围,应该有一个向同龄同酬、同工同酬这样的一个相对平衡的标准。各省市不能够因为因财力不同,经济水平的不同,而造成公民在社保标准和待遇上的巨大差异,这样有失公平。

另外有些专家认为,全国各地经济、社会、自然的环境差异很大,不可能一刀切、大锅饭。在社保上的问题确实存在着不公平,不完全是因为地方事权上收就能够全部解决的,必须要承认这些地域差异,逐步来过渡到缩小社保上的差异。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同样年龄、同样工龄的职工,也会因为是否你在工作期间脱产上大学、是否多次调动了工作岗位、是否你考取了高级职称,导致退休时会产生不同的退休工资和相应的待遇,差距可能还很大。

我认为,在中央确定的20字要点之中所说的明确事权,实际上是要把不同省市,不同县镇所要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要界定清楚,就如同我们说的责任制、军令状一样,责权要讲清,要承担什么事项,那当然就要负起这个责任,才能给予个人相应的权利和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要由上一级的部门来进行统筹安排相应的财权。对于经济发达省市和财政困难的部分省市,应该采取我们常说的叫一厂一策的办法,不要去攀比,政府更专心的去服务,把政府应当服务的事情办好,而不致于再一次陷入是集权还是分权这样的怪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事权的调整上,适当上收一部分的事权到中央,使中央财政自上而下地实现转移支付和贫富均衡,这样的话可以解决先富帮后富的全民公平与公正,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地区贫困的整体的大政方针。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改革税制,其中正在实行的一项改税是营改增,也就是企业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这已经在服务行业进行成功的试点,目前已经快速向物流、邮电、通信等等多个行业推进,受到了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欢迎,从财政部总结的数据是这样的,叫做企业营业税全部改为增值税以后,全国范围仅仅服务业企业,就可以减税9000亿元。大家看是多么巨大的数额。也就是说如果不改革,这9000亿照收不误,基层企业还将继续承受如此巨大的税收负担,那企业还有多少利润,多少利润去积累,去扩大再生产,去招聘新员工,去扩大就业,去拉动国内消费呢?也就是说实际的含义,就说我们如何把税收的这种税种和我们企业实际的情况要有一个很好的匹配。再有是在全面的深化改革中,应该说财税体制改革是关键点,是切入点,是利益点,那更应当是着力点。

第三,关键的问题是稳定税负,这是指在保持国家对于宏观层面的税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允许地方政府地方的税务部门去违法违规地向百姓向企业乱设税种随意加税或乱收费,政府要约束和规范自身的收费行为,尊重人民群众和基层企业的权利,让公众对税收的征缴和退税这些程序行使应有的监督权,在约束公权力的这些方面发挥社会应有的监督作用。另外还有在稳定税负上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是什么呢?叫公平税负,也就是说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即使经济总量增长,但是税收不能大幅增长,而是要适度减税,并且有意识地在税收结构上调整普通百姓与富人,富裕人群之间在税收负担上实际存在的不合理不公平,我国税收是以间接税为主的,其中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这三大税种的最终负担者其实是我们的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的广大的消费者,那么而普通消费者的总量远远要多余富裕的群体,甚至很多的富人他都不在国内消费,甚至跑到国外去买什么马桶盖,去买电饭锅,为国外去贡献税收。

在税种的设计上,原来我们一直指望着个人所得税这种税种来调整社会群体的贫富差距,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大约6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是由谁征缴的呢?是来自于普通的工薪阶层,工薪员工由他们缴纳的,甚至有的富人还与地方的一些税务部门来个口头协议,我每月交定额的税款,甚至有一些基层的税务所,还拿此当做他业绩来炫耀,说哪位哪位名人在我们这个税务所里头交税了,还成了一种名人的炫耀,实际上他偷漏了大量的税,并没有说按照我们规定个人所有税的级差的税率去应缴必缴,其实是仅仅靠个人所得税这一个税种远远起不到通过税收来调整社会收入的作用。所以在未来的财税体制改革中,对富裕人群加税一定是稳定税负,公平税负的一项重要措施。

另外还有一个税改的方式,对于严重污染环境、消耗大量资源的企业,不仅仅要对他罚款,要关停并转,还将苛以重税,以体现公平,来发挥税收这一经济杠杆的作用。国家将要开征环境税或者把它称为环保税,也已经正在推进房产税的立法,还要提高资源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同时采取对小微企业、科技企业的减免政策,以对冲税源,来保持国家宏观税负的相对稳定。

财税体制改革的第四个关键词是透明财政,透明财政是指阳光财政和高效率财政,而不能是看不懂财政和留一手财政。什么叫看不懂财政和留一手财政呢?就是不仅仅是要公开部门决算和公开三公经费,还应当逐步做到简化财政、细化财政和可监督化财政,也就是说像人大,像政协,向公众所公开的财政收支大表,要尽可能通俗易懂,不要太悬乎,太深奥,如同天书一般,不能让财政收支计划的审批流于形式。还有对公开的财政支出要有类这一个级别,细化到款这一个级的科目。比如说公开说本级年度的教育支出10个亿,这让人大代表们真摸不到头脑,其实应该更细化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分别支出了多少,比上年增长或下降了多少,这样才让人大代表一目了然。

在财政的监督上,要更加方便人大政协公众的监督,形成可监督财政,而不能说是一个一级财政甚至是两本账甚至三本账,为什么说一本帐两本帐三本帐呢?预算内财政,还有预算外财政,甚至好的省市和地方在教育成了二财政,他们掌握着又是一笔专项的资金。这种方式,这种形式怎么能够达到全程的可监督呢?想让人大监督什么就规定出几个科目,您就监督这几项就得了,这个不行。另外还有一个层面的透明财政是指效益财政,怎么叫效益财政,就是要把以往的财政部门只重视资金分配来转变为更加注重资金管理,要从只重视支出项目,转变为更重视支出效益或者效果,要从过去各地财政各级财政,好像更重视争夺资金的这种分配权,转变为要重视如何用好资金的评估权和评价权,要推进预算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并且还要从事后评价向事前评估过渡,真正形成全过程的预算绩效考核模式。使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基金的预算资金的这种安排意图和需要倾斜的政策相对应相结合,进而促进各个一级预算部门共同来重视预算的公开化评价化和透明化,我说的含义就是说除了财政部门自己要透明要公开,要供人大进行监督和社会监督之外,反过来让各级的一级预算单位,各个部门在编制预算,管理预算和预算决算中要进行,更加重视他的公开化、评价化和透明化,这一切也都为我们国家建设现代财政体系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第四,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改革

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中对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革也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和争论点。早在13年前的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以﹝2002﹞859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拉开了全国的大中型国企包括中小企业改制的序幕。随后的2003年到2005年,国务院、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等等也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北京市和各省市自治区都出台了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实施细则,掀起了全国各地国企改制的高潮。

当时编辑的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的汇编,我们是从2001年起编辑一直到2007年,连续编撰了六本,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什么?我下面介绍一下包括:国务院令﹝2003﹞378号《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和国务院国资委﹝2003﹞21号《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2003﹞21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家税务总局令﹝2003﹞6号《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国务院国资委[2004]9号《关于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资产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2005] 78号《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文件发布的叫《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刚才我说了几个都是非常重要,也是当年对于指导全国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改制,起到了政策引领的重要文件。这些政策既解渴又有含金量,而且是相互配合,还有很多方面的创新,包括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运用上的创新,形成了一个政策系列,极大地推进和规范了国有企业改制。全国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并且以此全国涌现出了4500多万家改制后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使基层企业的活力更强、管理更严、产权更清,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更有积极性,这也奠定了中国经济连续10年快速增长的一个企业层面的基础。但是这一轮的改革也确实存在着持股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还存在着企业的高官和普通职工在收入上的差距,存在着一些利益集团对于行业对区域对品牌的垄断和不正当的控制。还有的国有控股公司在以后这两年,又要求普通职工退股、要求民营投资人退股,又恢复到了原有的国有股份一股独大,国企决策一言堂,国企管理家长制这种老样子。所以这次中央提出以混合所有制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强化国企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这也就是要总结2003年到2006年国企第一轮改制的政策和经验,结合两个“毫不动摇”方针,下更大的力量,既要强化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还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取得共同快速发展。

这次提出的鼓励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参股、持股,不是大锅饭、也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国有资产流失,而是尊重人才、留住人才、调动人才,让技术骨干、管理骨干以股权持有者的身份,来投身到国企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中去,把积极性、创造力和奉献精神迸发出来。国务院各部委局将随之出台更具体的改制政策,就如同当年一样,将成为一套政策系列,成为一套政策来指导基层企业来进行规范化改制。北京市也将出台实施办法,来推进市属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改制,使我们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快速的发展。第五,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把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转变为治理,转变为国家治理,怎么来理解这样一种整体的顶层设计和这样一个总体要求呢?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中,如何从一个管理者,向一个服务员去过渡?也就是说如何我们从管理向治理去过渡呢?应该说这也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次机遇和挑战。

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其实是政府体制和领导能力的考验。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一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

从管理向治理迈进,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成熟、坚强与自信,体现出中国政府的严谨、专业与自律。但是政府职能部门是否具有领导力、掌控力和自信力,也现实地摆在所有公众的面前。但对于政府的形象,政府职能真正发挥作用,确实是一个很巨大的考验。再有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员实际是对公务员队伍和公务员能力的一次考验。

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只要是按照法规、按照职能、按照程序,认认真真办事,规规矩矩履职,也就是“依法履行公职”,这就是《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基本职责。

但在未来的职能转变中,政府工作人员如何成为公众信任的、企业需要的、党所放心的合格的服务员呢?既做到业务能力全面、指导准确、服务到位,同时又能够体现我们的综合素质确实是一个对公务员队伍很严肃的一个考验。

从政府部门的职能和架构的设计上,也同样面临着是从大政府向小政府一个转变的考验。党的十八大确定,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家认为这是两句完整的话,而不是割裂,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发挥政府引导的力量,要把企业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比如说最近国务院最新发布了14号文件叫做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环境,实际是把近五年里国务院强力推进的企业兼并重组任务,转变为“如何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环境”。工信部就是把打造八大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中度”来进行指标考察,转变为以法规、以政策、以资源、以服务来优化环境,间接地促进和引导龙头企业加快兼并重组。这就是一种实际的从管理者向服务员,从一个政府如何发挥更好的引导作用其中的一个案例。北京市的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环境的指导意见是由北京市经信委起草的,市里32个业务部门职能部门,都共同参与了修改完善,也将由北京市政府正式下发来执行。

另外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上,面对着打造未来“四个政府”的考验。过去的政府叫做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万能政府”,甚至连在菜市场的西红柿当天售价也得管、出租车的起步收费要管、一个居民小区的停车位的多少和收费标准也要管。未来的政府要打造为哪四个政府?叫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实际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法治政府是指我们的政府自己自身要守法同时还要指法行政、依法办事,并且是在法治化国家的建设中,政府首先要作出表率。责任政府是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尽到责任。比如说京津冀现在面临的雾霾问题、协调问题、水资源保护问题,实际上需要一个负责任的顶层设计。相关的省市、政府相关的有关部门能够同时行动起来,都尽到责任,才能够把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解决好,说的都是叫责任政府。什么叫有限政府,政府的权限也应当是有限度的、有边界的,不能啥事全管,也许反而还管不好。服务型政府那更是广大百姓和中小企业所欢迎的。当前比如说最迫切的出现的社会上的问题,比如说中小企业招工难,郊区农民的就业难,政府如何伸出援手来为大家服务。再比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方面,北京、上海和其他几个省市来共同比较的话,北京甚至还落于上海和浙江,但全球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管理机构就落户在北京,那同样是我们应当借助的力量,政府如何与他们合作,为他们服务,使这些国际化的专业的信用评估信用管理机构,来为北京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出一些更多的作用。

针对一个具体政府部门职能部门如何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来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职能呢?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快速的向市场引导、市场服务和市场化架构这个方向去过渡,要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像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成熟的市场化的一些政府架构的经验,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各个省市都采取了一些好的非常有创新性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比如说北京市东城区设立的东城区政府服务经济大厅,开了全国政府服务大厅的先河,当时就是由北京市计划经济委员会作为总的牵头来进行组建,把全区范围内大约23个职能部门的审批办事人员集中在大厅里头来进行集中办事。我们提出叫做在大厅里实现一门式服务,采取六公开、六监督、一竞赛等等行之有效的这样的办法。

实际上采取的主体思路是什么呢?把政府的行政行为,是不是符合市场的规律,是不是符合市场主体也就是企业的它的需求,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要以服务员和纳税人这样的一种关系重新建立起来。在中央的规定中也谈到了,就是政府转变职能,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那么怎么样来把这样的一种很好的关系处理好,又要为企业服务好呢?再有一点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一要要更新观念,认识要到位;第二措施要创新,人员要到位,第三要采取透明行政的办法,监督要到位。再有就是如何把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小政府、大社会能够向这个方向来转变,真正能够形成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这样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一个行政管理体系,向这个方面的过渡。其实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这样的为企业为社会的服务是一个很大的一个课题,那在这次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当做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一个重要的一个方面来进行要求进行阐述,我们也应该总结各个省市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我们都来吸取,特别是北京市现在也在设立北京市范围的政府服务大厅,如何让企业更加方便,让公民更加能够得到实惠,同时把各种相应的政策能够透明度、公开化的显示出来,那也是我们需要来探索的事情。再有一点就是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上来说,其实还要与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挂钩。我记得在东城区政府服务大厅中采用的办法就是每个月度甚至每一个礼拜都要统计和考察,甚至是向全区发布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窗户的办事数量和办事的质量,以至接到多少批评,接到多少表扬,大家有什么反响都要向全区来进行公布,并且要求各个局各个职能部门的审批那个图章必须进厅,必须进入大厅,而不是说在这儿只是一个咨询的身份,只是给你咨询办事,那不行。

我们还提出在大厅里头所有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精神都要表现出来,不允许听到一个“不”字,也就是说不能说这件事办不了、不能办或者不归我办,而相反要说这件事怎么办、怎么来办好,以至于说这件事情应该是哪一个部门去办。引导他更好地把企业在这里头快速的进入,快速地能够经营,给他结合起来。其实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服务员的这样一种形象的改变,在社会上表现出来,是真正意义上的招商引资,绝不是说有一些税收的减免,有一些土地的优惠拿出一个楼宇来提供多少多少,那就是招商引资了吗?那不能长久,更为长久的是,是不是心贴心,是不是面对面,是不是人对人,是不是在这里有良好的环境,就我刚才说国务院和北京市将要出台的兼并重组的环境的营造,那是企业真正在这里能够落地,能够在这里放心的经营,能够在这里头发挥它的的这样经济增长余量的一个根本的力量,而不是短期的行为。

上一篇:春天是一本书活动设计下一篇:县党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