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篇1

这是三十年来第一部为纪念一次考试拍摄的影片,这是一部让当下社会中流砥柱潸然泪下的一部影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会因为这部电影而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十几岁二十岁的年轻一代人没有这样的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火车大串联”,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可能会天真的问自己的长辈:“你们自己回家不就行了么,生活那么苦。”

他们不知道那个时代每家每户的口粮都是按人头按斤给的,回到家是没有饭吃的;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得到的……

改革开放了,最大的改变就从这一次高考开始,这是让中国人永远铭记的一年——1977。

东北某农场的负责人老迟,手下一批知青,他有推荐知青上大学的权利,这让所有年轻人都梦寐以求的,老迟却把这个机会给了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人。他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拆散一对青年,把自己的得意助手留在身边一起搞建设。

影片中老迟的心态一直在变化着,这是最好看的地方,从一开始想要控制,管理年轻人到慢慢的管不住了,任由他们发展再到开着拖拉机送青年们去参加高考,这也是一代人的觉醒!

没有谁管谁这一说,强行的管理是不得人心的,将心比心才能结成和谐的友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远见的要求恢复高考,使得举国欢庆,青年人真正可以通过高考获得大学教育,以后在各行各业肩负起青年的责任了。

大家都为了1977年12月10日这一天而努力,很多人可以通过这一天的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复苏了,她沉睡了这么多年,年轻人终于可以通过学习派上用场了,这样的群体才使中国飞速的发展进入现代化,这样的一群人把在基层的吃苦精神用在学习中,把优良的传统,俭朴的作风一代一代传给自己的子嗣,他们的青年生涯是可爱的,是难忘的,既饱含着委屈又有无限的快乐。

在高考当天,一群青年人为了赶火车拼命的向有着阳光的方向奔跑,当火车驶过,所有人都觉得他们改变人生的机会再一次擦肩而过,不得不过上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的时候,奇迹发生了——那个固执的老迟,自己开车拖拉机意气风发的赶来了,这是他们的救星,精神支柱,就是因为老迟,他们赶上了高考,赶上了一次阔别十年的盛会。

老迟平静的在考场外面等待,他已经决定放手让年轻人自己寻找自己的梦想了,他不再强求爱将潘志友留在他身边了,他愿意孤独的待在这里,可是出乎意料,奇迹再一次发生——潘志友出了考场,告诉老迟,他会留下来,一起来建设东北。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可能枯燥无味,但是只要坚持,只要一直有一颗进取的心,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奇迹一定可以发生!

片尾曲悠扬的唱起来,这是一首抒情的诗——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

你穿过穿过原野

给干涸的大地多少绿色的希冀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使澎湃的春潮变成连篇的写意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天雷在天际滚动

啊!高考1977!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春雷在天际滚动

啊!高考1977!

影片结束,老迟很开心的在喇叭里念出一串串美妙的音符——那是一所所优秀的大学和一个个积极进取的年轻人的名字,他们将会改变中国!老迟的骄傲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没有人不为高考的恢复而鼓掌庆祝!这是真正对自由的捍卫,对知识的尊重,让我们记住这一年,1977!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篇2

关键词:《高考1977》,转折时期,历史记录,人性刻画

电影《高考1977》是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政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对东北某农场的知青们的影响及冲击, 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恢复高考之时的波折及恢复高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变化。电影通过影像还原了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教育制度变革, 真实地表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立体面貌。

一、电影对转折时期历史的记录

电影可以记录历史, 而艺术则是与遗忘作斗争。但记录历史是电影《高考1977》的主旨所在。影片的主基调以尊重文化和知识的历史契机为主导, 展现了那一段历史记忆。

“文革”时期, 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时期, 很多人都在期间有过一些灾难性的记忆。那是一段苦难的磨砺, 大部分人的青春是荒芜的, 是被耽误了的, 在一些崇高、虚幻的口号感召下, 知青在陌生的、远离故土的地方抛洒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1]导演江海洋正是经历过这一段时期的第五代导演, 经历过那一段的无奈和心酸, 于是他把视点投向那段历史, 提醒着人们不要忘却那个时代。

从是非颠倒, 黑白混淆的“文革”中走出来的人们在历史文艺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将历史真实置于无可置疑的崇高地位。而《高考1977》作为对“文革”历史的艺术反映, 对历史的表现更为全面, 对历史的思考更为辩证。

影片真实地记录了那段颇为敏感的历史。以东北黑龙江荒芜的农场为背景, 以恢复高考的受益者———知青的角度来切入, 更真实, 更生动。影片一开始是一群知青在流动电影放映机前, 看着新闻纪录片———邓小平出席座谈会, 交代了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而后知青潘志友和强子两人感觉到邓小平复出, 社会一定会发生什么重大的改革, 从而引出恢复高考这一重大的制度改革, 引出整部影片。

电影《高考1977》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政治环境的紧张, 电影开始不久, 农场主老迟跟知青们提到“挂钩”, 当时去大学读书与民主投票紧密相连, 要获得农场的推荐才能去读大学, 因此知青们用扛大包的方式来争取推荐名额。同时, 一次知青阿三向陈琼父亲陈甫德打听是否恢复高考的消息时, 陈父说“隔墙有耳”且带他去了河边才小心的说出这一重大消息。这些都真实地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紧张。

“文革”是一段被压抑的历史。人性的压抑, 知识的压抑, 民族的压抑都让人透不过气来。影片有几段经典台词都真实的反映了那种压抑。第一段是陈甫德为了绝食的强子等知青, 假扮招生办的人去找老迟时, 语重心长地说“地里的活一耽搁就是一年, 而孩子们已经被耽搁了八年”, 深刻的体现了人性的压抑;第二段是陈甫德写给陈琼的信上, 有一句话提到, “太想把知识还给整个民族!”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压抑;第三段是画外音, 作为潘志友等知青去参加高考那天的激动的心理独白:“1977年12月10日, 我们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醒了!”更是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曾经的被压抑;而整个电影最重要的一句台词,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记录那段转折时期的历史, 那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转变, 民族开始复苏的转折点。高考, 只是一种考试制度, 是选拔人才的手段, 而恢复高考不仅是恢复对知识的尊重, 更是恢复对个人选择的尊重, 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对人性的尊重, 对整个民族的尊重。在此之前的那一代人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得不到作为“个体”存在的尊重, 而这一制度的改变, 他们拥有了本该拥有的权利, 他们得到了起码的尊严, 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此之前我们整个民族这样被压抑着沉睡了整整十一年, 随着这一政治思想的改变, 恢复高考使整个民族开始苏醒, 开始转变, 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全面复苏且走上正轨, 尤其随着大批人才的加入使我国逐渐富强起来。电影《高考1977》旨在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记住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二、转折时期的转变

恢复高考是“文革”之后中国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它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 甚至是整个民族, 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我们说, 那是一个转折点。而电影《高考1977》也通过几个点反映了这一转折特点。

首先, 影片通过农场场长老迟这样一个人物, 显示了这段转变。《高考1977》设置了农场场长老迟这样一个代表着文革期间旧权威的角色。场长老迟有着过去固定难移的思维模式, 因为担心知青参加高考后农场劳动力不足, 于是常常阻挠高考, 频频给知青们报名考试设置障碍。而老迟的转变主要是通过爱将潘志友适当的劝诫, 陈甫德对女儿无私的爱, 强子等知青的绝食及知青小根宝的意外离世等情节, 一步步地推进故事发展, 最终唤醒了他其实内心也很善良的人性, 最后他全力支持高考, 帮强子报名, 帮陈琼写报告, 帮大家问成绩等, 尤其是在知青们错过了去参加高考的火车时, 在大家近乎绝望的情绪下, 老迟开着拖拉机及时赶到, 那一段场景不仅感人, 更是深刻地从老迟这个人物方面体现了转折之意。

其次, 影片中有一个道具被反复多次提到———公章, 这更加是显示转变的关键。老迟开会审强子时, 第一次提到公章, 显示公章的权威性;第二次是潘志友说要结婚时, 老迟不同意, “法律也先要我盖一个公章, 组织信任我, 把公章给我, 我就要对组织负责”;第三次是阻止知青报名, 提出要农场测验时提到要盖公章;第四次是对于强子等人绝食时, 再次提到公章的权威性;第五次是陈甫德责备老迟不让知青报考时, “一个章子能决定人的一生?”于是, 从这里开始转变;第六次是将公章给潘志友在登记表上盖章, 显示出转变;最后一次是在县招生办为陈琼写报告, 盖上公章, 正式完成转变。一步步的改变, 公章的形象从负面走向正面, 从阻挠到证明, 多次的反复也蕴含着障碍的消退, 更蕴含着文革时期旧权威的消退, 蕴含着转折之意。

最后, 通过几个很经典的场景反映转折。知青们边听广播里高考恢复的消息, 边放火烧荒的场面, 配合史诗感的交响乐, 此处人物的处境和心理有机的结合, 寓意青春的热烈和残酷, 寓意“星火燎原”, 更寓意民族沉睡了十一年的那个时代, 已经如烈火烧枯草一般, 一去不复返了。此外, 电影中还有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影像语言———大喇叭, 以前老迟经常用它来宣传农场大小事务, 体现了其旧意识形态性, 而知青小根宝为了救强子被掉下来的大喇叭砸死, 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转变意义:一是当时的错误意识形态, 伤害了多少无辜的人;二是如今, 它终于掉下来了, 也显示了错误意识形态的转变, 反映了转折之意。

三、转折时期的人性刻画

“文革”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 而人们对于十年浩劫之痛苦的反思,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恢复人的尊严, 提高人的价值。

《高考1977》通过对几个人物的刻画来反映转折时期知青们对命运的搏击。小根宝所代表的是知青中相对柔弱的一类型, 七年的失望换来越来越深刻的自卑, 可他也会努力通过扛包来争取推荐名额。电影中的场景, 大家扛包的热闹场面与小根宝准备自杀的沉静场面对比, 以及最后未能扛包过线小根宝绝望的嚎哭, 无不体现了这一类知青也想要努力改变命运。而最后小根宝的离世也体现了文革时期有很多知青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甚至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陈琼代表的是“黑五类”等有政治污点的一类知青。影片中她和父亲第一次见面, 父亲给她送来高考资料时, 她生气地质问父亲:“你让我拿什么参加高考?”“我要的是证明, 证明不是‘历史反革命的’证明!”在当时紧张的政治环境下, 有政治污点的知青们处处受压制, 可他们更加想要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 抓住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强子所代表的是相当有冲劲儿的一类知青, 他一直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于是他偷辅导资料, 以绝食来抗议老迟的“农场测验”, 他说这是为了自己的权利, 为了自己的尊严, 他全力做出一切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努力。影片以这样几类典型的知青形象反映了当年知青们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迫切心理。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设计得相当经典———知青们在雪中的树林里追赶火车的场景。在知青们赶考时, 他们的拖拉机在路上突然坏了, 为了赶上参加高考的火车, 知青们在雪地的树林里拼命奔跑去追赶火车, 他们摔倒了努力爬起来, 他们互相搀扶着, 觉得自己赶不上的知青叫同伴先走等情节, 配合火车的轰鸣声及史诗感的交响乐, 配合人物近景、特写, 尤其是慢镜头, 营造出感人的气氛。更重要的是, 这段场景也寓意着知青们不仅是追赶火车, 更是追赶着历史变革的列车, 追赶着自己的命运, 他们努力的奔跑寓意着他们想抓住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一场景用深刻的影像语言真实而感人地反映出一代人努力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感受及人性的复苏。

转折时期, 特殊时期, 特殊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在那个崇尚奉献, 崇尚理想的时代, 爱情不是索取, 而是付出。所以会有知青们真实的爱情, 所以会有陈琼为了留下来陪伴潘志友而答应老迟另外介绍婆家的要求, 所以会有潘志友为了把陈琼顺利送进考场, 而自己假装报考的情节, 知青们真实而感人的爱情被刻画得格外美丽。亲情如潺潺的流水, 如悠扬的琴声, 母爱温柔如水, 而父爱更如坚毅的高山, 在任何时刻都给儿女以支持。《高考1977》中对陈甫德及女儿陈琼间亲情的刻画, 也表现了特殊时期特殊亲情的伟大。父爱如山, 默默无闻, 不求回报。他顶着“历史反革命”身份, 不顾禁锢, 千里迢迢来到农场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他一遍遍地在纸上写陈琼的名字, 甚至帮女儿做假公章、假证明, 在那个被扭曲的时代里, 这样一种不顾一切的亲情, 尤为感人。《高考1977》中描述的友情也相当催人泪下, 一群人随着生活中的积累最后都情同手足。潘志友帮小根宝扛包争名额, 强子救起差点自杀的小根宝, 强子绝食, 小根宝等人的支持及阿三的帮忙等, 把知青们八年相处积累的友情刻画得尤为真实。尤其是在雪地里, 小根宝救强子而被坠落的喇叭打到而离世, 镜头以白色的雪地和鲜红的血为色彩上的对比, 配合凄凉的音乐, 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电影《高考1977》以20世纪70年代末东北某农场知青的经历折射1977年恢复高考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影片通过讲述一群年轻人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渗透出转折时期人性的复苏, 表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立体面貌, 真实的记录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参考文献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篇3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如果说五彩斑斓的是青春年华,那么,高考倒计时的365天便是黑白色的世界末日。如今,我们只记得那是一段不愿再被提起的回忆,却不知为了这段“回忆”,曾经那群怀着迫切心情的青年是如何度日如年的经着这11载冬春秋夏。

影片开头是三分场的全体员工正在看邓小平复出的影像,突然断电,大家便轮流“人力发电”,在这场兴致勃勃的“活动”背后似乎预示着什么:邓小平复出了,中国会有什么变化?

黑龙江的三分场是当时中国社会万千知识分子青春坟墓的典型,一群群满怀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只能在一个又一个的365天里麻木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工程。昔日的课堂成了回忆,眼下如何使年产突破新高,怎样干好下一项工程才是硬道理,至于返回校园这样的事„不,应该是奢望都没有望过更不必说还能再回到往日„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一鼓作气的呐喊早已让憧憬幻化为妄想,制止一切都麻木之后,习惯了这年复一年的“机械性”。

恢复高考的消息不胫而走,本沸沸扬扬的欢喜在老迟的一番整饬下风平浪静,但他腰里的那枚印章却怎也按捺不住迫切重生的蠢蠢欲动心—大家都在准备着。首先是陈琼的父亲接到消息便马上赶往黑龙江给女儿送复习资料,其次是强子拜托阿三一起偷书,再则是连长潘志友的加倍努力。似乎一种无声的力量在滋长,不服输地和什么较着真„

一场大火烧碎了往日的沉默,这便是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把火—恢复高考。火势借着风向更烈了,这象征着那一颗颗蓬勃着的心恢复了11年前的生机—烧吧,烧吧,将往日的麻木与腐朽化为灰烬随风而散吧;重生,重生,中华民族要重生!就在大家为希望欢呼时,又一难题横亘在他们面前—老迟。企图凭着腰里的那枚印章左右一个人的一生,企图凭着场内测试赌一把为自己的农场留下苦力。为此,陈老不得不在女儿的压力下做假证明,强子,小根宝等绝食反抗,新旧矛盾重重叠加。后来,陈老告诉老迟,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伟大得多;庄稼一耽搁就是一年,那人呢?11年啊,一枚印章左右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你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一个沉重的问题摆在老迟面前,孩子们的前程他负担不起啊!后来,小根宝死了,鲜红的血浸红了洁白的雪,他是为了强子。高考临近了,在送他骨灰回家过程中却因无证明被拒绝报名,这时老迟的电报如“及时雨”般地滋润了他原本焦躁不安的心。

老迟其实是一个善良的人,同时又是当时旧势力的典型代表,但他身上却也存在着一丝“反抗”力量。开会时,他仍然习惯性地说“三分场”,“分”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是带有反革命色彩的,当被底下人指出后,只是一笑,之后照旧。“文革”时期,这样简单的错误怎可一犯十年,说明这个表面以毛泽东语录为行事原则的人内心也是明白的,只是后来,为了自己农场的利益不断用“组织”和“权力”打压那群“不安分”的小青年。也许是最终无法突破自己善良的底线,在陈老的却说下将高考报名表和“大印”交给了潘志友。大家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鸡飞狗跳的日子总算告一段落了。

和老迟的一系列斗争无疑是新旧两种势力的对立。青年知识分子独立,自主,曾经响应国家建设的号召满怀热情下乡改造,如今,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复兴国家的不二法门便是知识。强子同阿三偷书;越来越多的人陪他一起绝食,这就是例证。当11年后“老师好”重新萦绕在耳边,陈老含泪说着“同学们请坐”,沉睡了11年的历史苏醒了,一个新的时代真的开始了!12月10日,为历史记下了辉煌的一笔。强子赶回来了,拖拉机也修好了,一切都很顺利,只待他们按时出现在考场。似乎是天意弄人,意外毫无预料地发生了。时间不允许万般

无奈和绝望,潘志友当机立断,率领大家奔向火车站。影片中的这一幕尤为感人,一群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越过茫茫雪原,前方并不是平坦的大道而是“林海雪原”,他们什么都顾不得了,就这样连滚带爬的,只要还赶得上!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你搀我一把,我扶你一把,谁也不愿把谁落下。一位受伤无法继续走下去的女孩大声喊着“你们一定要好好考!”无法同行,留给她的是怎样的遗憾!火车站那边阿三和妻子等不到人着急地破口大骂:“怎么还没到?这帮人是干什么吃的!”眼下,只有去求父亲了,夫妻二人双双跪地,不停的磕头苦苦哀求父亲再等等,再等等,可是,作为站长的父亲职责所在,只能狠下心来挥动那面旗。阿三的拳头重重的砸着地面,他恨,恨这帮人怎么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等了11年啊,然后孩子似的趴在地上哭了起来。

看到这里,大家的眼睛湿润了,高考并不只是参与者的事,它是每一个寻梦者的象征,是急于投身国家建设的壮志雄心!

正在大家站在绝望的边缘,老迟开着拖拉机“救回”了他们,一切还算顺利吧,可是,陈琼的证明出了问题。老迟向领导求情:“要是你为了孩子敢不敢?”,“敢!”,“我也敢!”简单的对话大快人心,在新时代背景下,铁的规定在理智人情面前是可以让步的。

暖暖的人情,暖暖的天空,暖暖的时代。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 篇4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生动。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还要出彩。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这也是电影海报的背景。他们一直摔倒,互相搀扶,不断地有人掉队。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的青春。

片尾是那个曾经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亲自开着拖拉机将知青们送进了考场,送进了新时代。最后,老迟拿着话筒宣读知青的名字和被录取的学校,那洪亮的声音在知青曾经劳动的农场回荡了好久。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篇5

我是一个从小村走出来的姑娘,走出来时还不懂何为命运。

“用知识决定命运”这话对我并不陌生。父母从小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走我们的老路”;老师教导我:“要刻苦读书,才能走出小村,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年幼无知,那时我不懂这些道理,就只是知道我该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算成功了。如今,我终于从那个贫瘠的小村走出来,坐在了大学的教室里。

直到看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我才明白了,那一句“用知识改变命运”里有着太多的故事,那一声声叹息里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

我仿佛站在了1977年的天空下,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乃至整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看到了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坚毅地崛起,他在呐喊,他们都在呐喊:把命运还给我!

用感动来形容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感受实在太轻,它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我震撼于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仍有人执着地为了命运挣扎着;震撼于希望的大门打开之际,这个民族的青年对找回知识的渴望。

小根宝用瘦弱的身躯倔强地撑起了300斤的麻袋,这,是自由的重量,他倒下了,换来了久违的自由,却仍旧回不去他惦念的远方,这,是命运的重量!强子就地绝食来扞卫考试的权利,他说的没错,这次党中央是他的后台,这不是谁的恩赐,他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偷了教材,拿取了报名表,整个三分场的青年可以为了自己的命运搏一把了,他们彻夜难眠,澎湃着热血斗志昂扬前往考场,可造化弄人,车却坏了。眼看一天一趟的火车就来了,他们什么也顾不上拼了命往前跑,倒下了爬起来继续跑,因为前面,是他们走出这片寒冷的农场的唯一一条路,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一条路,而身后,是他们在滴血的被耽误了十一年的青春。然而,火车还是走了。

我还记得三子跪在地上一再磕头请求父亲让火车停下,命运不许他们错过这次考试啊!我也忘不了跪在地上,看着火车远去眼里的绝望……终于,场长老迟开着拖拉机如英雄般出现,送他们去考场。我不觉得这种拯救人于千钧一发之际的剧情有多俗套或者老土,相反,这些人,三分场的孩子们,整个民族的青年们值得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部影片的另一个成功之处,于我而言,在于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不甘毁灭的震撼,它打动我的,还有无情历史中的柔情和温暖。记忆很深的一句话是陈琼那句:“我要的是证明,你不再是历史反革命的证明,你能给我吗?我等了十年了!”十年,这个女孩承受了太多生命不该承受的重量。

她不能选择自己所爱,甚至连拒绝的权力都没有,她不得不接受这片农场,接受这连绵的雪地,接受由别人为她决定的命运。而这又怎么能算做陈爸爸的错误呢?等了十年的又何止陈琼一个人?那一声“爸爸”陈爸爸又等了多少年,那一张抚了又抚的旧照片,是陈爸爸对女儿深爱却不能接近的无奈……

于是,他仿刻了公章,为陈琼愿意去考取大学伪造了证明。的确,在正义面前,他坦坦荡荡,在自己女儿面前,他却小心翼翼,这是一个父亲的希冀,也是一个父亲的无奈,是一个父亲的伟大,也是一个父亲的心疼……

陈琼最终以全国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她没有因为一个假证明而被剥夺上大学的权利。历史没有重演,看似冷酷的场长为他补了证明。他说,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也敢造假。这是一个父亲的担当,这是他对三分场所有孩子的担当,他要把命运还给孩子们。

观电影《雷锋》有感 篇6

观看电影《雷锋》后,电影中雷锋的朴实、诚恳、勤于奉献的精神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员工。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雷锋是平凡的;作为一名时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精神是伟大的。

电影中,因篇幅有限,只是节选了雷锋生活中的几件小事,但他做的每件小事都那么感人,那么发人深省。通过雷锋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我们知道:雷锋是一个出生在旧社会穷苦家庭的孩子,他和他的家人都被地主阶级剥削、迫害,是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拯救了他,拯救了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的家庭。因此他格外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带病到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大雨天送不认识的老大娘回家,自己每个月仅有6元的军贴他却一次性给灾区人民捐100元钱,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而又感人。在他的带动下,他身边的站友,与他接触的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到“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中。雷锋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却与物质水平拉开了巨大差距。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学习雷锋精神。

观电影月球有感 篇7

班级:2010级法学2班

学号:201031160

4克隆人的悲哀

——观电影《月球》有感

《月球》是一部构思十分巧妙的电影。Sam是供职于月能工业有限公司的留守于月球能源开采基地中的唯一的职员。Sam是在与新婚妻子Tess的感情出现危机时和月能公司达成的三年协议,而三年期到后Sam返回地球,重新投入地球的生活。但是月能公司觉得重新找人赴月继续Sam的工作成本过高了,于是他们通过采集Sam的记忆和机能信息,制作了很多Sam的复制品,也就是克隆人,接替Sam原身在月球上的相关工作。

而在影片说描写的未来的那个时代,克隆人仍然是不被允许的,于是月能公司毅然铤而走险的为Sam的克隆人们设了一个局,让他们在与地球相对失去联系的月球,接连上Sam刚来到月球时的记忆,这样在他们的脑海中,时间是Sam原身登月时的日子,并以为三年后能够返回地球。每个克隆人的寿命也只有三年,当他们以为自己要回到地球的家中,与妻子和女儿团聚的时候,其实也正是被焚毁的时候。

如果从大的方面讲,《月球》实际上触及了当今克隆技术所面临的种种疑问的核心——克隆人是否享有自然人所拥有的种种权利?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里,克隆人属于哪一环?克隆人是否可以算作某个人或某组织的私人财产?而其拥有者是否可以以此掌握对于克隆人的生杀大权?是否可以奴役克隆人作为无偿的劳力?是否尊重克隆人的独立人格?

简而言之,克隆人,是人,还是低于人的动物?或者,仅仅是机器而已?《月球》给出的答案是悲观的。

克隆人相当于机器,仅仅是流水线的产品而已。在出生前,已经限定了他的寿命只有三年,而这三年间,他所做的一切需要付出脑力体力的劳动,实际上是无偿的。

于是,一个在物理机能方面与普通人类并无二致的克隆人,在人类的操纵

下,成为了某种人形的机器,用以操纵某些机械难以控制的工程,由此为他的所有者谋取利益。

当他以为自己在做独立的思考,当他沉溺在对往事的缅怀,当他为种种情感而澎湃,他却不知,所有这些,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机能,和构造机器的零件,是同一原理。

他的短暂的一生,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他浑然而不自知,尚怀着渺茫的希望,在孤寂中心甘情愿被人榨尽最后一滴血。

一个克隆人死去了,有另一个克隆人苏醒。在这无尽的链条背后,是人类无底洞般的欲望。以一个自然人模板换取成千的克隆人,而后者不会反抗不会要天价的薪水且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运作,这是多么合算的交易。克隆人的出现,把最不可控的因素,人,也纳入了能高度控制具有极高可操作性的范畴,这是何等伟大的飞跃。新生的Sam乐观而富于进取,而老去的Sam正日益陷入绝望中不可自拔。这时候,新陈代谢是必然的程序,就像一个零件老化,于是马上有一个新零件换上。

然而,若有一天,他觉醒了呢?这一切是否可以改变? 很难。因为真实的世界里,并无他的容身之处。人之所以为社会人,最大程度在于自出生到老死的一整个社会化过程。而对于他而言,他从虚无中来,往虚无中去。对于社会而言,他是不存在的人。这是宿命,是自人类以克隆人为机器以来,无法逃脱的悲剧。这是影片给我们所带来的假设,引人深思。有关克隆人的讨论很多,而且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出克隆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在这部电影里,是金钱的暴利诱惑着这家月能公司,在真实世界的未来,又有谁能够保证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部影片也在提醒着我们,科技进步,本身就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生物技术的发展,必定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到社会,引起许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

观电影《雷锋》有感 篇8

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觉得雷锋叔叔那勤俭节约、一心为他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想想自己平常总是大手大脚的,把父母挣得血汗钱花了,而且总和人家比吃比穿,真是惭愧不已。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还佩服雷锋为你民服务的精神,有一次雷锋做火车看到一个大妈火车票没了,就把自几的钱买了火车票给了大妈。

雷锋 电影 观后感:

下午我们全校观看了《雷锋》的电影。我们很高兴,又能学习到革命先辈的精神了。电影主要讲了雷锋最为突出的五件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情。片中开始雷锋还不知到要为人民利益服务。

后来是听了指导员的话就有了这个念头了,而且并送给了一套《毛泽东选集》。后来他就知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后来他就不断的为人民做好事,比如:牺牲假日休息时间到工地来搬运砖块;送老大娘到目的地;捐钱给灾区;帮小学生一起植树等等。但雷锋不留下姓名,就这样留下了许多动人地光辉事迹。我看完感动地都快流泪了。

这也告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用血肉“粘”成的!所以用来告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雷锋叔叔那种助人为乐、节约的好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叔叔正在晾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雷锋叔叔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难看吗?”“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叔叔的节约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奖金,他却把钱存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自己却舍不得买新袜子。雷锋是多么节约啊!

雷锋叔叔最后因公殉职了,但他的精神是永远在我们的心中。雷锋叔叔和一些无名英雄一样是我们大家的好榜样,在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做贡献而牺牲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将来好为祖国做巨大的贡献!雷锋叔叔这种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正是这种精神的化身。雷锋叔叔,我为您感到骄傲!

我还是一个学生,花起钱来却大手大脚,爸爸妈妈对我无可奈何。当学校放映电影《雷锋》时,我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

影片《雷锋》展现了雷锋叔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光辉形象。其中,有这样几个镜头尤为感人。

一场篮球赛下来,战士们热的汗流浃背,许多人去买汽水喝,惟独雷锋捧起水壶喝凉开水。他说“喝白开水也一样解渴”。是雷锋小气吗?不,该花钱的时候,他一点也不犹豫。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雷锋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战士王大力收到了一封家信,信中说他母亲病了,家里等着用钱。雷锋知道这事后,就以王大力的名义悄悄地寄去了20元。当别人有困难时,雷锋就挺身而出,慷慨解囊,辽阳市遭受洪水灾害,雷锋就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00元钱亲手交给了灾区的领导。他深情的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这情景真让人感动啊!

看《雷锋》想自己,我真是羞愧万分。自己整天想的是吃好,玩好。去春游,我吵着家长给我买三、四十元的水果、饮料及糕点。在学校里,我常常溜到外面去买零食。是《雷锋》教育了我,是雷锋的精神感动了我。钱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走雷锋的道路,做雷锋式的“傻子”。

碑在心中读后感-雷锋,矗立在我心中的丰碑

——观电影《雷锋》有感

夜,渐渐地深了。一轮银盘似的圆月静静地挂在群星闪烁的夜幕里,朦胧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梦的银装。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白天观看的影片《雷锋》的一幕幕场景中。透过夜幕,我眼前浮现出雷锋叔叔光辉而又伟大的身影„„

雷锋,这位伟大的战士,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的,然而正是这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的伟大,他将自己那些平凡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地刻在人们的心中。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把平时俭省下来的积蓄寄给战友困难的家庭,寄给遭受灾荒的不相识的人们。他用业余时间辅导驻地附近学校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好好学习,教育他们养成健康的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人曾这样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人们还记得他冒雨护送老人,还记得他用自己的钱为丢了车票的旅客买票,还记得他深夜为战友缝补衣服„„他的形象深入人心,直到今天,那些舍己为人的人,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雷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雷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谱下了一首首助人为乐的新曲。最令我感动的是影片中,雷锋叔叔在抚顺市上寺水库抗洪救险的情景: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洪水肆虐,身体虚弱的雷锋,忘记了自己的疼痛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风雨,踩着过膝的稀泥,挥舞铁锨,猛力挖掘溢洪道。他一边挖一边唱起歌,一唱百和,歌声压倒了风雨的呼啸,撼动了漆黑的夜空。突然,“哗”地一声响,一大-片红黏土被洪水冲垮下来,雷锋猝不及防,铁锨头被打掉了。天很黑,一时找不到铁锨,他就用手挖,挖一块甩一块,他一口气干了很长时间,只觉得手指头火辣辣地疼。他直起腰,走到微弱的灯光下一看,原来手指已经磨破,流出了血。一个同志见了,劝他找卫生员上点药,可情况太紧急,他没有去,继续用手挖„„经过七天七夜的奋战,猛兽般的洪水终于在英勇的人民和战士面前驯服了。雷锋在这场战斗中奋不顾身的精神,受到了战友们的热烈赞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这些事情也许称不上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好事,犹如一砖一石,构筑起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大厦,高高地耸立在人民的心中。

窗外的星格外明、分外亮,它是雷锋精神的化身,高悬在人们的心空中永不陨落。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不朽的象征——象征着我们民族勤劳、简朴、关心他人、克己奉公的优良传统;同时它也成了一种永恒的启示——启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向上、不断努力,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奉献出每一分光和热。

《雷锋》观后感

有一个人 从小就成了孤儿 饱经艰苦磨难;有一个战士 总是把别人的利益看得很重 并且总是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有一个英雄 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个人、战士、英雄 就是雷锋。

雷锋 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朴素、憨厚 为人老实.他乐于助人的事迹伴着风儿飘遍了神州 飘进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中。

雷锋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雷锋四岁时,爸爸被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军拉去当挑夫,遭毒打后经常吐血,又无钱医治,不久便去世了,从此家里少了顶梁柱。爸爸去世后的第二年,年仅十二岁的哥哥,因患肺结核无钱医治也死去了。就在妈妈悲痛欲绝的时候,连病带饿的弟弟也死在了妈妈的怀里。为了生计,妈妈去给唐四滚子家去做女工,受尽了欺辱却无处申诉。一连串的打击使她的精神崩溃了。深秋的一天,走投无路的妈妈打发雷锋到隔壁本家六叔家玩,她却悬梁自尽了。雷锋成了孤儿,小小年纪就上山砍柴,换一些钱来补贴生活。一天,一个地主婆硬说雷锋砍了她家的柴,夺过砍柴刀在雷锋得手背上砍了三刀。雷锋愤怒的喊道:“总有一天我要报仇!”

雷锋经历过旧社会孤儿的苦难生活,解放后,他把自己对党的感情汇聚成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当过农民,做过工人,后成为解放军战士。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人生入队、入团、入党三大红色旅程。他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紧密地联系起来,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闪光,体现出坚定的志向和高尚的品格。

雷锋生活在和平时期,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赴汤蹈火的壮举,却有着不悔无憾的人生,有着金子般闪亮的心灵。他用无数的平凡小事,构筑起时代精神文明的宝塔。他用颗挚诚的爱心,吹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的生命乐章。

我觉得他一生最突出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毫无损人利己之心、自觉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同志所做的一切好事都是从共产主义这个角度为出发点的。无论在什么岗位,雷锋总是这样说,这样做:“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

作为共产党员 他不知疲倦的工作 身上总有一股螺丝钉精神 党把他插在哪就在哪起作用.后来他当上了汽车兵 用不懂就钻研的钉子精神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他助人为乐 为高尚的事业奋不顾身.大坝抢修时 可以看到他洋溢活力奔跑的身影;公路塌方时 总能听到他充满激情的脚步声.在一次运送任务时 雷锋不幸被一根大木桩击中 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年仅二十二岁。

观雷锋电影有感 篇9

苦难的童年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7岁时就沦为孤儿,他的爸爸被日本鬼子打死,妈妈被地主逼死,哥哥给资本家做工累死了,小弟弟被饿死。家里只剩下爸爸砍柴的一把旧砍刀和妈妈上吊的绳子。漫天风雪中,小雷锋拿起爸爸留下的旧砍刀去砍柴,结果恶霸地主婆却将他的柴夺取了,还将小雷锋砍伤,手上留下了永恒的仇恨的伤疤。看到这儿,我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多么苦难的童年啊,再想想自己,和他相比,我们就是生活在蜜罐里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呢?

“明天有明天的任务”

电影中雷锋叔叔是一名解放军运输队员,他每次执行任务回来后,都会及时检查车的状况,连一根螺丝钉都不放过。有一次,雷锋叔叔出了三天的车刚回来,就躺在车下修车,他的战友王大力说:“休息吧,明天再修也不迟啊。”雷锋叔叔却说:“那怎么行,明天有明天的任务。”这句话使我深受感动,想想自己很多时候都是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明天的事拖到后天,真不应该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突然想起了老师教给我们的这首诗,原来雷锋叔叔早就这样做了。

“袜子是放在脚上穿的,不是给人看的”

雷锋叔叔在和战友们打球口渴时,连一角五分钱一瓶的汽水都舍不得喝,只喝水壶里的凉开水。他的一双袜子缝了又补,可以说是千缝万补了,王大力多次劝他扔了,可他就是舍不得,说:“咱们革命军人的袜子是放在脚上穿的,不是给人看的。”是因为他小气吗?是的,他是对自己太抠门了。可是对灾区呢,他一下子就捐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的一百元钱,听说王大力的母亲病了,就偷偷给她寄去二十元钱。如果现在人人都能像雷锋这样,那该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

我还看到电影中雷锋叔叔经常利用节假日义务为别人做好事,真是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正如我在《雷锋的故事》书中所看到,“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观电影《海蒂》有感 篇10

导演:Allan Dwan

地区:美国上映时间:1937类别:喜剧

简介:描写一个小孤女海蒂被送去与隐世而居的祖父同住,当时祖父正因儿子离开他而感内心痛苦,可爱的海蒂很快就溶解了老人家冷酷的外表.不料邪恶的阿姨偷偷把海蒂带走,卖去给有钱人家当仆人.主人有个生病的女儿,她在海蒂的安慰和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爷爷也在千辛万苦之下终于跟孙女团圆....

爱的真谛

——观《海蒂》有感

阿尔卑斯风景如画,漫山的青草,漫山的花儿,蓝的天。清的小溪,温暖的阳光,一切都是这么的可爱,这么的迷人。

而我们的主人公小海蒂在她姨妈的带领下,步履匆匆的赶着路。当村里人知道她们要去找默尔克爷爷时,他们毫无掩饰的向她们表现出了诧异,把他称做‘老怪物’的老人常年独居在山中与村民已经隔绝很久,他是那样冷漠而孤独,脾气暴躁的吓人。

(面对海蒂的到来,爷爷不知所措。)

迪迪姨妈没有理会他们的不理解,径自把海蒂带上了山,没等“老怪物”反应过来,迪迪姨妈逃也似的下了山。

海蒂并没有因迪迪姨妈的抛弃而伤心,反而是雀跃的,爷爷不知所措的反应也没有影响海蒂,可爱的海蒂欢快的表达着自己对小木屋和爷爷的喜欢。

(海蒂深深的喜欢上这里的一切,还有自己的爷爷。)

影片中的海蒂是一个孤儿,是一个被唯一亲近的迪迪姨妈抛弃的女孩,海蒂没有因为自己不幸的身世自怨自艾,相反的,海蒂是一个快乐的,热情的,善良的孩子,看着影片中的海蒂,心不由的暖暖的。

被人称之为“怪物”的爷爷,冷的想一块长年不见阳光的冰,海蒂没有因爷爷的冷漠而苦恼,而是用自己那颗火热心温暖着爷爷那颗孤独的心。海蒂的付出感动了爷爷。

看着爷爷连夜给自己做的椅子,海蒂开心的笑了,我也笑了,我知道,爷爷的心在慢慢的融化。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做饭、放羊、挤羊奶,砍柴,学习,讲故事,唱歌中日益加深,冷清的小木屋充满了欢乐的笑声,歌声……这座山林中最简陋的房屋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爷爷连夜为海蒂赶制着小椅子。)

爷爷变了,会情不自禁的笑,会情不自禁的哼着小海蒂最爱唱的童谣,最让我感动的时爷爷竟然为了小海蒂几十年第一次下了山,上了教堂,我的心感动着,为他们间的亲情感动着。[读后感

影片再次在迪迪姨妈的出现让我们有一次陷入了撕心裂肺的痛楚,迪迪姨妈在爷爷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把小海蒂从山上带走。转而到了法兰克福后卖给了一个有钱人家当伴童。爷爷伤心急了,爷爷不顾严寒和路远,独自下山到法兰克福来寻找自己的海蒂。这一刻我流泪了。也是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真爱可以融化冷冰,只要你用真情对待他们,迟早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海蒂的不见,让爷爷痛彻心扉。)

海蒂被卖到家庭的男主人公,是位很有声望的男爵。因为他有个女儿叫克拉拉,克拉拉在一次出行游玩时意外摔伤了腿,之后整个人意志消沉、终日郁郁寡欢。男爵为此托付迪迪姨妈找个山里质朴的孩子当做精神寄托来陪伴克拉拉。迪迪姨妈在未得到海蒂的同意下私自将她卖到了这里。

小海蒂就像一个快乐的天使,克拉拉因海蒂的到来也快乐起来,在海蒂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拉拉战胜了自己胆小的性格,努力勇敢地站了起来而且渐渐会走路了。

(在海蒂的帮助下,克拉拉勇敢的站起来,迈出了第一步。)

当男爵要收做海蒂为自己的女儿时,海蒂拒绝了,因为在海蒂的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过,100里之外山上小木屋的爷爷。

平安夜里,爷爷和海蒂的擦肩而过再次击疼了我的心,人生怎么会这么曲折,为什么竟然让俩个思念的人又一次的错过。

(平安夜海蒂和爷爷的擦肩而过)

上一篇:高中物理老师自我介绍下一篇:《论语-为政》与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