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琥珀教案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琥珀教案(共8篇)

5.琥珀教案 篇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拂拭、渗出、半晌、推测、蜘蛛、热辣辣”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搜集资料,扫清字词障碍。

教具运用 多媒体课件 第 1课时 授课时间 2020年 3月 日 备课人 刘妍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琥珀艺术品图片。

2.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3.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4、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提出自学要求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二)汇报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出示本课生字 指名读,师生及时更正:

注意读准平舌音“餐 测”,翘舌音“脂 拭 渗 晌 挣 刷”等。

2.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拭 餐 渗”的书写 师范写,并讲解:

3.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指名读课文,正音。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3.给课文分段:

再次读文看看课文如何分段?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如下: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图文结合,了解琥珀特点。

1.图文对照,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

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五、课堂总结,巩固提高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欣赏了琥珀的美丽和神奇,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都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拭”左窄右宽,左边的“扌”注意第三笔是提,右边的最后一笔斜勾写的长一些,落笔和提手旁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要多写最后一笔撇。

“餐”上下结构,注意上面有三个部分组成,下面是“食”,第一部分(1自然段):琥珀的形成时间。

第二部分(2-9自然段):松脂球的形成。

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琥珀的形成。

第四部分(13-18自然段):琥珀被发现的过程及琥珀的价值。

板书设计 5琥珀 第一部分(1自然段):琥珀的形成时间。

第二部分(2-9自然段):松脂球的形成。

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琥珀的形成。

第四部分(13-18自然段):琥珀被发现的过程及琥珀的价值。

作业布置 仿写句子 教学反思 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第 2课时 授课时间 2020年 3月 日 备课人 刘妍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 指名读,赛读。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谈话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还原推测过程,品味文章语言。

(一)默读课文,大胆质疑。默读课文,做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A.松脂球的形成(2-9自然段)1.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引导学生发现:天气热,太阳猛;

松树渗出松脂;

蜘蛛正要抓到苍蝇;

松脂刚好滴到蜘蛛和苍蝇上。

2.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让人感觉很真实,很形象。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找到描写太阳和松脂的句子,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天热,松脂多而美。

(2)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松脂包裹蜘蛛和苍蝇的过程的呢? ①找到句子,读一读,并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③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也能说明这真的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能找出来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就这样,松脂不停地滴落在两只小虫子上,结果――(抓住“不能……也不再……,都,终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4.师生共同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5.赏析课文,感情朗读。

B.探究琥珀的形成(10-12自然段)师过渡: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写出漫长的?(引导学生抓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进行体会。通过时间“长”“短”的相对性,体会化石形成时间的漫长。)(板书:松脂球化石 时间长)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进一步感受漫长。

4.最后,松脂球化石--琥珀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C.琥珀价值(13-18自然段)1.琥珀的发现有什么价值?(1)“推测”是什么意思? 预设:“推测”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2)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科学家还有哪些大胆的推测? 这个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3.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能想到会这块琥珀还有哪些价值。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延伸:寻找前后联系,质疑形成过程。

(1)再读全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课文很多句子都是有相互的内在联系的,你能一一找出来吗?(如对海的描写;

对小虫的描写;

漫长时间与第一自然段的照应……)(2)作者对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你有什么疑问吗? 作者是怎样推测、怎样想象的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思考,一起推测,一起想象。

预设:

1.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它们是怎样成为化石的? 3.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在学生介绍过程中,老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讲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

同时,抓住“刚、正好、一齐”引导学生感受事情的“巧合”)第一,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二,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板书设计 5 琥珀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 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苍蝇、蜘蛛:巧遇   时间长 松脂球变成化石 被淹没 作业布置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5.琥珀教案 篇2

1.经历分式的形成过程 ,理解分式的概念 ,能辨识分式 。

2.经历对 “人群密度 、几何面积 、球赛均分 ”等情景问题的探索,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

3.通过有关问题的讨论和例题的解答 , 会求分式有无意义,有意义,值为零的字母的取值。

4.经历 “ 思考 、 辨析 、 小结 ” 等环节的探讨交流 , 初步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

分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 】

理解并能确定分式何时有意义,何时无意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1:教师出示上海踩踏事件。

在90平方米的区域内有233人,那么该区域的人群密度是多少?

若该区域再进入P人,那么该区域的人群密度是多少? (人群密度=某区域的总人数÷某区域的面积)

TIP:当人群密度每平方米超过5.5人时易发生踩踏事件 。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S平方米,长是5米,那么宽是多少米?

若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x米,那么宽多少米?

3.林书豪在过去的一个赛季中参加了y场篮球比赛,其中投进2分球a个,3分球b个,罚球罚进了29个,则他平均每场得几分?

教师出示上题答案:

设计说明: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分式来源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类比思考,形成新知

请将刚才得到的五个代数式按照你认为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比较说出这些代数式与过去学过的整式有什么不同? (可能学生只讲出有分母,教师应适当引导。 )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己感悟分式与整式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板书 )分式 :把这些分子 、分母都是整式且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叫做分式。

(三)辨析练习,巩固新知

做一做:

1.下列代数式中 ,哪些是整式 ? 哪些是分式 ?

2.从1、2、a、b、c中选取若干个 ,组成一个代数式 ,其中一个是整式、一个是分式。

3.填空

同学们在填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

总结得出分式的意义: 分式中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零,当分母的值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

设计说明:通过与整式比较突出对分式概念的理解。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分式意义的认识。

(四)应用巩固,掌握新知

例1:对分式

(1)当x取什么数时 ,分式有意义?

(2)当x取什么值时 ,分式的值为零 ?

(3)当x=1时 ,分式的值是多少 ?

解后反思:(最好由学生主讲)

(1)因为当分母等于零时 , 分式无意义 , 所以只有当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有意义。

(2)强调当分子等于零且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零 。

(3)求分式的值的格式 。

设计说明:这是课本中的例题,一则是应用新知,二则是经历解题过程,三则是让学生体会解本题的关键。

练一练:(课内练习1)填空:

(1)当_____时 ,分式1/x无意义。

(2)当______时 ,分式有意义。

(3)当______时 ,分式值是零。

设计说明:给学生展现身手的机会,加强学生对什么情况下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理解。

做一做:

例2:甲、乙两人从一条公路上某处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每时行a千米,乙每时行b千米,a>b,如果乙提前1时出发,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时间? 当a=6,b=5时,求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

分析 : 此题是行 程问题中 的追及问 题 ,列出分式 。

第二问题是求分式的值,注意解题格式。

想一想:若取a=5,b=5,分式有意义吗? 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当a=5,b=5时 ,分式无意义,它表示甲永远也追不上乙。 )

解后反思:在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时,字母的取值一定要符合实际。

变式: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为a千米/时,乙的速度为a千米/时,若甲先出发1时,问乙出发后几时与甲相遇?

(五)合作探究,延伸提高

探究题:口袋里装有若干个白球和黑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均相同,设黑球的个数为n,白球的个数为(18-m)个,p表示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是白球的概率。

(1)你能用关于m、n的代数式来表示p吗 ? 它是哪一类的代数式。

(2)这个代数式在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 ?

(3)p有可能为0吗 ? 有可能为1吗 ? 如果有可能 ,请解释它的实际意义。

设计说明: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到(1)分式的应用很广,(2)在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时,字母的取值一定要符合实际。

(六)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1.分式的概念 。

2.什么情况下分式有意义 、无意义 ,分式的值为零 。

3.在实际问题中应注意什么 ?

设计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流于形式地随意讲, 由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开出清单,可使学生有的放矢。

(七)作业

课后作业题及备选练习或作业本。

设计思路:

教案 奇异的琥珀 篇3

中小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2、体会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二、细读文本、精读感悟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1、观察琥珀图片,介绍琥珀样子

2、交流:(奇异之处)

(出示文中琥珀插图,用自己的话介绍特点。文中是怎样描述的?齐读文中具体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

(二)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不得不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那这块奇异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2)读句子:(琥珀科学价值)

(3)推测是什么意思?(根据已经知道的事实来想象不知道的事)。知道什么?(琥珀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世界上有苍蝇和蜘蛛)。

(三)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理清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答案,填写表格,汇报结果。

交流、小结:形成需要的条件。

a、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描写的?哪些词最能体现天气的炎热? b、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的?

3、分析松脂球形成化石需要的条件。a、找出表明时间的句子(漫长的时间)

b、概括句子: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地壳的运动)c、交流、小结

(四)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自读13—17自然段,进行交流:这块琥珀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呢?(2)角色朗读:父子对话(教师指导)

(五)揣摩写作特点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化石图片,选择其一推测该化石的形成过程。

2、交流推测结果。

四、总结

琥珀教案(修改) 篇4

一、出示琥珀图片(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来说说什么是琥珀?

1.介绍琥珀

2.出示琥珀图片及饰品。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琥珀,对它进行深入的了解。

二、学习课文,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条件。

(一)回顾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生答)

1、(解读体裁),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生答:科普小品。科普小品的特点是既讲故事又长知识。

2、课文的哪一段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课文最后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指生分别朗读)

4、出示这张琥珀的幻灯片,请同学总结这块琥珀的特点。(提问:了解了琥珀的样子和价值,你还想知道什么?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样被包在一直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二)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课文第一部分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师板书“推测”,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生答推测就是根据已

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出示幻灯片)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琥珀推测和想象出背后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根据琥珀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和推测。)

2、(出示问题)这块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奇异的琥珀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默读1——11自然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

师追问:(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和一只什么样的蜘蛛?(指生分别朗读描写苍蝇的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段。)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作者会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呢?(正是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打扮自己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想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当时的天气是什么样的呢?(1)找出描写天气的句子(第2、8段)并齐读。(2)在这炎热的天气里,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生齐读第9段。(出示幻灯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生齐读第10、11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问:这点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结果是:苍蝇--乐极生悲,蜘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作者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4、思考:要形成这个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生讨论)(出示幻灯片)

(三)松脂球怎样变成化石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12、13、14自然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结合视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指名说说。老师出示松脂球变为

化石的必备条件:

(1)时间漫长(2)陆沉水漫(3)松树腐烂(4)泥沙掩埋

(四)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沙下面,变成化石。

(五)小结

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是琥珀。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

四、我的视角,引发思考

1.冬冬:我认为这篇课文的题目改成“奇异的琥珀”更好。你觉得这块琥珀奇异在哪儿呢?

《琥珀》语文教案 篇5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代替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同学运用自身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同学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效果,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学设计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同学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同学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同学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同学自身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同学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同学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同学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同学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需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流露出来,让同学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同学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干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同学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干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同学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同学“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考虑。强调同学“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需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学设计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同学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同学读课文后让同学讨论两个问题: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同学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同学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同学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学设计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同学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间之下的琥珀人生 篇6

一、对亲人不彻底的恨

水滴对于水家的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因为父亲杨二堂不幸被水武打死, 第二个阶段是知道水家就是抛弃自己的本家。然而不论是在哪个阶段, 水滴的恨都是强烈却不彻底的。无法彻底地痛恨水家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 水家有一个陈仁厚。洪水中的患难与共、丧父时的相伴相依、战火中的彼此相守使得水滴明知道陈仁厚与水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却无法自已地与之相爱。陈仁厚成为了消解水滴对水家恨的突破口, 他不断地从中劝解, 并用爱温暖着水滴。其次, 血缘的力量使得水滴无法彻底地去恨。战乱时期, 在法租界, 水滴和水文有了一段独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 水滴不再如从前般痛恨水家的所有人, 相反的, “水文的声音总是很平缓温和, 跟他说话时, 水上灯心里竟会生出一些依赖之情”[1], 而水文对于水滴更是有着一种异样的情感, “看到你, 我心里好像总有一种感觉, 它让我觉得照顾你关心你应该是我天生的责任”[2]。这种血缘里所带有的无法割舍的亲情使得水滴对于水家的恨渐渐淡去。最终, 水文在被冤入狱后, 为了保住水滴的爱人, 用死实现了自身的救赎。而他的救赎, 以及由此导致的水家的灭亡如同洪水, 涌入水滴本有缺口的仇恨之城。良知回涌, 当初的仇恨与报复之心顷刻崩塌, 通通化为了悔恨之情。

水滴对自己的养母慧如、生母李翠及玫瑰红的恨也是不彻底的。恨养母慧如主要是出于对养父杨二堂的爱。水滴当时还不能理解养母慧如的痛苦, 她恨慧如对父亲的背叛, 然而这份恨里还有着她对母亲的关爱, 因而当她看到被报复的慧如伤心哭泣时, 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水滴对于李翠与红玫瑰的恨中还包含着一丝理解, 但却缺乏原谅。水滴对于红玫瑰的恨是更为复杂的, 最初只是因为她认为红玫瑰唆使吉宝玩弄了慧如, 后来经历了找其借钱救父不得、红玫瑰抛弃万江亭使他忧郁致死等事件, 水滴对于红玫瑰的恨一步步加深,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还有着潜在未知的恨, 那就是:正是红玫瑰当初的劝说, 促使李翠最终抛弃了水滴。随着时间的推移, 已经变成水上灯的水滴渐渐体会到了养母慧如当初的痛苦, 更是不可自控地走上了与红玫瑰相似的路。她与红玫瑰同为戏子, 都经历过苦难。曾经艰苦的生活经历使李翠、红玫瑰、水上灯在安稳生活与所爱之人两者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前者。水上灯在经历了陈仁厚与张晋生、颠簸的战乱生活与安逸的法国租界生活的选择之后, 一步步理解了当初玫瑰红选择留在武汉、放弃万江亭的心情。然而这份理解并不能消解她对红玫瑰的恨, 只是使得这恨无法彻底。

作家方方并未将主人公水滴刻画成一位只有恨的复仇女神, 也未将书中人物进行脸谱化的描写, 而是通过水滴不彻底地恨将水滴所恨之人的丰富性展现出来。不论是水文、慧如、李翠, 还是红玫瑰, 他们都有着内心的矛盾、痛苦与挣扎。而水滴对于他们恨得不彻底也正体现出水滴这一人物形象自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总而言之, 他们是一群在人性与命运纠缠中苦苦挣扎的可怜人。方方对于这一群人并未持彻底的批判态度, 而是抱着一种较客观的态度将他们呈现出来。作品中水滴不彻底地恨成就了这部作品的深刻性与复杂性。

二、对仇人不彻底的报复

作品中几乎所有水滴仇人的死都与她有着密切的联系。养母慧如因为水滴揭露吉宝的真面目, 希望毁灭而在洪水中自杀;红玫瑰因为被水滴当众打耳光, 精神错乱, 最终被飞机炸死;水文因水滴的谎言而进牢狱, 最终被乱刀砍死;水文母亲因家毁人亡, 投河自尽……水滴无疑是导致这些人不幸结局的因素之一。然而这一切并非她处心积虑报复的结果, 更多情况下是形势所迫, 这些最多只能称之为“不彻底地复仇”。

水滴揭开吉宝的真面目并非想要害死养母慧如, 只是希望她认清事实, 不再受蒙骗, 一心一意待在养父杨二堂身边, 实际上, 她并不知道吉宝是慧如摆脱无望生活的唯一稻草, 水滴此举无疑是将慧如打入深渊, 慧如的死与水滴的最初意愿是相悖的, 是她无意识状态下造成的悲剧, 真正导致慧如自杀的原因, 是慧如对于生活的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的绝望心境。玫瑰红的发疯表面上是因为水滴的十个巴掌, 然而只要细读文本就会发现, 玫瑰红内心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战乱时刻人人求生存纷纷外逃, 只有她选择留下, 这并不是因为她看淡生死, 无畏战乱, 而是她早就厌烦人生, 只是苟且活着。万江亭的死使她一直活在内疚与悔恨之中, 因为曾经受到她伤害的人夜夜找她索命。其实, 整日用鸦片麻醉自己的玫瑰红与疯了的玫瑰红并无差别, 都是麻木地活着。玫瑰红的疯也绝不是因为水滴的那十个巴掌, 或许正是这十个巴掌将玫瑰红从痛苦的精神炼狱中拯救出来。从水滴的角度来说, 她并非是因为记恨当初, 蓄谋已久要报复玫瑰红, 从而当众掴她, 而是玫瑰红当众言语相逼, 新恨扯出旧仇。水滴并不想将玫瑰红彻底地报复致死, 因而当她得知玫瑰红的死时, 内心甚至涌出些许的悔恨之情。而水文的死更不是她报复的结果, 她并不知道她的一个谎言会将水文置于死地。当然, 即便知道, 在爱人与仇人间作出选择时, 一般人都会选择保护前者。这是形势所迫, 并非蓄意的报复。

水滴在命运之手的推动下, 完成了她并非出自本意的报复。她所有的复仇都是不彻底的, 究其深层原因可以追溯到她不彻底地恨。她的恨里饱含着对于仇人行为的理解, 甚至包含着对于仇人的爱的渴求。在这份不彻底地恨的支配下, 不可能形成彻底、残忍、决绝的复仇。

三、不彻底的“救赎”

作品中主人公水滴的人生有三个阶段:一是顽强活下来的水滴;二是大放光芒的汉剧名角水上灯;三是市井中被时间淹没的杨水娣。作家方方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前两个阶段的水滴。前期的水滴是极具生命力的, 她的爱与恨里都透着一股顽强的生机与活力的气息。虽然她早年的生活十分困苦, 然而命运似乎总为她留了一条缝隙, 她透过这条缝隙绽放出了人生最绚烂的光芒。这个时期的水滴是夺目的。而市井中的杨水娣是缺乏生命力的, 她的灵魂与生命似乎都随着她的爱与恨的消逝而流失。照顾水武只是杨水娣活下去的理由, 而并非是灵魂升华后的救赎。这个时期的水滴这一人物形象是单薄的, 在经历过那些爱、恨及苦难之后, 她并没有进行深刻的灵魂拷问, 而是将自己的生命抽干, 作为一颗琥珀, 封存在时间中。作者方方并未使水滴从不彻底地恨与复仇中提炼出对于仇人和自身苦难的包容与体谅, 而是使她借助对自身的恨将自己的生命力损毁。她并没有真的看透, 也未能真的放下, 她只是将这些爱与恨都抽离出来, 留下空洞的灵魂。因而她需要理由来支撑她活下去。照顾曾经的杀父仇人水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救赎行为, 然而将其作为活下去的理由是不饱满的, 可见, 这是一份不彻底的救赎, 同时, 一个缺乏生命力与灵魂的空洞躯壳是无法实现彻底的救赎的。

最终水滴成为了一颗美丽的琥珀, 没有生命, 却记录下生命存在过的痕迹。

摘要:小说《水在时间之下》讲述了汉剧名角水上灯爱恨纠缠, 最终埋于时间之下的一生。作者方方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在人性与命运纠缠下所形成的强烈却不彻底的爱与恨, 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不彻底的复仇。这些不彻底正是复杂人性的体现。而作者笔下主人公在人生最后一阶段, 形象相比前期较为单薄, 但这并不影响整部作品的美感。

关键词:小说《水在时间之下》,恨,复仇,“求赎”,不彻底

参考文献

[1][2]方方.水在时间之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3]朱威.历史欲说还休——评方方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J].文教资料, 2010, (4) .

琥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流浪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

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晓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

2.收集有关琉璃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

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琥珀?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 渗(shen) 拭(Shi)澎湃(peng pai)

(2)注意字形:辣 湃 拭 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

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黄河象》的叙述顺序。

《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石的发现和挖掘。

(2)《琥珀》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琥珀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

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

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

4)泥沙掩埋。

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四、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自由想象。

六年级语文上21奇异的琥珀教案 篇8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重点

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奇异的琥珀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①“约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段导读:第1自然段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久远。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②这句话的描写方法是什么?作用呢?]

段导读:第2自然段说明当时炎热的环境,为下文“松脂掉下来”作了铺垫。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小苍蝇出场,在松树林中飞舞。

􀀎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❶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句导读:“停”“掸”“拂拭”写出小苍蝇一心一意地在打扮自己,可想而知,它当然没有注意到别的事物。]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小苍蝇在一棵大松树上停歇着。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④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一个蜘蛛发现了苍蝇,打算吃掉它。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⑤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段导读:第6自然段讲“火热的阳光”“渗出松脂”,介绍了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句导读:“刚好”说明事件发生得非常巧合。就在蜘蛛还没来得及扑住苍蝇,而苍蝇也没来得及飞走的一刹那,事情突然发生了,促使了这块奇异琥珀的形成。]

段导读:第7自然段讲正当蜘蛛扑向苍蝇时,它俩一块儿被松脂包在里面了。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句导读:把滴落的松脂比作“黄色的泪珠”,非常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似乎是在为两只小虫的悲惨命运而叹息。]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段导读:第8自然段生动地描述了被包在松脂里的两只小虫挣扎时的状态。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⑦“谁也不会想到”这句话能去掉吗?为什么?]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句导读:这是讲地壳变动。科学家根据地壳变动的原理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段导读:第11自然段描写了大地发生了桑田沧海的变化,松脂球被埋在泥沙中。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❷。

第一部分: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述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段导读:第13自然段讲海浪把泥沙卷到岸边,预示着泥沙深处的琥珀也能被冲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段导读:第14自然段写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

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段导读:第15~17自然段讲孩子问父亲硬东西是什么,父亲告诉他是一块奇异的琥珀。

在那块透明❸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❹。[⑧这句话能去掉吗?为什么?]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段导读:第18自然段详细描述了琥珀里两只小虫的形态,指出了作者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

第二部分:讲述了这块琥珀被发现的经过,点出了想象琥珀形成的重要依据。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的写作思路。

3.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琥珀资料图片;语文。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是的,琥珀是一种淡黄色或红褐色的装饰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2.本课就向我们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说是“奇异的”呢?让我们去看看课文吧!

二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不好理解的词语。

2.教师正音:“珀”字读pò,不要读bó;“脂”读zhī,不要读zhǐ;“湃”读pài,不要读bài。

易写错的字:“澎”字中间部分的“士”不要写成“土”;“湃”字中的“拜”字左边不要多一横,右边不要少一横;“黏”字左边笔画较复杂,左半部不要丢掉中间的一撇一点,不要把下面写成“水”。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约摸:大约,估计。

飒飒:拟声词,形容风、雨的声音。

热辣辣:形容热得像被烫着一样。

淹没:漫过;盖过。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的样子。

黏稠:像胶水那样又黏又浓的样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远古:遥远的古代。

4.想一想课文大意。

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它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一篇说明文。

理清课文层次,课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写这块琥珀被发现,点出了想象琥珀形成的重要依据。

三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例如,列表格、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述等。

2.说一说文中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在十分巧合的情况下,一只正捕食苍蝇的蜘蛛同苍蝇一起被松树上滴落的松脂粘住或包住,渐渐形成一个松脂球,苍蝇和蜘蛛被裹在里面。千百年后,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森林逐渐被淹没。松脂球沉到海底,被层层泥沙掩埋。泥沙越积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经过上万年的演变,松脂终于变成了化石。

3.现在,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个奇异的过程的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4.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交流总结:

必须是炎热的夏季,必须是老松树,这样才会滴下较多的松脂。

必须在蜘蛛扑过来的那一刹那,不然只会包一个昆虫,或者一个没有。

树林的不远处必须有海,这样地质变迁时才会形成化石。

必须要很长的时间,形成化石。

5.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的句子。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6.琥珀有什么价值呢?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了它的价值,我们可以从琥珀中了解很多关于远古的事情。

四 课堂小结

.学生默读课文,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2.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它的价值,可还有个疑问没有解开,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为什么说是“奇异”的琥珀。

是啊,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课下讨论交流,咱们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疑问。

1.让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并通过交换词语位置和去词练习让学生体会科学小品文在遣词造句上的严谨、准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深入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 回顾初读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

3.作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你们课下是如何交流的?

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

二 深入学习课文

.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儿呢?

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敌,同处一室,实属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

2.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

为什么要做标记?

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摸一万年。

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

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儿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

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

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感受。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

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淹没在泥沙下面。

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

3.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自读第二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4.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指读第18自然段:能够从哪儿感受到?

“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三 揣摩写作特点

.这是一篇说明文,与你以前读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动植物富有人情味……

2.本单元也要求我们写一篇说明文,到时可以采用这种写法试一试,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1.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多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2.教师应将板书与学生记笔记的时间有机结合,提高效率。

3.课后布置小练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童话。

.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组词语。

3.你知道文中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吗?

4.对比阅读:找找课文与《黄河象》的异同点。

柏吉尔 德国作家。著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琥珀的故事》等。

本文是根据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写的。从大体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吸引了许多小读者,所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

《乌拉波拉故事集》是一本集聚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由十五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组成,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琥珀 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装饰艺术品。琥珀是由千万年前的植物所分泌出来的树脂,经过地壳变动而深埋地下,逐渐演化而成的一种天然化石。

黄 河 象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水。可是河水很低,它够不着。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老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即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呆呆地站在岸边,又毫无办法……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二百万年间,大地起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上升为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在老象安息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的大河——黄河。又不知过了多少万年。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几个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后来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进行发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上一篇:保育员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梦想课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