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共8篇)
四、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共5题,3分/题,共15分。正确选A,错误选B。)1.物业管理是物管公司对小区物业的管理。()2.业主对物业服务不满意可以拒绝交物管费。()
3.物业公司的收费及如何使用,都应当公示,保护业主的知情权。()4.物业公司无权随便制定规则,物业公司只是负责管理工作。()5.业主委员会不可以与物业公司解除合同。()
二、选择题(共5题,3分/题,共15分)
1.《物业管理条例》中物业管理通常的理解有:():
A、管理:服务B、管理是公共事物的管理 C、管理,强调业主自治下面业主一种自主管理里面的委托管理。
2.物业管理矛盾的核心在于利益的不平衡,这里的利益不平衡指:()A、是物业管理者和业主的利益不平衡B、第二是业主之间的利益不平衡C、物业公司之间的利益不平衡。
3.物业公司存在的管理服务问题主要有哪些情形:()A、基本业务不到位 B、安全保护不到位 C、物业公司员工素质低 4.业主在接受物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业主不遵守业主公约 B、拖欠物管费 5.物业管理冲突的解决方法有:()A、协商解决 B、民事赔偿 C、仲裁 D、诉讼
三、案例分析(共3题,第一题20分,后两题25分/题,共70分)案例一
上海市西苏州路的天鼎花园占地面积14976平方米,由上海天鼎置业公司开发建造,赛福莱公司受开发商委托对该小区进行前期物业管理。在天鼎公司所发给小区业主的手册中,明确物业管理范围包括道路等,物业管理费主要包括管理、1 服务人员的工资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小区公用设施维修及保养费和绿化管理费,未涉及地面停车费管理内容。该小区建成交付使用后,地面停车位约在40个,以后渐渐发展到近100个左右。2004年8月,天鼎花园小区业主大会依法成立,赛福莱公司提出终止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遂在2004年11月底结束了在天鼎花园的物业管理事务。同日,小区业委会提出要求移交相关资料及财产,包括本案争议的地面停车费。2004年12月8日,赛福莱公司回函对公益性收费收、支进行了说明,其中地面停车费结算后收益为零。小区业委会对此结算提出异议,在多次协商无效的情况下,于2006年5月25日,起诉至上海静安区法院。
小区业委会认为,小区前期物业管理由赛福莱公司向开发商承接,实际由宏冠公司实施。按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小区地面停车位属全体业主所有,其收益也属全体业主。现小区业主大会依法成立,但两被告公司却拒绝移交2001年7月至2004年11月期间收取的小区地面停车费,还认为所谓停放车辆的看管人员工资,已有小区业主按月缴纳的物业管理费中作提取支付,不应劳务再发生费用。现要求判令返还上述停车费14.1万余元及利息1万余元。法庭上,赛福莱公司承认在管理小区物业期间,收取过上述金额的停车费,但收取的地面停车费全部用于了支付车辆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缴纳法定税费,并无余额。被告还提供与开发商签订的《协议书》,来证明上述费用支付的情况。宏冠公司辩称,公司与天鼎花园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存在合同关系,虽然小区物业管理实际由本公司的人员具体实施,但对外均以赛福莱公司名义,物业管理费及地面停车费均有赛福莱公司收取,不认可诉请。
根据上述案例分析
1、本案中小区业委会是否具备诉讼的主体资格?
2、本案中物业公司赛福莱公司是否应该返还收取的全部停车费?
3、本案中开发公司是否与物业公司一起应承担返还停车费法律责任?
案例二
孙先生购买了宣武区某小区的一处房屋。2001年8月13日,孙先生按照规定与某物业管理公司签订了供暖协议书,由物业公司为其供暖,每供暖季每建筑平方米30元。2005年9月,孙先生将房屋内的暖气片全部拆除,并通知了某 2 物业公司,物业得知后未置可否,也没有要求孙先生恢复暖气片。由于孙先生拆除暖气片后不再向某物业公司交纳供暖费,物业公司将孙先生起诉到了法院,要求其支付2005年至2006年度供暖费1930.5元。孙先生对此的解释是:这个小区从1999年起每个供暖季暖气的温度就不高,为此小区内的其他业主曾经就供暖温度问题起诉过物业公司,每年冬季孙先生都靠空调进行取暖。后来孙先生经过与某物业公司协商,拆除了房屋内的暖气片,物业当时答应,可以免除孙先生的部分取暖费。所以,孙先生不同意向物业公司全额支付供暖费。根据上述案例分析
1、本案中孙先生拆除暖气片的行为合法吗?
2、物业公司在孙先生拆除的行为中有过错吗?
3、本案中孙先生应全额支付供暖费?
案例三
2004年12月,李女士与北京华清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商品房购买卖合同》,购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枫华景园某单元101号和102号两套房屋。2005年6月上旬,李女士办理了入住手续。几天后,李女士与华清物业公司签订《房屋装饰装修协议书》,双方在该协议第五条中约定:“乙方(李女士)和丙方(装修公司)同意装修方案经甲方(华清物业公司)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甲方审批后的方案进行施工;对欲增加或变更的施工项目,同意按照原申请手续再次向甲方进行报审”。6月15日,李女士向华清物业公司提交装饰装修申请书,该申请书中墙体拆改一项中李女士填写为拆轻体墙,经华清物业公司批准后李女士开始装修施工。6月28日,李女士向华清物业公司提交了申请书,申请书中载明:“我系某单元101号和102号业主,现想将两户中间一道打通,以便后来正常生活。打通我家尽量做到不太影响楼层的结构,万一我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业主负责任,与其他部门无关。”在此申请书上,有华清物业公司经理刘先生的批复,内容为:“物业公司已对业主的改造想法进行了解,但需设计做出方案,并保证对结构不产生影响”。2005年7月初,李女士家住房开始装修,期间将两户之间的承重墙拆改成长约4米,高约1.9米的哑口,使两户的客厅相 通。物业公司发现后立即口头通知其停止施工,要求其将拆改的承重墙恢复原状。但李女士没有听从物业公司的通知,而是继续拆改承重墙。无奈,华清物业公司暂停了101号和102号的水电供应。到了7月底,李女士自备发电设备继续进行墙体拆改工程。华清物业公司将李女士的行为向海淀区建委上报,海淀区建委到小区制止其行为,李女士却闭门不见。7月28日,华清物业公司通过传真向李女士发出了停止拆改的书面函件。万般无奈的物业公司还曾打110报警。后来,两套住房之间的承重墙被全部拆除。华清物业公司认为,李女士的行为已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违反了业主临时公约、装修协议的规定,给其他业主造成安会隐患。向法院起诉要求李女士将两套房屋之间的承重墙恢复原状,并由专业机构对其加固工程进行评定。
根据上诉案例分析
1、物业公司在业主违法装修的情形下是否有权制止违法行为?
2、本案中李女士的擅自改变房屋承重结构的行为是否违法?
3、对李女士的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附:答案及理论分析
一、判断题
1.A 2.B 3.A 4.A 5.B
以上答案参见 第十六讲
物业管理的讲义内容
二、选择题
1.A、B、C
2.A、B 3.A、B、C 4.A、B 5.A、B、C、D 以上答案参见 第十六讲
物业管理的讲义内容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业主委员会是整体业主的代表,没有哪部法律直接规定业主委员会可以作为原告去告物业公司,但是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既然可以当被告,肯定是可 以当原告了。根据天鼎花园小区前期物业管理的约定,地面停车管理并不在上述约定的物业管理范围内,按上述物业管理服务所须管理成本,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而天鼎花园小区内的停车管理客观存在,必然产生相应的管理成本。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小区内公益收益应归全体业主所有。所谓的收益应是收入扣除必要的管理成本,所以小区业委会要求全额返还地面停车费收入,没有依据;而赛福莱公司辩称停车费已全部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支付税收,缺乏相应的证据法院也不予采信。而宏冠公司与天鼎花园小区物业管理不存在法律上的合同关系,事实上也没有收取过小区地面停车费。酌情剔除管理小区地面停车成本,要求赛福莱公司返还天鼎花园小区业主委员会部分地面停车费费用。
案例二
供暖单位是社会公用企业,供热义务不仅基于合同的约定,而且基于有关行政规章和政策,同时供热在技术上系整体供热,供热单位必须履行供热合同,以保证整体供暖。孙先生拆除暖气片的行为有可能对整体供暖造成影响,其行为不妥。某物业公司在知道孙先生拆除暖气片的行为后未进行制止,就其物业管理职责具有过错,故某物业公司要求孙先生全额给付供暖费,理由不足。据此,法院判决孙先生酌情给付某物业公供暖费1351元。
案例三
物业管理, 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公司, 并按照共同制定的相关服务合同, 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 进行卫生与活动秩序相关区域的维持。物业管理作为服务产业中的一种新兴的产业在社会中迅速普及和发展, 但在物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中, 出现了与实施不符, 不够完善的法律条例, 所以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逐步的的显现出来。由2003年5月28日国务院审议颁布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 这一法规填补了立法的空白, 有利于解决物业管理纠纷, 但在实践操作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在2007年3月16日召开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物业管理问题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 进一步向物业管理法制化前进。但是, 我国的物业管理法律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我国相关的法律部门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中加以完善。
二、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现状
1. 从立法层面看
从我国的立法体制上来看, 迄今为止我国目前没有一部专门关于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当前法律关系效力最高的《物权法》中, 由于法律在实施的过程中可操作性很差, 在物业管理的规范方面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于其他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物业管理条例》是专门规范和管理物业方面的行政法规, 在物业服务管理的过程中有利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落实, 能够对物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进行规范, 通过法律解决物业管理中的民事纠纷,
违背了物业管理的正常立法程序, 应当先有《物权法》, 而后是配套法规。《物权法》出台后, 《物业管理条例》必然要顺应服从《物权法》的规定, 加以修改完善并与《物权法》相协调统一。地方上, 各地结合本地情况出台的规章制度, 在物业管理条例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其中还会与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不相符, 导致了我国在物业管理在立法方面的不统一性。
2. 从法律制度层面看
业主委员会的身份和地位从相关的法律制度上看是不够明确的, 因此在法律上也没有相应的民事主体资格。人民通过业主大会的民主选举中产生的民主组织就是业主委员会, 其中的成员是由业主民主选举出的代表构成, 所以业主委员会能够充分广大业主的利益。业主委员会的选举是一项广大业主履行业主公约的一项权利, 具有监督管理物业的性质。另外, 业委会也被赋予处理外部关系的权利与职责。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政府指导价机制不够完善。《物业管理条例》、《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等这些物业管理方面的行为规范是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情况的相关法律。
《物业管理条例》中相关的法律规定了, 在物业服务费收取的相关方面, 物业公司应制定合理的费用标准, 其制定的过程应该是公开进行的, 并要为广大业主提供与费用相适应的服务水平。从条例中可以看出, 在我国物业管理的收费都是由政府来定价, 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价格来规范费用制度。所以物业公司与业主们共同约定的价格不能超过指导价格的范围。物业管理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应当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根据经济市场的具体情况改善现存的、不完善的物业服务的相关收费制度, 适应国家对于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 进而对物业管理服务价格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对价格进行调节。
3. 物业管理模式单一
物业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物业管理公司管理, 另一种是业主自营式管理, 由业主对建筑区划内的物业进行直接管理。我国在《物权法》出台之前, 实行的是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委托管理的单一模式提供相关的物业服务。这种单一的委托模式一般情况下是针对整个小区的物业相关工作进行集中的管理, 所以这种管理模式是非常专业的, 其管理效果在实施后也是突出的, 其中不足之处就是费用较高, 像一些收入偏低的居民是很难接受的。而且这种模式也不适宜在旧小区推行, 也没有给业主选择的权利。而《物权法》的规定肯定了物业管理的自我管理模式。所以, 现行的单一委托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与《物权法》的原则性指导不符。
三、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之完善
1. 保障物业管理立法内容的一致性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在不同地方各级立法部门和政府应该全面且系统地梳理和调整自己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保持与全国《条例》的统一。首先要将各地的条例统一称为《XX省 (市) 物业管理条例》。其次还要统一基本法律概念和物业管理法规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涵义, 并与全国《条例》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最后还要统一立法内容。地方立法要修改与《条例》规定矛盾的条款, 使地方立法和全国立法保持一致性的原则。
2. 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在现有的《物业管理条例》的实施中, 由广大业主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权利执行部分, 它是一种无经费来源、无固定场所和专门的执行人员组成的机构。它在组成之后需要向相关的行政部门报备存档, 在法律上业主委员会的地位是非常不明确的, 由于业主委员会不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所以在现实中是很难进行实际操作的, 基于地位的原因, 业主委员会很难真正实现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的职责。大部分业主处于弱势地位, 应该增设具有法人地位的业主代表机构, 体现“业主自治”精神。与此同时, 更应该明确在业主人数非常少的情况下, 是否同意业主聘请个别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来对管理物业中产生的大小问题进行管理。
3. 规范物业管理规定
在相关的物业管理服务法律法规突出表现的关系中, 其中表现的主要方面就是民事法律关系, 这种关系凭借的是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制约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的自行制约实现法律条例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 这就是二者的自行调节方式, 也就是常说的私法自制。我们在法律关系中应进一步明确各方主体的相关责任, 并积极发挥在物业管理方面民事主体的自觉和主动性, 进而减弱政府在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对各个主体进行公平公正的规范, 进而使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 对主体进行关系上的调节。在私法自制方面, 它是由人们在法治社会中的不断实践所得来的智慧结晶, 也是防止民事纠纷和恶化的手段。
4.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在完善《物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 我们必须尽快出台并且完善与它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还要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 进行相关条例细则的颁布和实施, 加强相关条例的执行力度, 进而发挥物业管理相关法律的实施作用。配套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要能规范所有的流程, 还要突出业主在物业管理上的地位, 既要有利于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也要便于业主履行自己应尽职责, 在政策管理要能充分体现出政府偏向弱势群体的表现。这时还必须有计划的增加法律法规中可实施性质高的法律条款, 进而使法律条文中的依据和办法, 应用到物业服务管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中, 加强法律的实施效率。在法律的监督方面, 应进一步加强对于执法的有效监督, 尽量做到执法必严, 对于那些严重危害和侵犯业主权益的物业管理公司, 要坚决予以取缔让其承担法律责任。
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小区里的业主, 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目前, 我国的物业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本文从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 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的方法。
关键词: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牛玉璞.我国物业管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7) :36-37.
一是缺乏空域使用管理立法。空域作为一种国家资源,其划分、分类、利用和管理应当由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无一部法律对前述问题作出规定。《飞行基本规则》主要调整飞行管制,虽然对部分空域管理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规定较为宽泛和模糊;国家民用航空局仅能对航路、航线和终端(塔台)管制区等空域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因此其部门规章规范调整的范围也限于航路、航线和终端(塔台)管制区的空域事项。目前,中国空域的使用管理更多地依赖的是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的文件,以及其由空军制定的办法等。这些文件,法律位阶低,无法对基本制度和涉及空域管理体制的根本性问题作出具有长期法律效力的规范调整,诸多空域使用管理矛盾的解决,仍然需要靠领导批示和部门协调来实现。
二是空域使用管理机构不明确,管理权限条块分割。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对全国空域实施统一的分类、划设、调整的机构,《飞行基本规则》和其他文件仅在飞行管制方面规定空军统一负责全国的飞行管制,国家民用航空局负责航路、航线和终端(塔台)管制区的飞行管制,形成了航路、航线与航路航线外空域管理的条块分割。通用航空需要跨区飞行,同时使用航路、航线内外的空域时,需要协调军队和民航多家飞行管制部门,由于飞行管制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不够密切,影响审批效率。
三是空域使用的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受制于立法的缺失、管理机构和职权的不明确,我国空域的服务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军队的服务保障体系是为保障军用航空而建立,民航在航路、航线和终端管制区的服务保障体系主要是为公共运输航空而建立,并未构建网络化、无缝衔接的通用航空服务保障体系。特别是在低空空域,服务保障设施的投资、运行、管理的主体,收费标准等均未形成明确的规范。不改变这种局面,通用航空不仅无法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服务保障体系,而且难以建立适应未来通用航空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
解决中国空域管理体制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健全中国的航空法规标准体系;明确空域使用管理机构、空域分类、划设审批机构与权限,以及空域使用运行的具体制度和处罚措施等。
目前调整中国低空空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飞行基本规则》、《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但是如第一个问题所述,这些法规均未能明确地就低空分类,划设,使用审批的机构、权限、程序、时限等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甚至到目前为止,低空空域的概念尚未形成能够广为认可的定义。健全低空空域管理法律制度是健全整个中国航空管理法律制度的一部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法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把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规范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做到依法治理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峄化公司及各部室车间、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第三条 公司设立法律事务部负责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直属公司总经理和总法律顾问领导,作为公司在法律方面的参谋和助手,是公司的法律事务咨询与涉法事务的专职处理部门,负责处理公司的相关法律事务,包括办理诉讼及非诉讼案件,协助起草和审查合同、规章制度,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提供法律上的可行性、合法性、法律风险性分析。
第四条 公司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定,积极履行各项职责,做好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对违反本规定造成公司损失的责任人将依照本规定进行处罚,涉嫌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章 规章制度管理
第五条 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公司规章制度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公司规章制度体系,规范公司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推动公司法制化管理,促进依法治企。
第六条 规章制度的制定(含修改和废止,下同)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合法、利于实施的原则。
第七条 规章制度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科学、合理地规定公司各部门、各岗位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公司内部的管理秩序。
第八条 公司各职能部门及子公司根据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拟定本部门规章制度项目表,向公司办公室和法律事务部备案并负责落实。
第九条 公司办公室和法律事务部对起草部门报送的拟定公司规章制度项目表进行综合协调后,填写公司规章制度制订计划书,报请公司总经理批准,作为公司规章制度计划。
第十条 对因情况变化已列入计划而无制定必要的或因工作急需制定而未列入计划的,由公司办公室和法律事务部与起草部门协商,经公总经理批准后撤消或增加该项目立项。
第十一条 规章制度草案由其内容所涉及专业的主管部门负责起草。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主要业务的,由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起草小组起草。
第十二条 规章制度起草部门应对其起草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国内外有关资料及公司现状,并应对其所拟定规章制度草案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预测。
第十三条 规章制度草案及修改草案至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规章制度草案的名称;
(二)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三)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宗旨;
(四)起草部门和起草责任人的组成;
(五)规章制度草案的适用范围;
(六)负责规章制度实施的部门;
(七)规章制度草案及说明书;
(八)拟实施日期;
第十四条 法律事务部对规章制度草案及说明书就下列主要方面进行审查:
(一)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是否符合国家政策;
(二)规章制度草案与公司现行规章制度是否协调,如果要改变现行规章制度的,理由和依据是否充分;
(三)规章制度草案体例结构、条款、文字等是否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
第十五条 规章制度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员工代表的意见,并应组织公司有关部门就以下内容进行论证和征求意见:
(一)规章制度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二)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本公司实际;
(三)规章制度内容所涉及部门是否有不同意见;
(四)对规章制度可预见性效果提出不同意见;
(五)对规章制度可行性的意见。
听取和征求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征询意见表等多种形式。
第十六条 规章制度起草部门根据讨论或征求的意见对规章制度草案修改后,将规章制度草案连同征求的意见等资料送法律事务部出具审查意见,然后,由公司办公室报请总经理审议批准后实 3
施;或由总经理组织召开办公会议审议批准后实施;或由公司总经理委托的分管副总经理审议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 经审议批准的规章制度,由公司办公室进行文字审修,经文字审修后印刷、发布。
第十八条 规章制度部分条款被文字修改或者废止的,必须公布新的规章制度。
第十九条 规章制度打印成文后,应转送一份给法律事务部登记备案。
第二十条 公司办公室和法律事务部必须定期对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汇编。
第二十一条 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颁布实施前,应采用公告、相关人员签收或传达学习等方式予以公布。
第三章 合同管理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第二十三条 公司与其他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及公司系统内相互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依照本制度进行管理。
劳动合同的管理制度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合同管理实行会签、审核责任制原则和安全、效益原则。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根据其职责权限对合同签订程序、履行情况及履行结果进行监督。
第一节 合同的会签审核与签订
第二十五条 合同标的超过人民币500元的(含500元),须按照公司的合同会签审核制度报法律事务部及其他有关部门会签审核后才能签订。
禁止将一份合同标的超过人民币500元的合同分解成几份合同以规避合同会签审核。
第二十六条 公司合同的会签审核由法律事务部和承办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
第二十七条 在合同签订前,承办部门应对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和资信进行了解和审查:
1、主体资格合格:具有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其核载的内容与实际相符;
2、欲签合同标的符合当事人经营范围,涉及专营许可证或资质的,应具备相应的许可、等级、资质证书;
3、代签合同的,应出具真实、有效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
4、具有相应的履约能力:具有支付能力或生产能力或运输能力等。必要时应要求其出具资产负债表、由开户银行或会计(审计)事务所出具的资信证明、验资报告等相关文件;
5、有担保的合同,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和担保资格。
6、对于重大合同,还须了解和审查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履约信用:无违约事实,现时未涉及重大经济纠纷或重大经济犯罪案件;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应将审查结果在立项意见书或会签表中加以陈述。合同对方当事人履约能力或资信状况有瑕疵的,不得与其签订合同。必须签订合同时,应
要求其提供合法、真实、有效的担保。其中,以保证形式做出的担保,其担保人必须是具有代偿能力的独立经济实体,并应对担保人适用本条规定进行审查。
上述所列各种文件为合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文本为复印件时,提交方须加盖公章,并须加注“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字样,同时由承办人签字确认。
第二十八条 承办部门是公司具体对外商谈合同立项的单位,负责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与管理:
1、从事本项合同业务的必要性;
2、从事本项合同业务可行性(包括经济利益、技术条件与安全保障);
3、从事本项合同业务对我方利益的综合影响;
4、合同缔约方主体、企业资质的时效与合法性;
5、合同缔约方资信、履约能力;
6、合同履行;
7、及时向法律事务部通报合同在履行中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8、参与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9、负责将合同文本及与履行、变更、解除合同有关的文件及时交送法律事务部归档。
第二十九条 财务部门负责对合同中下列内容的会签审核:
1、履行合同所需资金或所涉及资产的合法性及资金安排的可行性;
2、合同中有关价款、酬金条款及结算条款的合法性、适当性及对我方的影响;
3、认为需要审核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条 审计部门负责对合同中下列内容的会签审核:
1、资金、资产的合法性;
2、公司资金使用和资产动用的审批手续合法;
3、价款、酬金和结算的正确、合理性;
4、资金、资产的用途及使用方法的合理性;
5、认为必须审查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一条 法律事务部负责对合同中下列内容的会签审核与管理:
1、合同缔约方主体、企业资质的时效与合法性;
2、合同标的合法性;
3、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完整性及存在的法律漏洞;
4、与合同业务有关的其他法律问题;
5、公司合同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及时归档;
6、需审核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二条 承办部门在合同签订过程中须将与本合同有关的资料作为附件供会签审核部门参考。
第三十三条 公司实行法律事务部对重大合同提前参与制度,法律事务部可以对重大合同的立项、签订、履行、审核进行全程参与。
重大合同为合同标的超过人民币10万元,或其他重大复杂的,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合同。
第三十四条 涉及公司重要的或标的额较大的合同谈判,应有法律事务部和经济、技术等专业人员参加。
第三十五条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
1.单笔业务金额达人民币500元的;
2.有保证、抵押或定金等担保的;
3.我方先履行合同的;
4.有封样要求的;
5.合同对方为外地单位(邹城地区以外)的;
凡国家、行业或本公司有标准或格式文本的,应当优先参照适用,所有条款栏目均应做出约定。
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修改、补充合同的文书、电报、电传、图表等是合同的组成部分。计划单、调拨单、任务单(书)、预算单(书)等一类文件可以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但不得以其替代书面合同。
第三十六条 合同标的为人民币500元以下并且能够即时结清交付完毕的合同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
第三十七条 合同文本的起草应力求由己方或以己方为主承担,语言应严谨、简练、准确。
合同文本中的术语,特有词汇、重要概念应设专款解释。
合同文本中涉及数字、日期须注明是否包含本数。
除特殊情况外,合同文本应当正式打印制作。
第三十八条 书面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合同各方的法定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营业执照编号或代理人姓名、职务、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
2、签约的目的和依据;
3、标的,动产应标明名称、型号、规格、品种、等级、花色等;不易确定的无形财产、劳务、工作成果等描述要准确、明白;不动产应注明名称和座落地点;货币应注明币种;
4、数量和质量,包括检测标准和方式,数量要准确,计量单位、计量方法和计量工具符合国家规定,国家有强制性标准的,应写明该标准的代号全称。如有多种标准的,应约定与合同标的相适用的标准,并写明质量检验的方法、责任期限和条件、质量异议期限和条件等;
5、价款和酬金,包括支付方式,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价款或报酬数额、计算标准、结算方式和程序;
6、履约期限、地点或方式,履约期限、地点和方式要具体明确,地点应冠以省、市、县名称,交付标的物方式、劳务提供方式和结算方式应具体;
7、争议解决方式,约定通过诉讼解决的,应写明约定的有管辖权法院的名称,通常应约定由我方所在地法院管辖,约定由仲裁机构裁决的,应写明具体的仲裁机构的名称和具体请求裁决的事项,通常应约定由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
8、违约责任,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违约责任或赔偿金的计算方法;
9、合同变更和解除条件;
10、根据法律或合同性质必须具备的条款或双方当事人共同认为必须明确的条款;
11、正副本份数为4份及以上;
12、生效的时间和条件;
13、约定的联系方式;
14、附件名称;
15、签约地点、日期;
16、签约各方开户银行及帐号;
17、签约各方公章或合同专用章;
18、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代理人签字。
涉外合同的内容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确定。
第三十九条 公司授权委托代理人签订合同时,必须持有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及盖有授权单位公章。
授权委托书必须明确委托权限和期限,禁止使用“全权代理”一类的文字。
第四十条 合同签订之前,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应将合同文本草案、立项意见书或会签表及与合同有关的证明材料,一并提请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顺序会签审核。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在会签审核合同(或草案)时,可根据需要,要求承办部门或承办人提供与合同有关的补充证明材料和说明有关情况。
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应对其提供材料和说明的情况的真实性负责。会签审核意见应明确、具体,禁止使用“原则同意”、“基本可行”等模糊性语言,一旦使用,视为对合同草案的不同意。
第四十一条 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向各合同会签审核部门提供合同(或草案)时,应预留至少2个(含本数)完整工作日供其会签审核;自收到之日起算,会签审核部门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会签审核时间的,应向承办部门或承办人申明理由。
各会签审核部门应在规定的会签审核时限内提交书面会签审核意见或法律意见书,逾期未提交书面会签审核意见或法律意见又不申明延期理由的,视为完全同意合同草案。
第四十二条 各会签审核部门在会签审核合同时,发现重大错误、遗漏、不妥时,应在会签审核意见或法律意见中予以明示并提出修改意见;需要退改时,应连同全部文件退还承办部门或承办人。
第四十三条 公司负责人或授权委托人根据书面会签审核意见和法律意见书决定是否签约。决定签约时,应在全部文本上以同一形式签字;决定不签约时,应以书面形式明示意见。
第四十四条 对需要办理批准、鉴证、登记、交付,设立抵押、质押等担保的合同,承办人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双方约定严格履行批准、鉴证、登记、交付等手续。
第四十五条 合同承办人员对会签审核部门提出的意见必须予以采纳,但经负责合同裁定的公司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明确书面批示不予采纳的除外。合同生效后经双方协商需要变更合同主体、增减内容时,按本规定第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条规定的权限范围经会签审核后方可变更、增减。
第四十六条 应当办理会签审核的合同而未办理会签审核或合同正式文本没有按照本规定采纳会签审核意见的,印章部门不得加盖印章,签约代表不得签字。
第四十七条 合同的校对由有合同校对经验的专人负责,校对无误后,校对人员须签字,否则,印章部门不得加盖印章,签约代表不得签字。
第四十八条 单份合同文本达二页以上的须加盖骑缝章。
第四十九条 合同盖章前,应由公司办公室对合同进行统一编号。
第五十条 合同文本原件公司至少应持二份,合同文本由公司办公室、法律事务部、财务部门、具体业务部门等各部门分存,公司办公室、法律事务部各保管一份合同文本原件。
第二节 合同档案管理
第五十一条 合同档案,是指公司在从事生产、经营、科技等活动中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就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形成的合同或意向文书、信件、数据电文(包括电报、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的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示所载内容归档的所有文字材料。
第五十二条 合同资料包括:
(一)有关合同的项目计划文件、可行性报告、项目建议及上级有关批复文件;
(二)合同谈判会议纪要;
(三)有关合同招、投标及中标通知书等文件资料;
(四)对方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以及其他有关文件;
(五)合同项目的增减凭证及我方人员的签证;
(六)合同纠纷处理的协议书、调解书、仲裁书、判决书;
(七)合同履约过程中的催货函、违约通知书和往来函件;
(八)合同的变更、解除协议书;
(九)其它有关材料。
第五十三条 每一份履行完毕的合同或不再履行的合同,或长期合同的每一阶段完成,各有关人员应及时将合同资料整理清楚,交承办人整理清楚,然后交法律事务部归档。合同资料不得随意搁置、销毁、遗失。
第五十四条 法律事务部对签订完毕的合同及承办部门所送的有关合同资料,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确认无误后整理、并按机密程度专门归档。送交人在移交合同文本及相关文件材料的同时,应附所交资料清单两份,送交人和接收人在资料清单上签名确认,移交清单由送交部门和法律事务部各执一份。
第五十五条 法律事务部审核后如发现需统一建档的合同及文件资料有差缺,应立即通知送交人核对、补足,再行归档。
第五十六条 公司人员如需借用或复印合同资料,必须持所在公司或部门的负责人书面签章的借用单,并按照资料的秘密程度报有关主管领导批准,否则法律事务部以及公司办公室档案室等部门不得办理。
第五十七条 合同借用人必须对需借用的合同资料提交书面说明文书:
(一)合同资料的借用用途;
(二)合同资料的借用与返还时间;
(三)其他须说明的借用情况。
第五十八条 公司的合同资料、合同信息是公司的商业秘密,任何人不得随意泄漏。
第三节 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解除
第五十九条 合同履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已实际成立的合同自生效后的全面履行。
第六十条 合同正式生效前,不得实际履行合同。
合同生效后,必须全面、及时、实际履行合同。除法律另有明文规定或合同约定外,不得用代替物履行或转让、转卖合同。
第六十一条 合同承办人发现合同对方不履行或不全面、不适当履行合同,或收到对方对我方履行合同提出的异议时,应立即书面报告部门负责人和法律事务部,并在法定或约定期限内,以法定或约定方式向对方提出异议或予以答复。
发出的异议文函或答复材料需经法律事务部审核、备案。
第六十二条 因合同履行情况发生变化需变更合同条款,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在征得合同签约人的同意并经法律事务部审核、备案后,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变更合同的要求。书面文件应以特快专递的方式邮寄对方或亲自交对方负责人或承办人签收。在未得到对方书面答复前,除依法可以中止履行外,仍需按合同规定履行。承办部门或承办人不得以对方的口头(包括电话)答复作为合同变更的依据。
第六十三条 对方提出变更合同要求的,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对方口头(包括电话)提出变更合同要求的,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必须要求对方提供书面文件,否则仍按原合同规定履行。
第六十四条 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或履行已无任何意义,必须在不可抗力消除之日起3日内,向法律事务部提出处理意见。需要解除合同的,须立即向对方提出书面解除要求,并提供有关证明文件。
第六十五条 对方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或履行已无任何意义,提出书面解除合同要求时,应立即中止合同的履行,并要求对方提供有关证明文件。
第六十六条 对方未能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在发出书面文函催促履约后仍未能履行合同,则应解除该合同,并追究违约责任。
第六十七条 变更或解除合同的通知或复函须在法定或约定期限内经法律事务部审核、备案后发出。
第六十八条 合同变更或解除的程序与合同签订审核程序相同。
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监督和纠纷处理
第六十九条 法律事务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为公司合同履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实施公司合同履行监督管理。
第七十条 公司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自动报告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第七十一条 合同的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应负责生效后合同的全面履行,并负责配合法律事务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对合同履行的监督。合同的承办部门或承办人须在每个月的30日将合同的履行进展情况自动报告法律事务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备查或做相应准备工作。
第七十二条 合同承办部门负责人应加强对本单位部门合同实施的监管,以保证合同的完全履行及合同缔约各方的合法权益。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处理,对合同在履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严重瑕疵应立即书面上报。
第七十三条 财务部门依据合同履行收付款工作,对具有下列情形的业务,应当拒绝付款:
(一)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而未订立书面合同的;
(二)收款单位与合同对方当事人名称不一致的(有合同对方当事人出具合法有效的委托收款手续的除外);
(三)对方履行合同有瑕疵尚未得到法律事务部书面确认已经更正或解决的。
付款单位与合同对方当事人名称不一致的,财务部门应当督促付款单位出具代付款证明。
第七十四条 在合同签订或履行中发生纠纷,应首先采取协商、调解方式解决,能够达成一致意见时,应依合同签订程序修改或重新签订合同。
第七十五条 协商、调解不能达成协议时,承办人应及时向公司负责人或签约人汇报,并报法律事务部做好仲裁或诉讼准备。
第七十六条 在合同纠纷处理过程中,未经法律事务部审核和承办部门负责人同意,不得向合同另一方作出实质答复、提供文件资料。
第四章 诉讼与非诉讼案件管理
第七十七条 诉讼是指以本公司为一方当事人或作为第三人,通过人民法院,采用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法律事务活动。这些诉讼案件包括:民事诉讼案件(包括不服劳动仲裁裁决的诉讼)、行政诉讼案件、刑事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
第七十八条 非诉讼是指以本公司为一方当事人,采取协商、调解、仲裁、复议等方式解决有关纠纷或争议的法律事务活动。
第七十九条 凡发生在本公司涉及公司利益的诉讼与非诉讼案件一律适用本规定。
第八十条 公司的诉讼与非诉讼案件的处理须遵循有效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和充分协调必要关系相统一的原则。
第八十一条 公司负责人及案件起因人与起因部门负责人负有配合、协助法律事务部处理案件中的相关问题、收集和提供案件的原始证据及相关依据的责任。
第八十二条 公司所有员工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现公司的利益可能或正在受到损害,有义务及时向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反映;单位的负责人应在得知情况之日起五日内以法律事务报告书的形式呈报法律事务部,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单位的负责人还应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第八十三条 在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其他活动中,被其他组织或个人起诉而被动参与(包括可能涉及)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有关责任人和所在部门、单位应及时以法律事务报告书的形式向法律事务部说明案情并提供相关材料,以备应诉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八十四条 对于案件处理进程中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和关系协调,案件关联单位及相关人员应积极、主动配合法律事务部开展针对性工作,保证案件处理的顺利进行。
第八十五条 案件知情人应坚持保密原则,不得泄露案件的信息内容。
第八十六条 在案件审结后,依据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法律事务部应继续作好执行阶段的工作,对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生效协议、裁决、判决时,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应及时向公司负责人汇报,并报法律事务部在法定申请执行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八十七条 案件处理完毕后,由法律事务部负责对全案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材料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向有关部门、人员酌情通报,条件允许可作为法制宣传教育材料加以运用。
第八十八条 法律事务部应当系统全面地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并编撰成卷,建立案件归档制度,发挥好信息库作用。
第五章 法律事务咨询指导
第八十九条 法律事务部通过咨询、指导的方式,协调处理公司各职能部门单位涉及的法律事务,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九十条 公司法律事务的咨询、指导以公司各职能部门及经营管理人员主动咨询与法律事务部及时解答或主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九十一条 公司法律事务的咨询、指导以法律事务咨询单和法律意见书的书面形式进行。
第九十二条 公司各职能部门及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对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需要咨询的事项,应主动以法律事务咨询单的形式向法律事务部寻求法律咨询,并认真听取法律事务部的法律意见。
第九十三条 法律事务部接到法律事务咨询单,必须在合理期限内做出解答,针对所咨询的事项出具法律意见书。
第九十四条 法律事务部有权主动公司各职能部门及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提出法律意见,出具法律意见书。
第六章 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
第九十五条 为了提高公司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防范和减少法律风险的能力,结合公司的工作实际,建立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制度。
第九十六条 法律知识培训考核由法律事务部负责,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及相关部门协助。
第九十七条 法律知识培训考核的对象为公司全体经营管理人员,以下统称为培训考核对象。
第九十八条 法律知识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法律和专业法律法规两大部分,主要包括:
(一)关于民主法制的论述以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宪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刑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三)涉及具体业务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与业务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
第九十九条 法律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自学为主,辅之以讲座、专题讨论、办班培训。根据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重点加强合同法等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
第一百条 法律培训应结合业务工作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和工作研讨,解决业务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对新颁布或修订的和业务工作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规章,应及时组织学习、培训;应尽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探索开展网上培训
第七章 法律事务责任追究及奖惩
第一百零一条 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或本规定及公司的其他规章制度,致使公司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或者违反本规定及公司的其他规章制度,徇私舞弊、玩忽
职守,致使公司名誉受损或造成经济利益损失或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秩序的,按照本规定予以追究责任。
第一百零二条 本规定所称公司经济损失的范围包括:因违法被国家机关处罚而缴纳的罚款、滞纳金;公司承担的违约赔偿责任;处理仲裁、诉讼案件的有关费用及差旅费用;公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而发生的损失;其他经济损失。
第一百零七条 法律事务部负责法律事务责任的追究,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给公司造成名誉或经济损害时,由法律事务部依本规定对其进行查处。法律事务部的法律事务责任由公司总经理负责追究。
第一百零三条 公司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造成公司损失、扩大损失或者造成公司名誉受损等不良影响的,对直接或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及承担赔偿责任;涉嫌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未及时寻求法律咨询或未依照法律事务部的意见而进行经营管理活动,造成公司损失的;
2、法律事务部在收到法律咨询单后拒不提供法律指导或提供错误的法律指导,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3、不按本规定签订合同,或对合同会签审核部门提出的意见不按本规定采纳的;
4、将一份合同标的超过人民币500元的合同分解成几份合同以规避合同会签审核;21
5、没有公司授权、超越公司对其授权范围或者滥用公司对其授权,以公司名义与他人订立合同或为他人订立合同提供担保的;
6、合同未经签订,先期履行并发生合同纠纷造成公司损失的;
7、丢失、损毁合同资料或对合同文件资料未按期归档的;
8、对已建档合同因管理不善,造成遗失、被窃和损坏的;
9、合同校对出现较大失误,造成公司损失的;
10、违反本规定,擅自在合同文本上盖章、签字的;
11、不按照本规定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合同或在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合同中无书面协议或其他书面凭证,造成公司损失的;
12、签订有重大缺陷或者无效合同,导致公司损失的;
13、签订合同被欺诈,导致公司损失的;
14、在业务活动中与合同对方当事人或者其他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司利益的;
15、伪造、利用公司营业执照、公章、合同专用章、授权委托书、介绍信、银行帐号进行合同诈骗的;
16、在明知或应知对方或我方无实际履行能力的情况下与对方订立合同的;
17、明知或应知对方虚构合同主体、盗用、冒用他人名义而与之订立合同的;22
18、伪造合同的;
19、以公司名义利用虚假信息,诱骗他人签订合同,骗取中介费、信息费等费用的;
20、利用合同非法占有公司资产的;
21、签订、履行合同中未严格把关,购置有瑕疵、缺陷等不合格产品,引发事故或造成损失的;
(一)法律法规、标准法规
1、建立获取、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
(1)获取的内容
①法律:全国人大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律,如:刑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②法规:国务院和省级人大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
③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局和省级人民政府颁布的文件;
④标准:国家、地方和行业颁布的安全标准;
⑤国际公约:我国已签署的关于劳动保护的公约;
⑥其他要求:各级政府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地方和相关行业有关的安全生产要求、非法规性文件和通知、技术标准规范等。
(2)获取的渠道
①各级人大、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及其他要求的获取渠道是全国人大公报、国务院公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政府职能部门;
②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获取渠道是各部、委或标准化组织等;
③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获取渠道是各上级主管部门;
④还可以与咨询机构等部门联系;
⑤通过报刊、书店、互联网等渠道。
(3)获取方式
①项目部通过上述渠道以走访、电话、传真、信件、会议等方式获取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同时建立必要的联系; ②项目部通过阅读和整理有关报刊收集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登记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获取记录表上,并及时传递到各部门。各部门对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适用性判定,上报领导审批后,立即实施。项目部每年整理一次企业适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清单,保持所使用的法律法规处于最新状态。
(4)法律法规更新
为使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保持最新状态,各部门每年确认、登记、摘录获取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填写《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清单》,经领导批准后,提供给项目部,再按按职责分工发放给相关部门。各部门对作废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时标识,对新颁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时补充。
(5)符合性评价
项目部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符合性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表),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对于新近实施的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应在实施之日前进行符合性评审。
2、各部门定期识别、获取本部门适用的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并向部门汇总:
(1)安全管理人员应主动、经常地识别与本公司安全生产活动相关适用的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通过各级政府、团体、媒体、网络等方式获取最新信息。
(2)对获取的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其他要求进行登记(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存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书库。
(3)安全管理人员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并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3、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培训并考核
(1)对单位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2)员工每年必须接受不少于20小时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为:
①“安全生产法”规定的相关员工教育和培训内容。如:从业人员规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规定、特种作业人员规定等内容进行培训。②对本单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毒有害气体、触电、片帮冒顶、机械伤害等)
③“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从业人员个体防护用品的要求、配备规定、佩戴要求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
④班前班后会记录、设备运行、维护、检修记录、安全检查记录、监测记录、检验记录、会议记录、隐患上报规定、事故上报规定等内容进行培训。
⑤《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等证件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培训。
⑥特种设备监测检验规定进行培训。(锅炉、钢丝绳、安全阀、铲车等)
⑦员工法律法规意识的调查表反映出的法律法规问题。
⑧国家新出台的安全政策、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
(3)对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不达标者不得上岗作业。
4、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并将相关要求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相应的各项工作之中。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评估、修订及操作规程
1、制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经本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发放到有关部门和工作岗位,严格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制定安全制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依法制定,结合实际。企业制定安全制度,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为依据。要根据法规要求、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来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划分按照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根据“管生产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来确定。
(2)有章可循,衔接配套。企业安全制度应该涵盖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使与安全有关的事项都有章可循,同时又要注意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防止出现制度的空隙而无章可循而无可适从。
(3)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制度是行为规范,必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特别是操作规程。如果制度不科学那将误导人的行为,如果制度不合理,繁琐复杂将难以顺利执行。
(4)简明扼要,清晰具体。制度的条文、文字要简练,意思表达要清晰,要求规定要具体以便于记忆、易于操作。
2、安全管理人员应根据生产工作、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组织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经本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
3、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当发生事故、技术、材料发生变更时,应及时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并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保证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4、为保证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规得到认真贯彻,在管理与安全生产有关事项时有一个行为准则,企业应建立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领导现场带班、班组岗位达标、安全生产投入 管理、文件和档案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单位)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管理、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安全绩效评定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
5、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工人操作设备、处置物料、进行生产作业时所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则。安全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作业前安全检查的内容、方法和安全要求。
(2)安全操作的步骤、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3)作业过程中巡查设备运行的内容和安全要求。
(4)故障排除方法,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5)作业场所、作业位置、个人防护的安全要求。
(6)作业结束的现场清理。
(7)特殊作业场所作业时的安全防护要求(如锅炉、烟道、脱硫塔等)。
(三)加强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文件和档案管理
1、建立文件和档案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对管理档案应做到:
(1)档案实行专人管理,非档案管理人员不得随便开启档案箱、橱。
(2)不得利用工作之便私自摘录、擅自为他人查阅档案,不得向外传播和介绍档案、资料内容及存放位置等情况。
(3)科学管理档案,档案查阅完毕,随时归还原处;档案按保管期结合年代排列存放,资料按类别排列存放。
(4)档案箱进行统一编号,自门口开始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编号。
(5)维护档案安全,每个箱柜必须保持整洁,并放置防霉去虫剂。
(6)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在离职前办理交接手续。
2、对下列主要的安全生产资料进行档案管理:
(1)安全生产会议记录(含纪要)
(2)安全费用提取使用记录
(3)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4)劳动防护用品采购发放记录
(5)安全生产检查记录
(6)授权作业指令单
(7)事故调查处理、事故隐患整改记录
(8)事故隐患整改记录
(9)安全生产奖罚记录
(10)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记录
(11)特种设备管理记录
(12)外来施工队伍安全管理记录(13)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台账(包括安装、运行、维护等)
(14)有关强制性检测检验报告或记录
(15)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
(16)职业健康检查与监护记录
(17)应急演习信息
(18)技术图纸
执行法律法规、落实标准规范
1.目的
为了及时获取并贯彻落实国家和政府颁布实施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企业内各部门。
3.职责
3.1企业安全管理部负责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的获取与识别的相关事宜,并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宣传贯彻。
3.2各部门负责与本部门职能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收集、保管、评估以及更新培训等工作。
3.2.1根据本部门的职责范围,通过以下途径获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1)电脑网络(安全生产信息网等)查询;
(2)标准情报站/所、报刊杂志、书籍查找;
(3)政府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消防安全管理部门、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和其他渠道查询、了解。
3.2.2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所获取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认真识别和适用分析。
3.2.3认真学习、理解、掌握新获取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学习、宣传和贯彻的措施计划。
3.2.4编制印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获取清单》,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3.2.5当现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应重新确认其适用性,并获取其最新版本。
3.2.6每年进行一次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适用性检查及有效版本的查询,及时更新各部门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3.2.7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信息及时传达给各相关部门、员工及相关方。
3.2.8确认后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统一由安全管理部按照《安全档案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发放控制与归档管理。
3.2.9其他相关部门得到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变更后的新文本后,应及时交回旧版本。安全管理部负责审查、报批、发放、更新、作废、收回等控制管理
3.2.10每年对企业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符合性进行评价,确保法律和法规和其它要求得到准确的执行并记录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符合性评价表》。
4.相关文件
《安全档案管理制度》
5.相关记录
《适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清单》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符合性评价表》
《文件发放、回收记录》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目的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企业生产运行,保障每位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明确各岗位成员职责,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2.适用范围
2.1本制度规定了本企业各级部门、机构及员工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安全职责。
2.2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各级部门、机构及员工。
3.引用标准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306—85)
4.机构与职责
4.1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机构,由厂长、党委书记、副厂长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厂长任安委会主任,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工作的副厂长为安全生产第二责任人;党委书记及分管其他工作的副厂长,在其分管工作涉及安全生产内容的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4.2安委会的主要职责:对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负全面领导责任。组织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定安全经费的投入,制定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和劳动保护计划,实施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调查处理事故等工作。安委会的日常事务由安全能源部负责处理。
4.3各部室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的划分:部门第一负责人是本部门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分管生产的副职和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员分别是本部门安全生产的第二、第三责任人。
4.4各部室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本部门的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实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贯彻执行安委会的各项安全工作安排,确保生产安全。
4.5各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审核、批准技术计划、方案、图纸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时,必须保证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技术运用的准确性。
5.各级安全生产职责
5.1厂长安全职责
5.1.1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5.1.2组织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实施本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1.3依据《安全生产法》,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符合政策规定。
5.1.4确保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在编制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时,把安全措施列入计划,并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落实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并监督安全生产资金的合理使用。
5.1.5督促、检查企业的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研究分析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对重大问题及时做出决策,确保安全生产。
5.1.6加强对各项安全活动的管理,审批安全生产方面的奖惩制度
5.2安全生产副厂长安全职责
5.2.1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标准,组织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负责监督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5.2.2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负责,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停止生产作业。
5.2.3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对重大事故和未遂事故组织调查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重复事故发生。
5.2.4对分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负责,经常检查安全部门的情况,不断提高安全人员的素质,保持合理的结构,适应安全、消防工作要求。
5.2.5贯彻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组织生产例会,在昕取各部门生产情况的同时,听取安全问题汇报,并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做出决定,及时解决。
5.2.6对企业重大设备、更新、维修、安装技术审定,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5.2.7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5.2.8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做好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5.2.9对实习、代培人员和新入企业的员工,贯彻“三级安全教育”的规定,按规定组织全员安全教育。
5.3副总工程师安全职责
5.3.1积极采用安全先进技术和安全防护装备,审查企业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保证技术上切实可行。
5.3.2负责组织制定生产岗位尘毒等有害物质的治理方案、规划,使之达到国家
卫生标准。
5.3.3组织技术力量对事故进行技术原因分析、鉴定,提出技术的改进措施。
5.3.4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制定出安全技术规程,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四新”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技术要求进行培训。
5.3.5对企业发生的重大事故提供技术支持,参加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技术调查分析报告。
5.3.6职工在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护生产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和设施;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
5.3.7职工要做到“四不伤害”,发现不安全情况,及时报告领导,迅速予以排除。
5.4厂部办公室安全职责
5.4.1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上级下达的安全文件及时报企业有关领导批示并迅速传递。
5.4.2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企业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组织落实安全指标与措施项目,并按期检查其执行情况。
5.4.3对企业会议决定的安全生产项目认真组织落实,对所管辖的电脑、复印机及有关电器设备,要经常检查,确定专人维护、保养、保持完好,符合安全要求。
5.4.4档案库存的防火用具,定期检查,保持良好有效,做好安全技术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工作。5.5安全能源部安全职责
5.5.1负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企业的安全教育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对新入职员工、变动工种(岗位)人员、实习、代培人员进行厂级安全教育,并指导各部门、班组级的安全教育工作。
5.5.2组织制定、修订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编制安全生产资金使用计划,提出专项措施方案,并检查执行情况。
5.5.3参加新建、改建、扩建及大修项目的设计审查、竣工验收、试车投入使用等工作,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5.5.4负责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按规定期限委托有检验资质的部门,对特种设备进行监测,定期检查督促使用企业搞好安全装置的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
5.5.5负责安全生产检查,深入现场解决安全问题,纠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遇有危及安全生产的紧急情况,有权令其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领导处理,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立即下发隐隐整改通知,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
5.5.6负责危险源管理,组织开展危险辩识,制定控制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要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5.5.7按照国家规定,结合实际情况,负责危险作业的审批,制订防护用品发放标准与管理办法, 按规定供应,合理使用。
5.5.8负责各类伤亡事故的汇总统计、上报工作,建立健全事故档案,按规定参加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5.5.9负责对有毒有害防护设备设施的管理,建立定期维护制度,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掌握尘毒作业场所,定期进行测定,提供改善劳动条件和发放保健津贴的依据。
5.5.10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岗位的员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做好防止职业病和职业中毒、中暑的宣传教育工作。
5.5.11负责对企业内部的安全考核评比工作,会同工会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及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
5.5.1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指导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经常进行消防教育和消防训练。在危险区、点悬挂醒目的消防警示标志,负责明火作业报告,保持消防器材齐全、有效。
5.5.13严格监督易燃、易爆、有毒及危险品的管理,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和效果评价,要经常进行检查和管理,加强企业内主要交通道路管理,防止事故发生。5.5.14建立健全设备制造、检修、维护保养的安全规程和规定及特种设备管理
台帐、档案,档案中要包括设计文件、制造企业、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安 装文件、注册文件等。
5.5.15保证电气设备具有良好接地或接零以及防雷装置,各种特种设备的改造、安装要到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办理审批手续,并委托有资质的特种设备维修、改造、安装企业实施。
5.5.16负责临时电源线的审批,同意架设的临时电源线,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并限期拆除,并定期检查,确保安全运行。
5.6财务审计部安全职责
5.6.1将劳动保护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纳入企业财务计划,予以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5.6.2对企业签定的各种形式的工程项目,在审核企业外包工程项目合同时,必须审核是否有安全措施内容,没有安全措施项目不予结算和办理签订合同手续。
5.6.3对经企业级鉴定的劳动保护用品按规定拨款,否则不予支付。对事故的罚款应按规定实施。
5.6.4监督新、改、扩等工程是否经过“三同时”审批,未经“三同时”审批的不给予拨款;已审批的项目则应保证项目完成后及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
5.7技术中心安全职责
5.7.1组织审查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使其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开展项目的安全预评价和试运行期间的调试、监测、验收等工作。
5.7.2在实施新的工艺设备时,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规程,对安技措项目中选购的特种设备、危险设备及大型设备时,要对生产企业进行安全资质审查。
5.7.3在产品开发和设计时,必须考虑在生产使用中的危险、危害因素,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高产品的本质安全。
5.7.4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产品的本质安全,教育员工提高设计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在技术文件中要如实填写使用的材质、重量及产品包装重量,吊装位置等有关数据。
5.7.5积极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的本质安全水平,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时,必须贯彻“三同时”原则,必要时组织安全评价。
5.7.6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革新项目时,提出安全技术规程, 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开展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活动,以适应和满足安全生产需要。5.7.7参与对产品、设备重大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工作,并提出处理建议,经常教育检验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压力表要按要求及时进行检定确保其安全可靠,试验设备和仪器、仪表要保持完好,定期检查发现隐患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5.7.8按规定期限对压力表、安全阀、计量仪器进行检测,确保压力表、安全阀、计量仪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7.9在制定和贯彻质量保证体系(IS09001)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安全生产, 在质量监督中要注意发现与质量有关的安全问题。
5.7.10在质量分析会上对违章操作导致的质量事故要进行安全分析,并对违章作业的责任者提交有关部门给予处理。
5.8生产采购部安全职责
5.8.1建立特种(危险)产品供应方安全资质档案,并按期审核其资质的有效性、按计划及时供应安全措施项目所需的设备、材料。
5.8.2建立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品管理制度,严格对采购、保管、发放的管理,对所管辖物资的安全状态负责管理、监督,做到定期检查、做到帐物卡一致。
5.8.3对全企业各类库房的安全负责,定期组织对库房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5.8.4对因采购商品的质量不合格,造成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5.9人力资源部安全职责
5.9.1根据个人专业和身体条件,安排新进厂人员的工作。协同安委办对新进企业的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的人员或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工作。
5.9.2会同各车间、部室加强对员工岗位责任制和劳动纪律的教育和检查。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员工提出处理意见。对员工定级、晋级或技术考核时,必须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考核内容。
5.9.3依据定点体检医院对员工身体检查的结果,对不适合特种作业和尘、毒作业人员要合理安排岗位,并监督各企业不得自行调换,更不能将弱、病、残人员安排在上述岗位工作。
5.9.4对各车间、部室变换员工工种时,应及时通知安全门进行工种转岗安全教育。
5.9.5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女员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5.9.6按照国家《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306-85)文件规定对特种作业人员做到有计划培训、复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操作证后,凭操作证才能安排上岗。
5.9.7对外企业来企业实习、培训、参观学习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其遵守本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5.9.8认真贯彻执行安全规章制度。考核干部时,要考核安全管理知识,对无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而造成重大事故的人员给予处理。
5.9.9对安全管理干部、专职安全技术人员的考核要与生产管理人员同等对待,鼓励和支持安全管理人员尽职尽责,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5.9.10督促有关部门对有毒、有害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定期健康检查。
5.10其他部室领导职责
5.10.1各部室的正职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部门的安全工作。
5.10.2各部室的副职负具体安全工作的责任。
5.10.3各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要对其所管辖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意识教
5.11其它部安全职责
5.11.1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确保成品库存所堆放产品、配件的管理,要按库存物资管理标准堆放,不占用交通道,不发生倾倒事故。
5.11.2对所管辖的部门生产区域电气线路、吊车必须符合安全规定。
5.11.3加强交通运输设备的管理,严格贯彻执行维护、保养和出车前安全检查,使所有交通运输设备符合安全要求,运输车辆不许带病出车防止发生人身事故。
5.11.4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研究事业部安全生产状况,对重大隐患采取有效措施,责成有关人员落实解决,并做好记录。
5.11.5加强对厂内机动车辆(电瓶车等)的安全管理,做好驾驶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企业内、车间内的车辆要执行企业内规定的时速,不得超员、超载、超速行驶。
5.11.6发现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应及时制止,严禁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做好生产前准备工作,组织好均衡生产,严格控制加班加点,避免疲劳作业。
5.11.7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生产调度会议必须讲安全, 针对生产特点提出安全生产措施或注意事项,并做好记录。参加安全生产大检查,随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对安全隐患整改项目,下达隐患限期整改。5.11.8认真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工作。在下达生产任务时出现不安全因素、险情要果断正确处理,并组织抢救,防止事态扩大,并通知有关部门共同处理。
5.11.9在编制和修订工艺文件,要保证符合安全要求,推广技术革新项目时,要严格审查项目的安全性,设计工具、工装时要考虑使用中的安全性,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
5.11.10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要贯彻安全生产“三同时”,调整产品零部件加工路线、重新布置设备时,要符合安全要求。
5.11.11在编制装配工艺时,要安排确保安全试车的防护措施,对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传递,以保证安全,对生产中产生的“三废”要有防护和治理措施,保证安全的作业环境。
5.11.12组织对新工人(包括实习、代培人员)进行车间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教育,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教育,开展岗位技术练兵,组织安全技术考核,组织班组安全活动。
5.11.13组织车间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保证生产设备、安全装置、消防设施、防护器材和急救器具处于完好状态,并教育员工加强维护,正确使用。
5.12班组长安全职责
5.12.1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贯彻执行企业、部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设备性能和工艺流程中的危险点,指导工人安全生产。
5.12.2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定期组织好本班组安全生产活动, 负责对新工人(包括实习、代培人员)进行岗位安全教育(即三级教育的班组级教育);做好各种安全活动记录。
5.12.3负责班组安全检查,对各种不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如本班组解决不了,要及时向事业部和有关部门上报,并做好临时性保护措施, 做好检查记录。
5.12.4发生事故立即报告,并组织抢救,保护好现场,积极协助安全部门分析原因,做好事故教育,措施制定工作,防止重复事故和新的伤害发生。
5.12.5搞好生产设备、安全装置、消防设施、防护器材、急救器具的检查维护工作,保持完好和正常运行,督促和教育员工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用具,正确使用灭火器材。
5.12.6对班组内成品、半成品及另部件、工具要严格执行定置管理,不得乱堆乱放,不能占交通道,做到文明生产。
5.12.7教育职工遵纪守法,制止违章行为,不违章指挥也拒绝他人违章指挥, 不强令工人冒险蛮干,发现违章现象要及时纠正,不昕劝告者按情节予以处罚。
5.13班组安全员安全职责。5.13.1在生产组长和安技员指导下,组织班组生产工人进行安全教育,督促班组工人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督促班组工人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5.13.2组织班组工人使用和维护安全装置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监督班组工人搞好班组文明生产,班组的产品、半成品、材料、工具等物资摆放整齐,做好互相监督工作。
5.14部门专(兼)职安技员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5.14.1在部门的领导下,做好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协助部门领导落实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并检查执行情况。
5.14.2参加企业组织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与业务学习,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业部进行安全检查,并督促员工做好自检工作。对检查出的隐患和上级检查下达的隐患要登记建帐,并按规定时间完成整改,预防事故发生。
5.14.3负责部门安全装置、灭火器材、急救器具的管理,掌握事业部危害因素及危险源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5.14.4协助事业部领导进行日常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安全员开展安全生产活动。
5.14.5发生事故立即报告,并组织抢救,保护好现场,做好详细记录,并参加工伤事故及未遂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处理意见,按规定填写事故报告,经部门领导审阅后上报安技部门。
5.14.6做好部门职工的安全思想、安全技术教育与考核工作,负责新员工、复工、改变工种员工的部门级安全教育,督促检查班组级安全教育。
5.14.7参加企业的安全检查及企业安排的安全活动。
5.15职工安全生产职责
5.15.1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不违反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5.15.2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岗位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5.15.3精心操作,严格执行工艺纪律,自觉地遵守本岗位安全技术规程,交接班必须交接安全情况,并做好纪录。
5.15.4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中;对不能处理的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本事业部领导报告。5.15.5对本岗位使用的设备、设施按时进行认真的检查, 正确操作和精心维护设备,保持良好的作业环境,搞好文明生产,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和报告。
5.15.6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各种灭火器材。
5.15.7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5.15.8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的指令,对他人的违章作业有权加以劝阻和制止。
5.15.9积极参加各种安全生产活动。
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1.目的
及时掌握安全生产信息、传达安全生产指令、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安全工作顺利进行,使会议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会议和各部门、各班组安全生产会议的管理。
3.职责
3.1安全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企业安全生产专题会),研究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传达、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面的有关文件、要求和有关会议精神。
3.2安全管理部负责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例会和安全员例会记录台帐,并负责组织召开安全员例会。
3.3各部门组织召开各自归口管理范围的安全生产会议并形成记录并存档保存。
3.4班组长负责组织召开班组安全会并形成记录并存档保存。
4.要求:例会类别及工作要求 4.1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例会
4.1.1定期研究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完善,职工安全教育,安全投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安全检查和监督,安全事故的管理和预防,劳动保护,危险源管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传达、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面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审议、决策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并做好会议纪录。(可以套会,但要有安全生产的专门议题,安委会成员要参加)《会议签到》。
4.1.2厂部安全例会及工作要求
4.1.3传达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及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分析总结上月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运行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消防设施的检查维护情况,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研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安全员例会台帐。安全管理部每周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门会议,并做好部门会议纪录。
5.各部门安全例会
总结上月安全生产工作,解决落实当前存在的安全问题,传达企业有关文件和要求,每月一次召开安全例会并做好会议纪录、存档。(可以套会,但要有安全生产的专门议题,相关人员要参加)
6.班组安全例会
6.1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班组部署具体生产工作时必须把安全放到首位,部署生产工作的同时不忘记部署安全工作,经常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每周的班组会必须讲安全问题,讨论安全生产,并做好会议纪录。班组安全例会可以与班组日常例会合并召开,不要流于形式,务必讲求实效。
6.2传达企业安全专题会的会议精神和会议决定;本班上周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本班本周安全工作重点;听取并收集组员对安全工作的建议。
7.会议纪律及要求
7.1参会人员均不得缺席、迟到、早退,并实行签到登记。
7.2主持人须在会前和相关人员拟定好会议议程等,不开无准备的会议,做好相关记录《会议纪要》
7.3每一次会议都必须做好会议记录。会议记录须包含:会议时间(起止时间格式为年/月/日/时/分)、议题、主持人、记录员、参会人员、缺席人员、详细会议内容(发言记录)、商议结果等。7.4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应将手机设置在无声或振动状态下。
8.罚则
8.1无故迟到、早退,罚款20元/次。
8.2 未经请假,而无故缺席者罚款30元/次。
8.3不遵守纪律、干扰会议者罚款50元/次。
安全生产检查和例检制度
1.目的
及时发现并推广安全先进经验安全检查既是为了检查问题,又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发现安全生产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开创安全工作新局面。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各职能部门。
3.检查内容
3.1查思想:检查领导是否把职工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有无违章指挥。职工在生产中是否有不安全行为,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是否真正得到执行。
3.2查管理制度:检查领导是否重视安全工作,安全机构是否健全,有无安全生产责任制,“三级教育”是否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各工种有无安全操作规程。
3.3查现场隐患;查生产设备是否有防护装置,电器设施是否安全接地,消防、防尘、防毒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规定。
3.4查事故处理:发生事故是否及时报告,是否按“四不放过”要求找出事故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3.5企业安全检查: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不定期的检查,对特殊设备安全检查,做好记录检查,发现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立即着手整改,落实整改情况纳入企业考核奖励评分。
3.6各部门自查:领导及安全员组织全体职工查生产设备、工作环境安全及自身的安全,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共同作好安全管理工作。
3.7生产岗位检查:职工每天工作前,对自己的岗位或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自查,确定安全可靠后才能进行操作。
3.8日常安全检查:生产值班负责人、专、兼职安全员,每日要到生产现场巡视,检查安全生产状况。
3.9定期检查:部门、班组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检查,企业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全面大检查。
3.10专项安全检查:由企业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厂的项目或设备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检查。
3.11节假日安全检查:“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由企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大检查
3.12临时突击性检查:根据上级有关紧急文件和通知,组织有关人员对企业进行安全检查。
3.13隐患整改:对安全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做到“三定”,(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不准拖延,有关技术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做好计划,限期解决,使各项隐患整改件件有落实,对无故拖延不落实安全隐患整改到位的部门领导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3.14各级检查的安全隐患和整改措施做好记录存档,同时按要求报上一级主管部门。
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目的
一方面增强生产经营企业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明确生产经营企业中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充分调动各级人员和各部门一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保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企业各级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职责。
3.各级领导及员工安全职责
3.1厂长安全职责
3.1.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中纳入安全生产工作。
3.1.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3.1.3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参加安全培训考核。
3.1.4组织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安全生产目标、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批准重大安全技术措施。确实保证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3.1.5深入车间了解安全生产情况,每月带队检查安全生产不少于1次。严格落实隐患整改措施,责任到人。
3.1.6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并检查考核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3.1.7组织成立安全救援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3.1.8组织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
3.1.9每月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例会,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对本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并严加监控,组织整改。
3.1.10积极做好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落实事故的“四不放过”原则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发生事故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
3.1.11将安全投入纳入预算管理,严格安全措施经费的提取,落实措施经费的使用,确保安全设施完好,做好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
3.1.12经常组织企业员工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3.1.13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完成部署的各项安全生产任务。
3.2副厂长安全职责
3.2.1协助总经理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直接领导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3.2.2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主要责任。
3.2.3协助总经理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并组织实施。
3.2.4协助总经理组织成立安全救援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3.2.5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时纠正生产中的失职和违章行为。
3.2.6每月组织安全生产检查不少于一次,并负责落实事故隐患整改措施,责任到人。
3.2.7负责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积极参加安全培训考核,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3.2.8每月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分析企业安全生产动态,及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2.9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等各项活动,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经验。
3.2.10负责设备检修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对发生的事故要立即上报并及时调查处理。
3.2.11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有关安全经费的使用管理落实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管理。
3.2.12组织制定修订和审批设备系统安全管理环境制度和设备安全技术规程,并组织实施。
3.2.13贯彻“五同时”的原则,督促检查设备主管部门安全职责履行情况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组织安全检查,落实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3.2.14定期召开设备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分析安全生产动态,及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2.15组织制定外来施工检修人员的安全管理规定。
3.3厂长助理安全职责
3.3.1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供应、销售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负责,组织制定修订和审批供应、销售部门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3.2组织并参加供应、销售部门的安全检查,落实事故隐患的整改,负责供应销售部门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3.3.3定期召开供应销售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分析安全生产动态,及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3.4组织供应销售部门参加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总结先进经验。
3.3.5贯彻“五同时”的原则,保证供应的原材料、配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应质量问题造成事故,负责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4厂级安全员安全职责
3.4.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定,负责进行二、三级安全教育,协助部门领导组织好的安全活动。
3.4.2参加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并经常检查执行情况,经常对本企业职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建立安全技术档案;
3.4.3经常深入各岗位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遇到重大险情果断采取措施并报告领导,查出的事故隐患及时组织力量限期整改;
3.4.4参加本企业扩建、改建工程设计的审查,验收工作;
3.4.5负责管理本企业安全、防火设施、检查监督本企业人员劳保用品的合理使用;
3.4.6协助部门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使生产作业安全顺利进行;
3.4.7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按时参加各项安全活动;
3.4.8参加本企业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统计上报。
3.5机械事业部领导安全职责
3.5.1车间主任对本车间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3.5.2保证国家和企业安全生产法令、规定指示和有关规章制本车间贯彻执行,把职业安全卫生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五同时”。
3.5.3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计划。
3.5.4组织对新工人(包括实习、代培人员)进行车间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教育;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教育;开展岗位技术练兵;定期组织安全技术考核;组织并参加安全活动。
3.5.5坚持每天交接对运转设备、工作现场和所辖区域进行一次全车间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保证生产设备、安全装备、消防设施、防护器材和急救器具等处于完好状态,并教育职工加强维护,正确使用。
3.5.6组织开展各项安全生产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经验,表彰并奖励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和个人。
3.5.7对车间发生的事故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及时报告和处理,并负责保护现场,查明原因,分清责任,采取防范措施,对事故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及时上报上级领导。
3.5.8负责一级动火和固定动火点的申请,组织并落实好动火的安全措施。
3.5.9严格执行好安全值班制度。
3.6带班人员(班长)岗位安全职责
3.6.1树立以厂为家思想责任心强,精通全车间操作规程,熟练各工序业务,带好一班人,保质量完成本班生产任务。
3.6.2执行厂部指定的考勤制度,班前点名,考勤要严要实,不许弄虚作假,月终次日将考勤表交企业财务科。
3.6.3当班时经常查看生产各工序人员操作、卫生及机械设备运转情况,要严格把好关,若有违反操作规程或机械运转不正常现象,要当急作出处理办法和措施。
3.6.4查看本班各工序记录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是否完整。
3.6.5检查本班有无脱岗、睡岗等现象,检查各工序有无浪费原料现象(其中包括装料桶内原料是否卸干净)。坚持上岗人员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情况。
3.6.6杜绝和禁止非本厂人员进入车间
3.6.7兼管好各设备的正常运转。
3.6.8善于观察和发现情况,善于向上级提合理化建议从业人员安全职责。
3.7车间主任安全职责
3.7.1车间主任是车间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在主管副厂长的领导下,对车间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要求,严格落实厂部、厂安委、安全科下达的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
3.7.2组织制定和健全各种安全制度及各工种安全规程,并检查督促确保执行。
3.7.3落实做好本车间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3.7.4定期组织部门开展安全自查自纠活动,对厂安委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督促及时落实整改。
3.7.5每月组织召开一次部门安全例会,总结上月安全工作情况,布置当月安全工作,传达厂部有关安全工作要求。
3.7.6对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有权立即下令停止作业,撤出人员。
3.7.7督促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确保职工上岗前经三级安全教育。
3.7.8根据需要提出特种作业岗位人员的培训取证计划,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3.7.9发生人身、设备事故,要及时组织抢救、抢修,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向上一级报告。按“四不放过”原则和厂有关规定,负责车间范围的各类一般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3.7.10组织开展创建车间安全标准化建设。
3.7.11做好女工特殊保护工作。
3.7.12负责本部门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的安全管理。
3.8车间(部门)党支部书记安全职责
3.8.1协助车间主任(部门领导)做好日常安全管理、现场管理和劳动纪律,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要求,严格落实厂部、厂安委、安全科下达的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
3.8.2提高党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推进车间(部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3.8.3组织做好综治工作,确保本部门职情稳定,确保生产经营安全、顺利开展。
3.8.4协助车间主任(部门领导)做好定期开展安全自查自纠活动,对厂安委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督促及时落实整改。
3.8.5参加部门安全例会、参与部门的安全生产措施方案的研究与讨论,支持车间主任(部门领导)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目标、安全决策,起到督促和保证作用。
3.8.6组织制定安全宣传工作计划,指导工段做好安全宣传工作,按计划出版黑板报及组织安全稿件,指导分会主席开展劳动竞赛和劳动保护工作。
3.8.7指导本车间(部门)各工段、班组开展创建安全标准化车间、标准化班组活动,并经常深入班组检查了解实施情况,解决在创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8.8按“四不放过”原则和厂有关规定,参与车间(部门)范围的各类一般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3.9车间副主任(部门副职)安全职责
3.9.1协助车间主任(部门领导)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对分管范围的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要求,严格落实厂部、厂安委、安全科下达的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
3.9.2协助车间主任(部门领导)做好定期开展安全自查自纠活动,对厂安委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督促及时落实整改。
3.9.3参加车间(部门)组织召开的安全例会,向车间主任(部门领导)汇报分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情况,提出下一步的安全工作计划;参加部门的安全生产措施方案的研究讨论及落实。
3.9.4参与车间(部门)制定和健全各工种的安全规程制度,检查本车间(部门)分管的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督促职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9.5按“四不放过”原则和厂有关规定,参与车间(部门)范围的各类一般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3.9.6支持车间主任(部门领导)开展创建安全标准化车间活动,经常检查指导分管部门的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
3.9.7发生人身、设备事故,要及时组织抢救、抢修,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向上一级报告。按“四不放过”原则和厂有关规定,负责提出车间(部门)分管范围的各类一般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意见。
3.9.8做好女工特殊保护工作。
3.9.9负责车间(部门)分管范围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的安全管理。
3.10 车间安全员安全职责
3.10.1在车间主任的领导下,负责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安全科指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要求,严格落实厂部、厂安委、安全科下达的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
3.10.2协助车间主任做好车间安全标准化的巩固和提高,健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基础资料。3.10.3协助车间领导做好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通报、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跟踪落实整改。
3.10.4按照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参加车间设备改造、工艺条件变动方案的“三同时”审查,落实装置检修、停工、开工的安全措施。
3.10.5负责车间安全设施、警示标志、消防器材、防护用品和应急器材的管理,掌握尘毒、高温、噪声以及其他职业危害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10.6负责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特殊工种人员的管理、职业健康的管理、消防安全管理。
3.10.7负责车间新员工和转岗人员的安全教育,指导工段、班组的安全教育工作,并建立档案,杜绝未经三级安全教育人员进入岗位。
3.10.8做好日常安全巡查,监督检查各岗位执行我厂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生产现场安全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穿戴及使用,及时纠正处理违章行为。
3.10.9参加车间组织召开的安全例会,向车间主任汇报安全生产情况,提出下一步的安全工作计划;参与部门的安全生产措施方案的研究讨论及落实。
3.10.10发生人身、设备事故,要及时组织抢救、抢修,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向上一级报告。按“四不放过”原则和厂有关规定,负责提出车间的各类一般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意见。
3.10.11完成车间及安全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3.11工会分会主席安全职责
3.11.1把安全生产列入分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协助车间主任(部门领导)贯彻执行国家劳动保护的法规、法令和规定,对本车间(部门)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负有督促检查的责任。
3.11.2贯彻执行上级工会有关劳动保护的政策,关心车间(部门)职工的安全与健康,负责车间(部门)日常的劳动保护工作,提出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搞好安全生产的合理化建议。
3.11.3参加车间(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检查,督促和检查事故隐患的整改,并参加验收。
3.11.4发挥分会的核心作用,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11.5参加本车间(部门)的安全标准化车间、安全标准化班组的创建及验收工作。3.11.6做好女工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的特殊保护工作。
3.11.7按“四不放过”原则和厂有关规定,提出车间的各类一般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意见。
3.11.8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车间(部门)劳动竞赛中,切实把安全指标作为车间(部门)的重要考核条件,并行使安全否决权。
3.12生产调度员安全职责
3.12.1在生产科长的领导下,负责当班的安全生产调度,确保本厂财产不受损失和职工的安全健康,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3.12.2安排生产调度作业计划时应考虑生产设备承受能力、安全状况,与有关岗位的值班长密切联系,合理分配水、电、汽、物料,做到安全、均衡稳定生产。
3.12.3经常检查各个生产系统的安全状况,发现有重大隐患应及时请示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处理。遇到紧急险情时,有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3.12.4发生火灾、中毒、爆炸事故时,对水、电、汽、人力、物力、设备等方面的调度指挥,以避免或控制灾害和伤亡事故的蔓延扩大为处理原则,做到正确、果断、及时,便于抗灾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3.12.5在了解、汇报、记录交接生产情况的同时,要了解、汇报、记录交接安全工作。
3.12.6配合有关事故的调查分析。
3.13车间(部门)工段长安全职责
3.13.1工段长是工段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在车间主任(部门领导)的领导下,对工段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要求,严格落实厂部、厂安委、安全科、车间下达的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
3.13.2协助车间主任(部门领导)组织班组开展安全工作,负责编制本工段安全技术规程、安全工作计划。
3.13.3在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以身作则,模范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员工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
3.13.4做好新入或转岗人员的岗位安全教育。
3.13.5坚持执行班组安全日制度,坚持进行班组现场巡回安全检查,监督检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穿戴及使用,及时纠正处理违章行为,消除事故隐患。3.13.6组织实施厂部、厂安委、安全科及车间(部门)下达对本工段的事故隐患整改。
3.13.7定期组织召开工段周安全例会,并根据生产环境、生产任务和职工思想状况具体布置总结安全工作,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3.8督促指导班组开好班前安全例会会。
3.13.9发生人身、设备事故,要及时组织抢救、抢修,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向上一级报告。
3.13.10负责本工段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的安全管理。
3.14技术员安全职责
3.14.1协助部门领导管理工艺、设备安全技术工作,确保各项技术方案的安全可靠。
3.14.2参与编制本部门的安全技术、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在编制设备维护检修、保养、验收、试车制度和开停工、技术改造方案时,要有可靠的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3.14.3参与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安全操作技术培训、指导。
3.14.4协助部门领导组织安全生产及设备技术练兵和考核。
3.14.5经常深入现场检查生产工艺和设备安全运行状况,协助部门领导处理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
3.15车间(部门)班组长安全职责
3.15.1班组长是班组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在工段长的领导下,对班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要求,严格落实厂部、厂安委、安全科、车间、工段下达的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
3.15.2坚持每日召开班前例会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布置安全工作。
3.15.3在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以身作则,模范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3.15.4认真执行安全值日制度,做好每班现场巡回安全检查,督促员工严格遵守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3.15.5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纠正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因素,负责及时落实整改上级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荫芽状态。3.15.6组织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对新员工、变换工种、复工员工进行岗位安全教育。
3.15.7遇到紧急险情时,有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3.15.8发生人身、设备事故,要及时组织抢救、抢修,防止事故扩大,并保护现场及时向上一级报告。
3.15.9负责本班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的安全管理。
3.16岗位工人安全职责
3.16.1在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3.16.2有责任劝阻他人违章作业。
3.16.3精心操作,严格工艺控制,记录整洁、准确、可靠。
3.16.4积极参加各种安全活动,主动提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3.16.5努力提高自己预防、处理事故的能力,高度重视并实施“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的安全防范措施。
3.16.6按时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和报告。发生事故立即报告班组长,在保护现场的基础上,积极抢救,防止事故继续扩大恶化。
3.16.7加强设备维护,经常保护作业场所整洁,确保自己所管辖范围的设备安全运行,搞好安全文明生产。
3.16.8开展各种工作前,应慎重考虑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无事故发生。
3.16.9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3.16.10有权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现场带班制度
1.目的
为强化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逐级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事业部副部长以上人员,主要带班人员有:厂及领导、安全管理部副主任、技术中心主任、通用机械事业部、环卫机械事业部、农业机械事业部、动力机械事业部副副长。
3.定义
带班:是指企业副部长以上人员(含副主任)对当班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4.带班的工作内容
4.1现场带班人员要把保证安全生产作为第一位的责任,切实掌握当天的安全生产情况,认真落实走动管理相关规定,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检查巡视。
4.2排查隐患并要求相关岗位立即整改,现场无法整改的隐患,必须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发现较大隐患的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安全管理部。
4.3严格落实制止“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相关规定,及时制止违章违纪行为。
4.4解决生产中突发的安全问题。
4.5现场发现危及员工生命的重大隐患和严重问题时,要立即采取停产、停机、撤人、排除隐患等紧急措施,并及时向安全管理部、厂长报告。
4.6巡查班组安全生产情况后并在《班组安全记录表》中签名。
5.带班的相关要求
5.1带班人员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带班职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现场带班制度》,带班人员实行每日轮换,带班人员在带班期间,尽量减少外出,深入现场,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5.2带班人员如有特殊情况的,须向厂领导请假,并通知安全管理部安排人员替换。
5.3带班人员值日期间要穿好工作服,要挂好“安全生产监察”牌和“安全值日”袖套,不准便装进入生产现场。
5.4带班人员要认真记录检查发现的问题,并由当班班组长签字确认后,于第二天早上上班交安全管理部汇总。
5.5带班人员在巡查中发现违章行为,要立即制止,并通知当班班组长一起对违章人员进行教育。
6.考核
6.1未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或现场指挥、处置措施不当导致事故扩大的按企业《安全奖惩制度》执行。
6.2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当班负责的,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第5条的规定对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
7.相关文件
《安全奖惩制度》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度
1.目的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从业人员安全技术操作行为,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保障从业人员特别是特殊作业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在本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活动和对其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适用于本制度。
3.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3.1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3.2从业人员应当通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及各种机具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的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4.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及方法
4.1严格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旨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特殊作业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自我防范能力,防止或减少安全事故。
4.2从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精力集中,要有高度责任心,做到确保安全,要仔细观察和思想判断,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导致安全事故。
4.3各工种作业人员在上岗前要认真学习,阅读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充分掌握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内容。
4.4各工种从业人员在操作中要认真做到明确任务要求,检查好设备及防护装置有无异常现象,派出设备周围的阻碍物品,力求做到准备充分,避免中途分散注意力,保持生产现场的秩序井然,遵守劳动纪律,不得中途擅自离开岗位,切实做到文明操作。
4.5从业人员在操作中出现突然情况,不能过分紧张和急躁,应当沉着冷静处理突发安全事件。
5.严格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度与管理标准
5.1项目部安质部负责对本制度的落实和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突出重点。
5.2班组安全工作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基础。逐级落实,逐级监督,各级齐抓共管。
5.3班组的每个工种、岗位和所操作的机械和电器设备都必须有健全的《安全操作规程》,人人熟知,严格执行。
5.4班组要根据施工生产设备等因素的变化、事故教训等情况及时检查规程制度是否健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补充、修改意见,上报批准后执行。
5.5凡检修、抢修及临时性工作,班组都必须提前制定出书面安全措施,并由各队主管领导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大、中抢修的安全措施逐级把关、逐级审批。所有安全措施都必须在检修、抢修施工前认真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临时安全措施中要结合施工现场、环境、季节、施工方案、危险区域、重点部位、互保联系信号、标志等实际情况制定,使措施具有实际操作性。
5.6凡上级颁发的与本班组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类操作证、表,在班组内必须健全,并妥善保管,经常组织学习,认真贯彻执行。
5.7班组要保证每周必须抽考安全规程,抽考规程要全面,各班组每月每人至少被抽考两次。抽考范围是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岗位安全规程、相关操作规程、危险源控制措施、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
5.8结合当天工作实际,应学习、抽考相关安全规程的有关条款和相关的其它规程。
5.9班组应适时组织岗位安全操作的技能训练,举行反事故演练,掌握处理各种故障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10班组各岗位人员应熟知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严格履行。
6.奖罚
6.1违反本制度的规定而造成安全事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给与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6.2对安全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与500~2000元的奖励。
6.3违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企业和直接责任人追加罚款1000~5000元。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事故隐患的排查和综合治理,提高事故防范能力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应于本企业所有在岗职工。
3.事故隐患的含义
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1事故隐患的分类
分为: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
3.2一般事故隐患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3.3重大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企业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4.职责
4.1安全管理部(简称安管部)是企业安全检查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企业事故隐患安全检查管理工作。
5.隐患排查范围
5.1危及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或重大险情。
5.2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等。
5.3施工、检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伤害。
5.4生产阶段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
5.5可能造成职业病、职业中毒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
5.6其它可能存在隐患的部位。
6.检查方式
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国家法定节日安全检查、日常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不定期检查。
7.隐患的排查
7.1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登记,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分类,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对各类隐患排查治理进行监督、检查,积极采取措施对隐患进行整改。
7.2各部门按照自管辖区域内,由车间领导或安技员组织有关人员对部门进行各类隐患检查并登记分类。在书面报告中要把隐患地点﹑事故隐患内容﹑拟采取措施建议等写清楚,一式二份,一份交安全部门,一份部门自己留底备查。
8.隐患的整改和验收
8.1安全管理部门发现或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并且对隐患的整改进行全程跟踪监控。
8.2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在治理事故隐患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部门应进行监控。
9.奖惩
9.1各部门发现了事故隐患因未及时整改,导致事故的发生,将对发生事故的部门按照《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进行处罚,对责任人将从重处理。
10.相关文件
《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
1.目的
为了促使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做到时时处处安全生产工作都有人切实负责,实现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考核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每个员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3.考核职责
3.1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目标绩效由安全职能部门履行工作职责,考核各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结果报人力资源管理部。
3.2安全职责的履行考核实行月度考核,安全、文明生产、消防、环境保护占8%。
3.3考核公式:年(月)实得总公分(%)=∑[年(月)产值、销售收入、额定利润或管理费、养老保险、货款回笼率得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履行各项质量职责得分]+{安全、设备、文明生产、消防、环境保护得分}。
4.考核标准及评分标准
按照《安全生产考核评分细则》条款考核。附表:
5.奖惩
对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考评不合格的给予处罚。对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到位而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给予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有关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民主管理监督制度
1.目的
建立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使全体员工都能参与企业管理,保障员工的民主权利。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应于本企业所有在岗职工。
3.定义
职工代表大会制是在党委领导下,员工实行民主权利,参加民主管理的一种正常渠道和法定的基本形式,对企业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对企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作出决定,监督评议各级管理人员。4.企业经理的民主监督职能
企业经理要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听取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的工作。
5.党委的民主监督职能
党委加强对职工代表大会的领导,保证职工代表大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6.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
6.1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员工发扬民主、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党群干群之间的团结的重要措施,是企业科学管理体制中职责权相统一的责任制。
6.2健全民主管理档案,定期向全体员工通报一次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6.3对换届当选的职工代表,必须就职工代表的权利、义务和民主管理权责进行专门培训。在召开职代会前,结合本次职代会议题,工会都要组织职工代表就有关知识进行专门培训。
6.4职代会召开前两周下发本次职代会的议题和征集提案通知。职代会召开前将提案汇集、分类、立案,在职代会上作出提案处理落实情况报告,会后评选出优秀提案并存档。
6.5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职工民主评议干部活动,一般在职代会期间进行,采取无记名方式,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民主评议,测评后汇总整理,然后将测评结果张榜公布。
7.工会的民主监督职能
7.1民主管理工作日,工会主席负责接待职工来访,对职工提出的建议和反映的问题,做到当时有记录,过后有反馈。尽力把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落到实处,若与现实情况有差距,落实不到的问题,要向职工做出合理解释。
7.2每年工会要为企业领导和职工搭建一个双方平等对话、交流沟通的平台。对活沟通的范围可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方向、企业规章制度、劳动报酬、工时、劳保、保险福利等。对话会要形成一个有则改之、无则共勉的和谐氛围。
7.3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按照平等对话、诚心协商的原则,兼顾双方合法权益,共同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签订完毕后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核,然后报上级工会备案。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生效后,双方都要信守合同,依法履行。
7.4在职代会上向职工报告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职工培训方案、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报酬、工时、奖惩办法、保险福利等工作,规章制度一定向职工公开。
8.员工的民主监督权利
8.1员工有权对其安全职责的履行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生产车间、各班组、岗位间有权对日常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及违章违纪行为进行相互监督、制止。
8.2基层员工对上级安全管理部门发布的各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考核办法,有权提出意见、建议或批评,上级安全管理部门应根据员工建议进行合理调整。
8.3对于生产性安全经费的投入应进行公布,安全设施设备、防护装置、劳保用品、应急救援器材的配备和设置应充分听取各岗位员工的意见,合理配置。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1.目的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惩罚违章人员,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各级管理人员尽职尽责,确保人身安全,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全体在岗职工。
3.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任何部门在内工作中发生一起群死群伤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发以上伤亡事故及引起重大环境污染的安全事故,取消该部门各项集体荣誉的评选资格。
4.考核内容
4.1各部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明确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日常安全生产教育,采用不同的方式,认真做到月检,岗位自检,节日前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做好检查记录。
4.2各类事故控制指标:无死亡、重伤、群伤、火害、交通事故,轻伤率控制在3‰。
4.3一般考核由安全生产资源部负责,重大安全事故由企业考核审批,执行。
4.4附:部门安全生产考核细则表。
5.奖励、处罚
5.1应获奖励内容
5.1.1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健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杜绝违章操作,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5.1.2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工作有创新、有特色,被主管部门推广或采纳取得效果的。
5.1.3认真履行每日巡查制度,并积极协助主管部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一旦发生意外事故,积极釆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使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免受和减少损失,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5.1.4安全.基础资料管理内容健全,记录及时、完整、规范,.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成绩显著(包括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月和各项安全活动)
5.2处罚
5.2.1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违反安全操作规程造成安全事故,发现隐患不及时整改,不落实企业有关安全文件要求,给予通报批评,对责任部门主要责任人进行300—500元经济处罚。
5.2.2部门发生轻伤及火灾事故,损失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对部门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责任人和安全员、班组长,给予200-300元的罚款,有直接责任或情节严重者,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5.2.3发生重伤、群伤及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对部门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员及班组长给予500-5000元经济处罚/ 5.2.4发生死亡事故及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给予部门第一责任人1000-10000万元经济处罚,有直接责任者或情节严重者按法律法规执行。
5.2.5安全管理和检查工作不到位,发现安全隐患不及时提出整改,不记录隐患内容,安全工作督促不力,不及时制止违章行为和批评教育,末按“四不放过”原则对事故进行处理,安全培训不到位,违章指挥造成事故,给予100-1000元处罚。
5.2.6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工作中违规违纪,安全检查工作不严,生产作业过程中,不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照安全规程要求使用维护消防灭器材,安全监督工作力度不强,造成他人伤害,致使他人重伤、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在5-10万元以上,给予警告和辞退处理,并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1.目的
为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增强搞好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的员工教育和培训。
3.职责
3.1企业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由企业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由安全管理部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具体执行落实。
3.2企业行政领导、专职安全员的安全员资格培训,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3.3特殊作业人员的资格培训,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培训、考核。
3.3新员工进企业三级安全教育由安全能源部负责,各事业部进行二级教育
4.工作程序
4.1企业第一责任人和安全员的资格培训和取证工作,要根据企业需要,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的培训。
4.2 特殊作业人员的操作资格培训,应视生产安排情况及时派员参加由相关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操作资格培训。
4.3培训对象 4.3.1对新进员工进行企业、部门和班组三级安全教育。
4.3.1.1入厂教育企业级安全教育培训由安全管理部负责,内容包括:国家有关生产的法律、法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一般安全技术知识、消防器材的使用、企业安全生产特点、重大典型事故案例、安全注意事项、工业卫生和职业病的预防等知识,考试合格方可分配到部门。
4.3.1.2部门教育由部门领导负责,内容包括:本部门生产工艺特点及流程、主要设备的性能、主要技朮规程、部门管理制度、事故教训、防护用品、防护设施使用方法、消防器材的使用、安全注意事项等,培训合格方可分配到班组。
4.3.1.3班组(岗位)教育由班组长负责,内容包括:岗位生产、工作特点、主要设备结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岗位责任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及事故预防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安全装置、安全监测、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等,培训合格方可分配到岗位。
4.3.1.4三级安全教育、考试、考核情况,要逐级填写在三级安全教育卡片上,建立员工安全教育档案。
4.3.2全员安全教育
4.3.2.1由安全管理部组织实施。
4.3.2.2教育内容:
a、安全生产法规、政策、方针及意义;
b、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及保管;
c、安全技术知识;
d、工伤事故的紧急救护及自救措施;
e、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及教训。
4.3.2.3安全管理部负责记录并存档保存。
4.3.3中层(含中层)以上干部安全教育
4.3.3.1中层以上干部须接受由安全管理部安排的安全培训,并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
4.3.3.2培训内容:
a、安全生产法规、政策、方针及意义;
b、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政策、方针及安全生产监察条例;
c、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职责及安全生产责任制;
d、工伤事故的分析、处理及“四不放过”的原则;
e、结合本企业事故隐患、事故案例开展安全意识与法制教育。
4.3.3.3培训率要求100%,无故不参加培训或考核不合格者,须补课补考。
4.3.4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采取安全活动日、现场会、讲座、录像电视或专题板报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4.3.5部门安全教育: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对本部门员工进行业务知识和规章制度的学习,不断提高本部门员工安全素质,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4.3.6 其他安全教育
4.3.6.1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投产使用前,各主管部门要编写新的安全操作规程,对岗位和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从事新的岗位工作。
4.3.6.2对脱离操作岗位(如产假、病假、学习、外借、待岗等)六个月以上重返岗位操作者,应进行岗位复工教育。
4.3.6.3员工在企业内内调动工作岗位变动工种(岗位)时,接受岗位应对其进行二、三级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新的工作。
4.3.6.4对严重违章违纪员工,由安全管理部进行单独再教育。
4.3.6.5参加特殊工种、危场所作业的人员,在作业前,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5.培训安排
5.1全员安全教育(企业全体员工)日常教育全年不低于1次。
5.2中层以上人员安全教育全年不低于1次。
5.3岗前安全教育及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安排在上岗或换岗前。
5.4从事危险品作业的特殊岗位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每年1次。
5.5事故应急救援培训及演练(应急救援组织队伍,企业全体)每年1次。
6.相关制度、表格
6.1三级安全教育卡
6.2安全知识考试
6.3培训记录表
伤亡事故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工伤管理,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伤保险条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在岗员工。
3.工伤的定义
员工工伤是指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或在企业工作中造成职业病、负伤、致残、死亡的。
4.工伤事故的认定范围
4.1下列情形之一,认定为工伤:
4.1.1从事企业日常生产、工作或者企业责任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企业责任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企业利益的工作的。
4.1.2经企业责任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企业有关的工作的。
4.1.3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
4.1.4在工作的时间和工作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
4.1.5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4.1.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4.2下列情形之一,视同工伤: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5.伤亡事故的报告程序
5.1一般事故,立即报告本部门,并将事故报告送到安全能源部。
5.2发生重伤、中毒以上事故,向本企业负责人和安全部门报告,1小时内报主管部门报告。
5.3死亡事故,必须经向本企业负责人和安全部门报告,1小时内报主管部门及市有关部门报告。
6.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及处理
6.1轻伤事故,在安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企业组织有关人员调查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严肃处理,由安全部门组织召开事故现场分析会。
6.2发生重伤、死亡事故,由企业、安全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分析,审理此案,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并办理各项相关手续,写出事故的书面报告送上级部门。
6.3职工伤害事故发生后,要积极组织抢救或联系转院治疗,医院要出具伤情报告诊断证明。
7.职工伤亡事故的建档
职工因工伤事故要建立事故档案,安全管理部门要将事故资料及时上报,并将轻伤、重伤、死亡事故的调查村料整理,处理、结案,材料分类建档保存。
8.事故材料包括
事故调查报告,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意见,安全防范措施,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书,事故现场调查资料,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旁证材料,事故工艺条件及安全操作规程,班组考勤表,身份证复印件,事故调查组成名单(成员、职务、企业),对事故责任者及有关领导的处理决定,上报安全主管部门及政府安全部门的批复。
9.预防与控制
9.1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掌握本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9.2加强“人-机-物-管理”体系的管理,预防常见工伤事故。
9.3规范作业,要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9.4增强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0.事故申报
按有关要求将事故向社保部门申报。
11.医疗终结处理
事故发生医疗后,工伤者到保险部门拿工伤鉴定申请表,工伤医疗期满后,安全部门负责带需要做工伤签定的伤者到指定医院做工伤鉴定,人力资源部负责跟踪落实保险企业的索赔。
12.其他有关说明
12.1治疗费用:先由部门向财务室借款垫付,待工伤理赔结案后向财务室办理退款手续。
12.2工伤医疗期: 由医院证明或工伤鉴定机构确定
12.3医疗期工资: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相关条款执行。
检修安全制度及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1.目的
根据安全管理有关规定,为加强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在岗员工。
3.检修安全制度的内容
3.1检修项目要做到五定:定检修方案、定检修人员、定安全措施、定检修质量、定检修进度。检修计划必须项目齐全,内容详细,责任明确,措施具体。
3.2检修项目负责人对枪检修中的安全负责任,对参加检修人员在交好任务的同时,还要做好安全措施。
3.3检修项目必须办《检修证或生产任务通能单》,检修用的工具、设备要进行仔细检查,做到工具设备齐备,安全可靠。
3.4外委的检修项目,必须指定专人向施工企业进行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掌握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情况,及时协调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在签订合同,要有安全条款。
3.5参加检修的外企业人员,必须到安全部门接受安全教育,严格执行企业的有关安全规章制度、注意事项,并对其承包的检修项目的安全工作负责。
3.6按检修方案和工艺切断进出物料。严格执行国家工业卫生排放标准,有毒、有害物料不得任意排放。
3.7对有毒、有害、可燃、易爆、腐蚀性物料的设备、容器管道必须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有蒸气吹扫、热水蒸煮、酸碱中和、氮气置换、空气置换、使其内部不含残渣、余气,取样分析达到安全技术要求。与检修部位相连的设备、容器、管道系统要用盲板隔开。
3.8在检修中,对有存留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罐槽、塔、管线等设备,其出、入口或与生产系统连接处要加盲板隔开,并挂上“内有物料,注意安全防火”的警告牌,必要时要指定专人看管,确认没有残余物料后方可进行
3.9一切检修项目检修前必须办理好《检修证》,《检修证》中的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填写,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任何人不得改变。若在检修过程时,发现安全措施有问题,必须经原批准人修改后方可改变。
3.10检修安全职责,组织现场安全交底及竣工验收,检查安措落实情况,对检修安全负直接和管理责任,如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等事故,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有权责令停止检修,组织人员撤离现场并立即向领导报告。
3.11凡有两人以上同同时参加检修项目,必须指定一人负责安全工作,检修人员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安全帽等劳动保护用品,不准穿凉鞋、钉子鞋。在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守检修规程和本工种的安全技术规程。
3.12检修中必须严格明火管理,如要动火须按程序办理《危险作业审批表》。
3.13在易燃、易爆区域内检修,不得使用能产生火花的工具敲打、拆卸设备,临时用电设施或照明,必须符合电气防爆安全技术要求。
3.14凡进入有毒、有害部位(包括进入容器、设备内、下地槽排烟道、进下水道内)作业,必须采取了有效防护措施后,方可作业。
3.15电气设备检修必须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和有关的其他规定,凡停电检查必须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标识牌,并安排人员督护,否则不能进行作业。
3.16在离地面2米以上位置的作业为高处作业,高外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多层、交叉作业必须戴好安全帽,同时设置安全护体或安全网,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眩晕、癜痫病者,不得进行高处作业,禁止从高外往下面乱扔工具、物件及杂物。
3.17高处作业要与架空的电线保持二米以上距离,运送导体材料时,要防止触碰电线,以防触电,脚手架的跳板和平面上,要做好防滑措施和扎好围栏,并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晚间作业要求照明充足。
3.18动火、焊接时,必须遵守以下安全规定:
3.18.1凡是动火项目,事先须按规定办好“危险作业审批表”;
3.18.2动火地点周围的易燃、易爆物质必须清除干净。含油污水系统的检查井、漏斗要确实封死盖;明沟、地坑(包括其他下水井)、地面、平台、设备、管道外表的污油、物料要吹干净,避免动火发生着火或爆炸;
3.18.3高压线下、管道下、重要设施附近禁止放置乙炔瓶,乙炔瓶、氧气瓶和动火点之间的距离均应相距20米以上;
3.18.4氧气瓶勿靠近热源,不接触油脂,夏季禁止在日光下曝晒。氧气不可用尽,应留有余压(不低于0.3~0.5Mpa)。安全附件要齐全,保持良好状态,搬运时严禁碰撞。
3.18.5在作业场所从事电焊作业时,应穿绝缘胶鞋,要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在有害、有毒气体处检修作来时,应备好防毒面具和口罩,在等离子切割氩弧焊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3.19现场必须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检修过的设备、管道内部不得遗忘的工具、杂物等,同时必须清扫干净,经仔细检查确认后才能离开。
3.20开工前,由安全部门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对通风、消防、梯子、平台、栏杆、照明等一切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开工安全。4.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的内容
4.1危险作业的定义:凡对操作者本人及周围其他人员和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险的作业,称为危险作业。
4.2危险作业的范围:
4.2.1高处作业;
4.2.2带电作业;
4.2.3禁火区内或对忌火器、物进行明火或易燃作业。
4.2.4爆破或有爆炸、燃烧危险的作业;
4.2.5有中毒或窒息危险作业;
4.2.6清仓、清库作业;
4.2.7符合危险作业的定义的其它作业。
4.3危险作业规定
4.3.1凡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危险作业应事先提出申请,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办理审批手续;特殊情况(如抢险或紧急处理事故等)允许事后补办手续,安全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4.3.2危险作业的审批视危险程度而定,特别危险作业由公司领导审批,危险较大的作业由项目领导审批,危险性较小的作业由施工部领导审批。
4.3.3危险作业审批前,有关人员必须亲临现场通过必要的检测数据,落实好相应的防护和救护措施后方可批准。
4.3.4危险作业人员必须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身体状态良好,禁止女工、老、弱、病、残人员参加。
4.3.5危险作业现场必须有明显标志,有专人监护,做到可干可不干的一律不干;能够到安全地点或安全期间干的一定转移到安全地点或延迟到安全期间干;能用比较安全的方法代替的一定采用较安全方式作业。
4.4危险作业的审批手续及权限。
4.4.1进行危险作业,应有申请作业部门填写“危险作业申请单”(见附表),经安全负责人现场检查,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4.4.2危险作业的审批权限。
⑴高处作业由班组领导(兼职安全员)或部门主管(兼职安全员)审批;
⑵在轻质物面上的作业(彩钢瓦顶)由施工主任或部门主管审批。
⑶禁火区或忌火设备、工器具、油桶、电气室等易燃场所进行明火作业,由项目安全部门审批;
⑷有中毒或跌落深埋、窒息等危险作业(清仓、清罐、清库、煤仓(煤磨)检查和维修,由安全办审批;
⑸带电作业由施工部安全员审查报项目审批;
⑹爆破或易燃、易爆场所(煤粉制备系统、油库、油罐、氧气乙炔瓶库)动用火种、电气焊由项目安全办审查,项目经理签署意见上报安全环保监察部审批;
4.5从事危险作业人员的基本条件。
4.5.1年满18周岁。
4.5.2身体健康,没有妨碍从事工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
4.5.3工作认真负责,具有本工种作业所需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
4.5.4作业前、作业中不准喝酒,不准吃速效感冒药、苯海拉明、非那根等能使人打瞌睡、困倦或精神不振的镇静剂药物。
4.6危险作业安全要求
4.6.1作业时要穿戴好防护用品、设备、辅件、用具要完好可靠、符合安全要求。
4.6.2作业区域内要整洁,道路要畅通,要有明显标志或告示。
4.6.3作业完成后应进行现场整理和清点,并及时向审批部门报告。
通风防尘防毒管理制度
1.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A.交叉管理
B.收支两条线管理 C.平行管理 D.统一管理 【答案】B 【解析】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的是()。A.管理机构及职责 B.资产配置及使用 C.资产处置 D.对外借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3.根据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事业单位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的情形是()。A.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 B.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C.经批准事业单位整体资产无偿划转 D.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资产置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点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可以不进行评估的情形有()。A.整体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B.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C.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资产置换 D.经批准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规定。根据规定,经批准事业单位资产无偿划转的,可以不进行评估。
5.根据规定,事业单位进行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应当办理()。A. 占有产权登记 B.变更产权登记 C.注销产权登记 D.不需任何登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产权登记。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单位名称、住所和单位负责人等产权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办理变更产权登记。
6.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中,国家规定有统一配置标准的,主要是房屋、土地和车辆,其中房屋的标准由()制定。A.国家发改委(国家计委)B.国土资源部 C.房管局 D.国务院办公厅 【答案】A
【解析】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中,国家规定有统一配置标准的,主要是房屋、土地和车辆,其中房屋的标准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计委)制定。划拨用地目录由国土资源部制定。
7.下列属于事业单位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是()。A.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B.经批准对事业单位整体资产无偿划转
C.发生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的 D.经批准对事业单位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行政单位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的是()。
A.行政单位取得有原始凭证的资产 B.置换国有资产 C.拍卖国有资产
D.有偿转让国有资产 【答案】BCD
2.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对购置的资产进行()。A. 验收 B.登记
C.账务处理 D.试用 【答案】ABC
3.下列属于事业单位应该办理变更产权登记的是()。A.新设立的事业单位
B.事业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的 C.单位名称发生变化的
D.整体改制的事业单位被清算、注销的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核事业单位产权登记的相关规定。选项A应该办理占有产权登记;选项D应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4..下列属于事业单位应该办理变更产权登记的是()。A.新设立的事业单位
B.事业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的
C.单位名称发生变化的
D.整体改制的事业单位被清算、注销的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核事业单位产权登记的相关规定。选项A应该办理占有产权登记;选项D应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5.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可以不进行评估的情形有()。A.整体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B.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C.经批准整体资产无偿划转 D.经批准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核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规定。根据规定,经批准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的,可以不进行评估。
6.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A.核准制 B.审批制 C.备案制 D.登记制
【答案】AC 【解析】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7.下列关于行政单位的资产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
B.资产能够用货币来计量
C.资产为行政单位所占有或者使用
D.行政单位的资产具有非经营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特征 【答案】ABC 【解析】行政单位的资产仅具有非经营性。
8.下列关于资产清查盘点的方法中的实地盘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是放置现场的资产进行逐一清点或用计量器具来确定各项资产实存数量的一种方法 B.这种方法工作量大
C.这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资产的实存数进行推算的一种方法
D.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数量大、不便于逐一点数或用计量器具计量的资产 【答案】AB 【解析】选项C、选项D是技术推算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9.下列属于制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宗旨的是()。A.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B.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C.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D.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 【答案】ABCD
10.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包括()。A.国家统一所有 B.政府分级监管 C.单位占有 D.单位使用 【答案】ABCD
11.我国现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包括()。A.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具体进行管理 B.委托主管部门分管部分工作 C.委托专门运营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D.委托个人进行管理
【答案】ABC 【解析】现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包括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具体进行管理;委托主管部门分管部分工作;委托专门运营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三、判断题
1.行政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可以由该单位自己独立进行。()【答案】错
【解析】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
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统一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答案】错
【解析】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3.对于事业单位跨部门、跨地区的资产调剂只能报共同上一级的财政部门批准。()【答案】错
【解析】对于事业单位跨部门、跨地区的资产调剂应当报同级或者共同上一级的财政部门批准。
4.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工作中,部分具体事务性工作如资产评估、鉴定、审计、纠纷调处等,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等中介组织完成。()【答案】对
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答案】对
6.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要求,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处置收入等必须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答案】对
7.所谓资产有效使用,就是指国有资产在使用期内充分发挥其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力求避免无计划、轻管理、不维修、提前报废、任意处理或限制等不良现象。()【答案】对
8.对于行政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培训中心项目建设。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培训中心项目。()【答案】对
9.行政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年终决算之前,需要进行一次局部清查。()【答案】错
【解析】年终决算之前,需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查。
10.行政单位因管理不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的资产损失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批准后进行国有资产处置,并调整相关的资产、财务账目。()【答案】对
一、管理层收购主体的完善
(一) 引入信托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信托, 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 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 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信托投资公司参与管理层收购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类, 作为融资方为管理层收购提供资金, 信托机构的角色类似于银行;第二类, 作为受托人, 管理层筹措资金委托信托机构将资金用于收购目标企业, 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避免设立新的收购主体;第三类, 作为收购主体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 再选择一定的时机由管理层回购。在后两种模式下, 信托公司都是直接体现的收购主体。
通过信托投资公司接受管理层的委托, 或是管理层与联合收购者的委托, 或是自身作为联合收购这种的成员, 出面进行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收购, 成为股权或资产的名义持有人。信托财产的受益人则是管理层或是管理层和联合收购者, 这样就合理合法地绕开了管理层设立SPC、职工持股会等各种形式收购主体的法律问题。
(二) 在立法上确立职工持股会的性质和地位
根据英美法中的ESO P规定, 将职工持股会界定为一个基金会性质的信托法人, 进入董事会参与控股、分红的一种股权形式。我国可以通过立法界定职工持股会的法律性质, 将其由原来的社会团体法人改变为信托法人。
二、定价法律机制的完善
(一) 引入公开的竞价机制
行政机制形成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会考虑到企业的净资产, 但其不一定能体现出市场真正的价值。不同的竞价水平反映了不同的经营人员对目标企业未来价值的期望, 只有高能力的经营人员才会报出更高的收购价格。引入公开的竞价机制既能使国有资产在被收购当中实现增值, 增加收购后经营成功的可能性, 又能打破目标公司购买权被管理层垄断的局面。
(二) 采用合理的定价方法
英美等国家在企业产权交易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对企业定价有规范和具体的方法, 如收益和资产评估模型、现金流折现模型等, 而且定价过程是公开的。我国应抛弃目前采用的以每股净资产基础的定价方法, 应以现金流量折现法为基础来衡量股票的内在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即以一定的折现率对未来时期预计的现金流量进行贴现, 以确定资本化价值, 反映的是公司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和未来的获利能力, 是对企业价值的一种动态的评价方法。利用现金流量法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股票的内在价值, 一方面能够动态地评价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 为科学地定价提供依据, 同时也可以为管理层收购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利用现金流量贴现法得到的目标企业的价值后, 根据管理层收购的公司比例就可以计算出管理层收购的价格。
三、融资法律机制的完善
(一) 私募基金的运用
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少数个人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投资基金, 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与管理者私下协商进行的。
私募基金通常是通过信托公司以信托公司为中介, 由信托公司采用贷款、投资、同业拆借等方式, 规避法律的相关规定。根据我国《贷款通则》的规定, 企业法人不得为相互借贷的行为。因此私募基金只能借款给管理层个人, 而不能将款顶借给管理层设立的SPC。有必要在立法中专门确定私募基金的地位, 允许其借款给以实行管理层收购为目的的公司, 才能真正地发挥管理层收购基金的作用。在现有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 可以完善相关法规规范私募基金的投资行为, 并加以正确引导, 使私募基金成为解决管理层收购融资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 投资银行提供融资支持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 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经营者持股的运作, 主要方式是贷款购股, 但由于风险的不可控性, 以及现行法规的限制, 贷款规模与参与程度都远远不足, 而在短时间内要有大的突破也存在较大困难。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投资银行来提供融资支持。投资银行是专业的资本运营机构, 其核心业务就是为企业的兼并重组、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服务, 包括融资支持。从世界范围来看, 投资银行业务已大大突破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等传统本源业务, 逐渐向资产管理、基金管理、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延伸。 (2)
(三) 积极发展信托方式下的管理层收购融资
信托具有融通资金、财务管理、对外投资等功能, 这使信托投资于M BO项目不仅符合现行制度规定, 而且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巨大。信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融资来源渠道, 避免了融资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目标公司可以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再按约定转贷给目标公司管理层以收购目标公司股权, 管理层再将收购的股权抵押给信托公司, 作为获得信托贷款的保证。应当说, 信托的方式是解决管理层收购实施过程中资金来源及安全性问题的好办法。
四、信息披露法律机制的完善
(一)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加大信息披露范围
收购开始前, 公告收购的决定、价格、数目等关键信息, 同时也要公开目标公司的股东, 以及管理层的相关数据。整个收购过程要保持信息的流动性, 完成收购后也要对于结构改制计划等操作计划继续公开给相关人士。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部门应建立严格信息披露制度, 扩大披露信息的范围。如要求管理层提供收购原因、收购价格、收购价格的确定依据及收购资金的来源等信息, 同时加强各方信息披露义务。
(二) 加大对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惩罚力度
应该强制规定管理层在收购过程中要披露其收购资金的来源, 不得利用目标企业的财产进行保证、抵押、质押等手段“空手套白狼”。 (3) 加大惩罚力度, 对违规者严惩, 对于虚假的陈述以及沉默在美国法上可以构成犯罪, 比照其立法原则, 可以增加适当的惩处规则。同时加强事后监督, 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于信息的不对称有实质性的作用。 (4)
五、中介机构之相关立法 (5) 的完善
(一) 律师事务所
由于管理层收购的整体方案设计及实施均要求参与其间的人士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目标公司的管理人员在上述方面无疑存在差距, 同时在我国现阶段的管理层收购涉及的目标公司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例极大, 甚至在某些地方, 管理层收购俨然成为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方式, 富有经营的律师事务所及律师经常成为管理层收购的整体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的关键、核心成员;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中律师的责任是以其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对过程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出具专业意见。 (6)
(二) 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在管理层收购中所应完成的工作, 主要是提供《审计报告》和《资产评估报告》。前者的目的是摸清目标企业的“家底”, 作好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企业总结、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活动 (7) , 为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各方提供目标企业的真实财务、经营信息;后者的作用是为目标企业的产权交易各方提供价格交易的依据, 目前, 国有企业的股份、资产等产权变动中的资产评估, 主要采用资产重置法进行。 (8) 资产评估在实际操作可以参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做法。根据香港联交所颁布的《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的有关规定:“资产的重估需由独立及有专业资格的估值师或其他专家进行确认, 并清楚说明估值所根据的基础。”
(三) 产权交易市场
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产权交易应在何场所, 以何种方式进行, 我国在2004年以前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但随着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的大量实施, 及在此期间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如何严格产权交易的管理以确保交易的公平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成为管理层收购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四) 信托公司
作为投资者和管理层信赖的中介, 信托公司为双方提供专业服务, 有利于维护各方利益, 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可以事先通过信托合约的方式来确定。信托关系确定后, 信托公司作为中介就有责任按照信托合同的规定来执行, 并督促和监督各方执行, 如果出现管理的失误, 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要对任何违背合同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保证了整个信托活动参与各方利益的实现。
六、监管法律机制的完善
(一) 对收购前监管的完善
首先, 审查进行收购的主体是否适格, 中介机构是否适格;其次, 审查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是否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再次, 审查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最后, 对收购定价进行审查, 违反任何一个环节, 都要受到法律的惩治。
(二) 收购过程中监管的完善
首先, 加强对信息披露的审查。在企业的交易过程、定价过程等等所有过程引入信息披露机制, 并向社会公开竞标;其次, 加强对管理层收购定价的监管。监管要对定价程序和依据进行必要审核, 了解定价执行程序和审批程序的公正性, 是否提供了定价可行依据;再次, 加强外部监督机构的监管。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状况、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督与完善、资产评估等做出很好的监管, 并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保障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行使;最后,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中介机构不但要保证出具专业意见书的真实、准确、完整外, 还要发挥过程监督作用。不断提高中介机构的诚信度, 构建中介机构的诚信档案, 防止在利益驱使下失职。加强责任追究机制, 加大惩处力度, 让没有勤勉尽责的中介机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 对收购完成后监管的完善
收购后, 应审查管理层有无违法行为, 是否有短期套现、内部人交易等行为。同时, 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首先, 重视对管理层收购前后经营情况以及比较财务报表的审核;其次, 对管理层收购后公司治理情况进行监管。进一步规范管理层收购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为防范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的风险, 上市公司应当增设独立董事、外部董事, 制约管理层利用其特殊地位, 做不利于公司和外部股东的行为, 独立监督公司管理层, 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再次, 建立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 包括法律诉讼制。
综上所述, 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 在实施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管理层收购进行法律规制, 既要借鉴西方成熟的法律制度, 同时还需要立足中国的实际国情,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切实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法律制度。当然, 管理层收购并不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唯一形式, 我们应在结合现实国情, 积极发展管理层收购的同时, 积极探索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的其他途径, 以加快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进程,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探求一种简约有效的法律体系, 并对实践中的做法进行整合提炼, 力图在法律配置上实现最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通过颁布一些评价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和提供这种利益冲突标准的一般性规则方实现。 (9)
摘要:管理层收购 (MBO) 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 对于公司业绩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的管理层收购中, 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致使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的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日]片庭浩久.管理层收购[M].张碧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5.
[2]王培荣, 梁扬子.经营管理层收购与持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王阳, 李斌等.从员工持股到管理者收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4]徐士敏, 张更鑫, 李飞, 白燕群.管理层收购 (M BO) :中国企业家关注的热点[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应急决策;应急决策制度化;事后追认;责任豁免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3-0079-04
The system positioning and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ZHANG Liang
(School of Law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is at the core position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due to its important function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strained relations from substantial justice and formal legitimacy, we should make a more specific systemic positioning for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legal protection should be provided, mainly including the mechanism for special authorization, the mechanism for altering procedure, the mechanism for the subsequent ratification, and the mechanism for the exemption from liability of the decision maker.
Key words: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subsequent ratification; exemption from liability
应急决策,又被称为危机决策,其虽然也属于公共决策范畴,但与平常状态下的程序化决策不同,指决策主体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人力等约束条件下迅速以非常规手段完成对危机的处置。可以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危机决策与平常状态下程序化常规决策在决策目标、条件以及程序等方面都迥然不同。而从目前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看,包括作为我国应急基本法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却并未对危机决策这一范畴进行界定。对此,为了使应急决策过程更加规范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制度定位并从法律层面建构一系列保障机制。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应急决策的地位与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特殊形态,涉及对公共危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事务管理,其任务在于公共危机产生后将损失和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并尽可能来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基于危机带来的严重威胁与不确定性,公共危机管理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第一,管理方式和方法应当随着公共危机的变化而改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二,直接对危机利益相关者产生较大的公共性影响;第三,较易受制于客观时空条件及决策者主观心理因素的制约。那么从本质上来说,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对危机作出关键决策”[1]。换言之,形成及时有效的应急决策就成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危机处置的关键环节。
毋庸置疑,危机处置的紧迫性使应急决策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然处于核心位置,同时,从公共危机管理的结构要求来看,应急决策也应当在其中居于统帅地位。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人的组织化是其根本性结构特征,以应急决策为核心才能使外部信息、决策主体和决策对象等诸要素加以整合,由此形成统一、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模式。不可否认,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也将通过应急决策充分体现出来。
基于应急决策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其所彰显的作用必然与其他环节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应急决策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迅速确立核心管理目标。与常规决策不同,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必须尽快控制危机的蔓延,最大化地减少所受损失,因而无法同时平衡多种公共管理目标,需要舍弃相对次要的目标而确立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公民安全和财产的核心目标,保证危机管理的正确方向。第二,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追求。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决策者对于危机的处置往往只有较短的准备时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收集、分析、运用和传播相关信息并作出应急决策,通过应急决策的实施迅速推动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过程,由此使处置危机的紧急措施得以较快落实,从而实现危机管理对效率价值的追求。第三,保证应急资源与决策行为的有效整合。由于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危机的蔓延,决策者通常需要动用较大数量的各类应急资源,而通过灵活快速的应急决策实施机制,能够使应急资源迅速到位来保证决策行为的有效性,最终完成应急资源和决策行为的整合并实现政令统一。
二、应急决策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定位
鉴于应急决策的上述地位和作用,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性规定,将极有可能导致以下两类不合权限行为的产生。首先,会导致一系列实体越权行为的出现。在公共危机产生后,在应急处置一线的机构或者人员往往需要根据事态的变化直接进行决断和处理,如此就能抓住控制危机的最佳时机。但是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应急处置措施应当由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采取,那么,下级政府机关或个人做出决策往往需要得到上级机关的批准,这种自上而下、层层保留的纵向控制模式往往会延误对危机的处置,下级机关出于对结果的考量,极易摆脱上级机关的控制作出应急决策,进而导致一系列越权行为的出现。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这一系列越权行为极有可能在决策主体不了解自身应急处置权限的情形下对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构成双重侵害,一旦应急决策在危机处置过程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危机就有恶化的可能。其次,会出现一系列缺乏程序规制而被视为不合权限的行为。由于应急决策的做出和实施往往有着较高的效率追求,因而决策行为极易成为非程序化的行为。不过,从目前对大多政府行政行为的制度要求来看,其不仅需要由具有法定权限的机关作出,还需要经过法定的民主讨论程序以及公开听证的程序。而公共危机事发突然,应急决策和处置行为往往会僭越法定的程序性要求,尤其在危机经过处置之后仍然难以被有效控制的情形下,这些行为通常会被视为不合权限的违法行为。由此可以认为,应急决策为了符合公共危机管理的需求不仅会背离形式合法性的要求,同时基于决策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乃至有害性往往也会削弱应急决策的实质正当性,那么,针对应急决策的制度化设计就成为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条件。
在明确应急决策制度构建必要性的同时,还需要对应急决策进行更为具体的制度定位。在笔者看来,这一定位应当从理念和实施层面入手:前者涉及应急决策制度化的价值目标和原则;后者则涉及如何保证应急决策的实质正当性与形式合法性的协调一致。
从应急决策制度定位所要遵循的理念来看,其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危机管理与常态化下的社会管理不同:后者针对日常相对平稳的社会经济秩序,规则的适用主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个案正义,并侧重从微观考察实施效果;但是公共危机管理是在秩序相对已经缺失的环境下展开的,且面对的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群性”[2],在此种情况下,危机管理的首要价值目标必然是社会秩序整体的稳定性,对个案中的权利保障以及限制权力滥用就成为次要的价值追求。不难认为,与个人权利保障相比,秩序维护应当是应急决策制度更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理念和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应急决策制度的理念定位虽然以秩序的维护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对人权的保障。确切来讲,公共危机中应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是立足于基本的人权保障而非充分的保障,因而存在人权克减的情形,不过这为应急决策的制度化提供了弹性空间,有利于使危机状态尽快恢复为正常社会秩序。当社会秩序恢复常态后,人权保障则重新获得价值目标上的优位性。
基于秩序维护成为应急决策制度的主要价值理念,那么从实施层面来看,应急决策制度化的目标无疑就是通过各种应对方法和策略的顺利施 行来恢复社会秩序的常态化。但是,常态制度下有关决策权限和程序等问题的规定只限于正常社会秩序的管理,并不符合应急决策的目标理念,所以,以秩序维护这一价值理念为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应急决策的作用,应急决策制度化需要在操作层面创造弹性化的法制空间。换言之,应急决策需要一种弹性的法律制度,这就是其实施层面的基本定位。
作为应急决策弹性化的法律制度安排,法律规范不应侧重于应急决策方法和技术的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毕竟应急决策的实施“有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同时要求决策者“在实施中使原方案有一个随机调适的过程”[3]。如此一来,应急决策制度化的出发点应当是在法律规范中为危机状态下的决策行为提供相对确定的行为模式,而且法律规范就其行为模式的指引应当通过指导性规定加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法律规范对应急决策行为的评价标准就以间接评价为主,这样的弹性制度标准无疑意味着许多应急决策行为并不是事前得到规范的认可,所以,法律的间接评价也意味着需要一套对应急决策的事后评价及保障机制。
三、实现应急决策制度化的法律保障
在应急决策制度弹性化之要求下,应急决策行为溢出现行法律体制之外的情形不可避免,这不仅使法律需要对决策行为的合法性给予确认,还必须为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根据行政法中的“行政应急性原则”的要求,行政主体“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可实施行政应急措施”,由此“恢复和维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4]。为了更好地实现应急决策行为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协调和统一,需要构建如下法律制度对应急决策活动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确立适用于决策实施的特殊授权机制
从行政法学的“授权明确性原则”来看,被授权的机构应当严格依照授权的目的与范围行使权力,而且权力不得随意转授予他人。这一主要适用于常态社会秩序的法律原则难以在突发事件产生后的危机决策实施中发挥作用,因而相关法律必须确立区别于授权明确性原则的特殊授权机制。
鉴于我国目前的应急法律规范数量较少,如果只依赖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对应急决策的实施进行特别授权,显然既不充分也不现实。应急决策的实施需要通过不同位阶法律规范确立的授权机制来保障其具有的合法性,同时除了法律的直接授权之外,更应以间接授权的模式为主。
法律的直接授权应当在相关应急法律规范中只对授权的目的或目标作出较为明确的授权,至于授权的具体范围,往往以原则性的内容为主,由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下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和决策内容等方面的权变性选择提供必要空间”[5]。就被授权的机关而言,则可以根据直接授权模式中宽泛原则化的内容,更为灵活地对应急决策加以实施。
法律的间接授权一般建立在法律的直接授权基础之上。即法律首先作出概括性授权,然后要求被授权机关根据公共危机的性质和危险程度,颁布应急预案或进行紧急立法,于是形成间接授权。在通过应急预案的间接授权模式之下,无须再经过其他合法性授权,决策机关就能够作出应急决策行为。而通过法律直接授权的行政机关享有紧急立法权,实际上也表明一种有限度的权力转授方式,其他相关机关便可依照针对性极强的紧急立法内容来实施应急决策,由此实现法律间接授权的目的和要求。
(二)构建程序缩减和补办机制
为了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追求,决策机关在作出和实施应急决策时并非总是能够遵循常态秩序下某些事前的法定程序之规定,导致该决策行为无法满足合法性的要求。对此,适用于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的一些行政程序就有必要进行省略或者缩减,亦可将事前程序转化为事后的补办程序。以国外立法为例,按照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因为紧急情况或者公共利益需要立即作出决定的,听证可以省除;听证如果有悖于强制性公共利益时,也不予以举行[6]。无疑,突发事件的紧迫性以及维护公共秩序的要求都需要法律对程序的缩减和补办机制展开建构。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构建程序缩减和补办机制的直接出发点是有利于政府决策部门高效行使行政权力,但是决策机关由此享有了更为强大的自由裁量权,并凭借非程序化的以及直觉、判断进行决策。可以认为,这一以效率为主的制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极有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进而出现“以极大的,甚至不必要的牺牲公民权益作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代价的情况”[7]。因此,在对这一机制进行设计时,还是需要适当发挥程序自身所具有的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同时在遵守比例原则的前提下,即必须在应急决策的运用与公共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相适应的基础上来对决策程序的法律框架进行设定。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应急决策出现可作多元选择的情形,就程序的缩减和补办而言,应当以相对人利益受损最小的应急决策为目标来进行制度架构。
(三)引入决策行为的事后追认机制
即使应急法律制度已经确立了程序缩减等一系列权宜机制,仍然存在许多应急决策行为在追求实质正当性的基础上难以满足合法性要求之情形。因此,只有通过法律上对这些决策行为的事后追认,才能使其实质正当性与形式合法性的协调一致。
事实上,对于事后的“追认机制”,一直是行政法上为了弥合一些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裂痕而适度溯及既往的重要手段,在应急法律制度中引入这一机制,表明“在非常规的应急事件发生后,后续立法在必要范围内适用于立法前的非常规处置行为”[8]。具体而言,针对应急决策的事后追认机制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限定追认主体的范围。作为对违法越权行为进行追认的有权行政主体,应当是具有相应决策和处置权力的更高级别的行政机关或立法机关。其次,确定追认的启动方式。就追认启动而言,应当经由实施应急决策时违反实体权限或者程序要求的行政机关主动提出。第三,明确追认结果的形成机制。如何形成最终的追认结果,将由追认主体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结合公共危机的客观情况和应急决策机关的管理能力,综合进行考量并作出判断。
(四)建立决策者的责任豁免机制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无疑是核心决策者,而法律责任的落实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基本制度要求。这一责任主要可以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责任;二是调动其他社会主体来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9]。如果决策者的行为导致严重后果且违反上述责任要求,往往就会根据法律启动行政问责机制或者公务人员处分机制。然而,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倘若立法对于决策者的责任作出过多的规定,就会使决策者更多地顾及自身利益而在危机管理中不履行积极的作为义务,并且考虑如何推卸或者规避法律所设定的决策职责,这就无法实现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进行有效控制这一目的。显然,这样的结果与立法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为了鼓励决策者积极主动地采取必要的应急决策和处置措施,同时又在最终无法避免决策所致的严重后果的情形下,应当通过法律对决策者的责任作出豁免的规定。通过借鉴国外的的立法例,对于我国所要建立的决策者责任豁免机制而言,其适用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决策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已经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与审慎义务,而应急决策一旦最终被证明存在错误并造成了私人或集体利益的损失,法律则应当要求国家而不是特定的决策者个人来承担责任。
Christen C T. The restructuring and reengineering of AT&T: Analysis of a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us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5,31(2):242.
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9.
桂维民.应急决策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78.
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的行政法治现实课题[J].法学家,2003(4):121.
林鸿潮,詹承豫.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法的重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9(7):64.
应松年.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91.
戚建刚,杨小敏.北京城市应急机制法制化的理论与实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40-141.
陈无风.应急行政的合法性难题及其缓解[J].浙江学刊,2014(3):136.
霍增辉.行政应急责任体系化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例[J]. 求是学刊,2009(5):83.
【物业管理法律制度】推荐阅读:
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12-09
物业管理制度11-19
物业管理安全管理制度07-18
物业小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12-04
物业管理工作制度06-20
物业管理安全值班制度07-19
物业管理公司请假制度09-09
物业管理值班经理制度10-26
小区物业卫生管理制度06-05
物业设备安全管理制度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