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1

蔚县阳眷镇中心学校 闫龙

学 科 :信息技术 年 级: 三年级

课 题 :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主要外围设备,说出它的功能

2、知道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3、知道计算机开关机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设备的作用。教学难点: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如何开关机。教学方法 : 任务驱动

教学用具 :计算机30台、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计算机由几部分组成呢?

二、新授

(一)教师演示课件并讲解:

1、从外观看计算机由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存储信息的部件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2、键盘,鼠标——输入设备 3、音箱、打印机——输出设备

4、鼠标的操作①指向:移动鼠标,对准指定位置②单击:用手指快速按鼠标左键、放开③双击:用食指连续快速按两次鼠标左键④右击:单击鼠标右键 提出问题:计算机的组成? 学生观察计算机、讨论、回答 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 了解计算机的组成

学生练习亲自操作,熟悉一下鼠标的操作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记忆

(二)1、讲解开、关机的方法,演示操作 第一步:打开显示器开关 第二步:打开主机开关 2、打开游戏、玩游戏

打开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玩游戏 3、关闭计算机

将鼠标指向“开始”——关闭系统——单击关闭计算机选项——是--关闭显示器

按照老师的指导,依次打开相应的设备开关 学生依次操作,练习

学生依次操作,练习,并牢记关机操作过程 板书设计:

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硬件: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

其他硬件:打印机、扫描仪、耳麦、音箱、摄像头 软件

开机:先开显示器,然后开主机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2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为数不多地偏重于硬件的一门课程。它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如何互连构成整机的相关技术, 是计算机专业核心的课程之一, 也是后续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然而该课程内容相对枯燥, 如果纯粹靠理论课的讲解, 而缺乏感性的认识, 很难将这门课程学得很透彻。但是尽管该课程也有配套的实验教学内容, 但实际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显然没有达到实验本身应该起到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研究, 使学生对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联系、控制信号的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 建立起整机的概念,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项目

根据大纲的要求,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两部分, 即实验课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其中实验课为12学时, 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根据实际情况, 实验课主要做4个实验, 包括运算器数据通路 (4学时) 、存储器应用 (4学时) 、总线传输 (2学时) 、微程序控制器 (2学时) , 而课程设计则主要完成模型整机的设计任务, 这是一个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随课程进度安排在不同阶段进行, 这样可使学生对计算机的五大部件都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从而促进对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一是运算器数据通路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运算器的组成、掌握运算器的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功能的具体实现。运算器采用的是74LS181芯片, 其他辅助芯片还有7 4 L S 2 4 4、74LS273、74LS373等。由于学生对所用芯片和操作步骤不是很熟悉, 因此对该实验采用了验证性为主的教学方案, 给出较详细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包括具体的接线方法, 做实验之前老师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讲解, 使学生利用逻辑电路搭试板搭建围绕运算器的数据通路, 然后对运算器进行各种算术逻辑运算操作。

实验二是存储器应用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存储器的组成、掌握字扩展和位扩展的电路组装方法和存储器的读写方法, 存储器采用的是6116SRAM芯片。由于已经有了前一次实验的经验, 对所用的实验设备和相关芯片基本熟悉, 因此对该实验采用了设计应用型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案, 给定实验要求、方案, 实验电路框图, 实验的具体接线方法及实验步骤由学生自行设计, 在完成接线图及实验步骤的设计之后, 在逻辑电路搭试板上利用相关芯片和导线构建存储器的数据通路, 调试后进行存储器的读写测试, 完成实验任务。

实验三是总线传输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总线传输基本概念, 掌握数据在存储器和运算器这两个模块之间的传递方法和过程。该实验同样给出要求、方案和实验电路框图, 具体接线图和实验步骤由学生自行设计, 最后在逻辑电路搭试板搭建相应实验电路, 完成数据在存储器和运算器之间的传输。

实验四是微程序控制器实验。该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概念, 并掌握机器指令和微指令的输入方法, 通过对示例程序进行调试运行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为后面的课程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设计是一个整机实验, 也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 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属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根据给定的整机框图, 自行设计、调试出包括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等寻址方式的采用微程序控制方式实现的10余条机器指令, 然后采用这10几条机器指令编制一个具有具体功能的小程序, 并调试运行, 观察运行过程和结果。设计完成后根据要求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要求对设计过程进行阐述并进行总结。

2 改进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好合理的实践项目后, 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以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在做第一个实验时, 采用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把电路原理框图讲清楚, 让学生弄明白本次实验究竟要做什么东西, 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在讲授中, 着重介绍电路的设计思路, 并对实验中用到的相关芯片的功能和引脚作一定介绍, 为接线打下基础,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按照实验连线图完成数据通路的搭建, 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各控制信号对于芯片工作所起的作用, 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是如何进行传输的, 为什么要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去操作, 如果步骤之间顺序进行调整会出现什么情况, 还能不能得到正确结果, 原因是什么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对于组成原理的实验不再感到害怕和无从下手, 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都有着感性的认识, 从而对接下来的实验充满兴趣。

从第二个实验开始, 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数据通路、控制信号等等基本概念, 对常用芯片的功能也比较清楚, 因此可以重点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了。此时主要采用讲授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上, 老师可以先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要达到的实验效果, 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电路原理图设计连线方法和操作步骤, 自己动手接线和操作, 进而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 指导老师可以留意一些特别突出的学生, 进行“个性化”培养, 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电子竞赛, 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经过这样的实验环节之后,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反过来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较大的帮助。

3 完善实践环节考核体系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考核体系也必须配套跟上。首先是对实验结果的验收, 指导老师对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验收, 并做好记录。同时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 老师也应注意和学生多交流, 尽量跟踪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 这也是实验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次是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将实验成绩分为4个档次:优、良、中、差, 主要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和实验报告综合评定。其中现场表现占60%, 具体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 设计和接线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实验报告占40%, 具体考察报告的组织结构、文字表达、实验过程的描述分析、图表的规范性以及个人总结等方面。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研究,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是非常必需的。通过上述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这对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邓丽, 邓先瑞.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J].煤炭技术.2010, (3)

[2]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李丽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 (9)

[4]海林鹏, 陈峰.浅谈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 (12)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3

关键词:虚拟实验室;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是一门抽象和不易理解的课程。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原理,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以方便进一步开展之后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好这门软硬件都涉及的综合性课程,实践的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但是,由于客观因素例如高校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实验设备、场地、经费的相对落后和不足,使得传统依靠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来模拟计算机某些组成部分运行的实践教学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可否认,尽管以往的传统实践教学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解的作用,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虚拟实验室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共享便利、使用高效等多方面优势有效改进传统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不仅从各方面降低了高校进行实验教学的成本负担,学生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化掉比较多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虚拟实验室的认识

虚拟实验室这一概念是用来描述计算机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环境,最早是由美国教授William Wulf提出的。它追求的其实是构建一个融合了不同工具和技术的电子化、网络化的科学研究和集合实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通常可以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有效利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丰富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科学实验或研究活动。相比较传统的实验教学,虚拟实验室能使科学研究更为人性化、便利和环保,不论是从实验安全、共享范围、还是节省成本都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虚拟实验中不用担心实验本身带来的对人体的伤害,也不用担心在实验时会缺少研究人员之间的互动,更不用担心关于实验器材的损耗、毁坏所带来的资金问题。因此,虚拟实验室无疑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它为进行科学实验的研究者创建了一个看得见的虚拟环境,让研究者在做实验中,仿佛身临其境,通过对电脑硬件设备的操作,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观察实验效果,得出实验结论。

二、虚拟实验室的设计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环境设计目标

因为本文探讨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环境的建成主要是为了方便高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堂实践教学,因此设计目标就是以校园网为基础的虚拟实验室环境。这样的实验系统务求要达到仿真度高、安全度高、操作性强等特点,真正摆脱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除了固有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外还可以允许用户们自行设计实验,这会很大程度上节省自行发起的科学研究的研究成本,鼓励了用户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积极进行探索,提高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环境的设计流程

从对系统模块的划分来看,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网络服务功能、仿真实验以及数据库服务。其中网络服务功能实现了虚拟实验的网络化功能,仿真实验则包括诸如运算器实验、带进位运算器实验、移位运算器实验、存储器实验和微控制器实验等内容,方便用户观察自己的实验状况。数据库则是仿真实验的支撑,妥善保存用户的相关信息和实验数据。根据这三个板块,再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本身的特性,选用C/S模式对系统进行构建。想要进行虚拟实验,先是建立一个对应的网络实验系统,然后学生只需要通过输入其用户名以及密码后,通过系统的相关认证后,学生即可根据界面显示的选项,根据自己的专业和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实验。而且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验系统中对于如何进行实验来了解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等,并通过上传实验结果,提问等方式和老师互动。实验指导老师则可以通过自己专有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实验系统,根据教学要求对实验系统里的各个板块进行完善,也便于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实验动态,更新和调整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设立特殊用户进行更高级别的操作,如系统管理员,负责对学生、老师以及其他各种实验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管理。

三、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环境的实现

该系统可以使用Microsoft Visual C+6.0语言开发实施,另外利用OpenGL对器件进行二维或三维显示,数据库存储则选择使用SQL Server2000软件。用户登录后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并操作。服务器端会对上传的实验操作内容和数据加以判断,并进行仿真计算,最后由相应的客户端显示出仿真结果。本虚拟实验环境仿真方法建立在离散事件模型的基础上,从系统的需求分析出发,进行仿真建模框架,最后形成仿真建模包。在多人合作实验项目中,可以利用web进行连接,这样也方便老师可以进行远程教学。虚拟实验室和计算机协同工作技术相结合,利用组播的通信方式进行信息共享,从而实现远程实验教学的功能。

四、结束语

针对高校因为受限于各方面因素不能很好进行实验教学的现状,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虚拟实验环境的探索就显得更为必要,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建成对传统实验教学的一种突破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学实践的改革。它的实验成本低、实验效果好、交互性增强、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等优势以及对远程教育实现的贡献都让我们看到了其光明的前途。在此系统中,用户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和余地进行实验,将实践与知识良好地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虚拟实验环境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必然会成为一种高校实验教学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淖,易向阳,黄恒杰.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2):134-138.

[2]朱韶平,肖永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5):73-75.

教案-计算机组成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开启和关闭计算机的方法。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3.使学生认识简单的计算机原理。技能方面:

1.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 2.培养学生的键盘操作能力。情感方面: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简单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计算机的简介和硬件组成。

三、教学难点

记忆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分。

四、教学方法

1.观察法。2.演示法。3.自学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2.准备好的文字素材。

六、课时安排 4课时。

七、适用等级 初级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课题 教师吸引同学目光,认真的对电脑开机,在桌面上对我的电脑进行简单的操作,得知关于本台计算机简单的信息.由此导入课题。二)新课

1.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功能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认为计算机可能有哪些部分部分组成?并且试着猜想下计算机在现今社会的地位。2.启动计算机 教师演示启动计算机的方法:

(1)先开启显示器。

(2)按下主机箱上的按钮。

(3)课堂结束是演示关机步骤。3.简单的认识计算机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4.系统划分计算机

教师提问: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包括几种?软件包括几种?

(1)硬件的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使计算机从外部获得信息的设备如鼠标,键盘,光笔,扫描仪,话筒,数码相机,摄像头,手写板

输出设备: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结果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表示出来的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投影仪 存储器:如硬盘,光驱,U盘 运算器: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控制器:如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运行 控制器和运算器整合在CPU中(2)软件的组成

软件定义:程序和有关文档资料的合称

软件分类:系统软件(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和应用软件(专为 某一应用编制的软件)5.关闭计算机 教师提问:怎样安全关闭计算机?

三)、课堂练习 启动计算机。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结,强调:①在开机之前先开启显示器②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

[追问] 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

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 汞→汞+氧气

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

氢气和氧气。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

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练习:CO2 N2 P2O5 KClO3 Fe

KMnO4 H2O2 指出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布置任务:结合教材P47的内容,将上边练习中的化合物简单分类。

提问:你能说出氧化物的基本要素吗?

回忆所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给物质简单反类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 水的组成

1. 电解水实验

(1)现象:两极产生气泡(正氧,负氢)V正:V负=1:2

(2)表达式: 水 氢气+氧气

2.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 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水是 (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

A. 氧气 B.水 C.蛋白质 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 )

A.a L B. 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

A.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 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 试管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6

一、复习导入

你认识这几个数字吗:16、18、14、10、11――教师出示,学生认读。

你会用小棒来表示他们吗?

你是怎么摆小棒表示的?

二、操作探究

1、教学数的组成

(1)认识数位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11、16、18(可连复习里的)师黑板上示。

并仔细说说怎么摆的,分别表示什么?――左边都是十根一捆的小棒

就是1个十,所以左边一位叫做“十位”;

右边是1根、6根、8根,也就是几个一,所以右边的一位是“个位”。

⑵、师:这就是数位表中的两个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表示几个十。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说一说。

练习:15、18的十位个位分别是什么?

(2)认识计数器――写数和数的组成

找找计数器上的十位,个位。

明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你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1、16、18吗?

介绍拨珠方法。说说珠子的.含义。――11:十位上1个十,个位上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写的时候,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1,不对计数器的时候,两个数要写得靠近些。表示1个数。

练习:15、17的拨珠方法

你会根据拨珠情况写数吗?

交流写法

(3)自学其余各数的组成

摆小棒,拨珠,讨论数的组成,数的写法。

教师抽几个数,指名学生操作并说说,写写。

(4)教学20的组成

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说说怎么摆的,表示什么?

再尝试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一个十是多少?放在什么位上?怎样用珠子表示?又添上一个十,现在是多少?怎样拨珠?

写20,注意:个位上有没有?――用0表示,如果0不写会怎么样?

2、小结:

……十几就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写的时候,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是几就要写几。写的时候,两个数要靠近些,表示一个数。

三、练习拓展

1、第四题,先说说再用小棒摆一摆。

你会照样子说说吗

2、看数拨珠:12,15,20,10。

拨珠猜数

3、第五题,写数。说说谁在谁的前面,说说谁在谁的后面。

4、第六题:比较数的大小。

5、――想想做做第7题

找找小动物住在第几号房间?

6、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2、3、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7

MOOC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的简称, 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 具有规模大、开放、在线等特点[1]。规模大的意思是参与者的数量不受限制;开放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学习, 而且免费;在线的意思是参与者通过网络学习课程, 不受地域限制。

MOOC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改变。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MOOC教学模式以在线学习为主,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教学设计也相应地发生改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逻辑结构和硬件设计方法, 由于每个知识点相对简单和完整, 因此它也是适合采用MOOC教学的计算机类课程之一[2]。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本文分析MOOC课程的学习过程, 总结MOOC课程的特点, 借鉴MOOC成功的经验, 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原理, 对MOOC环境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一些初步探索和尝试。

2. MOOC课程学习过程

图1给出了MOOC课程学习过程。MOOC课程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课堂视频学习、随堂测验和课后作业3个重要环节。教学团队的任务是上传课程视频、随堂测验、课后作业;学习者注册登录后在线学习, 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学习评估主要以考试为主。

3. 基于MOOC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涉及数字逻辑、指令、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等课程知识, 其特征是综合性强, 知识面广[3]。教材中只是以计算机结构为单元讲授知识点, 往往会打乱知识层次结构, 导致学生感到知识点凌乱, 无法系统掌握课程内容。鉴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们借鉴MOOC的优点, 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改革, 提出一种具有MOOC特色的知识点分解、随堂测验、分组交流的实施策略。

3.1 知识点分解

MOOC的主要特点是以视频为中心。MOOC视频讲授中, 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以此吸引学生学习。课程视频时长2小时左右, 一周1~2次视频授课。研究发现, 人的注意力在10~15分钟之内是比较集中的[4]。根据此规律, MOOC视频根据知识模块将讲授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时长为8~15分钟的片段, 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师课堂讲解承担着类似于MOOC中视频讲解的角色, 同时在讲授内容、讲授方式和顺序安排上具有教师个人特色。教学内容设计中, 教师可以借鉴MOOC的这一优点, 将教学知识点分解在10分钟以内, 同时将教学内容讲授与各种多媒体素材紧密结合, 同时配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录像、3D模拟等, 通过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深奥的理论。比如在讲解CPU中指令执行过程, 可以限制在10分钟以内, 具体到某一种指令, 比如MOV指令的执行过程, 可以辅之以动画的方式讲解。对于一些内容较多的知识点, 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如图2所示, Cache存储器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 可以分解为:Cache命中率问题、Cache和主存地址映射问题、Cache替换策略和Cache写策略四个较小的知识点。分解后的知识点可以视情况进行二次分解。当四个知识点介绍完之后, 再将四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归纳总结, 巩固学习效果。

3.2 随堂问答

随堂测验是MOOC的一大特色。虽然不能面对面授课, 但MOOC的随堂测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随堂测验以自动评分的题型为主, 可以通过在线练习的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类似于游戏程序中的关卡设置, 学生只有通过随堂测验后, 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让学生掌控学习进度,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鉴MOOC的这一优点, 通过增加随堂问答环节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随堂问答题目设置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 题目内容细致, 通常针对刚刚讲完的知识模块设置考查知识点;2) 题量适中, 在每一章甚至每次课结束后安排随堂问答;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 一般每次课结束后随堂问答题量在10个填空题或选择题为佳。随堂问答题量少则无法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题量多则占用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实践过程中, 还可以改为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测试题目针对性强, 题目要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3 分组交流

在线讨论功能是MOOC的另一特色, MOOC专门设置在线讨论区, 学生可以方便地向教师提问, 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 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它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频繁、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MOOC的这一特点进一步优化。一般的教学班中通常有40人左右,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对学生实行分组交流讨论。例如, 3~5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每组学生分工协作, 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或者课程设计。分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施效果对比

基于MOOC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改革从2013年起至今已经连续实施3届, 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表1列出了近四年 (2012年—2015年)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的实施情况和教学设计的评价对比数据。其中2012年 (2010级) 采用传统教学设计, 无随堂测验和分组讨论交流的实施策略, 2011和2012级分别采用随堂测验和分组讨论模式, 2013级采用基于MOOC的教学设计中随堂测验和分组讨论混合实施策略。另外, 成绩良好率由期末考试得分在8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除以学生总数得到, 学生对课程教学设计的满意度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得到。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分组后学生成绩良好率由未分组时的68.47%提高到80.34%, 另外, 学生满意度也从之前的77.86%提高至92.28%。采用随堂测验后成绩良好率提高到83.67%, 采用基于随堂测验和分组交流混合实施策略后, 成绩良好率进一步提高至89.21%, 学生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 MOOC特色和课堂教学的优点结合, 采用基于MOOC理念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后, 学生成绩良好率和满意度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明显改善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

5. 结束语

通过总结MOOC课程学习过程和特点, 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实践, 以MOOC理念组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表明, 基于MOOC特色的分组教学和随堂测验使得学生成绩良好率和满意度均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颖, 张金磊, 张宝辉,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67-75。

[2]李东勤, 徐勇, 常郝, 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索[J], 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14 (1) :42-44, 51。

[3]纪禄平, 罗克露, 计算机组成原理创新型教学方法设计[J], 计算机教育, 2011 (7) :85-87, 91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8

关键词:系统观;计算机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传统上主要讲述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功能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从2009年至今,在计算机考研统考中,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占了约1/3的分值比例。

随着计算机科学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计算机组成原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了改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改进。从计算机科学的长远情况来看,未来的计算机设计、应用更需要从系统角度考虑,所以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进行教學改革很有必要。

二、教学改革原因分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但随着计算机结构的复杂化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化,通常用层次结构来描述计算机系统。一种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描述如图1所示,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讨论传统机器M1和微程序机器M0的组成原理和设计思想。

但这种主要关注硬件部分的教学思想,弊端早就被感知,在国外的教学中也早被摈弃。如Patterson和Hennessy教授曾指出,“软件设计者对软件系统运行环境的硬件技术是否了解、了解多少,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软件系统的性能。同样,硬件设计者必须了解设计决策将对软件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硬件、软件应一起考虑的思想,在我国正逐步推广。如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所生产的TEC-XP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其提供的实验内容既包括对CPU结构的设计、机器指令的设计等,也包括使用Basic语言的软件设计。

从计算机考研统考对一般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所起的指导性作用来看,也在强化这种软硬件结合,即不能把计算机组成原理只作为一门硬件课程来看待。表1统计了2009~2014年计算机考研统考试卷中软硬件内容相结合的题目。

表1 软硬内容结合题目统计

而从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和通信为互联网打开了大门,到了90年代,一个很重要的革命始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传播。现在值得期待的是嵌入式和互联网融合的成果——物联网的出现。很难想象未来20年计算机科学会是什么模样,但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瑟夫·斯法科思指出:计算机科学的范围正从算法和程序逐渐向系统转移。在这样的系统发展观下,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最初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了如指掌。计算机体系中的硬件、软件、编译器以及操作系统之间的交互既简单又透明。然而,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日趋复杂,这种明晰性不复存在,导致一种无法避免的结果,即领域专业化,使多门计算机科学领域应运而生,每个领域只涵盖学科的某一个方面。如果学生或计算机从业人员不能把多门课程知识融合到一起,他们常会产生不安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完全透彻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是如何紧紧地关联在一起的。

21世纪的社会结构中,计算机将成为关键支柱。过去的计算机研究以性能作为主要的优化目标,现在必须认识到常规的计算机已经被上下文计算(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客户端、数据中心)所取代。这种转变更强调超越性能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就应强调多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比如,计算机运算器部分内容的讲解,既需要基本的数字电路知识,也需要介绍基于FPGA或CPLD的电路设计,因为将来的系统应用可直接采用可重用的IP(知识产权)核。在基于FPGA的电路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基本功能部件设计开始,设计CPU、存储器和外围接口,最终将CPU、存储器和I/0接口通过总线互连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进一步考虑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构造计算机系统,他们未来主要的工作只是使用计算机或编写计算机程序,所以在教学中对内容的选取也应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比如,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内容的讲解,应该考虑在实际语言程序中的执行情况,分析实际程序中常见的问题与误解。针对流水线等处理技术与编译优化相关,可以以MIPS为模型机进行介绍,利用MIPS模拟器为编译技术的实验提供可验证实验环境。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重视多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增加了很多教学内容,这无疑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所以此时的教学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较多的教学内容下,教师不可能进行知识的详细讲解、分析,所以应该深刻理解课程的重点,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情况,在必要时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如针对无符号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可启发学生分析C语言下和JAVA语言下的不同处理,最终理解计算机对数据运算的处理本质。

(2)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多较抽象,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实现环节,针对一个理论知识点,给出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情况,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浮点数的IEEE754表示,单纯通过讲授来掌握其表示特点非常困难,如果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比如C语言)让学生看到浮点数在机器中的二进制表示,就会非常直观。

(3)重视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和实践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利用一套承上启下的基于FPGA开发板的综合实验平台,不仅能完成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设计验证,也能创新性地设计CPU及整机系统。但现阶段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和实践的课时是受限的,能突破课时限制的开放式实验环境比较匮乏。

四、小结

计算机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但未来的系统设计不应只考虑系统软件和硬件的交互,还要考虑系统和它的受控环境。目前的计算机科学教师常忽略对学科的宏观描绘,这也限制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本文立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探讨了系统观下的教学改革情况。

参考文献:

[1]马辉,王丁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0-11.

[2]王丁磊.统考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6):91-93.

[3]王志英.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

基金项目: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 -859-14)。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2.初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

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教学内容: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2)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4)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5)化合物质量与元素质量之间的互算

公式一:一定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公式二:化合物的质量 = 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1:根据化学式Fe2O3计算 ⑴ 100gFe2O3中含铁元素多少克?⑵ 多少克Fe2O3中含氧元素8g?

(6)有关混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一:杂质中不含同种元素的计算:

例2: 硝酸铵(NH4NO3)样品中含有杂质10%(杂质中不含氮元素),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3: 某不纯的尿素(杂质不含氮元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2.4%,求这种尿素纯度。

例4:100吨含Fe2O3 80%的赤铁矿中含铁元素多少吨?

二:杂质和主要物质含有同种元素的计算:

例5:经测定某硝酸铵(NH4NO3)样品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6.7%,则其中可能含有杂质是:

A:NH4HCO3 B:NH4Cl C:(NH4)2SO4 D:CO(NH2)2

例6:求等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7:已知某硫酸铁(Fe2(SO 4)3)和硫酸亚铁(FeSO4)混合物中硫元素的元素质量分数是a %,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篇10

课程设计指导书

系(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0年12 月 10 日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编号:7020130610 主 笔 人:钟旭 主 审 人: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该课程设计的学习,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利用TDN-CM+教学实验系统提供的软硬件操作平台掌握层次化设计方法、运用计算机原理知识,设计并实现一台完整的计算机,从而巩固课堂知识、深化学习内容、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设计的题目 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2.带移位运算的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3.复杂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三、设计内容(主要技术关键的分析、解决思路和方案比较等)

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序。设计环境为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微机,虚拟软件。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此环境中进行调试,并给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最后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完成答辩。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指令系统至少要包括六条不同类型指令:如一条输入指令,一条减法指令,一条加法指令,一条存数指令,一条输出指令和一条无条件转移指令。2.带移位运算的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在基本模型机的基础上增加左、右循环和左、右带进位循环四条指令

3.设计不少于10条指令的指令系统。其中,包含算术逻辑指令,访问内存指令,程序控制指令,输入输出指令,停机指令。重点是要包括直接、间接、变址和相对寻址等多种寻址方式。

以上数据字长为8位,采用定点补码表示。指令字长为8的整数倍。微指令字长为24位。

四、设计步骤

1、确定设计目标

确定所设计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

2、确定指令系统

确定数据的表示格式、位数、指令的编码、类型、需要设计哪些指令及使用的寻址方式。

3、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

总体结构设计包括确定各部件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数据通路结构。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拟出各种信息传输路径,以及实现这些传输所需要的微命令。综合考虑计算机的速率、性能价格比、可靠性等要求,设计合理的数据通路结构,确定采用何种方案的内总线及外总线。数据通路不同,执行指令所需要的操作就不同,计算机的结构也就不一样。

4、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数据通路确定后,就可以设计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所需要的机器周期数。对于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根据总线结构,需考虑哪些微操作可以安排在同一条微指令中,哪些微操作不能安排在同一条微指令中。

5、确定微程序地址

根据后续微地址的形成方法,确定每个微程序地址及分支转移地址。

6、微指令代码化

根据微指令格式,将微程序流程中的所有微指令代码化,转化成相应的二进制代码写入到控制存储器中的相应单元中。

7、组装、调试

在总调试前,先按功能模块进行组装和分调,因为只有各功能模块工作正常后,才能保证整机的正常运行。

当所有功能模块都调试正常后,进入总调试。连接所有模块,用单步微指令方式执行机器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当全部微程序流程图检查完后,若运行结果正确,则在内存中装入一段机器指令,进行其他的运行方式等功能调试及执行指令的正确性验证。

五、设计说明书要求

课程设计说明书按学校统一格式撰写和装订。课程设计报告要求打印,其中的数据通路框图、微程序流程图、实验接线图用VISIO等工具软件绘制或用铅笔工工整整绘制。

(1)封面(包括:题目、所在系、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及时间等项,可到教务处网页上下载)(2)任务书(3)目录

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目录的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4)正文

正文应按目录中编排的章节依次撰写,要求计算正确,论述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插图清晰,书写整洁。文中图、表及公式应规范地绘制和书写。

正文是实践设计报告的主体,具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课程设计题目;

2)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

3)课程设计步骤(包括确定所设计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指令系统、总体结构与数据通路、设计指令执行流程、确定微程序地址、微指令代码化、组装、调试。)

4)课程设计总结(包括自己的收获与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

(5)附录

附录1:数据通路图 附录2:微程序流程图 附录3:实验接线图 附录4:实验程序及微程序

附录5:参考文献(资料)(格式规范参照长沙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六、设计进度安排 时间:

15、16周 讲授:2课时 答疑及设计:26课时 上机调试:8课时 答辩:6课时

七、考核标准

课程设计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设计 篇11

【关键词】 微课计算机;组成;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1.引言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讨论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立整机概念,研究各功能部件的相互连接与相互作用,进行各功能部件的逻辑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枯燥,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微课以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难题。

2.微课教学的特点

微课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新”、“短”、“小”、“精”等特点。

(1)形式新颖,提升学生兴趣

长期以往,教师授课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以微课作为教学手段,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兴趣。学生以一个非常放松的心态去学习微课内容,反复观看视频,消化在课堂上未能及时理解的知识,往往能获得比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效果。

(2)时间短、容量小,方便随时随地学习

微课是将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制作成有趣的小视频,只要硬件条件合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3)提炼教学精华,突出教学重点

在制作微课时要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所以备课时更充分地研究学情,做到课堂无学生,心中有学生。要准确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吃透教材。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通过视频组成一个融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课件为一体的主题资源包。

(4)以网络为媒介,反馈效果更快更好

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微课的学习,将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课下先学习,并且可以以网络为媒介,同学之间进行交互式学习。课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有一节讲的是计算机五大部件是如何进行协调工作的,这是一个很抽象又很难理解的问题。那么老师可以事先将这个内容制作成微课动画视频,分步解析每个部件的工作原理。让同学们在课下先通过微课学习对这个知识有一定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这个微课视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组,让每个组中的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部件进行演示。我和同学们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讨论让他们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既有理性的认识又有感性的认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在教学重难点处的有效运用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我经常运用微课进行重难点剖析。像在上述课堂教学中,微课为教学创设了真实情境,当中既有任务的抛出,又有任务的解答,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直观生动又有效的方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微课在教学中运用的若干反思

具体教学实践表明:微课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我认为,在微课运用过程中还需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

(1)微课的选题要恰当典型

微课的选题非常关键,教师千万不要为了微课而微课,不管什么知识点都想运用微课解决。市场营销专业中简单的知识点没必要制作微课,典型问题、疑难问题才是选题对象,如复杂的案例分析、重难点的透析、实践操作步骤等都适合作为微课的选题。有效的微课应当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情,选取恰当的知识点。

(2)微课的制作要基于学情

中职学生对于长篇大论的知识讲解毫无兴趣,注意力较难集中,因此微课对知识点的透彻分析必须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一堂微课时间不宜过长,5到8分钟左右最佳,短小精悍是微课的主要特点,越是简洁明了,学生掌握的效果越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的视觉冲击要强,最好动静结合;讲解要通俗易懂,声音响亮;文字使用量尽量少,少用枯燥的书面语,幽默生动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3)微课的运用要选对时机

我认为,微课只有在恰当时机运用方能真正体现出其有效性。例如,有些微课可以在新授课之前课下观看,用于做好相应的新课准备;有些则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导入视频、重难点点拨、典型案例分析等;更有些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如一些拓展练习等。因此,微课运用虽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观看,但要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要注意选择在恰当时间用,前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起到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作用。

5.结束语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学生的学习像是在一套机器模式中复制出来的,课堂整体划一,授课内容一致,无法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而微课程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堂外,知识的吸收放到教室内,正好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微课程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所以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以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对老师而言,微课程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微课在中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肖煜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11期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5—69

上一篇:参观大海小学生日记400字下一篇:医院美容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