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篇1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中国力量在战争年代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集体融合在一起才最有力量,因为集体的团结能给个人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实现中国梦,靠的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只有每个人都梦想成真,才能使中国梦变为现实。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有亿万中国人都确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变为现实,中国梦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让中国梦梦想成真,汇聚起全国人民的无穷力量,真正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篇2

1.1 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 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再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 习近平主席在其主旨演讲中, 进一步提出,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 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群策群力, 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达成整体人民的和谐幸福。中国梦的内涵概括而言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用2012年11月1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宣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10个“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每个人的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国梦最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诠释。

1.3 中国梦的动力源

要实现中国梦, 所依赖的动力源是多方面的, 简而言之, 就是要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2 中国梦的实现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系

2.1 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和根本保障

中国梦的提出, 为中国社会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要想使中国梦尽快转变为现实, 就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艰苦奋斗;需要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信我们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我们及我们的后代能坚定不移的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勇于攻坚克难, 善于开拓创新。而这一切, 都离不开人, 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 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培养所打下的基础。

2.2 基础教育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做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 笔者常在思考, 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够胜任中国未来发展;我们是否培养出了我们后代勤劳勇敢、能吃苦能承受敢创新敢担当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我们的后代是否从小就树立起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是否让我们的后代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这一切都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3 实现中国梦在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爱国情感不足, 民族意识不够

中国基础教育中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历来非常重视, 甚至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每天的升国旗唱国歌, 每周一的全校集会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的讲话, 每年清明祭扫烈士国庆的诗歌朗诵会等等活动, 以及相关课文内容等, 都在对孩子从小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强化中华民族意识。然而, 达成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起始阶段应该说还是有效的, 孩子们都非常认真感到神圣,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 应试教育压力的增大, 就逐渐把这些当做了一种形式, 一份考试的知识内容, 缺失了真正的情感深入、真正的祖国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3.2 学习目的狭隘, 精神动力不足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心浮躁, 过分地追逐功利化, 使得教育也出现过于功利和过分强调分数和名校的问题, 社会、家长、学校、老师、媒体这些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都在教孩子们如何出人头地、如何走捷径, 从而导致我们的年轻一代学习的目的狭隘, 精神动力不足。

3.3 培养目标单一, 评价方式功利

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从1999年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同一年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在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做了许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但13年来, 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功利现状和“精英”教育培养的思维, 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 对基础教育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上多少清华、北大、名校, 许多学校重视文化教育轻视道德教育、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能力、重视考试结果轻视创新能力培养, 缺乏衡量全面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4 实现中国梦, 基础教育可以做的一些变革思考

4.1 转变爱国情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方法, 深化内化教育成效

每当中华民族历经危难存亡之时, 总会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 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积极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孙中山的“振兴中华”, 梁启超的“国民之智愚贤否, 关国家之强弱盛衰”, 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用讲故事、看电影、读传记等方式, 采用体验式、案例式、情景式、访谈式等方法, 让知识、生活、生命在教育活动中共生共荣, 建立以人的精神发展为主轴的, 开放的、创新的、健康的教育体系,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可接受的不同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先从爱自己爱亲人爱他人爱集体到爱祖国爱人民, 循序渐进。

4.2 结合自身实际, 明确学习目标, 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人生而不同, 不是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适合单一的学习活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所短成长所需, 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技术, 家长学校当帮助孩子不断发现不断挖掘其所长所需, 结合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所需, 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的学习目标, 激发孩子学习奋斗的内在动力。

4.3 学校当结合当地本校实际、围绕学生的健康自我成长, 来确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

如果我们将教育看做是一项生产。则对于学校而言, 我们的消费者就是学生, 学校中的所有师资、软硬件设备、管理、课程体系等等, 都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 所以学校的一切都要最终围绕学生的需求,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对于国家对于社会而言, 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 则成了教育产出的产品, 这些“产品”质量的优劣可以影响到未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因此,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 不能单一地看成绩看分数看升学, 而要结合当地的本校的客观实际, 关注到国家社会民族当下的需求, 围绕学生的健康自我成长来确定, 并制定出相应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4.4 强化改善德育教育的力度和方式,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对当今根深蒂固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非常强大的应试教育,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振奋精神, 肩负起自己的担当,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人求真, 学生的任务是学做真人”, 主张学生要每天四问:身体、学习、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 要培养五好学生, 即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双手、解放时间和解放空间。因此学校要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改善强化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力度, 关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黎歌.“中国梦”与共同理想及其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03) .

[2]中国梦教育梦[N].中国教育报, 2013年5月13日第1版.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篇3

【关键词】中华民族;人民群众;中国梦;力量源泉

一、人民群众的力量

(一)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从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唐太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舟水论,无不体现出古代仁人志士、贤君明主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视。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时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他还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了突出位置,并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立党、立国之根本。

1.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家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的直接参加者,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改进劳动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更加丰盛了劳动成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因此,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首先,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为精神文明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古语云“仓廪足而知礼仪”,在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人们才有精力和兴致去追寻精神世界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只有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其次,文学家、思想家均来源于人民群众当中,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带来了精细化社会分工,将他们与劳动人民相分离。

(二)新时代人民群众被赋予了新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捍卫者,并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赋予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人身等各方面的权利,人民群众的地位达到了空前高度。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得以充分稳固和加强,成为了新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中流砥柱。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由来

近代的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备受欺辱,鸦片战争以后,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侵略欺凌,各种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中国成为列强瓜分掠夺的众矢之的。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提出的“伟大复兴”,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复兴理想始终贯穿于我党的发展历程,“复兴”一词的提出,寄托着所有中华民族儿女们无尽的期盼与梦想。中华民族的历史并非一直落后沉沦,我们有过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有过唐宗宋祖的压倒性辉煌,甚至在明朝的万历时期,GDP占到了世界的80%。但是明清后期推崇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统治阶级盲目自大的心理,让国家远远落在了世界强国后面。

(二)民族复兴与中国梦

首先,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我国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中国梦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其次,人民群众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的梦想,不断拼搏苦干,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关联,在努力追寻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进步。

第三,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直接受益者。中国梦的实现,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必将极大提升国家的政治地位、经济水平和公众服务等,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个体,将成为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

人民群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密不可分的,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实现梦想提供了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只有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联系,积极引导,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篇4

--用劳动汗水浇灌中国梦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五一劳动节前夕,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既对劳动者们的问候,也引发了通过劳动实现中国梦的深刻思考。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人间万事出艰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们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民生凋敝的基础上建立了全球最大社会保障体系,无数一贫如洗的家庭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现代化生活,说到底,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辛辛苦苦地干、扎扎实实地做,是用辛勤与汗水闯出了一个新天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这是千古不磨的真理。

今天,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劳动的内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今天的中国发展进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三个“劳动”,构成了我们以劳动筑梦、圆梦的力量支点。

所谓辛勤劳动,就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就是“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一勤天下无难事,人人都为梦想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梦就有了坚实根基。所谓诚实劳动,就是脚踏实地、遵纪守法、社会和谐的劳动,这样的劳动最有质量,是真正的财富之源。所谓创造性劳动,就是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勇于进取的劳动,从科技创新到制度设计再到工作中的每一个新点子,都有创造性的因子;从发展方式转型到破解改革难题,都需要用创造性劳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因而,创造性劳动是提升“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践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首先需要彰显崇尚劳动的主流价值,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好风气,让“劳动圆梦”成为每一个人的人生信念。

另一方面,也需要全社会都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尤其是,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劳动者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改变命运,这才能让亿万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用劳动的汗水共同浇灌中国梦,共同开

中国梦的本质与实现路径 篇5

中国梦是发展、尊严、幸福之梦

中国梦是国家发展梦,不是霸权梦。近代以来,中国曾经积贫积弱,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每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习近平语)。所以中国人普遍希望这个国家有朝一日能既富又强。这里的富,既包括物质上的富,也包括精神上的富,因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里的强不仅指经济科技的强,而且指文化、社会、教育、体育、国防、生态等各方面都强。也就是说,国家富强的真正含义是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与所谓的霸权风马牛不相及。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中国在许多方面还远没有达到富和强,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实际上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总布局,按照这个总布局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关键。

中国梦是民族尊严梦,不是帝国梦。中国人对近代史上丧权辱国、遭人羞辱的记忆太深刻了,所以总盼着有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的那一天,但民族振兴也好,民族复兴也罢,无非是想让自己活得更好一些、更有尊严一些,不是“梦回唐朝”,也不是重建朝贡体系。对中国而言,要有尊严,一是要自强,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不会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二是要自信,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结果,只有始终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三是要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国家和民族亦如此。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不可能让自己强大起来,骄傲自满、夜郎自大也不可能给自己带来尊严,所以我们始终强调“三个没有变”,始终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始终强调要谦虚谨慎,但也绝不会因为自强、自信而对外输出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

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人民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人民幸福不仅体现在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上,也不仅体现在人民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及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上。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民当家作主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幸福。所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实现中国梦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国际社会普遍关心中国如何实现中国梦,对此,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去年6月7日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安纳伯格庄园非正式会晤时,习近平同志进一步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角度阐述中国梦的实现之道,强调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中国将坚持通过和平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梦。中国人经历过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百年苦难,“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习近平语),不会以非和平方式实现中国梦;中国人注意以史为鉴,目睹过一些国家因称霸或衰或亡的中国,不可能选择重蹈历史覆辙;中国人更看重实效,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没有必要再另起炉灶。这条路,对内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外叫和平发展道路,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其要义就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始终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搞军备竞赛,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

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且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中国梦的实现首先是中国人的事情,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就形成不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圆梦的局面。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能否实现中国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看自己做得怎么样,特别是看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他国家对实现中国梦的态度是相信还是怀疑、理解还是猜忌、支持还是阻挠。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本质上是相通的,中国梦的实现给世界带来的将是和平、是发展、是合作,是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而决不是什么威胁。但这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至少包容。如果一些国家或一些人只是“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里”(习近平语),这个世界就没有安宁可言,什么梦也实现不了。

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凝聚中国力量,而且要凝聚理解和支持中国发展进步的世界力量。中国力量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能不能实现中国梦,关键也在党。世界力量的关键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邓小平语),中国梦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繁荣共同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当年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不可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样,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走得也不会顺当。

中国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出访和接待外宾过程中多次强调,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努力带动和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发展。我们要努力把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变为共圆世界梦的强大动力。

一是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与美国实现合作共赢。一提到中国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梦,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提出中国梦就是冲着美国梦去的,并最终以取代美国梦为目标。这其实是天大的误解。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单赢者,只有共赢者,那种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零和状态是不存在的。所以,十八大报告在合作之外特别强调“共赢”二字。言外之意,合作本身不是目的,因合作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也有愿意和勉强之别,若没有共赢,合作可能流于形式甚至变成胁迫,如此获得的和平与发展难免会有不少水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守成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我们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着眼点就是实现中美的合作共赢,而不是谁取代谁。在中美元首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中,两国元首一致同意,中美将共同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目前中美关系正沿着这一轨道平稳地向前推进。

二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更多惠及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坚持以义取利,见利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习近平同志对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对外关系中的义和利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强调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对我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今年以来,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问非洲、拉美和周边地区,与非签署47个合作协议,面向加勒比友好国家设立优惠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等新构想。同时,中央又专门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就如何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帮助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诚意。

三是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新世纪以来,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时有抬头,恐怖主义、粮食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跨国问题突出。面对这些问题,十八大报告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将在这些方面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这种作用既表现在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上,也表现在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上,更表现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上。“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习近平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朝核、伊核和叙利亚问题的解决进程,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并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国际争端,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篇6

沈小平

2013-5-14 5:23:38来源:2013年05月13日 14:11:17 新华网近日,5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登陆北京卫视和北京新闻频道。该片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突出道路与抉择的主题主线,深刻揭示了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

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现在,把握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强盛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首先要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这条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能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青春活力,充满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写下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故事”。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现在走的这条路是成功的、正确的。我们看不到世界上还有哪个与中国有可比性的国家比中国发展得更好、更成功。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自己的道路自信,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正如《正道沧桑》主题歌所唱的那样,“这条路越走越宽广,这条路越走越阳光,这条路凝聚我们的力量,这条路能实现中国梦想”。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只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中国梦的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 篇7

(一) 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正在进行时。

(二) 中国梦的内涵

1. 围绕什么是中国梦,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是自信的回归。该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找回了曾经一度缺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是弥足珍贵的民族自信。[1]二是民族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夏春涛认为, 中国梦的主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它包括三层含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是“大同世界”的再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把“中国梦”概括为“大同世界, ”中国与世界各国是同舟共济, 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共同呵护地球家园。四是民族力量的凝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认为它既是对一百七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中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

2. 笔者认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2]中国梦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复合梦, 体现为民族梦、国家梦和人民梦的有机统一。

(1) 中国梦是民族梦。“民族复兴”的民族梦, 是“使曾经衰落的民族再度兴盛起来”, 一方面,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另一方面则是后来曾经陷于悲惨境地, 包括直到现在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落后状态。实现民族梦, 首先是实现祖国统一, 让中华文明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广泛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 中华民族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 没有祖国的统一, 就不会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3]实现祖国统一, 就是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 坚决反对遏制“台独”分裂势力, 努力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 中国梦是国家梦。“中国梦”的主题是“强国”,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让国家富强, 就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 到21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 中国梦是人民梦。[4]中国梦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人民幸福, 所以,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首先,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我们的国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我们的各级政府是人民政府,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子弟兵。这一切都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其次, 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了广大人民的创造性劳动, 中国梦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就无法梦想成真。再次, 人民是实现中国梦最主要、最直接的受益者, 也就是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一道构成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国梦就是为了造福人民。

实现中国梦, 就是要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 就是让人民更加富裕、更有尊严地生活,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中国梦的机遇、挑战

当前, 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简言之, 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同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 国际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复杂的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历史的车轮开始驶入快车道。虽然面临着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 但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仍处于可以有所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梦的实现仍然存在较为广阔的外部空间。

第一, 全球化深入发展, 机遇一面和挑战一面鲜明地展示出来。对于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来说, 全球化所带来的既不是完全的机遇, 也不是完全的挑战, 而是机遇挑战兼而有之。从机遇来说, 一是有利于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种资源。全球化实现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这为我国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5]177二是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与提升。全球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国可以利用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 加快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 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三是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是, 随着参与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一系列挑战与风险也逐渐凸显。具体说来, 一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 从而使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增大。二是金融安全面临挑战和风险。三是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强大压力。

第二, 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深化, 西方正处于衰落的焦虑之中, 发展中国家团结和合作逐渐增强, 力量逐渐上升, 但世界力量格局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发端于2008年的西方金融危机, 标志着世界经济步入较长时期的衰退期。有调查表明, 随着美国人净资产的大幅跳水、工资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降低, 美国中产阶级的数量在过去十年急剧下滑。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的报告称, 一向被视为美国中流砥柱的中产者非常悲观, 自2001年以来, 美国家庭收入中值从72 956美元降至2010年的69 487美元。在过去十年间, 中产家庭扣除债务之后的净资产中值从129 582美元减少至93 150美元。目前, 美国上层1%的人每年拿走近1/4的国民收入。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危机进一步显露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 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有进一步增强的态势。据统计,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非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 中非贸易额从1950年的1 200万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1 296亿美元, 2011年更是突破了1 6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是从总体上说, 当今世界还处于西方资本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历史阶段, 世界力量格局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不仅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仍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而且在国际规则制定、意识形态操纵等所谓的软实力方面, 目前也没有出现能够真正与之抗衡的对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且在向纵深发展, 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有很多和很大的调控空间。作为民族国家的美国虽然处于衰落的焦虑之中, 但不会很快衰落。

第三, 美国已经将中国作为遏制重点, 战略重心正在东移, 但其东移部署频遭阻力。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强调, 世界需要美国的领导, “无法接受美国处在第二名的位置”。美国认为, 目前全球主导权的挑战主要来自亚洲,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已经被美国视为一个重要竞争者。由此, 美国开始将战略重心从欧洲大西洋向亚洲太平洋转移, 把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看作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主要保障, 从而使自己的未来更加紧密地与亚太联系在一起。与之相联系, 美国全面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外交、经济和军事投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提出, 今后10年美国外交战略最重要的使命是大幅度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 如前沿部署外交、维护条约联盟、召集小型多边会议、探究新型贸易协定、扩大军力部署等, 明确提出美军重心转移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中国。其中一个典型表现是, 2012年1月15日, 美国发布新的《军事安全战略》, 放弃了同时在欧亚两线作战的战略, 明确提出了以海空军为支柱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战斗力。

笔者认为, 种种迹象表明, 这一东移的进程并不一帆风顺, 频频遭遇阻力。2011年以来, 西亚、北非政局激烈动荡, 牵制了美国战略部署的进程。目前, 世界各大战略力量都在西亚、北非角逐较量。从总体上说, 美国目前在西亚、北非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加干预, 这个地区疏离甚至反美政权可能会逐渐增多;如果强力干预其相关国家的内政, 会进一步加剧西亚、北非广大民众强烈的反美情绪, 这也为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平添很大的障碍。

(二) 国内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是中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步入快车道的历史时期。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辛探索,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初步总结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最重要的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 探索所取得的理论和制度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继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 位居世界第二。总体而言, 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 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与此同时,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福泽广大人民, 中国共产党需要积极而正确地应对以下几大挑战。

第一,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 中国就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成长为世界上贫富分化最大的国家之一。有外电指出, 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57。在2011年9月7日公布的胡润富豪榜上, 2011年中国财富在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有271名, 而2009年为129名。仅仅两年时间, 财富在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人群就翻了一番。目前中国亿万富豪人数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的400多名。三十多年的改革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即经济增长的成果并不一定会自发地赋予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 在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阶级阶层共享改革成果的短暂蜜月之后, 全社会目睹了发展成果在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中不合理分配的形成和发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戴维·兰普顿对于中国问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说明。他说:“中国领导人实际上需要管理四个中国, 即:非常富裕的中国, 比较富裕的中国, 不太穷的中国以及非常穷的中国。”

第二, 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计, 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全国600多个城市有2/3供水不足, 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 很多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警戒线的30%。矿产资源短缺。目前, 中国除煤炭和建材非金属矿产外, 其他矿产已有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后期。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 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 074立方米, 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和4.3%。

第三, 执政党内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 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有力支撑。但是应该看到,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发挥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 需要特别关注的两个现象是:其一,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这一变化的实质, 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从理论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政治地位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严重滑落, 由此导致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逐步削弱。其二, 当前执政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日益蔓延, 削弱了执政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党群矛盾越来越突出, 对中共执政地位构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 社会意识领域消极性现象有蔓延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价值观多元差异并存向冲突对立的特征愈益强化。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物质主义的强势进一步凸显, 价值观多元化的消极性影响正在逐步强化, 价值观的多元差异并存开始有向多元对立冲突的方向转化的趋势。二是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 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加深。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 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了重大冲击。三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甚嚣尘上, 社会主义理想信仰严重弱化。

第五,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困难。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中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作为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一次新概括和新总结,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 坚持人的发展与尊重自然相统一,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十年来,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并非一帆风顺, 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 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汇聚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成为激荡神州大地, 承载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梦想和重托的热门词汇。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结束后, 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时隔三个多月,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 作为新当选的国家主席, 习近平再一次提到“中国梦”。这一次, 他阐述得更加详细并且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也需无数个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梦”共同构筑, 今天的中国, 正由于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梦想, 才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梦想成真。放飞梦想、追逐梦想, “中国梦”就在眼前、可感可触, 让我们用梦想实现过程中的累累硕果热情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让我们用心领悟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点滴感动。笔者认为:

第一, 城市和农村, 不同的风景, 但有着同样的梦想。我们应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 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让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配套跟城里一样、环境跟园林一样、保障跟市民一样”, 形成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相互促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二, 为民务实清廉是圆梦保障。风成于上, 习化于下, 只有领导干部作风好了, 才会更有效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为圆梦提供坚强保障。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政绩观, 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 全面推进廉洁政治建设, 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努力以优良作风汇聚圆梦的正能量。

第三, 坚持制度创新。一方面, 坚持纠建并举、堵疏结合。做到治理一项、规范一项、巩固一项, 从源头上铲除不正之风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深入剖析查找现有制度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建章立制、完善机制, 认真剖析查办典型案件;另一方面, 坚持预防为本, 及早防控。抓住权力运行这个关键, 实行制度廉洁性评估,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改革, 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第四, 实现环境优美梦, 即山清水秀、地绿天蓝, 更加美丽、更加宜居。开展蓝天、清水、绿地、宁静、利废行动,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 携手保护好我们共同的“母亲河”, 能呼吸清新空气、喝上洁净水、吃上放心食品、享受优美环境。推进优美怡人的生态建设,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第五,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联, 中国梦正是由无数具体生动、五彩斑斓的个人梦汇集而成的。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个人梦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个人的梦, 具体地说, 就是希望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有尊严的生活以及更有利于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等。没有国家的强盛, 个人幸福就无从谈起。实现个人幸福应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为动力和依托。

第六, 坚持改革创新。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告诉我们, 没有改革创新, 我国就不会从封闭半封闭中走出来, 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改革创新, 我国就不可能从“制造大国”加速迈向“制造强国”;没有改革创新, 我国就不可能用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世界1/5的人口;没有改革创新, 奥运梦、世博梦、飞天梦、航母梦就不会变为现实。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为每一个中国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显身手、人生出彩的机会。“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只有把每一件小事干好, 才有可能成就更大的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充分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筹中国和时代发展全局的战略智慧, 已经成为当前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让我们携手汇聚正能量, 共圆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捷.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N].光明日报, 2013-01-04.

[2]林长发.“中国梦”的本质内涵[J].四川统一战线, 2013 (4) .

[3]刘昀献.“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使命[J].决策与信息, 2013 (1) .

[4]辛鸣.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 2013-06-26.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8

齐建民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并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对中国梦的实现途径进行了阐述。中国梦具有丰富内涵,实现中国梦需要把握几个着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梦内涵途径

齐建民(1971-),男,河南鹤壁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7-0026-0

2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习近平明确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的关系,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命题,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站在了中华民族的高度,将民族复兴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要正确认识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来把握。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由来。从历史看,在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华民族走向衰落,主要的表现就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被迫一次又一次地割地求和,从而一次又一次地损害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一次又一次地挫伤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和民族自信心。“民族复兴”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以来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之一,是相对于民族衰落而言的。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就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开始。辛亥革命之后,这一观念继续酝酿发展,正式出现“民族复兴”一词。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1937年发动了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掀起全民族团结抗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即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果断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90年4月,邓小平在《振兴中华民族》的谈话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1]

从现实来讲,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是党的十五大以后,人类历史进入千年之交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997年,江泽民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指出:“中国人民所以要进行百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要实行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变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要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党的十五大以后,“伟大复兴”开始取代“振兴中华”,从党的十五大到

十八大,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始终紧紧抓住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并使之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

从未来角度看,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要给人们树立一个远大共同理想,让人们有远景,看到希望,有所期盼。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的长远目标,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至关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我们必将使中国梦梦想成真。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涵非常丰富,习近平把“中国梦”的内涵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一概括比较宏观和抽象。我们认为“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到中华民族古代曾经的辉煌,恢复到中国原来强盛时的版图,而是要“恢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走西方大国崛起的老路,中国梦不同于西方的国家梦,是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前提下的复兴,是和平崛起,是和谐“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中国梦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内涵。第一,独立中国梦。争取民族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第二,富强中国梦。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快速走向富裕和强大。虽然今天我们还不能说实现了富强中国的梦想,但是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这条道路科学地发展下去,富强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第三,绿色中国梦。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开创中华民族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梦一定是绿色中国梦,是包含着生态文明的中国梦。第四,统一中国梦。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不能说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中国梦内在必然包含着祖国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汤重南理解的“民族复兴”就是“重铸辉煌”的意思。汤重南认为,简单说大国复兴包含两层含义,即对内人民富足,对外是朋友遍天下,有大国气派和风度,这才是真正的盛世。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取决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国际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以苏联为例,苏联在1959年的党代会上通过了赶超美国的五年计划,计划五年内超过美国。但计划实施五年后,苏联虽然发现经济增长速度(5%-6%)超过美国(2%-3%)但由于增长质量不高,苏联的技术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美国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苏联政府得出一个基本看法: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有问题。苏联学者提出,增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靠提高效率实现的增长,叫内涵增长;一种是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投入实现的增长,叫做外延增长。苏联问题的实质在于采取了后一种增长方式,速度很快,实惠不多。于是苏联领导人提出了第九个五年计划要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的任务。经过近20年努力,直至解体,始终没有得到转变,苏联解体凸显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其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需要。中国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总体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具体表现是:一是高消耗,我国单位GDP能耗高出经合组织30个国家平均值的20%。二是资源短缺。所需石油50%依靠进口。三是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16个。我国环境污染损失约占GDP的3%到8%,生态破坏(草原、湿地、森林、土壤侵蚀等)约占GDP的6%到7%。如果扣除过高的环境代价,实际发展不是高速度,而是低速度。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资源难以为继,发展的后劲将严重不足,发展就有可能陷入停滞,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正是基于这一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打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确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九十余年来的中国道路又奠定了“中国梦”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奋斗,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的结晶。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的种种成就都源于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将走中国道路摆在实现中国梦三个必要条件的首位。因为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曾经长期在黑暗中摸索,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而困惑,留下了种种切肤之痛。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特别是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正确的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高达10%左右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2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已经跨入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已经成为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并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新部署。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探索深化改革的科学办法和有效途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4]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需要并孕育伟大的价值。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从内涵上阐述了四个组成部分,并把它提高到兴国之魂的高度之后,党的十八大对此进一步凝练和概括。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就是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首次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凝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勇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而且明确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和新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中国梦能否实现,人民梦能否圆满,关键在党,在党能不能肩负起历史重任、经受住时代考验。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担在肩上,建党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为实现中国梦接力探索和持续奋斗。当前,我们党不仅担负着团结带领

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而且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需要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重大课题。应当说,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依然存在,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削弱了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所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三型政党”重大战略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命题,对党的建设做出了新部署,并对开展“务实、为民、清廉”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进行了部署,中央随后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续推进,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年度考核主管领导评语下一篇:一年级写人作文:漂亮的妈妈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