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复习资料(共13篇)
(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主要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
(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的称号。
(3)《雨的四季》的作者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4)①《观沧海》一诗选自《曹操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②《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戏剧家、散曲家。天净沙是曲牌名。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他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集》,作者史铁生,小说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合欢树》。文章中母亲说的“好好活”是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好好活”是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的活下去。
(6)《散步》莫怀戚,重庆作家。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7)《金色花》是印度(国别)作家泰戈尔写的,他的主要诗集有《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8)《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当代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樱花赞》《寄小读者》。
(9)《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第三单元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
(11)《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再塑生命”的字面含义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课文含义是:莎莉文老师对我启迪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她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其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带给世人强烈的震撼。文中作者的家庭教师是安妮-莎莉文。
(12)《窃读记》选自《英子的心》,作者林海音,台湾苗栗人,现当代作家,她创作的小说《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得诸多奖项。
(13)《论语》十二章。《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第四单元(14)《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所写。毛泽东,字润之,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15)《植树的牧羊人》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16)《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17)《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题目中的“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18)《猫》的作者郑振铎,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第五单元
(19)《鸟》的作者梁实秋,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20)《动物笑谈》的作者是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国别)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家世》。获得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1)《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郭沫若对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第六单元
(22)《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 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夜莺》、《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23)《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虎符》等。(24)《女娲造人》袁珂—《神话故事新编》: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中处处充满了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25)《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语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手法。
作为古人智慧和结晶,《伊索寓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在现实的,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伊索寓言》还有不少故事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像《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
你能在下面句后括号内用某种动物来比喻此种类型的人吗?选择四个作答。例如:
1、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
2、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笑面虎)
3、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替罪羊)
4、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铁公鸡)
5、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孺子牛)
6、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井底蛙)
7、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哈巴狗)
8、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白眼狼)
9、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地头蛇)
(26)《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成。
(27)《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一书,是由列御寇所著,战国时期道家人,“杞人忧天”现指为没根据的事情而忧虑和担心。
(28)我国四大名著的书名、作者、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相关事件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孙权刘备曹操。主要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发展及结束。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生字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修订之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师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大纲作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合作、评价的方式进行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一、生字教学方面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汉字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将字典以及汉语词典常备身边,当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马上拿起字典查阅这一文字的读法、写法和含义等。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检字方式认识生字、积累生字。针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字要全面掌握,如果发现学生生字记忆较为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拼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多的积累生字。
(二)规范数学汉字
教师要求学生每天练习书写硬笔楷书,可以向学生推荐质量较高的硬笔书法字帖,让学生对这些书法家的字进行选择并临摹。刚开始写的时候,可以先“描红”,然后再进行“仿影”。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其喜爱书法家的事迹以及书法特点,教会学生如何辨识某一字体的书写者。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汉字书法的练习,帮助学生书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二、阅读部分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整体内容。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将文章中的生字解决。此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齐读,使阅读更加流畅。然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自主默读,在阅读过程中概括文章大意。这些环节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几点问题,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出问题
教师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并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在课上提出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例如,学习《化石吟》的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问题“造物主的存在”主要指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们相继抢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三)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文体实际特点,结合学生在语文上的实践。引导学生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习《风筝》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体思想,并从这一文章中总结人生道理。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对阅读内容进行延展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语文阅读内容,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对语文阅读内容进行延伸,延伸到道德层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文章写作技巧、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思路、总体思想等等内容。还要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延伸,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告诉学生如何做人,要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等观念。
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对文章中提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延伸,将课本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方面进行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知识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女娲造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知识进行延伸,为学生介绍远古时期的一些知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内容,同时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
(五)科学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此外还要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同时能够积极地将自身的不足进行改正,并进行自我提升。
教师在对学生阅读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对阅读技巧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充分带到朗诵当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阅读小组,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每读一篇文章均要记下阅读笔记,并且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对这些阅读笔记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开展这一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征文活动,教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一情境自主作文。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充分了解,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
六、结束语
总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修订后,要本着新课改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无论是文字方面的教学还是阅读方面的教学,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功连.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对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
[3]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理论月刊,2015(1).
木兰诗 二(4)——— 十年征战 黄河颂 主体 望黄河
三(5—6)——辞官还乡 歌词 颂黄河
四(7)————比喻赞美 尾声 学黄河
序幕(1—6):写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开端(7—10):写上课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最后一课 发展(11—23):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感受。(课上)
高潮和结局(24—29):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名著《西游记》复习
教学反思
我把这堂名著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前热身、内容回顾、课时训练三大大板块,并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拓展延伸了整部小说。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欣赏品味名著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最出色的教学片断是我组织了一场猪八戒人物性格的辩论,男同学为正方,女同学为反方。通过双方的激励辩论,让学生与名著中人物的对话,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样把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读名著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做到以点带面,在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加强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感悟与理解,有助于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一、《在山的那一边》作者 王家新。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 美国的 莫顿 亨特。
三、《蝉》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贝壳》选自《幻思----席慕蓉散文赏析》作者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
四、《紫藤萝瀑布》选自《铁萧人语》,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五、《童趣》选自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浮生六记》是作者的代表作,共六卷,每卷皆有标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六、《理想》选自 《流沙河诗集》,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七、《行道树》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 张晓风。
《第一次真好》选自 《无言歌》,作者 周素珊。
八、《人生寓言》选自 《周国平文集》,作者 周国平。
九、《我的信念》选自《现代人的智慧,作者 玛丽 居里(1867~1934)。波兰(国家)人,她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曾两次获得 诺贝尔奖。
十、《论语十则》选自《论语》,该书是记录 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3000人、贤士72人。
十一、《春》选自 《朱自清选集》,作者朱自清,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 荷塘月色、匆匆、背影。
十二、《济南的冬天》选自 老舍文集,作者 老舍,原名 舒庆春字 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十三、《夏感》作者 梁衡。
十四、《秋天》选自 《预言》,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十五、《古代诗歌五首》
1、《观沧海》选自 《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 孟德,东汉末年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 《全唐诗》,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居士。
4、《天净沙》选自 全元散曲,作者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十六、《化石吟》作者张锋。
十七《看云识天气》本文是朱泳根据有关资料改写的。
十八、《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作者是 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 法布尔。
十九、《月亮上的足迹》作者 朱长超。
二十、《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 留仙,世称 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该书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郭沫若在作者故居题联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二十一、《风筝》选自 野草,作者 鲁迅,文学 家、思想 家、革命 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代表作:《阿Q正传》。二
十二、《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作者 张之路。
二十三、《散步》作者 莫怀戚。
二十四、《诗两首》
1、《金色花》选自 《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奖。
2、《荷叶母亲》选自 《冰心全集》,作者 冰心,原名 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 繁星》、《春水》、《 往事》。
二十五、《〈世说新语〉两则》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是 南朝宋彭城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十六、《皇帝的新装》选自 《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作者是丹麦(国家)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他一生还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优秀作品。
二十七、《郭沫若诗两首》选自《郭沫若全集》,作者 郭沫若,原名 郭开贞,我国著名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 女神 》、《 星空》。
二十八、《女娲造人》选自 《神话故事新编》,作者 袁珂。二
十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自《金波作品精选》,作者袁波。
三
十、《寓言四则》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该书是一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 古希腊人。
2、《智子疑邻》选自《 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著有《 韩非子》一书。
一、写作内容探究
(一) “写作导引”探究
教材“写作导引”告诉学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并指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应注意一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观察是写作的“铁门限”, 写作就是写生活。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4点:1、名称变化。在小学阶段, “新课标”把这个内容称之为“写话”和“习作”, 现在称之为“写作”, 目的就是告诉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加, 教材对这方面的学习也有了更规范的要求。2、观察生活是“写生活”唯一正确的途径。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就是记叙内容抽象笼统,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使记叙的内容生动逼真。需要强调的是,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 更要用心去“感知”。3、只有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观察有助于思考, 人们在观察时, 总是在脑子里进行排列组合,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 才能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才会产生“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冰心《荷叶母亲》) 这样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4、观察是写作训练的一个基础, 无论写作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 都必须牢牢遵循观察这个基本原则。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
(二) “写作实践”探究
教材“写作实践”中的3个题目, 其实是两个方面: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和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把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比作室, 那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则是入“室”的“堂”。从内容上看, 200字可以写花草树木, 写作题材较为宽泛, 而两个500字的作文都是写人;从目的上看, 花草树木是练笔, 写人是综合能力的展示;从作用上看, 200字的写作片段是为写500字的作文服务的。仔细揣摩, 我们发现两个500字的作文也各不相同:第二个题目要求写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 写一个相识瞬间;第三个题目要求写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比较这些不同, 我们发现, 写作实践的3个题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也是“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 “堂”是“室”的基础, “室”是“堂”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研究
(一) “写作导引”教学策略
教材“写作导引”中1、2自然段可由学生阅读、讨论并归纳,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谈谈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教材3~7自然段比较重要,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观察生活”这部分, 无论教师讲述还是学生合作探究, 效果都不会很好, 因为这一问题过于抽象。教师不妨在课前先安排学生收集戴嵩画《斗牛图》的故事, 课堂上让学生讲述, 这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画画需要认真观察, 写作也如此;写作就是写生活, 要写好作文, 就要认识生活;有时由于缺少观察, 不了解生活, 名家也会闹出笑话。
“感受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品读 (不是朗读) 《散步》这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 然后找出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里池塘边的小路上;人物: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孩子;事件:散步) 。品读课文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散步这件平常的小事中表现出的浓浓亲情, 之后由学生合作探究, 总结本文立意选材的技巧———以小见大。最后, 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选取生活中看似平凡而实则韵味深刻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学生在自己的习作结尾处可以仿照课文提炼出蕴含哲理的一两句话。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对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小故事。例如,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他之所以成功, 写的就是他“自己熟悉的生活”———山东高密“东北乡”;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朝花夕拾》写的也是作者熟悉的生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写的就是自身的经历, 所以真实可信, 动人心魄……通过这些小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 写出来的文章也才不会空洞、思想贫乏。
总之,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出发点。
(二) “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语) 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大多对事物还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教师不妨采用举例法, 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举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写作实践”的具体要求, 认真甄选;2.举例既可是全文, 也可是重点段落;3.举例的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
如“写作实践”的第一个题目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这个片段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自己眼睛观察到的事物, 而不是凭空想象拼凑的内容。教师可举下面甲、乙、丙3段文字进行对比, 让学生谈感想。
甲
春天到了。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每到春天, 万物苏醒, 到处都是万紫千红, 充满了生机。
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草地上, 马路边, 公园里, 处处都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鲜花, 红的、黄的, 各不相同。春天不但植物是多彩的, 人们的衣服也是花花绿绿, 显得潇洒万分。
春天更是动物们的天堂。小河身上那厚厚的冰融化了, 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鱼儿在河里自由地游着, 只见它们摇着尾巴,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 欢快极了。在春天, 不仅鱼儿高兴, 鸟儿也很愉快。只见它们扑腾着翅膀, 嘴里还不停地放出叫声,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乙
在学校的小花园里, 我也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干枯了几个月的树木终于又有了生机。梧桐树的枝头已挂满了嫩绿的树叶, 瓜子黄杨上也长满了新的芽苞, 云南黄桉的枝条上已簇拥着层层金黄的颜色。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垂柳了, 那随风拂动的枝条荡漾在水中, 轻轻地画着一圈又一圈的水纹。
丙
正是早春时候, 到处都生机勃勃。譬如, 我们小区的草地, 虽然还没有绿油油的一片, 像地毯似的覆盖着大地, 但那黑褐色的泥土里, 小草们分明已经探出了它们嫩绿的小脑袋, 尽管若隐若现, 尽管他们的数量像星辰那般稀少, 但远远望去, 还是能让人感到春的脚步。
我们来比较这3段文字, 甲文虽然也写了花草鱼鸟等具体事物, 语言也流畅, 但文章写的是书本上的春天, 是别人眼里的春天, 是拼凑出来的春天, 所以是概念化的春天;而乙、丙两段文字则是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后, 描绘的自己亲眼看到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才是自己的, 才是形象生动的, 才是有生命力的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这3段文字,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 然后再去写这200字左右的片段。
“写作实践”的第二个题目, 是写一位升入初中之后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完成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写好“瞬间”这部分内容。那如何写好“瞬间”呢?写人的文章,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具体要求如下:1.肖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 也就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身形服饰、表情姿态的具体描写。因为人物的生活经历总要在人物肖像方面留下痕迹, 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总会在肖像方面有所流露。因此, 在人物塑造上, 我们应抓住人物肖像的细节特征, 加以描写和刻画。这样才能既绘其形, 又传其神, 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当然描写人物外貌, 不可泛泛描写, 一定要抓住特征, 要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2.动作细节描写。人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是其思想性格、情感心境的表现, 绝没有凭空发生的。所以, 写人的作文, 必须重视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 这也是构成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3.语言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 是人物语言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人物的语言能揭示人物的个性、性格和情态等。一篇好的文章, 这些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 如鲁迅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 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相识瞬间”。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 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肖像细节) ;“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动作细节)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语言细节)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一位生活简朴、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看来, 写好了“瞬间”这部分内容, 再加上开头、结尾, 以及相关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
“写作实践”的第三个题目, 要求从家庭成员中选择一位给你留下美好记忆的人物进行记叙。写好这个作文可引导学生利用《秋天的怀念》和《荷叶母亲》两篇课文作范文, 可借鉴这两文中任何一种写法。如借鉴《荷叶母亲》,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荷叶母亲》,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什么事物曾触动了自己的情思, 并引发了自己的联想, 触动自己的“物”是否与自己生活中的什么情景相类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把记叙要素交代清楚的基础上, 重点描写自己选择的“物”的特征, 并把自己抒发的感情有机地融合在叙述之中。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可以提醒学生描写事物时要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样会使文章更生动传神。用课文作例文的好处:一是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减少教师课外搜集资料的劳苦;三是更为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2.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进入部落联盟时代,当时黄河流域较大的部落有炎帝、黄帝、蚩尤。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输给了黄帝并归顺,组成了炎黄部落,炎黄部落在后来的逐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黄帝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并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炎帝黄帝由于突出的贡献,被我们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中华民族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民族,而是在很多的部落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不断的融合和同化,形成了共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不断的去异存同,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4.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的发明,比如炎帝,他叫人民种植五谷蔬菜,制作生产工具(骨耜),会煮盐,叫人民开辟集市互通有无,医病救人,制作陶器,教民纺织、制作乐器琴瑟、还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被称为神农氏。
5.黄帝也有很多的发明,传说黄帝会制作车船、建造宫室、挖掘水井、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他的部下仓颉造字、隶首发明了算盘、伶伦发明音律、他的妻子嫘祖擅长缫丝技术。
6.远古的这些传说,往往夸大了许多历史事实,但是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大量的考古发掘印证了传说中的许多事物,虽然传说不完全可靠,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
7.在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有三个较大的部落,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他们为了对付共同的水患,结成了部落联盟。
8.禅让制就是,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但其实质是部落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
9.尧是陶唐氏的首领,他教化人民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在年老之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了舜。舜在位时,制定刑罚、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并派大禹治理水患,晚年时候,又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了治水成功的大禹。
10.大禹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采用疏导的方式,将洪水引入大海,从而解决了水患,声望大增,最后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大禹的身上,有着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精神,还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禹治水等许多的传说故事,反映了当时人类改变自然适应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当时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11.全球华人代表公祭陕西黄帝陵,请问皇帝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答:传说中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皇帝和炎帝部落联合后,形成了以后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他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一、填空。
1、地图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和制约。
2、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属于_________________。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属于_________________。
3、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永远指向_________________。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规定确定方向。
4、比例尺就是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之比,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_____,分母越小,比例尺越_____。所画地图的范围越小,内容越_______,比例尺越_____,范围越大,内容越_____,比例尺越_____。
5、地球表面积约________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________万千米。
6、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叫________仪。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叫__________,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_____。其中,最北端叫____________,最南端叫_____________。
7、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_____________。纬线指示___________方向,纬线的长度____________,最长的纬线是_____________。0°纬线就是__________,北纬用字母___________表示,南纬用字母___________表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赤道以北叫_________,赤道以南叫________,低纬是__________,中纬是__________,高纬是___________。
8、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___________。经线是__________。经线的长度___________,经线指示__________方向。0°经线就___________。西经用字母___________表示,东经用字母___________表示,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线圈。
9、地球表面陆地占_____%,海洋占_____%,所以我说地球表面是_____分陆地_____分海洋。
10、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__。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是_____________。面积最大的岛屿是
,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面积最小的是___________。
11、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___________。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叫___________。
13、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____。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____。
14、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___________,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___________,周围大洲最多的大洋是___________。
1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用___________表示,海洋用___________表示,高原用___________表示,高山顶上的积雪和冰川用___________表示。
1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___________的地方,坡度___________,等高线___________的地方,坡度___________。等高线弯曲部分向___________凸出表示___________,等高线弯曲部分向___________处凸出表示___________。
17、大陆漂移假说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板块学说认为:地壳共分成___________大板块,魏格纳是从__________________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而开始研究大陆漂移说的。
18、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到2000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___________亿,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___________减___________。
20、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是发达国家增长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增长___________。
2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___,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用___________来表示,要算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等于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
22、四大人口稠密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人口稀疏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人口的增长应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协调与___________相适应。
24、世界上共分为___________大人种,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在当今世界___________的使用人数最多,总人数超过______亿,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___________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主要流行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地区。
26、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它形成于,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
27、伊斯兰教徒被称为______,伊斯兰教产生于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
28、佛教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创始于___________,佛教是的国教。在中国、多信仰伊斯兰教,、多信仰喇嘛教。
29、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在高山、荒漠地区,聚落。30、天气是指一个地方___________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___________。气候是指一个地方___________的天气平均状况。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___________,白色程度越浓,表示雨越______,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表示天气___________。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属于___________,四季如春属于___________。
31、气候的两个要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气温指空气的___________,常用___________℃表示。
32、___________是最炎热的大陆,___________是最寒的大陆。除了南极洲以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___________。
33、日平均气温等于___________除以___________。等温线是把___________相同的地点连接成线,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纬度气温________,高纬度气温_________。在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________、海洋气温_______,冬季陆地气温________、海洋气温_________。地势对气温的影响,高山、高原气温_________、平原气温_________。
35、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等不同等级。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受、、的影响。离海近而且又有海风的地方降水_________,离海远的地方降水_________,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是_________,降水多,背风坡降水_________。
36、地球绕___________旋转叫公转,方向自_____向_____,周期_______。公转产生___________现象。地球绕________不停的转动,叫自转,方向自____向____,周期_____,自转产生___________现象。
37、春分日是_______月__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_夜_______。夏至日是_______月__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_夜_______。秋分日_______月__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_夜_______。冬至日是_______月__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_,北半球昼________夜_______。
38、地势对气温的影响表现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_______℃。
39、从政治体制来看,各国的社会制度各不相同,中国是___________国家,美国是___________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发达国家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0、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___________。
41、和平共外五项原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___________既是处理国际事务,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斗争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43、___________年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美国___________。在联合国的六大机构中___________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44、___________________(WTO)是重要的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45、___________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际体育组织,总部设在瑞士________。
46、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属于_______国家。47、1519年,航海家___________环球航行一周,得出地球是___________的结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文中的小英子正是作者本人。
3、《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一生还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优秀作品。
4、(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5、《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前部分叙事,后部分议论。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6、《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现代作家、评论家。
7、《最后一课》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选自《李大钊选集》,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9、《土地的誓言》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人,现代作家。
10、《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11、《邓稼先》,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1905-2004),诗人。《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被誉为“农民诗人”。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3、《音乐巨人贝多芬》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何为,我国现代作家。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歌德(1749—1832),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父与子》等。
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提纲10-2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11-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02-05
人教版七年级文学常识07-2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12-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02-0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