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三年级数学科教案五周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共10篇)
游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4、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出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学生独立解决“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4、汇报各自的算法:
(1)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34+12+34+12=92(分米)
(2)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34×2+12×2=92(分米)
(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34+12)×2=92(分米)
三、拓展应用
1、做一做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2、讨论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四、小结: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用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地砖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
重点难点:
认识周长,深刻感悟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各种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有两个小蚂蚁由于昨天晚上特别不听话,蚁爸爸罚他们绕运动场跑一圈,但是一只小蚂蚁跑后爸爸允许他去休息,而另一只却被爸爸罚跑两圈,这是为什么呢?(出示课件)。
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FLASH动画演示两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周,而另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半)
师:为什么一只小蚂蚁休息了,而另一只小蚂蚁要被罚跑呢?休息了的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了多少,另一只呢?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一周的长度
师:真棒!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圈,也就是一周,而另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半(课件显示树叶一周的边线)
师:这个树叶一周的长度它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树叶的周长)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周长》(板书)
二、自主、合作探究
1、看一看
(1)课件播放,铅笔绕图形的一周,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课件播放,小明绕着操场跑步,小明跑的一周的长度就是跑道的周长。
2、摸一摸
(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4)找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的周长在哪?谁能上来指出来?
请一生用米尺指出来,师在学生起点处做个记号,回到起点时又做记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生活中的物品的边线,初步感知体验到周长要从起点开始,最后还要反回到起点)
3.描图形的边线
师:看,这两片树叶漂亮吗?想不想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它们的周长?
(1)描树叶的周长,请学生到讲台演示。
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2)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几个小朋友描的作品。判断:下面哪幅图的周长画得正确?为什么?(出示课件)
(3)师: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自己喜欢的作品,用你们最喜欢的颜色来描出它们的边线!
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4.练一练
课件展示练习题,画出下列图形的边线。(注意图形内部的线段不属于周长)。
三、深化练习
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师: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师:如果老师把接头放开,这个图形还有周长吗?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
生1:我认为有周长。
生2:我认为没有周长。
师:我们分两组进行辩论。(分正方与反方)
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智力大比拼巩固运用
1、画一画下面图形的边线。
2、辨一辨: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出示课件)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89页的内容5---8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运用乘、除法的知识。
2、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今天,在森林里有一场热闹的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解释运用、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五题
师:今天运动会的第一个项目是龟兔赛跑,这次比赛可跟以前不一样,不但要比谁跑的快,还要比谁更聪明,因为裁判在终点出了一道智力测验题,谁找出了其中的奥秘,才算获胜。我们也一起看看裁判出了什么题吧?打开书89页找到第5题,请同学们先填两个算式,然后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
(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队,一队代表乌龟,一队代表兔,比一比哪队最棒)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规律。集体反馈www.xkb1.com
指名回答:上面相乘的两个乘数相同;下面相乘的两个乘数都和上面算式的乘数有关,一个比它多1,一个比它少1;上面的积比下面的积多1。
师:谁能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
指名回答
(例:用3×3=9
2×4=8)的算式说一说
师:真聪明,那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数吗?
学生回答
2、课件展示课本第6题
师: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项目跳远比赛。小蜜蜂当裁判,小猫和小狗两位选手参加。让学生看课件。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说看,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A:小猫我按2的倍数跳。
生B:小狗我按3的倍数跳
生C:小蚂蚁是裁判,让把跳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师:同学们观察的十分认真,那你们愿意帮助小猫和小狗在跳到的格子上涂上颜色吗?(愿意)请同学们把小猫和小狗跳到的格子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小猫涂一种颜色;小狗涂一种颜色,涂完后请将有颜色的格子找一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思考反馈)
师:有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我们发现,小猫和小狗有时会跳到同一格,而且这些相同的格子都是6的倍数。
师:同学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好学生,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可能说好;也可能说不好)那接着我们就好好表现吧,老师要给同学们一个艰巨的任务有信息完成吗?(有)
3、出示第7题
师:精彩的运动会圆满结束了,它们也该回家了。可是,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小蚂蚁走的慢回不了家了,愿意帮它们,送它们回家吗?(愿意)
课件展示第7题
师:将蚂蚁身上的数字和房子连起来,正确了它们就可以回家。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蚂蚁安全、准确地送回家。
指名让学生做,正确给予表扬。
4、处理第8题
师:这次表现都很棒,很快把蚂蚁送回了家,可老师现在遇到了问题,谁能帮我算算我们每天在校的时间?
(引导学生计算)
你知道自己每天在学校的时是吗?一个星期呢?
三、小结新课标第一网
这节课我们观看了精彩的运动会,你能说说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自由发言,谈收获)
四、课外作业: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
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一找,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直尺边线。
强调从哪里开始就要从哪里结束。
2.观察:篮球场、游泳池、树叶的边线。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3.揭示课题:周长
用自己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二、自学例2。
(15分钟左右)1.同桌合作要求:
①打开书本39页,如何知道两个图形周长?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②先自己测量,计算,再交流
③哪个图形周长长?
提示: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小组合作要求:
①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每个小组只要测量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
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②准备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③一人固定树叶,一人用线缠绕,一人准备直尺,一人记录。
细线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
3.集体交流:
每个小组测得树叶的具体长度;
在测量树叶周长时有什么注意点。
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
三、练习。
(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3题。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如何计算各个图形周长?说说自己列式时思考过程。
(二)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三)创编练习。
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的周长()A长方形长
B正方形长
C三角形长
D一样长
这句话中的重点字词是“分别”
不管怎么围,围成什么图形?什么不变?体会“变与不变”。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目标:
1.整理五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全面、合理的评
价。
2.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与周长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周长的知识
1.出示p82图二
说一说:关于长正方形的周长,你都知道什么?
2.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二、实际运用:
基本练习
1.王奶奶靠墙用木条围起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圈,鸡圈长5米,宽3米,围成
的篱笆共长多少米?
2.下图是一个楼梯的侧剖面图,已知每步台阶宽3dm,高2dm,求这个楼梯侧
面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整理乘除法的应用
1.出示填空
18+18+18+18+18+=()×()
37×4=()+()+()+()
2.思考算法并列出算式
(1)把4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2)75是15的多少倍?
3.应用练习
p82页第五题、p83页第7、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八可能性
第一课时
摸球游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84页-P85页“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课题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一张是“生”,一张是“死”,抽到“生”就可以获救,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请问,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么?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介绍学具,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纸箱、8个黑球、1个红球(两种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猜想】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出示课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填在书上。
三、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实践探索。
(1)【操作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每人摸5次,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组长负责)。
(2)【验证】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深化认识】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延伸:如果要一定摸到黑球,该怎么办?如果要黑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怎么办?
四、实际应用
1.试一试(1)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试一试(2):让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课本85页练一练)
2、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分别摸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出示课件】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冬天会下雪),内陆地区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学生回答),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冬天不太冷,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说一说活动【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在平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具有可能性,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把结果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六、板书设计
板书:【可能性】
可能(不一定)一定不可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可能性练习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练习
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三、练习
一、想一想,选一选。(21分)
1、盒子里有10个红球,4个黄球,随便拿一个球,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摸出的()球可能性大。
A.红球B.黄球C.白球
2、冬天哈尔滨()下雪。
A.不可能B.偶尔C.经常
3、下面的说法能用“一定”描述的是()。
A.后天刮大风B.我比姐姐年龄小C.今天是星期一,明天是星期日
4、下面的说法“可能”描述的是()。
A.后天刮大风B.我比姐姐年龄小C.今天是星期一,明天是星期日
5、三(3)班有男生21人,女生16人,每次抽一人做游戏,抽到()的可能性大。
A.女生B.男生C.差不多
二、根据可能性知识填一填(15分)
2、如果你买彩票()中奖。
3、奶奶的年龄()比爸爸年龄大。
4、一天()有24个小时
三、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21分)
1、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2、天阴了,可能会下雨,也可能不下雨。()
3、拿一枚硬币,任意抛一下,一定是正面朝上。()
4、袋子里装着红球4个、黄球2个,任意摸1次,可能摸到绿球。()
5、不大于6的数可能是6。()
6、因为今天晚上下雨,所以明天白天还下雨。()
7、一枚1元硬币重10克。()
四、从下面的盒子里,分别抽出一份名单,结果是哪个?(连一连)(15分)
五、推一推,算一算。(16分)
小红、小芳、小丽、小云四人排高矮顺序,小红不是最高的,但比小芳、小云高,而小芳又比小云矮,在表格里填出四个人名字。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六、动手画一画,涂一涂。(12分)
1、盒子里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共10个,每种颜色球的个数都不相同。红球表示一等奖,黄球表示二等奖,蓝球表示三等奖。要使抽到一等奖的可能性最小,三等奖的可能性最大,盒子里应放几个红球,几个黄球和几个篮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目标: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幻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的是摸球游戏,有趣吗?今天我们继续做游戏。
二、探索新知:
1、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淘气、笑笑、小明,约定他们三人分别参加了足球、航模、电脑兴趣小组中的一项。扮演绦子的同学说:“我喜欢航模。”扮演笑笑的同学说:“我不喜欢踢足球。”扮演小明的同学说:“我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可能再什么兴趣小组,并说一说理由。
2、小组内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猜一次,都能经历一次推理、判断的过程。
3、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把知道的信息记录再表格中,进行判断。
航模 电脑 足球
淘气
笑笑
小明
4、让学生把推理的过程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和体育三门课,王、李、张三位老师分别教其中一门课。王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李老师从不再操场上课,张老师上课要用钢琴。这三位老师分别教哪一科?
王老师教:李老师:张老师:
2、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标出她们的名字。
课后反思: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时间单位:年、月、日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板书::1年=12个月
常用计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得解决办法。
2、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科技馆?门票是多少钱呢?
春游的时候我们打算去参观科技馆。我想请你们算算有关门票的问题,行不行?
二、巩固探究
1、第6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买门票的问题,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买书的问题。读题,解决。
3、同学们,在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捐款,你捐了什么?现在老师这有一道关于三年级学生捐款的信息。
出示第10题,自己读一读题,看一看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自己解答,全班交流订正,说出是怎么解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下面,我们一起到商店去购物好不好?
引导学生看图第15页,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中所提的“能买几个杯子”这个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如果商店里的这些商品让你自己选择,100元钱想买什么东西?能买什么?
交流,纠正。
5、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和“钱”有关的,同学们解答的都比较好。下面我们来解决关于交通工具的实际问题,能做得更好吗?
交流,解答,纠正。
6、解决完了汽车的问题,我们来看火车的问题。
出示第8题,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时什么?
要求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三、拓展实践,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作业:完成练习的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完成上面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完成本节课练习的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 小测试
1、有99块巧克力,最少拿出()块后可以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块。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6×()<33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4=280÷()=()÷6=800÷()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5、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围成圈做游戏,琳琳前面有9个小朋友,琳琳的后面也有9个小朋友,一共有_______个小朋友做游戏。
6、一个数加上8,再乘8,再减去8,再除以8,结果是9,这个数是()
7、要使□57÷7的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
A.9B.8C.3D.7
8、被除数去掉末尾的0就与除数相等,被除数与除数相差243,除数是_______
9、在除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就与被除数相等,除数比被除数小189,被除数是_______
10、到广场放风筝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270人,那么儿童有多少人?成人有多少人?
11、班长要将22块橡皮擦和33支铅笔平均分给参加打扫教室卫生的同学,结果橡皮擦
多1块,铅笔少2支,参加打扫卫生的同学有多少人?
12、学校合唱队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6倍,如果合唱队一共有49人,男生有几人?
13、某校三年级男生共有252人,女生有234人,如果每9人一组做游戏,可以分成几组?
14、玩具厂生产720把水枪,每袋装6把,可以装多少袋?每箱装4袋,可以装多少箱?
15、某旅馆7人房间每间105元,5人房间每间90元,这两种房间哪种便宜?三(1)班有学生45人,他们该怎样住宿最便宜,且不浪费床位?
16、有100位学生排成一个方阵,要使每行每列人数一样多,每行应该排多少人?
17、买3个篮球和4个足球一共458元,买4个篮球和3个足球一共368元,买1个篮球和1个足球一共多少元?
18、丁丁6天看了246页书,照这样的速度,看完这本书还需要2天。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蚂蚁爬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
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学习卡片、多媒体课件。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列出算式?
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问题。每排有12只小蚂蚁,共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12×4=48(只)。
(出示板题)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新知,个人学习。
1.研究12×4的计算方法。出示学习指南:
(1)拿出《学习卡片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再在右边的空白处写出相应的算式。
(2)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3.组内交流。
师:在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组长总结组内共有几种不同的算法。4.全班汇报。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算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 5.理解乘法竖式。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你能说一说,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吗?)
6.板书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含义。给出乘法竖式通常的写法,解释含义。
(竖式的简缩形式)
7.跟踪练习: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8.独立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师:你敢接受新的挑战吗? 出示题目: 213×3=
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9.同桌交流。
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二)巩固练习。
1.跟踪练习: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同桌间轮流说一说。2.小结。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即可。
三、结论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四、课堂练习
用竖式计算下列题目。25×8 87×9
五、作业布置
1.课后互相交流心得,探讨如何简单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2.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看一看
(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组合图形的活动,辨认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2、在学生搭和摆的过程中,体会到方向、距离和位置的关系。学会根据图像来判断观察的位置。
3、重点难点:
1、2、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也不同,逐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组合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会判断依个图像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件、各个物体
教学内容: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同学们都爱玩的游戏:捉迷藏。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躲,现在你们看见她了吗?
你知道为什么看不到他了吗?
生:因为他躲在讲台的后面,整个身体被讲台遮住了。
现在请两位同学走到教室中间,让女生躲在男生的后面。你们看一看看到了什么?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画面。
游戏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总结。
二、互动新授
课件出示:下面的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看一看。然后再小组内说一说。
谁能说一说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为什么?
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拿出杯子和盒子,让后再小组内互相看一看,你看到的是不是与书上的相同,你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小小说他看不见牙膏盒,你认为她说的对吗?为什么呢?
把刚才的实验再做一遍。站在小小的角度观察一下。再告诉我,结果是什么?
淘气星期天来笑笑家,他通过恍惚看见小小正在看电视,你能从淘气的方向看到他看到的图像吗?是下面的那一幅图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
为什么不能是第1幅图或者第3幅图呢?
师:到底是第2幅图还是第4幅图,同学们现在有的还是拿不准。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情景模拟出来。根据实际情景,告诉我到底是哪一幅。
(学生观察,讨论)
现在有结论了吧? 总结:在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从不同的方位观察所得到的图像形状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这种问题是要仔细的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来进行判断。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会判断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从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形状。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巩固和验证一下。
1、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操作,再说一说,最后连一连。谁能把你操作和观察的结果告诉给大家?一起来对照一下。
2、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下面的两幅图分别是机灵狗在哪个位置看到的?先猜想一下,然后再小组内互相合作并观察,最后验证你的猜想。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
3、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3题
淘气看到的是哪一幅图?你们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在观察两个物体时,要考虑到物体的位置关系和观察的角度不同形成的图像不同。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板书设计:
看一看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3×4+12和50-5×8的计算中,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9+18÷2和42÷6+7的计算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一、做手工。
(1)、如果做4面小旗,还剩下多少颗星星?
(2)、如果做8面小旗,还差多少颗星星?
二、下面算式解决的是哪个问题?选一选,并算一算。
(80-20)÷2 8×5+4 100-8×6 2.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以及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两步),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三、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7-4×9 23+5×7 3×8-12 100-(46+52)(39+33)÷8 76-29-26(99-45)÷6 19+74-84
四、他们买这些文具,一共花了多少元? 3.能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例: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
六、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1、解题时,要把自己想象成站在图面前去观察。要有移动的思想:看上面的用翻的方法;看侧面用转的方法。
如:观察课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2、结论: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3个面,并能根据具体的事物、照片、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二、连一连。
第三单元《加与减》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和连减法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一、1、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2、剧场楼上有118个座位,楼下有348个座位,三、四年级同学一起去看电影,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二、食品店的进货单不小心被弄脏了,你能将表格填完整吗?与同伴交流你的方法。(单位:瓶)
三、张奶奶想分三个月付款买下电视机,她应该选择哪种付款方式?
第四单元《乘与除》
(一)一、口算乘法
1、乘法算式的意义:
例:25×4读作:“二十五乘以四”,“表示4个25的和是多少,或25的4倍是多少”。
2、口算方法:
例:①200×4=,先算2×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即200×4=8。
②25×4=,想:把25分成20和5,20×4=80,5×4=20,80+20=100。
3、口算都是从高位算起。
二、笔算乘法
(一)、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有两条: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掌握计算法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乘的顺序:从个位乘起;
③、积与多位数的对位方法:从低位对齐,即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百位对百位; ④、进位问题:将进位数字变小写在所进位数的横线上,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一个因数中间有0,积中间也有0:203×3=,704×2=,1502×3=。②、一个因数中间有0,而积中间没有0:407×4=。③、一个因数中间没有0,可是积的中间有0:243×7=。判断:一个因数中间有,积的中间也就有。()
2、一个因数中末尾有0的乘法:
①、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运算200×4=800,先算2×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②、积末尾的0的个数与一个因数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A、一个因数末尾有,积的末尾也一定有。250×7=,60×9=,1110×5= B、一般积末尾的多于或等于一个因数末尾的:多于1500×6=,等于2700×3=
(三)、估算与连乘
1、估算只是求近似数,不算精确结果;
2、估算的方法:先把多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最接近的整
十、整百、整千数,再与一位数相乘。
3、估算横式要写“≈”(约等号),答句中要加上“大约”。
如:198×5≈(把198看成200),308×7≈(把308看成300),147×2≈(把147看成150),998×6≈(把998看成1000)。
4、连乘时要一步一步细心地计算。45×4×7 20×8×5 125×8×7 360×(2×5)
第四单元《乘与除》
(二)——口算除法
1、除法的读法以及表示的意义 ①、除法的两种读法:如:360÷9(1)从被除数读起:“三百六十除以九”;(2)“从除数读起:九除三百六十”。
②、除法的意义:48÷3=16,“表示把4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或“48里面有几个3”。
2、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例:8000÷2,先算8÷2=,再在商的末尾添()个0。
3、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例:48÷4= 想:把48分成()和(),()÷4=(),()÷4=(),()+()=()。
4、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例:360÷9= 想:()个十除以()等于()个十。
5、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先确定先算哪步后算哪步,再进行计算。
一、做一做,算一算。
二、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你的发现吗? 20÷2=10 22÷2=11 24÷2=12 26÷2=13
三、1、买4支钢笔多少元?
2、每盒水彩笔多少元?
四、淘气记录了班级里四个小组的人数如下。
五、算一算。
50×6 720÷9 55÷5 31×2 68÷2 100×7 13×4 160÷2 18×5 39÷3 19×3 88÷4
第五单元《周长》
一、图形的认识
1、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基本图形的特征及区别。
二、求周长(公式必须背)
3、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宽)×2
4、注意:周长的长短与图形的形状没有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关
5、求拼摆图形的周长
6、在解题中,求长方形的周长时,必须先看长与宽的单位是否一致。
一、瓢虫沿着图形的边线绕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二、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
第六单元《乘法》
一、圈一圈,算一算。24×3= 205×4=
二、用竖式计算。
243×4 350×7 6×420 175×5 305×7 3×509
三、36×4×3(710+190)×6 450×2×5 800-24×5 125×8×7 360+25×4
四、爸爸出差回来为笑笑买了四个玩具,每个售价138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1、包装一箱需要多少个草莓? 2、3名工人每天能包装多少盒草莓? 3、1名工人一星期(按5天计算)能包装多少盒草莓?
六、连一连。
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在400~500之间? 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在800~1000之间?
七、小红帽去姥姥家。
小红帽从家出发,先要走山路到河边,然后再乘船过河到对岸的姥姥家。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画一画。
2、小红帽要走900米山路才能到河边,她从家到凉亭用了5分,每分约行45米。她还要走多少米才能到河边?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第七单元《年、月、日》
(一)1、基本知识结构
平年365天(平年和闰年相差一天)一年有12个月 闰年366天
日(1、3、5、7、8、10、12月)日(4、6、9、11月)日(闰年2月)日(平年2月)
1日=24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2、判断平年、闰年
一般年份除以4,遇到整百、整千年份就除以400,有余数的是平年,没余数的是闰年。2008÷4=(年),2006÷4=(年),1900÷400=(年),2000÷400=(年)。
3、巧记大月与小月
①、拳头记忆(左拳):关节突出部分记大月,两关节间凹下部分记小月和特殊月2月。②、歌诀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二月把一加)4、24时计时法
①、区别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前边有(表示时候)修饰词语的是普通计时法(12时计时法),没有修饰词语的24时计时法。
②、24时计时法的写法:例 21时——21:00 ; 17时——17:00 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互相换算:
A、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去掉时间词语,下午和晚上要+12,如下午4时→4+12=16时。B、B、24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加上时间词语,超过12时的要-12,如23时→23-12=11,即晚上11时。
④、区别时间与时刻
“时刻”:指确定的时候,如9时、14时;“时间”:指的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长短,如5时到9时之间的一段;
时刻用“时”表示,时间用“小时”表示。
第七单元《年、月、日》
(二)一、计算经过时间的几种常例:
1、说一说。
(1)、2012年7月27日至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届奥运会共历时多少天?
(2)、今天是几月几日?这个月有多少天?是大月还是小月?(3)、小明的生日在6月的倒数第二天,他是六月几日出生的?
2、填一填。
(1)、星期日,淘气早上()时()分来到公园,中午12时20分离开。他在公园里玩了()时()分。
(2)、14时,淘气开始画一幅画,经过1时20分后完成。淘气画完时是下午()时()分。
二、搭配中的学问:
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搭配,就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可以用乘法或加法计算可以搭配的种数)如:三种荤菜跟四种素菜(一荤一素)搭配,(3×4=12)有12种配菜方法; 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的搭配方法(2×3=6)有6种。5支球队要比赛的场数(4+3+2+1=10)10场;
4个球每次借2个不同的球的搭配方法(3+2+1=6)有6种。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生活问题;
4、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简单交流。
一、写一写,读一读。
二、奇奇、明明和洋洋买日记本所花的钱数如下表。
1、他们分别花了几元几角?
2、谁买的最贵?谁买的最便宜?
《小熊购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运用“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过程,能够探索并掌握“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验“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进一步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会运用“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发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在活动中探求新知。
课前准备
课件、练习本、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 你去超市购买过哪些物品,怎样算需要付多少钱?
生:我买两袋牛奶和一袋饼干,先算出两袋牛奶的钱数再加上一袋饼干的钱数。
师: 小熊胖胖和壮壮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他们来到了超市的食品区,想邀请大家做收银员,帮助它们算一算需要付多少钱,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师:今天我们就和小熊一起来学习有关购物中的知识。(板书课题:小熊购物
(一))
二、新课学习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你看到的数学信息,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物品呢? 生:1包花生和5包饼干多少元? 生:1包饼干和3袋糖果多少元?
生: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师:这也是胖胖心中的问题。(板书: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胖胖应付多少元?)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胖胖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温馨提示:先独立分析解决,可以画图帮助分析,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师: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根据画图分析,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如我先算4个面包的钱数,再加上1 个蛋糕的钱数,就得到总钱数。成果示范
3×4=12(元)
6+12=18(元)
6+3×4
3×4+6 = 6+12
=12+6 = 18(元)
=18(元)
三、结论总结
1. 沟通联系
师:观察刚才解决的问题的几种方法,想想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 几种算法都是先求出4个面包的钱数,再加上1个蛋糕的钱数就是总钱数。生:第一步都是先求出4个面包的钱数,所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2.总结运算顺序
师: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发现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能帮助我们顺利解决问题,尝试画图分析也能让我们在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既预测出结果,又能轻松解决。(板书: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四、课堂练习
1.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时间4分钟)
一共有多少瓶?
一共有多少个猫警察? 教师:请大家读懂图意,再列式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画图分析。学生独立思考,读懂图意,列出算式。指名板书:4×5+3
1+6×3 2.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并计算。
4×6+25
54+36-18
42+8×4
100-75+25
9×8+22
33+7×3 师:请大家读懂题意,把先算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来,再算一算。学生独立审题,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3.一共能坐多少人?(时间3分钟)
师:请大家读懂图意,列式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审题,先列出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计算。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 1.计算下面各题
50+4×5
17+6×2
75+4-28
90+3×7 2.学校教学楼有四层,每层有6间教室,后来在楼前又盖了8间教室,现在一共有多少间教室? 选做题:
1.请同学们课余时间帮助长辈购物,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并记录下来。
2.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加的方法解决。
六、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一)
乘加混合运算
有加法有乘法,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画图策略
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胖胖应付多少元?
6+3×4
3×4+6 = 6+12
=12+6 = 18(元)
=18(元)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9页。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2 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课时安排
4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导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1)、理解题意。
出示例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五、设计检测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导学过程:
一、阅读思考理解: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二、再次感受策略。
思考: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巩固提高,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1)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与检测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一)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导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二、策略练习
第1题,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二)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导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反馈
1、做练习第6题。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提升
第7题,要引导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第11题,要重点帮助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二、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课堂检测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2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三、作业检测
【上学期三年级数学科教案五周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周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07-13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07-14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植树的教案11-30
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三单元测试题01-18
冀教版三年级周长教案06-0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精品教案12-18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复习计划01-10
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说课稿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