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庆军同志心得体会(共2篇)
坚守司法初心
“坚守初心的模范法官”这是新闻联播对李庆军的评价。
这两天我从新闻联播上了解到一位值得尊敬、值得学习的榜样,他就是李庆军同志,一位身患尿毒症却隐瞒病情坚持工作四年的法官,一位对百姓满怀深情却从不突破法律原则的法官,一位工作业绩优秀却一直推辞嘉奖的法官。
李庆军的一生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他所做的就是在法官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付出。然而,就是这种平凡的一生,却完美诠释了一位法官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初阅新闻时,我曾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李庆军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去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坚持工作四年。在看过数篇关于李庆军的报道后,我才知道,是他对司法事业的那颗初心给了他如此强大的力量。李庆军生前常对同事们说,“法院是说理的地儿,大家做这份工作,一定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双方当事人,不能给党抹黑,不能给法院抹黑。”这就是李庆军对法官职业的信念。
作为一名步入法院刚刚一年时间的年轻人,我之前也会在看似普通而忙碌的工作之余思考自己的价值,也会在当事人的不理解中质疑自己的能力,但每当我看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看到当事人对法院裁判心服口服的时候,我就明白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像李庆军所笃信的一样,“越是扛着麻袋、大包小包来开庭的当事人,越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注意力,一个标的额再小的案件,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案件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司法公正的信心。”是的,那些标的额很小的案件,很有可能只是一个法官一年工作的几百分之一,但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可能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一次到法院来寻求公正。如果这一次裁判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那无疑会提升法律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法律的社会价值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更大程度上是筑造法律在整个社会的权威之墙。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法院裁判心服口服,人们对法律的权威才会越发笃信,社会对法律的遵从才会更加广泛,法律的价值才会充分发挥。
棋盘井实验小学 李庆 新课标的实施开展,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亦如百花齐放。“新课标”的实施确实是给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课型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从“讲台”“讲课”等我们习惯性的叫法中就可见一斑。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深刻的道理。
三、过程是关键。
孔子说:“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充分说明过程的重要性。新课标十分强调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学生,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从而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自觉地让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其实,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近利地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因而应该把眠光放长远一些,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情境、创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探究,要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五、不断学习。
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仍抱着吃老本的心理来组织教学,那将无异于“旧瓶装新酒”,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让“源头活水”不断流入我们的“荷塘”,我们才能“天光云影清如许”,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课型和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向书本学习,向专家领导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大胆改革大胆实验,不被传统所束缚,不断总结成败得失,将成为我们教师毕生的课题。
【学习李庆军同志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学习李芳同志事迹心得12-20
杨雪峰同志学习心得01-01
学习张广秀同志心得体会12-30
向李芳同志学习心得体会02-08
学习黄文秀同志事迹心得11-21
学习黄群同志心得02-14
学习张云泉同志事迹心得体会06-22
关于向徐锋同志学习心得体会09-17
学习朱忠华同志心得体会12-13
学习李林森同志心得体会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