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精选9篇)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篇1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营销-2011 学号:11105700313 姓名:徐勇

案例一:湖南省凤凰县“08·13”大桥坍塌事故

一、事故简介

2007年8月13日,湖南省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造成64人死亡、4人重伤、18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3974.7万元。堤溪沱江大桥全长328.45 m,桥面宽13 m,桥墩高33 m,设39/6纵坡,桥型为4孔65 m跨径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无铰拱桥,且为连拱石桥。

2007年8月13日,堤溪沱江大桥施工现场7支施工队、15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1~3号孔主拱圈支架拆除和桥面砌石、填平等作业。施工过程中,随着拱上荷载的不断增加,1号孔拱圈受力较大的多个断面逐渐接近和达到极限强度,出现开裂、掉渣,接着掉下石块。最先达到完全破坏状态的O号桥台侧2号腹拱下方的主拱断面裂缝不断张大下沉,下沉量最大的断面右侧拱段(1号墩侧)带着2号横墙向O号台侧倾倒,通过2号腹拱挤压1号腹拱,因1号腹拱为三铰拱,承受挤压能力最低而迅速破坏下塌。受连拱效应影响,整个大桥迅速向O号台方向坍塌,坍塌过程持续了大约30s。

根据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对有关责任方作出以下处理:建设单位工程部长、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标段承包人等24名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施工单位董事长、建设单位负责人、监理单位总工程师等33名责任人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分别受到罚款、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暂扣工程监理证书等行政处罚;责成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

图1 湖南省凤凰县“O 8·1 3”大桥坍塌事故现场(一)

图2 湖南省凤凰县“O 8·1 3”大桥坍塌事故现场(二)

图3 湖南省凤凰县“O 8·1 3”大桥坍塌事故现场(三)

二、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堤溪沱江大桥主拱圈砌筑材料不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拱桥上部构造施工工序不合理,主拱圈砌筑质量差,降低了拱圈砌体的整体性和强度。随着拱上施工荷载的不断增加,造成1号孔主拱圈靠近O号桥台一侧拱脚区段砌体强度达到破坏极限而崩塌,受连拱效应影响最终导致整座桥坍塌。2.间接原因

(1)建设单位严重违反建设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项目管理混乱。一是对发现的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等问题,未认真督促整改。二是未经设计单位同意,擅自与施工单位变更原主拱圈设计施工方案,且盲目倒排工期赶进度、越权指挥施工。三是未能加强对工程施工、监理、安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施工人员未经培训、监理人员资格不合要求等问题未督促整改。四是企业主管部门和主要领导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疏于监督管理,未能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工程存在的重大质量和安全隐患。

(2)施工单位严重违反有关桥梁建设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施工质量控制不力,现场管理混乱。一是项目经理部未经设计单位同意,擅自与业主单位商议变更原主拱圈施工方案,并且未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主拱圈砌筑方式进行施工。二是项目经理部未配备专职质量监督员和安全员,未认真落实整改监理单位多次指出的严重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隐患;主拱圈施工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质量问题突出;主拱圈施工各环在不同温度无序合龙,造成拱圈内产生附加的永存的温度应力,削弱了拱圈强度。三是项目经理部为抢工期,连续施工主拱圈、横墙、腹拱、侧墙,在主拱圈未达到设计强度的情况下就开始落架施工作业,降低了砌体的整体性和强度。四是项目经理部技术力量薄弱,现场管理混乱。五是项目经理部的直属上级单位未按规定履行质量和安全管理职责。六是施工单位对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工作监管不力。

(3)监理单位违反有关规定,未能依法履行工程监理职责。一是现场监理对施工单位擅自变更原主拱圈施工方案,未予以坚决制止。在主拱圈施工关键阶段,监理人员投入不足,有关监理人员对发现施工质量问题督促整改不力。不仅未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还在主拱圈砌筑完成但拱圈强度资料尚未测出的情况下,即在验收砌体质检表、检验申请批复单、施工过程质检记录表上签字验收合格。二是对现场监理管理不力。派驻现场的技术人员不足,半数监理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对驻场监理人员频繁更换,不能保证大桥监理工作的连续性。

(4)承担设计和勘察任务的设计院,工作不到位。一是违规将地质勘察项目分包给个人。二是前期地质勘察工作不细,设计深度不够。三是施工现场设计服务不到位,设计交底不够。

(5)有关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对该工程的质量监管严重失职、指导不力。一是当质量监督部门工作严重失职,未制订质量监督计划,未落实重点工程质量监督责任人。对施工方、监理方从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资格情况监督不力,对发现的重大质量和安全隐患,未依法责令停工整改,也未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二是省质量监督部门对当地质量监督部门业务工作监督指导不力,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管理混乱、施工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失察。

(6)州、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省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立项审批、招投标、质量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监管不力,对下属单位要求不严,管理不到位。一是当地交通主管部门违规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在申报、立项期间的手续和相关文件。二是该县政府在解决工程征迁问题、保障施工措施不力,致使工期拖延,开工后为赶进度,压缩工期。三是当地政府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法的规定。对工程建设项目多次严重阻工、拖延工期及施工保护措施督促解决不力,盲目赶工期,又对后期实施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四是湖南省交通厅履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不力。违规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勘察设计文件;违规批准项目开工报告;对省质监站、公路局管理不力,督促检查不到位;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重大质量和安全隐患失察。

三、事故教训

1.有法不依、监管不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都没有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建设施工。主要表现在施工单位管理混乱、建设单位抢工期、监理单位未履行监理职责、勘察设计单位技术服务不到位、政府主管部门安全和质量监管不力等。

2.忽视安全、质量工作,玩忽职守。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安全和质量法制意识淡薄,在安全和质量工作中严重失职,安全和质量责任不落实。

四、专家点评

这是一起由于擅自变更施工方案而引发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这起事故的发生,暴露了该项目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等相关责任主体不认真履行相关的安全责任和义务,没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标准、规范、规程等进行建设施工。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我们应吸取事故教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工程建设参建各方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质量规程、规范和标准,认真落实建设各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和质量教育培训等基础工作,加强隐患排查和日常监管,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事故防范长效机制,控制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2.明确甲方主体责任。建设单位作为建设工程主体之一,也应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安全和质量法制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质量规程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安全质量监管机制,通过全面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切实加强质量和安全工作。

3.强化施工技术管理。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任意变更;要加强技术管理,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质量控制措施、安全防范措施;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对原材料选择、砌筑工艺、现场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管理。

4.重点强化监理职责。监理单位要切实提高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认真履行监理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质量和安全法规、技术规范、标准,重点加强对原材料质量、工程项目施工关键环节、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对发现的现场质量和安全问题要坚决纠正并督促整改。

5.加强技术服务与支持。设计单位要认真执行勘察设计规程和有关标准规范,加强设计后续服务和现场技术指导,要扎实做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对关键工序的施工要进行细致的技术交底。

6.严格依法行政。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坚持“安全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安全可靠性,要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工期,坚决纠正凭主观臆断,倒排工期抢进度的行为,依法履行职责,杜绝违章指挥;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的管理,严格市场准人,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强化对重大基础设施的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强化日常安全监管。

案例二:北京市海淀区“03.28”地铁坍塌事故

图3 北京市海淀区“O 3.2 8”地铁坍塌事故现场

图3 北京市海淀区‘‘O 3·2 8’’地铁坍塌事故剖面图

一、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1)坍塌处地质及水文条件极差。抢险救援工作证实:坍塌处土质非常疏松,淤泥质土厚约1m,自稳性极差。在加固基坑抢险过程中,坍塌地点东侧约4 m处发现地表0.4 m以下,有一南北向长约4~5 m、东西向长约4 m,体积约24 m3的不规则空洞,周围土质非常疏松。在上述地质条件下进行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其上方形成小量坍塌,并迅速发展至地面,形成大塌方。(2)坍塌处集隧道爬坡、断面变化及转向、覆土层浅、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等多种不利因素,且该暗挖结构本身处于复杂的空间受力状态,当开马头门时,由于地层压力作用导致拱脚失稳,引起已施工做成的导洞变形过大,从而造成导洞拱部产生环向裂缝,并在抢险过程中发生坍塌。

(3)施工单位在已发现拱顶裂缝宽度由最初的lcm发展为lO cm,并有少量土方坍塌的情况下,没有制定并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组织施工人员实施抢险救援,造成6名抢险施工人员在二次塌方时被埋。2.间接原因

(1)该标段地质勘探按照探孔间距不大于5 0 m的规范要求,以4 0 m为间距设置探孔。事故地点处在探孔间距之间,勘探资料未能显示出事故地点实际地质情况。

(2)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漏洞。一是应急预案对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考虑不全,出现险情后不能按照预案组织抢险;二是对劳务用工管理不严,使用无资质的劳务队伍从事施工作业;三是现场管理人员未严格遵守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等。

三、事故教训

1.面对任何险情的出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组织应急抢险救援,同时要强化全员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尤其是抓好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

2.加强对劳务分包队伍的安全管理,规范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合同。严禁以包代管或包而不管的现象,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和日常管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3.提高勘测水平。进一步明确、细化对隧道周边进行实时探测的技术要求、实施步骤及探测方法。加强对隧道掌子面前方上、下与两侧的探测并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

四、专家点评

这是一起由于缺少应急救援预案、缺乏应急救援措施和有效组织而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程、标准执行不严格,特别是抢险措施不当和有关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同时也反映出地铁施工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我们应当吸取事故教训,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科学组织施工、强化应急管理。一是开挖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根据隧道“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紧封闭”的施工原则,对不同施工情,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二是采用挖孔对地质情况或水文情况进行探察,定期不定期的观察开挖面围岩受力及变形状态,及时发现险兆,制定应对措施;三是加强初期支护,开挖后及时喷锚支护,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四是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加强日常演练,熟悉抢险程序;五是准备必要的抢险物资。

2.健全完善施工预警机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点,要加强地表沉降观测。一是严格建立地表沉降观测点;二是在开挖过程中,必要时对地面建筑进行预加固;三是在隧道开挖时对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反馈,获得开挖参数与沉降点的关系;四是建立严格的沉降控制网络。3.切实加强总包管理职责。总包单位应认真依法履行各项安全生产职责,强化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和日常安全检查;督促项目部在组织施工过程中,认真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各项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审查劳务分包单位的资质条件,加强劳务用工管理。

4.进一步明确参建各方安全责任。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都应认真依法履行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针对施工实际情况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加强对危险点施工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加强对劳务队伍的资质审查备案和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篇2

国家电网公司对信息安全高度重视, “十二五”期间全面落实了国家信息安全各项要求, 制定了“双网双机、分区分域、等级防护、多层防御”的安全防护策略, 实施信息内外网隔离, 建立三道防线, 构建了具有电网特色的等级保护纵深防御体系。按照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运行”原则, 各项信息运行安全有序开展, 整体信息安全技防手段和管理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信息安全工作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安全部、工信部、国资委、国家保密局、电监会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随着SG186工程的建成, 大量的信息业务系统投入运行和使用, 国家电网公司上下形成了规模大、系统复杂、业务依赖性强的业务应用环境, 运行保障成为首要重任, 任何局部运行出现问题均会影响到全网, 引发全公司信息系统的应用瓶颈。同时,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 信息化特征逐步凸显, 智能采集和智能终端设备大量使用, 使得信息内网与众多智能设备间的数据通信和安全接入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大批配网、用户双向智能终端设备需要甚至必须通过无线公共网络接入, 大量用户侧的接入访问对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此, 在新形势下, 信息安全将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

1 对信息安全工作的启示

1.1 加强安全管理, 全面防控事故风险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灾害再次凸显了电力可靠供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也再次提醒我们, 随着信息技术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广泛应用, 公司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公司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促进信息化进一步深入、保障信息化成果的重要手段, 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加快信息安全主动防御体系的试点并推广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统一管控, 以省集中为主统一互联网出口, 建设推广公司统一数字证书体系, 安全接入平台与安全终端、防非法外联系统、保密检查工具等基础防护措施;加快信息安全治理和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信息安全防护研究与应用, 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完成信息安全专项处置预案;深化信息内外网安全监测系统与信息安全工作平台应用, 强化安全预警、分析处置与安全管理。充分调动两级督查队伍能动性, 加强信息安全督查队伍技术能力建设, 深化信息安全高级督查、专项督查、联合督查和常态督查工作。

1.2 加快容灾中心建设, 支撑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关键原因在于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一系列设备的失灵”, 而信息系统容灾[1]是在人为或自然等特殊情况发生时, 确保信息系统数据不丢失和支持信息系统业务功能不中断以提供持续服务的重要手段。公司高度重视信息系统容灾中心建设工作, 统一建设信息系统集中式容灾中心。容灾中心的顺利建成, 完成了网省公司信息系统数据实时接入, 实现数据级灾备功能, 显著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下一步必须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容灾中心作用, 优化完善数据级灾备功能, 实现应用级灾备设计在部分信息系统的实施, 确保公司核心资源和业务数据安全。

1.3 集中技术力量, 应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对信息安全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 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云计算[2]、物联网[3]、高级计量体系[4]、商业智能[5]等技术受信息化技术影响对信息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智能电网“网络更广、交互更多、技术更新、用户更泛”的特征给信息安全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和挑战, 要求公司强化信息安全的技术和措施, 适应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及商业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需求, 建成“覆盖面更广、管控度更深、预警性更高、防御力更强、响应速更快、交互性更多、可视化更优”的信息安全主动防御体系, 实现信息安全预警、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和反击等防御能力的全面提升, 提升公司信息安全自主可控能力, 防止信息外泄, 防止关键系统和设备被恶意操控, 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4 充分利用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信息安全防护的总体目标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防止网络瘫痪、防止应用系统破坏、防止业务数据丢失、防止企业信息泄密、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防止终端病毒感染、防止恶意渗透攻击, 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确保业务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防护架构如图1所示。

1.4.1 认证技术

认证是在信息安全工作过程中确认资源申请者身份的过程, 是控制资源非法外泄的有效手段, 也是实现分级管理的有效方法, 当前的认证技术主要有口令认证、X.590的认证等。

口令认证主要有静态口令和动态口令认证, 由于静态口令认证比较简单, 早期一般都使用静态口令认证, 如PC登录口令、系统认证口令、金融系统认证口令等, 这种认证方式在计算机上容易操作, 但其缺点是安全性能差, 在此基础上, 业内提出了动态口令认证, 动态认证使用智能认证和特征认证相结合的认证方法, 加强了口令的抗攻击性和破解难度, 成为较为可靠稳定的安全认证方式。

X.509的认证是基于X.509证书的一种认证技术, 该认证技术主要依靠权威机构实现, 并且采用加密算法加密使得实现更加安全简单, 持有X.509证书的主体可以获得CA的认证。

1.4.2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 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行为、安全日志、审计数据、其他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 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 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入侵检测技术是防止电力信息网发生威胁的保护手段;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 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 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 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入侵检测技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和基于组件的入侵检测。

鉴于电力信息网的安全性和其他特有需求, 建议使用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来实施防护, 但在防护过程中需要寻找可靠节点来充当重要角色。

2 对信息化运行工作的启示

2.1 切实加强运行管理, 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福岛核电站事故原因除自然灾害因素外, 日本电网发展、电力管理体制、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存在问题, 成为发生核危机和大面积缺电的重要因素。反思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警醒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员, 要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 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 切实加强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管理, 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要按照公司信息系统运行“主业化、集中化、专业化”的工作要求, 在“两级三线”信息系统运维体系基础上, 围绕“构体系、建机制、强管理、上手段”的工作思路, 以公司信息系统调度运行监控中心和京、沪、陕三地容灾中心建成投运为契机, 深入贯彻落实公司信息系统调度运行管理暂行办法, 全面推进调运体系试点及建设;完善信息系统运行一体化技术支撑平台, 提升自动化水平, 固化和规范日常工作;建立健全调运体系标准规范, 强化信息设备管理, 推进信息系统运行精益化管理;持续强化评价考核和监督奖惩力度, 不断深化运行队伍建设, 实现信息系统运行的集中管控、统一调度、精益管理和高效运作, 确保公司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为信息化支撑“三集五大”和智能电网提供坚强的保障。

2.2 坚持信息化运行统一调度

日本由通产省负责对9家电力公司实施管制, 缺乏具有约束力的统一管理机制, 无法集中精力, 及时、迅速地采取措施应对事故处理, 是事故影响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信息化运行工作要创新运行机制, 全面推进调运体系建设工作。在总部调控中心建成投运基础上, 建立形成两级调运体系, 实现对全公司信息系统的实时在线监控、信息系统运行检修的统一调度和三线运维队伍的联动指挥。组建公司统一指挥的三地灾备中心运行团队, 建立总部、灾备中心和网省公司之间的统一调度机制, 为容灾中心平稳运行奠定基础。规范信息系统运行组织建设, 形成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三层检修体系, 推进一体化运行。完成总部、网省公司两级信息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建设, 建立公司统一的两级信息客户服务体系, 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印发信息系统调度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和调度、运行、检修管理规定, 明确工作职责, 规范业务流程。

2.3 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

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 并造成大面积限电, 暴露了东京电力公司应急体系及应急机制存在不足, 也充分说明了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机制对于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化解信息系统停运风险具有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运行应急能力, 建设信息灾备运行保障机制。在组建三地容灾中心运行机构的基础上, 完成容灾中心调度、运行、检修团队建设, 完成容灾中心信息系统运行技术支撑系统建设。编制完成容灾中心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 完善容灾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容灾中心应急保障机制, 组织灾备数据应急恢复演练。

3 结语

东京核泄露事故给人们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 总结本次事件, 无论是对电力生产安全还是信息安全都有巨大的启示, 文章全面分析了此次核泄漏事件的原因, 并详细阐述对电力信息安全和信息运行工作的启发。在信息化工作方面, 必须加强安全和运行管理, 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加快容灾中心建设, 坚持信息化运行统一调度, 减少紧急情况下过多的协调环节, 防止事故扩大;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 保证在紧急情况下的统一指挥、快速反应。

摘要:福岛核电站事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 核危机引发的后果影响深远, 东京电力公司在后续处置上预判不足、反应滞后、手段缺乏、信息透明度低, 引起了国际社会、日本政府和国内民众的严重不满, 顷刻之间陷入危机之中。福岛核电站事故教训深刻, 引人深思, 深入剖析事故原因, 对做好电力企业信息运行安全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核泄漏事故,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刘伟.信息系统容灾建设的研究和探讨[J].数字通信, 2011 (6) :59–61.

[2]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3]陈怡.物联网与标准[J].电信网技术, 2012 (1) :31–33.CHEN Yi.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th the standard[J].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2012 (1) :31–33.

[4]刘炜, 孙振权, 刘燕.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探讨[J].内江科技, 2010, 31 (12) :123, 129.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篇3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类别;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业日渐兴旺,已经成为继工业、农业和贸易之后居第四位的支柱产业。但建筑业也是一个危险性高、易发生事故的行业,是我国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据统计,全国建筑施工事故在各行业中仅次于交通、矿山,居第三位,建筑安全愈来愈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和分析建筑施工多发性安全事故的成因,探索预防对策和措施,对建筑企业施工中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建筑施工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主要类别及原因分析

(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主要类别

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安全事故主要类别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和触电。这五类安全事故的死亡人数,平均每年占因工死亡总数的90%以上,其中高处坠落占46%左右,坍塌占19%左右,物体打击占12%左右,机械伤害占7%左右,触电占6%左右,这五类事故被称之为建筑施工中的五大伤害。

(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任何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从我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引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机械、设备、用电线路老化不良,材料质量不合格,安全保险防护设施缺乏或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等等。它们构成了施工中的隐患和危险源,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转化为事故。

2.人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状态通常是指工人生理状态不稳定或处于病理状态,也包括工人的知识水平不够、技能不熟练、操作错误、忽视安全警告、手工代替工具操作、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使用,甚至还包括工人的性格不适合本职工作。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工人大脑意识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他的正常反应,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

3.建筑安全管理缺陷

建筑安全管理缺陷包括技术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防范措施不当、管理责任不明确等。目前部分建筑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意识错位、重视不够,粗放的“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时松时紧,治标不治本,加之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劳动纪律松懈,使安全事故有了可乘之机;有些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高,借口工程造价低、资金不到位等原因,压缩安全支出,致使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没有得到具体落实;有些建筑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减少部门和人员,盲目撤并安全管理部门,致使安全管理工作上下断档,缺乏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教育培训。以上管理体系的原因造成企业整体安全生产意识比较淡薄,安全检查和防护措施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职工安全教育跟不上导致企业职工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差。这些因素均为建筑施工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二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对策研究

为了有效预防及减少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针对以上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因,特提出如下对策。

1.隔离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安全事故的物质基础,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率的首要工作就是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实行隔离。比如:建筑企业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电器)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资料档案,按国家规定及时报废;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违规操作;现场安全检查人员要经常巡视施工现场,密切注意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规章制度;要加强用电管理,实行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一保护,严禁一箱多机,电工每天认真记录《电工巡视记录》,不能记流水账;要确保企业安全资金及时到位,不得随意挪作他用;要配备足够的安全防护工具、服装等,并简化安全防护工具和服装的领取手续。

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人性化原则。建筑企业要树立“安全无小事”的观念,将安全人本管理意识辐射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乃至追究刑事责任。实行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对安全生产做出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团体要进行必要的奖励;对造成安全事故的个人、团体要坚决处以罚款。

其次要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这是减少“人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职工的培训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建筑企业要经常性的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劳务队伍和新入场工人及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建筑企业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要实行安全教育培训合格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人员入场施工。使安全教育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要实现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现象,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

另外要尽量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设计,避免在施工后期为赶工期而延长劳动时间,造成工人身心极度疲惫,从而引发安全事故。要实行老工人带新工人的制度,避免技术不熟练的新工人独自上场操作。对于工作中危险性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序,安排工人时要综合考虑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因素。要尽量为工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注意做好通风、照明、除湿度、减噪声等工作,在现场提供开水、洗浴、卫生间等生活必需设施。要经常了解工人在家庭生活、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并及时给予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帮助,使他们摆脱忧郁、焦急的困境,专心从事工作。

3.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于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顺利地进行。具体说来,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将企业中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办法制定成统一标准,纳入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安全标准体系;在企业中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企业各部门、各级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权限,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责任制体系;严格执行未经岗前安全教育培训不得上岗的制度,对全体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培训体系;企业内部成立检查小组,经常性进行现场检查,并自觉接受行业专门检查机构检查,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稽查体系。

三 结语

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有着其偶然性,不可以完全避免,但是通过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完全有能力去预防去控制它的发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消除其对人身安全的伤害,降低事故发生造成的各种损失。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施工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可顾此失彼,要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不断增强实现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为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永华.关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探究与思考[J] .中国房地产业,2012,(01).

[2] 涂向阳.引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及预防措施[J] .陕西建筑,2011,(03).

[3] 王保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 .建筑与发展,2010,(04).

[4] 李娇,丁增会.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之我见 [J] .建筑安全,2009,(06).

作者简介:潘毅,男,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井三处助理工程师,从事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与工程技术工作。

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与建议 篇4

近年以来,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不断发生,虽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增加安全生产检查频率,并加大处罚力度,但仍然不能有效地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对多起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后,我们认为,在目前建筑市场的大环境下,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的规律。安全事故的发生固然有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的缺失,安全责任制不落实,三级教育形同虚设、弄虚作假,安全文明施工措施不到位等因素,但也有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规不健全,标准、规范滞后,安全监管手段缺乏或以罚代管,以及农民工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十分薄弱等社会因素。本文从安全事故发生的社会原因分析着手,提出了遏制安全事故多发的建议。

1安全事故多发的社会原因分析

1.1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标准制定滞后

《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众多的地方规章制度对建筑工程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及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作出了种种规定,条文之细,覆盖面之广,表明了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与狠抓安全生产的决心。但仔细研究后发现,目前有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存在着几个明显缺陷:一是缺乏劳动者因违章作业造成自身伤亡后应承担的责任及处理条款。不论劳动者是否违章,发生死亡事故后,其死亡赔偿金是一样的。而不是像交通事故的处理,根据驾驶员在事故中应负的责任大小,分别给予死亡者不同的赔偿。这种看似公平的死亡赔偿,实则是对遵章劳动者的不公平。二是标准、规范的滞后,造成监管依据不足。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高、大、难、结构新颖、造型复杂的建筑物不断涌现,而目前主要用作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控制的《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分别是1992年和1999年实施的。由于这些规范、标准长期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和补充,一些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缺少相应的安全技术标准,从而导致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查与施工控制中依据不足,造成监管缺失。如钢筋桁架模板的设计安装,目前只有经过专家论证的企业标准,其中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只有安装时作业人员必须悬挂安全带,在《建筑施工高空作业安全技术规范》中也只有“在梁面上行走时,其一侧的临时护栏横杆可采用钢索”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没有考虑到钢筋桁架模板在作业人员违章不挂安全带时,由于模板的表面不平,容易绊倒导致高空坠落的特点。又如对架子工这类高危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也缺乏研究。三是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的矛盾使得管理失控。建筑法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不得分包,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则鼓励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如钢结构工程属于主体结构,按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不得分包,但目前钢结构专业分包后再劳务分包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是合法还是非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由于劳务分包队伍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是普遍现象,又是独立的法人,劳务分包后进一步削弱了总包单位的安全管理力度。另一方面,根据监理规范的要求,监理单位不能直接对分包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缺乏监管、管理混乱,安全意识不强的劳务队伍是安全事故多发的主体。

因此,制度建设、规范、标准的滞后是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1.2安全监管手段缺乏

在长期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工程质量管理经验,建立了一整套工程质量规范与标准,形成了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与方法。监理工程师可以通过报验、隐检、旁站、验收等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当一道工序不合格,只要监理工程师不签字认可,施工单位就不敢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相对于质量控制,安全目标的控制就显得十分薄弱。首先,工程建设有关安全的强制性条文本身就很少,覆盖面低。第二,当施工单位违章作业时,监理工程师不象在质量管理中那样有一票否决权,只能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第三,当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时,监理工程师没有处罚权,只能向建设单位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于建筑法等法律法规没有对建设单位接到报告后不采取措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建设单位清楚知道,只要自身不违规,发生安全事故不能追究建设单位的刑事或民事责任。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建设单位接到报告后一般不会采取严厉的措施。同样,施工现场每天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施工单位的整改也总是拖拖拉拉,如果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两次可以,如果三、五天就报告一次,有哪个建设主管部门受得了。我们曾在某地进行了一次试验,将每月对所监理的工程安全生产检查情况以简报的形式呈送建设主管部门,目的是以简报这种比较柔和的形式代替直接的举报,送了2个月,建设主管部门就电话通知不要送了。安全监管缺少强有力的手段是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1.3以罚代管

只要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往往不分青红皂白,错误的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肯定有责任。有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在未认定责任的情况下以扣分、停止招投标、取消工程质量评奖等非行政处罚手段对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处罚;并不给被处罚单位与人员申辩的机会,使得被处罚单位与人员申述无门。这种错误做法不仅严重挫伤了忠于职守的,在事故发生中无责任人员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也诱使部分施工企业隐瞒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发生事故后“破罐子破摔”,反而产生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种不分事故责任大小、有无责任,以几千年前的“连坐”、用行政手段控制市场规律的方法来遏制安全事故多发的企图,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安全监管部门监管手段的缺乏。

1.4招投标制度不规范

目前的招投标制度尤其是低价中标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由于参与评标专家的水平参差不齐以及评审时间不足,对于投标文件中的安全技术措施以及安全生产费用能否满足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来不及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这就给一些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带来了安全生产经费不足,有的是相差甚远。如某一重点工程,钢结构,土建中标造价为1.5亿元。而该工程的全部安全施工措施费用只有24万元,仅占总价的0.16%,这一点点安全措施费用,对于一个施工工艺复杂的高层建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这样的报价能够中标,不能不说是招投标制度的悲哀与评审专家的耻辱。这种在“与国际接轨”的名义下,不顾尚在建设诚信社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环境的招标评标,迫使施工单位为中标任意压低安全生产费用。过低的安全生产费用是造成施工环境恶劣的重要原因,也使建设部要求监理单位对安全生产费用实施专款专用的监管成为一纸空文。事实证明,恶劣的施工环境是安全事故多发的另一重要原因。

1.5民工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在城市化建设推进的浪潮中,大量的民工涌入城市,对刚放下锄头就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主力军的农民工来说,无知的自身安全保护意识,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落后的劳动保护措施,使他们成为安全事故的主要受害者。我们曾在许多工地对违章作业者进行询问,问他们是否了解违章作业的危害时,不少违章作业人员“要么不干、要干总有危险,安全带挂上不方便干活”的回答令人无法理解。而劳动部门在改革浪潮中放弃社会责任,放弃对农民工的培训管理,放任施工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是农民工安全意识薄弱的关键。改革开放前,劳动部门对企业新招工人有严格的审批、转正定级制度,工种界别严格,没有经过学徒及熟练工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可惜的是,这一优良传统已不复存在。而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不少企业三级安全教育或弄虚作假或流于形式。在农民工没有意识到“生命第一”,且流动性大,工种变化多,施工现场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据统计,大部分安全事故发生的受害者是低工龄的、施工经验不足的、自身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的农民工。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是死亡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2建议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经过研究,我们提出了下列办法,供大家参考。

(1)修改职工因公死亡赔偿办法。对自身违章作业造成伤残、死亡的从人道主义出发,可以维持现有的赔偿办法。但对遵章守法,因企业或外部力量造成伤残、死亡的应大大提高赔偿金额,甚至几倍于现在。这样做,一方面加大企业违法成本,迫使企业增加日常安全投入,完善安全设施。另一方面,让劳动者看到遵纪守法与违章作业的后果大不一样,引导劳动者自觉遵守安全作业规程,提高他们的安全保护意识。

(2)健全法律法规。对于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对责任人的处理,一定要依据事实与责任大小进行处罚。要像公安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一样,什么样的违章对应于什么样的处罚。只有严肃法纪、奖惩分明才能从法律法规层面上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像高速公路一样,正常人都知道在高速公路上行走被车撞死是得不到赔偿从而不会擅自在高速公路行走一样。同时,政府部门要给被处罚的人有申诉权,并对申述要有回应。这样,才能到达公平、公正,提高政府部门执法水平,对被处罚人起到教育惩戒的作用。

(3)规范招投标制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防护费用,在对技术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招投标时应设立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评审,并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审核的环节,对安全生产措施及费用不符合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制。要鼓励技术进步,遏制安全事故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机械化程度。根据工程特点将安全施工技术措施列入工程量清单,确保安全生产经费足额投入,对不同的安全技术措施实行差别化计量,从而便于投标评审及施工过程中对安全生产费用的监管。

(4)在加强三级教育的同时,重点宣传“生命第一”的观点,要让农民工认识到违章作业是安全事故的源泉,从而提高农民工珍惜生命,增强安全保护意识的基本素质,培养遵章作业的良好习惯。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篇5

危险化学品事故分析与安全监管对策建议

摘要:1近年来我国危化品行业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情况 从国家安监总局的.统计数据可知,全国危化品企业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61人,伤23人,死亡9人,伤1 55人,死亡17人,伤3人;2008年死亡50人,伤9人.例如在2008年与发生的两起危化品生产事故也令人触目惊心:2008年8月26日广西河池市维尼纶厂有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共造成20人死亡.作 者:陶玉红 Tao Yuhong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期 刊:安全 Journal:SAFETY年,卷(期):,31(4)分类号:X9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篇6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次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本文以“4·21”石油液化气泄漏事故为案例,分析原因,查摆问题,总结经验,探讨对策,以期发挥有益的警示和启示作用。

一、事故概况

石家庄市太行南大街快速路系统工程设计为双向八车道,发生事故的第二标段路基工程全长7.04公里,下方自南向北埋地敷设有一条南北走向、自石家庄炼化分公司通往市液化气总公司储罐站的管径89mm、工作压力0.4MPa的液化石油气管道。根据工程施工分包合同,该标段的路基土方、底基层、挡墙等施工由承包人分包给某公司施工。

(一)事故经过

2011年4月21日15时40分左右,现场进行路基坑取土回填作业时,由于当时的挖掘机操作员私自替班作业,当事操作员本人没有企业内机动车驾驶特种作业证,又不熟悉地下管道状况,忽视已经树立的警示液化石油气管道走向标识,违章使用工程机械作业,造成挖掘机斗齿超过堆土层而深入路基下面强力挖破液化石油气管道事故。带压液化石油气从破损处泄漏,迅速气化向周围空间扩散,一旦遭遇点火源,极易导致剧烈的燃烧或产生爆燃。长约15公里的输送管道被迫停运,周边2000余群众被紧急疏散。

(二)原因分析

施工单位负责人对安全施工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于临近燃气长输管道附近作业的危险性警惕不高,安全施工意识不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贯彻执行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未能有效落实。

施工现场指挥人员违反有关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机械挖掘取土作业的规定,挖掘机操作员无证上岗从事特种作业,在没有确认现场液化石油气管道埋深和准确走向的情况下,违章指挥、违规冒险作业,导致液化石油气管道被挖掘机损坏,是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的直接原因。

在石家庄市液化气总公司巡检员多次到场进行安全警示提醒的情况下,作业现场负责人仍末对存在的事故隐患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该项目相关责任主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漏洞,施工方安全生产工作不扎实。在该项目工程施工作业中,虽然制定有事故防范措施,但管理者存在严重的麻痹思想和松懈心理,监督检查不到位,对隐患排查不力。为省力省工,对国家规定在临近燃气管道安全保护范围内施工作业,禁止使用挖掘机取土、顶进等施工作业的要求置若罔闻,放任作业人员的冒险行为,进而造成严重后果。建设监理单位对施工方的违章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这些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事故调查组在充分调查并掌握全面证据的基础上,认定该事故是一起因违规作业、违章指挥而导致的施工安全责任事故。其中,项目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和行业监管部门及有关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责任缺失。

二、处置过程

(一)先期处置

1.及时报告

管道泄漏事故发生后,施工现场负责人立即通过电话向工程项目部总工程师报告,总工程师迅速向119报警的同时,又向市液化气总公司管道巡查员进行了通报,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分别向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值班室进行了阶段性报告,并建议疏散附近人员。石家庄市政府应急办接到报告后,争分夺秒,立即核实有关信息,迅速向市政府领导汇报,并及时赶赴现场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

2.靠前指挥

接到事故报告,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及时作出指示,要求“立即启动预案,组织抢险,全力管控,确保不发生次生事故,给被疏散的的群众送水、送饭。”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临时成立应急抢险指挥部并担任总指挥,市安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赴事发现场协助指挥、配合抢险。

指挥部迅速确定了初步应急措施,要求:立即关闭供气管道阀门;对事故点周边1000米范围内群众进行紧急疏散;切断附近供电电源和通讯线路;危险区域内所有工地停工;对周边区域进行液化气浓度及其安全范围进行监测;加强警戒,禁止机动车和无关人员进入现场附近;严禁在危险区域内接打手机、录像、照相等。

3.快速联动

接到事故报警后,石家庄消防支队36位消防官兵带7辆消防车在几分钟内赶到现场参加救援和布置警戒。

石家庄市公安局主管领导与开发区分局领导带领治安大队、分局机关、辖区派出所、市交管局等警力约50人先后赶到现场,根据技术专家和现场指挥的要求,设置警戒线,实施交通管制,疏导交通,维护秩序,辖区派出所控制施工人员并暂扣施工设备,配合当地政府疏散周边群众。电力部门根据指挥部指令,及时切断了附近电源。

在开发区管委会统一指挥下,宋营镇党委、政府组织镇村干部和村民党员代表挨家挨户通知周边居民疏散,在主要路口安排专人进行疏导,对老人、病人等特殊人群,出动车辆进行转移,疏散群众2000余人。

有关专家赶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石家庄市液化气总公司立即启动企业应急预案,迅速关闭管道供气阀门,将事故情况通报上下游供用气单位和个人用户,相关处室技术人员近百人迅速赶到事故现场,会同指挥部共同制定抢险方案。

石家庄市环保局技术人员对周边区域的液化气浓度及其安全范围进行监测,随时掌握情况变化,要求泄漏点危险区域内所有工地停工。

(二)现场处置

1.物料准备

按照有关规定,现场抢险人员一律穿由消防支队提供的防护服。迅速调集快速凝固水泥和部分棉被,运至事故点上风向50米处地势较高的位置备用(泄漏的液化石油气比空气比重大,容易向低洼处聚集)。

2.封堵泄漏点

事故造成直径为89毫米的钢管出现约16厘米长的裂口,带压液化石油气在泄漏点周围冲出一个直径约2米的圆坑。

根据指挥部和专家研究确定的堵漏方案,消防官兵和由高新区管委会、宋营镇政府抽调的人员一起,在专家指导下,首先向坑内掷入成袋的水泥进行压盖。当抛入5—6袋水泥后,泄漏点向上喷出液化石油气的力度减弱,然后进行人工填土覆盖,初步控制了泄漏液化石油气的急剧气化扩散。

由于泄漏点覆盖物受石油液化气气化压力作用出现膨胀,随后又出现液化气冲出现象。对下风向300米以外的区域进行监测,发现可燃气体存在遇明火发生燃烧或爆燃的危险。指挥部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以泄漏点为中心,用整袋水泥砌成直径约4米、高1米的围堰,在围堰内侧用快速凝固水泥密封,再向围堰内填压大量泥土并压实,继而向围堰内注水以增加密封度。经过连续8个小时的奋战,有效控制了气体的扩散,封堵取得成功。

3.警戒和监测

泄漏点封堵成功后,有关技术人员对泄漏点附近的液化石油气浓度进行持续监控检测。次日(4月22日)凌晨5时,现场天气无风,已经泄漏的液化石油气挥发缓慢,在泄漏点附近相对低洼的地面上形成了约30厘米高、30米宽、400米长的可燃气体聚集带。为防止发生意外,现场指挥部指示公安机关再次派出警力强化对周边的严密警戒。6时30分左右,天气发生变化,起风后,聚集的液化石油气随风力被吹散稀释,爆燃危险很快降低,经监测,到下午3时许泄漏点附近险情彻底排除。

4.清空管道

关闭上游供气阀门后,管道内仍存有大量液化石油气,需要清空,以便修复管道破损处。在采取封堵泄漏点措施的同时,石家庄市液化气总公司调集有关设备,在泄漏点下游阀门处连续抽取管道内的液化石油气共14个小时。为尽快使管道内的液化石油气清空,在采取抽取措施的同时,增加设置火炬点燃消耗的方法,加快清空速度。

5.管道修复

管道内液化石油气彻底清空后,4月23日上午,经指挥部同意,石家庄市液化气总公司组织人员对泄漏点原来封堵物进行开挖和清理,以修复受损管道。

修复方案是向泄漏点两侧各延伸1.5米,使用切割工具更换3米长的钢管。更换钢管焊接之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在管道接口处两侧分别使用专用混合物对管口进行封堵,隔断焊接处与管道两端的通道,以确保焊接时的安全。封堵物在管道通气运行时会被冲开并稀释,不会影响正常输气。

三、整改措施

为保证后续工程的安全生产,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石家庄市政府责成事故调查组对有关单位提出明确的整改要求,并督促检查落实。

(一)通报情况,分析原因

要求工程项目部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通报事故有关情况,认真查找、深刻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检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管理问题,制定安全生产工作整改方案,切实汲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

(二)开展隐患大排查

项目经理部要针对本施工项目,以各种施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违章冒险作业现象以及持证上岗的特种作业人员为重点,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排查,发现隐患立即进行整改,并严格检查验收。

(三)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项目经理部要切实加强对全体员工的专项培训教育,强化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开展自查自纠,充分发挥各岗位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漏洞,防患于未然。

(四)落实安全生产措施

项目经理部要严格安全生产奖惩措施,保证安全投入和安全措施到位。通过强化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发现施工现场有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存在违章、冒险作业现象等事故隐患的,要坚决停止作业,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后才能继续生产。切实把保护作业人员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对各类施工作业可能影响到燃气设施安全的,要分片分段进行包干检查,落实责任到人,发挥好巡查的作用。

(五)严格工程审批程序

规划、城建等政府职能部门在核发工程施工许可时,凡涉及或影响到地下燃气、电信、供水、供热等各类管线的,应要求建设单位先与有关主管单位及管线业主单位进行衔接协商。工程施工范围大、工期长的建设项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组织各地下管线业主单位及工程施工单位召开工程施工协调会议,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然后再核发工程施工许可。

四、几点启示

经过近24小时的抢险,有效防范和避免了次生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是一次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成功案例。

(一)领导挂帅,一线指挥是现场指挥部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前提和根本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对处置工作及时作出批示,并多次过问,了解进展情况,要求以确保人员安全为重点,防止造成次生事故,安排好被转移群众的食宿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亲民作风。石家庄市政府刘明轩副市长以身作则,一线指挥,与有关专家共同研究处置方案,果断决策,迅速调动救援力量,指挥部切实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确保了应急处置工作的推进力度,使抢险救援有序、有力和高效开展。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现场配合,带领技术人员积极协调现场各种问题,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

(二)专家指导,确保应急措施实用,科学的处置方案是有效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关键要素

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事故处置中一招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必须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根据事故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方案,依靠专业人员妥善处置,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确保不发生次生事故。本次事故石油天然气泄漏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险因素多,增加了处置工作的难度。指挥部充分认识到抢险工作的复杂性,及时调集有关专家商讨对策。石家庄市液化气总公司副总经理、河北省城市建设燃气专家、高级工程师冉祥东等不顾个人危险,深入到事故现场最前沿,掌握第一手情况,根据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及时向指挥部提出科学的处置方案,并现场指导抢险,发挥了专家的关键作用。

(三)部门配合,快速协调联动,综合应急反应能力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

本次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快速反应,出动各种抢险、监控检测等专业车辆近30辆,公安机关、消防部门派出干警、消防官兵300余人次。当地政府迅速调集党员干部百余人,分片负责,逐户通知,疏散群众。纪检监察、安监等部门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取证工作。环保、建设、电力、燃气等单位抽调骨干力量,听从指挥,互相配合,形成了抢险合力。其中,石家庄市液化气总公司专业抢险突击队依靠技术优势,连续奋战14个小时,在封堵泄漏点、抽取管道石油液化气和修复破损管道等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注重细节,危险紧急时刻。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周密安排,减少负面影响,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环节

疏散泄漏点周围群众要求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充分考虑到被转移群众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对高龄老人、病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安排车辆专人负责,确保安全转移。根据群众意愿,或投亲靠友或集中安排,以方便群众为目的,按每人10元标准免费供应被疏散群众就餐,并负责安排住宿问题,提供盒饭时要求工作人员及时收集饭盒等废弃物,避免垃圾影响环境卫生等,在细节上考虑群众的吃、住和环境卫生问题。发生事故的第二天早晨,在险情尚未解除的情况下,为防止引发次生事故,加强警戒防范。由于燃气输送管道因事故中断供气,供气单位及时向用户通报有关情况,为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石家庄市液化气公司及时出动液化气罐车向受影响的液化气站配送气源。细致的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事故造成的不利影响。

(五)及时总结,在实战中锻炼队伍、积累经验、检验和完善预案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事故的处理,有关部门和单位得到了一次实战锻炼,从人员素质、应急知识、应急装备和物资、快速反应和互相配合等多方面进行了磨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处置工作中,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熟悉了整个流程和处置方案,对以后应对同类事故奠定了基础。处置过程结束后,按照石家庄市政府要求,市应急办通知参加抢险工作的各单位写出总结报告,说明接到通知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参加抢险的带队领导和人员数量、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汇总形成处置突发事件的案例,为修订完善预案提供依据,使预案更切合实际。

(六)严格责任追究,吸取教训,惩前毖后是防范事故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篇7

1 塔机的焊接及焊接缺陷

塔机的金属结构基本上采用手工电弧焊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也有少数的制造厂家在某些部位采用CO2气体保护焊进行焊接。焊接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GB/T5031-2008《塔式起重机》规定用于焊接的塔机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可焊性;焊接材料(焊条、焊丝)应符合GB/T5117、GB/T5118的规定;焊接接头型式应符合GB/T985、GB/T986的规定;焊接质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JG/T5082.1的规定;主要受力构件(标准节、起重臂)的对接焊缝应进行无损探伤:射线透照检测按GB/T3323的规定,透照质量不低于AB级,合格级别为Ⅱ级;超声波检测按JB/T10559规定,检测的级别不低于B级,合格级别为Ⅰ级。

焊接接头的缺陷一般包括焊缝表面不符合要求(如焊缝截面不丰满、焊脚高度不够高)、咬边、表面气孔、内部气孔、表面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渣等。外部缺陷一般通过外观检查、焊缝尺检查、磁粉和渗透检测等几种方法进行检验;内部缺陷通过射线透照和超声波检测方法进行检验。

焊接质量的好坏,不但要看焊缝质量的好坏,更要看整个焊接接头质量的好坏。从相当一部分由于焊接质量引起的塔机事故来看,在焊缝上开裂的有,但在焊接接头热影响区处开裂的也不少见。

2 典型案例

2.1 典型案例1

2007年8月7日,辽宁某市一建筑工地一台QTZ315型塔机在空载、未运行的情况下发生倾覆。经过现场勘察及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发现由于塔身第一个标准节与底座连接法兰处焊缝疲劳破坏(其中也有腐蚀的因素)产生应力集中裂纹,袭纹由内向外逐渐扩展,导致焊缝断续开焊,致使该法兰焊缝处的强度小于塔机起重臂产生的弯矩和扭矩,造成塔机倾覆事故。如图1(事故塔机的一个法兰)所示,该法兰焊缝呈现的是新旧交替的断口痕迹,且陈旧性断口占焊缝总长的60%左右。

调查发现,该塔机是2002年山东某塔机厂生产,当时起重机(含塔机)制造还没有实行行政许可制度,也不需要特检机构进行驻厂监检。该塔机的焊接工艺是否合理,焊接材料的选用是否正确都不清楚,更没有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和受拉焊缝的无损检测。现场勘察显示,开焊角焊缝的焊脚高只有2 m m~3 m m,而按G B/T 3 8 1 1规定至少应为6 m m(法兰盘为较厚焊件,厚度20mm),显然不符合标准要求。对焊缝开焊的法兰进行化学成分检测,其含碳量达到0.46%,可焊性差,且采用一般的焊接工艺,焊缝的强度难以保证,发生事故在所难免。

2.2 典型案例2

盘锦某工地,一台山东威海某塔机厂2001年3月制造的塔机在吊运一斗0.8t重的砼时,当小车行驶到第二节起重臂中段时(从臂根铰点算起),起重臂突然失稳,扭曲弯曲变形,使整个起重臂从第二节中段折弯下落到地面,未造成人员伤亡。从现场勘查情况来看,该起重臂已发生严重的扭曲变形,下弦杆封板焊缝有多处开焊变形(见图2)。

该塔机工作环境和条件符合要求,不存在超载情况。笔者及相关专业人士认为,事故主要是塔机起重臂下弦杆封板焊接工艺不合理及封板的焊接质量不达标造成。该塔机起重臂下弦杆使用槽钢加封板焊接组成,封板与槽钢的焊缝为不连续焊缝,没有使封板和槽钢完全形成一体,导致下弦杆的强度有一定的削弱,很容易形成失稳。焊缝也存在成型不好(焊道宽窄不一致)、焊脚尺寸不够等质量缺陷。

3 结束语

矿山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篇8

【关键词】矿山作业;安全事故;发生原因

一、违规开采现象是矿山事故发生的根源

从过去发生的矿山安全事故分析来看,最近几年来的矿山安全事故都集中发生在不规范开采的一些小型矿山中。这些违规开采的小型矿山违反了国家关于矿山安全作业的规章制度,背离了安全开采作业流程,一味的追求企业眼前的利益,甚至部分小型开采企业不具备开采资格或者有证乱采,造成矿山作业现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违规现象常常发生。虽然国家很早就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露天采矿必须使用分层开采的方法进行,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采矿企业置国家规定不顾,选择高台段陡边坡或者掏底式的方法进行开采。台阶的高度与山的高度处在同一位置,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这些违规现象造成的安全事故数不胜数,违规开采也成为了矿山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这种现象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企业管理者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收益,采矿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而一些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规范进行开采作业的矿山很少或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虽然它们在安全方面有相当大的投入,但是稳定生产得到的经济效益却更大。

二、人员素质不高是矿山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矿山开采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例如一个年产量达千万吨矿石的矿山,开采作业的人数仅仅只有数十人,但是在我国偏远地区的矿山开采过程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矿山,往往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开采方式上,采取人海战术或者野蛮开采的方式。从那时候开始,矿工这份职业就逐渐开始成为了人们眼中无须技术含量的最简单的工作岗位。我国很多中小型矿山没有经过仔细的勘查设计,开采人员也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岗前培训,作业人员对于矿山地质基础知识、采矿技能以及安全防范知识普遍不了解,矿山开采中的技术人员更是相当匮乏,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开采人员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认为安全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放松了警惕。如果开采人员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违规作业可能带来的危害,能够认识到侥幸麻痹心理可能产生的风险,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生产要素选择不当是容易引发矿山事故

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对于矿山开采工作也同样适用。矿山生产是一门复杂专业的学科,它虽然看上去很粗放,但是其中蕴含有很多科学原理,不能够存在半点马虎心态。对于各种矿山开采生产要素的选择就非常重要,其中也包含着很多原理与依据,生产要素的选择是否恰当与安全问题息息相关,没有科学依据、随意性选择生产要素,任意调整开采参数都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目前我国部分小型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根本不重视进行技术工作,对开采参数的科学选择一窍不通,有些机械的照搬其他矿山,甚至有些技术人员凭自己主观意识来进行判定。他们认为自己天天与矿山打交道,矿山开采也是看得见的工作,是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但是随着每天开采作业的开展,矿山的实际情况处于随时变化之中,包括地质情况、作业环境、作业位置等参数都随时会产生变化,在同一个作业地点,可能今天没有出现安全事故,但是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隐患。

四、煤矿单位工作系统不合理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我国相应出台的《安全生产法》、《煤炭安全规程》等各种法律法规都为矿山开采树立了安全标准。但是有很多采矿企业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却不能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去,让这些法律法规流于形式。探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规章制度缺少保障措施,没有建立起一套全面的、有组织有体系的工作系统,这样就无法把上级的决策贯彻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去,规章制度缺乏执行力。按照管理的封闭和反馈原理来看,一个系统中的不同的管理机构之间、各个规章制度与措施之间,一定要有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采矿企业的管理方法一定要能够组建成为一个连续的封闭回路,这样才能够让管理更加有效,才能够让安全法规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确保矿山作业的安全。

总之,矿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它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及中间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强矿山安全事故的防范更加重要。我们只有深入分析了解导致矿山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才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更好的控制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矿山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军.煤矿安全事故分析及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12(2):15

安全事故案例学习安全体会 篇9

安全事故案例学习心得体会

安全是企业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安全生

产事关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因此作为一名开危化行业的员工,更应该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学习,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个人的安全应变能力。

通过这次公司公司组织的典型事故调查报告的学习,心里非常震

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在想这些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呢?是人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原因? 依我个人的理解,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安全意识不够高,使我意识到在工作、生活中要强化“超前意识”,“预防为主”的理念,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讲给个人、公司以及社会带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多少年轻的生命会因为一次安全事故而终止,多少人又因此失去了温暖的家,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即使多加几个“不放过”也时为晚矣。所以安全工作贵在防患于未然,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灌注在每个人的意识里,时时刻刻牢记安全。

认真贯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日常工作中通过

对人的安全意识的提高来提高对物的安全状态的管理,所以人员的定期安全培训、安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自身安全防范应对能力,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才能更好的发挥对物的安全状态的管理以、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以及保

证物的安全状态发挥正常的价值作用。对于物的安全状态的管理,通

过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处于亚健康状态。人

员按章操作及设备的良好状态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

用率,保证正常生产运行,杜绝安全事故。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仅是安

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班组绩效考核中要把自

身的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相结合,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技能,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

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贯彻落

实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执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并将安全

生产工作放在自己的职业价值中去。

上一篇:小木偶的故事(续)作文750字下一篇:煤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