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玫瑰花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朵玫瑰花(精选11篇)

一朵玫瑰花 篇1

1 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分析

作者描写的主人公爱米丽来自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受到父亲对她的与世隔绝的呵护,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甚少与外界交流,不懂的与人相处.她的高傲令得别人不敢靠近,通过三件事,读者基本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爱米丽小姐的大致形象。第一件是拒绝交税和邮箱事件,在她父亲去世后,镇长和参议员们想尽一切办法叫她缴纳应纳的税款,结果是连凳子都没让他们坐,就把他们轰出去了。全镇实行免费邮递制度之后,也只有爱米丽小姐一人拒绝在她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附设一个邮件箱。她怎样也不理睬他们。第二件是买砒霜事件,由于情人的背叛,她要买砒霜毒死他的情人。“我要买点毒药。”“我要的是砒霜。”她跟药剂师说。药剂师说要的这种毒药。法律规定你得说明作什么用途,但是在爱米丽一双冷酷高傲的黑眼的逼视下,再也不敢多问,乖乖的进去拿砒霜包好,叫黑人送货员把那包药送出来给她,不敢再露面.第三件是气味事件,她的邻居投诉她家里发出恶臭味,有了之前不愉快的经历。外人对她既敬且畏,不敢跟她有直接的交流。用法官斯蒂芬斯说的话,“你能当着一位贵妇人的面说她那里有难闻的气味吗?”这不是对她极大的不敬吗?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四个参议员在一天晚上,穿过了爱米丽小姐家的草坪,像夜盗一样绕着屋子潜行,沿着墙角一带以及在地窖通风处拼命闻嗅,在那里和所有的外屋里都撒上了石灰。一个本来可以发现爱米丽杀人的机会就这样没了。

作品里爱米丽就是这样一个高贵,宁静,无法接近,怪僻乖张的人,爱米丽几乎与世隔绝了一辈子。她唯一一次恋爱对象是来自北方的铺设道路的工头:荷默·伯隆。这个人健康开朗、年轻活泼,幽默的荷默·伯隆的出现犹如一缕阳光照进她灰暗,贫乏的生活,给她带来了温馨与快乐,在她心中唤起了激烈的。难以克制的激情.她和别的女孩一样需要爱,荷默·伯隆的出现使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再也不愿意继续孤独的日子,所以她尝试出门和人群接触,可是父亲对她的影响太深。她那高傲的心深爱着荷默·伯隆,却不懂得与他交流爱的情感。她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荷默·伯隆的身上,在她心目中,他就是她的惟一,她的全部.但是当她将要和荷默·伯隆结婚的时候,才发现这一切并不是荷默·伯隆想要的。他是个无意于成家的人,因为荷默·伯隆对自由的执着使他不愿意对婚姻做出承诺。所以,当爱米丽知道自己不能拥有荷默·伯隆时,她的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陷入十分痛苦的境地,却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她需要爱,但是谁爱她呢?对于荷默·伯隆这样一个游戏人生,玩弄感情的浪子。对于这样一个不值得爱的人。她摒弃庸俗的道德观,决意要与他一生相守。所以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毒死,这样才能够永远把他的恋人留在她的身边。让恋人的尸体伴着她数十年。直到她去世后,镇民才在她的床上发现失踪多年的荷默·伯隆的骸骨。作者满怀同情的描写了女主人公的遭遇,她对爱情的诚挚,投入,专一的态度值得肯定。她的命运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但是她的那种病态的爱情观,以及她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扭曲心理去却不值得欣赏。

小说还描写了爱米丽的“忠心耿耿”的老仆人。我认为老仆人对爱米丽是有着深深的爱慕的。有人认为她为了保密甚至连唯一的仆人都给毒哑了,但是我们从小说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眼看着那黑人的头发变白了,背也驼了,还照旧提着购货篮进进出出。”可以看出来,老仆人是爱米丽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算不说话老仆人也是能够跟外界进行交流的。这足可以证明如果他想背叛爱米丽,不是把他毒哑他就可以保密的了的,因为在爱米丽杀死恋人,让荷默·伯隆的尸体伴着她的数十年期间,他有着无数次告发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己不想说,在这漫长的几十年里。尤其是她的父亲死后,传说留给她的全部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因此她是单身独处,贫苦无告。因为没有任何的收入。她那长满铁灰头发的头枕着的枕头由于用了多年而又不见阳光,已经黄得发霉了。可以看出了他们的生活是非常的贫穷的,是什么让这个老仆人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一个老态龙钟老人。仍然为她坚守一生秘密呢?在那么多年的生活中,他完全可以一走了之.是什么让他无私的守候在在她身边呢?我认为只有爱。但是他是一个出身十分卑微的黑人,她却是格里尔生家族的拥有高贵血统的贵族后裔,身份地位的巨大差距使得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他只好把这份爱埋藏于心底.默默守候在她身边,对她不离不弃,直到她离世。

2 爱情主题

小说里描写了两种不同的爱情,一种是自私的爱。占有欲极强的爱米丽对荷默·伯隆的爱,最终以剥夺荷默·伯隆的生命作为代价。一种是无私的爱。以老仆人对爱米丽一生的守候结束。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趣的是,这篇小说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说中,通篇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人献花给爱米丽。有人说“玫瑰花”代表爱情。有人说“玫瑰花”代表生命。还有人赞同王力的看法。“认为这谜一样的篇名似乎暗藏着福克纳的深意。福克纳将这篇小说刻意起着不同寻常的篇名,是在暗示着他在对某些已逝事物的悼念,反映了他意识形态中对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等观念与价值存有的复杂心态,泄露了他对美国社会进程中采取的某些方式持有的保留态度的真相”。(王力,2004)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虽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小说的爱情逻辑却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思考空间和遐想。自1930年该小说发表以来,也一直受到外界和文学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有些评论认为小说中存在爱米丽的“恋父情结”,主要是因为是爱米丽和她的父亲长期居住在神秘的住宅内所导致的。然而,爱米丽为什么年轻的男子也不感兴趣,却热恋上了自己的父亲。后来,爱米丽认识了霍默之后,由于肉体和精神的需要,又与他发生了关系。这种男女关系与“恋父情结”发生冲突,使得爱米丽最终杀了霍默,以释放对于父亲的爱的悔恨。仔细阅读全文不难发现,爱米丽的“恋父”的变态性爱是由当时社会背景文化下的种族和环境因素所导致的。

3 结束语

小说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正如张家林所说,“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极大的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故事情节真实自然,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都有很深的内涵.”(张家林,2008)这个短篇小说之所以成为福克纳的不朽作品,就是因为它运用了象征隐喻、时空颠倒、心理分析等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小说创造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成功,特别是主人公,虽然语言不多,刻画的极其真实,极其生动、栩栩如生。就内容而言,爱米丽小姐的一生,尤其是与外界隔绝的老年,悲剧的结局是出乎读者预料的。令读者不寒而栗。小说悬念设置与最后揭晓的过程,亦显得十分沉着和精巧。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小说确实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高超的艺术手法完美结合的产物,揭示了爱米丽病态的精神世界和爱米丽、菏默和老仆人三者之间不同的爱情观念,体现了当时南北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和南北文化间激烈冲突,同时在南方精神中对人性和人的高贵品质的赞美,这些也很是值得我们在文学创作上学习和借鉴。

摘要:《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通过对小说里不同人物的分析,试图从这看似颠倒混乱、无理无序的叙述中揭示爱米丽病态的精神世界和爱米丽,荷默以及老仆人之间的不同的爱情观念,从而体现南北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和南北文化间的激烈冲突,以及写作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爱米丽,荷默·伯隆,老仆人,玫瑰花,小说

参考文献

[1]Faulkn W.A Rose for Emily[M].Random House Inc,1993.

[2]王力,等,评.外国文学名篇精译与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送你一朵玫瑰花 篇2

男孩赶忙取下头上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件还未晾干的衣服,上面赫然印着一朵玫瑰,在对着他盈盈地笑。

这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从对面楼上的阳台上飘了下来,轻轻落在了衣服的玫瑰上。男孩抬头一看,一间阳台里探出了个十八九岁女孩清秀的脸蛋,在冲着他微笑,甜美的笑容里写满歉意,宛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霎时间,男孩仿佛觉得有道阳光滑过楼顶,灿烂而芬芳,心下里觉得,女孩的面庞在楼旁松树的映衬下,就像一朵带露的玫瑰。

男孩不禁也笑了,向女孩招了招手,示意她赶快下来拿回她的衣服。眨眼间,那个漂亮女孩的面孔就从阳台上消失了。男孩只好愣愣地待在原地,等着她下楼来。

因为这件玫瑰衣裳,男孩和女孩相识了。從那一刻起,男孩就喜欢上了女孩,他开始频繁地约见女孩。

然而女孩却总是羞怯地回避他,女孩来自农村,高中毕业,因家境贫寒而退学,在附近的工厂里打工,暂住在她的姑妈家。女孩很自卑,觉得有些配不上正读大学的男孩。可是男孩不在乎这些,他仍然不断地去找女孩,他愿意为女孩做任何的事情,护送她上下班啊,甚至为她买菜做饭。终于,女孩被他的诚心感动了,便不再回避他。有一次,男孩偷偷地带了一束玫瑰送给女孩,女孩竟然红着脸接受了,男孩欣喜若狂。

此后,每次约会时,女孩总会穿上那件印着玫瑰的衣裳,她说那是他们的红娘。每次见面,男孩也总会带上一枝玫瑰,他知道玫瑰是女孩最喜爱的花,因为女孩的名字就叫玫瑰。

不出女孩所料,他们的交往,遭到了男孩父母的强烈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男孩还没有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也因为女孩的家庭出身。男孩和女孩都很伤心,暑假里他们索性离家出走,一起到南方的一座城市里打工去了。男孩的父母这才着了急,不得不同意他们继续交往。

男孩毕业后,进入了一家中学,做了一名教师。女孩在男孩的帮助下,报名参加了网络荐稿、写稿的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职业撰稿人,收入也很不错。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

玫瑰花多少钱一朵 篇3

黑玫瑰:你是恶魔、且为我所有80

绿玫瑰:纯真简朴、青春长驻、我只钟情你一个 20

橙玫瑰:羞怯、献给你一份神秘的爱30

捧花玫瑰:幸福之爱 不定

紫玫瑰:忧郁、梦幻、爱做梦 70

黄玫瑰:不贞、嫉妒、欢乐、高兴、道歉60

白玫瑰:天真、纯洁、尊敬、谦卑、我足以与你相配 60

粉红玫瑰:初恋、求爱、爱心与特别的关怀 60

蓝玫瑰:敦厚、善良. 50

红玫瑰:热情、热爱着您 我爱你、热恋、希望与你泛起激情的爱 10

蓝色妖姬花语 100

单枝蓝色妖姬花语: 相守是一种承诺.

双枝蓝色妖姬 花语:相遇是一种宿命,心灵的交汇让我们有诉不尽的浪漫情怀;

三枝蓝色妖姬,花语:你是我最深的爱恋,希望永远铭记我们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价钱也不是很贵,红玫瑰最便宜了,情人节批发出去买才1元一支,蓝玫瑰最经典的品种是蓝色妖姬貌似上百1只

一朵玫瑰花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做:《一朵玫瑰花》。

故事讲了:有位绅士在花店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给远在故乡的母亲。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便问她为什么哭,孩子说她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钱不够。绅士听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订了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要送她回家,小女孩同意了。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到了墓园。小女孩来到一座新坟旁边,给她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送走了小女孩,他取消了母亲的花束,买了一束鲜花,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优秀事迹 一朵永不凋零的玫瑰花 篇5

眼看时至年末,她即将告别税务岗位,离开“税务人”这个大家庭了,我的心情愈来愈焦躁,一直被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触发,想为她写点东西以表我的敬意与不舍,可是酝酿许久不知如何落笔,今天我决定将我的这位上级、这位阿姨、这位老伙伴用心介绍给大家,希望她的事迹可以感召到有心之人。

她,叫王玉萍,现任青铜峡市地税局党总支副书记。从税30多年来,尽管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但她始终怀着对税收事业的满腔热情,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诺言。

她是一只永不停歇的“荆棘鸟”。还剩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要退休了,在大家的普遍意识里,她这样的群体几乎已经都处于“半退休”状态了,每天到单位上露个面,该干啥就干啥去了,可是这种现象在她的身上我们没有丝毫的发现,她每天依旧按时按点的上班、下班,对待工作的心依旧热情似火,干起活来从不马虎,只要接到上级命令,立刻出发,马不停蹄,加班加点也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谁能想到是这是一名50多岁老干部的工作作风,她的这种工作精神让许多年轻人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这就是她,如荆棘鸟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的老同志。她是一位出色的“班主”。在她还年轻的时候,曾领导过这样一个群体----“三八女子税务所”,清一色的女同志在她的麾下云集,人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如此说来,就远不止三台戏了,可她还是应对自如地当着那帮娘子军的“好班主,最终打造出了全区乃至全国的特色的团队----先进的基层税务所,2003年,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为此吸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参观学习团。截止今日,她那个所向本系统其它单位、各个岗位上输送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花木兰”式的骨干,她们秉持着老所长雷厉风行、干不好工作不罢休的优良作风继续为税收事业发光发热。这就是她,一位巾帼不让须眉、无私奉献在税务一线的“老班主”。

她是一位不拿自己当领导的“伙伴”。我跟她在党办工作近两年,朝夕相处,利用工作之余,我们会谈天说地,畅聊人生。她作为我的上级,却从没给过我高高在上、官架十足的感觉,反而有时让人产生错觉,她和我一样是名普通的下属。每个周一的早晨,她都会早早来到办公室,立刻进入浇花、扫地、擦桌子等模式,等我来了只有享受这位老同志劳动成果的份了,倍感惭愧;每天她会提亲打好开水,在给自己泡茶时不忘给我也精心调制一杯香气扑鼻的养生茶,每天这个时候让我幸福感爆棚,也招来好多小青年羡慕的眼神。这就是她,一名接地气,朴实无华的“老伙伴”。她是一热心的“大妈”。工作闲暇时光,在楼道里我们经常看见她穿梭往来的身影,她会主动替新来的小同事当红娘,也经常热情的把自己的制服提供给没有制服的新人,还时常为一些缺乏电脑打字能力的老同事打材料。帮同事养 花、替休假的同事冲饭卡、代发快递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这就是一名不把自己当外人,助人为乐的“好大妈”。

这就是我眼中可亲可敬的“王姨”,与她共事的每一天,我都真切的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家人般的亲切和导师般的神圣!工作中的每个难题她都教我方法、生活中的每次开心都是她对我的我疼爱,凡此种种仅这只言片语难以细数的我感动!只是在她临近退休之际,我用有限的笔墨、亲身的感触将这朵“永不凋零的玫瑰花”介绍给大家认识。

一朵玫瑰花 篇6

关键词:艾米丽,玫瑰,悲剧,父权制,爱情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获得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展现了南北交替时期南方社会的种种矛盾, 以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道德寓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福克纳以长篇小说著称, 但是他的短篇小说也以精湛的构思、凝练的文字、深刻的主题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他自己也曾说过:“写长篇小说可以马虎, 但在写短篇小说时就不可以……它要求几乎绝对的精确, ……几乎每一个字都必须完全正确恰当。” (李文俊等, 2013)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 语言精确、凝练, 英语原文仅仅四千多字, 全文充满悬念, 在哥特式小说特有的神秘和恐怖中向我们讲述了南方落魄贵族小姐艾米丽悲凉、凄婉的一生。虽然小说名字是《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花》, 但在整篇作品中“玫瑰”仅仅出现了两次, 的确引人深思。本文以玫瑰的象征意义为切入点探讨艾米丽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1 黑屋的玫瑰——南方社会道德和父权制的束缚和压迫

美国南北战争摧毁了南方经济赖以生存的奴隶制, 南方的经济制度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古老的南方贵族逐渐走向衰败没落。南方社会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也伴随着经济的毁灭而坍塌, 但是传统的清教主义仍然是此时南方社会的主流, 并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道德法则严格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南方社会崇尚建立在南方苛刻道德法则基础上的“淑女教育”, “他们认为真正的‘南方淑女’赞誉为冰清玉洁的圣女, 女人的贞洁和清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她们的生命” (邹雯, 2012)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性从一出生便被贴上从属于父亲、兄长和丈夫的标签, 她们生活在过度保护的狭小空间, 只能偷偷从门缝中窥探外面的未知世界和幻想那不可触及的爱情。

艾米丽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她生活在这一黑暗的时代, 更在于她有个残酷无情的暴君父亲。艾米丽的父亲是南方传统道德的忠诚卫士, 也是“淑女教育”的坚定执行者。艾米丽和她父亲的关系恰如家中的一副画:“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身后, 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 背对着艾米丽, 手执一根马鞭, 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李文俊等, 2013) 艾米丽高高在上的父亲认为女儿是最纯洁的淑女, 什么样的年轻男子也配不上自己高贵的女儿, 他手持马鞭赶走了所有的求婚者, 掐断了艾米丽的爱情萌芽, 为艾米丽戴上南方旧传统道德的枷锁, 固执地把女儿拴在身边, 成为女儿唯一的依靠。在他死后, 他留给女儿全部的财产就是象征家族地位的房子, 继续着对女儿的精神控制。也就是这座房子困住了艾米丽一辈子, 剥夺了艾米丽成长需要的养分——社会联系, 使艾米丽在精神上一无所有。艾米丽的父亲亲手葬送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把绝望中的女儿一步步逼向疯狂和毁灭, 正如福克纳所说:“她的生活很可能就是被一个自私的父亲所毁掉的。” (苗群鹰, 2002)

2 带刺的玫瑰——高傲和反叛的性格

艾米丽的形象是本篇小说中的一个亮点, 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她打破了传统的谦恭、隐忍、温柔忘我的女性模式, 她孤高倨傲、桀骜不驯、自负执拗、我行我素, ” (苗群鹰, 2002) 她美丽高贵, 恪守南方淑女礼仪, 却无法让人靠近, 的确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艾米丽生于没落贵族世家, 在本篇小说中, “她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 是义务的象征, 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李文俊等, 2013) 她骨子里有着南方贵族特有的清高与自负。不管是和荷默·博隆约会, 还是去药店买毒药, 艾米丽给人的印象总是高昂着头, 对于说“可怜的艾米丽”的乡人根本不屑一顾, 始终保持着格里尔生家族的优越感。在面对政府催税的代表团时, 艾米丽拒绝纳税, 多次强调自己在杰弗里无税可缴, 以高傲的姿态捍卫自己家族的荣誉和特权。但是从艾米丽父亲的葬礼到爱情幻灭毒杀爱人, 艾米丽的内心世界或许真是波涛起伏, 肯定孤单过、无奈过、绝望过, 甚至嚎啕大哭过, 作者向我们展示的始终是高傲、难以靠近的艾米丽。她没有向任何人倾诉或者发泄, 只因为她是端庄的南方淑女, 她要维护自己的淑女形象和家族荣誉。面对爱情时, “艾米丽又蔑视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 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和自主意识。” (邹雯, 2012) 她抛弃了自己一直信奉的义务和责任甚至家族荣誉, 不顾一切地和拿日工资的北方佬相爱了, 精心准备婚礼, 成为恋爱中的小女人。

责任与自由是艾米丽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矛盾, 也是造成艾米丽双重人格的根本原因。承担家族责任, 便要做一个高贵、纯洁的南方淑女, 无爱无欲无求;追求自由, 便要抛弃家族和社会, 做更孤立的自己。在南方道德的土壤中, 根本容不下艾米丽这朵带刺的玫瑰, 结局终究是枯萎和死亡。

3 玫瑰与爱情——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玫瑰是异常美丽高贵的花, 它代表浪漫美好的爱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在古希腊神话中, 它既是美神的化身, 又融入了爱神的血液, 是爱与美的结合。艾米丽从小就在父亲的严格看管下长大, 没有母亲的疼爱和亲人的关怀, 又不得不接受冷酷无情的南方传统“淑女式”教育。思想的禁锢、无爱的家庭、孤傲的性格逐渐扭曲了艾米丽的人格发展, 一步步将她推向绝望的深渊。在无奈和绝望中, 艾米丽抓到了她生命中最后一根稻草——爱情, 这若有若无的爱情给艾米丽黑暗的生活带来一线生机, 但也正是这份爱情将艾米丽推向了疯狂和毁灭。

虽然期待美好的爱情, 但艾米丽似乎不知道如何去爱, 她只能用原始、野蛮的方式来表达爱意, 这份爱里面只有“永恒和占有”。相爱时轰轰烈烈, 可以为他倾其所有, 完全置南方道德和“淑女”要求于不顾, 甘愿冒着与社会和家族决裂的危险也要嫁给他;在明白自己不过是一厢情愿, 她的爱人根本没有娶她和她共度一生的打算时, 艾米丽便爱得更加疯狂和绝望, 娇艳的玫瑰变成了浸润毒汁的罂粟花。她设计毒死了爱人, 在她精心准备的婚房中陪伴了自己的爱人长达四十多年, 从美好的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一直恪守着爱情的承诺, 用这种恐怖的方式来祭奠她仅有的一次爱情。

有人称艾米丽毒杀荷默·伯隆是为了掩盖自己被抛弃的事实, 毕竟她是贵族小姐, 被抛弃有损淑女形象。在笔者看来, 艾米丽不过是爱得太过于疯狂和执着, 在绝望和迷茫中想把爱情紧握手中, 终究是飞蛾扑火。即使艾米丽没有遇见荷默, 她也无法收获完美的爱情, 或许止于任何一位与她相爱的男人, 或许会孤独终老, 因为南方传统和道德的束缚、父亲的霸道和暴戾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她爱的权利, 也让她失去了爱的能力。艾米丽的命运注定是悲凉、凄婉的, 就像她疯了的姑婆韦亚特老太太。

4 结语

作为传统的代表、义务的化身, 艾米丽既希望能维护社会的法则, 又幻想着美好的爱情。这种矛盾让艾米丽在南方社会道德和父权制的枷锁中愈陷愈深, 终究摆脱不了悲剧的宿命。艾米丽的葬礼意味着南方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也将会被摆上祭台。在这个大变革的背景下, 贵族女子艾米丽的悲剧不仅仅预示父权制时代终将灭亡的命运, 也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李文俊等.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福克纳[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11) .

[2]苗群鹰.黑屋的玫瑰——试析艾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 .

玫瑰园——一朵投资保值的金玫瑰 篇7

2009年9月份,北京以纯独栋为代表的高端别墅销售依然表现抢眼,千万级别墅成交达90套,环比上涨逾一成,连续第三个月上涨。其中,单套总价超过2000万元的别墅成交达20余套。在国内通胀预期和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以玫瑰园为代表的京城别墅升级产品成为高端消费者继黄金之后资产保值增值的新选择。

大独栋别墅牛市行情到来

房地产业经过一波调整后,成了资本资金避险的主要输出口。在自住需求旺盛和投资资金涌入的双重因素左右下,不动产正在成为富豪、新贵自住和保值避险的潜在产品之一。与此同时,国家保护耕地政策精神对别墅用地的审批加大了限制,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保护土地工作应特别禁止别墅类开发。随着用地受限,别墅的供应量逐年减少,使得以别墅为首的豪宅项目形成了炙手可热的市场局面。“现在的别墅就像酒一样,放得越久越有味道。”一位资深房产投资业主说。

而在北京,如玫瑰园这样奇货可居的大户型独栋别墅,已经注定了价值日渐走高的事实。“由于前期玫瑰园价格一直稳定,因此在未来良好的房地产发展大势背景下,抗通胀能力最强的独栋别墅市场将是资金最好的避风港,其良好的质地和稀缺性的资源条件将获得更高的市场溢价,大独栋别墅价升量涨的牛市行情即将到来。”业内人士指出。

品质升级特色成首选

记者调查发现,在目前豪宅市场供需两旺的新局面中,并非所有豪宅项目均能受到高端消费者的青睐。 “别墅市场相对于普通住宅市场有很大不同,产品与产品之间品质差别非常大,只有实现品质升级的产品才能更好地达到客户保值增值的目的,这也是目前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产品的特点。”专家表示。

被誉为“首都第一别墅”的玫瑰园,近期关注度一直持续高升,以目前受关注较高的玫瑰园四期Richelieu为例,地处上风上水的京城西北部,被5所著名高校环抱。该组团位于整个玫瑰园的东北部,20套独栋纯北美古典风格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到1500平方米不等。区域内大型叠水瀑布由东侧飞腾而下,形成户户门前石桥流水之景。超大私家庭院全部为绿化精装,突出层次感、立体效果的五重庭院的设计理念,实现移步换景、居家功能的实效性,突破了以往地下室不能感觉阳光的局限。在类似这样的细节上,实现了产品品质升级。项目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掩饰不住兴奋:“甚至有来自内蒙古的客户,为了选中自己心仪的好房,不惜一周内四次打‘飞的’来看房。”

好品质好行情

“越是高端产品,客户越是挑剔。”玫瑰园董事总经理王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比中低端住宅产品,高端物业的消费群体更为关注物业本身的价值,包括品质、区位、配套、服务等层面。“一些定位不准确、价格与价值不符的楼盘将面临较大考验,全面提升别墅的品质,才能更好把握住这一波行情的机会。”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用这句话来形容北京玫瑰园也许再贴切不过。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扬名立万的北京玫瑰园别墅自然是被模仿的对象。例如今天大行其道的别墅私家电梯设计,就是源自北京玫瑰园。8年前,这个由玫瑰园老板梁希森本人提出的想法,被很多人看做“天方夜谭”。如今私家电梯设计已然成为全球豪华别墅的“标准配置”。

一朵玫瑰优秀作文 篇8

一朵玫瑰出生在墙角边它没有太多雨水的滋养也受不到太多太阳的照耀,于是小玫瑰哭地泣不成声,老树对小玫瑰说:“只要你超越墙头就可以如你所愿”。蜗牛接着说:“只要你努力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的,墙外的世界更精彩。”“真的吗?”“一点都不假。”小玫瑰擦干眼泪,努力长大吧,小玫瑰默默地想。

她日夜不停地长大,可没几天她累得不堪设想,硬邦邦地土地让她越来越累。为了获取更多养分,小玫瑰把根须向边处延伸,小玫瑰旳根碰到了大石头可小玫瑰并没有哭,而是把根沿着石头继续攀爬,过了几天,她的根生长不了了,小玫瑰一看是根又卡在了两块石头的缝缝里,她在石头缝中不懈的寻找缝隙,一天天过去,根须碰到了玻璃,玻璃的棱角锋利极了,一下子便把小玫瑰的根须划破了。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努力。

努力总是有收获的,如今小玫瑰超越了墙角,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美丽景色使小玫瑰再次落下了眼泪。

十一朵玫瑰代表什么意思 篇9

11朵玫瑰象征一生一世我爱你。十一朵玫瑰代表着一心一意的感情,一生一世的相守。

11多红玫瑰花语:爱她一生一世,永不分离。

认为他(她)在你心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最完美的期望和他(她)一生一世,永不分离,真爱永远是一种承诺。

11朵粉玫瑰花语:一心一意,我只属于你。

粉色玫瑰代表感动、爱的宣言、铭记于心、初恋,喜欢你那灿烂的笑容。

11朵黄玫瑰花语:一生一世都珍惜彼此。

黄玫瑰代表友谊,说明你们的友谊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的!同时也说明你们之间的友谊是值得你们一生一世去珍惜的。

11朵蓝玫瑰花语:一生一世的承诺。

蓝玫瑰代表“清纯的爱和敦厚善良”。单枝蓝色妖姬表示:相守是一种承诺,人世轮回中,怎样才能拥有一份温柔的情意!

11朵白玫瑰花语:最爱,只在乎你一人!

白玫瑰花语:纯洁、高贵、天真和纯纯的爱。11朵白玫瑰代表——最爱只在乎你一人!

玫瑰象征着美丽、纯洁的感情,11支玫瑰代表“一心一意的爱”。当然,玫瑰有很多花色,红玫瑰代表“热恋”,粉玫瑰代表“永远的爱”,白玫瑰代表“纯纯的爱”,黄玫瑰代表“褪去的爱”。所以,11支红玫瑰代表的意思和11支粉玫瑰、11支红玫瑰、11支黄玫瑰代表的意思就不一样。如果是送给恋人的话,能够选取11枝红玫瑰或者11枝粉玫瑰、白玫瑰。

一朵玫瑰花 篇10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女性特哥;封闭空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79-02

一、哥特小说的概述

(一)传统哥特小说的发展及其特点

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1917-1994)于1764年发表了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 此为哥特小说的开山之作。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同步产生与发展,常被一些文学批评家称为“黑色浪漫主义”(Dark Romanticism)。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哥特小说由18世纪的边缘流派的身份发展为当今文学领域的中心,进而更社会化和现实化。

哥特小说有以下基本特点:首先,从哥特小说的环境描写上来看,故事的背景多发生于破败的古堡、阴深的密室、荒凉的修道院、鬼影幢幢的墓地和恐怖的地窖等,这些地方大多是封闭的,是很少与外界联系的。随着哥特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故事发生地已不再局限为古老的、遥远的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建筑中,而常常转为故事主角的住房或家。其次,常见的哥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暴君,恶棍或英雄和柔弱少女。这两者常常形成恶—善,黑暗—光明,邪恶—纯真的强烈对比,哥特小说家以此来揭示社会的邪恶。再者,哥特小说的故事主题常和复仇有关,故事情节中充斥着凶杀、恶臭、腐烂、血腥、暴力或一些超自然现象。最后,“哥特艺术的美学基础是产生超验感受的‘壮美”[1],哥特小说具有激发人类心灵最基本的情感-恐惧的美感,激发读者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实现阅读的快感。在《哥特形势论》中,沃琳格尔描述哥特式灵魂是不断撕裂自身、不断面临痛苦的灵魂。

(二)女性哥特小说

20世纪女性哥特小说得到迅速发展。英美女性主义理论家艾伦·莫尔斯(Ellen Moers) 第一次把女性主义理论同哥特主义相结合。“女性哥特”这个术语第一次在其著作《文学女性:伟大的作家》中出现。“女性哥特”的定义可概括为“一种表达女性内心隐秘的抗争、幻想和恐惧的文学载体”[2]。在继承了传统哥特小说特点的基础上,女性哥特又进一步进行改造。女性生活在恐惧、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中,和哥特小说里故事发生的背景相互呼应。女性哥特认为,引起女性恐惧的根源在于父权制下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迷失。相对于重视恐怖的超自然和暴力因素的传统哥特小说,女性哥特则侧重于对女性现实生活因素的描写。女性个体焦虑和恐惧的原因并非鬼怪,而是父权制,尤其是父权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源于性别角色的禁锢性规定和以性别为导向的人际关系[3]。在恐怖的宿命论的神秘气氛下,女性哥特常常涉及女主角自我意识觉醒、恢复和实现的过程。其次,女性哥特小说中常有“陌生化”的手法。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怪诞审美手法,”陌生化”异化了女性和女性所存在的环境。家等一些封闭的空间常常作为陌生化的对象,以此来表达女性在父权制控制下对生活感到恐惧和自我身份迷失的状态。

二、封闭的空间与父权制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发生地为“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的大木屋”。与大多数传统哥特小说不同的是,艾米丽不是被迫呆在家中,而是她自己选择紧闭在家里,不和外界接触的,即:女性的自我封闭。“封闭的空间既象征着禁锢女性自我的父权社会,又是父权文化压抑下的女性个人情感体验的载体”[4]。封闭的哥特场景如父权社会下对女性要求的条条框框,女性要严格遵守不得越雷池半步。压抑的生活从女性一出生就已开始。父权社会视女性为“他者”“第二范畴”,认为她们有适合私人领域的女性气质;而男性则属于公共领域。“家是女人的生活的中心,是女人生命开始和结束的地方”[5]。传统的生物决定论认为女性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女性在智力,道德和理性上都劣于男性,女性的天职是待在家中相夫教子,公共领域是女人所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囚禁女人的“私人领域”和哥特小说中常出现的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封闭的空间一方面体现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另一方面它又是女性寄托情感的载体。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文中,艾米丽视“家”为自己的情感载体。在她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她都没有离开过家。与其说是生病被迫呆在家中,还不如说她是主动把自己封闭在家里来梳理并接受父亲去世的情感和现实。艾米丽所住的“家”已失去了家所特有的温馨、舒适、惬意的属性,而变得陌生和可怕。在女性哥特小说中,家往往是令人有着莫名其妙的恐惧感。这种使熟悉的事物通过压抑而异化的手法被称为陌生化手段。艾米丽以为即将和索爱之人结为夫妻,她满心欢喜地准备结婚用品。“我们还听说艾米丽小姐去过首饰店,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品,每件上面刻着“荷·伯”。此时的艾米丽家里应该是洋溢着新婚的欣喜的。然而当艾米丽死后,人们进入她当初准备的新房时,仿佛到处都笼罩着一股淡淡的阴森氛围:“败了色的玫瑰花窗帘,玫瑰色的灯罩”“那男人躺在床上,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呲牙咧嘴的样子”[6]。家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家了,这时的家已变成杀人藏尸的秘密地,早已失去最原始温暖和舒心的意义。

封闭的空间具有双重作用,在限制女性的身心空间的同时,又反过来催化她们的生长。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所受的压迫不仅仅体现在对女性身体的禁锢和摧残,还体现在对女性的心理上压迫上。“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不仅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且是心里的,即通过儿童的社会教化过程,使女性是下等人这一观念在心理中得到内化”[7]。《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故事发生于美国南方社会。传统的南方社会在经济上和宗教上都维护了父权制。美国南方社会是以经济种植园为主的经济方式,家庭是社会的中心,因此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在家庭中有着不可撼动的控制力量。其次,保守的请教文化是以加尔文主义为核心的。整个社会从宗教的角度维护着男性的统治地位。艾米丽的父亲是个电信过的南方旧传统代表人物,对女儿的隐性压迫体现在对其婚姻的态度上。小说里这样描述,“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婚姻是成年人生命里的大事,关乎着个人幸福。然而,艾米丽的父亲赶走了所有来向艾米丽示好或求婚的追求者。父权社会中,未婚的女儿是父亲的一件物品;结婚后,又称为丈夫的物品。波伏娃在其被称为“女性主义圣经”的《第二性》著作中提出“意识哲学”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种内在要求:即肯定“我”是必要的一个。每个意识都想否认其他意识的平等地位”[8]。她说在男权社会中女人被认为是“他者”“客体”是“第二范畴”,必须服从于以“self”和“主体”第一范畴的男性。作为主体的父亲,他甚至有控制女儿幸福甚至命运的权力。波伏娃一个重要的女权主义思想-自由的原理中提出,自由意味着塑造自己未来的机会;压迫是对将来的否定。艾米丽丧失了对自己未来塑造的权力,失去了自由,受着父亲的压迫。除了家庭的压迫外,艾米丽还分别收到爱情和社会的父权压迫。荷默·伯隆是继其父亲去世后出现的又一父权形象。在该小说中,他被这样描述,“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神强干,声音洪亮”“一群群孩子跟在他身后听他用不堪入耳的话责骂黑人”。寥寥数行就给读者描述了具有“积极”“阳刚”“独立性”“掠夺性”“公众性”等多种典型男子气质的父权形象。爱的热情往往会衍生于痛苦。在艾米丽不顾公众的反对,毅然选择和他交往,认为将来步入婚姻殿堂是无容置疑的。荷默?伯隆却说他喜欢和男人来往,甚至在小说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他本人说过,他是无意于成家的人”。艾米丽倾其所有的真诚却令她再次成为受害者。

三、小结

哥特小说中的故事多发生在封闭的,与人隔绝的空间中。封闭的空间一方面体现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另一方面它又是女性寄托情感的载体。于此同时,封闭的空间具有双重作用,在限制女性的身心空间的同时,又反过来催化她们的生长,促使她们寻求自我。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05).

〔2〕Elaine Showalter. Sisters Choice: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M]. Oxford: Clarendon,1991:127.

〔3〕林斌.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J].外国语,2005(03).

〔4〕邓瑶.禁闭与疯癫[J].文献资料,2010(20).

〔5〕Margo Culley(Editor). Kate Chopin(Author). The Awakening [M]. W. W. Norton,1993:125.

〔6〕李俊杰等译.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5.

〔7〕周乐诗.女性学教程[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274.

〔8〕迈尔森.波伏娃与第二性[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34.

一朵玫瑰花 篇11

Robert Burns(1759—1796)作为苏格兰杰出的农民诗人,是18世纪后期诗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他的主要作品可以分为政治诗,讽刺诗和抒情诗三类。抒情诗是彭斯所有诗中最出色的, 这类诗主要描写和歌颂爱情,大自然和人民的生活。其中爱情诗最为精彩,《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1796)就是他最著名的一首(何树,2005)。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诗人汇集若干英格兰民谣加工整理而成,他大胆剔除了其中一些过于俚语的部分,使古老的民谣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对该诗从前景化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印证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前景化的概念

“前景化”的概念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思潮,后来布拉格学派的Jan Mukarovsky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他认为 “‘前景化’是‘自动化’ 的对立面,是对一种行为的‘非自动化’(Foregrounding is the opposite of automatization,that is, the de-automatization of an art.);客观地讲,‘自动化’能使事件‘程式化’,而‘前景化’则是对‘程式’的违背(Obviously speaking,automatization schematizes an event; foregrounding means the violation of the scheme.)。”

“前景化”在标准语言和诗歌语言中有不同的目的。在标准语言中,是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表达的主题上来; 而在诗歌语言中,“前景化”是为了把表达的行为,即言语自身的行为置于最突出的地位。换言之,“前景化”把标准语言推到背景位置,从而把对标准语言的种种违背推向前景。由此可见, “前景化”是将变异的语言表现形式突现出来,一方面引起读者的注意,另一方面,使诗歌语言本身充满表现张力。

三、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前景化分析

今天前景化已为国内众多的学者所认识和接受。学者们以前景化理论讨论小说翻译,或是前景化与翻译之间的联系。在诗歌批评方面,有的学者从音系层讨论前景化在体现诗歌美的主题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从韵律的角度讨论诗人展现主题的手法,也有的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次去讨论黑人诗歌的音乐性。本文这一部分将从反复,语音格律和比喻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前景化的表达。

1.从反复来看“前景化”。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识地使某些词语、句子甚至段落一再重复出现,这种辞格叫反复。(兰宾汉、邢向东,2005:297)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们经常使用不同程度的重复来加强语气或突出题,主要表现在词语和语音的重复上。这种异于常规语言的变异形式对于诗歌语言的“前景化”有重要意义。根据反复的成分之间的间隔,反复通常可分为直接反复和间接反复。彭斯在诗中同时运用了这两种反复方式。

(1)直接反复。彭斯在诗歌题目“A Red,Red Rose”中就用到了直接反复,“red”一词被反复使用了两次,这一反复是一种语言的变异,因为在常规的语言运用中,人们无需进行重复。“red”的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玫瑰的“红”色被突出出来。尤其重要的是,诗人在两个直接反复的成分之间加上了一个逗号,这个逗号使语速慢了下来,一种对这种“红”色由衷喜爱的情愫便被表现地淋漓尽致。诗中第二例直接反复的成分是 “and fare thee well”,尽管是短暂的离别,时间却显得特别的长,主人公和所爱之人依依惜别,怅然若失、不忍离去。在这里,诗人塑造了一个多情却又专情的青年形象,反复的运用对刻画人物的心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间接反复。彭斯在诗中运用了更多的间接反复。在第一节中,两句诗的第一分句的前半部分“O,my love’s like a”进行了反复,第二分句的结构完全相同。这一反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对主人公恋人的甜美形象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第二节中“And I 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在第三节中进行了重复,强调了主人公坚定不移的爱情信念。另外,“my dear”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反复了三次,“my love”在第四节反复了两次,这一近似“呼告”形式的昵称同样传递了主人公对恋人的炽热爱情,形象地勾画出了主人公和恋人即将分离时海誓山盟、甜蜜美好的画面。

2.从语音和格律看“前景化”。如果说“前景化”使诗歌语言有别于普通语言而成为艺术形式,那么节奏和韵律使“前景化”的作用更为突出,使诗歌语言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功能上更加丰富,更有感染力。

诗人在诗歌的题目中和第一节的第一行和第三行运用了头韵的修辞方式。题目中“red”和“rose”的词首辅音“[r]”相同,第一行和第三行“love”和“like”的词首辅音相同。头韵的使用增强了表达的音响效果,使表达朗朗上口,和谐悦耳, 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另外,从诗中所使用O(=oh),like, rose,june,sweetly,tune等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长元音,双元音,如/i:/,/u:/,/ai/等。这样,使读者读来欲速不能,只能慢慢地吟诵,从而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对自己心上人真诚,温柔,持久,永恒的爱。

诗歌采用了扬抑格,每一节的一三句采用四音步句,二四句采用三音步句。这是在当时民谣中流行的韵律,便于诵读流传。诗歌采用了交叉韵的方式,前两节为abcb韵式,一三句不押韵。后两节采用了abab的韵式,一三句一个韵脚,二四句一个韵脚。韵脚从前到后依次为[n]、[ai]、[i e]、[v]和[l],鼻音、 双元音、唇音和侧音都是比较柔和的音,虽然爱得轰轰烈烈, 情意却很缠绵,韵脚的运用对表达这种情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从语义——比喻和通感看“前景化”。诗歌里常用的象征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亦是从语义角度突出“前景化”的表现。

诗人在第一节中连续用了两个明喻,主人公的恋人首先被比喻成六月里初开的红红的玫瑰。这不是百花园中普通的玫瑰,而是六月里刚刚绽放的“红红”的玫瑰。这玫瑰一切美好的品质都被赋予到了主人公恋人的身上,一个有着姣好的身材、美丽的脸庞、独特的气质和散发着缕缕清香的花季少女的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后,女孩又被比喻成正在演奏的甜美的乐曲,乐声宛转悠扬。“‘我’的恋人是如此美丽、端庄、善解人意,与之相处就像身处一间温馨舒适的小屋,品着浓烈醇香的美酒,聆听自己最喜爱的乐曲。她让你陶醉,令人沉迷,所有的烦恼、痛苦、忧伤将在这美妙的音乐中随风而去。”(余永锋,2005:107)此处将恋人比作玫瑰,是视觉上类比,而将恋人比作优美的旋律,又是听觉上的类比,无论玫瑰还是旋律,都将“前景化”置于突出地位,强调此种表现手法给人带来的美好联想。在比喻的运用中,作者还混合上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玫瑰色泽的浓艳和嗅觉的芬芳以及乐曲在听觉上的甜美悠扬都被拿来刻画女孩的形象。诗人在视觉、嗅觉和听觉方面的用意把主人公心仪已久的恋人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诗歌因涵义深刻而令人回味无穷,更因其语义的内涵而使之有别于普通语言诗人往往充分发挥想象力,诗人用违反常规的思维和手法将诗歌语言的“前景化”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彭斯热爱苏格兰的山水,人民,习俗和传说。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彭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利用普通的语言元素,通过其娴熟地修辞运用技巧来前景化诗中的意象,恰当地表达出那种强烈而真挚的爱情。从语言上分析作品,作为文学批评的有效补充,能够明白语言在表达作者思想时的机理,进而能更加深地理解作家及其作品。

摘要:诗歌以其意境吸引读者。诗人创作时大胆创新,使用语言表达技巧,使语言承载的意象前景化,引起读者的关注,从而使读者了解其思想。本文运用文体学中前景化理论,从反复,语音格律和比喻三方面分析了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语言使用及其产生的前景化效果,探寻语言与诗人思想之间的联系,已达到对作品及其作者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前景化,反复,语音,格律

参考文献

[1]Leech.Geoffrey 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7-225.

[2]Mukatovsky,J.S 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in秦秀白.A L 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导读[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董素华.英语名诗欣赏[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4]何树.苏友芬.英国文学导读[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5]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6.

[6]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活动策划公司业务下一篇:研究生面试英语介绍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