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汇报材料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义务教育均衡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均衡汇报材料 篇1

提升教育内涵

——陈集中心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职责,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着力从教师的整体素质、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的办学水平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协调、持续发展。下面就本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校园面积42221平方米,建筑面积9318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5262平方米,有10951平方米运动场地。全校现有38个教学班,1753名学生,教职工110名,其中专任教师97名。

二、达标情况

1、场地达标。我校生均占地面积24.08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32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6.25平方米,有300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

2、图书、仪器设备及功能室达标。学校有藏书室1个,藏书35400册,生均20.19册,阅览室1个,室内有报刊杂志24种;网络教室4个,室内有179台计算机,普通教室有多媒体19套,学生用机共计198台,生均计算机0.11台;音乐教室2个,有钢琴、电钢琴各1架;实验室2个,美术教室2个,舞蹈室1个,各功能室内器材设备齐全,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II类)》。

3、办学规模达标。我校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1人,仅占学校生源的0.6%,1753名学生编班38个,平均班额46人。

教师配备达标。我校有专任教师97人,师生比1:18,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86人,占88.66%,有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9人,占9.3%。

5、安全保障达标。学校设立安保处,专人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学校有保安2名,配备钢叉、警棍等安保设备。灭火器、防护栏等安全设施齐全。学校食堂安全卫生,饭菜可口,有安全卫生饮用水。学校有205平方米的水冲厕所一间。

6、管理与质量达标。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责任明确,学生就近免试入学,无择校生,均衡编班,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严格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艺2+1”活动。腰鼓、武术操、书法等社团活动参与人数足,达到85%。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6%,学生学业合格率达95%以上。

三、办学特色

义务教育均衡汇报材料 篇2

一、三个优先, 搭乘薄弱学校改造直升机

校际间的不均衡是择校的主因, 遏制择校的最直接手段是实现均衡。实现均衡的第一场战役是消除薄弱, 从而达到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的基本均衡。

1.优先投入薄弱学校改造资金。

我们的教育投入都以每年20%的力度递增, 教育投入年增长大幅超过经济增速。以2011年为例, 全区财政经常性收入18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36.52%, 教育支出为42, 224万元, 比2010年增长了39.35%, 设立改造薄弱学校专项经费, 为办学设施、校舍维修和小班化教育等投入专项经费23, 495万元。在实施过程中, 坚持“直接提升薄弱校办学条件, 直接改造薄弱校办学理念, 直接促进薄弱校激情升华”的原则, 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薄弱学校一次性改造的超前性和先进性。

2.优先保证薄弱学校改善条件。

我们坚持以薄弱学校为重点, 加快推进校舍改造维修和环境美化绿化工程, 100%高质量铺设了学校塑胶操场, 100%按照国家Ⅰ类标准配备了理、化、生等教学仪器设备, 100%高标准建设和更新学校专用教室, 100%配齐配足信息化设施和现代化设备。同时, 大力强化设备的应用, 提高使用效率, 建立了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将专用教室的使用排进课表, 保证设备有人用、不闲置;加强设备使用的培训工作, 保证设备用得好, 有实效;建立了教育技术装备专业队伍, 保证使用有指导、能维护;搭建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及教研平台, 保证教师有处学、能交流, 这些手段使西岗区配备的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对差异性项目的扶持力度, 把全区的教育现场会、活动展示会等全部放在薄弱学校, 让薄弱学校的校长走上讲坛、让薄弱学校的教师展示成功经验, 快速提升干部教师素质;重视薄弱学校的文娱活动, 扶持男子鼓队、合唱队、花样跳绳等项目, 提升办学特色;实行教师、学生免费制服工程、微笑校园工程, 加速改变薄弱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让教师、学生由外而内提升形象, 以崭新面貌面对社会和公众。

3.优先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

我们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的主要策略是“名优领军, 专家引领, 全面优化, 科学调配”, 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师, 特别是薄弱教师的培训提高上, 全面“提升优质师资总量”, 同时, 通过“科学调配”, 在远期和近期两个方面, 消除校际间在师资水平方面的差距, 从源头上解决“择校”热。

深入探索干部教师培训新途径, 教师年培训专项经费增至1000万元, 教师人均达到5500元以上, 逐步形成了西岗教师“嵌入式系统型”培训模式, 实现教师激情与活力的再焕发。开展“拜名师工程”、“珍爱生命·真心微笑”工程、“三类三级三联动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教师自主选择培训课程, 量身定做培训方案, 形成资源丰富多样、基地稳定有效、层次高端灵活、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全员受益的良好局面。

在科学调配的交流体系中, 实行由校长先行交流带动教师交流, 使优质的学校成为优秀校长的培养基地, 再使优秀的校长向薄弱学校流动, 实现扶持。在教师交流中, 采用“圆桌式”交流方式, 屏蔽优质学校间的教师交流, 由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优先选择优秀师资, 实现师资力量的主动均衡。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不递条子, 不干涉交流制度。

二、三个不动摇, 开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干线

单纯人、财、物的均衡, 对于“择校”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教育优质与否的评判主要还是依靠质量, 而不单单是硬件与师资的配设, 西岗区遏制择校的第二战场在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从而达到教育质量和管理方式的均衡与优质。

1.坚持质量第一理念不动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课好了质量自然就好了。从2008年开始, 西岗区先后出台20余份教学管理文件, 其内容涉及高效课堂建设、推广教学管理成功经验、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 其最终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行政领导包校制度, 充分体现“教育行政就是在服务中行政”, 建设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 为区域教育提供优质的专业支持。坚持学校领导上课、听评课、参与教学活动, 坚持不进课堂就没有发言权, 校长听课量从每学期60节提高到120节, 全年240节。教师通过“高效课堂研究、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过三关”等手段, 做研究型教师;研制并使用“校长专业领导力手册”、“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记录”、“学习指导案”、“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过三关”记录、“研修专用手册”等标准件, 提升学校教学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关注细节、强化过程管理, 全面提高质量并缩小校际间学业质量差距, 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热。

2.坚持创新教育管理不动摇。

西岗区实现区域均衡的方法是“整体建构”。这个整体体现为从“名校长工作室”到“教育协作片”再到“片区+校群”的层层递进和不断提升的管理思想。

2008年, 西岗区组建了首批以名校长名字命名的名校长工作室, 对名校长的选拔标准、工作目标、工作职责、组织与领导等做出明确规定, 保障名校长工作室的顺利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本区优秀校长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使工作室成为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和薄弱学校改进与发展的平台。

“教育协作片”是“名校长工作室”功能与作用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学名校长或中学骨干校长牵头引领下, 组成以中学名校为核心, 按学校地域分布的教育协作片, 成员由2至3所中学及临近小学共同构成。目的是探索研究中小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方式互补互动的有效途径。

最后, 我们充分考虑中学与中学、中学与小学间的利益关系, 在总结校长工作室有利于促进校际间合作与竞争, 但缺乏针对学生发展的系统性等问题的基础上, 由校际联盟管理逐步发展为“片区+校群”的管理, 构建起区域内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网络化均衡管理新模式。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任务, 将对口中小学按组织管理的方式组成一片。实行松散型九年一贯管理, 以中学为牵动, 进行集中教研和规划学生活动、完善学生九年培养方案等项目, 实现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做足、做好学生九年连续的培养计划, 形成了“片区”管理模式。加强同类学校的经验重组, 将同阶段强弱校形成联合群体。采取新老优质学校轮值制度, 共同探讨本学段问题和在片区发展中的难题, 形成了信息和方法沟通机制的“校群”管理模式。

通过“片区+校群”管理, 形成横纵交叉的网络化管理体系, 及时消化和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专业问题。片区中通过中小学教师集中研究教材教法, 实现中小衔接。同时, 在片区内每所学校的文化整体建构和片区文化整体建构上实现统一, 保证片区艺体项目的一致, 按照片区特色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和教育科研规划, 实现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策略、评价机制的有机统一。

3.坚持以“小班化”促进“大均衡”不动摇。

2007年, 我区高分通过辽宁省双高普九验收后, 区委即决定实施“小班化”教学, 并以此为抓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的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把小班化教育作为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现区域间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 采取国家级课题牵动的方式深化研究实践, 加入长三角小班化教育联盟, 组建了环渤海小班化教育联盟, 夯实了辽宁省小班化教育研究基地的基础, 建立全样本小班化数据库, 使小班化教育发展更具科学性, 顺利实现了从“自然小班”到“规划小班”的过渡。在“关注每一个”的策略下, 实施课堂发言100%、面批面改100%等策略, 落实了“微笑每一个、健康每一个、智慧每一个、创新每一个、高尚每一个”的教育愿景, 实现了小班化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的目标。通过小班实现校际间、班际间和人际间的均衡。在小班化教育理念下, 实施限定班额政策, 在保证学区内学生的就学基础上, 严格遵照小班化的班级规模, 保证小班化的教学效益, 防止学生盲目扎堆择校。

三、三个再强化, 点亮遏制择校启明灯

择校归根结底是人在惯性思维下的“择优”的行为体现, 我们的前两战赢得的是遏制其择校的资本, 最后,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本, 展现这种资本, 让择校者实现从被动放弃择校到主动选择对口直升。

1.再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是制定政策, 保证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 保证残疾儿童的入学, 保证全区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适龄儿童的公平入学并享受优质教育;二是着力落实重点高中招生指标75%到校, 无论优质学校、薄弱学校, 择校即丧失此项权利;三是采取阳光分班, 实行电脑派位, 不私设重点班, 促进生源配置的基本均衡, 解决择校择班的难题。

2.再强化家校沟通。

强化区域社区教育学院的职能与作用, 架设家校沟通和家长培训的桥梁。在全区中小学建立教育议事会制度, 抽选学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教育专家组成议事会, 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沟通与协调, 建议与参谋, 监督与评价, 整合与共享关心教育发展的积极力量。同时, 让家长口口相传, 更加了解片区和区域教育的发展, 认同片区, 选择对口。

3.再强化经验总结与宣传。

将我们的教育成果如薄弱学校成功改造、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从行为中提炼经验, 从偶然中归纳必然, 将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加以推广, 实现促进均衡的良性循环。同时, 再强化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人了解择校的弊端, 了解区域均衡的现实与未来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 从主观意愿上杜绝择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3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三铺小学现有学生416人,11个班级专任教师20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2人。校园面积16714平方米,校舍面积1596平方米。学校自然仪器设备达省级二类水平,音乐室有钢琴等乐器设备,美术室有写生器材、拷贝台等。体育设施齐全可适应上各类体育课。学校共有图书10850册,生均26.1册以上。校园布局较为合理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百分之百。学校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园环境逐年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学校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被评为“县级文明学校”、“县教育先进完小”。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入学机会 1、2012学年度我校学龄数为342人.入学率达百分之百。

2、本学年年初在校学生数416人其中一年级100人,入学率达百分之百。辍学率为 0。

3、上学年毕业班人数26人,六年级合格率百分之百,升学率百分之百。

(二)教师队伍

1、学校有县级骨干教师校长1人。2、2013年全校在职教师20人,专任教师 20人,其中取得专科学

历12人,本科学历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百分之百,师生比1:20.8,学校共有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9人。

3、学校设有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政教主任负责管理教导、安全、德育卫生、后勤等工作,学校领导班子能够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三、保障机制

1、学校占地面积16714平方米,生均 40.2平方米;建筑面积2596平方米,生均6.2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4500平方米,生均10.8平方米。

2、设有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电脑室、电子阅览室等

3、学校学生电脑67台,生均计算机台数0.16台,全部计算机宽带上网,学校设有校园局域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开通了“班班通”能保障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四、质量与管理

1、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落实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课外锻炼时间1小时。

2、我校认真开展各种类型德育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在校园内无时不受到德育熏陶教育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3、坚持以活动促教研以活动提质量。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教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

4、强化安全教育责任落到实处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优化师资力量明显加强提高,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新增不锈钢宣传橱窗、磁化黑板,多媒体教室改善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全部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在岗位中练兵,在岗位中成长,先后5有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多名教师被评为乡先进教师,2人次分别被评为镇“教学能手”。毕业班质量检测在全镇第1名,2012年四、五、六年级在县质量检测中取得优异成绩;被县授予“教育先进完小”。2013年度四、五年级质量检测在全县位居第15名。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水平关系到一所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效果。因此师资培训将是我校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将通过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义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教育科研力量还有待再加强。今后将多方面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以此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三铺小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4

凉州区永昌镇马珣小学

2013年,我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办学宗旨,立足于“让每位儿童为了幸福走进学校,在学校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坚持教书育人、活动育人、情感育人、环境育人,精心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请多提宝贵意见。

一、学校基本情况:

马珣小学现有学生122人,6个班级,专任教师13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10人。校园面积4458.2平方米,校舍面积994平方米,8间教室。学校自然仪器设备达省级二类水平,有音乐室、美术室和科学实验室,设备充足,能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体育设施齐全,能适应上各类体育课。图书生均17册。校园布局较为合理,功能区划分清晰,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100%。

一九九二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至今,学校历经多次创业。2011年通过国家“两基普九”验收。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园环境逐年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标准化学校建设前期准备情况

我校十分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准备工作。根据区教育局及学区领导要求,我校于学年初成立了由校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组成的“均衡发展专项负责小组”(下简称小组)。小组分工及成员如下:保障机制:杨才;教师队伍:孙廷有;质量与管理:孙廷有;入学机会:张万虎。每个小组都能根据教师的职能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小组在校长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了有关评估的文件精神,对照评估标准,严格按照指标要求,搜集整理材料,查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整改落实。

(二)标准化学校建设情况

1、入学机会:

本学年年初在校学生数122人,其中一年级10人,入学率达100%。辍学0人,辍学率为 0% ;上学年毕业班人数24人,六年级合格率100%,升学率100%。

2、教师队伍:

学校设有校长1人,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2013年全校在职教职工13人,专任教师 13人,其中取得专科学历10人,本科学历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学校设有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等组织机构,下设有教务、安全、卫生、后勤等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3、保障机制:

学校占地面积4458.2平方米,生均 36平方米,建筑面积994平方米,生均8.1平方米,但都属危房。学校现有行政室、仪器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学校有办公教学电脑15台,现已全部宽带上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但目前还没有开通“班班通”,使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质量与管理: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颁布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落实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课外锻炼时间1小时。学校少先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各种类型德育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在校园内无时不刻受到德育熏陶教育,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以活动促教研,以活动提质量。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教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强化安全教育,责任落到实处,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三)开展的主要工作

1、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规模不大,教育资源不丰富,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唯有依靠一支肯奉献、能吃苦、素质高、具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把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1)全力打造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学校领导班子努力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学校领导具有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开拓的精神、求实求是的作风,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因此,我校领导班子能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能积极形成正确的质量观,能较好地把握教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能结合学校实际尝试形成独到的办学思路,努力使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与学生,逐渐显现学校现代教育风范。

学校领导班子努力成为团结民主、廉洁勤政的战斗集体。我校坚持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的体制;对涉及学校发展、教职

工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能经过教代会民主讨论、表决;各项内部制度健全,管理工作秩序良好。校领导班子敬业勤政,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改革,在教职工中威信高,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声誉。

(2)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抓好教师建设的奠基工程——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提高师德水平。学校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以及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通过健全落实政治学习制度,开展措施得力的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并深入贯彻落实各种文件精神及有关法规政策等。学校经常在教师中开展生动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提倡三种意识(“校荣我荣,校辱我辱”的“集体主义”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意识和 “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奉献意识),强化“四种精神(敬业乐业精神、勤学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做好“五项工作”(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狠抓教师继续教育、掌握先进教育技术、造就人格力量),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确立“育人为本”的基本信念。学校立足于现状建立了教师培训规划,2009-2013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全员培训、新教材培训、及教师基本功培训。教师们能够努力把师德教育的要求化作自觉行动,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尤其关心弱势群体,对那些家庭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行之有效的帮教措施,努力把“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最高学位”落实到平日的每一天工作中。

抓好教师建设的核心工程——浓厚学习氛围,积极建设“学习型”校园。我校坚定不移地引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先进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水平。

一抓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我们按照学校制定的校本培训方案,有计划地实施,带领教师学习了《新课程解读》等相关课改书籍,组织教师分科观看了有关新课程的录像课,讨论了与新课程培训的有关内容。学校每一周由教导处及教研组织进行校本教研,安排一位老师上一节课,由其余教师听课、讨论。然后各位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市、区、学区等各级教育教学比赛活动。

二抓借助外力的“富脑工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一直注重为广大教师提供和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坚持外出学习汇报制、学习成果共享制。教师都十分珍惜各种学习机会,把外出学习看作是高级“精神福利”。2012年以来,我校有3名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与新课改零距离接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抓“分层次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新来教师培训-

-师徒结对,快促成长;青年教师培训--分担重任,做主力军;骨干教师培训--发挥潜能,再创新高;老教师培训--激发激情,发挥优势。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教育与培养,通过“一结、二帮、三带、四扶、五促”的办法,让青年教师与现代教育迅速接轨。此外我们还引导教师扎扎实实进行业务学习,从点滴开始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2、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之“魂”,努力提高素质教育整体水平。

(1)、坚持德育为首,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德育领导小组,强化了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的德育队伍,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努力构建了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一体化德育网络,初步形成了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二是认真按照《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制订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的德育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成效。学校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认真抓好思想品德课的同时,抓好学科渗透教育;能抓好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学校结合校情组织系列化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四是积极宣传地方文化,借助外延魅力加大传承力度。一阶段来,我校在德育特色活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德育工作较为扎实。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满意。他们热爱祖国,关心民族进步,能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能明辨是非,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出现一例违法犯罪现象。

(2)凝神聚力抓质量,一心一意寻突破。

教学质量是学校之“魂”。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学校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狠抓教学常规。一是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时。二是在抓教学常规工作中提出教学流程的“五字决”管理要求,即:备课从“严”、上课务“实”、作业务“精”、辅导必“全”、考核要“新”。三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实行“四大措施”——即领导听课制,学校领导每周进课堂听课,对青年教师,实行“推门即听课,翻本即检查”的做法;教学流程检查制,规定备课周周查,作业批改月月查;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即校长带头抓,教导主任分工抓,教研组长具体抓。学校还定期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常规检查和综合评价,并把检查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狠抓课堂教学。我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大胆改革,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巧妙进行教学资源融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形式,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使课堂变成学生向往的精神

乐园,每节课都要做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有利于多元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还孩子以“充满阳光的课堂”。课堂效果注重追求真、活、实,主要看学生的发展,看看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在真正地听、真正地思、真正地议、真正地做,真正让每位教师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激励每个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狠抓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校根据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符合本校特点的评价方法。一是由教导处组织人员以平时随堂听课的形式进行,通过自评--他评--生评--改进几个环节,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二是每学期邀请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召开座谈会,集中评议教师教学工作。三是集中上述意见,公布评价结果,要求教师制定整改措施。由于评价措施得力,组织规范,因而师生的认同度很高。

狠抓教学绩效。教学工作是我校长抓不懈的中心工作。通过努力,我校各年级、各学科合格率一直在95%以上,毕业率达100%。近年来毕业生成绩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初中学习,学习态度好,基础知识较扎实,学习潜力较大,得到初中学校的肯定。目前学校正在落实质量提升措施,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3)加强体卫艺及科技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为加强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学校成立了体卫工作领导小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和配备一定的器材设备,并保证活动经费的投入,健全了体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按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卫生健康教育课,并坚持“阳光体育活动”,认真搞好学生体检、疾病的预防工作,有计划地利用固定宣传板及其它多种方式进行学生常见病防治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坚持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努力保障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加强经费与后勤管理,服务教学一线。我校能开源节流,积极筹措教育经费,保证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后勤工作中学校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努力创设育人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扎实做好后勤保障。一是建立完善各项总务后勤管理制度。二是强化为教学服务的意识,积极添置教学设备和仪器。三是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义务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心骨。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水平关系到一所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效果。因此师资培训将是我校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将通过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义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教育科研力量不够,经验不足。今后将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以此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学校校舍均属D级危房,给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充实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教师再造新的学习的平台,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

2、以 “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的理念为重点,扎扎实实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培育学校精神脊梁。力求学校文化建设精彩纷呈,让师生感受到浓浓的校园文化气息,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整体基调的特色文化。让每位师生走在校园,即能感受人文关怀、提升人文修养。

3、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将养成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通过举办“养成教育每周一个重点”、“文明班级”评比等活动。让诚实守信、勤奋自强成为全体学生的追求和品质。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回首过去,成绩只是新起点;展望未来,再创辉煌志更坚。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软硬件建设,美化、绿化、净化校园,以德为本,以爱为源,因材施教,优化育人环境,突出办学特色,为师生创建舒适优雅的工作和学习条件,让每个儿童在这里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落实人本理念,弘扬先进教育文化,打造优良教育环境和一流教育质量,为把我校建设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而不懈努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5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再提升,推进我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我校积极响应区政府及区局的号召,有计划、有序推进我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创建的各项工作。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介绍

我校是在古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政府一直在改善办学条件,1985年、1997年、2007年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校舍改建。学校占地面积5338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3405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8.37平方米。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含2个学前教学班),在校学生400多人,我校建有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师生餐厅;有标准物理实验室、化学生物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各种教学、生活设施齐备,能充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我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全新思维看待开拓者,用前沿理念培育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崇真、尚美、发展、争先”的校风,“热情、严谨、扎实、精业”的教风,“勤奋精进、乐学多思”的学风,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积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大校本教研力度,自创“以学定教,双向延伸”课堂教学策略,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常规管理为亮点的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成绩斐然。注重学校育人文化建设,通过班级文化 1 加强学生自育心理建设,营造“和暖”的育人氛围,为学生从他律到自律提供了“平和”的成长空间。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师资水平:

目前我校现有30名教职工,其中初中教师10人,小学教师20人,本科学历22人,专科学历8人,学历配置完全符合标准。

(二)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5338平方米,建筑面积3405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8.37平方米。

(2)学校图书馆中共有1万余册,生均图书达标。

(3)学校拥有电脑教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体育器材室、美术室。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布局合理有序,教学设施齐全。

三、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工作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法保障适龄学生按时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适龄学生都能按时入学,无学生辍学。保证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辍 2

学率为0。

(二)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让家长放心的教育。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安全工作同教师奖惩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教师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班主任同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给学生下发了《学生安全公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学生集会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

4、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宿舍、食堂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每周定期或不定期收缴学生携带的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加强值班领导和值班教师 3 巡查制度,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多次组织了地震逃生演练、防止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安全演练活动。

5、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学期都要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一封信》,提醒家长注意学生的安全。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安全事故。

(三)把教学质量视为第一责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近年来我校坚持深化新课程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工作: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以师德师风教育和“八荣八耻”学习活动为中心,继续抓好全体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努力创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利用教师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等有关内容。除集体学习之外教师个人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并且人人做到学有笔记、学有体会、学以致用。通过系列学习活动,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白了肩负的重担,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更大的热情。

(2)、紧密围绕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程 4 已大面积实施,为了使全体教师更深入的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的同时继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全书》等,从中学习好经验,新教法,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丰富了教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3)、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技能。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方法。多次选派教师到市、县里参加业务培训,同时我们还注重同兄弟学校的业务学习和交流,学校要求参会和培训教师回来后都要上一节汇报课或者作一次讲座,及时传达、汇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真正体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4)、严格考勤管理,按规定执行教师请假制度,详实记载教师的考勤情况。教师出勤情况与绩效量化考核挂钩。

2、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教学是中心,质量是核心”的理念。层层落实全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目标,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在备、教、改、辅、考等各个教学环节上,狠抓规范,落到实处。教导处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进一步抓实了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要求教师认真按课表上课外,早读语文、英语教师到教室督促学生晨读。

(3)、坚持以活动促教研,以活动提质量。教导处主抓,教研组 5 主办,全体教师参与,定期研讨交流并小结,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都有校级领导参与,中层领导主持,领导能深入到课堂听课,课后认真评课,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全面执行《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坚持认真组织了三操(早操、眼保健操、午间操)活动,号召全校师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全民健身活动。

(2)、强化教书育人,紧抓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上好“三课”,即思想品德、安全健康教育、班会。二是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适时渗透德育思想。三是深入开展了向好少年和“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的活动。

(3)、重视法制教育,积极落实法律进校园活动,坚持在校园内张贴普法知识宣传挂图、办板报,多次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反邪教、“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专题讲座,使广大师生知法、学法、懂法、用法,自觉守法。

(4)、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书法、手工制作、绘画、音乐等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5)、重视环境建设,狠抓卫生工作。全体动员,广泛参与,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契机,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我校卫生工作做到了责任区划分明确、宣传教育频繁开展、清洁区天天打扫、卫生情况周周评比、卫生设施基本齐全、绿化美化有序进行。

四、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体育器材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电脑教室等部室齐全。拥有图书1万余册,教学仪器品种齐全,体育器材准备到位。素质教育、办学条件等各类档案内容齐全,装档规范。特别是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以来,学校积极推进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楼前后实现了全覆盖性硬化,绿化带精心布置。学校的教学环境逐步改变,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增强,文明班级创建有序推进,教风、学风日益浓厚,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现代化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学校质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趋势。

2、教学教研成绩突出。

近年来,我校向高中输送了优秀学员,有多名学生考上了重点中学;我校学生参加了多次征文、比赛等竞赛活动。教师的教研论文、教学设计获级奖项。多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五、存在问题

尽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到巩固提高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着几个问题。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设 7 施还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安全保障、饮食起居、学习活动、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就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提高。

六、以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辖区内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学生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努力做好教育。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学生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能让领导满意、家长放心。

义务教育均衡汇报材料 篇6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均衡配置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是针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近年来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个新提法,指的是在城乡之间逐步缩小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笔者认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就是要将城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与相互分割,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并形成合理分布,使城乡教育紧密结合,逐步缩小乃至消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别,从而促使城乡教育融通并协调发展。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与均衡化程度取决于教育资源总量、质量及其配置组合的优劣状态,因此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关键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优化组合。但是就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还比较大,城乡教育均衡化矛盾突出。如何通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2009年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就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在义务教育当中均衡发展又是一个重中之重,从这个判断就足以说明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也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有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才可以使农村学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民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接受教育的过程的公平。前者是指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权利,它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加大力度发展义务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地配置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后者是指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它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应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要求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并协调发展,以利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摆脱滞后状态,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三)有利于城市义务教育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大,许多农村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入读一所好的学校,将来有个好前程,想尽办法将子女送进城里中小学就读,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大量逆流入城,人为地造成城乡学生数量配置上的失调。而农村中小学生大量逆流入城的原动力就是城市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其教育质量有可靠保障。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可以最大限度缩小甚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使城乡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趋于一致,城乡就读差别就缩小甚至没有了差别,因追求优质教育引发的进城就读热潮就失去动力,农村中小学生入城就读热情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遏制甚至消除农村学生逆流入城,可以有效避免对城市义务教育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影响其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定了多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政策,2003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专门增加了教育经费保障条款,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加以规定,要求“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规定:“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教育部2010年初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再一次重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而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均衡发展提到更高的地位,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战略性任务。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大大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国城乡之间拥有的教育资源差距还非常大,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始终处于短缺状态,教育资源总量短缺主要表现为占教育投入大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始终低于4%的目标,从2004年至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2.79%、2.81%、3.00%、3.22%、3.33%、3.59%和3.66%,虽然比例逐年提高,但增长缓慢。由于教育资源总量短缺,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就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为了保证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长期以来选择了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二元体系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长期处于失衡状态。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差异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具体反映在城乡教育经费差异、城乡师资质量差异和城乡办学条件差异等诸多方面。

(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大

尽管我国现行的国家预算提高了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并单列到县级,使教育经费列支有了基本保障,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向城镇倾斜的做法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根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虽然农村生均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与全国生均数,但绝对数与城镇、全国生均数有较大差距。以普通初中为例,表1中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城镇与农村、全国与农村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仍然有较大差异,而且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010年城乡差距又开始拉大,如果剔除县镇,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将更大,特别是大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以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为例,2009年和2010年中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2009年农村分别占北京市的26.09%、27.25%和17.65%、14.62%;农村分别占上海市的22.31%、21.48%和24.94%、19.20%。2010年农村分别占北京市的24.45%、26.26%和16.35%、14.77%;农村分别占上海市的24.71%、23.56%和25.45%、20.21%。这组数据包括北京市和上海市郊区农村在内,如果只计算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市区差距还要大得多。

单位:元;%

表1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数据均来自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城镇包括城市和县镇。城乡差距比=城镇生均经费/农村生均经费。其中城镇生均经费的数据是根据全国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农村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以及全国在校生数、农村在校生数计算得到。

(二)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大

长期的教育资源配置二元体系结构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设备老化、师资水平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仍旧是不少农村学校的现实写照。四川地震中农村校舍的大量坍塌,暴露出农村已经初步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十分脆弱和低水平的,也充分说明农村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虽然进入21世纪后,农村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教育差距也大大缩小,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仍然是不争的事实。以小学为例,2008年全国、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生均危房分别为0.244m2、0.062m2、0.147m2和0.342m2,小学生均危房农村是城市的5.52倍,是全国的1.40倍。小学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和仪器设备总值,城市分别是农村的3.08倍和1.2倍和3.41倍,建立校园网的差距最大,城市学校是农村学校的7.97倍。根据表2数据,农村五个项目达标学校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和县镇,城市分别是农村的1.22倍、1.58倍、1.72倍、1.72倍和1.49倍。西部地区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更大。以广西为例,2007年广西小学生均危房农村是城市的17倍,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城市分别是农村的8.92倍和1.46倍,建立校园网的差距更大,城市与农村学校相差千倍以上,生均体运场馆面积、生均体育器械、生均音乐器材、生均美术器材和生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等城市也显著高于农村。教学及辅助用房方面,在数量上农村生均数高于城市,但在质量上农村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中,框架结构仅占6.38%,而城市却占34.10%;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农村学校占14.69%,而城市仅占6.05%。当城市的中小学生在享受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时,许多边远地区农村的孩子可能连多媒体是啥东西还不知道。

单位:%

表2中数据均来自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的办学条件(三)。

(三)城乡师资队伍差距大

目前我国城乡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很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比例低。以广西为例,2007年城乡初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城市是农村的1.37倍,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要比大专以上学历差距大,城市是农村2.95倍。2007年广西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和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合计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5%,而城市的该项指标达到19.21%,城市是农村的近4倍。2008年初辽宁省辽中县六间房乡一所距沈阳市区仅100公里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全校173名专职教师中无一名本科毕业或以上学历(资料来自新华网)。(2)农村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比例低。以广西为例,2007年广西农村和城市初中专任教师中拥有中学高级和中学一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4.83%和60.65%,差距非常大。(3)农村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些课程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学校教师以传统的语文、数学为主,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教师缺少,音体美教师更是奇缺,多由其他老师兼任,教非所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中数据,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1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1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1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虽然近年通过特岗教师等措施进行补充,但是教师缺乏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4)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老年教师比例大。农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中西部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年轻优秀的教师往往留不住,多数教师来自于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十几二十多年才转为公办教师,因而年龄偏大。(5)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西部地区。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只能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2007年全国小学有代课人员达27.2万人,87.8%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区小学代课人员数量最多,超出本地区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0%。即使拥有相同职称的教师,城市教师素质也优于农村。总的来说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教师的素质状态难以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三、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对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影响

教育均衡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它不仅包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也包括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还包括享受教育发展成果的平等。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不仅使农村学生失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还会导致教育起点、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大,尽管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均大幅度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但积重难返长期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学校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远不如城市,无论走到哪里,同是小学或中学,城里的教学设施要比农村先进,教学器材要比农村完善和齐全,师资力量要比农村强大,教师待遇要比农村优厚,生活条件更是没法比。因此从整体来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极不均衡状态。具体地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农村师资短缺素质偏低

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导致农村学校长期投入不足,使得农村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和环境与城市差别太大,而工资等待遇又比不上城市,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不仅不利于农村学校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原有的教师尤其是年轻优秀教师也大量流失。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市普通初中教师调入人数为调出人数的134.62%,县镇普通初中教师调入人数为调出人数的109.73%,农村普通初中教师调入人数为调出人数的55.29%。这组数据说明教师总的流动趋势是逆向的,农村向县镇流动,县镇向城市流动。最终优秀教师集聚城市,农村成为教师流失的重灾区。大量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师不仅数量不足,其质量更令人担忧。具体地说,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一是导致农村学校生师比普遍高于城市,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农村普遍缺乏教师。中西部农村学校的教师短缺更为严重,留不住的问题非常突出。即使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广东,2008年其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也非常严重,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空编达6万多人,而且补充非常困难。虽然2009年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阳光工资”后,农村教师待遇普遍提高,生活条件也极大改善,但城乡教师实际工资性收入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差距仍然很大,农村教师逆向流动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教师流失严重的地方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长此以往将导致这些地方农村教育快速萎缩。由于缺乏教师,除数学、语文等基本课程外,许多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很多课程没办法开出。2012年初广西南宁市郊区一所农村小学就是因为缺乏英语教师而不能开出英语课,当记者采访这所学校时学生向记者说出了他们渴望学习英语的心声:我们想学英语,我们要上英语课,谁能为我们上英语课?这还是南宁市郊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情况更糟糕,尤其是教师的结构性短缺。二是导致城乡师资差距扩大。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对农村师资队伍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本来整体素质就偏低的农村师资队伍与城镇师资队伍的差距将继续扩大,最终必将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就更遥远。

(二)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扩大引发农村学生逆流入城

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将使农村获得的教育资源更为有限,农村学校没有能力来提高师资素质,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必然导致教育质量低。城乡教育质量上的悬殊差异,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学校学生流失。为使子女获得良好教育,稍有经济能力的农村学生家长都会把子女送到城里上学,从而导致农村生源大量涌向城市,“教育移民”现象将越来越严重,结果造成城乡生源配置严重失调。农村学生逆流入城不仅加大城市教育压力,而且将导致部分农村学校因生源流失严重而“空壳化”,最终导致农村教育用房等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三)产生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进而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1. 产生教育起点与过程不公平

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将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有些学校甚至连必要的教育仪器和设施都不齐全,更不用说像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施的配备,这将使农村学校学生一开始就不能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不到像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机会。比如因缺乏教学设施和教师等基本教学资源,许多农村小学无法开设像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等拓展知识面与素质教育类课程。许多偏远地区农村一个老师要负责一个学校或教学点几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这种情况下教育质量将难以保证;即使能够全额配备教师的学校,也会因教师素质偏低而无法保证教育的高质量,这必将导致城乡学生素质差距不断拉大。

2. 导致教育结果不公平

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与决定结果的不公平。学生升学的机会除学生所拥有的先天禀赋外,与其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密不可分。由于教育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农村学生生均享有的教育资源远低于城市,因此其后天获得的知识和获知能力的培养就不如城市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或者知识的深广度均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其争取上一级学校入学机会的竞争力就不如城市学生,因此农村中学的升学率远低于城市,农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甚至“二本”的比例都远低于城市。有记者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即使不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起码也是关键因素。

四、采取切实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状况,城乡义务教育如何统筹发展将是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我们必须理清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从观念、政策、体制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地发展。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知道,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城乡教育资源长期非均衡配置的直接后果,因此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关键是要处理好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问题。笔者认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应当包括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增加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金

1. 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资金需求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村教育经费快速增长,但仍然是低水平的,也远低于城市,仅能满足基本需求,要加快发展困难仍然很大。2010年1至9月份社会事业发展运行分析资料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教育仍然面临资源不足问题,而农村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首先要做到合理配置城乡教育经费,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

(1)增加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比较低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的目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多年,但是这个目标始终没有实现。这说明虽然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在绝对值上是快速增长的,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其所占比重增长缓慢,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博士在《中国公共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一文中的测算,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需求占GDP的比例为3.99%,财政供给能力可以达到4.11%,因而岳博士认为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适当比例应该在4%左右。如果岳博士的测算是准确的,我国目前已经有能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201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66%,为14670.07亿元,如果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能够达到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当为16048.08亿元,比现在实际支出多1378.01亿元,比2009年就有大幅度增长,分配到农村的教育经费总量就可以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因而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以便为培养知识型的现代农民奠定基础。而以我国目前的财政供给能力,适当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还是可以承受的,况且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因此今后应当大幅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总量。

(2)财政性教育经费配置应当向农村倾斜增强农村义务教育能力。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配置始终是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现在应该是补偿的时候了。因此今后在配置城乡育经费时,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直接向义务教育发展比较薄弱的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只有大幅度增加投入,才能有效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质量,才能加快推进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

2. 推行教育投入激励机制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需要巨额资金,仅靠财政性投入,短期内恐怕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除加大财政性投入外,要创新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一要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引导、激励、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捐资助学,建立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投入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教育,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二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引导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对子,由发达地区政府和企业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农村发展义务教育事业,定期给予资金或物质支援。对口支援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援建校舍、购置教学仪器和设施、提供教师培训资金或帮助培训教师等。教育对口支持制度可以促使发达地区的非教育资金转化为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办学和教育教学条件的教育资金,从而在不增加贫困地区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有效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加强教育经费监管防止教育经费被截流挪用

合理使用资金就等于增加有效投入。不仅要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更需要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即需要开源更需要节流。目前我国教育经费违规使用的问题仍然存在,2008年7月审计署对16省54个县在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审计调查,审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是资金拨付不及时和占用、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在被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29个县的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分配并拨付到相关中小学校资金1.10亿元,占同类经费总额的45.32%。其中有13个县的资金滞留平均超过6个月,最长的超过1年;占用、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八成以上被调查县发现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现象,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46个县的中小学校和教育、财政部门共挤占挪用公用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1.15亿元。因此,政府在增加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一要以义务教育资源审计统筹为前提,成立教育拨款委员会监督义务教育经费直接拨款到学校账户,以避免“雁过拔毛”,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二要严防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迟延拨付、截流、占用与挪用,对违规者要严厉惩处,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确保农村学校教育正常运行。

(二)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004年至2007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了旨在普及“两基”的“攻坚”计划,通过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以及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责任等措施,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质量也得到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实现“两基”的县(市、区)已达到2845个,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7%,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也达到了99.5%。但尽管如此,农村办学条件仍严重落后于城市,办学条件的质量与城市相差更大。因此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应当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需要大量投入,所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关键是增加投入。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导致资金缺口大,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行政策倾斜,从机制层面上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考虑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和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加大农村办学条件投入应当成为必然选择。应当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每年必须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要继续重视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与危房改造,要继续加强教学场馆、实验室、图书馆(室)及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教育设施建设,配备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所需经费要纳入本年度财政预算,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由教育主管部门按各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使用,确保各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得到改善和平衡发展。中央也要不断增加扶助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专项基金,以满足这些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需要。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构建城乡均衡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在师资配置上采取的是“效率优先”模式,优秀教师优先进入名校,名校优先选拔优秀教师,致使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市向名校聚集,出现城乡教师资源上严重的“马太效应”。因此,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在师资配置上必须彻底摒弃“效率优先”的配置模式,促进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合理流动。

1.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确保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当前农村学校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构建城乡均衡化的师资队伍,就是在师资配备上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数量需要,更要满足质量要求。

(1)及时补充均衡配置,确保数量需要。在教师数量上满足需要应当做到:一是加大农村学校教师引进力度,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政策,引导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二是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需求情况,并会同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按照总量调控、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本地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不断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及时满足教师补给需求。因此在具体制定与执行教师编制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根据现行农村的办学点分散、班额小、年级与课程门类齐全等实际情况,从各个学校的班级数量和生源实际情况出发来定编制,保证农村师资动态上的平衡;三是继续实施“特岗计划”,为农村学校及时补充教师提供来源保障。“特岗计划”是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有效的政策举措,该计划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获得了良好效果。当前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边远与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仍然紧缺,合格与优秀教师难以补充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应当继续坚持实施“特岗计划”,及时地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力量。

(2)实行质量监控保证质量要求。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教师质量监控是关键。一要严把好入口关,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的聘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确保持证上岗,以保证新增教师质量。二要严格管理,教师的岗位采用定期竞岗聘任制度,每次聘任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教学评比,对不合格的教师及时进行再培训,只有考核合格的教师才能上岗,确保存量师资质量。

2. 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是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应当采取外引、内培以及城乡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相结合的措施。外引就是从外部引进优秀教师。政府不仅要给政策并且要为农村学校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等高素质教师创造条件,使优秀教师进得来也留得住;内培就是对现有农村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针对农村师资素质偏低的情况要建立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以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2006年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教师新课程网络培训计划”、“西部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计划”和“全国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大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状况。今后农村教师培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继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外,在平时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统筹,抓好农村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并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时效性,真正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要继续实施像“援藏”、“援疆”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计划,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3)要在坚持标准的情况下,实行骨干教师培训与职称评定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政策,有效提高农村骨干教师素质和引导一线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城乡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就是城乡教师交流和城市教师轮换到农村支教制度,这项制度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学校输送优质教师资源。实行城乡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农村教师更快地成长,让农村中小学充满活力。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实行城市教师定期轮换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与培训,这种做法可以在不增加教师数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学校对优质教师的需求。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已趋向成熟,已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并将其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加快推进该项工作。近几年我国正在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沈阳、哈尔宾、十偃、南阳、徐州和铜陵等一批城市都在进行不同模式的试点,在取得经验后应当尽快在全国推广。

3. 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引导教师向农村流动

长期以来城乡教师收入差距较大,除去工资部分,较高的地方相差数倍,这是造成农村教师逆向流动,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国家决定实行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城乡教育教师收入差距缩小,但差距仍然存在。据重庆市有关调查显示,城乡教师工资的差距的根源主要是学校自筹资金的补贴部分。因此,各地政府要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在与公务员工资一样实施“阳光工资”的同时,加强城乡教师工资的统筹,由县、区统一发放津贴,缩小直至消除城乡教师收入差距,防止农村教师逆向流向城镇,稳定农村师资队伍。

4. 合理配置教育管理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

农村教育管理水平低于城市,这是有目共睹的。城乡教育均衡化除要求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外,还要求合理配置教育管理人员,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实行向农村派任高素质管理人员、对现有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和开展城乡校长互访和轮换等方式、方法,尽快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的现代农村教育管理人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促使城乡教育管理均衡发展。

五、结语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与资源均衡配置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资源均衡配置是关键,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需要通过资源均衡配置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必然要求教育资源在城乡间配置合理、均衡与优化。因此,教育资源配置必须适应城乡教育均衡化和服务城乡教育均衡化,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使城乡教育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2005-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R].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聚焦农村教师[R].2008.

[3]国家教育督导报告[R].2008.

[4]广西教育年鉴[Z].2008.

上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错题集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