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开题报告(精选8篇)
第一、针对聚类算法的研究问题:
1、如何提高算法的可扩展性
许多聚类算法在小于200个数据对象的小数据集上是高效率的,但是无法处理一个大规模数据库里的海量对象。现有的聚类算法只有极少数适合处理大数据集,而且只能处理数值型数据对象,无法分析具有类属性的数据对象。
2、如何处理离群点
在实际应用中,估计数据集中的离群点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很多算法通常丢弃增长缓慢的簇,这样的簇趋向于代表离群点。然而在某些应用中,用户可能对相对较小的簇比较感兴趣,比如入侵检测中,这些小的簇可能代表异常行为,那么我们需要考虑在对算法影响更小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些离群点。
3、研究适合具有类属性数据的聚类算法的有效性
对聚类分析而言,有效性问题通常可以转换为最佳类别数k的决策。而目前有关聚类算法的有效性分析,大都集中在对数值数据的聚类方式分析上。对于具有类属性的数据聚类,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第二、针对聚类算法在ids应用中的研究问题:
1、如何结合聚类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很多的聚类算法都已经和ids应用环境结合起来了,很多研究者对前人提出的算法作出改进后,应用到ids系统中去,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算法来适应ids的要求。随着聚类技术的不断发展,聚类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工作。我们需要把更好的聚类技术成果应用到入侵检测中。
2、利用聚类技术处理入侵检测中的频繁误警
研究生院院字〔2013〕3号
第一条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强化过程管理,做好开题报告工作,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昆明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以下简称“选题”)应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由研究生和导师(组)共同商定;或在对研究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由导师(组)提出、征求研究生同意后确定。选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选题应按分类指导原则,学术学位研究生选题应具有开拓性、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在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准;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选取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着重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选题应基于所属学科的理论基础,密切结合实际,力求解决社会发展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点,同时,根据我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规定要求,研究生应尽量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三)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考虑本学科、本行业的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同时要结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以及导师的学术指导专长,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可结合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论文题目,并在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确保按时完成学位论文,使研究生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第三条 研究生在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硕士研究生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博士研究生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7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三分之一),撰写开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填写《昆明理工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书》,经导师审阅同意、学院批准后,方可进入开题报告答辩程序。硕士生应于第三学期末前、硕博连读生应于第五学期末前、博士生应于第四学期末前完成开题报告。未按期开题者,由研究生及其导师向所在学院提交延期开题申请,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研究生院将对其加强过程监控力度。
第四条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须经昆明理工大学“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进行科技查新后方能进入研究阶段。各培养单位在博士开题阶段须审查博士生从我校图书馆开具的“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的查新报告。
第五条 开题报告的内容
硕士学位论文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博士一般为0.8~1.5万字,主要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一)选题的目的、依据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说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以及课题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和创新之处,论文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研究成果和论文结束后可能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三)所需的科研条件。包括论文研究过程中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四)工作量和论文工作计划以及经费估算等。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六条 开题报告工作程序
(一)各学院成立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并按学校规定的时间组织开题报告答辩会。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至少由3名(对于硕士生)或5名(对于博士生)具有教授职称或具有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组成,设主席1人、委员2或4人、秘书1人。对跨学科的学位论文开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
(二)开题报告答辩要公开进行(涉密学位论文除外),开题一周前,研究生将开题报告等相关资料送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在开题3个工作日前完成审核工作。公告时间至少3天。
(三)开题报告答辩会由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组长主持,研究生自述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专家提问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开题报告会相关材料,由秘书记录汇总,并于会后3个工作日内报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
(四)开题报告答辩会主要检验研究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检验选题的前沿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引用参考文献的合理性,以及文字表达是否清晰。
(五)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给出考核意见,填写《昆明理工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书》开题报告评审小组意见,并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以通过(同意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和未通过(不得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两种形式进行考核。第一次未能通过学位论文开题审核者,半年后可以重新申请学位论文开题,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仍未能通过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导师和研究生所在学院向研究生院提出终止对其培养的报告,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结束该生的培养。
第七条
开题报告通过后,各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应将《研究生开题报告汇总表》送研究生院存档。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各留存开题报告一份,以便定期检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待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统一按《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个人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存档。
第八条
开题报告通过后,不得擅自变更学位论文选题。因特殊情况确需更改学位论文题目的,须由导师(组)提交书面报告,经学院主管负责人签字同意、研究生院审查批准后,可另做开题报告,变更学位论文选题。选题变更后仍不能如期进行者,则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条 本规定自2013级研究生开始施行,以往所发文件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重要环节。为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凡我校全日制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均必须按本办法参加中期考核及开题。
第二章 中期考核
第三条 中期考核是指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其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和评定。考核目的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筛选分流制度。
第四条 考核内容
(一)思想品德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政治素质、治学态度、道德修养、集体观念、组织纪律等方面。
(二)课程学习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完成学分的情况。
(三)科研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查阅文献、参与课题的研究能力。第五条 考核标准与等级划分。中期考核按三级记分原则评定等级:90~100分为优秀,60~8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考核优秀:思想品德好,科研能力突出。学位课程平均成绩达到85分及以上,最低分不得低于80分,无重修记录。
考核合格:思想品德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学位课平均成绩75分及以上。
有以下情况之一,中期考核不合格: 1.政治思想差,道德品质恶劣;
2.学位课程平均成绩低于75分或者重修次数达到三次及以上或者同一学期累计三门及以上课程考试不及格者;
3.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过程中不认真负责,草率从事,发生重大事故或者过失者;
4.在文献阅读和开题准备工作中,科研能力表现很差,不能完成阶段性任务者。
第六条 考核结果处理
(一)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结果处理
1.中期考核优秀者在提前攻读博士学位选拔时予以优先考虑。2.中期考核合格以上者可继续学业。
3.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应中止学习,作肄业处理。
(二)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结果处理
1.中期考核优秀者在公派留学的选拔和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资助上予以优先考虑; 2.中期考核合格以上者可继续学业;
3.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继续作为博士培养,应中止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没有获得本专业硕士学位但适宜作为硕士培养者,可按硕士学位的要求,改做硕士学位论文并按硕士课程的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已取得该专业硕士学位者按硕士毕业生就业。
第七条 被考核者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以向培养单位提出申诉,由各培养单位有关党政领导和专家组成中期考核复审小组,对考核结果进行复审。
第八条 各培养单位在中期考核后两周内将考核不合格学生名单和处理情况报至研究生院备案。
第三章 开题
第九条 学位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开题是对研究生论文选题、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贮备进行总结和审核的过程。
第十条 选题原则
(一)选题应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在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性,应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选题尽可能与导师或系里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要充分考虑实验室具备的条件、科研经费和研究周期长等因素。
(三)专业学位硕士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要求,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第十一条 选题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文献综述。博士生文献综述的字数不得少于10000字,硕士生文献综述的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博士生文献综述引用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00篇,硕士生文献综述引用的文献不得少于40篇。
(二)选题报告。
1.课题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3.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 4.课题的创新点与进度安排。
第十二条 若开题通过,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开题的论文题目与答辩的论文题目保持一致。若开题不通过,须在三个月内修改后重新申请开题,连续两次未通过者,取消学籍,中止培养。
第十三条 为保证充足的研究时间,博士研究生自开题通过之日起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12个月,硕士生自开题通过之日起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8个月。
第十四条 开题的时间和地点须报送研究生院在信息系统里备案,以便督导抽查。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中期考核和开题应在研究生院的领导下,由培养单位组织实施。中期考核和开题可同时进行,考核小组和开题小组可由相同人员组成。其中,硕士研究生开题小组由3-5人组成,博士研究生开题小组由5-7人组成,小组成员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可邀请校外专家。
第十六条 考核时间
(一)博士研究生须在入学后第四学期内完成中期考核。
(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须在入学后第四学期内完成中期考核。
(三)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须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内完成中期考核。第十七条 中期考核前,研究生填写《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综合评定表》,教学秘书须审核研究生是否已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开题前,研究生须填写《武汉理工大学开题申请表》和《武汉理工大学选题报告书》。
第十八条 中期考核及开题汇报:研究生进行30分钟的PPT汇报,专家小组对汇报内容认真评议,评定出相应中期考核等级以及对开题报告的选题、论据、措施作出评价,提出是否通过和要求修改的意见。
第五章 附 则
1.1.1 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法治实践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也都走上了正轨,尤其是我国已经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这表明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种形式合理性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但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争的过程中。首先,由于中国的法律体系是自上而下建构而成。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重点受到关注的是法律体系的逻辑合理性,而社会事实以及规则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法律规范要么因其与百姓的现实生活无关而被无视,要么因其与社会风俗、生活惯例不同而没有得到人们的自觉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权利话语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被人为放大,而传统的道德因素却被排斥在法院门外,导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类人的彷徨和无助,而原本为传统道德所不容的“恶人”却能逍遥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
针对法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也是指导我国法学实践的基础理论面临的难题。目前中国的改革进程已步入深水区,面对着快速发展和变化着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立法既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又能够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给百姓合理的预期;如何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扰,保持形式法治的纯洁性实现程序正义,而又不以牺牲传统道德、社会习俗为代价。面对诸多难题,笔者认为仅仅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对法律的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结合法社会学的实证调查、自然法学的价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才能摆脱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界面临的困境。而作为分析实证主义的一种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学在法学领域能很好的融合道德和事实,通过制度事实理论,能够综合的运用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释学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如果能被我国法学理论界认真研究、借鉴和吸收,或许能很好的指导我国的法治实践。除此之外,本人因在读书、上课,参加学术沙龙、读书会的过程中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启发,带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认真阅读了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的《制度法论》,并对制度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也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制度法论的材料。这也是选择本题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精华的同时,对法学展开解释学的、社会实证的研究,并把这几种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法学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对中国的法学理论界自觉的开启一个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学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意义:在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实现从人治向法治,传统之治向规则之治的转变,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挑战。而在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现代精神与地方传统、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国人的实质正义之间的关系则是问题的关键。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坚持法律实证主义立场的同时,实现了道德、规则和事实三者之间的沟通。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文献综述
笔者在将近一年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针对本文的论题做了长时间的资料搜集工作,资料搜集的范围也广泛的涉及到了中外着作、网络期刊等各种形式的资料。仅就本人能力范围之内搜集到的资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学界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研究还相当的薄弱。而对于制度法学的理论,学界的普遍态度还是认为其是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我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有关制度法学的理论,以麦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爱丁堡大学也曾专门针对麦考密克的制度法学理论召开过研讨会,会后还曾以一本书的形式发表了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这手宝贵资料,对于研究制度法学的理论来说实为憾事。
就国内发表过的有关制度法学理论的文章数量来看,也只有几篇,研究者较少。笔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学的学术期刊论文共 7 篇,但是只有唐仲清的《对‘制度事实’的法哲学思考》、陈金钊的《法律事实的定位与制度性事实--评制度法论》、温博的《事实与价值的调和--制度法学的方法论》三篇期刊文章谈到了制度法学中的制度事实理论。其中发表在南京大学法学评论上的陈金钊的文章还专门谈到了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陈金钊教授把有关法律事实的学说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前提说,一类是对象说,还有一类是本体说。陈教授认为关于法律事实本体说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它认为,在这一意义上法律事实其实就是一种制度事实。同时,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他还明智的指出了我国法学理论在法律事实领域研究的薄弱现象。因为我国深受大陆法系的有关法律的制定、解释、适用技术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法学研究主要片面的强调对法律体系的逻辑结构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法律事实的研究。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的理论无疑会增加中国法学研究的深度以及回应司法实践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进行过全面的阐述的当属张文显所写的《超越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制度法理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文章指出,制度法学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对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观,即把法律视为一种制度性事实,并在方法论上对传统法学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的法学研究方法实现了突破和重组。其余几篇文章的内容大同小异,对制度法学的功过是非做了客观性的评价。而对制度法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实践理性”以及实践理性与制度事实的关系做出独到而深刻的探讨的是梁晓俭教授所着的《实践理性: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学的作者们提出的关于“法律是一种制度事实”的理论体现了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希望在法学的研究中结合分析法学和社会学法学的用心。法律作为一种制度事实,既有规则和规范在思想客体意义上的存在也有社会现实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法学的研究,要综合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实的存在依靠的是规则对客观事件的解释,而法律规则的背后体现的必然是制定规则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体现了他们的道德和价值观,所以要想知道规范具有何种性质,就必须首先弄清楚理性行为的性质,而这里的理性行为便是实践理性。通过实践理性,制度法学把解释学的方法运用到了法学研究之中。最终实现了制度事实和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学术期刊之外,笔者目前没有搜集到任何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专着性文章,此外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博士或者硕士论文中进行专门研究的也较少。在笔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中,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杨建军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法律事实》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实的概念”里曾有一小节来专门讨论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的关系。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不同,制度事实是立法者为了实现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整,而经过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来的事实。因此,制度事实是立法者通过对复杂的具体事实进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实。所以当具体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法官就能依据法律规定的抽象事实对具体的纠纷做出裁决。一个法律规范一般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而他认为制度事实就相当于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而且他还认为,法官能够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则规定的疑难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类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制度事实不仅概括在法律规则之中而且它还概括在法律原则之中,因此在面对复杂的案情变化时,法官可以依据原则中的制度事实对案件进行格式化的裁决。而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完全不同,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事实。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能够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因此,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根本区别在于,制度事实是一种立法角度上的事实,而法律事实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实。
在笔者搜集到的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 5 篇硕士论文中,其中有三篇论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个学校,西南政法大学。他们分别是论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结合--制度法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席琳,论文《制度法学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修正》的作者夏菲以及论文《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制度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徐海同。还有另外两篇,分别是华东政法大学的赵建兵写的《浅议麦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论》和重庆大学贾哲写的《制度法论创制规则问题研究》。总体上,这些论文把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对制度法学思想的梳理介绍方面,包括制度法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制度法学的内涵以及制度法学的理论价值等等,鲜有文章讨论过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制度法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收集到的关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有限材料,认为各个学者大部分的讨论都是集中在有关制度法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制度法学与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社会学的内在联系。而对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来源、特征,以及它是如何解决以往法学流派的困境从而成就了制度法学,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建设意义等方面却鲜有论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便在于此。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法论上的开放性,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大法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从改革开放至今,在短短的 3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绩,并没有掩盖司法现实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与道德之争的“泸州二奶继承案”、反映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张力的“吴英集资案”、(虽然案例并不新颖,但是如果我们不做改变的话,谁能保证日后就不再发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执行难的问题等,这种种问题处处都在暗示着一种没有道德支撑的、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只依赖强力而存在的法律规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软弱无力。但是,我并不是在否认离开强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一种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强力。而我国在形式法治的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虽然可圈可点,但取得的成效,却不尽人意。因为大量的不符合程序正义的案例已经发生而且正在发生。如最近改判的发生在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种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问题。
我国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够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实质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够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同时,也满足实质正义的要求;如何能够将国家颁布的法律转变为人们心中的法律?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那问题又出在哪?我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最终,在魏因贝格尔和麦考密克的《制度法论》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 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形式法治的大厦不断的受到来自新自然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甚至是现实主义法学派的攻击。自然法学派以新自然法学的面貌重新出现,并再次强调法律的道德基础;经济法学派则更重视法律背后的成本收益分析;社会法学派注重对影响法律的社会现实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论。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强力挑战。它们的产生本身便说明了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种能够融合道德、法律、事实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应运而生,并很好的满足了实践的需求。
而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进行很好的结合,并处理好形式法治理念与百姓心中传统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矛盾。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任务。而这一情形又与制度法学在西方产生的历史背景颇为相似。因此笔者认为,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法论上的开放性特征,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大法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考察、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自己收集到的文献认真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旨在通过对制度法学制度事实理论的解读,指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制度法学运用制度事实理论实现的对以往法学流派瓶颈的突破。最后论述了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实范畴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实对法律本体论的贡献;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实对于法学方法论的贡献;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1.5 创新点
题目:“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阅读教学的现状呼唤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阅读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求,但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依然存在,由此而形成的思维惰性严重影响并阻碍了学生健康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出来,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想阅读,深入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的高效和阅读教学的超越。
(2)阅读教学的现状呼唤教师关注阅读的研究。
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教,形成惰性,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可忽视另一个现状,那就是教师的教也缺乏理性。首先,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学时严重依赖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的固有信息,一篇课文教了多少遍,每一次教学的知识点却一成不变,改变的只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面孔,把生动的课文教成了一潭死水,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缺乏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很多时候,别人的东西不假思索地拿来为我所用,学得很辛苦,却因智慧、情感、学养、个性等知识因素的左右而学不到真正的精髓,并因此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泯灭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上便缺少了因个性而闪现的灵光,也因此缺少了精彩。其三,教师对学生怎么样读才能读懂也模糊,没有采取清晰明了的措施,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课题组拟定了““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 ”这一课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阅读教学中长期“高耗低效”问题,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解决阅读教学中学生惰性和过分依赖的问题,实现学生对文本意旨、价值的自我发现和对文本意蕴的独特体验,使之在积极主动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兴趣。
(3)加强阅读引导,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双效合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4、期待达到的效应:
(1)打造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实现师生在阅读教学中都有进步,提升。
(2)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实现作文成绩的突破。
(3)在“阅读习惯”的研究过程中,提升课题组成员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使之成为东明县第二初中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
(4) 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形成“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5)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使读书成为学生酷爱的生活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理论研讨法。博览教育专著、教研书刊、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相关文献,学习其理论精髓,通过研讨把握其理论脉络,为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专家引领法。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听课调研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与课题有关的活动,聆听专家指点。
3.个案分析法。开展研讨展示活动,针对典型个案,共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走弯路。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边实验边归纳,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用以进一步指导实践,促使研究步步趋向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准备启动阶段: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思路。
论文题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节选)翻译报告
A Translation Project Report for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Medium-and Long-Term Program fo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excerpts)1.论文简介:
本次翻译项目有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进行汉译英的翻译实践。其次,根据此次翻译实践撰写一篇相关的翻译报告。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大多是针对文学翻译,由于文学翻译和时政文本翻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适用于文学翻译的理论往往无法直接应用于时政文本的翻译。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时政文本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材料,其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为探讨适合时政文本翻译的方法,本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翻译文本,借助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理论和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这理论对时政文本的翻译特点和技巧进行初步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这些理论来解决政论文翻译中遇到的问题,目的是探究针对政府文件的若干有效翻译策略和方法,提高笔者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报告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项目介绍,包括文本选择,项目目的,项目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第二部分,研究背景,包括理论介绍,文本内容,文本特点分析以及翻译时政文本应注意的问题。第三部分,翻译过程,即理论联系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准备工作,以及在文本分类理论和动态对等理论下对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如何解决,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第四部分,项目总结,包括翻译心得,经验教训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2.材料简介:
2.1 翻译文本的选择:
在本次翻译项目中,笔者选取了由国务院2012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作为翻译文本。对其中的„„内容(共计„„字左右)进行了翻译。文章主要是对未来11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全面规划和总体部署。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选取该文本作为翻译项目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从文体上看,本文属于应用文体,由于应用问题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型和目的性,因此通过对该文本的翻译可以进一步提高笔者的翻译实践能力。其次,这是一篇时政文本,基于该类文本在文体,用词等方面的特殊性,笔者试图借助相关翻译理论,对时政文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做初步研究和探索,希望有助于今后的翻译实践。第三,笔者长久以来一直对时政文本的翻译很感兴趣,曾对近十年的政府报告翻译进行过详细的学习和思考,在时政文本翻译方面积攒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借此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也为以后从事翻译工作找好方向。
2.2 翻译意义: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教育的发展直接关乎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振兴。此《纲要》的颁布表明政府对教育发展的深切关注,标志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逐步转变。目前,还未有关于该文本的正式译文出现。为了更好的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为了宣传中国政府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成就,笔者联系所学的翻译理论,对该文本进行翻译实践。希望在增进国际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处理翻译问题的能力以及翻译水平
2.3 预翻译情况:
截至撰写开题报告当日,文本翻译已完成近50%(11000字左右),并且得到指导老师的修改和反馈。预计在10月底可以结束文本翻译,并于11月开始进行翻译报告的撰写。3.翻译评述: 3.1 理论框架: 3.1.1 文本功能分类理论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到“为了找到适合的翻译方法,译者必须先确定原文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式(Newmark;11)。这一理论对种类繁杂的应用文体翻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纽马克在布勒的理论基础上,按照语言功能将文本大致划分为不同三个类型:表达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呼唤功能型,并针对文本类型的划分提出了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时政翻译属官方声明(authoritative statement),是表达型文本的一种。在翻译此类文章时,纽马克建议采用语义翻译的手法进行翻译,使译文的句法和语义结构尽可能贴近原文。纽马克的这一理论为译者根据不同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提供了依据,对此次翻译项目的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3.1.2 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20世纪60年代初,奈达在等效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对能(或称动态对等)理论。该理论摒弃了“文本中心论”,强调以读者文中心,将读者感受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再造出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信息。”并提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时政文本的译文接受者是外籍人士,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都与我们存在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必须考虑读者反映,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使他们最大限度的看懂并理解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3.2 可能遇到的翻译难点
3.2.1 词法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熟悉中国时政文本的人都知道,这类文本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词法和句式都不可避免的具有中式英语的特点。根据文本功能理论,此类文本的翻译重点在于传递信息,减少交流障碍,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应尽量“求同”而非“求异”。因此翻译策略是:在词法方面,应采用异化法,突出中国政治文化的特色,而在句法和篇章方面,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尽可能准确传递信息,应以归化法为主。
3.2.2 句法方面,修饰词过多,多层次并列结构导致汉语长句翻译困难,以及大量无主句的使用。汉语讲究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出于修饰,语气等需要,常有很多无实际意义的修饰词,而英语则忌讳同义重复,讲求简练。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无实际含义,语义重复的内容,在翻译时应考虑酌情删减。而对于一些其重要修饰限定作用的词,则要紧扣原文,决不可随意删减,对于无主句则必须添加适当主语,以符合英语的句法习惯。
3.2.3 语篇方面,汉语的时政文本则具有典型的语篇特征,即缺少连接成分,祈使谓语结构和并列短语居多,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显,由于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依靠形式标记词(如连词,副词等)来实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语篇的衔接,可使用替代法,省略法进行翻译。4.准备工作: 在与导师商量并确定翻译项目之后,为了翻译任务顺利开展,笔者对以往近5年(2008-2012)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尤其对其中涉及教育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重点归纳和整理,细摘录了一些政治术语的固定表达,并对时政报告的句式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翻译过程中,首先,笔者对文本中出现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进行比照查阅,力争找出最符合原语内容的表达方式。主要借助的工具书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时代汉英大辞典》,《英语笔译常用词语应试手册》,同时借用网络翻译资源,如CNKI翻译助手,维基百科,有道词典等。其次,笔者查阅了网上关于该《教育纲要》的相关介绍,掌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段落结构,并对其中出现的一些新名词进行了查阅。最后,笔者阅读了相关理论的书籍,包括Eugene A.Nida的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Peter.Newmark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刘宓庆的《新编当代翻译理论》,贾文波的《应用翻译功能论》,郭建中的《实用性文章的翻译》等等。5.论文大纲:
第一章:翻译项目介绍 1.1 文本选择 1.2 项目目的 1.3 项目意义 1.4 报告结构 第二章:研究背景 2.1 理论框架
2.1.1 文本功能分类理论 2.1.2 功能对能理论 2.2 文本内容 2.3 文本分析 2.3.1 句式特点 2.2.2 语篇特点 第三章:翻译过程 3.1 准备工作 3.2 翻译难点 3.2.1 长句的处理 3.2.2 文化差异的处理 3.3 翻译方法 3.3.1 归化和异化 3.3.2 增译和减译 3.3.3 无主句的翻译 3.3.4 替代法和省略法 第四章:项目总结 4.1 翻译心得
4.2 翻译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4.3 尚待解决的问题 6.研究工作的进度安排
7.参考书目
电子信息工程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课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试验室建设,研究对象为信的调制与解调的matlab仿真。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目的
我选择了《信的调制与解调的matlab仿真》这个课题作为毕业设计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此次课程设计进一步学习和巩固通信原理及其相关知识,并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进一步熟悉和掌握matlab的使用方法;对信的调制与解调原理及其实现有较深的了解;为即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收集资料、消化资料和综合资料的能力等等。
2.2、意义
从事电子通信业而不能熟练操作使用matlab电子线路设计软件,在工作和学习中将是寸步难行的。在数学、电子、金融等行业,使用matlab等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进行设计、仿真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类软件的问世也极大地提高了设计人员在通信、电子等行业的产品设计质量与效率。众所周知,实际过程中信传输都要经过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由于消息传过来的原始信即调制信具有频谱较低的频谱分量,这种信在许多信道中不宜传输。因而,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通常需要有调制过程,反之在接收端则需要有解调过程。
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1、研究现状
matlab是由mathworks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一种面向科学与工程的计算软件,通过matlab和相关工具箱,工程师、科研人员、数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下完成相应的科学计算工作。
matlab本身包含了600余个用于数学计算、统计和工程处理的函数,这样,就可以迅速完成科学计算任务而不必进行额外的开发。业内领先的工具箱算法极大的扩展了matlab的应用领域,所以matlab自推出以来就受到广泛的,信处理工具箱就是其中之一,在信处理工具箱中,matlab提供了滤波器分析、滤波器实现、fir滤波器实现、iir数字滤波器设计、iir数字滤波器阶次估计等方面的函数命令。
3.2、发展趋势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工程问题越来越复杂,过去所依赖分析的技术已逐渐不敷使用。利用电脑来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已是当今工程师的必要工具。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科学计算,能够极大加快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开发的进度,减少在编写程序和开发算法方面所消耗的时间和有限的经费,从而获得最大的效能。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成果的应用价值
4.1、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众所周知,实际过程中信传输都要经过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由于消息传过来的原始信即调制信具有频谱较低的频谱分量,这种信在许多信道中不宜传输。因而,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通常需要有调制过程,反之在接收端则需要有解调过程。但是在计算机中的模拟和实现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法的,如果将采样的频率放的高一些,数字的所造成的失真就不容易察觉了,采用计算机对信进行处理的话,非常的方便,这也是数字代替模拟的的原因之一。
2、信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方式
在信调制中常以一个高频正弦信作为载波信。一个正弦信有幅值、频率、相位三个参数,可以对这三个参数进行调制,分别称为调幅、调频和调相。也可以用脉冲信作载波信。可以对脉冲信的.不同特征参数作调制,最常用的是对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称为脉冲调宽。数字信调制的三种基本方式,有振幅键控ask、频率键控fsk和相位键控psk。
在信的解调中首先已调信中检出调制信的过程称为解调或检波。幅值调制就是让已调信的幅值随调制信的值变化,因此调幅信的包络线形状与调制信一致。只要能检出调幅信的包络线即能实现解调。这种方法称为包络检波。检波后的信,再经低通滤波,滤除高频信,即可获得所需调制信,实现解调。
3、信调制与解调的matlab教本程序编制
利用matlab本身包含了600余个用于数学计算、统计和工程处理的函数,就可以迅速完成科学计算任务而不必进行额外的开发,而且信与系统,通信系统工具包可以很容易的使用matlab开发语言——m语言快速的实现信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的仿真。
4、整个系统的实现过程
首先利用matlab编制教本文件,对信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各种调制,产生各类已调波及对其进行解调,同时进行频谱分析,然后利用simulink工具箱对其进行解调仿真,通过改变参数并观测结果为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4.2、信的调制与解调的matlab仿真的应用价值
调制与解调是信处理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系统的仿真和设计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必要保证。利用matlab可以很方便的进行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尤其对于我们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与设计非常有利,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开设《高频电子基础》和《信与系统》等课程提供模拟信的调制与解调的计算机虚拟试验。
5、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1、XX年秋季学期第11周前
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学习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有关规定。
2、XX年秋季学期第12~20周
阅读指定的参考资料及文献包括10万个印刷符外文资料,基本完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任务。
3、XX年年春季学期第1周
进一步修订完善开题报告、外文翻译,使其在内容及格式上符合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
4、XX年年春季学期第2周到第6周
完成各单元电路设计,protel辅助分析。
5、第6周至第12周
完成电路制作,调试。
6、第13周
完成毕业设计,全部成果交指导老师批阅。
7、第14周
毕业答辩
6、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完成硬件设计,提供protel电路原理图及pcb印制版图,最终达到硬件软件能准确无误的应用的目标。
完成时间:第15周
7、现有条件
研究生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一个课题论证会,一般分为研究生自述课题内容和评审老师提问两个环节。目前开题报告掌握的时间一般是每位研究生20分钟到30分钟,研究生自述的时间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把要研究的课题讲清楚,就不能拘泥于开题报告的材料,从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时间安排等按部就班地去讲,要从中提炼出你的核心内容,把它讲清楚。
一般来说,研究生在进行开题陈述时,自己应该非常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论文要做什么(即论文的选题是什么)?2.为什么做(即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分析)?3.怎样做(即论文研究设计和可行性分析)?4.论文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即论文研究的最终成果)?在开题报告会上只要能把这几个问题讲清楚,那你的自述就成功了。
1.做什么?
这是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本来应该通过论文标题看得一清二楚,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能做到这一点。很多研究生在开题的时候,并不真正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这也是论文题目不能很好反映其研究内容的原因之一。要想让论文标题很好地回答“做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审视以下几点:
第一,论文选题是否明确?选题“明确”是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非常明确,并且能够通过论文标题准确地反映出来。如“基于集群创新的中小企业络形成机理研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是“中小企业络形成机理”。如果将这一题目改为“基于集群创新的中小企业络研究”,就显得研究的问题过于宽泛而不够明确。
第二,论文选题是否具体?这是相对于“抽象”的论文选题而言的。有的研究生喜欢在论文题目中使用一些抽象的概念,甚至生拉硬造一些新词出来,使得论文题目生涩难懂,不利于别人通过题目准确地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比如“中小企业群集创新的GEUI合作模式研究“,乍看上去就给人一头雾水,不知要研究什么,看了论文正文中的解释才知”GEUI“中的各个字母分别代表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果题目中不用英文缩写,而直接叫”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就会使人一目了然。当然,一些约定俗成或已经习惯化了的中英文缩略语可以在题目中出现。
第三,论文选题是否“微观”?这里的”微观“主要指小,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尽量”小“。这里的”小“有两层含义,一是从研究的层次上讲,尽量研究当地企业、某个行业的企业、某一类型企业甚至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不是全行业甚至是全国企业的问题,除非你对要研究的问题十分有把握。有的研究生喜欢在论文标题中使用”我国“或”中国“等字样,如”我国企业的薪酬激励问题研究“,显然这个问题不是研究生自己的力量可以研究清楚的。二是从研究的内容上讲,要尽量”窄“而不宽泛。如上例中的”薪酬激励“问题,对于经理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的”薪酬激励“差别很大,因此相对宽泛。如果改为”经理人员的薪酬激励“,就比较合适。
第四,论文选题是否实际?原则上讲,研究生的论文既可以研究理论问题,也可以研究现实问题。但是,管理理论来源于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因此,不提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选择纯理论的论文题目,最好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来做。即使是偏理论的题目,也要有相当的实际数据作支撑,提倡实证研究。
第五,论文选题是否深入?研究生的论文是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和水平,最简单的判断标准一是理论上是否有一定的深度?或者你研究的是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或者原有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是否是现实当中出现的新问题?如”80后员工的组织承诺研究“,就是针对”80后“员工成为企业主流群体后,其组织承诺的新变化而进行的研究,这是一个新的问题。另外,从形式上讲,研究生论文题目中最不要出现”探讨“、”探究“之类的词,最好用”研究“、”设计“、”分析“这类词。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课下功夫,论文选题设计得好,让评审老师一看题目就知道你要做什么,研究生不用在开题报告会上过多地解释。
2.为什么做?
这是对论文选题必要性的论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理论上的必要性;二是现实中的必要性。主要依据就是文献综述。这就要求研究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大量研究文献,熟悉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需要说明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现有文献的简单堆砌,把主要的文献、观点罗列一下就完事儿。而是要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条理化,指出目前这一领域主要研究哪些问题?主要的理论观点有哪些?主要的解决方法有哪些?解决到什么程度?还存在什么问题?只有把这几个问题讲清楚了,才能证明你的选题的价值所在。
此外,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也有讲究。这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文献的数量方面,一般来讲,研究生开题报告引用的文献数量有四五十篇就够了,过多的参考文献反而会引起评审老师的怀疑,怀疑你是否真正阅读了所有的文献。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书后罗列了近二百篇参考文献,而且还有一半以上的是英文文献,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要阅读这样大量的文献,显然是不可能的。要列那些你真正阅读过,而且在开题报告书中引用的文献,不要将你引用的参考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引用。二是引用的文献还要注意出处,注意多用那些出自本领域权威期刊和权威研究人员的文献,少用那些不知名期刊的文章,因为后者的说服力不强。三是引用的文献要”新“,最好是最近几(五六)年,而且要有连续性和分散性,不要太过集中于某一两年,也不要缺一两年的。除非是本领域非常经典和权威的文献,否则不要引用太早(二三十年前)的文献。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书中的参考文献全部引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文献,单这一项他的开题报告就被”枪毙“掉了。四是要注意有一定数量的英文文献,以便证明你熟悉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
这一部分的陈述要点是:该领域主要研究哪些问题?主要的理论观点有哪些?主要的解决方法有哪些?解决到什么程度?还存在什么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述,引出你研究的切入点,证明你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生在进行这一部分陈述的时候,切忌不要过多地解释概念,也不要照本宣科,要尽量简明扼要。要记住,这一部分陈述的目的是证明你研究的必要性!
3.怎样做?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研究进行设计,以及进行可行性论证。这一部分也是开题报告陈述的重点。
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三部分。研究内容是对论文选题的具体化,一般来说有两三项内容就可以了,不要太多。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研究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不要各项内容之间互不搭界,也不要前后颠倒;二是要注意明确最终的研究成果,比如是要形成某种方案,还是要提出若干建议等。研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要注意它的新颖性和合理性,但不要为了追求新颖性就生拉硬套一些牵强的方法,更不要搞出一大堆方法,把论文搞成一个各种方法的堆积体。技术路线是研究过程的流程图,最好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研究设计还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论文的创新点;二是论文的工作量。硕士论文的创新点一般有一两个就够了,不要写得太多,实际上太多也是不可能的。创新点要根据论文的情况来确定,如果是新问题用老方法,那创新点就可能出现在研究的(理论或现实)问题上;如果是老问题用新方法,那创新点就可能出现在研究方法上;如果是新问题用新方法,那两方面都可能出现创新点。论文的工作量要根据研究内容的多少、研究方法的复杂性以及要用到的数据量来综合确定。
可行性论证主要包括理论上的可行性、方法上的可行性、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和研究条件的可行性。理论的可行性主要从理论的成熟程度来判断,成熟的、比较成熟的理论是可行的,而只有部分理论观点、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不太成熟的理论对研究生来说就不太可行。方法的可行性主要考虑方法的技术难度,研究生是否具备有关该方法的基础知识。数据采集的可行性主要考虑数据量的大小,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比如一些企业的财务数据、技术数据属保密性质,一般是没办法获得的。研究条件的可行性主要考虑研究所需要的条件,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的研究条件一般比较简单,主要是电脑、文献资料、合作企业等。
4.论文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这部分是对论文预期成果的描述, 比如最终你是要提出一些建议,设计一个方案,编制一个程序,还是要做什么,预计能做到什么程度等。研究生在陈述的最后,要明确地将它指出来。
【理工类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工类07-09
职称英语理工类考试考前练习10-23
职称英语理工类阅读理解习题12-24
毕业实习报告理工07-07
法学开题报告法学论文开题报告01-11
北理工德育中期报告06-13
厦门理工学院实验报告06-21
武汉理工大学报告封面09-09
上海理工大学实验报告封面06-16
西安理工大学实习报告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