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税收风险分析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业税收风险分析(精选8篇)

建筑业税收风险分析 篇1

1、企业所得税流失风险。营改增后在地税管理方面建筑业存在在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个税种,由于国地税征管方式的不同,营改增前地税以项目管理多采取代开发票时预缴税款控税,后期实行项目清算,营改增后国税实行自开票征管方式,税款大多由纳税人自行申报,只有跨地区外来劳务实行预缴税款方式,其中营改增前老项目、甲供材以及清包工等情形按简易征收3%预缴增值税,一般项目按2%预缴增值税,同时在地税办税厅预缴所得税及附加税费。对于本地建筑企业无论是从事本地建筑劳务,还是外出从事建筑劳务,由于是纳税人自行申报各项税费,一方面可能存在延迟纳税的风险,同时由于控管手段不健全、第三方数据交换的滞后以及利用成效等影响,地税部门无法及时掌握纳税人项目情况及开票信息情况。上述情况的存在将直接产生省外来苏施工的企业所得税以及本地施工企业企业所得税流失风险。

2、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风险。建筑企业除了混凝土、钢材等可以取得专用发票,砖瓦灰石沙等材料大都由当地农民经营,季节性强,根本无法取得专票,占总成本30%以上的人工成本中自行聘用的人工费用无法取得专票,即使有部分小规模纳税人取得专票,税率也只有3%。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不完整,一方面纳税人享受不到营改增减税的政策效应,据中国建筑协会抽样测算,平均增加税负为94%,换算成营改增前的营业税税率为5.83%,增加2.8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由于抵扣链条不完整,国地税征管方式不同,给国地部门的增值税、所得税监控管理都带来了较大困难。

建筑业税收风险分析 篇2

“甲供料”是建设单位或发包方与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方式。具体指建设方基于施工方会购买劣质建材设备从事施工安装的考虑, 为保证材料设备质量, 避免因材料设备质量缘故影响房屋结构及其使用和销售, 而由建设方提供原材料和设备, 施工单位仅提供建筑劳务的一种建筑行为。材设的价格风险由甲方承担, 材设的数量风险由乙方承担。一般情况下, 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里对“甲供料”都有详细的清单。

二、“甲供料”的优点

“甲供料”对乙方而言, 可以减少材料设备的资金投入和资金垫付压力, 避免材料设备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甲供料”对甲方而言, 可以更好地控制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进货来源, 有效避免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吃差价的行为, 降低工程成本, 保证材料设备和工程质量。

三、甲供料的纳税人与负税人

现行营业税税法规定, 建筑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不含装饰劳务) ,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由于建筑营业税的纳税人为建安企业, 甲供料的营业税税款只能由乙方缴纳, 但是甲供料的营业税税款并不是乙方建筑劳务产生的, 乙方缴纳的甲供料的营业税税款应由甲方承担, 乙方在缴纳甲供材料的营业税税款后, 必向甲方结算, 实际负税人为甲方。

税务机关对建筑业“甲供料”征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平衡“包工包料”和“包工不包料”两种方式之间的税负, 防止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空子。故施工方在其结算书中, 计算营业税的基数 (即计税依据) 应当包括原材料价款。实际工作中有部分企业在结算书中不包含甲供料及税金, 这只是预算部门的一厢情愿, 乙方还是照旧缴纳甲供料营业税, 不缴纳就是逃避税收。

四、“甲供料”存在的税收风险

由于“甲供料”涉及到建筑业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问题, 因此, 对甲方和施工方来讲都存在一定的税收风险。现就“甲供料”的不同操作方式及其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

(一) 不同的操作方式决定甲方的不同计税结果

“甲供料”实际操作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甲方自购、委托乙方代购和合同外供料。

1. 甲方自购材料。

是指甲方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或其他考虑, 在与施工方订立的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由甲方负责提供全部或部分建材设备, 这些材料设备是承包合同总价款的一部分。

其特点是材料供货方把建材设备增值税发票直接开具给甲方。甲方将所购建材设备计入“预付账款”科目核算。甲方把这部分建筑材料交付给乙方后, 乙方凭票据先后计入“预收账款”和“工程施工”科目核算。此形式实质是甲方将购买的建材设备销售给施工企业。甲方发生了增值税应税行为应当依法缴纳增值税。

有的税务机关曾规定如下:建设单位自行采购工程用材料应取得供应单位提供的销售发票, 在将材料移送施工单位时将销售发票复印件注明“甲供材料”字样并加盖公章后转交施工单位, 并同时取得施工单位开具的工程发票一并作为该项成本、资产、费用的原始凭证入账, 施工单位则以工程发票入收入账, 以建设单位转交的销售发票复印件作为成本入账。

2. 委托乙方代购。

是指甲方出面寻找材料供应商, 并要求由乙方和材料供应商订立买卖合同, 购买建材并取得相应物权。甲方负责把供应商开具给乙方的增值税发票转交给乙方。同时在双方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中, 约定合同价款包含这部分材料金额, 甲方在支付这部分工程款时是通过乙方户头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的货款。其特点为甲方只是对材料设备采购起到监督作用, 没有应税行为, 甲方不缴纳增值税

3. 合同外供料。

指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工程价款中不包括甲方自行采购材料设备部分。甲方自行采购的材料设备直接在“在建工程”或“开发成本”科目核算, 乙方不核算。

(二) 乙方应注意发票的开具金额

“甲供料”虽有上述形式, 但按营业税规定除装饰劳务外, 乙方都要按工程全额来缴纳营业税。《发票管理办法》第21条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 任何单位个人有权拒收。《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26条规定填开发票的单位个人必须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 未发生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施工企业要把“甲供料”金额纳入营业额缴税, 但没有任何公开的具体文件规定在“甲供料”中乙方应如何开具发票。因此, 在对甲方开具发票时, 乙方要依据“甲供料”的不同形式来开具不同金额的发票。

1. 乙方全额缴税, 全额开票。

如果双方签订的工程合同总金额中包含“甲供料”部分.乙方在实际操作时, 一方面需从甲方或材料供货方索取增值税发票, 登记建筑材料的购买成本。另一方面在给甲方开具建筑发票时, 也要将这部分材料金额包含在开票金额中。

2. 乙方全额缴税, 净额开票。

这种情形是指双方签订的工程合同总金额中不包含“甲供料”部分。

五、“甲供料”的税收风险分析

(一) 建安营业税风险

主要体现在施工方未将“甲供料”的价格并入营业额申报缴纳营业税。由于“甲供料”中的建材设备是甲方购买的, 建材设备供应商肯定把材料设备发票开给甲方, 甲方然后把购买的建材设备提供给施工企业用于工程施工, 实践中大部分施工企业就“甲供料”部分没有向甲方开具建安发票而漏了营业税。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 (不含装饰劳务) 的, 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 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价款。也就是说, 只有建设单位提供的设备方可扣除, 而建设单位提供的材料不可以扣除。因此, 除乙方提供的装饰劳务可按实际收入额净额计税外, 其他建筑业劳务, 无论甲乙双方如何签订合同及进行价款结算, 乙方缴纳建筑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均应包括甲方提供建筑用材料的价款在内。据此, 除了装饰劳务以外的建筑业的“甲供料”需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否则存在漏报建安营业税的税收风险。

建筑业一般采取包工包料的方式经营, 但也有一些建筑业者采用包工不包料的方式, 如上例就是典型的包工不包料方式, 为平衡包工包料与包工不包料之间的税负, 也为防止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的空子, 因此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中规定包工不包料方式也需将材料价款并入营业额内纳税。

(二) 增值税风险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暂行条例》第10条第 (1) 项规定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根据以上规定, 企业购买的材料用于厂房等在建工程项目, 其进项税额不可以抵扣, 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其建材部分的进项税额应转出并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三) 企业所得税风险

主要体现在施工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 由于没有“甲供料”部分的材料发票而不能够在税前扣除, 从而要多缴纳企业所得税。

六、“甲供料”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

施工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

第一, 施工企业必须与甲方签订纯建筑劳务的合同, 不能够签订“甲供料”合同。给甲方。

第二, 施工企业应该争取与甲方签订包工包料合同。只有签订包工包料的合同, 施工企业才不会存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风险。如果甲方不同意与施工企业签订包工包料的合同, 那施工企业应该按照以下办法来操作: (1) 施工方与甲方必须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 (2) 建筑合同中的材料可以由甲方去选择材料供应商, 有关材料采购事宜都由甲方去操办, 但是签订材料采购合同时在合同中必须盖施工方公章; (3) 材料采购款可以由甲方支付给材料供应商, 但是施工企业、甲方和材料供应商三者间必须共同签订三方协议, 即施工方委托甲方把材料采购款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的委托支付令; (4) 材料供应商必须把材料销售发票开给施工方, 或者由甲方交给施工方。

如果按上述步骤操作, 施工方与甲方签订的合同形式上是包工包料合同, 实质上是甲供料合同, 对双方来讲都没有风险。

第三, 若上述方法均无法实现时, 乙方在与甲方签订工程合同时, 就必须要将这部分税收考虑在工程造价中。乙方在制定工程造价预 (决) 算时就应该将甲供材金额部分承担的相应税费考虑在税金项目中, 这样, 才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 不至于自己承担额外的税收。

第四、签订建筑业合同时, 应该将装饰合同与其他建筑业施工合同分开签订。

建筑业税收风险分析 篇3

关键词:转让定价;税收筹划;涉税风险

转让定价也可称作内部调拨价格,是指所有权统一的工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分支之间进行交换时所使用的价格。转让定价是关联企业间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手段。因为我国税法相当复杂,很容易使纳税人在不自觉中触犯税法,形成涉税风险。

一、转让定价的方法

(一)可比非控制价格法(CUP)

同一集团内部公司在转移商品或服务时所使用的价格,将与独立非受控交易中所使用的正常价格进行对比。非受控交易是非关联公司之间或非关联公司与关联公司中的一方的交易。要找到完全相同或是十分相近的交易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只要比较双方的交易在商品本身、合同条款、交易数量、市场情况、转售利润预期等方面的差别可以被确定或调整,甚至是存在一些无法被确定的细小差别,只要没有其他现有的转让定价法能比CUP得出更为可靠的结果,CUP仍是可以使用的。

(二)转售价格法(RPM)

主要是通过参考独立公司在可比非控制交易中所获得的毛利来判断某一受控交易的价格制定是否符合公平独立核算原则。主要使用确定一个受控的市场销售公司(分销商)进货时(这些货物将进而转售给无关联客户)所支付的转移价格。

(三)成本加成法(CP)

制造商及服务供应商的生产成本是被加数,加上一个符合公平独立核算原则的利润,得出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适应适用的合理价格。成本加成法是最常用来确定制造商及集团内部服务供应商应得的正常利润的一种转让定价的制定方法。

(四)交易净利润法(TNMM)

为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交易确定净利润水平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集团内部关联公司见交易所创造的净利润水平与那些从事大致可比交易的独立公司净利润水平进行比较。

(五)利润分割法

是完全依赖集团内部数据的转移定价方法,重点考察集团如何通过一种或一类特定产品来实现总利润。对于一个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跨国集团来说,它赚取的是其产品从头到尾的全部利润或差价。这种经过集体努力、通过受控交易实现的经营利润或亏损,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集团内部有关的各方。关联分配通常是按净利润而非毛利润来进行的。

二、转让定价的主要涉税风险

(一)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策风险指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给关联企业带来的风险。因为一个国家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的变化会给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法律风险是指关联企业在转让定价中由于法律方面的问题所引致的风险,特别是由于对相关国家转让定价的法律法规条文不清楚的原因,导致其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触犯了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那么它不仅面临着法律制裁的风险,还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声誉。

(二)关税风险

关联企业国际间转让定价面临的关税风险有两种情况:一是关税税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它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属于不可控风险;这里主要是指第二种风险,即海关对关联企业与关联公司之间的进(出)口货物价格重新估价,从而对转让定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汇率风险

又称外汇风险,指汇率的变化将可能给跨国关联公司之间的转让定价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稽查风险

稽查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进行税务稽查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与税务机关和关联企业长期动态博弈的结果密切相关。当然,稽查风险还与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技术手段成反比。

三、涉税风险化解的方法

现有的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行为的涉税风险的化解方式主要有技术手段与预约定价两种。而本人认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也是涉税风险化解的重要方法,技术手段与预约定价都是在得到税务机关认可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一)技术手段

当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的中间产品有市场价格时,利用平时搜集的有关信息数据,将中间产品独立第三方的最近的市场价格进行排序,采取四分位法选取公平交易价格的范围,即价格概率分布的25%-75%之间的数据,从中确定最佳的关联交易转让价格。若公平交易价格的范围空间较小时,可以通过扩大市场价格的时间序列(因为市场价格受供需状况、季节因素、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时间空间越大,偏离度越大)来调整,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因素(关联企业平时可以有目的的同独立第三方进行一些小额交易,拉大市场价格的分布空间)进行调整,总之使关联企业间的关联交易的转让价格处于公平合理的市场价格范围内。规避税务机关对转让价格调整带来的涉税风险。

(二)预约定价

预约定价在我国称为预约定价制,是指纳税人事先将其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和财务收支往来所涉及的转让定价方法向税务机关报告,经审定认可,作为计征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依据,并免除事后税务机关对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一份协议。使用预约转让定价可以降低转让定价调查的风险,也可以减少在转让定价过程中的费用和风险,为关联企业转让定价惩罚提供了防护措施,并减少支持转让定价的年工作量。

(三)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许多国家的税法明文规定,公司的合作态度、税务机关对公司的印象决定着税务机关对公司处罚的力度,所以说,关联企业与税务机关融洽的合作关系将有利于降低税务机关的稽查力度和涉税风险。企业应当主动积极地寻找支持企业当前转让定价政策合理性的证据,拿出完整的转让定价文件材料,对审计人员的提问给出前后一致的完整回答。

参考文献:

[1]李传喜,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5

[2]杨斌,转移定价调整的具体方法[J],涉外税务,2002,(5)

[3]李明辉,试论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规范[J],决策借鉴,2002,(6)

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分析指标 篇4

工业企业:

1、虚拟税负率-----增值税指标

小于标准值0.8为异常

标准值按企业所在细类行业宁波市的平均值

虚拟税负率=(销项税额+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本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本期(期末存货-期初存货)*0.8)*0.17-本期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转出+本期申报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本期免抵退办法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本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按简易征收办法计税销售额)

2、毛利率----所得税指标

小于标准值0.8为异常

标准值按企业所在细类行业宁波市的平均值

毛利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3、虚拟税负变动率与毛利率变动率的配比率---增值税指标.小于0.8大于1.2异常 虚拟税负变动率与毛利率变动率的配比率=((本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本期(期末存货-期初存货)*0.8)*0.17-本期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转出+本期申报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本期免抵退办法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上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上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成本)*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上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上期(期末存货-期初存货)*0.8)*0.17-上期进项税额+上期进项税额转出+上期申报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上期免抵退办法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本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4、进项税额变动率与应税销售额变动率的配比率------增值税指标小于0.8大于1.2异常 进项税额变动率与应税销售额变动率的配比率=本期进项税额*上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上期进项税额

5、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的配比率-----所得税指标

小于0.8大于1.2异常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的配比率=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主营业务成本)

6、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的配比率-----所得税指标

小于0.8大于1.2异常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的配比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成本/本期主营业务收入

7、其他应收款与银行借款配比-----所得税指标

大于0.3异常 其他应收款与银行借款配比=((其他应收款期初+其他应收款期末)/2)/(财务费用/5.6%)假定银行借款年利率5.6%

8、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所得税指标

大于25%为异常

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

9、存货周转天数变动率------财务指标

小于0.5或大于1.5为异常

10、存货周转天数------财务指标

小于7天或大于90天位异常 1、2、3、7、8赋值每项12分,4、5、6、9、10赋值每项8分

商业企业:

1、虚拟税负率-----增值税指标

小于标准值0.8为异常

标准值按企业所在细类行业宁波市的平均值

虚拟税负率=((本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本期(期末存货-期初存货)*0.95)*0.17-本期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转出+本期申报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本期免抵退办法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本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

2、毛利率----所得税指标

小于标准值0.8为异常

标准值按企业所在细类行业宁波市的平均值

毛利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3、虚拟税负变动率与毛利率变动率的配比率---增值税指标

小于0.8大于1.2异常

虚拟税负变动率与毛利率变动率的配比率=((本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期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本期(期末存货-期初存货))*0.17-本期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转出+本期申报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本期出口货物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上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上期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成本)*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上期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上期(期末存货-期初存货))*0.17-上期进项税额+上期进项税额转出+上期申报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上期出口货物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本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期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4、进项税额变动率与应税销售额变动率的配比率------增值税指标

进项税额变动率与应税销售额变动率的配比率=本期进项税额*上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上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上期进项税额

5、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的配比率-----所得税指标

小于0.8大于1.2异常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的配比率=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主营业务成本)

6、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的配比率-----所得税指标

小于0.8大于1.2异常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的配比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成本/本期主营业务收入

7、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所得税指标

大于30%为异常

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

8、增值额(实缴增值税/适用税率)与毛利(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配比-----所得税指标(假设适用税率17%)

小于0.8大于1.10为异常((本期应征增值税货物及劳务不含税销售额+本期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本期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转出+本期申报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本期免抵退办法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0.17/(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9、存货周转天数变动率------财务指标

小于0.5或大于1.5为异常

10、存货周转天数------财务指标

建筑业税务稽查应对及风险点分析 篇5

[补充案例]:

A公司和C建筑公司共同承接某建设单位一项工程,工程总造价20,000,000元,分工如下:工程合同由建设单位与C公司签订,A公司负责设计及对建设单位承担质量保证,并向C公司按工程总额的15%收取管理费3,000,000元。

税法规定,对工程承包公司不直接与建设单位签订承包含同,只负责协调组织业务,应按”服务业一代理服务”税目征收营业税。

A公司应纳营业税=3,000,000×5%=150,000(元)

[补充案例]:

A公司承接某商场建筑工程业务,其形式为实行一次包死承包到底,工程总造价10,000,000元,其中包括商场电梯价款1,200,000元。工程竣工后,经有关部门验收,发现工程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按合同规定,该商场对A公司处以50,000元的罚款,并从其工程价款中扣除。此外,A公司在具体结算时,对电梯没有作为安装产值入账。

税法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安装工程作业,凡所安装的设备价值作为安装产值的,其营业额应包括设备的价款在内。反之,如果纳税人将安装的设备价值不作为安装产值的,其营业额不包括设备的价值在内。

税法还规定,对建筑安装企业由于工程质量问题,发生企业向建筑单位支付的罚款和延误工期所造成的损失不得从营业收入中扣除。

A公司应纳营业税=(10,000,000一1,200,000)×3%=264,000(元)

[补充案例]:这起税案能不能移送?

基本案情:某市水电开发公司,承接一项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工程总承包额为2.4亿元,其中分包出去的金额为1.9亿元。开发公司与分包人在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工程所需沙石、水泥、钢筋、燃料及动力,由开发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统一购买,价款由开发公司在分包出去的工程承包额中扣除,然后与分包方进行结算。在分包出去的工程中,由开发公司购买的材料、燃料及动力价款共计0.9亿元,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该公司应申报缴纳营业税720万元,工程竣工后,经税务机关检查,开发公司仅申报缴纳营业税450万元,其中代扣代缴营业税300万元。其行为已经构成偷税,但在是否应当移送的问题上,税务机关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其理由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一旦触犯《刑法》,税务机关就必须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本案中,工程总承包人为市水电开发公司,开发公司为“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人。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建筑业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本案中,开发公司的总承包额为2.4亿元,分包额为1.9亿元,但实际付给分包人的价款应该是1亿元,因为要减去开发公司购买的0.9亿元的材料、动力价款,这部分价款根本就没有付给分包人,其构成了总承包人的计税营业额,而不是分包人的计税营业额。因此,这部分营业税应由总承包人即水电开发公司缴纳,而开发公司在申报税款时并未进行中报缴纳。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纳税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本案中,开发公司共偷税270万元,且所偷税款占开发公司应纳税款420万元(720万元一300万元)的64%,其行为已涉嫌偷税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本案涉嫌犯罪不成立。其理由是,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本案中,开发公司总承包额为2.4亿元,而其分包出去的工程造价为1.9亿元,那么开发公司计税营业额应为0.5亿元,应当申报缴纳的营业税为150万元,对这部分税款,公司已进行了申报缴纳。同时,《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

第二款规定:“建筑业实行分包或转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所以,开发公司既

是“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人,同时又是“建筑业”营业税法定扣缴义务人。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格在内。也就是说,分包人是建筑业纳税人,其建筑过程中所用的由开发公司购买的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款在计征营业税时必须包括在内,但开发公司在代扣税款时并未包括这0.9亿元,从而造成少扣缴营业税。对扣缴义务人这种未作为的行为,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所以本案中,对于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的行为只能给予行政处罚,而并不构成犯罪。

案例分析。本案例争议的焦点在于,0.9亿元的材料款到底是组成总承包人的计税营业额,还是组成分包人的计税营业额。只有辨别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对该案进行定性。

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包工不包料者也需将材料价款并入营业额,这主要是考虑到建筑业一般多采取包工包料的方式经营,但个别采用包工不包料的方式经营,为平衡包工包料与包工不包料之间的税负,也为防止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空子,制定了这一特殊规定。所谓包工包料与包工不包料,均是指建设单位与建筑施工企业的承包方式,而不是指总承包人与分包人之间的承包方式。总承包人的营业额应以全部承包额减去实际付给分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所以,本案中市开发公司已涉嫌偷税罪,应当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补充案例分析]:

工厂建造仓库要同时缴增值税和营业税吗?

基本情况:一新建制药厂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由于制药厂的许多附属厂房、仓库等尚未建好,所以只好边建设,边生产。开始,制药厂都是委托建筑、安装单位为其施工。到了1999年底,厂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于2000年初成立了一支非独立核算的工程队,专门从事厂内附属设施的建造、安装和维修。

2000年9月下旬,工程队为了给厂里建造两座成品仓库,申请厂部为其采购500吨钢材,在报经厂长批准后,由厂原料科于10月上旬将钢材采购进厂里,并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中:价款150万元,税额25.5万元)交厂财务科报账。财务科将该批钢材记入了“原材料”账户,并抵扣了进项税额25.5万元。紧接着,工程队使陆续将原料科采购的钢材领用到两座成品仓库的建设中,财务科的账务处理为“借:其他应收款150万元(合计数),贷:原材料150万元。”2000年12月底,国税征收分局在对制药厂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稽核时,认定和制药厂工程队在2000年10月-12月间领用的150万元的钢材应转出进项税额。于是补征了制药厂25.5万元的增值税。

2001年7月,工程队为厂里建造的第一座成品仓库终于完工交付使用了.厂部按照决算报告(210万元)扣除厂部为其采购的150万元的钢材后,将60万元的工程余款汇给了工程队。

2001年12月,第二庄成品仓库也完工交付使用了,厂部按照200万元的决算报告将工程款又汇到了工程队。这两份决算报告里共含有厂部为其采购的150万元的钢材款。2002年1月,市地税局在对制药厂进行2001纳税情况检查时,认定制药厂工程队为制药厂建造的两座成品仓库应按决算金额全额缴纳3%的营业税。即补缴营业税(210十200)×3%=12.3(万元)。制药厂对工程队采购的150万元钢材已经在2000年12月补缴25.5万元的增值税,建造仓库要同时缴增值税和营业税吗?

案例分析:首先,对于国税分局补征制药厂的25.5万元的增值税,虽然制药厂工程队在领用厂部的150万元钢材时,制药厂财务科作的会计处理是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原材料”,但由于制药厂工程队是制药厂内部的一个非拉立核算的单位,所以工程队为建造制药厂成品仓库领用钢材的行为,实质上是制药厂将原材料用于“在建工程”的一种行为。《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建筑物,无论会计制度规定如何核算,均属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同时,《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均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所指的“非应税项目”。而《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第(二)项规定“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国税征收分局要制药厂用于成品仓库建设的150万元钢材的进项税额25.5万元作进项税额转出

是有依据的。

其次,厂工程队建造的两座成品仓库是否应该征收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单位)所属建筑安装企业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发[1995]191号)规定:“对企业(单位)附属的建筑安装企业承担本企业(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如果所属建筑安装企业属于独立核算单位,应当征收营业税。如果所属建筑安装企业属于非独立核算单位,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单位为发生应税行为并向对方收取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的单位,包括独立核算的单位和不独立核算的单位”的规定,凡同本单位结算工程价款的,不论是否编制工程概(预)算,也不论工程价款中是否包括营业税税金,均应当征收营业税;凡不与本羊位结算工程价款的,不征收营业税。但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60号)第一条和第三条规定:自2001年9月1日起,《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中的“向对方收取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指的是发生应税行为的独立核算单位或者独立核算单位内部非拉立核算单位向本独立核算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收取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内部非独立核算单位从本独立核算单位内部收取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因此,对制药厂工程队2001年7月建造完工并同厂部进行结算的第一座成品仓库的工程款,应该依法缴纳3%的营业税,而对制药厂工程队2001年12月建造完工并向本厂结算的第二座成品仓库的工程款,则不需缴纳营业税,因为它是在2001年9月1日以后完工并结算的。所以,市地税局对制药厂工程队2001年7月份结算的第一座成品仓库的工程款征收营业税是符合国家税务总局文件精神的,而对制药厂2001年12月份结算的第二座成品仓库的工程款征收营业税是错误的。

防范税收执法风险范文 篇6

安阳县地税局结合实际情况,以强化征管为主线,运用四强化着力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切实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和税收工作质效。一是强化培训教育。定期开展税收执法培训和教育,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利用典型事例开展执法风险教育,提高干部队伍对防范税收风险的认识。二是强化执法风险意识。开展党风廉政和税收执法风险教育,教育引导税干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和纳税服务的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三是强化执法考核。严格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帮助和督促基层执法人员及时发现和修正执法过错行为。对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按规定处理。四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系与交往,邀请检察院领导讲解如何预防职务犯罪,及时听取意见与建议,学习和交流预防职务犯罪知识。

化州地税坚持依法治税 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今年,面对组织收入上的困难,化州市地税局始终坚持“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严格依法治税不动摇”。特别是在七月份,该局党组提出了“既要确保完成税收收入任务的结果,又要坚持依法治税防范执法风险的程序”的工作新思路,在大力组织收入的同时,切实防范和梳理执法风险,促使依法治税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对构建化州市平安地税、平安财政、平安企业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是重点规范货物运输业发票管理。下半年以来,在本地税源严重枯竭、税收收入减收因素较大的情况下,该局下定决心,顶住各种压力,坚决对货物运输业发票的管理进行了严肃的整顿,制定管理措施,规范管理。

二是从强化执法风险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税务稽查、纳税评估、公务员责任意识、党风廉政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对干部职工进行“大洗脑”,切实转变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三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7月份以来,该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外来建筑安装企业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网吧核定征税实行按台核定征收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外出经营建安企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对我市红砖、灰砂砖行业实行以用电量控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外来建筑安装企业税收管理的补充通知》、《关于明确市府地税征收窗口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征收我市2009-2010河砂销售有关地方税费 的通知》、《化州市地方税务局经费管理办法》、《化州市地税局接待工作暂行规定》、《化州市地方税务局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四是从加强税收执法监察入手,加大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根据各工作阶段的特点,对照岗位职责、规范性文件、各类考核办法等,全面查找风险点和风险源,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整改措施,以纠正税务人员执法行为的随意性,防止失职渎职或滥用职权行为的发生。五月,该局重点对各征收单位辖区内的商场超市、药业、钢材、砖厂、加油站、酒吧、石场等纳税户进行了执法检查;九月,对各征收单位执行《关于加强我市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等规定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十一月,检查了各征收单位的发票内部管理、门前代开发票以及征管资料的开具、保管、整理等工作。

提高依法治税水平,降低执法风险

一、目前我国税收执法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化的进程,社会主义税收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税收的程度在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法制观念也随之不断提高,他们对税收政策的掌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时刻在接受着多层次的监督和制约。因此,税务干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无论是在执行税收政策、执法程序还是在公开办税、优化服务等方面,都要在法制、公平、文明、效率上下功夫,稍有不慎,就要承担相应的执法风险。在一些涉税案件中应当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税收执法风险,已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风险,小到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意义

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就在于保障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税收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防范和化解

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的意义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维护税收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果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将严重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各项税收工作的开展。因此,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是保护同志、稳定队伍的基础,是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关键。

二是有利于树立税收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能够时刻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做好税收服务,努力化解征纳矛盾,不仅能够降低执法风险,而且能够很好地树立自身以及整个税收执法队伍的形象。反之,如果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就会造成征纳关系紧张,降低自身执法安全系数,增大执法风险,损害执法队伍的形象,使税收执法工作处于被动。因此,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也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几点对策

1、推进依法治税,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支持经济发展,依法征税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既不能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能收过头税;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支持经济发展,又要严格执行规定,严禁擅自减免、违规减免。

2、推进依法治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依法治税始终是国税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就是要密切关注涉税违法活动的新动向,加大涉税案件查处力度,加大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查,努力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要把涉税违规违法案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在基层。专项检查和重点整治要精简项目,改进方法,抓住重点,分类检查,达到“检查和整治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3、加强税法宣传,优化纳税服务。积极开展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活动和曝光涉税典型违法案件,扩大国税影响,提高全社会依法纳税意识。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纳税服务,继续完善办税公开的规程和承诺,降低纳税成本,和谐征纳关系。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税务干部执法水平。税务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技能要求高,各级税务部门要把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采取以训代学、以考促学等有效方法,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促进干部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

建筑业税收风险分析 篇7

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和缴纳的流转税金后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税收筹划应该以收入、扣除项目为方向, 或者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达到节税的效果。

1.1 收入筹划

在企业所得税法中, 收入是指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总额。收入是影响企业所得税税基的重要因素, 企业财务人员可以通过推迟会计收入的确认时间, 利用时间性的差异来推迟纳税。这种递延收入的产生对企业来说并非毫无意义, 从融资上来讲, 延期纳税虽没有减少应纳税款的绝对额, 但等于企业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资金有了时间价值。企业当期的资金总量增加, 增强了偿债能力, 降低了企业为了筹资而举债的财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筹划方法的使用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否则在申报时应作纳税调整。

1.2 扣除项目筹划

依据我国税法规定, 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都是企业准予税前扣除的项目。收入确定之后, 充分列支成本费用来减轻税负, 是企业常用的税收筹划手段之一。企业发生的准予税前扣除的项目增加, 能引起应纳税所得额的减少, 从而减少企业应纳所得税额。计税依据的减少必然能使税负减轻。例如, 从成本费用上看, 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法, 计提折旧方式也分为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在这些方面企业都可以事先筹划, 灵活选择。但是一旦选定其中一种方式方法, 便不能轻易变更, 因此企业在筹划时应作长远规划。

1.3 税收优惠政策筹划

1.3.1 利用低税率优惠条件筹划

从2008年至今, 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在现行税制中为25%, 非居民企业适用税率为20%。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1]117号) 中规定, 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 (含6万元) 的小型微利企业, 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而《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规定,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均不低于规定比例, 还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及时报请税务部门备案, 享受优惠税率。

1.3.2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筹划

可以利用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减计收入、抵扣应税所得额、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和税额抵免等进行税收优惠筹划。目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多向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产业或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及农林牧渔业、基础投资等相关的行业倾斜, 尤其是对西部地区, 给予更多优惠政策。企业在投资决策中, 可以将视角投向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 不仅能开拓出有潜力的投资方向, 而且能够从税后收益中获取更多的优惠。

2 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风险

2.1 经营风险

税收筹划活动中, 要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对不同的税收政策进行选择。选定一项税收法律政策后, 便不能轻易更改, 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符合所选的税收法律政策。一般来说, 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了改变, 极有可能不再有享受优惠必备的条件, 则不能再享受税收法律优惠政策, 不仅税收筹划的预期目标会受到影响, 甚至还会使税收负担加重, 导致税收筹划失败。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应该考虑到经营风险这一因素。

2.2 政策风险

税收筹划与故意逃避缴纳税款的违法行为不同, 合法性是税收筹划的重要前提。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法律法规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并不成熟, 法律尚待进一步健全, 处在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很多政策会根据法制建设的推进发生相应变动, 导致同一个纳税人在不同年度选择的同一节税方案不再适用, 甚至有时候会与法律相抵触, 这就是因为法律法规变动造成的政策风险。

2.3 法律风险

我国税收法律体系既包含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等税收法律, 还包括增值税暂行条例等税收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中的很多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具体条款和规范性文件, 只是在基本层面上泛泛做出了规定。有时候, 税务机关和企业在理解税收政策时会有差异, 执行时会有偏差。企业如果在税收筹划中对于相关法律条文理解错误, 那么税务机关会不认可其税收筹划。企业的税收筹划就有可能变为逃税、偷税行为, 导致税收筹划中的法律风险。

3 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风险应对

(1) 企业在制订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案时, 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考量。在筹资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债务成本的财务杠杆收益, 以及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一旦出现预警信号, 做好随时依据市场变化和企业战略管理要求调整税收筹划方案的准备。企业应安排好资金结构, 尽量避免由于经营活动的变化而对税收筹划方案的执行产生大的影响。

(2) 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前, 要对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收集政策变化信息、各类税收规范性文件、最新会计准则以及政府部门其他相关政策。税收筹划时综合运用税收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 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整体利益, 而不是只注重某一环节的税负高低。参照掌握的多方信息, 及时调整税收筹划策略, 保证税收筹划控制在合法范围内。

(3) 税收筹划应与偷税漏税行为区分开, 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应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对相关的税收减免优惠条款和政策, 做到正确理解和应用。当企业与税务机关对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差异时, 按照税务机关明确区分的合法与违法的界限进行处理。企业平时加强学习, 深入理解税法和征收管理法, 从源头上有效防范税收筹划中的法律风险。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税收法律体系逐步健全, 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意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意义。企业所得税中优惠政策与规定较多, 筹划空间大, 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税收筹划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税收筹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企业的经营、会计处理等均有涉及, 同时, 风险防范工作也不可忽视。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方法和风险, 提出了风险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S].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S].2008.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4]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356-357.

刍议企业税收风险 篇8

一、税务风险的含义

传统的税务风险基本上只是考虑了征税人和用税人两种涉税主体的行为预期与行为结果之间存在偏差的可能性,并没有考虑其他涉税主体,而且对征税人和用税人两种主体涉及的税收风险也没有全面概括,导致无法系统地把握税收风险的形成原因和类别,进而也难以找到相应的治理之道。税务风险是在合法的前提下,企业主动选择的在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与税务相关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包涵于商业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以及遵循性风险中,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内容

(一)税款负担风险。纳税人纳税所引发的最直接经济后果就是可支配的收入大大减少。纳税可能会因为过多过重的税收负担而陷入经营危机,甚至破产。税款负担具有“滚雪球”的风险效应,如果纳税人不时地处理前期的税款负担,那么,前期税款负担将会带入本期,最将使税收负担越来越沉重,进而形成欠税的包袱,甚至因为欠税而导致破产、倒闭。

(二)税收违法风险。部分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偷税逃税,这种违法手段不仅不能化解税款负担风险,反而会生产新的违法风险。因为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纳税人偷税除了必须补交所偷逃的税款之外,还会被税务机关课处所偷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如果情节较为严重,纳税人还将被课处刑罚。另外,纳税人一旦对税收法律与政策理解出现偏差,在计算与缴纳税款方面就很容易违反税收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在实质上构成税收违法。

(三)信誉损失风险。纳税人违法并被有关机关处罚,在经济上必然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损失。同时。纳税人还会有信誉或名誉损失,其他有关经济主体会因为纳税人的偷税等违法行为而对该纳税人的信用产生怀疑,不愿与其合作。

(四)政策损失风险。纳税人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丧失享受某些税收优惠的资格。如我国,纳税人不履行某些增值税纳税义务或者违反某些增值税规定,将不得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这种无形的损失比有形的处罚损失更为严重。

三、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税收风险的外部原因

1、来源于税收立法层面的税务风险。我国税法改革时间不长,完整税法体系并未建立,现在我国税收正式立法少,行政法规多,主体税种还没有立法,税收基本法尚未出台。现行工商税收税种有20多个,少数上升到正式法律,大部分是暂行条例、暂行办法或规定。由于相当部分的税务法规在出台前未经详细调查研究,更未进行全面统筹,因此往往引起税法规定与纳税人实际情况相背离,使纳税人无所适从。而且税务法规变化过快,朝令夕改,加之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难以让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

2、来源于税收行政方面的税务风险。其一是税收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增加纳税人承担巨大的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具有适用性、比照性的政策处于非公开的状况,其结果除了影响到法律的公正性。税务机关对于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一般仅限于有效范围的解释,针对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就其立法意图及提请纳税人关注的重点缺乏必要的说明,因此很容易误导纳税人,使其跌入税收陷阱。其二是由于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中没有对税务行政机关使用税法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作出相应的约束,这就有可能造成税务机关及税务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从而构成对纳税人权益的侵害,使纳税人承担巨大的税务风险。第三,税收机关和税务官员的执法观念。理论上征税人可依法查处纳税人的偷税、逃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纳税人也有权依法提出申诉、上诉、控告、检举揭发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来源于交易对象税收风险。现实中,竞争的加剧,经常出现在与交易对象发生交易时,对方提出的条件违法,但企业以短期自身利益为重,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与之交易,从而产生交易对象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来源于纳税人内部原因

1、纳税人依法纳税观念的弱化。中国很多纳税人过分迷信于“关系”。总想在税收上打“擦边球”、“走钢丝”、或对企业纳税事务漠不关心,往往会将自己置于违法的境地,时间一长,连纳税人自身也会变得麻木,即使早已触犯了税收法律、法规竟然毫不知晓。在经济生活中,纳税人要想得到税收优惠,必须先打点再行文请示。纳税人获得理应给予享受的优惠政策,仿佛一切来源于和税务官员良好私人关系。其结果是造成税务官员私欲的膨胀与纳税人潜在风险的增加。

2、纳税人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偏重日常会计核算,对税收知识及办税重视不够,造成技术性差错,导致了少交税款,而遭到税务部门处罚。另外只对经常发生的税种有基本了解,忽略了对税法的全面研究和学习,没有全面掌握各项业务事项的性质,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多交了不该交税,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流失。目前,纳税人对于税法体系及税法规定的复杂性缺乏、主动、全面、完整了解的情况非常突出,从根本上讲源于纳税人对于税收法制观念的认识远远滞后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速度。

参考资料:

[1]李汉文,刍议税收风险的定文及危害,税务研究,2008、8、

[2]林凤羽,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金融经济,2007、16

上一篇:入户调查心得体会下一篇:最新2020护士优质护理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