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管理实施方案(精选11篇)
为建立有效的促进湾潭乡孕产妇健康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上级有关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要求,切实履行妇幼卫生的公共职能,保障母婴健康,降低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订2015年湾潭乡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
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实施以院长、副院长、妇幼专干牵头,全院职工协助,各村乡村医生提供支持。湾潭乡卫生院设立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办公室,牵头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一)成立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领导小组
组
长:江运启(院长)
副组长:许剑非(副院长)、韩继东(公卫科科长)成员:田兰芳
刘冬方
各村村医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许剑非副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田兰芳、肖瑶、黄蕾、刘冬方等具体办公。
(二)成立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工作专班以及明确具体分工及职责
组
长:许剑非(副院长)副组长:韩继东(公卫科科长)成员:田兰芳
刘冬方
各村村医
许剑非:主要负责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领导、监督、管理、协调,以及项目组织实施、软硬件、工作进度、质量核查、人员分工调配等。
韩继东:具体负责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教育宣传 田兰芳:具体负责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对象的化验工作
刘冬方:具体负责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对象的体检、档案计算机录入、数据统计、台账、报表、分析、上报、资料整理、校对、分类、归档等
各村村医:具体负责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对象的摸底,上报工作
(三)构建我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图
二、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为全乡孕产妇提供安全、有效、规范、便捷的保健服务,提高孕产妇保健管理率,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具体目标是辖区内:
(一)早孕建册率≥95%;
(二)产前健康管理率≥98%;
(三)产后访视率≥98%。
三、服务对象
辖区内所有孕产妇。
四、服务内容
(一)孕12周前由孕妇居住地的村卫生室、为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1次孕早期随访。
1.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型、尿常规、肝功能、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2.开展孕早期个人卫生、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3.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第一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及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二)孕16~20周、21~24周各进行1次产前随访,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1.孕妇健康状况评估: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识别需要做产前诊断和需要转诊的重点孕妇。
2.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除了进行孕期的个人卫生、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外,还应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3.开展自我监护方法指导、分娩准备教育和母乳喂养指导,并落实孕24周后到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继续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4.对发现有异常的孕妇,要及时转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要立即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急诊。
(三)孕25~36周、37~40周各进行1次产前随访,重点孕妇应在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并酌情增加次数。
1.询问前次产前检查之后有无特殊情况出现,特别要关注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表现特征。
2.测量体重及血压,检查有无水肿及其他异常,建议复查血常规和尿常规。
3.复查胎位,听胎心率,测宫底高度、腹围,并注意胎儿大小与孕周是否相符。
4.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教育,并督促做好自我监测。
(四)产后访视:村卫生室、在得到分娩医院转来产妇分娩的信息后,应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1.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产妇一般情况、乳房、子宫、出血和恶露、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等情况。
2.对康复正常及出现母乳喂养、产后便秘、痔疮、会阴伤口等问题的产妇要进行产褥期保健指导和相关问题处理。
3.发现有产后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未恢复者以及产后抑郁等问题的产妇,应及时转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治疗。
4.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五)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为正常产妇做产后健康检查,异常产妇到原分娩医疗保健机构检查。
2.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检和妇科检查,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对产妇康复情况进行评估。
3.对已康复者进行性保健、避孕、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6个月等方面的指导。
五、服务要求
(一)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的机构应当具备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二)从事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含乡村医生)应加强学习,并接受过孕产妇保健专业技术培训。
(三)按照国家有关孕产妇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
(四)加强与村(居)委会、计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孕产妇人口信息。
(五)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育龄妇女愿意接受服务,提高早孕建册率。
(六)将每次随访服务的信息及检查结果准确、完整地记录在《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孕产妇健康档案上。
(七)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如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
六、组织实施
1、乡镇卫生院职责
(1)通过与村(居)委会、计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孕产妇人口信息,告知孕产妇健康管理信息,为妊娠12周前的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第一次孕早期随访,填写《第一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填写体检登记表要求有孕妇签字,并及时录入《湖北省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2)按国家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为辖区内居住的孕产妇提供其余4次孕期健康管理、产妇出院后3-7天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服务。并将每次随访服务的信息及检查结果准确、完整地记录在《孕产妇保健手册》上。对发现的高危孕产妇,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及时转诊,定期随访。
在完成产后保健服务后回收《孕产妇保健手册》,纳入孕产妇健康档案管理。卫生院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为孕产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并做好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和高危孕产妇的初筛、转诊、随访服务,以及信息统计和上报工作。
(3)承担对辖区内村医进行妇幼保健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
2、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协助承担辖区内孕产妇保健服务任务中的调查摸底,宣传动员,并承担产妇出院后3-7天的访视。
(二)资金安排
孕产妇健康管理经费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中列支。
七、监督考核
我院适时对各村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每季度组织人员对孕产妇健康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划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考核指标:
(一)早孕建册率=辖区内怀孕12周之前建册的人数/该地该时间段内活产数×100%。
(二)产前健康管理率=辖区内按照规范要求在孕期接受5次及以上产前随访服务的人数/该地该时间段内活产数×100%。
(三)产后访视率=辖区内产后3-7天内的接受过1次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段活产数×100%。
(四)孕产妇死亡例数。
湾 潭 乡 卫 生 院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8-2013年丽水市各医疗保健助产机构按市妇幼保健院统一标准上报的孕产妇死亡个案表、重度高危报告个案表和危重孕产妇抢救报告个案表。其中:从2011年开始上报的危重孕产妇抢救报告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危重孕产妇判定标准。 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42天内,在住院期间发生任何一种按WHO定义威胁其生命的孕产妇病例。
1.2方法
1.2.1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预案
2008年制订并下发《丽水市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预案》,一是成立市级危重孕产妇抢救协调小组,组建市级危重孕产妇抢救专家库,负责全市孕产妇抢救工作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二是确定2家三甲综合医院为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落实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分片联系制度。三是明确危重孕产妇应急抢救响应标准,为危重孕产妇抢救制订路线图,明确医护人员抢救报告流程。各医疗机构分别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小组,畅通“绿色通道”,凡是危重孕产妇,不论户籍实行先抢救,各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停药。
1.2.2建立并完善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
2011年完善丽水市高危孕产妇管理办法,建立临床与保健重度高危孕产妇信息交换制度,要求市内各医疗保健机构各相关医务人员发现重度高危孕产妇均应填写“重度高危孕产妇报告卡”,由妇幼保健机构会同医疗机构进行重点管理,包括及时发现孕情、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等,及时实现数据全市共享。
1.2.3完善会诊抢救相关制度
2011年对会诊转诊工 作进行完 善,一是建立 危重孕产妇抢救实行“先动专家,后动病人”会诊制度, 发挥市级专家现场参与抢救和技术指导作用。二是落实市级危重孕 产妇抢救 转诊联系 制度,规定县级 危重孕产妇转院必须经市级危重孕产妇抢救协调小组同意落实接诊 医院后方 能转院,以避免盲 目转诊而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和转诊途中的风险。三是建立贫困孕产妇抢救 经费补助 机制,多渠道筹 措贫困孕 产妇抢救资金,通过“母婴健康工程”项目、红十字会贫困孕产妇生育 救助、贫困孕产 妇救助基 金等途径 筹措救助资经,妥善解决 贫困危重 孕产妇抢 救欠费问题。四是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报告分析制度开展 《危重孕产妇抢救 个案》上报分析 制度,对全市上 报的危重孕产妇抢 救案例进 行分析,查找抢救 个案在围产期保健、产科处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为采取干预措施提出建议。
1.3统计方法
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用χ2检验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危重孕产妇发生率
2008?2010年丽水市危重孕产妇生率为5.49‰。 2011-2013年加强临床与保健配合对重度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后,危重孕产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差 异有统计 学意义 (χ2=81.627,P< 0.01)。见表1。
2.2危重孕产妇转诊及抢救情况
2011-2013年危重孕产妇抢救个案182例,由县级转送市级医院的有50例,占27.47%。近3年抢救成功178例,抢救成功率为97.80%,比2008-2010年的3年抢救成功率(97.56%)略有提高,但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而近3年平均死亡率为5.42/10万,比2008-2010年的平均死亡率(13.33/10万)明显下降,但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2.398,P>0.05),见表2。近3年最终转归死亡4人,3例发生在县级人民医院,为足月顺产,因羊水栓塞、产后出血、胎盘粘连和部分植入、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发生在市级医院,为产后合并肺炎死亡。经市级评审可避免死亡3例。
2.3危重孕产妇主要疾病
危重孕产妇抢救的首要病因是产科出血(产前出血、产后出血),其次是妊娠期高血压病和一些内科疾病。自从危重孕产妇管理措施实施以来,2011-2013年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比2008-2010年的发病率有明显的 下降,两组之间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χ2= 13.072,P<0.01)。而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管理前后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围产儿结局
2011-2013年抢救危重孕产妇182例,围产儿死亡10例 (5.5%),2008-2010年抢救危 重孕妇369例,围产儿死亡35例(9.5%),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围产儿7天内新生儿死亡率有明显下降,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3.1危重孕妇抢救发生率
实施重度高危孕妇重点管理以来,近3年的的危重产妇发生率明显下降,首先,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重度高危的报告、重点管理、监护治疗、跟踪随访等,同时实现信息数据的全市共享,并与全市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有直接的关系。其次,我市从2011年开始采用WHO危重孕产妇判断标准上报,危重孕产妇抢救发生率0.25%,较2009-2010年0.5% 和0.78% 为低,明显低于何洁英报导的急危重孕产妇抢救发生率3.01%[1]。认为一是WHO危重孕产妇判断标准较高有关;二是与我市临床与保健紧密结合,加强重症高危孕产妇管理,做到关口前移[2],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有关。
3.2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情况
《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预案》的实施,相关抢救制度的建立并落实到位,成效显著。一是各家助产机构均成立孕产妇抢救小组,从领导到专家都形成孕产妇不能死的共识,非常重视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成功提供了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市级专家对县级抢救的技术指导作用,规范了抢救呼叫、转诊的流程,危重孕产妇抢救有序进行,使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得到了有效控制。2011-2013年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5.42/10万,比2008-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的13.33/10万明显下降,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挽救多名活生生的生命来说,意义是非凡的;围产儿结局较好,其中围产儿7天内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P<0.05)。
3.3疾病分类顺位
产后出血是分娩 期严重并 发症,居我国产 妇死亡原因的首 位[3]205,前置胎盘 是妊娠期 的严重并 发症,也是妊娠晚 期出血最 常见的原 因[3]116。 本组资料,显示我市近3年危重孕 产妇抢救 首位病因 是产后出血,其次产前 出血,其中前置 胎盘占较 高的比例,产科出血抢救占65.39%。为此,采取综合 措施预防和控制产科出血的发生是临床与保健工作者首要的目标[4]。需进一步分析引起产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开 展预防。持续加强 对助产机 构医务人员的业务 知识和抢 救能力的 培训,正确处理 产程,加强产后观察。
妊娠期高血压疾 病是妊娠 期特有的 疾病,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母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3],本资料显示,抢救个案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15.38%,其中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分别占了11.35%、4.03%,占抢救的第 三位。且通过加强孕期重 度高危的 重点管理,妊娠高血 压发生危重抢救的比例从2008-2010年的29.54%下降到2011-2013年15.38%(P<0.01)。为此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选择终止妊娠的最佳时机 和方式[5]。做好预防 工作,对降低妊 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健康教育,使孕妇及其家属掌握孕期卫生的基础知识,自觉进行产前检查[3]116。在孕期及早筛查高危因素,加强产前检查与咨 询、心理辅导、营养指导、监测与治 疗、健康教育[6]等预防性 和干预措 施。 针对无并 发症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提出了延迟分娩的保守治疗,旨在延长孕龄,减少因胎儿不成熟所致的围产儿死亡,尽量延长胎儿在宫内的生存时间至34周[7]。
3.4完善危重孕产抢救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 社区 孕产妇 保健 管理
孕产妇保健管理现状
深圳南山区拥有130万以上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占大多数,“十五”期间每年出生数以15%~13%比例上升,共有产妇39184人次,孕产妇死亡率为33.21/10万。围产儿死亡率为9.2‰,死亡孕产妇均为流动人口、多胎,死亡围产儿60%为流动人口,通过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分析,95%以上的死亡是可以通过孕产妇系统保健、住院分娩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死亡。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經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1],孕产妇保健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胎儿的健康和母亲的安全。
社区孕产妇保健管理新模式
目前全区已有93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基本上做到了一个社区居委会,一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行院办院管,每个社区配备妇幼医生,医院和社康中心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的机制,妇幼保健网络和服务功能较完善。
首先,应该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①组织网络,落实措施,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所为。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作为公共卫生的一部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部门的共同合作[2]。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下拨公共卫生服务所需工作经费,同时成立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3],促进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的提高。②建立最低生育医疗保障制度。③加强健康促进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发挥街道及社区妇女干部和保健医师的作用,在流动人口密集地集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等活动,宣传住院分娩,同时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妇女的孕情,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给予建档,动员、督促进行孕产期保健[2]。④建立孕产妇系统保健网络。承担对区域内的外来贫困孕产妇基本保健服务。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应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项目中[2]。
其次,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创新社区孕产妇保健管理新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定孕产期保健管理方案。②做好各方面沟通工作。③制定政策引导孕妇合理分流,做好双向转诊由社区组织完成一些必要的化验或辅助检查到医院完成,医院妇产科负责社区转来的高危孕妇产检和孕妇住院分娩工作[1]。 ④强化培训。⑤加强孕前保健工作,在为新婚对象提供婚前保健服务同时建档并将信息与相关社区联络开展跟踪服务。⑥规范社区卫生网络化服务。⑦开展孕产妇营养专科和心理保健门诊。研讨制定心理卫生、体育锻炼等健教方案,在全区各医院和社康中心推广。⑧继续做好全区“降消”项目工作,严厉打击非法接生。⑨拓展社区产后保健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颖.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中国妇幼保健,2005,21:2023-2024
2 朱丽萍.应用卫生政策分析方法思考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对策。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371
为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继续实施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落实省、市、县政府民生工程任务,特制定2014年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提高住院分娩率。全县住院分娩率在2013年的基础上稳步增长。
二、项目对象
(一)项目范围。全县范围。
(二)项目对象。
全南县农业户籍孕产妇。
三、项目内容
(一)补助资金。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补助农村住院分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和新农合统筹基金组成。
(二)服务内容及限价标准。
1、基本服务内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基本服务内容按照《江西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基本服务项目》(详见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赣卫妇社字[2009]3号)执行。
2、限价标准。全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基本服务内容收费实行限价。县级医疗机构:正常产限价700元,阴道手术助产限价900元,剖宫产限价2000元;乡镇卫生院:正常产限价500元,阴道手术助产限价600元,剖宫产限价1800元。双胎增加150元。
(三)补助标准。
1、参加新农合的补助标准。
(1)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分娩,正常产每例补助500元,其中专项资金补助300元,新农合补助200元,实现乡级正常产免费。
在县级医疗机构住院分娩,正常产每例补助700元,其中专项资金补助300元,新农合补助400元,实现县级正常产免费。
(2)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发生产科并发症或合并症,或有医学指征实行剖宫产手术,或实行阴道手术助产的,先由新农合按参合农民住院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再由专项资金补助300元。对个人负担较重的贫困孕产妇,依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规定救助。
(3)在县外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每例由专项资金补助300元,新农合补偿按有关政策执行。
2、未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每例由专项资金补助300元。
(四)其他服务。
各定点助产机构根据产时需要,规范、合理采取诊疗措施,保障住院分娩质量与安全,保证产妇享受温馨、安全、质优的人性化服务。
确需提供基本服务内容以外服务的,应向服务对象告知,并经其签字同意,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四、补助程序和资金管理
(一)专项资金补助程序。
1、专项资金直补。农村孕产妇到县内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凭住院分娩结算发票、出院小结、户口薄、计划生育证明等凭证享受专项资金补助,医疗机构按标准先行垫付,对农村孕产妇实行直补,保留上述凭证的复印件(发票复印件应盖有定点医疗机构财务印章),并填写“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经费三联单”。
在县外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凭住院分娩结算发票、出院小结、户口簿、计划生育证明等凭证到户籍所在地医疗保健机构申领住院分娩专项补助。
2、专项资金报帐制。医疗机构每月凭住院分娩结算发票、出院小结、孕产妇户口簿、计划生育证明复印件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三联单第三联等办理报帐手续。相关材料经县妇幼保健院审核,报县财政局复核后,在一个月内将补助资金拨付到医疗保健机构。
(二)专项资金管理。
1、专项资金拨付。县财政局复核经县卫生部门审核的报帐材料后,每月及时将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实行专户或专帐管理和核算专项资金。
2、专项资金监管。加强专项资金监管,严格审计、监察,严禁挤占、挪用、截留,不得降低补助标准,不得虚报、弄虚作假套取专项资金。
(三)新农合实行直补,补偿程序、资金与监管,按新农合的有关政策执行。
五、组织管理
(一)县卫生局负责全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
(二)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卫生、财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住院分娩补助工作的协调、指导,办公室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三)县卫生局指定县妇幼保健院具体承办,负责资料审核、信息统计报告等工作。
六、信息管理
完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工作信息月报制度。定点助产机构填写“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基本情况登记表”(详见附表1),按月报县妇幼保健院。县妇幼保健院每月对补助情况进行统计,填写“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月度统计表”(详见附表2),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报表报至市卫生局。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将住院分娩补助工作作为民生工程重点,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利用电视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为落实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服务体系,定点机构分娩。以县妇幼保健院为区域内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和管理中心,提高县乡两级孕产期保健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基本覆盖全省城乡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为孕产妇提供规范、安全的孕产期保健及住院分娩服务。
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机构定点管理,符合产科服务基本标准、具备助产技术服务资质、承诺执行本方案有关规定的机构,自愿申请并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签订相应协议作为定点机构。严禁助产机构扣减或变相扣减基本服务内容;严禁将基本服务内容变为产妇自费服务内容,基本服务内容收费超出正常产限价标准的费用由定点机构负担;严禁将正常产划为异常产。
(三)提高服务能力,控制剖宫产率。加强县乡级产科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产科服务水平。按照《江西省孕产妇急救转诊网络管理规范》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健全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严格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剖宫产率控制在30%以下,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剖宫产率控制在25%以下,严格控制乡镇卫生院剖宫产。
(四)加强督促检查,严格执行考核。加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的监督检查,定点助产机构以醒目方式公示住院分娩基本服务内容及限价标准。完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工作流程,做好农村孕产妇基础信息统计和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加大产科质量督查力度,保障产科质量,维护广大孕产妇生命安全。督导评估内容包括:全县孕产妇数(包括农业户籍孕产妇数、非农业户籍孕产妇数、孕产妇总数)、活产数、住院分娩人数、孕产妇死亡等情况;补助资金使用及运转情况,重点查看各单位补助对象名单、补助资金数额明细表;反馈补助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等。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基本情况登记表
医疗机构名称/其他(盖章):
年月(月日--
月日)
单位:元、人
序号
产妇姓名
住院号
身份证号码
新农合证号
分娩时间
分娩方式
住院总费用
新农合报销金额
住院分娩补助金额
个人自付金额
补助日期
经办人签字
院审核意见
审核人签字
合计
说明:
1.此表一式二份,附农村孕产妇出院结算相关凭证及汇总表上报县卫生局或经办机构,审批后医疗机构和县卫生局或经办机构各存档一份。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补助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切实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据《河南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实施意见》(试行),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以“降消”项目为依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不断完善农村孕产妇医疗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提高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二、补助实施范围与对象
(一)补助实施范围 全乡14个村农业人口。
(二)补助对象
有汝南县农业户口、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获得助产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
三、补助资金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组成。
四、服务内容与补助标准
(一)服务内容及限价标准
1、服务项目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基本服务项目包括基本护理、常规检查、接产服务和基本用药等内容。
2、限价标准
按照全省统一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最高限价。我院平产限价550,原则上不开展剖腹产。严禁助产机构增加或者变相减少服务内容,严禁将规定的免费服务项目变为孕产妇自费项目,严禁将正常产为异常产处理。
3、控制剖腹产率
加强产科质量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率。切实减轻农村孕产妇家庭的经济负担,保证住院安全分娩。
4、我院在门诊和住院部等醒目处设立公示栏,公示住院分娩补助服务内容,并向农村孕产妇发放住院分娩补助有关政策宣传资料。超出限价基本服务项目范围的,须履行告知义务,由孕产妇自愿选择,费用个人承担。
(二)补助标准
1、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孕产妇补助标准: 在我院住院分娩,平产每例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300元后,其余部分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制度规定给予100%的住院补助。
2、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每例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300元。
五、补助程序
(一)统一使用省卫生厅印制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资金三联单。
(二)我院对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按照规定标准直接补助,费用可先行垫付。农村孕产妇出院(必须有病历)时,我院为第一责任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认真审查原件既:住院分娩结账单据、户口薄或者身份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除外),在我院发放补助并按规定填写“三联单”,由产妇本人或家属签名,保留第一联。以上原件及报销凭证复印件加盖我院公章。
Xxx卫生院
为了能及时发现在孕产妇死亡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措施,以达到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和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的目的,根据我县实情,特制定隆回县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方案。
一、评审目的
1、明确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
2、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及时吸取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技术服务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落实技术服务规范,提高产科质量;
4、引起全社会对孕产妇健康和安全的关注;
5、有效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将孕产妇死亡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组织领导
隆回县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成员如下: 组 长:周英华
副组长:袁长如、魏海滨、刘清华、刘 鑫
成 员:隆牧、王小军、刘新英、王永华、马乐红、罗浩、姜自英、刘晓阳、阳列平、刘美华、向玉珍、李雪梅、周阳英、赵雪琴、贺艳萍、阳小艳、贺凤梅、朱洁、聂赛君
三、评审职责
(一)县卫生局职责
1、领导、组织、监督和协调本县内孕产妇死亡调查及评审工作;
2、负责成立本县内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
3、负责提供和保障孕产妇死亡调查及评审所需的各项经费;
4、根据评审发现的问题,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
5、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市卫生局提交孕产妇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二)县妇幼保健院职责
1、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负责实施对本县孕产妇死亡的评审;
2、孕产妇死亡24小时内及时将简要情况上报县卫生局及市妇幼保健院;
3、对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全过程调查;收集医疗机构上报的孕产妇死亡全过程的调查资料;
4、负责收集原始调查资料,书写评审个案分析报告和评审总结报告,一并报送市级妇幼保健院,同时将评审总结报告上报县卫生局;
5、负责反馈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
(三)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1、对发生在本机构的孕产妇死亡在6小时内将简要情况上报县妇幼保健院,同时完成院内孕产妇死亡病例讨论;
2、接洽县妇幼保健院相关人员进行孕产妇死亡调查,并提供死亡孕产妇病历(包括转诊病历)复印件。
(四)评审组职责
1、根据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的孕产妇死亡调查资料进行孕产妇死亡个案分析,明确孕产妇的死亡诊断,对死亡原因仍不明确的病例,应明确死因或做出死因推断;
2、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十二格表”及“三个延误”理论,发现孕产妇死亡过程中保健、医疗、管理诸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干预措施,最终完成孕产妇死亡评审个案分析报告。
四、评审原则
(一)保密原则: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相关资料、评审经过与结论对外披露。所提供的病历应隐去评审对象的个人和家庭等信息。
(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根据多数人意见确定评审结论。
(三)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涉及其它相关学科时,应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四)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五、评审数量
对本县发生的所有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六、评审工作要求
(一)评审时间
每季度进行评审一次或随时进行评审。
(二)评审程序及要求
1、孕产妇死亡信息收集
(1)医院内孕产妇死亡:县妇幼保健院要派专人进行死亡调查。医疗机构提供孕产妇死亡全部原始病历复印件或病例摘要,包括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如进行了尸体解剖,应提交尸检病理报告。(2)非医院内孕产妇死亡:乡妇幼专干要配合县妇幼保健院专人入户调查,如有与医疗机构相关的内容,相关医疗机构要配合调查,如实提供孕产妇有关的全部原始病例复印件,包括各种辅助检查结果,以便进行死亡评审。
2、妇幼保健院要妥善保管好每例孕产妇死亡调查材料及原始病例复印件,不得遗失。
3、县妇幼保健院要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进行孕产妇死亡评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01 2年1月至2 01 3年1 2月在本院进行产检、分娩的孕产妇232例, 2013年1—12月接诊的孕产妇120例为观察组, 年龄22~40岁, 平均27岁;分娩时孕周37~42周, 平均39周;初产妇82例, 经产妇38例。2012年1—12月 (加强产科健康教育前) 接诊的孕产妇112例设为对照组, 年龄24~41岁, 平均26岁;分娩时孕周36.5~42周, 平均39周;初产妇78例, 经产妇34例。所有孕产妇均无高血压病、心脏病、肾炎及糖尿病病史。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分娩孕周等大体一致。
1.2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 产检时医生告知妊娠各期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于妊娠12周产检时即开始孕产期健康教育。
1.2.1 针对性健康教育
根据孕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包括宣教小册子、讲座等, 强调保持积极心态、规律产检的重要性。要鼓励家属参与, 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对情绪敏感的孕产妇要耐心沟通, 安抚其情绪。针对文化层次较低孕产妇相关知识缺乏的现状, 我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增加健康教育的次数, 提高认识。
1.2.2 做好心理指导
由于孕产妇情绪敏感, 容易出现烦恼、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 因此应多与孕产妇沟通, 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主动、热情地向孕产妇介绍孕期及分娩相关知识, 帮助她们排忧解难, 指导其如何放松紧张情绪, 培养良好的角色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同时, 鼓励家属及朋友给予其足够的社会支持, 使孕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对产妇的疑问给予合理的解释, 对生理过程采用慢速、温和的语气反复多次的解释, 直至孕产妇接受[2]。
1.2.3 加强生活指导
对怀孕、分娩的生理过程进行讲解, 强调坚持长期规范化产检的重要性。嘱孕产妇平时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 适度锻炼, 积极做好顺利分娩的各项准备。
1.3 观察指标
包括孕产妇对相关知识的知晓度, 分娩方式。相关知识知晓度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对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 该量表共10分, ≥8分为掌握, 5~7分为基本掌握, 5分以下为未掌握。掌握、基本掌握者判定为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分娩方式分为顺产、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知识掌握度比较 (表1)
观察组孕产妇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0, P<0.01) 。
2.2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表2)
观察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剖宫产率则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18.28、15.41, P<0.01) , 两组产钳助产分娩率接近。
3 讨论
孕产期女性体内内分泌改变引起多系统功能紊乱及严重的妊娠反应, 生理和心理均产生很大变化, 如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可能会影响妊娠结局。传统医学模式只注重生物医学因素,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健康教育和心理因素对孕产妇的影响[3]。针对孕产妇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孕产妇排忧解难, 指导其如何放松紧张情绪, 培养良好的角色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 嘱她们平时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 适度锻炼, 控制体重, 为顺利分娩做准备。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能够有效提高孕产妇对孕产相关知识的认识, 帮助孕产妇掌握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 进而增强保健意识, 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缓解负面情绪, 规律产检, 对顺利度过整个孕期, 以及对分娩结局都有利[4,5]。为此, 本院于2013年加强了孕产期健康教育, 从妊娠12周产检时即开始。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孕产妇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产检过程中, 对孕产妇了解孕产相关知识很有帮助, 改善孕产妇的心理状况, 大大增加顺产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吴梅芳.产科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5) :183.
[2]黄春宇.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妇产科孕产妇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 2013, 19 (24) :159.
[3]王培红, 陈倩, 程湘玮.妇科病房应用自制表格落实健康教育及基础护理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24) :51.
[4]田丽君.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孕产妇中实施的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7 (11) :1370.
【关键词】:产妇 效果与体会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06-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具有剖宫手術指征的产妇,虽然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生活习惯、个性、爱好等不同,但此时的心理都是紧张、焦虑的,担心十月怀胎的小宝宝的安全情况和自己在术中是否会出现意外,术后的体力,刀口恢复情况,暂禁食是否影响乳汁分泌等一系列心理特点。剖宫产产妇由于心理因素、手术创伤、疼痛及过度消耗,使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及焦虑的负面心理,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泌乳不足、产后子宫复旧差和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影响了产后康复及母乳喂养不足。我们于2014年7月起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收到了良好的医疗、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我科剖宫产的92例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6岁。
1.2方法 首先,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健康知识、护理方法、护理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根据产科工作方面的特点和产妇的需求,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个性化的教育措施,将健康教育贯穿于产妇产后护理的全过程。
2 产后教育
2. 1 产后常规知识指导 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剖宫产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产妇的身心状况做出初步的评估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情况、阴道出血、子宫收缩等方面的情况尽早建立泌乳反射保证产妇充足的休息并指导产妇合理的饮食指导。比如,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进行床上活动促进肠子活动预防肠梗阻,术后评估肠鸣音情况指导饮食,饮用营养丰富的汤汁和饮料多食用维生素和无机盐含量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芝麻、鱼汤、鸡汤等滋补,但在术后3 天内应适当控制汤汁的摄入量以免引起奶胀。
2. 2 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指导 护理人员首先应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在促进产妇身材恢复降低卵巢癌、子宫肌瘤等病发率方面的优势改变产妇传统的思想误区。其次向产妇介绍正确的喂奶姿势指导产妇及时把握并做到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以及按需哺乳和有效吸吮的特点和重要性。最后耐心向患者介绍乳汁分泌不足、乳头错觉、乳头疼痛、乳头肿胀等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为产妇提供喂奶技巧示范如正确的挤奶手法、适当的哺乳体位等。
2. 3 新生儿的护理指导 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学会把握新生儿的哭声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掌握新生儿大小便的规律给产妇介绍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及消退过程做好新生儿脐部的护理了解新生儿沐浴时的注意事项指导产妇如何更换小儿的体位和尿布做到定时翻身和侧卧适时添加合适的衣物。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向产妇介绍婴儿抚触等新生儿有益的育儿方法。
2.4 出院的健康指导 指导产妇合理搭配饮食、注重休息,提供促进产后机体恢复的的方法,给予必要的性生活和计划生育指导,如哺乳期虽无月经,但也要坚持工具避孕,选择正确适合的时间放置生育环等。使其了解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情况和婴儿预防针接种的时间、去处,并告知产妇检查的时间和重要性。
3 效果与体会
3. 1 效果 ①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素质 融洽了护患关系在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按照规定的具体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得到专业知识方面的提升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而且增加了和产妇之间的沟通交流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满意程度。②提高了产妇的认知水平降低了并发症通过定期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使产妇了解必要的常识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妇多余的心理顾虑增强产妇的信心而且减少了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产褥期病菌感染的概率提高产后的保健质量。③掌握恰当的母乳喂养方法促进新生儿的成长通过健康教育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优势有了正确的认识使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在89%以上并掌握了新生儿健康护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不仅促进了新
生儿的成长而且减少了乳头皲裂及乳汁淤积现象的发生降低了乳腺炎的发生率。
3. 2 体会 通过对产妇实施健康饮食、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产后健康教育使产妇及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及时帮助产妇解决了问题克服了产妇产后疲劳、认知能力下降等缺陷充分发挥了护理的作用使护理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素娥,覃桂荣,麦蔚莹,等.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方法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977-978.
[2] 李润生.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护理研究,2004,18(9):1652-1653.
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我院工作人员及村卫生员的共同努力下,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们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也在逐年下降,这证明了我们的工作做到了实处,在各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对我镇的孕产妇作了系统管理。
通过在日常的门诊看病活动中,了解妇女的妊娠情况,马上建卡,对其宣传孕产妇的健康知识,同时发放分娩补助和叶酸并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如:注意休息、孕期营养、多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热量,禁止接触放射物,选择药物应咨询医生,定期进行孕期检查、住院分娩、保障母婴安全等各方面知识。
我院工作人员通过督导卫生员、上街、入户发放宣传单、写标语等方式提倡“住院分娩,母婴安全”,使人们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住院分娩率也随之得到提高,产褥期的妇女:我镇各村卫生员定时上门进行产后访视,指导产妇如何喂养婴儿,查看婴儿脐带及母婴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在综合本上进行登记,为下一次的产访做对比,了解该产妇及婴儿的情况,今年产妇总计304人,系统管理290人,系统管理率为95.4%,产妇产后访视295人,访视率为97.04%。高危孕产妇24人,高危住院分娩24人,高危住院分娩率达100%,新法接生率100%。
我镇下一步将加大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力争让每一位孕产妇都得到健康指导和更完善的管理,使孕产妇受益!
XX卫生院
1、早孕检查:村妇幼保健员通过了解所辖范围的已婚育龄妇女疑有早孕者,督促在孕前三月至停经12周内到乡镇卫生院做早孕检查,并领取叶酸服用。
2、产前检查:孕妇于村、乡、县各级医院保健单位进行至少5次产前检查,高危妊娠者应于乡或乡级以上医疗保健单位进行,并酌情增加检查次数。凡可能分娩出生缺陷儿者,应在孕20—24周前尽早明确诊断,必要时终止妊娠。
3、住院分娩:要求到县级以上医疗保健单位住院分娩。
4、产后访视:至少3次,正常分娩的产妇由村妇幼保健员承担,高危妊娠或难产分娩的产妇由乡级妇幼专干承担。要求于产妇出院后3天内、及产后第7天、14天、28天进行产后访视。
5、产后健康检查:村妇幼保健员督促产妇和婴儿于产后42—56天,到乡镇卫生院或县妇幼保健院接受产后母婴健康检查。
车龙乡卫生院
1 资料与方法
以《北京市母子保健健康档案》的“孕产妇系统管理记录”为原始资料, 对2009年10月-2011年9月辖区各地段保健科录入北京市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的13157例孕产妇系统管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13157例产妇中, 年龄18~50岁, 其中≥35岁1255例占9.54%。孕期建卡率为96.93%, 孕早期建卡率为33.10%, 孕期>12周建立《北京市母子保健健康档案》居多;初产妇明显多于经产妇;经产妇、孕期未建册, 外地户籍明显高于本市户籍;孕早期建册本市户籍明显高于外地户籍。13157例产妇全部住院分娩, 其中早产208例, 占1.58%;剖宫产7276例, 占55.30%;围产儿死亡54例, 占0.40%;孕产妇病死率为1/10万。见表1。
2.2 高危管理
建立《北京市母子保健健康档案》时, 按北京市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规范筛查出高危孕妇, 前3位因素为高龄、不良孕史、多胎。各种高危因素:年龄≥35岁1255例 (9.57%) ;流产≥2次817例 (6.21%) ;多胎208例 (1.58%) ;其他内科合并症59例 (0.45%) , 其中贫血27例 (0.21%) , 肝病病史20例 (0.15%) , 合并妇科肿瘤12例 (0.09%) ;其他1114例 (8.47%) 。
2.3 产后访视情况
产后接受≥1次访视12909例 (98.12%) , ≥2次访视10385例 (78.93%) 。《北京市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回收率92.62%。
3 讨 论
近几年来, 本区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开展已较为成熟, 通过宣传教育, 已有相当部分的育龄妇女认识到孕期保健的重要性, 并主动寻求产前检查保健服务。通过开展孕产妇保健工作, 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筛查与指导, 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 降低了生育风险和出生缺陷, 真正享受到了国家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同时群体利益也得到了维护。
3.1 加强孕期管理
本资料显示, 在13157例孕产妇中, 孕早期 (≤12周) 建立《北京市母子保健健康档案》占33.10%, 这对提高孕产妇整体保健服务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孕妇在建立围产保健手册时, 地段保健科负责高危因素的初筛工作, 及时了解有无不宜妊娠因素、合并内科疾病的高危因素。及早处理可使某些高危情况转化为正常。流动人口建册率相对更低, 因此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服务。
3.2 加强对孕妇及家属做围产保健宣传
进行早孕检查和登记, 筛查高危妊娠和产前诊断的对象, 进行孕产期宣教和指导, 告知服务内容, 使更多的育龄妇女愿意接受服务, 提高早孕建册率。孕妇在早孕建册时, 保健科医师要向孕妇宣传产后保健、新生儿期及婴幼儿系统保健管理的重要意义要求。
3.3 延伸孕期健康教育及指导内容
给孕妇讲解孕期正确的生活方式, 包括孕期卫生、营养、性生活、运动锻炼、旅行、工作和休息等。要告诉孕妇保持心理健康, 解除精神压力, 预防孕期及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
3.4 加强优生优育教育, 进一步拓展保健服务范围
在我国人们优生优育的意识不断加强, 但还应继续加强孕前保健服务宣传, 提高服务质量。
本资料显示, 剖宫产率高达55.30%, 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高龄孕妇更考虑母婴安危。错误认为剖宫产较为安全, 因此不但要加强孕期教育, 还要求产科医师能够改变产时服务模式。推广导乐陪伴分娩和无痛分娩。加强生理心理支持, 消除其恐惧、急躁等不安心理, 做好孕期心理教育和分娩镇痛可以降低剖宫产率[1]。
目前流动人口中部分孕妇忽视常规产前检查, 对孕期出现的非正常症状重视不足, 拖延病情, 导致死胎等严重后果时有发生, 应对加强这部分人群的管理[2]。围绕孕期妇女对保健的需求。开展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可使孕期保健工作更加深入广泛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芳, 佟瑞霞, 蓝海.“人性化”分娩服务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 (17) :3007.
【孕产妇管理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乡镇卫生院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方案12-25
孕产妇知识宣传方案10-19
高危孕产妇管理登记12-12
孕产妇死亡管理规定07-26
危重孕产妇管理制度10-01
高危孕产妇管理办法04-06
孕产妇管理工作计划04-25
孕产妇急危重病管理制度09-06
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办法02-13
山东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实施方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