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高考议论文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志者事竟成高考议论文

有志者事竟成高考议论文 篇1

古今中外多少有才能的人,就由于志向不明,终极只能碌碌无为,遗憾终生。在空中翱翔是很多人的梦想,但为何只有莱特兄弟成功?探寻生命的起源是很多人努力的目标,但为何只有达尔文写出《物种起源》?成败得失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志!

徜若越国父老没有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吴王精明强干没有沉迷美色耽误朝政,勾践能一举得胜吗?徜若汉朝统治天下升平没有割据混战,刘备恃才傲物没有仁德兼备礼贤下士,诸葛亮能闻达于诸侯吗?

由此可见,“有志”是“事成”的条件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然而,“立志就能成功”这句话不是尽对成立的。

有志者事竟成高考议论文 篇2

这次全省畜牧站长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进一步部署做好2012年及明年的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刚才, 会议结合各市近年来的工作情况, 对全省的畜牧技术支撑工作进行了考评和奖励。省局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 张局长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围绕这次会议的主题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交流的内容非常好, 而且表述的想法意见都非常清晰,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下面, 为进一步加强畜牧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 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 我谈几点意见。

1 抓住改革机遇, 提升体系服务效能

根据前一时期省局的分组摸底和各市上报的统计情况来看, 目前全省仍有近30%的县乡两级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不到位, 其中西部地区尤其严重。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 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的部署和要求, 我们要抓住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的有利时机, 巩固基层体制改革已取得的成果, 加大运行机制创新力度。在今年下半年的工作中, 我们仍要把畜牧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是促进基层改革提速。今年是省局提出“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工作”的重要一年, 时间紧、任务重, 工作千头万绪。各级技术支撑体系要积极支持这项工作, 主动协助畜牧主管部门做好畜牧技术部分的职能、人员和经费等方案设计, 配合做好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工作, 坚持“机构、编制、经费”三落实, 合理解决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偏重于种植业的问题、重兽医轻畜牧的问题和工作经费落实问题, 力争把基层站的“三权归县, 服务在乡”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 以促进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三大政策为重点, 以“明确定位、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为目标,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 努力推动体系改革建设再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三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各级畜牧技术支撑体系都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政府支持畜牧业发展政策出台的有利契机, 积极做好两个衔接工作, 农业部今年准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延伸至畜牧体系, 投资2.5亿元, 建设500个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示范县首先选择在完成基层畜牧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任务的畜牧生产大县建设,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深化体制改革、筛选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建设科技示范户、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层技术骨干等五个方面。同时, 今年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从动物保健二期工程中安排5万元用于推广条件能力建设。我们要高度关注, 主动参与, 积极争取资金, 加快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步伐。四是要提升人员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做好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关键在人, 要通过改革用人制度, 规范人员上岗资格、建立长效培训机制。要鼓励支持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场户, 制订分层分类培训计划, 通过短期培训、在职教育、脱产学习等多种方式,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在职在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法律、懂政策、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畜牧业技术人才队伍。

2 强化技术推广, 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 深刻阐明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 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了全面部署, 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这是一个谋全局、打基础、管长远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 是当前我省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一项重要的任务。

2.1 认清发展形势, 进一步明确科技推广思路

在当前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的条件下, 只能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完成持续稳定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要以今年农业部实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锲机, 把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面向行业发展需求, 切实解决适用技术转化缓慢、畜牧科技与应用脱节等问题, 按照“技术配套、集成创新、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技术推广总体思路, 坚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 突出“科技进场入区, 助推提质增效”两个主题和“推广主推技术、实施主体培训”两个抓手,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紧紧围绕种畜禽遗传改良、健康养殖、草畜平衡、粪污处理、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 不断创新推广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效能。

2.2 结合产业实际, 遴选集成适用技术

全省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资源、环境和市场等基础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 在实用技术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做好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 深入了解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急需突破的畜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内在关系, 切实解决好创新科技与现实需求的对接问题。要有效利用科技资源, 建立协同推广机制, 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学会等组织, 做好与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对接,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把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优先遴选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效的科技成果, 进行技术集成创新, 构建不同层次类别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科技成果库, 尽快把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 创新推广模式,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要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 坚持“一主多元”, 依托已有建设项目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积极建立教学、科研与推广的对接机制, 通过试验示范、点面结合, 加快成果转化,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推广服务模式。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通畜牧热线、畜牧业信息网站、广播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服务平台、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手段, 宣传展示畜牧科技成果。要更加注重技术的管理和集成, 工作重心要由服务千家万户为主向服务散养和规模养殖并重转变, 实现由传统的单向灌输推广模式逐步向双向互动的现代服务模式转变, 实现从单项技术服务向集成技术服务转变、从单向提供技术服务向全程提供技术, 提供市场、信息、经济等综合技术服务转变。

3 狠抓工作落实, 稳步抓好各项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我省畜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新特点, 我们更要加快体系改革建设, 调整工作思路, 创新体制机制, 做好技术推广, 圆满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

3.1 深入开展科技促进年活动

今年是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 农业部制定了《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 省局也出台了《山东省畜牧科技促进年活动实施方案》, 制定了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 明确了畜牧科技行动计划, 提出了2012年畜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我们技术推广体系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中体现自身价值。一是组织实施畜牧主推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加快畜牧科技进村入户, 今年的畜牧主推技术扩大到了8项, 涵盖了畜禽养殖、蜂业、饲草饲料和防疫等各个方面, 突出了畜牧科技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各级技术推广部门一定要积极参入落实好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 要主动与各项技术的主要负责人联系, 弄懂学透各项技术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领, 配合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活动。要认真组织好省站牵头的主推技术和推广项目的实施, 及时进行项目验收和申报评奖等工作。今年省站将组织对示范场建设范例和畜牧业主推技术等书籍的编写, 希望大家积极提供案例并参入编写。二是积极开展生态畜牧业主题实践活动。去年我省畜牧业的发展主题是高效特色, 按照建设生态山东的具体要求, 今年我省畜牧业的突出主题是生态环保。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省站组织各级推广体系深入开展了调查摸底行动, 基本摸清了当前我省畜牧污染物的基本排放情况和主要治理措施, 从而为下一步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出台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 我们仍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科学制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和方式, 努力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土地等资源和谐发展。要认真总结筛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粪污处理模式, 尤其是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模式, 积极加以推广应用。要主动加强与环保部门、农牧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有效利用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 共同搭建粪污处理的技术服务体系。三是扎实推进畜禽种业科技创新活动。畜禽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目前我省仍然存在着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措施不力、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核心场数量偏少和人工授精站质量合格率偏低等突出问题, 已严重影响了我省现代种业的健康发展和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一要围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畜牧业。要充分挖掘地方畜禽优势品种资源, 积极探索畜禽资源保护和产业化开发的现代保种模式, 通过招商引资加工龙头企业加盟, 引导主产区利用合作社等新型农民组织建设畜禽原料基地, 激发创造“三品一标”工作的全面开展, 不断加大著名品牌创立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逐步完善链条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围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抓紧实施生猪、奶牛等主要品种的改良计划。积极协助行政部门做好国家和省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 积极推进联合育种, 扎实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和奶牛DHI测定工作, 不断提高良种数量和供种能力, 协助强化种畜禽质量监管, 加大核心育种场的培养力度, 搞好精液市场监督抽查和人工授精站的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畜禽良种场的管理水平。三是围绕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畜禽遗传评估体系。要以国家在我省实施生猪、肉牛和家禽信息化管理试点为契机, 加快全省种畜禽的信息化管理。要以种畜禽遗传评估体系为平台, 组织好种畜禽的良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推广使用等工作。要逐步建立种畜禽登记卡制度, 建立种畜禽场信息管理数据库, 及时掌握种畜禽场生产经营的动态变化情况, 科学指导种畜禽生产。

3.2 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要扎实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坚持突出优势产区、尽量集中连片的原则,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2011年全省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区达到34个、省级示范场356个, 带动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国家在去年的基础上, 又将安排1000家标准化示范场建设, 省里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示范创建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因此, 各级畜牧站作为示范创建的技术依托主体, 必须抓紧转变服务理念, 主动与畜牧产业技术体系对接, 做好技术集成和推广工作, 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示范体系, 把建设、管理、创建的好经验推广开来, 鼓励引导示范场与加工企业搞好结合, 将示范创建与品牌创建、市场开拓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开展现场服务和专家巡回指导, 加强宣传导向, 用先进实用技术支撑起标准转化应用, 使示范创建与技术支撑实现联动。

3.3 协助开展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工作

浅议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篇3

【关键词】 端正态度;滴水石穿;精练试题;能力训练

一、走出认识误区,端正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两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不会产生太大的分差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八九十分,最优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最高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六十分,相差一百,真是悬殊。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博大精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令人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信心决定成败”,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对你发挥作用。

二、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要积极筹建自己的“小金库 ”

语文经过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的广是任何一门功课都比不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积极筹建自己的“小金库 ”。这积累的内容可分三个方面,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三个本子。

1.基础知识积累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鉴于语文学科知识的繁杂琐碎性,在高三阶段,需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积累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知识点课下整理出来,且时常翻阅。你就拥有了自己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高考小金库”定可提高高考选择题的得分。

2.典型习题积累本

读书是一个先把书读厚最终读薄的过程,高三语文的复习亦是如此。高三一年注定会泛舟题海,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所以在高三还需准备一个典型习题积累本。该本上需要整理做过的错题,老师重点讲过的习题,典型的例题等。

3.写作材料积累本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是所有科目中的所有题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题。我们对这道题绝不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定要积极采取主动,平时做个有心人。所以,要准备好一本材料摘录本,平时阅读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那么,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一般说来,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这些例子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

三、 精练试题

以前曾有杂志登了这样一则信息,说有某位权威人士拿语文高考试卷在四类人中同时进行了测试,这四类人是:杂志编辑、主攻中文的大学教授、高二语文老师、高三学生。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成绩最好的是高三学生。难道真的是大學教授、杂志编辑的实际语文水平比不上高三学生?当然不是。其主要原因是高三学生正经历着题海战术,熟能生巧了,而编辑和教授们没有练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题海战术虽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再大力提倡,但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在题海里进行一定量的实战演练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即使你有很高的语文水平也未必考得好。

四、特别注重对阅读理解和表述能力的训练

对于语文而言,高考150分的试题,绝大部分内容是在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两项能力欠佳,注定高考会失利。例如2012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中的诗歌鉴赏,有好多同学因为理解不了诗歌的内容或虽有一定的理解却因表述不到位而失分惨重,尤其是第9小题。而对于这两项能力的训练,必须是一个长期且不间断的训练。所以,即便在高三备考阶段,千万不可以“时间紧,任务重”为由放松对阅读理解和表述能力的训练。

五、注意规范意识的培养

虽然语文试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甚至可以说是灵活多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语文答案的语言可以是漫无边际的。因为再复杂的答案也有答题要点(采分点),并且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步骤,在作答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步骤组织答案,否则就很容易漏掉得分点。比如翻译文言句子时,补主语是既容易得分又极容易失分的一种情况。又比如在答感情题时很容易将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漏掉,而原因往往又被设为采分点。平时训练时如不能养成规范作答的情况,很有可能在高考时给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所以平日做题是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作答,这样才能在高考时做到颗粒归仓。

浅议高考学生的心理暗示影响 篇4

一、各种心理暗示作用其表现

(一) 自我暗示压力

很多学生平时表现好, 学习成绩不错, 在人生目标与方向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临近高考时, 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产生怀疑, 变得焦虑不安, 心神不定。这时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服用维生素C, 吃一定量的洋葱、菜花、水果、菠菜等食品。

(二) 比较暗示压力

每年高考前的诊断考试是学习成绩的测验, 但很多学生把成绩看得较重, 部分学生成学绩好, 而自己落后, 迫使心理素质差、稳定性不强的学生产生不安、焦虑压抑的心理。产生学习“高原期”问题, 感觉自己使不上劲。这时家长要学会倾听, 领会学生的意图, 使孩子正确认识高考, 确定合理的目标, 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三) 成绩暗示压力

各个学校在高三诊断阶段, 都有意无意把成绩公布, 然后和几年录取成绩相比, 让学生自己对比, 使很多心理素质差、个性有差异的学生, 偷偷失落, 进而使心理负担加重。特别是教师, 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及责任, 说“你的潜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你会做得更好, 考得更高”等鼓励话语, 使学生为挖潜力而焦虑、紧张。比如, 有考生就谈到, 差不多每科教师都找自己谈过话, 让自己放松点, 可作用仍不大。在学校隔三岔五的失眠, 回到家里补觉。

(四) 时间暗示压力

学校、各班都有高考倒计时牌, 很醒目挂在显著位置, 以督促学生更快更好地复习, 结果使部分学生的神经系统紧张、大脑刺激增强, 产生高压状态, 容易导致身体疲劳, 心中产生焦虑不安, 学习效率不高, 继而觉得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复习。

(五) 家庭关注压力

这主要是高考临近, 家长对孩子每天都“嘘寒问暖”忙前忙后, 以学生为中心, 对孩子全方位地照顾, 潜心为孩子服务, 由于家长的关心关爱使孩子心中产生报答的思想, 这种思想诱发产生高考的过程、结果, 促使大脑高度兴奋、神经异常紧张。家长采用转移减压法、运动减压法、环境减压法。科学安排学习、运动, 陪孩子听音乐、聊天、逛商店, 听孩子讲学校的事情等。

(六) 亲友暗示压力

高考接近很多亲友有意无意会打听关心孩子的学习及以后上学的方向, 他们定时或不定时去打听, 去关心学生, 特别是直系亲属, 每天都要打听、关心。结果使学生产生焦虑。这样家长及亲友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和表扬。

(七) 社会暗示压力

社会过分关注高考, “以高考论英雄”“在成败定命运”的社会价值观给学生带来压力。同时高考前紧张的气氛也严重影响孩子的大脑神经。电视、报纸大肆宣传, 满街的巡逻车和警察, 校门人山人海的家长都刺激学生的神经, 加速学生心理的焦虑。这时要调整心态, 做几次深呼吸, 暗自暗示自己“我能行, 我有能力取得好成绩”。考前一个人安静, 不讨论任何有关的问题。

二、缓解心理暗示作用的方法

著名教授王极盛研究高考学生心理多年, 他提出了“强化信心, 优化情绪, 进入状态, 充分发挥”的要诀, 并且介绍了五种方法。

(一) 学会深呼吸

早上或者晚上, 一个人, 很安静的时候, 打开窗户, 坐着或者躺着, 闭上眼睛, 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 要缓慢地吸气, 然后停住几秒, 再慢慢地吐气, 重复多次。

(二) 全身肌肉放松法

肌肉放松训练时, 考生要保持心情轻松, 并舒适地坐在椅子上, 训练最好在遮光且隔音设备较佳的房内进行, 直到感觉到紧张到达极点, 方可完全松弛下来, 让有关部位的肌肉显示出十分无力, 特别要用心体验放松后的一种快乐感。

(三) 按摩内关穴

考生可以攥一下拳头, 攥完拳头之后, 有两根筋, 实际上, 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中间。考生可以用右手的大拇指顺时针按摩左手的内关穴, 每回36次, 能起到消除疲劳保护心脏, 调节情绪的功能。

(四) 自我宣泄法

心情不快却闷着不说会闷出病来, 首先可以向朋友倾诉, 把心中的苦处能和盘倒给知心人并能得到安慰的人, 心胸自然会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明朗。除此之外, 我们可以向亲人倾诉, 学会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快倾诉给他们, 也常会使心境立即由阴转晴。

(五) 积极想象

积极想象技术是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技术, 积极想象时你历历在目地魂游太虚, 还可以通过与音乐引导意象的结合, 扩大积极想象的运用领域, 发挥激发意象和促进放松的效果。

三、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浅议高考地理复习的有效突破 篇5

关键词:地理复习;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05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得新知。突破难点是教学过程顺畅有效的重要保证。教学难点本身也属于教学重点,是高考必考的主干知识,而突破难点也为高考多出成绩打下基础。

一、了解学生学情、认真钻研教材,抓住关键点

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高三教师应着重了解学生对章节知识尚存哪些漏洞,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有哪些混淆片面之处,学生在感知、理解掌握、解题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抓住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点,关键点突破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复习“地球公转与季节”知识点中、学生感到最大的难点莫过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了。从根本上讲,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因此,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就成了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键。为此,布置学生自画一幅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正弦曲线”图,并标上两分两至日的日期,便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了。在此图上,只要学生能说出任意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大致纬度位置和运动方向,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就水到渠成了。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运用于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复习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课件可用于整理地理知识系统、总结地理规律、分析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概括地理知识结构、归纳对比地理知识特征的异同、突显重点难点内容、促进地理复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全面理解高考地理各个考点、正确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形成清晰的记忆,特别是对于难点内容,通过动画演示进行难点突破。如在复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这部分教材重难点多,如果只通过课本图示和语言的描述来讲述,学生很难想象黄赤交角的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所以在课前,笔者会精心制作一些动画课件,在课堂上配合教具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将难点轻松突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突破难点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也是高考的命题方向。所以,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地理知识挖掘出来并加以运用,会使学生自然地将新知识中的难点分解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如在复习地转偏向力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打开水龙头向塑料桶注水和水池放水,都会看到在水面形成漩涡,但漩涡方向相同吗?为什么?在复习地球上的大气时,如何解释谚语:“露重见晴天”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又如在复习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时,可设问:冬季和夏季相比,正午时人影有何不同?学校作息时间会作怎样改变?为何会改变?复习“农业”时,联系我们家乡蕉岭的“有机米”和“竹系杂交水稻”,探讨“有机米”的概念、生产条件,销售过程及发展前景。“竹系杂交水稻”的优点、效益和前景。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引用生活中的这些学生熟知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加强学科联系

地理是一门边缘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与中学所开设的其它学科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地理复习教学中,利用学生已知的其他学科知识来化解一些地理难点,能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如关于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快,远日点时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慢。学生通常不明就里、死记硬背、容易出错。高三复习时若能用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学过的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太阳系中的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行星向径)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问题就化难为易了。又如在复习地球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时,我们可用数学知识:球面间任意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为经过这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再如关于时区差的计算,很多同学不理解“同时区相减、异时区相加”,在复习中,笔者尝试用数轴问题来解决:假设零时区为数轴原点,东时区为正数,则西时区为负数,数值越大,时间越早,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就降低了。再如复习气温的垂直分布时,笔者利用语文中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描述这种现象。如果学生的地理复习是在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对突破教学难点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巧用小实验

实验教学在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其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优势,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为学生提供了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对一些疑难的理论复习,如能在课堂上巧设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小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如复习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时,教师可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再如,在学习“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时,设计如下实验:在地球仪上沿着一条经线滴一滴红墨水,地球仪静止不动时,会看见红墨水沿着经线方向流动;按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时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即“男(南)左女(北)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眼、动脑构建知识、有效地突破难点。

六、总结规律、构建思维模式,突破难点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引导学生对凌乱的知识(下转第14页)(上接第5页)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方法和规律,构建思维模式,突破难点。如在复习区域地理时,笔者采用(4W)四步分析法:1. 在哪里?(区域定位)2. 有什么?(区域特征分析)3. 为什么?(区域主要热点分析) 4. 怎么办?(区域主要热点问题解决措施探讨)帮助学生建立区域地理知识分层式学习思维模型。又如复习等值线时,总结等值线的判读步骤是:一看极端值的大小,二看弯曲方向,三看疏密程度,再判断等值线的基本原则。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可归纳为“凸低则高,凸高则低”;“河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凸出的方向相反,而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凸出的方向相同”。当然,在教学复习中如能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那突破难点就是水到渠成了。

上述突破地理复习教学难点的策略,是笔者多年高三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确实取得较好的效果,高考成绩也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但是突破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就全当抛砖引玉吧!

有志者事竟成 篇6

这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课文里的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擊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这时,他无意间看到蜘蛛结网的场景,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和无穷的力量:丝断了,网破了,不要紧,蜘蛛可以“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也不要紧,它可以照样从头干起,终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是呀,前几次的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大不了鼓足勇气从头再来,相信自己只要能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可以打败侵略者!于是,他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就是对“有志者事竟成”的最好诠释。

其实,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众所周知,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获得的发明专利多达1093项。其中,电灯的问世更是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爱迪生曾用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进行试验。一次次的试验,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地研究下去。而且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又经历了几千次的试验,他想到了将棉线炭化做灯丝,那盏灯足足亮了45个小时,灯丝才烧断。爱迪生凭着这种永不放弃、执著向前的精神给全人类带来了光明!

又如我国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他从小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20多年的呕心沥血,他终于在50多岁时写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史书——《国榷》。可正当他感到万分喜悦之时,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却被一个小偷偷走了,从此下落不明。20年的心血顿时化为乌有,这对两鬓花白、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怎能不是致命的打击呢?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定决心再次撰写这部史书。几年过后,一部内容更为翔实精彩的《国榷》诞生了,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浅议高考改革与农村高中英语教学 篇7

教育部高考初步改革的计划一出台, 尤其是某些省市语文加分, 英语减分的消息, 在学生中引起很大波动:平时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兴高采烈, 大呼万岁;而英语学得不错, 还指望着在高考中提分的学生, 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受到重创。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 各个地方都在蕴量地方的高考改革方案, 有点已经出台, 有的还没有, 目前贵州的高考改革方案也没有出台。但是, 学生和家长有着各种各样的反应, 流传着不同的高考改革的解读版本, 连我们英语教师自身也把握不准。作为农村的一线高中英语教师, 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 我们要对高考改革的政策密切关注, 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了解官方发布的权威消息。在学校和英语教师中形成统一的口径, 让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高考改革新形势下英语学科高考的动态和发展方向。

要让学生明白, 高考英语改革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应试英语的不利因素, 对于教育部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关于高考中英语学科分值减少的问题, 并不代表不需要学习和重视英语, 而是更进一步强化了英语高考的灵活性和体现了英语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其中高考中英语改革也是为了降低英语学习和英语考试的难度, 比如方案中提到的高考英语单词量由现在的3500词将减少到3080词, 试题难度可能也会相应降低, 这对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 无疑是利大于弊。

改革方案中对于英语高考的改革方向很明确, 就是要将高考中的英语考试推向社会, 并实行一年多考, 实现英语教师率先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目的, 回归英语语言教学的本来面目。截止2015年年底, 除个别省市出台了地方高考改革方案外, 大部分地方的高考改革方案都还没有出来, 据官网消息, 2016年应该会有很多省份根据教育部的方案做出相应的地方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方面都面临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而英语在未来的国际交流着, 必然会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说明, 高考改革中对于英语学科考试的改革, 更加体现了英语的重要性。从新课程标准和高考改革方案中不难看出, 高考改革就是需要改变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的单一的考核办法, 让学生脱离考试的“机器”, 脱离哑巴英语, 真正的提高学生英语的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 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英语交际。作为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师, 更要清醒的意识到新形势的重要性, 要改变英语教学方法以适应高考改革的目的。同时也提醒我们的学生, 不管高考改革中英语考试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我们都要努力学好英语。在今后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本身处于农村地区, 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 实现高考中对于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从已经出台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不难看出, 对于英语口语的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而英语口语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 由于语境的缺乏, 困难很大。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学习语言, 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所以, 在高考改革后的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景教学方法仍然是有效的法宝。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情景, 让学生编对话和表演, 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语境中学习, 对英语不再害怕和讨厌,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我们都深有体会, 只有让学生不断的在尝试新鲜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才会感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面对高考改革, 不仅改变考试, 更多的是要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 需要在新的高考改革驱动下, 实现彻底的改变, 改变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真正实现合作探究。新高考改革, 新课改的理念没有变, 仍然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英语学科亦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 教育情况不乐观, 教师任务重, 教学班额大是事实。今后会用什么版本的教材不得而知, 但是就目前我们使用的外研版英语教材为例, 我们教师可根据要学习的模块, 将所任教班级在班内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课前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和资料, 组内进行资源整合。上课的时候, 选出代表提出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进行讨论和纠正, 师生共同探究所学知识的重难点。

总之, 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式下, 我们要抓住改革的核心和机遇, 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改变不好的评价机制, 适应英语改革的需要, 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克服农村地区英语教学的不利因素, 充分发挥可利用的资源, 让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突破“瓶颈”,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高考改革后的英语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程, 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相继出台, 高考改革对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面对本来就存在诸多问题的农村英语教学时, 对于即将开始的高考改革, 特别是英语学科的高考变化, 我们不得不对农村高中的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今后的发展做出思考, 以便高考改革能够顺利实施, 有利于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成绩的提高, 有利于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

有志者事竟成高考议论文 篇8

1.试题构成破常规

语言文字运用一改以往两题选择两题主观表述的样式, 一下子出了5道选择题, 形式灵活, 有对联、有语意连贯、有漫画,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言文出现了简答题, 诗歌鉴赏赋分增加到11分, 而且是考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2.底蕴考量加力度

文言文阅读的难度比往年有所增加, 从浅易的人物传记类文本转为议论性散文, 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外国经典以及论述类考查的文化气息浓厚的本土作品, 无不考验着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

3.逻辑思辨看灵性

作文材料的选择从过去的故事型转为议论性、并且带有思辨性的材料, 无疑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4.文本本位弃套路

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前所未有地关注文本的内部价值, 摒弃了陈旧的题型与出题的套路, 回归文本的本位, 秉持“从原文中来, 到原文中去”的原则, 更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潜在的丰厚意蕴。

这些变化必然来临, 高考命题的出发点, 无论是为高校选拔人才、还是全面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 都必须以能力为基准, 而现行的高中课堂教学已经模式化、单一化, 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识记和做题,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相悖的, 语文应与美感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 语文教学应传递灵魂中的某种神秘与感动, 它的这种对审美情趣以及文字鉴赏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可以通过反复操练或者死记硬背就可以达成。这种变革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之下, 很多东西都必须应时而动。

面对变化, 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坦然与悯恕, 这是属于一个有素养有底气的语文老师的大气蓬勃。人生不变的是变化, 明年的试卷未必还会和今年的如出一辙, 今年考对联, 并不意味着明年也考, 今年考漫画、排序, 并不意味着明年仍是旧瓶装新酒。如果我们老师对高考题充满了一种惶惑、疑虑、畏惧、迷惘的心理, 又如何教会我们的学生自信而又大胆地坐到高考的考场里去书写他们人生的辉煌呢?变化来了, 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在事实面前, 我们不妨承认它、接受它。

其次我们要做的是处理好高考语文试卷“常”与“变”的关系, 这是属于一个有探索意识的语文老师的觉悟与智慧:

一、以“不变”应“变”

以“不变”———阅读与鉴赏, 去应“变”———高考重能力的导向。“乱花渐欲迷人眼”, 但我们要有自己的坚守, 万变不离其宗, 语文的核心能力应该是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一个人素养的终极体现也是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必抓文本, 会读文本才是恒久不变的东西。

1.以课内为触点的“精读”, 树立文本意识

拿到文本, 有时先要用望远镜去看它, 再用放大镜去看它, 看的方式各异, 取决于文本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所谓“望远镜”, 指的是对文本宏观走向大致的把握, 如情节的发展、时间的迁移、情感的变动、场景的切换、人物的安排、视角的变化等等, 有的文本整体脉络或者局部脉络比较清晰甚至单一, 比如《邮差先生》 (2012江苏卷) 《吃喝之外》 (2013苏州模拟) 《何容何许人也》 (2013江苏卷) ;而有的可能比较隐晦, 并不显而易见, 需要我们去追寻, 比如《英雄的舞蹈》 (2013苏锡常一模) , 主人公张小赖如何一步一步发疯直至死亡的过程, 这里有一条线需要在精读时候大致理出;类似的还有梁晓声的《双琴祭》 (2012福建卷) 中两位小提琴演奏家怎样一步步被逼上绝路的过程;《安娜之死》 (2014江苏卷) 里也有看信前、看信时、看信后的过程;而有的文本根本没有行文上的大走向, 而是属于情境再现式的, 如师陀的《行脚人﹒黄昏》 (2014无锡模拟) 以及《修鞋的》 (2013常州模拟) , 那我们也可以把某些段落合并同类项。叶圣陶说“只有想得清楚, 才能说得清楚”, 说明语言与思维是同步发展的, 如果没有文本的整体意识, 就会容易孤立而割裂地看问题。

宏观看文本, 还应包括对文本特色的整体感知, 每一个文本都是各具特色的“这一个”, 是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构成, 因而个性化的解读源于对文本独特性的理解, 这种独特可能在行文方式上, 也可能是在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上。比如《水乡戏台》以“戏台”为线索, 将戏台置于纵深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由实入虚。《安娜之死》细致地外现了安娜自杀前和自杀时的内心感受和意识变化过程。《桥边的老人》所有情节的展开、人物个性和心理展示都是通过大篇幅的对话来实现。《鉴赏家》用散文化笔调写小说,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语言清新自然、简洁优美。

所谓“放大镜”, 指的是对有些微小至极的字词进行深度剖析与鉴赏, 属于审美范畴, 需要对字词保持一种林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与警觉, 撇去走马观花式的浮躁, 撇去后面的题目, 真正静下心来, 对每一句话, 对每一个词, 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 用一种类似于“老牛犁地”的深耕细作的方式, 在文本的沃土上行进, 前几年我称之为“裸读”。文本是传递作家情感、讲述主人公经历的载体,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作品的意义并非预先存在, 而是产生于读者与作品的互动中, 是主客体两者的共同建构, 而在建构的过程中, 应该牢牢抓住“语言”这把钥匙, 不应让阅读教学丧失了语文原有的味道。

仍以《修鞋的》为例, “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 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 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末, 随着气流的裹挟, 被喷吐到城里来了。”“喘息”:用了拟人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车站因人流量巨大导致的不堪重负的情状。“吞吐”:写出了车站人潮涌动、人群流动、人来人往的景象。“浓烟般的”用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车站人山人海、人群密集的场景。“喷”“喷吐”“裹挟”写出了他生存境地的严峻、命运的不由自主, 被动而无奈。“尘末”写出了他平凡、卑微而渺小, 微不足道, 被人忽略的处境。如果不能够进入文本, 深入字词, 对文本进行精细化的解读和玩味, 或许语言丰富的魅力和内涵我们无法体会吧。

下面就操作层面分别举一个我关于“宏观把握”和“微观细读”的教学案例:

宏观:《“借得故事一枝花, 写人叙事无稽崖”———小说阅读宏观视角》板块结构图示例

例1.《这是你的战争》宏观板块图示

例2.《邮差先生》宏观板块图示

微观细读:可以针对学生如何精读提供必要的范本, 让学生探讨如何进行圈点勾画, 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段首、段末等衔接的句子

细节处显示事物特征的字词

反复出现、前后照应的字词

表明作者情感倾向及变化的句子

议论性语句

表明时空变化的句子

单独成段的句子

令人费解的、疑惑的地方

2.以课外为辐射的“泛读”, 树立积累意识

(1) 加强课外阅读。课外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阵地, 课外的阅读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主要来源, 一个学生也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老师课堂上的那点信息量。课外的阅读视野不能太局限, 学生热衷的青春小说、科幻小说, 参差不齐, 需要老师加强引导, 文学方面的可以读读诗歌、散文、中外经典, 而散文也传递着美学况味和人生哲理, 中外经典更是濡染一个人性格和品质的最好的书籍, 还可以给学生看一些文学评论。同时, 我觉得涉猎还可以广泛些, 文、史、哲都有所涉及, 甚至读读野史也无妨, 知识的圆通会让人更丰厚, 更全面完整地去看待一些人和事。高三的学生, 囿于时间, 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的事, 假期里学生的行为我们也无法控制,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现有资料, 比如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本身就是很好的读本, 可以拿来泛读;文学类文本可以以点带面地拓展出很多相关资源的阅读, 在精读某一篇的基础上再去泛读某一类。

(2) 建立自己独特的资源库, 资源库可以分为语言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 语言库指的是好词好段、名人名言, 富于哲理意味的句子往往可以使作文增色;而素材资源库要求老师按题材分门别类地让学生去整理搜集资料, 每月给予学生几个规定的范围或者话题, 让这些“数字土著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搜集, 如我布置给学生搜集过的范围和话题有:传统文化类、时事热点类、生活百态、自然风物、余秋雨系列、龙应台系列、刘亮程的乡村文学、辩证类的如快与慢、进与退、出与入、偏离与回归、新与旧等等, 搜集的过程就是一个甄选、审美鉴赏以及内化的过程。

二、以“变”应“变”

以“变”———重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去应“变”———高考重能力的导向。高考已经去除了以往一些识记性的、套路性的、模式化的题型, 那势必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模式化的教学风格, 比如今年好多考生格式千篇一律、内容乏味毫无逻辑的议论文就是教师教授议论文架构的产物, 议论文教学是可以通过教授每一小节怎么写、搭建好框架然后往里填充内容来实现吗?苏辙的观点, 所谓“文气说”就认为文章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章不可以学而能, 但气可以养而致。”写文章是不可以通过学习写作方法来达到的, 但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可以通过培养而达到。那些味同嚼蜡、面目可憎的议论文就是以往原始而陈旧的套路化教学模式的结果,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审时度势、顺应潮流, 重构我们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以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为例, 以往传统的复习方法可能是按照体裁、题材、题型来组织教学, 按体裁如小说、散文;按题材:乡土乡村类、历史文化类、亲情生活类、歌咏风物类等;按题型如景物的作用、开头的作用、人物形象、某句或某段表达特色、情节的作用、主旨探究等。一旦高考命题的方式出现了变革, 那些常规的题目以后可能出现得越来越少, 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我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从关注教学方法到探讨教学内容, 这是带有学科和课程的重大意义的, 而教学内容的取舍与确定也几乎成为当今语文学术界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和视角。以前我们重在指导文本的答题过程, 是纯技术层面的教学, 快捷而短效, 我们称之为技术化课堂, 这也是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的教育大环境下应时而生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可以在体裁、题材的基础之上, 更重在指导以文本为依托的能力的建构, 可以打破现代文、文言文、诗歌的界限, 以能力为单元重构教学体系, 比如阅读必备的一些能力, 有概括能力、还原能力 (如“老太太扭秧歌走三步退一步”还原成“社会发展的曲折”) 、思辨能力、来回联系的瞻前顾后能力、跳出文本联想现实情境的想象能力 (如“喘息”, 现实中想到三千米长跑, 会喘息, 想到高三生活让人苟延残喘, 压力巨大, “喘息”的本质内涵应该是不堪重负, 承受不了压力) , 这是一个漫长而渐变濡染的过程。

之前我曾经开过一节以“阅读中的概括能力”为教学内容的高三复习课, 题目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高效阅读之概括”, 诗歌鉴赏中要概括, 比如“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需要概括成“写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需要概括成“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诗歌、还是论述类、还是文学类里都会有行文思路, 需要概括, 现代文作用题里要概括内容、表达特色要概括, 以前语用题里要考概括, 可以说概括能力的考查在语文试卷中比比皆是。这个教学内容“取之于生”而“用之于生”, 怎样去概括文本信息?这应该是学生迫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很多学生阅读文本都是不够整合的, 表述也是拖泥带水、零零碎碎的, 这个问题是“真问题”,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障碍性, 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探索的必要和价值, 可以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究, 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后师生共同探讨了如何去概括的问题:所谓的“入乎其内”———紧扣文本, 仔细阅读, 关注叙述的主体、对象是什么, 有几个。关注句子和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有无中心句。而所谓的“出乎其外”———找到一个中心词来准确表述。通过类化, 找到从属范围, 进行整合、提升。若某句单独成段, 可能要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再以议论文作文教学为例, 教学目标的定位绝不应该在“议论文框架结构”上, 而应该在如何提升学生思辨的品质、拓宽学生思维的张力上, 策略有: (1) 、逻辑推理的层递性 (2) 、比照辨析 (形近、义近词语的辨析) (3) 、正确归因 (外因、内因) (4) 、补充条件 (5) 、批判性思维 (6) 、关注公共热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认知等等,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能够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例砸人。

三、以“不变”应“不变”

以“不变”———常规教学下的积累的习惯与规范的表达, 去应“不变”———高考语文终究要考一个人的积淀与表达。不管如何变化, 语文终究还是语文, 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说到底语文就是听说读写, 而语文试卷上反应出来的就是学生凭借自己的功底写出来的答案, 阅卷过程依然是一个拿着所谓的标准答案在限制你、评价你的过程, 这毕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残酷现实, 考生的这种“答题气质”总是会凸显在试卷上, 无论怎么考, 不可能不涉及主观表达, 而目前学生的主观表述能力普遍是比较差的, 这依然是我们未来长期要抓的一个方向。

1.不应废弃的是精准规范的表达

学生懂了一个意思, 和表述出来一个意思, 这中间有一段距离, 对于一些中下等学校的学生来说, 明白了, 不一定写得出来, 写出来了, 不一定写得精准, 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而高考题目的答案几乎都是很具有概括性的、语言非常凝练的, 这就要求我们一如既往地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很多老师课堂上讲得唾沫横飞、精彩纷呈,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在茶楼听书, 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表面繁荣, 很可能学生是听懂了也表达不出我们所讲的那层意思的, 于是答案的落实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句话的表述方式的优劣将直接决定了最后的得分, 所以课堂上, 该落到笔头的答案仍要敦促学生写下来, 以及写的地方、写的方式、写的注意点都必须细致地给予指导。

2.不应抛弃的是答题方向的点拨

之前说到以能力为板块逐一训练, 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并不意味着全然抛弃固有的一些答题方向的指导, 比如对题干的隐含信息的分析指导、对小说命题的几个重要元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都是不可或缺的, 以前可能是专门训练答题格式, 现在可以在带着学生慢慢走、欣赏文本的基础之上, 再来谈题目的应对, 尤其是解题思路的指导, 并不是可以抛却题目而去天马行空地欣赏, 天马行空去欣赏只会走入“多元解读时什么都是正确的”误区。

3.不应放弃的是长期对“量”的累积

苏辙的“文气说”告诉我们, “气”是需要养的, 养的意思就是长期的形成过程, 如养胃, 短效的东西可能体现得少了, 但我们长期的积累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环, 不能片面地认为新高考模式已经不需要再背诵了, 心理学上说记忆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学习总是先死后活, 才能达到死去活来的境界, 先死后活指该记的必须记住, 死去活来是指该记的记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会慢慢加以灵活运用。

4.不应懈怠的是对学生卷面的重申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的卷面、书写都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 电脑阅卷时候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字迹娟秀的答案带给人的赏心悦目, 其实高三学生再来规定他练字, 已经不现实了, 这属于“胎里毛病”, 想要在短期内改变他的这种历史问题是相当困难的, 更不要去抱怨怎么他的小学初中老师,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醒、不断地要求。比如平时作业卷面太差的, 给他提要求、甚至强制性重做也不无必要, 作业卷面好、字好的在班内展览, 老师表扬;比如考试要求不准有卷面涂改、不用修正液, 虽然不可能百分百做到, 但至少比不说强。我们无法改变学生字体结构的不堪, 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更用心。

四、以“变”应“不变”

以自身顺应时势、顺应学生变化之“变”, 去应对高三教学工作之“不变”。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因为人不同, 导致了教法的不同, 年年在高三, 教学内容与形式都不尽相同, 你不可能因循旧章、照本宣科, 因为你遇到的班级是一届一届有着各自特色的班级, 有的热烈奔放、有的内敛矜持, 有的基础扎实、有的基础薄弱;你遇到的学生更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个体, 有的聪明、有的迟钝, 有的乖巧、有的叛逆, 因而树立学情意识,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是非常关键的。

年年岁岁不同的又何止是人, 其实, 年年岁岁的花也并不尽相同, 很多年前我们常用一个老套的词语叫“日新月异”, 那么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更是“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谁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着随时随地的变化, 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每年的热点都在更新变化。比如温家宝当年视察高校时写了诗歌《仰望星空》, 当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北大100周年校庆的那一年, 因为北大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所以当年考到了近代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那我们今年也一定关注了习近平准备了大半年的时间非常重视的一个工作“文艺工作座谈会”。关注时事, 对文化现象保持一种敏锐的洞察力, 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学习态度。

亚投行:有志者事竟成 篇9

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主要是为了支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理事会是亚投行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亚投行重大决策的最终审批权。

6月25日,亚投行首届理事会年会在北京举行。一直备受瞩目的亚投行首批4个项目正式公布,亚投行也由远及近,面孔变得清晰起来。

亚投行的脚步

2013年10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同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会谈时,倡议筹建亚投行。苏西洛对中方的倡议作出了积极回应。

随后,李克强总理出访东南亚时,再次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

亚投行的宗旨是通过在基础设施和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是一种多边共赢之举。

2014年10月24日,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等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4年11月25日,印尼签署备忘录,成为亚投行第22个意向创始成员国。

2015年3月,英国、卢森堡、德国、法国、瑞士等老牌西方发达国家均提出申请加入亚投行。

2015年4月,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名单最终确定,一共是57个国家,包括37个亚太区域内国家和20个亚太区域外国家。

从2014年11月28日至2015年11月4日,筹建亚投行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先后召开了八次,会议讨论了亚投行章程、行长人选等议题。

2015年6月29日,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代表在北京签署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根据协定,至少有10个签署协定的成员国已交存批准书,且其初始认缴股本的加总数额不低于认缴股本总额的50%,协定即告生效。

2015年12月25日,1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批准协定并提交批准书,股份总和占比达到50.1%,达到协定生效条件,亚投行正式宣告成立。

按照协定,各意向创始成员国应在2016年12月31日前完成本国立法机构批准,此后才能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

“亚投行的成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2016年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投行开业仪式致辞中说,“我们相信,面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繁重任务,只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我们不仅能够想做事,而且一定能够做成事。”

中国的角色定位

亚投行的筹建,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也体现了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决心和态度。

占股比重大,中国在亚投行是否会一家独大?国际社会舆论的焦点为此争执不下。

亚投行首届理事会主席、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亚投行股本的份额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亚投行1000亿美元法定股本并非都需要缴纳,分为实缴股本和待缴股本,其中实缴股本为200亿美元,待缴股本为800亿美元。域内外成员认缴股本在75∶25范围内参照GDP比重进行分配,并尊重各国的认缴意愿。

据央视报道,中国是亚投行第一大股东。目前,中国的股本金占亚投行总股本金的30.34%,中國首笔11.91亿美元股本金已缴付到位。

此外,在域内亚太国家中,第二大股东是印度,第三是俄罗斯,下来是韩国和澳大利亚,然后便是印尼、土耳其等。域外前五大出资国则分别为德国、法国、巴西、英国和意大利。

而各国最为看重的投票权,则由股份投票权、基本投票权以及创始成员享有的创始成员投票权组成。外界最早认为的股份权等于投票权完全是误解。

按照上述规则计算,中国投票权占总投票权的26.06%,是现阶段投票权占比最高的国家。紧随其后的印度和俄罗斯的投票权分别为7.5%和5.92%。但随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中方和其他创始成员的股份和投票权比例均有可能被逐步稀释。

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先前就曾表示:在亚投行,中国将遵守国际通行准则,不会以老大自居,而是平等待人,不会靠投票权决策。金立群还表示,中国无意在未来增加“特别多数”来保持自己的否决权。

亚投行对中国而言,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平台,有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亚投行也是中国展示国际形象的新窗口,有利于中国树立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亚投行对于亚洲乃至全世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作为一个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协作平台,能够优化欧亚地区的资源配置,带动欧亚地区通过经济合作走向共同发展。

“中国成为大股东是根据在亚洲地区经济的体量确定的,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是担当。”金立群强调,中国是在通过亚投行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亚投行也不为中国一家所有,中国不会完全支配亚投行的运作。

与多边国际机构形成互补

亚投行概念甫一提出,对现有多边合作组织的威胁论就甚嚣尘上。那么,亚投行将如何处理这些多边关系?

习主席在倡仪之初就强调:“新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同域外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合作,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亚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金立群表示,中国倡导设立亚投行,并愿同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就是要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亚投行是由中国倡议发起并与各方共同商议建立的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的成立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补充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性举动,也是对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对全球和亚洲各国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

nlc202309081141

楼继伟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和现有多边国际机构是合作、互补的关系,绝非竞争的关系。

据亚行估计,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亚洲各国要想维持现有经济增长水平,内部基础设施投资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平均每年需投资8000亿美元。而现有的多边金融机构并不能提供如此巨额的资金,亚行和世界银行每年能够提供给亚洲国家的资金大概只有200亿美元。所以,亚投行的建立相当于给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了一道防火墙。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三大多边国际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负责人分别对亚投行给予充分的肯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表示,全球有很多地区尤其亚洲地区需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IMF与亚投行合作的空间更大。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巨大,足以容得下这几个机构,世界银行会敞开大门与亚投行合作。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发言中提到,未来两家银行可以通过合作为亚洲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作为新兴的多边合作组织,亚投行自身如何高效运作,从而实现合作,也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金立群说:“亚投行是在传统的多边开发机构的基础上构思的。但是,我们有创意,有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克隆现有的机构。亚投行将是一个高度重视绿色增长的多边开发机构,在治理和运营商的核心理念是高效、精干、清正廉洁、绿色环保。”

金立群还表示,亚投行将通过联合融资、公司合营模式,以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创新手段引导更多的公共和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支持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基础设施的项目。

他强调,亚投行的运营虽然不追求利润绝大化,但是必须盈利,只有盈利才是可持续的。每一个项目都得盈利,但不追求利润绝大化。

2016年6月25日,亚投行首届理事会年会首批正式公布4个项目,贷款总额为5.09亿美元,分别为:孟加拉国电力输送升级和扩容项目;计划与世界银行联合融资,印度尼西亚国家贫民窟升级项目;与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联合融资,巴基斯坦M4国家高速公路(绍尔果德与哈内瓦尔段)贷款项目;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联合融资,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到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的公路改善项目。

亚投行首批四个项目中有三个是与其他多边开发机构联合融资,对亚投行倡导的开放合作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脚。

亚投行的行长们

2016年1月16日,金立群正式被任命为亚投行首任行长。

金立群是江苏常熟人,1978年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家财政部工作。此后的岁月里,金立群先后任职世界银行中国董事办公室、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中投公司监事长、中金公司董事长,不但为西方世界所熟悉,也在亚太地区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在亚行期间,金立群主管南亚和湄公河区域事务,致力于推动南亚基础设施建设。那个时候的金立群不断地出现在西方的视野中,出席许多多边论坛或国际会议,接受BBC、《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的采访。

在外媒的笔下,金立群是“彬彬有礼且行事老练的前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和前亚洲开发银行的官员”;在中国财政部曾经的同僚的评价中,他是“熟知东西方文明”的领导;在各国政要的眼中,他还是一名“说话富有技巧”的金融外交家。

作为亚投行的开路者,金立群向媒体描绘了他治下的亚投行:第一,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文化。这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第二,建立一个运行的规则规章制度。任何人发生腐败或出现严重的工作失误,必须受到惩罚。第三,建立起一大批高质量的项目,惠及众多的借款国家;第四培养人才。综合各方成绩,让大家看到中国人主办的这个国际机构是最棒的,最好的,是标杆性的。

运行半年多,人们已可以在诸多细节上看到亚投行的新颜新貌:在任何场合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新闻公关团队高度国际化并永远面露微笑;除了商业秘密外,其他文稿第一时间上网披露,连金立群的记者会直播也一刀未剪,第二天就放在了互联网上。

金立群的使命與挑战是,如何使亚投行比现有机构有更高的标准,而随着更多成员国加入,亚投行将加速发展。

2月5日,中国传统的农历春节前夕,亚投行公布了五位副行长的人选及分工。他们分别来自英国、韩国、印度、德国、印尼,其中四位拥有博士学位,另一位拥有爵士头衔。最新消息显示,来自韩国的副行长洪起泽因个人原因已休职,亚投行官网上,洪起泽的状态为离职。

亚投行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来的,提出的时间很接近,相差不到一个月。这让不少人都认为中国主导成立亚投行就是为“一带一路”的愿景服务的。

金立群指出,“一带一路”的很多国家都是亚投行的成员。这些成员国家项目只要财务是可持续的,达到环境标准的,亚投行都应当积极去做。也就是说,“一带一路”的项目,亚投行应当理直气壮地去做,但同时还要关心不在“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亚投行将惠及更多国家,让亚洲地区的发展能够更加平衡。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也指出,亚投行并不是只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它是面向整个亚洲国家的,如果这个国家恰好又在“一带一路”沿线上,那么它也是亚投行的支持对象,如果不在这个沿线上,也会得到亚投行的帮助。亚投行不是中国的开发银行,也不是“一带一路”的服务银行,它虽然和“一带一路”有交集,但两者有所不同。

今年7月底,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召开的第28次文津圆桌闭门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再次重申,外界认为的亚投行是为“一带一路”建设而成立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亚投行支持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这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相互重叠,二者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借力的关系。但亚投行不是“一带一路”的专设机构。

8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一带一路”推进中,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进入8月,多家媒体爆出希腊将提交加入亚投行申请的消息。而在8月底,加拿大财长比尔·莫诺宣布,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这意味着西方七国集团(G7)已经有5个成员国加入或申请加入(英、法、德、意、加)。显然,对中国和全球秩序来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金立群表示,亚投行将在今年9月30日前再度扩容纳新。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或经济体明确表示希望加入亚投行。预计明年初亚投行成员规模将增加到90个左右。

上一篇:项目绩效评价自查报告下一篇:学校安全生产月的活动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