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名词解释(共8篇)
Nameplate 报头
Narrative lead记叙式导语
National editor 国内新闻编辑
Negligence 失职
Net income 净收益
Net income per share 每股净收益
New lead 新导语
News director 新闻部主任
News editor 新闻编辑
Newsgroups 新闻组
News hole 新闻版面
News meeting 新闻例会 news huddle 碰头会 doping session内部情况会 news conference 新闻大会 editors’ meeting 编辑会议 editorial conference 编辑大会
News mix 新闻混合News peg 新闻线索
News release 新闻发布稿
News story 新闻报道
Newsworthy element 新闻价值要素
No bill 不予起诉书
Nose for mews 新闻嗅觉
Nut graph 核心段落
Obit 讣闻 obituary
Objective verbs of attribution 交代消息来源的客观动词
Observation 观察
Off the record 不供发表
Ombudsman 媒体意见调查员
On background 幕后消息来源
On deep background 深层幕后消息来源
Online 在线
Online journalism 在线新闻
On the record 可供发表
Op-ed page 社论对页版
Open-ended question 开放式问题
Open-meeting laws 开放会议法
Open-records laws 开放文件档案法
Open sentences 开语句
Operating budget 日常开支预算 “soft” budget 软预算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组织架构
Outcue(OC)尾白
Outside-in interview 由外围----中主的采访
Pagination 电子组版
Paper of record 新闻纪实报纸
Paraphrase 转述
Partial defense 部分辩护 mitigating factor人可使罪行减轻事实
Partial quotation 部分引语
Passive voice 被动语态
Personal computer 个人计算机
Personality profile 人物专访
Petition(向法院递交的)申请书
Photo editor 图片编辑
Plaintiff 原告
Planning editor 规划编辑
Play-by-play charts 实况统计表
Plea bargaining 认罪辩诉协议
Pleadings 答辩状
P.M.晚报
P.M.cycl 晚报报道时段e
Police log 警方日志
Population 问卷调查对象
Precision journalism 精确新闻
Preliminary hearing 预审
Press critic 新闻批评 media critic 媒体批评
Privately held company 非上市公司 closely held company 少数人控股公司
Procedural safeguards 法律程序保护
Proof 样张
Proofreader 校样员
Public disclosure of embarrassing private facts 公开他人难堪隐私
Public figure 公众人物
Public official 政府官员
Public relations people 公关人员
Public relations wire 公关活动新闻电稿
名词化语法隐喻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 语言是一个多层级的系统, 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 而各层次之间自下而上是一种体现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多元体现关系, 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语法形式来体现。韩礼德把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分为两种, 一种是一致式体现, 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 (隐喻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法反映了人们感知的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基本关系。一致式体现是说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 表现为语法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性, 即语言的象似性。“语言的象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的现实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换言之, 它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 (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 (1) 句法结构的相似性具体说就是句法结构跟人的概念意义之间的一种自然联系, 如用动词表达过程、用名词表达参与者、用形容词体现形性状、用副词或介词体现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非一致式体现也就是语法隐喻, 是说语言结构不是直接反映现实, 是经过了某种转换的语法形式与概念意义之间的非自然关系, 如用名词体现过程、性状、逻辑关系或环境意义。 (2) 简单地说,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 是不同的语法形式转换使用的结果。这种转换既包括不同语法类别之间的同级转换, 也包括不同层次语法结构之间的异级转换。
语法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工具”, 是语法隐喻思维的具体体现。关于名词化的解释较多, 有人把它看做是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语言现象。朱永生认为, 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 名词化指的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做事物, 词性转换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定名词化:名词化在形式上将一致式的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隐喻为名词词组, 在意义上将过程或特征事物化, 是事物和过程、事物和特征的复合体。 (3) 简单说来, 词语在概念语义上呈事物化, 在语法上就有被视为名词化的可能。我们这里的名词化概念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名词化概念一致, 是指在一致式里用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式表达的意义在新闻标题里变换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达, 在这个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是名词化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例如:“新闻资料的利用” (《对外报道》, 1992年第6期) 就是“利用新闻资料”动宾短语的名词化, “新闻资料的利用”是定中式的偏正短语, 整个短语是向心结构, 具有名词性。在向心结构里, “利用”也名词化了, 并且名词化后具有了名词的性质, 成为名词短语的中心。
新闻标题名词化语法隐喻的表现及条件
印欧语言里, 名词化主要通过形态变化实现, 名词化有形态标志。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很少有确定形式类的形态标志。而虚词和语序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新闻语言里动词的名词化也是由虚词和语序决定的, 虚词的语法手段运用主要是动词前加虚词“的”、“之”, 语序的语法手段的运用, 是由动词处于主语、宾语位置的句位结构来体现。例如:每年一次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永久放在天津。这种安排对我们来说, 是一个见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高手、开拓眼界的极好机会…… (《新华日报》, 2009-06-28) 在这个例子里, “安排”做句子的主语, 不再是动词, 而是名词化了。这种名词化的方式多见于新闻语段中。我们发现, 新闻标题里的名词化实现形式主要是动词前加“的”或“之”, 也就是“NP+的/之+VP”的形式。例如:
1.一位火车司机的诉说…… (《人民日报》, 1989-03-21)
2.马拉松式交易心态的培养 (顶尖财经网, 2010-03-14)
3.对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日报》, 2010-03-31)
4.我国农业机械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中国农机化导报》, 2010-04-20)
5.普通话的推广 (青岛信息港, 2006-01-18)
6.直击车展之观察 (中国新闻网, 2010-04-23)
7.高温“大烤”之发布 (《新京报》, 2010-07-07)
上面例子里的“诉说”、“培养”、“建设”、“观察”、“发布”都是动词, “调查与思考”是动词性联合短语, 在这里它们前面都加了助词“的”或“之”名词化了, 具有了名词的特性, 带有了修饰限定性的成分, 整个结构成为一个定中式的偏正结构, 相当于名词的功能。
从历时的角度看, 新闻标题的这种名词化方式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是对古代汉语句法的继承。这种句法在古代汉语里比较多见。例如:
8.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论贵粟疏》)
9.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 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
例8、例9的“之”用在动词“收”、“出”、“入”的前面, 都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 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资格, 降主谓结构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 由于语法隐喻思维, 一种语法类别或结构由另一种语法类别或结构所代替, 从而达到了句法平面的名词化。
在新闻标题里通过“NP+的/之+VP”这种方式实现动词的名词化涉及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动词的音节形式, 二是动词的结构类型。对于音节方面的限制条件, 詹卫东具体考察了进入“NP的VP”里的“VP”。 (4) 他考察了《动词用法词典》中的2117个动词。其中单音节动词共1316个, 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只有“爱、哭、死、笑”等4个;双音节动词共801个, 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共519个, 占双音节动词的65%。就是说:“动词名词化是有条件限制的, 不是随意的, 汉语中双音节化动词才有可能转为名词, 单音节一般很少名词化。” (5) 新闻标题里动词的名词化现象符合动词名词化的音节规律。
动词的结构类型与动词名词化的关系, 究其实质是动词的动性对于其名词化的影响。根据张国宪的研究, “动词的动性强度等级序列为:单音节>前加/后附>偏正>补充>陈述>支配>联合” (6) 。也就是说, 单音节动词的动性最强, 联合型双音节动词的动性最弱。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看, 范畴内成员不是共享范畴的所有特征, 它们的地位不是均等的, 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 典型成员较好地享有该范畴的特征, 是原型, 非典型成员较少地具有了该范畴的特征而与其他范畴有交叉特征。由于非典型成员的这个特性, 某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容易向其他范畴游移。词类的划分也是范畴的划分。单音节动词动性最强, 是动词的典型成员, 而双音节动词的动性弱, 并且联合型双音节动词动性最弱, 是动词的非典型成员, 所以最容易向其他词类游移。从这个角度看, 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双音节动词才能名词化、单音节动词很少名词化的原因。我们进一步探究, 非典型的动词容易向其他词类游移, 更容易游向哪一类词呢?这与“NP+的+VP”格式功能和意义有关。“NP+的+VP”格式整体功能相当于名词, 而名词主要是表示指称, 所以“NP+的+VP”格式也表示指称意义。就指称性而言, 这个格式又不同于一般名词。一般名词的所指是“事物”, 而这个格式的所指是“事件”。这就要求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 本身语义构成中应包含“事件性”的一面。 (7) 哪些动词具有事件性呢?是否可以说, “动词的动性强度等级序列”的反向序列就是动词“事件性”等级序列呢?如果可以, 就是联合结构的动词事件性最强, 最容易发生名词化, 支配结构次之, 以此类推。我们收集的新闻标题动词名词化语料就是双音节的联合结构的最多, 比如“培养”、“建设”、“观察”等;支配结构次之, 如“发布”、“推广”等。
新闻标题名词化的功能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增加了标题的信息。名词短语可以包含若干个修饰成分, 把一个动词短语名词化后转换成名词短语, 能够增加名词短语的信息量, 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的目的。这正适应了新闻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限的版面空间尽可能地增加信息密度的要求。例如:“一位火车司机的诉说……”转换成自然语言是“一位火车司机诉说”, 自然语言里这样的表达是不成立的, 句子残缺, 表达不完整。把一个句子表达的内容压缩成一个短语, 语法单位降级, 用名词化的短语就可以了, 同时还给读者留有思考、猜测的余地, 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 每一句语言往往都包含着某种基本信息, 固而这种信息对接受者的刺激强度又总是和语符的多少成反比。” (8)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体现了意义的客观性。新闻的价值在于真实性, 也就是要客观地报道客观世界, 即使播报者要表达个人的主观评价, 也是采用隐蔽的表达方式 (新闻评论除外) 。名词短语可以对施事进行虚化, “名词化具有掩盖或模糊施事的功能, 以使句子体现的意义显得更加客观”。 (9) 名词化短语没有语气选择, 隐藏播报者的情感、评价、态度等主观内容, 增强了话语意义的客观性、公正性。上文中的1~7例都没有指出实施者, 掩盖或模糊了施事, 只是一种客观现象的客观呈现, 对于事件的评价留给读者, 使读者作为一个参与者来自己读解新闻, 避免传播者的意志强加在文本里, 引起读者的反感, 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突出了语义重心, 从而强化了标题与正文的连贯衔接。一个句子的焦点是句子的语义重心, 句子的常规焦点在句末, 所以句子的语义重心一般在靠近句子末尾的位置上。“所谓语义重心本质上是说话人有意要对听话人强调的信息 (包括指称信息) 。” (10) 例如“新闻资料的利用”和“马拉松式交易心态的培养”, “利用”、“培养”名词化后成为语义重心, 并且下文主要围绕语义重心展开, 强化了标题与正文的连贯衔接。语篇连贯指语篇中语义的相互关联。如:“马拉松式交易心态的培养”正文的第一句是“如何保持良好的稳健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文是对语义重心的进一步叙述。同时动词短语名词化后在句法上是不完备的, 有人称之为不完备性或黏着性, 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论断或陈述, 不能独立成句。正是这种不完备性使得标题与正文连贯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语篇, 实现语篇的连贯, 从而表达完整的论断或陈述。
结语
一般来说, 新闻标题要力求涵盖整个新闻报道的内容, 包括人物、动作和事件等, 这样, 语言表达的句式选择上, 人们多使用主谓结构和谓词性结构, 因为主谓结构和谓词性结构表意完整, 但这种结构被较多地使用就成为惯常表达, 缺乏新颖性, 缺乏语言的“冲击力”, 而超常的、变异的语言表达, 具有“陌生化”的效果。实际上, 新闻标题的名词化语法隐喻属于语言形式的超常性、变异性的表现, 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 使用名词化语法隐喻变换语言的形式, 会增强语言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正是新闻语言, 尤其是新闻标题吸引读者所需要的。 (本文得到2009年北方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 项目名称为“隐喻视角下的新闻语言研究”, 项目编号:2009Y001)
参考文献
[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39页。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67页, 第168页。
[3]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4][7][9]詹卫东:《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 《汉语学习》, 1998 (2) 。
[5]刘国辉:《论汉语动词名化现象的限制条件:双音节化》, 《外语学刊》, 2006 (3) 。
[6]张国宪:《“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 《中国语文》, 1997 (3) 。
[8]杨守森:《艺术想象论》,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第193页。
【关键词】新闻标题 非范畴化
一、概述
刘正光教授是中国第一位研究语言非范畴化的学者。在2003年,他在外语教学及研究上发表的文章《Vi+NP的非范畴化》首次把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带进国内语言学研究领域。什么是语言非范畴化?刘正光教授(2006)从2个层面对其定义说明。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看,在特定的情况下,非范畴化是范畴化语言体逐渐丧失其范畴化特征的过程。范畴化语言体在非范畴化之后,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新旧范畴之间有一个模糊的中间范畴。因此,语言非范畴化是范畴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在范畴,自由范畴体以及动态范畴之间的模糊地带。从概念角度看,语言非范畴化是一种思想的创新和认知过程,它不仅是人类概念活动持续发展和概念系统不断丰富的主要方式,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创新引起的语言创新认知机制。
二、名词非范畴化
语义上名词原型指待一种特定事物,但是本文作者通过对新闻标题的语料收集发现,大量的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其它词性。无论这些名词的用法是暂时还是固定的,它们都反映着同样的事实:通常,在特定情况下,原型成员逐渐丧失在原型范畴中的一些典型特征,并处在重新范畴前的一个不稳定的中间地带。这意味着在前范畴和新范畴中间不稳定的灰色地带,它们开始进入,它们失去了原始范畴的一些典型特征,同时又得到了新范畴的一些特征,这一过程就叫非范畴化。非范畴化可以使新闻标题的语言更加简洁,新颖和生动,既满足了新闻标题要求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这一要求,也紧紧抓住读者的猎奇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闻媒体的竞争性。
(1)名词词义非范畴化作后缀。语义的抽象和归纳使名词的原型范畴丧失典型特征,可能从旧范畴转移到新范畴。因此,非范畴化成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词语在语义归纳后逐渐应用到不同的语境中,其语义的明确特征就渐渐消失如:
当孩子成了“低头族”
“低头族”是指如今无论何时何地,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他们低着头是一种共同的特征。(百度百科)“族”在新华字典中的主要解释有4点:1)亲属,泛指同姓之亲:家族;2)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3)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4)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部族。(新华字典)然而在“低头族”一词中,“族”在“地理上”“历史上”及“血缘关系上”的本质特征已经丧失,只留下了“他们有某种共性”的一般概念。这群人可以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民族。只要他们有某种共性,他们就属于相同的“族”,如“啃老族”“蚁族”“月光族”“候鸟族”等。“族”失去了原始的语义特征,现在只是一个形容有着相同生活方式或生活环境的人们的词。
(2)名词形容词化和“副词+名词”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副词+名词”结构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语法上,人们经常用做““副词+形容词””搭配,副词一般修饰形容词如“很漂亮”,在“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词性发生转移,由原来的名词范畴转移到形容词范畴,因此许多学者把这一现象定义为名词非范畴化如:
1)很广州 很家常
2)瑞安:最成功因为最内地
3)这个元旦很“文化”
在“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广州”“内地”及“文化”都丧失了原始名词性指称涵义,他们不再被形容词修饰,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这导致其作为名词的一些特征被抛弃,它们在语法上不是形容词,但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了形容词的特征,这就是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的形容词化现象。 “副词+名词”结构对前置修饰语副词有着严格限制,除了少数表示程度的副词如“很”“最”“非常”可以修饰名词完成名词的非范畴化。
(3)名词动词化。从语言学视角看,当一个名词用作动词,也就意味着削弱了它作为名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而增强它作为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如:
1)今天,你低碳了吗
2)“雷”伤了群众信任
“低碳”在语义和句法学上词性定义为名词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在此新闻标题中“低碳”表示选择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其名词性特征丧失了,动词性特征得到体现。“雷”在字典的释义是名词,一种自然想象。在这里“雷”表示人们感觉就像被雷劈了一样当某事的发生超出他们的想象。 “雷”的一部分本质特征由于人们特殊情感需要被舍弃,只保留了它的隐喻涵义动词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某事的震惊之情。
(4)名词副词化。在新闻标题中还出现了很多名词直接修饰动词的现象,既名词具有了副词的功能,这就是名词非范畴化过程中的副词化现象。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这要求我们的语言系统也要不断的更新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因此,语言的非范畴化必不可少,在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刘正光.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03.
名词解释
一,黄色新闻:
1,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报道。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它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
2,1883年,普利策买下《世界报》,注重用严肃的政论抨击时弊,又用煽情主义刊登社会新闻,吸引读者。使《世界报》发展壮大。1895年,赫斯特创办《纽约新闻报》,开始了同《世界报》的激烈竞争。赫斯特高价买走《世界报》星期日版的人马,于是两家星期日版同时出现“黄孩子”的连环画,一时间,黄孩子 成了这两家报纸的象征。新闻界就把它们称为黄色报纸,把其善用煽情主义手法写作的报道称为黄色新闻。
3,常用的特殊的表现手法:1),使用大号字煽情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版面给人耸人听闻的虚假感。2),滥用照片,以致偷窃和伪造照片。3),种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和新闻报道,歪曲性的标题,假科学,假学术。4),星期日增刊,刊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5),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动运动为民请命。通过这些手法,报纸的作用从宣传时代进入鼓动时代。
4,《新闻报》与〈世界报〉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引起全国报纸的仿效,并于1899到1900年达到最高峰。〈丹佛邮报〉是最黄的报纸,还有〈波士顿邮报〉〈费城询问报〉也是典型的黄色报纸。
二.掏粪运动
背景:19世纪后半期欧洲移民带着发财梦来到美国,但境遇不美妙,在资本家的“血汗工厂”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谴责贫富分化,控诉资本家只为个人贪欲不顾工人福利的运动,媒介上也经常刊登一些呼吁改革的文章。
事件:20世纪除,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罗斯福。
过程:“掏粪者的时代”是从麦克卢尔的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城市的耻辱〉,〈工作的权利〉等一系列文章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在它的引导下,〈世界主义者〉,〈柯里尔杂志〉,〈人人杂志〉等也加入了揭丑者的行列。
人物:该运动中的著名人物为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是这一运动中的经典之作。〈屠场〉轰动全国。并由此引发国会于1906年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影响:随着一战的临近,人们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上,“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瑕不掩瑜,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三.朱尼斯匿名信案
背景:英国革命是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告终的。因此,资产阶级报业受到严格的控制。诽谤法、叛国法、渎神法,都沉重的压在出版事业身上。
经过:1768年到1772年,有九家报纸连续发表10封匿名信,其中有的抨击国王和政府。司法大臣对六人提出指控,结果无人开罪,一人判刑(因他罪)。同时,新闻自由又增添了“批评国王无罪”一项新内容。
四,三社四边协定
背景:“联环同盟”的缔结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
经过: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得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影响: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五.读卖瓦版
日本报业在封建势力的控制下发展迟缓,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出现日报。而在此之前17世纪时,在江户街头出现类似的初版物,这种单面新闻印刷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文图,经烧制定型后,印在纸上而成,故被称为“瓦版”。又因贩卖者沿街边读边卖,正是名称为“读卖瓦版”。其内容多为灾害、战争、怪异之事。读卖瓦版虽称不上正式的报纸,但由于它已具有现代报纸的某些基本特征,如以报道新闻为主,印刷发行等,而且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被认定是日本报纸的雏形会萌芽状态。
六.增格案件
背景:18世纪30年代,美洲确定诽谤法,报纸对自身言论承担事后法律责任。
经过:1733年,增格在纽约创办《纽约时报》,文章大部分是批评总督和地方会议的内容。一年后,克斯比令首席法官以“对政府进行无耻中伤,恶意谩骂和煽动性责难”的罪名对增格提出诉讼,1734年11月将他逮捕。次年开庭,著名律师汉密尔顿为增格辩护。最后陪审团判增格无罪。
影响:增格案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新闻自由的一次重大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果。一位学者在《美国的新闻事业》一书中说:增格案件的广大意义到后来变得明显了,因为它是这种感觉的开端:人们觉得英国所制定的法律,除非得到殖民地人民的同意,是不能适用于美洲英国殖民地的,这种革命性的观念后来在美洲各人民领袖的言论和写作中都有所表现。
七.每日记闻
《每日记闻》是公告式的官方报纸。公元前59年,凯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记闻》。凯撒创制《每日记闻》的目的,就是通过公布议事内容,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传播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6世纪,屋大维恢复《每日记闻》,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政事,宗教祭祀,战事消息等,一直到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张,《每日记闻》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有学者认为,《每日记闻》事关罗马的兴衰存亡。
八。白虹贯日
一战后,日本政府对报界的镇压措施引起了保洁的强烈不满。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报道这次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
在提及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信雄和撰写这条新闻的记者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都被迫离开报社。
意义: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和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惕,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
简答
一. 弥尔顿、洛克、密尔对出版自由思想和理论的贡献和发展
1,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该书影响巨大,至今仍被看作是关于出版自由思想的经典论述。该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总会失去作用。在倡导自由的同时,承认自由讨论的权利可以加以限制。《论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
2,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观点:1),人的自然权利有四项内容:生命,自由,财产和惩罚权。自由是其余一切的基础。2),任何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的权利,即任意使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3)从道理上讲,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的观点,盲从于不可理解的权威,无论人们的理解怎样错误,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导。马克思称洛克是同封建社会相对应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权观念的经典表达者。
3,密尔,《论自由》一书中全面论述了言论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书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为自由主义辩护并进行充分论证的经典作品。观点如下:1)每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都应享有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2),对于思想意见是否正确的判断,密尔认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力图窒息的意见是谬误。对任何意见的十分确定性正是人们易犯的错误之一。3),对于不同意见,必须兼顾双方,无所偏重,仔细辨别冲突双方的理由,才能获知真理。4)关于对真理压制的后果。无论人们怎么压制真理,真理总会彰显其力量。
二。《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火星报》时期,列宁发表一系列文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时也涉及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功能、作用等问题。
1,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使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要严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办报方针。
2,关于报纸的功能。报纸的作用不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通过报纸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为建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3,关于出版自由。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是争取政治自由,而获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4,关于报纸的群众性。号召俄国的社会主义者和有觉悟的工人,备受政治制度压迫和有志于使俄国人民摆脱政治奴隶地位的人们都来支持刊物。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在运动中收获。
三.英国《泰晤士报》的创立、兴衰及现状
创立:《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美日环球记录报》,创办者:约翰•沃尔特。售价便宜于其他报纸,详尽报道国会辩论实况,法国革命进程,发行欧洲大陆大事记等
举动使该报几年后就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
兴衰:1)1803年,沃尔特第二主持该报。从此至19世纪中叶,该报进入它的所谓“黄金时代”。沃尔特第二一方面奉行自由、公正的独立政策,一方面重用优秀报业人才。该报1815年时销售量为5000份,1850年销售猛增至5万份。超过伦敦所有早报之和。1855年以后,廉价报纸的兴起使该报大受影响,其销售量不能与大众报纸相比了。
2),北岩接办《泰晤士报》。沃尔特家族经营的《泰晤士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一系列困难,1907年被迫出售。北岩获得该报的控制权后,实施系列改革,1914年将其改为便士报。一战爆发后,销量创下创刊以来最高纪录。
3),纵容绥靖政策的《泰晤士报》。1938年,《莫尼黑条约》签订以后,此时的《泰晤士报》主编道森不仅继续主张对德妥协,而且还为希特勒的侵略进行辩护,为纳粹张目各种荒谬言论。该报出版的200年特刊也承认1938年9月7日的社论是它历史上的重大污点。
现状:到80年代初,该报已换过四位主人。虽然该报地位影响远不及以前,但仍不失为英国最重要的报纸,在国际上还享受一定的声望。默多克作为它的第五代主人,风格有所变化:图片增大,人情味的新闻和犯罪新闻取代了部分严肃的新闻报道,加强了评论和体育报道。1986年用电子技术出版,该报现在每天约40版左右,广告约占1/3。目前已上网。
四.为什么人们把法国18世纪成为启蒙时代,当时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其主张和贡献如何。
1,启蒙一词,在法语中是“光明”“智慧”的意思。18世纪,法国专制统治岌岌可危之际,涌现一大批思想家,其中有著名的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博马舍等。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斋里的学者,而是介入社会,深入生活的思想家、作家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捍卫者。所以人们把18世纪称为启蒙时代。这是因为它从古典时代走来,与旧制度几乎同时结束;它又为行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为新制度的建立扫清了道路;而它所确立的许多原则为后人所接受,一直延续至今仍不失其生命力。
2,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他认为天主教是罪恶的根源,在哲学上持理性主义和怀疑态度;在政治思想上采纳自然法学说,认为自然赋予人们自由平等的权利;主张以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取代农奴制;拥护君主立宪。
他的思想不仅深入到18世纪法国第三等级人们的心里,为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而且对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起过很大作用。
3,孟德斯鸠:世界上资产阶级法学的主要奠基人。主要著作《论法的精神》,强调三权分立。他是君主立宪制的拥护者,他把国家的政体分为共和、君主和专制三种。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分成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是资产阶级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4,狄德罗:是启蒙运动中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代表人物。著有《百科全书》。
5,卢梭:宣扬“主权在民”,是著名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著有《社会契约论》。6,博马舍:杰出的启蒙戏剧家,著有《费加罗的婚礼》。
贡献:1,启蒙思想家们继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掀起了又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启蒙思想家们不仅将旧制度批判得体无完肤,而且对将“理性”社会化为现实充满信心,认为理性的力量是最强劲的,必将赢得胜利。3,启蒙运动最直接最伟大的功绩是为法国大革命铺平了道路。他们的反封建主张一度成为革命中居支配地位的革命思想。
论述:廉价报纸产生的背景和英法美早期主要廉价报纸创建的情况,并以美国为例,谈廉价报纸的特点。
产生的背景: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各国相继进入廉价报纸时代。其原因是: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集中,为报纸的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普及,精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新的广大读者群。3,阶级力量发生变化,推动政治改革,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4,高速印刷机的产生,使报纸印得更快更多。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增加,广告费成为报社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英法美廉价报纸创建的情况:
英国:1853年国会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印花税,1861年取消纸张税。“知识税”的废除,使英国报业卸下了负载一个多世纪的沉重的经济包袱,因而活力倍增。结果是催生了多家廉价报纸,英国报刊由此进入“降价时期”。到1857年已有107种廉价报刊。其中最成功的是《每日电讯报》。《便士伦敦邮报》是当时世界上最廉价的报纸。其他有名的便士报有《谢菲尔德每日电讯报》、《利物浦每日邮报》、《伦敦晚报》。
法国:“七月革命”中法国曾出现过廉价报刊,但只是昙花一现。最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6年创刊的《新闻报》和《世界报》。吉拉丹创办《新闻报》,他是法国廉价报纸的创始人,找到了借助广告收入以降低报价而增加报纸销售量的诀窍。杜塔克创办《世纪报》,该报政治上支持共和反对专制,得到了广大的中下层读者的青睐,销量领先于《世界报》。法国的廉价报纸在19世纪下半叶继续得到发展,其中有名的是巴黎四大日报:《小日报》、《小巴黎人报》、《晨报》、《新闻报》。
美国:19世纪初开始的工业革命促使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印刷技术大大改良,出现滚筒式印刷机。这些促使廉价报纸蔓延全国。南北战争之后,廉价报纸称为大众阅读的主体。较为著名的四家廉价报纸都在纽约。1,廉价报纸的前驱,本杰明•戴的《太阳报》。该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它的出版量空前巨大,震动了报界。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该报又明确的方针;该报注意刊登有趣味的新闻来吸引读者;该报销售得法。2,贝内特父子和《先驱报》。1835年在纽约创办成功,为了战胜《太阳报》,提出“人道主义”、“改革社会”、“自由民主主义”的口号。60年代,该报发行超过《太阳报》 居全国之首。该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3,格里利和《论坛报》。该报首创报纸理性原则,在办报方针上,摈弃一般廉价报纸的三种做法:煽情主义新闻,不健康的医药广告和虚伪的政治中立。该报曾获得“伟大道德机关报”的雅号。4,亨利•雷蒙德和《纽约时报》。他主张刊登应该刊登的消息,力求办成新闻翔实,言论平和的廉价报纸。该报对战争的报道尤其出色。,并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廉价报纸的特点: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先驱报》和《纽约时报》都号称为超党派报纸。致力于记录事实,公正独立的进行报道,适当的予以评论。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党或政府的津贴。《太阳报》利用广告大发其财,为报纸的发行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像《太阳报》注重刊登有趣味性的新闻来吸引读者。使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乐意去阅读。
4,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在这方面,《太阳报》和《先驱报》作的比较出色。它们的报道面广,内容丰富。包括体育,戏剧新闻等。
5,形势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先驱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它文字通俗,议论辛辣。新闻常引起社会轰动。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发广告,以此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太阳报》遵循这一原则。广告量不断增加,每年纯利两万元。
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15世纪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这里萌芽,手工业主、商人、航海界人士十分关心商品的销路、各地的物价、来往的船期,于是有人专门打听这些消息,抄写后出售。后来需要相同消息的人多了,他们就抄写多份,谁需要就卖给谁,这就是手抄小报。至16世纪,威尼斯的手抄小报已相当兴盛,据记载,当时已有专门采集消息的机构和贩卖手抄小报的人。
2.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上、业务能力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4.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5.新闻角度:“角度”一词,源于摄影。新闻角度是记者采写新闻是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记者只有因时因地地制宜,善于选择最佳角度,才能把新闻事实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7.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8.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9.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10.特定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
11.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12.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以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13.因事件访问:就某一件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这类访问的重点是弄清新闻五要素。如事情已有结果,则要弄清新闻六要素。14.因人物访问: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是人,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善于抓住事实的细节。
15.特殊方式的采访:指与一点一地、临时性的或分工比较稳定的采访有所不同。当然,其中也都含有对访问和观察手段的运用。具体有巡回采访、易地采访、交叉采访。蹲点采访、隐性采访。
16.易地采访: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17.交叉采访: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18.蹲点采访:这是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访时间较长的采访分式,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二是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稿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
19.同步观察:就是在事物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进行观察。这样,事物所变动的一切,都在记者的视野之中。
20.观察的位置: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21.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22.采访艺术:是指要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技巧的完美统一。
23.点面结合:这是指采访的基本技术法。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通、局部和整体。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意义。
24.“自己人效应”律:指当宣传者与受传者在“观点上一致”,“有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时。就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视为知己者,宣传效果也好。25.采访的“透视”法:也叫抓本质,指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认清事物内在规律性,并实事求是地从中提出具有知道意义的思想观点。
26.宣传政策:指相关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地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
27.原始心理反应:采访对象和记者初次见面,或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都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称为原始心理反应。
28.笔外功夫:主要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和社会动向;还要有各方面的只是功底。
29.新闻素材:指记者在采访和查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事件有用的种种材料,包括人证材料、物证材料、口头材料、文字材料、图书材料、数字材料等等。30.新闻典型:所谓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是既能放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31.主要角度:新闻常以某一着眼点、侧重点,突出反映事实的内涵。这着眼点、侧重点就是新闻主题的角度。
32.广义主题:也就是报道的中心意旨,如告诉受众以一个动态信息,就要准确反映外部世界的变动情况,使他们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期有效地调节受众的思维和行为。
33.狭义主题:通过事实的报道表达某一种思想观点的,称之为狭义主题。
34.模糊语言:人们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数普遍的客观存在。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新闻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精确的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于确切。35.精确语言:指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清楚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的语言。36.文风:指人们在写文章(也包括讲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是文章或讲话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的总和。
37.文采:指文章华丽多采。文采与语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文采是修饰语言的,基本上是个修辞问题,但又干涉及内容。
38.一句话新闻:顾名思议,即用一句话表述的新闻(消息)。它比简讯更“简”。39.经济新闻:指以反映社会活动和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新闻(消息),旨在崇尚伦理道德并与社会上不良现象作斗争,报道内容包括日常新人新事、婚恋与家庭、社会秩序、风土人情及人口、市政、衣食住行。
40.人物新闻: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集中反映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精神风貌,或只报道人物某种行动、某个侧面;尤其是实效性较强,报道迅速及时。
41.特写式消息:也称新闻素描、现场新闻或视觉新闻。它首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2.背景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类似,突出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释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
43.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等的主要消息载体。44.平行式组接:强调时间系列的同一,表现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或事实。
45.综合消息:指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新闻载体。
46.答记者问: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展示有关方面负责人或权威人士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的消息载体。
47.工作述评:从典型的新闻事实出发,论述某项工作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记者的意见和建议。
48.思想述评:抓住有一定倾向性或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从实际材料中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49.硬新闻:一般指的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
50.软新闻:即重要性不如硬新闻,而有趣味性浓厚的报道。
51.纯新闻: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新闻。52.主体信息:是一篇消息中最重要、最鲜明、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内容。53.“道”:包含客观之道和主观之道两重含义:客观之道,主要指客观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主观之道,指特定阶级、集团的世界观以及路线方针等。54.“意”指记者通过采访、分析思索活动对客观世界具体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它又包括“情”和“理”两个方面。
一、解释题
包括:新闻、新闻线索、新闻价值、新闻敏感、新闻语言
消息、通讯、导语
动态新闻、经验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 人物专题、事件专题、谈话节目
现场、现场观察、现场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
1、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客观事实的简短报道。(2分)
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故事、访问记、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一般分为动态新闻、经验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等。(2分)
新闻具有时效性、客观性、真实性等特点。(1分)
2、新闻线索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2分)来源包括:本人的观察和积累,会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来自受众的信息,其他媒体的信息。(1分)特点:比较简单,完整性差。时间短暂,稳定性低。只是信号,有待证实。反映现象,变动性大。(2分)
3、新闻价值指事实所包含的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是衡量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2分)新闻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主题的确立与优劣。(1分)新闻价值一般由切时、真实、快捷三个因素构成。新闻价值包括传播价值、社会价值等。(1分)特点: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与趣味性。(1分)
4、新闻敏感指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2分)
表现: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新闻价值,预测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2分)特点:快捷,准确,灵活。(1分)
5、新闻语言是相对于文学语言、日常语言、计算机语言的一种特殊的专有称谓。(2分)它是报刊、广播、电视中所刊载播发的新闻作品所使用语言的简称,是新闻写作规范化的语言。(2分)特点:简洁明快、准确具体、短小精悍。(1分)
6、消息指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2分)分为事件消息、非事件消息等。(1分)特点:时效性强,篇幅短小,结构上强调“重心前置”,即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2分)
7、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也称通讯报道。(2分)按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等。按形式分,有一般记事通讯、专访、特写、小故事、记者来信等。(2分)
特点:新闻性、完整性和形象性等。(1分)
8、导语是一则消息最重要事实或最精辟议论的提炼概括。一般指紧跟在消息头后面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2分)包括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引语式和综合式等。(2分)特点:扣题,简洁,新闻要素一般不齐备。(1分)
9、动态新闻报道新近发生的或处于运动状态的事物的情况。即最具时效性的报道。(2分)
10、经验新闻报道某一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或某一新闻人物的成功做法。即介绍经验做法的报道。(2分)
11、综合新闻报道不同部门、单位、行业具有类似性质的情况、动向和成就。即异地同事的综合报道。(2分)
12、述评新闻报道某一较为重大的事件,同时夹叙夹议,边述边评。即表明记者观点的报道。(2 1 分)
13、人物专题指以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生活经历,揭示社会本质的新闻性专题。(2分)包括新闻故事、特写、人物专访等。(1分)
特点:常选择具体事例、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2分)
14、事件专题指反映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专题。重在记述和再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显示事件的社会意义。(2分)包括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1分)
特点:主体明确,时间地点集中,过程完整,常带矛盾和冲突,有原因结果。(2分)
15、谈话节目指用讲述的方式表现节目内容。(1分)包括访问型、讨论型、聊天型、故事型等。(2分)
特点:较自然随意,有生活气息。(2分)
16、现场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是采访的核心和直接客体。(2分)现场有二: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2分)
特点:真实性强。(1分)
17、现场观察指记者在事件发生、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目击采访,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2分)
内容包括: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的细节。注意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灵活调动注意力,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目击者或记录者),把握好开机时间,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2分)
特点: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和敏感性。(1分)
18、现场报道指记者在现场,边采录音响与画面,边采访与解说报道。(2分)包括直播与录播。(1分)特点:时效性强,现场感强。(2分)
19、连续报道指跟踪事件发展进程,连续多次播出的累积式报道。(3分)
特点:按时间发展顺序报道。(2分)
20、系列报道指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多篇报道。(3分)
特点:按空间(位置)顺序报道。(2分)
21、深度报道指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角度报道新闻,是一种事件、背景、预测的结合体。(3分)特点:按逻辑(认识)顺序报道。(2分)
22、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即一篇新闻报道通过全部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主旨,(2分)是对所报道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2分)新闻主题是对大量的新闻事实进行采访、分析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1分)
二、简答题
简述新闻的内涵 简述新闻的特质 简述新闻的真实性
简述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的联系与区别
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简述新闻语言的写作要求
简述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
简述消息与通讯的联系和区别 简述消息的五大部件
简述通讯的品类
简述通讯的写法
简述消息标题的引题、正题与副题 简述设计标题要注意的事项
简述电视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简述媒体的传播特点
简述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简述新闻采访的特点 简述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性
简述新闻的内涵: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4分)
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但新闻并非事实,而是对事实的报道。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内容以事实为根据,新闻形式用事实说话。新闻必须是公开传播的事实。
2、新闻必须注重时效性(3分)
新闻不是陈旧的、过时的事实报道,而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新闻必须有新意(3分)
新闻报道不是有闻必录。要选择那些为广大读者所关心的,有社会意义的,重要的事实进行报道。能满足未知、欲知、应知的需要。
简述新闻的特质:
1、真实客观(4分)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本身,受众要了解的也是事实本身。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必须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消息不能虚构,时、地、人、事、原因和结果,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作合理想象。作者只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所见所闻的事实。新闻作者的观点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事实的选择和阐述表露出来的。
2、迅速及时(3分)
新闻是一种时效性极强,崇尚内容新鲜的文体。一般今天发生的事,当天就报道,或明天就见报。
3、简明扼要(3分)
新闻报道必须讲究简明扼要,以短小精悍为准则。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刊登最重要的事实,以增加报道的容量。
简述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新闻来源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准确无误。(4分)
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根本出发点。(2分)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必须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4分)
简述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的联系与区别
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术语。
新闻事实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真实情况,是一种客观的真实存在。(1分)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闻事实的必备特质。(1分)
真,是新闻事实的美学品格。因其真,读者受众才想去了解它,知道它。(1分)新闻材料是从新闻事实中有意识地加以提炼加工,写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一种主观意识的选择。(1分)
主观性和加工性,是新闻材料不可否认的审美性质。(1分)
美,是新闻材料的美学品格。因其美,读者受众才会去阅读它,欣赏它。(1分)新闻事实的真,重在生活本真,体现的是生活原生态的美。(1分)新闻材料的美,重在艺术真实,体现的是艺术创造性的美。(1分)
总之,新闻事实被新闻作者写入新闻报道中,就必然带上了新闻作者的主观认识和情感评价。新闻作者应该在尊重新闻本质的前提下,既求真求实,准确报道,又讲究新闻写作的艺术性,提高新闻报道可供阅读欣赏的水准。(2分)
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1、政治修养(1分)
2、思想修养 法制观念(2分)
3、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法守纪、维护新闻真实性、保持廉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3分)
4、业务能力:政治判断力和新闻敏感性,社交活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身体和环境适应能力。(4分)
简述新闻语言的写作要求:
1、简洁明快。
简洁指以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1分)明快指以言简意赅的表达,让人清晰快捷地明了所欲报道的新闻事实。(1分)简洁是表达的基础,明快是理解的提高。只有在简洁表达的基础上,才有明快的理解效力。(1分)
消息的语言表达,宁用短句,勿用长句;宁用简单句,勿用复合句;(1分)宁用白描,不用细描;宁用概叙,不用详叙。(1分)
2、准确具体。
准确指新闻语言的表达既符合事实,又不夸张虚构;(1分)具体指新闻语言的表达必须避免笼统含混和言之无物,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1分)准确表达,新闻报道才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1分)具体翔实,新闻报道才有客观性和形象性。(1分)准确表达是具体翔实的前提,具体翔实是准确表达的深化。(1分)
简述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每个2分)
1、易于接收接受: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特点要求内容表达应明白晓畅。
2、可听性:要让受众听得见,听得懂,即入耳入脑。
3、准确性:对象真实,细节准确。
4、完整性:信息相对完整。
5、通俗性: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
简述消息与通讯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通讯和消息都姓“新”,都是新闻文体中的一个品类,都注重客观性、真实性和时效性,都注重用 4 事实说话,都要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和事件。(2分)
2、区别
(一)内容(1分)
消息简略单纯,为主报道事实,一般写一个事件;
通讯详细丰富,偏重写人,通过对人物的叙述和描写揭示人的思想境界;写事为主的通讯,也不忘写人的活动。
(二)篇幅(2分)
通讯篇幅较长,因为通讯要报道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或一件事的几个侧面,是展开了的新闻,是详细了的新闻。
消息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只进行简短的客观报道,通常一事一报,一般不作详细描述。
(三)表达(2分)
消息手法简单,一般以叙述为主,语言整体上崇尚朴素简洁。
通讯手法多样,要求在叙述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语言偏向追求具体形象,富有文采。
(四)时效(1分)消息强调迅速及时。
通讯虽然也讲究新闻的时效性,但不像消息那样看重。
(五)结构(2分)
消息比较定型,程式性强,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几部分组成; 通讯较灵活,没有一个固定格式。通讯的副题可用破折号引起,消息不行。
简述消息的五大部件:
引题是起引导作用的标题,通常语义是不完整的,需和正题搭配使用。引题意思较实时,表新闻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意思较虚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1分)正题是消息最主要内容的概括或说明。一般为一行,有时也用两行。(1分)副题是正题所表意思的具体化,起注释、补充和印证的作用。(1分)
导语和消息头一样,也是消息特有的概念和部件,是一则消息最重要事实或最精辟议论的提炼概括。(1分)一般指紧跟在消息头后面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1分)主体是消息的正文部分,一般是对导语概括的主要内容的具体展开。(1分)
背景是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相关历史情况或环境条件的说明和补充,一般分注释说明性、分析提示性和衬托对比性的背景材料,(1分)但并不是每篇消息都需要写出背景。(1分)结语通常是消息内容的自然收束或概括性小结,也可以是消息主题的深化延伸,(1分)但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需要结语。(1分)
简述通讯的品类: 按内容分:
(一)人物通讯(2分)
报道新闻人物的主要事迹和精神面貌。
人物通讯可以写正面或反面人物,可以写人物的一生或片断经历,但要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自身的精神风貌。人必做事,因而写人必定写事,但事件的记叙要能突显人物的心灵本质。
(二)事件通讯(2分)
报道现实生活中为读者受众所关心的典型事件。
事件通讯的报道对象往往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侧重较为详尽地写出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如果写 5 到人物,也只是为了体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即事件通讯里的人物是一些分散型的人物,是一个群体,写作原则是以事带人。
(三)工作通讯(2分)
报道某一部门的工作成绩、具体经验或存在问题。
工作通讯的写作重心在某项工作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所以,工作通讯带有很强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性和指导性,写作中应注意对相关方针政策的准确掌握。
(四)风貌通讯(2分)
报道某一部门整体性的面貌,或某一地区、某一单位发展变化中的新貌,常以鸟瞰式的角度或轮廓式的概貌出现,也叫概貌通讯。概貌通讯通常运用旅途所见所闻的方式或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所以常以《„„见闻》、《„„巡礼》为标题。按形式分,还有一般记事通讯、专访、特写、小故事等。(2分)
简述通讯的写法:
(一)通讯的叙述要直奔主要事实,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铺垫,但要注意一定的过渡和照应。通讯的叙述在消息叙述所要求的简洁明快的基础上可作适当的详细展开,但展开的是主要事实的来龙去脉,而不是枝枝节节的东西。
(二)通讯的描写要尽可能地表现人物和场景的特征,即写活人物的肖像、心理和动作,体现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的阅读效果。
(三)通讯的抒情要真实自然,不宜过溢过虚。通讯的抒情与文学作品的抒情一样,都要借助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方法。
(四)通讯的议论要言简意深,尽量寓托于新闻事实的报道之中。
(五)话语要原味实录。言为心声,新闻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表露其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的一扇窗口。所以,通讯中人物的话语要尽量实录,即尽量保持原汁原味。
简述消息标题的引题、正题与副题: 消息的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之分,(1分)表现形式有完全式(引题、正题和副题齐全)、双式(引正式、正副式)、单式(只有正题)之别。(3分)
引题是起引导作用的标题,通常语义是不完整的,需和正题搭配使用。引题意思较实时,表新闻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意思较虚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2分)正题是消息最主要内容的概括或说明,特点:简洁凝练、读题知文。一般为一行,有时也用两行。(2分)
副题是正题所表意思的具体化,起注释、补充和印证的作用,常以具体数字说明。(2分)
简述设计标题注意的事项:
1、副题前不可加破折号,这是消息标题的特殊规定。通讯则可。(2分)
2、如果同行标题中是相互对称的两个分句或词组,中间一般省略逗号。(2分)
3、感叹号、问号、省略号和破折号有时可出现在标题末尾。(3分)
4、标题的设计应讲究个性化和艺术化,尽量避免照搬固定的套路或框框。(3分)
简述电视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7分)
1、视听兼备,声像互动,传递信息多。
2、长于再现,重构时空,现场感强。
3、时效性强,传播效率高。
劣势:(3分)
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信息选择性差。
简述媒体的传播特点:(每个2分)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
2、线性传播。
3、受众广泛。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简述新闻采访的准备:(每个2分)
1、收集和研究与选题有关的背景材料,筹划采访预案。
2、学习掌握相关政策。补充相关知识。
3、熟悉采访对象。
4、设计采访问题。
5、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
简述新闻采访的特点:(每个2分)
新闻采访指记者为获得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
1、求新性:所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2、突击性: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
3、灵活性:可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
4、广泛性:接触范围广。
5、持续性:随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连续采访。
简述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性:(每个2分)
电视新闻采访是电子媒介记录与采访共生的形式,称为带机采访。
1、具有时间同步性。
2、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报道形式。
3、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
4、对设备有较强依赖性。
5、以小组形式开展工作。
消息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简洁明快的叙述叙述手段的使用。而在写作技巧的效果表达上,消息所使用的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段皆应以简洁明快为准则,通讯则以形象生动为准则。
在新闻文体中,对人物的描写更侧重在肖像、动作和语言,少写心理活动;对景物(环境)的描写更侧重在具体场面和独特风貌上,少写大而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新闻文体中的描写只能在真实的基础上,铺而不张,详而不尽;
(二)准确具体的描写既准确又精彩,既具体又朴实。
(三)简明扼要的说明
消息一般更侧重于叙述方式的使用,通讯更侧重于
在新闻文体里,说明只是一种叙述的辅助手段,只是一种简明扼要的介绍,言简意赅的解释和适可而止的阐述。新闻文体里的说明文字,往往成为背景材料。
(四)不露声色的抒情
受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客观之特质的制约,新闻报道总体上不宜过分直露地表现出记者本人对此人此事的情感好恶,也即优秀的新闻报道总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叙述、描写、说明或议论,便不露声色地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传递给了读者。这便是新闻报道情感流露的特殊性,或者说是情感流露的隐蔽性。
(五)画龙点睛的议论
1名词化隐喻的概念
系统功能语法研究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韩礼德把词汇语法与语义之间的体现关系分为“一致式 (语言结构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和“非一致式 (语言结构非直接反映现实) ”, 后者被他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采用语法隐喻是为了在特定的语域和语境中求得适宜的语言表达方式。名词化属于非一致式的表达, 是产生语法隐喻唯一最重要的源泉。
通过名词化, 过程 (由一致式的动词表达) 和属性 (由一致式的形容词表达) 被隐喻化为名词, 即用表达事物 (thing) 的名词来替代之前小句中表达过程或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朱永生[6]则认为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 名词化指的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做事物, 而词性转换只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
2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及特征
名词化隐喻大致可分为“过程”名词化、“特征”名词化、“情态意义”名词化。以下将对这三种类型进行简单的介绍:
过程名词化。在一致式表达中, 过程通常通过动词来体现, 而非一致式的语法隐喻则用名词来体现, 即将过程看作事物。朱永生也指出, 把过程看作事物是语言学界最为关注的一种名词化。
1a.The police investigated the case in time.
1b.The police conducted a timel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se.
2a.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rapidly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 failed.
2b.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 hill driving of the bus resulted in brake failure.[4]
上两例中的a句分别是词汇语法和语义的一致式表达, b句则是名词化隐喻式表达。1a中用动词investigate来表达的物质过程在1b中则用名词investigation来表达。过程名词化之后, 其他成分如1a句中的环境成分in time在1b中变成名词the case的修饰成分。2a中用drove来表达的物质过程在2b中则用名词driving表达。同时, 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too rapidly在名词化后则变为2b中名词driving的修饰成分。
特征名词化。在一致式表达中, 通常用形容词来表示事物的特征, 而在名词化隐喻式中则用名词来表达特征。
3a He was absent at the meeting, and it let her down.
3b His absence at the meeting let her down.
4a I was responsible for this project.
4b My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project
在以上两例中, a句是一致式表达, 相应的b句则是其非一致式表达。在3a, 4a中, 用来表示特征的形容词absent, responsible在3b, 4b名词化隐喻表达式中则相应被名词absence, responsibility来替代。同样, 名词化后, 3a中的环境成分at the meeting变为了3b中absence的修饰成分, 而4a中行为的参与者I则变为4b中的修饰成分my。
情态意义的名词化。Thompson在他的《功能语法入门》[2]中讨论人际隐喻时提到, 我们可以通过名词化来表达情态。这样名词化的范畴由概念隐喻就扩展到了人际隐喻。常用来体现情态意义的名词包括:possibility, probability, likelihood, certainty等等。
5a Susan probably believes what you said.
5b There is a probability that Susan believes what you said.
6a That is not likely to happen.
6b There is no likelihood of that happening.
这种情态意义的名词化, 不仅像其他名词化一样可以起到衔接连贯的作用, 它也作为掩盖情态来源且使人更难对这种情态表示质疑的一种方式[2]。这些名词化的词较原来的形态要更正式、更严肃。这样的差异会导致不同人际意义的产生, 因而也会影响话语参与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从而影响交际目标的实现。
3名词化语法隐喻在NPR新闻中的体现及作用
新闻语篇是一种正式的成人语篇。Martin指出高层次的名词化是抽象书面英语的特征, 如科技、人文和政府部门的语篇。同时, 新闻是大众了解国内外时事的重要途径, 客观性、简洁性、严肃性都是新闻不可或缺的特点。而名词化将表示过程或属性的小句打包成名词结构有利于新闻语篇的简洁特点, 而情态意义的名词化可以掩盖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明确了客观, 似乎正好满足了新闻语篇要求客观、严肃的特点。以下将对NPR新闻中的名词化隐喻进行剖析。
3.1名词化隐喻的使用有助于新闻英语的客观性
新闻的真实性取决于它的客观性, 新闻语篇作者应该客观地、不掺杂任何主观色彩地进行报道。因此在词汇语法的运用上就要格外注意。名词化语法隐喻恰好可以助于新闻客观性的达成。
7a The explosion left a scene of devastation, with casualties and severe damage to nearby buildings in the city's historic Qissa Khawani market.
Devastation是表示过程的动词devastate的名词化表达, 这个名词的运用加上前面的a scene of非常客观地描述了恐怖爆炸事件留下的景象, 丝毫看不出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后面的名词表达severe damage to..., 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没用生动的动词和副词进行大肆渲染, 而是客观描述爆炸后留下的破坏。这正是新闻需要具有的特点。如果用动词表达, 则不如名词的运用更加真实可信:
7b.The city was devastated during the explosion, and the nearby buildings in the city's historic Qissa Khawani market were also severely damaged with several casualties left.
再来看以下例子:
8.Following the increase in mortgage rates beginning last May, applications for mortgages have dropped, suggesting that rising interest rates are affecting housing."
此句主句中的名词applications少了参与者, 使其更具有客观的现实性, 体现了其为统计后的客观结果。这种名词化隐喻的使用使新闻具有了“非人格化”表述, 动作的施动者被弱化或掩盖, 给人客观真实性的感觉。
9.This recent progress is very welcome news, as there were fears that the social hardship caus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of 2008-2009 and its aftermath could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amilies resorting to child labor in order to make ends meet."
在句9中, 从句中名词fears的使用省略了动作的施动者, 强调了客观存在性。Social hardship名词词组的运用也有类似的效果。名词替代动词, 更加具有存在性、客观性的特点。以下句10 success而不是动词succeed的使用同样给人客观存在的感觉。
10.Which, over decades, has yielded a fantastic level of success.
3.2名词化隐喻的使用有助于新闻英语的简洁性或者经济性
新闻英语要求具有时效性, 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客观地表达出新闻的主旨, 不需大肆渲染或拖沓冗长。名词化隐喻表达式是表过程或特征小句“打包”后的产物, 能够用简短的词句表达语言。如:
11.The day will be met by both intense scrutiny and complete cluelessness.
在句11中, intense scrutiny, complete cluelessness两个名词短语中蕴含着大量的内容, 指的是那天将会迎接有关部门非常严格的监督以及民众们对此完全的无知这两个事实, 替代了表示过程的小句the policy will be scrutinized intensely和表示特征的小句the people will be completely clueless。在这两个小句中, 动词及形容词的利用势必会增加一些不能省略但大家都知道的动作参与者等成分, 名词化隐喻很好的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称分, “打包”后词汇密度增加, 词量相对减少, 用最少的词传达了最多的新闻信息。原句12个词的简单句能表达清楚的意思换成一致式的话最少需要16个词的两个并列句式才能把意思说清楚:
On that day, insurance exchanges will be scrutinized intensely and the people will be completely clueless.
此外, 在句12中, hazard替代了表示特征的形容词hazardous, 避免了使用形容词带来的句式变化, 以及句式变化带来的词量的增加。
12.The scale ranges from 1 to 4, and would measure the potential hazard from fires and hot embers in an area.
笔者试将句12用一致式来表达, 则可以写成12b, 不但句子词量增加, 句式也变得复杂:
12b The scale ranges from 1 to 4, which would measure how potentially hazardous the fires and hot embers in an area may be.
3.3名词化隐喻的使用有助于新闻英语的严肃性
严肃性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的正式程度决定的。在NPR新闻语篇中, 名词化隐喻的出现增强了语篇的正式程度, 使新闻更加具有权威性、严肃性。
13.Outrage over his murder prompt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Greek police and Golden Dawn.
14.So far, the probe has resulted in the resignation of two senior policemen and the suspension of four others.
15.But it took a Golden Dawn supporter's alleged involvement in the Sept.18 murder of a 34-year-old Greek, Pavlos Fyssas, to incite national outrage, protests and now arrests of the party's members.
句13中的investigation, 句14中的resignation, suspension以及句15中的involvement分别替代了表示过程的动词investigate, resign, suspect, 和involve。名词与动词相比, 不仅是新闻语篇听起来更加客观真实, 正式程度也得到了增强。动词的使用更多出现在口语或非正式语体中。新闻语篇不同于普通语篇, 名词的选择使用使文章更加严肃、正式, 更能得到读者的信服。
3.4名词化隐喻的使用有助于新闻英语的语篇连贯性
新闻语篇应具有所有正式语篇的共性, 即语言连贯性。名词化隐喻还具有衔接语篇的功能, 这主要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而实现的。
在句16中名词expansion的利用指代了前面提到的过程小句there is also an expanding wildland-urban interface, 使上下语篇很好的衔接起来。
16.This expansion has changed the way wildland firefighters operate, and many are now expected to also protect homes and property in the woods.
可见, 名词化可以浓缩概括前一个甚至几个小句的内容, 产生的新名词作为下一句的起点, 即新的主位。随着主位的向前推进, 语篇一步步展开, 最终形成一个意义连贯的整体。句16中expansion就是浓缩的前一个小句的内容, 称为下一句的新主位, 引出新的信息, 从而推动语篇向下发展。
4结束语
名词化隐喻是产生语法隐喻最强有力的工具。它不仅充斥在韩礼德提到的科技语篇中, 也大量出现在很多成人正式语篇中, 新闻语篇就是其中一种。由于新闻语篇的独特性, 即要求简洁性、真实性、客观性、严肃性等特点, 名词化隐喻在很多方面都有助于这些特点的形成。名词化隐喻将表示过程或特征的小句用名词结构表达出来, 节省了词量, 促成了其简洁性的特性;名词结构省略动作施动者的用法使新闻语篇更具客观性;同时名词代替动词出现在语篇中使新闻更加正式、书面;名词化浓缩小句的内容, 作为下一句主位出现在新句子中使新闻语篇更加衔接连贯。可见, 名词化隐喻是新闻语篇中大量存在的现象, 在新闻语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摘要:为进一步探析名词化隐喻在除科技语域之外的语篇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 分析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及特征, 并用大量NPR新闻语篇中的实例来证明名词化在英语新闻语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名词化隐喻的使用有助于增强新闻语篇的简洁性、客观性、严肃性及连贯性。
关键词:名词化,语法隐喻,新闻,NPR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342-355.
[2]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64-165.
[3]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 1999 (1) .
[4]贺华锋, 李世琴.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8) .
[5]黄国文, 辛志英.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关键词:安全生产 图书编辑 专业名词
安全生产领域涉及各行各业,但是又自成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和不断发展中,专业名词与术语更新较快,这不但给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图书编写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对出版编辑工作者提出了专业上的考验。为此,笔者总结在安全生产图书编辑中常见的、容易产生编辑错误的专业名词、内涵与使用原则。
一、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辞海》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活动。随着安全科学的发展,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跨行业性而又自成体系,因此现代人们普遍接受从系统安全工程的角度来考虑安全生产。概括地说,“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2002年11月1日起《安全生产法》施行之后,有关安全生产派生的许多专业名词逐渐被确立并被广泛使用,如“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检查”“安全生产教育”等。
“劳动保护”一词在我国最初来自前苏联,比“安全生产”使用更早并一直沿用至今。比较公认的定义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特殊人员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当前我国的劳动保护工作是从国家管理与群众监督的角度上,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保护,其法规属于劳动法的系列,是指国家为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而制定的规章制度,包括劳动卫生规程、作息时间、休假制度,以及对女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各种规章制度。应该说,我国现代劳动保护制度是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补充与完善,是现代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二者从概念和含义上看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内容上相互联系,难以区分。可以这样理解:安全生产涉及面广,突出了从事故预防、事故处理和事故调查等整个过程的系统工程的理念,包括了对人、物、财产、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劳动保护更突出劳动条件,重视工作中以人的保护为目标,内容包括规章制度、条件设置以及防护用品的配备等。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安全生产工作一般被称为劳动保护,劳动保护管理与安全管理基本上是同义词。但是近年,“劳动保护”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用在工会的群众安全监督系统、企业工时休假及女工保护等方面。因此,在图书编辑过程中要注意,除上述情况仍然可继续使用“劳动保护”之外,其他地方将其改为“安全生产”一般是较为恰当的,也是符合理论与技术发展需要的。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
“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的英文都为occupational health,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职业卫生旨在促进和维持所有职工在身体和精神幸福上的最高质量;防止在工人中发生由其工作环境所引起的各种有害于健康的情况;保护工人在就业期间免遭由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所产生的各种危险。有些国家将“职业卫生”或“职业健康”称之为“工业卫生”(industrial hygiene),有些国家称为“劳动卫生”(labor hygiene)。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卫生”“职业卫生”都有使用,国家标准《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1994)中明确指出,劳动卫生和职业卫生是同义词。2001年12月,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修订《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时,将“职业卫生”一词修订为“职业健康”。至此,在我国当前安全生产领域内,出现了“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并存,同时被广泛使用,二者内涵相同。《职业病防治法》中“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这两词都有使用,前者用了61次,后者用了21次。
在安全生产图书编辑过程中,经常遇到“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在相关书稿中反复而交叉出现的情况,很多作者因为二者内涵相同,而随意使用。编辑人员在审稿过程中,应根据文意或者使用环境对它们进行正确处理,以便于读者不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迷惑,甚至将二者刻意地区别理解而产生歧义。一般来说,在同一图书内尽量统一使用同一个词,或者在不同的章、节中尽量统一使用。但是,遇到特定的部门或组织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健康司”“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处”等,或已经发布的法规文件如《关于做好职业健康“百千万”培训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等,必须遵照原名称或文件,不能为了简单统一而将其改为“职业卫生”或“职业健康”。
三、危险源、风险与事故隐患
“危险源”(hazard)是发生事故的根源(或者状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如危险动作、有危险的习惯等)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很多人将其和“风险”或“事故隐患”同等考虑并使用。应该说:危险源包括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是引起安全生产事故(急性)的因素或者危险源,有害因素是引起职业病(慢性)的因素或者危险源。因为急性和慢性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所以一般也不用区分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他们都是危险源。危险源的危险程度用风险(risk)来衡量,也就是说,“风险”一词常被用来说明危险源的性质,如该类危险源对周围人或物或环境的危害程度。
事故隐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简称),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在安全生产图书编辑中,经常会遇到作者将“危险源”“危险因素”“有害因素”“风险”或“事故隐患”等词混淆使用,由于这些词在内涵上非常接近而容易错误使用,所以需要准确把握、正确编辑修改。为了分清这几个词的涵义及其使用,举例如下:将一大桶未密封的汽油放在经常使用的房间里,这一大桶汽油就是一个“危险源”;汽油和其挥发的蒸汽遇到火源极容易爆炸或造成火灾事故,是具有“危险因素”的“危险源”;出入该房间的人员吸入大量汽油蒸汽,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长时间吸入会引起中毒性脑病,因此,这一大桶汽油又是具有“有害因素”的“危险源”;这一大桶汽油没有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安全隐患”,如果室内有人吸烟或动用明火,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更多。
在安全生产类图书编辑工作中,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者应该熟练掌握常见的、容易混淆的专业名词的发展历程、内涵及其使用原则,为提高安全生产类图书的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专业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2024新闻专业实习总结06-22
专业教育新闻稿07-05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11-25
新闻专业技术工作报告05-28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07-10
新闻专业求职英文自我介绍09-17
如何申请美国新闻传媒专业10-31
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专业12-05
新闻专业毕业生英文简历05-29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日记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