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摘要从如何加强党校系统图书馆对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的角度出发.对地方文献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其对教
学、科研的基本功能作用以及地方文献在党校系统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地方文献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党校
分类号 G253
各地地方党校大都对地方文献的收集较为重视.从而对教学、科研起到了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加强地方文献
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仍是党校今后的努力方向。
1 地方文献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1,1 地方文献的概念
所谓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某一地理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军事等各方面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总和。不是在
这一区域内出版的.但内容是有关这一地理区域的文献也属地方文献:而在本地区出版的不是有关这一地理区域内容的
文献不是地方文献。这里还应将地方文献与灰色文献区别开来,地方文献的种类从出版形式上看可以是公开出版的,也
可以是非公开出版的。而灰色文献是通过正规销售渠道得不到的文献资料。灰色文献中有关某一地理区域的文献也是地
方文献,而且是地方文献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1.2 地方文献的种类
地方文献按出版类型可分为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两大类。正式出版物包括:通过正规出版渠道出版的图书、
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等各种文献资料。非正式出版物是指通过正式销售渠道所得不到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统计资料、公告、政府文件、未正式出版的各种学会论文集、各行业系统的内部资料、各种未正式出版的资料汇编、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等等。
1.3 地方文献的特点
第一,针对性。地方文献中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有关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第二,广泛性。凡关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文献就是地方文献。除了通过正式渠道出版的文献资料外,非正式出版
的资料汇编、政府文件、统计资料手册、地方志、内部资料等都是地方文献。其内容可涉及到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各个方
面。
第三,实用性。由于地方文献针对性较强,因此对于研究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各种情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地方文
献中的内部资料、政府文件等,大多反映了实践中的新成果中的内部资料、政府文件等,大多反映了实践中的新成果、
新问题、新情况,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用价值,是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源。
2 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作用
党校图书馆根据党校的性质和任务,加强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是做好图书资料工作的基础。发挥党校
特色搞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为党校教学服务
党校学员大都来自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他们不仅迫切希望随时了解我国建设和改革方向的重要情况。以及在工作中
碰到的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而地方文献所具有的针对性、实用性特点正好能
弥补教材的局限性
2.2 为党校科研服务
近几年来。党校对地方经济的`研究不断升温。而对地方经济的研究除了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需要图书馆为
他们提供反映本地区现实情况的丰富资料。而地方文献的资源建设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
2.3 为领导机关决策服务
党校图书馆作为与党政机关联系最密切的文化机构之一, 理所当然地应发挥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这就需要有较好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并在广泛、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保障的基础上,加工出二三次文献提供给决策机关。
2.4 有利于资源共享网络的建立
资源共享网络的建立需要各成员馆分工协作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这就要求各成员馆按不同的特点建立各具特
色的馆藏体系。党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应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优势。
3 地方文献资料的开发和利用
3.1 积极拓宽地方文献收集渠道
由于地方文献范围较宽,传播范围与流通渠道较狭窄,基本上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许多有价值的文献一直被视为内部资料,封闭起来,不为人知。因此,在收集上存在一定难度。首先,公开出版物的采购工作,要在保证馆藏重点学科文
献建设的基础上,侧重地方文献建设,不论是否具有时效性,只要是属于地方文献就应纳入收集范围。其次,重点做好非
公开出版物的收集工作。充分依靠党校与党政部门的密切关系。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省情资料联络员网络,使省情
资料的收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通过其他道采集地方文献。如:深人机关、社会团体、科研单位、新闻单位,走访沟通情况,登门求助等。
3.2 加强地方文献资料的管理
由于党校地方文献大部分来自党政领导机关。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内部“性质。因此在管理地方文献资料时要做到
既不失原则。又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应成立专门的地方文献阅览室、由专人负责阅览室的管理。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
行必要的筛选、管理和加工,划分出一定的读者范围,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3.3 搞好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根据教学和科研以及领导部门决策的需要。应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编制一些综合性、参考性的文摘、综
述、题录等二三次文献或专题研究报告等,以利于发挥地方文献对教学科研的参考作用。
总之.加强各级党校地方文献建设是搞好党校系统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方向。地方文献建设不仅有利于党校教
学、科研,而且有利于领导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 刘江 辽宁省委党校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图书馆馆长。)
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校是旨在通过有计划地培训,提高学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我国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党性,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机构。党校图书馆是党校的有机构成,其发展一方面需要遵循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更需要紧扣党的事业发展、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总体战略发展以及本校具体实际,来建设、发展自身,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于市级党校图书馆来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永远是其生命线与核心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市级党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紧迫性、长期性,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有效实施路径与资源建设的重点领域。
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与长期性
党校是区域内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重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的学习阵地,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专业性教育机构。对于任何一个教育机构而言,教学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构成市级党校最主要的教育任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围绕着党校的发展也就是与生俱来的。就笔者多年来的观察、思考,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在党校图书馆系统中往往被忽视,导致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呈不连续性的波浪状的发展轨迹。如我馆在上世纪80年代,资源建设呈现出旺盛的增长态势,入藏图书资料品种多、数量大;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图书资料价格猛涨,购书经费严重不足,资源建设进入了一个萧条期,有的年份入藏图书不足百册。这一现象,不仅仅我馆是如此,在整个市级图书馆系统中都较为普遍。但是在市级党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用于购置图书的经费却不足,因此导致入藏图书的品种与数量变少,文献的保障率严重不足,连续出版物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断层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载体形式也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子图书大量涌现,为专题性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大多党校图书馆系统,由于人员素质较低,严重缺乏技术型人才,“市级党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是影响图书馆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不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在这种历史机遇面前,难以抓住发展机遇,这一现象在党校图书馆系统也具有普遍性,如我馆在专题数据库建设方面严重滞后,这一局面应得到校级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图书馆系统来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与地位,需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确保资源建设的长期性、稳定性,党校图书馆系统亦应该如此。党校图书馆要形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整体化的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实现存取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及管理一体化,实现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与数字化资源双重环境下的系统与服务整合,为党校事业建设提供坚强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
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实施路径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于党校图书馆来讲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实施路径应该利用本校本馆的各种条件,构建起多元化与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格局以及相应的实施措施。
其一,确保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的足额拨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提升,党校与党校图书馆的建设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的保障条件已经得到好转,但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还是制约市级党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的大问题,其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并未很好地确立起来,导致图书馆经费不足的局面并未得到消除。
其二,加大市级党校图书馆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没有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力支撑,任何事业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正如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所说:一个图书馆成功的关键还是图书馆的工作者。美国学者米切尔·戈曼曾提出:“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将新技术与新方法成功地结合到现有活动和服务中的过程。”党校系统图书馆,应该确立“人才强馆”战略,引进并有效补充、强化现有人才队伍,包括高学历人才、信息技术与数字化专业人员等。
其三,构建和确立市级党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市级党校图书馆应结合学校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战略以及教学教育的现实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以确保并固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党校与图书馆事业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其四,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市级党校图书馆要“多条腿”走路:(1)完善正常采购,即结合本馆藏书重点,严把订购图书的质量关,拒绝盗版书与低值文献资料入馆,提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图书资料入藏;这是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和基础性工作,以确保和逐步提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2)以市级党校图书馆为核心并发挥统领与主导作用,与各县党校图书馆建立“图书馆联盟”,构建起党校系统图书馆的联合共建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信息量急剧增长与单馆有限的信息收集能力的矛盾加剧,党的干部教育越来越广泛,信息需求越来越复杂,与单馆满足需求的能力形成强烈反差。”(3)充分开发和利用党校学员资源,建立起党校学员图书资料捐赠制度,进一步提高本区域各类地情资料与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力度。(4)加强数据库建设。党校图书馆在购买急需的专题数据库的同时,还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学校发展战略以及学校教学需要、重点学科建设,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工作,如:汉水文化、秦巴资源、地方党建等。(5)图书馆应与本校教授、专家学者建立起经常性联系的访问制度,了解他们对教学、教研资料的需求情况,以及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以进一步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针对性。
其五,与所在地的地方高等院校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立起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作关系,积极扩大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获取渠道。
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领域探讨
市级党校图书馆应该确立起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领域,其依据为党校性质、地方党政干部教育培养、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为市县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文献参考,以及服务于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等因素与要求所决定的。
其一,党校图书馆应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列主义经典,以及反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文献进行系统收藏,并列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力争达到完整级别。
其二,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重要典籍的收藏力度,如“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的经典文献,以及西方文化经典典籍,都不可或缺。
其三,反映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党建、党史、反腐倡廉等文献也是党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
其四,市级党校主要任务就是为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教职工和在职培训的各级各类干部,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求讲究实效和实用。学员大多带着问题进党校学习,对地方文献有着较大的现实需求,通过广泛阅读各类地情资料,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重大建设项目等基本情况,关注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动态。作为党校图书馆应该把地方文献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校图书馆向研究型、服务型方向发展。而地方文献工作往往被党校图书馆所忽视。
其五,市级党校图书馆,还应该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区域内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
四、结语
党校图书馆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任何图书馆来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作为图书馆事业的基础性地位,必须得到坚守。如果图书馆严重缺乏资源或资源建设出现偏向,图书馆事业将无从谈起。品牌建设是当代各类图书馆追求的目标,而系统完整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是品牌图书馆构成的核心与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校图书馆客观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已是影响其社会职能充分发挥的制约瓶颈,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摘要:市级党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着各类现实问题,其在图书馆事业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得到确立,制约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于党校图书馆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与可持续性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综合性选择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效路径,并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市级党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严国斌.市级党校图书馆新形势下发展之我见[J].才智,2014(08).
[2]景海燕.图书馆学新老五定律之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4).
【关键词】地方党校;智库建设;新型智库品牌
智库作为现代角色的智囊机构,可以克服盲目决策的弊端,帮助政府提高其决策科学化水平。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内容,“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客运、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等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要全面加强对中国特色智库的建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思想,其中,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了一项更加重大而突出的任务。地方党校作为集教学、科研和资政服务于一体的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的功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地方党校自身特点奠定了建设新型智库的优势
地方党校指的是市、县一级的党校,在全国党校系统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加快地方党校的智库建设,是落实中央特色智库建设《意见》关于党校篇的重要举措,也是彰显党校作为,体现党校担当的根本要求。在建设特色智库中,地方党校具有天然的优势。
1鲜明政治性。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距离决策机构最近,熟悉政策制定的过程,信息敏感度高。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曾多次就“党校姓党”原则作出明确要求,提出党校教育要突出服务大局,注重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注重担负起“思想库”的角色。地方党校智库要为党委政府治国理政做参谋、提建议,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定位,要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诉求,要坚持体现党的宗旨意识,自觉的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决策咨询的首要目标,充分的体现“党校姓党”这一特色。
2战略全局性。充分发挥党校智库的作用,需要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党校智库建设。党校作为党政机构资政建言的参谋助手,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紧迫、广大群众最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以及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决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要紧密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有效性强的决策咨询,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党校智库建设和其他社会智库建设的不同,先天的具有站位高,立意远,格局大,视野广的特点。
3理论前沿性。党校上下一体,联系紧密,接触到的党的最新大政方针最早,更容易掌握一手的研究素材,与高校等其他科研机构相比,在治国理政的理论研究上具有前沿性的优势,在党的方针政策解读和决策咨询服务上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优势。能够站在时代前沿的高度,敏锐地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具有科学预见性和理陛前瞻性。
二、地方党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校在治国理政决策咨询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在智库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上海社科院于2014年发布了《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数据充分显示除中央党校在党委政府决策中的咨询作用发挥较大外,地方党校存在研究成果精品少、决策咨询活动少、咨政影响力不大等问题。党校在不同的政策阶段和环节发挥作用都还不明显,主要还停留在决策实施中的宣传说明与解释,科研成果被当地党委政府采纳得少。目前,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咨询中党校的咨询研究报告不多,真正管用、接地气的决策咨询成果较少。党委政府部门开展的委托调研课题也少有党校教师参加,缺少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所以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显露出不少惯性的弊端,具体表现有下。
1政府尚未形成依靠党校资政的惯性
党校智库建设刚刚起步,决策资政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思想库作用和优势还未充分显现出来。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在重大决策之前或者想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时,大都借助于政研室,或者仅靠领导班子拍脑子决定,很少到党校去咨询、问策。这一方面说明地方党委政府对党校的科研、智库建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党校在学术成果和学术声誉上有着明显差距,在同行间缺乏学术话语权,在决策层中缺乏影响力。
2党校自身认识不够,主动意识不强
在教学、科研和资政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中,党校决策咨询职能建设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干部培训、科研工作重视的多,对决策咨询工作重视的少,没有意识到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少数地方党校不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基层县区一级党校,甚至连基本科研工作都处于停摆状态,调研成果少、质量低,更谈不上智库建设了。虽然不少党校一直强调科研要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不少党校还成立了市情研究中心、市情研究室,在决策咨询方面做出了一些较有成效的工作,但还没有上升到重视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为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作用的高度。这直接导致了党校科研资政状态不佳,一线调研没有党校人的身影,决策咨询中没有党校人的调研成果,研讨会上没有党校人的声音,进而一些党校逐渐陷入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3党校缺乏建设高素质智库的领军人才
地方党校教师在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上有优势,但也出现泛而不专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表现在有用之才少。这一点在县级党校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党校科研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对于基础性工作可以胜任,但是在搞调研、出文章、上成果方面相形见绌;而且工作环境单纯,大多自高校毕业就一直在党校工作,对党委政府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还缺乏足够了解;近些年党校招聘了一些研究生,青年教学科研人员从校园到单位,同样缺乏工作实践经验,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不足,尽管可以按照要求加强学习,但青年教员成熟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科研、调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蹦而就的事情,青黄不接将成为党校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由于缺乏各種类型的尖端智库人才,面对改革进人深水区而产生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校缺少能够解决党委政府决策难题的指导性科研成果,研究的实用性、对策性和前瞻陛不足,从而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智库的作用远远不能体现,资政能力非常有限。
三、打造有地方党校特色的新型智库品牌
1明确功能定位,发挥好地方党校作为新型智库的作用
思想产品进入决策是智库存在的根本价值。党校智库不是常规地写点文章,也不是简单地发表学术成果,而是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囊,它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服务科学决策为目的,以前瞻性研究为重点,以成果应用转化为标准。党校智库的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其主要功能是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党校智库要注重有效性,不能做成“纸库”,否则是没人看、没人用的。同时,智库也不能成为“迟库”,要注重前瞻性和预见性。决策部门需要智库提供的成果,要能够提供战略设计和政策主张,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有力的理论支撑,对时代发展、事情的规律、趋势有正确的判断,服务性与思想性并存,解释力与引导力共进。党校智库的研究成果内容与形式应该灵活多样,由于论文的发表周期较长,对于时效性强的项目来说,论文发表出来再提交有关部门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形式上,研究报告、对策建议、规划设计等等都可以作为成果,成果篇幅可长可短,要求论点明确,论述充分,以准确、简明的说明问题,有效地提出解决的对策方案为目的。
2携手通力共建,加大党校与地方党委的合作
党校智库建设要争取所属党委的大力支持。党校是党委的一个下属单位,二者目标一致,实为一家。党校智库建设要争取所属党委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地方党委应重视和加强党校智库建设,把党校建设成为自己可以依靠的重要智库,给课题,压担子;另一方面,党校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的大力支持。要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交流,根据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的需要创新决策咨询的方式方法,要积极参与党委政府的决策调研,主动争取调研课题,拿出自己高质量的解决方案,用自己的有为赢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信赖,在有为中有位,在有位中有为。要积极争取人员经费方面的支持,配强人员,向党委政府申请足够的调研经费、奖励资金。
3聚焦自身优势,挖掘党校独特的智库资源
党校建设智库,要发挥学员参与的优势。《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所以党校拥有教师和学员两种资源,拥有丰富的学员资源是党校相比其他社科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独特优势,党校学员来自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他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在实践中创造过许多新经验,同时也面对着许多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中的难题,这种五花八门的特殊难题具有普遍性意义,实质是反映着执政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对这些学员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是党校智库独特的政治优势。在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中,要充分发挥学员两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双向交流、专题座谈、问卷调查、联合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员对资政研究的有效参与成为党校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新常态。
4创新科研激励机制,树立正确价值观
党校加强智库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和成果考核评价体系。要完善制度保障,把在多年科研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政策措施,以校文件、规定、管理办法等形式加以规范,出台和完善科研激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创造出有深度、有分量、有应用价值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促进科研转型发展。其次,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科研人员的行为。一些科研人员缺乏学术导向,什么热门就研究什么,往往朝秦暮楚,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打造不出科研精品,还会降低本单位科研成果的公信力,要鼓励科研人员要以自身专业为圆点,辐射出相关的研究成果,而不要随波逐流,只跟风研究热点,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自身优势,把成果出精。总之,要多措并举,造就一批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重大战略事务的参谋者、科学决策咨询的建言人,形成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学术功底深厚、专于应用研究、善于传播推广的智库人才队伍,以推动党校科研转型发展。
地方文献建设即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利用和保护,历来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领域,增强办馆效益,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尤其对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文献的概念及特点
1.1 地方文献的概念
国内外关于地方文献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广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是指一切与地区有关的文献,即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和内容述及本地的出版物;狭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与地区有关的一切文献,从而排除了内容不涉及本地的地方人士著述和本地出版物。
1.2 地方文献的特点
1.2.1 区域性
区域性特征是从此类文献所反映内容的空间范围界定的。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地方文献,就是因为它所承载的社会发展信息是局域性的,反映的是―个特定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如历史流传下来的方志类著作,地方的公私档案,各类文物古迹资料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征。
1.2.2 多样性
地方文献的多样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存在形式,即种类的多样性,它包括了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各种类型。二是内容的多样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关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体,到一地地理^文、民风民俗,甚至种族延续、名人轶事等无不涵盖。
1.2.3 连续性
从地方文献所反映的社会发展内容看,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特征。虽然地方文献的留存形式一般都是十分零散的,但当我们把他们搜集起来并经过整理后。就可以看出它大多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一个社会发展的连续的、完整过程。
1.2.4 分散性
分散性是指地方文献的保存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地域分散,馆藏分散,保存文献的人员分散。由于文献形成的时间不同,流转的次数不同,虽然地方文献内容是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但其保存则比较零散。
1.2.5 稀缺性
无论是古代文献和近现代文献,很多地方文献资料都不是可以随便得到的。有的甚至是唯一的,有些是一次性出版,有些是偶然性出版,不少地方文献发行后就变成孤版、绝版。即使在印刷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中依然发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印刷量也是极少的。如部分县(区)花费十几年时间,数十人整理的近现代史类,仅内部印发几百册,古代文献更不待言。
2 建设地方文献的意义
2.1 有助于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典籍并形成馆藏特色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建设,不仅有助于完整保存地方文献典籍,而且对本馆的文献资源和文献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一个图书馆的藏书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
2.2 能为本校及本地区的教学科研和修志等提供丰富的资料近年来,到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显著增多。出于对地方志的纂修、地方剧目的编写、地方人物的研究及资料整理等目的的人员,以及地方史研究的人员等,经常都到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来借阅此类资料。
2.3 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文献不仅是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背离文献老化规律,有反复提供使用的信息价值。由于地方文献可以作为地方各界人士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本地区自然条件与资源等,所以地方志又被称为地方的“资政要览”、地区性的“百科全书”,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3 地方文献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上还不够到位
到目前为止,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法规性文件,所开展的地方文献工作也多是“自发”式的,因此一些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将地方文献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有的虽然制订了地方文献工作计划,但并没有真正去落实,导致地方文献工作不能顺利地有计划地开展。
3.2 地方文献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地方文献与其他文献一样,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具有不同的载体、版本,不同的生产、出版、发行单位,不同的保存单位和个人,而且还有内部档案、内部资料和许多未开发的零次(口头、实物)文献,仅靠市场订购或购买是很难搜集全的。在地方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各地政府部门虽然制定了许多措施,但并没有将地方高校图书馆纳入其中,而一些高校图书馆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地方建立协作关系,导致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3.3 地方文献工作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全国统一规划,没有具体的工作条例和标准。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上,对文献的收集标准、范围认识不一致,对收集重点、收集渠道不明确。在地方文献的整理上。没有统一的分类、著录标准,缺乏便利、快捷的检索途径,没有进行集中的入藏、展示。在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多数难以入网,严重影响了地;h-3c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4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4.1 收藏地方文献要遵循的原则
收藏地方文献要“广、全、精”,由于地方文献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广泛性、连续性和无序性等特点,所以,收藏地方文献要注重“广、全、精”的原则。“广”是采集的范围要广。凡是涉及有关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宗教、民风、民俗和社会发展动态的相关资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发行的均应列为收集的对象。“全”是采集地方文献的内容要全面。无论哪一学科专业,无论地方上发生的每一件重大事情,只要属于地方文献采集的范围,就必须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乃至产生的重大影响都完整地收人。“精”是收录的`地方文献要精。收集的内容精。质量高。
特别是一些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民间流传的资料以及来自网上的资料,要进行认真的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内容详实,文字精练的地方文献资料才具有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4.2 收藏地方文献要注重整理和加工
如果文献工作仅仅停留在收集和积累阶段,这样的文献资料是“死”资料;只有对收集和积累起来的文献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研究和加工,并很好地利用起来,才能使“死”资料变为“活”资料。具体措施是:第一,要分类集中管理,设立专门的地方文献藏书室,把以往分散的地方文献集中起来管理;第二,编写地方文献目录,方便读者检索;第三,把报刊中有关地方文献的资料制成题录索引,要把文章题目、刊目、日期、关键词等著录清楚,方便查阅原文;第四,地方文献目录和题录索引用卡片编制,将这些卡片按不同内容分类放人卡片柜,或输入电脑存贮;第五。将收集到的地方文献加工编辑成文摘、综述、述评、专题索引等二次、三次文献,编制加工力求傲到信息面广,内容集中,观点全面,最后把筛选加工的信息及时提供给读者。
4.3 地方文献的利用
对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作为一种稀有的宝贵文献资源。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特另U是从地方文化建设的地区性、专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看,能否在做好地方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收藏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做好利用工作,是直接决定着地方文献建设工作成败与否的关键性环节,也是这项工作能否健康开展,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方文献的利用,要注意从高校自身需求和地方社会需求两个方面出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密切联系本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地方文化研究,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并把重放在地方课程建设、乡情和区情教育、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上;第二,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利用高校文献管理的人才、条件、资源优势,为推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文献咨询和文献外借服务,并可参与有关的研究活动;第三,为校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服务。把地方文献作为专有资源,获取与校际乃至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资本,使之成为既不改变其地方文化属性,又成为民族、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赋予其新的存在价值;第四,为文献原主和生成单位服务。与地方文献的捐赠单位、个人,文献搜集、制作单位、个人保持永久的交流关系,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后续文献和更大范围的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地方文献的利用和服务形式可根据各校、各地区实际灵活确定,但其主要的形式不外是馆内流通、馆际交流、专项服务(专题会议、专题活动、专题研究等)、社会借阅等几种。由于地方文献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个特殊分支,又有着较强的社会性,为更好地开展文献的利用工作,可成立专门机构予以管理,以确保其服务的规范、快捷、优质。
5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5.1 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1)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数据库建设中,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本馆现实业务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本馆的业务指导作用,对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和统筹规划。
(2)数据库的建设要突出馆藏特色和地域特色,亦要考虑它的传播意义和价值,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
(3)数据库内容的选择要先易后难,避免求大求全,着眼点应小,但力求傲到精深。达到唯我独有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现实的需求,应选择需求迫切、广泛的资源。
(4)数据库建设不能是单纯地把纸质文献转为数字信息,更重要的是对纸质文献内容的分析与品质的提升,要投人编辑力量,进行二次、三
次文献的创作,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按一定的知识或专题体系将资源重组。
5.2 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5.2.1 数据库的划分和确定
地方文献种类繁多,一个馆不可能同时建全所有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应根据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可行的方案,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确定是建立书目数据库还是全文数据库。
5.2.2 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数据库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它不仅直接影响数据库的使用效果,更决定其应用前景。在建库时,必须对数据库结构、录数据格式和字段的定义给予规范化界定,并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使其符合图书馆网络建设发展的要求。
5.3 以创新服务带动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具有“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三方面的作用都要发挥,不仅仅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更重要的是能提供良好的服务,起“资政、励志”的作用。提供服务与资源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深化服务可以拉动资源建设的速度,资源的不断丰富可以提高服务档次。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提供地方文献的书刊借阅,还要提供缩微品阅读、音像资料服务、计算机浏览、网上查询等方面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进而促使工作人员加速文献资源建设,不断改善技术手段和硬件环境。同时,读者也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物资料线索,为人物资料的搜集、整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易雪梅,赵萍萍.地方文献工作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1):23―25.
(2)张月娥.试析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晋图学刊,2004(2):25―26.
(3)程文娟.试析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现代情报,2004(5):2O一22.
(4)邹华享.地方文献工作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图书馆论坛,2004(6):35-36.
(5)俞红国.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探讨 .图书馆学刊。2003(4):29―30.
(6)骆伟 洙晓华.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图书馆论坛,2000
(黎邦群,广东省惠州学院图书馆技术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图书馆学家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有很大的发展,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一套较为传统的理论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是以出版物或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为唯一标准。它只受文献资料涉及的某一地域限制,不受文献所涉及的时代的远近和其载体形式的限制。关于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的论述,传统上一直参考以杜定友先生提出的“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论,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这种主张,在40~6O年代,地方著述和出版物都数量有限,亦即信息量有限,在当时的情况下以这个范围收集地方文献是切实可行的,但在改革开放后,著述和出版物空前繁荣,信息量激增,这种收集的方法就值得商榷了。一些地方文献工作者主张“宁精勿滥”,即以地方史料为主,对于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也适当地予以收录,并从地方文献的定义、作用,以及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和社会对它的需求出发,将凡是文献的具体内容不具备地域特征的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一般不予收录。他们认为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固然反映了地方文化及地方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但这完全可以用地方人士著述目录和地方出版物书目等揭示予以反映。全部纳入专藏必然造成地方文献藏书范围的混乱。而且,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门一般都设在公共图书馆内,根据文化部图书馆局1982年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尽量收集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任务已由母馆承担,地方文献部门没有必要扩大这一范围。对此,一些图书馆在提出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时,除强调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地方特征外,特别规定,不具备地方特征的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不予收录。[2]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就是运用这一观点来制订其收藏标准。他们针对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广州地方志馆、广州市档案局、广州博物馆、情报所等有关单位的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制订出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是“凡是内容上反映广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切有研究、保存、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都予以收集”。对这个范围还特别制定了限定原则:
1) 图书资料中包括广州地方信息密度小(约低于50%)不收。如《广东省地图集》不收。
2) 广州人物的著述,收其反映广州地方信息部分。其余,在辅助文献目录上反映。广州人物的传记不论是自传还是他人作传都收。
3) 不是广州人物或广州的机构,但曾在广州有影响较大的活动者,收其在广州活动内容的资料。例:收《纪念广州、福冈友好城市一周年》,《福冈县的历史》不收;收《鲁迅在广州》,《鲁迅全集》不收。
4) 在整套书中含广州地方信息的个别书,为保持整套书的完整入藏不收,但在地方文献室目录上作反映,例:《岭海名胜志》共17卷,其中,第二卷为《白云山》,不收;但内容独立的丛书中含广州地方信息的单本可入藏。
5) 在广州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广州影响较大的事件、广州开展的活动、驻广州机构的志书等都收。如:《第六届全运会资料》、《广东省纺织品公司简志》(该公司地址在广州)。
6) 一些虽含广州地方信息的密度少,但资料性强或文献的绝对数量大也酌情收藏。如《京津沪穗人口资料比较》。
7) 志书是地方信息密度较大的地方史料,因此可收广东整体的志书,但不收广东属下各地方的志书(除广州地区),如《广东通志水利志》收,《潮汕志》不收。
8) 古籍中属广州府的志书收,如《香山县志》。
9) 兼有地方文献属性和其他属性的图书优先按地方文献属性收藏。如:既是地方文献又是工具书,优先入地方文献室。既是地方文献又是港台书,优先入地方文献室。例如《广州电话簿》、《广州市产业信息大典》入地方文献室。香港出版的《红线女传》、《香港穗郊同乡会纪念专刊》入地方文献室;但属个人赠书专室的地方文献为尊重赠书者,仍存赠书室并在地方文献室的目录反映。例:石景室赠书室的书,如《一代艺人――任白戏曲艺术画册》、《香港粤剧口述史》、《昨夜星光》等有关粤剧粤曲著述不收。
上述规定,既突出了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特色,又防止与省馆在收藏上的重复。
1. 2 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工作的重点发生转移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这个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都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1.2.1 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转变
传统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主要注重方志、族谱、古代地方人士文集等线装古籍文献的征集。这种传统型地方文献在经历了历代的兵、火、水、虫灾后,又再经历了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十年文革的摧残,其幸存者己基本上集中到各级文物、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国家事业单位手中,至今散落民间等待发现、收藏的,已属凤毛鳞角,所剩无几。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民间、社会上著述出版空前繁荣,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非公开出版的各种内部出版物层出不穷,数不胜收。实际上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对象中的主流,这些出版物的特点是专业性、地方性强、乡土特色很浓,但又印数和抄数不多,流传范围不广,湮没失传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市建委出版的《广州建设动态》、芳村区国土局地名办出版的《广州市芳村区新地名录》、房管局出版的《房地产文件选编》、暨南大学出版的《暨南校史》、天河区编志办出版的《天河区――迈向国际大都市中心》等等。如不及时收集这部分文献资料,就会失去了广州地方文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工作中,要改变过去厚古薄今的倾向,“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必须重视当代和现代文献的收集、整理。首先把握住“今”,然后由今及古。“今”须尽全收集,“古”应努力访求。[3]
1.2.2 地方文献采购工作的转变
地方文献的采购对象主要是正式出版物中的地方文献。以前出版发行渠道单一,采购工作主要是从新华书店和各出版社的发行预订书目中圈选预订,实际上是对书目中的地方文献实行鉴别和选择。那时的地方性图书多由地方出版社组织出版,加上有书目呈缴制度,购齐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问题不大。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图书出版发行市场已逐步走向多元化,新华书店垄断的单一发行渠道被打破,出版和发行呈现空前的繁荣和混乱。对于一些在试销时销售情况不佳的图书,在新华书店就很难买到。笔者近年来发现许多地方文献的出书信息多数来自于报纸杂志,而不是征订目录。例如:《冼玉清文集》、《在改革开放中的广州满族》、《香港富豪与广州》、《广州大事记》、《英雄花照越台》等等。因此,坐在办公室圈选书目已无法保障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的入藏,采购方法必须有所改变。地方文献采购工作已由简单变为复杂,由单一渠道预订转为订购和现购相结合。
1、2、3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的转变
由于传统地方文献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藏轻用的倾向,不少人认为地方文献,尤其是内部非公开出版物,只要征集回来,加工整理、保存好就可以了,利用是几十年后,待它们成为史料之后的事。但在今天图书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中尤其是地方年鉴、统计资料、企业名录、企业经济资料、房地产信息、市府信息等都是读者参考咨询的热门资料,在社会上有强着烈的需求;另外,由于地方文献藏书基本上是闭架的,加上目录体系不完备,只有分类和书名目录,无主题目录和著者目录。而分类目录已不能适应读者特性检索的需求。作为科研人员总希望节约时间,一次性能检索到自己科研课题的全面资料。因此,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不但要有较完善的检索系统,还要开展各种方式为读者服务,例如:广州电视台经常有记者、节目主持到我馆地方文献室,给出课题要我们协助提供资料,如:为《悠扬粤韵几沧桑》栏目,查找有关反映粤剧、广东音乐的起源、兴衰的资料,目的是对粤剧戏曲、广东音乐作品作一纵向描述,从侧面反映广东近几百年的历史巨变,沧海桑田。又如:为制作系列节目《寻觅广州》,要求提供广州有关旧照片等等。因此,如何处理好藏与用的关系,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料,并使其朝着研究型图书馆方向发展,是地方文献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1.2.4 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的转变
地方文献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文献、文献知识、文献检索途径的一项服务。也是地方文献工作者将经过选择的地方文献或地方文献信息适时地传递给有需要的读者的过程。它包括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所谓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是指读者提出的问题工作人员只需作馆藏地点、类目或者具体的书名的指引服务。所谓高层次服务是指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到文献的内容,根据读者提出的特定问题对文献信息中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分析、综合,所看这些服务以往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咨询工作中都是被动的、无偿的服务,所谓被动服务是指由读者首先提出要求,然后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图书馆缺乏自我宣传所藏文献知识的主动性,也不去主动了解当今形势的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这种观念不改变是难以做好工作的。例如: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主动与“广州红绿灯报”联系,提出开辟一个“闻街知巷”专栏宣传广州地名、路名、街名、巷名知识,由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工作人员撰文,落款标明: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从而提高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社会知名度。所谓无偿服务是指以往的所有咨询服务包括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都是无偿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已不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更多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咨询服务,他们甚至主动要求图书馆提供有偿服务。例如,广州某文物景点根据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要求要建立该景点的历史档案,急需找该景点的历史文字图片资料。该景点一位同志花了3天时间,曾派人到处奔跑一无所获。最后来到广州图书馆咨询部门就要求开展有偿服务,希望能尽快得到这些文字图片资料。又如,广州电视台为广州城庆开设了“广州セ都有段古”[4]节目。需要查阅大量有关广州人物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组工作人员为之提供有关资料,并收取合理的咨询费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需求。处理好有偿和无偿服务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地方文献部门提供高层次咨询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 突出。
1.2.5 地方文献宣传工作的转变
以往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其工作方法上一直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环境中,不要说社会上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认识不多,就是连图书馆其它部门的同志对地方文献工作内容也知之甚少,甚至连关系到地方文献采购来源的采编部的采购和编目人员对地方文献知识的了解也相当肤浅,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和它特有的价值还远未为人们普遍认识,再加上领导部门的不重视,认识不到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使地方文献资源本身所具有巨大潜能不能释放出来。虽然有部分图书馆设置了地方文献室,但因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亦未完全展开,更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过去没有做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以致未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所以,很有必要做好地方文献宣传工作。
1.2.6 地方文献理论研究方面的转变
传统的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偏重于对地方著述、历史、地方人物等范围定义研究,而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等缺少研究。面对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遇到新问题、发生的变化,地方文献理论研究也应跟上形势要求。
1.2.7 地方文献业务人员素质的有待培养和加强
3.2 开辟地方文献特色阅览室
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历来有很多用户,利用率较高。因此,有必要专门设立地方文献阅览室。各馆可将传统线装的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山河志、祠庙志等和新修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如行业志、市(县)志、村(镇)志以及反映当地生产、生活情况的统计年鉴、报表、企业名录和统计手册等集中于全开架阅览室,供读者使用。
根据用户需求,将地方文献按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进行整理、加工。一是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地编制各种不同形式的地方文献专题书目、索引、题录。二是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促进馆际互借,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三是在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写内容提要和单元知识摘要,详尽地揭示地方文献的内在重点信息,以便于用户检索利用。四是汇编专题资料。地方文献信息分布零散,同一专题或同一主题的文献往往分散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大型综合性文献中,我们应根据用户的需求,采取复制、摘抄、剪辑等手段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抽取析出,集中汇编成册,便于使用。
3.3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随着校园网、区域网、国家教育科研网等多种网络的建成开通,用户对地方文献信息的`网上需求越来越多,开发建设地方文献信息数据库势在必行。因此,各馆应根据本馆馆藏特色,选择具有特色的专题,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将散见于地方文献中相同的、相近的和相关的零星文献信息汇集起来,建立专题文献信息数据库,供用户使用。
3.4 规范地方文献数据标准,严格把握数据质量关
地方文献信息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其存世之本。没有规范、标准的数据,便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也失去了建库的初衷和意义。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可以说是地方文献信息数据库的生命线,也是数据库发展的起点和基础。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尚未制定出有关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建库标准,但可参照国际上建库置标语言、元数据标准、对象库标准,结合当地民族地方文献的特点,制定出能客观、真实反映民族地方文献特征的著录、标引规则,并严格按照这一规则约束数据的制作,保证数据的录入质量。同时,还应制定数据校验规章制度,通过人机结合方式提高数据校验的速度和质量。
3.5 加强地方文献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专业人员的学术水平,知识素养和精神境界要求较高。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没有耐得住枯燥的韧劲,要做好地方文献研究开发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加强地方文献工作队伍建设是开发与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关键。一方面各馆应抽调具有事业心的青年专业人员充实地方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组织协调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到地方文献的开发队伍中,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联合攻关,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余丽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学研究,1999(2).
[2] 金沛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3] 陆建芳.地方文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2).
1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建设应建立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 它是为基层党员提供相关信息的源泉, 是提高基层党员党性的培训机构。因此, 基层党校的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充分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 完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第一, 网络信息的全球化发展, 使得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根本的变化, 也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出现了大幅度地改变。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技术, 随时随地了解全球最新信息, 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这就使得报纸以及期刊不再是人们了解信息的唯一渠道, 使得基层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 虽然全球信息化时代已经全面来临, 然而纵观国内的相关情况, 其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部分西方国家相比, 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因此, 基层党校图书馆应注重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其为基层党员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对其实时进行教育的特点。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流传形式的制约, 目前国内多数资源依然以纸质的形式存在, 将其完全转化为数字化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 基层党校图书馆应认清现实, 在致力于发展数字化信息建设的同时, 高度重视纸质资源的收藏, 从而能够显著提升其图书馆藏书的丰富性。
2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
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网络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即信息的无序性。对于基层党校的图书馆而言, 其所收藏的相关信息如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则将会严重制约着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的建设进程, 其具体表现在无法实现相关资源的实时共享、无法就相关有效资源进行传输等。因此,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标准化原则。
第一, 纸质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的标准化。在基层党校图书馆中相关信息资源共享期间, 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于信息格式的不统一, 其具体包括数据格式不统一、描述形式不统一等。这就使得不同的数字信息无法被多个基层党校图书馆中的计算机所识别以及处理, 对相关信息的传递产生严重的制约。目前, 国内基层党校图书馆通常是在根据国内相关标准的基础之上, 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 对所使用的数字化信息格式进行确定。对于独立的图书馆而言, 其所选用的信息格式固然拥有较高的性价比, 然而对于国内基层党校的图书馆而言, 则将会严重制约其发展。因此, 在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的过程中, 国家应根据国内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各个党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纸质信息转化数字信息的标准,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因重复转化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为加快我国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进程提供保障。
第二, 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基层党校的数据库是实现相关资源共享的平台, 是实现图书馆信息自动化管理的前提。在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 部分图书馆是将购买的数据库进行重组后形成的, 而部分则是自主建立的。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这一现状, 制定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标准, 对数据库中所录书籍的格式、标引的形式、书籍所在书架号的编排形式等进行标准化设置, 同时应要求工作人员定期对所录书籍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 对存在的输入错误进行及时地更改。
3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根据研究者自身的实践经验, 就如何加强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对现今基层党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应切实对我国基层党校图书馆的藏书信息进行全面了解, 其中包括所藏书籍的数量、种类等。通过对图书馆借书记录的统计, 寻找该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以便及时加以指导改正。同时, 应对各个基层党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 使其藏书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作为该图书馆的指导性书籍, 加大经济类、政治类书籍的信息量, 从而能够满足对基层党员培训的要求。
第二, 加强对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将纸质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过程中, 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以及物力, 如若单纯图书馆自身的经营状况, 则很难维持。因此, 国家应加大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的扶持力度, 提供足够的资金供其使用, 从而能够达到加快基层党校数字化信息建设速度。
第三, 注重对当今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完善, 在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信息建设期间, 应充分借助该技术, 加强网络虚拟数字资源的建设程度, 使得基层党员能够通过网络技术, 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消息。
基层党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由党的性质以及任务所决定的, 其图书馆建设程度的优劣, 将直接影响到党组织领导的决策。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 也将带动着基层党校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
摘要:基层党校是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核心理论的重要组织, 是对基层党组织成员进行教育的机构。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来临,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建设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优化藏书的结构, 改变服务模式, 在提升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 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党校图书馆, 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该文首先分析了基层党校开展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其次探讨了建设的实践标准, 并进一步就如何更好的落实数字化建设提出几点措施。
关键词: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永禄, 兰英.党校图书馆网络咨询运作模式的构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 :53-56.
[2]苗地, 肖荣莲, 李玉兰.浅谈当代党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 (5) :63-64.
关键词:专业化;图书馆;党校
党校图书馆专业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图书馆员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助于创新和改进党校教学方式。
一、党校图书馆的专业化概述
党校图书馆信息化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是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如果没有信息化图书馆做基础,教师、学员在信息的海洋中进行科研和教学就难以找到所需资料。专业化使得党校图书馆员这一职业具有不可代替的功能和作用。要积极推进图书馆员工作专业化程度,提升教师和学员的认可度;要有效发挥图书馆员作为教师学员与信息知识的媒介作用;要推动信息资源的结构调整和应用转型,促进传统功能模式向网络式、开放式转变,从“藏书”到“藏有所用”开放。规格统一、信息明确的资料卡片虽然可以使读者准确地查询到书刊资料,以保证读者在教学和科研上对图书资料的需求,但手续繁琐,速度慢。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传统的手工卡片索引已经退出了图书馆的历史舞台。当初靠人工搜索的年代,手写的卡片是图书馆精神的所在。信息化的进展中图书馆都安装了图书管理软件,图书采购、编目、流通等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从简单的手工操作改变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收集、加工、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桥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党校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化要求会越来越高。
二、党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形象
信息化图书馆的兴起,使得网络成为传递信息新的重要渠道。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为学员探索式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图书馆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提升党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调动学员的探索精神,为教学开辟崭新的道路。但教师和学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性认识有局限,教师和学员接触到的主要是阅览室、图书借阅、期刊情报借阅服务,对图书馆员在信息储存、处理、传递等专业方面的技术工作不了解,只见到台前的工作,没有机会看到后场的专业性工作;教师和学员看到的都是终端信息,对幕后的专业性工作缺乏了解,甚至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图书借阅和阅览室管理,认为图书馆是藏书楼,对其了解不够,造成了图书馆员服务方向落后,服务意识淡薄,没有满足信息化对图书馆多形式、主动、深层次的服务要求,没有把图书馆员专业化形象展示出来。图书馆要通过网上宣传交流,让党政领导干部深化对信息化图书馆的认识,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图书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其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因此,要增强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形象建设,加强其对职业的认可度,从各个方面强化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工作。
三、推动党校图书馆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首先,专业化建设对于党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有着提携的作用,加强职业化建设,应以专业化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职业化建设的全面开展。党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化程度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其服务对象为教职工和学员,只有图书馆员增强职业荣誉感,服务对象才会对图书馆员职业的专业水平给予认可。提高专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大幅提高服务水平的过程,这体现在图书馆专业较强的工作领域,表现在用专业化的方式做好一般性的工作。处在第一线的馆员对信息化建设的态度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员要运用专业化的精神和知识技能,拓展服务方向,如拓展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应探索科研项目的信息服务模式和方式。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为党校的发展服务,在服务中积极推进专业化图书馆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信息吸收能力的强弱是由意识决定的,只有信息意识强才能保持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感悟力,才能自觉地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从而根据信息的内部联系,对其进行重组,完成信息的二次、三次加工,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其次,党校图书馆员要成为专业化的、新型的馆员,就要有追求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创造出独到、新颖、有突破性的工作方式,积极寻求改进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只有发挥图书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推进专业化建设,进而实现职业化建设。
此外,图书馆员要转变思想,创新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要学会运用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业务工作,引发学科知识从相对独立到互相渗透;要扩展自身视野,加强对学科的知识学习;应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以读书凝聚文化底蕴,以读书滋养自己的心灵,并以学识的魅力引导和感染读者。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在960万km2国土上,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64%,大部分是边疆地带。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在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边防和多元文化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大力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对繁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文献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与信息、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为认识某一地域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地方文献的范围很广,凡记载某个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及民间习俗等方面内容的书刊文献,均可称为地方文献。作为地域文化中心的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不仅在专业设置上要设立与地方文化、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还要在科研上更多地涉及到与地方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相关的项目。因此,作为高校信息储备及传播重要阵地的图书馆就责无旁贷地将收集地方文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本校教学、科研,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
关键词:图书馆 地方文献
搜集与整理这些地方文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千年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各自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独特的地方文献,蕴藏着十分厚重和与众不同的文献价值。
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整理、研究地方文献,将其准确、系统的提供给用户,即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又是为所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和地区文化研究及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地方文献收藏存在的问题
当代图书馆在收藏与利用地方文献领域,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单纯的认为是地方馆的工作,或者将此看作是馆内某一业务部室的事,缺乏宏观指导和总体规划。由此,便产生了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影响了地方文献的总量入藏;由于采集渠道不畅,又导致了入藏的种类不全,不仅副本少,而且该入藏的也没有及时采集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有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存在“四无”现象,即收集无目标、工作无机构、办事无专人、馆内无专藏。另外由于具有综合文化知识基础的专业人员少,对地方文献信息的二次加工效率不高,更有的馆根本没有展开这项工作。这就严重制约了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了信息服务工作的被动,服务功能发育不全,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体系。[1]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读者对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能力缺乏信任。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原则
1、持久性原则
地方文献的采集和收集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文献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系统性。不少图书馆能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馆藏,与几代图书馆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工作强调持久性原则,解决机构设置和专人管理问题,从人员的配置到经费的投入,从文献的采集到读者的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始终如一,长久坚持,代代相传,使馆藏地方文献形成规模、系统。
2、重点性原则
地方文献历史悠久,内容广泛,载体多样。主要有地方史志、家谱族谱、名人著述、报刊典籍等,从中确定收藏重点很重要。必须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把握特色。切忌巨细无遗,面面俱到,造成泛而不专,滥而不精。若条件许可,在全面收藏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是最好不过。[2]
3、主动性原则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有相当的难度,仅靠采购、社会捐赠等远远不够,必须深入基层,主动访求。不少公共馆、高校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主动地与当地有关部门、单位和知名人士,广泛联系,密切接触,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收集文献而付出的资金和辛劳给予适当估价,支付一定的成本,对那些无偿征集的善本等地方文献,则及时给捐赠者颁发收集证书或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4、价值性原则
应以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来决定地方文献的取舍。地方文献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均传承着不同区域的文化脉络。不同地域的文献史料记录着各个区域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掌故……丰富、厚重,又差异巨大。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文献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也因此具有吸引开发者的魅力。[3]
三、促进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转变认识与提升水平相互促进
有人将地方文献的作用归纳为“存史、资政、励志、造福”,是非常准确的中央强调发展区域经济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为地方文献工作带来了无限活力与生机,也将提高地方文献整体在图书馆内部的地位。转变认识,提高开发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水平,是一项关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工作。
2、集中采购与主动访购同时并举
馆藏地方文献建设应采用集中采购与主动访购并举的办法。可根据新华书店汇集的各出版社订单查询决定,也可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书市现场采集,还可根据集中一段时间到相关地市县或乡、镇、村采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包括印刷的、手寫的书刊、文献汇编资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社会文化发达或少数民族地区,活跃着一批扎根民间、潜心钻研地方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他们长年致力于搜集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地方文献,掌握着不少民族、地方文献精品,甚至形成了小规模的家庭藏书室,可有目的地进行访购。
3、重视收集与整理
地方文献收集、整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作流程。一是要有制度保障,机构、人员、经费能保证到位;二是要争取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通过行政途径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三是主动出击,多方防求。
4、寻觅史籍与采撷今文双管齐下
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注意防止重古轻今。有些馆在地方文献搜集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历史文献,而忽视了当代大量地方文献。我们应该尽力搜集抢救几近湮灭的地方历史文献,也要注意不让当代生产的地方文献再蹈覆辙。
5、人员培养与网络开发齐头并进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需要科学管理,应抓住人员管理这个核心。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有知识、能吃苦、肯钻研的骨干队伍。诚如骆伟先生所言,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应熟悉该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著名人物和著述,了解重大事件和掌故,具备汉语言文学、计算机技术和懂得人际交流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等等。因此,加强对人员的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其素质,优化馆员知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科学管理可以引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原理,这都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的水平。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图书馆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加强馆际联系,建立文献采集协作网络。进而实现联合编目,共建联合书目数据库,实现书目数据资源共享。逐渐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网上地方文献检索系统,方便所有用户利用各图书馆的资源,通过网络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傅宏.关于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80—82
[2]骆伟.地方文献可持续发展论[J].图书馆论坛,2005,25(2):1—4
【党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推荐阅读:
浅析党校图书馆如何有效发挥作用06-14
一个好地方图书馆作文09-30
镇街党校建设情况汇报06-25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07-16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07-18
党校作风建设实施方案06-06
盱眙县委党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06-07
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与问题10-02
图书室建设09-22
充分利用图书室资源 建设书香校园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