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建设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建设

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建设 篇1

作者:物业 吴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77 更新时间:2011-4-14

说起中国人的社会公德,都不免要皱眉头。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美国人史密斯博士在《中国人质》一书中就谈到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按说人活在社会中不是一个人的天地,人与人之间的本就应该讲点规矩,否则社会就难以维持了。可就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能明白。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缺少社会公德意识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在这方面育严重不足。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在进行崇高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对一些起码的规范和基本的做人原则却不够重视。更有甚者,发现社会公德的高低与我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并无直系。在高等学府的象牙塔内厕所不冲是常有之事;上课、开会学生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恋人在光天下搂搂抱抱却旁若无人;学生食堂抢饭插队屡见不鲜„„如果说缺少社会公共意识最关键的是在这的“教育不足”但这群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难道连最为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都没有吗?

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建设 篇2

它从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 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补充和发展, 成为了人类社会长期公共生活经验的结晶。因此, 社会公德作为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是社会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守的, 也是任何社会都绝对需要的, 一个人如果缺少基本的道德修养, 其他的道德修养 (如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等) 以及崇高人格的形成, 都将是困难的。遵守社会公德, 不仅对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而且对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 其基本特征如下

1. 共同性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进行的行为规范。任何一个社会公民无论其民族、阶级和信仰如何, 只要在公共生活中活动, 其行为必须符合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所以, 它是同一社会中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宗教教派、各社会团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规则。

2. 传统性

社会公德是数千年来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历史上凡是有利于公共生活的准则, 均被保留和继承下来, 并逐渐成为该社会的传统。如遵守秩序、敬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道德规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都相沿袭用, 长久流传。因而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和传统性。

3.简易性

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通俗易懂, 易于实行, 只要具有起码的道德观念, 就可以做到, 例如, 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 不要乱丢瓜果皮核, 爱护花草树木等, 要求明确具体。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 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重要保证。遵守公共秩序, 主要包括遵守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学习秩序。

凡是在公共生活的地方, 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秩序和纪律。在人多拥挤, 需要排队的地方, 要讲先来后到;在需要安静的地方, 不得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 必须讲究清洁卫生, 不得随地吐痰, 乱扔果皮;对于名胜古迹和公共设施, 必须倍加爱护, 不得随意拆毁涂抹, 损坏公物等。遵守公共秩序, 决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公共生活中, 每个人都要考虑不得以个人所为影响别人的工作、休息、娱乐、安全、健康, 不能以个人的嗜好损害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感情。在公共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 但这只是在公共秩序允许范围内的自由, 只是相对的自由, 不是绝对的自由。如果有人把这种自由理解为可以为所欲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只顾自己, 不顾别人, 不遵守秩序, 则有可能成为造成重大危害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生活的各方面都渗透了集体主义精神, 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公德是完全一致的, 每个公民都应当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模范。对于在校学生来说, 遵守学习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同学都应自觉遵守课堂秩序, 阅览秩序, 还应遵守宿舍规则和食堂公约。

2. 尊老爱幼, 见义勇为

我国人民有尊敬和爱护长者的传统美德。对长者的敬, 不仅是有德行的表现, 也是对知识和经验的尊重, 因为老年人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社会和家庭曾经作过贡献。林伯渠同志在一首题为《徐老七十六寿》的诗中写到:“长途慢说老笨, 却异骅骝任所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不要以为老牛在长途中行动缓慢, 但却不像骏马那样乱跑乱跳, 容易误入歧途。因此, 经验丰富的老人不是社会的负担, 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尊重妇女和爱护儿童, 也是重要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的尊重标志, 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公德的尺度。妇女不仅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而且在家庭中也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我们应当尊重妇女的人格、劳动和感情, 尊重她们应有的权益。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人类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应予以特别的照顾、培养, 使广大儿童在全社会的照顾下, 健康地成长起来。在公共生活中, 那些损人利己、恃强凌弱、粗鲁野蛮等损害公德的行为, 应当受到全社会的谴责。

3. 讲文明礼貌

礼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 是指一个人在言谈举止、交往中体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尊重。文明礼貌不是一个单纯的外表问题, 而是一个人文化和素养的表现。待人礼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反映, 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表现, 是一个人心灵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这里说的文明礼貌是指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礼节、风度, 是指人们的言谈举止和衣着要符合礼仪。它包含着广泛的内容, 如衣着整齐, 仪表大方, 说话和气, 谈吐文雅, 待人热情, 不卑不亢, 尊老爱幼, 先人后己, 得理让人, 友情为重, 若有过失主动道歉等。

4. 爱护公共财物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属于全民所有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的公共财物, 都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共同财富,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的重要内容。每个公民都应以主人翁态度爱护公共财物。任何损害公共财物的行为, 实质上就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青年学生在学校要爱护学校的设施和财物, 而且自觉地同破坏这些设施和国家财产的行为作斗争。这是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文明行为和高尚品格。

5. 讲究公共卫生

这是一项文明行为, 是否讲究卫生, 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 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讲卫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美德, 同时也是观察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保持公共卫生, 创建一个清新、舒适的公共活动环境, 是每个人的义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果皮核等, 一些看来是小事的行为, 却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公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 公共卫生状况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如若公共场所纸屑、痰迹满地, 污水遍地流, 只能说明人的愚昧与落后。

在校学生应该有较高的公德修养。中国的现代化大厦是以人的素质为前提的, 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应特别注意加强自身社会公德的修养。

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公德大学生体验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九寨沟的拥堵到庐山的断桥,从金字塔刻字到法国卢浮宫洗脚,一件件被新闻媒体曝光的不雅事件折射出中国公民社会公德意识低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佼佼者”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承担着更重的社会责任。要保持社会的主流意识继续积极向上,必然要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逐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从点滴做起,“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努力提高自身社会公德意识,最终形成推动整个社会公德意识提升的大潮。

1.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道德血液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身上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他们理性爱国、心系社会、思维活跃、热衷新知、乐观自信、个性张扬、目标明确、善于规划,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公共秩序井然有序、文明礼仪广泛普及、志愿服务蓬勃开展等诸多特点。然而,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大学生的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也一次次接受着不同程度的挑战。道德诚信、乐于助人等优良传统都成了“浮云”,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下,漠视人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的失德事件,损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十分恶劣。为什么大学生的失德现象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容易多发或者频发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

1.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一些人造成了腐蚀,使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讲德,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为一己之力,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经济利益至上”俨然已经成为当今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都会存在失德的根源。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西欧,卖棺材的人天天盼着死人,这是多么不道德的行为。但是没有死人,卖棺材的人就没有市场。

1.2道德教育不够有效

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够宽泛、手段过于落后、作用认识重视不够,存在着“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等敷衍塞责的现象。空泛老旧的教育内容、僵化教条的教育形式和笼统不加区分的教育方法,直接导致公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效果泛泛。

1.3道德约束本身的局限性

道德约束力,其本身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这使得道德的惩戒作用对于一些大学生的失德行为是失效的。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事情,仅靠道德自律、良心谴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无法对一些失德行为进行惩治,这导致了社会的失德成本低,甚至零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

2.“体验式教育”是触动道德底线最佳方式,是道德回归本质的最佳途径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然而,课堂上大学生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也明确自身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课堂上“灌输式”的讲授,学生表面上听得认真,但真正入脑入心的很少,更难指望学生去主动实践道德的意义。因此,应该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出击,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学生从心底愿意去从事这样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为这些大学生创造机会去体验触动内心的道德底线的时刻,这或许就是道德回归人性本质的最佳途径。

体验教育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体验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第一感知,是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普遍情感存在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身体力行的行为去主动接触外界事物和情景,从而引发“自我”内心的一种触动,并通过感受、体味或言语等形式表达出来。体验式教育就是从学生的全面成长出发,从而唤醒学生的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素质,以身体力行的行为和自我感受的反省,从而促进自身的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验式教育就是以亲身经历的方式达到认识理解、加深理解,从而触动内心达到顿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是深刻体验的结果,真正体验的真谛。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公德意识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解决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

三、“体验式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方面的几点探索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停顿过。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还沿用老套路、旧办法,很难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创新教育观念和手段,让社会公德教育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验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能更好地激发人们提升公德意识的自律性,增强社会群体的道德力量,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公德氛围。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体验是最好的学习,经历是最好的经验。“体验后的反思+体验过程中积累=成长”,多一点体验和经历,就多一点学习和经验;早一点体验和经历,就早一点成长和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是个慢功夫,“揠苗助长”和“立竿见影”都是不可取的。“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要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安全为前提、以实效为目标,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动大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勇于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8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社会公德意识作文 篇4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两则事例,读后让我感触颇多。

第一个事例是关于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送乘客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缓缓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之后,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个司机姓黄,这个模范的名字已经被广大群众牢牢记在了心里。

还有一份资料,内容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用“化学武器”烧熊。在北京的一个里,已经发生了好几次“烧熊”事件了,有的是棕熊,有的是黑熊,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烧熊杀手”都是一个人--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

以上两个正反事例都说明了一个社会公德的问题。那个司机的品质很好,为了不发生危险事件,在他宝贵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保证了那些乘客的安全;而第二个事例中的那个学生令人发指,难道他与熊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吗?可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呀,怎么能说烧就烧了呢?难道这个学生就没有想到烧熊的后果吗?为了烧熊而犯法,这样值得吗?这可真是一个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的耻辱啊!

由此我又想起了一年前在网上流行的“虐猫事件”,我觉得,我们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还有待提高,做为学生,我想我们也可以做很多,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比如见义勇为抓小偷,制止暴力;比如拾金不昧、帮难助困;等等等等。

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建设 篇5

2.考生在答题时还要注意回答的深度,不在乎结果是否正确,要具备知识深化、拓展、迁移的能力。

3.面试要求考生思维快,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阐述问题要有深度,同时还应注意团队协作精神。最忌讳发言“慢、假、浅、内容模式化”。

4.考官们都是大学教授,他们身上都有着知识分子的正义感,绝对不允许学生说假话、空话。考生的学术潜力,综合素质、团队协作精神都是面试中侧重考查的内容

5.招生代码

6.如何准备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一般包括申请表(报名表)、、推荐资料及附属材料。

(1)申请材料所覆盖的内容一般有: ①成绩 有的高校需要很详细的从高一至高三期中和期末的成绩以及年级排名;②竞赛奖项 只要在高中阶段获奖的都可以为自主招生初审通过增加筹码;③作品 好的作品将是申请材料的亮点;如果没有什么作品的话,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如对教育公平等热点话题的看法等;④特长 如果有特长一定要写上,如竹笛9级,钢琴9级等。清华大学就非常看重有桥牌、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特长的学生;⑤志向或大学四年规划 比如北大要求阐述为什么要报考北大;清华要求写出自己的求学之路等。

(2)注意事项: ① 重点填写高中阶段的表现。对于初中、小学阶段的内容,一般不必填写。② 加盖学校公章,而不能仅盖学校教务处等部门公章。③ 个人自述及推荐意见的篇幅均以1页为宜,一般不超过2页。④ 附属材料只要把高中阶段能够反映自己成绩的材料附上即可。⑤ 本着节约原则,建议以黑白印制申请材料。

7.写一篇优秀的(1)个人陈述一定要务实,这也是写个人陈述最重要的一点。类似于“我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乐于助人”、“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话很空洞,任何人都可以说,就体现不出一个人的闪光点。如果想要体现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一定不能泛泛而谈,尽可能举例说明。如果参加过社会工作,如志愿者等,都可以写出来。写作时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地书写,不要用花哨的语言对自己大加赞扬,语言要朴实、诚恳、实事求是。作假是大忌。(2)个人陈述要分清主次,有所强调。每个申请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应该都是很优秀的,都有着丰富、骄人的经历,但是这些经历不可能都写进去,因此就要有所强调,突出自己身上最重要同时也是招生老师最欣赏的能力,去强调那些能够体现这些能力的经历。(3)突出自己的个性。现在的高中毕业生都是90后的学生,有活力、有梦想,视野开阔,性格张扬。在申请材料中老师同样希望看到时代赋予他们这些青春活力的内涵。(4)了解申请院校的文化内涵和性格特点。越好的高校越注重考生的秉性与学校文化氛围的匹配。既然是自主招生,高校更愿意选择这样的学生,而且这样的方式更适合于高校未来发展趋势。

8.如何准备笔试 自主招生考试的笔试要比高考(论坛)题难,比各类竞赛题容易。由于考试时间在一轮考试之后,因此考生只要在学校跟着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一轮复习即可,此外,可以对热点话题有所了解,以此来开阔视野,也不至于在评述时无话可说。

6、如何准备面试 自主招生的面试题目灵活多变,不可预测。准备时不必在话题方面花费太多精力。而要在心态、思维、语言表达、礼仪等方面进行准备。首先,要尽可能让自己保持一个轻松平和的心态。其次,多设想一下面试时遭遇突发状况要如何应对。如出现冷场的情况怎么办?拿到的话题无话可说怎么办?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另外,礼仪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比如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别人的话、不要气势太剩地抢话等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9.特别提醒 考生在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1)因准备自主招生考试,而耽误了正常的学习;(2)没有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或没有拿到最高级别的加分,感到心情失落;(3)拿到自主招生加分,过于自满,放松了学习,结果大意失荆州

一、以下是一首绕口令式说唱,来源于一首流行网络歌曲的歌词。请根据题目回答问题。

历史长河向前淌 岸上睡着一只羊 河里漂着一条狼 狼要拿羊当口粮/羊要认狼当爹娘 羊要救狼,狼要吃羊 不知是那羊救狼/还是狼吃羊(1)请找出其中所有押韵的字(“韵脚”),并至少用“韵脚”中的四个字造一个单句。(2)请找出所有的动词,并用其中笔画最少的两个写一句适合大学校园的宣传标语。

二、2009北大语文

一、写出两个成语,并曲解它的意思(例:度日如年,日子过得很

好,每天都像在过年)

三、从语法角度分析下列病句错在何处:

1、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2、素

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四、对联(6分)博雅塔前人博雅 【评论】现在最流行的就是这句,目前最佳答案为

“未名湖畔柳未名”,但是博雅二字均为形容词,未名二字中的名字则为使动用法,从词性来看,这个似乎也还不甚高明,但江郎才尽亦无佳对。答北京大学2009自主招生考题 博雅塔前人博雅 答:报恩寺后人报恩 亦有人答曰:灵隐寺内神灵隐

五、文言文翻译(20分)一篇300字左右不加标点的文言文,翻译全文(20分)书杜袭喻繁钦语后[1]·(清)林纾 吴人之归,有绮其衣者[2],衣数十袭[3],届时而易之。而特居于盗乡,盗涎而妇弗觉[4],犹日炫其华绣于丛莽之下[5],盗遂杀而取之。盗不足论,而吾甚怪此妇知绮其衣,而不知所以置其身。夫使托身于荐绅之家[6],健者门焉,严扃深居,盗乌得取?唯其濒盗居而复炫其装[7],此其所以死耳。天下有 才之士,不犹吴妇之绮其衣乎?托非其人,则与盗邻,盗贪利而耆杀[8],故炫能于乱邦,匪有全者。杜袭喻繁钦曰:“子若见能不已[9],非吾徒也。”钦卒用其言,以免于刘表之祸[10]。呜呼!袭可谓善藏矣,钦亦可谓善听矣。不尔,吾未见其不为吴妇也。【评论】如果这是一篇不加标点的文言文,想必难度大增。难怪古人的阅读速度非常之慢,需要先断句再理解……

6、阅读理解 一篇选自鲁迅《野草》的文章,要求指出很多意象的象征意义。求乞者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近于儿戏;我烦腻他这追着哀呼。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

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灰土,灰土,…… ……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7、作文(40分): 有腐败分子认为:腐败,是一种人人难免的“普遍本性”,它有助于刺激消费、增进感情,有利于经济增长,无害于和谐社会。请你写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要求至少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2011年“卓越联盟”自主招生联考)阅读下面的三段材料,结合社会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贾樟柯: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是获得话语权力的一种资本。因此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将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点坎坷。我不认可守在电视边、被父母锁在屋里的孩子比阳光下挥汗收麦的知青幸福。西川:乌鸦解决乌鸦的问题,我解决我的问题北岛: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想把下一代也吹的动摇西晃。„„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解析】三段材料中,贾樟柯和北岛的不难理解,而西川的这段话实际也是其对“苦难”这一主题的思索,但是如果单单是这一主题,在观点立论上就有些不明确。需要对原始材料再进一步的阐释,贾樟柯主要是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痛苦,老一辈人不能总用自己年轻时经受过的苦难来教训甚至轻视年轻人。现在人吃的苦肯定比老一辈人少,可这不能就说现在人比老一辈人简单。北岛的“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可以从独立、现代的角度去理解。西川的“乌鸦与我的问题”,可以是独立、自主的角度去思索,如果思辨性的从“人和乌鸦也会面临相同的问题去解决”,主旨上会更加的深刻性。文章立意上,如果能对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出发,探讨追逐中的理想与过程“苦难“的迷茫,以及如何对“苦难”予以定义,社会所赋予现代人的使命等,批判的分析“苦难”的作用,勇于承担自己的使命,会更加的富有内涵。通过简短的文字介绍来了解下这三个人物,贾樟柯:著名电影导演,代表电影作品《小武》《站台》,电影文字记录《海上传奇电影记录》《中国工人访谈录》,曾撰文《我不诗话自己的经历》专门讨论“苦难”问题

北岛:原名赵振开,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回答》《宣告》等诗作脍炙人口。2005年汇编《收获》专栏出版专著《时间的玫瑰》思考“苦难”,被誉为尊重苦难的诗人。

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篇6

【作 者】焦国成/王易

【作者简介】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王易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公民道德水平相对低下,就是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本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的精神,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寻找出推进公民道德的切实有力的措施。一

道德总是同时代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建立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首先必须弄清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性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振兴的转型和发展。无疑,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三大相互关联的社会深层次的转化,即深刻的普遍的社会重组;社会规范、社会评判标准的重新确认;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三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的变化又必然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在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上表现出来。应当说,我们国家的伦理道德状况也相应地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上。

要转型、要发展,就必然先要有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蜕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伦理精神的蜕变过程中。这个过程,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是新旧两种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冲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混乱的过程:原先一些被人们所接受并一直公认的道德观念渐渐远离现实生活,显得陈旧、不合时宜;另一些原来看上去是难以接受的新观念却逐渐被人们所承认并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便面临着两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其中任何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都没有达到对全社会进行整合,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这种情况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一些领域中,传统道德起着主导的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现代道德则起着主导作用;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还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已经接受了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也是传统与现代组合的矛盾体,存在着脑子里的现代意识与骨子里的传统观念的冲突,并常常陷入自我矛盾的激烈斗争之中。可以说,当前我们在道德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双重价值标准的冲突和双重评价标准的冲突。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活动、现象常常会因为价值标准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许许多多的道德行为也往往因为面临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评价而获得不同的价值意义。面对这样一种道德上的两难境地,人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从而陷入道德观念与道德价值的尖锐冲突之中。

人们在道德价值观上的混乱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评价上的失范,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非道德现象:一些领域中的道德准则松弛失效,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突出表现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当竞争,产品的假冒伪劣等严重问题上;社会正义感和羞耻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淡化,荣辱感、是非观、善恶观混乱,社会道德心态近乎麻木与失调,一人受害众人围观而无一人上前相助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救人者反成为众人嘲笑、打击的对象,以至我们不得不用“见义勇为基金”来唤起人们似乎已趋泯灭的良知;藐 1

视社会集体利益和社会生活准则的极端个人主义泛滥,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盗卖国家资财,泄露国家机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日益激起民愤;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和道德教育迟滞低效并发生萎缩和扭曲,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发挥无力,人们普遍感到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并对当前的一切发生怀疑,造成自信心与理想信念的失落以及道德观念上的错位。

上述一系列不道德现象,的确是一种社会现实,而且相当严重,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单位来讲,对于某些地区、某些个人来讲,不能不承认其道德水平是下降了,我们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某些高级干部严重腐败,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说明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显然,我们不能说局部的道德水平下降是不存在的,更不能说这些不良现象是一种可以不必挂怀和忧虑的“表面现象”。勇于承认现实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良现象,才是实是求是的态度。粉饰现实、否认不良道德现象泛滥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腐蚀,就会使人们变得麻木不仁,最终酿成大祸。

但是,我们反对不顾社会实际状况而把现实道德说得一团糟的观点。道德观点陈旧,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所带来的新的道德的萌芽,就必然会觉得自己与现实格格不入,从而得出否定性的结论。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时代的道德家们无一不是把夏、商、周三代乃至尧舜、神农的原始时代看作是道德的最理想的时代,几乎是在每一个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一些道德家们都会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哀叹。但是,人类的道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天不如一天了吗?显然不是,历史上的道德家们在认识上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就是要么拿历史上某一阶段所达到的最好的道德状况与现实社会最不如人意的道德状况相比,要么拿自己幻想中的古代道德状况与现实道德状况相比,这样比来比去,“今不如昔”的结论也就再所难免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代必然要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既然要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肯定和认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包括:企业自主自立观念、带动致富观念、守法经营观念、公平竞争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效率观念,以及在不损害集体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观念等等。现在,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谈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压抑自己的个性和合理欲望,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并非道德的退步,而是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审视和认识现实,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这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根据上述对我国当前现实道德状况的分析与认识,我们认为,就公民道德建设来说,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和制定出一整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规范。

上面提到,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各种新旧道德观念纷至沓来、相互激荡,造成了人们在道德上的普遍困惑。其实归根结底,这种困惑是由于善恶界限与道德标准不明确所致。不知则不能行,这是一个基本常识。这在道德领域也是一样,当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时,自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去为善、去实践正义。多年以来,我们批判和抛弃了数千年形成的传统道德规范,而建国后所建立起来的新的道德规范又不健全,难以适应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实,从而造成了人们在道德上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构建当代完整严格的道德规范体系,是推进道德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我们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因而适应这个社会的道德也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本着这一基本思路,首先要确立并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一个大纲,纲举而目张;如果抛弃了它,整个道德规范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必将在根本上改变。当然,对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原则,仍需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研究总结,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道德心理。

既然要构建道德规范体系,只有一个道德原则当然是不够的,社会有多个领域,存在着多方面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要调整和理顺多方面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就要建构严整周密的适应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的伦理规范。我们知道,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传统道德对于调整人们的道德关系,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有“纲”、有“常”、有“目”的完整的规范体系。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规范体系上是相当贫乏和不完善的,需要认真吸取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积极成果,使之不仅完整严密,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个道德规范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具有理想性,要给人们指出什么是至善和理想意义上的高尚,道德更需具有现实性,即要有较低层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以适应公民日常的生活和道德要求。也就是说,要提出适合民众人伦日用的道德标准,告诉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事实已无数次地证明,道德愈是贴近大众生活,就愈能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愈能发挥其作用;相反,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只能为少数人所实行的道德,则因缺乏现实的群众基础而变为无用的说教。

第二,建立健全保证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的社会机制。

一套好的道德规范,如果没有健全的实施与保障机制,只能说是一种美妙而空洞的设想。道德要从设想变为现实,从规范化为实践,至少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配套措施:

其一,法律的认可和支持。道德与法律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道德的非强制性,即从根本上说,它是依靠人们内在的自觉性与意志的力量发挥作用的。正因为道德偏重于自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法律的支持,否则,它就是软弱无力的。因此,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政治家们无一不是把德与法相结合,发挥软硬两手的作用。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法律要认可和肯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二是法律条文的制定要体现道德规范的内在精神。只有这样,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道德“禁于未然之前”,法律“禁于已然之后”,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其二,形成强大而健康的社会舆论。道德发生社会作用的外在机制,是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没有这种客观的“势”或风气,道德就不仅得不到重视,反而会受到嘲笑与贬低。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舆论传媒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宣扬“痞子”意识和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败坏了人们的道德水平,混乱了人们的道德认识。其实,思想的解放,不应该更不必然以摧毁高尚的道德为前提,分辨是非、扬善抑恶、移风易俗,把社会引向真善美和光明,才是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的基本使命。在这一方面,我们尚须进一步端正观念,做出持久的努力。其三,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头提倡。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如何,该社会的领导阶层的实际作风及提倡是极其重要的方面。上面往哪个方面“领”,下面就会往哪个方向走;上面往哪里“导”,下面就会往哪里趋。孔子曾讲,“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自古便有“以吏为师”的传统,领导阶层的正与邪、善与恶,对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上好德而下好善、上浮夸而下做假,已成为一条不可更易的规律。因此,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思想行为如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如果说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因需要各方面的能人而较重“才”的话,那么现在的社会形势更需要我们“德才”并重、以德为本了。如果我们国家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加强对其道德品质的考核,使其能够 3

成为公民的表率,那必将有益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它应当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更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建设 篇7

杨洋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论述公德重要性,国内外功德情况,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指明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必要性,和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通过自身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必要性 原因 措施 自身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再热与社会之间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在社会之一现代化建设中,包括大学身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受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近年来,腾讯网上多次出现一个雷同的现象: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弓着腰费劲地抓着扶手,而一车的年轻人对此视而不见,多么令人寒心的场面啊!这同时反映出 当今社会人们的公德意识极有待提高。

例如,随地吐痰,到处擤鼻涕,随便扔废弃物等一些很不良的生活习惯,看似小事,却清晰地反映出了一个人的自身道德修养、文明程度。既不文明,又不卫生,更严重的是传播疾病,影响人们的健康,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另外,多年来,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天搞夺权,搞阶级斗争,一些口头革命派,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得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的正常公共道德和正常社会秩序,放弃了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教育,使几代遭受到很大损失。这些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公德重要性: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大学生是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作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我们更应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文明、更健康、更能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原因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总的来说,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常常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社会公德。而在国外,举个例子。加拿大的客运火车一般只有四节车厢,其中有一节车厢设有专供残疾人上下车的车门,机场、会议中心、咖啡馆、快餐店 等许多公共场所还设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厕所。地铁站、体育馆、大教堂等有专供 残疾人使用的电梯。有人类就有残疾人。对残疾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 要体现之一。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 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三、大学生提高公共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学雷锋”、“三下乡”以及多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式。但是,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某些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相符合,也有损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增强公德意识的方法: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途径

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在当今社会,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形是:在一些超市购物,保安必得通过查验购物小票,来证明你不是贼;去博物馆参观,中午想出来午餐,你手上要被敲上一个醒目的章,你得举着它吃饭,还不敢洗手,才能据此回来继续参观;去用人单位求职,他要怀疑你的文凭会不会是假的;就连轰轰烈烈评出的百花奖,选票居然也很有水分;水货一词就要进《辞海》了!更要命的是--想把日子过踏实,你还得是方方面面的专家:重阳节你要学会验证阳澄湖大闸蟹的金毛银爪白肚皮;中秋节你得掰开月饼,学会辨认馅子是否隔年,菠萝馅是不是冬瓜冒充的;去修车你必须认明修车的会不会偷换你的好零件,……

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难道真的必须走过许多部门,校验诸多证件,填写无数表格,才能证明真实?可见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欠缺就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让座,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等,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只有这样做才能维护祖国的形象,为祖国添彩!

[参 考 文 献 ] 1.世界大学城居民新闻 2.徐州工论文程学院

3.驻马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篇8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2.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 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

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4.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江泽民在谈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2.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分析 篇9

社会实践小组成员:张妮 22号赵丹 11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上网查阅,读取文献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0日~2月10日

内容摘要: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具有广泛适应性、普遍认同性、历史继承性等特点。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认同,是人类人际交往活动中道德智慧的历史凝结,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通过劝导力和说服力,调节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鲜明的标志,是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一、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8%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1、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8%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8%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2、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7%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6%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03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对策建议

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些许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机制不够完善,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易于受到外在不正确因素的影响及自身错误认识的影响。针对如此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项方法:

第一、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古语说:“德教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细化道德行为,给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具体的模板。首先,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新闻媒体开辟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集中宣传公共生活领域文明礼仪知识。其次,突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在公共卫生方面着力培养责任意识,主动营造和爱护身边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养自觉遵守法规的意识,解决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在公共观赏领域全面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观赏礼仪知识,提高观赏水平;在公共参与领域着力培养人人参与奥运、人人从自我做起的意识和行动。最后,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开展像“班班唱”、“大家唱”之类的活动,将个人融入到集体的大环境之中。

第二、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修养体系。

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修养是培养社会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径。“助人为乐”这一社会公德基本要求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说的是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通俗的4个字,道出了履行社会公德过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所谓道德境界指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道德境界犹如阶梯,从初始境界到完善境界,其间是漫长的中间境界。道德境界层次是基于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而形成的。从社会公德的角度分析,道德修养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动态上的“下功夫”,即依照社会公德的要求,进行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功夫”,即经过长期的修养之后所逐步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公德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广大同学的道德修养,并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创建体系。

给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基层的机会。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深化社会公德的意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基于实践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组织“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去,使志愿服务覆盖广、参与人数多,这对社会公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实践才有意义,不要一味的搞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建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徐再接再厉,争当道德模范。

上一篇:《幼儿教师最需要什么》读后感下一篇:初中音乐教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