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较系统的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圆柱的特征与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与价值目标: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互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体积、容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以练促忆、以练促深、以练促伸。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茶叶罐1个

教学过程:

出示实物圆柱茶叶罐谈话导入。

与学生交流谈话:先让个别学生自我介绍自己的兴趣,接着问学生想知道老师的兴趣吗?老师的兴趣之一是喝茶(出示茶叶罐),喝茶能有益于健康。

举起茶叶罐问:我们学过圆柱哪些知识?(让学生汇报后出示课题:  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练习课)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将学生带入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一、以练促忆

1、做这个茶叶罐要用多少硬纸板?②能装多少茶叶?③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求圆柱的什么?怎样计算?

2、填一填

①圆柱的表面有(     )个面,它的底面是 (    )面,有(   )个,侧面是( )面,有(   )个。

②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有可能得到( )形或( )形。

③圆柱的体积跟它的(         )有关,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作了回顾,为后面进行各种应用性练习打下基础。

二、以练促深

1、填一填(课件出示)

①往大堂的柱子涂油漆,求涂漆部分的面积,就是求(   )

②求圆柱形鱼池最多能装多少升水,就是求(   )

③做一个圆柱形笔筒所需要的塑料。就是求(   )

④求一段圆柱形钢条有多少立方米,就是求它的(   )

⑤求压机路滚筒滚一周压路的面积,就是求滚筒的(  )

2、选择题:

①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不可能得到下面的图形是(     )。

A、             B、                C、              D、

②一个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后,(   )

A 表面积不变,体积不变;             B 表面积变大,体积不变;

C 表面积变大,体积变大。

如下图:长方形的铁片与(   )搭配起来能做成圆柱(单位厘米)。

A、       B、      C 、         D、

④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高是底面半径的(     )倍。

A  2      B  2π        C  6.28

【设计意图】:通过把一些概念,表面又相似的、学生容易彼此混淆的所产生的错误进行练习,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出示创设情境中的茶叶罐。

师问:在这个茶叶罐的四周贴一圈商标纸,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它能装多少茶叶呢?(学生回答后指名量出底面直径和高)

课件出示:1) 在这个茶叶罐的四周贴一圈商标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皮?(结果保留π)

2) 这个茶叶罐能盛放多少立方厘米的茶叶?(π取3)

【设计意图】:营造实物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用塑料绳捆扎一个圆柱形的蛋糕盒(如下图),打结处正好是底面圆心,打结用去绳长10厘米。扎这个盒子至少用去塑料绳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数学的练习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让学生灵活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圆柱的实际问题

三、以练促伸

两块同样的铁皮,长3米,宽1.8米,小王以长为高、小张以宽为高分别做成两个圆柱形,加上底,就做成了两个不同的油桶,请问两个油桶装油一样多吗?如果不一样,哪个油桶装油多一些?(π取3)

【设计意图】:通过对侧面积相同的两个圆柱形油桶容积大小的比较,在避免学生形成不良思维定势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五、自我评价

六、作业布置

1、把一张长16cm、宽8cm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纸筒,这个圆柱形纸筒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做一个圆柱形金鱼缸,底面半径是3dm、高5dm.。

①做这个金鱼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得数保留整数)

②这个鱼缸能装水多少千克?(1L水重1kg)

★ 比例尺(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人教版

★ 折线统计图(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档案:圆柱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课件

★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 匆匆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 百分数应用题(二)(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 圆柱的体积ppt课件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2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顶碗少年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师: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教师出示课文挂图并板书课题《顶碗》,之后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找一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明确: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理解“惊心动魄”的含义。

3.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惊心动魄”的词句:

⑴ 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 表现观众的词句。

4.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

5.理解“拼搏”的含义。

6.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拼搏”的词句。

⑴ 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 表现少年神态动作的词句。

⑶ 表现观众的词句。

7.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少年的拼搏?

8.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师: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师: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师:同学们课下进行课文改写:

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开头,进行续写。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3

(2010至2011上学期)

六年 级       数学 学科                          教 师:高春枝

学习

内容

学习

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

点及

突破

措施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课前

准备

导学案设计 个性化设计

流  1、学习例2。

(1)阅读例2:

(2)弄清题意后,思考: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思考:“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把你的方法写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① 浓缩液的体积:500×       =100(ml)

② 水的体积:500×        =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6)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 一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4(人)

③ 二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0(人)

④ 三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6(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进行检验。

(6)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的第1、3题。

作业:练习十二第2、4、5、6、7题。

审核人: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4

导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导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预习学案: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1、气温的零上和零下

2、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取

3、水位高度的上升和下降

4、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

你还知道哪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导学案

1、交流总结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2)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

(3)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4)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同学们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自学例1,回答问题。

1.你能看出那一天三个城市的气温各是多少吗?

哈尔滨:-15℃~-3北京:-5℃~5℃深圳:12℃~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的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2)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1、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2、练一练,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5,+26,8,-40,-120,+103

www.xkb1.com

正数负数

课堂检测

一、填一填

1、在0.5,-3,+1/5,0,-0.2,-1/3,+6这些数中,自然数有(),正数有(),负数有(),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2、在“○”里填上“﹥”“﹤”或“=”

-1○-20○-93.25○+3.25-3/5○-0.2-1/3○-2/3-1/8○+1/10-15○-15.5-3.0○-3-1.25○-1/4

二、写一写。

1、+1350m表示高于海平面1350m.低于海平面200m,记作:。

2、如果零上3℃记作+3℃,那么零下4℃,记作。

3、如果向西走30km记作-30km,那么向东走40km记作:。

4、如果上升10cm记作+10cm,那么下降12cm,记作:。

5、如果向南走10m记作+10m,那么-20m表示。

课外拓展

某品牌家用冰箱的冷冻室的温度是零下18℃,冷藏室比冷冻室的温度高22℃,则冷藏室的温度是多少?

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正数:16,,38,6.3

负数-16,-500,-38,-0.4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5

课题:《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       NO.3-3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连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重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分数连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4页

2、计算

课时23页一题

3、填空

1)、1/2-1/3×1/2应先算(          ),再算(           )。

2)、先填计算结果,再列出综合算式。

1/6-1/6=      全解81页2题(3)

二、合作探究:

例1、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了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的彩带,她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还剩几朵花朵花?

小结: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先算(        )后算(         )。

例2、计算全解:78页知识点二

思考:你有几种方法?

小结:分数连除法,可以分步转化为(         )计算,也可以一次都转化为(         )再计算,能(        )的要(          )。

例3、计算下面各题。

全解78页知识点三

小结:在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            )的顺序计算;如果既有乘除,又有加减,要先算(         )再算(            )。

例4、计算全解知识点四

xkb1.com

小结:在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             ),再算(                )。

例5、计算下面各题;

全解:79页知识点五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三个数的积是12/13,其中两个数互为倒数,则第三个数是(       )。

2)、(        )的6/7是3/5米,3/4千克是9/10千克的(         )。

3)、一张正方形纸的周长是8/9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4)、一辆汽车每行驶8千米耗油4/5千克2,平均每千克油可行驶(         )千米,行驶1千米路程要耗油(          )千克。

2、脱式计算

课时23页四题

3、解方程

课时24页2题

4、列式计算。新课标第一网

1)、3/4的12/5是5的几分之几?

2)、一个数的7/9比25少4,这个数是多少?

3)、4/9的3/4比12个1/4少多少?

5、解决问题。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二)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1

决。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①读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作业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

④ 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2、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3、出示填空题。

(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4、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⑴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

⑵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

二、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一)出示教材113页的统计图指导观察统计图

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

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

(①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②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而时是首尾相接。)

3、独立完成统计表

4、小组交流讨论教材中提出的4个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完成第3题

1、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据、连线。(注意实线和虚线之分)

3、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小组讨论)

4、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

5、在讨论中完成对两个问题的解答。

(三)指导完成第4题

1、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8

2、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5、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6、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6、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余数)÷除数=商

7、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8、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或相遇路程=快车速度×相遇时间+慢车速度×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9、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0、收入-支出=结余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量的计量

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计量单位一致。

名数;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单名数:只含有一种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单名数。

复名数: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复名数。

×进率

高级单位的名数                  低级单位的名数

÷进率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积(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升=1000毫升

质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  1年=12月=4个季度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练习:填空

(1). 1时30分=(      )时         40分=(      )时

时=(      )分         0.7时=(      )分

平方米=(      )平方分米     125克=(      )千克

2 立方分米=(      )升  =(      )毫升

10 吨=(           )吨(            )千克

(              )元=50元8角1分

(2).1米∶   10厘米  =(        )∶(       )=(    )∶(     )

100毫升∶1升   =(        )∶(       )=(    )∶ (      )

(3).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小华身高165(   )    一张课桌宽50(   )  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56(    )

双黄连口服液每支容量10(    )                家庭保温瓶容积2.5(     )

一种集装箱体积是50(    ) 一个鸡蛋重约65(   )  大拇指指甲约1(    )

(4). 李老师7:30上班,到17:30下班,中午吃饭午休2小时。李老师每天在校工作(  )小时。

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2.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

5.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 。

6. 减法的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

运算顺序

1. 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 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3.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5. 第一级运算: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6. 第二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练习:

+ +               - +                623 -(523 +57 )

10 - -             12.5×77×0.8            ÷8+ ÷2

× + ×         ×0.875+ ×            ×0.8+ ÷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9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9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每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实物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一个。

橡皮泥一盒。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请欣赏!

(点击     出示课件。)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授。

(点击    ,出示例3的四幅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说说理由。

(学学生讨论后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圆柱、圆锥为一类。)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吗?

(学生回答: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分为一类,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分为一类。)

探究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摸一摸,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归纳填表。

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分类来整理复习,先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再探讨圆柱、圆锥。

师:(宣布复习要求)摸一摸你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记一记它们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它们在点、线、面上各有哪些特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合作完成表格一。注意用简练的文字归纳。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成。好,小组活动开始。

(点击    ,出示表格。)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线

(师及时发现并表扬最先完成的小组。)

2、展示汇报:

师:谁上台将你们讨论的结果给大家看看,向同学们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点击    ,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有8个顶点 有8个顶点

线 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都相等

面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

面积相等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共同讨论:

师:想一想: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小结: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1)“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棱分别相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2)“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探究二:复习圆柱、圆锥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你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的非常好,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忘记圆柱、圆锥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拿出圆柱、圆锥,摸一摸,感受一下它们的特征,小组交流,合作完成表格二 。

(点击    ,出示表格。)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点击    ,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圆柱 圆锥

底面 2个大小相等的圆 1个圆

侧面 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3、小结: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圆锥也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只有1条高,即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三、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1、看图回答:(课本P109/练习十九  11、)

2、填空: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       )。

(2)用一根长13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立方体的模型,棱长应是(        )厘米,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长、宽、高的和是(        )厘米。

(3)(    )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     )条高。

(4)(    )叫做圆锥的高,圆锥有(     )条高。

(5)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    )展开会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它的宽等于圆柱的(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点。

(点击    ,出示表格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海关大钟时针长2.7米,时针绕一圈的长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右图中,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分别以AB,BC,CD,DA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1-);×(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11,他们一共做了×9+×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习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6、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练习三p15-P16/2、4、6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4-P15/1、3、4、5、

选做课时特训P14-P15/2、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本节课本只是一节计算课,但我不想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告诉学生,整数乘法的运算同样适用分数,然后按部就班的教学例题,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教法来解题。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1)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这句分率句该如何来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

求2500的是多少)

(3)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500×=1000(平方米)

2、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3、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练习

1、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分率句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只。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分率句和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8/1、2、3、4、5、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6-P17/1、2、3、4、5、

选做课时特训P17-P18/6、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上一篇:古诗文背诵篇目下一篇:清明踏青初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