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音乐乃哟乃教案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音乐乃哟乃教案(精选2篇)

一年级音乐乃哟乃教案 篇1

乃哟乃

教学目标:m

.通过学唱和表演《乃哟乃》,初步感受土家族儿歌的特点,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并能随着音乐准确地读出节奏和歌词。

3.引领学生走进土家族的山寨,再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4.能够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于音乐的距离,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感受并表现土家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音符和节奏条、各种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m

一、师生问好。

师:1234|5-|

同学们好

生:515|515|5432|1-‖(前面两个1是高音的)

老师好老师好老师您好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知道地图上的这只“大公鸡”代表哪儿吗?(中国)那老师有几道问题想考考你们: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你知道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五十六个)

(2)我们是属于哪个民族的?(汉族)

师总结:对了,我们汉族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勤劳质朴、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主要分布在湖南一带(指地图),名字叫做土家族,大家想去吗?(想)那就让我们排起队伍,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向土家族出发!(随《乃哟乃》音乐做律动。)

三、节奏练习:

导语:土家族到了!咦?怎么没人来迎接我们呢?让我来看看!原来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小歌仙给我们出了个难题,不过这可难不倒我们,对吗?谁来帮老师解开这条节奏密码呢?

节奏条:XXX|XXX|XXXX|XXX‖

.先找学生试拍,教师纠正。

2.集体拍、分组拍(1、3小节一组,2、4小节一组)。

3.拍电报游戏:将学生分成组,按顺序每组拍一小节,依次类推。

师:同学们拍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拍出密码,去拜访土家族吧!

四、播放幻灯片:土家族的风俗文化相关图片。

.图片内容:土家族的服饰、吊角楼、工艺品、摆手舞、社巴节……

2.师随幻灯片的播放简单介绍图片内容。

师:大家快看!这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服装,漂亮吗?这是土家族世代居住的山寨,真是个山清水秀、景色优美的好地方;这是他们的住房——吊脚楼;这是土家族名扬海内外的手工艺品——织锦;看!土家姑娘在采茶;这是土家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社巴节;在这盛大的节日里,土家族的男女老少相聚在一起,跳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摆手舞,多热闹啊!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这是土家族人在以古老的形式庆祝丰收呢!

五、视唱练习:

导语:快看!山寨大丰收了!我们来瞧一瞧,山寨里都种了些什么?(橘子、茶叶、草莓)我们来帮他们采摘吧!

.走下座位模仿摘草莓、茶叶、橘子的动作。(草莓长得低,茶叶在腰间、橘子长得高)

2.通过采摘,你们有什么发现?m

3.你们听,它们还会唱歌呢!(草莓唱do,茶叶唱mi,橘子唱sol)

4.随琴唱一唱do、mi、sol的音高。(用柯尔文手势来表示)

5.每组用“XXX”的节奏任意将1、3、5三个音搭配,师弹琴带领学生唱一唱。

六、新歌教学:

(一)初听歌曲,感受土家族特有的语言风格。

导语:土家族有一首很好听的歌曲,就是用1、3、5三个音符编写的,既然我们来到了土家族,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多媒体播放《乃哟乃》。

2.师:你们听到歌中土家小朋友在向我们打招呼吗?他们在说:“乃哟乃!乃哟乃!”

3.简介:土家族的语言中,“乃哟乃”是快来的意思。我们也学着说一说。(可用“乃哟乃”随意指学生过来。)

4.师:其实,聪明的土家人在“乃哟乃”的基础上,还创造了许多类似的语言。象“乃乃哟”和“乃哟嗬”,这两个词语都表达了热闹的气氛和幸福快乐的心情!今天,你来到了土家族,高兴吗?(高兴)那我们要喊:“乃哟嗬!”(师领说,生齐说)我们一起学这首歌,快乐吗?(快乐)那我们就喊:“乃哟嗬!”

5.师有节奏地教读歌词。(两遍)

6.齐读。

7.师生分读。(学生专门读红色区域,烘托热闹快乐的气氛。)

(二)学唱歌曲。

.随多媒体哼唱歌曲。

2.观察曲谱中红色的音符有什么共同点?(曲调一致)

3.师生合唱曲谱。(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

4.分组唱。(其中一组唱红色区域,要唱出热闹欢快的气氛)

5.随多媒体学唱一遍。

6.随伴奏面对面拍手演唱。

(三)学跳摆手舞。

导语:来到土家族,就得来看看摆手舞,不然可就白来了。每逢到社巴节,大家围成一个圈,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摆手舞,特别热闹!想去看看吗?(想)那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多媒体播放摆手舞视频。(大家可以跟着学一学。)

2.师:正好,老师也和土家族姑娘学了两招,想看吗?(想)不过这个舞老师一个人是表演不起来的,我想邀请部分同学和我合作一下,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跳?(邀请时师可说:“乃哟乃!”)

3.找6名同学和老师围成圈一起表演,鼓励其他同学站起来学一学。

4.师:我们欢快的歌声和舞步把土家人都吸引过来了,他们要邀请咱们去参加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社巴节呢!快带上我们的乐器,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5.分组(唱歌、跳舞、伴奏)体验社巴节热闹的场面。

七、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都有什么收获?(认识了聪明能干、能歌善舞的土家族,学习了用土家语演唱的歌曲《乃哟乃》,学会跳摆手舞,参加了热闹的社巴节……)你快乐吗?(快乐)那我们就说:“乃哟嗬!”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汉族人要和其他少数民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强盛!

时间不早了,让我们唱起动听的《乃哟乃》,跳起欢快的摆手舞,跟土家小朋友说再见吧!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乃哟乃》范文 篇2

课型:歌唱课

一、教学理念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体验、音乐创造是孩子们走进音乐的途径和方法,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文化理解,是我们音乐教师的必修课。

本课教学设计始终围绕文化这条主线,让学生唱起歌、跳起舞,参加土家族社巴节表演,感受土家族文化;抓住节奏和乐句的特点,把握歌曲的结构,用直观的教具板书显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反复演唱熟悉歌曲旋律。让学生发挥想象劳动场景,加入二声部来表现土家族人劳动的场景;通过介绍摆手舞、创编摆手舞动作了解土家族相关文化,在老师创设的情景里参加社巴节表演,载歌载舞。整个学习过程遵循了本位性感知、协同性习得、创造性表现,让学生在亲身体检中学习歌曲,走进音乐文化。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乃哟乃》的学习,初步感受土家族文化。

2.通过重复、想象、体验、表达等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歌曲《乃哟乃》的不规整结构,通过摆手舞的体验加深理解。

3.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乃呦乃》,尝试简单二声部的融 1 入。

三、教学分析

歌曲《乃哟乃》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二课。这是一首简短的土家族民歌,2/4拍,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旋律中只用了“5、3、1”三个音,而且每一个乐句的句尾最后一小节都是“|53 1|”,音高、节奏完全相同。由于歌曲乐句长短不一,形成了“2+2+3+3+3”有变化的句式结构。旋律简单而不单调,欢快而热烈,表现了土家儿童欢乐开朗的性格,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表情丰富,表演欲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兴趣浓厚,课堂上特别喜欢律动、游戏、歌曲表演。因此,本课通过创设教学环境,走进山寨、高唱寨歌、热情舞蹈、自信表演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且把土家族文化和歌曲相结合起来,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简单的摆手舞,通过身体动作记住歌曲不规整的结构并进行简单的二声部演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带着欢快的情绪熟练地演唱歌曲《乃哟乃》。难点:二声部的合作。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具:土家族银头饰、钢琴、课件、黑板、板书歌词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听歌曲 1.带领学生朝气蓬勃踏步进教室。

2.用歌曲、土家族头饰、图片结合语言情境导入来到土家山寨。3.慢速唱《乃哟乃》前面两个乐句,让学生模仿。4.听老师范唱歌曲。

5.听录音范唱,听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哪个词?

【设计意图】老师带着学生踏着步子走进教室,演唱《山路十八弯》片段引出土家山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入歌曲学习之前利用歌曲的前两个小短句把学生歌唱状态进行调整,通过老师范唱和录音范唱让学生专注听歌词,抓住“乃哟嗬”反复聆听,从“乃哟嗬”开始进入歌曲的学习。

二、抓住“乃哟嗬”——学唱歌曲 1.唱准“乃哟嗬”。

2.抓住“乃哟嗬”跟学生接龙唱。

3.介绍“乃哟嗬”是很开心的意思,引导学生用积极、轻巧的声音唱歌曲。

4.再唱“乃哟嗬”。5.分乐句跟老师接龙唱。

6.指导唱准后面三个长乐句的音准,加上动作指导学生唱准。7.请小伴奏与老师合作,其余学生合钢琴伴奏唱。8.合伴奏音乐唱。【设计意图】抓住乐句和歌词的特点,把反复多次出现的“乃哟嗬”先唱会,唱好,在接龙唱的同时也能多次听老师的范唱;通过多种形式的唱,快速让学生熟悉歌词和旋律,尽快学会歌曲,为接下去的学习打下基础。请小伴奏来弹钢琴,可以把老师解放出来,走到学生当中去,通过身体语言引导学生稳住节奏,唱出热情。结合土家族人住在大山里这一特点,根据乐句的旋律音高以下山、上山的形象动作,帮助调整难点乐句的音准。

二、跳起舞——熟练演唱、熟悉歌曲结构 1.播放摆手舞微课。

2.加律动唱歌曲,观察老师的动作有什么规律。3.学习动作,了解歌曲五个乐句有长短。4.踏步和摆手动作加唱歌。5.走一走,唱一唱,合伴奏唱。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学会歌唱歌曲,但是对歌曲的结构还不清楚,通过此环节,让学生从板书以及动作上感受长短句的不同,歌曲有五个乐句这一特点。用踏步结合摆手的动作感受歌曲,熟练演唱;引出摆手舞,通过摆手舞微课了解摆手舞,同时为学生摆手舞的创编提供了参考。

三、劳动场景,加入二声部伴唱 1.显示土家族人的“褥草锣鼓”图片。2.给劳动的人加油,加入二声部伴唱。

3.给两个寨子起名字,选“村长”。“村长”带领“村民”结合 自创的声音尝试简单的二声部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劳动场景的带入,自然地进入二声部伴唱。从锄草开始,到学生自己想象场景,创编动作,加上老师生动有趣的点评,整个课堂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反复多次巩固了二声部。

四、参加社巴节表演摆手舞 1.创设情境,激趣表演。2.选出歌王、鼓王。

3.学生个体创编摆手舞,全体边唱边走边摆手。

4.把节目完整地串一遍:(引子)小歌王召唤(小鼓王敲起鼓)——唱起歌——载歌载舞——摇篮曲风格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选拔节目参加社巴节表演的任务驱动,学生兴趣浓厚,把之前的所有学过的内容串联起来进行节目表演,老师画外音把土家族人参加社巴节的一天用静——动——静不同的感觉来演唱乃哟乃,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充分地展示;歌王、鼓王的表演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土家族歌曲——《乃哟乃》,了解了——摆手舞,还知道了社巴节,感受了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只是我们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华的民族文化绚烂多彩,还有很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感受。

学生边唱边离开教室。

八、教学反思 真实的课堂,活泼的气氛。本课教师能始终保持饱满热情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山寨、歌唱山寨、热情舞蹈、欢乐表演,教师范唱声音甜美,教态亲切自然,很好地运用了身体语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在音乐的律动里,无形之中把学生带入了歌曲的韵律,语言亲切自然,把孩子们带入土家山寨的情景之中。整节课自然地展示了学生学习歌曲《乃哟乃》的过程,真实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关注着学生的课堂生成,抓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办法解决。课堂始终弥漫着轻松、互动、愉快的气氛,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准到准,从不熟到熟,从不了解到了解的学习过程。

设计简洁,思路清楚。本课一开始以情景导入,通过头饰、图片、老师的演唱把孩子们带到了土家山寨。前半节课以音乐的本体性为主,抓住“乃哟嗬”和后三个长句展开歌唱教学,学生一直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不断地歌唱,直到唱会了,唱准了歌曲。后半节课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以文化为主线,抓住摆手舞这一拓展点,加上脚步和摆手的动作,带领学生跳起舞,感受歌曲的结构是五个乐句,并有长有短;在介绍完摆手舞后还结合土家族热爱劳动的场景展开了二声部教学,虽然只是简单的伴唱,但是对于刚升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完成已经很不错。最后结合土家族的社巴节再进行表演。孩子们一直在围绕着歌曲《乃哟乃》进行学习,而歌唱一直贯穿始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下一篇:守住一方心灵净土心情随笔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