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职业教育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读现代职业教育(精选8篇)

解读现代职业教育 篇1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 吴晶 刘奕诈对于蓄势待发、期待振兴的职业教育而言,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部署,为广大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明确思路,引发了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广泛热议。

“会议召开的消息让人感觉像过年一样,我自己刚刚写了一篇„从春天里出发‟的随笔。”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26日晚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位多年倡导“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校长看来,这次会议首次从国务院层面提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就彻底打破了中职或高职就是成才“断头路”的旧有局面,为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这位专家的研粳德国、台湾的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都为职业教育人才提供博士攻读机会。我国也在2011年宣告设立5个专业博尸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起了两套完整的体系,一套是学术性、学科型的,而另一套是技术型。

更令曹勇安振奋的是,此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项举措将有利于扭转现在普通本科高校定位不清、只求规模的现状,引领社会摒弃一提职业教育就是“次品”的陈旧观念”。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也是困扰不少职业学校发展的“心病”。对于此次会议提出的“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曹勇安认为“落实很关键”。

“民办教育促进法11年前就颁布了,但是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师、学生依然没有享受同等待遇,这在职业教育领域尤为突出。”他说,民办和公办学校虽然资金来源投入的渠道不一样,但是培养的都是共和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公办学猩以享受生均经费拨款,而同为纳税人子女的民办学校在校生却享受不到公共财政的阳光。真心期望此次会议提出的“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券”等有益探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建松说,这次会议表明了新一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目前社会的外部环境还不太适合职业教育发展,同时职业学校的内部建设也还要更加注重内涵和能力。

解读现代职业教育 篇2

一、推广现代教育模式的背景

1. 俄罗斯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经济是以发展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的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是经济增长模式从数量型外延式发展模式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必然要求,是对传统的、短视的资源经济的否定。[1]创新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要求人们能够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能力及探索、评价和应用新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对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结果提出新的要求。

《纲要》制定领导小组对当前俄罗斯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俄罗斯学校给儿童灌输大量令人质疑的知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校没有教授有益的技能,对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甚微;技能人才培养特别薄弱,技术院校没有提供现代技能;资源与规模不符;质量持续下滑;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高校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等。[2]上述问题说明俄罗斯的教育,无论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是知识创新生产方面,都无法满足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打造一个与创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模式已成为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2. 俄罗斯现有的教育模式导致其全球教育竞争力的下降

教育竞争力已经成为评价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苏联教育的声望相比,俄罗斯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在不断下降。[3]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11月5日给联邦会议的书信中承认,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教育体制是举世公认的,而目前却日渐衰落。俄罗斯教育在国际评价和排名中的位次充分反映了其教育竞争力的状况。

在2000年的PISA测验中,俄罗斯学生在“阅读基础”、“数学基础”、“自然科学”三个方面的测试分数均落后于OECD国家的平均分,与芬兰、挪威、英国等欧洲国家相距甚远。在2003年PISA测验中,俄罗斯学生的数学成绩排名较靠后。[4]从PISA测验结果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不高,说明俄罗斯的教学体系在向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传递时,没能培养学生走出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俄罗斯教科院的基础教育质量分析报告认为,俄罗斯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足是由于课程目标特别僵化、学校课程与现实生活脱节等原因造成的。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声誉也在与日俱下。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的大学排名中,进入前500名的俄罗斯大学仅有2所:莫斯科大学(第77位)和圣彼得堡大学(第341位)。[5]这两所大学在200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排名中分别位居第93位和第164位,而在2007年这一排名中,俄罗斯大学没有进入前200强名单。[6]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外国留学生数量成倍缩减。[7]尤其是近两年来,有学者提出要恢复和重建苏联教育模式的设想。但《纲要》的设计者们认为,苏联教育是工业时代最好的榜样之一,俄罗斯应建构全球创新时代最好的教育体系,以保障俄罗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俄罗斯的现代教育模式应建立在当今文化、制度和资源的基础上。

1. 现代教育模式的新取向

《纲要》的设计者们针对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明确了俄罗斯现代教育模式的新取向。

第一,教育发展应为教育的消费者服务。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协调司司长伊戈尔·列莫林卡在解读《纲要》时认为,俄罗斯积累的教育潜力允许所有公民设计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基础教育改革将为国家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新的教育机构网络的设计是为了让“所有教育路径都是通畅的”,以此满足个体的多元化需求。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满足人们随时更新知识、获取各种模块课程、提高技能或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目前,俄罗斯每年有22%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接受继续教育,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伊戈尔·列莫林卡认为,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是个体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所以,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俄罗斯公民的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

第二,调动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广泛参与。俄罗斯社会经济的转型要求彻底改变教育领域的行业性管理。俄罗斯《教育法》强调将个人的教育需求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特色相结合,明确了教育政策的社会性取向。因此,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教育管理成为完善俄罗斯联邦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俄罗斯社会组织的代表和企业积极参与到教育质量发展和评价及教育标准的形成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家教育优先项目实现的有效机制。社会参与的逻辑贯穿了《纲要》的所有部分。

第三,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拨款机制的现代化。更新教育管理体制是实现现代教育模式的前提。俄罗斯国家优先教育项目的经验表明,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因此,《纲要》强调引进公共管理理念,促进俄罗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自治教育机构,实现国家-社会公共管理原则。《纲要》还有一个关键性变化是教育拨款机制的现代化。《纲要》提出在标准人均拨款原则的基础上,推广竞争选拔机制;拓宽拨款渠道,吸引私人、区域和国家的资金用于教育体系的结构改革和自身超越性发展;提高职业教育预算外资金的比例(不低于20%);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将月平均工资超过当地月平均工资的教师比例由10%提高到27%。

2. 推广现代教育模式的任务及措施

为实现服务创新经济、推广现代教育模式的目标,《纲要》明确了2009~2012年俄罗斯现代化的优先任务及措施。

第一,保证基本教育内容的创新特征,以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纲要》将基本教育(базовоеобразование)定义为在联邦国家教育标准框架下,进入职业活动必经的各级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教育应保障必要的批判性和经济竞争力,为所有公民的成功及形成今天需要的能力和创新行为提供保障。这就要求更新基本教育的内容和技术,甚至是改变机构网络和新的组织及拨款机制,从而为实施灵活的个性化教育计划提供可能。

教育机构是俄罗斯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载体。《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校教育模式:更新中等教育机构,将初中独立出来;将优质学校建成“基地学校”(Базоваяшкола),国家将对其进行重点投入,以使更多家庭享受到“基地学校”的优质资源,同时也保证学生更有效地选择和接受个性化教育,力求使毕业一年之后对其所接受的基本教育感到满意的公民比例由40%上升到60%。《纲要》还提出在高等教育的分类和职能定位基础上,建立新的大学网络:联邦大学是达到世界水平的、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大学,旨在解决地缘政治任务和满足大型跨区域投资项目的人才需求,是区域技术创新的领军者;国家研究型大学旨在保障国内经济稳定和竞争力的基础技术平台需求的人力资源;地方大学旨在实施专业教育大纲,保证为俄罗斯联邦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各类学院主要实施文凭教育。力争打造几所进入世界500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

现代教育模式的另一个重要构成就是向以实践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教育范式转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注重对学生交际、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积极采用新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纲要》提出,在2015年之前,在能力策略基础上更新全部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第二,形成有效的质量和教育服务消费者评价机制。创建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保障。其核心在于建立教育的外部评价体系,包括社会排名、教育计划的社会评估、公开教育机构活动的信息。《纲要》强调各级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实施:首先,建立公开透明的有关教育服务的公民信息体系,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教育机构应不断地将自身活动的信息提供给公众,其中包括教学大纲及其执行情况的评估、机构预算、辅助教育资源的情况。其次,建立客观公正的学生学业评价系统。除标准化考试外,还将使用新的评价方法,以考察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教育成就。《纲要》提出2012年之前,将优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015年之前将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数据库,自动评价学生的成就。再次,建立消费者和社会机构参与的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建立董事会、督导管理委员会;创建教育机构和终身职业教育大纲的公共排名体系;形成吸引企业雇主参与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和教育纲要认证体系;教育机构可以根据注册章程,在机构内部建立自治部门,实现国家社会共管,接受教育质量及教育服务需求评价,并提出将此类教育机构的比例从原来的25%提高到90%的目标。

第三,实现社会教育机构的现代化,并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教育可以促进个人、国家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纲要》提出应排除儿童居住地、健康状况及社会地位因素的干扰,建立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服务体系;营造优质教育普及和残障儿童成功社会化的教育环境;建立天才儿童和青年发现和支持系统;建立学生社会流动基础设施,拓展社会流动的经费渠道。

《纲要》提出2010年前将成立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推出针对问题儿童的“成长伴随计划”。学前教育可以获得国家的预算支持,将对是否开展“学前教育义务年”活动展开讨论,将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从61%提高到65%;制定发现天才儿童和成长困难儿童的计划,将8~18岁残疾学生接受普通教育的比例由原来的89%提高到92%,将14~25岁接受“为天才儿童和青年提供的补充教育服务”的人数比例由原来的12%提高到22%;将5~18岁的可以获得免费补充教育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27%提高到40%。

第四,创建现代化的终身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纲要》更加关注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2020年前俄罗斯终身教育体系将呈现以下特征: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样化;劳动力市场和专业体系的教育服务市场越来越公正;依照某种机制对通过考试和验证获得非正规教育的成绩进行认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机构为公民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确定复杂的教育方向。

为此,俄罗斯将建立三个体系:独立的外部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终身职业教育服务消费者援助体系;为终身职业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援助体系。同时,《纲要》还提出将25~55岁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口比例由12%提高到27%;将通过职业技术认证的移民人口比例由0%提高到30%;在全国建立60余所专业技术认证中心。

目前,俄罗斯教育部提交的这一《纲要》尚未得到政府的批准,但俄罗斯多家媒体都认为,《纲要》有很多重要的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推广现代教育模式对于俄罗斯发展创新经济以及走出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总统梅德韦杰夫近日也表示,俄罗斯的教育改革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暂缓,国家将给予大力支持。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会困难重重,特别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俄罗斯财政预算均做了重新调整,这将使一些具体指标难以实现。

摘要:俄罗斯国家教育纲要方案确定了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将2020年前俄罗斯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于适应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模式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教育。该纲要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图景进行了描述和勾勒,并希望通过四年的改革,打造出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从而为2020年实现创新型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本文着重对俄罗斯国家教育纲要方案提出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定位及其实现的任务及措施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纲要,现代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戚文海.创新经济: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取向[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6):48.

[2]#12

[3]http://www.rost.ru/themes/2008/11/051545_15534.shtml. 2008-12-05.

[4]#12

[5]http://www.arwu.org/rank/2007/ranking2007.htm.2008- 12-23.

[6]THE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07года[EB/OL].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wodduniversityrankings/results/ 2007/overall_rankings/top_400_universities/2008- 12-11.

解读现代职业教育 篇3

【关键词】“立人”思想;独立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纵观鲁迅的小说中,不难发现,二元对立的意象表述成为鲁迅小说复杂性的一大特色。如光明与黑暗,沉睡与觉醒,吃人者与被吃者,觉醒者与庸众,人与兽,以及空虚与充实,自由与限制等等,这些看似相反或冲突的意象既增添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深邃性,又为后人在解读鲁迅思想的道路上提供了多角度的可能性。本文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切入,寻找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情感线索,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现实,并阐释“立人”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一、“立人”思想提出的复杂心境

(一)“说”与“不说”的矛盾

在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就面临着这样一个“说”与“不说”的困境。他和子君的感情后来发生变化,已经不爱子君了,这时涓生就面临着一个难题:我告不告诉她呢?不说,是“说谎”,是虚伪,也是对子君感情的欺骗,但如果说出真话,告诉子君“我不爱你了”,又担心子君承受不住感情的创痛,特别在当时的社会里,不能承受之重还有封建思想下的流言蜚语以及伦理道德的指骂,也会变相地将她推向死亡的火坑中。最后,她果然在孤寂中死去,涓生也因此无法摆脱内心的负疚。

夹缝中的两难选择,无论是“说”还是“不说”都要付出良心和道德的沉痛代价。这是鲁迅笔下涓生的言说难题,同样,也是终生折磨鲁迅的言说困境。

(二)“纪念”还是“忘却”的彷徨

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高中教材的教学目标中希望学生通过掌握课文以悲愤(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对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但回头再次翻看此文,将之放在鲁迅作品研究的范畴中,重新研读教材。发现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内心的诸多困惑。文章一开始,学生问,“先生,你写了纪念文章没有?”鲁迅说:“没有。”“你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可是要写了,鲁迅又想:“写点东西与死者又毫不相干”所以又想不写。但不写就会被遗忘所吞噬,于是乎,“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梳理得来,整篇文章都在这“写”与“不写”,“说”还是“不说”的矛盾中盘旋、困惑。这背后也是对题目中“忘却”还是“纪念”的困惑。

矛盾的思想之后,是鲁迅冷僻的思索。二元对立的矛盾心境之下,总要选择一条救国的启蒙之路,困顿之时,钱玄同的一句话“总有一些人清醒了,不可否认,没有破坏这铁屋子的希望”犹如及时雨般浸润了鲁迅的心田。正是这一点点的“希望”触动和诱发了鲁迅拿起“枪杆子”的勇气和决心。这一点点“希望”也是鲁迅走上启蒙国民精神和建立“立人”思想的文学之路的动力来源。

二、“立人”思想提出的悲凉现实

(一)农民:甘心去做奴隶

在鲁迅看来,“人”的愚昧,精神不觉醒是造成“农民”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在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一文中,少年的闰土活泼好动,机灵天真,二十年后,再见到昔日的玩伴,闰土恭敬的一句“老爷”足以将彼此之间海天拾贝、雪天捕鸟的记忆扼杀在童年。而伫立眼前的却是一个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的老一代农民形象。“我”与闰土之间那看不见的高墙阻断了一切童年的联系,也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沟通。闰土需要的“香炉和烛台”是中国当时所有农民眼中的希望,而鲁迅的希望和愿望却恰恰被这“香炉和烛台”所茫然。这是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民的毒害,甘心老老实实地去做奴隶。“奴才”论的提出,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民众麻木、无知、冷漠的精神状态。鲁迅希望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民众的良知和麻木,使其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个体。这也是鲁迅先生“立人”思想呼之欲出的社会需求。

(二)知识分子:不被理解、同情

鲁迅先生一方面刻画了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劣根性外,另一方面用他人文的笔触抚慰了这些寂寞的灵魂。在《药》中,革命者夏瑜为了拯救民众争取革命而献身,换来的却是一批无知民众作为“看客”般伸起脖子热闹看杀头的悲凉。而“未觉醒”的大多数从不去关注和议论这杀头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此外,孤独的人何止夏瑜一个?在《孔乙己》中,经常在咸亨酒店出入的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孔乙己,自始至终都是他者心中说笑、嘲讽的对象。甚至在他遭遇被打折腿的惨剧后,也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关心与同情,依旧是嬉笑怒骂。直到第二年的端午,只有酒店老板还惦记着孔乙己的死活,其原因却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冷冰冰的话语背后是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和不理解。吃人的社会已将人坑害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模样,鲁迅作为冲出“铁屋子”的启蒙者,发出了“立国先立人”的先锋呼唤。

面对混沌的大众,悲凉的社会现实,鲁迅的立人思想义无反顾地高举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追求人、知识者、自身的解放,打破一切束缚人的陈旧规则和观念;主张个性的张扬,人格的独立,成为一个现代的独立的“人”。

三、“立人”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一)学生学习:彰显主体

过去教学中,“题海战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对象,忽视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而检验教学成绩的工具也仅是单一的一张张试卷成绩,学生在其中完全是一种“失语”的状态。一成不变的答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答案是丰富多彩”这一创新型教育发展的需求。被号称神话的“黄冈中学”的没落也恰似说明这种硬塞式的“学”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如今,教育发展中所提倡的更多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认知、判断的能力。”彰显学生作为“我”的个性需求和发展。相比被动地接受,主动地选择显得更有学习的动力和自发的兴趣。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自发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使自身更具独立判断能力。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作主”,也就是“独立思索”。随着新课改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走班教学”这一新模式也应运而生,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需求,自主选择要跟走的班级,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突出“我”的个性需求。这与鲁迅在“立人”思想中,提出打破束缚,追求“人”的个性解放,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不谋而合。

(二)教师教学:有效引导

在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并不是指教师可以成为旁观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上,教师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多以“引导”为主,重在启发、激励学生。注意引导的方向性,发现在学生自学发问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适时强调教学目标、重点;注意启发式联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文本之外进行延伸式思考。如:学习完《少年闰土》后,引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闰土和作者再相见的情景,引发学生们的丰富联想。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要说,由感而发;注意激励性评价。课堂交流互动中,更多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不是唯一目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要多以鼓励、激励的语言适时点评学生们的回答,给那些不确定的同学,以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发言思考的勇气。总体说来,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要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推动者。

综述,通过选取两组对立的情感体验,细读文本,感知到鲁迅先生在彷徨中前行的思想矛盾,更体验到鲁迅先生对当时民众蒙昧无知、思想麻木的痛心疾首,从而呐喊出“立国先立人”的救国之路。“立人”思想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中仍有重大现实意义。新课标倡导的现代价值观和现代教育观便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以生为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盛载知识的容器,更不是学校争名逐利的工具或手段,现代教育发展延续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核心,在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需求和价值的道路上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林贤治.鲁迅小说全编[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

[2]王光东.现代·浪漫·民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03).

作者简介:赵亚平,女,1986年生,河南人,硕士研究生,贵州省教育科学院,中学二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程教学。

《诗经》爱情诗的现代解读 篇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文化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诗经》为流传了2500多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少数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经典。其中的爱情诗突出了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纯洁而美好的感觉,少有礼教与世俗观念的束缚,且不乏哲理,发人深省,是人类早期的感情生活及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优秀品质的展示。它外在的情感生活及内在的精神实质都给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一种深深的震撼,让现代人们去领悟爱,学会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恋爱观,从心灵深处构建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促进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健康和谐的.发展,促进社会不良风气的转变,本www.51lunwen.org整理提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一、单纯美好,真挚自然

(一)生命本能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和谐,自由,平等的相互追慕

二、审美关照,人性感召

(一)审美:无功利的欣赏

(二)忠贞: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

三、健康质朴的择偶观

(一)男性的择偶标准

(二)女性择偶的标准

参考文献

[1][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10.

[2]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姜亮夫.先秦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2.

[5]《周礼》

专家解读——现代金融服务业的 篇5

从未来发展看,互联网已经颠覆了很多行业了,下一个颠覆的就是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银行的强劲对手,还很可能扮演着银行终结者的角色。

从未来发展看,互联网已经颠覆了很多行业了,下一个颠覆的就是金融业。

从已经公布的2012年上市银行年报看,银行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超过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但是,在风光无限的银行背后,悄悄迎来了新的竞争对手,这就是互联网金融。

当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时,就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现在,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业务的重组,都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但是,我们今天评论的互联网金融,是专指在网上开展金融支付和借贷业务的,有别于传统银行的新型金融机构。像阿里金融、人人贷都是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基于解决网上电子商务交易而诞生的,像支付宝最初就是为了解决淘宝的支付问题,但一旦具备支付资质,进一步开展全面的金融业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互联网金融有两个传统金融不具备的突出优势。

一是成本优势,互联网金融主要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上开展业务,无论是寻找客户,还是完成支付均在网上进行,省去了传统银行的庞大营业网点费用;

二是信息优势,互联网金融借助掌握的海量客户数据,能精准地发现和接触客户,增强了与客户的粘性,并借助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准确地掌握了客户的行为特征,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展小微金融极为便利。

基于上述优势,互联网金融一经诞生,就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迅速赢得了时尚年轻客户的青睐,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竞争格局,分流了很多传统银行客户,成为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竞争对手。像阿里金融的迅猛发展,就已经让不少银行惊出一身汗。

尽管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相比,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只是从庞大的银行业务中分到一杯羹,暂时还难以撼动银行在金融业的统治地位。但是,从未来发展看,互联网已经颠覆了很多行业了,下一个颠覆的就是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银行的强劲对手,还很可能扮演着银行终结者的角色。连比尔-盖茨也断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

难道在互联网金融大潮面临,银行就会这样不堪一击,被轻易替代吗?且慢过早给出结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交易更为便捷,社会的确不再需要那样多的金融机构了。金融界的竞争将更为残酷,只有一部分金融机构能够存活下来。并且,银行还会正面遭遇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互联网金融是银行以往未曾经历过的最为强大的对手,银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颠覆。

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杨竑:互联网金融促进传统金融模式转型

人民银行的主管非常重视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发展和问题,因为今天有其他的重要会议没来参加,我在这儿做一个说明。很高兴参加“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层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电子金融年会”,我谨代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对本次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认为这次会议召开的非常的及时,刚才陈静司长也专门介绍了我们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的相关宗旨,我们也期待着工作委员会在我们的一个总体原则下,为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作出积极的、有效的工作。

当前,我国互联网应用进入了高速的发展,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阶段。互联网应用的高度普及为全国金融行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考验。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不断发展,采用互联网方式创新服务和经营管理,使普惠金融服务发展迅速,以网上营销,无论银行、证券、保险都以网上营销、移动支付、移动金融,移动金融也是我们这段时期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以网上的可信服务支持来保证我们社会的一个有序的发展。那么,这些服务的方式为代表的得到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以及广大民众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金融行业也加强了与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清算机构等等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合服务模式。也为创新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产品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从目前的发展事态看,采用互联网方式的金融服务让我们更关注以下几点:

一、互联网应用带来的新型业态发展环境。二是促进传统金融业服务模式的转型,通过开拓服务渠道,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促进金融行业金石股份的创新发展。三是发挥各行业优势,探索新型服务与盈利模式,使行业、市场可以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四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保障市场有序发展,保护资金和信息的安全。五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其他行业共同做好社会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消费。

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表示,对互联网金融要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和支持创新的理念。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本次论坛将以迎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机遇为主题,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思路,创新模式和机制,把握产业脉搏,共享成功案例,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互联网金融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这必将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提高民资在大银行占比

从宏观来看,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市场的类别结构和子市场的分布。金融结构的特征,决定着金融资源的配制和效益,进而影响了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金融体系作为配制资金资源的核心环节,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金融结构的变迁来实现的。

在中国金融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结构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建立一个均衡的社会融资体系。金融结构里面,主要受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发展的发达结果影响,由于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银行部门在社会资金的扭转过程中发挥着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发展走向成熟,活跃的市场中对金融提出了要求,由于在融资成本和信息成本方面的优势,以股票为代表的融资方式,顺应着市场的需要,呈现出市场主导型的特征。

近十年来,随着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2年,新增银行信贷达到96%,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占社会的比例上升到16%。从增量来看,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开始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在中国债务性融资仍然高度信赖产品信贷,这种融资结构无法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因此中国金融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第二,观察中国经济的主体,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大银行主导型的体系,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微企业和三农。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金融企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型银行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融资部门,对小微企业融资实行差异化监管,支持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

第三,过去中国强调如何动用社会资源为经济实体服务,为积极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低成本的资金,这种发展模式忽视了资产负债表。

中国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如何做好财产管理,确保民众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不仅是居民的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与财富增值同等重要,今后要围绕财富发展,推动金融机构转型,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形成多元稳定的收入增长格局,通过一些新兴的金融业态的发展,企业年金、保险、资产管理等多元化的财富管理市场。

第四,推动金融资源产业配制结构的转型。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向一二三城市发展。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持,也是实现金融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为资金在各个部门间的移动,实际上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的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不同部门的调控,通过改变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结构,引导金融资源在产业之间流动。

第五,建立更加多元的金融机构的股权。随着大型银行的股改和上市,民间资本的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是中国金融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的十大八报告和金融业发展和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体制。同时在规范发展,严格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参与服务业,逐步形成资本结构多元,竞争充分,差异化经营的金融机构体系。

解读现代职业教育 篇6

【摘要】后现代主义产生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中,被应用到建筑、文学以及宗教中。对于后现代主义电影来说,由于电影艺术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因此很难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中标志性的特点就是:电影语言由蒙太奇向拼贴的转化,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的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反文化的角度来推翻对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本文将以影片《楚门的世界》为例来解读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后现代主义;电影 0.引言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的以收养的一名婴儿——楚门为主人公的纪实性电影,所有人都知道楚门生活的世界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他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工作一直被全世界的人监视着。楚门也因为这部他毫不知情的纪实影片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明星。当他逐渐的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中,最后逃离这个影棚世界的故事。1.后现代主义电影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和动荡,社会青年为了表达对资本主义的愤恨和反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反文化以及性解放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种文化思潮中产生的。后现代主义不仅在西方欧美国家,在全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思潮在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传统的现代艺术,同时还反对了艺术本身,竭尽全力的去打破人们习惯的思方式、生活经验以及审美习惯等,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非原则性、零散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反讽性、混杂性、内在性、狂欢、构成主义等特点。由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的社会背景非常具有影响力,对应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那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其影响力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作品,无可厚非的也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产生以后,学者根据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解析,对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指带有反应后现代主义社会时代特点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作为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这一类型的影片来表[2][1]达对后现代社会时代的反思,突出的展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产生的怀疑和不信任,他们既不相信人类社会最终会得到解放,也不相信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所创造的伟大的神话,疏远和拆解了人们对社会的使命感、崇高感和悲剧感。2.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 2.1拼贴、戏仿与解构

拼贴这个名词是在后现代主义中产生的,在电影中应用拼贴的表现手法通常会展现出非常混杂的感觉,这类影片的题材不够新颖,可能还会有剽窃其他作品的现象,既能感受到影片中高雅文化的气息,也能感受到低俗文化的气息,电影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现在和非现在这些都相互交织在一起,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非常典型的拼贴手法。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更加侧重的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反对崇高和正统文化的追求,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的削平深刻模式、淡漠历史意识,通过拉大距离感造成的表征混乱的美学特征。

在《楚门的世界》这部影片中,楚门一直是被电视制作公司利用的对象。楚门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被迫加入到这个影棚计划中。楚门的成长经历都是导演精心策划的,楚门作为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他的一切都被所有的人关注,在后来楚门认为这种关注就是赤裸裸的监视。楚门从小一直生活的桃源岛其实是制作公司打造的一个豪华的摄影片场,最初楚门认为自己的生活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除了他以外,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跟着他的生活节奏在演绎着生活,他不知道有很多摄像机正对着他将他所有的都拍摄下来。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些场景:楚门和妻子讲话时,突然间一段广告被插播进来;当楚门为了走出这个岛去找寻自己的梦想时,导演却采用一切办法去制止所有交通工具的通行,费尽心思的阻碍楚门,楚门从此以后对海水产生了很大的阴影,以后再也没有勇气逃离出这个看似真实其实却很虚虚拟的岛屿。除此意外,影片中还有很多戏剧和荒诞的镜头,这些镜头的拼贴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以做游戏的姿态来欣赏一个荒诞的戏剧的思想世界。在观众眼中,楚门生活在一个极度虚拟的世界中,然而楚门一直以为真实的世界对于现实生活来说何尝不是真实的,电影中对现实的生活戏剧性的模仿和讽刺,也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深刻表现。2.2游戏世界和实验世界

《楚门的世界》在观众和导演乃至群众演员来说,不过就是一个游戏和实验。在这部电影中也隐含着这三层内涵:第一,楚门作为主人公给观众上演了长达30年的真人秀,观众是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个人和群体。第二,电影本身,以及所有看过电影的人。第三,看过[3]电影的人们的自我反思:我们是否一直和楚门一样生活在这样一个游戏世界和实验世界中。观众在笑过之后,是否也会担心自己的命运早已经被他人所主宰,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是否像电脑游戏一样是由各种代码和程序组成的。而毫不知情的我们却以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实际上自己早就成为一个小丑在戏剧中随意的被人观看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观众也在猜想,楚门到底会不会从这个游戏或者实验中走出去。在影片中,导演精心安排的拍摄形式以及故事、人物的表达技巧以及剧本本身就像提前设置好的实验,为的就是将这个实验打造成一个游戏。2.3后现代主义的深度消解和反讽

后现代主义中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反讽,这一点在《楚门的世界》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多影片的布景非常的鲜亮,看上去就是一个很美好的世界,画面也很清新和阳光,这正是每一个观众每天幻想的生活,但过度的美好会让我们感觉不到它真实的存在。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些场景:楚门本打算走出岛屿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这是导演无法预料的,但是作为主人公的楚门导演是坚决不会允许他消失的,所以导演要竭尽全力找到楚门,这时候太阳刚刚升起,天空也很明亮,但其实导演是非常着急的,进而就表现出了电影中的消解和自我反讽,导演似乎在用这样一个很阳光的景象来消解心中的急躁和不安。主人公楚门一直被导演控制着,当观众质疑导演的这部真人秀时,导演给观众解释到:他给楚门创造的本来就是真实的世界,这就是现实社会,而楚门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中,就应该适应和接受这种生活。最后,楚门逃离了桃源岛,但是楚门进入的世界无非又是另外一种虚拟的世界,楚门同样会受到别人的控制,因此楚门将会一直生活在一个被控制的世界中,在控制着和被控制着之间循环,永远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以上就是这部影片所要讽刺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反讽。2.3后现代主义中的真实观

在《楚门的世界》这部影片中,楚门在桃源岛上生活的30年,是由导演精心打造的,而在楚门的眼里是真实的,当楚门知道真相以后,在楚门的思想里那就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比真实世界还要现实。

第一个真实是:楚门和海岛上所有居民共同感受到的真实。在海岛上,楚门从出生到长大后的生活、工作,甚至包括花草树木这些都是提前策划好的,他见到的朋友和亲人实际上都是演员。因而楚门从来没有看到过岛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因此楚门一直未能发现自己其实生活在一个超真实的世界中。楚门每天都会和同一群人打招呼,和不变的同事一起工作,这种生活在楚门看来是非常正常的。虽然楚门曾经也对现有的生活有过怀疑,但最终在导演的精心安排和自我安慰下放弃了这种怀疑,所以即使他发现自己其实一直生活在摄影棚下后,他也没有对自己生后的世界产生更多的怀疑,反而认为岛上的生活比外界的生活更加的真实,他离开桃源岛只不过是不想被人监视而已。楚门也无法再接受只有自己是真实的海岛生活,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复制的,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社中人们最真实的感受。

第二真人秀中的导演是真实的。由于导演非常的厌倦传统电影中的矫情的表演,因此他打算制作一部没有剧本的电视剧,作为主人公的楚门是真实的,剧中的情节也是在楚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结合导演的安排而打造的一部真人秀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的世界已经分不出那些是虚拟的、哪些又是真实的。这部剧的成功也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制造和复制的,到那时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将会更加的模糊,那个世界将会成为一个模型。当观众问导演:楚门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设计好的世界中时。导演回答道:我们每个人都会接受现实,就是这么简单。当他的回答和行为遭到质疑时,导演回答到:我为楚门提供的海岛生活就是一个正常的人生,而你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观众们接受了自己生活的世界,所以他们对这个世界是沉默的,没有怀疑的,正如楚门也接受了桃源岛上的生活一样。此外,导演也认为,虽然楚门最终离开了桃源岛,但是海岛上的故事不会停止,会有其他人来重复岛上的生活。3.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出现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作品,电影的主题大多是被边缘化的基层草民的生活环境,表现的也是草民生活中的次文化,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黑暗的。后现代的电影的拍摄中有很多映像派的镜头,这些种类复杂的画面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超现实的梦幻世界,使得后现代主义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在不知不觉中,后现代主义电影被认为是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以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来阐释社会中的善和恶。在当代,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国家都制作了很多经典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有些电影在表现后现代主义特征是用造型来展现的,有些影片是在叙事方式来展现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作品作为代表性的感官美学作品,使得观众直接感受到影片中的视听语言,而观众的直接感受可以说是强制性,只要观众看电影就必须接受电影的这种表达方式,而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电影的表达方式将掩饰在历史中的谎言进行了消解,并将伟大人物的真实面目展现在观众眼前,打破了人们对伟大人物的崇拜和信任,用高科技手段创造的新的谎言也以一种寓言故事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借助科学幻想片的模式寄托对人类现存困境和未来世界的深深忧虑,但他们提供的影响世界作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构成又加重着后现代主义生活现实与虚拟、历史与假说的混淆[5]。

目前,后现代主义电影在世界电影届中得到了关注和认可,并成为一种主流电影类型发展着。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的电影创作流派还会出现,电影将其他的艺术领域的表现手段融合到电影作品中吗,使得电影不再作为一种单一的艺术作品而存在。而这正好与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元化的思想不谋而合,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西方电影和东方电影将会逐渐的融合,成为世界性的电影。随着观众的对电影理解和认识的发展,其他类型的电影也将会出现,与后现代主义电影一样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4.结束语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独特的表达方式,其看似荒诞的故事实实际上更能够引发观众的自我反思,同时也很好的阐释了后现代主义中的真实观。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电影的创作也会发生改变,会有其他类型的电影,使得电影逐渐的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参考文献】

解读现代职业教育 篇7

作为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传统核心内容, 该部分的考查重点有:各派生物进化理论的意义、不足及演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共同进化的类型。备考难点有: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物种形成的不同方式、生物多样性的解释。备考时, 可结合下列复习目标重点突破:用进废退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意义与缺陷;共同进化的类型、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种群与物种、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一、主干考点精要点拨

1. 教材中生物进化论包含的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弄清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演变及相互关系:只要认为现存生物是通过进化而来的理论都可称为进化论。进化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虽然现在接受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但前两种理论在当时都是领先时代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逐渐被人们发现, 从而被更为合理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取代。绝不能认为另两种理论一无是处, 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基础就是自然选择学说。

2. 拉马克进化学说

(1) 主要观点。

(1) 生物都不是神创的, 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2) 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 生物进化有“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原则。

(2) 评价: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但对生物进化的原因认识不清。

3.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 主要观点。

(1) 过度繁殖:各种生物都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

(2) 生存斗争:由于生存条件有限, 过度繁殖后必然导致生存斗争。

(3) 遗传变异:在自然界中, 生物既能保持亲本的性状, 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易被淘汰。

(4) 适者生存: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定向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

(2) 评价: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 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发表于1865年)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 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

(4)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5. 共同进化的形式

共同进化是指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既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斗争 (竞争、寄生、捕食) 和种间互助 (共生) , 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生物进化反过来又影响无机环境) 。

二、疑问难点比较思辨

1.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剖析

(1)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2) 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

(3) 过度繁殖产生了大量的个体, 不仅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 而且也加剧了生存斗争。

(4) 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 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5) 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6)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2. 拉马克进化学说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

3. 变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其主要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理论中, 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使基因完成了自我否定, 从而成为其等位基因,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可以形成更多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个别的或成倍的数量的变异。不管是哪一种变异类型, 都是随机的, 没有方向性, 因此, 它们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而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生物产生的变异有有利的, 也有不利的。但有利和不利不是绝对的, 这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改变了, 原先有利的变异可能变得不利, 而原先不利的变异可能变得有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其中的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 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 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导致生物朝着更有利于适应环境的方向缓慢地进化。教材中所提及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演变这一实例, 很好地说明了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个过程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其结果是优胜劣汰。要特别注意的是:自然选择只是变异优劣的“裁判员”, 而非“教练员”。

4. 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种群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库, 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 但基因库却代代相传, 并在传递过程中得到保持和发展。种群越大, 基因库也越大, 当种群变得很小时, 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 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

基因频率是指控制生物某个性状的基因在某个种群基因库中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一定的地理隔离及相应区域的自然选择, 可使分开的小种群朝着不同方向分化, 形成各自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久而久之, 当产生的差异足够大时, 就可能产生生殖隔离而进化为新物种。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不论变化大小, 都属于进化的范围。但要注意, 生物发生了进化并不等于新物种的形成, 只有当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物种的界限产生生殖隔离时, 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即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了生殖隔离。

5. 种群和物种的辨析

6.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比较

三、核心考点深度拓展

1. 关于自然选择

(1) 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与自然选择的关系。

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选择的手段, 是进化的外因;遗传变异为选择提供材料, 是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是选择的结果。

(2) 自然选择的实质。

从表面上看, 自然选择是对生物个体的选择, 本质是对个体包含的变异进行的选择;从分子水平上看, 是对变异所产生的基因的选择, 从而改变群体中不同基因的频率。

(3)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由环境来选择能适应的物种。除了自然环境外, 也包括人类塑造的环境。如人类对蚊喷洒药物 (DDT、灭害灵等) , 能适应这些药物的被选择而存活下来。

人工选择:人类在育种时, 刻意地选择某些对人类有用的种类加以培育、繁殖, 使许多动植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如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及家禽、家畜。达尔文正是从家鸽等家养动物经人工选择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从而提出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着这种选择的作用, 也就是自然选择的观点。

2. 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拓展:如何正确理解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

(1)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 由于个体的基因型组成来自父母双方, 所以, 其基因型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传给下一代个体。而就一个种群来说, 种群中全部基因的总和却可以在传宗接代中维持相对稳定, 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

(2) 个体死亡后又通过其后代把基因归还给基因库。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 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

3. 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区别:地理隔离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隔离, 彼此无法相遇不能交配, 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但若是仅有地理隔离的两个分开的小种群重新相遇, 仍然可以交配, 进行基因交流, 产生可育后代;而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 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这种隔离主要是由于遗传组成上的差异造成的。

联系: (1) 生殖隔离不一定地理上隔开, 只要彼此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便是生殖隔离。

(2) 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 能产生生物新类型或亚种, 但仍然是同一物种。

(3)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

4. 关于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1) 渐变式。

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13种地雀。一个种群经过地理隔离被分割成若干个处于不同环境中的小种群, 经过变异和自然选择, 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不断积累, 最终使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各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程度, 即产生了生殖隔离, 从而出现了新物种。在这种物种形成方式中, 要经历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其过程可表示如下:

(2) 骤变式。

一旦出现就可以很快达到生殖隔离。主要形式是由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 其特征是一出现就可以很快达到生殖隔离, 不需要地理隔离过程, 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新物种, 如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四倍体, 虽然在形态学标准和生态学标准方面基本相同, 但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 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应属不同物种。其过程可表示如下:

5. 有关生物多样性原因的理解

(1) 从分子水平看, 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根本原因是基因 (DNA) 的多样性。

(2) 从遗传水平看, 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3) 从进化角度看,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4)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 通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如转基因、细胞融合等) 也可以定向地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

6. 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 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 不要夸大其作用。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产生不定方向的变异中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 其余变异遭到淘汰。例如, 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 而非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 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昆虫的残翅性状在正常环境中不利, 但在多风的岛上则是有利的。

7. 种群中基因频率的计算 (一对等位基因)

(1) 已知某基因型个体的数量, 求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含该等位基因的纯合子数量×2+杂合子个数) ÷ (种群个体总数×2)

(2) 已知基因型频率, 求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

8. 自交与自由交配 (随机交配)

自交:自交是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 雌雄同株植物是指自花传粉。结果是杂合基因型频率降低, 纯合基因型频率增大。在无选择条件下, 基因频率不变。

自由交配:自由交配是指种群内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间以及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一个始终自由交配的群体, 在无选择的条件下,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均保持不变, 相关计算可按哈代-温伯格定律进行。

特别注意: (1) 特定条件下基因频率要注意涉及范围。

(2)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常染色体的基因不同,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通常是成对存在的, 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则不一定, 如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Y染色体上则没有, 计算时有所区别。

(3) 豌豆是自交, 玉米是随机交配, 求解基因频率时要区别对待。进行随机交配的玉米, 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进行自交的豌豆, 其后代的基因频率很可能改变, 必须重新计算。

四、典型试题链接透析

例1.某电池厂旁的河流淤泥中的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 经过9代繁衍, 研究人员发现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是镉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清除镉后, 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

C.蠕虫重新对镐变得脆弱敏感说明出现了蠕虫新物种

D.在清除镉后的9代繁衍中, 蠕虫种群发生了退化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蠕虫对镉的抗性的产生是镉对蠕虫选择的结果, 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环境对镉的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将会减弱, 抗性基因的频率将会下降, 从而导致生物进化。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B

例2. (2013·江苏卷) 右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 (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 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 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解析:四个物种起源相同, 是由共同的祖先, 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 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 A项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B项错误。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 (100-99.01) =0.99%, 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C项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相差1.1%, 大猩猩和非洲猴相差1.24%,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 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 D项错误。

答案:C

例3. (2013·北京卷) 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 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 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 共同 (协同) 进化

解析: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 二者相互适应, 共同进化,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 A、C、D三项均可推断出来。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适应的生物, 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B项由题目无法判断。

答案:B

例4. (2013·天津卷) 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由题目可知, 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氨基酸数目没改变, 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 A项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 (2%+20%/2) =12%, B项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 (4%+32%/2) =20%, 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 (1%+15%/2) =8.5%, 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 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 C项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 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项正确。

答案:D

五、热身演练

1. 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 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 20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该种群在20年内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变化

D.该种群生物已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新物种

2. 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基因突变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一个种群内, 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

3.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经人工选择获得的优良品种不一定能适应自然环境

D.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 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来源

4. 右图显示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动态变化过程, 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 不存在A基因, 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1和2中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 不存在生殖隔离, 属同一物种

B.种群1中A基因的出现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种群1新基因型Aa甲虫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种群1和2中不同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种群1和种群2甲虫的变异和进化方向

5. 据研究, 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 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 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原因是 ()

A.青霉素在葡萄球菌内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D.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

6. 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 品种众多, 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 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Y。下列有关金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 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众多金鱼品种是经过突变、自然选择、隔离等过程形成的

C.“蓝剑”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亲本中雄性个体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

D.“蓝剑”不能直接产生后代, 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

7.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对所有物种来说, 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 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 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若一种群中BB个体占81%, Bb占18%, bb个体占1%, 则在基因库中B的频率为90%

8. 阅读材料, 分析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1.某些动物在不同季节中数量差异很大:春季繁殖, 夏季数量增加, 到了冬季又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 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 再使数量增多。由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 (见下图) 。

(1) 在图示的三年间, 第一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2%, 第二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3%, 第三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0, 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进化?理由是__。

(2) 使用农药防治害虫, 保留了突变出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其实质是依赖__的选择作用, 提高该害虫种群中__的频率。而经过越冬的瓶颈样模式, 抗药性个体不耐寒冷而死亡, 导致下一年该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又下降。抗药性基因的出现, 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__ (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

材料2.图中地雀A与B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地雀C与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3) 若干年后, 岛屿上出现地雀新种C。它的进化机制是:“地雀种群本来就存在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大陆与岛屿不同的环境引起不同的自然选择;由于__隔离, 阻断两处种群的基因交流, 导致两处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当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 由于__隔离, 形成新种C。”

(4) 从图1至图3的演变, 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规律是__。

参考答案

1.C 2.A 3.D 4.D 5.B 6.B 7.D

8. (1) 是,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2) 农药抗药性基因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3) 大陆与岛屿之间的地理两处种群之间产生生殖

(4) 从遗传多样性向物种多样性变化 (或从遗传多样性向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发展)

苔丝悲剧的现代解读 篇8

哈代对西方文明的大胆批判和对生活的坦诚表现使得他的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由于他从自己对生活和人的认识与思考出发,歌颂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赞扬人们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哈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思想。他的这一悲剧思想与悲观主义截然不同,而且不同于古希腊人的悲剧命运观。

哈代的悲剧思想大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他认为应该对人生痛苦作真实的描写,一个则是他的社会向善论。

哈代的悲剧创作始终以真实为出发点,他把“完全真实地表现实际生活”看作是作家的任务。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是“艺术品或者是表现真理的作品”, 作家应当直面人生,表现不向生活妥协的灵魂。生活中充满了痛苦。痛苦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任何将来的幸福也不能消除过去忍受的痛苦”因此,以悲剧这一文学形式表现生存的痛苦是自然而然的事。他认为,悲剧作家,或在传统的卫道士眼中的“悲观主义者”,因表现生存的痛苦而“触及事物的本质,这本身就应该使他们欣喜,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并没有丧失什么”哈代对悲剧的真知灼见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他敢于正视惨淡人生的勇气。因此,在他悲剧小说的创作中,他始终把目光聚焦在人类社会中“悲剧的种种可能”,不管这种种可能是多么地令人不快,令人心碎,也不管这种种可能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非议和毁谤。

哈代自称是社会向善论者。他曾多次申明“作为向善论者(而不是像他们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我对世界抱有信心”。哈代的悲剧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抗争精神的歌颂,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去探索生活的意义。虽然哈代的悲剧主人公清楚地知道,他们的探索会以毁灭或死亡为代价。但他们却不是清静无为,放弃自己的美好理想。他们面对邪恶的环境,并没有沉沦或屈从于环境,而是试图通过奋力抗争去超越坏境,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受环境的污染。虽然他们不具备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非凡气魄,而且有时还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但是,他们有赋予其命运以某种意义的强烈愿望。他们的抗争精神,即悲剧精神,在失败中得到了升华。

与悲观主义的不同

哈代的悲剧思想之所以经常被人误解为悲观主义是因为哈代的悲剧思想与悲观主义的确有一些相似之处。其一,哈代的悲剧小说是反映人生痛苦,探索生命意义的一种媒介和思想载体。哈代的悲剧主人公在同周围环境的接触中,经常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的身心经受了巨大的痛苦。苔丝的痛苦产生于异己冷酷的环境对她的自然本性的压抑和摧残。 她的美好理想在现实丑陋的社会环境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悲观主义同样是一种探索人生的思想方式,同样揭示人在世界上的无助和人生的痛苦。其二,哈代的悲剧小说总是以失败或死亡为终结。由于哈代的悲剧主人公受他们所处的坏境的压抑和他们自身低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以及他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 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总是以失败乃至死亡而告终。而悲观主义同样是关于毁灭和死亡的思考,孤立无援的人们不可能成为胜利者。其三,哈代悲剧小说的基调是悲怆的。通过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描写,哈代赋予作品以严肃和深沉,引发人们对邪恶的生存环境的义愤,促使他们对生活的悲剧性进行深刻的反思。而悲观主义的基调同样是深沉和悲怆的,它不允许人们对生活抱有盲目乐观的幻想。

然而,必须指出,哈代的悲剧思想和悲观主义对生活的态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哈代的悲剧思想对生活抱着坦诚和积极的态度:号召人们直面人生,歌颂人类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在他的悲剧小说中,他的主人公们与命运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虽然最终不免归于失败,他们仍然是精神世界的胜利者。因此,哈代的悲剧小说表现的是抗争的悲壮,而不是无为的绝望。而悲观主义则告诫人们不要同命运抗争,因为在悲观主义者看来,“世界和人生不可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快乐,因而也就不值得我们留恋”,生活本身是虚无的,因此,探索和抗争也是毫无意义的。

此外,哈代在悲剧小说中表现了真、善、美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用哈代的话来说,通过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使人们洞察生活的本质。例如,在《苔丝》中,哈代通过对“纯洁的女人”苔丝在邪恶的环境下同命运抗争和毁灭的描写,使人们对摧残苔丝的社会产生憎恨之情,对苔丝身上的真、善、美表示赞叹,对她的悲惨命运寄以同情。因此,哈代的悲剧思想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而在悲观主义者那里,人生中痛苦无处不在,人生被抽象为苦海,要得到解脱,就必须否定生存意志,达到绝对的忘我。寻求真、善、美是对世界本身性质的误解。由此看来,悲观主义强调的不是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是由原罪产生的生存的痛苦。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哈代的悲剧思想并不等同于悲观主义。

与古希腊悲剧命运观不同

毋庸讳言,在哈代的悲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古希腊悲剧对哈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哈代的青年时代,他仔细地研读了古希腊悲剧作品并对萦绕于人们头上的神秘力量颇感兴趣。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人总是面临着巨大的灾难这一命题,在哈代对生活的观察中得到了证实。哈代曾试图以古希腊悲剧为楷模进行悲剧创作。在《苔丝》中,苔丝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屡屡受挫,冥冥中的命运死死地纠缠于她,她无论怎样试图逃脱命运的魔爪最终都归于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哈代的悲剧小说的确与古希腊悲剧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是,哈代的悲剧观念同古希腊人的命运观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古希腊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限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难以作出解释,于是,他们创造了宇宙众神,认为这些神灵操纵着芸芸众生的命运,然而,在哈代的悲剧思想中,神是不存在的。人的命运不是由神主宰的而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在哈代看来,悲剧就是环境。所以,他把他的悲剧小说统统归于“性格与环境小说”。命运只不过是哈代探索生活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对生活的探索中,哈代发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和人的愿望不能实现这一残酷的事实, 感受到人的心灵的痛苦。哈代认为,悲剧的产生并不取决于掌握宇宙的神秘力量,而是取决于制约人们的环境,尤其是“人类设置的事物”。苔丝的悲剧是由旧的习俗道德和残酷的法律造成的。所以,哈代的悲剧思想与其说是命运悲剧,倒不如说是社会悲剧。

二、《苔丝》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因素分析

哈代作为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作家,其作品中反映出现代悲剧的观念和特质。现代悲剧所展示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痛苦的世界,此时人们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人生的悲剧性,在他们眼中,人生下来就是无休止的痛苦,生活就是无休止痛苦的延续。哈代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在诅咒自己的诞生。与此同时,哈代还在《苔丝》中展现了他对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的描写,对象征手法的普遍运用,而这些正是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对人生悲剧的自觉认识

哈代深受叔本华生命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揭示了现代悲剧的基本特质,人类生存就是人类群体所无法摆脱的悲剧。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没有上帝,意志就是世界的本质,它像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无休无止地捉弄着芸芸众生,人类没有救赎,也没有希望。意志使每个人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夺与痛苦之中。他认为:“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之罪。”在他看来,悲剧是人生的本质,人来到世界上就要受罪,生活就像是在无聊和痛苦中来回摆动的钟摆,生命意志导致人类生存的悲剧,只要存在渴望与欲求,就永远处在痛苦之中。

对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的描写

《苔丝》是比较早的描写了异化现象的作品之一。在《苔丝》中,异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习俗道德对苔丝人性的扭曲。苔丝原本是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动人的大自然的女儿。在被亚雷·德伯侮辱以后,她回到了家乡马勒特村,然而她听到的是风言风语,看到的是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在世俗人的眼里,她己经成了伤风败俗的女人,成了礼法上的罪人。 就连苔丝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苔丝对于自己,完全变成一副老实忍受的态度:她觉得要是自己犯的罪应该下地狱、叫火烧,那么下地狱、叫火烧就完了,没有什么可说的。”在家乡没法呆了,她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找精神上的慰籍。然而无论在哪里,传统的习俗道德都同样束缚着人们,就连克莱也成了传统习俗道德的俘虏。“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是最近25年以来这个时代里出产的典型人物。但是虽然他极力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的时候所受的训教,还是成为习俗的奴隶。”“我再说一遍,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他认为苔丝不再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而是一个善于伪装的女人,是“一个外表纯洁,心里淫荡的女人”。苔丝和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可调和,社会成了一种要消灭她的力量。最后,苔丝愤而杀死了亚雷,彻底成为了传统习俗道德的牺牲品。《苔丝》展现给了我们一个异化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生,而异化正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象征手法的普遍运用

哈代在《苔丝》中普遍运用了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特别体现在红色、鸟儿、季节等自然意象上。

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红色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鲜血、暴力和犯罪,作为《圣经》的意象之一,红色在传统意义上还代表着淫欲、厄运及危险。哈代在小说中充分运用了红色的象征性。在故事的开头,苔丝到德伯维尔太太家认亲的时候,头上系着一根比平常宽得多的红色的发带,德伯维尔家的房子是红色的砖砌成的,亚雷·德伯带苔丝到他家的草莓园,把鲜红的草莓送到她的口中,这里红色代表着危险与淫欲。当苔丝家里的老马被邮车撞死时,“鲜血从伤口往外汩汩直喷”,“她从头到脚,都叫鲜红的血点洒了个遍”,此处预示着苔丝悲剧性命运即将到来。苔丝在杀死了亚雷之后,卜露太太看到“这个长方形的白色天花板,中间添上了这样一个红点儿,看来好像一张硕大无朋的红桃牌”,此处的红色象征着暴力与犯罪。因此,红色的意象一直与苔丝的悲剧命运相连,贯穿故事的始终。

苔丝早年的悲剧使她明白了“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她的人生观,也因为那一番教训,完全改变了”。苔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躲进森林,天亮的时候,她看到“在那些树底下,躺着好几只鸟儿,它们华丽的羽毛上,都沾满了血迹”。她知道这些鸟儿是在前一天被猎人击落后落到这里的。对这些和自己命运一样的受难者,她首先想到的是结束那些还活着的鸟儿的痛苦。于是她流着眼泪把那些她能找到的鸟儿都一个个扭断脖子,温柔地结束它们的生命,免得它们继续受罪。她大声说道:“可怜可疼的小东西儿——看到你们受了这样的罪,还能说我自己是天地间顶痛苦的人吗?”从这个场景可以看出,遇难的鸟儿象征苔丝本人,苔丝被冷漠的外部社会所驱赶,正像一只被猎人追逐的小鸟。

季节也预示了苔丝的心态与处境。苔丝到德伯维尔太太家认亲的时候是春季,那时苔丝心里单纯,充满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两三年后的春天,苔丝离家外出寻找工作,在美丽的塔布篱和克莱相爱,在那里度过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苔丝被亚雷奸污是在深秋。她和克莱的婚期是在寒冷冬季的元旦前夕,元旦代表着新旧的交替,它预示苔丝的命运即将发生重大的转折。而同样是在秋冬时节,在与克莱分手8个月后,苔丝在白垩高地农场做苦工,经历她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最后苔丝的逃亡与被捕也是在秋天。由此可见,苔丝的生活及命运似乎一直在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随着春天而兴,随着秋天而落。

上一篇:初一暑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下一篇:二年级英语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