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稿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稿(共7篇)

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稿 篇1

各位师长,各位文友,以及所有所有到场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宝玉民,笔名野岸。因为我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在牧羊中写下来的,所以了解我的人就给我起了个“牧羊诗人”的称号。

我从没想过写诗,更没想过自己会出版诗集并于今天在这里举办这样的新书首发仪式,因为我是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蒙古族农民。但我自幼爱好文学,这种酷爱我至今也说不出缘由。在长达十年的打工生涯中,书籍是我重要到必不可少的行李。我曾经拿着微薄的工伤医疗费去书店买过书,最无书可读的时候还背过新华字典……这漂泊流浪的十年,也算是我自学的过程。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词汇的积累,我竟然萌发了用文字来讴歌生活和自然的美好,记录对社会以及情感世界的感悟的欲望。就这样,我从此走上了被人称为“是一条粉身碎骨的道路”的文学创作之路!

起初我是想学写小说的,所以读的也多为小说,因此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诗歌是什么。但在后来的阅读中渐渐发现,小说中描写了一个页面的文字,对同一个意思或者同一种意境的表达,有时不如文章中引用的一句诗词来的完美。从此,我开始挑选一些和每一个当时的情景接近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不说命运对我是不公的,但我的经历可以用坎坷来形容。正因为如此,诗歌从此对于我是失意时的一声安慰,是寂寞时的一次倾诉;是痛苦时的一行泪水,是快乐时的一串笑声……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诗歌都是一根无形的支柱,支撑着我的精神世界;更是一面旗帜,引导我一路踏歌而来!

我开始投稿是由于朋友的一次玩笑,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发表。那是在大兴安岭林区做伐木工时的一天晚上,一起打工的老乡看我每天晚上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写作就对我说:什么时候能在那个报刊上看到你的作品呢?尽管我知道这是朋友善意的玩笑,但我还是或多或少的读出了一丝讥讽的味道。第二天我就偷偷地给三家报刊投出了自己的习作,一个月以后三家报刊社都回复了用稿通知。其中包括发表我处女作《四季回肠》的《辽宁青年》杂志社。这样的结果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信心,在以后的岁月里,一些作品陆续发表在《星星诗刊》《民族文学》《天津文学》等刊物。并在这期间结识了家乡的许多文友,其中就有带我走进科尔沁部落的蓝百合姐,和科尔沁沙龙的冯庆祺这两位“我在文学之路上的里程碑式”的老师。而二十年来的作品这次能够结集出版,是得益于奈曼旗旗委副书记李玉山老师的全力支持,也得益于旗直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科尔沁部落、科尔沁文学沙龙里各位老师和文友们的关怀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这里,我要感谢的还有一个人,正是因为她,我才开始真正地走上了诗歌创作之路。因而,请允许我用一首诗来做我这次发言的结束语吧!诗的题目叫《如果我不再写诗》:

《如果我不再写诗》

那一年我喜欢诗

却不是为了写诗

只为打发没有你的时光

那一年我开始写诗

却不是为了发表

只为调动所有的文字

记下你今生的模样

那一年我发表了诗

却不是为了向谁去诉说

只为把你一遍遍地歌唱

如今我仍然在写诗

却不是为了心中的愿望

只为幸福能在你的左右地久天长

以后我还会去写诗

却不是为了梦想

只为用我今生的努力

把在来世里走向你的道路铺平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写诗

却不是因为灵感已经死亡

而是我已经倒在了寻找你的路上

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稿 篇2

温家宝新书出版《温家宝谈教育》新书首发

来源:宁夏教师招聘网

温家宝新书出版:《温家宝谈教育》10月31日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新书首发式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本书是温家宝同志卸任后出版的首部著作。书中内容涵盖了温家宝同志自1995年9月至2013年3月的代表性教育论述,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包括讲话、报告、信函、谈话等66篇,新闻媒体报道文章17组,教育活动图片50余幅。据出版方介绍,书中的所有文稿都由温家宝同志亲自核定,封面中的“温家宝”三个字更是其亲笔。今年3月14日,温家宝同志身着便装布鞋,专门邀请出版方在中南海会面,并写下了“谨以此书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献给祖国未来”的出版寄语。

温家宝同志在担任国务院总理十年间,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深入基层学校视察调研,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战略部署。书中体现了温家宝同志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展示了他根据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教育论断,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图文并茂,并有诸多的感人细节。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在新时期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温家宝谈教育》书中选录了温家宝同志2004—2013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内容。书中收录了一封温家宝同志2007年9月14日写给 宁夏中公教师考试网微博(http://weibo.com/nxjsks)

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nx.zgjsks.com)

杨福家教授的亲笔信,信中温家宝同志谈教育,坦言“工作做得不够,现实问题不少”。书中还收录了众多珍贵的演讲稿、资料等,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具参考价值。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 篇3

一、“大诗歌”的由来

关于大诗歌的提法,最初应该追溯到《诗潮》举办“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奖赛”的筹备会议。3月,《诗潮》主编李秀珊来京与诗人周庆荣会聚,会晤时,关于在《诗潮》上强化当代散文诗作品的推介问题交换了意见。周庆荣就《诗潮》应该关注散文诗这一诗歌体裁的理由谈到了“大诗歌”,也就是不要过于拘禁于以往的关于是诗还是散文诗的区别和身份问题,无论是分行的新诗还是不分行的散文诗,其实都是诗歌文学,都包含在更为宽泛意义的“大诗歌”的美学范畴。只要作品写得好,不能因为散文诗的不分行写作而拒绝散文诗这一种诗歌写作形式。

在这一点上,《诗潮》应该走在前面,办出特色,接受全国许多正在运用这一形式写作的作者,这样才能凸显《诗潮》的胸怀与眼光。李主编接受了周庆荣的这个建议,同意“大诗歌”的提法,认同了这种诗歌理念所具备的现代汉语诗歌艺术的包容性和审美性的反思意义,认识到对于促进现代汉诗的发展“大诗歌”这种理念的重要性。为此,商量决定在《诗潮》举办一届全国性的(包括海外华人)的华文散文诗大奖赛,以此推动当代散文诗的创作与繁荣。

一年之后的3月14日,在京的十多位诗人在北土城的德恒会馆汇聚,决定成立“我们”散文诗群,这应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以散文诗名义成立的诗歌写作群体。“我们”散文诗群的诗歌理念就是“大诗歌”,而写作的倡导定位在“意义化写作”的问题上,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写出与当下的生存意义、生命意义有关的情怀。拒绝无病呻吟,拒绝心胸的阴暗与狭隘,让日常情感升华到做人的情怀高度,明确诗歌文学作为社会心灵公共话语承担者所必须具备的健全品格。到了这时,我们对于“大诗歌”的理解,已经不只是对于文体意义的突破问题,而是上升到关于写作者情怀、境界的认识之中。

由于“我们”散文诗群成立时计划每一年出一本散文诗年选,正在我们收集作品,准备编年选的时候,中国诗人俱乐部发起人、组织者楚天舒也在酝酿编选一本“中国诗人俱乐部诗选”,由于楚天舒也是“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人之一,而“我们”散文诗群的成员中多名作者都是“中国诗人俱乐部”的骨干成员,就这样两种计划合二为一,“我们”就决定改变原来编散文诗年选的计划,编选一本新诗与散文诗的。“我们”之所以做出这种决定,那是因为“我们”散文诗作者在成立散文诗群时候,坚持的一种写作态度,那就是虚心向新诗学习。因为长期以来,散文诗与新诗相比,其探索与发展严重滞后。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能让散文诗作品跟新诗放在一起,对于散文诗的作者来说,那是最好的比较、学习的机会。也能让读者最终作出对于两者选择的审美判断。

在做出这种决定之后,由新诗和散文诗的代表性作者组成编委会,首先商定这本选集的书名。中国诗人俱乐部最初的愿望是取名“中国诗人俱乐部诗选”,可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全国各大出版社每年出版了许多年选、作品选之类的书,这样的书名没有特色,不能体现我们编选这本作品集的意义。经过讨论,大家觉得这本选集应该超越“中国诗人俱乐部”或者“我们”的群体封闭理念,应该具备更为宽泛的、开放性的视野,那么周庆荣所提倡的“大诗歌”就比较合适。最终大家一致同意把“大诗歌”作为这本选集的书名。就这样,编委会决定由潇潇和灵焚分别担任新诗和散文诗的执行主编,组稿、编选各自的作品。

二、编选这样一本诗歌选集的目的和意义

大家都知道,散文诗这种文体的在中国的出现与新诗几乎是同时期的。然而,几十年来新诗的发展异彩纷呈,除了特殊的颂歌时代之外,新诗的探索者一代接着一代。可是,散文诗却与此完全不同,基本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发展。第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本来是一座里程碑,却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许多写新诗的人一般都在拒绝这个文体,长期以来对于散文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从而让中国现代汉诗的发展存在着严重失衡。

当然,人们对于散文诗的偏见,其主要原因不在别人,就在散文诗作者本身。首先,在鲁迅的《野草》之后,虽然还出现了陆蠡的《海星》以及丽尼等人的散文诗,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具备大影响力的作品。而到了新中国建国以后,随着“郭风体”、“柯蓝体”的流行与滥觞,散文诗基本上只被当作花边文学,彻底退向主流文学的边缘,即使有几位重要的前辈,如耿林莽、李耕、许淇等在文坛上被读者所认识,还有邹岳汉、海梦等前辈也致力于创办杂志,编选作品集,为扩大散文诗的影响竭尽努力,可是由于各刊物上发表的散文诗,编选出版的散文诗集,无论审美性、艺术性、探索性,都无法与新诗相提并论,那么,当然主流文学对此不予以认可。

相反地,长期以来散文诗却成了一些既写不好新诗,也写不好散文的作者用来粉饰自己,以此获得文学身份的投机取巧的话语工具。著名诗评家王光明教授曾经写过一篇题为《野草,散文诗传统的中断》,对于散文诗发展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确实,如果我们把《野草》作为中国散文诗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的话,那么,几十年来中国的散文诗该继承的没有得到继承,该中断的没有予以扬弃。相反,该扬弃的那些幼稚的,不成熟的部分被继承,被扩大解释成为散文诗核心美学,该继承的深刻的思想性、前卫性的因素被人们回避,拒绝。

作为散文诗作者,我们充分认识到散文诗存在着这些问题。然而,更为重要的我们也看到了当代散文诗领域存在着一批“没有话语权”的非主流的作者,他们在苦苦探索着散文诗的突围之路,就是这些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散文诗的希望和未来。这些作者与新诗的作者都比较接近,他们一边主动从新诗中吸取好的要素,一边寻找散文诗与新诗所存在的不同的美学元素,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道路。许多写新诗的作者对于那些写得比较好的散文诗,都会觉得那就是诗,不把其当作散文诗看待。说散文诗是诗基本上没有错,散文诗就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是诗。

可是,不能简单地说散文诗就是诗,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总把诗与新诗划等号,严格地说,诗和新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分行的新诗也只是诗歌的一种,而散文诗也是,两者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其内在的节奏,情感和思想的展开方式上也不一样。对于这一点既写新诗,又有过散文诗写作经验的作者都应该有所体会。而文学研究者们对此也有过相关的论述。比如,林以亮先生指出:“写散文诗时,几乎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内在的需要才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写诗或者写不好散文,才采取这种取巧的办法”。而王光明教授则指出:“是诗的内容就不该为了追求自由而写成散文诗”,等等,这两位学者的叙述方式不同,其内涵是一致的,那就是散文诗写作都是为了内在的必然需要所采用的表现形式。(他们在这里所说的“诗”也都等同于“新诗”)。

其实,我们只要纵观中外诗坛不难发现,一些文学大师都是到了其人生、艺术达到很高的境界的时候开始采用散文诗这种文体写作,鲁迅如此,日本的萩原溯太郎如此,圣琼·佩斯、纪伯伦、兰波、里尔克等都是如此。萩原溯太郎甚至认为,散文诗是思想诗,在自由诗中,只有比较上乘的作品是散文诗。他是日本现代诗的奠基者,最后的作品集《宿命》就是用散文诗写成的。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否定散文诗是一种肤浅者回避和自卫的方式,因为自己无法写出好的散文诗。散文诗与新诗不同,不能凭借语言的巧妙运用、通过意象技巧的经营来掩盖一些自己本来并不具备的深度与高度,散文诗是袒露的,裸体的,作者的思想中有多少东西,就会呈现多少,作者的天分和高度、深度在作品中是一览无余的。

因此我相信,大家年轻的时候写新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会有更多的人不得不写散文诗,因为散文诗写作需要非常明确的思想,饱满的艺术体验,那时,仅仅使用新诗的形式已经远远不够,不能够完成自己饱满思想的承载。散文诗写作是在自己不得不采用这种形式的时候才出现的,所以,散文诗这种文体形式,它的可能性是深不见底的,拒绝散文诗就意味着拒绝自身的发展和未来。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诗歌文学,从中国的古典汉诗向现代汉诗的发展和演变,光有分行的新诗是不够的,散文诗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写作形式。然而,长期以来这一点却被人们忽视了,这个领域在今天还是一块尚未得到很好开垦的处女地。那么,我们在这本书里,把这两种诗歌体裁放在一起,让大家比较、选择,提醒大家关注这块处女地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散文诗仍然继续被人们所忽视,现代汉诗就不可能完全实现从古典向现代的健全发展和演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相信,这本选集的编选出版,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我们相信历史会收割这一切。中国当代诗歌如果放弃了对于散文诗的关注、认同,那就是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向更丰满的、更高的美学境界飞翔的一边翅膀。

三、从思考诗歌对生命的意义审视“大诗歌”

今天来了这么多前辈、同仁,以及媒体的朋友,我想大家基本上都与诗歌有关。然而我们每当想到诗歌在当下的境遇时,不得不承认一种无奈。因为在这商品经济主宰一切的时代,唯有诗歌不能成为商品。在文学门类中,写小说的和写剧本的多少还可以挣来一些养活自己的粮食,而诗歌(当然散文也基本一样)只是一种奢侈品,除了以一种朝圣般的情感面对自己的这种爱好之外,诗歌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诗歌写得再好,也不可能给自己带来属于物质性的补偿。然而,即使这样,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作者乐此不彼地在诗歌中流浪,流浪在这个不钟情流浪者的时代。即使生活再拮据,写诗的人也会竭尽所能从牙缝中挤出出版书籍的钱,希望更多的人读自己写的诗歌。

这种迷狂究竟为了什么?我想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主要的向度考虑,那就是从生活和生命的两个层面看待这种想象。从生活的层面看,为了生存,我们每一天都要面对自己周遭许许多多疲惫不堪的事情事物。为了应付工作、住房、子女、职业、人际关系、疾病,等等生存问题,一个完整的人被物质性追求的当今社会弄得支离破碎,时间和空间把人拆成了不完整的零部件,活下去,靠什么支撑?靠什么把那些零部件重新组装起来?那只有靠一种精神性的坚守,一种属于自己的,在任何状态下决不放手的“奢侈品”的犒劳,我想诗歌就是这种奢侈品之一,不,对于写诗的人来说,这应该是唯一的奢侈品。可以这么说,对于一个写诗的人,诗歌应该是其生命品质的保鲜。这就牵涉到写诗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对于人来说,生命是有长度的,并且这种长度是一种消耗品。生命的每一秒钟时间都是不可复制的,过去了就不再存在,为了让这种不可复制时间的一部分得以保留下来,一般是通过文字记录。然而,生命的律动、情感的潮汐是一般的`语言叙述方式不可能鲜活地记录下来的,除了音乐、绘画之外,诗歌也是为此而诞生的,在语言中保存生命痕迹的艺术。诗歌最初诞生于集体劳动的需要,为了统一集体的力量,需要一种统一的劳动号子,这号子是吟唱出来的。吟唱需要节奏,这节奏是根据人的呼吸来决定其舒缓快慢、抑扬起伏。所以,诗歌艺术的诞生应该与节奏的追求紧密相连的,而这种节奏是根据人的呼吸来决定的,那么,诗歌应该是最接近生命本身的艺术。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性,而抒情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种抒情性背后是人类原初生命在大自然宇宙中的本能反应,当然可以给人类的本然生命带来本真愉悦的效果。由于诗歌的这种近乎自然的节奏感以及抒情性特点,使其具备了容易记忆的传颂功能,在无文字的时代,自然地逐渐发展成为先民们传承其族群文化的载体,叙事史诗应运而生。世界各民族史前文化的叙事内容,一般都是通过这种抒情的方式得到传承的,而在这些人类原初的史诗中,人类生命的鲜活性才得到了保存。

当我们追溯到诗歌的起源所拥有的这些本质特征,就不难理解人们至今仍然为此迷狂的理由了,它是人类生命的一种本能性需求的艺术。因为任何时代的生命都是需要愉悦的、需要抒情的,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克服艰难困苦,继续活下去的愿望。之所以要谈这些,主要是为了思考关于我们所说的“大诗歌”究竟追求一种怎样的诗歌写作的问题。

周庆荣所说的“大诗歌”,最初也许只是从散文诗应该作为诗歌文学来看待,不要停留在以往的诗歌只是新诗这一种写法之上,不能把诗歌文学单一化、狭隘化的思考出发的。然而,自从《大诗歌》这本作品集出版之后,“大诗歌”的理念就已经不再是周庆荣的个人的、或者“我们”散文诗群的一个群体理念了,现在许多人都开始使用“大诗歌”这种说法。至于每个人所理解的“大诗歌”究竟是否一致那是另外的问题。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大诗歌,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呢?我的一位福建的诗友李仕淦认为:“它是探索人类起源性综合史诗要素回归的诗歌美学追求”,我觉得他讲得有道理。

周庆荣所提倡的“大诗歌”,它远远不是一种新诗和散文诗,再加上诗词等诗歌文学的统合概念,不仅仅只是为了打破当代文学的诗歌版图,完成一种文体健全发展的吁请这么简单的问题。它应该是一种反思当下诗歌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意义、视野、情怀以及美学追求的集合问题。它的追求应该是最终打破所谓的新诗、散文诗的区别,超越于这两者的文体独立性意义的狭隘论争,完成一种回归生命原初诗歌的抒情性与叙事性在当下、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做到有机融合的、崭新的诗歌艺术的抵达问题。这就是他反复强调散文诗的“意义化写作”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应该可以说,因为诗歌,我们多了一种热爱这个世界的理由。然而,我们生存的现实存在着太多的不美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形成我们周遭的事情事物包围着我们,甚至有时让我们感到窒息。那么,如果我们不能穿过这些面前的遮蔽物让目光看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如何热爱这个世界?

如果不热爱这个世界,我们还能坚持活下去吗?因此,诗歌如果仅仅只是个人不快乐的情感、扭曲的视角的放大镜,总在作品中倒自己的阴暗的、潮湿的情感、思想垃圾,那样的诗歌将会离自己的生命本真越来越远。西方现代主义主要是通过揭示现实生存的丑陋、阴暗、变形以及人的生存异化等得以确立的。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工业化、甚至还有信息化双重的重压,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的生存现实,能不能不借用那种被殖民地的情感、思想、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后现代社会,找到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对于世界的审视、审美的角度呢?我觉得我们到了需要彻底抛弃被殖民地的大脑的时候了。

在《江泽民文选》首发式上的讲话 篇4

在《江泽民文选》首发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江泽民文选》的首发仪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是要充分认识《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的重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文选》的重要内容和鲜明主题,《江泽民文选》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的具体阐释。由人民

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江泽民文选》第一至三卷,收入了江泽民同志在1980年8月21日至2004年9月20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信件、批示、批语、命令、文章、题词等重要著作共计203篇,内容涵盖了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党治国的雄韬伟略。《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江泽民文选》是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深入学习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教材,是我们领略江泽民同志作为第三代领导核心所具有的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这一伟大风范的权威读物。《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我们今后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动力。

二是要积极做好《江泽民文选》的发行工作。今天举行首发式之后,中央还将对《江泽民文选》的发行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部署。届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宣传动员,积极主动地做好征订发行工作,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学习需要。

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稿 篇5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王作安

(2011年8月9日)

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华中师范大学共同承担、宗教文化出版社编辑的大型道教文化丛书《老子集成》,今天正式出版了。全书15卷,1100万字,洋洋洒洒,蔚蔚大观。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丛书的出版对于推动道家学说研究、道教文化传承意义重大。这是继编辑出版《中华道藏》之后,完成的又一大型道教文化工程,可谓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我谨代表国家宗教局,向参与编纂、整理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向所有给予丛书编辑出版热心支持和帮助的各界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谢!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经过专家学者精心、细致的努力,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丛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认为该丛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全面,丛书收录了自战国至1949年有关老子的传本和注疏本,共计265种,历史跨度大,时间延续强,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收集整理《老子》传本及注疏本最为全面的著作,实现了“集成”的目标。二是珍贵,丛书既有传世文献,包括很多孤本、善本及只存于国外图书馆的罕见版本,又有出土文献如简帛本的《老子》,海内与海外版本彼此考证,传世与出土文献相互对勘,可以说是空前的,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最详实的文本依据。三是权威,参与编纂的都是国内外一流学者,学养丰厚,不但尽其所能收录各种版本,还进行了认真的校勘,修正了很多错漏,特别是对历代没有标点的《老子》版本及注释本全部加以标点,重新整理,形成了规范的、便于现代人使用的文本。

《老子》五千言,文简意深,内涵丰富,是道教传承发展的最重要经典教义之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希望道教界以《中华道藏》、《老子集成》等道教重要经典著述的编纂出版为契机,致虚守静,返璞归真,潜心研究经典,深入开展玄门讲经活动。要深入挖掘道教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尊道贵德”、“和同慈爱”、“天人和谐”的思想主张,彰显道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促进道教的健康发展。

历朝历代之所以有如此浩繁的老子研究著述,就是因为老子思想具有恒久价值,历久弥新。在重视老子文本研究的同时,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对道教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提升,让古老智慧放射出利国利民利教的新的思想光芒,发挥道教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在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爱心包裹首发仪式上的致辞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金风送爽,瓜果飘香,在这个丰收的季节,20xx年爱心包裹关爱岳西贫困地区首发仪式在我校隆重举行,我代表包家中心学校全体师生,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各级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为我校学生奉献爱心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谢意!

近年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强化养成,全面育人”的管理措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提高,综合考核由全县倒数位次跻身中上游水平,学额巩固率连续几年达到百分之百,高中阶段升学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当然学校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学生数急剧减少,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不过我相信有各级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困难会逐步解决,学校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包家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爱心包裹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我校207名小学生十分幸运,即将收到爱心包裹,这是对他们生活的`无私援助、学习的极大鼓舞,这将激起他们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美好情怀,同时也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培养学会感恩、学会做人的道德品质。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爱心点燃梦想,真情铸就希望!我有理由相信,有你们的亲切关怀,今天的爱心奉献,必将换来明天的桃李芬芳!

今天,爱心包裹从这里首发,我们万分感激,我们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她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照亮孩子们成长的道路,照亮整个世界!

最后请允许我再一次向所有关心支持我校发展、关爱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各级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爱心包裹首发仪式圆满成功,祝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老师们事业有成,合家欢乐,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稿 篇7

王 晨

2012年10月16日

同志们,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平凡的感动》一书首发暨赠书仪式,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记载和放大那些发端于网络、传颂于社会、感动中国的“最美人物”和“最美故事”,让崇德向善的美德唱得更响、传得更远。书中挑选的七十个人物,都是普通的中国人,但是他们的一个个义行善举感动了社会,成为时代楷模。学习他们、宣传他们,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迎接党的十八大网上主题宣传的重要内容。我代表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对各位来宾和老师们、同学们表示欢迎,对给予书籍编写关心支持的有关单位、广大网友,对为书籍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中华民族是崇德向善的民族,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美誉的古老国度。行善积德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这些决策和部署,指明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确定了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也给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巩固壮大网上主流舆论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广大网络媒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网上传播,广泛开展学雷锋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周江疆、钟晶等一大批平凡英雄的感人事迹,使这些凡人善举像火把一样在互联网上点燃传递,放射出耀眼的道德光芒,照亮了心灵,温暖了社会。《平凡的感动》书中的七十位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或在平凡之中默默坚守,或在关键时刻毅然择善,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惊天动地,却用爱心和壮举提升了道德的高度、树立了德行的楷模,为全社会标明了道德追求的方向和刻度。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记录这些美丽的网事,把这些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品质记载下来、传播出去,让他们成为家喻户晓的时代英雄和世人景仰的道德楷模,让更多的人从他们身上汲取道德力量,做道德良知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激发起全社会向美向善向上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平民百姓的善举是国民素质的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真正强大起来,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也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和道德力量。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影响日益巨大,网络媒体作为承载文化精神的传播平台,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追求,坚持正确导向,高扬主流舆论,传递美好情感,守护道德良知,把最美故事持续不断地讲下去,把最美精神绵延不绝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更多的人砥砺品格、提升自我,凝聚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传播最美故事,大力宣扬平凡英雄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在凡人善举的发现和传播中,互联网成为主要渠道和平台,特别是手机、微博、社交网络等新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得爱心故事传播得更快更远,感染更多的人。要进一步发挥网络媒体的特点优势,调动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客、手机等多种平台资源,积极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网络互动活动,发动网民继续发现推荐身边的草根英雄,大力宣

传他们的义行善举,热情讴歌他们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让寻找美、传播美、倡导美、践行美在互联网上蔚然成风,使互联网成为链接真情、复制感动,共建共享、温馨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挖掘最美精神,用道德的力量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平凡英雄之所以让人动心动情,成为争相传颂的网络名人,就是因为在他们身上蕴含和体现的坚韧、自强、信义、勇为、友爱等道德精髓,如缕缕阳光温润心田,如涓涓细流激荡心扉,在互联网上唱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礼义之歌,树起了一座座巍峨高大的道德丰碑。要认真落实“三贴近”原则,用群众的语言、朴实的文风讲述平凡英雄的故事,使他们既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既可亲可敬又可信可学,拉近情感距离,增进认同、产生共鸣。要深入挖掘凡人善举蕴涵的精神实质,赋予其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人们规范思想行为、提升完善自我的道德准则,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三、秉持最美理念,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媒体责任和职业追求。平凡英雄和凡人善举的网上传播,克服了网上奢靡、浮夸、浮躁之气,使互联网充满了温情和温暖,使网络舆论生态得到明显改观,赢得了社会赞誉。要继续保持发扬这种责任和担当,树立正确的网络新闻报道和传播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提升职业追求,做“最美”精神的传播者、推动者、实践者。要深化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心系群众、眼睛向下,切实把笔触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把版面和位置留给草根英雄,多传播凡人善举,多倡导新风正气,让更多的平凡英雄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寻常巷陌走进公众视野,成为网上焦点和热点。

四、倡导最美风尚,在全社会营造参与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只有更多的人向美向善,做好人才有底气,整个社会才有正气。要把网上活动向网下延伸,与公民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让平凡英雄和善行义举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厂矿、进村镇,渗透到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之中,贯穿到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之中,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平凡英雄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的真实写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自觉见贤思齐、身体力行,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点滴善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用一言一行筑牢国家发展的道德基石。

同志们,朋友们,弘扬主流价值、传播文明新风、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传承、发扬光大。希望《平凡的感动》这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上一篇:营业员工作自我鉴定下一篇:特种设备安全使用及定期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