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0篇)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具体为: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五年级,学生纪律较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积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大多数学生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 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具体为: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 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 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 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 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 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 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四、教学措施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办法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一、大体情况:

转眼间一学期过去了!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本人立足课堂,传授了相关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能力,让绝大多数同学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较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二、取得的成绩:

1、知识学习:

在本学期里,同学们学习了“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同学们对物体的浮沉、天气冷热变化、时间的流逝、星球的运行等有着深厚的兴趣。

2、能力:

在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掌握了相关科学原理,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探究意识。

3、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发展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在学习《时间的测量》中,同学们通过对时间的认识,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激发了珍惜时间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道德讲堂、禁毒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让学生做学法、知法、守法和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采取的措施:

在教学中,做到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引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忠于教材,认真设置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在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尽量让学生亲自观察、经历操作的过程,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对科学的热爱。

5、充分运用了“班班通”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学效果。

6、注意后进生转化工作。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了他们对认真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及时查漏补缺,给了困难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呵护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7、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适时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道德讲堂、禁毒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由于自己不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今后,在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霍城县惠远镇西河坝小学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教学目标:

能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

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

一、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1.我们知道大自然中有许多自然现象,你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2.亮和暗的不同现象。是谁在起作用?

3.大家发现昼夜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引出昼夜交替,板书课题)

二、对昼夜交替做解释

1.地球与太阳如何运动才出现交替的现象?

生:自转、地球绕太阳转(用卡片贴出学生说出的一种解释)

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呢?有多少种可能?小组交流一下,把小组的意见都记录下来。

3.交流小组关于昼夜交替形成的可能性。(继续贴出其他的可能性)

三、用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解释是否正确

1.实验器材需要哪些?(手电和地球仪)

2.实验中怎样才能更准确,要注意些什么?(如果学生顺利答出,则不需讨论,不能答出则讨论一下)(调节手电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直射赤道;讨论实验方法后逐一验证;观察并记录。)

3.领取材料,发实验报告单,实验验证。(3分钟…)

四、交流汇报

1.你们做了哪几种实验现象,能否产生昼夜变化。

2.解释一: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那这与我们看到的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的现象相符吗?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解释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自转”这种情况下,也会有昼夜交替

现象,但要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也就是说需要一年的时间,这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3.“地球自转,不公转”时,地球自转一周就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如果是这样,地球上某地的昼夜长短、气温变化就天天一样,不会出现差异,也就不会发生四季变化。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4.只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才会既有昼夜变化,又有四季变化,才符合真实的情况。

五、巩固拓展2

昼夜交替的意义 :

①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也制约着一些生物的生物钟。太阳日被人类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填空题

1、体温计是根据__水银热胀冷缩_的原理制成的,40℃时水银体积(大)35℃时水银体积(小)。这种现象主要和水银内部的(微粒运动)有关。

2、太阳的热是通过(辐射)方式传播到地面上的,烧开水是通过(对流)方式传播热量的。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就是利用太阳下影子的这种变化而计时的。

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叫(泄水)型水钟;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的叫(受水)型水钟。

5、清水和盐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一样)。

6、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四季更替_)现象。

7、用手往下按一块在水中的泡沫,会感到手上有一种向上的力,这是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作用。

8、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它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9、根据单摆的(等时性)特点,人们制成了摆钟。

10、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物体比较特殊,例如(4℃)以下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二、判断题

(1)热水袋水温60℃,人的手接触热水袋,热量从手上向热水袋传递,这样的热传递形式叫热传导。

(×)(2)羽绒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多,所以冬天要穿羽绒衣。

(×)(3)如果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一定是浮的。(×)

(4)夏天自行车的轮胎的气不能打的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5)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6)提出“日心说”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7)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也是不一样的。(√)

(8)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9)有一只摆钟,每天总是走快一点,应该往下调节摆锤下面的螺母。(√)

(10)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6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浮。

(×)

(11)人们用铁做锅,而不用铜做锅,是因为铁的导热本领比铜强.(×)

(12)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人可以大约呼吸60次左右心跳20次左右。(×)

三、选择题

(1)一个茄子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后茄子在水中是(b)

A

B 浮

C无法判断

(2)相同体积的50℃水和10℃的水比较(a)

A 冷水重

B热水重

C无法判断

(3)往大小厚度相同的塑料杯、铁杯、陶瓷杯里倒热水,5分钟后杯中水凉的最快(a)

A 铁杯

B 塑料杯

C陶瓷杯

(4)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东面,乌鲁木齐在西面,一天中先迎来日出是(b)

A 乌鲁木齐

B北京

C无法判断

(5)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的水和最后10毫升的水比较(b)

A 后10毫升滴的快B前10毫升滴的快

C滴的速度一样(6)(a)作为地球自传的有力证据,已被世界公认。

A 傅科摆

B极昼极夜现象

C四季更替

(7)在北部的星空中,有7颗星组成勺子的模样。这7颗星被称为(b)

A 北极星

B北斗星

C牛郎星

(8)要使沉在海里的潜水艇上浮,正确的方法是:

(b)A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注水,以增加潜水艇的重量 B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排水,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C抛弃潜水艇的压载舱,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9)原来浮起来的马铃薯,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c)

A.加糖水

B.加盐水

C.加清水

(10)一位同学做物体沉浮的实验时,把4个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物体的沉浮与(b)有关。A.大小

B.轻重

C.形状(1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a)。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四、连线题(原创)

棉被

热的良导体

木制筷子

铁锅锅身

热的不良导体

铝棒

陶瓷勺子

空气

五、填图题:(16分)

1、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不能)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

2、如图,A、B代表北京和纽约,北京是中午12点纽约是晚上12点,请在()中填上北京或纽约。

A代表(纽约)B代表(北京)

3、如右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从西向东绕蜡烛。当转到③位置时,北半球阳光 斜

射,是

冬季

季;南半球阳光

直 射,是 夏季

季。

六、简答题(原创)

1、有一个乒乓球不小心被踩瘪了,但没有破损,请你想办法让瘪了的乒乓球再鼓起来,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把乒乓球放在热水中球就会鼓起来。这是因为球里的气体热胀了

2、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北极星是“不动”的?在北极看北极星在什么地方?南极看北极星又会怎样?

答:人们觉得北极星“不动”是因为北极星处于地轴的延长线上。在北极看北极星在人的头顶。南极是看不到北极星的。

3、要使制作的保温瓶保温效果好一些,应考虑哪些因素?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学期科学课上完,真的惊叹于自己的成长,同时也感动于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说自信、虚心、务实、反思是我前进的根本动力,那么前辈们、同事们的无私、热情则是让我坚定、勇敢走到今天的定心之石。又经历了一学期的锤炼,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教学思想上,我结合《新课程标准》,将在大学校园中学习到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新课程中上的教育理念相对比和相结合,取其先进的,创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的用这些理念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大脑,以求自己以更新,更丰富的教育思想投身到工作中去。同时在通读教材的过程当中,我对教材的各单元各课之间的构架、联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方便了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教学工作中,我认真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虚心听取教研室有经验的老师们给我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努力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通过我的课堂在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再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我爱孩子们,想给他们每个人最好的教育。在日常教学当中,我尽量去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也是这样,通过对某些孩子“特殊”的教育,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兴趣反过来就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慢慢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组织教学方面,一直是我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我经常虚心向学校里有经验的老师们、班主任们请教管理学生的好方法,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评价体制,并且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对一些调皮的学生,及时的了解情况,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向班主任请教,共同管理好班级。

另外小组建设方面。这是科学组沿袭的传统,但是却是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由于之前对小组建设了解的很少,所以就没有太多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之后才发现,是我的失误了。忽视了小组建设,使我缺少了一个有效教学的制胜法宝。我想这将是我下学期的工作重点之一。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是完成的比较好,孩子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都还不错。但是通过反思,我还是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都是有待我下学期甚至以后的教学生活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希望我的教学之路走得越来越平坦。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 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地球、太阳和月球,昼夜与四季,生物的生长,生物的需求,生命怎样延续等五大板块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认真听讲、对于学习科学有一定困难。所以 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科学 的能力,其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理解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四、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衡发展。

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4、加强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充分理解。

5、适当布置练习作业,分单元、分阶段验收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五、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第1课

2课时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白天与黑夜

春夏与秋冬

祖国各地的春天

种子和幼苗

植物长大了

我们在成长

植物生长靠什么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植物繁殖的奥秘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知识目标:

能够独立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使学生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指名说,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是啊,植树不仅能为绿化校园出一份力,还能给我们带来劳动的乐趣。在所有的树种中,有一种树叫桃花心木,你们见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介绍。(播放课件)师介绍:

欣赏了美丽的图片后,想不想更多的了解桃花心木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将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刚才大家读的那么认真,那文中出现的生字你们认识了吗?同桌互读,指名领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育苗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

1、从哪儿能感受到育苗人的奇怪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描写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指名汇报。

2、看到育苗人的奇怪举动,你会怎样?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将两个问句改成陈述的语气。

3、是呀,看到育苗人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心中有许多疑惑,你的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些什么?生自由提问。

四、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1、为了解开作者心中的疑团,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

生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画出种树人说的话。

指名读种树人第一次说的话,评价。课件出示。

“不确定”这个词同学们怎么理解的?

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生汇报,师板书。

为什么会寻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那如果天天给树苗浇水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指名读,生评价。

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生汇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种树人的话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也让作者一生受用,究竟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指名用书中的话说一说。

这段话又提到了“不确定”,“不确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男女生赛读,再次体会作者所想到的。

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生汇报,师板书。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已看到的或听到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事例。生讲述,其他学生谈谈体会。

再让学生举举相反的例子。

那么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长的怎样了呢?

五、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1、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刚才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呢?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件出示:

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A、茁壮成长B、即将枯萎C、已经枯萎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动笔写一写。指名汇报。

介绍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结: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只要你们像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禁受得住生活的考验,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8

祯旺乡校金一标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一)“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3.实验清单:

课次主要实验

1放大镜观察物体;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2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放大镜观察蚜虫

3放大镜观察实验、白糖、碱面、味精颗粒;制作食盐晶体

4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5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洋葱皮表皮细胞切片

6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切片

7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8微小世界和我们

(二)“物质的变化”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实验清单:

课次主要实验

1观察物质的变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热白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食盐;检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

5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6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7观察铁钉生锈的快慢

8制作饮料

(三)“宇宙”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通过这八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科书设计了一些探究性活动,如画月相、造环形山、日食的模拟实验、建太阳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

另外,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些课后的活动,如观月、观星、收集资料等,希望这些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

二、夜间观察活动较难组织、开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第1课:让学生对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及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张自己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课: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第3课: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一造环形山,让学生在制作月球环形山模型的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每4课: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这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5课: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表处理数据,并建立太阳系模型。学生将惊奇地发现,所建太阳系模型与有关太阳系示意图相差甚远。

第6课:学生将实际做一个星座模型,从而明白星座实际是远近不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第7课:学生将了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点,并根据制作的星图去实际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天文的兴趣。

第8课:学生将了解宇宙的组成、规模、运动变化等,同时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成果,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2)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和讨论。

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本计划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录

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对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让模型更具解释力有所认识。

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探究天文现象或事物的成因。

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画简图、示意图、结构图或做实物模型(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3.实验清单:

课次主要实验

1制作“月球卡”

2画月相;模拟月相变化;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

3模拟造“环形山”

4模拟日食;模拟月食

5建太阳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认识星座

7制作活动观星图

(三)“环境和我们”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第1-4课: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期望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第5-7课: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8课: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种类。

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设计物品的重新使用。

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活动。

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做污水净化实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关注垃圾的处理、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实验清单:

课次主要实验

1统计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拟实验;设计垃圾填埋场

3观察比较商品包装盒;设计废旧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类和分装;做一个堆肥箱

5统计一天的用水量;制订节水计划

6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参观污水处理厂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9

杨运明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六(1)班学生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2.26-2.29

始业教育;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3-3.7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练习

3

3.10-3.14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三)3 4

3.17-3.21

8、微小世界和我们;单元练习

3.24-3.28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6

3.31-4.4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铁生锈了;练习

4.7-4.11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8

4.14-4.18

单元练习;期总中练习; 9

4.21-4.25

1、地球的卫星一月球;

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 10

4.28-5.2

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11

5.5-5.9

练习;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12

5.12-5.16

8、探索宇宙;单元练习13

5.19-5.23

1、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 14

5.26-5.30

4、分类和回收利用;

5、一天的生活用水;练习

15

6.2-6.6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16

6.9-6.13

单元练习;概念梳理

17

6.16-6.20

总复习18

6.23-6.27

总复习19

6.30-7.4

复习考试

20

7.7-7.11

考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10

通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限制,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由于本学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学生还将面临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要求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情况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由“植物的生长变化”“电路”和“岩石与土壤”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8课时,加上复习和检测时间,预计一学期共需30课时。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其中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2、单元概述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本单元共8课,从种子开始,追随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植物新器官出现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与一年级的《植物》、《动物》单元以及三年级的《动物的一生》单元形成学习进阶。本单元以种植绿色开花植物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活动为主要线索,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发现种子萌发先发育出根、再长出茎和叶,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会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伴随着植物新器官的出现,引领学生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探究植物体器官的功能,初步建立植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认知。组织学生经历这样的科学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栽培植物的方法,发展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记录的能力,以及根据观察现象推测植物未来生长变化的趋势等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珍爱生命的自觉。第二单元“电路”学生对电非常好奇,但碍于用电安全的考虑,学生平时对电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本单元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电是可以在特定的物质中流动的,电是我们生活中重要能源的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学会安全用电。整个单元的编排结构严密,学生从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课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反映了它产生的环境和条件,是研究地球运动变化历史的重要客观依据。

通过研究岩石和土壤,我们能够知道地球演变的许多故事。为此,本单元的设计不只是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建构岩石与土壤在特征、组成、类别等方面的科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将岩石和土壤放在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层次的视野下来展开学习,即岩石和土壤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具体来说,第1课作为起始课,主要从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故事的视角,拉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2-7课,带领学生们探究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类别及特征等知识,构建起相关科学概念,培养相应科学探究能力,第8课作为总结课,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的认识获得整体提升。

三、教学目标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1)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种子多种多样,大小、形状等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新的植物是由胚发育来的。

●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特征。

●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种子内部结构的共同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种子内部结构的探究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种子是人类的主要粮食资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电路”单元

(1)科学概念目标

●电路是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在内的闭合回路,可以用开关来切断和闭合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

●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容易导电。

●知道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它可以驱动用电器做很多工作。

●知道电有时是非常有危险的,知道安全用电的知识。

(2)科学探究目标

●组装简单的电路。

●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给房间设计简易的照明电路。

(3)科学态度目标

●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岩石与土壤”单元

(1)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描述和记录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将事实与认识相关联,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能根据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

●会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3)科学态度目标

●欣赏岩石和矿物晶体的美。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认识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开发与利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2.落实实验材料,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收集和整合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上一篇:会计师事务所英文简历表格下一篇:高三英语环境作文